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评估

2024-07-13

增值评估(共9篇)

增值评估 篇1

一、引言

房产和土地是企业持有的最为常见的资产, 随着近十年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 企业利用房地产评估增值违规调增资产总额以获取银行授信的案例时有发生, 如何判断评估增值的合理性是摆在银行从业人员面前的一道考题。

二、案例介绍

某贷款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上显示2011年末总资产中土地和房产账面净值为1.7亿元, 占资产总额的30%。而对比近三年的财务报表发现该公司并未新购土地和房产, 2009年末该企业的土地和房产净值仅为2000万元, 通过2010年资产评估增值调增了土地和房产的账面价值1.5亿元, 增长幅度达8倍之多, 占资产总额的26%。如将增值部分剔除, 该客户资产负债率将由30%上升至65%, 对授信评级具有重大影响。对于评估增值的房地产价值, 能否根据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予以确认呢?这需要根据会计核算制度来区分评估增值为正常会计处理抑或是恶意粉饰报表。

三、分析思路

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发生土地和房产评估增值的事项,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以确定其是否满足评估增值会计确认的条件:第一, 是否满足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条件;第二, 企业是否进行了清产核资或股份制改造;第三, 对特殊交易事项的考虑。

(一) 投资性房地产可进行评估增值确认

对满足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条件的资产, 可以进行评估增值的确认, 即调增土地和房产的账面价值。对资产进行评估并按照评估结果调整账面价值,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 是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过程。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对资产的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但对其具体应用也做出了限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包括:第一, 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第二, 长期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第三, 企业拥有并已出租的建筑物。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以取得时的成本为基础, 后续计量则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在具体案例中, 首先应该根据企业土地和房产的实际用途来判断是否满足投资性房地产的条件, 即需要判断土地是否用于出租或持有待售, 房屋是否用于出租;然后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属性予以确认, 查看其报表附注部分中是否注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如同时满足这两项条件, 则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值部分可以在报表中反映。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两种情况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第一, 自用房地产, 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第二, 作为存货的房地产, 即房地产企业开发用于销售的商品房。

(二) 清产核资和股份制改造可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企业清产核资和股份制改造时, 可以依据相关规定按照评估值调整资产账面价值。按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及财政部相关要求, 清产核资中对固定资产和土地进行的价值重估, 可根据同级清产核资机构的批复结果, 进行有关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会计问题解答》、《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解答》、《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定, 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可调整相应账户, 改制后的新股份公司可以按评估增值后的金额记账并计提折旧和摊销。

(三) 特殊交易事项的考虑

企业合并、分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事项也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运用, 但此类特殊事项实质上是资产交易事项, 即资产的权属发生了变更, 如债务重组事项, 从交易实质可视为债务人以公允价值向债权人出售资产, 双方再按照公允价值与债权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此类事项是通过交易安排使资产发生权属变更, 得到资产一方按照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 从而将资产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增值部分反映到会计报表中。这类事项需要考虑的重点是资产在企业的子公司之间发生上述交易事项, 是否在合并报表中对该内部交易予以抵消, 将增值部分剔除避免通过内部交易虚增资产。

四、结语

从近年来的信贷风险事项统计, 滥用资产评估增值的情形呈上升态势, 因此对房地产评估增值应予以特别关注, 防止企业滥用评估增值骗取授信资格。企业的财务报表是进行评级授信的重要参考, 但实践中企业违规调整财务报表以获得银行贷款, 最后因偿债能力不足而形成不良贷款的情形并不鲜见。银行信贷审批环节应注重对财务报表的分析, 不能因为报表已经过事务所审计而放松警惕。

增值评估 篇2

一、增值税二级纳税评估工作思路的提出

纳税评估是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收率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税务机关税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在增值税税源管理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推行二级纳税评估,对加强税源控管,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降低征纳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推行增值税二级纳税评估的重要性看,2007年大冶市增值税收入占国税总收入的90%,管住了增值税就管住了整个国税收入的大头。同时,增值税涉及行业广泛,大冶市增值税纳税人涉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酒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石灰)、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等,这10个行业2007年缴纳增值税8.02亿元,占全市增值税总收入的93.73%。此外,2007年大冶市局实施的“矿产品采掘行业增值税管理”被省局评为精品项目,立足这一项目的基础,将“建立增值税两级纳税评估机制”作为今年的特色工作项目来抓,切合工作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从推行增值二级税纳税评估的必要性看,当前,基层国税机关在增值税纳税评估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针对性不强。评估对象的确定,基本上是按照上级规定的评估比例来确定。由于工作量大,税收管理员没有充分运用省局《增值税纳税评估监控分析系统》发布的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对产生的异常申报户进行人工分析选户,而是将规模小、连续零申报户确定为评估对象,评估重点不突出,成效不明显。二是质量和效率不高。当前税收管理中的调查核实、资格审批、日常检查等工作与纳税评估工作未有效整合,各环节的管理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纳税评估的作用不明显。三是人员素质偏低,税收管理员的力量和业务技能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任务,一些税收管理员力不从心。

第三,从推行增值税二级纳税评估的可行性看,在企业规模日益扩大、财务核算日趋复杂、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够强的情况下,对税源大户、重点行业的纳税评估工作由市局抽调高素质的业务人员组成专业评估小组负责实施(即二级纳税评估),对辅导期纳税人等日常评估工作由基层分局评估小组实施(即一级纳税评估),既有利于缓解基层分局和税收管理员人力不足、业务技能不适应的矛盾,也有利于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把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落到实处。运行的设想是:市局专业评估小组人员由市局征收管理科、税收政策管理科有关人员及各税务分局抽调的业务骨干人员组成,负责一般纳税人中重点税源户和特定行业纳税人的评估工作,负责对各税务分局纳税评估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复查及办理纳税评估案件移送市局稽查局处理等工作。各税务分局纳税评估的工作职责是真实、及时、全面地采集增值税纳税评估相关数据信息;接收市局下达的增值税纳税评估对象,通过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向评估小组下达评估任务;负责所管辖个体工商户税收定额调整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日常评估以及辅导期一般纳税人转正的纳税评估。

二、推行增值税二级纳税评估的实践进展

今年以来,大冶市国税局以开展“纳税服务年”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构建纳税评估工作新机制,逐步建立“双层二级”的增值税纳税评估运行模式。

(一)着力构建三项机制。一是建立典型案例分析机制。对多个行业采取解剖麻雀方式,搭建行业税源监控评估模型。对选取的典型评估案例进行研讨,评析工作思路、取证工作途径、质询工作方法、审核工作过程等,全面提高纳税评估工作水平。二是建立长效评估机制。依托税收监控分析系统和税收综合征管软件,深入分析纳税人的税负情况,提高评估人员的评估分析技能。同时,将二级纳税评估工作作为日常管理工作重点,力求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逐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建立单项考核机制。实行按季评估、按季检查考核。对分局及市局纳税评估小组的纳税评估工作进行阶段性和总体性评价。考核的内容包括信息采集率、案头分析准确率、定性准确率、督促改正率、案件移送率、按时完成率、文书使用正确率等,严格奖惩兑现,不断总结完善,达到以评促管、以评促收的效果。

(二)坚持推进五个优化。一是优化实施方案,强化责任领导。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各税务分局局长为成员的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增值税两级纳税评估管理实施方案和纳税评估工作考核办法,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纳税评估工作流程、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和办法。二是优化工作流程,搭建互动平台。制定增值税纳税评估操作规程,统一规范了纳税评估流程图和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良性互动工作流程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依托相关税收应用系统,构建信息搜索、提取、上报、移送、反馈与发布的公共平台,实现相关信息共享。三是优化信息共享,探索行业规律。市局与工商、地税、国土资源、公安、银行、电力等部门进行协调,制定第三方信息交换工作制度,并由市政府协调召开一次由多家部门参加的信息交换工作例会,定期对纳税人有关生产经营、纳税情况等诸多信息交换共享。四是优化评估模型,科学调查测算。结合大冶市的主要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和特点,大冶市局对企业所设置的预警指标实施分析监控,通过对工资成本、单位产品耗电、炸药耗用定额、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原材料到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等7个方面进行测算,建立和完善了以单位产品工资定额、单位产品耗电定额、单位产品耗用零部件定额、生产设备生产能力、单位产品耗用工时等为主体的8种数学模型。对纳税人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开展典型调查,掌握纳税人生产工艺流程、行业经营规律,通过采集大量的涉税信息,确定和建立了相应行业数学模型的参考系数,供各分局实际评估工作合理运用。五是优化工作方法,突出评估效果。充分运用省局《增值税纳税评估监控分析系统》产生的申报异常户,结合该局按季度发布的行业评估指标预警值确定评估对象,在筛选过程中,实行人机结合,以机选为主,人工选案为辅。工作方法上,针对企业长期零申报的情况,运用单位产品投入产出比数学模型进行测算,证实运用投入产出比测算的正确性,纠正了销售货物滞后申报,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理解偏差的行为;从税负率、销售额变动率、进项税控制额、毛利率、资金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纳税人销售免税货物无进项税转出,销售收入长期挂在往来帐应收帐款上等问题。

(三)初步实现三项成效。一是增值税收入稳定增长。2007年,大冶市国税局共评估800多户,补报税款340万元。今年实行增值税二级纳税评估后,收入质量大大提升。今年元至8月,运用增值税纳税评估监控分析系统筛选异常申报企业447户,案头分析、税务约谈排除异常申报367户,应实地核查纳税评估对象80户,经评估共计补报增值税1035万元。元至8月增值税入库71581万元,同比增收13859万元,增幅达24%。二是行业税负明显上升。其中:水泥行业企业6户,评估补报405万,行业税负从7.23%上升至8.81%;矿产品采选企业7户,评估补税267万元,行业税负从5.1%上升至6.85%;有色金属冶炼1户,评估补税66万元,税负从4.58%上升为5.1%;黑色金属冶炼13户,评估补税210万元,税负从3.62%上升为3.92%。三是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有效开展纳税评估,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存在的错误和异常问题,将纳税人存在的非主观性错误及问题处理在未发或萌芽状态,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达到了强化管理和优化服务双赢的目的。目前,全市零申报逐步下降,元-8月零申报2281户,同比减少427户,下降15.77%。

三、进一步加强增值税二级纳税评估的思考

(一)突出机制规范。建立纳税评估的主、辅评工作制度,突出工作上的责权利一致,进行科学的激励,调动干部学业务、严执法的积极性,推动工作开展。建立纳税评估跟踪管理工作制度,通过网络进行纳税评估信实行内部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并形成督促纳税人补税或改正的机制。对拒不接受评估建议的纳税人及时转稽查局处理。

(二)搞好信息整合。要建立和完善评估信息提供机制,税务机关通过法规、规章等法律形式,制定纳税人必须提供的信息项目和具体要求,以确保评估信息的准确全面;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分散于税收综合征管软件、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出口退税审核管理系统、生产企业免抵退系统和工商、银行、地税等内部、外部系统的纳税人的各种经济信息进行整合,实现涉税信息共享。

(三)讲求评估效果。进一步完善评估工作制度办法,充分运用省局《增值税纳税评估监控分析系统》,通过人机结合,筛选确定评估对象。坚持有的放矢,分行业突破,达到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堵塞管理漏洞,增加税收收入。突出抓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坚持纳税评估与优化纳税服务相结合,帮助纳税人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和申报质量,降低征纳成本,化解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

(四)严格工作考核。建立评估项目负责人制度,对每个项目实时过程监控。本着“公正、准确、客观、效能”的原则,对纳税评估质量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金、补贴等挂钩,严格奖惩兑现,促进纳税评估工作质效的提高。定期调取一定比例的案例案件进行复核、复评,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建立纳税评估岗位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

(五)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培训,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技能、各项评估应用指标的分析、与纳税人的约谈技巧等进行系统轮训。适时组织开展评估工作经验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会,相互交流学习评估方法、约谈技巧、报表分析方法,使干部的评估技能在相互学习借鉴中共同提高。对基层税务分局的日常评估工作,应选择素质高的、懂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税收管理员来承担。对评估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不论工作部门和工作岗位,由纳税评估领导小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激活人力资源。

增值税纳税评估“四法”

为了掌握生产企业落实国家税收政策的情况,了解企业财务处理情况,根据增值税纳税评估规程,市局布置了部分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我局确定了38户生产企业为2006年1-3月增值税纳税评估对象。评估企业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一、运用资料,发现疑点

1、市场调研,了解一般规律。为了能够分析判断评估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评估人员首先分组从查阅企业相关资料和进行市场调研入手,了解相关企业生产、销售一般规律,掌握棉、纺织品生产企业季节性生产销售特点,以及产品的成本、利润等基本情况。

2、资料审核,掌握企业情况。评估人员对评估企业税务登记资料、2006年1-3月纳税申报资料及附列资料、财务报表、开具销售发票存根和申报抵扣联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审核,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核算方法、原材料消耗、分摊计算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3、综合分析,查找疑点问题。通过对评估企业按纳税评估各项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人员发现疑点:棉纺织企业税负率变动较大,总体偏低,有极个别企业税负偏高,毛利率总体偏低,四小票变动率高。汽车配件行业、化工行业有部分企业出现毛利低、税负低的情况,与企业行业总体情况有出入。

二、进行约谈说明,证实存在问题

按照纳税评估规程,评估人员向被评估企业发出了纳税评估《税务约谈通知书》,要求企业法人和财务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以上疑点问题,进行举证说明。由于担心企业对我们纳税评估工作不够了解,心存顾虑,不愿解释说明清楚。评估人员在约谈开始前,向企业宣传了国家税收政策法规,同时向企业说明,纳税评估是介于企业纳税申报之后税务稽查之前的一种税务内部管理行为,目的是促进纳税人真实、准确、合法地进行纳税申报;纳税评估的处理也不同于税务稽查,对于评估出的一般性非故意偷税问题,企业可作自查补报处理,但对于评估中的疑点问题,企业解释不清楚、又不补报的,将转稽查部门进一步查处。

在约谈前,评估人员已做好了案头准备工作,约谈过程中,评估人员首先要求被约谈人员介绍该生产行业的一般规律、产品生产销售特点,和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财务会计制度及帐务处理方法、产品销售和货款结算方式等基本情况。然后对案头分析中发现的疑点问题,要求被约谈人员逐一进行解释,但除部分停业企业说明了自身实际情况,大多数企业都只片面强调了客观原因,如春节造成销售额下降,市场竞争造成毛利率低、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税负下降等等。带着疑问,评估人员到企业进行实地核实工作。

三、开展实地调查,核实企业状况

在企业实地调查工作中,评估人员通过查看财务帐、仓库帐,帐帐比对,帐实比对,详细调查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企业实际库存情况、四小票开具情况、进项税金抵扣情况、帐务处理办法、成本核算方法等等,发现企业问题所在:

1、棉花企业。

经营棉花的企业普遍存在税负率偏低、毛利率偏低、四小票抵扣金额偏高等情况。其中反映最突出的事税负率偏低的问题,最低税负为0,最高税负为2.7%。比如纺织企业以收购棉花进行加工,由于今年棉花收购价格不断上涨,造成企业成本不断升高,而企业为了参与市场竞争,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以致使税负下降,毛利率低。企业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四小票抵扣问题,企业在收购皮棉时,收购发票开具不规范,如荆州市宏翔纺织有限公司开具的收购发票上收购对象的地址不详细(未具体到某村某组),有的开具的对象不是农业生产者,而是小规模纳税人;荆州市吉宏棉业有限公司开具的收购发票无领款人签章;荆州市昌兴纺织有限公司开具收购发票手续不全等。另有荆州市达亿纺织有限公司发出商品未记销售(税款已补缴入库)、荆州市庆盛纺织有限公司发出商品未记销售,荆州市织布七厂库存实际数与帐面不符。

2、化工企业。

化工企业毛利率偏高的原因在于对历年购进的包装物均申报抵扣,但未对包装物进行成本核算,未能真实反映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毛利;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税负及毛利率偏低;在新产品试制过程中,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及生产费用,造成企业税负偏低及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变化大。

其三、通过对22户汽车配件生产企业的实地调查,了解到企业税负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有;购进原材料较多;上期有留抵税额;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毛利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耗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税负偏高的主要原因有:销售存货,当期无进项;汽车配件行业中,福利企业居多,取得进项较少。另核实出企业的特殊情况为:荆州市江汉工具厂取得的抵扣凭证中有对方单位开具的索赔费和质量扣款,实际为退回的不合格产品,致使税负下降,并且生产中产生的铁屑销售未计销售收入,湖北天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于2005年8月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企业2004-2005年盘亏207089元,未对盘亏金额分时期作帐务处理,库存实际数与帐面数不符;荆州市荆龙汽车塑胶配件有限公司将固定资产进行了抵扣,荆州市嘉华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发出商品未计销售收入;荆州市天宇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将固定资产进行了抵扣。

四、总结经验教训,规范纳税评估

通过此次增值税纳税评估的案例分析,给我们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1、此次调查出的问题基本上是企业财务核算不健全所致,很多问题上财务人员对税法的理解不足造成的,因此应加强一般纳税人管理,规范一般纳税人财务核算行为,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在成本核算时反映原材料、辅料、包装物等耗用明细情况,对特殊成本变化附说明上报主管税务机关,以便税收管理人员了解企业的真实生产情况。

2、纳税评估对象的确定要有科学性,不能局限于计算机软件和简单指标分析,要根据国家税收政策形势结合国税工作实际进行,当国家税收政策进行调整时,应加强对税收政策调整所涉及行业(企业)的纳税评估,以保证国家税收政策正确及时地得到贯彻执行。

3、对纳税评估企业的资料审核分析不能公式化,评估人员要对评估企业所属行业和企业特征进行分析,了解行业特点,熟悉行业财务制度,掌握行业税收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在评估分析中发现疑点。

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篇3

一、企业因组建股份有限公司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企业改制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整体改制, 或者组建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吸收四个以上其他股东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二是部分改制, 即拿出部分能形成产供销—体化的经营性资产, 再吸收其他四个以上股东共同发起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最普遍采用的是后一种形式。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 改制目的就是想通过改制剥离出非经营 (主要是应由社会承担的如学校、医院等) 和不良资产, 能够与民营企业、外资投资企业公平竞争, 准备在A股或H股上市。

(一) 会计上的处理

有限责任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5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第6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及第43条“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后, 变更前后虽然企业性质不同但仍为一个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3条的规定, 如果不能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则不应改变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资产评估结果不应进行帐务调整;如果能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则应对资产评估结果进行帐务调整。具体的帐务处理如下:

企业因进行股份制改制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应当根据评估确定的资产评估结果进行相应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 并可进行折旧计提。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计入“递延税款”的贷方, 资产评估净增值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当企业按照规定在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或者按规定的期限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时, 其应交的所得税借记“递延税款”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企业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增值准备未实现前不作处理, 待到实现后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

(例1) A (内资) 企业进行整体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 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1500万元, 已提折旧500万元, 经评估该固定资产原值1900万元, 累计折旧500万元, 该固定资产评估增值400万元, 尚可使用年限为15年。假设原企业改组以评估价值折成股份公司股本, 股份公司成立后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 (假若不考虑净残值率) , 适用企业所得税率为25%。

[具体会计处理]

甲企业改组后的企业固定资产按其评估价值入账并计提折旧, 其会计分录如下:

l.根据资产评估报告调整原账面价值

2.企业完成后对该固定资产增值部分每月计提折旧

3.企业每年结转递延税款时

4.企业待到实现后结转资本公积准备

(二) 所得税及增值税的处理

《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税字[1997]77号) 文件第四条规定, 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应相应调整帐户, 所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 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第二条规定了使用部分资产进行投资时 (非现金的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 发生的资产评估净增值, 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但在中途或到期转让、收回该项资产时, 应将转让或收回该项投资所取得的收入与该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投出时原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第三条规定了对在产权转让过程中, 发生的产权转让净收益或净损失,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净收益凡按国家有关规定全额上缴财政的, 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 (财税字[1998]50号) 文件第二条规定, 资产评估增值的资产范围应包括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在内的所有资产。并在第三条中明确规定了税务处理方法, 按评估价调整了有关资产账面价值并据此计提折旧或摊销的, 对已调整相关资产账户的评估增值部分,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企业在办理年度纳税申报时, 应将有关计算资料一并附送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在计算申报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时, 可按下述方法进行调整:

1.据实逐年调整。企业因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每一纳税年度通过折旧、摊销等方式实际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的数额, 在年度纳税申报的成本项目、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 相应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综合调整。对资产评估增值额不分资产项目, 均额在以后年度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 相应调增每一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调整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年。以上调整方法的选用, 由企业申请, 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调整办法一经批准确定后, 不得更改。

又在《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0]118号) 第四条第 (二) 款对将整体资产投入组建股份公司的规定:如果企业整体资产转让交易的接受企业支付的交换额中, 除接受企业股权以外的现金、有价证券、其他资产 (以下简称“非股权支付额”) 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的票面价值 (或股本的账面价值) 20%的, 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 转让企业可暂不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转让企业和接受企业不在同一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 须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确认。转让企业取得接受企业的股权的成本, 应以其原持有的资产的账面净值为基础确定, 不得以经评估确认的价值为基础确定。接受企业接受转让企业的资产的成本, 须以其在转让企业原账面净值的基础结转确定, 不得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将应视同为销售货物行为须缴纳增值税的规定。改制企业将存货作为对外投资组建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六款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视同销售货物, 应作为投资的存货征收17%增值税。

股份制改造发生资产评估增值仅适用于内资企业, 而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因改组或与其他企业合并成为股份制企业而进行资产重组的, 税法规定其改组过程中发生的重估价值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计入外商投资企业资产重估当期的损益并计算缴纳所得税。

二、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发生资产评估增值

投资是企业为了获得收益或实现资本增值向被投资单位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 企业对外进行的投资, 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从管理层持有意图划分:可以分为交易性投资、可供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等。本文只对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以其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向股份公司配购股票:本文对进行投资的非货币性资产产生的增值进行讨论, 不考虑投资的不同分类。

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取得权益 (或债权) 时, 即投资交易的发生, 也就是进行了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一种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行为, 是投资 (或交易) 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投资 (或交易) 。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在进行具体会计处理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涉及以下三点应特别注意:第一, 与所有者的非货币性资产非互惠转让。在实物中, 与所有者的非互惠转让如以非货币性资产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发行股票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等, 属于资本性或权益性交易,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第二, 企业与所有者以外方面发生的非互惠转让, 如政府无偿提供非货币性资产个企业建造固定资产, 属于政府以非互惠方式提供非货币性资产,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第三, 在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中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 其成本确定分别适用《企业会计难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一) 会计上的处理

在采用非货币性资产进行投资的 (长期股权投资) 初始投资成本确定分为二种情况: (1) 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中: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按《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原则进行确定。 (2) 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区企业合并的类型, 分别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本文将重点论述情况 (1) 。情况 (2) 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论述讨论。实际业务当中,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分为二种情况:公允价值计量的处理;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计量的处理。现分别进行讨论。

第一, 公允价值计量的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况下, 不论是否涉及补价, 主要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同, 肯定涉及损益的确认, 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通常是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 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予以实现。视换出资产的类别不同,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而有所区别:

1.换出资产为存货的, 应当视同销售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 同时结转销成本, 即相当于按照公允价值确认的收入和按账面价值结转的成本之间的差额, 也就是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 在利润表中作为营业利润的构成部分予以列示。

2.换出资产为资产固定、无形资产的,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3.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在不涉及补价的前提下,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如下例:

[例2]甲公司是生产液晶电视屏的企业, 由于市场生产家电产品的企业较多, 竞争激励, 甲公司为持续、稳定的发展, 决定对其下游生产液晶电视的乙公司进行战略投资, 于2009年1月1日以生产的产品液晶电视屏投资于乙公司, 该产品的账面值为300万元, 经评估、双方确认产品公允价值为350万元, 计税价格等于市场价值, 其中包含增值税的公允价值为409.5万元。最终以409.5万元换取乙企业普通股409.5万股 (每股面值1元) 。假设在其整个交易过程中没有发生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费。

分析:整个资产交换过程没有涉及收付货币性资产, 因此, 该项投资 (或交换) 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本例是以存货换入股权, 对甲公司来讲, 换入的是对乙公司的股权, 可通过参与乙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等方式对其施加重大影响, 并增加了从乙公司经营活动中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对乙公司来讲, 既能相对稳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又能提高产品的技术等级。两项资产交换后对换入 (出) 企业的特定价值显著不同, 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同时, 两项资产的公允价值都能可靠地计量。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

在涉及补价的前提下,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如下例:

在以公允价值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 发生补价的, 支付补价方和收到补价方应当情况进行处理:

(1) 支付补价方: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 (即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 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白勺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即公式表示为:

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当期损益:换入资产成本-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2) 收到补价方:应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 (即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 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即公式表示为:

换入资产成本=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当期损益=换入资产成本+支付的补价-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例3]甲企业2009年1月1日以其拥有的全部用于出租经营为目的一幢写字楼与乙企业持有的交易目的的股票进行交换。写字楼符合投资性房地产定义, 企业未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在交换日, 该写字楼的账面价值900万元, 已提折旧150万元, 在交换日的评估价值 (公允价值) 和计税价格均为950万元, 不考虑减值准备, 营业税税率为5%, 城建税及教育附加分别为7%、3%;乙企业持有的交易目的的股票投资账面价值为600万元, 乙企业对该股票投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该股票在交换日评估价值 (公允价值) 为750万元, 经甲企业与乙企业协商, 乙企业在支付给甲企业120万元。换入换出资产的只有目的不变, 假定除营业税 (尚未支付) 外, 交易过程不涉及其他相关税费。

分析:该项资产交换涉及收付货币性资产, 即补价120万元。

在办理股权转让手续后, 应当先判定该项交易是否属于非货币性交易, 通常情况下的判定标准为: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 (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 的比例低于25% (含25%) , 则视为非货币性交易。本题中收到补价方 (甲企业) 120÷ (750+120) ×100%=13.79%<25%, 支付补价方 (乙企业) 120÷950×100%=12.63%<25%, 所以属于非货币性交易。

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第二, 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计量的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或虽具有商业实质) , 但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 应当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成本, 无论是否支付补价, 均不确认损益。

[例4]假设[例3]中情况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虽具有商业实, 但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假定交易中没有涉及相关税费。

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二) 所得税及流转税的处理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0]第118号) 和其他相关的规定, 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以其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向股份公司配购股票, 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 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 应将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 (或者评估价) 超过非货币性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当期所得。

按照经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即对换出资产的存货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 换入资产作为存货应当确认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换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视同转让应交纳营业税 (营业税及附加) 。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 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 该损益应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其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

在[例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发生日, 甲企业应缴纳增值税、所得税, 其中:应缴纳的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为59.5万元, 就增值的部分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应缴税额为 (350-300) X25%-12.5万元。

在[例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发生日, 甲企业应缴纳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其中:应缴纳营业税47.5万元,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4.75万元, 就增值的部分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67.75-47.5-4.75) ×25%=3.875万元。乙企业就增值的部分 (其中计入投资收益部分) 应缴纳企业所得税80×25%=20万元。

三、清产核资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清产核资主要针对转型期国有企业进行的, 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在会计处理也具有其特殊性规定, 对评估增值的资产, 一方面增加相应的资产价值, 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资本公积, 也就是说, 会计上对评估增值部分不确认为企业的收益。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 对资产评估增值部分企业可以计提折旧和摊销费用。

税法规定, 在折旧、费用的摊销上, 纳税人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等各项资产成本的确定须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在企业改组活动中, 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视为以公允价值销售和分配两项业务, 并按规定计算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的情况下, 资产的计税成本可以按评估价确认, 由此计提折旧费用并允许税前扣除。除此之外, 都应当遵照历史成本原则, 即依照取得该项资产时的实际成本作为企业所得税的计税成本。即也就是说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时, 资产评估增值不应当并入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也就是说评估增值不缴纳企业所得税。

最后, 企业在清算中, 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 是指企业清理所有债权债务关系、完成清算后, 所剩余的全部资产折现计算的价值。如果企业剩余资产能在市场上出售而变现, 则可以其交易价格为基础。所谓资产净值, 是指企业的资产总值减除所有债务后的净值, 是企业偿债和担保的财产基础, 是企业所有资产本身的价值。从企业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中减除资产净值, 再减除税费和清算费用, 所得出的余额就是在清算过程中企业资产增值的部分。这是企业的法人形态尚存在,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应当就该部分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投资方企业从被清算企业就剩余资产分得的部分, 其中相当于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应当分得的部分, 应当确认为因股权投资关系从被投资单位税后利润中分配取得的投资所得, 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剩余资产扣除上述股息所得后的余额, 是企业的投资返还和投资回收, 应冲减投资计税成本;投资方获得的超过投资的计税成本的分配支付额, 包括转让投资时超过投资计税成本的收入, 应确认为投资转让所得, 反之则作为投资转让损失。

并且在企业清算中, 依据财务会计对清算损益通常需设置“清算费用’’和“清算损益”两个科目, 分别归集核算有关清算费用支出;财产的盘盈和盘亏、债权和债务的清理净损益、财产的重估增 (减) 值以及财产变现的增 (减) 值等, 与税法的规定相比, 表达方式上不同, 但在结果上是一致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五条所称清算所得, 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投资方企业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剩余资产, 其中相当于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应当分得的部分, 应当确认为股息所得;剩余资产减除上述股息所得后的余额, 超过或者低于投资成本的部分, 应当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或者损失。

参考文献

〔1〕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 (会计) .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2006) .

〔3〕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6) .

医疗设备购销公司增值税评估案例 篇4

深圳市国家税务局

一、企业概况

深圳市某工程服务公司成立于2003年4月7日,注册类型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商贸企业,公司经营范围为:医疗设备系统和手术设备系统提供解决方案,医疗设备的购销业务。该企业2004年7月1日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二、评估分析

(一)确定对象

2006年9月我局利用综合征管信息系统采用税种关联法分析筛选发现:该公司2005年度已申报增值税销售收入为284万元、企业所得税年度清算中申报的销售收入却是35万元,两关联税种的申报数据差异为249万元,针对以上情况,我局决定将该公司作为重点评估对象,初步确定其评估年度为2005年度。

(二)案头分析

1、资料收集

评估人员利用综合征管软件“一户式”、财务报表、税收征管等资料,对其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核对,发现了纳税人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下一步约谈举证、实地核查工作明确了重点。

2、指标分析

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勾稽关系,对企业经营业务进行

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税种的异常变化:该公司2005年度已申报增值税销售收入284万元、企业所得税季度申报收入284万元,企业所得税年度清算申报销售收入35万元,增值税收入与所得税收入申报数据差异为249万元,所得税季度申报数据合计与增值税收入接近,但企业所得税清算收入明显偏低。

3、确认疑点

该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额与日常申报额、增值税申报额不符,反映出企业财务核算混乱、申报不真实的疑点。管理员结合企业行业情况,从该公司主要从事为医院设备系统和手术室设备系统提供相关服务、工程实施和技术支持,并兼营医疗设备的购销业务收入的业务情况分析,判断该企业在成本费用核算、应税项目与非应税项目分摊购进货物进项税额是否划分准确,可能存在疑点,初步确认需对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核实。

(三)税务约谈

税源管理部门成立评估小组约谈该公司财务人员和主要负责人,针对该公司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税种之间的申报数据差异提出一系列问题,该公司未能够对疑点问题进行举证,而且清楚企业财务情况的前任会计亦闪烁其辞刻意回避。

(三)实地核查

鉴于税务约谈无法排除疑点,按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的要求,税源管理科进入实地核查阶段,帮助其理顺收支凭证、申报数据和账册数据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主要从其收入、成本、费用等入手,查看其原始凭证,发现该公司的财务核算的确非常混乱,而且由于错误记账是从2003年开始一直延续到2005年,所以根本无法单独对2005年度申报情况进行单独的纳税评估,必须从

2003年度的源头开始进行核实,于是将评估属期调整为2003-2005年度。通过对该企业三个年度的所有业务合同、商品仓储情况、医院工程的实施过程、不合理的账务调整等方面进行核实,评估结果发现增值税申报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1.未按规定进项税额转出,多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核对该公司与各大医院签订的工程业务合同,发现合同条款中包括了大量的购进货物用于手术室设计和施工工程当中,随即核对其相应的进项税额抵扣分布情况,发现其中有346.47万元的医疗设备零配件用在医院的手术室监控和急救工程,工程收入全部已列入其他业务收入申报营业税,但是在增值税的纳税申报中,该公司将以上零配件购进的进项税额49.37万元全部用于进项抵扣,并且无法区分用于应税项目还是非应税项目。

经过该公司自查计算和评估人员的核对,该公司2003年度实际已实现增值税应税销售收入为2248177.02元,非应税收入为995973.88元,非应税收入占总收入比例30.70%,已申报抵扣进项税额558784.10元,已作进项转出80292.31元,实际已抵扣进项税478491.79元,2003年度应做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91254.41元;2004年度实际已实现增值税应税销售收入为11362385.75元,非应税收入为1106637.65元,非应税收入所占总收入比例8.88%,已申报抵扣进项税额1312958.49元,应转出进项税额为116590.71元,已作进项转出0元,2004年度应做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16590.71元;2005年度实际已实现增值税应税销售收入为2840643元,非应税收入为7521740.38元,非应税收入所占总收入比例72.59%,已申报抵扣进项税额393913.43元,应转出进项税额为285941.76元,已作进项转出0元,2005年度应做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85941.76

元。

2.少报销售收入:

由于该公司在2003年至2005年之间更换会计人员频繁,而且申报销售收入环节不断出错,所以导致2004年度应确认的应税收入应为11362385.75元,但是已确认并申报的收入只有8311098.58元,少申报了3051287.17元,经其自查后,评估人员核实其中有2525641.04元在2005年度已补申报,仍然有525646.13元未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2005年度应补交增值税为89359.84元。

此外,还发现2004年度企业在所得税方面,少申报收入902123元,税前多列成本、税金和费用共953347.52元。

三、评估处理结果

针对实地核查发现的问题,评估处理如下:

2003年度至2005年度未按规定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额应转出税额合计493786.88元,其中2003年度应转出税额91254.41元,2004年度应转出税额116590.71元,2005年度应转出税额85941.76元。

2004年度应确认的增值税应税收入为11362385.75元,已确认并申报8311098.58元,少申报3051287.17元,经核对,其中有2525641.04元在2005年度已补申报,仍然有525646.13元未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该公司2005年度应补交增值税为89359.84元。

2004年度应纳所得税额326073.27元;本年度已预缴所得税额55210.61元;本年度应补企业所得税270862.66元。

通过纳税评估,该公司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计转出增值税税额:493786.88元;2005年度应补交增值税税额:89359.8

4元;2004年度应补交企业所得税税额:270862.66元。

四、案件启示

(一)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管理工作,要求税收管理员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巧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如本案例中在确定对象阶段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勾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税种的异常变化;在确定疑点时根据企业申报情况及财务人员变更情况重点关注企业的财务核算情况。在实地调查阶段根据企业经营范围重点关注兼营项目进项抵扣情况。

(二)在整个纳税评估过程中,需要纳税人积极配合税务机关开展工作,在税务约谈初期,如纳税人并不配合税务人员工作,税务人员应通过细致认真的调查核实工作,讲清利害关系,取得纳税人的配合,顺利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在实地核查阶段,随着调查的深入,要相应调整调查事项,如该案例中将纳税评估时间从2005年度调整至2005-2007年度。

增值评估 篇5

受联邦政府政策和激励措施的驱动, 包括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豁免, 学校改进赠款 (SLGs) 和“力争上游” (RTTT) 计划奖励等, 越来越多的国家政策制定者们都在改变教师评价政策, 包括更频繁、更严谨的评估措施, 如旨在测量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贡献的学生学业评估。根据2012年国家教师质量委员会的资料, 2009 年仅有14 个州要求每年对教师进行年度评估, 但是到2012 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3 个, 仅2012 年一年, 就有43 个州要求对所有新教师进行年度评估。美国不同形式的教师评价均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教师个人在课堂教学上的表现 (教师鉴定, 教师同行评价和学生等级评定) ;其二, 学校环境 (学校外部检查和学校内部自我评估) ;其三, 学生成果 (国家或地区的学生评价) ;其四, 增值评估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衡量学习的收获) 。

增值评估 (value-added assessments) 是利用统计模型, 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取得成就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的评价方式。增值评估衡量的是学生学术成就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增长, 而不是学生在某一时间点的考试成绩。在评价教师时排除会对学生成绩造成影响的如社会经济地位、残疾状况、学生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而对教师效能做出评价, 是一种更加客观公平的评价教师效能的方法。精心设计的增值评估, 可以提供关于学校和教师绩效以及学校和全面系统改进目标区域的更准确的定量信息。增值评估目前只在英国和美国实施。

一、宾夕法尼亚州增值评估体系

一直以来, 宾夕法尼亚州的教师评价体系完全依赖于学校管理人员或其他人员进行, 主要是根据丹尼尔森的框架 (Danielson Framework) , 通过衡量教师的计划和准备、课堂环境、教学策略和专业责任来评价教师。

2012 年, 宾夕法尼亚州通过《 8 2 法案》, 为教师评价系统设定了新的评价标准。该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观察和实践 (占50%) ;基础数据/ 学校绩效简介 (占15%) ;选择性数据 (占2 0 % ) 以及教师具体数据 ( 1 5 % ) 。鉴于《82法案》的相关规定, 宾夕法尼亚州在全州范围内的学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试点项目, 同时还为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领导者讨论评级的替代方式举办论坛。该试点项目的第一阶段包括四个校级系统:一个主要的城市学区系统和一个中间层次的学校系统, 一个全州增值数据分析系统, 以及来自试点的课堂观察结果关系的系统。第二阶段扩展到全州大约100 个地区, 涉及5000多个教育工作者。

该州在2013—2014 学年实施的教师评价公式 (详见表1) 主要由《82 法案》设定的教师评价体系演变而来的。

二、增值评估体系解析

从表1 可得知, 宾夕法尼亚州增值评估体系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对教师课堂观察以及教学实践的具体数据。其内容占据整个评估体系的二分之一 (50%) ,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考察内容:计划和准备、课堂环境、教学和专业责任。下文即以教师观察/实践为例, 详细说明。

1. 计划和准备

教师展开教学前的计划和准备, 主要从教学计划、预期和活动以及材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教学计划的主要考察点为:目标与国家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活动、材料以及评估:和国家标准保持一致;遵循从基本到复杂的顺序;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上;为学生工作、课程的开始与总结提供时机;证据表明教学计划非常适合大多数学习者的年龄、知识结构以及兴趣;证据显示教学计划提供许多机会满足个别学生的需要。

预期包含的考察点为:教师为每一个学生设立高标准以及严格的学术预期;教师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取得经验;教师创造学习机会让大多数学生可以体验成功;学生根据教师的预期完成他们的工作。

活动以及材料的主要考察点为:第一, 活动以及材料包括以下大部分内容:支持课程目标;具有挑战性;保持学生注意力;引发各种思考;提供反思的时间;和学生生活相关;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悬念;给学生提供选择;把多媒体与技术整合在一起, 把校外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第二, 文本和任务具有适当的复杂性。

注:PSSA—宾夕法尼亚州标准化国家评估, PVAAS—宾夕法尼亚州增值评估体系

2. 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 包括学生分组、管理学生行为、课堂环境和尊重文化四部分。

学生分组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了更加有效地教学而设计的。主要考察:教学分组安排大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以及学习效率;小组内的大部分学生知道他们的角色、责任以及小组工作的预期;小组内大部分参与人员对于小组工作以及个人任务负有责任心;教学分组的依据 (性别、种族、能力以及年龄) 大多时候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管理学生行为部分的考察点主要分为:大多数学生的行为表现得十分良好并且在参与工作, 但是也可能发生一些小的学习中断事件;教师对于学习以及行为规范制定了清晰的准则;教师会使用一些技术, 如集体公约、不定期的活动等维持学生行为;教师忽视一些无关紧要的行为, 但是有时候会中断课程进行处理;教师处理使得课堂中断的个别学生, 但是有时候也会波及全班学生。

课堂环境考察点主要有:欢迎大多数成员以及客人;是大多数学生一起组织的且可以理解的;物资、设备和资源都是可以得到的;展示学生的工作;所有安排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人以及群体的学习。

尊重文化方面的考察点有:师生互动总体而言是友好的, 但偶尔存在不一致、偏袒或漠视学生文化的现象;学生表现出对教师的尊重, 对他人也彬彬有礼;教师大多时候接受学生的兴趣以及观点。

3. 教学

教学涵盖的内容较广泛, 主要包括显示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进程、激励学生、提问和反馈五部分。

教学内容的考察点大多时候包括:课程目标建立、课程组织的预览以及课程内部的总结等内容的可视化;与新的概念和想法相关的例子、插图、类比以及标注;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有效的思维过程模型来显示预期的表现;简洁的沟通;逻辑顺序以及分段;所有必要的信息;没有无关紧要的、混乱的或不必要的信息。

课程结构和进程的考察点是:课程进入时间迅速;课程结构清晰紧凑, 开头、中间、结束明朗化;课程节奏适当, 并有时会为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机会;用于分发材料的时间是高效的;在教学内容的转换过程中没有浪费时间。

激励学生方面的要点为:教师有时候进行内容的组织以便学习内容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教师有时候对有疑问的、好奇的、具有探索价值的学习经验进行开发;教师有时候强化以及奖励努力行为。

教师的提问应是不同和高质量的, 包含的考察点为:问题有时需要学生引用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问题一般具有目的性和连贯性;提问的频率适中;问题的提出有时服务于教学目标;问题有时需要积极的回应;有时提供一定的等待时间;教师基于学生能力以及性别之间的平衡来对志愿以及非自愿的学生进行提问;当涉及文本的时候, 大多数的问题需要基于文本。

反馈方面的考察点主要包括:进行的口头、书面反馈大多是关于学术的, 比较频繁, 多数是高质量的;在指导实践以及家庭作业的检查时有时给予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供帮助, 并指导学生的工作;有时使用来自学生的反馈指导、调整教学。

4. 专业责任

教师的专业责任, 主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两部分。

学科内容知识主要考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对大多数学生学习困难有深入理解;教师实践有时候包括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文化遗产;教师有时候提供不同的指导方法以及内容, 确保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知识内容。

教师关于学生知识的相关考察点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对大多数学生学习困难有深入理解;教师实践有时候包括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文化遗产;教师有时候提供不同的指导方法以及内容, 确保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知识内容。

对教师评价体系诸多元素的考察可能将会超过三年这一预计的中长期时间。部分原因是由于州使用了三年滚动平均值来计算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例如, 在2013—2014 学年, 尽管各区可以选择将选择性数据作为影响因素, 但是, 教师评级将会从观察分数和基础数据分离出来。这三年滚动平均值的数据包括2013—2014 学年、2014—2015 学年以及2015—2016 学年的数据。到那时, 教师将会看到这三年的滚动平均值在教师最后的评级形式中体现出来。下一年, 三年滚动平均值将会包括2014—2015学年, 2015—2016 学年和2016—2017 学年的数据。

宾夕法尼亚州的新教师评价政策开启了教学实践的改变过程。跨越500 个区有效地执行这一政策并将它与其他改革整合在一起, 其中包括含有共同学术标准核心的国家新体系, 这对州、区和基础层面的教育领导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增值评估 篇6

然而, 融资不是企业的终极目的, 融资只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起点。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实际上是控股股东的价值最大化, 在资本运作过程中, 价值管理应贯穿于整个资本运作的全过程。在资本市场上, 企业价值不再是以净资产来定价, 而是以市盈率来定价了。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价值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注册税务师作为“税务院士”, 凭借专业的、职业化的优势, 应参与到资本盛宴中来, 为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笔者长期为拟上市民营公司提供专业的税务服务, 下面就民营企业改制中涉及到的股权结构设置和资产评估增值税务价值管理问题进行讨论。

一、股权结构设置税务价值管理

股权结构设置问题, 主要是解决控股股东在资本市场运作中的个人所得税和支付压力问题。依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 居民企业纳税人在分回被投资企业的利润时, 不要重复纳税, 但是个人股东在分回被投资企业股利时要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在资本运作过程, 由于将优质资产注入拟上公司并将不良资产进行剥离, 拟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一般比较好, 上市前会积累较多的利润。依据规定, 这部分未分配利润在上市后是要和新股东共享的。老股东基于自身价值最大化考虑, 在上市前会进行利润分配或者转增注册资本。从实务角度来分析, 拟上市公司的现金流不足, 分红的压力比较大, 为了不造成支付压力又能壮大注册资本, 增强拟上市公司的实力, 更是增加企业价值, 比较好的方法是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如果股权结构设置不当, 以自然人持股就要支付个人所得税, 这笔税款也涉及数百万元, 而以法人持股就可以缓冲。另外, 考虑到上市后转让的战略安排, 这部分股权应自然人持股, 否则会造成复重征税问题 (如平安门事件) 。在资本市场中, 融资还没有融到, 却先付出沉重的税务成本和支付压力。这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事件, 不能不说是资本市场上英烈们的悲壮。

股权结构设置应当在资本运作战略初期安排, 这时由于利润不多, 涉及的到税收成本较低。

另外, 国家为鼓励新三板市场, 2014年6月2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关于实施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4]48号) 规定:个人持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简称全国股份转让系统) 挂牌公司的股票, 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内 (含1个月) 的, 其股息红利所得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上至1年 (含1年) 的, 暂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持股期限超过1年的, 暂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虽然这条规定对自然人持股的个人所得税和支付压力会减轻很多, 但笔者认为还是要分析持股目的, 早做筹划。

二、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税务价值管理

在企业改制中, 资产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和程序, 一般来说, 土地和房产都会被评估增值, 那么, 这部分增值在会计和税务上是如何处理呢?资产评估的会计税务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案。

第一种是将房地产通过评估增值, 列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案例一:A公司拟在新三板挂牌, 聘请资产评估公司进行评估, 房地产原值2000万, 已提折旧475万, 经评估师评估, 增值到8000元。

这时, 房地产评估增值的账务处理是:

借:固定资产 8000

累计折旧475

递延所税负债95

贷:固定资产2000

资本公积-评估增值4500

递延所得税负债1500

累计折旧475

应交所得税95

资本公积在上市前转增股本时, 也就涉及到自然人持股的个人所得税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 (国税发[1997]198号) 规定: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属于股息, 红利性质的分配, 对个人取得的转增股本数额, 不作为个人所得, 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表述的“资本公积金”是指股份制企业股票溢价发行收入所形成的资本公积金。将此转增股本由个人取得的数额, 不作为应税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而与此不相符合的其他资本公积金分配个人所得部分, 应当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所以, 资产评估增值形成的这部分资本公积转股时如果留到1年后, 依据财税[2014]48号规定个税是可以节约75%, 其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4500×25%×20%=225万元。

所得税处理上, 评估增值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二种方案是将资产评估增值部分不作账务调整, 作为在股改过程中向工商备案的参考依据之一。同时, 也就不涉及到税务事项。

笔者比较赞同采用第二种方案, 理由如下: (1) 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 资产入账价值应当按照“历史成本原则”, 如果评估增值部分调整了账面价值, 那么, 该有限公司改制成股份公司时原来的业绩不能连续计算, 应当从评估增值部分入账的时间算起, 这样, 拟上市公司的上市进程就要推后, 延迟了公司分享资本盛宴的时间。 (2) 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定价并非运用净资产定价而是采用市盈率定价。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入账, 加大了资产的价值, 同时, 也加大了资产的折旧费用, 在未来的经营中, 假设其他条件均等, 其净利润将减少, 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价值。 (3) 将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入账, 列入资本公积, 在转增股本时, 如果涉及到自然人股东时, 还会涉及到个人所得税问题, 加大自然人股东的税负和支付压力。在企业所得税处理上, 又不能税前扣除, 在减少利润影响企业价值同时, 还没有降低企业的所得税税负。因此, 从企业价值及税务价值管理出发, 资产评估增值部分不应当调增资产账面价值。

参考文献

[1]罗联布.拟上市企业的股权设置筹划[J].注册税务师, 2014, (7) .

增值评估 篇7

一、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系统的内涵

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是保障高校会计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是会计学教学改革深化的动力和突破口,更是提高会 计人才培养质 量的有效路 径。为确保专业质量评估的系统化、规范化, 我们认为所构建的会计专业质量评估系统应主要包括六个要素。

(一)评估主体

目前, 我国的专业质量评估大多是由国家的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倡导进行的。 但是伴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权力下放的逐步实施,政府部门应逐渐弱化对高校教学的干预。 同时以行政部门作为专业质量评估单一主体, 在评价目标的确定方面可能过多地考虑政府监管部门的需求,在评估指标的选择、 对评估结果的处理和运用评估结果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可能缺乏足够的透明度, 这样导致评估结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而社会团体受评估条件、 获取评估资料能力等多方面的制约, 其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准确性较差。 因此,我们认为选择独立的专业质量评估机构作为评估主体更为合适。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 专业机构不仅在内部运作方面享有独立自主权, 而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 从而能够在根本上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二)评估客体

专业质量评估应充分考虑评估客体的特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作用日显突出, 它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并为各信息需求者提供必要的信息, 帮助他们做出各种决策。 而会计学教育作为会计工作者的培育基地, 更要注重与时俱进,依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以培养具有会计知识的社会需求型人才。鉴于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该专业不仅应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还应让学生熟悉实践中的操作, 所以我们在构建该专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了其应用性特点。

(三)评估目标

明确评估目标是进行专业质量评估的基础。 从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中可以看出,专业质量评估的目标主要在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合理定位,突显办学特色。

(四)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是指对评估客体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估,是质量评估的依据。关于详细的评估指标将在下面的内容中具体介绍。

(五)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是对评估客体进行分析评判的标准, 在设置时应当考虑评估的目标和该专业的特点。 会计学专业评估体 系标准的 设置应符 合 “SMART” 原则 :S是Specific, 即具体而非笼统的;M是Measurable,即可度量 , 且数据或信息 可获取 ;A是Attainable,即可以达到的 ,既不能过高 , 也不能过低;R就是Realistic,即可行的 , 可以证明 和观察得 到 ;T就是Time-bound,即时限原则 ,完成评估标准应该限制在一定的期限之内。

(六)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是专业质量评估的具体手段, 是对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的进一步应用。 我们在构建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体系时, 主要采用了德尔菲法对评估体系 的各个评估 指标分配权 重, 即采用匿名的方式由各专家对各个评估指标进行打分, 进而对各专家的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最终计算出该专业质量评估的最后得分。 同时,在统计评价结果时,考虑到在专业质量评估中, 几乎每项评估指标的评估工作都是多人参加, 而其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致,所以采用了加权求和法, 即对各分项指标评定值乘以相应的权重, 然后再将它们相加求和。

二、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评估体系的优劣,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一)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指标的设计原则

1.目标性原则 。 目标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指标的设计时要能够反映出评估的目标。 现阶段,我们要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评估工作,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目标,全面、系统地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

2.精简性原则。 精简性原则,是指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指标要简明不失其关键、全面不失其重点。评估体系中的评估指标越多,评估运作的成本就越高,因而评估指标必须少而精,简明集中。但也要照顾全面, 能在整体上反映被评估对象的现状。 因此,评估指标需要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所设计指标能集中体现被评估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功能。

3.可行性原则 。 可行性原则,是指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指标的构建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选取的指标不仅能够反映出专业的真实情况, 还要可度量、可评估,使评价工作切实可行,具有符合实践要求的可操作性。

(二)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以 “增值观”为核心理念。“增值观”的评价理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后被英国、加拿大等认可与引用。 所谓“增值观”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可以增加“价值”到学生的学业成就这一理论假设基础之上的,即指一段时间内教育对学生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为解决高校扩张后物质条件、制度建设、人才建设等不足的问题,上一轮教学评估设计了紧扣高校教学基本设施、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的评估指标体系。 可以说这种以“资源观”为指导的指标体系, 使政府和大学意识到资源的重要, 解决了很多地方院校资源不足的问题。 然而在各高校硬件设施完善, 具有承担大规模教育任务的能力后,我们不禁思考:是不是只要地好肥足,小树苗们就一定能茁壮成长? 自2012年初,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教学工作合格 评估实施办 法》后,新一轮教学评估工作被提上日程。面对新一轮的教学评估,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评估专家别敦荣指出:“各所学校的条件和制度得到较大改善, 但其本身并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必须通过本科教学过程的改革。 因此, 对教师、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直接考查,是引导教学工作步入更健康轨道的积极举措。 ”同时,教育评价研究专家章建石博士也表示:“评估高等教育质量, 应该从学生身上寻找质量证据, 且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加入学习效果的评估是可行的。 ”由此可见,新一轮评估的重点毫无疑问地落在了人才培养质量上,应突出强调“增值”的重要性。这也正好与我国现阶段“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相适应。

“增值观 ” 是一种发展性评价 ,它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的教育结果, 而且是教育过程中为学生带来的增量,从而促使改进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指出:“关注高等教育的增值性,就是要考察学生在大学期间到底获得了怎样的成长。 ”也就是说,在“增值观” 指导下建立的指标体系不仅要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来考核评估,而且要侧重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历程,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 因此,会计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也要以此为出发点。

(三)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和已有实践的基础上,以“增值观”为指导,按照“投入———过程———产出”的设计思路,分为3个一级评估指标、10个二级评估指标和30个主要观测点。 其中的教学资源是从“投入”角度设计的,即开办该专业应具有的硬件和软件实力,教学管理是从“过程”角度设计的,即对该专业的教学进行管理的过程,最后是从“产出”角度进行质量评价,即该专业教学改革、教师水平、学生发展和社会声誉等达到的程度,详见下页表。

1.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开展专业培养的硬件及软件设施, 目前各高校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所以更应该侧重于考察学校的教学软实力, 包括师资队伍、资源条件和专业地位等。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 专业教师的实力、 数量、 结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为此我们选择了师资队伍指标,并从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专业教师配置、 专业教师结 构三个方面进 行具体评价。 大学教育侧重于“授人以渔”,那么学校是否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以用“渔”捕“鱼”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结合会计学专业应用性特征,我们特意选取专业实验室建设情况、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情况, 以及专业图书、期刊、软件、数据库的数量来评估教学资源。 以往对教学条件的考核只是考虑现有资源, 但却忽视了专业的未来发展, 这就造成专业建设的短视行为, 所以我们加入专业地位指标以达到“以评促建”持续改进的目的。

2.教学管理 。 教学管理是人才培养的过程, 是学校专业培养思路的体现。 即便是一块精美的璞玉经过粗劣的加工, 最后也只能沦为残品甚至废品。因此,我们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入手进行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专业定位、 教学计划和质量监控三个方面。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方案和人才培养特色不仅为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突显教学特色, 而且是专业定位指标的主要内容。 教学计划指标主要是为了评估主干专业课的设置及教学方案, 了解课程在教材选用、 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施方式, 并通过实践教学情况突显会计学专业应用性的特点, 毕竟学生知识体系的 建立关乎其 未来的职业发 展, 而教学方式又是侧面检验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一种方式, 所以说从以上方面设计的教学计划指标更能体现专业质量评估的目标。 质量监控体系指标主要评估本 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否健全、能否落到实处,之所以要从教学制度与教学档案保管、管理队伍、管理过程等方面设立该指标主要 是评价学校为防止计划与实际操作偏离所采取的 行动,以及监督计划的实施情况,避免一切流于形式。

3.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专业质量评估的重点。 为全面体现会计学专业的教 学效果,我们主要从教学改革、教师水平、学生发展和社会声誉角度出发设计指标。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革新,所以教学内容、 形式更要与时俱进,教学改革这一指标就为我们提供了评价学校培 养的学生是否能为社会所需的一个方面。 教师水平指标主要评估本专业教师是 否胜任本科教学任务,以及教师授课质量和课堂教学 组织的情况,因为教师的教学效果能够间接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为避免“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错误观点,又鉴于指标的可行性,我们通过学生的成绩、论文及竞赛、科研考研情况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做出评价。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而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就是对专业教学效果的最好诠释,为此我们通过社会声誉指标来评判用人单位和社会对该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情况,以及通过本专业生源情况来体现学生与家长对本专业的认可度。

三、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

确立了完备的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之后, 如何确保其有效的实施运行至关重要。

首先,正确看待会计专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作用。 要清楚地认识到专业评估对该专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切忌将其视为一项任务,只注重结果排名,忽视依据结果进行的专业调整。只有从态度、 观念上真正接受专业质量评估,才能切实发挥其积极作用,不断推进专业的升级改造,推动专业人才培养。

其次, 可以充分发挥多元化评估主体的作用。 政府既是高等教育的办学者,又是管理者,同时还是投资者, 扮演着“三位一体”的角色,对专业评估起到倡导与支持的作用, 能够从国家未来发展方面评价专业现状。 社会中的专业质量评估机构有权独立开展工作,不受行政的直接干预,从而能够保障专业质量评估结论的公正性,提高专业质量评估的社会化程度。 高等学校所设置的会计学专业所在单位既是专业质量评估的主体, 又是专业质量评估的客体, 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 进行自我评估达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目标。 此外,将三个不同主体的评估结果合理整合,也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全面的最终评价。

最后, 建立专业质量评估监督体制。一方面,在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的过程中要有专门的独立于评估主体的监督人员对各项评估程序和结果进行实时监督, 确保整个评估的公平、公正。 另一方面,在得出评估结果、依据结果调整现有不足时, 需要有高校外部人员监督整改过程, 保证评估结果落到实处。此外,由于外部评估只持续几天,未必能看到学校的全貌,所以高校可以设立自身的监督机构, 对日常专业教学的开展实施监督。

摘要: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不仅是评价会计专业教育优劣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引导会计专业教育良性发展的一项措施。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目标与人才培养需求,本文在界定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指出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系统构建的核心内容,并以“增值观”为指导,按照“投入——过程——产出”的设计思路,设计了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其应用。

增值评估 篇8

关键词:价值评估,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现象也越来越频繁, 每年都有大量的公司施行各种形式的并购和重组。就目前的形式而言, 重大资产不断的进入上市公司, 并且相关资产在评估的过程中要高于市值, 资产涨幅较大, 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不仅仅是因为其有合理性, 人为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产涨幅现象。

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重要性

近年来, 国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交易量和数量在不断的增加, 但是由于部分企业的并购对象, 只面对省内, 跨省并购的比重较小, 导致部分省市的公司并购水平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具体来说,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性:

(一) 有效获取市场

并购重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相较于内部扩张来说, 并购是获取技术、产权、管理技能和市场的最简捷的方法, 同时也是风险最小的方法。因为并购可以使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的发展和成长, 并在原来的基础之上, 不断的扩大规模和增强竞争实力。世界500强的企业大部分都是通过并购来不断增强自己实力的, 目前, 我国企业在煤炭、制药、石化、农作物和钢铁产业都有着一定的优势和较强的地位, 但是在面临国际竞争时, 企业只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去拼搏是很难在竞争中获胜的, 因此并购重组是企业迅速扩大和增强实力的重要竞争手段, 在并购的同时, 可以有效的获取相关市场, 并且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 企业的市场也将不断扩宽。

(二) 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是农业大国, 同时在工业上也有着一定的发展, 成为工业强国是中国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上市公司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并购重组。为将并购重组计划有效的实施下去, 国家制定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意见》。通过政府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引导, 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大型企业和品牌产品, 逐渐形成一批以品牌产品为连接, 以大型企业为主要领导者, 以中小企业为辅助的产业集群, 使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如此, 企业的竞争实力才会不断的增强, 国家不断增强, 进而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

二、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增值的基础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增值的基础便是账面价值与评估价值之间的差异。会计核算方式的核心就是账面价值, 是对企业负债、各项资产和权益价值的记录。其会计计量主要有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五种, 历史成本是目前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属性, 因其价值衡量方式是以静态方式存在的, 历史成本可以有效的反映出企业的真实价值。评估价值主要反映的是资产在市场中的价格, 是在公平的市场中交易的体现。评估价值的实质便是买卖双方在不受任何条件的影响和约束下, 自愿进行的交易, 同时评估对象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常的进行公平的交易。由此可见, 资产价值和账面价值是在不同层面上看待企业价值的。实际上, 市场发展趋势的改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产的价格。在使用历史成本的基础之上, 账面价值是很难体现市场变化的。这也是国家引入相关规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的波动越大或者是资产价值变化的越大, 市场价值与账目之间的差距就会越大, 企业的价值也将逐渐显现出来。

三、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增值的原因

2013-2015年上市公司中, 资产的重组在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出增值的现象, 三年的资产增值率分别是99.05%、78.98%和150.02%。分析造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增值的原因, 笔者认为站在客观的角度上, 有着其自身的合理性:

(一) 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由于全球范围之内的流动性不断升高致使资产价格不断提升, 许多资产的价格在此过程中, 有了不同程度的涨幅和增值。而在国内, 随着汇率的不断改革, 人民币也得到了稳步的升值, 资产价格上升的压力和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广义货币M2由1025810亿元增加到1321010亿元, 狭义货币M1由354870亿元增加到439098亿元, 年平均增长率已经超过了20%, 要远远高于贷款需求增长速度和GDP的增长速度的总和, 货币过度供应给房地产价格增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造成资产在评估市场中的价格远远高于其历史成本, 在客观上加大了增值的可能性。

(二) 盈利能力出发点的影响

重组资产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出发点相一致。上市公司通过吸收有较好投资潜力和良好价值表现的资产, 逐步提高公司的整体价值。有着增值潜力的资产也是上市公司未来并购的目标, 并且有潜力的资产融入上市公司的过程也比较容易, 进而得到投资者的青睐。与盈利能力出发点相一致的优点便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性质不同, 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可以有效的节省时间精力, 进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之中。

(三) 支付模式的改变

资产置换和现金购买是资产重组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股权分置的改革之后, 股份逐步成为了重要的支付手段, 同时此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当今时代重组和并购的主流。在改革之前, 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和现金支付的能力有限, 在作价过高的项目中, 难以达成协议, 但是在股份支付的状况下,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支付能力有限的问题, 同时优质资产在进入公司的过程中不再受价格的影响。市场中越来越多的资产具备进入上市公司的能力, 上市公司支付模式的改变给公司的支付能力带来的很大的改变。

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增值的监管建议

上市公司增值一方面受实践中人为因素影响, 另一方面受客观合理性影响。增值影响主要表现在相关公司缺乏专业合理的预测依据和判断, 导致公司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盈利能力与评估结果有着严重不匹配的现象, 此种状况一直是上市公司管理部门所关注的重点。近年来,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下, 在改善评估虚高的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许多家重组方在审核之后方案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完善。由于监管资源极其有限, 所以对非客观因素的制约较少, 如果公司的管理完全依赖于证监会, 其将会给公司过多的保护, 致使重组方的积极性减弱, 造成公司重组无法市场化的后果。

结论:在上市公司进行资产评估的过程中, 资产评估的价值必将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当企业出现负债、生产经营状况不良, 或者公司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 资产评估所受到的影响将会加剧。因此, 为提高资产评估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资产评估机构和上市公司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等都应该切实的搜集有效实用的信息, 采用合理的手段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估, 进而逐步降低各个影响因素对资产评估的负面影响, 站在正确的价值评估角度上看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增值现象, 最大程度地发挥资产评估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常京萍, 侯晓红.审计成本、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基于重大资产重组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5, 11 (01) :114-124.

[2]张翼, 乔元波, 何小锋.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经验与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5, 05 (01) :60-66.

[3]李彬.文化企业并购高溢价之谜:结构解析、绩效反应与消化机制[J].广东社会科学, 2015, 16 (04) :37-43.

[4]范硕.产融合作式参股型并购基金:发展动因、模式与争议[J].浙江金融, 2014, 05 (04) :66-70.

[5]陈莉, 王林丽.资产评估与企业并购重组[J].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刊) , 2014, 13 (06) :47.

[6]尹筑嘉, 杨晓光, 黄建欢.大股东主导的资产重组、公司效率与利益侵占——基于中国重组类整体上市案例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13, 05 (08) :54-67.

增值评估 篇9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现实意义

1. 开展质量评估有利于推动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

近几年内部审计的理念、目标等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而不断变化, 内部审计转型逐渐被提上日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过程中, 通过借鉴国内外标杆银行的最佳内部审计标准, 学习先进内审管理经验, 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有效途径。在商业银行内部宣传正确的内审理念、工作开展方式、科学的进行内审分工, 将内审由单纯的“监督评价”职能向“确认和咨询”职能转变, 进而推动商业银行内审转型与发展。

2. 质量评估有助于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提高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规范内审工作、提高内审效率的重要途径, 科学的质量评估可以督促审计工作人员遵循工作制度, 引导内审人员寻找差距并不断改进, 改善内审工作流程, 创新审计方法, 整合商业银行内部资源, 降低和避免审计风险。同时, 内部审计为商业银行增加价值是内审质量评估的一个重点, 通过评估过程中对内审人员的考核与评价, 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专业审计人员队伍, 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 财务角度

(1) 审计节约费用占预算比例。通过内部审计费用的节约, 一方面可以直接节约银行营运成本, 另一方面, 可以发现其他部门潜在的成本节约, 如财务会计费用、信贷营销成本等。

(2) 挽回损失占审计费用比例。“纠错查弊”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 通过纠正违规违纪、挽回经济损失, 预防或减少银行损失, 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经济性。

(3) 审计建议采纳数量。审计建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对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有效的、被采纳的审计建议能提高商业银行运作效率, 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4) 被审计单位整改率。内部审计检查的目的是“以检查促整改”, 检查后被查单位的问题整改率体现了通过审计检查促进合规经营的效果。

(5) 重大审计检查发现问题比例。审计检查中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 能反映出商业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检查发现的问题的越严重, 说明审计工作为经营管理做出的贡献越大。

2. 顾客角度

(1) 董事会对内审的满意度。通过该指标反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对董事会的贡献程度, 评价内审工作在降低运营风险、提高内控制度有效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董事会的满意度越高, 则内部审计对董事会的贡献越大。

(2) 审计报告签批层级。内审部门应及时将出具的审计报告报送领导班子签批, 报告对象的级别越高, 代表内审独立性越高, 审计工作的客观性越强。

(3) 审计委员会对风险的关注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业务工作开展的范围、流程等均受审计委员会对风险关注度影响, 这也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绩效。审计委员会对风险的关注程度越高, 内审工作开展流程就会越严密。

(4) 管理层对内审的满意度。该指标旨在通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满意度调查, 反映内部审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 对业务制度改进、经营效率的提高、经营目标实现等方面的作用, 高级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表示内部审计工作的贡献度越高, 发挥的作用越大。

(5) 客户主动咨询项目数量占总审计项目数量的比例。客户主动咨询项目可以从侧面体现审计工作的开展中, 高级管理层、其他业务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

(6) 被审计单位满意度。通过被审计单位的反馈和满意度测评, 查看审计人员在现场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纪律、问题检查定性、发现问题的认可程度等。

3. 内部审计业务流程角度

(1) 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1) 审计计划完成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在每年年初将审计计划报董事会批准, 然后根据计划内容逐项开展, 审计工作实施具有强制性。

(2) 审计制度的健全性。该指标主要评价制度、办法的制定与完善, 健全的制度体系能为审计人员提供工作指导和实务操作标准。

(3) 后续审计问题整改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结束后, 应在一定时间内对检查问题的整改情况、建议落实情况进行后续跟踪, 确保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得到彻底纠正。

(2) 审计准备阶段

(1) 审计立项书的规范性。该指标反映审计部门项目立项申请的规范程度, 是否经分管领导批准等。

(2) 审计组组成的合规性。审计项目组成员是否存在违反审计人员回避规定、人员数量是否合规、人员组成是否科学等。

(3) 审计通知书的规范性。审计通知书是审计检查组进入被查单位前, 通知被查单位接受审计的书面文件。在部分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签字, 加盖单位公章后, 审计通知应在进入现场前3日通知被审计单位。该指标主要评价审计通知书的规范程度。

(3) 审计实施阶段

(1) 审计方案的规范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开展的项目需编制审计方案, 内容完整、规范, 指导审计现场检查步骤和方法, 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2) 进点座谈会的规范性。现场审计检查之前, 与被查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座谈会非常重要, 一方面检查人员可以将检查目的、流程等与被查单位进行沟通, 一方面检查组可以通过座谈会了解被查单位基本情况, 更便于现场检查工作的开展。

(3) 人员分工的合理性。审计工作开展中需要根据审计人员的特长进行分工, 合理的角色分工、团队合作, 能使审计工作事半功倍。

(4) 审计发现问题数量。在项目开展中, 审计检查发现问题数量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根据审计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 汇总计算审计人员在考核期间内审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数量。

(5) 审计业务量。该指标反映审计人员工作效能, 根据审计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 汇总计算各审计人员的业务量笔数。同时根据会计类、信贷类、财务管理类、资产管理类、信息科技类、电子银行类等不同类别, 以不同的计分标准汇总得分。

(4) 审计终结阶段

(1) 审计事实确认书的完整程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实确认书的形成, 需要完整规范, 有准确的问题定性和充分的审计依据,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2) 审计报告的规范性。审计报告要规范, 能充分反映审计检查中的情况和问题。且审计报告时效性较强, 因此审计报告的出具要及时, 取得支持结论的审计证据, 以合理、经济的方式保证内审工作质量。

(3) 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审计项目结束后, 需要将审计立项书、审计通知书、分工表、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该指标反映的审计档案管理是审计工作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习与成长角度

(1) 审计人员数量

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壮大, 业务经营种类的多样化, 对审计人员数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2) 审计人员工作年限

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足够的工作经验, 以识别经营风险、评价内部控制效果, 准确把握所查问题。因此审计人员工作年限指标, 能够反映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水平。

(3) 审计人员学历水平

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指标能体现出内审人员的素质水平, 一般学历水平与学习能力成正比, 即学历越高, 学习能力越强, 越能快速适应日常工作。

(4) 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

拥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是从事内审工作的前提, 通过专业资格证书的取得, 内审人员汲取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 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5) 审计培训时间

内部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只有不断加强对内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 及时学习内审技术、业务动态等最新发展前沿, 才能满足内审工作需求, 适应内部审计转型, 才能推动审计工作的创新与成长。该指标主要体现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

(6) 审计业务工作理论研究情况

该指标评价审计人员在外部平面媒体、上级部门内部刊物、内部网站上发表理论文章、简报等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2013年8月22日修订颁布,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号.

[2]潘淦, 杨淑慧, 潘德宝, 钟冠海.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模型研究与实践[J].审计与理财, 2013 (12) .

[3]李执, 刘建龙, 秦臻.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价初探[J].中国外资, 2013 (5) .

上一篇:高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下一篇:XRD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