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预测

2024-07-05

财政收入预测(通用12篇)

财政收入预测 篇1

引 言

公共预算在公共部门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预算的实质在于配置稀缺资源, 因而它意味着在潜在的支出目标间进行选择;预算也意味着平衡, 因此它需要一定的决策制定过程 (Rubin, 1990) 。所以公共预算就涉及到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公共资金使用上的选择。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公共预算的研究与整个社会的研究有关:研究公共预算的理由之一就是藉由观察政府支出的方式、过程与优先级, 来了解社会。因此, 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 公共预算过程或有不同, 但是无论在哪种社会、哪种制度之下, 公共预算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 政府在整个财政领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福利水平。而决定政府决策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对财政收入的预测 (Feenberg et al., 1989) 。

因此本文首先对财政预算领域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和评论, 然后在预算理论的指导下, 对预测财政收入的模型和方法加以介绍, 进而为我国的预算改革提供建议。

1 公共预算理论

传统的公共预算理论的研究可从3种不同的观点来进行:即经济学、政治学与管理学。这3种研究观点各有其关注的重点, 思考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Caiden, 1990) 。

1.1 经济学

经济学主要对公共预算进行规范性和实证性的研究。最早开始采用规范的方法研究公共预算的还要追溯到Adam Smith, 他在运用价值、货币、价格、社会分工、交换、工资、利润、地租等一系列经济范畴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分析说明的基础上, 专门论述了君主或国家的费用、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和国债问题, 为公共预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 随着边际分析方法 (Marginal Analysis) 的发展, 经济学的研究渐渐将福利经济学用在探讨公共预算过程中。福利经济学认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是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合理分配。对于私人物品而言, 市场定价是最优、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而对于公共物品而言, 由于免费搭车者的存在, 市场定价机制失效。因此学者们建议可以按照公共物品的外部效应予以补贴 (Steiner, 1983) 。至于消费者对于公共物品的隐藏偏好问题, 则可以通过投票机制来取代市场机能。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外部性的测量虽非不可能, 却相当困难;投票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却存在很多缺陷, 并不能完全取代市场机能的全体一致决定;同时, 由于预算收入的限制, 政府活动的选择常是零合 (zero sum) 游戏, 帕累托效率标准经常是无法适用的;总之, 在经济学范畴内, 如何有效率的提供公共物品, 仍颇具争议。

1.2 政治学

政治学者认为预算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产物, 因此研究预算应从分析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 以及预算如何被执行出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说就是渐进主义 (Incrementalism) 。政治学的研究观点更注重的是预算的政治本质, 因此它考虑的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将预算过程视为渐进行为的政治模型确实有其存在的理由。许多预算的实例显示, 政府预算的编制, 每年度都是以上一年度的预算额度为基数, 以递增方式加计而成。

1.3 管理学

为了形成有效的公共决策以及使预算资源更为合理配置, 倡导以预算制度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完善预算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这种方式的实施也由于管理意识的增强以及管理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成为可能。应用管理学对预算进行研究, 具体而言就是将预算形式的分类采用功能、绩效、计划 (Program) 等分类进而取代传统的按支出用途分类等方式, 使之涵盖控制、管理、规划等要素。如方案计划预算制度 (Program and Performance Budgeting System) 、零基预算制度 (Zero Base budgeting system) 等。管理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将预算过程从支持政府官僚行政资金的被动角色, 改为积极的决定政府施政计划和目的的工具, 因此预算实际上是理性决策的过程 (Shick, 1973) 。

总之上述3种研究观点, 各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经济学者无法订出一套实用的标准, 来决定哪些活动最适合于政治决策;管理学者老是面对的是预算改革失败问题;政治学者则永远无法正确的解释预算行为差异问题 (Caiden, 1990) 。

尽管在公共预算研究领域, 财政理论和实践一直没有得到一种清晰的解释 (Seligman, 1926) 。但实际上,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之下, 公共预算的理论建构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下面我们将介绍公共预算领域里的主要理论:渐进预算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预算政治论 (马骏、叶娟丽, 2003) 。

1.4 渐进预算理论

Wildavsky (1964) 提出的渐进预算理论, 使公共预算理论的构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渐进主义学派风靡一时, 并很快成为公共预算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主流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预算的做出是渐进的, 而不是全面的。一个简单的智慧是, 支出机构决不会在每个预算年度里根据现有项目的价值和替代项目的价值来积极地评估所有的方案。相反地, 支出机构的预算要求都是建立在上一年的预算基础之上, 并特别关注边际上的增加和减少。”

渐进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政府预算是渐进的、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来。而演变的整个过程与政府预算的决策过程紧密结合并最终在预算的结果中体现。理想状态下, 这个过程在反复协商并相互妥协后, 可以使所有参与决策的各方 (包括行政长官、行政人员、各方利益代表等) 均能获益并使相互间利害冲突最小化。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会以前一年度预算规模作为基准并在其基础上做调整, 而行政部门所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尽量获得调整的增量部分。

众多学者都对渐进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Davis、Dempster和Wildavsky (1966) 将决策参与者的决策原则通过等式构建之后, 得到了这些原则的运用过程以及结果均符合渐进性, 他们所构建的8个等式代表了包括用来计算预算要求以及国会投票确定拨款等多项决策原则。而渐进模型内含的较强的预测能力在Wildavsky和Dempster (1986, 1997) 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该模型进行补充后, 也得到了证实。另外, Sharkansky (1968) 和Anton (1966) 在结合各级政府及组织的实际情况后, 发现该模型可以对美国州一级政府的实际预算情况进行较好的诠释;Crecine (1967) 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后, 发现如果财政收入来源对该理论存在限制, 则该理论同样适合对市级政府预算情况的分析。

尽管渐进理论对于公共预算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仍有很多学者提出许多反驳和质疑。反对者对于渐进预算理论的描述和规范能力都持有保留态度, 他们不但怀疑“预算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实际上是渐进的”说法, 也反对“预算决策应该是渐进增加的”建议。另外, 渐进预算的实证解释力高低, 与所分析的数据类别和模型形式有很大的关系。如Bailey和O'Conor (1975) 、Leloup (1978) 指出, 渐进主义预算模型没有正确解释描述性的数据。Moreland (1975) 和Gist (1974) 认为, Davis、Dempster和Wildavsky (1966) 之所以能认为预算的运用过程和结果都是渐进的, 是因为他们没有控制数据的长期趋势。而一旦控制共线性, 预算渐进主义从战略上所做的解释就无法从Davis、Dempster和Wildavsky (1966) 的相关分析中获得支持 (Wanat, 1974) 。还有学者指出, 即使渐进预算的理论很成功描述大部分预算决策行为与结果, 但它没有解释如何和何时政府预算会产生不规则的变化, 这些偏离渐进预算的决策过程与结果, 比渐进预算行为更重要、更有研究价值。

1.5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众多模型中, 最为关键及最具备代表性的模型是关于公共产品需求的中位选民模型以及官僚预算最大化的供给模型。

1.5.1 中位选民模型

中位选民是指位于所有选民最优偏好结果中处于中间状态的选民。该理论认为中位选民的偏好在简单多数票选规则下对公共产品均衡产出水平起决定作用, 即他们的选择结果通常与在多数决策机制下得到的政治均衡一致。基于此, 预算决策就可被如何使中位选民效用最大化的问题所替代, 同时该理论也可应用于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和支出以及预算行为进行预测和解释。

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有关中位选民的界定是模糊的。虽然中位收入可以被看作是划分中位选民比较有效的指标, 但却不能单一的确定中产阶级与中位选民毫无区别 (Inman, 1978) 。进而, Atkinson和Stiglitz (1980) 认为在选民偏好相同并且其收入与预期的公共支出存在单一的函数关系的情况下, 可以确定中位选民与中产阶级等同;但如果该单一函数关系不成立, 抑或选民偏好存在较大差异, 那么两者之间就无法等同。 (2) 在一个非民主社会里, 如果不存在投票机制的话, 显然中位选民定理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另一方面, 由于简单多数的决策机制以及投票原则的不足, 有时也会导致民主社会的投票机制失效;当这种情况发生时, 选民的单峰偏好无法决定预算结果, 议程如何设定将起到决定作用。

1.5.2 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

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以“经纪人”假设为基础, 对政府人员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政客与官员在预算交易中可能形成的关系也有了详尽的说明。Niskanen (1971) 指出行政官僚的效用函数包括薪酬、福利、名誉、权力、产出、机关管理难易程度等诸多变量, 因此行政官僚如欲追求扩大其权力、薪资福利、或声誉的话, 就必然试图扩大其预算规模, 来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和更多的工作保障给其下属, 以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选民。

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的基本假设是:行政官僚是理性、自私的, 他们在特定制度环境下, 追求其效用的最大化, 而这种效用最大化是通过预算最大化体现出来的;行政官僚如欲追求其权力的扩大、薪资福利的增加、或是获得其下级机关的支持与合作, 就必须试图扩大机关的预算规模, 藉由资源的增加来巩固其声望;而且通常情况下由于他们与议会等相关部门或利益体已形成联盟, 为了各自的利益, 会采用向对方提供产出来交换预算, 进而使其有能力并且有动力来实现预算的最大化。

在Niskanen (1971) 研究的基础上, Migue和Belanger (1974) 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他们指出行政官员对预算的自由裁量的关注度最高, 与之相对比对整体预算大小的关注度则明显较低。结合他们的理论, Niskanen发展了“官僚自由裁量预算最大化模型” (Neo-Niskanen's Model) , 该模型的含义为官僚的效用是自由裁量的预算和产出的函数。然而, 过去大量的实证研究并没有能够为该模型提供有效的支持。 (Blais和Dion, 1991) 。

1.6 预算政治论

由于渐进主义预算模型和公共选择的预算存在着一些缺陷, 因此一些学者开始从政策过程的角度来解释预算的过程与结果, 提出了“预算政治论” (Rubin, 1990) 。

Rubin (1990) 从不同于渐进主义和公共选择预算理论的角度出发, 把预算形成归结于政治活动的结果。而这种政治活动说明了权利再分配、如何获得选票和最大限度的获取资源都是官僚除预算最大化的目标外极为关注的价值。另外, 由于包括行政人员、幕僚、选民及各方利益体在内的预算参与者对参与预算分配的优先顺序各不相同, 因而导致他们对预算分配结果影响力也不同, 这种公共预算的主要特征决定了政府公共预算是在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才能形成, 如选举、经济形式、公共舆论、突发的天然灾难或政治的动荡等, 而显得难以预料并且变化多端。

Rubin采用将宏观及微观的预算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研究, 由于其主要将政策作为重点关注的目标, 因此其模型可以看作是预算的政策过程模型。鉴于其将宏观及微观的预算因素相结合, 因此它的研究对象即包括了预算行动者, 同时也包括了预算过程及环境及对预算决策的影响。该模型中, 假设收入、过程、支出、平衡及执行成为独立的决策因子对预算产生影响, 同时决策因子相互存在前后相继的关系;同时, 还需要考量在不同的决策因子中作为个体的预算行动者的策略与预算过程及环境等因素对预算结果的作用结果。另外, 环境开放度、不同目标的多元行为、主体及纳税人与预算决策者的分离程度、预算文件定义公共责任的有效程度以及对公共预算产生的限制或约束都应作为公共预算过程比较重要的特点而重点考虑。

然而由于该模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美国各级政府预算, 其有效性自然也就局限于美国国内而尚未得到其他国家数据的支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虽然Rubin并不以创建理论为目的, 也没能完善其理论从而形成系统的、连贯的理论或者假说, 但其模型在渐进主义和公共预算理论范畴外的独立性对预算理论的完善能够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而目前, 很多学者则借鉴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对公共预算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使用交易费用理论对赋权型预算、专款专用的问题、如何选择议会制度及如何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选择后果进行影响等制度安排来进行研究, 并以此来研究公共预算制定等相关问题 (Bartle和Ma, 2001) 。又如Smith和Bertozzi (1998) 通过委托——代理理论研究预算与支出这两个在公共预算体系中的不同机构之间的关系, 并使用美国纽约州的预算数据进行了验证。另外, 包括新制度主义及从政治文化着手研究的理论 (Webber和Wildavsky, 1986、Koven, 1992) 也纷纷出现, 对整个公共预算领域的研究都起到了推进和促进的作用。

2 财政收入预测

理论的功能在于提供一个学科的研究方向;针对某些特定问题, 藉由一些假设及逻辑推理, 得到有关这些问题的因果关系或预测。人们之所以对财政预算的理论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其最终目的也是希望藉此来指导政府的实践。

财政收入作为衡量某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的核心指标, 可以对该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活动总量进行综合反应进而揭示其经济发展水平;鉴于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如果能够对其通过定量分析后作出相对准确的预测则能够为政府或企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里我们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在渐进预算理论的基础上, 来分析和研究国际上在预算实践中, 特别是在财政收入预测当中所采用的一些基本方法。

西方从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对财政收入预测模型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可以分为3类: (1) 关于预测模型本身的改进和方法的研究, (2) 关于模型应用方面的研究, (3) 关于预测不确定性或者准确性问题的研究。

2.1 关于预测模型本身的改进和方法的研究

很长时间以来, 众多学者都致力于对预测模型的完善。陈燕武、吴承业 (2002) 整理了国外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发展主要经历的3个阶段: (1) 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济理论来建立相对较复杂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并使用最小二乘法或工具变量法对参数进行估计。 (2)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 由于普遍反映早期的研究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众多商业化经济计量公司的涌现使完善预测方法成为可能, 众多研究人员开始着手探讨如何改进早期的预测方法。 (3) 在Sims (1980) 提出能够处理宏观经济非稳定数据的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后,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研究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财政收入模型作为宏观经济预测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也经历了上述的几个阶段。Downs和Rocke (1983) 通过多元ARMA模型对城市的年度预算变化进行预测, 研究发现虽然多元模型可使用的时间序列较短, 但是和单因素模型相比, 它能更好的将预算变量、宏观经济变量和人口变量联系在一起, 因此预测结果也更稳健;Sexton (1987) 通过建立不同的计量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对地方政府财产税进行预测, 结果发现单纯的计量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时间序列模型, 而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组合模型的拟合度又要高于单一模型;Duncan、Gorr和Szczypula (1993) 将卡尔曼滤波法和条件独立层次法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改进的贝叶斯预测方法, 用以预测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研究发现改进的贝叶斯预测方法和卡尔曼滤波方法相比, 前者在减少了时间序列长度的同时仍能提高预测期间内的预测精确度;Auten和Carroll (1999) 考虑了不同时期的所得税税率和税基的弹性, 提出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预测政府税收;孙元和吕宁 (2007) 采用岭回归和SVM预测方法, 对浙江省的一般预算收入进行预测。

2.2 关于模型应用方面的研究

关于模型应用方面的研究, 即研究各国家以及地方预测模型的使用情况、预测模型应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从而为政府引进科学合理的预测模型提出建议。Shkurti和Winefordner (1989) 在研究美国州政府收入预测时指出, 影响地方政府收入的因素应包括法律、经济和政治因素;Bretschneider和Gorr (1987, 1992) 认为经济、组织和政治因素都会对地方政府收入预测产生影响。其中经济因素主要指和经济周期相关的因素, 如GNP、CPI、个人收入增长率、失业率等;政治因素是指民众和政治家之间、参议员和州长之间的政治竞争。组织因素则是指政府为了进行收入预测而产生的组织架构, 包括预测部门是否会为预测专门聘请外部顾问等。

2.3 关于预测不确定性或者准确性问题的研究

关于预测不确定性或者准确性问题的研究, 主要通过对模型预测不确定性的处理来提高模型预测的可靠性。预测的不确定性或不准确性主要来自两方面, (1) 模型本身的问题, (2) 模型中所选取的变量的问题。Allen (1965) 是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 他对1951~1963年英国的财政预测的准确度进行了研究, 此后, Davis (1980) 在Allen的基础上将时间扩展到了1978年。Armstrong (1985) 指出单一方程和多种统计技术的结合能使预测的准确性大大增强;Auerbach (1996) 认为对预测误差的修正应该来自三方面的改变:即政策的改变、宏观经济预期的改变和技术的改变;Clements和Hendry (1998) 提出了5种根据模型进行预测的误差来源:经济基本结构的未来变化、对模型的错误说明、预测中基期数据的偏差、参数估计不准确以及未来的经济误差 (或冲击) 的累积。Crippen (2003) 指出预算收入预测中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有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和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和突然的政策改变 (如总统减税) 等。Ericsson (2003) 总结认为测量预测不确定性在经济学实践中可以产生多种用途, 如评估预计的预测误差的不确定性、评价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改进预测模型、区分预测中的数字准确性和统计准确性等。

3 我国财政收入预算制度的变迁

我国的预算制度自新中国建立后就经历了不断发展、不断适应从而不断完善的多个阶段。建国初期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国民经济水平, 以逐步恢复为主要目的, 尚无法建立起科学、系统的预算制度。而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虽然我国的预算制度先后经历了统收统支、总额分成、分级包干等不同阶段, 从建国初期的高度集中到70年代过渡为适度下放, 再到80年代以地方分权为主、放权让利等不同阶段采用的不同预算类型, 但都属于以基数法编制的单一预算, 预算管理相对不够细致并导致预算编制的透明度相对较低。此时的预算制度虽然有开放的因素存在, 但基本仍为封闭式的, 在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转, 毫无效率可言 (徐瑞娥, 2002) 。1992年《国家预算管理条例》的实施, 标志着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构成的国家预算正式进入到复式预算编制的时代。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正式立法后, 将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分为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 并保留了增设其他预算的可能, 当年, 地方预算也开始实行复式预算编制。同时, 部分地方省市自1993年起, 就根据各自情况开始实行零基预算改革, 其中包括湖北、安徽、河南、云南、深圳等。1998年, 中国公共预算管理改革的发起地——河北省, 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进行了以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的预算改革, 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随后各省市纷纷开始启动地方预算制度的改革, 天津市于1999年开始实行标准周期预算管理制度;陕西省成为了首个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试点;安徽省在全省实施了综合财政预算。这些省市的大胆改革, 无疑大力的推动了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进程。之后, 中央政府于2000年开始推行编制部门预算制度, 同时部门预算、区分收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等各项改革措施也由财政部开始实施。可以说, 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及执行情况随着上述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逐渐强化。

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的预算管理一直存在很多的“硬伤”。首先我国的预算编制时间过短。从下达预算编制通知到上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预算草案, 只有短短的3个月时间, 这使得预算带有很大的草率性和盲目性, 并且会出现“一年预算, 预算一年”的状况。另外我国的预算明显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现行的预算编制只是采用“基数法”, 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 虽然考虑到GDP增长率等一些因素, 但没有将财政收入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考虑在内, 预测工作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分析, 缺乏客观反映财政收入数量的能力, 而这种不足很可能会形成支出刚性, 限制了政府预算的指导作用。

同时比较国内外对财政收入预测方面的研究, 也不难看到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 具体体现在研究的主体相对单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尚属于相关研究领域的初级阶段;同时国内的相关研究大部分还缺乏系统性, 相互之间的借鉴性不高, 有效的相互促进和改进体系也因此尚未形成。另外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目前大多以预测地方税收收入为主, 从而对地方财政收入进行研究,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同, 彼此间的研究深度也大不相同。

由此可见, 虽然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并充分重视预算执行管理, 对强化预算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同时也需要建立起更为系统和科学的预测方法, 进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收入预测模型, 使其能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用以编制合理的预算方案, 最终更为有效的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4 结 语

随着公共预算理论和财政收入预测模型的不断发展, 各种理论和方法的弊端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然而正是由于政府预算的复杂性, 使得人们不断对之进行深入研究。从西方学者的研究看, 他们的共同认识是:预算是政府政策的集中反映, 而预算环境影响预算过程, 预算过程最终影响预算结果;预算过程及结果已经产生了变化, 研究的重点及方向已经从对预算稳定性和规律性的常规研究上转变到研究预算过程和结果的新变化上并尝试对其进行解释。国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政府预算制度性质的深入研究, 以及总结现行复式预算制度的缺陷, 进而评价当前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成果和不足上;同时, 国内学者也希望通过研究最终能够建立起适合我国政府预算的理论体系, 实现最终推动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目的。

我国学者对政府预算理论体系和实践的研究刚刚起步, 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成熟的理论对我们的研究进行指导, 例如用来说明认为政客与执政党倡导的政策是以选举为目的的公共选择论或者Niskanen通过提出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从而得到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官僚必然是预算最大化追求者的等结论;虽然这些结论对我国政府预算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性作用, 但由于政治体制、国情、执政水平的差异, 直接照搬或套用该理论会使研究得不偿失 (袁星侯, 2003) 。

摘要:公共预算在整个公共部门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公共预算管理的发展却非常缓慢。因此, 我们在分析和评论财政预算领域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对预测财政收入的模型和方法加以介绍, 以期为我国的预算改革提供建议。

关键词:公共预算理论,财政收入,收入预测

财政收入预测 篇2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懂得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2)识记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3)领会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具体数据、大型工程的投资等资料,归纳财政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学,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经济生活、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认同我国目前实行的财政政策,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支出的前提,讲清财政收入需要把握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财政作用(B)我国财政支出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通过财政的作用表现出来的,而且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也是要发挥财政的作用。

2.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特别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而且理论性较强。

三、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习要求:了解财政收入的构成,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了解财政支出的种类;根据统计数据,描述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状况。评析财政赤字现象;结合实例,评析财政支出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2.教学内容 本课课题是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内容。它在本单元中起

承前启后作用,因为国家财政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就整个经济生活而言,在学生了解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后,本课要解决的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3.学生情况

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个人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关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但对国家如何参与社会分配还缺乏了解。

生活背景:本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再加上高一学生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在备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材料:。那下面请大家想想个人有财力兴建地铁项目,如果不能‘应该有谁来建设?钱从哪里来?

1.若回答个人可提醒这类工程投资巨大,成本收回周期长,是追学生可能的回答:○

求利润的个人无力也不愿投资的。

2税收或财政收入。可以说: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有关国家财政的知识。

进行新课

财政及其作用

(—)国家财政含义

【板书】国家财政

那么,什么是国家财政呢?国家要想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就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叫做国家财政。

【板书】收入和支出

财政收入和支出对国家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每年财政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国家都要做计划,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情况怎样,国家还要做总结,接受人大的审查、批准和监督。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第三项议程:审查和批准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0年中央预算。

这种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需要说明的是,预算和决算又都可以分为中央预算和决算、地方预算和决算。比如河北省的预算就是地方预算。

(二)国家财政作用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请看P65最上边的例子思考财政的作用?你能想出关于这一作用的其他例子吗?

1到2015年我省将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财【举例】义务教育免费(○

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省里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

2中央财政再次下拨特岗教师2010-2011学年工资性补助经费12.2亿元,截至目值增长。○

前,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经费30.5亿元已全部下拨,比2009年增加8.3亿元,全国14.8万特岗教师年人均享受补助20540元。)先从农村开始,促进社会

3国家财政部日前已会同民政部对今公平。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民种粮补贴,家电下乡等。○

冬明春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将会同民政部指导各地采取适当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或补助水平、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一次性补贴等措施,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到影响。

4学校保持食堂价格稳定 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各大中专

5中央财政拨付123亿元助力地方医改 院校要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

【归纳】根据学生回答,分别归纳出财政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财政可以改善人民生活。

【板书】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过渡语:国家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搞预算决算参与到社会财富分配中来呢?也就是说国家财政究竟有何作用呢?第四课我们将会学到市场调节的缺陷,市场在调节中作用是基础性的价值规律作用很大,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由于个人企业的追逐利益很多行业不原投资或者容易唯利是图而危害消费者的权利或公共安全,你比如说三鹿奶粉,假疫苗,楼歪歪等现象发生,因此需要国家调节而财政正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上面说的地铁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

【提问】请大家回顾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工程或项目涉及到国家财政。

【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场馆建设,(四大工程,大家知道新世纪的四大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四项工程。此四项工程是2001年3月,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四大工程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一些行业、一些地区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通过地铁项目建设,归纳出财政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世纪四大工程,进一步概括出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还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板书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作用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在“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后,“糖高宗”和“苹什么”又浮出水面。而随之10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达4.4%,也创下24个月以来新高。11月20日国家出台16项措施其中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都与财政部有关因为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来实施。

请大家看P65中间的两个镜头(补充知识:长期国债是指偿期限在10年或10年以上的国债,可以使政府在更长时期内支配财力,但持有者的收益将受到币值和物价的影响。一

般被用作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在资本市场上有着重要地位)

回顾之前的4万亿

4万亿元投资属于财政支出,目的就是要刺激国内需求。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运行并不平稳,那么从图中看,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是什么? 【回答】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看P66名词点击)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经常会不平衡,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或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思考】如果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萎缩或通货紧缩。请大家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通货紧缩?回顾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扩大财政支出、发行国债、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叫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

【思考】反之,如果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应对?

【讲解】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这种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的政策叫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稳健的财政政策。

刚才大家提到的还有一些政策,我们把它叫做货币政策。

【板书】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过渡语:财政作用的发挥离不开“钱”,这“钱”从何而来?又用向何处?这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问题了。其中收入是前提,要花钱首先得有钱是吧?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看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

1.【板书】财政收入含义 2.来源

请同学们看看P66的相关链接

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

【归纳】形式有税利债和其他收入,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什么?(看p66相关链接 强调)税收占90%以上,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可见,税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自觉纳税。

【思考】请大家思考,非税收入可能包括哪些收入形式?

非税收入包括国有企业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形式,如收费、罚款等。

【板书】财政收入的形式:税、利、债和其他收入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有税利债和其他收入那么如果要使2010年的中央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大家有什么建议?

【板书】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回答】征税,提高利润,债务收入 归为一类即分配比例所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之一是分配政策【板书】。

【点拨】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在分配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什么因素会影响财政收入呢?今年我国财政税收入预计达8万亿,那大家想一想建国初1949年的财政收入与现在相比哪个多,为什么?对,显然是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当时由于连年战争而且生产力水平显然不如现在所以影响财政收入的另一个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板书】,而且这个因素更重要是基础性的,为什么这么说,经济不发展,没有钱,你国家再怎么提高分配比例也没用(把书翻到p66看最下面一行画出“基础性的”一词。)

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我们再回到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增加税收的方法,请大家思考一下能不能一味增加税收呢?显然不可以,我们回顾前面的课程便知道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个人企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家只有按照一定比例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才能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下半年预期,2010全年可能将实现8万亿,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成为全球第二富裕的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应伴随着劳动者收入的普遍提高,让劳动者感受到国富带来的好处。老百姓上不起学了,看不起病了,退休生活没有保障了,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竟然没水喝了,电、气、水都要涨价了。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福祉的提高不成比例。如果说以前老百姓尚能理解自己在个人福利方面的牺牲是为了国家富强的话,现在就不得不问一下: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究竟给公众带来了什么?)

国家财政收入也不宜过少,因为它会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可以比较2010南非世界杯场馆建设进展缓慢和我国大型场馆建设速度之快。

【总结】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财政收入,而且影响是基础性的。如同我们“要把蛋糕切好,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大之后考虑如何切好也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有了,下面就看怎么花了,也就是财政支出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P67相关链接)【板书】财政支出的含义 具体用途

从图中可看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有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和债务支出等。目前在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这是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策的反映,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类和保障类的支出将越来越大。(财政社保“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级财政加大社保投入,将目前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0%提高到25%左右。同时,要将“各类未纳入社保制度的群体尽快纳入覆盖范围,实现真正的全民社保”。)(可以和三个作用相联系)

(三)、财政收支对比关系(A)

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但财政支出也会影响财政收入,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会是怎样的呢?大家把书翻到66页

【板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支关系可以表现为三种情况: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有节余-----财政盈余;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收支相等(几乎不存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有赤字------财政赤字

其中收支平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收支平衡。{补充:略有节余的状态,一般认为财政以财政节余数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根据历史经验,财政节余占财政收入的2%以下可视为财政收支完全平衡。略有赤字以财政赤字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财政的含义和作用,知道了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了财政收入的4种形式和财政支出的5个主要用途,懂得了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重点探究了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三个巨大作用。

财政收入新常态 篇3

什么是财政收入的新常态?业界最直接的反应是,财政收入将不可能维持在过去的高增长水平。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财政收入的增幅保持在多高算是合理水平?财政收入的税源结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呼吁多年的建立地方稳定财源会不会破题?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到底怎么样调整?除了常规的税源结构,会不会有一些非常态的财政收入的出现?

过紧日子

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增长,财政收入的盘子也是越做越大,连年攀升。甚至连续多年保持在20%—30%的增速,远高于GDP的增长幅度,也一度引起很大质疑。但是随着诸多红利的消退,经济的高增长难以为继,反馈到财政收入的最直接反应就是增幅的下滑。

早在2013年6月底,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和中央决算草案时指出,“完成今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压力很大,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从今年上半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看,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74638亿元,同比增长8.8%。

其中,因为税收增长“不给力”,中央财政收入没有完成预算增幅。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达34327亿元,同比增长6.2%,比预算增幅(7%)低0.8个百分点。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虽然增幅(11.1%)过关,但税收增幅地域分化趋于明显。

财政部预测,下半年,受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营改增扩容、增加减税力度以及去年收入基數逐步提高等因素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仍有回落压力,地方财政一些省份增收困难。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地方财政明显感觉到经济形势的压力,挖掘财源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应减少杜绝“挖浮财”情况的出现,不能把财政收入增长的压力转嫁给企业和居民。

税源结构调整

在之前多年的财政收入高增长中,在全国许多地方呈现的模式是:政府主导投资,大量上大项目和“铁公基”项目;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乱开乱放导致政府性债务的骤升;利用土地的增值,放任房地产市场的非常规发展。

在这样的旧有发展模式里,房地产行业长盛不衰,政府财政保持飞速增长,财富向着资本和权力的方向聚集,但转化效率却越来越低。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方人士对财政收入改革的呼声渐高。从财税改革的总体方向上来看,管理层已经在税制和财政体制等多个方面展开措施,以求构建稳定、科学和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机制。

首先从税制调整来看。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保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六个税种。这将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和居民个人的“钱袋子”。具体来分析:

一是个人所得税。以后国家征个税,会把收入综合计算的同时,考虑支出后给予抵扣额。支出包括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负担、再教育需求、住房贷款等等。

二是房产税。房地产税还处于立法阶段,业界估计得到2017年才会全面实施。房产税被视为取代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源。

三是环保税。新环保税体系方案已上报财政部,预计将在“十二五”中后期实行。内容包括对温室气体排放单独征税,征税对象主要针对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等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四是消费税。预计将调整征收范围,消费税的税率结构会优化,征收环节会改进,部分税目征收由生产、批发环节改到零售环节,并将税收划归地方。

五是资源税。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这增加了煤炭企业税负,也可能使以后的煤电价格更贵。另外,资源税将扩围至水流、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空间,目的是以经济利益杠杆促进资源节约。

六是营业税改增值税。增值税下一步将扩围到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增值税立法也将适时完成,而营业税将成为历史。

其次是财政体制的调整。涉及到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划分,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源的划分则是颇受关注。

特别是全面实施“营改增”后,对培育地方稳定财源的呼声更加高涨。营业税是当前地方政府的主力税种,一般情况下,要占到本级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一旦营改增全面完成,进入增值税体系后,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就十分剧烈。所以,“营改增”的倒逼作用凸显。

同时,有专家建议,一个既兼顾短期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缺口和长期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可行之策是扩大一般转移支付,使地方财政收入中的相当部分来自于规范的甚至法定的一般转移支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财政的收入中,土地财政占比过大,税源结构单一,税源个性化不明显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税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中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非常态

要保持稳定的财政收入,除了常规的手段之外,一些非常规的措施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只要科学合理运用,提高政府理财水平,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不是难题。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认为,要科学运用税和债。其中,债务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必要补充,一是要尽快化解存量债务,二是要尽快出台规范的地方债务管理办法,一个规范的地方债务管理机制的基本方向是“制度约束+市场约束”相结合的形式。

除了税和债,冯俏彬认为,地方财政收入体系中还可能有三部分:一是国有资产方面的收益,二是少量的行政事业单位收费,三是各类政府性基金。这一类财政收入,都应该纳入到统一的、全口径管理的框架之下。这就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体系既有作为主体的税,也有补充作用的债、费、利等,形成完整的体系。

财政收入预测 篇4

近年来, 我国财政收入以每年超千亿元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入, 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保证政府行使其公共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 其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三大职能。财政收入也是财政支出的前提和保证。在一般情况下, 收入的数量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规模, 只有预先了解财政收入才能合理安排支出。因此, 研究国家财政收入继而对未来收入进行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灰色系统是指介于白色系统和黑色系统之间的数据系统。其研究的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和不确定系统。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具有预测精度高、所需原始信息少、计算过程简单等优点, 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灰色系统预测通常采用GM (1, 1) 模型, 由于该模型仅适用于具有较强指数规律的序列, 只能描述单调变化的过程, 而反映不出摆动的情况, 若对一些数据有摆动的情况仍采用GM (1, 1) 模型预测则误差相对较大。为此, 本文提出了GM (1, 1) 残差模型, 通过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 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适用于我国财政收入预测, 而且还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二、GM (1, 1) 模型及GM (1, 1) 残差模型

(一) GM (1, 1) 模型

设x (0) ={x (0) (1) , x (0) (2) , …, x (0) (k) }为系统输出的非负原始数列。

其中:x (0) (k) >0, k=1, 2, …, n。

Z (1) 为X (1) 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Z (1) = (z (1) (2) , …, z (1) (n) ) 。其中:

X (0) (k) +az (1) (k) =b为GM (1, 1) 的基本形式。-a为发展灰数, b为灰色作用量。

求解微分方程, 即可得到时间相应序列为:

(二) 修正残差的灰色预测模型

按照 (4) 式可得到一组预测数列为:

1.记 , …, n为残差序列。x赞 (0) (k)

2.对e (0) (k) 取部分子数列, 重新排序后有:

对e (0) (k') 的建模要求如下:

(1) 数列中的数均为正, 直接建立GM (1, 1) 模型;

(2) 数列中的数均为负, 不考虑符号, 建立GM (1, 1) 模型, 求出结果再加上符号;

(3) 数列中的数有正有负时, 要先做非负处理:即都加上最小负数2倍的绝对值, 而后建立GM (1, 1) 模型, 求出反馈值后再减去最小负数2倍的绝对值即可。

3.对e (0) (k') 建立GM (1, 1) 模型, 其时间响应函数的离散形式为:

4.以 作为 的修正模型可得:

其中, δ (k-i) =1, 当k≥i时;

δ (k-i) =0, 当k

三、中国财政收入的预测:两种模型比较

(一) GM (1, 1) 模型的模拟分析

经灰色预测软件运算, 得:

时间相应函数为:

预测值为:

具体预测结果为表1的第3、4、5列, 平均相对误差为3.977 6%, 表明预测结果并不理想。

(二) GM (1, 1) 残差模型的模拟分析

通过表1第4列可得, e (0) (k) 分别为 (-681.15, -1 014.86,

对残差序列进行正化处理以后, 按照GM (1, 1) 模型进行拟合运算, 得:

时间相应函数为:

预测值为:

灰色残差的预测模型为:

其中, δ (k-i) =1, 当k≥2时;

δ (k-i) =0, 当k<2时。

灰色残差模型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762 7%, 预测精度是GM (1, 1) 模型的5.22倍。可见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 具体预测结果见表1第6、7、8列。

四、财政收入的五步预测

利用上述模型对2010~2014年的中国财政收入进行五步预测, 并利用2010年和2011年财政收入的实际值进行比对。预测结果表2所示。经查, 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为83 080亿元, 预测值为84 038.486亿元, 预测相对误差为+1.15%;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为103 740亿元, 预测值为101 673.285亿元, 预测相对误差为-1.99%。

由此可见, 灰色残差模型对我国财政收入的预测精度很高, 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进行预测。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众多, 普通灰色模型预测精度偏低, 需引入修正模型或参数, 应用灰色残差修正模型对基本灰色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修正。

通过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普通GM (1, 1) 模型是有偏差的灰指数模型, 在我国财政收入预测的过程中, 存在着模型精度低的问题。

应用灰色残差修正模型对我国财政收入进行预测, 通过与基本GM (1, 1) 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其预测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更能满足我国财政收入预测的实际要求。但要注意的是, 利用较少数据的灰色预测模型只适合于短期预测。

在实际应用中, 应不断地把新信息样本添加到建模的时间序列中去, 建立残差修正的动态灰色预测模型, 更好地提高预测的精度。

参考文献

[1].刘思峰, 党耀国, 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何海, 陈绵云.GM (1, 1) 模型预测公式的缺陷及改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26

财政收入 篇5

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G D P 和财政收入同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两者常常被用来比较。观察历年数据,财政收入增速似乎总是跑在GDP增速前面,财政收入和GDP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一、构成内容不同

GDP总量中部分不能计入财政收入,如职工薪资和福利、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农民自产自用收入、自有住房的虚拟服务等;部分财政收入与生产过程无关,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不能计入GDP,主要是个人缴纳的契税、房产税、车船购置税以及部分非税收入。

二、覆盖范围不同

现阶段,关税、海关代征税(含出口退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等少数税种存在跨地区纳税,造成纳税行为和生产经营活动分离。GDP核算则遵循“在地口径”,跨地区缴纳的税收收入应计入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地的GDP;各地税务部门按照本地实征入库的税款进行统计,不论该部分税收收入是由本地还是外地常住单位缴纳。由此可见,对于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GDP和财政收入的口径差异就会越大。

三、核算周期不同

GDP核算的是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半成品以及成品(不论是否销售)都应计入GDP总量。财政收入的差异表现在:其

一、半成品和未售成品并不产生当期税收收入;其

二、由于纳税期限和方式的规定,已售产品纳(退)税环节存在时滞,部分纳(退)税行为可能推迟到下一个核算期。

四、增长不同步

GDP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初次分配所得,其中,国家得到生产税净额、企业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个人得到劳动者报酬。国家所得和财政收入有密切相关,但又有根本区别。此外,企业所得主要参考折旧和盈余等指标,个人所得主要参考工资和福利等指标。可见,GDP增长不仅仅和财政收入有关,还和其他要素的增长有关。此外,计入GDP的税收收入和GDP相关程度不一。

营业税和增值税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与GDP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属于对收入再次分配,不直接计入GDP中,与GDP核算没有直接关系。

五、计算方法不同 首先,GDP是核算数,财政收入是征收入库数;其次,财政收

入增速是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速则是用可比价格计算的。由于价 格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使得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好坏的经济指标地区GDP与地区财政收入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两者的发展变化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地区GDP的大幅增长必然带动财政收入的同比例或高于GDP增幅的增长,反之则会同比例或快于GDP增幅的下降。

财政收入说白了就是税收,税收的加大当然也说明了经济的增长,不过,由于统计口径的影响,财政收入与GDP在统计口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财政收入中属于国民经济二次分配范围内的收入如所得税和非税收入是不计入GDP核算的。近年来,随着国家税收体系的不断变化,所得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但这部分收入并不计入GDP。因此,在进行比较时应考虑到这种口径上的差异。

由于企业效益、人民收入水平和房地产价格上涨,适用税率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这些税收相对更快地增长。

话得说回来,如果税收持续增速大于GDP,可能会导致某些行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发展将会扼制与消极,GDP增幅将会下降。

创业如何预测收入和成本 篇6

1. 从成本开始,而不是收入。在创业阶段,预测成本比预测收入容易得多。比如固定成本/一般管理费用包括:租金、公共费用支出(水电煤气费)、电话费/通讯费、会计费、法律/保险/许可费、邮费、技术、广告/营销、工资等;可变成本则包括:已销售商品成本、材料和供应、包装等;还有直接人工成本。

预测成本时你应该遵循以下几条:由于广告和营销成本总是超出预期,你应该加倍进行预计;由于法律/保险/许可费用没有经验可参考,而且总是超出预期,可用3倍进行预计;记录直接销售和客户服务的时间,将它们作为直接人工成本。

2.用保守和积极两种方式预测收入。如果你像多数创业者一样,就会常常在保守的现实和积极的理想状态间起伏,这会让你动力十足,也能帮助你鼓舞他人。我把这种理想状态称为“大胆的理想主义”。

我并不建议忽略大胆理想主义、而完全基于保守的考虑来制定预测,相反,我建议你拥抱梦想,至少制定一套在积极假定下的计划。除非你想做大,否则你永远都不会做大!通过制定两套收入计划(一个积极的,一个保守的),你会迫使自己做出保守的假定,然后根据积极的计划再放宽其中一些假定。

例如,你的保守收入计划可能采取了以下假定:较低的价格点、两种营销渠道、没有销售人员、前三年每年有一种新产品或服务推出。而你的积极计划可能包括以下假定:基础产品的价格低、高端产品的价格高,三到四种营销渠道,以佣金制度支付两名销售人员的工资,第一年有一种新产品或服务推出,第二年和第三年可能有五种甚至更多。

释放“想要做大”的能量,制定一套雄心勃勃的预测,更有可能会产生出突破性的相法。

3.检查主要比率,确保计划可靠。在制定了积极的收入预测以后,很容易忘掉成本。许多创业者会乐观地专注于达到收入目标上,如果不能实现,就假定成本能被调整到适应现实的基础上。积极的思维也许会帮助你增加销售,但不能帮你减少成本!

平衡收入计划和成本计划的最佳办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关键比率进行检查。

■毛利率:

在某一季度或某一年里直接总成本除以全部收入的比率是多少?注意那些能让你的毛利润从10%增加到50%的假定条件!如果客户服务和直接销售成本现在很高,那么将来还可能会很高。

■营业利润率:

总经营成本(即直接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加起来,包括财务成本)除以某一季度或某年的总收入比率是多少?你应该采取积极的举措提高这个比率。随着收入的增长,一般管理成本应该占总成本的一小部分,营业利润率应该提高。许多企业家犯的错误是太早地预测了收支平衡点,而且认为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支持就能达到。

■总员工和客户的比率:

如果你是光杆司令,计划单枪匹马地发展生意,要特别注意这个比率。

将员工总数除以现有的客户总数,问自己,当业务扩大时你是否想在五年内管理那么多客户?

财政收入预测 篇7

一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者新创造的国民收入,因此,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决定于该国国民收入的规模,决定于该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而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又与该国一定时期的投资水平、投资效率及投资结构直接有关。一般来说,先有投资,才有经济发展,经济规模越大,投资规模相应也越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决定国民收入增长,从而也决定了财政收入的增长[1]。因此对投资与GDP及财政收入的关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我们认识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于投资与GDP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在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刘薇(2005)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基本建设投资对GDP的增长作用。并得出结论:无论从长期均衡还是短期变动来看,基本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张亮(2007)运用协整的方法对GDP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Grange因果检验,验证了从投资到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增长依靠大量的要素的投入来拉动的[3];梁荣(2008)运用规范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1986-2004年房地产投资与GDP相关关系以及房地产投资与全球房地产投资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对深化房地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总量关系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4]。

同样对于GDP与财政收入,夏海舟(1990)通过建立投资与财政收入增长关系的数理模型并经推导后认为,要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就必须使包括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及投资效率三要素内在的总体投资效率达到最高[1];广西财政厅课题组(2008)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固定资产投资与广西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并据此提出提高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关联度的对策措施[5]。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只关注了投资与GDP或投资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并没有将三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文重点研究投资与GDP、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选取1991-2008年的实际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及财政收入的数据,运用MATLAB工具对其进行回归处理,得出回归模型,并依据模型对2009年及以后各年的数据进行了预测。

二、模型建立

1. 数据选取

文章依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选取1991-2008年投资,GDP和财政收入的数据,其中投资为统计局网站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后如表1所示。

为更直观的观察投资与GDP及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运用MATLAB工具箱的绘图功能分别绘制出投资与GDP(图1)和投资与财政收入(图2)的散点图。

2. 回归方程的建立

由图1和图2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投资与GDP和财政收入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线性关系,其中投资与GDP的关系可以使用二次函数来描述,投资与财政收入之间使用一次函数来描述。因此将模型的基本形式设为

其中,Y为投资额,X1,X2分别表示GDP及财政收入,a0,a1,a2,a3为回归系数,为随机误差(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随机变量)。

然后我们利用MATLAB中的回归命令对其进行拟合回归。由于表1中的各项指标的数据差别太大,影响回归的效果,为此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MATLAB工具中的拟合命令,得到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及财政收入的拟合曲线:

由拟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度非常高,均方误差s也几乎为0,故该模型的拟合精度非常高。所以可以将该模型作为投资额与GDP及财政收入的回归模型。为用此模型预测2009年及以后各年度的数据,我们还需对GDP和财政收入进行预测。

3. GDP预测模型

用以时间为自变量,对GDP进行预测。将1990年作为基期,即令1990年为t=1,然后依次递进,运用MATLAB工具箱拟合功能得到GDP与时间序列t的拟合曲线:

从拟合结果上看R2的值接近于1,拟合精确度非常高。根据(2)式,不同年度的序列号代入上式,我们就可以得到不同年度GDP的预测数。譬如我们取t=19和20,将分别得到2009年-2010年GDP的预测值为345937.9和419066.

2.4 财政收入预测模型

运用与GDP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财政收入与时间序列t的拟合曲线:

同样,从拟合结果来看,模型的精确度也很高。根据(3)式,将不同年度的序列号代入上式,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年度财政收入的预测值。据此我们也取t=19和20,将分别得到2009年-2010年财政收入预测值72638.17和86773.9.

将2009年-2010年得出的GDP和财政收入的预测值,对它们标准化处理后代入模型(1),即得到这两年投资额的预测值为1.9238和3.1928,最后将此数据对其还原得到投资额的预测值为174464.18和201697.32.

三、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投资与财政收入GDP之间拟合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对2009年和2010年度投资额数据进行预测。从预测的数据来看,GDP、财政收入和投资都是随着时间而增加的,这是符合我过现在实现经济,投资逐步增长的基本现状的。根据此模型,可以得到不同年度投资的预测数,为我国投资额的预算提供依据,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文章首先运用MATLAB工具对1991-2008年我国GDP、财政收入与投资额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及财政收入的回归模型。其次,分别建立年份对GDP与财政收入的拟合曲线,预测出2009——2010年的GDP与财政收入值,进而推出未来两年的投资额预测值。

关键词:投资,GDP,财政收入,预测

参考文献

[1]夏海舟论投资与财政收入增长的关系——一个简化的理论分析模型[C].当代经济科学.1990(5).44-51

[2]刘薇居民消费、基本建设投资与GDP的关系实证分析[C].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9).79-82.

[3]张亮我国投资与GDP增长的实证分析[C].社会科学家.2007(6).97-100

[4]梁荣我国房地产投资与GDP关系实证分析[C].基建管理优化.2008(4).2-10

[5]广西财政厅课题组固定资产投资于广西财政收入增长研究[C].经济研究参考2008(29).12-21.

财政收入预测 篇8

一、我国的非税公共收入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经营和财产收入。

指来自非金融公共企业和公共金融机构如邮局、中央银行、国家彩票、电力公司、码头当局及货币当局 (铸币收入) 的净利润或利息转移;来自各级政府机构所属企业 (军工厂、政府印刷局、建筑单位及出租少量房屋的单位) 向公众的营利性销售的现金经营盈余;以及特许使用费、利息、股息、土地租金等其他财产收入。

2、管理费和收费。

亦即使用费和规费, 主要项目有:政府医院和诊所的收费, 政府学校的学费, 政府博物馆、公园以及不作为公共企业组织的文化和娱乐场所的入场费、许可证费、驾驶执照费、法庭费、法院裁定费等。

3、罚款和没收。

指与违反税收规定无关的罚没收入 (违反税收规定的罚没收入划归税收收入) , 主要包括交通罚款、刑事罚款、法庭罚款、法院裁定罚款及其他罚没收入等。

4、政府内政府雇员养老金和福利基金缴款、武装部队退休基金的雇员缴款、教师退休基金的教师缴款 (公办教师) 及来自其他各级政府的雇员缴款。

5、其他非税收入。

包括来自私人部门的赠与和自愿捐款等。

而如果按照广义的非税公共收入来说则还应该还有债务收入, 以及财政实践中很少被采用的财政性货币发行即“通货膨胀税”收入等。由此可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事物的增多和国有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 我国非税公共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据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其比重已经逐渐接近与税收公共收入对于国家整体财政收入的比重。但是与之并不相符的情况则是, 我们国家目前对于该部分收入的迅速增长并没有制定出来一套相应的管理法规, 更没有予以相配套的监管和约束机制的存在, 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以及非公共税收的流失或者别截留, 不但影响了我国财政收入来源的拓宽也在无形中助长了腐败等不正之风, 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威信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必须要及时加强我国对于该领域公共收入的监管,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机制才能更好地将该部分收入纳入到我国的国家公共收入体系中, 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非税公共收入问题的现状

近些年, 关于非税收公共收入的问题不断涌现, 并且还有越演越烈的势头。作为国有企业的支柱产业, 例如石油、通信、金融等大型、垄断型的国企, 其本质上是全民所有制企业, 属于国家非税公共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历史制度等原因, 该部分国有企业的收入并没有完全作为非税收公共收入上缴国库为全体人民造福, 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以高额的工资和奖金的形式流入了该部分行业员工和高管的私人账户内, 近些年针对该部分行业的高薪已经造成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和不同程度的不满;此外, 例如一些执法机构的罚款收入和罚没收入等收入也成了部分行业部门的创收手段, 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不但使相关部门的执法公信力大打折扣同时也对政府的形象造成了损害。此外作为国家执法机构, 例如工商、税务、城管和交通部门的执法机构每年的罚没收入不公开、不透明不但造成了社会公众对于该部分收入的种种猜测同时也给滋生腐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对于我国执法机构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诸如以上的情况还有种种,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可以说对于非税收公共收入的监管缺失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在该领域内的收入增长幅度进而影响到了我国整体公共收入的计划完成程度, 因此加紧脚步完成该部分公共收入的合理化监管以及完善相应的法律标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三、加强对非税公共收入的监管

任何问题只要正确地找到其根源, 那么解决的办法也就相应的产生了。我国目前造成非税公共收入管理混乱、监管缺失的根本原因还是行政权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限制和制约, 在于尚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其可以形成制度化、标准化的来源管理;尚未形成合理的二次分配改革机制, 没有对国有垄断企业以及资源型企业的高额利润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合理制约机制;尚未形成对于各类管理收入、罚没收入的监控, 对于相关执法机构的执法力度以及广度都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常规型的公示机制等等原因才会造成了目前我国对于非税收公共收入部分的管理极度不力。对症才能下药, 我们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不难看出, 造成以上种种难题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就是部门利益大于国家利益, 红头文件大于国家法律才造成的种种怪相, 才会造成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博弈现象而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置于一边而不顾, 才会造成了各种截留、私分甚至是地方摊派的产生。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非税公共收入加强监管, 才能更有效的使其为我国的财政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途径实现该目标:首先, 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有我国的特殊国情, 那就是我们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此不宜对现有体制做出过大的调整, 从保持稳定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在现有体制的框架下对其组合出新的变化, 成立大部制, 打破过去的部委之间的行政划分, 将多个行政职能部委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部委, 对于我国的非税公共收入进行统一的、多头的管理, 同时在进行管理时在考虑民生的同时应该更多的听从市场的意见, 在大多数的时候将决策权交由市场来决定, 市场结果与民意结果往往是有分歧的, 最早是斯密 (Adam Smith, 《国富论》) , 指出私心能促进公益:“请把我所要的给我, 你也会得到你所要的。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互助, 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 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 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 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 而说对他们有利。”然而, 反观公共领域, 情况却不如人意。准确地说, 是不如经济学家之意。经济学家们发现, 大量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站不住脚的经济政策被反复推行, 如最低工资法、贸易壁垒政策、惩罚性关税和紧缩配额制度等;而大量早被证明是利大于弊的经济政策, 如民营取代国营、货币补贴取代实物福利、民间办学取代公营办学等, 却一再遭到质疑和阻碍。因此要减少不良的公共经济政策, 最好的办法还不是听取民意, 而是一开始就避免把问题交给民意。我们应该先问“市场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可以, 就让市场的“个人选择”来取代社会的“公共选择”。消费者到底要购买哪个厂商的商品, 这个问题本来就可以而且应该让每个消费者来做个人选择, 而不应该把“要不要民族工业”的问题交给民意, 再让公共决策机制按照民意来决定。同理, 教育、保险、医疗、住房等问题, 也都可以尽量交给市场, 由分立的消费者独自做出决定。只有这样, 才能尽量避免公共经济政策因民意放纵而产生的偏差。

其次, 就是引入作为独立方的民间监督机制, 引入类似于职业会计师类的审计机制进行独立的、完善的监督, 打破以往政府机构的高高在上, 完全脱离人民监督的弊病。对于聘请的民间监督机构, 该机构应该只对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和所有者的人民代表大会 (也就是全国人大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负责, 相应的经费由全国人大和各级人民代表大支付, 发现的问题也只对全国人大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 只有这样才能针对于各级管理机构得非税收公共收入部分起到真正和有效的监督, 毕竟自己监督自己其说服力永远没有来自无关第三方的监督更具说服力。

第三, 可以效仿国家目前推行的税控监督系统, 也建立起一套非税收入控制监督系统, 在全国形成一个网络, 对于非税收公共收入实施实时和不间断的网络化监控, 而该系统的监控中心则应由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全国人大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建立和维护工作, 并将系统中的汇总数据与各个执行机构的上缴数据进行核对, 对于其中的差异再进行核查。

以上几点只是作者的几点设想和建议, 其实, 任何制度的运用与变迁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也不能独身事外;对于非税收公共收入部分目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产权所属没有被真正的划分清楚, 才造成了部分执行机构将属于是全民所有的非税收公共收入划到了自己的所有范围内, 才造成了种种的利益划分与部门博弈, 可以认为, 中国的产权制度就是一种交易费用极高的制度, 但它之所以能存在, 之所以使其改革者将改革定位在对原有制度的保存之上, 是因为维护它的费用小于改变它所需要的费用 (即搜集有关其他制度的信息资料及迫使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接受新制度的成本) 。正如对于一个手中有物品要出售的人, 迟迟不能找到买家, 在信息经济学中是认为他手中物品的潜在价格低于他获知潜在买者的信息成本, 越来越多的这种情况造就了不对称信息下的市场。无奈, 信息成本的高昂使我们只有这样的高度。这就交给了我们政府的改革部门, 汲取新制度经济学开创以来科斯、阿尔钦、诺斯等前辈的理论成果, 同时结合中国的产权状况, 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 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产权革新之路, 快速提高我国非税收公共收入部分的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财政收入预测 篇9

后土地财政是一种相对概念, 指的是在地方政府无法继续依靠土地财政收入维持地方支出时的情形。土地的供给是有极限的。对当下地方政府来说, 土地财政既增加了GDP又搞好了地方形象建设, 同时也利用土地达到了招商引资的目的。但是对于下届政府来说, 可能面对的就是一个巨大的财政窟窿, 如果新的可持续财政收入渠道没有建立, 地方政府面对的将是入不敷出的境地。因此理清土地财政的弊端和前景, 找到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渠道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土地财政的弊端

与我国不同, 发达国家的土地财政现象主要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等方式创造财政收入。而我国主要是依靠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创造财政收入。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 土地财政是房价飞涨的直接推手, 近年来连续推出的房价调控政策效果甚微, 根本原因就是与地方政府的利益不一致。

实行分税制后, 地方政府就一直处于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困境。但土地收入属于地方性收入, 地方政府可以支配, 因此土地财政成了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最大来源。本文利用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代表房价, 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代表财政收入, 采用2005年1月-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 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证明了财政收入与房价具长期的均衡关系, 见表1。

(二) 土地财政通过作用于房价, 对工业和农业等实体经济部门产生挤出效应。

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使用权交易的一级市场, 以低价征用集体土地, 然后高价转让, 从中赚取了巨大的垄断利益。开发区一般都在城市边缘或者乡村,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耕地被大量占用。对于工业来说, 土地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 成本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 而制造业却缺少资金支持, 沿海地区小企业的大规模倒闭就是一种佐证。

(三) 土地财政抑制了消费, 土地财政虽然表现为政府卖地给

开发商, 开发商卖房给消费者, 实则是财富向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一种转移。表面上看是政府和开发商获得收益, 其实是政府透支了未来的土地供给, 开发商则透支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而购房者则是透支了

未来的消费能力, 从长期看这是一个三输的的局面。

二、地方政府改变财政收入格局的对策

首先要通过建设保障房, 利用保障房增加政府收入。保障房的建设是一个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 地方政府可以将保障房出租, 也可以通过提供各种物业服务, 创造税收, 这样即造福了人民又增加了财政收入, 同时也做到了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地方支柱产业, 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提高地方产出。最后, 减少对教育、医疗、能源、通信方面的垄断, 通过市场化手段发展上述产业, 这样既能减少地产财政支出, 又能利用民间资本发展经济。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分税制是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导火索。但土地财政的形成的本质却是利益。因此要解决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 首先要通过制度的改革, 完善政绩考核指标。其次要拓宽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最后, 要改变住房供给方式, 由商品房主导转为双轨制供给, 这样既能保证商品房的投资价值得到体现, 也能保证民生, 地方政府也可以从服务于保障房中获得稳定的长期收入。

参考文献

[1]唐在富中国土地制度创新与土地财税体制重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陈国富, 卿志琼财政幻觉下的中国土地财政——一个法经济学视角[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3]刘红梅, 张志斌, 王克强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研究综述[J]开发研究, 2008 (1) :141-144。

[4]王美涵我国财政收入体制特征和改革路径[J]财经论丛, 2007 (5) :24-30。

财政收入猛增减税正当其时 篇10

财政部的公告对此作出了解释:“本月财政收入增幅较高, 除受经济增长和价格上涨带动外, 主要是由于5月份为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集中入库期, 因上年企业效益较好, 相应带动今年5月份汇算清缴的上年企业所得税入库增加。”这种说法告诉我们, 5月财政收入猛增似乎有其偶然性, 平常的月份没有这么多的。但是如果看一看财政部同时公布的今年1~5月财政收入状况, 同样保持了高速增长, 同比增幅达到32%, 仅比5月单月低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在我国已经是一种常态, 但是它与我国工商业运行的实际状况是不太相称的。这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无疑是有影响的。

财政部公布的5月份主要收入项目情况也说明了这个问题。5月份增幅最为强劲的是企业所得税, 同比增幅达54.2%, 财政部为此说明“主要是汇算清缴收入较多”, 但从中我们也可发现企业税赋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项个人所得税的同比增幅也不低, 达到33.4%。去年, 我国仍处于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 除了一些得到国家为救市而投入的4万亿投资大单项目的企业外, 大多数企业, 尤其是对就业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民营中小型企业生存艰难, 企业职工收入也少有提高, 但来自企业和个人的所得税却出现了可观的升幅, 这表明我国的税收结构还存在很大问题, 它不能呈现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的水平, 而是超前了。

这种情况的出现, 并不是好事。国家财政不是生产企业, 它自己不产生利润, 它的收入增加意味着企业的盈利空间和个人的收入增长空间被挤压了,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因此, 面对强劲增长的国家财政, 政府应该看到其背后存在的问题, 并努力化解。调整税收结构, 减轻企业和职工的税负, 固然是个途径, 但政府进行这样的改革, 一方面缺乏动力, 另一方面行政议事的繁复无疑使这种改革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 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国家应该推出大规模的减税退税政策, 还利于企业, 还利于民众。

目前,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威胁已经减轻, 但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收紧, 我国大量中小企业正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 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存在, 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 而且也使呼吁很久的增加职工收入难以成为现实。改变这种状况, 除了需要商业银行保持货币政策在执行上的科学性、灵活性以外, 国家在税收上也应有所作为。从目前来看, 雄厚的国家财政力量已经为减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因此, 国家有必要提出“一揽子”减税计划, “少收三五斗”, 让企业和民众能够分享到国民经济增长的成果。只有让企业和民众保持旺盛的活力, 它们才能成为国家财政稳定的“蓄水池”。当然, 在这同时, 国家还有必要减少过于庞大的行政开支, 否则, 再多的财政收入也会觉得不够用。

5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支出情况 篇11

5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0266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101亿元,增长12%。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2144亿元,同比增长25.6%;地方财政支出8122亿元,同比增长8.9%。

1—5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支出466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442亿元,增长13.2%。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7776亿元,同比增长11.3%;地方财政支出38834亿元,同比增长13.6%。

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1—5月累计,教育支出6787亿元,同比增长11.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52亿元,同比增长16.4%;医疗卫生支出2956亿元,同比增长2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450亿元,同比增长19%;住房保障支出1083亿元,同比增长8.6%;农林水事务支出4002亿元,同比增长13.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706亿元,同比增长18%;节能环保支出821亿元,同比增长24.9%。

5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749亿元,增长6.2%

5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749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744亿元,增长6.2%。其中,中央财政收入7170亿元,同比增长2.6%;地方财政收入(本级)5579亿元,同比增长11.3%。本月中央财政收入由前两个月同比下降转为小幅增长。

5月份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1.国内增值税2250亿元,同比增长5%。

2.国内消费税629亿元,同比增长4.9%。

3.营业税1152亿元,同比增长13.8%。主要是上个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带动房地产营业税相应增长。

4.企业所得税4588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银行业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12%,工业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9.6%。

5.个人所得税503亿元,同比增长14.5%。

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241亿元,同比下降2.3%;关税233亿元,同比下降4.4%。主要受一般贸易进口增幅较低的影响。

7.出口退税912亿元,同比少退60亿元,下降6.2%。

8.车辆购置税229亿元,同比增长15.7%。

9.地方其他税种情况:受上个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带动,契税315亿元、同比增长40%,土地增值税276亿元、同比增长27.4%。

10.非税收入1338亿元,同比下降8.9%。其中,中央非税收入200亿元,下降49.9%,主要是清缴石油特别收益金收入减少;地方非税收入1138亿元,增长6.4%。

1—5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562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459亿元,增长6.6%,增幅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7134亿元,同比增长0.1%;地方财政收入(本级)29080亿元,同比增长13.4%。财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48979亿元,同比增长6.9%,增幅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

1—5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低,主要是受经济增长趋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实施结构性减税,一般贸易进口增幅低以及去年同期清缴入库2011年末部分收入、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前4个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相关地方税收相应增加。初步分析,随着中央财政收入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逐渐减弱,后几个月中央收入增幅将有所回升,但制约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特别是今年8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扩大到全国将使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预计全年中央财政收入增幅有可能低于预算目标(中央收入预算增长7%)。要继续坚持依法征管、应收尽收,同时坚决遏制收取“过头税(费)”等行为。

财政收入预测 篇12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以说,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言论,尤其是老子、孔子、孟子、墨子以及荀子的财政思想对后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老子的“无为而治”,孔子的“苛政猛于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语录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笔者企望通过重温诸子百家的经典语录,寻求最优财政收入规模,以指导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古代对政府职能的界定

1. 老子的思想: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主张体现在管理思想上即为实行放任自流。他要求以形式上的“无为”达到实质上的“治”,是一种否定形式上的“治”,其实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老子》第五十七章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统治者若能做到“无为”、“好静”、“无事”、“不欲”,则老百姓自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管理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是相一致的。《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道”是一切事物的发展法则,而“道”的本质特征就是“无”。老子认为,万物的起源是“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世间万物由“无”统摄,只有通过“无”才能达到“有”的效果。这一哲学思想演化到管理思想上就是“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二章曰:“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告诫统治者,只有无争和不居才能顺应自然规律,维持统治的稳定。

但是,“无为”并不是让统治者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恣意妄为。《老子》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就是要尊重自然运行之道。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即是,能交给市场去做的政府就不要插手,市场失灵的领域再由政府介入。

“小国寡民”(《老子》第八十章)是老子管理思想的又一精髓,它和追求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管理思想不同,它主张通过“无为”而使经济回到最原始的经济状态,反对政府的随意强制与无谓干预,要尊重事物自身的发展之道,实现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与之相适应,政府的规模也是以“小”为特征,国家机构小,官员少,管理简单,少干预市场,这就是老子思想对现代政府规模的指导。《老子》第五十九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章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主张治国要谨慎小心,但不要复杂化,要尽量将其简单化,而且人(尤其是统治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为所欲为。他认为,生产资源有限,所以管理者要爱惜各种资源,也就是要建立一个受约束的政府。这些思想和现代“小政府,大社会”以及“宪政”的理念是一致的。

2. 墨子的思想:

聚财于官。和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藏富于官”,认为国富是民富的前提。孟子曰:“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他认为政府有各种客观职能和财政需要,所以“官府实”是政府职能实现的前提。同时,墨子还提出“尚贤使能”,这是对财权集中的要求,即要有贤明的管理者,不能无条件地集中财力。

在古代社会中,政府职能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是必要的。墨子对政府职能的理解比较全面,从国内谈到国外,从官府上层谈到下层,从政府内部谈到政府外部,从政治、社会职能谈到经济职能。他认为,要实现这些职能,离不开由税收构成的大量的财政收入,由此推导出在古代社会中“官府实”的必要性。老子则是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提出要“无为而治”,政府要适度控制逐渐繁多的政府职能,与市场合理分工,从而提高效率。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的职能不同,但是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

二、我国古代对财政收入的阐述

1. 老子的思想:

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第七十五章曰:“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可见,老子认为百姓的“饥”、“不治”、“轻死”是由统治者的厚敛重赋造成的。《老子》第七十七章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夫孰能有余而奉天下,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老子这一思想是针对当时统治者厚敛重赋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现状而言的,“损不足而奉有余”则会导致“百姓之不治”。

《老子》第四十四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九章又曰:“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因此,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控制税赋。统治者如果占有过多的社会财富,会引起贫富矛盾的激化,从而影响社会秩序,导致社会混乱,因而统治者的收入必须有所控制。《老子》第六十六章曰:“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见,老子主张轻赋役,舒民力,才能确保统治者的长远利益。所以《老子》第八十一章曰:“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可谓一语道破财富分配问题的天机。

2. 孔子的思想:

苛政猛于虎、敛从其薄。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可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政治,他对税赋的态度也由此决定。孔子曰:“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他强烈反对聚敛,提倡节用。孔子主张“政在节用”、“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在税赋征收上,孔子强调惠民,坚决反对重税,主张“敛从其薄”(《左传》)。薄敛成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孔子反对鲁国按田征税,认为增加了百姓负担。孔子曾指责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冉求,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以”。可见,孔子反对横征暴敛的鲜明态度。孔子的财政观点不多,看似简单,但对后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 墨子的思想:

劳而不伤、费而不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墨子的财政思想极具特色,强烈要求均衡政府与纳税人的利益关系,既满足政府的财政需要,又兼顾纳税人的利益。墨子的“劳而不伤”、“费而不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他主张协调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

对于财政收入,墨子有相当精辟的论述:“(以其常)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征),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辞过》)。墨子认为,为了修筑城郭,征集民夫是必要的;正常的税收也不会引起人民的怨恨,但赋役过重,便会产生混乱。墨子指出:“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辞过》),过分的税役则是“殚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辞过》),造成“伤”民,于国、于民都不利,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个人需求而横征暴敛的危害。

4. 孟子的思想:

耕者助而不税、取于民有制。孟子在《公孙丑》篇中曰:“耕者助而不税”。对“助”有许多不同解释,有“借民力治公田”说,有劳役地租说,但孟子主张除了“助”以外,不征其他税。孟子主张单一农业税,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反对统治者对农民进行过重剥削的态度。《孟子·尽心下》篇中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认为课税太重会导致农民破产以致流亡。《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对滕文公说“取于民有制”,就是主张剥削人民应有限度。

5.荀子的思想:

聚敛亡国。荀子和儒家的轻徭薄赋思想一致,他主张轻税,反对聚敛。荀子曰:“取民者安,聚敛者亡”(《王制》)。他认为巧立税收名目搜刮民财会破坏税收的基础,是危害国家的大患。荀子指出“聚敛者,招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王制》),他认为聚敛会导致“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强国》)。可见,荀子认为聚敛将最终导致亡国。荀子还告诫统治者“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他从君与民的相互关系阐述了聚敛的危害性,这一论断成为以后历代帝王处理君民关系的金科玉律。

三、如何理解最优财政收入规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早期社会人们对财政收入规模的认识是一种以最小为最优的财政思想。如老子的“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孔子的“苛政猛于虎”、孟子的“取于民有制”、墨子的“劳而不伤、费而不病”、荀子的“聚敛亡国”等财政思想,都认为统治者应该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这种限制财政收入规模任意扩张的财政思想在我国流传久远,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历史上的诸多盛世,例如:元嘉之治、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是在轻税负指导思想下实现的;而很多历史朝代的更替都源于税负过重,是不断膨胀的政府职能和有限的社会资源相冲突的结果。然而,我们所说的“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其实就是“最适宜”的财政规模,即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相适宜,与人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宜。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人们对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认识也不一样。

目前,对于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即为财政收入的最小化。“小政府、大社会”思想,实际上就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这种观点和古代的轻徭薄赋观点是一致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是指在既定的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下,最能体现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要求的财政收入规模,即合乎制度约束规范的财政收入规模,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是指在财政分配实践中达到“以支定收”与“以收定支”相适应状态下的财政收入规模。这是一种在财政收支关系基础上形成的财政收支相互决定论思想,在当今财政理论界占据主流地位。

第一种观点是对过度膨胀的财政收入规模的一种思想反抗,但在实践中,财政收入规模过小,会加剧财政收支矛盾,影响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政府职能的实现,难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样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损害。第二种观点混淆了财政收入规模与财政收入分配制度的关系,只有当财政制度的选择合乎最优财政收入规模要求时,这种财政制度才是合理的。第三种观点只是强调了财政收支在总量上的对称或相等,没有考虑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

通过对以上观点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界定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必须先明确财政的职能。无论在何种体制下,财政的首要职能都表现为保证政府职能的履行。既然财政收入是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那么最优的财政收入规模如何确定呢?当然社会环境不同,确定标准也不一样。但是,我国古代的圣人早就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老子的“轻徭薄赋”、“无为而治”等思想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很快的恢复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也因此逐渐增加。老子的“取之有度”、“用之节俭”等税收思想对于确定财政收入规模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孟子的“取于民有制”,主张统治者向生产者征收的税赋应合理、有限度,他认为统治者制定税收政策应以人民的承受能力为依据,这才有利于封建统治,否则会导致“身弑国亡”或者“身威国削”。而“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反映了孔子主张通过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从而培养税源。亦即税赋的征收不能损害经济的发展,加重人民的负担。荀子的“聚敛亡国”思想更是从亡国的角度阐述了税赋过重的后果。墨子的“劳而不伤”、“费而不病”客观上说明了税收负担的标准问题。“伤”和“病”是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规模的禁区,超越禁区,对政府及纳税人都是不利的,这与供给学派“拉弗曲线”的减税原理有相同的理念。

所以笔者认为,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界定必须以正常履行政府职能为前提,能够使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达到最优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财政收入规模才是最优的财政收入规模。

参考文献

[1].姚绍学.最优财政收入规模问题研究评析.经济研究参考, 2003;64

[2].陈小平.对我国财政规模现状的多角度估计.发展研究, 2001;7

[3].陈界.论孟子的经济思想.北方论丛, 2004;4

上一篇:黄曲霉素B1论文下一篇:清末新政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