增加财政收入论文

2024-09-08

增加财政收入论文(精选9篇)

增加财政收入论文 篇1

一、我国农民收入现状

农民收入来源四个部分: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要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的多, 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 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2%, 2011年与2010年相比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058元, 增长17.9%。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2701元, 增长14.1%,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 由此可见, 农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 农民过低的消费市场份额, 表明由于农产品产销市场不畅, 农产品价格明显偏低, 急需调整国家财政政策, 增加农民收入。

二、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1、农业人口过多, 文化素质低,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目前我国农业人口有9亿多, 农村劳动力有4.6亿, 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由于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的程度。农民掌握科学技术的含量较低, 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小, 收入也就越低。有的农民因识字很少, 误将除草剂喷洒在油菜田中, 致使油菜籽全部绝收, 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同时由于市场信息相对闭塞, 在生产中存在很大的盲从性导致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时有发生, 就是外出打工也因文化水平不高缺少一技之长, 存在找工作难的问题, 即使找到了也一般都是收入很低的苦活、脏活。

2、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 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农产品加工增值少, 严重制约了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能力农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 分散经营的农户无论在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上都非常小。耕地少、生产规模小, 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投入多, 产出少, 市场竞争力弱, 难于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 效益不高。

3、农业融资能力差, 资金流入少,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举步艰难

农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对大部分农户来说,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仍为家庭经营的主业, 收入渠道狭窄, 这是导致农民增收困难的一大障碍。而多数农户由于自身缺乏技术和资金, 无力发展非农产业, 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4、农民税负过重, 农资价格上涨过快

我国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效, 但尚存在一些问题由改革引发的“县乡财政困难”收支矛盾突出教育投入留有缺口等一系列公共财政问题并未列入改革的内容上配套解决。农资价格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上, 减免农业税和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好处正在被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蚕食。

三、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财政政策选择

1、支援农业生产资金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

农业是基础产业, 对其他产业具有重要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需要增加农业投入, 并且要建立支援农业发展的制度。财政支援兴修农田水利, 减轻旱涝灾害, 促进农业发展。发展农机事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改变农业落后的生产面貌。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 建立专项基金, 开辟筹集农业发展基金新渠道, 包括耕地占用税收入, 预算调节基金中一部分用于发展农业等。增加农业贷款在新增贷款规模中的比重, 改革发展农业资金投入方式, 变无偿投入为无偿投入与有偿投入相结合的方式。

支持科学研究, 推广农业新技术。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效益。加强农业基础, 必须树立长期支农思想, 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下大决心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2、财政补贴支农政策

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法规, 使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成为一项长期和稳定的制度。建立农业补贴综合管理体制。积极推行财政对农户直接补贴公示制度。成立全国农作物专业协会, 保护农民的补贴利益。通过财政补贴, 建立对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 通过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 引导并刺激银行信贷资金、外资、民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 提高农业投资的吸引力。重视粮食生产, 保护价收储, 保障农民的利益。支持农业保险全面开展, 强化农业保险防灾实损职能, 健全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有效分散风险, 分担损失。

3、农业税收优惠政策

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 免征增值税。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 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免征营业税。

4、改善农村民生,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

促进农业生产, 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有意识的把资源配置更多的向农村倾斜。实施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直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 投资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将公共财政的支出直接用在农民身上。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5、转变政府职能, 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

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 控制人口增长,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 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义务教育事业等公益事业正常运转。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收入问题。应千方百计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来解决三农问题, 而农民增收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完善财政体制。我们既要发挥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与配置, 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转移支付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社会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

摘要:三农问题困扰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关系着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又是三农问题的关键, 因此解决好农民问题, 首要一点便是增加农民收入。从我国农民收入现状, 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财政政策措施。

关键词:农民收入,财政政策,三农问题

增加财政收入论文 篇2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指标解释,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其计算方法是: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外亲友支出。

从全市情况看,我镇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位居中游,近几年来,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是徘徊不前,2000年是3123元,2001年是3120元,2002年是3261元,2003年是3250元,2004年是3326元。从总收入的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占31,家庭经营收入占64。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45,第二产业收入占44,第三产业收入占11。几年来,农民总收入的结构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即: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占很小的比例。而种植业由于中间消耗较大,种植的品种又以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投入高、产出低,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是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波动。此外,由于受企业改制、加入WTO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自身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客观上影响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因素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增殖能力欠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我镇缺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农民出售的只是最原始的初级产品,缺乏精细加工产品,使得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相脱离,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形成的高额利润不能向农业回流,形成了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这一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增加农民收入将很困难。

2、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市场与农户相脱节。表现在:一方面是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不畅,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经多层中间环节流通后最终到达农民手中,价位过高,加大生产成本,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是农产品销售环节不畅,常常是丰收之后出现卖难,形成高产达不到高效益的状况。长此以往,势必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对农民增收十分不利。

3、农产品价格下跌,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当前,农产品供过于求,但从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看,远远未达到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农产品的过剩,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由于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持续回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降,质优价廉的国外农产品涌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将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农民的增收。

4、乡镇企业不景气,经济效益下滑,吸纳能力下降,农民在乡镇企业中的就业机会减少。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农民不得不重新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从而导致乡镇企业支撑农民增收的力度也逐渐减弱,并逐渐丧失。

5、城镇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近年来,企业大量减员分流。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机会骤减,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也有相当一部分被下岗职工所取代,加上受自身文化素质及技能因素的制约,农民进城增收的门路越来越窄,再加上一些城镇采取某些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措施,加上农村小城镇建设进展不快,这些因素都将使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困难,使农民的企业劳动报酬收入增幅急剧下降。

6、对农业的投资不足以及农业科技含量小,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不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受生产经营规模小,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制约,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资严重不足,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抗灾防灾能力也逐渐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使农民增收无力。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目前,我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突出表现为:一是文盲半文盲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95;二是农村科技文化落后。由于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农业的收成对天时地利的依赖性强,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十分薄弱,并且农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同时,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变化规律,对种养品种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价格波动,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负效应或微效应后,便心灰意冷,感到增收无门。

8、广大干部认识不到位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重视,广大村委会、村民小组干部由于前几年政府竭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实施指导性措施,少部分群众一时不能理解,干部在宣传上深度不够,加之干部是民主选举产生,怕得罪群众,致使群众抵触情绪大,干部不敢轻易尝试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整体性认识。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面积上的加加减减在数量增减上做文章,忽视了质和量的内在关系。还有一些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怕担风险,不敢主动引导群众进行结构调整。

9、农民积极主动性差,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从整体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当温饱问题解决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心理已有满足感,人为只要有田地种,不挨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行。对政府采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被动地相应,商品意识差,由于近几年粮食价格太低,种什么心里没有底,还是种粮食风险小,因而对农产品结构调整存有余悸,因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0、市场信息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效益。由于xxx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农民在产业结构中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盲目生产,造成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依靠地方市场廉价出售。如xxx93年建成120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的商品梨基地,近几年来先后进入盛果期,因缺乏市场信息,商品由个体商贩以每公斤05-0.8元的低价收购外运,本地市场价格在水果上镇盛期甚至比批量外销还低,农民收入微薄,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不高,缺乏有效市场机制,近年来虽然镇政府引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不少,如浅水藕、甜脆萝卜、甜脆玉米、密本南瓜等,由于受农民积极性及难以实现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上无竞争力,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商贩与农民之间只是简单的购销关系,镇内无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有的与农民签订了购销合同,但约束力不强,市场一旦发生变化,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也不能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有保障的经济收入。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要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具有优势的农户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劣势的农户重新定位,或是出租土地,或与优势农民联营,或是加入产业经营,还可以进城经商打工。这样就可以增加农民增收的机会。

2、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主渠道作用。当前对千家万户增收有直接帮助的,就是搞活流通。应根据我镇几大生产基地的特点,建立专业批发市场,提高知名度,形成市场—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格局,并创造条件,争取建成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加大对重点农用生产资料调控的限价力度,防止价格过高。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从而弱化市场风险,达到增收的目的。

3、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面对新的形势,应立足本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小麦、玉米、大豆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但花生、芝麻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40至50,要改善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其次要注意发展园艺产品,或那些不宜于用机械规模化生产的蔬菜业、花卉业以及水果、食用菌等。猪肉、牛肉、羊内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低50至80不等,入世有利于畜牧业迅速发展出口和扩大出口,应借助于WTO之势,加速我镇畜牧饲养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我镇水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采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4、兴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国际、国内的需求,兴建一批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深度开发,生产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名、特、优、稀的拳头产品和加工制品,创出“名牌”,占领市场,达到全面增收的目的。

5、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发展。乡镇企业是20多年来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同时,乡镇企业还间接增加农民收入,支援农业生产,增加了农业收入。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农民的增收及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通过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调整乡镇企业的生产结构与组织结构,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等途径,改造和发展乡镇企业,并从融资、人才交流、信息交流、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为乡镇企业获得较好收入创造条件。

6、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收入水平上,减轻农民负担就等于增加农民可支配的收入。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从实现农村小康,保证大局稳定的高度出发,坚决制止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7、要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我镇农民收入60以上来自农业经营收入,保持农产品稳定的增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为此,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旱涝保收。

8、要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优化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积极发挥农业技校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推广科技种田知识。向农民讲解WTO的有关规则以及世界贸易的知识。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9、农业潜力分析,xx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14.8摄氏度,适宜农作物生长,坝区中部的八街河自南向北流去,水源丰富,灌溉条件好。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有:蔬菜、桃、梨、苹果、板栗、浅水藕、茭瓜、茨菇、玉米等。近年来,镇政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引导群众生产的农产品向商品化发展,2000年农业粮经种植结构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超过2:8。烤烟种植面积几年来稳定在12100亩,产值达1500万元;2003年蔬菜种植450亩,年产蔬菜可达3500吨以上;水生蔬菜(茨菇茭瓜、浅水藕)种植7116亩,年产水生蔬菜近万吨,产值突破1000万元;完成商品梨基地高换面积达12689.7亩,主要以红梨为主,市场前景较好,可发展成为八街支柱产业之一,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大。

10、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根本原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农产品的品种质量结构、农业的区域布局、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由主要追求产量转到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由自给自足、自求平衡转向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调整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开辟新的来源。根据xxx城镇总体规划,八

街将成为重要水源林保护区和绿色产业发展区,这就决定了八街的非公有制经济将向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二、三产业方向发展。由此政府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建好一个集镇,带动一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发展思路,今后我镇将向发展和巩固一万亩烤烟;一万亩优质商品梨基地;一万亩水生蔬菜;一万亩短、平、快经济作物的“四个一万”方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在,八街大葱、洋姜、卤腐、金葵油、浅水藕等绿色环保食品已经认证并注册商标,八街成为昆明市农业局的无公害浅水藕和优质梨生产基地,为扩大生产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1、积极推进八街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出路。通过推进八街小城镇建设,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把引导私营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繁荣小城镇经济。xxx历届党委、政府以超前的眼光看待“小城镇大战略”的问题,把建设现代园林生态集镇列入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以实施。目前,八街集镇建成区0.62平方公里,形成3米至30米不等的12条街道网,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1176人,比1995年的640人增加183,个体工商户435户,比1995年增加135。集镇外来经商户128户,实现个体工商税收89万元。逢4、8为街天,参加市场交易人数达20000余人,年交易额2100万元。集镇市场兴旺繁荣,辐射面东、南至晋宁县,西至易门县,北至昆明、呈贡,集镇经济吸引力日趋强大,驻镇各级部门29家,工商、地税、法庭统管一六街、八街、鸣矣河3乡镇。2003年安宁二中建成,在校教职工、服务人员达1500人。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部门齐全,现已发展为安宁市南部重镇,为地区社会稳定、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安宁市除安宁市区外最大的经济中心。八街集镇第二次修编实施后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将形成以东区为主的公路沿线经济地带和以西区为主的三产业发展区,形成八街富余劳动力资源安置最理想的集聚中心。

12、以小城镇为载体,全面开辟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农村市场存在庞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只有建立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使这种潜在变为现实。立足于八街农业特色和产业结构的优势,在集镇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按照“稳粮调优、依靠科技、规模发展”的方针,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发传统名、特、优产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强化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来促进农村市场的建立;推进集镇的市场软件建设,构建完备的市场中介网络,把封闭和分散的农村市场与外界大市场连接起来;利用本地的乡土特色,把农村的生产要素配置纳入市场化管理轨道,建立集镇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向广大农村区域的投入,在集镇上进一步开发二、三产业,增加集镇二、三产业的比重和产业凝集力,并把它与农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改变农村领域商品生产与流通脱节的现象,突破集镇流通环节,激活农村农产品市场体系,由政府农科部门牵头,建立统一的产、购、(加工)、销等服务机制,进而完善集镇市场体系,以增强农村市场开拓的动力。

13、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的减轻,意味着农民实际收入的增加。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民的负担标准,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制度上规范集体与农民之间的管理方式,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真正把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到实处。

1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我国现在总体上投资过热,而需求水平较低,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民消费难以启动,而目前有很多的农民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何谈启动消费体系,保正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减少农民的心理顾虑。目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该倾向农村,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低收入保

障基金,而不是把资金投入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重复建设,资源的浪费。而且政府还应该开展集资医疗保障制度,并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补贴乡镇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村看病难的普遍现象。我镇于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程,共有6073户20386人参加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年平均报销医疗补助约40万元,使农村农民部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切实的救助,为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篇3

1.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

农民生产经营的总收入扣除生产中的物质消耗便是纯收入, 也是创造的国民收入。与城镇居民不同, 农民的收入并不完全是现金收入, 其中包括40%左右的实物收入, 而且至少20%的收入要用于扩大农业再生产支出, 留给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不超过40%。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同时, 农民收入的增速却逐步放缓, 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 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 开拓国内市场, 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

以辽宁省鞍山市某乡镇农民收入为研究对象, 可解析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某乡镇共10个村, 5332户17634人, 劳动力8158人, 其中男劳动力4426人, 女劳动力3732人。有耕地13027亩, 人均0.73亩, 2008年全镇10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68元, 比上年增加558元, 增长10.8%。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 2008年10个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6051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74%。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114.8元, 比上年增加254.4元, 增长8.9%,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数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 每年的收入为3480元。农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10个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农户有1034户, 占总户数的18.7%。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绝对贫困农户有94户, 占总户数的1.7%。人均纯收入高于5000元的有342户, 占总户数的6.2%。在全部调查户中, 人均收入最高的达57595元, 而最低的人均不到500元, 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1573人, 占劳动力的26%;从事第二产业的2705人, 占劳动力的44.7%, 其中从事工业的1903人, 占劳动力的29.3%, 从事建筑业的802人, 占劳动力的12.3%;从事第三产业的1773人, 占劳动力的27.2%。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已占到大部分。

3.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农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渐降低, 二、三产业收入比重逐渐提高。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 (1) 人口增加, 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2)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滞后;现有的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科技含量不高, 组织化程度低, 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小, 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且缺乏培训, 在城市就业压力较大。 (4) 农村和农业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并向农民发放各种补贴, 但毕竟人均土地面积少, 得到的补贴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村级收入较低, 大多数地区甚至因农业项目配套资金无法到位而影响农业开发和发展后劲。

4.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农民收入问题增加研究 篇4

【摘要】中国农民收入增加慢,分析为什么农民收入提高不起来,又如何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农民 收入增加 农业 科技发展 原因 措施

一、中国农民收入增加慢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从温饱到小康生活,这见证了国家正一步步强大起来。人民的幸福生活正靠近我们。自“三农”问题的提出,国家把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容不得半点闪失,从兴农、惠农、益农政策的落实,与以前的生活相比水平是提高了,从农村来讲,农民的收入真正提高了吗?【1】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随着农村改革深化,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的规范转让,都为农村居民创造出财产性收入的增量。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虽然增速可观,但由于基数较低,2010年总量不过区区453元,增量也仅56元而已,增量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的增长中只占0.5个百分点。农业部有关专家表示,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农民的收入增加缓慢。

二、农民的收入为何提高不起来

1、大量的劳动力外流,大量的土地荒废。

现在农村有大量的青年出去务工,农村里就出现了地没人种,庄稼无人打理,老年人在家又无法大规模生产,当然人均收入也就少了。我国人均农地规模仅0.5公顷左右,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资料统计,日本农民人均土地规模是我国的7倍,韩国是我国的4倍。中国的农民经济无法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这也就与世界经济无缘挂钩,农民收入不能高速提高。

2.自然灾害导致农产量的下降

现在地球上的环境越来越差,而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像北方的干旱,南方洪水、雪灾、冻雨等。对于自然灾害,农民也是无能为力。一旦灾害发生,农产品产量减少甚至颗粒无收,这样就谈不上收入。

3.农产品买贵卖难

由于农村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又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只能将自己的一点产品卖给小商小贩。小商小贩趁机压价,这使得农产品卖的价格降低。而市场是要素价格快速上升,市场频繁波动,对于农民来说这是高成本、高风险。农民的收入是增加了,但随着物价上涨,农民的购买力却没增加。

4.科技投入力度不够

现在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约束。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最大的效益,但现在的农民不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也没有科技带头人,农业经济人和企业家。还有对农业工程的科技投入少,未能实现科技兴农。

三、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

1、落实科技兴农全面加强农民培训

要广泛开展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培训,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系统开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农民学历教育。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1】2011年来,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而现在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

3.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规模经营就是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国家在政策上要给予贷款和税收的优惠,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支持。另外,也要对农业进行多方面的补贴,使农民义无反顾的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4.强化农业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组织化程度

坚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发挥,对基层推广人员的待遇提高。提高农产品销售组织化水平,使产销衔接稳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从而真正地让推广人员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想使农民的收入提高这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还得需要农民自己的智慧,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在农村开辟自己的天地,通过国家的政策来依靠农村、利用农业、发展农业。我相信有了这些素质高的农民努力奋斗,农民的收入会大幅度提高起来。

参考文献

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农户收入 篇5

新云乡位于会东县西部山区, 距县城8km。面积110km2, 海拔1 660~2 000m之间, 人口10 653人。S310省道宁 (宁南) 华 (华弹) 公路过境。农业主产水稻、玉米、烤烟、小麦、大麦、油菜、蚕茧、核桃、石榴等。该乡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前提,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形成了以烤烟生产为龙头, 林果业、反季节蔬菜为主要支柱的产业格局。2013年, 全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4188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0元。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 稳定粮食生产

农民有粮则心不慌。首先, 必须根据当地实际, 调整大农业结构, 稳定粮食产量。我乡因小麦发病较重, 故减少了小麦种植面积, 增加大麦和油菜种植面积, 2013年全乡种植大麦5 100亩, 油菜3 500亩, 不仅增加了小春的产量, 让农民有粮心不慌, 且大麦比小麦提前成熟10天, 为适时种植大春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发展多种经济

1. 科学规划烤烟, 稳定农民收入

2011年全乡种植烤烟12 486亩, 2012年达13 800亩, 2013年结合国双控政策, 种植烤烟12 826亩, 实现烟农收入7 606万元, 成为全省产烟第一大县。

2. 加强经果业的发展

在海拔为1 700m左右的笔落村一社发展优质油桃、黄金梨、丰水梨, 在新发村四、五社发展软籽石榴等优质水果园。在海拔1 800m以上的马头山村和椿河村发展核桃等干果业, 到2013年已栽种核桃5 000余亩, 推动经果业向纵深发展。目前, 全乡经果业收入452万元, 部分农户户平收入达5万余元。

3. 种植反季节蔬菜

在笔落村一、二社, 新发村二社等社种植反季节蔬菜, 带动全乡蔬菜产业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2013年全乡蔬菜产业收入达300余万元。

三、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烤烟的代替产业

吸烟有害健康, 全国上下戒烟, 国家加强烤烟双控 (控面积、控产量) , 在烤烟面积不断减小的情况下, 应认真思考怎样增加农民收入。2014年引进恒溢农业科技公司,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 发展魔芋生产, 全乡已签订300余亩订单, 公司负责技术培训和产品回收、加工, 带动全乡魔芋产业的发展。在烤烟面积逐渐减小的情况下, 保证了农民收入不减少。

通过多年的努力, 加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该乡已成为山区调整种植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的典范。

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篇6

一、当前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探索了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但是,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了收入的增长, 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农业面临形势严峻。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 农业自身的供给能力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而徘徊不前,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人均耕地的减少, 另外农村水利设施极不完善, 农业发展基础脆弱, 抗灾能力不强, 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加上农业生产工具落后, 原有的农机具普遍老化、不配套, 导致农作物产量较低。

2.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的不协调性。就目前而言, 农村已不再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人口聚居的地方了, 农民已有很大一部分成了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商贩、私营企业主, 只不过仍以农民的身份居住在农村这个地区而已。30年来, 农村经济虽有了大的发展, 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进展。有些地区经济发展了, 但社会问题突出了, 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 反过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发展飞速, 但由于国内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农民增收还相对较慢, 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 工业化程度不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粮食和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销售困难, 价格大幅下跌, 农业收入大大减少。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农村经济的冲击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主要体现在:第一, 农产品关税降低, 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 我国农业首当其冲要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第二, 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的冲击, 比如国际上对大米有114种检测标准, 我们在关税保护手段方面非常薄弱。第三, 营销手段的冲击, 国外农产品营销手段非常完善, 我国虽然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 但市场机制不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化管理滞后, 产品质量低, 面临动植物疫情潜伏威胁, 农业生产现状受到挑战。就水果生产而言, 国际上对主要品种的水果已有了一套评价标准, 对品种、大小成熟度, 色泽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当前, 农业生产仍带有传统的农业经济色彩, 并且因一味地想提高农产品产量和防治病虫害,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 已经导致了害虫天敌的减少、病虫害抗药性增强, 农药残留过高等现象, 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标准,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销售与出口。就目前农业耕地中, 水利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小型水利设施多, 大型骨干设施少, 水库蓄水量少、水资源利用率低, 对付旱灾的能力还比较差。自然灾害的频聚威胁, 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 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和农业发展基础的脆弱。

2.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导致就业市场狭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 接受新鲜事物较慢, 对于农业科技知之甚少, 这必然导致很多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单一性和盲目性。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剩余劳动力流转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我国过去长期将城乡经济分割发展, 人为地分割了劳动力要素市场, 国家对就业的计划与管理只考虑了城市问题, 对劳动力要素市场的组织与管理也只存在于城市, 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的严格限制, 使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 在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过程中, 农村与劳动力要素市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七级镇为例, 据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中依靠亲朋好友介绍的占70%, 盲目去闯的占20%, 依靠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介绍的只占10%, 比例明显偏少。同时, 对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培训少、有近七成的外出劳动力没有专业技术, 择业和竞争能力很差。因此, 有70%的外出劳动力深感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谋一份较理想的职业“难于上青天”。

3.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 农村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 这无疑说明只有农业形成规模经营, 农民使用上现代生产工具,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真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带动城镇的发展, 使几千万乃至几亿农民转到第二第三产业, 进入城镇,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才能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而当前由于资金匮乏, 技术落后, 信息闭塞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经济实力小, 竞争能力差, 很难形成规模, 剩余的很多闲置劳动力涌入城镇又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诸如计划生育失控, 子女入托入学困难, 犯罪问题增多, 社会治安不好等, 当然这也有目前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落后的原因。凡此种种, 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数亿计的农民要求进城, 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应该说, 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因此农村城市化进程亟待加快。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度不够, 缺少总体规划。首先,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只简单地在种植面积和品种上调整, 而有规模、有市场、有效益的特色产业发展不足, 面对大范围的结构调整, 农民普遍缺乏市场信息的引导, 大多数地方农业结构自调整只是一种适应性的调整, 与国家要求的战略调整还有很大差距。其次, 我们在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实践中, 有效措施不多, 缺少农业结构调整的长期规划, 把农业结构简单理解为各业之间的数量关系, 把结构调整局限在农业这一狭小的范围内。目前, 虽然有些地方抓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 但没有解决生产出来优质农产品的出路及转化增值问题。在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化程度, 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更是缺少规划和具体的措施, 致使农业结构调整整体效益不高。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创收的措施

笔者结合当前的农村实际和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 研究和探索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对于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促进作用。

1.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农民素质, 掌握劳动技能。在农村, 要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及转移, 要突破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观念, 把自给自足的农产品生产转移到“大市场、大流通”上来。要突破自求平衡的计划经济观念, 从着力提高“农产品自给率”转移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率”上来, 为了实现小生产户向大农业和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 就必须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一是要树立敢想、敢干、敢为天下争的思想, 做到实说实干, 敢拼敢上;二要敢于创新, 并能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政府要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再扫盲培训, 让基层农技干部学会从网络中提供数据资料, 科技信息, 成为农村应用互联网的先锋, 使乡镇农技站能够多方位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2.发展乡镇企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拓宽农民就业市场。乡镇企业应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成为增强农民整体素质的大学校, 农民们应该通过乡镇企业学习技术、经营和劳动方式。当前, 乡镇企业要适应农业产业经营的需要, 应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促销业。实践证明, 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键是要培育能进行农副产品深度加工, 有开拓市场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龙头企业”。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调整乡镇企业结构结合起来, 扶持培育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在农村有明显优势, 第一, 本身就在农村, 与农民有天然联系, 农副产品是近水楼台, 咫尺可得;第二, 乡镇企业主要搞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销售, 优势在农村, 这是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合这些优势方面, 发展乡镇企业大局潜力可挖, 前景仍为广阔。

发展小城镇, 有利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发展起来, 各种商店, 各种服务业, 交通、运输、通讯以及文化娱乐业等等就会发展起来。据发达国家的统计, 每增加一个制造业的就业岗位, 相应地就可以增加两个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按此推算, 中国第三产业就业容量还很大。小城镇发展起来之后, 不仅乡镇企业有了发展的载体,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有了载体, 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就有了就业的场所, 可以减轻涌向大中城市就业的压力。

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创新 篇7

1 加大对农村投入和支持的政策创新

一是增加财政投入, 完善农林经济补贴等优惠政策,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 通过“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推动农林业与加工业、旅游业等联动发展, 为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延伸的附加值创造条件。

二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通村公路建设等。

三是建立高效快捷的农村信息网络, 为农民增收提供信息服务。政府要发挥信息主渠道作用,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广泛进行宣传, 让农民利用网络及时高效地获得致富方面的科技知识、市场动态、政策法规等信息, 使分户经营的农民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使农民生产的产品能适销对路。

四是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普及推广先进技术, 依靠提高产品质量和特色增收。要引进市场机制, 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 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 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户生产中自身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

五是大力推广农村小额信贷。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 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增加信贷投放额度, 切实解决好农民生产周转资金困难的问题。

2 加大对农民文化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政策创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和增收的能力。实施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的再教育工程, 特别是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 增强科技致富的本领和水平。有计划地培养农村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 通过这些大户来影响和带动千家万户。引进人才, 鼓励大学毕业生和城市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服务,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总之, 既要育才、输才, 又要引才、留才, 实现农村人才素质结构的合理配置。

3 加大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与产业化的政策创新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优化产品、产业结构、依靠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收。紧紧围绕市场需求, 立足本地资源, 突出本地特色, 分区域进行规划, 真正在农村形成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农产品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基地。政府在引导农产品产业建设时, 要对市场需求和投入产出效益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合理规划, 不重复建设, 避免恶性竞争, 提高产品质量、调优品种结构, 不断增加优质、绿色、无公害作物品种面积, 依托订单,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档次, 增强抢占市场的能力。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农产品要搞加工增值, 必须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龙头企业就谈不上农业产业化。通过市里建龙头、县区搞基地或者富裕地区建龙头, 贫困地区抓基地等方法大力培植龙头企业。

要努力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要以市场为导向, 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一是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 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二是鼓励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 将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 共创市场, 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品牌, 通过品牌效应拉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推进农业规模化、规范化经营。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强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进农业规模化、规范化经营, 让分散、有限的农业资源向农业龙头企业或种养殖专业大户聚集, 努力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提高单位土地或其他农业资源产出效益, 进而更有效地降低农民依赖自然条件生存和增收的风险, 减少农民从事农业经营成本。

4 加大农民就业增收的政策创新

增加农民收入, 必须从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业人口上开辟路径。

一要围绕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这不仅能大幅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效益, 而且能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

二要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 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农业领域, 用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 拓宽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渠道。

三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 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 特别是对那些生存条件差、人口稀少的偏远村庄, 可通过移民开发增加农民就业和增收。

四是加强农民工就业指导。首先, 政府应从组织领导上、政策保障上、运行机制上和工作监督上保证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要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 多渠道、多形式搜集用工信息, 克服盲目输出、无序输出。第三, 要强化培训, 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第四, 要强化输出管理服务,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郑杰.经济观察网.09年3月9日http://www.eeo.com.cn/Politics/shuju/2009/03/09/131694.shtml

[2]凤元周.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庐江县农调队.2007年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网站。

[3]钟德友.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与出路[J].农村经济, 2010 (7) 。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篇8

1 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原因

1.1 农业生产方面

由于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 各地的楼房、厂房拔地而起, 导致了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阻碍了农产品产量的增加, 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因此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耕地面积极为不足。再加上我国有大面积的干旱地区和东北地区湿地增加了开垦和利用的难度。

由于人为不正确的开发, 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现在的农业生产不只是受土地资源的约束, 严重阻碍农业的发展的还有水资源、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等。当前我国的淡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 致使农业用水极度紧缺, 大约有8000多万饮水困难的农村人口, 缺水的面积也高达300亿m3。

1.2 农业结构方面

我国农产品面临着种种不足, 主要表现为产品的品质低劣和结构上的雷同。很多产品结构都很单一, 而品种优良的产品有少之又少, 致使对外销售的优质农产品供应不足。

我国农作物的生产布局为:大米主要聚集在长江三角洲和两湖、两广地区;玉米主要聚集在东北地区;小麦生产严重不足, 长期依赖国际市场。所以农产品区域的布局和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十分不协调。

2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2.1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第一我们要从基础上做起, 增强农民子女的文化素养, 强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第二我们要对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改变农村的传统思想观念。第三必须增强农民的技术应用能力, 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

2.2 大力推进农村科技进步,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因为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 所以我国的农业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 农民在利用水、电、肥料等诸多方面都缺少专业性的指导, 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地方的农产品产量相对比较高, 可是收入却不见增多。因此我们要抓紧农产品的节本增效。

2.3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增收的根本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公路、电网建设投入, 实施节水抗旱技术, 强化农业环保意识, 使农业持续发展。

2.4 重视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

伴随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有些剩余劳动力不得不从家里走出来进行创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 这样不仅减少了农村人口, 还指引了乡镇企业进行体制创新和结构的调整, 若在农产品加工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上下一番功夫, 农民的收入也会稳步增加。在发展优势的传统产业基础上, 相继发展多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吸入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我们应该分两步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一, 从职业上进行转变, 将目前恰逢实行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到第二第三产业上去, 但是这时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还没有完全隔断, 随时都有返回农业的可能。第二, 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根本上离开农村, 转移到城市进行独立谋生,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 让他们由农村身份变为市民身份, 这不仅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还提高了农业劳动的生产率, 使农民工的收入不断增加。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索 篇9

一、依靠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实际, 实现农民增收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首先要抓紧粮食生产不放松。依据萝北县土地面积较大的优势, 抓住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改造中低产田和推广良种良法等措施, 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打响优质大豆和绿色大米品牌, 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同时, 根据萝北县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在不同的区域发展不同的作物品种, 如南部乡镇的水稻, 北部山区的玉米, 中部地区的大豆等, 进一步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建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其次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依托境内名山乳业、北大荒肉业等龙头企业, 在交通便捷、资源丰富, 地理条件优越的区域内, 突出发展奶牛和生猪养殖。

2. 推进农业产业化, 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牵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企业。目前, 萝北县已经上马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乳品、肉业、酒精、制药、万寿菊加工等企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注重招商引资效果, 加强基地建设, 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和产业规模。坚持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 做大优势品牌, 增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

二、依靠减少农民非消费性支出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减少农民的非消费性支出。减少农民非消费性支出其实质就是从比例上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节约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就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近年来,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农民非消费性支出, 先是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要减轻农民种田负担, 重点是要认真执行中央和省里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农业税减免和农业粮食直补政策, 坚决纠正和查处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和乱摊派行为, 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 增加生产资料供给量, 平抑其市场价格, 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 增大农产品的价格潜力,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要大力推广节本技术, 降低农业投入品数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统防统治技术等, 根据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对各种养分的需要, 实行科学配方、适时精量投入, 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 减少和消除水、肥、药等损失浪费, 努力把单位生产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是降低农业的风险成本。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必须加强保护。建立和完善农业防灾减灾预警机制, 及时做好抗旱、排涝和病虫害防治, 通过加强田间管理, 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要落实好国家的粮食保护价格制度, 在保证粮食丰产的同时, 保证农民粮食及时销售、顺价销售;要积极发展农业商业保险, 引导、帮助、组织农户参加农业阳光保险, 改变“谁种田谁承担风险”的旧做法, 实行全社会分担补偿, 建立国家、地方和农民个人共同承担的风险防范新机制。

三、依靠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让农民走出第一产业, 进入二三产业, 走出乡村进入城镇, 走出小农经济进入大市场, 不仅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快速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改善萝北县农民收入结构, 提高非农收入比重, 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1. 开辟劳务输出市场, 向大中城市转移。

劳务输出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 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要把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作为萝北县劳务输出的主攻方向, 大力开拓哈尔滨、北京、大连、俄罗斯、南韩等地的劳务市场, 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要把劳务输出作为萝北县对外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 吸引外地企业来萝北县投资并招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促进萝北县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积极拓展农村就业渠道。

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商贸、餐饮、运输、技术服务等非农产业, 积极鼓励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力扶持乡镇和村办企业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城镇集中, 增强企业聚集效益, 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工业园区转移。

3.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上一篇:产业生态足迹下一篇:折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