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助支出论文

2024-10-29

财政补助支出论文(精选9篇)

财政补助支出论文 篇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2》 (下文简称“制度”) 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 笔者发现制度中对事业单位发生财政补助支出业务的会计处理, 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而对于财政补助支出收回的会计处理, 制度稍有涉及, 但并不系统全面, 表述也不尽准确, 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财政补助支出收回核算的特殊性

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支出, 可能用于商品或劳务的购买, 也可以用于发放职工工资等, 为便于理解与讲述, 下文统称“购货”;相应的, 支出的收回可能是由于退货, 也可能是职工工资等个人报酬的退回, 下文统称“退货”。

1. 退货收回的货币资金形式不确定。

财政对事业单位的拨款, 目前基本使用国库集中支付。按照款项的不同用途, 分别采用国库直接支付和国库授权支付两种方式。无论是直接支付还是授权支付, 事业单位对外支付财政补助资金, 都是由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一般通过政府采购, 因此供应商的交易对象是政府;而后者由于商品采购权在事业单位手中, 因此供应商的交易对象是事业单位本身。

当发生财政补助支出退回, 供应商将款项退回其交易对象:直接支付方式下的支出, 退回国库;授权支付方式下的支出, 退回事业单位, 这笔款项被事业单位存入非财政补助资金账户。而对于退回的职工工资等个人报酬, 无论哪种支付方式, 支出的退回一般表现为事业单位收到库存现金。这样就造成以下结果, 财政补助支出由国库支付, 其退回的款项却不一定重回国库。

2. 购货与退货所属预算年度可能不一致。

事业单位某预算年度退回的货物, 可能是本年度购入的, 也可能是以前年度购入的。前者的会计处理, 可能需要调整本年度的“财政补助支出”和“财政补助收入”;后者的会计处理, 只能通过“财政补助结转”或“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下文简写成“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 进行。退回的款项, 可能由事业单位继续按原用途使用, 也可能由上级主管部门收回。

二、国库直接支付下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会计处理

1. 退回当年购货的会计处理。

(1) 退回当年所购长期资产或劳务。前已述及, 国库直接支付方式下, 供应商将款项直接退还给国库单一账户, 不影响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因此事业单位冲销本年原购买时的会计分录即可: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如果是退回长期资产, 还应冲销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2) 退回当年所购未领用存货。基于同样的原因, 事业单位退回未领用的存货, 也只需冲销原购买时的会计分录:借:财政补助收入;贷:存货。

(3) 退回当年购买已经领用存货。理解起来比较复杂的情况是, 事业单位将所购存货领用后, 发现货物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发生退回。这时, 由于被领用的存货金额已经在账面被转销, 因此不能贷记“存货”科目。同时, 存货被领用时确认了财政补助支出, 因此应将该支出冲销。会计处理如下: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无论是退回当年购入的长期资产还是存货, 通常这部分款项当年能按原用途继续使用, 在使用时重新列支即可。

(4) 退回当年发放的职工工资。已发放的职工工资退回, 与购买货物退回的情形不同:职工将款项以库存现金的形式交还给事业单位, 而不是返还给国库单一账户。这部分款项属于人员经费, 不能用于日常经费, 据此收回的款项应该上缴国库:借:库存现金;贷:应缴国库款。同时应冲销本年的财政补助支与财政补助收入数额: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2. 退回以前年度财政补助支出的会计处理。

(1) 退回以前年度所购长期资产。同样, 由于供应商将此货款直接退回国库, 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将不会受到影响。并且该预算不被收回, 按以前年度的预算额度, 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另外, 以前年度财政补助支出的收回, 表现为年初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的增加。会计处理如下: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贷: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如果是退回长期资产, 还应: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退回以前年度已经领用的存货, 由于在领用时已经被列支, 其会计处理同上。

(2) 退回以前年度所购未领用存货。由于购入的存货尚未被领用, 不构成当时的财政补助支出, 也就不影响退回年初的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应做如下会计处理: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贷:存货。

(3) 退回以前年度支付的职工工资。与退回本年支付职工工资相同, 事业单位收到的款项应当上缴国库, 应做如下会计处理:借:库存现金;贷:应缴国库款。由于发放工资年度同时确认了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补助支出, 对退货年初的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数额没有影响, 因此, 不需对净资产作出调整。

三、国库授权支付下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会计处理

制度关于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会计处理, 仅出现在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的运用解释中。表述如下:因购货退回等发生国库授权支付额度退回的, 属于以前年度支付的款项, 按照退回金额, 借记本科目, 贷记“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存货”等有关科目。笔者认为, 上述表达是制度的疏忽。发生购货退回时, 事业单位将收到供应商 (或职工) 退回的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 不可能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 退回当年财政补助支出的会计处理。

(1) 退回当年所购长期资产或劳务。如前所述, 对于长期资产或劳务, 在购入支付货款时已经列支, 如果当年发生退回, 将会收到银行存款, 相应冲销财政补助支出, 应做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如果退回已领用存货, 其会计处理与上述处理相同。如果退回的是长期资产, 还应: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2) 退回当年所购未领用存货。对于未领用的存货, 由于未曾列支, 事业单位将之退回时, 不应冲减财政补助支出, 其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贷:存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种情形下, 虽然收回的款项无法进入零余额账户, 事业单位只能将之存入非财政补助资金银行账户中, 但仍应属于财政补助资金。其后, 该款项仍应用于原财政拨款的指定用途, 使用时应借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或“存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科目, 而不是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

(3) 退回当年发放的职工工资。与购货款项退回不同的是, 退回的职工工资, 不能挪作他用, 而应该上缴国库:借:库存现金;贷:应缴国库款。同时, 应减少相应的预算, 冲销本年度的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补助支出: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2. 退回以前年度财政补助支出的会计处理。

(1) 退回以前年度所购长期资产或劳务。以前年度所购长期资产或劳务退回, 事业单位在收到退回款项时, 不应冲减当年的财政补助支出, 而应增加退货年初的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借: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贷: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对于已经领用存货的退回, 其会计处理同上。如果退回长期资产, 还需: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于这部分收回的款项, 应由相应主管部门依据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办法, 分别处理。可能需要上缴, 也可能由单位留用。

(2) 退回以前年度所购尚未领用存货。对于以前年度购买的未领用存货, 由于以前年度并未列支, 因此对退回年度年初的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没有影响。事业单位收到退回的款项时, 应做如下分录:借: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贷:存货。

(3) 退回以前年度发放的职工工资。与国库直接支付一样, 事业单位收到职工退回的以前年度工资, 不影响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 但应该将收到的款项上缴国库, 其会计处理应如下:借:库存现金;贷:应缴国库款。

为了方便理解和运用, 现将各种情况下的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列表:

摘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一大亮点, 就是加强了对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与核算, 对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的取得和财政补助支出的发生, 都做出了详尽的会计处理规定。然而, 制度中对于财政补助支出收回会计处理的规定, 却不够全面系统。本文在理解制度精神的基础上, 对财政补助支出退回, 分别按不同情况讨论其会计处理。

关键词:财政补助支出,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国库直接支付,国库授权支付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央部门财政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10]7号, 2010-01-18

[2]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 2012-12-19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财政补助支出论文 篇2

关于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有关情况的说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到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财政部2011年将这一目标折算成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并分解到各省,要求各省两年完成目标任务。国家确定我省的目标是2011年达到14.1%,2012年达到15%。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再次重申,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要达到4%。省政府近两年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3.3%,比201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5%。2011年和2012年我省财政教育支出增幅达到了历年最高,同时新增财政教育支出占新增经常性收入的比重也达到了历年最高。

为完成2012年目标任务,省政府采取了以下4项措施。一是在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时,要求各市县,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支出,确保完成15%的任务目标。二是不断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扩大教育费附加征收范围,将地方教育附加征收标准由1%提高至2%;还规定各市、县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计提教育资金。三是根据各市在校生数、常住人口数、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和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等,按因素法做了测算,根据测算结果科学合理地将15%的指标分解到各市,并制定了省政府对各市分析评价的具体方案和量化指标。四是建立了监督考核工作机制。省财政厅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协调机构,建立了信息月报制度,分月调度全省财政教育支出情况并督促各市落实占比任务,还将教育占比目标任务纳入了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绩效考评体系。

地方财政声音之支出 篇3

多年以来,地方财政对于收入的看法有过两次巨大的改变:第一次是由政府资金的“分钱者”向政府资金追求投资回报的“掌柜”改变,而第二次,则是由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向公共服务的购买者转变。正所谓“把政府的归政府,把市场的还给市场”。

首保民生

进入到2014年,几乎我们采访到的所有地方财政在支出一栏里写的第一点都是“全力保障民生支出”,这与公共财政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无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地方财政投入的重心逐渐倾向由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财政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把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投入理解为地方在民生项目方面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客观的分为两个部分,作为接下来财政在民生方面投入的重点。确保民生需求持续性、合理性和稳定性。

一是提高民生资金保障水平。这项工作包含按计划提高最低社会保障水平,完成城镇低保补差标准;保障养老、医疗、种粮等惠农强民资金;着力保障教育资金,落实教师“两相当”政策等。

二是保障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完善民生基础设施;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申报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资金;整治农村和城市道路及周边设施环境等。

回报优先

相对于曾经大行其道的“部门分配,财政掏钱”的传统财政资金分配方式,现代地方财政更多的将目光着眼于对政府资金投入的回报。

江苏省徐州市财政局局长韩冬梅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改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实施财政资金“拨改投”、“拨改贷”、“拨改保”,变无偿为有偿,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放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强资金使用主体责任。

另外,她表示要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范围。全方位实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凡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全部纳入购买范围。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设,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公益服务和中介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细化公共服务绩效考核目标和验收标准,强化日常监管考核。

技术与制度严控

财政资金的支出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财政放弃了事后查账系统,转为动态监控。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财政局2013年将动态监控范围扩大到所有财政资金和全部预算单位。按照财政厅考核要求对动态监控系统进行改造,并于10月底实行新的动态监控规则,通过更为严格的动态监控规则来减少现金的提取。截止12月底,柳州市本级共监控预算单位402家,实现了100%的监控。监控资金112亿元。其中已核实违规资金661笔,1.26亿元。已核实违规资金占所有监控资金的1.1%。并纠正了所有的违规资金。

财政补助支出论文 篇4

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绝对规模,相对规模

一、概念界定

财政教育支出, 是指国家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使用用途将部分财政收入划拨教育事业的财政管理活动。在众多教育经费来源中, 财政教育支出是其中的一种。我国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学费及其他教育经费。

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财政教育支出的计算口径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与国家财政预算外教育经费支出, 国家财政预算外教育经费支出又包括四部分: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支出, 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及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当前我国财政体制存在很多问题, 财政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 国家也正努力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体制。虽然国家财政预算外教育经费的征收也是政府行为, 具有政府支出的性质, 但并不属于规范意义上的财政支出, 所以文章所涉及的财政教育支出仅仅是指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

由于各国的教育体系不同, 并且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各国教育支出统计口径与分类也不完全相同, 因此教育支出结构的分类及其比较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但从总体上和趋势上进行观察,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析对象, 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按财政教育支出在地区间的分配与划拨, 在区域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 城乡地区的教育支出。

2.按财政教育支出在不同等级教育的分配划分, 在层级结构上可以划分为初等教育支出、中等教育支出、职业教育支出和高等教育支出。

3.按财政教育支出的用途划分, 在使用结构上可以分为教育基建费支出和教育事业费支出。教育基建费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学校房屋建设以及危房改造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是指财政教育经常性费用支出, 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是指用于教职工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性开支及学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公用经费支出是指教学机构、科研及办公费用及购置教学仪器、实验设备、文化用品和图书资料等方面支出的经费。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一) 区域差距:东部、中部、西部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政策与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 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各地区的财力状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同时以地方为主的财政教育支出体制与不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最终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 东部投入最多, 中部次之, 西部教育投入最少。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下无法满足发展经济的需要, 经济发展缓慢又导致教育投入的进一步减少, 形成恶性循环, 这将极大威胁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二) 城乡差异:农村和城市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障碍, 同时我国现行僵化的财政体制也成为加大教育城乡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 城乡教育经费的差异长期存在。因此必须改善财政教育支出的城乡差异, 努力发展农村教育, 强化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及扶持力度, 缩小教育经费差距,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 层级教育之间的支出分配比例不合理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全面推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 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所以我国初、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支出比重从总体趋势上来看是上升的。从表1来看, 从2006年到2009年间, 高等教育的支出逐渐减少, 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有明显增幅, 初等和中等教育支出也在波动中有所上升, 但在2010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层级结构中, 初等教育占35.57%, 高等教育所占比重为22.71%, 比2009年增长了将近4%, 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偏低, 只有7.42%。

从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状况来看, 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 初、中等教育相对萎缩,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加强基础教育应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 政府教育支出应向初等教育更多的倾斜。

数据来源:2008-2011年中国数据统计年鉴及整理计算。

(四) 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存在问题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不够合理, 公用经费支出比重过低, 人员经费支出比重太大, 挤占了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图书, 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公用经费支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教育资源在管理体制上不严格, 存在使用过程中的漏洞和浪费, 使得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

(五) 财政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亟需改革

我国的财政教育体制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构成, “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特征比较明显, 基础教育投入以地方为主尤其是义务教育以乡 (镇) 为主, 中央和省级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形式进行补助, 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 以省为主。这样的财政教育体制造成地方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不合理, 导致了地区、城乡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基础教育支出水平的巨大差异。根据2008-2012年中国数据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数据计算, 2006年, 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为692.15亿元, 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百分比为10.9%, 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为5656.22亿元, 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百分比为89.1%, 到2009年, 中央支出1191.77亿元, 占9.7%, 地方支出11039.32亿元, 占90.3%, 再到2010年, 中央支出1492.09亿元, 占10.17%, 地方支出13177.97亿元, 占89.83%。一方面, 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规模是逐年递增的, 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关;另一方面, 在2006年到2009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比例不断下降, 而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这与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在教育提供上居于主导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但在2010年这一现象有所改变, 主要是因为政府意识到现行财政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改革财政教育体制, 加大中央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

三、对策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上看出, 现阶段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存在失衡问题, 财政教育支出的区域、城乡、层级、内部使用结构急需调整, 财政教育体制亟需改革, 要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 增强教育公平性。

(一) 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 向中西部偏远地区倾斜

国家应当努力改善中西部和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 可以通过健全学生各项教育贷款与补助制度、奖学金制度、减免学费制度、完善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倾斜力度, 要更多承担起义务教育的责任, 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发展, 改变其经济发展落后的面貌,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二) 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倾斜,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应在增加财政教育支出总量的基础上, 增加对初等教育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 加大对初、中等以及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提高初、中等教育的质量, 同时更多地鼓励社会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 稳定和保持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水平。

(三) 努力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

要控制保持教育事业费支出中的人员经费支出, 不断增加对基建费的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增加教学设备、图书等公用经费开支, 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

(四) 深化财政教育体制改革, 完善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教育投入的比例, 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教育责任分工, 形成各级政府对教育财政支出的合理分担机制。建立规范的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一是要建立横向省际之间及县域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 促进各地方政府教育供给能力的均衡;二是加大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重点解决因乡镇财政困难导致的农村义务教育财力保障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郝菲.财政教育支出问题与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赫娜.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失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刘文平.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4]王敏.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经济经纬, 2007, (6) .

[5]陶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4) .

[6]韩爽, 韩继深.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J].经济师, 2010, (5) .

医院财政补助方式探讨 篇5

摘要:由于医院实际情况的不断演变,现有的财政补助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医院面对着性质与经营、职能与来源、降价与发展、环境与付出、扶持与竞争等矛盾。为此,笔者就改进财政补助方式做了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财政补助,方式,矛盾,探讨

一、政策与医院实际的矛盾

在现有医疗环境下,医院面对着医院性质与经营环境、社会职能与没有来源、降价政策与医院发展、医疗环境与实际付出、民间资本的扶持与竞争等等的矛盾。

⒈性质与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明确,医院的社会属性首先就体现在公益性上①,要求医院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医院却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医院所有经营的资本,如房屋建设、设备购置、材料采购无不是遵循着市场经济的轨道而摄入的。医院成本发生的市场化与收入发生的定价化,使医院的自身的发展循环不畅。

⒉职能与来源。医疗卫生服务业是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医院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用于SARS一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治理设施改造、120急救中心的维护运转、国际医疗援助、公益性活动的卫生保健、老百姓健康教育、各类医疗保险政策实施的硬软件投入、公共卫生环境的维护、提高医疗水准的科研项目研究等等;同时,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更应十分关注社会效益的发挥,要求医院要让利于老百姓、要缩短平均住院日、要降低药品比例、要控制均次费用等等。这就使得医院的结余大幅压缩,发展潜力受到重大影响;而财政对于这些社会效益的投入与折让并未补足,近5年我国医疗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不到9%③,医院91%的生存与发展资金需要自筹,财政补助收入与医院所发挥的巨大社会职能相比仅仅是“杯水车薪”。

⒊降价与发展。一而再、再而三的药品降价使许多医院面临负债经营、贷款发工资的局面,而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迟迟未达到充分的体现,医院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医院却面临这日益增长的成本要求,如医院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资金、科技发展需要增加的人力成本、国际市场价格增加导致的油铜消耗成本的增加等等。医院发展需要资金、而现有物价政策又阻碍甚至压缩了医院的资金来源,医院发展举步维艰。

⒋环境与付出。我们承认,不排除有个别医务人员为中饱私囊而损害患者利益,但部分媒体对于反面教材的过度报道,已经严重损害了医务人员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使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而广大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也就一笔勾销,于是乎,原本简单的事件,医务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不必要的医疗纷争,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加紧缺。医疗消费的信用缺失,使医务人员的许多辛勤劳动得不到回报,医疗欠款逐年增长,但这一方面财政补助往往却显得苍白。

⒌扶持与竞争。民营医院崛起,他们有着税收上的政策扶植、医院又新成立,不存在离退休人员的等负担。而公立医院却刻有多少年来医疗改革风风雨雨的烙印,又背负着许多原有的沉重包袱,与民营医院的竞争是在不同起跑线上的竞争。

①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 绍兴市 31 E-mail地址:wlm18@126.com

二、补助方式探讨

从卫生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现有的财政补助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医院健康发展的需要了。为此,笔者根据医院实际现状,探讨若干财政补助方式的改进。

⒈财政补助应各取所需,不搞一刀切。各级医院发挥的社会职能不同、各家医院的财政需求范畴不同、各类医院的发展方向不同,因此财政补助的方式方法应各取所需,抓住重点,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但每年经费不能搞一刀切。如各个医院均有医疗特色,应根据其医疗范畴重点进行社会职能成本补助;又如有的医院当年有大型公益性基建项目,则应重点保证该项目补助设置是税费等政策上的优惠,促进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再如有的医院是重点发展民族中医的,则应对传统医疗项目重点扶植。对于当年因欠款明显增长或基建投入增加等原因,应至少保证往年的补助标准不变,不应受当年经费总量的限制而调节。

⒉财政补助应充分鼓励社会效益的发挥。当前,政府鼓励医院积极减轻老百姓“看病贵”的负担,但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鼓励措施或处罚措施。各家医院实际执行情况差距较大,结果是严格执行的医院损失了大量的经济结余,而未执行的医院却保证了部分原始积累资金,长此以往,所有医院最终都不会再积极响应。因此,财政补助应积极鼓励各级医院社会效益的发挥,对于提高效率、降低经济效益的医院,给予大于降低部分结余率的补助,使得所有医院均向这一方向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⒊财政补助应全面保障人员经费。目前,医院91%的发展规律与生存资金需要靠医院自己经营才能获得,而且在药品价格一再下调的前提下,公立医院唯有经过十二分的努力才能在民间资本日益充斥的医疗市场中站稳脚跟,这就使医院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分配方案促进增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务人员重复检查、开大方、小病大治。因此笔者建议,所有人员经费均应由财政补助,医院收支结余全部上缴国库,则医务人员的薪金与开单挂钩彻底切断,重复检查、开大方、小病大治等现象将有效遏制,医疗卫生资源使用也不再出现“浮肿”现象。长此以往,对于卫生资源相对重复投资的部分可转移到医务人员经费补助上,最终将节约国家大量的卫生投入,并彻底改善医疗秩序。

乡镇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刍议 篇6

关键词:乡镇政府 财政支出 改革

一、目前乡镇财政支出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越位”与“缺位”并存

财政支出越位表现为:一是直接涉足竞争性领域。改革开放过程中,许多乡镇政府出面贷款和集资,办起了一批乡镇企业,但由于人才匮乏、缺少竞争,管理不善、信息跟不上市场变化。几年下來,倒闭破产时时发生,使乡镇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二是超越自身经济实力投资“政绩”工程。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在当政期间,急于政期业绩,不顾长远利益,不考虑财力许可,靠贷款、集资和摊派大搞“面子”、“样板”、“形象”等工程。结果是完成一项建设,留下一笔债务。三是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包大揽。对一些进入市场的乡镇事业单位,已经从市场取得较高的收入,但仍然享受着以前政府所提供的一切待遇。四是乡镇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支出负担重。

财政支出缺位表现为:一是对乡镇公益事业保障乏力。乡镇公益事业单位(如中小学、卫生防疫站等),按性质属于公共部门,其服务属于公共产品范畴,这些支出理应由财政资金予以保障。但现在却资金供给短缺,保障乏力。二是对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保护、非盈利性的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偏少。并由此衍生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和过度依赖贷款搞建设的现象。三是对农村社会保障无力顾及。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在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中,急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稳定广大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但是以目前的乡镇财力,根本无力顾及。

(二)刚性支出增长过快,超过了乡镇财政财力的增长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增支政策,使乡镇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加。一是政策性增资。近几年来国家调整基础工资,提高工资补贴标准,改革社会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范围等,都增加了乡镇财政负担。二是法定支出增加。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对一些支出标准作出了硬性规定,如规定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增长速度必须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且要逐年递增。三是资金配套政策。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的专项政策,下达的各种专项资金,都要求乡镇政府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否则,专项资金难以到位,这也增加了乡镇财政的支出压力。这些刚性支出的增长,有的远远超过了乡镇实际可用财力的增长,造成支出的硬缺口。

(三)支出预算编制方法的不科学

长期以来,我国乡镇财政支出预算编制方法一直是按功能并采用“基数法”编制预算。这种方法有其合理之处,如按功能编制预算支出便于经济分析;编制方法较为简便等。但这种预算方法的明显不足:一是没有将预算指标细化到具体单位和项目,不利于乡镇财政的监督,不利于合理控制支出;二是由于预算编制较粗,预算分配的透明度不高,造成预算约束弱化;三是支出预算科目的设计不科学、不规范,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乡镇政府的事权和财政支出金额,因而不能满足细化预算的要求,也不便于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

(四)乡镇财政预算约束软性化,缺乏监督力度

乡镇财政预算是乡镇政府有计划配置和分配乡镇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预算一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通过,就成为乡镇政府一定时期内的收支行为准则,不得随意变动。但在实际执行中,一方面由于乡镇人大缺乏监督财政的经验,其工作仅限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乡镇人大平时对财政预算执行监督不足,造成部分乡镇执行预算过份随意,调整预算也很少通过乡镇人代会,往往凭领导“一支笔”或“一句话”,导致预算数和决算数差异较大。同时,由于乡镇预算内外尚未集中统一管理,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一些不合理、不合法开支在预算外列支。这一切都为财政支出超预算的产生留下一步隐患。

二、乡镇财政支出制度的革新思路

(一)优化支出结构,建立乡镇财政支出新格局

优化乡镇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是科学界定乡镇财政支出范围。财政支出范围不科学,优化支出结构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根据乡镇财政职能,我国乡镇财政支出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乡镇政权建设;二是乡镇社会公益事业;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四是非竟争性和非经营性的公共投资。同时,还应对上述的目标支出进行内部结构调整。

1、精简基层政权机构,节减行政支出

(1)当前,我国乡镇设置过多,规模过小,致使资源配置不合理。因些,我们要紧紧抓住加快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这一契机,本着资源共享、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根据交通条件、人口、区域面积、经济总量等因素,重新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建设小城镇,走城镇化道路。这样,既可以从根本上达到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的目的,把“吃皇粮”的人员压缩到最低点;又可以利用小城镇的聚集效应,扩大城镇规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城镇人口对道路、供水、供电、环境等基础设施和商场、学校、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的共享率和利用率,最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2)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要按市场的要求进行重新界定。从对经济事务的直接干预、直接管理逐步转移到间接调控、间接管理上来。把政府不该管的事彻底分离出来,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属于企业的放给企业,属于社会的交还社会,属于村组织管理的让给村组织管理。同时,必须把原前事业机构具有的行政职能全部剥离,一切权利还给乡镇政府,做到政事、政企、事企彻底分开。此外,县级政府要加大放权力度,除少数部门外,县级职能部门应将相应的人、财、物之权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使乡镇政府拥有完整的职能,真正做到乡事乡管,乡财乡理。(3)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对乡镇现有的内设机构进行撤并转,通过精简机构、减员增效,达到节减人员开支,缓解乡镇财政压力的目的。(4)严格控制经费支出。一切开支都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和批准的预算办理,都要置于严格的财务、审计监督之下,对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都要依法严惩。

2、调整事业布局,优化社会公益事业支出结构

乡镇财政应对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等纯社会公益事业给予经费上的保障。但是,对乡镇事业布局结构应进行调整,彻底打破按行政区划和行政隶属设置事业单位的传统模式。对重复设置、任务交叉、效益低下的事业单位,要进行机构撤并和人员分流,提高事业发展和经费使用效益。比如有些地方教育布局不合理已成为增加乡镇财政负担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某市调查资料反映,目前一些村小学师生比例仅为1:7左右,个别村小学只有20--30个学生。如果师生比按照1:15进行配置,可分流50%以上的教师,缩减一半校舍和相关办公、维护费用。因此,要通过调整教育布局,适当合并现有的学校或教学点,扩大学校规模,调整和清理不合格教师,以达到减少乡镇教育支出,提高乡镇办学效益和质量的目的。二是对不属于公共支出范围的事业单位,比如一些民办公助的站、所,应通过不同方式限期与财政供给脱钩,逐步推向市场,使其自负盈亏。

3、财政要保障非竞争性和非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乡镇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主要是指道路、桥梁、农田、水利、消防基础设施和乡镇(小城镇)的公共设施。保证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支出,是建立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层政府的职能使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在初级阶段政府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乡镇财政要加大对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支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改革预算编制方法,构建乡镇支出预算新体系

改革支出预算编制的目标是: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内容;将预算支出按单位和功能进行分配;建立零基预算编制方法。

1、实行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是公共支出预算通行的做法。通过部门预算,一是细化支出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透明度,有利于防止支出预算分配和执行中的“黑箱操作”,便于立法机构对預算的审查和监督;二是强化预算的约束力,能够有效防止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现象,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三是实行统一的支出预算,便于集中财力,统筹安排,有利于推行乡镇综合财政预算管理。

2、推行“零基预算”。传统的乡镇财政支出分配一直采用“基数法”,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实际执行结果往往造成支出刚性增长,不利于财政宏观调控。“零基法”则不同,主要是根据各单位履行职责、发展目标和人员配备等宏观困素确定资金使用额度,一切从“零”开始。与“基数法”相比,“零基预算”在支出预算分配上更具有公平、公正和合理性。因此,在编制乡镇财政支出预算时,应逐步采用零基预算法。

(三)创新管理机制,探索乡镇财政支出管理新模式

1、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在于:⑴有利于强化支出预算约束,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⑵有利于从源头上抑制各种腐败现象,提高乡镇政府的信誉和威望。

2、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加强乡镇财政支出管理的意义在于:⑴有利于库款调度。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支出多头,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⑵有利于财务监督。乡镇财政、支出单位、结算银行都持有可以相互核对的资金支付账册,预算执行规范透明,监督管理贯穿全过程。⑶有利于强化支出预算的约束力和预算执行管理。

(四)强化监督,健全支出监控新机制

1、加强乡镇人大对乡镇财政预算及执行情况的监督。对本级人代会通过的预算,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应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按法定程序提请乡镇人大主席团批准。乡镇财政要坚持每季向乡镇人大主席团汇报一次预算执行情况,年终向人代会汇报决算情况。

2、加强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的监督指导。一是对乡镇财政总会计实行会计委派;二是定期对乡镇财政收支状况进行检查;三是设立乡镇财政收支预算备案制度,年初收支预算及年中预算变更都要及时上报县财政部门备案。

3、健全乡镇财政审计制度。其重点是乡镇财政收支情况年度审计和乡镇主要领导离任审计制度。审计主体一般应由县级审计部门承担。

总之,通过以上创新,目的是使乡镇财政在支出上更加合理、科学、有效;在管理上更加有章可循;使乡镇财政支出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更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孔志锋、高小萍:《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4年2月10日

2、张玲:《标本兼治化解地方财政风险》,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4年7月18日

3、湖州市委办、财政局联合课题组:《加强乡镇财政建设,促进乡镇财政发展》,浙江省预算管理与会计改革论文选2004年8月16日

4、张世超:《政府财力整合与财政体制改革》,经济参考报2004年8月18日

5、龙昊:《积极财政转型防范财政风险》,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0月27日

6、刘尚希:《财政风险防范的路径与方法》,财贸经济2004年12月18日

7、刘军民:《以公共财政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7月6日

8、刘尚希:《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财政的任务》,财政与税务2006年12月12日

9、郝书辰、王进杰:《政府绩效预算执行控制改革研究》,2007年3月15日

财政补助支出论文 篇7

一、甘肃省国库支出和财政支出统计数据的基本情况

(一)支出总量

2014年甘肃省国库公共预算支出2641.12亿元,财政支出2538.41亿元,国库支出大于财政支出102.71亿元,差异率为4.05%。2011年-2014年间,2013年差异率最小,仅为0.59%;2012年差异率较大为-4.09%。2011年、2012年国库支出小于财政支出,而2013年、2014年国库支出大于财政支出。

(二)支出分类

国库支出统计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国有资金经营预算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债务预算支出五个部分,而财政支出仅包括前四项,未设置债务预算支出。就甘肃而言,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没有发生额,国库支出涵盖四项,而财政支出涵盖三项。2012年、2013年、2014年国库支出统计中,债务预算支出金额分别为77.33亿元、0.64亿元、29.09亿元,财政部门未设置此项,其在公共预算支出中列支。

(三)支出科目

经核对,2014年国库支出中无一个类级科目统计数据与财政部门核对一致,不符率占全部类级支出科目数的100%。而且TCBS上线前后,科目差异率变化较大,由于甘肃省TCBS在2013年7月上线,现将2012年、2014年上线前后部分重点支出科目做对比,上线后2014年较上线前2012年科目差异率更大。另根据《关于规范国库调拨收支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库支出增设2300299、270等科目用来统计转移性支出、往来性支出,与财政转移性支出科目有差异。

二、甘肃省国库支出和财政支出统计数据差异的原因剖析

(一)记账方式差异

国库支出业务基于收付实现制,即以国库资金的支出时点为确认依据,库款拨付就确认支出。而财政支出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凡是当期的支出,不论国库资金是否拨付,都确认支出;反之,不确认支出。目前,大部分市、县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部门通过对代理银行下达支付额度,代理行在额度范围内进行支付,财政部门对当年已下发的但未使用完的支付额度(即集中支付结余)列入当年财政支出,而国库核算不将此项列入支出,第二年实际支付时,国库发生支出,而财政不列支出。2014年财政集中支付结余17.9亿元在财政支出中列支,而且未在国库支出中列支。发生以前年度支出退回,国库以该款项冲减当年财政支出,而财政则是冲减以前年度支出,对当年的支出不予调整。

(二)支出分类差异

TCBS上线后,集中支付支出通过21999其他支出科目核算,未对明细项目进行分类,归入各项支出中,因此导致国库类级支出与财政类级支出差额较大,以2014年为例,21999科目支出金额为1014.87亿元,公共预算支出总额为2641.12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38.43%,严重影响了分类支出的准确性。2014年主要支出项目差异率均在20%以上,尤其是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支出差异率在50%以上。

(三)财政专户资金差异

由于部分财政专户的设立,财政收支通过专户直接核算,不经过人民银行国库,造成部分资金体外循环,严重影响了国库支出核算的准确性。如:粮食风险基金支出、农资综合补贴支出,财政部门通过在农发行开立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单独核算,封闭运行,不通过国库进行拨款,国库支出未列支这部分金额。

(四)科目设置差异

现行国库支出科目是按照功能分类统计的,未设置暂收、暂付科目,因此,国库在发生暂收、暂付业务时,只能将其归集到转移性支出科目。而财政核算涵盖收入、支出、资产以及负债等多种功能,设置了暂收、暂付等过渡账户,对暂收、暂付不列收支处理,并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国库以转移性支出列支政府采购支出,而财政在暂存款中核算该项收支,未列入支出项目中。

(五)对账调整差异

相关制度规定中,只对收入对账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而对于国库与财政的支出对账工作未予明确,在实际工作中,支出对账经常被忽视,更正处理不够及时妥当。据调查,2014年甘肃省财政部门在与人民银行国库对账过程中,仅对收入进行对账,并未核对支出情况。而对于财政支出科目使用错误的更正,一般由财政部门单方面进行调整,未填制更正通知书送国库部门办理更正,导致财政与国库支出数据的差异。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信息化建设

加快TCBS系统的升级改造,将集中支付数据按明细科目入账,减少因集中支付数据合并入账带来的差异,从而大幅降低国库支出与财政支出的差异率。加快财政支出无纸化进程,不断扩大财政支出无纸化业务范围和覆盖面,财政部门与人民银行国库通过部署统一的电子凭证库,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实现支出业务的无纸化。

(二)加强财政专户管理

清理、整顿和压缩财政专户,财政资金的拨付全部通过央行国库办理,杜绝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使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能够在央行国库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和体现,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更加公开、合法、透明,管理更加规范。

(三)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财政部门在处理预算支出科目调整时,应抄送支出科目调整信息资料到人民银行国库,人行国库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支出科目,保障财政支出与国库支出调整的一致性。

(四)强化支出对账监督

财政补助支出论文 篇8

一、湖南省绩效评价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2004年以来,湖南省财政厅注重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积极探索,不断进取,把绩效评价作为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予以深化和发展,绩效评价在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

一是编印了《绩效评价文件汇编》,对财政部相关司局2002年以来出台的有关绩效评价方面的政策文件进行归类和整理,为推动全省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指导。二是适时制定并修改绩效评价管理办法。2005年制定《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2009年,对试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印发《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绩效评价的管理与组织实施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明确规范。各市州财政部门也陆续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其中株洲市还编印了《绩效自我评价工作流程》、《财政支出项目自评报告编写提纲》、《株洲市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工作评比细则》等配套制度。

2. 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近几年,先后到省内外开展多次专题调研活动。2007年,到武汉、上海等地参加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研讨会,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形成了《绩效评价:财政管理的重大变革》调研报告。2009年,到广东等省学习,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形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报告,基本搭建起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2010年,到浙江、江苏学习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强湖南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报告,为推进本省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与此同时,我们还选择部分省直单位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专项检查,对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各市州也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究,发表了相关的调研文章,如株洲发表了《从项目绩效评价入手》、娄底发表了《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缓解县乡政府困难》、衡阳撰写了《关于财政绩效评价的若干思考》等。

3. 开展项目自评和重点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财政支出效益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自评体系,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按照《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要求,印发各年度《关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的通知》,编制“省直部门预算单位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报告表(范本)”,选取部分支出项目作为各年度的财政支出自评项目,并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二是在自评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对部分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如2005年的“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6年的“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专项资金”,2007年的“职业教育财政支出项目”,2008年的“省属老水库库区特困移民无房户建房补助资金”,2009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和管理”,2010年的“全省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资金”等项目。财政支出重点评价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上下联动,增强了对重要民生工程的考评力度,起到了较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4. 开展组织培训,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绩效评价队伍,省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多次业务系统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聘请财政部和高校专家,对财政系统绩效评价相关人员进行分批、分期的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二是利用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和调研等机会,促进省级和各市州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推介成功经验,宣传先进做法,做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通过以上努力,初步探索了适合省实际的绩效评价模式,形成了较为规范有序的评价方式、程序,建立了具有一般指导性意义的指标体系。同时,通过绩效评价,资金使用部门和项目单位的资金绩效观念得到了强化,人们对绩效评价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二、目前绩效评价面临的困境

虽然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行和推广绩效评价的难度仍然很大。究其原因,除绩效评价本身的复杂性外,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更新难

单位普遍存在重资金分配、轻绩效管理的思维惯性。有的部门领导对绩效评价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就行,对使用效果和绩效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则将绩效评价等同于审计或财政监督,认为既然有审计、有财政监督,就没有必要再搞绩效评价。思想观念落后成为制约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因素和难点。

2. 缺乏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就财政部门而言,目前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评价指标设置不完善,绩效评价的规范性、科学性不足。对各单位而言,没有形成绩效观念,就难以事先主动地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进行绩效监控,更无绩效标准。而科学的指标体系、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准绳,没有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就很难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论,评价工作也就难以为继,持续性不强。

3. 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保障

我国的绩效评价较长时期以来处于自发状态,工作的启动和开展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领导、特别是财政部门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由于没有可遵循的统一的法律依据,使绩效评价失去了强制性的保障,较难得到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也很难保障必要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绩效评价的广度、力度、深度受到严重影响。

4. 缺乏严格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由于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应用评价结果的相关制度或机制没有建立,导致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难以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在评价结果应用困难。评价结果难以真正运用到绩效目标设定、预算资金安排上来,从而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制约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今后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考

绩效评价是一项理论性、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推广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由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 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

加快绩效评价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进程,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目前绩效评价工作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开展理论研究。同时,要对绩效评价的意义、重要性和所取得的成效等内容进行广泛、深入和持久的宣传,增强绩效评价的影响力,使这种理念深入人心,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只管争钱用钱分钱而较少考虑资金使用效益的思维定势,在全社会树立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为绩效评价的实施和推广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为绩效评价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

由于我国目前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及工作制度建设滞后,极大地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和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在目前条件下,一是要在《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增加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内容,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约束力,提高绩效评价的法律地位,为绩效评价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绩效评价制度,对绩效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指标、组织管理、对象、工作程序及结果应用等进行统一规定。当条件比较成熟时,可制定专门的法律,确保绩效评价工作在法律的规范下健康有序地开展。

3. 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一是尽快建立科学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绩效评价指标的统一性、完整性、科学性及衡量标准的准确性是影响评价结论、决定绩效评价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目前没有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的情况下,亟需加快制定符合工作实际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当前,应在充分考虑财政支出的特点和运作过程基础上,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指标体系,包括财政支出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四个环节内容,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和衡量财政支出的绩效。二是要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库。联合相关专业人员,对各类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甄别和再加工,并按照财政支出的功能和特性,细分为不同支出类型,然后对每一类财政支出设置主要的个性指标,形成指标库。三是要建立第三方中介库。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具有独立性强、整体业务水平高的优势,采用“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绩效评价。

4. 建立“前评审、中监督、后评价”预算绩效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

一是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前评审)。绩效目标的制定,一般由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单位根据有关规划和任务来设定。在预算编制环节建立前评审制度,即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考评指标,对预算项目资金安排实施绩效论证,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对项目安排的必要性、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项目管理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以此作为项目预算安排和预算调整的依据。二是进行绩效拨款跟踪管理(中监督)。财政部门组织专家会同预算执行部门按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事中绩效评价。事中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有关部门,以利于加强项目管理,掌握支出进度,乃至调整项目预算。三是实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后评价)。要求项目单位在项目结束时或预算年度内对绩效目标实现及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自评价,并向财政部门提交项目绩效报告和自评价报告。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单位自评价,对重大、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该专项资金安排和再安排的重要依据。

5. 加大绩效评价结果推广和应用力度,提高绩效评价的权威性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问题研究 篇9

【关键字】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支出结构;建议

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科学规划对于各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财政支出的使用规划能够对各地方的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整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投资,能够加快该区域的地方发展,若是在财政支出上没有加大经济建设的投入,而增加了日常开支和管理,就不能够实现科学的经济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地方和国家的经济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支出较少

分析我国地方的财政支出情况,我们发现,地方政府用于平时日常管理的较多,而用于本地区经济建设的财政支出较少,从实际的应用中可以看出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性。目前,我国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还没有统一的框架,对于实施内容时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制约,地方政府对于资金的使用没有进行合理性安排,没有终点对地方的经济建设进行规划和建设,造成了资金支配不合理的现象。

2.地方财政支出机构中日常支出较大

随着我国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的生产水平不断的提高,相应的,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就相继增长。我国在国家建设中也进行了管理制度的变革,在国家管理干部中对于横向和纵向人员进行合理的结构分析和精减人员,从党中央到各地级乡政府的纵向管理层上,实施管理职能较少的进行撤除和责任划分。对于同一管理级别中,不同分支管理的横向人员中,对工作内容重复和工作人员较多的部门进行人员的裁剪。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的情况下,政府人员也在精简,而各地方政府的日常支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同比增加的现象,使得地方财政支出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使用,造成其支出结构不合理。

3.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规范

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国家的政策实施、管理层结构和人民的经济发展都在日益的变化中,如果还是沿用老一套的财政支出方案就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态势,其财政支出就够也就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目前,地方财政支出的应用范围较大,支出使用的重点项目不够明确,不能够对支出结构进行科学的划分和执行。财政支出的管理上,相关人员只是针对目前的支出事项是否符合规定进行审批,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只要符合使用要求都可以获得资金的使用,而在资金紧张时期就加紧了资金的播放,并没有做到财政支出的合理规划,没有确定好政府规划和财政使用的同步关系。

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完善建议

1.明确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在各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支出结构的确立,针对该地方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状态,制定经济建设方案,明确重点投资的项目,对经济建设支出和日常支出进行科学的比例划分,并严格按照规定实施,对于教育科技建设、农业和工业建设要加大投资力度。

2.制定各级政府事权划分的法律规范。近期内解决的重点应放在“上面出政策下面拿钱”的问题上.各级政府应遵循“谁出政策谁拿钱”的原则.在制定和实施涉及到政府间财政权益再分配的公共政策时,各级决策者要遵守政策责任原则;长期内。应完善政府间事权划分的法律体系。使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间事权、收入和支出划分具有权威性。

3.建立规范的地方财政收入机制。实行综合财政预算.提高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凭借国家职能强制征收的、具有一定规模和长期稳定的收费(基金)改为税收,纳入地方税体系。同时,合理划分地方各级财政收入。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4.规范转移支付办法。在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省级财政要按照有关客观因素和开支标准。合理测算所属市级、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和政权正常运转等基本财政支出需求。对县、乡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基本财政支出需求部分。省、市级财政要通过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加以解决。

5.加强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对于地方政府资金的使用项目和使用预算的确立,是政府實现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基础,意识地方政府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条件。因此,各地方政府要加强资金预算管理的实施,确立预算制度,培养专业的资金预算人才,做到准确的预算分析,为地方政府实现科学的经济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6.对乡镇财政使用进行科学管理。各地方政府都有较多的乡镇分布,财政支出上就显得较分享,针对不同的乡镇经济情况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经济较弱的乡镇政府要规划投资项目,并加大资金的拨放,尽早的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管理中,对资金的支出进行重点和日常的比例划分,提高资金预算和管理的实施,施行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做到财政支出结构的科学划分。

三、结语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政府部门在地方建设和投资中也在不断的加大力度,但是,在实际的财政支出结构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为了实现财政的科学管理和使用,各地方应该对经济建设投资和日常支出进行合理的规划,确立重点投资项目,加强预算管理,不断的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和宏观调控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郑尚植.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12(06).

上一篇:治疗药品下一篇:物理负担尝试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