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

2024-10-04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共12篇)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 篇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结果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其核心是强调财政支出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财政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和推行绩效评价制度,是财政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改进财政预算绩效的重要途径。以下从湖南省绩效评价工作实践出发,探讨当前绩效评价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改进措施。

一、湖南省绩效评价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2004年以来,湖南省财政厅注重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积极探索,不断进取,把绩效评价作为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予以深化和发展,绩效评价在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

一是编印了《绩效评价文件汇编》,对财政部相关司局2002年以来出台的有关绩效评价方面的政策文件进行归类和整理,为推动全省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指导。二是适时制定并修改绩效评价管理办法。2005年制定《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2009年,对试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印发《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绩效评价的管理与组织实施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明确规范。各市州财政部门也陆续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其中株洲市还编印了《绩效自我评价工作流程》、《财政支出项目自评报告编写提纲》、《株洲市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工作评比细则》等配套制度。

2. 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近几年,先后到省内外开展多次专题调研活动。2007年,到武汉、上海等地参加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研讨会,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形成了《绩效评价:财政管理的重大变革》调研报告。2009年,到广东等省学习,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形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报告,基本搭建起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2010年,到浙江、江苏学习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强湖南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报告,为推进本省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与此同时,我们还选择部分省直单位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专项检查,对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各市州也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究,发表了相关的调研文章,如株洲发表了《从项目绩效评价入手》、娄底发表了《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缓解县乡政府困难》、衡阳撰写了《关于财政绩效评价的若干思考》等。

3. 开展项目自评和重点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财政支出效益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自评体系,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按照《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要求,印发各年度《关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的通知》,编制“省直部门预算单位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报告表(范本)”,选取部分支出项目作为各年度的财政支出自评项目,并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二是在自评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对部分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如2005年的“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6年的“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专项资金”,2007年的“职业教育财政支出项目”,2008年的“省属老水库库区特困移民无房户建房补助资金”,2009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和管理”,2010年的“全省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资金”等项目。财政支出重点评价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上下联动,增强了对重要民生工程的考评力度,起到了较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4. 开展组织培训,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绩效评价队伍,省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多次业务系统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聘请财政部和高校专家,对财政系统绩效评价相关人员进行分批、分期的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二是利用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和调研等机会,促进省级和各市州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推介成功经验,宣传先进做法,做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通过以上努力,初步探索了适合省实际的绩效评价模式,形成了较为规范有序的评价方式、程序,建立了具有一般指导性意义的指标体系。同时,通过绩效评价,资金使用部门和项目单位的资金绩效观念得到了强化,人们对绩效评价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二、目前绩效评价面临的困境

虽然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行和推广绩效评价的难度仍然很大。究其原因,除绩效评价本身的复杂性外,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更新难

单位普遍存在重资金分配、轻绩效管理的思维惯性。有的部门领导对绩效评价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就行,对使用效果和绩效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则将绩效评价等同于审计或财政监督,认为既然有审计、有财政监督,就没有必要再搞绩效评价。思想观念落后成为制约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因素和难点。

2. 缺乏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就财政部门而言,目前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评价指标设置不完善,绩效评价的规范性、科学性不足。对各单位而言,没有形成绩效观念,就难以事先主动地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进行绩效监控,更无绩效标准。而科学的指标体系、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准绳,没有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就很难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论,评价工作也就难以为继,持续性不强。

3. 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保障

我国的绩效评价较长时期以来处于自发状态,工作的启动和开展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领导、特别是财政部门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由于没有可遵循的统一的法律依据,使绩效评价失去了强制性的保障,较难得到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也很难保障必要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绩效评价的广度、力度、深度受到严重影响。

4. 缺乏严格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由于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应用评价结果的相关制度或机制没有建立,导致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难以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在评价结果应用困难。评价结果难以真正运用到绩效目标设定、预算资金安排上来,从而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制约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今后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考

绩效评价是一项理论性、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推广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由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 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

加快绩效评价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进程,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目前绩效评价工作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开展理论研究。同时,要对绩效评价的意义、重要性和所取得的成效等内容进行广泛、深入和持久的宣传,增强绩效评价的影响力,使这种理念深入人心,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只管争钱用钱分钱而较少考虑资金使用效益的思维定势,在全社会树立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为绩效评价的实施和推广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为绩效评价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

由于我国目前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及工作制度建设滞后,极大地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和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在目前条件下,一是要在《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增加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内容,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约束力,提高绩效评价的法律地位,为绩效评价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绩效评价制度,对绩效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指标、组织管理、对象、工作程序及结果应用等进行统一规定。当条件比较成熟时,可制定专门的法律,确保绩效评价工作在法律的规范下健康有序地开展。

3. 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一是尽快建立科学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绩效评价指标的统一性、完整性、科学性及衡量标准的准确性是影响评价结论、决定绩效评价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目前没有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的情况下,亟需加快制定符合工作实际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当前,应在充分考虑财政支出的特点和运作过程基础上,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指标体系,包括财政支出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四个环节内容,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和衡量财政支出的绩效。二是要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库。联合相关专业人员,对各类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甄别和再加工,并按照财政支出的功能和特性,细分为不同支出类型,然后对每一类财政支出设置主要的个性指标,形成指标库。三是要建立第三方中介库。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具有独立性强、整体业务水平高的优势,采用“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绩效评价。

4. 建立“前评审、中监督、后评价”预算绩效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

一是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前评审)。绩效目标的制定,一般由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单位根据有关规划和任务来设定。在预算编制环节建立前评审制度,即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考评指标,对预算项目资金安排实施绩效论证,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对项目安排的必要性、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项目管理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以此作为项目预算安排和预算调整的依据。二是进行绩效拨款跟踪管理(中监督)。财政部门组织专家会同预算执行部门按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事中绩效评价。事中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有关部门,以利于加强项目管理,掌握支出进度,乃至调整项目预算。三是实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后评价)。要求项目单位在项目结束时或预算年度内对绩效目标实现及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自评价,并向财政部门提交项目绩效报告和自评价报告。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单位自评价,对重大、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该专项资金安排和再安排的重要依据。

5. 加大绩效评价结果推广和应用力度,提高绩效评价的权威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权威性是这一工作得以发展的强大动力。评价结果的应用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的权威性和评价作用的发挥。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应该成为财政资金使用单位、财政部门编制预算的依据,成为各级人大审批预算的依据。随着绩效评价的深入发展和逐步完善,评价结果还可广泛地应用到政府行政管理的其他方面,促进政府实现全面的绩效管理。总之,通过绩效评价结果的全面应用,将强有力地推动绩效评价工作向前发展,进而促进整个财政预算管理乃至政府管理实现良性循环。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 篇2

一、项目概况

东回镇木槽村位于平定县东南部,距县城

35公里处,有10个村民组,377户,1093口人,其中劳动力582人。现有耕地面积2304亩,宜林荒山6000余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该村传统产业以优质玉米、小杂粮为主。木槽村境内山大坡广,群众广种薄收、经济收入较低。自2002年开始,村党支部、村委会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以发展优质核桃为突破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二、项目单位绩效报告情况

(二)项目绩效目标

在原有700亩核桃树的基础上,新发展无公害核桃种植300亩,总规模达1000亩,力争挂过后年产15万公斤,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万元。

(三)项目资金申报相符性

项目申报内容与具体实施内容相符,且申报目标合理可行。

二、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

(一)资金计划、到位及使用情况

1、资金计划及到位

本项目实际到位县级财政资金30万元,资金到位率100%。

2、资金使用

截止项目评价时实际支出情况31.57万元,项目资金严格按照实施方案预算科目计划进行支出,各预算科目资金略有小调整,调整幅度符合科技资金管理规定的范围内。详细支出如下:

材料费

26.51万元包括试验所需饲草饲料10.57万元、药品3 4.47万元、屠宰试验羊

3.31 万元、上选种羊支出8.16万元。比计划超支1.91万元,原因是增加了南江黄羊种羊培育数量,增加支出培育种羊所饲草饲料成本,增加部分在自筹资金中支出1.51万元,在节余支出的劳务费中支出0.4万元。差旅费支出2.15万元,比计划超支0.95万元。劳务费支出2.21万元。比计划节余1.35万元,节余资金用于支出增加的差旅费、材料费。专家咨询费支出0.7万元。

(二)项目财务管理情况

1、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项目承担单位的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有限公司属于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建立了《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并结合项目制订了《南江黄羊选育保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

2、机构设置

公司内部设置财务部,下设主办会计1人、成本会计1人、出纳1人。

3、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情况

项目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项使用、专账核算”,待项目结题验收通过后合并入公司的统一会计账务之中。项目经费支出必须由经办人、技术人员、监督人、课题负责人、单位领导等逐级审核签字的程序进行审批后方可支付,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对项目实施所需要的物资如种羊、饲料、兽药、草种等,必须严格按单位物资采购要求程序进行采购,采购前首先填写好“物资采购申请单”,经项目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方可采购。采购时,至少有 2-4 名以上采购人员参与;对采购数量较多和金额较大的产品必须由供货方、采购方、监督方等三方参与;对生产所用物资(如饲料、兽药、草种等)必须根据物品的性能、数量等分类保存,并由专人保管,防止霉变,尽量减少损耗。采购的物资验收入库,经相关人员 签字审核后,方可结算。因此,项目实施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处理及时,会计 核算规范、准确。

(三)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本项目在县科技、财政、畜牧等部门的领导下,由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实施,该公司成立南江黄羊选育保种科研实施小组,由廖哲任组长,谭玉祥、陈瑜任副组长,成员有马国柱、岳兴之、苗斌、何兴隆、石金军、杨长钦。主要负责南江黄羊选育保种各研究内容的实施与操作,同时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以保证按照技术路线如期完成各项任务。

三、项目完成情况

(一)项目完成任务量

1、南江黄羊核心羊群建设

根据南江黄羊品系选育方案的要求,2010年完成培育种羊602只,完成计划任务120.4%。全年共培育种公羊165只,其中成年公羊35只,全部达到南江黄羊品种一级标准,大型品系成年公羊7只平体重67.32㎏;周岁公50只,平均体42.17;六月龄公羊80只,特一级率达到78.75%;培育种母羊437只。项目单位承担实施的“十一五”四川省畜禽育种攻关项目通过验收。

2、配套研究专题-5 本年度全面完成所开展的3项研究专题,其研究内容如下:

(1)南江黄羊快速育肥技术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出南江黄羊 当年羔羊在“放牧”条件下 10 月龄羯羊体重达到 32.65 ㎏ 为最佳

出栏时间,在“放牧+补饲”条件下,当年羯羊年龄在 6 — 8 月龄 体重达到 28.43 ㎏

为最佳出栏时间;老残羊在“放牧+补饲”条件 下,通过 2 个月时间的育肥增重效果最快,只平增重达到 13.68 ㎏、日增重达到 228 克。形成南江黄羊快速育肥技术。

(2)南江黄羊疾病综合防治新技术研究。本专题研究形成了

“四季驱虫+春、秋两季预防注射+科学饲养管理” 的南江黄羊防 疫保健技术。

(3)南江黄羊在农牧交错带放牧饲养条件下的“草—畜”平衡技术研究。本研究形成了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人工种草+秸秆 饲料” 的山区养羊 “草—畜”平衡技术,通过应用实现了生态养羊,促进养羊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项目完成质量

通过本项目实施,使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有限公司核心羊 群的数量增加、质量得到提升,全年完成生产各类种羊 6787 只,其中用于核心羊群扩群更新 602 只,对外推广种羊 6185 只。公司 年底存栏 5368 只,其中能繁母羊 3047 只、配种公羊 109 只,现有 特、一级种羊 2860 只,羊群结构合理,品种质量得到巩固。

(三)项目完成进度

本项目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进度如期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 各项研究任务。

四、项目效益情况

本年度全面完成所开展的

分享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复制预览

普通尺寸(450*500pix)较大尺寸(630*500pix)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你可能喜欢

房地产评估报告格式 资产评估报告书内容与格式 节能评估报告格式范文 评估报告的格式

421下载页 券 30免费 页

6页 1下载

1页 1下载

券 更多与“评估报告格式”相关的文档>>

区域生态农业园发展模式研究

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思路

杭州蓝海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绿色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总结 生态农业园设计

更多与“生态农业园”相关的文档>>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培训提纲之二——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试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福建省重大专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 西安市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更多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文档>>

按照“放牧”和“放牧+补饲”的饲养方式,分别在六月龄、八月 龄、十月龄、周岁等 4 个阶段进行屠宰测定其产肉性能,并选择老 残羊 60 只进行短期育肥观测增重效果,从而形成南江黄羊快速育 肥技术。

(2)南江黄羊疾病综合防治新技术研究。通过对南江黄羊已 发生的疾病调查,并结合国内外羊的疾病防治现状,研究出传染病 的免疫程序,寄生虫病和普通病的防治方法。形成了“四季驱虫+ 春、秋两季预防注射+科学饲养管理”的南江黄羊防疫保健技术。

(3

17免费 页

4页 免费 261下载页 券 10免费 页

407下载页 券

432下载页 券 10免费 页

3页 免费 3页 免费 8页 免费)南江黄羊在农牧交错带放牧饲养条件下的“草—畜”平衡技术研究。

具体完成南江地区草地产草量的测定、优良牧草品种 的筛选、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草地牧草营养价值评定、草地载畜(南江黄羊)量测定等研究内容。

3、实施进度计划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为 10 个月,即 2010 年 3 月至 12 月。

(三)项目资金申报相符性

项目申报内容与具体实施内容相符,且申报目标合理可行。

二、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

(一)资金计划、到位及使用情况

1、资金计划及到位

本项目实际到位县级财政资金 30 万元,资金到位率 100%。

2、资金使用

截止项目评价时实际支出情况 31.57 万元,项目资金严格按 照实施方案预算科目计划进行支出,各预算科目资金略有小调整,调整幅度符合科技资金管理规定的范围内。详细支出如下 :

材料费 26.51 万元 , 包括试验所需饲草饲料 10.57 万元、药品

本年度全面完成所开展的 3 项研究专题,其研究内容如下:

(1)南江黄羊快速育肥技术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出南江黄羊 当年羔羊在“放牧”条件下 10 月龄羯羊体重达到 32.65 ㎏ 为最佳

出栏时间,在“放牧+补饲”条件下,当年羯羊年龄在 6 — 8 月龄 体重达到 28.43 ㎏

为最佳出栏时间;老残羊在“放牧+补饲”条件 下,通过 2 个月时间的育肥增重效果最快,只平增重达到 13.68 ㎏、日增重达到 228 克。形成南江黄羊快速育肥技术。

(2)南江黄羊疾病综合防治新技术研究。本专题研究形成了

“四季驱虫+春、秋两季预防注射+科学饲养管理” 的南江黄羊防 疫保健技术。

(3)南江黄羊在农牧交错带放牧饲养条件下的“草—畜”平衡技术研究。本研究形成了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人工种草+秸秆 饲料” 的山区养羊 “草—畜”平衡技术,通过应用实现了生态养羊,促进养羊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项目完成质量

通过本项目实施,使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有限公司核心羊 群的数量增加、质量得到提升,全年完成生产各类种羊 6787 只,其中用于核心羊群扩群更新 602 只,对外推广种羊 6185 只。公司 年底存栏 5368 只,其中能繁母羊 3047 只、配种公羊 109 只,现有 特、一级种羊 2860 只,羊群结构合理,品种质量得到巩固。

(三)项目完成进度

本项目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进度如期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 各项研究任务。

四、项目效益情况

本着“边研究、边应用、推广”的原则,一边将研究形成的南 江黄羊各新品系向县内推广,全年向县内养羊农户推广种羊 364 只(公羊 102 只、母羊 262 只),发展养羊户 67 户;一边向县外推广

应用,当年向贵州、重庆、湖南、安徽、陕西、甘肃、云南、湖北、广西和四川等 10 个省的 38 个县(区),推广种羊 6185 只。通过本

项目实施,带动龙头企业相关产业发展,2010 年四川北牧南江黄

羊集团有限公司实现总收入 6189 万元。

五、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四川南江黄羊原种场

是南江黄羊核心育种基地,目前,尚存在交通、羊舍、设施设备等 基础设施较差的实际问题。一是通往原种场的公路不通畅,特别是 一遇暴雨山洪和冰雪天气,造成公路时常断道,给科研带来不便和

增加运输成本;二是以羊舍、草场为主基础设备极差,大多数量羊 舍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草场过度利用需要改造,这些都给科研带来极大影响; 三是设施设

备极差,原种场尚无实验室及试验设备。

(二)相关建议

由于南江黄羊育种保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生物

工程,必须长期坚持不懈。针对上述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地方政 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南江黄羊核心育种区的投入,努力改善基础

设施条件,为南江黄羊育种保种创造有利条件。

浅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篇3

关键词: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体系 因素

前言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一种全新的监督机制,它不同于传统的监督机制,它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它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合理的评价指标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使得财政支出更加合理和有效,这样也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表现。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程序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程序比较严格,它不同于普通的监督程序,计划性、灵活性是该体系的重要要求。首先要由相关的单位根据绩效评价工作的指标评价方案进行自我评价,一般还要制定相关的书面报告。之后要经相关的财政机构,例如财政局等对报告进行审查和考核验收,必要时还要进行现场评价。然后评价小组对于单位提供的资料再进行进一步的审核,还要进行实地检查。最后对其分析讨论后进行打分,根据最后的分值再编写评价结论报告。报告制定出后还要将评价结果报告书下发给有关单位,这样单位就会及时的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整和改善。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

财政支出评价指标是财政监督工作的关键。只有确定好评价指标才能更好的保障评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关于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有关执行方面的规定、社会影响及资金的使用这三项指标。第二是有关财政管理的指标。在此要对财政资金的收支状况、经费的预约情况以及固定资产的管理这几项指标的规定。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要符合预期的指标,财务管理工作要落实,确保财政资金的收支能够合理,避免入不敷出。此外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要遵循相应的指标,经费的预约要符合预约的规定和相关手续的办理,保证财政支出的指标。第三是关于具体业务的指标,具体业务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宣传活动的开展或者项目经费预算等,这些指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必要时还要及时的修改和调整。

三、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实施意义

经过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绩效评价工作逐渐得到关注,也将这种理财理念深入人心。以前单位对于财政支出监督只流于形式而非真正的实施,如今经过这种绩效评价的手段使一些员工甚至领导者都樹立了良好的财务理念。从前只注重地位的观念逐渐转变,如今都讲求绩效的理念正在慢慢形成。这种理念摒弃了传统的“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改善了以前盲目的财政收支状况,使得财政收支的运行更加合理。加强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可靠、准确和高效。另外它还增强了政府的责任意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政府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通过绩效评价,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和发现财政支出中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可以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监督的规范管理机制运用,可以更好的起到监督的作用,也可以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四、制约绩效评价工作的因素

(一)观念因素

根据我国的国情可以看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于资金的管理往往只注重单个方面,常常忽视了其他方面。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观念太过落后,传统的观念使得财政支出的监督往往只是流于形式,而非实质意义上的监督。在如今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政府的监督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规范化的观念不能深入人心,这些外在因素影响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绩效评价工作作为新的财政收支监督的体系它注重监督质量,以及技术的创新。然而传统的观念却阻碍了这一工作的发展。

(二)管理制度的限制

1、财政收支中包括预算管理

目前我国的预算机制发展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它的监督、制定、执行都存在许多的不足。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在预算制定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的处理法律法规与项目资金的关系,制定缺乏严谨性和合理性,制定方式过于盲目。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执行,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预算机制的实施环境存在许多的问题,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问题颇多。最后是预算监督,监督机制更是过于松散,政府监督不力,公众监督力量薄弱,监督的权利不能很好的得到保障。出现了重投入,轻绩效的现象。

2、财政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十分不完善,法制化程度低,政府对于财政收支的各个方面规定不完整,不全面。绩效工作的划分和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了预算工作的滞后,财经纪律松弛,缺乏一个良好的预算环境。严重的影响了财政支出的管理机制的发展。

3、绩效管理的法律规定不健全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大多数只是针对一些专项资金的评价,对于其他的自己缺乏完善的评价,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执行,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预算机制的实施环境存在许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做到事前预警。

(三)技术因素

除了观念因素和管理机制的原因外,还有技术方面的制约。技术包括绩效评价标准的不足和人员素质的问题。绩效评价的标准过于单一,不能全面的完善绩效工作的执行。人员素质也有很多的不足,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的技能不足,严重影响了绩效的工作。

五、改善途径

面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要结合实际和重点去解决和改善。通过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的标准要根据评价的内容,目的,对象进行分析和考虑。指标制定还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不能忽视质量技术的问题,确保评价指标的质量,采用科学的理念和技术,这样才能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执行。第二,完善评价的结果。这就要求绩效评价工作要有始有终,不仅要做好准备工作,还要做好收尾工作。这也是绩效工作的关键。一个好的评价结果对于单位的财政收支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了单位以后工作的改善方向。

六、总结

财政收支绩效评价制度对我国的财政监督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只有善绩效评价制度,才能使我国的财政监督机构的发展更加完善。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机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目前的国情,有目的的有重点的去完善绩效评价制度,以确保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霍素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J].财政监督,2007,(10);25-27

浅谈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内涵 篇4

一、财政支出绩效内涵的界定

绩效这个概念源自管理学, 管理学把绩效作为评定工作综合成果的一个指标, 以这个指标综合评定一个员工、一个部门的工作成效。管理学把绩效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评定员工个体的, 主要分为三方面, 即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工作成果主要衡量员工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 是否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是否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发挥了作用;工作效率主要衡量员工工作耗费资源与创造价值之间的比率关系, 看员工是否创造出数倍于其薪水的价值;工作效益主要是衡量员工的工作成果是否能够带来客观的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等。另一类是对企业内设的机构、部门的评定, 主要分为成果、效率和协调。成果及工作所取得的经济成绩, 主要以盈利来体现;效率追求的是“低投入, 高产出”, 利润率是主要衡量指标;协调则是在前两个指标的基础上, 再衡量其是否在同级组织中发挥出带头联动作用, 是否为在提升整体形象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管理学的绩效定义主要是针对企业来说, 而财政支出绩效由于体制的不同, 与管理学绩效的界定有很大的差异。

财政支出属于政府活动, 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公共服务性。在“小政府, 大社会”的今天, 政府作为社会最重要的服务机构, 其一切活动是从为公众服务出发, 包括财政支出。二是非营利的公益性。政府的财政支出与企业不同, 它注重的是社会效益, 通常都是无偿的, 不以盈利为目的。三是注重资金使用效率。财政资金属于公众资源, 来自税赋, 财政资金的使用必须对广大公众负责, 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支出的财政资金是否发挥最大效益是考核财政资自出的一个重要因素。财政支出的这三个特点决定其绩效内涵有别于管理学绩效。

西方发达国家在财政支出绩效内涵的研究中, 率先得出较为权威和完善的结论, 即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经济性即节约性, 主要针对财政无偿投入资金, 追求“少花钱, 多办事”, 以有限的资金支出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效率性是针对政府投资及政府经营等方面, 追求投入与产出比的最小化;有效性主要体现资金支出效果, 是否完成既定的目标, 是否有效解决了问题。

二、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内涵的界定

财政科技支出属于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它首先具备财政支出绩效的所有内涵, 但由于财政支出的科目繁多, 用途不同, 所以不同种类的财政支出在绩效内涵的各个方面侧重性也有所差异, 财政科技支出的特点在效果、经济、效率和效益四个内涵的基础上, 受其自身特点影响, 具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

科技活动包括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三类活动。它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科技研发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 创造更新、更先进的技术, 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其成果具有天然的创新性, 创新程度的大小直接决定科研成果价值大小;它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科技研发由于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经常会有不可预知的情况发生, 不能确保是否有成果产出, 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科技研发的风险性;它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性。科技活动的成果可以提供新的知识, 增加社会的知识总量, 提高社会科技水平, 它不仅能使成果所有人获利, 也能使整个社会都受益。

上述特性主要针对科研活动而言,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等活动都是在已产出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它们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社会效益性方面。所以, 我们在认知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内涵时, 也要有所区分。经济效果、社会效益、资金使用效率三方面内涵中, 科技研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 因此它的绩效应侧重于经济效果, 即创造新价值, 然后才能考虑到其对社会的贡献, 即社会效益, 科技研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决定了科技研发的成果、完成时限等的未知性, 其他种类财政支出注重的资金使用效率反而不是侧重点。科技研发以外的其他科技活动不具有不确定性, 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是可以确定的, 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衡量是十分必要的, 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基本持平。

三、财政科技支出内涵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 财政科技支出的内涵与财政支出内涵的内容相同, 分为经济效果, 社会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三个方面。因科技活动的不同,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内涵的三个方面侧重点差距也比较大。科技研发注重经济效果, 之后考虑社会效益, 资金使用效率不是重要因素。而科技研发以外的科技活动要求经济效果、社会效益、资金使用效率三者之间要达到一个和谐、完美的关系, 达到一个最佳效果。

摘要: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对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保障、引导和激发作用, 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直接反应一地科技发展水平。评价财政科技支出绩效, 首先必须明确财政科技支出的具体内涵。本文借鉴西方“3E模型”, 首先初步界定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 再从分析科技活动特点入手, 得出财政科技支出内涵应突出经济效果、社会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三个方面内容。

关键词:绩效,财政支出,财政科技支出

参考文献

[1]袁志明, 虞锡君.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内涵及评估实证分析[J].浙江统计, 2004.

[2]陈丽佳, 卢进.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绩效的内涵及特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3]谢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4]张衡, 卢进, 王亚萍, 赵行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谈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 篇5

一、工作原则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遵循以下原则:

(一)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原则。即把财政支出行为及其过程情况,通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比较和评价分析,判断支出的行为和执行的业绩、效果优劣。经济性、效率性与有效性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整体。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定量分析建立在支出项目的财务数据采集分析上,定性分析通过对项目支出全面、综合因素分析,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定量分析共同评价支出项目的效果,以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支出的实际绩效。

(三)真实性、科学性、规范性原则。真实性是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客观公正的基础,科学性是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主,兼顾国家、国际比较标准,将预算标准和实际标准相结合,普通适用和个别选择相结合,充分考虑财政支出的特点和运作过程,以真实反映和衡量不同资金使用单位(部门)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能力,规范性是评价行为和结果始终贯穿和反映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强化、规范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选项、审批、监管、审核功能,增强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责任制,使绩效评价对公共支出的预算管理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基本方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包括:

(一)成本——效益比较法。针对财政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额相同的情况下,对支出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正常开支、额外开支和特殊费用等进行比较,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二)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通过比较财政支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三)摊提计算法。研究某项支出通过盈余得以回收的时限,计算投资回收期或投资风险。摊提时间越短,风险越小。

(四)最低成本法。在某项公共支出不易观测或计算其效益大小的情况下,可采取比较多个功能和目的相近的方案,评价和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

(五)因素分析法。通过列举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

(六)历史动态比较法。将历史上各时期的公共支出按一定原则和类别分类排列,分析比较,确定公共支出效率变化的情况。

(七)横向比较法。将相同或近似的支出项目通过比较其在不同地区间的实施执行情况来分析判断支出的绩效。

(八)专家评议与问卷调查法(公众评判法)。通过若干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分析,同时,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发给一定数量人员填写,最后汇总分析各方意见进行评价判断。

(九)上级财政部门制定的其它方法。

三、指标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通用)指标,一类是个性(选定)指标。基本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应用在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个性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目标来设置(选定)的特定指标。个性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绩效指标根据财政支出的不同功能和类型,同时兼顾绩效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分为九大类:一是财政基本建设支出,二是行政管理支出,三是财政支农支出,四是财政教育支出,五是财政科技支出,六是财政卫生支出,七是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八是政府采购支出,九是财政补贴支出。对每类设立支出类型评价“指标库”,针对不同项目的绩效评价内容选取一定比例的指标。为满足评价工作的要求,还可以结合具体需要临时设置一些补充指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与探索 篇6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质就是政府资金投入与支出效果的比较,它包括以下三个要素:一是该不该办?(目标);二是花多少钱办?(预算);三是是否值得?(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也称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政府和财政部门依据“花钱买效果”理念和评价程序,借助于绩效指标工具,对公共支出的业绩、效果进行评议和估价的制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公共管理制度,而非突击措施或临时行为,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多元评估主体

不同的层次和地位的人,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要求和关注点不同,而且所评价的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因此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是必要的。

(一)多元评估主体的合理性——控制误差的手段

1、绩效信息来源多样性。多元评估主体所涉及的职位多样,多接触和可获得的信息就不会局限于单方面,因此多元评估主体的绩效信息来源具有多样性。

2、绩效信息全面性。绩效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给信息的全面性创造良好的条件。

3、多样化随机误差趋于零。多元化评估主体把个人的主观判断导致影响评价结果的误差降到最低。

4、共同参与,可接受强。多元评估主体不仅有自我的评价,上级评价、同级评价、下级评价还包括外部专家和社会公共评价,消除了一方控制结果的不足,评价结果更有可接受性。

(二)多元评估主体的局限性——误差产生的来源

1、信息不对称。虽然评估主体具有多元化,但是每个主体能够获得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受到限制,导致了信息不对称。

2、需求不对称。评估主体所关注的指标具有不一致性,每个主体所需求的数据也具有多样性,从而引起需求的不对称。

3、政治因素和价值偏好。

构建具有“广度”和“深度”的社会公共参与平台,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为了更好的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要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该机构应该涵盖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专业的中介机构,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评价角度出发对财政的支出项目进行评价。另外多元化的评估主体的评价结果,在保证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从而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可接受力。社会公众的参与增加了绩效评价的活力,从而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赖度。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客体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对财政支出项目、单位财政支出、部门财政支出和财政支出综合的绩效评价。其中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对义务教育专项支出、科技信息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等;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对义务教育支出、司法单位支出绩效评价等;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对行政、教育、公安、公共卫生等部门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是对省级及其以下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这四者评价客体是一个层层递进、逐级包容的关系,单位负责的支出管理、部门负责单位的支出管理并对项目支出管理有最终管理权。对财政支出项目、单位财政支出、部门财政支出和财政支出综合的绩效评价主体体现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全面的过程。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成绩存在于组织外部。企业的成绩是使顾客满意;医院的成绩是使患者满意;学校的成绩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并在将来用于实践。”一个组织的绩效是由组织的外部决定的,即由组织的服务对象——用户来评价。绩效评价是推动财政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首先,绩效评价是实现绩效预算的前提。财政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绩效预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为绩效预算的实施创造条件。再者,绩效评价实现了预算目标与预算效果的有机结合。财政支出的评价问题,对政府来说,是应该做的事情,政府应该知道钱拨出去收到什么效果。然后,绩效评价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评价后才知道支出和效益是否对等,才能更好的调整资金的走向。绩效评价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内在要求。

政府拨款不是为了养人,否则,政府就变成了“养老院”。政府花钱是为了购买公共服务(社会治安、教育服务等)。拨款的目的是“花钱买服务”,而不是“花钱养人、养机构”。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的钱,出于对人民、对政府负责, 财政部门必须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强化了政府的责任意识,有助于建设责任政府,特别是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问责制”。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可以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改变了传统行政管理中“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打小报告的”毛病。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财政支出评价方法分为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逻辑框架法、文献研究法、成功度评价法和德尔菲法。而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是公众满意度测评法、平衡计分卡法、标杆管理法和多目标树图模型。

定性评价方法是在现有调查材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现象运用归纳、演绎、矛盾分析、比较等方法,以判断事物性质为目的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财政支出基于社会目标,资金的支出和过程有些难以量化。定性方法可以通过更深入和更易感知的挖掘去发现资金支出的内在状况。定性评价方法包括抽样确定、数据搜集和分析、质量控制和报告撰写等环节。

定量评价方法是直接可以通过数据计算分析评价内容、反应评价接过的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涉及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其中共性指标是适用所有部门的概括性指标;个性指标是根据评价对象不同特点设定的指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关键环节是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确定指标体系框架,即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分为目标完成类、财务管理类、组织管理类、财产配置与使用、效益类。二是确定二级指标。根据绩效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内容的重要程度,把二级指标分为主要指标和相关指标。主要指标围绕该支出立项是所确定的绩效目标进行选择,包括目标完成、目标完成质量、项目进度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单位费用(成本)、资产配置与使用等。相关指标主要有项目目标明确度、管理的有效性、项目保障条件、资金到位率、项目支出节支率、支出的合格性、资产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等。第三步:确定三、四级评价指标。三、四级评价指标优先从支出申报环节所提出的相关绩效指标中提取,评价指标也以绩效目标所设定的数量值为参考。所设标准高于现实标准时,以绩效目标标准值为参考依据,低于现实标准时,以现实标准值为参考依据。第四步:不同类型支出具体指标权重分配。二级指标的分值是限定的,在二级指标下设定三、四级指标,应区分不同指标考核内容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分值,其合计分值不能突破所属的二级指标分值,个别支出评价中,如不涉及限定的评价指标,该指标分值应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合理分配到其他指标上。(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紫耘.我国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 ].现代径济信息.2014

[2]郭媛嫣.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研究及启示[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篇7

1.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是随着公共财政体系和公共支出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 并伴随着公共支出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绩效管理的萌芽在古代就出现了, 但具有现实意义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是在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 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

财政支出是绩效评价工作的对象。目前, 理论界对于绩效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表述, 常见的有“财政支出”、“公共支出”、“政府支出”等。其实, 在市场经济国家, 财政支出、公共支出和政府支出三种表述的内涵是一致的, 都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职能, 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活动, 是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为弥补市场失灵而采取的一种经济行为。从我国国情看, “财政支出”与西方国家“政府支出”及“公共支出”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别, 我国财政支出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财政支出, 而且还包括对盈利性和竞争性产业与企业的投资与补贴等内容。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应侧重于公共支出领域。

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效果的统称, 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从经济学和行为学的角度看, 只有效益、效率和效果有机结合的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 效益应当是衡量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客观标准。在财政支出领域中, 效益、效率和效果以及其他术语经常在不同的场合使用, 但其本质内涵并无实质性差别, 他们都从资源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角度描述资源配置所处状态。但对于衡量财政支出结果, 效益、效率和效果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任何一个名词都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公共资源的配置状况。“绩效”的内涵更加广泛, “绩效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与数量、机构所做的贡献与质量, 包含了节约、效率和效益”。运用“绩效”概念衡量财政支出行为, 不单纯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 主要包括财政支出成本、支出效率、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前景等内涵。

评价是为达到一定目的, 运用特定的指标、标准和方法, 对事物发展结果所处的状态或水平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其特征一是评价依据具有合理性;二是评价标准具有客观公正性;三是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四是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 采用特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 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 (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 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

2.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认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拥有的财产规模不断膨胀, 致使财产所有者无法直接经营和管理所掌握的财富和资源, 由此必然导致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财产所有权与财产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又客观上导致了财产委托者对财产受托者进行经济监督的需要。由于委托人和受托人在财产经营管理上存在着法律、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诸方面的分离性, 使得委托人往往不能直接控制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和会计报告质量, 因此, 必须借助于一个独立的第三者来实现这种控制, 这就直接导致了绩效评价的产生。

财政是政府的受托理财机构, 代表政府履行为公众理财的职责。为确保财政配置资源的绩效得以实现, 客观上需要财政对政府掌握的公共性资源进行分配, 使财政具有充分调度政府公共资源的权利, 在此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私人财产不同, 公共资源具有三种特征:一是产权的公共性, 即公共资源难以有效地在个体之间进行分割, 其产权难以界定或界定成本极高, 需要政府代行产权进行配置, 这是公共资源的本质属性;二是取得的强制性。公共资源的取得凭借的是政府的政治权威或公共产权, 以直接行政命令或强制征收取得公共资源, 并不直接体现为市场中的商品等价交换;三是间接的有偿性。为体现公共资源产权的公共性, 在公共资源的取得与使用上部分体现着“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特性。

绩效评价对于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具有两个作用, 首先反映和控制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履行过程;其次反映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最终结果。在实践中, 后者对于委托人来说更为重要, 它是委托人了解责任履行状况的基本依据。政府作为纳税人的代言人, 代表纳税人筹集财政资金, 并分配财政资金, 有责任对其支出管理进行绩效评价, 以评判其支出管理过程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原则, 是否达到最大支出效益。这种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构成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

3.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从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总结出“3E”原则, 即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ey) 和有效性 (Effectiveness) 。

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经济性是西方各国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工作的主要初始动力之一, 主要目的是解决公共支出活动中资金严重浪费和资金分配苦乐不均等问题, 以便在各个公共部门和公共项目中建立更为有效的支出决策机制和支出优先排序机制。经济性原则虽然始终作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原则之一, 但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 单纯的经济性原则在评价中的地位和影响逐渐被效率性和有效性原则所取代。

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 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率性是西方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公共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实施进度比较、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等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效率性原则在世界各国公共部门绩效考核与公共支出评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公共部门绩效考核工作中, 效率性原则被作为建立高效率政府的主要追求目标之一。

有效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考虑有效性原则, 是因为一些项目运行可能具有经济性和效率性, 但却不是有效的。如卫生部门发放医疗手册, 手册印刷是经济的, 发放过程也是高效的, 但却没有达到国家降低疾病的预定目标。有效性原则是西方各国公共支出评价从经济性到有效性的转变, 是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加强对宏观调控效果管理的重要体现。当公共支出所追求的目标已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性时, 其效果、效能的最大化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3E”在绩效评价过程中, 针对评价对象、评价目的不同各有侧重, 三要素之间互相区别, 又互相联系, 构成绩效评价的标准体系, 并成为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 资金使用单位因对支出绩效的模糊认识, 或忽视最终目标、效果而单纯追求支出的经济节约;或不顾效果单纯追求效率而造成浪费;或追求所谓“效果”而不顾资源情况, 最终影响综合效果等。因此, 对财政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价, 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分析某一个要素, 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分析, 并将三个要素进行量化, 先确定具体标准, 把计算出的算术比或实际值, 与一定的标准或预期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 从而实现综合评价的目的。

二、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和实践分析

近10多年来, 我国在财政支出管理领域进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等财政四项改革, 这些变革深刻地触动了传统的财政支出管理思想与模式。

1990年, 为加强文教行政财务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部制定了《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教师工资兑现、定员定额管理、专项经费管理、收入管理、教育费附加管理、中小学校舍建设、勤工俭学和财务监督八个方面。1998年, 财政部对原《办法》进行修订, 一是明确了考核目的、对象和级次;二是制定了考核指标体系, 分为综合考核指标 (12项) 、单项考核指标 (47项) 两大类, 单项考核指标又分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三是规定采用百分制量化, 结合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差额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这个时期的绩效评价主要以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为主, 是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萌芽阶段。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初步建立, 财政支出效益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成为财政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2001年, 湖北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 率先在恩施州选择“财政支农”、“基础教育”等5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2002年3月, 财政部派员到恩施州对试点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调研, 认为恩施州通过试点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评价工作组织体系和较为合理的评价工作流程, 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取得的实证经验, 为今后全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2002年7月, 财政部在内蒙呼伦贝尔市举办全国首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财政部门的专家学者就公共财政绩效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和广泛交流。恩施州在会上介绍了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基本作法。此后, 内蒙、辽宁、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等省市先后组团到恩施州实地考察观摩。

2003年, 财政部颁布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和《中央级行政经费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2004年6月, 财政部预算司在青岛召开绩效预算国际研讨会, 提出部门预算深化改革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有效性。2005年5月, 财政部印发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同年10月, 湖北省财政厅出台《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 对省级部门预算中28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2003年以来, 全国先后有湖北、湖南、河南、广东、辽宁、北京、江苏、浙江、河北、内蒙、广西、福建等省市开展绩效评价试点, 这个时期的绩效评价工作的重点转到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为主, 评价对象和范围进一步延伸和扩大。

三、建立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1.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首先, 要加快公共财政绩效管理法制化建设步伐, 在《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中增加绩效管理条款, 通过强化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 加强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约束力。其次, 各级人大对政府财政收支预决算的审查要从合规、合理、合法性审查向绩效结果审查转移。第三, 要研究制定《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准则》、《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及标准》、《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制度和办法。第四, 要建立财政、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审计、监督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在绩效评价管理中的工作制度与规则, 科学界定业务分工和职责。第五, 大力推进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实行权责发生制的预算会计制度, 真实、完整、全面地反映政府绩效, 为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见图1) 。

2. 科学制定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评价指标的内涵。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载体, 是政府衡量财政资源配置、结构优化、支出效率的一种工具, 是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 它以数量的形式提供有关财政支出运行特征及其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 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测和综合评判, 是反映和揭示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财政支出是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来参与社会资源配置, 社会共同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公共支出内容的复杂性, 也决定了绩效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2) 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经济绩效方面。反映财政支出经济效益的指标通常包括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总量指标是绝对指标, 反映财政资金在某个部门或项目上投入的总体规模, 如某年科技支出总数。结构指标是相对指标, 反映财政支出的结构状况,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某项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该项财政支出的内部结构。在政府绩效体系中, 经济绩效是政府绩效的根本内涵和外在表现。

社会绩效方面。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在实际运用中更多使用的是定性指标, 它反映财政支出比较集中在某个方面产生的社会影响, 根据支出的不同性质具有不同的社会影响。如教育支出对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风气好转的影响, 医疗卫生投入对提高全民医疗保健水平、满足基本医疗需要的影响, 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投入对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等。社会效益还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生态环境绩效方面。财政支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如政府投资兴建旅游景点、公园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某项公共支出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净化或污染程度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如砍伐树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野生动植物以及其他生态平衡的影响等。由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难以用精确的指标量化, 只能运用统计数据尽可能量化指标, 同时结合定性指标进行评价。

政治绩效方面。政治绩效主要体现在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改进, 通过制度创新改进决策机制和决策成本, 实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包括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机构效率、政府职能及决策水平、人民群众对政府满意度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全社会收入分配及就业的影响, 对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的应用程度, 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开发利用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对国防的影响, 对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对人口、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等。

(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与选取应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并充分考虑财政支出项目或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单位的具体目标等综合因素, 建立指标设置与选取的动态机制, 指标的设置到选取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 注意指标兼容性问题, 把握好共性与个性指标的衔接。从评价工作看, 指标设置越细, 评价结果越趋于合理, 但受各种因素制约, 有些数据无法取得, 有些受时间限制无法完成, 所以设置选取指标还要考虑可操作性 (见图2) 。

3. 探索制定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 无论是国内的湖北恩施试点模式, 还是国际的世界银行、澳大利亚、英国模式, 多以行业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或经验标准作为绩效评价的对比标准。从理论上讲, 这些标准都可以作为衡量和评判的基准, 但在具体操作上, 应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不同来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

(1) 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以一定行业许多群体的相关指标数据为样本,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和制定出的该行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便于对各类支出项目的绩效水平进行历史的、横向的比较分析, 通过评价总结出一定时期内同类支出项目应达到的效率或有效水平, 为加强支出管理提供科学标准。行业标准自身的客观性和易取得性, 通常有广泛的使用场所。在我国, 一般由国家和地方公布的行业水平作为行业标准 (见表1) 。应该指出, 行业标准需要强大的数据信息库作支持才能得到充分应用。

(2) 计划标准。又称“目标”或“预算标准”, 是指事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预定数据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计划标准的作用是通过将实际完成值与预定数进行对比, 发现差异并达到评价目的 (见表2) 。

计划标准适用于部门和项目支出评价。由于计划标准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其制定要求相应较高, 如果制定得科学合理, 则具有较好的激励效果。反之, 标准不是过高, 就是过低。计划标准过高, 出现鞭打快牛或者完不成现象, 容易挫伤积极性;计划标准低了, 又起不到激励作用。计划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随着支出行为所处阶段不同, 其计划标准也有所不同。

(3) 历史标准。历史标准是以本地区、本部门或同类部门单位、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 运用一定的统计学方法计算出的各类指标的平均历史水平。历史标准是该地区、部门、单位或项目过去形成或存在的某个数据, 如上年实际数据、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最好水平等。

运用历史标准的基本假设是现行评价对象所处的环境与历史标准所涉及的那段时间的环境大体一样。如果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或者持续不稳定, 则不适宜采用历史标准进行评价。实际运用时也要对历史标准进行及时地修订和完善, 尤其要注意剔除价格变动、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和核算方法改变所导致的不可比因素, 以保证历史标准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4) 经验标准。经验标准是根据长期的财政经济活动发展规律和管理实践, 由财政管理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 在经过严密分析研究后得出的有关指标标准或惯例。如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财政赤字规模是否适度, 通常采用财政赤字占GDP比例或称“赤字率”, 一般公认的赤字率不超过3%。

经验标准具有较强的公允性和权威性, 在绩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 但这些经验标准可能只适合于某个国家, 或者情况相近的某些国家。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中, 不是所有的指标都有经验标准可供使用, 经验标准的适用范围比较局限。经验标准适用于缺乏同业比较资料, 尤其是缺乏待业标准的绩效评价。即便两种标准同时可供使用, 当行业标准不如经验标准权威性高时, 为保证评价结果得到评价对象和社会公众的认可, 应当选择经验标准而非行业标准。

4. 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组织体系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组织体系包括评价实施主体和评价客体。评价实施主体由评价组织管理机构和评价实施机构构成。组织管理机构是指财政部门内设的专司机构, 也包括地方政府成立的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等;评价实施机构包括评价工作组、专家咨询组和中介机构。评价客体主要包括评价对象和范围、评价目标和评价工作流程等 (见图3) 。

绩效评价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包括, 研究绩效评价体系, 制定绩效评价制度和办法, 建立评价指标库和数据库, 选聘专家咨询组专家, 组建评价工作队伍并开展培训, 审定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指导协调各部门绩效评价工作, 审核确认绩效评价报告, 研究拓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领域、应用方法, 发布评价信息, 促进绩效评价工作为预算管理服务。

绩效评价实施机构的主要任务是, 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设计基础数据表和调查问卷, 选取评价指标, 分配指标权重, 测算标准值, 确定评价方法, 建立评价模型, 收集审核基础数据和资料, 组织实施评价, 撰写评价报告, 建立评价档案等。

评价工作组一般由财政和监督机构、被评价单位的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评价人员应具有较丰富的财政经济管理、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熟悉绩效评价业务, 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 坚持原则, 秉公办事。

专家咨询组成员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和有关经济、法律、技术等方面的专家中选聘。专家咨询人员应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 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熟悉财务监督管理, 掌握被评价对象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 具备经济、法律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 有较高综合判断能力,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关专业的执业 (技术) 资格及10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

中介机构是独立的绩效评价机构, 接受绩效评价组织管理机构的委托, 按照统一要求进行绩效评价。主要职责包括, 依照委托单位的要求, 按照规定的评价指标、评价目标, 对评价对象的各项基础数据进行核实, 对绩效管理进行诊断, 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撰写绩效评价报告。从发展看, 由于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性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中介机构的认可程度, 一部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实施。

5. 探索和拓宽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探索利用绩效评价结果推进财政绩效管理工作, 对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结果在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政监管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绩效评价结果在公共支出管理中的运用是多层次的, 应贯穿于支出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通过评价结果了解财政资金在效率领域和公平领域中的配置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支出规模是否适当, 总结财政支出实践中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 进一步改进工作, 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通过评价结果准确把握财政政策效应, 为制定科学的财政支出政策提供客观依据。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状况, 分析诊断单位内部管理问题, 促进单位树立绩效意识、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

结合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分析, 绩效评价结果主要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提交给人大常委会作为加强预算管理, 改善监督管理手段, 优化支出结构的参考依据;提交人事或组织部门作为考核单位领导人的参考依据, 增强干部任免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有利于消除干部任免中的暗箱操作带来的腐败行为;提交到有关项目管理部门作为确定项目立项的参考依据;反馈给评价对象提供加强管理的参考意见, 促使引入成本核算机制, 重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有选择的对评价结果进行定期新闻发布, 向社会公众公开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状况,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讨 篇8

一、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公共财政支出是政府为确保国家职能的履行, 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所安排的支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税收收入是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占公共财政收入的90%以上。如何使有限的公共支出资源对社会、经济产生最大的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 公共财政支出必须纳入公共制约和监督体系, 要对公共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对评价结果进行跟踪问责。

如果公共财政支出不计成本, 不讲效果, 必将使公共财政蒙受巨大损失。审计署2009年1号审计令公布:“截至2008年10月底, 各被审计单位已追回或归还被挤占挪用的资金267.73亿元, 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制度规定158项;审计发现的116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后, 已有30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 11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376亿元未纳入预算的资金已纳入预算;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查出53个中央部门存在的问题, 已得到纠正和落实整改措施的金额为84.42亿元;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查出的50个县挤占挪用的1.25亿元资金中, 有1.12亿元已纠正或正在落实整改措施;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已归还1.13亿元;乱收费已清理退还学生4960万元;各地方政府已收回被挪用、返还和欠征的土地出让金132.69亿元, 收回被挪用、欠收的征地补偿资金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2.93亿元, 归还被挪用的土地储备贷款8.44亿元。各地收回土地出让金132亿;各地已清理和追回违规使用的救灾资金1.95亿……”。通过整改, 反映出国家对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视程度。

上述查处的问题反映了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涉及各部门和各方面, 反映了政府职能部门滥用财政权力, 铺张浪费甚至挪用截留贪污公共财政的钱;亵渎了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违背了公共财政支出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根本。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成为社会探讨的新课题。

二、公共财政支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其一,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上述审计结果让人深思, 这些数字背后, 隐藏着大量的腐败、决策失误和浪费问题;公共财政支出分配不公的问题;政府官员滥用政府权力, 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甚至贪污犯罪等问题。公款吃喝玩乐、公费出国旅游、政府兴建超豪华写字楼, 政府购买豪华小汽车等铺张浪费挥霍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由于现有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资金分配模式, 导致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分配上, 主要是通过预算单位申请财政部门批准拨付为主, 难以保障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公平性、透明性, 造成预算单位年年进行资金争夺战, 为争夺资金, 拉关系, 走后门、搞贿赂, 导致腐败滋生和蔓延, 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在财政支出中不讲资金的使用效益, 不计支出成本, 给公共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由于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不严, 损失浪费严重, 使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有效运用。我国财政资金不足是影响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因素, 而奢侈和浪费只能加重国家财力不足和公共支出需要的矛盾, 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就是为社会公共需要, 为百姓、为社会服务。国家正在制定和完善的经济体制改革, 公共财政支出明显体现了向“三农”、向困难人群倾斜。免征农业税、低价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提高征地农民退休标准、低保户救助金、正在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先发展教育,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等机制的建立等, 都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

改革的关键, 不仅要把好公共财政资金分配关, 还要重视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防止预算资金分配审批中的个人权利过大, 造成个人权利膨胀, 下级为争预算资金, 拉拢贿赂审批人, 审批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国家利益, 使之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因此, 预算资金的分配审批工作应该采用集体审批。使有效的公共财政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需要的各个方面, 提高预算分配的透明度, 接受绩效评价部门、审计部门、上级财政部门、人大、公众舆论的监督。因此, 积极改革经济体制中的不利因素, 最大限度的取得公共支出资金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二, 健全的绩效评价部门和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绩效评价已成为检验公共财政支出社会经济效益的检验方法。绩效评价应当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 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各级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应该依法设置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 配备专业评价人员, 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对公共支出绩效进行科学评价, 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绩效评价工作, 绩效评价的第一责任人, 应为部门的第一负责人, 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的重要条件。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 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其他标准。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绩效评价应当客观、公正, 标准统一、资料可靠, 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其三, 绩效评价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开、公正、透明的同时, 还要接受制度、法律的监督制约。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 很多制度、法律都在制定、规范之中。针对公共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制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用于规范和保证公共财政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依法科学的制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并保证有效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依法批复的部门预算;地方申请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相关资料;部门年度决算报告;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报告等。

因此, 应出台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 使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得到法律约束力和制度保障。对现行法律普遍存在的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的问题应严肃追究。除法律、制度保障外, 还要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审计的作用, 预警重大经济隐患。

其四, 对绩效评价结果实行追踪问责。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检验公共支出效益和成果的重要标准, 绩效评价的结果应作为政府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的编制和财政资金分配时增加或削减预算的重要依据。审计监督、监察等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 严肃处理有关违法违纪行为, 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对违纪违规的, 应视情节给与经济上的罚款、降薪、取消资格、调离岗位等;在行政上降级降职、警告记过、开除工职等处分。对违法的行为, 按法律条款, 视其情节, 追究其法律责任。

浅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篇9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一种全新的监督机制, 它不同于传统的监督机制, 它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并且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 同时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它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合理的评价指标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 使得财政支出更加合理和有效, 这样也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表现。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程序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程序比较严格, 它不同于普通的监督程序, 计划性、灵活性是该体系的重要要求。首先要由相关的单位根据绩效评价工作的指标评价方案进行自我评价, 一般还要制定相关的书面报告。之后要经相关的财政机构, 例如财政局等对报告进行审查和考核验收, 必要时还要进行现场评价。然后评价小组对于单位提供的资料再进行进一步的审核, 还要进行实地检查。最后对其分析讨论后进行打分, 根据最后的分值再编写评价结论报告。报告制定出后还要将评价结果报告书下发给有关单位, 这样单位就会及时的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整和改善。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

财政支出评价指标是财政监督工作的关键。只有确定好评价指标才能更好的保障评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关于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有关执行方面的规定、社会影响及资金的使用这三项指标。第二是有关财政管理的指标。在此要对财政资金的收支状况、经费的预约情况以及固定资产的管理这几项指标的规定。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要符合预期的指标, 财务管理工作要落实, 确保财政资金的收支能够合理, 避免入不敷出。此外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要遵循相应的指标, 经费的预约要符合预约的规定和相关手续的办理, 保证财政支出的指标。第三是关于具体业务的指标, 具体业务包括许多方面, 例如宣传活动的开展或者项目经费预算等, 这些指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必要时还要及时的修改和调整。

三、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实施意义

经过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 绩效评价工作逐渐得到关注, 也将这种理财理念深入人心。以前单位对于财政支出监督只流于形式而非真正的实施, 如今经过这种绩效评价的手段使一些员工甚至领导者都树立了良好的财务理念。从前只注重地位的观念逐渐转变, 如今都讲求绩效的理念正在慢慢形成。这种理念摒弃了传统的“重收入、轻支出, 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改善了以前盲目的财政收支状况, 使得财政收支的运行更加合理。加强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可靠、准确和高效。另外它还增强了政府的责任意识,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推动了政府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通过绩效评价, 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和发现财政支出中的问题和不足, 这样可以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监督的规范管理机制运用, 可以更好的起到监督的作用, 也可以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四、制约绩效评价工作的因素

(一) 观念因素

根据我国的国情可以看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对于资金的管理往往只注重单个方面, 常常忽视了其他方面。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观念太过落后, 传统的观念使得财政支出的监督往往只是流于形式, 而非实质意义上的监督。在如今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政府的监督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规范化的观念不能深入人心, 这些外在因素影响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绩效评价工作作为新的财政收支监督的体系它注重监督质量, 以及技术的创新。然而传统的观念却阻碍了这一工作的发展。

(二) 管理制度的限制

1、财政收支中包括预算管理

目前我国的预算机制发展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 它的监督、制定、执行都存在许多的不足。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在预算制定的过程中, 不能正确的处理法律法规与项目资金的关系, 制定缺乏严谨性和合理性, 制定方式过于盲目。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执行, 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预算机制的实施环境存在许多的问题, 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 问题颇多。最后是预算监督, 监督机制更是过于松散, 政府监督不力, 公众监督力量薄弱, 监督的权利不能很好的得到保障。出现了重投入, 轻绩效的现象。

2、财政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十分不完善, 法制化程度低, 政府对于财政收支的各个方面规定不完整, 不全面。绩效工作的划分和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 导致了预算工作的滞后, 财经纪律松弛, 缺乏一个良好的预算环境。严重的影响了财政支出的管理机制的发展。

3、绩效管理的法律规定不健全

目前,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大多数只是针对一些专项资金的评价, 对于其他的自己缺乏完善的评价,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执行, 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预算机制的实施环境存在许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做到事前预警。

(三) 技术因素

除了观念因素和管理机制的原因外, 还有技术方面的制约。技术包括绩效评价标准的不足和人员素质的问题。绩效评价的标准过于单一, 不能全面的完善绩效工作的执行。人员素质也有很多的不足, 人员的素质不高, 专业素质和自身的技能不足, 严重影响了绩效的工作。

五、改善途径

面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要结合实际和重点去解决和改善。通过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的标准要根据评价的内容, 目的, 对象进行分析和考虑。指标制定还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不能忽视质量技术的问题, 确保评价指标的质量, 采用科学的理念和技术, 这样才能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执行。第二, 完善评价的结果。这就要求绩效评价工作要有始有终, 不仅要做好准备工作, 还要做好收尾工作。这也是绩效工作的关键。一个好的评价结果对于单位的财政收支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它决定了单位以后工作的改善方向。

六、总结

财政收支绩效评价制度对我国的财政监督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 所以只有善绩效评价制度, 才能使我国的财政监督机构的发展更加完善。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机制存在许多问题, 这就要求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目前的国情, 有目的的有重点的去完善绩效评价制度, 以确保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现代社会管理财政资金的科学手段, 它比传统的监督机制更加科学。然而这种手段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 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的结构逐渐完善, 政府也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关注,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财政管理监督机制发展还不完善, 绩效监督的实施理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财政支出绩效体系的管理还需要完善。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因素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R].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霍素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J].财政监督, 2007, (10) ;25-27

浅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篇10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外延

顾名思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对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作为评价对象的评价工作,也就是对公共部门财政支出的绩效作为评价内容的工作。什么是绩效?在普雷姆詹德编的《公共支出管理》一书中,他对绩效的定义是:绩效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机构所做的贡献与质量,包含了节约、效益和效率。亚洲开发银行的Salvatore Schiavo-Campo在《强化政府支出管理“绩效”》一文中对绩效的论述是:绩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以用努力和结果这样的字眼进行定义。绩效实质上不仅包含外部效果,也包含内在的努力程度,它往往可以通过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来描述。OCED(1994)曾对绩效这样界定,绩效是实施一项活动所获得的相对于目标的有效性,它不仅包括从事该项活动的效率、经济性和效力,还包括活动实施主体对预定活动过程的遵从度以及该项活动的公众满意程度。财政部统评司陆庆平认为,绩效实际上是一项活动实施的结果,这种结果既包括实施这项活动所投入资源和获得效果的对比关系,还包括投入资源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总的来说,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它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就行为过程来说,它包括投入是否满足经济性要求、过程是否合规和合理;就行为结果而言,它又包括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行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及产生的影响,这里的影响既包括经济的影响,又包括社会的影响。所谓投入,就是指为资助项目所投入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投入还包括无法用货币度量的一些社会成本。所谓过程,就是指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的质量控制以及实施者对项目规划的遵从度。所谓产出,就是指以数量或质量表示的为资助项目或活动所进行的努力。所谓效果,就是项目的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投入测定、质量测定、产出测定、效果测定的目的,还是为了最终获得对绩效的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的数据。实质上,正如绩效的定义所言,绩效就是公共活动的三性: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经济性就是指恰当质量和数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在恰当的时间使用,导致最低的相关成本,可以通过对投入的测定并通过和标准的比较来衡量一项活动是否经济。效率性是指一项计划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用于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的关系,一般用单位产出的成本来衡量。效率的衡量必须基于一定的基准,如以前该活动的成本或其他部门或机构完成类似任务的单位成本。有效性是指计划实施达到预期目标或效果的程度。对于公共部门来说,有效性是对资金使用的价值进行衡量的最重要方面。因为即使资源的提供是有效率的,但是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能使得公共服务的对象满意,仍然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以财政收入为主要资金来源而发生的支出。按照支出的性质可以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按照受益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按照政府职能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其他支出等。由于政府实现其职能都是通过具体的公共部门来执行的,所以,财政支出最后还是通过具体的部门来配置,而这些配置最终又必须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更具体的部门,再由这个部门进行安排,从而实现公共管理的目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在事权和财权方面都拥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实践中,各级地方政府在实施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尚不够规范的支出形式。但无论如何,不管哪一级政府,不管其资金来源如何,只要是政府部门以公共性质的资金安排的支出,均应进行必要的绩效评价。总的来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依据一定的原则,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并通过评价找出决策和执行中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仅要计算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与产出,而且还要计算分析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投入与产出。支出绩效既反映为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又反映为大量的无法用货币度量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财政支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财政支出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外交事务、行政司法、科教文卫等众多领域。支出对象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其绩效的表现具有多样性特征,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整体效益和局部效益等。要对财政支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就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全面衡量,从诸多效益的相互比较与相互结合中得到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同时,由于不同类别的支出具有特定的功能,所追求的效益也有其侧重。因此,在评价时,既要考虑各种效益的全面性,也要考虑不同类别支出所产生的效益的特殊性。

(二)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比如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等,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有标准、指标、程序和分析框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设计一套统一的原则、制度、标准和程序,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规范,否则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就失去衡量的依据,评价的程序和质量也将失去控制。但考虑到财政支出的复杂多样性,可以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具体支出的差别性,结合各自的功能特性,选择相应的指标和标准来进行。

(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计算是通过选择一系列的数量指标,按照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评定财政支出的效益状况,定性分析是评价者运用其自身的知识,参照有关标准,对评价对象作出的主观评判。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支出执行的结果有的可以直接用定量化的指标和标准来计算衡量,如经济效益状况,有的则不能用定量指标和标准来衡量,如公众的满意度。单纯使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进行绩效评价,势必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所以,在进行评价时,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非常重要。

(四)统一领导与分类管理的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由财政部与各级财政部门统一领导,中央各部门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在统一领导的基础上,财政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可以根据考评对象的部门、行业、项目等特点,制定分类的绩效评价办法,实行分类管理。统一领导保障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总体性和综合性,分类管理保障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为了形成与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都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一般来说,常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有以下一些类别。

成本—效益分析法。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即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绩效评价的主流评价方法,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无能为力。一般情况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最低成本法。也称为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此方法简化了效益量化的计算,作为支出项目的事前评价较为有效,而作为支出后评价的方法则有失偏颇。

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即在多种经济效益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该方法评价的准确度较高、较全面,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等方面较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将影响投入(财政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优点是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各项因素的情况,但某些因素的量化难度较大是其主要缺陷。

生产函数法。生产函数法即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明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即经济效益水平的一种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Y=f(A,K,L…),其中Y为产出量,A、K、I等表示技术、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生产函数法不仅可以准确评价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对评价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函数关系的确定较为复杂。

模糊数学法。此法即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模糊的、难以进行比较、判断的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计算,从而明确综合经济效益的优劣。

方案比较法。此法主要用于财政项目资金管理。首先评价各方案有无经济、社会效益,然后,对各方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事前估算,并根据估算结果进行方案选择。

历史动态比较法。即将某一类支出或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历史上的变化及效益波动情况,既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也可了解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而分析其效益差异的成因及改进方向。这法适用于历史资料比较健全的项目评价。

目标评价法。目标评价法即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先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此方法可用于对部门和单位的评价,也可用于周期性较长项目的评价,还可用于规模及结构效益方面的评价。

公众评判法。此法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选择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并对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的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但应用范围有限且有一定模糊性。

参考文献

[1]陈工,袁星侯.财政支出管理与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丛树海.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贸经济,2005(3).

[3]董登新.现代经济学与公共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美]普雷姆詹德.公共支出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张小玲.国外政府绩效评估方法比较研究[J].软科学,2004(5).

[6]Hyung Kim.The Quality of Public Expenditure.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of Result focussed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Korean Public Sector[M].OECDWorking Report,2003.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 篇11

浙江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早,2005年起积极展开工作探索。2009年开始探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加强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开展财政扶持政策和财政支出项目的评价。从原来的财政支出项目事中、事后绩效评价,向逐步构建“事前目标设立、事中绩效跟踪、事后绩效评价”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转变,从原来单纯的财政支出项目评价,向财政政策和项目评价转变。

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因此评价报告的质量尤为关键。影响评价报告质量的因素很多,从评价方法上看:有评价工作组评价和委托中介机构评价。对于评价工作组评价,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部门(单位)开展的评价,都是抽调与项目有关的专家或人员进行的评价,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评价,客观上使评价结果“报喜不报忧”。因此,要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第三方评价是方向、是重点,即委托中介机构评价是主要选择。浙江省从2006年始,对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做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为配合全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浙江省资产评估协会多次与省财政厅相关处室进行沟通,详细了解该项工作的思路和要求,积极推荐相关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参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2006年,省财政厅下发了《浙江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对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的条件、工作内容、评价程序、委托协议、委托费用、回避制度等方面作了规定。同时,省资产评估协会及时把相关信息向行业进行传达,配合省财政部门举办全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培训班及专题研讨会,加大全省资产评估、会计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力度。该项工作自2006年开展以来,已逐渐进入良性运行的轨道,注册资产评估师从事绩效评价的专业胜任能力逐步提高,各级财政部门对注册资产评估师从事该项工作的信任感增强。可以预计,今后我省将有越来越多的财政支出项目需要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来进行评价。

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218家中介机构入库,其中专营资产评估机构23家,兼营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195家,2010年,全省共有98家中介机构参与了338个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工作业务收入达1000万元左右(其中,省级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收入约300万元,市县区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收入700万元左右)。资产评估机构积极参与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拓展了资产评估的业务领域,锻炼了资产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能力,评价报告的质量也得到了逐年提高。现将浙江省资产评估机构积极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做法作一介绍,与同行探讨。

二、浙江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规范制度

2006年,省财政厅下发《浙江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并从2006年起着手建立和完善全省绩效评价中介机构库。为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评价工作质量,2008年,省财政厅制定了《浙江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规程》,对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操作流程作了具体规定,并要求在具体实施评价时,严格按工作流程进行操作,填写绩效评价工作底稿,以规范有序地开展评价。

(二)加强培训

绩效评价不同于审计,中介机构审计侧重于财政资金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查,把审计情况和发现的问题描述清楚,并提出相关建议。而绩效评价不仅评价财政资金的合法性、合规性,更主要的是评价项目实施各环节相应人、财、物的支撑及项目的执行情况,总结项目实施绩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因此绩效评价范围更广、要求更高。为提高中介机构的业务操作能力,浙江省评协和省财政厅绩效管理处采取业务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专家讲解和中介自身现身说法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工作要求相结合的方式,先后4次共8期,对中介机构近2000人次进行了培训。邀请绩效评价工作做得好的机构针对接受委托任务后如何组织实施评价、如何把握工作重点及应注意的有关内容,在培训班上作了系统的、现身说法式的讲解。2010年,根据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在认真整理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如何撰写评价报告”为专题进行讲解,得到了学员的充分肯定。

(三)提高评估工作质量

绩效评价目的在于应用,促进部门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提高预算管理和财政支出的绩效,推进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因此评价工作的质量是关键点、是生命线。为切实提高中介机构评价工作质量,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站准工作角度。部门(单位)是政府具体公共职能的受托人,也是公共资金的使用人,因而他们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效果负有责任。根据受托责任原则,部门(单位)理应对委托方——政府负责,加强对本身和所属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评价来促使其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中介机构评价也应对政府负责,无论是财政部门委托,还是部门(单位)委托,中介机构都应站在政府角度客观公正地实施评价,这一点非常关键,在每次项目委托、培训班或座谈会时也都被反复强调。

2.稳定评价人员。要求中介机构加强绩效评价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勤钻研、肯吃苦的绩效评价人员,原则上在杭入库的中介机构里从事绩效评价的人员不少于6人,非在杭入库的中介机构的不少于4人,并确保人员的相对稳定。

3.确保公平参与。鉴于当前委托评价项目数量少,当地入库中介机构多的实际,为确保中介机构公平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省级财政部门及部分市、县采取公开招投标、邀请招标等形式确定需委托的中介机构。如省财政厅、杭州市、诸暨市等委托政府采购中心进行公开招投标,来确定评价需委托的中介机构。

4.严格工作流程。根据《浙江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规定,要求中介机构严格按接受委托、方案设计、实施评价、撰写报告、提交审核等工作流程进行评价。特别是评价指标设置要全面,既要反映项目实施全过程,又要反映项目可持续影响;既要反映直接效益,又要反映间接效益;对于民生项目或有特定受益对象的项目,通过设置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标准要细化,原则上不少于四档;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赋予相应分值;通过学习分析、座谈、实地勘查、查阅资料、问询访谈等方式实施评价。

5.真实反映问题。无论是谁委托,作为中介机构不能把工作重点放在肯定成绩上,更重要的是揭示项目实施各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予以核实,在工作底稿上予以真实反映。至于评价报告如何反映,由委托者与中介机构协商确定。如果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价结论,绝大部分是毫无问题的,会让政府领导或管理者对评价结论感到怀疑,甚至怀疑评价方式、方法是否到位,长此以往,评价工作也将失去意义。因此,真实反映问题应作为具体评价工作的出发点和重点。

6.提高归纳水平。评价报告是评价工作的综合体现,是为政府领导或管理者决策服务的。面对厚厚的一本评价报告,作为领导或管理者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来阅读和分析。如何让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项目实施绩效、存在问题和建议,报告的文字阐述非常关键。为此,省财政厅反复强调中介机构在总结项目实施绩效、揭示问题和提出建议时,每一段文字开始都要有一个归纳句,并予以简明扼要表述,不要让领导或管理者摸不清头脑。从中介机构评价情况看,较好的文字分析归纳能力,恰恰是大多数中介机构所缺乏的,为此,采取案例分析、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以不断提高文字分析归纳水平。

7.加强抽查考核。一方面,不定期组织人员对中介机构评价工作底稿开展质量抽查,以规范评价操作流程,促进评价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中介机构评价报告质量进行考核。如2010年上半年,省财政厅对2009年全省94家中介机构出具的325个项目评价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并聘请5名专家,从15个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将考核结果以文件形式在全省进行通报,对天健、同方、新中天等8家机构进行了通报表扬,揭示了所出具评价报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意见和建议,并作为下一年度招投标评分的主要依据。对评价报告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进行汇总,充实完善全省绩效评价指标库,供各地部门(单位)、中介机构参考。

8.注重回顾总结。评价工作结束后,要求中介机构对整个评价工作进行回顾,提出修改完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总结工作得失,发现工作薄弱环节,以便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不断提高评价工作质量。鼓励评价人员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所思考,撰写研讨文章,研究提出改进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近年来,不少参加绩效评价人员先后在《浙江财税与会计》、《浙江注册会计师》等刊物上发表研讨文章,提出一些好思路、好建议,也有力推动了全省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过去的几年中,浙江省评协在引导资产评估机构拓展新领域业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培育资产评估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各方面工作还处于探索之中,还存在中介机构的参与面不广、部分市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委托费用过低、肯定成绩多揭示问题少等问题。但随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和部门(单位)自评覆盖面的扩大,中介机构不仅要参与项目事中、事后评价,更要在项目绩效目标和财政扶持政策评价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任务更艰巨,意义更重大。总之,资产评估机构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相信通过不断规范操作流程、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资产评估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业务范围必将进一步拓展,工作质量也必将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出绩效必将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推广典型经验,把资产评估机构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初探 篇12

一、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特点

(一) 在绩效评价方法的选取上具有综合性

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2003年财政部首先在中央教科文部门进行了计划支出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并逐步拓展到农业领域。尽管目前我国针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很多, 但是专门针对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却很少, 因而在评价方法的选取上没有统一标准。为使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更具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必须选取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 同一类项目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也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由于政府项目支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在方法的选择上应当特别注意综合性与适配性, 不同类项目应选择不同的方法组合对其进行评价。同一类项目在不同的实施阶段, 也要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加以选择, 使之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不同方法之间必然存在交叉使用的问题, 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 只有将目标和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立足于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相关部门的资金运行效率, 还有利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作为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 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因此, 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是我国农业相关部门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农业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 可以使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村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生产力。要实现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在绩效评价的引导下,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通过农业财政支出项目的有效实施, 农民的意识也产生了很大转变, 突出地体现在农民的市场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方面。

(三) 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实践已有近60年的历史,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 尚属新事物, 但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而我国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绩效评价近十年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国外开展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经验来看, 巨额财政投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很明显。近年来, 随着我国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增加, 农业财政支出的绩效问题受到国内理论界的关注, 相关研究文献也较多。总的来说, 这些新理论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尽管已有研究对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绩效评价进行了积极探索, 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但在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绩效评价方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制度体系建设、组织体系建设、指标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2009年财政部颁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 但其对评价方法和标准的要求不同, 使得各级财政部门绩效工作开展不规范、不健全, 制约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 我国有必要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绩效评价法律法规, 以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组织实施主要由各级财政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和第三方机构进行, 但是在评价实践中评价层次单一, 对许多部门和单位的评价并为展开, 不能及时有效的把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反映上来, 因此难以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只是简单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指标设置不够全面、科学, 直接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的不公平性。

二、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一) 基于提高农业相关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效率的需要

我国的目前的资金管理模式, 对资金投入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产出和效率的重视程度。通过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应逐步把财政资金的使用与财政支出项目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同时, 绩效评价相关部门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也将得到加强, 尤其在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方面。

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 为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积累了更多经验。为了顺应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发展趋势, 我国省级农业部门普遍开展了以深化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积累经验为目标的绩效预算评价工作, 通过实践经验, 我国在绩效指标构建、绩效评价主体的设定、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 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基于提高农业相关部门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对财政支出项目的全面监督检查, 不仅可以提高相关部门的预算管理效率, 还可以发现项目资金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各项目的横向比较, 可以有效的分配资金, 清理重复、交叉的项目, 把资金更多的投入到效益高的项目中去。对以后的资金分配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将评价结果作为分配农业财政资金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项目的特点要求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要更加贴近农民的利益。通过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找出项目资金分配的不足, 及时调整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 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 基于提高农业相关部门服务水平的需要

政府的执政水平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我国政务公开透明化程度的不断加强, 人们对于政府财政收入的使用情况也日益关注。这种社会监督, 促使政府部门必须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可以促进公众对财政支出项目的了解, 使国家各部门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 也有利于公众对财政支出进行监督。在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 农业相关部门更倾向于聘请农业院校作为绩效评价的第三方机构, 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技术优势。同时, 农民群众作为项目评价的参与者与评价主体, 使项目更易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常用方法

(一) 宏观评价方法

宏观评价方法, 即从非技术角度总结的绩效评价方法。这些方法不涉及资金的投入、产出, 只关注绩效评价的覆盖面和评价角度。在同一项目中, 由于绩效评价的覆盖面和评价角度不同, 可能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同时, 评价目的不同, 也会导致评价角度的变化, 从而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从绩效评价的实施步骤来看, 可分为模拟评价和直接评价两种方法。模拟评价法, 即在项目的内容、目标或主管单位不够清晰明确时, 应选择典型环节进行模拟评价, 在充分了解项目支出内容的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直接评价法, 即财政支出项目在各主要环节上有过类似的评价经验, 可以直接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从绩效评价的实施范围来看, 可分为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两种方法。全面评价, 即把项目的全部内容或全部单位列入评价范围, 采用加权平均方式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评价, 即在全面评价的过程中赋予重点内容或单位以较大的权重, 使绩效评价的结果更加合理有效。

从绩效评价的实施形式来看, 可分为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两种方法。现场评价, 即选择财政支出较大或较典型的执行单位, 进行现场分析与评价。非现场评价, 即对项目较单一、评价内容较少的,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分析进行评价。

从相关领域专家的参与方式来看, 可分为专家单独评价和专家集中评价两种方法。专家单独评价, 即对内容单一的评价项目, 请若干相关专家对项目支出的内容分别评价, 最后汇总评价结果。专家集中评价, 即对于项目内容涉及专业领域较多的项目, 需邀请专家集中评议, 保证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

(二) 项目成本效益已知的评价方法

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筹备阶段, 首先需要确认此项目的成本和效益是否已知。项目成本是采用数学方法计算项目绩效的重要依据。项目的效益, 尤其是经济效益, 与一定标准的分析对比, 可以派生出绩效评价的多种技术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即针对财政支出的目标, 在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已知的情况下, 选择能使项目效益最大化且成本最小化的实施方案。此方法要求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都可以用货币计量。综合评价法即综合各种绩效评价的方法, 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出综合取值。这种方法的灵活度较高, 我国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大多选择这种方法, 但是其操作难度也相对较大。因素分析法即将影响绩效评价目标的各因素罗列出来, 分析财政支出和产出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这也是一种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目标评价法即将当期财政支出产生的效益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充分考虑各种与绩效评价目标完成度相关的因素, 从而对财政支出项目做出准确的评价。这种方法更适用于长期项目的评价。

(三) 项目成本效益未知的评价方法

在不易获得项目成本和效益的情况下, 则需要从其他角度去考虑评价方法。这些方法不同于定量分析方法, 它们不依赖于量化评价指标, 只通过定性分析即可得出一定的评价结论。公众评判法即对于无法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评判项目效益水平时, 聘请权威专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复核绩效评价报告等方式来对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进行评判。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强, 但因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所以通常作为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中的补充方法。专家评议法即邀请专家对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进行评价。这种方法还可以细分为专家单独评价和专家集中评价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项目内容单一和内容较复杂的绩效评价。这种方法的使用范围较广, 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技术优势。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在河北省蔬菜示范县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一) 河北省蔬菜示范县建设项目的目标及特点

河北省政府于2010年发布了《关于加强示范县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在全省选择15个蔬菜生产基础较好的县 (市、区) 市作为蔬菜产业示范县, 连续三年对项目县进行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支持。15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分布在11个设区市, 其中每个示范县选取10个示范村进行重点建设。所以, 此项目绩效评价的对象为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2010年项目建设情况。该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升档次、提高效益为目标, 以推进蔬菜生产方式的转变为要求, 力图把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打造成为京津高端市场的蔬菜供应地, 带动全省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河北省蔬菜示范县建设项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项目所涉及的部门和单位较多。实施和运行机构不仅包括省级的菜产业发展局和农业厅, 还包括各蔬菜示范县蔬菜办公室或农业局。第二, 项目所涉及的15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及其150个蔬菜产业示范村的蔬菜种植基础有一定差别, 不具备可比性。第三, 项目内容复杂, 涉及范围广泛, 绩效评价人员受经费、人员和时间等因素限制, 不能做到全面走访。第四, 项目的目标明确, 可以依据目标制定出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第五, 该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都可以通过农业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或实地走访中得到。第六, (公众评判法) 项目所涉及的数据, 例如农户对项目实施结果的满意度, 只能通过定性分析得到。第七, 项目的收益主体是农民, 项目实施的绩效直接关系到项目区农民的利益。

(二)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

综合上述特点, 该农业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同时选择了以下评价方法。第一, 采用模拟评价和直接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此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和责任单位众多, 所以必须先通过模拟评价了解各相关部门的管理模式以及项目的重点内容。第二, 采用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财政对于每一个蔬菜示范县的支出均为1500万, 要对此项目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全面评价, 且要重点关注项目内容中所占权重较大的评价指标。第三, 采用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此项目涉及全省11个市, 考虑到人力和成本问题, 最终选择了部分由代表性的示范县进行了现场评价。其他蔬菜示范县通过有关资料数据进行评价。第四, 采用目标评价法。根据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的建设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分析比较, 找出影响项目目标的因素, 从而对项目绩效做出评价。第五, 成本-效益分析法。这是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它着重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对比, 科学合理的确定项目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水平。第六, 公众评判法。对农户满意度等定性指标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加以评价, 将各示范县的定性指标汇总, 进行综合分析。第七, 专家集中评议法, 该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较复杂, 需要专门聘请专家对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集中评议, 以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参照《河北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办法》, 此项目的绩效评价实行百分制, 满分100分。根据不同的考评结果, 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依据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 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起来, 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权重。

综上所述,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结果。各种单一的评价方法既有其优势, 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所以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应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及评价目的,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皮丹丹:《对政府项目支出绩效考评方法的初步探讨》, 《湘潮》2008年第1期。[1]皮丹丹:《对政府项目支出绩效考评方法的初步探讨》, 《湘潮》2008年第1期。

[2]李祥云、陈建伟:《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结构与绩效评估》, 《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8期。[2]李祥云、陈建伟:《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结构与绩效评估》, 《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8期。

上一篇:雷达卫星下一篇:射频参数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