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增值途径(精选7篇)
价值增值途径 篇1
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各行各业所面临内部和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化。内部审计的使命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概念意义上的查找和判断企业实际运营过失, 进而规范企业行为, 使企业正常运营那么简单。各利益相关主体对内部审计功能的要求不断增加, 内部审计的难度和范围变得越来越大, 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进步、技术更新的迅速发展不仅给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和机遇, 还给企业造成了日趋复杂化的外部环境, 企业间的综合竞争更加激烈, 机遇和威胁并存;另一方面是企业运营环节复杂化, 运营规模和范围扩大化。内部审计的涵义和功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例如, 2001年安然公司与2002年世界通讯公司的财务舞弊丑闻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事件使企业风险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 内部审计范围逐渐扩大到风险控制, 继而形成了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
现代内部审计从最初的财务账目和报表审计以预防和检查财务过失, 发展到现在的通过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为实现价值增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发展过程[2]。目前, 我国的内部审计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且发展速度较慢。所以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之下, 总结和分析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历史, 全面认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促使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动力因素, 不断总结和创新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路径, 对于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现代内部审计内涵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内部审计分别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其中现代内部审计阶段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阶段, 也是其发展最快的阶段, 理论、立法和实践成果也最为丰富[2]。因此只对现代内部审计阶段的发展变化进行总结和归纳, 以期为分析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动力因素和实施路径提供参考。
(一) 现代内部审计演变过程
(1) 财务内部审计阶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于1941年成立。IIA 1947年颁布了SRIA一号文件, 第一次明确定义了内部审计, 把内部审计定义为企业内部关于财务和其他业务的独立评价活动。由于当时的企业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且所处环境也相对比较稳定, 内部审计的范围也只局限于财务领域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制度。
(2) 经营绩效内部审计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企业的内部结构、总体规模和其经营所处的外部环境开始复杂化, 致使管理成本不断增加, 运营效率逐渐下降。企业股东等相关主体期望内部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1971年IIA将内部审计的范围从“财务及其他业务”扩展到了“各项业务”。该阶段的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执行层面。
(3) 管理和咨询内部审计阶段。80年代以后, 该阶段的内部审计的侧重点扩大到了管理决策审计和提供咨询服务, 以期避免管理决策所产生的风险和降低风险损失。1990年IIA确定了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为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
(4) 价值增值和提高效率内部审计阶段。1999年IIA重新把内部审计目的定义为价值增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突出强调了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组织通过“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进行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等活动并提高组织运作效率,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价值增值。
(二) 现代内部审计演变过程特点
总结内部审计的发展史及其概念的变化, 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1) 内部审计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从财务领域到企业的各项业务领域, 从执行层面到决策层面再到风险控制等战略发展层面, 每一次扩展都使内部审计的涵义更加丰富, 活动范围更加广泛; (2)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内部审计的范围的拓展都迫使企业采取更多的更系统的方式进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日益多样化, 方法也趋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 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层次越来越高, 并且注重多部门的相互协调, 参与的部门逐渐增多; (4) 内部审计的实施更加注重客观性、规范性, 因为只有做到客观评价和提供咨询服务才能实现价值增值。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且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这个发展过程本质上是在不断地追求价值最大化。因此, 内部审计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价值增值的过程[3]。
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动力因素分析
追求价值增值是由诸多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动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化和信息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 给企业带来机遇和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的难度和审计范围。信息化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 但是也加重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量。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改革内部审计。
(2) 企业竞争。企业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和市场需求的相对有限性直接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综合竞争激烈化, 并进一步导致企业的运营业绩和效率降低, 生存和发展受到阻碍。于是企业期望运用内部审计提供的确认和咨询服务来降低成本、抢夺市场, 以赢得生存和发展。
(3)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改变着内部审计的面貌, 通过采用更加先进的、系统的和规范的技术对企业进行绩效审查、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 能够满足内部审计关于客观性和独立性的要求, 使得内部审计效率得以提高。
(4) 法律法规。政府内部审计部门为规范市场、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制定的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 通过强制和推荐的方式使企业依法实施内部审计、建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并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水平。
(5) 内部结构多样化、复杂化。由于企业规模增大和业务范围扩大, 企业运营效率和影响企业风险的内部因素增多, 因此需要对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进行监管和控制, 于是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大的整个企业的所有部门。
(6) 利益相关者诉求。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与其他群体之间关系的变化,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断增多, 主要包括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参与者以及与企业相关的第三方。四者对于企业的各种期望是企业内部审计改革的重要驱动因素。前三者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 增加企业价值是他们的共同目标, 而且在不同阶段也都是内部审计的决策和执行者, 对于内部审计的影响最大。
(7) 管理理论因素。目前价值增值型的内部审计的理论支持有波特的价值链和伍德沃德等的权变理论等管理理论。波特用价值链分析了企业活动, 归纳了其最终目的是创造价值。伍德沃德认为企业要不断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经营管理策略, 没有适应各种环境的方法和原则。这对于内部审计也是一样, 内部审计也必须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以增加更多的价值。此外, 价值工程理论也可以应用到改革内部审计的研究中去, 价值工程理论强调功能的性价比, 追求功能的经济性, 去除多余功能, 最终实现整理价值增值。 (见图)
三、我国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路径分析
针对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的最终目标, 国内外许多理论研究人员和内部审计专家提出了很多可行有效的实现路径。在借鉴这些路径之前应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和现阶段内部审计的状况, 使其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价值增值内部审计路径。
(一)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现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首先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之中开展, 之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内部审计逐渐在私有制企业之中开始实施。进入21世纪, 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国际国内经济不稳定因素等方面对企业的影响都加速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进程。但是我国内部审计总体上起步较晚, 而且发展速度缓慢。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呈现出如下不足之处: (1) 关于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还不健全, 并且关于内部审计的执行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 (2) 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建立内部审计的企业比例较低, 人员配备及其他各种资源的投入不足, 企业的内部审计执行力度不够; (3) 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较低, 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关系不清, 不能达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要求, 而且管理层内部审计意识落后, 企业的内部审计体制不够健全, 且不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4) 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 审计效率有待提高; (5)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联动与协调不足, 不能全面有效地实施内部审计; (6) 对于内部审计中的价值认识不全面, 许多企业把内部审计的范围局限在了财务等较少的领域, 内部审计没能涉及到所有的价值增值活动, 而且内部审计为价值增值提供的咨询服务不够; (7) 大部分内部审计工作集中在了事后控制, 不注重全过程的内部审计。
(二) 实现价值增值的路径分析
结合以上对于内部审计发展过程和动力因素的分析以及我国内部审计的现实状况,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优化内部审计的实施路径, 以实现其价值增值的目的。
(1) 积极推进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发展进程。加快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立法进程将有利于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法规体系, 给企业内部审计提供法律依据和约束, 为设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增加动力, 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同时也加强了对于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和行为监督监管力度。
(2) 进行全过程内部审计。传统内部审计过于注重事后审计, 忽略了内部审计在事前和事中的价值增值作用。控制论要求“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对事件进行全过程的控制, 而且内部审计已经发展到了审计管理决策的阶段, 必须对管理决策做到决策之前、决策实施和决策后的内部审计, 因此, 要最大程度的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目的就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过程的内部审计, 增强内部审计机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全过程审计意识, 做好各个阶段的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审计总结等相关工作。
(3) 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在组织之中的地位, 提高或者聘用综合素质较高的内部审计人员,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由于内部审计不仅要对管理活动的执行进行绩效评估, 而且还要对包括管理决策在内的所有经营与管理活动进行确认和提供咨询服务, 它在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具有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职能, 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必须有足够的权利和知识水平, 这也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加强与其他各个部门进行整体协作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4) 提升内部审计观念水平和价值的认识水平, 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我国内部审计水平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内部审计观念落后,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转变对于内部审计职能和实施范围的认识, 不断地创新内部审计实施方法, 以降低内部审计成本, 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回顾内部审计发展史,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安然与世通公司的财务丑闻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等事件无不使内部审计越加受到重视, 无不促使内部审计进一步发展, 但是所有这些事件都使相关企业受到了极大的损失甚至是倒闭。由此看来, 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水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万寿义, 崔晓钟:内部审计价值变迁的结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 财经问题研究, 2009 (11)
[2]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3]郭胜利:内部审计概念的发展[J], 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4 (3)
[4]高子宏: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及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新对策[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3)
[5]王玉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会计之友, 2008 (7)
我国牛皮加工增值途径探析 篇2
关键词:牛皮,加工工艺,营养价值,增值途径,科研,政策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牛出栏量为4 828.15万头[1],同时产出同样数量的牛皮。由于我国牛皮质量不稳、皮张小,肉牛屠宰加工企业通常以300~1 000元的廉价转售给其他企业;未来牛皮进口关税调减,引起牛皮进口数量增加,对我国牛皮市场的冲击也会加剧[2],这导致牛屠宰加工企业经济收益降低。如何提高牛屠宰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和增加牛皮利用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牛皮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营养价值高[3]。梁代名医陶弘景曾记述:“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在我国南方有很多传统的牛皮食用方法,如傣族的炸牛皮、泡椒牛皮等[4,5]。也有人开发了“带皮牛肉”的特色菜[6]。这些牛皮产品生产可将牛皮销售价格提升2~3倍以上,但尚未成为我国牛皮加工利用的主流方式。文章综述了牛皮营养价值和牛皮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借鉴其他畜禽皮的加工途径,为充分利用牛皮营养价值提出建议。
1 牛皮的研究现状
1.1 牛皮的主要组成成分及营养价值
“鲜牛皮”是指从动物身上剥下,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的生牛皮。一般新鲜牛皮的主要成分见表1(牛皮化学组成随着动物种类、年龄、性别、生活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变化)[7]。
胶原蛋白是牛皮的主要成分,质量分数为16.2%,约占牛皮总蛋白的80%[3]。胶原蛋白是由3条肽链拧成的螺旋形纤维状蛋白质,是一种糖蛋白,是机体结缔组织和间质组织的主要纤维组成成分,也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分[8]。
胶原蛋白含有的氨基酸共计18种,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营养十分丰富[9]。胶原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很广泛,可用于改善肉品品质[10],还可作为补钙剂用于保健食品[11];因氨基酸组成特性,具有优良的成膜能力,可用于制作人造肠衣、可食性胶原膜[12,13]。
%
1.2 牛皮的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除制革外牛皮主要以明胶的形式加以利用。明胶是从动物的皮、骨、肌腱和结缔组织所含的胶原转化生成的一种亲水性的凝胶物质[14]。此外,我国民间有传统的牛皮制品。
1.2.1 牛皮胶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牛皮中胶原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孟月志等[3]以新鲜牛皮为原料,研究胃蛋白酶提取胶原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最佳工艺条件:提取剂乙酸浓度为0.5 mol/L,料液比为1∶30,牛皮中胃蛋白酶添加量为3 000 U/g,提取温度为30℃,提取时间为8 h所提取的胶原蛋白为Ⅰ型胶原蛋白。戴丹琴[15]以牛皮胶原蛋白为原料,探讨复合酶提取胶原蛋白多肽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以3∶1活力复合,两者同时添加,酶解温度为50℃,p H值为7.0,加酶650 U/m L,酶解时间为7 h时,胶原蛋白水解度可达32.02%。
有学者研究了牛皮胶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丁晨旭等[16]以牦牛皮胶冲剂为原料,进行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大鼠遗传毒性试验及30 d喂养试验。结果表明,牦牛皮胶属实际无毒级,两项致突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试验大鼠的生长发育、脏器、血液学、生化及组织病理学等无明显不良现象。党合群等[17]以牦牛皮胶和安慰剂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缺铁性贫血人群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贫血者体内血色素(Hb)和血清铁蛋白(SF)含量有明显升高,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含量降低,贫血者体质有所改善且无不良反应。这说明牦牛皮胶对改善人体营养性贫血有一定功效。也有研究报道,黄明胶、猪皮胶和阿胶的氨基酸和矿物质无显著差异[18]。
牛皮胶可制作可食性的明胶膜和胶原肠衣。J.Gómez-Estaca等[21]报道,制作牛皮胶过程中大量α-1链的降解使牛皮胶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制成明胶膜的水蒸气渗透性较好,但是可塑性没有鱼皮明胶膜好,剪切力和水溶性与鱼皮明胶膜基本无差异。此外,牛皮真皮层可用来制作胶原肠衣[12]。
1.2.2 食用牛皮的研究现状
在追求新颖、多样化的食品市场上,传统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而传统食品工艺现代化成为食品加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黎英等[5]以新鲜牛皮为原料,采用泡制技术,研究出色泽金黄、酸辣适口、脆韧爽口、回味绵长的泡椒制品。陈巧云等[20]研究了二氢杨梅素、乳酸链球菌素、D-异抗坏血酸钠、茶多酚对熟制带皮牛肉的保鲜工艺,结果表明,复合型防腐剂的最佳配比为二氢杨梅素0.10 g、茶多酚0.15 g、乳酸链球菌素0.12 g、D-异抗坏血酸钠0.15 g。欧阳平一等[21]报道,木瓜蛋白酶可对带皮牛肉起到很好的嫩化作用。
2 其他畜禽皮的研究现状
2.1 明胶的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畜禽皮明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邓海燕等[22]以鸡皮为原料,采用酸法工艺制备明胶,结果所制备的明胶不需要漂白处理,色泽浅白,没有任何异味,且黏度比市售食用明胶高。M.Sompie等[23]研究了醋酸浓度和提取温度对猪皮明胶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醋酸浓度和提取温度间没有显著的相互作用,明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醋酸浓度4%和提取温度55℃。M.I.Said等[24]制备的山羊皮明胶与商业明胶在胶凝强度、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水分活度和颜色上没有差异。此外还有利用鸡腿皮、猪皮制备明胶的研究。
猪皮明胶在食品加工中已广泛应用。在肉制品加工中,明胶一般都作为胶冻剂,如水晶火腿、水晶皮蛋等。在香肠中加入肉皮,由于肉皮的汤汁具有吸收脂肪的作用,并可减少油腻感[25]。在糖果和冷饮制品中,明胶一般用作稳定剂。在冰激凌、雪糕、冰糕等制品中使用明胶,可防止冰激凌之类的制品在成形时形成粗冰晶,可使结构细腻、坚实光滑,是理想的防融剂。
我国人民食用猪皮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猪肤汤”有“和血脉、润肌肤”之功效。阿胶又称驴皮胶,具有补血,抗休克,改善钙代谢平衡,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等作用[26]。
由于猪皮与人的皮肤相似,透气性好,可用作烫伤、烧伤患者的代用皮肤,防止血浆外渗;防止伤口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患者换药次数,从而减缓患者的换药痛苦和减轻医生的工作量[27]。
2.2 食用畜禽皮的开发利用现状
猪皮富含胶原蛋白且脂肪含量低,营养丰富,已开发成多种食品[28]。马来西亚等国也有直接食用猪皮的习惯。现在有很多学者对猪皮现代化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对猪皮食品加工工艺进行了探讨,如皮肚、油炸猪皮。张玲等[29]以猪皮为原料,采用微波膨化技术制作出酥脆可口的休闲食品,不油腻,具有不同的香气和滋味,食用方便,营养美味,有保健和美容作用。
日本某食品研究所开发出利用价值低的猪皮加工成脆薄饼的技术。将猪皮经过1 h的热水浸泡,脂肪含量由50%下降到11%。经过通风干燥,水分下降3%,再放入烤炉中烘烤,猪皮膨胀起来,具有松脆食感的小点心便制作出来。猪皮中的骨胶原含有大量胶原蛋白,而且热量也低。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牛皮制品加工工艺相对落后,无法实现传统牛皮制品的现代化生产。我国牛皮的加工利用不足、加工工艺落后,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与其他畜禽皮相比,牛皮制品的科研力度较小;我国黄牛皮毛孔细小,针毛和绒毛较细,绒毛数占真绒毛总数的90%左右,牛皮的脱毛效果不好;牛皮质地较硬,口感不好。
3 建议
3.1 注重宣传教育,使加工企业重视牛皮资源的利用
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牛皮的营养价值、可加工性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将牛皮作为肉类加工企业的原料,借鉴与尝试猪皮食品化方法,开发更多新颖、多样化的传统食品。对现有牛皮食品加工方法地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将市场广阔、加工增值明显、环保低耗的方法加以大力推广。
3.2 加大科研力度,解决影响其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
为了提高牛皮附加值和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传统食品工业化是食品多样化的途径之一。然而,现在的牛皮脱毛和牛皮嫩化技术工艺、相应的机械设备及牛皮毛囊结构、牛皮的食用品质都需要深入研究。因此,产业需要各关联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共同设计、研制具有现实性、方向性、全局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兼具的技术,支撑产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3.3 政府应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邮政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途径分析 篇3
一、营造人力资本的环境
营造人力资本的环境,对邮政企业而言就是要创造学习型组织,把企业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学习型组织是通过新的概念和信息而不仅是物质产品来实现价值的提高,在发展中形成了持续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活出生命的意义,可以用心灵的转变来概括,“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地一起研究如何共同学习。”这是对传统权力等级组织的否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学习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由于终身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员工得以继续维持原有的知识优势,并能够取得自身价值的拓展。微软公司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提出这样的理念:学习是自我批评的学习、信息反馈的学习、交流共享的学习,把学习过程融入事后分析、审计过程、休假例会、资源共享、客户服务中,值得企业借鉴。
邮政企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应积极营造学习的氛围,让员工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企业“要我学”转变我“我要学”,为了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员工能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把这种思想和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只有每个员工成为学习型的个人,企业才能成为学习型的企业。
二、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
培训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培训可以获得长期收益。对企业而言,培训是一种投资,对员工而言,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相较于学校教育,在职培训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更适用的范围,目的一是适应某项工作的需要,提高技能;二是作为企业文化塑造的一部分,提高员工的奉献精神。这能达到双重效果:使员工人力资本增值,企业生产率提高。邮政企业历来重视员工培训,尤其近几年,对各类岗位人员,如企业县局长、支局长、处级管理干部、营销人员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了一般员工和管理人员的技能,效果还是很好的。
一般而言,培训应该由四个步骤组成: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培训组织实施、效果评价。每个步骤都很重要,在开展员工培训时应该注意:需求分析一定要结合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实际;培训的目标要遵循SMART原则;除此之外,对培训的效果评价工作也要引起重视,很多时候企业的培训计划与评价反馈工作做得不够,造成培训效益不佳。在培训中,要注意培训技术的运用,可以采用讲座、案例讨论、行为模拟、实地参观、计算机仿真等方式,培训的内容也应该丰富化,价值观、团队精神、品质锻炼都应列入培训的范畴。
三、实现人力资本的流通
有人做过调查,员工最关心的人力资源问题是提供培训、增加岗位轮换。岗位轮换即是实现人力资本流通的途径。笔者认为邮政企业岗位轮换已经较普遍,但是,从员工自身发展需要考虑还不够,因为他们希望获得更大收益。岗位轮换的益处很多,能够克服惯性,促进创新,使员工得到更多的磨炼;面对变化越来越快的市场,岗位轮换提供了富有压力的环境,提高了员工的应变能力;经过企业中各类不同岗位的锻炼,管理者会对企业的业务全面掌握。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在流通中有效地实现了增值,这样各个层次管理者发生空缺时都能得到递补,企业不愁后继乏人。企业要把岗位轮换制度化,担任高层管理者必须经过岗位轮换。从工作的疲劳期来看,在一个固定岗位上工作三至五年就可以考虑岗位轮换,内部人才市场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它通过公开的双向选择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
四、合理配置人力资本
邮政企业要解决好用怎样的人和怎样用人的问题。从招聘开始,就要策划职业生涯管理。一个员工的职业生涯要经历职业探索、职业建立和职业维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全程参与,分析员工的个性与人力资本价值所在,帮助员工做好职业定位于开发。配置过程中要遵循人力资本增值途径,使岗位和个人互相适应、结合起来,用人之特长,用人之爱,对于每一个员工现在能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管理者应该具备清晰的概念,通过最优配置使人力资本发挥最大价值。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兼具宏观性与微观性,一方面度身定做,另一方面整体规划,把个人生涯与组织的生涯结合起来,达到两者的平衡。引导员工使其发展轨迹与企业目标一致,个人就不会只追求自己的价值实现,而背离组织的价值观。
五、保全和留住人力资本
加里·贝克尔指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机取决于预期收益率,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工作时期的延长增加了投资的收益率。如果这项工作并不是本人所期望的,个人预期工作时间不长,那么工作者就不会有进行投资的积极性。邮政企业要留住人才,建立员工的职业归属感,涉及人力资本管理的很多方面,如企业文化塑造、绩效管理、科学的激励机制、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等。但以下两点应该关注:一是通过工作重新设计、工作丰富化提高工作的弹性、挑战性。二是拓宽沟通的渠道。有调查发现:很多离职员工都有微妙的心理因素,所以要防微杜渐,运用好沟通的渠道。现代社会大企业病的蔓延使得部门间壁垒严重,反应迟缓。适时的沟通可以及时疏导不满情绪,减轻工作压力,要着力创造宽松的企业环境,克服纵向沟通的阻力,使上下级进行平等对话。沟通内容亦应扩大化,员工的生活、学习都可以成为关注的对象,沟通结束后,管理者能从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员工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这些问题解决了,就会增强员工在企业干下去、好好干的决心和动力。
邮政企业员工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劳务工,这个群体在企业中是极其不稳定的,但是业务发展又需要企业想办法稳定这部分群体,因而,邮政企业需要从职业生涯的规划、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员工沟通等方面积极努力寻求解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廖三余.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光明,徐宁.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途径探微 篇4
一、努力拓宽内部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是依据审计目标确定的。一般来说,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增加组织价值:一是通过审核检查组织财务活动挽回资金损失, 间接增加组织价值, 但由于内部控制日益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 通过审核检查挽回资金的数额越来越少;二是通过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审查评价, 提出富有价值的审计建议, 直接增加组织价值, 这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增值途径。因此, 增值型内部审计范围应当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审查评价组织的风险管理系统。
风险管理是组织对影响其既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识别、分析和应对的系统过程。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风险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评估和报告, 帮助组织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 指出其风险隐患、控制缺陷, 并提出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规避措施, 以改进组织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具体地, 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审查评价系统对风险的预知和识别的可靠性, 主要检查组织所面临的重要风险是否均已被系统识别出来, 有无未被系统识别出的风险因素;二是审查评价系统对已确认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所提出措施的充分性, 主要检查管理当局对已识别出并已衡量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充分、得当, 对于缺乏充分应对措施的情况, 审计人员应当提出改进建议;三是审查评价风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 主要检查高级管理层制定正式的风险控制程序是否适当和有效, 能否将剩余风险降低至董事会可接受的程度, 并提出改进风险控制程序的建议。
(二) 审查评价组织的内部控制状况。
内部控制是组织为合理保证实现战略目标、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设计和执行的政策与程序。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状况审查评价, 以衡量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寻找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向管理当局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以防范和堵塞经营管理漏洞,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内部控制建设评价, 这属于内部控制健全性评价范畴, 主要评价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五项要素, 组织可能并不一定采用这种分类方式来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 审计人员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框架和术语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 但必须涵盖上述内部控制五项要素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二是内部控制执行评价, 这属于内部控制遵循性评价范畴, 主要评价组织制定的经营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并严格执行, 组织内各部门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合理、有效。
(三) 审查评价组织的治理程序。
治理程序是组织治理层、管理层应当遵循的旨在对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加以监督的程序, 包括确定目标与战略的程序、监控目标实现情况的程序、衡量业绩的程序和维护价值的程序等。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对治理程序的定期审查, 据以评价治理程序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合法性, 并提请组织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遵守法律、法规、道德和社会责任, 推进组织依法经营管理, 帮助组织完成各项治理目标, 从而实现“增值”。同时, 增值型内部审计还应当通过定期评价组织的道德风气及其战略、战术、信息流通和为了实现期望目标的遵纪守法水平而采取的其他过程的有效性, 披露组织内部违反道德规范、政策和其他不正当行为的嫌疑, 规避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为组织增加价值服务。
二、加快转变内部审计方式
为适应开展富有建设性的增值型内部审计需要, 审计人员应当抛弃传统的以查处问题为宗旨的审计理念和居高临下的审计方式, 树立现代审计理念, 采取“参与性”审计方式。现代内部审计理念的核心是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 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 并将所提建议当作其服务产品向管理当局积极推销。“参与性”审计方式是指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计单位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实际及潜在影响, 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当采取的措施, 充当管理当局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热心顾问和有力助手。具体做法是:
(一) 与被审计单位建立伙伴关系。
现代内部审计实践证明, 即使技能最为出色的审计人员, 如果没有客户的积极配合, 其工作绩效也会大打折扣。因此, 在增值型审计中, 审计人员必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树立崭新形象, 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一是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共同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计划采取的某些审计程序的理由, 取得他们理解和支持。二是聘请“客座审计师”, 或实行内部审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定期交流机制, 促使二者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着力营造积极、严谨、充满乐趣的审计工作氛围。
(二) 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和改进的可行性措施。
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有效性, 为组织创造价值服务。然而, 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是极其复杂的, 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有限, 不可能对各个领域都非常了解, 很难单独完成此项工作。因此, “参与性”审计不把当事人排除在外, 而是与他们共同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研究改进措施。
(三) 采取多样化、建设性的审计报告方式。
一是采取口头、非正式形式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报告期中审计结果, 及时就地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以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二是提出审计报告时, 采用建设性用语, 重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并指出管理部门计划采取的改正措施和值得推广的良好惯例。三是针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不同需要, 提出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
(四) 向管理部门推销审计产品。
内部审计创造价值的前提是管理部门必须接受并运用审计产品, 如果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缺乏信任, 审计产品就不可能实现其增值目标。为此,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积极采取诸如建立非正式关系、展示真实业绩、设立自己的网站、利用各种会议发言等推销手段, 向管理当局推销已经开发出的审计产品, 取得他们的信任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有效运用, 实现“增加价值”。
三、采用先进内部审计方法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正确选用适当审计方法是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目标的基本路径。增值型内部审计范围十分广泛, 内容极为复杂, 审计人员除继续使用传统审计技术如检查法、审阅法、抽查法、盘点法、观察法、分析法等之外, 还应当使用一些特有的审计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 调查法。
调查法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开展审计工作时, 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 以及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和其他外部因素 (如宏观经济的景气度、利率和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水平及币值变动等) ;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通过调查分析, 审计人员可以发现影响被审计单位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因素, 并提出规避建议, 以确保被审计单位增值目标实现。
(二) 管理系统图法。
这种方法首先将初步调查取得的企业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职能配置、信息沟通等管理系统绘制成图形, 然后与企业应当建立的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系统模式进行对照, 从中找出薄弱环节, 分析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隐患, 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 流程图法。
它是以图解的方式来描述企业内部控制诸要素, 直观展示企业内部控制全过程及关键控制点。在运用此种方法时, 应当注意区分不同内部控制要素和每一个业务环节绘制流程图, 并考虑各个方面可能会产生的互相影响。审计人员根据流程图可对每项业务细节的控制情况进行审查, 以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点, 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
(四) 平衡记分卡法。
平衡记分卡突破了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把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实现的过程联系起来, 把企业当前的业绩与未来的获利能力联系起来, 通过评价体系使企业的组织行为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审计人员运用平衡记分卡把企业财务业绩、重要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诸多方面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数字化描述, 进而分析其因果关系, 以发现组织行为与战略目标的偏离程度, 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意见。
(五) 计算机审计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企业中应用水平的提高, 开展实时审计、非现场审计、远程审计已经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业务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 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在信息化条件下审查评价的能力, 及时查找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内部控制, 强化经营管理建议, 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内部审计引入计算机审计法必须加快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 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 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 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
四、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制约着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影响着内部审计作用发挥。为了不断拓宽审计范围并有效地落实审计结论和实施增值性审计建议, 必须努力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根据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状况, 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
为了使增值型内部审计建议得以直接向关键的决策部门报告, 使增值建议更容易得到落实, 增值目标更容易实现, 必须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一般地说, 内部审计所隶属的层次越高, 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就越强, 反之就越低。在西方国家, 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有受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和受企业总裁或总经理的领导两种形式, 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较高。目前,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大多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领导,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不利于增值型内部审计作用充分发挥, 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 对内部审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公司制企业中, 内部审计应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 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未实行公司制的企业中, 内部审计由企业主要负责人 (总经理) 直接领导, 以改变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负责人领导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
(二) 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目前, 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要针对财务型审计, 对增值型审计重视不够, 因此必须完善现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一是明确单位 (部门) 领导人为内部审计质量第一责任者, 对内部审计质量特别是审计结论落实和审计建议采纳承担最终责任, 只有这样增值型内部审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建立必要政策与程序, 以合理保证审计人员提出的建议真正富有价值, 并对审计中获知的信息保密。三是制定与被审计单位 (客户) 伙伴关系文本, 包括审计用语、沟通原则、服务方式、人情往来等, 密切客户关系, 促使客户愉快接受审计建议并有效落实, 以实现组织价值增值。四是采取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选拔、聘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高素质审计人员从事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质量。
(三) 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对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有重大工作过错以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单位 (部门) 领导人、内部审计人员, 不管是谁, 都要进行责任追究, 严肃处理。
五、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是决定增值型内部审计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内部审计服务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人员构成应是一个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结构, 由于单个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毕竟是有限的, 因而需要通过优化人员结构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具备从事多样性服务所需的整体素质。为此, 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 拓宽内部审计人员来源渠道。
鉴于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广泛性, 内部审计机构既要从高等学校吸引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加盟, 又要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或同行业其他单位招募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 更要特别注意从本企业选拔熟悉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程序的业务管理人员充实审计队伍。这些从本企业选拔出的优秀人员, 都曾经负责过某些业务管理工作, 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在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活动时, 他们最能够有针对性的作出审计结论和提出改进建议。
(二) 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
为确保增值型内部审计顺畅开展, 还应当改善现行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一是在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上, 注意财务会计、信息技术、工程、法律、管理等不同背景出身的人员各占一定比重, 以便相互弥补知识缺口, 形成审计合力。二是实行内部审计人员弹性编制方式, 除少数审计部门高层主管和承担审计质量监督职责的核心审计人员外, 其他审计人员平时在业务和管理职能部门工作。这非常有利于审计人员掌握业务知识, 跟踪企业业务的发展, 体会经营环境的变化, 提出最富有价值的增值建议。
六、加速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审计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工作操作平台, 提高对组织经营与管理信息的采集能力, 某些审计项目也可实行非现场审计。这样, 既节约了审计成本, 又提高了服务效率, 因而成为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重要保障。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从组织上和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由本单位领导人牵头, 落实专人负责, 明确职责, 同时还要为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必要的计算机专业人员, 做好组织上的准备。二是设计和开发适合组织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审计软件, 以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 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审计软件可由本单位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和开发, 也可外包给软件公司设计和开发, 还可由本单位计算机专业人员和软件公司计算机专家共同攻关。
(二) 建立并适时更新内部审计数据库。
审计信息化建设要求为每一个被审计单位建立电子档案, 记载被审计单位的规模、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 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成员的学历、工作背景和诚信情况, 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重要财务与经济指标, 被审计单位重要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 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每次审计的情况、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后续审计情况等。内部审计数据库必须设置密码、专人负责, 审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查阅电子档案时, 要履行有关批准手续, 同时数据库管理人员要注意适时更新电子档案资料。
(三) 将内部审计网络同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相连接,
价值增值途径 篇5
一、铁路货场拓展物流增值服务的必要性
2012年12月, 商务部发文《关于促进仓储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要求仓储企业向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2012年12月1日, 国务院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要求:……形成一批集多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综合性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 统筹规划仓储设施发展, 促进传统仓储企业向现代配送中心转变。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聚集区有序发展, 规划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园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口岸商贸物流中心, 促进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 促进保税物流中心向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采购中心发展。
铁路货场以办理整车、零担货物和集装箱运输为主, 包括部分储存业务, 与现代物流服务相比, 铁路货场欠缺各项增值服务和各项服务功能的有机衔接。随着国内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向成熟, 铁路货场靠资产、设施、关系来立足和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 企业必须树立新的标杆。2012年, 有5家由铁路多经企业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通过了5A级物流企业评审, 他们共同的路径是:依托铁路资源开展综合物流服务, 新建、改建铁路物流节点, 节点数20~50不等, 仓储设施连成了网, 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铁路货场拓展物流增值服务的几种类型
所谓物流增值服务是指在完成物流基础功能后, 根据客户需要提供的各种延伸业务活动, 为客户提供其他服务性的项目。从铁路发展的角度来看, 铁路物流增值服务不同于社会物流增值服务, 而是相当于传统货运而言, 围绕延伸货运服务链条、提升货运产品价值而提供的各项物流服务, 既包括仓储、配送等基础服务内容, 也包括包装、流通加工、物流金融、物流方案设计等高端物流服务功能。
根据客户本质需求的不同, 铁路货场可以开展四种类别的铁路物流增值服务:
(一) 增加便捷性的物流服务
指能够简化手续、简化操作的增值性服务, 简化并不是简化服务内容, 而是指为了获得某种服务, 以前需要客户自己做的一些事情, 现在由物流服务提供商以多种方式代替消费者做了, 从而使消费者获得的这种服务变得简单, 而且更加方便。例如, 在提供物流服务时, 推行一站式办理、货物接取送达、全程代理、报关报检、自动订货、物流全过程追踪、信息反馈及提示等都是对客户有用的增值性服务。
(二) 降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本身就是降低客户成本的过程, 这里指进一步深入客户供应链需求, 辅助客户进行流通渠道设计、物流方案策划, 以及推行物流管理技术, 如运筹学中的管理技术、单品管理技术、条形码技术和信息技术等, 提高物流的效率和效益, 从而降低客户物流成本。
(三) 提高货物附加值的物流服务
指在货物流通过程中, 为了保护货物、方便储运、促进销售等目的, 通过对货物的理化状态、流通形态等进行适当处理, 而增加货物本身附加价值的服务, 例如物品在生产地到销售地的过程中, 根据需要采用集装箱运输、施加包装、分割、计量、除杂、分拣、刷标志、栓标签、组装、混配等作业, 提高货物的整体价值。
(四) 其它延伸服务
指除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物流基础服务之外, 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的物流高端服务或相关服务。例如, 运用计算机管理的思想, 向上可以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物流金融, 向下可以延伸到物流咨询、库存控制决策建议、贷款回收与结算、教育与培训等等。除此之外, 在开展物流活动的过程中, 提供商品展示交易、商务文化、后勤保障等服务。
三、铁路货场拓展物流增值服务的基本途径
(一) 树立市场经营理念
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指出“要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出发点, 不断创新物流服务方式, 提升服务水平”。铁路货场拓展物流增值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 强化市场理念、服务理念、合作共赢理念, 进而带动服务态度、经营手段、主营项目、盈利思路等转向以市场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轨道。
(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铁路货场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地区基本货源结构、大型企业生产制造流程, 结合地区物流市场需求特点, 合理引进物流新技术、新装备和改造现有基础设施, 支撑大型装卸车点物流服务功能的系统升级和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顺畅、高效运作的基础设施网络。
(三) 扩展物流服务内容
铁路货场应把扩展服务内容与开发物流产品结合起来, 增加服务内容、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和方法, 在规范和巩固低端业务的同时, 根据客户需求, 持续开发以铁路运输“点到点”与物流服务“门到门”相结合的物流特色产品, 如量身定制个性化物流服务方案;着力拓展大宗物资采购物流和高附加值货物销售物流环节中的增值物流产品, 如开展煤炭洗配业务, 钢材定制化加工, 食品、百货的城市物流配送;积极探索商贸物流、物流金融、物流地产、物流电子商务等高端物流产品。
(四) 注重物流人才培养
物流企业的实践证明, 要促进转型发展, 改变传统单一的服务方式, 转而提供包括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的一体化物流服务, 必须要有一批懂得物流业务的专门人才。铁路货场应当建立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同时建立完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 为铁路货场拓展物流增值服务提供可靠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摘要:随着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货运能力快速释放和货运组织改革必将对铁路物流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 铁路货运市场份额逐步下降, 铁路货场由于其服务功能单一、设备落后, 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拓展物流增值服务成为铁路发展新方向。铁路货场想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必须要在传统储运业务基础上, 延伸货运服务链条, 创新物流增值服务模式, 加快发展配送、包装、组装、加工、现货市场、信息服务、质押监管业务等增值服务。
关键词:铁路货场,增值服务,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玉华.2009年铁路物流发展回顾与2010年展望[J].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2010, (05) .
[2]邹小芃, 唐元琦.物流金融:物流研究的新领域[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 (17) .
[3]黄骅.铁路货运场站拓展物流服务功能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07) .
[4]陈虎林, 杨涛.我国铁路货场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 (02) .
价值增值途径 篇6
1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必要性分析
1.1 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持续发展, 我国的产业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势在必行。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时, 税收这一重要手段必不可少, 可以说税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会产生重要影响。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 能够有效的避免重复征税问题, 这样无论在投资方面还是消费方面, 税收负担都得到了相应的减少, 这对扩大消费需求, 促进投资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 我国增值税对出口退税问题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而营业税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因此,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 对增加出口、扩大国际贸易往来, 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我国税制完善的需要
在我国进行税制改革以来, 对营业税与增值税的主体地位都进行了明确, 同时使不同税种的征收范畴更具针对性。这种税收政策符合当时经济形势, 也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现阶段经济环境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 营业税与增值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 对于不断完善我国的税收体系十分必要。增值税具备环环相扣的特征, 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征税, 同时能够平衡税负, 促进公平竞争等优点, 同时, 增值税内在的抵扣机制可以使交易双方形成利益制约关系, 避免纳税人的偷税、漏税行为, 同时也为税务机关的监督检查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而且增值税也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监督力度进行不断强化, 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理性。
1.3 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 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在国家税收和保障就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 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征税现象, 从而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为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2 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 不可避免的会触动各方利益, 也会对现有的税收、财政体制产生冲击。具体来讲,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2.1 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将缩减
在以往, 营业税属于地方税种, 其税收所得归地方政府所有及支配。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 可以纳入地方政府财政的只有25%。这样看来, 对地方的财政收入会产生严重影响, 不同程度的缩减了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基于这种考虑, 中央对增值税改革后的分配情况进行了综合考虑, 规定了营业税改增值税后的收入仍然由试点地方政府所得。这样以来, 虽然收入分配的争议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但随着新税制体系改革范围的不断深入和扩大, 增值税立法问题的出现, 税收分配问题必须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可见,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营业税改增值税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2.2 国税与地税之间面临着冲突
以往的营业税是由地方税务管理部门负责征收管理, 而增值税则由国家税务部门进行征收管理。在营业税改增值税后, 便会出现征收管理主体分配的问题。近年来, 我国地方税务部门的征收功能已经开始逐渐萧条, 如果再剥夺了地方税务部门征管增值税的权力, 地方税务部门的生存和发展将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2.3 部分企业的税收负担可能增加
从目前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情况来看, 营业税改增值税并不是对所有企业都有利。部分企业甚至出现税负增加的情况。因此,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先行地区上海, 已经成立了专项基金, 以保证在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 税负增加的企业能够得到有效性的财政补偿。然而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的不断深化, 即便大多数地方政府都能够建立起这样的专项基金, 但是却与国家税收政策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原则相违背, 这也成为新税制改革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3 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的完善途径
3.1 改革过程应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营业税改增值税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改革过程, 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分步实施。可首先将交通运输业、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广播影视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等行业纳入增值税范畴当中, 并以此展开增值税改革的串联局面。以此为基础, 选择合适的时机, 将邮政、电信、金融保险业、建筑业、不动产销售以及旅游等生活性服务行业, 也相继纳入到增值税征收范畴;最后再将增值税扩大到其它行业及领域, 这样可以保证增值税改革的稳定实现和顺利运转。另外, 我国目前只是在部分试点实行了增值税改革, 容易导致各地区之间的税制差异和矛盾, 因此, 应该进一步的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区域范围, 保证增值税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
3.2 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
在国家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都有了一定的保证, 但是地方政府的税收要比中央财政收入低很多。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 这种收入比例失调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这就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压力, 导致中央与地方在税收分配方面出现矛盾。因此,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 对于税收分成问题必须得到明确, 中央与地方政府应该按照合理的比例来进行分成, 尽量弥补地方政府在营业税失去后出现的收入缺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利用企业转让定价来与中央争夺利益, 也可对地方的税收竞争问题进行规范。中央应该及时制定与增值税改革相配套的金融政策, 将财政政策与金融货币政策充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二者的调整作用;此外, 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强税收体系的建设, 不断提升地税征收的工作效率。地方政府可积极扩大税源, 确立新的税种, 对地方税制结构进行调整, 以保证地方税收的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府还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税收管理, 以期大幅提升地方税的征收效率。
3.3 适当降低对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目前增值税对小规模的纳税人实施了查账和双定的征收政策, 这一政策并没有解决小规模纳税人的重复纳税问题。因此,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过程中, 应该适当降低对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以保证小规模纳税人的根本利益。另外, 从目前增值税本身所具有的中性特征来说, 为了尽量避免企业的经济效率损失, 应该将其税率的档次适当降低, 通常根据惯例, 可将增值税税率控制在2~3档。
3.4 科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增值税的征税方式较为特殊,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过程中, 应该制定科学的税收优惠政策,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业也要密切关注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法, 避免出现优惠政策实施不公平, 不严谨的问题。
4 结语
营业税改增值税已经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税制改革的稳步实施, 虽然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 但只要深入研究, 不断总结和探索,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成效自然会充分显现出来。营业税改增值税不仅会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契机, 将会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落户我国, 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博.企业发展视野中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核心价值研究[J].会计类核心期刊, 2013 (9) .
[2]王竹.试论营业税改增值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J].现代商业, 2013 (12) .
价值增值途径 篇7
目前, 随着社会教育、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有了显著的优化, 具有大中专学历的职工大量进入企业, 人力资本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含量明显提高, 使人力资本更具活力。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经济社会正以一日千里的向前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地更新,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频频引进、推广、应用生产经营和管理各方面的新模式、新技术, 造成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的“贬值”:一是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革新, 使职工原来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过期失效”, 而对新模式、新科学技术又不能很快掌握, 使这部分人力资本出现“贬值”;二是现代新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 使原有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业务技能较高的职工, 知识不断陈旧化, 适应新技术尚需要一定时间, 这部分人力资本也有所“贬值”;三是新进入企业的职工, 实际工作经验不足, 难以很快发挥作用, 其所学的知识自然“贬值”。如果不能及时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 就会降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难以又好又快发展;如果长期不能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 就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生存。因此, 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对企业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从大多数企业职工知识结构来看, 除个别尖瑞科学技术研发企业之外, 高、精、尖技术人才不十分缺乏, 而缺乏的是大多数普通生产经营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术 (技能) 人才, 企业对这类人才需求人数较多, 专业面广。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一是高薪引进;二是向社会招聘;三是委托大中专院校定向培养;四是让在岗职工脱产进修深造;五是鼓励自学自考;六是岗位培训。上述六种办法中, 前五种办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本高、周期长、影响当前工作、适用范围窄等问题, 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应用, 尤其是实行定员、定岗管理的国有中、小企业, 在岗职工基本是一卯顶一楔, 既不能大批脱产上学进修, 又不能大量换人。因此, 开展岗位技术技能培训, 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最佳选择。这种办法的主要好处:
一是成本低。岗位技术技能培训, 可以完全在本企业内进行, 培训的师资可由本企业各个专业领域中的优秀干部职工和能工巧匠来讲课;也可以采取以老带新传授工作实践经验的方式培训, 几乎是零成本。
二是受训面广。岗位技术技能培训, 可以在员工不脱产、不离岗的条件下进行, 企业所有的干部职工都能参加培训学习, 能够做到岗位工作和培训提高两不误、两促进。
三是培训时间和方法灵活。培训可以利用班前班后和公休日进行, 也可以见缝插针地利用零星的工作空隙时间进行, 可不过多占用工作时间;在培训方法上, 可集中讲课传授共性文化知识, 按专业分组进行不同技术技能培训;还可以采取专题讨论、理论研讨、课题或技术攻关、专业技术技能操作示范、知识问答、岗位技术技能竞赛等方式培训。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能够增强受训人员的学习钻研兴趣, 把岗位技术技能培训搞得生动活泼, 扎实有效。
四是针对性、实用性强。在企业内开展岗位技术技能培训, 可根据各岗位、各专业工作对职工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技能的具体要求和职工存在的知识缺欠,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做到学而有用、缺啥补啥。这样可以避免外出学习培训和外请培训师培训惯有的大而化之、从系统理论之源讲起、培训内容脱离企业实际、不能实际操作等弊端, 使职工学到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能操作的知识。
五是见效快, 效果好。岗位技术技能培训, 是由企业自己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 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时间等都能按照本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特点来安排;培训师资以本企业的干部职工为主, 使培训的内容能够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智力水平和对本岗位专业知识不同需求的职工进行培训, 甚至能够手把手地教操作程序和技能, 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短板”补齐, 使培训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上述好处说明, 这种办法确实是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但要真正使岗位培训工作做实, 收到预期实效, 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也不能完全取代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系统教育和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但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对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现实要求来说, 是一种投资小、教育面宽、见效快的好方法, 对大、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企业要提高岗位技术技能培训的效果, 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分析干部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 制定出岗位培训计划。首先要对职工队伍的基础文化结构 (按学历划分) 、专业技术结构、职业技能结构进行分类, 再按照运用基础知识履行岗位职责的执行能力划分出不同层次, 综合分为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财务核算、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专业类别, 根据应知应会和提高技术技能的实际需要, 制定出各类人员短、中、长期培训目标计划方案, 研究出岗位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时间、标准和措施, 使岗位技术技能培训按照计划方案有步骤地进行。
二是建立岗位技术技能培训师资队伍。企业岗位培训, 除了特别高深层次的培训外, 尽量不外请培训师, 尽可能利用本企业的师资。企业要建立起自己的专、兼职培训师队伍, 用本企业具有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审计师、政工师、市场营销师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职工和具有业务专长、工作经验丰富的骨干, 组成培训师资队伍, 既能满足岗位培训教学需要, 又能促使培训师资人员钻研、自我提高, 形成学习研究的良好风气。
三是加强岗位培训考核, 巩固培训成果。企业开展岗位培训的目的是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为避免无效培训, 每次培训后都要进行考试或考评, 每季度都要分别组织各类专业性的培训考试, 把考试成绩同职工的分配挂钩, 兑现奖罚, 增强干部职工参加培训、刻苦学习钻研的自觉性, 巩固扩大培训成果, 实现培训目标。
四是建立健全岗位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制度。要建立起参加岗位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纪律、培训考核办法、培训组织机构以及培训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制度, 保证岗位培训工作规范有序、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防止浅尝辄止、一曝十寒。
五是加强领导, 纳入工作日程。企业开展岗位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是企业智力建设的基础工作, 是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重要工作。因此, 企业法人代表和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 紧紧抓在手上, 经常检查过问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每年要专题研究、总结和安排一至两次岗位培训工作, 企业领导要为岗位培训提供组织、人力、师资、资金和时间等方面的条件, 及时解决岗位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使企业岗位培训不断向更新、更高的层次推进, 从而使企业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 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摘要:企业的职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 也是企业创造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 实现目标利润所必须投入的人力资本。结合实际, 重点阐述了岗位技能培训, 是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价值增值途径】推荐阅读:
企业价值增值08-27
组织价值增值08-31
价值实现途径06-08
价值增加途径07-11
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探析08-03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10-02
增值探讨05-16
建设增值05-23
增值平台05-31
投资增值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