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增加途径

2024-07-11

价值增加途径(精选9篇)

价值增加途径 篇1

1 内部审计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的原因

我国地大物博, 内部审计在各组织的设立情况参差不齐。有的组织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 有的没有设立;同是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 其作用水平的发挥也不尽相同。内部审计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具体表现在:

(1)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难以客观量化和观察。内部审计价值未能被充分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 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不像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 如此容易量化考核。其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损失等直接显性价值很容易被观察到, 但是其在监督领域发生的内部隐性价值, 包括“威慑价值”, 以及通过信息沟通、协调管理, 优化价值链为组织创造“潜在价值”, 却很容易被忽视, 更提不上客观量化。

(2) 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导致了组织对内部审计部门价值增值功能发挥的质疑。我国内部审计人员, 大部分来自财务领域, 其专业性仅在于运用财务的专业知识去评判企业, 因此服务领域更多的关注财务数据而忽视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人事等其他环节。部分来自组织其他部门单位的审计人员对某一经营环节及其产生的漏洞非常熟悉, 但却又缺乏审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 无法把握整体层面的风险。除此之外, 对从事会计、银行、证券等领域工作的人员均有相关资格证书作为从业门槛, 但是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我国没有严格的限定。

(3) 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内部审计所隶属部门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内部审计隶属部门最理想的是下属董事会等高级治理层, 但是实际很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均隶属财务部门或者干脆叫财务审计部, 成为财务部门的再复核部门, 因此独立性受到严重受制。

2 新形势下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职能

内部审计区别于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 (外部审计) , 传统定义上它是由组织内部的独立机构和人员对该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是为加强管理而进行的一项内部经济监督工作。其工作重心在于通过内部监督, 增强信息的真实性, 发现问题并改进组织工作。

随着现代企业组织规模的日益庞大, 股份公司和上市公司的不断涌现, 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一种时髦, 企业管理层的受托经济责任不再只是表现为向有限股东汇报经济事项的真实性, 而是对无数股东负责。不参与公司经营的股东投资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让财富增值。因此, 新环境下管理层的受托责任表现为:最大化股东财富, 即最大化企业价值。因此, 管理层的目标以及其运用的内部审计的目标都朝向增加企业价值。新环境下内部审计有了新的内涵。

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内部审计概念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 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 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在《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环境需要和理论定义都可以看到, 新形势下内部审计都将以增加企业价值、改善经营成果为其活动宗旨和目标,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与组织其他部门相对独立的部门, 将通过其专门的、系统性方法为组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治理程序、经营活动等提供保证, 同时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培训、业务流程审核、标杆管理以及绩效测评设计为组织提供咨询服务, 从而促进生产销售产品、服务, 节约资源、减少损失, 关注市场、应对外部挑战, 实现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

3 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途径

新形势下, 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观念已经毋庸置疑, 但是内部审计如何增加组织价值, 其途径的明确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内审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也有助于帮助组织更好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从而更好的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1) 通过参与组织风险管理过程, 识别和评价组织风险程度, 为风险分散战略提供建议。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价和识别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为企业增加价值。一方面,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对组织的人事、生产、销售等运作流程进行熟悉, 识别各个部分的风险;另一方面还需要对整个组织面临的风险及各个部门由于搭便车以及道德问题等给组织带来的风险进行综合权衡。然后将上述风险对经营成果及财务数据的影响提交给管理层, 以帮助管理层改进经营效果和效率。

(2) 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加强组织内部的自我良性循环, 防范风险的发生。内部审计在参与组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对各个业务流程关键风险控制点予以梳理, 然后对既存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客观独立的帮助管理层设计更好的内部控制关键点, 依次减少风险的发生。

(3) 通过识别治理程序的漏洞, 帮助完善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界定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的制度框架, 涉及董事会、股东会及监事会职责的确定。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 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 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参与组织治理程序表现在:

(1) 评价组织的治理环境。组织管理层的道德诚信以及经营风格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增加企业价值的一个部门, 对组织治理环境予以评价, 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组织面临的风险, 优化组织结构。

(2) 评价组织的治理过程。治理过程是组织管理层和治理层对组织运行具体掌控过程,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评价舞弊控制和管理层沟通过程, 评价治理业绩的计量, 评价战略规划等重大投资决定的治理活动可以达到优化治理过程的目的。

(3) 评价治理程序。治理程序关系到治理过程的效率,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治理层治理过程中的程序予以评价, 可以优化治理效率, 提高治理效果。

(4) 参与组织其他活动, 增加组织价值。现代市场经济, 内部审计不再是一个监督部门, 而是与其他部门、与管理层一起为最大化组织目标而努力。因此, 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全方位的参与组织的其他活动, 如人事考核的制定、战略目标的实施等, 为组织各方面各环节的业务提供咨询、评价和保证。

(5) 通过部分内部审计业务的外包, 更客观的提供评价和保证活动。内部审计的外延应当拓宽, 活动的实施主体仍然是组织, 目标仍然是增加组织价值, 但是活动的具体执行人可以是外部第三方咨询机构, 这样可以更客观的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

可见, 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途径, 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查错防弊阶段, 正在向企业的各个领域突破。其所有活动都面向为管理层作出更好的决策服务, 其终极目标围绕的是增加组织价值。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组织规模的日益庞大和管理级次的日益复杂, 管理层完成所负受托责任更加困难。为了尽可能完成股东最大化企业价值的目标, 管理层更多的求助于内部审计机构, 前瞻性的发现组织存在问题、改善组织的运行缺陷、改进组织的运行方式。从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途径出发, 探析内部审计在增加组织价值方面的重大作用, 以期引起各组织对内部审计作用的重视。

关键词: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途径

参考文献

[1]吴秋生, 杨瑞平.内部审计:组织价值的增加者[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3, (5) .

[2]隋玉明.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 2014, (3) .

[3]沈征.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基于量化标准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6) .

[4]孙青霞.内部审计对组织价值的贡献度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4, (2) .

价值增加途径 篇2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措施研究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为此,在回顾“九五”期间贵州省农民收入情况、影响收入的主要障碍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11条途径和措施。

作 者:雷基智 张宗义 LEI Ji-zhi ZHANG Zong-yi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厅, 刊 名:贵州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29(3) 分类号:F323 关键词:农民收入   措施   贵州  

价值增加途径 篇3

对于同一产品,不同主体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社会注重产品的社会价值,顾客注重产品的顾客价值,而企业则注重产品的企业价值,这里用产品社会价值、产品顾客价值和产品企业价值来分别表示产品价值在三类主体上的反映。

(一)产品社会价值

从宏观的角度,产品可看作为实现某种功能而消耗社会资源的产物。产品社会价值的高低可以表示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这应该成为产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指标。

产品是功能的载体,功能是满足顾客需求的本质属性。从现代市场营销学角度,产品整体功能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子功能:核心功能,是产品最本质的部分,是满足顾客需求的基本效用和利益的核心内容;形式功能,是企业将核心功能要素转变为有形的载体,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包含产品质量、性能、款式、品牌、包装等;服务功能,是顾客在购买产品前、中、后所得到的服务,如提供信贷和保险支持、送货和安装调试、维修、进行使用指导和培训等。

实现功能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为了确保产品整体功能的形成和实现,必须耗费包含从研发、生产、营销到售后的一系列费用,细分到单个产品上就可得到产品成本。

产品社会价值是指产品具有的功能与所耗费成本的比值,可用公式⑴表示。

其中,Vs为产品社会价值,F为产品功能,Cp为产品成本。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产品社会价值应当趋于增加,从而节约社会资源,增加社会财富。

(二)产品顾客价值

顾客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而需支付一定的成本。纵观整个消费过程,顾客需经历购买前的搜寻、咨询、对比等,购买中的决策、付款、提货或等待送货、安装等,购买后的掌握使用方法、享受使用效应、投入使用成本等。

顾客在购买使用产品过程中获得的使用效用、心理效用叫做顾客效用。如公式(2)表示。

顾客效用=使用效用+心理效用=(使用收入-使用成本)+(心理所得-心理所失)(2)

使用收入指顾客通过使用产品而获得的收入;使用成本指顾客在产品购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支付的,除产品价格之外的各种费用之和;心理所得指顾客在购买、使用产品过程中获得的心理满足和愉悦,比如购买方便、产品美学功能、售后保障和使用便利等所带来的心理感知;心理所失指顾客在购买、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失落和不满感,比如等待时间过长,广告宣传与实际不符等带来的心理感知。

顾客成本指顾客在获取顾客效用时所支付的购买费用,即产品价格。需要指出,很多学者把使用成本、心理所失都归入顾客成本。这里因进行后续研究的需要,把它们归入了顾客效应。事实上,使用成本、心理所失的增减完全可以看作产品功能实现的产物,产品整体功能的完善及实现程度影响顾客使用成本、心理所失的增减,从而影响顾客效用。

产品顾客价值是指顾客效用与顾客成本的比值。用公式(3)表示为:

其中Vc为产品顾客价值,U为顾客效用,Cc为顾客成本。

通常,顾客总是要追求较高的性价比,即较高的产品顾客价值。顾客愿意为他们认可的功能支付相应的价格,并且感觉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

(三)产品企业价值

一般而言,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价值,即便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关注自身的社会价值,也是为追求经济价值服务。产品企业价值的大小,常常用投入产出比来表示。

产出可看作企业销售产品得到的销售收入。投入是指企业为获得销售收入而耗费的包括人、财、物、时间等资源,这里假设都可换算为货币。

对于某一个产品,企业的投入就是企业的所有投入在这一产品上的分摊,从理论上可以计算出来;企业的产出就是产品的销售收入,即价格。那么,产品企业价值就可用公式(4)表示

其中,Ve为产品企业价值,P为企业产出,Ce为企业投入。

为实现企业所有者的企业资产增值的愿望,企业经营者总是希望得到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二、三类产品价值间的联系

对比产品功能、顾客效应、企业收入、产品成本、顾客成本和企业投入所包含的内容,对于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的某一产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产品具有的功能等同于顾客购买和使用产品中得到的效用,即:

顾客付出的购买费用等于企业销售产品得到的收入,即:

实现产品功能的耗费,就是企业的投入在产品上的分摊,即:

这里用图1直观表示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中,OS为产品社会价值曲线,OC为产品顾客价值曲线;F为某一产品具有的功能,Ce为企业在这一产品上投入的成本,Cc为顾客为得到产品而支付费用,即价格。从图1可以看出,同一产品的社会价值、顾客价值、企业价值可分别用OA斜率,OB斜率,FB与FA长度之比来表示。用如下公式表示:

三、产品价值增加途径

(一)增加模式

根据上面三个公式,可以得出对于同一产品涉及到的三个主体,对应的价值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在倡导和谐发展、多方共赢的社会里,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不应当偏颇其中任何一方,即任何一方的价值增加不能以牺牲其他两方的价值为代价。对Vs、Vc、Ve进行增加(↗)与不变(→)匹配,得到如表1的八种组合。

根据公式与数学运算,表中组合2、3、4、5不可能产生。

组合1表示三方价值不变;组合6表示产品社会价值增加、产品顾客价值不变、产品企业价值增加,这里定义为盈利优先型模式;组合7表示产品社会价值增加、产品顾客价值增加、产品企业价值不变,这里定义为顾客优先型模式;组合8表示产品的社会价值、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都有所增加,这里定义为三方共赢型模式。组合6、7、8同为三方整体价值增加但不牺牲任何一方价值的三种模式,属于基于共赢思想的价值增加模式。下面探讨如何实现这三种模式。

(二)基于Vs增加的调整方式匹配

组合6、7、8中都包含了产品社会价值增加,这意味着产品社会价值增加是产品顾客价值与产品企业价值一方增加且另一方不减的前提。所以,应当先确保Vs增加,再考虑Vc与Ve。

显然,实现Vs增加,F与Ce有五种组合。每种组合下,Cc增加与降低幅度直接影响Vc与Ve的变化。实现组合6、7、8价值增加模式的具体调整方式见表2。

注:(1)“↗↗、↗、→、↘、↘↘”分别表示大幅增加、适当增加、不变、适当降低、大幅降低;(2)“↗↗、↗、↘、↘↘”分别表示调整幅度介于↗↗与↗、↗与→、→与↘、↘与↘↘之间。

表2中,第一行表示在F↗↗Ce↗组合下,Cc有三种调整方式(↗↗、↗↗、↗)匹配,分别实现组合6、组合8、组合7;第2、4、5行,可同理表述;第3行表示,F↗Ce↘组合下,Cc有五种调整方式(↗、↗、→、↘、↘)匹配。

(三)途径归类

对于上述调整方式,可以实现盈利优先型、顾客优先型和三方共赢型模式分别归类,在表2中可分别表示为Cc的三类调整方式,Cc1、Cc3和Cc2。具体如下:

1. 盈利优先型模式。

可由F、Ce、Cc1组合实现,共五种途径。分别为:(1)产品功能和顾客成本大幅度增加,企业成本适当增加;(2)产品功能和顾客成本增加,企业成本不变;(3)产品功能和顾客成本增加,企业成本降低;(4)产品功能和顾客成本不变,企业成本降低;(5)产品功能和顾客成本降低,企业成本大幅度降低。

2. 顾客优先型模式。

其可由F、Ce、Cc3组合实现,共五种途径。分别为:(1)产品功能大幅度增加,企业成本与顾客成本适当增加;(2)产品功能增加,企业成本与顾客成本保持不变;(3)产品功能增加,企业成本与顾客成本降低;(4)产品功能保持不变,企业成本与顾客成本降低;(5)产品功能降低,企业成本与顾客成本大幅度降低。

3. 三方共赢型模式。

其可由F、Ce、Cc2组合实现,共七种途径。分别为:(1)产品功能大幅增加,企业成本适当增加,顾客成本增幅介于二者之间;(2)产品功能适当增加,企业成本不变,顾客成本增幅介于二者之间;(3)产品功能适当增加,企业成本降低,顾客成本增加但小于产品功能增幅;(4)产品功能增加,企业成本降低,顾客成本不变;(5)产品功能增加,企业成本降低,顾客成本降低但小于企业成本降幅;(6)产品功能不变,企业成本适当降低,顾客成本降幅介于二者之间;(7)产品功能适当降低,企业成本大幅降低,顾客成本降幅介于二者之间。其中途径(3)、(4)、(5)对应于表2第2行Cc2的三种调整方式(↗、→、↘)。

4. 三种模式对比。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实现产品价值提高的特定途径中,顾客成本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产品顾客价值和产品企业价值的变化。然而,顾客成本除受企业因素影响外,还受市场竞争、顾客支付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对比表2与三种模式的实现途径可知,盈利优先型模式和顾客优先型模式属于三方共赢型模式的特殊形式。只要成功实现三方共赢型模式,企业就可赢得更多的主动,获得更大的顾客成本,即产品价格、调整幅度能够增强向两种优先型模式转化的能力。

四、实证分析

(一)问题产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一组统计数字表示2009年上半年,在全国车市销量同比增长近30%的情况下,小排量车的份额却出人意料地同比下滑了一成多,达11.67%。另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统计,国产轿车平均发动机排量从2008年上半年的1.53L提高到2010年上半年的1.68L,仅2年时间每辆新汽车的发动机排量就提高了0.15L,增长9.5%,于是有专家担忧:如果仍不给优惠政策,十年之内,中国小排量车将基本消失。

(二)原因分析

在汽车保有量的急速增加而使各种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低油耗、低价格,小车身”的小排量车为何会让专家有“将基本消失”的担忧呢?原因分析如下:

1. 产品社会价值方面。

小排量车除了具备“低油耗、低价格、小车身”外,还应满足“环保和安全”的要求。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在2007年7月16日发布的《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技术条件》突出了节能、环保和安全要求。而目前市场上能达标的小排量车仅有40%,小排量车的社会价值比较低。

2. 产品顾客价值方面。

顾客除看重“价格低、车型小、省油”外,还特别注重“安全、耐用、易操作、返修率低”等特质。而目前市场上缺乏“精品”小排量车,加之国家燃油税及其配套政策的“难产”,致使小排量车的顾客价值较低,大部分顾客无奈“以大为美”。

3. 产品企业价值方面。

近年来的“价格战”导致小排量车利润极低,加上各种政策、规定对小排量车的“排挤”,致使小排量车的企业价值较低,许多企业没有能力、没有兴趣投入太多精力在小排量车上,而纷纷转向利润较高、门槛较低的大排量车。

(三)应对措施

可以肯定的是,在矛盾日益突出、增长潜力依然巨大、顾客日益理性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具有积极社会价值和较高顾客价值的“经济型精品小排量车”定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这也是国家始终鼓励的对象,非常有理由相信在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实质性配套政策将会很快出台。

因此,相关汽车企业应当尽早打算,努力培育基于顾客需求的产品研发能力,开发政策法规允许和具有顾客认可功能的小排量车;努力培育基于企业成本优化的生产制造能力,增强企业主动性,使国产小排量车在与国内外其他车型竞争中所具有的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培养基于促使顾客认可产品功能并愿意支付相应成本的市场营销能力,积极调整包括产品定价在内的顾客成本,从而实现小排量车在社会、顾客、企业中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胡树华.产品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张彩江.复杂价值工程理论与新方法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Bebb Lawson.Develop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organi-zations:a dynamic capabilities approach[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1,(5):101-112.

价值增加途径 篇4

甘肃电大亚盛集团分校杨志社

[内容提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总体上达到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亦在农村,突破点是农民。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广辟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只有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也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小康和保持农村稳定。

[关键词] 小康;建设 ;核心;农民; 增收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国家总体上对小康水平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一五”规划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亦在农村,突破点是农民。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广辟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只有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也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小康和保持农村稳定。

一、肃州区农村经济收入的特点

1、发展蔬菜和经济作物制种。2007年达到9.12万亩,比去年增加1.63万亩,来自这部分的收入占到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左右;全区蔬菜作物面积达到15.86万亩(包括洋葱),比去年增加3.15万亩,来自这部分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左右。蔬菜及蔬菜制种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三成以上,成为肃州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结构调优发展现代农业。按照户均1亩万元田、户均劳务收入1万元的目标,大力实施农村“1+1”增收工程。全区以日光温室、食用菌、高效经作制种为主的“万元田”达到2.7万亩,以蔬菜、精细制种为主的“双千田”达到22万亩,以玉米制种、粮食作物为主的千元田减少到30万亩。

3、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促进劳务输转向技能型、常年型和跨区域输出转变,输转质量不断提高,劳务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4万人,输转农村劳动力6.2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3.08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4、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建成各类农家乐园185家,带动就业1500多人。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年实现收入2.8亿元。

二、肃州区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与面临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肃州区在农民增收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农业结构调整缓慢,且仅限于第一产业内部的数量型调整,区域优势不强,市场竞争力弱;二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含量低,信息网络不健全,没有形成市场知

名品牌,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四是农民自身的素质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严重影响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五是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弱。这些因素,决定了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肃州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符合我区自然条件和消费需求的种养特色的区域经济。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国家支农力度加大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扩大粮油、蔬菜、肉禽蛋等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标准化养殖小区,新增肉羊养肉牛养殖基地,落实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增加生猪存栏,加快出栏周转。扩种啤酒花种植面积,推广超高产棉花面积。

(二)实现产业经营结构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按照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绩好坏的关键。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和“市场+经纪人农户”的模式,同时要突破行业、所有制和行政区域限制,积极引导基层供销社、粮管所以及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以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和广大农民联合,组建多样化的农民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把培育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产业开放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调整农业结构奠定基础。三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壮大农业产业化的贡献率和农产品质量,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率先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研究新产品,开放新技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调整就业结构

主要途径是发展中心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在发展非农产品的同时增加就业机会。将中心乡镇企业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加大中心乡镇企业投入;充分发挥中心乡镇企业的聚集效应,改善外部环境,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小城镇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各种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和聚集的过程。在发展方向上,首先是加快公路沿线的建制镇、中心镇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农民向中心镇集中,鼓励富裕起来的农民私营企业等在小城镇建房落户。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集体、个人、私营企业投资小城镇开放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合理配置资源,努力实现现场操作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式”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步伐

加快劳务输转,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一要加大劳务宣传力度,宣传报道劳务输转典型,让广大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劳务输转对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意义,鼓励引导他们走出去创业。二要加强对劳务输转政策、法律、安全等方面的提高,打消群众外出的思想顾虑。三要开展信息宣传、张贴用工信息,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实践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实惠的问题。我们必须立足实际,研究对策,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这对振兴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小康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酒泉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3月10日)

[2]、黄良文《统计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2年12月第20次印刷

[3]、陈春明,在酒泉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1月17日

[4]、陈春明,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1月28日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篇5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途径

怀仁县总耕地面积5.078万hm2, 水浇地2.49万hm2。2015年, 全县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4.95万hm2,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万hm2, 完成重点作物玉米播种面积3万hm2, 谷子0.27万hm2, 黍子0.3万hm2, 高粱0.08万hm2, 豆类0.47万hm2, 马铃薯0.09万hm2;经济作物0.68万hm2, 其中油料0.07万hm2, 甜菜0.03万hm2, 瓜菜0.57万hm2, 特种经济作物 (药材、花卉) 33.33万m2;饲料作物0.07万hm2 (青贮玉米、草玉米) ;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66.67hm2。

1 地膜覆盖增速不断加块, 全县玉米实现全部覆盖

全县通过现代农业、旱作农业、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带动, 地膜覆盖面积大幅攀升, 地膜覆盖作物种类由玉米, 扩大到豆类、瓜果蔬菜、经济林, 全县地膜覆盖总面积由2010年的2.1万hm2扩大到4.33万hm2, 全县2.87万hm2玉米实现了地膜全覆盖, 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

2 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加大, 应用面积前所未有

全县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县农业土肥化验中心不仅承担全县土壤分析化验任务, 而且帮助市农委及其他五县区化验土壤, 是全市唯一的土壤分析化验中心。通过提高精确的土壤肥力状况和科学施肥配方, 有效地促进我县农业优质高效低成本发展, 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逐年增大。

3 设施农业突飞猛进, 园区数量不断增加

县农业服务中心始终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菜篮子”工程的一个突破口来抓。2010年, 全县完成日光温室建设869栋, 其他中小棚102栋;到2015年, 全县累计完成了日光温室1 495栋, 比2010年增长了53.96%, 移动大棚从无到有, 累计达到466栋, 全县设施蔬菜达到277.73hm2, 规模以上园区达18个, 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4 露地果树整体推进,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2010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248.53hm2, 水果产量2 247 400kg。从2011年起, 全县转变生态发展方式, 提升传统果品产业, 大力发展经济林, 到目前, 全县以杏、李、苹果、葡萄等为主的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2 083.33hm2, 是2010年的8倍。

5 特色产业一枝独秀, 增收创收潜力巨大

我们按照抓特色、树品牌、抢市场、增效益、促增收的思路,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在稳定0.33万hm2绿豆产业的基础上, 露地、设施果树同时并进, 油桃、樱桃、草莓等特色水果面积达36.67hm2, 667m2收入达5 000~10 000元, 不仅效益明显, 而且树立了品牌, 通过精包精装, 打出怀仁, 走向全国。

6 粮食高产创建稳步推进, 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

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的发展思路, 坚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引领, 围绕现代农业经济循环圈, 建设666.7hm2粮食高产创建丰产方、绿豆高产示范方。2011年~2015年, 累计实施粮食高产创建0.93万hm2, 粮食高产片区发展强劲, 引人入目, 平均单产水平较2010年增加193kg, 真正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7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新农村环境建设得到有力支持

强化农村环境治理, 加大污染防控力度, 实施沼气、吊炕等环保节能项目,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同步进行, 农村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11年~2015年, 共计建设节能吊炕3 020盘, 建设大中小型沼气站7个, 分别比2010年增加7.9%和133%;节约煤炭1万多t, 及大地控减了农村环境污染, 改善了农村环境。

8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大力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先后在何家堡乡宋家庄村, 金沙滩镇盐丰营、曹庄村, 亲和乡石庄村, 河头乡阎家堡村, 新家园赵麻寨等12个村实施盐碱地改造和旱平地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六个, 总投资1 858.01万元, 改良盐碱地2 159.29hm2, 分别比2010年增加54%和48%,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耕地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抗拒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升, 粮食单产平均提高31.5%, 农业生态效益显著增加,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9 科技兴农迈出了新步伐

我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实地实习、现场指导、观摩交流、发放资料等形式, 五年累计发放各类书籍3万余册, 科普资料20万份, 举办各类培训班260期,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 800人, 科技示范户19.4万人次。

1 0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篇6

1 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原因

1.1 农业生产方面

由于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 各地的楼房、厂房拔地而起, 导致了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阻碍了农产品产量的增加, 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因此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耕地面积极为不足。再加上我国有大面积的干旱地区和东北地区湿地增加了开垦和利用的难度。

由于人为不正确的开发, 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现在的农业生产不只是受土地资源的约束, 严重阻碍农业的发展的还有水资源、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等。当前我国的淡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 致使农业用水极度紧缺, 大约有8000多万饮水困难的农村人口, 缺水的面积也高达300亿m3。

1.2 农业结构方面

我国农产品面临着种种不足, 主要表现为产品的品质低劣和结构上的雷同。很多产品结构都很单一, 而品种优良的产品有少之又少, 致使对外销售的优质农产品供应不足。

我国农作物的生产布局为:大米主要聚集在长江三角洲和两湖、两广地区;玉米主要聚集在东北地区;小麦生产严重不足, 长期依赖国际市场。所以农产品区域的布局和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十分不协调。

2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2.1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第一我们要从基础上做起, 增强农民子女的文化素养, 强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第二我们要对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改变农村的传统思想观念。第三必须增强农民的技术应用能力, 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

2.2 大力推进农村科技进步,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因为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 所以我国的农业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 农民在利用水、电、肥料等诸多方面都缺少专业性的指导, 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地方的农产品产量相对比较高, 可是收入却不见增多。因此我们要抓紧农产品的节本增效。

2.3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增收的根本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公路、电网建设投入, 实施节水抗旱技术, 强化农业环保意识, 使农业持续发展。

2.4 重视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

伴随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有些剩余劳动力不得不从家里走出来进行创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 这样不仅减少了农村人口, 还指引了乡镇企业进行体制创新和结构的调整, 若在农产品加工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上下一番功夫, 农民的收入也会稳步增加。在发展优势的传统产业基础上, 相继发展多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吸入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我们应该分两步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一, 从职业上进行转变, 将目前恰逢实行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到第二第三产业上去, 但是这时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还没有完全隔断, 随时都有返回农业的可能。第二, 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根本上离开农村, 转移到城市进行独立谋生,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 让他们由农村身份变为市民身份, 这不仅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还提高了农业劳动的生产率, 使农民工的收入不断增加。

谈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篇7

1 农民收入的现状

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 尤其是对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更具典型意义。目前,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 进一步增长乏力。具体表现在:a.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b.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持续减缓。c.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e.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大

2 农民收入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政策落实不力, 阳奉阴违行为突出。

2.1.2农民收入低, 增长缓慢, 后劲不足。这主要表现在:a.自1996年至2003年, 农民实际人均收入仅增长4%, 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 与国民经济年均将近8%的增长率有很大差距。b.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主要靠劳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增加, 而实际上这种增收只是一部分农民增收, 大部分农民增收效果并不明显, 有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c.农村非农产业如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滞后, 导致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降低。d.农民收入低, 政府财力不足, 直接导致农业投入不足, 这种不足的投入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也包括物质及其他非物质的投入, 由于缺乏足够的投入, 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 抗灾防病害能力逐渐下降,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2.1.3农民负担重。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取消, 农民经济支出负担相对减轻, 但随着形势和政策的变化, 农民收与支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也会出现新的变化, 农民负担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一是农业税虽然被取消, 但其他收费渠道依然存在, 水费、修路搭桥、农用车管理、生猪屠宰、农民建房等都可以是乡村两级乱集资、乱摊派的源头, 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出现的新的收费项目和形式极有可能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二是化肥、农药、种子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价, 使农民收入“明升暗降”。三是获取知识的高成本已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一方面是义务教育虽从2007年进入免费阶段, 但培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所要的花费, 无不是农民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是农民看病难、买书难、培训难、受教育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四是事务性负担依然沉重, 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对农民的不公正心态和某些公职人员的“官老爷”思想, 使农民说话难、办事难。

2.2 制约因素

2.2.1 农业结构不合理, 结构调整缓慢, 仍存在“三大三小”问题。

2.2.2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持续放慢甚至下降。2.2.3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致使经营分散, 形不成规模, 且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2.2.4 农业科技含量低, 加工增值率低, 农民整体素质低。

2.2.5城市化滞后。2.2.6农产品销售不畅, 产销脱节, 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缺少大型农贸批发市场, 致使农产品积压或耗费。

3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对策

3.1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1.1 重点突破畜牧业。3. 1.2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3. 1.3加快发展林业和渔业。

3.2 跳出“农”字, 从非农领域寻找增收突破口

3.2.1 加快城市化进程,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3. 2.2促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3.3 营造宽松环境, 放宽相关政策, 为农民增收提供各种便利

3.3.1 改进行政领导方法, 狠抓工作落实。3. 3.2进一步加强以水利、交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强本固基。

3.3.3 精简乡镇机构, 继续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制度,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3.4 更新观念,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3.4.1 要不断解放思想, 深化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

3.4.2不断加强、改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3.4.3不断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环境。

3.5 搞活农产品流通, 促进产销衔接

3.5.1 强化农村信息服务, 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

3.5.2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3.5.3开通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3.5.4发展农村营销队伍。3.5.5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 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总之,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日益关系到农业和农村能否顺利发展, 是关系到国内市场从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性问题。“农民不富, 中国不富”。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事关全局, 意义重大, 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付志方.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 2001 (1) .

[2].甘亚平.入世后中国前沿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

村集体收入的来源及增加途径 篇8

1 村集体收入的来源

1.1 村集体收入是村集体资金来源的主体

尽管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的村提留已被取消, 农业税附加也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不复存在, 村企业也大部转制, 但目前通过发包、租赁、出售等方式经营集体资产取得的收入仍是村集体收入的主要部分。自2003年税改以来, 每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平均约为17万元, 其中村集体收入10万元, 占经济总收入的59%。在村集体收入中, 通过发包机动地、水面、林地、草场及“四荒”等取得的承包收入占92%, 通过运营集体资产如出租、出售等取得的收入占8%。

1.2 补助性收入是村集体收入的重要补充

在每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7万元中, 财政转移支付收入有7万元, 占41%, 是村集体收入第2组成部分。但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 不是一级政府, 不可能所有开支都由上级政府财政预算列支。税费改革后, 虽然对村干部报酬、管理费用等实行了转移支付, 但村里一些必要的建设, 仅靠上级转移支付是不够的。

2 增加村集体收入的误区

2.1 通过节约开支相对增加集体收入

村集体经济总支出年平均在8 910万元, 除去来自财政转移支付的3 110万元外, 村集体需要自筹资金5 800万元, 即每村每年平均正常的经费支出需要21万元, 财政转移支付可解决7万元, 村集体需要自筹资金14万元。在支出中, 村干部报酬约为6万元, 财政转移支付可解决3万元, 自筹3万元;管理费用约5万元, 财政转移支付可解决0.77万元, 自筹4.23万元;村道路维修、文教卫生等各项公益福利事业支出5万元, 全部村自筹;农村义务兵家属、计划生育中心户长、护林员、人畜防疫员、五保户、独生子女补助等5万元, 财政转移支付可解决3万元, 自筹2万元。缩减日常支出项目和金额, 靠少花或不花来保持运转的空间几乎不存在。以村干部报酬为例, 虽年均在6万元, 但如果除财政补助外村无集体收入, 则只能兑现3.25万~4.00万元, 甚至还要从工资总额中拿出一部分弥补管理费用;村内道路维修每年约2万元, 没钱也只能不修或简单糊弄了事;村组织内的辅助管理人员, 实行误工补工, 村均在2万元左右, 但工资经常拖欠。

2.2 通过举债来增加村集体资金

目前, 村级债务负担沉重, 化解难度大, 进程缓慢。国家及各级政府三令五申严禁借款或贷款等增加村级债务, 通过举债获得资金, 只能让村集体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 债台高筑, 经济崩溃, 无异于饮鸠止渴[2]。

3 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途径

3.1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一是选好村领导班子, 把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二是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热爱家乡, 扎根家乡, 立志于改变家乡面貌, 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一代。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3]。要开展政治理论、政策法律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其政策水平以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增强他们法律意识、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摒弃认为“只要村民富了就行, 集体经济可以不要”的错误思想。

3.2 必须发挥资源优势

要因村因地制宜, 正确认识村集体各种资源, 从当地实际出发, 采取多种形式, 不搞“一刀切”, 不搞一个模式, 确定不同的发展路子;要立足资源优势, 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 引导各村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 特别是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继续放宽政策, 放开领域, 放手发展。乡镇党委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 切实转变观念和职能, 积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在政策制定、项目引进、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从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

对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 应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 大力改善农民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使之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4]。

3.5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

要规范集体资产的管理, 健全管理制度, 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盘活现有资产, 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何绪成, 卢兆忠.增加农村集体收入的问题与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28-30.

[2]王德祥, 李建军.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 2010 (1) :10-13.

[3]王继辉.论衡阳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壮大的途径[J].当代经济, 2007 (01X) :10-11.

价值增加途径 篇9

一、运用教学资源, 增加历史课堂趣味性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运用畅言教学资源、微课、网络等相关视频资源和幽默、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事件的一定情景,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达到牢固记忆历史知识点的目的。如在讲述“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时, 我为了突破本课的重点知识: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明治维新, 播放了一段微课视频, 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通过观看视频资源, 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了解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通过情景的再现, 学生通过感官深入到知觉了解事件的经过, 引起对事件注意, 提高了记忆能力。学生不仅非常轻松地回答了问题, 而且理解了事件的经过,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好历史故事, 增加历史课堂趣味性

经过多年的教学尝试和实践, 我发现, 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其中成效显著的一个方法就是用好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通过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对学习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记忆相关历史知识。当然, 历史故事必须要教师经过精心的搜索和筛选, 选的不合适或不恰当都起不到上述的作用, 甚至会起到画蛇添足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那么, 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呢?我认为, 必须是为教学服务, 对于选择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和教材的实际等都要合理。例如, 教师可以选择插入一段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历史故事, 或是依据教材内容编制便于理解的奇特的历史故事。选用历史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典型、有趣、不能过长, 否则会造成对课堂教学的极大干扰。如讲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 我利用了麦哲伦在菲律宾的故事:麦哲伦的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 当麦哲伦看到自己的仆人与当地土人进行交流时, 麦哲伦非常激动!他的环球航行的梦想快要实现了。为了占有这块富饶的土地, 这个野心勃勃的麦哲伦试图利用当地部族间的矛盾达到他的目的, 然而在一次与当地部族的交锋中, 麦哲伦却被杀害了。最后, 他的助手带领仅剩的两条载满香料的船只越过马六甲海峡, 经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 历经千辛万苦, 终于于1522年9月返回到了西班牙。麦哲伦虽然去世了, 但他对以后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由此可见, 利用历史故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也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渗透时事政治, 增加历史课堂趣味性

历史反映了事物的发展, 将历史课堂与今天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每个时期的历史其内在联系的紧密性、统一性和连续性, 提高学生对当前社会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渗透时事政治, 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联系当前是为了说明当代事实的历史根源, 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如针对近年来中日关系紧张的局势, 学生知道的不多但又特别想了解。在此情况下, 我拓展讲述靖国神社的来由及现状、修改教科书事件、钓鱼岛问题、东海石油争端等问题。再如, 面临日益紧张的伊朗核问题和朝核问题, 我讲解了核武器的战略威慑作用以及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想法和思考、两国核问题的来由与现状等, 使学生认识到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巨大作用。由此, 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精心设疑质疑, 增加历史课堂趣味性

简单地问个是什么、怎么样,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假如教师能合理设置相关的历史情景来渲染烘托课堂气氛, 然后提出有悬念、有难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调动起来, 学生的思维会更积极、更主动。如在讲解《台湾问题》一课时, 学生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史实比较清楚, 假如教师只提问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 学习会认为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出示图片:1982年邓小平接见撒切尔夫人, 针对香港问题举行会谈。在英国政治舞台上, 撒切尔夫人被称为“铁娘子”, 而邓小平被毛泽东称为“钢铁公司”, 此次谈判是一场钢与铁的较量。然后, 教师可以设疑:“如果你是邓小平, 你会怎样说呢?”然后播放邓小平的讲话, 让学生聆听伟人的声音。直观生动的再现历史场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主动性, 同时很好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即香港回归的原因。因此, 精心设疑、质疑能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五、适时表扬鼓励, 增加历史课堂趣味性

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一般情况下, 学生会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 生活在表扬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 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卑。赞扬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能使学生创造奇迹。所以,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激励和表扬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想法离答案太远, 甚至有些答非所问, 我都没有直接地给予否定, 而是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用“你的想法很独特”“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你是个善于动脑的学生, 只要努力, 你一定很棒”等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并对说的不正确的地方加以纠正, 告诉学生任何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 要勇于质疑, 敢于创新。这样, 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营造出了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 同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去质疑、去思考、去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 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艳.如何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J].学苑教育, 2 0 1 3 (9) .

上一篇:模拟岗位下一篇:子宫肌瘤围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