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调查报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专题

2024-10-24

财政局调查报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专题(精选10篇)

财政局调查报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专题 篇1

一、区财政局在组织非税收入工作具体做法

非税收入在经济生活和社会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xxx区非税收入1297万元,相当于一般预算收入的53.8 %。非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预算资金的不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我们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和《xx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其管理范围、管理模式、征收机制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强化非税收入的管理再次成为我区财政工作的热点问题。为此,顺河区财政局不断健全非税收入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序分配,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一是明晰政策。区财政局转发有关管理文件,结合区的实际加紧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明确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财政专户管理、部门预算管理、收费及财政票据管理等具体规定,拓宽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规范收支计划编制程序和办法,增强财政的综合平衡能力。

二是规范收费。财政局会有关部门对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全面清理;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降低并缓征一批收费项目;对全区教育收费、建筑业收费进行专项治理,相关收费得到进一步规范。

三是票据控制。通过规范财政票据政策,健全票据领、发、用制度,督促单位及时、足额地将资金缴入财政专户,做到开票资金、入账资金、上缴财政专户资金三相符。

四是计划管理。积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按照零基预算、综合预算要求,审核编制综合财政收支计划,严格实行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经费按可能的安排方法。

五是预算管理。2004年全区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款没收入863万元。

六是财政监督。加强与代理银行票据传递等业务的联系,确保非税收入准确、完整地划缴财政;有计划地开展 “收支两条线”检查,对违规单位督促整改。

二、存在问题

近些年,我区在非税收入管理特别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管理方面,积极推进收费征管体制和综合财政预算改革,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解财政困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推进反腐倡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非税收入管理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容忽视。

(一)思想认识不一,改革举步维艰。主要表现为一些部门、单位甚至是一些领导同志,对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及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认识不清,把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视为单位自有资金,认为政府不必调控,财政无须管理;有的把非税收入与“三乱”联系在一起,认为抓非税收入就难免出现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也有的认为非税收入毛多肉少,不能有效增加政府的可用财力,花大力气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得不偿失;还有的认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平衡财政预算,在管理上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单位既得利益,明“脱”暗“挂”现象较为普遍。

(二)征管主体不明确,执收行为亟需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主体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非税收入由各执收单位自行征收,财政机关内部也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部门专司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这种多方征收、多头管理的格局,肢解了财政管理职能,分散了非税收入征管力量,增加了非税收入管理成本,造成了“收费养人”局面,更是形成编制人员膨胀的主要根源。同时,现行执收执罚行为主要存在部门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乱等问题。单位和个人要办成一件事,在涉及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几乎都要过“交费关”,一些部门和单位甚至将某些管理职能置于下属事业单位或团体协会,从而增加收费环节。执收执罚单位一方面超范围、标准收费(罚款),甚至擅立收费(罚款)项目强行收费(罚款);另一方面则存在该收的不收,该罚的不罚,随意减免,收人情费,导致财政收入流失。

(三)资金管理不到位,政府难以统筹调剂。目前,对非税收入主要是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未真正触及执收执罚单位利益,仍然是“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加上传统的“重预算内轻预算外”习惯势力影响,非税收入难以全额进入预算“笼子”;加之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安排上采取的是先非税后预算,这样,单位甚至财政机关相关管理部门往往不愿把非税收入基数编制过高,造成科学的部门预算夹带相当成份的人为因素,从而使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政府统筹调剂乏力。

(四)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乏约束力。目前,非税收入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完整、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虽有一些地方性规章,但由于监督不严或不合时宜,使得非税收入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级财政的管理模式不一样,不同地方的管理办法不一致,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的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规约束。

三、改革势在必行,出路在于创新(几点建议)

非税收入作为整个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制度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己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区财政局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新途径,通过调查研究,我深深

财政局调查报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专题 篇2

环境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伟业。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配置资源、调控经济的一个综合职能部门,支持促进环保事业发展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大有可为。“十五”期间,我们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不断加大投入,努力完善政策,较好地促进了我省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十五”期间省财政支持环保事业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

“十五”期间,随着“三化”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我省环境保护任务日益繁重。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厅按照“加大力度、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和“分清政府和企业责任,多渠道筹集资金,多种措施支持”的原则,从资金、政策等方面逐步构建财政支持环保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了环保投入力度。向上,我们力求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业绩赢得中央财政对我省环保事业的支持。“十五”期间,共争取中央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50.90亿元,生态效益林补偿资金7.45亿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城市垃圾污水处理、环境治理及环保专项补助等资金10亿元。自身,努力调整支出结构,在安排本级财力时重点向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2001-2005年,省财政共投入环保专项资金4.7亿元,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六市三区一江”为重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大了对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等一批重点环保项目的投入;配套安排2100万元,专项用于全省生态效益林补偿。对外,我们始终把加强环保作为我省利用国外贷款的重点,已生效执行的项目有10个,贷款额3.3亿美元,主要用于湘江流域环境污染治理、长沙洁净水工程、株洲洁净煤工程、岳阳无污染造纸技术等环保重点项目。

(二)认真落实环保部门运转经费,确保公正执法。为了尽快扭转环保部门将排污费用作日常工作经费的问题,确保排污费真正用于污染治理,我们从收入和支出两个环节强化了管理。一方面,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配套出台了我省实施办法,积极推进排污费体制改革,严格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召开全省财政环保联席会议、下发文件等措施,狠抓了各级环保部门的经费落实工作,各级财政安排的环保事业费稳步增加,为环保机构正常运转和公正执法提供了可靠的经费保障。2005年市、县两级财政安排的环保事业费为9961万元,比2004年增长27%;2006年达到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23.7%。2006年省财政增加省级环保部门经费800万元。

(三)强化财税政策约束作用,遏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行为。一是向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单位和个人开征了排污费等收费项目,并全面推行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二是根据省人大颁布的《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出台和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明确规定在采矿权人没有破坏环境行为的前提下,备用金才予以退回。省本级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启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的收存,目前,全省2400多个矿山,已有603个在办理延期登记、变更登记、新设立登记时缴存备用金,缴存总数达到2.05亿元,这对督促采矿权人增保护地质环境意识、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环保的财税政策。完善消费税政策,开征或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消费税税目和税率;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对高污染行业降低了出口退税税率或取消了出口退税政策。

二、努力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环保投入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完善促进环保的财政政策措施,努力推进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环保投入新机制。

(一)着力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目前环境形势严峻,除受工业化加速发展等因素影响外,环境使用制度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将按照财政部的部署安排,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我省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开展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明确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使之成为我省污染物排放管理的基本原则。二是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探索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改变目前企业随意排污、不顾忌成本的状况。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企业污染治理的责任落到实处,使企业生产成本完整地反映环境成本,对企业形成保护环境的内在压力。三是逐步推广排污权交易,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珍惜有限的排污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从减排中获利。

(二)进一步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

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努力增加环保投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一是切实保障环保部门的基本运转经费。按照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从2006年开始,环保机构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再从排污费中列支,排污费收入全部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的要求,继续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督促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环保部门基本经费全部纳入一般财政预算,支持和配合环保部门妥善安置超编人员,严格控制人员规模,努力解决从排污费中安排经费的问题。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排污费的征收使用管理。依法组织排污费征收,严格排污费减免程序,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三

是切实加大对环保治理工作的财政投入。配合环保局、发改委等部门积极向中央申报环境治理项目,争取国家扩大对我省环保事业的投入;将省级环保专项治理资金在2005年4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递增1000万元,并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力争在“十一五”末省本级财政投入达到1亿元。今后,中央和省级财政性环保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环境污染专项防治、省政府确定的重点生态项目和污染治理项目等,同时按1:1比例对中央安排给我省的环境监测、执法能力建设资金进行配套,督促市(州)、县(市、区)财政也尽量安排配套资金,对配套资金落实较好的,省里在配置设备时将优先予以考虑。四是增加省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林的补偿面积,将省级生态效益林补偿范围由210万亩逐步扩大到500万亩,同时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林补偿增量资金的分配与省市两级生态效益林补偿规模挂钩。五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异作用,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方式,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国外资金,鼓励民间和金融等各方面资金投入环保事业,拓宽环保投入渠道,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投入机制。

(三)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措施

财政局调查报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专题 篇3

胡伟林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建设型财政时期,财政部门讲“快”多一些,支持的重点是见效快、对财政贡献大的行业和部门,但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关注不够,对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也偏弱。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大力支持 “两型社会”建设,重点推动节能减排

建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更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各级财政要积极参与改革进程,努力推动改革实践,充分发挥试验区的先导作用。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政策措施。比如,要结合国家投资政策,研究优化政府投资结构的措施,确定长株潭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和顺序;要从财政政策和资金方面研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长株潭地区产业的合理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要从研究国土、环保、节能减排政策入手,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落实;要探索建立区域间的互动机制,同步推动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部门责无旁贷的工作任务。当前,要重点推进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城镇污水处理。全省目前只有21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仅为21%,远远低于全国平均40%的水平。未来三年,全省将投资建设113座污水处理厂。各级财政要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好项目规划和建设资金,确保尽快动工,顺利完成。二是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湘江由南向北纵跨八市,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0.3%,人口近4000万,占全省的59.1%,流域内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81.4%,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关于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强化资金投入和监管责任,确保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达到预期成效。三是全省造纸企业的污染整治。要像去年开展的洞庭湖治污行动一样,不断强化工作措施,扎扎实实抓好每一项工作,确保全省500家造纸企业的治理工作取得成功。四是淘汰落后产能。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电力、钢铁、水泥、煤炭、造纸等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研究和完善关闭企业的配套政策措施;支持推广节能、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和示范工程;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污染者付费”制度,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切实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大力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明确要求。所谓主体功能区建设,就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在这方面,国外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斯图加特市是德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奔驰”、“保时捷”等世界名车的总部都在这里,但其3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仅开发了20%,其他都是森林和农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十分和谐,是德国绿色最多的城市之一;而我国的东莞市

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土面积也开发了40%,如果再开发20%,就会成为一块水泥坪了。又如,日本人多地少,虽然高度发达,但其国土开发面积仅为8%,其中工业用地仅有1600平方公里;我国的工业用地至少有5万平方公里,是日本的30多倍,但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却和日本差不多。由此可见,我国的国土开发效益还十分低下,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发展差距。

近几年来,我省也大力实施了若干区域开发战略。比如2004年实施的湘西开发战略,2006年制定的“3+5”城市群发展战略,2007年提出的湘南大开发战略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积极探索,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有必要按照新的形势任务要求进行全面论证和科学规划,以确保定位准确、不走弯路。比如湘西开发战略确实促进了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但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能耗偏大。2006年,湘西地区每万元GDP电耗1314千瓦时,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96%;二是污染较重。主要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都比较粗放,因此带来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结构趋同。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高科技、深加工、高附加值和出口型的项目较少,产业趋同、资源浪费较严重。如湘西自治州50个项目中就有4个肉类加工企业,怀化市仅市本级就有3个中医药产业项目。由此可见,在下一轮的湘西大开发中,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严格项目论证,探索建立产业项目的退出和递补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实现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开发目标。

三、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农业生产

近段时期以来,CPI指数已成为经济生活中最热门的辞汇,特别是粮食已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些国家因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等甚至引发了骚乱,如海地总理下台,就是粮食涨价引发的。一些国际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全球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已经上涨了80%,仅去年一年就上涨了40%,目前的大米价格是19年来最高的,小麦价格是28年来最高的。我国从去年以来,粮、油、肉、蛋、奶以及钢材等产品也都出现了持续的结构性价格上涨,特别是猪肉价格至今仍处于高位运行,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努力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两大任务之一,其中促进粮油生产是防止粮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根本措施。

“粮猪安天下。”作为粮食和生猪生产大省,湖南在全国粮食和农产品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粮食、生猪等农副产品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当前,要针对以下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为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完善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当好参谋,提供支撑。一是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问题。几年来,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局限性也越来越大,激励效果在明显递减。首先,补贴是按农业税计税面积进行的,因此如果种了非农业税计税面积的田土,就难以得到补贴;其次,补贴不分早中晚稻都是一个标准,不利于防止“双改单”,影响粮食增产增收;第三,由于土地流转,现在许多实际种田的农民并不是第二轮的土地承包户。由此可见,改进目前这种以计税土地为基础的普惠式的补贴方式,让补贴真正落实到种粮农民头上,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防止土地抛荒,促进粮食生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二是产粮大县奖励问题。对粮食生产大县予以奖励,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全国的财政困难县由三年前的791个下降为去年的27个,但在促进粮食生产方面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必要予以适当调整,比如存量资金继续用于缓解地方财力,增量部分则专项用于促进现代粮食产业发展,并与粮食生产、油料生产等挂钩,从而促进粮食生产,实现政策初衷。三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政策问题。要通过建立一个科学、公开、透明的粮食收储机制,既促进粮食的多销、快销,又确

保这部分粮食的安全。四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问题。目前农村保险实行的都是灾害性补偿保险,可以考虑采取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对产粮大户进行某种收益性保险,确保其在受灾或粮食价格剧烈变化时也能获得稳定的合理收益。

四、着力创新投资管理体制,加快交通事业发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交通运输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2006年7月,省政府连续下发了两个关于交通建设的文件(湘政发[2006]20号、湘政发[2006]32号),推动了全省交通事业的发展。但目前我省的建设任务依然非常艰巨。一是通车里程少,公路密度低。2007年末,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765公里,只相当于河南省的38.06%、全国的3.33%,同时农村公路的乡镇通达率、通村率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排位均比较靠后。二是资金缺口大,资金筹集难。根据最新统计,“十一五”期间,我省交通建设需完成投资2245亿元,资金缺口近700亿元,筹资压力非常大。三是贷款额度大,资金偿还难。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达500多亿元,在不新增贷款额的前提下,到2010年,年均还贷额为60多亿元,每年还贷缺口达20多亿元,还本付息压力极为沉重。

财政局调查报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专题 篇4

摘要:非税收入主要是除去税收部分,我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依法通过政府相关权利、公共资源、财产与服务获取的财政收入,其占据了政府财政收入的较大比重。做好非税收入管理,可全面提升财政控制水平,完善整体收入结构,使得分配关系更加合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非税收入快速增长,已在政府非税收入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税收入;管理;财政调控;建议

非税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为此,实践工作中应加快控制非税收入总体支出,确保其更加规范,通过宏观管理,依照各个单位预算要求,从整体层面确定财政预算。针对不同类别的非税收入应本着收支两条线的基本原则,执行收支脱钩管控,纳入到预算内容之中。

1非税收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财政面对这一难得发展机遇,应该大有可为。从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来讲,我们在积极探索拓宽征收领域,逐步扩大直接征收范围,完善征管模式等途径,这些都为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我们应立足于更高的起点,继续探索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和办法,全面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在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从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来看,一是征收体制还未理顺。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存在条条管理的情况。对一些垂直管理部门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监管困难。如税务、工商等,这些部门人权、财权高度集中,地方财政及其他监督部门无法对其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给政府非税收入的依法征收带来了障碍。二是稽查体系不够健全。政府非税收入在稽查程序上存在不足,对基层情况缺乏了解,导致对政府非税收入监督职能的弱化。三是工作的复杂性。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事关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抓落实。四是协调的艰巨性。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政策性强,开拓性工作较多,需要与其他部门和单位协调的任务很重。特别是有些需要协调的问题涉及到相关部门的切身利益,而我们协调的手段比较弱,沟通和协调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有压力才有动力,有难点才有重点,有差距才有追赶的目标。分析形势、查摆问题是为了找准差距、明确方向,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面对新的形势和各种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困难和任务面前,既要充分估计,又要坚定信心,将挑战视为机遇,压力变为动力,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充分发挥优势。

2对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建议

2.1深入研究,优化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模式

新时期,财政局各部门应主体围绕银行代收、单位执收执罚的工作模式,辅以专户划转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单位下发缴款通知,通过银行开具发票承接代收业务,财政组织负责具体的征收,同时政府单位做出合理的统筹管理,这样一来,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将大大提升效率,达到无缝连接、款项收入可直接到达财政专户的良好目标。另外,执收执罚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具体的执法管理行为,提升执法工作开放透明性,严格依照法律程序执行减、缓、免等政策,扩充非税收管理对象与专储范畴,促进该项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升华。

2.2优化非税收入监督机制

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立法单位需要行使非税收入项目立项审批管理的权利。通过人大审议收费事项,地方审批,确定项目合理性。该环节中可通过听证会、消息公示等多重渠道促进非税收入得到标准化管理,最大化符合群众所需、所想。可引入立法单位审核、财政单位出具收费方案的工作模式,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状况合理调节各项收费标准,以达到灵活有效的目标。再者,应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票据管控机制,使得票据的核销、印制、下发流程清晰、合理,预防非税收入为私人所用或变成部门小金库,真正实现足额上缴的目标。同时,应由收费现场这一源头入手做好各项防范工作。再者,应确保财务票据有关工作环节的严肃规范,即统一监制章,合理压缩合并票据样式类别。优质高效的工作离不开对政策制度的充分理解与高度执行,为此,应积极学习消化非税收入工作政策,抓好征收管理,对于超额完成征收计划的部门应依照收额状况进行合理的奖励。针对没有完成计划的部门,可同比缩减预算支出。财政单位还应依据收费许可证相关要求确定具体的收费事项与有关标准,划定收入上交平均量,根据预算部门收支计划量,明确非税收入预算量。再者,支出事项应遵循综合预算标准,做到合理统筹安排。依照各单位总?w业务量以及各类支出事项,可在收入计划量之中确定好预算支出总量,对政府调剂的百分比进行科学的测算。

2.3加强运作管理,创建新型非税收入管理平台

2.3.1创建网络系统平台

为确保各环节工作有序开展运行,可积极引入四级代码工作模式,创建完善的非税收入管理数据库系统,同各区域银行代收点、服务窗口、行政中心等部门网络系统无缝对接,实现高效的信息传输。另外,应引领各部门依照收入等级完成快速的划解,按时结算,使得非税收入有关预算内容、汇编、核算、分类、报表等流程更加清晰顺畅。

2.3.2优化账户管理平台

依照相关要求,政府单位需要在银行机构组建专项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以完成信息归集、登记、结算管理等工作。利用集中或是直接收缴的方法,可要求具体执收执罚部门按照要求时间限制将收取的费用统一存入到结算账户之中,完成分类结算后依照收入登记依次划解到各个账户之中。

2.3.3完善收支管理平台

实践工作中,应清晰划分三段式工作职责,也就是说财政局应依照年度初期各项预算明确非税收入具体计划,监督控制各个执收部门依照具体要求科学进行执收,加强非税收入综合管控。财政对口单位应统一编制预算,依照非税收入工作进度发布各项指令,加强支出管控。国库则需根据指令完成集中支付以及采购管理,加强资金调配控制。对于国有土地资源出让环节应加强收入管理,依照统一口径进行征收与管理,保障出让收入完成全额征收并快速上缴国库。

2.4加强收缴管理,规范征管方式

就目前非税收入量降低的现象,为良好的执行征收工作计划,优化征缴管理效果,相关单位应要求预算部门加强非税收入预算工作,创建完善的监督核查工作制度,确保非税收入按量、按时上缴国库,以保障各类政策、规定的有效落实执行。还可由财政局出面,对一级预算、二级预算部门非税收入做细致完整的摸底工作,以真正实现非税收入正常按规定上缴。

为确保征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达到票款分离的目标,应配备专项服务器,建立信息化非税征收管理系统平台,使各项非税汇缴工作、账务管理、票据软件实现全面整合,研究设计出专业化非税收入管理征收工具软件。为便于各个部门快速验证查询,应创建专项财政局工作网站,进而构成一体化的网上开票、对账管理、财务自生的新型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模式,有效预防小金库行为,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

3结束语

财政局调查报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专题 篇5

2011年03月05日 09:54 来源:法制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吴爱英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根本目的、基本任务、重点工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对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吴爱英强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组织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学习重要讲话,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的重大成绩、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总要求,深刻理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和重点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吴爱英指出,司法行政各项职能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司法行政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次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要认真做好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切实做好罪犯劳教(戒毒)人员监管改造工作,认真贯彻监狱劳教工作方针和监管工作“首要标准”,坚持把教育改造作为监狱劳教工作的中心任务,切实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大力加强监所管理工作,确保监所持续安全稳定。进一步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控、服务管理和教育帮扶,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积极推进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大力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扶工作,建立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努力提高矫正质量和效果。

要扎实做好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以学习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为契机,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依法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着重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把人民调解工作向容易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领域延伸。认真开展经常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使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进一步深化人民调解专项活动,在全国开展“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不断扩大人民调解工作覆盖面,努力提高人民调解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要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要求,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民贯彻到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深入开展群众观点再教育,教育引导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满腔热情地服务群众。积极推动法律服务向基层、向乡村、向边远地区延伸,广泛开展专项法律服务活动,为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提供法律服务。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活动,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提高法律援助质量,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认真总结和发扬“五五”普法成效和经验,扎实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维护宪法权威。加强对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宣传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公正廉洁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化“法律六进”活动,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载体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力和实效性。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要切实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和队伍管理。提高司法行政工作和队伍管理水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强化管理意识,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健全完善司法行政体制机制,加强执法、管理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依法、有序推进。要切实加强司法行政队伍管理,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吴爱英最后强调,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加强调查研究,加强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财政局调查报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专题 篇6

玉素甫2009年3月29日

财预[2008]4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在职能转变与规范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为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切实发挥乡镇财政的作用,现就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等相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完善乡镇财政管理,做好农村公共服务

要健全乡镇财政预算制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乡镇财政收支预算。要切实保障乡镇党政机构行政和社会管理等基本运转的支出需要。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满足农村社会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要健全乡镇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切实增强预算的约束力。要规范乡镇财政预算执行,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要加强和规范农村收费管理,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收费,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要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及时公开预算及执行、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等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切实加强乡镇债务管理,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镇债务。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奖补等方式,鼓励、引导和督促乡镇政府积极化解逾期债务。

二、做好涉农补贴工作,认真落实惠农政策

要充分利用乡镇财政贴近农村、直接服务农村的优势,发挥乡镇财政在落实涉农补贴政策中的作用。乡镇财政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涉农补贴对象的申报、认定、审核和公示等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补贴对象全部纳入政策保障范围。要积极创新涉农补贴资金发放方式,逐步将直接补贴给农民的资金纳入“一卡通”或“一折通”发放范围。要积极创新为民服务方式,对居民申请办理涉农政策咨询、补贴资金发放等服务事项实行“一站式”办结,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加强涉农财政补贴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涉农财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

三、参与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乡镇财政要积极参与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对于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要建立健全项目库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论证、立项、申报、实施等各环节的监督,严防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发生。对于上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未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包括农林水专项、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等,上级财政在下达资金时,要同时抄送项目所在地市(县)财政局,市(县)财政部门要分解告知有关乡镇财政所,建立上级财政与乡镇财政以及乡镇

财政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保证乡镇财政全面掌握有关专项资金的政策、额度、项目要求等情况。乡镇财政要加大对上述各类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及时将资金使用中的存在问题、项目实施效果等信息上报上级财政部门。

四、加强财务监督,健全乡村理财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财务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要推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理财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乡镇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购买、处置、登记和台账制度,做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防止资产流失。要加强乡镇财务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严肃财经纪律。要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村级财政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积极推行“村账乡管”试点工作,由乡镇财政会同有关职能站所代理村级财务会计核算,全面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并定期公示。

五、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

要按照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要求,适应乡镇财政职能调整,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完善乡镇财政机构,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编制。要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财政干部综合素质,制订乡镇财政人员岗位条件和培训规划,选拔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充实乡镇财政队伍。要推进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加强业务学习,适应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落实“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工作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乡镇财政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

六、创新体制机制,为乡镇财政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要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分布等情况,区别对待,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妥善处理县与乡镇财政分配关系。要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努力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为乡镇财政履行职能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要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乡财县管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财政管理方式。

各地财政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制定措施,切实落实,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构建和谐社会 篇7

摘要:公共财政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应通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成员充分就业、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保护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建立并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关键词:公共财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不同社会阶层、集团和群体之间、不同社会组织或团体之间、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助合作、和睦协调的社会状态。所谓公共财政,就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也就是,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目前,我国达到社会和谐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速的增长与就业不足并存,几乎成了中国经济的特有现象;二是收入分配呈逐步扩大的态势,城乡差距近十几年明显拉大,全社会收入分配拉开的幅度和速度过快,相当部分人未能真正共同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收入差距与贫富悬殊导致阶层分化对立,群体事件增加,积累着社会不稳定因素,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公正;三是地区差距仍旧较大;四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经济成果与资源投入不相称,环境资源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也影响着社会财富增长的质量。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必须建立公共财政机制,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构建支持“三农”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必须把支持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公共财政的第一要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此应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让农村居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沐浴公共财政阳光,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财政新增用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逐步提高财政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

2、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3、继续实施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确保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安全。

4、重点推进农村税费、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收制度等改革,大力支持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乡镇财政体制等配套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改革效益;五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财政支农整体效益。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对城乡居民进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障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之

一。社会保障体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更是弱势群体的安全网,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目前,我国一部分人享受过度保障,一部分人则几乎没有任何保障。这种做法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主义公平原则。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给国民提供高水准的社会保障,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逐步建立一种水平不高但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2、在广大农村完善最低社会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避免贫困人口的生存危机。

3、运用公共财政手段,积极帮助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以及病残职工解决基本生活困难。

4、从政策上落实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经济责任,努力构筑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社会成员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社会和谐,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充足,应把就业优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财政部门要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

1、采取补贴、税收、担保投融资等财政政策,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弹性大的服务业以及就业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

2、支持设立“再就业基金”,对吸纳再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实行工资补贴,对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实行培训补贴。

3、支持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向所有城乡失业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4、加快构建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5、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支持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鼓励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四、加快义务教育发展步伐,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应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教育公平。

1、继续加大“两免一补”、助学贷款、贫困大学生救助等工作力度,保证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城乡学生都能够上学读书。

2、改革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将目前以县为主的承担体制改变为由省以上政府承担,解决基层财政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长期严重不足的问题。

3、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清理整顿教育收费秩序,有效减轻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经济负担。

五、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着力建设健康社会。公共医疗卫生关系国计民生和劳动者的素质,公共财政应发挥其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和重要作用,加快发展以农村为重点的城乡卫生事业。

1、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加大对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农村卫生等事业发展的投入。

2、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3、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

4、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突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积极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加强以传染病防控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基层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的家园。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现代财政最终将向生态财政转变,从而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损害越来越小。财政工作既要实施对环保产业的支持,也要对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进行调节。

1、进一步做好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协调推进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源污染的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抓紧解决影响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问题。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继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减少人为破坏,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再造祖国秀美山川,加强财政在生态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

4、在支持生态建设中实施直补农民政策。近3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828.9亿元,支持完成退耕还林

1.35亿亩,荒山荒地造林1.84亿亩;安排231.9亿元,支持保护了14亿亩天然林,营造林木0.62亿亩;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资金50亿元,支持保护重点公益林4亿亩。上述政策,既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又使农民从财政补贴中直接受益达687.06亿元。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卓有成效的发展和全面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责无旁贷。我们相信通过建立公共财政机制,完善公共财政职能,我国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启春。公共财政学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

[2]喻廷才。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EB/OL].2005.4.29。

[3]齐守印。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EB/OL].2006.1.12。

财政局调查报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专题 篇8

一、稳定产业专项资金投入,突出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下滑,而刚性支出增加较大,收支矛盾更加突显,支出结构急待调整。在此情形下,我局通过压缩行政开支和一般专项的手段,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2010年市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扶持企业发展方面的资金达到6亿元(含产业转移专项1亿元),与上年持平。产业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实施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标准战略、名牌名标战略和总部经济战略,构建中小企业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开拓国内销售市场,推动航空产业、物流业、旅游业、服务外包业、文化产业、生态农业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以及保障城市公交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考验,一些加工贸易、贴牌生产、没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的企业倒下了,而那些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则逆势增长,突显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在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方面,财政投入不断加大。2010年,市财政预算安排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资金11180万

元,比2009年增加了1830万元。主要用于科技研究开发、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境内外专利申请资助及专利奖励、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等为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2009年修订了《珠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珠海市专利申请资助管理办法》、《珠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新出台了《珠海市专利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珠海市企业商标国际注册财政资助办法》。此外,还制订有《珠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珠海市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三、鼓励支持制造业做大做强,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预算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3500万元,推动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创新、推行名牌名标战略、开拓国内市场和改制上市。先后出台《珠海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珠海市技术改造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珠海市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二是预算安排航空产业发展5000万元专项资金,配套建设珠海国家级航空产业园,用于航空产业园的规划、开发、项目招商和项目落户补助等,加快发展新兴战备产业。

四、贯彻落实“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发展举措,财政重点安排了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1.47亿元。

一是安排商贸、旅游、会展业等专项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现代旅游、现代商贸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以及会议展览、金融服务等新兴潜力行业。

二是安排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产学研基地、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文化产业原创作品、文化产业研发项目等的建设。

三是安排外贸发展专项资金2200万元,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出口、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以及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等。

四是安排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

五是安排“四位一体”融资风险准备及贷款贴息专项资金4000万元,构建财政、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四位一体”共同参与的公共融资服务平台,由政府搭台协助民营企业融资贷款。对贷款项目实行财政、担保机构、企业按比例分担风险,同时财政给予项目贷款贴息的运作机制,撬动银行资本的投入,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六是安排珠港机场公司新开航线、航班补贴3000万元,支持机场开辟更多的航线、航班,充分发挥空港带动人流、物流的作用,促进我市航空产业的发展。七是安排农贸市场改造专项资金500万元,鼓励老旧农贸市场按照新标准进行改造,优化市民购物环境,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五、加快节能减排步伐,构建生态文明特区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2010年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3300万元,比上年增加了300万元。其中节能专项2000万元、减排专项1000万元,可再生能源专项300万元,主要用于扶持我市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支持减排新技术、企业减排项目、区域减排项目等工作。分别制定有《珠海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珠海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09年新出台了《珠海市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六、扶持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吸引高端人才留珠发展

为吸引高端人才落户珠海,提高珠海的创新研发能力,市财政设立吸引高端人才专项资金350万元。一是安排扶持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发展专项资金250万元,主要用于扶持归国留学人员到珠海发展创业,吸引高端人才落户珠海。二是安排博士后工作专项资金100万元,支持企业申报建设博士后工作站,支持博士后工作站申报研发项目,鼓励博士后科研人员落户珠海。

七、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产业,打造现代休闲农业模式

设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5060万元(未含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专项1000万元),支持建设金湾台湾农民创业园、莲溪农业生态观光园、农业科研中心、省级绿色水果标准化示范区,实施“米袋子”工程,改造低产鱼塘,配套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基地等。为规范农业项目和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2009年制订了《珠海市市本级农业专项资金与项目管理办法》。

八、建立招商考核奖励制度,促进区域经济自主发展

设立招商考核奖励专项资金985万元,鼓励各级政府(管委会)和招商代理中介大力开展对国内外的招商引资工作,对招商引资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营造全社会乐于招商、荐商的环境。

九、贯彻落实产业转移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落实产业劳动力“双转移”的战略部署,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财政设立1亿元的产业转移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对口建设的揭阳、茂名产业转移园的开发和建设,鼓励我市相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到两个转移园投资建设。

财政局调查报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专题 篇9

推进依法理财进程

龚文斌 贾希利 邹丰朗

近年来,老河口市财政监督局围绕“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监督”这一中心,牢固竖立“大监督”理念,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对内强化组织协调,完善机关内控机制;对外加强部门联动,提升执法监督效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进程,使财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加强财政收支监管,全面推进依法理财进程

近年来,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类财政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依然存在,针对这一现状,老河口市财政监督局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按照“严格监督依法理财,强化财政收支监管”总体思路,加大对各项财政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力度,维护了财经法纪,规范了财政收支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一)严格监督《预算法》的执行,规范财政收支管理。一是积极参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督促完善预算约束机制。2009年以来,在依法确定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给范围基础上,老河口市财政监督局配合人大、政府,积极参与该市部门预算改革,对部门预算编制范围、部门预算支出标准、部 门预算编制制度等环节依法展开监督审查,确保了全市部门预算改革依法、平稳、高效地向前推进。截止去年年底,全市89个一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了部门预算“笼子”,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预算约束机制,有效遏制了各预算单位违规扩大支出规模的冲动,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合纪合法。市财政监督局围绕预算执行进度、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特别是民生资金、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重大项目资金等的使用情况,有重点地开展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一律按有关财经法纪予以严肃处理,确保预算执行合纪合法。2009年以来,市财政监督局对民政、教育、卫生等涉及民生的各项专款展开重点检查,所涉及的资金近2亿元,查出挪用专款、改变专项资金性质等方面的问题资金共计2100余万元,并全部按规定予以了严肃处理,从而维护了财经法纪,确保中央的惠民政策得到落实。三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依法清理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近两年来,老河口市财政监督局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控力度,并加强与国地税及银行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实施工作联动,建立健全综合控税系统,有效堵塞了税收征管漏洞,确保各项税收应收尽收、颗粒归仓。2010年,该市税收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增幅达67%,创历史新高。在抓好税收征管监控的同时,市财政监督局配合相关部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展开全面清理,逐步将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笼子”。此外,积极参与土地出让收益规范化管理工作,将土地收入纳入 财政监管;参与监督并理顺了土地成交价格与经营性收费关系。2010年,该市土地出让成交价格突破6亿元,同比增长131%,净增3.4亿元。

(二)严格监督《政府采购法》的执行,规范政府采购管理。近年来,老河口市财政监督局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法》执行的监督力度,重点围绕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工程项目,配合相关部门建立了一套实行政府采购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机制。将所有专项资金工程项目和政府公共支出项目,全部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进行管理。把应纳入招投标的工程项目,全部纳入规范的招投标程序,实行“阳光招标”,杜绝暗箱操作。对纳入政府采购的工程建设,市财政监督局实施“全过程、无缝隙”跟踪监管。同时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绩效管理和后评价制度,切实提高政府采购节约率。新制度、新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使该市政府采购改革实现了新突破,采购规模实现了新跨越。2010年,全市累计发生采购业务369次,预算金额16760万元,实际采购金额14820万元,节约资金1940万元,节约率11.6%。政府采购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从源头上有效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严格监督《会计法》的执行,规范会计基础管理。近年来,老河口市财政监督局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为重点,加大《会计法》执行的监督力度。近几年来,先后对该市华光组合机床有限公司、盐业公司、交通局等二十余家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展开了检查,严肃惩戒了所查出的会计违法 违规行为,有效维护了财经法纪和会计秩序。同时利用检查机会,努力宣传会计法律、法规,促进单位依法进行会计管理、会计核算,进一步提高了全市会计信息质量。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电算化管理进程。

(四)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2010年以来,为进一步巩固“小金库“治理工作成果,老河口市财政监督局以“五查五看”为抓手,扎实开展“回头看”工作。一是查宣传工作重视程度和宣传措施落实情况,看宣传发动是否到位;二是查自查自纠覆盖情况和自查自纠措施落实情况,看自查自纠是否到位;三是查重点检查覆盖情况和重点检查深入情况,看重点检查是否到位;四是查严格执法执纪情况和责任人员处理情况,看责任追究是否到位;五是查有关问题整改情况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看整改落实是否到位。针对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财经纪律及有关财务制度规定,逐一进行处理,做到资产处置到位,违纪人员责任追究处理到位。同时重点抓好社会团体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2010年,共对8个社会团体、2个国有控股企业实施了监督检查。并建立了长效机制。针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认真研究制度缺陷,弥补管理漏洞,并以此次“回头看”为契机,建章立制,杜绝和减少各类资金使用的违规行为。

二、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提升财政监督效能

(一)强化部门内部机构配合,完善机关内控机制。老河口 市财政监督局注重发挥财政监督机构在整个监督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通过合理高效的组织与协调,督促各业务科室切实履行其所承担的业务管理职责,自觉从工作环节和工作机制上与监督相融合,确保管理水平和监督效能同步提升。财政监督局还与非税局、会计核算中心等业务单位密切沟通,建立起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工作机制,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管理及私设“小金库”情况开展定期检查,确保了财政政策执行的严肃性。近两年来,财政监督局积极参与财政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机制的建设,针对单位出台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预算指标管理制度、机关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完善了内部监督机制,加大了对各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使机关内控机制日趋完善,机关效能明显提升。

(二)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提升财政执法监督效能。作为财政系统唯一的执法主体,财政监督局承担着对一切财政执法行为实施再监督的特殊职能。为了将财政监督这一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老河口市财政监督局牢固竖立“大监督”理念,加强与检察、纪检、审计、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建立起部门联动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对全市范围涉财务案例和涉财政执法行为实施监督检查,有效提升了财政监督效能。一是抓好检查机关移交案件核查。近几年来,市财政监督局积极与检察院配合,对检查机关移交的多宗涉案财务案例展开逐一检查核实。如,先后对市农行老河口支行等单位“私设小金库”案件展开深 入核查,并进行了妥善处理,有力配合了检察院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维护了财经秩序。二是与纪检委联手检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近两年来,市财政监督局与市纪检委联手行动,狠抓了全市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保障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此外,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资金开展专项检查,确保了该项资金专款专用,为农村孩子营造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三是配合审计、税务稽查部门抓好收入稽查。采取部门联动形式,对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缴入库和收入管理情况展开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偷、逃、骗税、越权减免税收、应收不收、滥收乱罚以及虚收空转等问题,促进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升。

财政局调查报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专题 篇10

——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农村基层政权能否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职能作用,在所辖7乡2镇146个行政村中开展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为全县各项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做法与成效

(一)在创新选任机制下功夫,增强乡村基层班子整体效能,让干部队伍活起来。一是坚持德才兼备,选好班子核心。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严把结构关、质量关,在对乡镇领导班子测评考核、全额定向民主推荐等工作的基础上,实现选举在阳光下进行。全县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 30岁以下达到12人,乡镇领导班子本科学历56人,比上届增加33人。乡镇领导班子中女干部12人,少数民族干部18人。一批业务强、素质高、能力强、对群众有感情、对工作有激情、勇于创新、敢于负责、善于突破的优秀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全县乡镇班子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班子的活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增强了乡镇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二是选拔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坚持“三重三看”,即重德才看民意、重素质看实绩、重能力看作为,切实选拔“双带”能力强、创业精神强的经济能人担任“两委”负责人。全县153个村(社区)支部书记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39人,占63.7%;平均年龄44岁。153个村(社区)主任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40名,占90.5%;平均年龄45岁。全县有“双带”型村党组织书记112名、占村党组织书记总数的76%。注重从复员军人、回乡青年、致富能手、优秀党员中选拔村干部,使166名农村致富能手、12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35名退伍军人担任了村班子主要负责人。三是改进任职方式,增强班子合力。全县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有264人交叉任职,占班子成员总数的20%。在条件成熟的9个村,实行了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全县每年通过单位推荐、组织审查,择优选派了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热爱农村工作的机关干部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和村委主任助理,先后选派55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每年从县乡两级抽调近200名干部进村入户,利用近一个月时间开展帮农扶农活动。

(二)在改进机制上下功夫,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范围,让民主意识强起来。近年来,县委将机制创新作为激发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先后建立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村干部激励保障 2 机制、基层党建责任机制等,全面提升基层政权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在乡镇一级建立了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突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监督作用,明确了“政”的行政职责。在村一级,以“结构合理配班子、思想合拍明思路、规范合作建制度、攻坚合力强措施”为主要内容,制定并完善了重大事项“两委”联席会议制、村级财物管理监督制等多项工作制度。针对“两委”关系紧张、矛盾较大的村,实行了选派乡镇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和“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促进了“两委”融合,村级班子民主意识、配合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和提高,真正形成了“党支部定思路、村委会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乡村两级班子工作合力和效能的提升,体现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二县委把落实工作责任作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推行“抓书记、书记抓”的工作方法,完善了相关配套制度,坚持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县、乡镇、村三级党组织负责人分级双向述职,推动了基层党建专项述职工作有序、全面开展。在农村全面推行了“三议一表决”工作法。三是全面推行了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开展了“党员听证会”、“村民议事日”活动,使村民自治走上依法治村、按章办事、民主管理的轨道。通过加强民主建设,在农村实现了还权与民,确立了村民在管理农村事务中的主体地位,化解了党群干群矛盾,巩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四是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全面实行了“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选举方式,全县153个 3 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中92个村实行了“两推一选”,占60%,61个村实行了“公推直选”,占40%。机制创新使基层“堡垒”焕发新活力,全县8个乡镇、123个村和7个社区达到了“五个好”标准,分别占总数的89%、84%和100%。

(三)在巩固基础上下功夫,改善农村政权基础设施,让农村活动阵地建起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首先要解决基础薄弱问题。一是乡镇政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紧紧围绕“建设布局合理,服务设施完善,整体服务功能提升”的总体目标,从2009年起,扎实有序地开展了乡镇政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我县共有9个乡镇实施乡镇政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922万元,各乡镇的办公业务用房、周转房、供暖设施等全部竣工,从根本上解决了办公用房、周转房不足的问题,人均办公用房面积达到38平方米,人均周转用房面积达到10平方米。乡镇政府辅助设施功能完善,标志、外观、效果明显,风格统一,院落总体布局合理,主体办公位臵突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二是全面加强了村级活动阵地。坚持以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提升整体水平为原则,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建成村级标准化组织场所120个,今年,筹资397万元资金,建设13个集党员学习、村民议事、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配备了科技图书、电脑电视和休闲健身器材,农村基层政权阵地面貌焕然一新。三是远程教育站点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了县乡村三级159个远程教育站点工作,配齐了管理人员,利用网络信息,定期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开展学习教育活 4 动,实现远程教育全覆盖。

(四)在落实报酬待遇下功夫,稳固农村基层队伍,让农村干部干劲鼓起来。一是实行结构工资制度。对村干部实行“基础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结构报酬制的基础上,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全县村干部每年报酬标准原则上按不低于上年度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确定,逐年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的,其报酬另加村主要干部报酬标准的50%。二是实行社保定额补贴。对在职村干部在任年度实行缴费补贴,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每人每年补贴500元,村党支部副书记、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担任村两委成员的村文书、妇代会主任、村团支部书记每人每年补贴400元。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对年龄在55周岁以上、连续担任10年以上或累计担任15年以上村主要负责人的生活补助由原来的每人每年360元提高至720元。建立10万元的村党支部书记专项帮扶资金,对生活困难、身患重病、遭受重大灾害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帮扶。建立村干部体检档案,每年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组织进行一次体检。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村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干部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结合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各乡镇党委每年表彰涌现出来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县委每两年对全县优秀村干部进行表彰奖励。

(五)在教育管理干部上下功夫,提升基层班子整体素质,让服务群众的能力强起来。县委着眼于率先发展,制定了全县干部培训教育中长期规划,纳入到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中,采取多种形式努力乡村干部整体素质。一是提升乡村干部素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以市、县、乡党校为主阵地,突出市场经济、招商引资、社会管理创新、法律、城镇建设等知识培训,有效提升乡镇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能力素质。近两年来,先后举办了专题培训班25期,有效提高了乡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二是落实培训规划。把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确保了每年每名村支书1000元的培训经费。每年分期分批组织村党支部书记赴省外培训考察学习,近两年先后组织125名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分赴北京、苏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三是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集中轮训、基地培训、异地培训、宣讲培训、学历培训、远教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乡村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乡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依托省、市、县新农村建设典型村培训实践基地,定期选派村党组织书记到产业布局相似、经济发展较好的典型村学习借鉴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发挥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和村党员活动室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新任村干部任职前后的岗位培训。四是强化考核管理。村级组织考核管理主要以星级评定考核方式进行,设定了党建工作星、经济发展星、社会发展星、和谐稳定星、群众满意星五个基础星级和开拓创新奖、先进模范奖、突出贡献奖三个奖项,对农村基 6 层组织实行五星级动态管理和激励机制。2010年,全县146个行政村当中,55个村被评定为五星级村,69个村被评定为四星级村,22个村被评定为三星级村。23个村集体(个人)被评定为先进模范奖、开拓创新奖、突出贡献奖等重点奖项。同时,全面推行了任期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

二、问题及原因

(一)乡镇组织职责不清,政权功能不完善,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不足。一是部分乡镇政权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党委、人大、政府履职混乱职责不清的现象。党委包揽了一切行政事务,过于强调突出党委的领导,乡镇人大和政府都成了党委的工作部门,大大削弱了人大的监督职能和政府行政创造力、积极性。乡镇党委抓党建精力不集中,乡镇政权履行职能不畅,没有建立科学的决策、监督和执行机制,基层政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二是乡镇政权的“责”与“权”的不配套。由于“权在上面,利在部门,责任在乡镇”,使乡镇党委、政府始终处于“责大权小”的工作状态,对环境污染、违章建筑、农村纠纷等棘手问题上,乡镇也很难在集中人、财、物力,调动各方力量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质问题等等,严重影响了政权公信力。明显感到调控手段不够,难以解决问题,影响着党委、政府作用的发挥。三是干部队伍的不稳定。全县乡镇政府核定编制人数304人,在职人数只有268人,干部断层现象比较严重。领导干部调动过于频繁,造成领导干部对基层情况的不熟悉,缺乏工作的针对性,也使党委、政府工作片面追求短期化效应,缺乏工作的长远打 7 算。农村当中年轻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常年在外务工,村“两委”班子补充“双带”能力强的新鲜血液存在一定困难。

(二)村班子创新力不强,干部队伍建设力受限,对群众的服务能力不强。一是部分农村党支部发展经济的能力有限,办法不多,仍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对新政策、新动态、新问题研究不够,加上村委会任期三年太短,部分村干部抱着“一年选、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任期思想,对发展村级经济思路不清,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结合实际创新工作,工作打不开局面。二是由于受县级财力所限,村干部报酬偏低,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使村干部存在后顾之忧,难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三是部分村“两委”关系缺乏协调性,削弱了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主要表现为合作共事氛围不浓、内部关系不顺、工作方法不当。同时,村级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难以保障。在执行制度、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方面存在形式化。四是农村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党组织设臵的传统模式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之间缺乏协调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组织设臵与党员数量的变化、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发展不相适应,使部分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的管理之外,党组织的凝聚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少政策资金扶持,村级政权组织无钱办事。一是由于各村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不同,集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差距,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县村集体经济整体 8 水平难以提高。除一些城关和城郊村靠以地生财、资源生财,集体有一定经济实力外,集体经济空壳村占到了80%,集体经济薄弱使村班子兴办各项事业举步维艰。二是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缺少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的扶持资金和扶持政策。三是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较弱。

(四)民主意识淡薄,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受限。一是基层党员干部对民主的认识不够到位。在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上统包统揽,行政命令;在工作方法上,没有真正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落实农民群众在重大问题上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广大村民民主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当前农民群众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享有其他三个民主权利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大多数村民还是不能直接参与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决定权,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三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不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项内容与村民自治相适应的配套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

三、启示与理念

(一)农村基层民主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核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社会主义国家。农村基层政权要建设好,农村基层民主是核心。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扬基层民主,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9 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又能在农村基层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从而促进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二)提高执政能力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强弱,执政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和党的执政地位,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科学决策能力、统筹社会发展能力,构建和谐发展的农村社会,成为乡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乡镇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三)保障改善民生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目标。要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卫生环境,改善和提高人居生活条件。要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卫生、防疫、警务、文化等站所建设。要加大教育投入,缩小与内地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差距。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困难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和各类突出矛盾,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改进组织设置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点。积极探索适应农村经济形态多元化发展的党组织设臵形式。随着农村党员的行业流动性、地域流动性和从业多元性,如果整齐划一地按目前 10 农村党组织地域划分的模式对多元化经济组织形式的党员队伍进行统一管理,显然不能适应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的客观要求。因此,要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积极探索村村联合、以强带弱或村企联建等优化配臵的方式,加强“融入型”党组织建设,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通过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臵形式,不断扩大党在农村的覆盖面。

(五)充实干部人才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保障。一是多渠道选任村干部。通过下派年轻机关干部、选聘优秀大学生和退伍军人到村任职,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二是培养实用技能人才。依托农村各类协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大力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让他们在产业经营中学习,提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三是建立农村优秀人才信息库。收集具有科技推广、经营管理、生产开发等各类人才信息,出台优惠政策,搞好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对策与思路

(一)围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政权这一目标,全力提高执政水平,为基层政权建设“牵头抓总”。惟有理顺关系,明确定位,依法履职,才能真正建立起强力高效、执行顺畅的政权机构。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委的领导。彻底改变党委包揽乡镇一切行政事务的工作模式。党委主要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基层组织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加强对共青团、妇联和民兵的领导,抓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大事。二要进一步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 乡镇人大是实现基层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根本途径,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决定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乡镇人大要善于把党委的主张上升为人民的意志,切实在党委的领导之下,认真搞好政府班子的选举和发布决定。同时发挥好发挥监督作用,认真开展本乡镇贯彻法律法规情况检查,听取和审查乡政府工作报告,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监督和支持政府行使职权,提高代表履职水平,积极推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履行好乡镇人大职能。三要突出发挥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从根本上摆正乡镇一级政府的定位。归根结底,乡镇政权要解决的主要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乡镇基层政权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任务,乡镇人民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必须充分发挥好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机构科学整合,资源优化配臵,切实转变职能,使乡镇成为一个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充满活力、精干高效,对群众有相当吸引力的一级政权组织。

(二)抓住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优化选人用人导向,为基层政权建设“选贤任能”。把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关键在党员干部,落脚点在选准配强班子。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方法。坚持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品行端正的干部,思想解放、锐意进取的干部,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长期扎根基层、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敢于担当、善于应对复杂局面的干部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着力选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态 12 度坚决、能力突出,长期扎根基层、埋头苦干实干,能够驾驭复杂局面、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担任党委书记;选配党性观念强、工作能力强、合作意识强的干部担任乡镇长。二是推进“两委”班子建设。以村干部“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岗位职业化、管理规范化”为方向,探索建立选、育、管、激“四位一体”新机制,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干部队伍。着眼于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提高执政能力,全面实行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和村委会“海选”,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会”成员交叉兼职,对没有合适人选的,打破身份、行业和地域界限进行公开选拔,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人才资源配臵、有利于干部能进能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三是加强班子管理。乡镇、村班子上任后,把届内奋斗目标和每年要完成的工作指标向全体党员和公众进行承诺,与签订任期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每年年末,由党组织书记负责将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向全体党员和民众代表进行汇报,接受全体党员和代表的评议;组织实施好双向承诺,双向述职,双向考评,对村级组织实行星级评定考核方式,实行星级动态管理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任期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加强对执行村务公开制度情况的检查监督,保证村级财务、集体企业和土地承包、往来账目、基础设施建设公开到位。

(三)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途径,为基层政权提供“内生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物质基础。结合县委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合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采取以资源引资金、以产权引客商等办法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地方特色。一要因村制宜,选好路子。必须从不同经济类型村的实际出发,坚持因村制宜,强化分类指导。对集体经济富裕的村,重点是优化村级集体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区位、交通等优势,通过开发房地产、兴建工商储运设施等途径,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业和租赁业;对集体经济薄弱的村,重点是理清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村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通过扩大特色种植、养殖基地、举办农业企业或组建农业协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群众提供技术、信息、销售服务,引导群众闯市场、调结构,实现发展集体经济和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相互促进。二要加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实行政策性倾斜,落实村留用地政策、土地使用权租赁政策、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政策等。各级财政要筹资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或周转借用的方式给经济薄弱村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同时,通过招商引资,集中开发前景好、上规模的经济项目。三要通过干部下乡驻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百企联百村等活动,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积极想方设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四)把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重点,强化对基层权力的监督,为基层政权建设“保驾护航”。以保障党员群众民主权利为关键,创新村级民主管理机制,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加强党的领导、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的要求,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深化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创新活力。一要进一步理顺村“两委”的关系,形成村“两委”高度统一,合作共事,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坚决杜绝村“两委”两张皮的现象,全面落实村两委联席会议和报告工作制度,使党的各项政策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真正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二要全面落实党员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要求贯穿到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基层党组织对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做出决定时,按照“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组织党员群众认真讨论,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全面实行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制度,基层党组织重大决策、发展党员工作、后备干部培养、党员教育管理、党员结对帮扶等内容,定期向党员公开,接受党员监督。三要改革基层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在坚持和完善“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制度的同时,全面推行候选人选前公开竞职承诺制度,就创业、责任、廉政、服务等方面向党员群众作出口头或书面承诺,并积极开展竞职演说,进一步改进候选人的介绍方 15 式,增进党员对候选人的了解。四要以基层党内民主带动基层人民民主。全面推行村委会“海推直选”、“自荐海选”制度,积极实行基层“民主恳谈会”制度、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制度,不断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运行机制。五要全面落实好村级事务“三议一表决”制度。实行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对涉及村级重大事务,按照“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表决”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五)夯实基层组织建设这一根基,着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为农村基层政权“强基固本”。一是利用项目扶持、结对单位扶持、党费扶持、社会爱心人士扶持的“四扶持”办法、争取各级资金,把活动场所建设成为便民办事、党员活动、群众议事、党务村务公开、科普教育、文化娱乐、信息传播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基层阵地,使之真正成为“干部之家”、“党员之家”、“村民之家”。二是积极创新党组织设臵模式,坚持务实管用和便于发挥作用为原则,采取“联建、共建、互帮”等多种形式,继续抓好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支部+协会型、机居共建等多种模式的新型党组织设臵和创新工作,推进全县基层党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创新服务载体。根据农村社会和农业生产等实际,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村民群众的载体。开展党员“联户帮扶”活动,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进一步丰富和 16 完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和农村党员“评星定格 ”活动,拓宽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平台。

【财政局调查报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专题】推荐阅读:

财政职能10-08

财政拨款收入05-18

财政收入预测07-05

理论财政收入07-08

农村财政收入09-16

财政收入/支出09-20

企业财政补贴收入05-12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07-10

增加财政收入论文09-08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10-22

上一篇:文明志愿者演讲稿下一篇:英国工业设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