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路径

2024-09-07

增值路径(精选6篇)

增值路径 篇1

摘要:文章阐释了人力资本的内涵, 具体分析了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的四大特性;阐述了研发型人力资本增值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 结合研发型人力资本的特性, 提出关于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增值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研发型,人力资本特性,增值

0 引言

研发型人力资本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 满足现行企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 肩负着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核心动力的重任。目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对人力资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研型企业要想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 面对科技的高速发展, 只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1 人力资本内涵及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特性分析

1.1 人力资本的内涵

企业人力资本是指企业为实现未来的增值, 通过有意识地投资获得的, 依附于全体员工身上的健康、智力、精神等价值存量的总和。此定义指出,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是企业, 对象为企业的员工。企业人力资本依附于个人人力资本之中, 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人人力资本都能为企业实现增值, 都属于企业人力资本。

1.2 企业研发人员人力资本特性

企业研发人员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 并且是一种稀缺性的高层次的人力资本, 主要因为研发人员拥有一种特殊的资源——知识技能, 这种知识技能是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正规的技术培训和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得到的, 具有一般人力资本所不具备的特性。

1.2.1 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技能

研发人员作为技术型人才, 其技术的掌握要通过正规的教育累积基础知识, 同时, 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 从而才能在特定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此外, 由于知识和技能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研发人员也必须及时补给和更换新知识。

1.2.2 勇于创新和接受挑战

研发型人力资本主要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他们更愿意挑战技术的新高度, 新的技术和发明的突破会给科研人员极大的成就感。

1.2.3 高团队合作性

研发工作往往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是系统工程, 团队的合作可以集思广益, 突破技术难题, 同时, 各有分工的模式, 能够加快研发进度, 为企业抢占技术领先地位。

1.2.4 确保研发人员发挥最大潜力

研发人员属于高级知识分子, 重视精神、声誉、地位的提升, 具有较强烈的成就导向和抗压能力, 对其激励需要兼顾到物质、精神的层面, 确保研发人员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2 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增值途径分析

发挥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益, 必须首先争取研发型人力资本存量最大, 同时, 要最大程度地激发研发型员工的努力程度, 只有双管齐下, 才能确保企业对研发型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本文按照对人力资本价值增加的作用效果, 把能直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投资称为直接人力资本投资, 如通过招聘获取新的人力资本;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人力资本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等, 这些方式对人力资本的存量增加有直接效果。而间接人力资本投资旨在通过各种较为间接的方式增加人力资本发挥效益的意愿, 即努力程度。针对研发型人力资本的特性, 其投资的内容应侧重于团队氛围、薪酬激励, 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等要素。

3 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3.1 综合运用人才测评技术, 严把招聘关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知道研发人员应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团队精神等胜任力特征。企业可以通过资格审查和笔试考察应聘者的学历、专业知识和工作背景。同时, 可以结合行为面试来考察应聘者的抗压能力、创造力、团队合作度、成就导向等胜任力。

3.2 重视人员配置, 人岗匹配

要将个人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转化为企业人力资本,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合理配置人员, 只有将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研发人员一般是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 我们通常将项目分解, 把相应的工作交给相应擅长的人, 同时, 又要在团队领导下解决分歧, 通力合作, 攻克难关。企业应在人才测评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团队成员的素质、能力, 并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3.3 分析培训需求, 力求培训方式多样性

对科研人员而言, 专业培训不仅能够较快地满足其对新知识和技能的补充需要, 而且还是有效的激励手段, 主要包括一些现代的设计工具、软件和一些前沿的产品动态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企业应充分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结合绩效考核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 同时, 培训方式也应力求创新, 如学习休假制、在职学习、科研人员导师制, 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 提供研发人员参加高级技术培训及国内外高级别的学术会议的机会。

3.4 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考虑成员的个性需求

科研人员通常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产生绩效, 良好的团队氛围能够促进团队成员的知识交流和共享, 同时, 也能促进个体创造能力和工作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最主要的是要形成高度的团队认同感、团队信任, 同时, 还应该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个性特征, 如学历、性别、年龄、兴趣, 家庭等, 从而设计出个性化的激励方案。

3.5 薪酬激励, 提升研发人员的成就感

薪酬激励体现了企业对研发人员才能及工作努力的认可, 企业应在外在薪酬激励的的基础上, 如分红、绩效奖励, 灵活的工作时间、良好的工作条件等方面加以激励, 但对于研发型人力资本更应注重内在薪酬的激励, 企业应致力于提升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等心理感受。

3.6 以创新为特征的企业文化

科技型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 因此, 必须营造创新文化, 实行各种鼓励创新的政策, 同时, 在明确团队和个人绩效目标的基础上, 营造自由和相对宽松的研究氛围。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应以支持和协调为主, 给员工自由发挥的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员工的创新潜质。

4 结语

本文主要从研发型人力资本的特性入手, 在分析人力资本增值途径的基础上, 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性建议。从人力资本的获取到个人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转变为企业人力资本, 再到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能力和意愿, 循序渐进, 最后具体从人才测评、配置、培训、团队氛围、薪酬激励和创新文化的营造等几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1]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2]沈群红.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需要特征[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3]梅广明.人力资本增值八法[J].人力开发, 2002 (11) .

[4]孙理军, 聂鸣.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的激励机制[J].科研管理, 2002, 23 (4) :114-119.

[5]苏东斌, 钟若愚.激励——高技术中收入分配考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357-371.

高校实现内审价值增值的路径探讨 篇2

很多人所探讨价值增值,往往强调的是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发展的动力就是追求价值最大化,因此,探讨价值增值最符合企业的内在属性。但是高校是教育机构,培养人才是首位的功能,不能简单地将企业与高校类比。高校并不从事具体的生产活动,收入以财政投入为主,但经济支出却日趋多元和复杂。因此,内审对高校的价值增值不是体现在直接创造出价值,而是通过一系列审计手段,降低组织运营风险,使组织机构运转更润滑、资金使用效率更高。当学校运营成本降低时,价值就相应增加了。

二、高校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内部审计以符合性审计为主,目的是查明被审计部门财务或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等控制标准。随着财务制度的不断完善,审计中发现和揭示的问题也在减少。即使发现了不少问题,但很多都浮于表面,真正系统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很难通过符合性审计予以发现。解决问题时缺少深刻认识,对其性质、成因没有全面的分析,采取就事论事的解决方式,形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客观上造成了问题的屡查屡犯。长此以往,审计部门将会给领导者及其他教职员工呈现出一个可有可无,浪费资源的印象。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通过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提高学校的整体价值,从而得到学校领导者的认可,提升审计部门在学校行政中的地位,这对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审计手段欠缺

目前大部分高校审计工作方法是以查阅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事后审计为主,操作上采取手工审计的方式,较少选择统计抽样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以及电算化审计等技术。审计实施时强调对具体收支详细检查,效率不高。审计手段也存在较大的限制,如在审计中需要查询与本校有经济往来的外部人员或单位的银行账号时很难顺利进行。发放调查函证时,如对方不予回应,审计人员也无可奈何。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均制约了审计业务的开展。

(二)审计力量不足

很多高校审计部门编制偏紧,审计人员不足,但审计任务繁重,尤其是各高校中层干部轮岗频繁,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客观上审计部门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和大量的审计资源投入到各类传统的审计项目实施中。人力资源紧张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不断加剧。在此情况下,审计部门难以开展增值型审计项目。

(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全面

很多审计人员是从审计、财务等相关专业毕业,在查错纠弊方面具有优势,但弱点在知识面较为狭窄,欠缺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增值型的内部审计除了需要财务人员外,还需要管理、法律、信息化、工程造价等多面的人才。受审计部门的人员编制限制以及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对固化的影响,很难彻底解决。

(四)审计职能转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近年来,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指导思想在不断发展,但在高校,内部审计到底要往何处如何发展还存在一定争议。如果将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在管理和效益,则强调的是审计的服务功能。然而由于审计资源的有限,则必然会减少监督与评价功能。在有些人眼里,审计可能就是不务正业,甚至误认为内部审计不作为或者不会作为,有职能缺失之嫌。如何准确定位审计职能很难。

四、高校实现审计价值增值的路径

要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需要对传统的审计理念、审计对象、审计范围等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并非一日之功。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学校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等外部因素和审计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等内部因素,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路径。

(一)改善内部审计环境

1.扩大宣传,取得共识,明确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及定位的变化,大部分审计人员对此已经没有疑义,但其他人员,包括学校管理层,一般不会特意关注审计理论的发展变化。而且长期以来对审计部门所承担的职能已经有了思维定式,这种印象很难轻易改变。因此,审计部门对于自身职能定位的转变,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只有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审计实现价值增值才有基础。

2.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对做好审计工作至关重要。目前,虽然绝大数高校的内审部门都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但要拓展审计范围,落实审计建议,还应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权威。应做到由校长直接领导审计部门,审计部门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还应争取每份审计报告都能在学校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上进行通报以扩大审计的影响力。

3.加强学校内部控制管理

内部审计的环境与学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密切相关。在内部控制薄弱的学校,审计环境比较差,审计风险比较高,内部审计人员不得不在规范性检查和查漏补缺上投入巨大精力,而对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审计项目投入不足,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也无从谈起。因此,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要建立在以预算控制为主线,货币资金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管理控制等具体控制为主体的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上,舍此则为无源之水。

(二)高校审计部门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以识别学校战略发展风险为目的开展审计工作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学校管理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在加大,如很多高校为建设新校区,大量向银行贷款,以前所不存在的财务风险已经出现。现代高校管理中,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重点。审计部门应立足学校的发展战略,通过审计,对学校实现发展目标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对其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加以解决或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审计部门通过对学校战略风险的管控,能够为学校增加价值。

2.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审计手段

随着高校规模增长,管理宽度和深度都在扩大,信息化管理手段应运而生。内部审计要保障学校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可靠、完整准确,自身必须先利用好信息化手段。以前的审计几乎都是事后审计,并非审计人员没有意识到事前和事中审计的重要性,而是传统审计手段的局限。通过信息化技术,将传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相结合,可以对学校预算管理、财务信息、资产管理信息等重要信息实时监控,真正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审计,促进学校管理的进步,实现价值增值。

3.继续深耕传统审计领域

传统的审计范围并不会随着审计理念的更新而消失。传统审计经过实践检验,虽有不足之处,但仍是学校财务安全的重要保障,需要进一步深化。管理行为归根结底是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的有效约束会促进管理进步。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规范干部个人管理行为、促进廉政建设方面就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预算审计,为学校的资金的整体调配,合理、有序使用上作出了保障等。因此,传统的审计领域不但不应弱化,还应继续深耕,让其发挥更大作用。

4.拓展内部审计的新领域

价值增值理念给内审机构和人员带来了审计理论的更新、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审计领域的拓展。其中,审计领域的拓展最能直接体现价值增值的目的。审计领域的拓展包括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横向拓展即增加传统审计领域未曾涉及的范围和对象,如对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绩效审计,可以促使学校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针对学校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可以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等。纵向拓展则是对传统审计领域在流程管理、审计质量、审计深度、审计意见落实上的进一步深化。内部审计不应仅在某个特定时间段进行,而应该是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如以前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就基本结束,实际上审计的最终落脚点在审计意见的落实上。应加强跟踪落实情况至问题解决,以保证审计工作流程的完整。

总之,在审计价值增值理论的指导下,审计人员着眼于学校战略,站位更高,看得更远,在审计业务中不断培养综合能力,既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又使审计的职能得到充分展现,审计部门的地位不断提升,对于高校进一步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秋岭.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途径探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5(3).

[2]王素云.试论高校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途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增值路径 篇3

一、分步实施增值税“扩围”改革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增值税, 增值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而经历了不同的变革。第一个阶段——过渡阶段为1983年增值税改革。此阶段总体上征税范围局限于工业企业的生产环节, 对产品税、增值税采用不交叉征收的税收征收管理模式, 增值税普遍性原则、中性原则和简化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第二阶段——过渡阶段为1994年增值税改革。本阶段对原有的增值税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改革,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 确立了我国流转税制格局以增值税改革为核心。第三阶段——转型阶段为2009年增值税改革, 将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增值税, 但征税范围未扩大。虽然每阶段改革涉及的具体问题不同, 但唯一的原则不变, 即为我国经济建设发挥其所长。本次增值税“扩围”的目的亦然。目前, 我国经济体制已成功转型为市场经济, 但是却仍处于并长期处于初期的市场经济中。在这一背景下, 增值税的完善应当满足并符合现阶段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需要, 应继续分步实施增值税“扩围”改革, 继承前阶段改革成果, 不断完善我国特色税制。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各行业发展状况, 有关增值税“扩围”的具体步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阶段, 将与货物交易联系紧密的、目前征收营业税的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 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业、仓储业等;因这些行业兼具货物销售和劳务双重性质, 改征增值税后货物从生产、流通直至最终消费不会出现增值税链条断裂。第二阶段, 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其中, 如销售不动产、邮电通信及代理仓储、租赁等直接与商品生产、流通关系密切的行业;再逐步扩大到广告、租赁、仓储、代理等行业;最终取消营业税, 实行大范围、普遍征收的增值税。

二、重新调整中央地方分配关系

现行我国税制安排是以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双税制, 在财政收入分配上, 增值税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 按一定比例由中央与地方进行分配;营业税属于地方专享税, 是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增值税“扩围”的实质是将改变这种双税制, 把营业税统一为增值税, 地方政府的税收将会减少。所以, 体制困境成为增值税“扩围”的阻碍之一, 增加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是解决的方法。但在理论上, 增值税由中央政府统一进行征收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一味依靠下放税权并不理想。因此, 增值税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 才能更好的发挥较强的财政收入能力。

从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共享制度来看, 增值税的共享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但现行税收分配体制是以税收上缴地为基础, 随着实践的推进暴露出了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在现有分配体制下, 地方政府所占的增值税分成比例成为其主要财源, 扩大收入只能通过此渠道。二是对于跨地区商品贸易将会引发各地方间增值税税负的转嫁。税负转嫁迫使地方政府对跨境贸易的阻碍, 人为阻止外地商品的销售, 想尽方法推销本地商品, 形成地方保护主义, 不利于全国大市场的发展。因此, 必须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重新划分税收比例, 改革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一是重新划分共享税分配比例。二是增加地方新税种。

三、合理确定税基及税率

增值税税基的选择由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 要保证财政收入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实施。在国际上, 增值税税基应用的估算方法有多种, 较为广泛的是1988年Aguirre and Sh ome提出的行业核算账户法 (即生产法) 的估算增值税税基及收入、Jenkins, Kuo, Shukla (2000) 的总计法、产业部门法以及投入产出法。上述几种方法均已最终消费为税基, 可以统称为消费型增值税。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行增值税以来, 增值税税基估算只涉及对制造业、零售业、维修业、批发业、进口等征收, 属于生产型增值税。这种做法的科学性有待商榷, 虽然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但效果也并不理想。在短期内, 以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背景下探索我国增值税税基的选择原则的确能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 对继续稳定国家财政收人、建立良好的、税赋公平政收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考虑, 这种增值税类型限制了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进步, 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 侵蚀了税源, 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在增值税转型的过程中, 税基设计方面应宽纳税收范围, 采用消费型税型有助于促进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可以在销项税金中抵扣, 从而避免重复征税, 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还应该增加物流行业 (海路 (含铁路) 空) 、建筑行业、金融行业、保险行业、邮政行业、通讯行业、租赁行业、餐饮行业及其他中介行业等。

对于税率而言, 要以税制改革的主要目为依据, 我国税改的目的是稳固税基、提高效率, 建立更合理的分配机制和公平的税负体系, 税率的设置与调整须为改革目标服务。纵观其他实行增值税的国家,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实行增值税的国家 (如日本、新西兰、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国家等) , 大部分采取的是单一税率结构, 而不再单设低税率。这是由于单设低税率, 增加了征税过程的难度, 同时并不能使纳税者真正得到低税率的实惠。所以, 从国际经验的角度来看, 单一税率是增值税税制的优势之一, 这与我国上海试点结论并不一致。本文认为我国增值税税率应当进一步简化, 发挥增值税便于征管和解决重复征税的优势, 同时降低现行税率。

四、提高增值税征收管理水平

理论上, 优越的税制与良好的税收征管能力必须相适应, 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税制的功能。如果在现实中不具备可行的操作条件与执行基础, 那么将会对税制的效果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增值税“扩围”后, 必须要考虑税务机关能否具备将税源转化为税收收入的能力和水平, 税务机关的管理成本和纳税人的缴税成本。由于增值税采取以发票为基础, 环环相扣的税款抵扣方式, 相对而言与其他税制对税务机关征管能力的要求标准更严格。一国的增值税征收管理水平较低时,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受到局限。目前, 我国征税队伍知识单一,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法律和计算机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据统计, 全国税务公务员中, 学习财税和其他经济专业的人员占95%以上。这种情况造成了增值税的税收成本高于其他税种, 税收流失严重。增值税一旦实现“扩围”, 税制结构发生变化, 那么现行的征管水平难以以税制相协调,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才能优化税制, 降低税务部门的管理成本, 提高征管水平。在操作中以增值税发票为管理凭证, 不同环节可以抵扣税款是增值税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要求其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具有完整的、连贯的征扣税机制和较高的征管能力。因此, 建议有关部门从效率和成本的角度上, 一是在管理上应当保证一致性, 二是简化增值税征收流程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靳万军.中国增值税改革及其初步思考[J].税收经济研究, 2011 (04) .

[2]陈少克.增值税“扩围”效应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2 (04) .

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的实施路径 篇4

一、物流增值服务的内容

(1) 增加便利性的服务。凡是能够简化工作程序、减少人员操作的服务都是增值性服务, 当然, 简化是从客户的角度分析的, 不是减少客户应该享受到的服务。过去客户往往要参与到一系列的服务产品实现的过程当中, 而如今这一过程可以由物流服务提供商全部完成, 客户获得的这种服务就更为简单容易了。 (2) 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传统的做法是单纯地提高运输速度、加大安全储存量以满足客户的需要。而现代物流的做法, 一是提高运输设施和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是优化设计物流园区、配送中心, 为客户量身定做适合客户的物流方案, 合理减少物流环节, 简化物流程序, 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这也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增值性物流服务。 (3) 降低成本的服务。能够降低物流成本的服务, 是最有价值的增值物流服务。比如, 采取物流一体化计划, 采用适合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 推行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 广泛应用条形码技术、RF、E-DI、GPS、GPI等信息技术。 (4) 延伸的服务。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基础上, 向前可以延伸到物流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后可以延伸到物流咨询、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方案的规划与优化、物流培训等。这些延伸服务都是具有增值性的, 但也是最难提供的物流服务。能否提供这些物流增值服务, 已经成为衡量物流企业是否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要明确客户需求

客户需求千变万化, 不同客户, 有不同的服务需求;同一客户在不同的情况下, 也有不同的服务需求。企业在实施新的增值服务策略之前, 要明白客户需要什么服务, 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需要这种服务;有时可能连客户自己都不清楚到底需要什么服务, 这时物流企业就应该适时对客户需求进行适当的引导, 为客户分析市场形势, 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增值物流服务, 使企业的服务策略有针对性。物流企业引导客户需求, 应进行充分详尽的客户需求调研, 把实现客户增值体验与提供增值服务结合起来, 让客户知道自己得到的服务价值超过自己所支付的服务费用。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承运人型增值服务。承运货物运输的快运公司、集装箱运输公司, 最适宜从事此类增值服务。例如, 从收货到传送的货物全程跟踪服务;对时间敏感的产品提供快速的服务;对温度有要求的产品提供可靠的服务, 如冷藏、冷冻运输等。 (2) 仓储型增值服务。拥有大型仓储设施的仓储物流企业可以考虑下列增值服务:为满足客户销售需要而提供的为商品打价格标签、条形码等便利服务, 为食品、药品类客户提供低温冷藏服务, 并负责先进先出, 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商家。 (3) 货运代理型增值服务。订舱、租船、包机、托运;货物的装卸、集装箱拼装拆箱、分拨等运输服务;报关、报检、保险;多式联运、集运。 (4) 信息型增值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优势的物流服务商可以把信息技术融入物流作业安排当中, 如运用网络技术向客户提供在线的数据查询和帮助服务。 (5) 第四方物流增值服务。向客户提供整体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对物流作业流程进行再造, 甚至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组等。

为了更全面地提供增值服务, 物流企业要努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物流解决方案是将多个单项服务内容有机组合起来, 形成的针对客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方案, 包括客户问题解决方案和客户需求解决方案。物流企业应加大力度, 开发出针对常见物流需求和物流问题的配套方案模型。包括物流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物流优化配送解决方案、物流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体化物流解决方案等, 向客户提供全程的物流也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物流企业的成熟运营经验, 选择或培养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 这些物流解决方案不需要硬件投资, 如仓库设施、运输工具等, 只需要提供物流运作思路和物流管理方案。

应以项目为导向, 与关键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值服务可持续性开展的关键在于与重要客户合作, 以第三方物流项目为载体, 挖掘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 不断开拓适应客户需要的增值服务, 为顾客创造价值, 进而推动客户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与关键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至关重要。通过与客户项目合作, 避免陷入与客户讨价还价的泥潭中, 应倡导一种合作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

三、提升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在物流服务中, 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实现特色服务, 提供增值服务。建设信息系统必须围绕客户需求, 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物流服务信息化进行建设和管理。上下游企业信息系统要对接, 平台统一, 数据格式统一, 便于交换。在物流服务信息化系统中, 首先, 通过销售管理建立客户档案与合同管理, 健全客户信用监控体系, 建立对客户订单的动态管理, 快速响应客户订单, 及时处理生产订单、采购订单等业务。通过库存物品的入库、出库、移动和盘点等操作对企业的物流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要与生产商一道完善供应商档案管理, 理顺采购物料管理, 动态地查看物料库存、采购到货情况;建立支持采购物料对应、采购退换货管理, 以及采购发票、应付款、成本核算等财务系统集成。实现财务系统与采购、销售、应收应付系统集成, 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完美协调。运用GPS、GIS等系统实现运输过程的信息化控制, 减少运输环节的损失。其次, 充分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提升企业的决策能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技术密集、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 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利支撑。企业应尽量直接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其庞大的数据库、开放性的商务功能, 实现企业的物流服务信息的交流、发布、交易、支持等的管理, 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开辟捷径。企业还要充分利用数据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技术。目前, AC、AD—SL、EDI、GPS、GIS、RF、智能技术、识别技术、条码技术等已在物流活动中广泛应用, 积极的利用这些技术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物流综合管理水平。

四、实施物流服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是通过对现有流程的重新分析, 改进和设计组织流程, 使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 其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 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绩效, 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实现、增加产品对顾客的价值。为了完善物流企业对客户的增值服务, 需要引入流程重组的方法。对物流服务流程的重组并不是对原有物流服务系统的全盘否定, 而是使物流服务系统再升华, 使物流服务更加合理、高效, 使物流服务的时间、空间更为广阔。要在整个企业内树立从流程优化中提升客户价值的正确观念, 使企业的员工理解物流服务流程重组的意义。业务流程重组要求服务新流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依靠全体员工, 只有员工都主动参与, 新的服务流程才能出现和开展。高层领导首先要以身作则, 认同新的价值观, 科学规划新的模式, 取代原有的运营方式, 建立新的绩效评估及奖罚制度, 最终以员工参与的方式取得员工的共识。所以, 业务流程重组应建立在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及全体公认的价值观之上。许多事实已经证明, 不改造企业文化, 业务流程重组非常容易失败。全面设计物流服务流程还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据, 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 选取能够满足顾客的关键需求的服务流程进行改造。要提高物流服务的增值水平, 设计方案时应重点关注响应速度、成本、质量、变异性、独特性等关键指标。

增值路径 篇5

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根据税基宽窄的不同, 增值税可分为消费型、收入型、生产型三种类型。按照国际惯例, 在计算增值额时, 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允许把当期购买的固定资产价值在当期全部予以抵扣;收入型增值税仅允许扣除当期转移到产品价值中的那部分固定资产;而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任何固定资产价值。世界各国实施增值税都必须面对增值税类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 对增值税类型的选择是由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复杂因素决定的。目前世界上采用增值税的国家中, 大部分采用消费型增值税, 使用生产型增值税的只有中国和印度尼西亚。

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看, 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 生产型增值税收入最多, 消费型增值税收入最少;从鼓励投资的角度看, 消费型增值税效果最好, 生产型效果最差。而我国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 出于抑制通货膨胀和保证财政收入的考虑, 选择了对投资课以重税的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起到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保证了十多年来外国的财政收入的稳定, 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然而, 长久以来, 生产型增值税也一直是束缚企业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的重要障碍。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全民啊实施, 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主要表现在税基的缩减, 核心内容是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可以在销项税金中抵扣, 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 提高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2 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首先, 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不仅是税负公平原则的充分体现也是增进企业活力, 克服现阶段外部环境不利因素, 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增值税转型试点首先是被作为支持东北振兴的优惠政策而加以运用的。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3]11号) , 决定在东北地区“三省一市”的八个行业实行试点增值税转型。2007年7月1日起, 我国继在东北地区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之后, 又在中部六省的26个老工业城市、12 000多户企业进行了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至2007年底, 共为这些企业抵退增值税34.5亿元。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担负着支持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与探索完善增值税制度的重任, 终极目标是为今后进一步在全国推进增值税转型、建立规范化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积累宝贵经验。同时。使之由一种优惠政策转化为一种制度安排, 以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真正实现纳税人税负公平。纵观国内外的增值税实践, 只有实行全面抵扣的消费型增值税, 消除重复征税。才能真正体现增值税的公平及中性, 保护纳税人权益。

其次, 于2009年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已经具备了充要条件, 存在良好的进行转型改革的土壤。

第一, 财政状况的改善为增值税转型提供了可能。

生产型增值税的税基最大, 其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转型后由于税基减除了固定资产价值, 将会造成财政收入的急剧减少。据财政部测算, 如果仅允许把新增固定资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国家财政将减少收入200~400亿元;如果允许将原有的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 将减收800~1000亿元。转型使财政面临收入减少的风险, 这对国家财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但从另一方面讲, 减少的财政收入又可得到部分弥补。①增值税转型后, 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计入成本, 纳税人的成本费用降低, 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增加, 企业所得税将增加, 这样, 减少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可以得到弥补;②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加快, 财政状况逐年好转。统计显示,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1304.03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收12543.83亿元, 增幅达到32.4%;从财政收入总量的结构来看。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49442.73亿元, 比上年增收11806亿元, 增长31.4%, 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96%。自1998年以来。税收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11.82%上升到2007年的20%。财政税收连年大幅增收, 为增值税的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 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为增值税转型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 随着我国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 税收制度的完善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特别是“金税工程”及“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CTAIS) ”的逐步到位, 使得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消费型增值税相对于生产型增值税来说, 税款抵扣业务更加复杂, 征管难度更大, 要求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经济信息具有充分的监控能力, 要求税务系统征管力量对商品流转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3 增值税转型路径研究与探索

有效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转型, 应当适应各地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实际, 做出逐步而彻底的改革。具体说来,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改革策略上可实行分步走。在行业方面, 先在一些税负较重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交通、电力等基础产业推行消费型增值税, 待时机成熟后, 再推向重复征税矛盾不很突出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面向消费的餐饮、旅游业等;在地域上, 可先在国有企业最集中、生产型增值税弊端最突出的地区进行, 如目前的东北三省和中部地区的试点, 为今后全国的增值税转型推广提供宝贵经验。此举能使税收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相协调。

其次, 将现行的“增量扣税”改为“全额扣税”。具体操作中。可采取分段计算、逐步过渡的办法, 即设置一个合理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标准。一方面, 对标准额度以下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允许直接计入增值税进项税额, 一次性从企业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无须考虑新增增值税及欠税抵减因素;另一方面, 对标准额度以上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则继续采取增量抵扣办法, 在计算抵减新增增值税及欠税后仍有余的予以退税, 不足的则留待以后年度抵扣。这种分段计算的操作办法, 既可适当照顾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又能将当期固定资产进项抵扣的税额控制在财政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中部地区和东北“三省一市”的试点情况看, 在抵扣方式上, 中部采用的是增量抵扣的办法, 东北地区则在增量之外办理增值税抵、退税;从抵扣力度来看, 中部地区小于东北地区, 原因在于财政减收和对经济的影响问题, 中部地区幅员辽阔, 影响面较大, 退税会影响到投资反弹及调控导向的问题, 因此, 抵扣方法只能稳步推进, 这样的经验可用于今后的全国推广。

第三, 适时开征新税种。为了弥补增值税转型后的财政收入缺口, 要加大税费改革力度, 适时开征财产税、社会保障税、遗产税、环境保护税、资本利得税等, 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

第四, 强化计算机征管, 运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征管可以大大提高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创造条件, 加强计算机联网建设, 从而加强计算机联网稽查。税务部门应该继续重视和加强计算机的征管和稽核, 进一步加快“金税工程”建设, 早日实现税务信息化管理。

总之, 在全国稳步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可以消除重复征税, 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 有利于税负公平, 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并且符合国际惯例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彭骥鸣, 李新.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学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 2006, (3) .

增值路径 篇6

一、知识增长中的情报信息增值机理解析

在高校图书馆情报信息交流的系统过程中, 老师、学生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是情报信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用于交流的情报信息资源会引起人脑中呈结构化排列的思维信息的改变, 或者说用于交流的情报信息会引起人的大脑的思维信息结构上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著名英国情报学专家布鲁克斯 (B.C.Brooks) 将情报信息看成是人脑中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可以改变人的知识架构, 提出了情报信息对知识结构影响的方程式公式:K[S]+ΔI=K[S+ΔS], 此式中K[S]表示个体接受信息前的系统初始状态、K[S+ΔS]表示个体吸收信息后知识结构系统的增量状态, ΔI表示该知识结构系统吸收的情报信息变化量。这一公式用在情报理论上的解释是知识结构K[S]由于吸收了信息ΔI, 增长为K[S+ΔS], 新知识增长来源于吸收信息的增值结果, 这便是建立在信息吸收与利用上的信息增值原理, 通过信息的输入, 增长了知识。此方程描述了信息和知识之间的作用关系, 强调了知识结构在信息作用下的变化结果, 揭示了知识的增长过程原理, 有助于借此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增值服务路径进行突破思考。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的类型及模式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也带来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数字化、个性化及虚拟化,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也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现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应立足于教师与学生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开展各种信息情报增值服务活动。

1. 高校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的主要类型。

(1) 馆藏文献及数据库信息增值。馆藏文献及数据库信息增值是指利用馆藏文献或数据库中的实用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和开发, 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检索、定制等多样化, 个性化服务, 使相对静止的信息资源转变为动态的信息产品, 而对用户产生增值作用。 (2) 网络信息增值。网络情报信息增值是指利用信息网络的资源多, 更新快, 传播广等优势, 拓宽数据信息的共享渠道, 提高信息利用效果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运用。 (3) 信息分析与咨询增值。情报信息咨询分析增值是指通过信息专业人士的信息查找、分析、汇总、提炼、转换与升级等, 为用户提供经过处理了的, 适合用户需求的新信息服务。

2. 全程式个性特色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和科技的发展,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情报信息服务必须从简单信息服务转向信息增值服务。目前, 许多高校教师和学生自己已经能通过网络等方便快捷地获得一般性的情报信息服务, 而对于高校图书馆, 他们更多地希望能提供解决方案或者是开发后的高质量精品情报信息, 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要转变传统的信息储存、检索等的简单提供者角色, 而是要求将分散在某个领域或几个领域中的信息加以捕获、集成、提炼、研究、开发等信息活动过程, 创新出有高度针对性, 时效性, 价值性的增值信息或者解决方案, 即要求提供全程式个性化的特色服务。

三、创新高校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的路径探寻选择

1. 构建特色数据库, 创新数据库管理平台, 开发方便、快捷的数据库体系。

在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提供上, 高校图书馆已经不能和商业化的, 专业化的信息提供商比拟, 高校图书馆要发挥自身功能和优势, 要有选择地开展一些有特色的信息增值服务。如根据本馆资源, 结合所在区域、专业和学科的特点构建特色数据库, 馆藏文献联合目录等, 并要开发快捷、方便, 各取所需的平台入口, 提高数据库的使用效果, 并要注意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时效性、专业性。

2. 提供个性化的全程式信息咨询与分析。

为大学生, 特别是为高校教师提供经过深加工的特色信息产品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方向。如从信息源开始提供捕获、分析, 并能用数学模型或其它科学方法进行深入挖掘, 生产出真实有用的信息或者信息体不仅可以减少信息使用者的成本, 还能共享智慧, 促进科学研究, 这正是信息使用所期待的, 也是科学研究要依靠群体智商的时代需要。

3. 借助网络, 开发网络使用与共享工具, 有机融入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洋。

知识经济时代就是网络信息的时代, 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地发展, 要在信息海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作为保证。比如, 目前网上信息资源导航及搜索引擎虽然很多, 然而, 每个信息资源被系统地收集、查寻技术和查寻方法等却不尽相同, 所以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检索体系能将网上分散的信息进行高度有序化的整理。为此, 高校图书馆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 有重点, 系统地调查, 分析和对比各种信息资源系统, 为各信息用户开展具有行为导向的网上信息资源导航服务。具体来说, 就是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网络信息资源依据大学教育和研究的需要, 进行评价, 选择、分类和编目, 或者建立网络虚拟图书馆。网络虚拟图书馆是依各个大学的不同学科、专业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搜集、评价和选择, 并进行分类整理而建立起来的资源链接中心。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组织, 整理或建立网络虚拟图书馆, 以更好的满足老师和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需要。

4. 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使信息提供者能各尽所能、信息使用者能各取所需。

所谓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指根据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需求,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数字化信息资源, 主动向他们提供具有特定指向的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和服务。它是传统大学图书馆工作的转变、发展和创新。它针对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用户, 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 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 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 实现情报信息提供的内容、过程、方式、时空的个性化差异服务。其内容应主要包括: (1) 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提供。即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 不同领域, 不同专业开展信息服务。 (2) 个性化的服务方式转变。根据学生和教师角色及行为需要特征, 研究其行为, 通过高智能化的网络系统锁定特定用户, 自动、及时、动态地把信息传送给需求方, 实现主动快捷服务。 (3) 个性化的服务时空选择。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安排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服务, 能极大地方便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4) 个性化的服务过程体验。接受服务的同时也是一种享受, 如一对一的服务, 服务追踪与人文关怀的参与等, 实现信息资源服务与过程体验的完善结合。

摘要:高校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是一个难题, 本文从信息增值的原理和高校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的角度, 阐述了情报信息增值和增值服务的类型和主流模式, 进而提出了创新信息增值的技术手段和路径。

关键词:图书馆,情报信息,信息增值,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胡福文.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探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刘鑫玲.信息咨询增值服务刍议[J].情报杂志, 1995 (6-50) .

[3]胡昌平.信息集成服务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论坛, 2005 (4) .

【增值路径】推荐阅读:

增值探讨05-16

建设增值05-23

增值平台05-31

投资增值07-04

增值评估07-13

经济增值07-31

增值收益08-10

增值审核08-19

增值利用10-13

网络增值10-31

上一篇:动力集成单元下一篇:电磁振动给料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