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质量

2024-08-05

财政支出质量(精选9篇)

财政支出质量 篇1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西方各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热潮,英国、美国等国家在绩效评价制度、指标体系、结果运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作为公共部门预算绩效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财政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评价对象上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包括财政支出项目、单位、部门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参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概念,可以将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定义为运用量化的评价指标、方法、标准等,对财政项目支出的计划、实施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的综合考评,并以此来衡量和评判财政支出项目的经济性、效益性等。

二、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1. 财政支出项目介绍

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2012山东省决定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项目,通过竞争立项方式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部分畜牧大县、蔬菜大县和渔业大县并在技术推广、标准化建设等领域给予各示范县一定资金支持。示范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山东省财政对每个示范县200万元的补助以及各项目市县级财政部门安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

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项目的总目标是显著提升各县域质量安全生产水平。通过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整体实施、规模推进,进而实现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全县80%以上相应产品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等五项具体目标。

2.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实施

在该项目实施两年以后,为规范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资金管理,全面了解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为今后财政资金安排提供参考依据。2014年1 1月,山东省决定对该财政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1)项目绩效评价的制度与组织。2012年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项目的制度依据主要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山东省省级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试行)》(鲁财绩[2014]2号)等有关规定,《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山东省农产品安全提升工程项目的通知》和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批复文件、预算调整文件等相关资料。根据相关规定,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山东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畜牧兽医局组负责实施,成立4个绩效评价小组,分别到各项目县进行实地考评。

(2)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2012年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项目绩效评价量化指标体系由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6项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项目计划完成情况由县级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等4个二级指标构成,总分20分;资金与项目管理由资金投入、资金投入等5个二级指标构成,总分30分。值得注意的是,该部分的二级指标又细分为了6个三级指标,是唯一具有三级指标的模块。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由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5个二级指标构成总分35分,在整个量化体系中占最大比重。项目实施效益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3个二级指标构成,总分15分,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比重最小。

(3)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流程。绩效评价采取项目县自评和省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一阶段项目县自评,各项目县填写项目绩效评价量化指标表和资金到位与使用表,形成书面自评报告。自评报告包括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成、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效果等5个方面的内容,并将项目完成情况与建设计划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阶段是山东省财政厅、农业厅的评价。成立4个绩效评价小组,分别到各项目县进行实地考评。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及现场调研等方式,对计划完成情况、资金与项目管理、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实施效益等4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其中,财务专业人员对项目计划完成情况、资金与项目管理等进行评价,相关专家对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和项目效益进行评价,项目管理人员则负责综合项目财务和业务评价情况,全面收集专家意见建议,汇总形成初步评价结论,反馈给项目单位并由其盖章确认。根据评价情况计算各项指标平均得分,汇总得出综合评价分,形成绩效评价结论。

3. 对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分析

首先,从绩效目标的设定来看确定了总体目标和具体的目标,对于具体目标也有具体的数据来衡量,但不足之处在于目标没有体现阶段性。

其次,从项目绩效评价的制度和组织来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等有关规定为该项目的绩效评价提供了制度依据。但是在制度依据中最上层的规范性文件只有财政部颁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还未上升到法律高度,这使得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缺乏统一的法律约束和保障。

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成立了4个绩效评价小组,分别到各项目县进行实地考评。省里各部门、各县市的积极执行以及绩效考评小组的成立为此次项目绩效考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组织保障。但是该是项目实质是由各级政府各部门进行的绩效评价、缺乏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的社会中介组织的加入,绩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再次,从项目绩效指标体系来看,该项目设定的项目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县项目内容完成情况、资金与项目管理情况、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益等4个一级指标紧密围绕着实施该项目的目标展开,对每个一级指标又用了若干个二级指标来解释细化。总体而言,该指标体系较好的体现了财政支出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个环节,有利于绩效评价工作的展开。但是,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三级指标过少,而且缺少对指标解释的解释,至于评价的标准也没有说明。

三、基于案例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改进的政策建议

1. 继续强化财政支出制度和组织建设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涉及面广、部门多,建议设立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领衔,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与此同时,各级财政部门相对固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指导和监督工作。在以后的项目绩效评价中可以尝试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加入绩效评价工作或采取直接委托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的方式,还可以搭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公开招募专家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专家队伍。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由省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小组领导下的财政部门、各职能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专家队伍等组成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组织体系。

2. 建立健全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鉴于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晚且比较复杂,因此,“适合采取循序渐进的实现方式,由易到难、由重点到一般、由共性指标到个性指标逐步展开”。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在进行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时,依照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确定评分标准,明确各类支出的绩效目标、评价指标和评分依据,通过实践不断加以补充完善,分类设立评价指标库,形成完整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3. 推动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绩效评价不是目的,结果的应用才是关键。管理过程中,重视绩效评价结果,加快制定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管理办法,对结果运用的范围、程序、权限做出具体规定,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及时调整财政资金支出方向、优化支出结构,发挥绩效评价对财政资金的跟踪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君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鄣平等.多层次、立体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中部地区某市新农合医疗基金项目绩效评价为例.湖湘论坛,2011.

[3].张震.天津市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财政支出质量 篇2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懂得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2)识记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3)领会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具体数据、大型工程的投资等资料,归纳财政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学,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经济生活、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认同我国目前实行的财政政策,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支出的前提,讲清财政收入需要把握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财政作用(B)我国财政支出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通过财政的作用表现出来的,而且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也是要发挥财政的作用。

2.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特别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而且理论性较强。

三、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习要求:了解财政收入的构成,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了解财政支出的种类;根据统计数据,描述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状况。评析财政赤字现象;结合实例,评析财政支出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2.教学内容 本课课题是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内容。它在本单元中起

承前启后作用,因为国家财政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就整个经济生活而言,在学生了解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后,本课要解决的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3.学生情况

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个人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关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但对国家如何参与社会分配还缺乏了解。

生活背景:本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再加上高一学生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在备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材料:。那下面请大家想想个人有财力兴建地铁项目,如果不能‘应该有谁来建设?钱从哪里来?

1.若回答个人可提醒这类工程投资巨大,成本收回周期长,是追学生可能的回答:○

求利润的个人无力也不愿投资的。

2税收或财政收入。可以说: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有关国家财政的知识。

进行新课

财政及其作用

(—)国家财政含义

【板书】国家财政

那么,什么是国家财政呢?国家要想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就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叫做国家财政。

【板书】收入和支出

财政收入和支出对国家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每年财政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国家都要做计划,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情况怎样,国家还要做总结,接受人大的审查、批准和监督。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第三项议程:审查和批准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0年中央预算。

这种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需要说明的是,预算和决算又都可以分为中央预算和决算、地方预算和决算。比如河北省的预算就是地方预算。

(二)国家财政作用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请看P65最上边的例子思考财政的作用?你能想出关于这一作用的其他例子吗?

1到2015年我省将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财【举例】义务教育免费(○

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省里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

2中央财政再次下拨特岗教师2010-2011学年工资性补助经费12.2亿元,截至目值增长。○

前,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经费30.5亿元已全部下拨,比2009年增加8.3亿元,全国14.8万特岗教师年人均享受补助20540元。)先从农村开始,促进社会

3国家财政部日前已会同民政部对今公平。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民种粮补贴,家电下乡等。○

冬明春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将会同民政部指导各地采取适当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或补助水平、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一次性补贴等措施,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到影响。

4学校保持食堂价格稳定 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各大中专

5中央财政拨付123亿元助力地方医改 院校要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

【归纳】根据学生回答,分别归纳出财政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财政可以改善人民生活。

【板书】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过渡语:国家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搞预算决算参与到社会财富分配中来呢?也就是说国家财政究竟有何作用呢?第四课我们将会学到市场调节的缺陷,市场在调节中作用是基础性的价值规律作用很大,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由于个人企业的追逐利益很多行业不原投资或者容易唯利是图而危害消费者的权利或公共安全,你比如说三鹿奶粉,假疫苗,楼歪歪等现象发生,因此需要国家调节而财政正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上面说的地铁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

【提问】请大家回顾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工程或项目涉及到国家财政。

【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场馆建设,(四大工程,大家知道新世纪的四大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四项工程。此四项工程是2001年3月,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四大工程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一些行业、一些地区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通过地铁项目建设,归纳出财政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世纪四大工程,进一步概括出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还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板书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作用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在“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后,“糖高宗”和“苹什么”又浮出水面。而随之10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达4.4%,也创下24个月以来新高。11月20日国家出台16项措施其中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都与财政部有关因为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来实施。

请大家看P65中间的两个镜头(补充知识:长期国债是指偿期限在10年或10年以上的国债,可以使政府在更长时期内支配财力,但持有者的收益将受到币值和物价的影响。一

般被用作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在资本市场上有着重要地位)

回顾之前的4万亿

4万亿元投资属于财政支出,目的就是要刺激国内需求。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运行并不平稳,那么从图中看,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是什么? 【回答】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看P66名词点击)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经常会不平衡,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或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思考】如果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萎缩或通货紧缩。请大家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通货紧缩?回顾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扩大财政支出、发行国债、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叫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

【思考】反之,如果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应对?

【讲解】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这种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的政策叫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稳健的财政政策。

刚才大家提到的还有一些政策,我们把它叫做货币政策。

【板书】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过渡语:财政作用的发挥离不开“钱”,这“钱”从何而来?又用向何处?这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问题了。其中收入是前提,要花钱首先得有钱是吧?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看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

1.【板书】财政收入含义 2.来源

请同学们看看P66的相关链接

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

【归纳】形式有税利债和其他收入,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什么?(看p66相关链接 强调)税收占90%以上,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可见,税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自觉纳税。

【思考】请大家思考,非税收入可能包括哪些收入形式?

非税收入包括国有企业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形式,如收费、罚款等。

【板书】财政收入的形式:税、利、债和其他收入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有税利债和其他收入那么如果要使2010年的中央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大家有什么建议?

【板书】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回答】征税,提高利润,债务收入 归为一类即分配比例所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之一是分配政策【板书】。

【点拨】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在分配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什么因素会影响财政收入呢?今年我国财政税收入预计达8万亿,那大家想一想建国初1949年的财政收入与现在相比哪个多,为什么?对,显然是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当时由于连年战争而且生产力水平显然不如现在所以影响财政收入的另一个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板书】,而且这个因素更重要是基础性的,为什么这么说,经济不发展,没有钱,你国家再怎么提高分配比例也没用(把书翻到p66看最下面一行画出“基础性的”一词。)

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我们再回到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增加税收的方法,请大家思考一下能不能一味增加税收呢?显然不可以,我们回顾前面的课程便知道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个人企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家只有按照一定比例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才能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下半年预期,2010全年可能将实现8万亿,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成为全球第二富裕的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应伴随着劳动者收入的普遍提高,让劳动者感受到国富带来的好处。老百姓上不起学了,看不起病了,退休生活没有保障了,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竟然没水喝了,电、气、水都要涨价了。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福祉的提高不成比例。如果说以前老百姓尚能理解自己在个人福利方面的牺牲是为了国家富强的话,现在就不得不问一下: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究竟给公众带来了什么?)

国家财政收入也不宜过少,因为它会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可以比较2010南非世界杯场馆建设进展缓慢和我国大型场馆建设速度之快。

【总结】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财政收入,而且影响是基础性的。如同我们“要把蛋糕切好,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大之后考虑如何切好也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有了,下面就看怎么花了,也就是财政支出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P67相关链接)【板书】财政支出的含义 具体用途

从图中可看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有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和债务支出等。目前在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这是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策的反映,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类和保障类的支出将越来越大。(财政社保“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级财政加大社保投入,将目前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0%提高到25%左右。同时,要将“各类未纳入社保制度的群体尽快纳入覆盖范围,实现真正的全民社保”。)(可以和三个作用相联系)

(三)、财政收支对比关系(A)

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但财政支出也会影响财政收入,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会是怎样的呢?大家把书翻到66页

【板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支关系可以表现为三种情况: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有节余-----财政盈余;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收支相等(几乎不存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有赤字------财政赤字

其中收支平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收支平衡。{补充:略有节余的状态,一般认为财政以财政节余数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根据历史经验,财政节余占财政收入的2%以下可视为财政收支完全平衡。略有赤字以财政赤字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财政的含义和作用,知道了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了财政收入的4种形式和财政支出的5个主要用途,懂得了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重点探究了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三个巨大作用。

财政支出质量 篇3

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绝对规模,相对规模

一、概念界定

财政教育支出, 是指国家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使用用途将部分财政收入划拨教育事业的财政管理活动。在众多教育经费来源中, 财政教育支出是其中的一种。我国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学费及其他教育经费。

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财政教育支出的计算口径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与国家财政预算外教育经费支出, 国家财政预算外教育经费支出又包括四部分: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支出, 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及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当前我国财政体制存在很多问题, 财政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 国家也正努力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体制。虽然国家财政预算外教育经费的征收也是政府行为, 具有政府支出的性质, 但并不属于规范意义上的财政支出, 所以文章所涉及的财政教育支出仅仅是指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

由于各国的教育体系不同, 并且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各国教育支出统计口径与分类也不完全相同, 因此教育支出结构的分类及其比较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但从总体上和趋势上进行观察,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析对象, 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按财政教育支出在地区间的分配与划拨, 在区域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 城乡地区的教育支出。

2.按财政教育支出在不同等级教育的分配划分, 在层级结构上可以划分为初等教育支出、中等教育支出、职业教育支出和高等教育支出。

3.按财政教育支出的用途划分, 在使用结构上可以分为教育基建费支出和教育事业费支出。教育基建费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学校房屋建设以及危房改造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是指财政教育经常性费用支出, 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是指用于教职工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性开支及学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公用经费支出是指教学机构、科研及办公费用及购置教学仪器、实验设备、文化用品和图书资料等方面支出的经费。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一) 区域差距:东部、中部、西部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政策与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 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各地区的财力状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同时以地方为主的财政教育支出体制与不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最终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 东部投入最多, 中部次之, 西部教育投入最少。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下无法满足发展经济的需要, 经济发展缓慢又导致教育投入的进一步减少, 形成恶性循环, 这将极大威胁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二) 城乡差异:农村和城市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障碍, 同时我国现行僵化的财政体制也成为加大教育城乡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 城乡教育经费的差异长期存在。因此必须改善财政教育支出的城乡差异, 努力发展农村教育, 强化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及扶持力度, 缩小教育经费差距,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 层级教育之间的支出分配比例不合理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全面推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 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所以我国初、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支出比重从总体趋势上来看是上升的。从表1来看, 从2006年到2009年间, 高等教育的支出逐渐减少, 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有明显增幅, 初等和中等教育支出也在波动中有所上升, 但在2010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层级结构中, 初等教育占35.57%, 高等教育所占比重为22.71%, 比2009年增长了将近4%, 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偏低, 只有7.42%。

从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状况来看, 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 初、中等教育相对萎缩,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加强基础教育应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 政府教育支出应向初等教育更多的倾斜。

数据来源:2008-2011年中国数据统计年鉴及整理计算。

(四) 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存在问题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不够合理, 公用经费支出比重过低, 人员经费支出比重太大, 挤占了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图书, 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公用经费支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教育资源在管理体制上不严格, 存在使用过程中的漏洞和浪费, 使得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

(五) 财政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亟需改革

我国的财政教育体制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构成, “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特征比较明显, 基础教育投入以地方为主尤其是义务教育以乡 (镇) 为主, 中央和省级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形式进行补助, 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 以省为主。这样的财政教育体制造成地方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不合理, 导致了地区、城乡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基础教育支出水平的巨大差异。根据2008-2012年中国数据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数据计算, 2006年, 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为692.15亿元, 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百分比为10.9%, 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为5656.22亿元, 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百分比为89.1%, 到2009年, 中央支出1191.77亿元, 占9.7%, 地方支出11039.32亿元, 占90.3%, 再到2010年, 中央支出1492.09亿元, 占10.17%, 地方支出13177.97亿元, 占89.83%。一方面, 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规模是逐年递增的, 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关;另一方面, 在2006年到2009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比例不断下降, 而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这与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在教育提供上居于主导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但在2010年这一现象有所改变, 主要是因为政府意识到现行财政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改革财政教育体制, 加大中央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

三、对策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上看出, 现阶段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存在失衡问题, 财政教育支出的区域、城乡、层级、内部使用结构急需调整, 财政教育体制亟需改革, 要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 增强教育公平性。

(一) 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 向中西部偏远地区倾斜

国家应当努力改善中西部和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 可以通过健全学生各项教育贷款与补助制度、奖学金制度、减免学费制度、完善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倾斜力度, 要更多承担起义务教育的责任, 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发展, 改变其经济发展落后的面貌,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二) 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倾斜,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应在增加财政教育支出总量的基础上, 增加对初等教育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 加大对初、中等以及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提高初、中等教育的质量, 同时更多地鼓励社会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 稳定和保持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水平。

(三) 努力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

要控制保持教育事业费支出中的人员经费支出, 不断增加对基建费的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增加教学设备、图书等公用经费开支, 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

(四) 深化财政教育体制改革, 完善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教育投入的比例, 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教育责任分工, 形成各级政府对教育财政支出的合理分担机制。建立规范的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一是要建立横向省际之间及县域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 促进各地方政府教育供给能力的均衡;二是加大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重点解决因乡镇财政困难导致的农村义务教育财力保障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郝菲.财政教育支出问题与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赫娜.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失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刘文平.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4]王敏.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经济经纬, 2007, (6) .

[5]陶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4) .

[6]韩爽, 韩继深.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J].经济师, 2010, (5) .

《财政收入与支出》学案 篇4

一、知识回顾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是否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答:不违背。相反,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

(1)共同富裕不能理解成所有的劳动者、所有的地区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世界上从来没有同步富裕,即使在原始社会,差别也同样存在。我国今天的市场经济是以承认差别为前提,并为个人施展才能,为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公平的机会。要想社会全体成员同时、同等程度富裕,这不但做不到,反而会导致普遍贫穷。

(2)只有提倡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

(3)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能调动这部分人与地区的积极性,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自主学习

(一)财政及其作用、国家的______和________就是财政

2、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叫_________;上一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叫__________

3、国家财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保障。具体表现在: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

,促进,建立_____________

与,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

4、财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财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财政政策,通过

经济建设支出、税收,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财政政策,通过

财政支出、税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根据国家筹集资金的渠道,财政收入可以分为

、、以及

。其中,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

和。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的关系。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促进企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按照具体的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

支出、支出、支出、支出、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师精讲

一、财政收入

、什么是财政

(1)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收入的渠道

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彼此消长的关系。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1)经济建设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占据财政支出的首位。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绝大多数,反映了国家财政参与经济建设的重点。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是指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防科研方面的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

是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债务支出

用于偿还国家各种债务本息方面的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在财政预算、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状态,表明国家筹集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但收支平衡是在动态中实现的,由于具体条不断变化,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2)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3)财政赤字

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有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发行国债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政府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国债发行规模过大,会增加政府还债负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财政支出质量 篇5

一、甘肃省国库支出和财政支出统计数据的基本情况

(一)支出总量

2014年甘肃省国库公共预算支出2641.12亿元,财政支出2538.41亿元,国库支出大于财政支出102.71亿元,差异率为4.05%。2011年-2014年间,2013年差异率最小,仅为0.59%;2012年差异率较大为-4.09%。2011年、2012年国库支出小于财政支出,而2013年、2014年国库支出大于财政支出。

(二)支出分类

国库支出统计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国有资金经营预算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债务预算支出五个部分,而财政支出仅包括前四项,未设置债务预算支出。就甘肃而言,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没有发生额,国库支出涵盖四项,而财政支出涵盖三项。2012年、2013年、2014年国库支出统计中,债务预算支出金额分别为77.33亿元、0.64亿元、29.09亿元,财政部门未设置此项,其在公共预算支出中列支。

(三)支出科目

经核对,2014年国库支出中无一个类级科目统计数据与财政部门核对一致,不符率占全部类级支出科目数的100%。而且TCBS上线前后,科目差异率变化较大,由于甘肃省TCBS在2013年7月上线,现将2012年、2014年上线前后部分重点支出科目做对比,上线后2014年较上线前2012年科目差异率更大。另根据《关于规范国库调拨收支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库支出增设2300299、270等科目用来统计转移性支出、往来性支出,与财政转移性支出科目有差异。

二、甘肃省国库支出和财政支出统计数据差异的原因剖析

(一)记账方式差异

国库支出业务基于收付实现制,即以国库资金的支出时点为确认依据,库款拨付就确认支出。而财政支出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凡是当期的支出,不论国库资金是否拨付,都确认支出;反之,不确认支出。目前,大部分市、县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部门通过对代理银行下达支付额度,代理行在额度范围内进行支付,财政部门对当年已下发的但未使用完的支付额度(即集中支付结余)列入当年财政支出,而国库核算不将此项列入支出,第二年实际支付时,国库发生支出,而财政不列支出。2014年财政集中支付结余17.9亿元在财政支出中列支,而且未在国库支出中列支。发生以前年度支出退回,国库以该款项冲减当年财政支出,而财政则是冲减以前年度支出,对当年的支出不予调整。

(二)支出分类差异

TCBS上线后,集中支付支出通过21999其他支出科目核算,未对明细项目进行分类,归入各项支出中,因此导致国库类级支出与财政类级支出差额较大,以2014年为例,21999科目支出金额为1014.87亿元,公共预算支出总额为2641.12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38.43%,严重影响了分类支出的准确性。2014年主要支出项目差异率均在20%以上,尤其是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支出差异率在50%以上。

(三)财政专户资金差异

由于部分财政专户的设立,财政收支通过专户直接核算,不经过人民银行国库,造成部分资金体外循环,严重影响了国库支出核算的准确性。如:粮食风险基金支出、农资综合补贴支出,财政部门通过在农发行开立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单独核算,封闭运行,不通过国库进行拨款,国库支出未列支这部分金额。

(四)科目设置差异

现行国库支出科目是按照功能分类统计的,未设置暂收、暂付科目,因此,国库在发生暂收、暂付业务时,只能将其归集到转移性支出科目。而财政核算涵盖收入、支出、资产以及负债等多种功能,设置了暂收、暂付等过渡账户,对暂收、暂付不列收支处理,并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国库以转移性支出列支政府采购支出,而财政在暂存款中核算该项收支,未列入支出项目中。

(五)对账调整差异

相关制度规定中,只对收入对账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而对于国库与财政的支出对账工作未予明确,在实际工作中,支出对账经常被忽视,更正处理不够及时妥当。据调查,2014年甘肃省财政部门在与人民银行国库对账过程中,仅对收入进行对账,并未核对支出情况。而对于财政支出科目使用错误的更正,一般由财政部门单方面进行调整,未填制更正通知书送国库部门办理更正,导致财政与国库支出数据的差异。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信息化建设

加快TCBS系统的升级改造,将集中支付数据按明细科目入账,减少因集中支付数据合并入账带来的差异,从而大幅降低国库支出与财政支出的差异率。加快财政支出无纸化进程,不断扩大财政支出无纸化业务范围和覆盖面,财政部门与人民银行国库通过部署统一的电子凭证库,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实现支出业务的无纸化。

(二)加强财政专户管理

清理、整顿和压缩财政专户,财政资金的拨付全部通过央行国库办理,杜绝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使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能够在央行国库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和体现,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更加公开、合法、透明,管理更加规范。

(三)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财政部门在处理预算支出科目调整时,应抄送支出科目调整信息资料到人民银行国库,人行国库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支出科目,保障财政支出与国库支出调整的一致性。

(四)强化支出对账监督

财政支出质量 篇6

一、湖南省绩效评价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2004年以来,湖南省财政厅注重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积极探索,不断进取,把绩效评价作为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予以深化和发展,绩效评价在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

一是编印了《绩效评价文件汇编》,对财政部相关司局2002年以来出台的有关绩效评价方面的政策文件进行归类和整理,为推动全省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指导。二是适时制定并修改绩效评价管理办法。2005年制定《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2009年,对试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印发《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绩效评价的管理与组织实施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明确规范。各市州财政部门也陆续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其中株洲市还编印了《绩效自我评价工作流程》、《财政支出项目自评报告编写提纲》、《株洲市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工作评比细则》等配套制度。

2. 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近几年,先后到省内外开展多次专题调研活动。2007年,到武汉、上海等地参加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研讨会,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形成了《绩效评价:财政管理的重大变革》调研报告。2009年,到广东等省学习,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形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报告,基本搭建起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2010年,到浙江、江苏学习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强湖南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报告,为推进本省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与此同时,我们还选择部分省直单位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专项检查,对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各市州也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究,发表了相关的调研文章,如株洲发表了《从项目绩效评价入手》、娄底发表了《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缓解县乡政府困难》、衡阳撰写了《关于财政绩效评价的若干思考》等。

3. 开展项目自评和重点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财政支出效益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自评体系,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按照《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要求,印发各年度《关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的通知》,编制“省直部门预算单位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报告表(范本)”,选取部分支出项目作为各年度的财政支出自评项目,并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二是在自评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对部分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如2005年的“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6年的“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专项资金”,2007年的“职业教育财政支出项目”,2008年的“省属老水库库区特困移民无房户建房补助资金”,2009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和管理”,2010年的“全省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资金”等项目。财政支出重点评价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上下联动,增强了对重要民生工程的考评力度,起到了较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4. 开展组织培训,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绩效评价队伍,省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多次业务系统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聘请财政部和高校专家,对财政系统绩效评价相关人员进行分批、分期的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二是利用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和调研等机会,促进省级和各市州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推介成功经验,宣传先进做法,做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通过以上努力,初步探索了适合省实际的绩效评价模式,形成了较为规范有序的评价方式、程序,建立了具有一般指导性意义的指标体系。同时,通过绩效评价,资金使用部门和项目单位的资金绩效观念得到了强化,人们对绩效评价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二、目前绩效评价面临的困境

虽然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行和推广绩效评价的难度仍然很大。究其原因,除绩效评价本身的复杂性外,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更新难

单位普遍存在重资金分配、轻绩效管理的思维惯性。有的部门领导对绩效评价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就行,对使用效果和绩效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则将绩效评价等同于审计或财政监督,认为既然有审计、有财政监督,就没有必要再搞绩效评价。思想观念落后成为制约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因素和难点。

2. 缺乏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就财政部门而言,目前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评价指标设置不完善,绩效评价的规范性、科学性不足。对各单位而言,没有形成绩效观念,就难以事先主动地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进行绩效监控,更无绩效标准。而科学的指标体系、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准绳,没有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就很难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论,评价工作也就难以为继,持续性不强。

3. 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保障

我国的绩效评价较长时期以来处于自发状态,工作的启动和开展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领导、特别是财政部门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由于没有可遵循的统一的法律依据,使绩效评价失去了强制性的保障,较难得到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也很难保障必要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绩效评价的广度、力度、深度受到严重影响。

4. 缺乏严格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由于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应用评价结果的相关制度或机制没有建立,导致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难以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在评价结果应用困难。评价结果难以真正运用到绩效目标设定、预算资金安排上来,从而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制约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今后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考

绩效评价是一项理论性、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推广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由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 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

加快绩效评价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进程,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目前绩效评价工作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开展理论研究。同时,要对绩效评价的意义、重要性和所取得的成效等内容进行广泛、深入和持久的宣传,增强绩效评价的影响力,使这种理念深入人心,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只管争钱用钱分钱而较少考虑资金使用效益的思维定势,在全社会树立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为绩效评价的实施和推广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为绩效评价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

由于我国目前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及工作制度建设滞后,极大地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和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在目前条件下,一是要在《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增加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内容,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约束力,提高绩效评价的法律地位,为绩效评价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绩效评价制度,对绩效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指标、组织管理、对象、工作程序及结果应用等进行统一规定。当条件比较成熟时,可制定专门的法律,确保绩效评价工作在法律的规范下健康有序地开展。

3. 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一是尽快建立科学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绩效评价指标的统一性、完整性、科学性及衡量标准的准确性是影响评价结论、决定绩效评价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目前没有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的情况下,亟需加快制定符合工作实际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当前,应在充分考虑财政支出的特点和运作过程基础上,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指标体系,包括财政支出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四个环节内容,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和衡量财政支出的绩效。二是要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库。联合相关专业人员,对各类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甄别和再加工,并按照财政支出的功能和特性,细分为不同支出类型,然后对每一类财政支出设置主要的个性指标,形成指标库。三是要建立第三方中介库。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具有独立性强、整体业务水平高的优势,采用“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绩效评价。

4. 建立“前评审、中监督、后评价”预算绩效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

一是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前评审)。绩效目标的制定,一般由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单位根据有关规划和任务来设定。在预算编制环节建立前评审制度,即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考评指标,对预算项目资金安排实施绩效论证,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对项目安排的必要性、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项目管理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以此作为项目预算安排和预算调整的依据。二是进行绩效拨款跟踪管理(中监督)。财政部门组织专家会同预算执行部门按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事中绩效评价。事中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有关部门,以利于加强项目管理,掌握支出进度,乃至调整项目预算。三是实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后评价)。要求项目单位在项目结束时或预算年度内对绩效目标实现及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自评价,并向财政部门提交项目绩效报告和自评价报告。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单位自评价,对重大、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该专项资金安排和再安排的重要依据。

5. 加大绩效评价结果推广和应用力度,提高绩效评价的权威性

新疆财政支出效果评价 篇7

在对财政支出进行分析研究时, 往往需要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价, 那么以什么标准进行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许多学者选择以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分析财政支出的效果, 严成梁 (2009) 从财政支出及税收方面探讨了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张淑翠 (2011) 以省级面板数据的平滑转移模型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非线性效应。但经济增长仅仅是财政职能中的一个方面, 不能完全反映财政支出的整体效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紧紧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题功能区建设,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加快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也成为十八大报告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鉴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财政所努力的主要方向, 作为一种尝试, 本文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作为地方财政支出效果的评价标准, 对新疆各地州的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价。

二、财政支出效果实证分析

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其均等化来测度地方财政支出的实际效果, 首先要了解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务状况, 因此需构建评价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指标体系, 同时运用变异系数原理及方法, 测度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在量度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各地区的财政支出效果。

(一) 指标选取。

比照基本公共服务概念, 根据目的性与客观性、独立性与可比性、可得性与经济性原则, 选取了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4个方面指标在内的11个单项指标, 构建指标体系。单项指标依次为:普通中学生师比、普通小学生师比、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失业保险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铺装道路面积。需要指出的是, 社会保障方面指标选取职工的养老、失业、医疗参保率, 而基础设施方面则选取各地州主要城市的基础设施指标。

(二) 权重确定。

在确定权重时, 为尽可能减少原始数据标准化过程中信息量的流失, 本文首先采用变异系数法对各项指标赋权。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 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为了消除各项评价指标量纲不同的影响, 需要用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各项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第j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公式如下:

式中:Vj是第j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σj是第j项指标的标准差;是第j项指标的平均数。

各项指标权重为:

(三) 指标标准化。

本文运用极值标准化的方法对各个单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之所以采取该方法, 一是因为它能将原始数据转化为0~1之间的数, 从而便于下一步的处理;二是转化后的数据相对数性质较为明显。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各单项指标有正逆指标之分, 因此对正逆指标标准化的具体方法也略有差异, 对于正指标:

对于逆指标:

其中, i=1, 2, …, 14表示新疆14个地州, j=1, 2, …, 11表示基本公共服务11项指标。Xij表示第i个地州、第j项单项指标的具体值, max (Xij) 和min (Xij) 是2007~2011年不同年度各个地州单项指标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四)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测定。

在以上相应权重赋予和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 合成第i地州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指数, 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 Mik表示第k年、第i个州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基本公共服务指数是正向指标, 其值越高, 表明该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越高, 同时该地区财政支出的效果也就越好;反之亦然。

(五)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定。

在各地州各年度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指数基础上, 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来构建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 公式如下:

式中, ek表示第k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 sk表示第k年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指数的样本标准差, 表示第k年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指数的平均值。其中, ek在这里是逆向指标, 因此ek的值越大, 就代表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越不均等;ek的值越小, 则代表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越均等。本文通过ek可以直接比较不同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变化程度, 从而达到评价财政支出效果的目的。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从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看财政支出效果。

政府通过预算的形式分配财政资金, 以实现其职能。而财政支出的效果如何, 或者说政府的各项支出能否达到预期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因采用的方法或选取的视角不同, 分析的结果也会有差异。本文以基本公共服务为视角, 把基本公共服务看作是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产出, 从而达到洞悉各地区整体财政支出效果的目的。

1、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正相关关系, 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州, 由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从而提供了较高的基本公共服务, 特别是作为首府的乌鲁木齐, 基本公共服务指数达到了0.75以上;相较而言, 南疆的克州、喀什、和田等地州比较贫困,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财政投入偏低, 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及质量自然偏低。以喀什和和田为例, 2007~2011年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数虽然有所上升, 但是都维持在0.2以下。

2、以各地州历年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数的平均值为基准,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全疆平均水平之上的有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巴州、哈密、博州、阿勒泰等地, 其他地州则在全疆平均水平之下, 喀什、和田甚至更低。

3、从横向来看, 几乎所有地州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数的总体趋势都是上升的, 特别是南疆三地州的上升变化是明显的, 但是我们注意到, 2010年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数较2009年有较大幅度的上扬, 但是2011年又有一定幅度的回落。这是由于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 中央决定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建设, 新疆拉开了大发展、大开发、大建设的序幕, 经济社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此, 新疆成了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汇聚地, 有力地保障了新疆各领域的建设, 也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当然, 骤增后有小幅的回落也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由于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大力扶持, 一些落后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没有下降, 而是持续提高, 如克州、喀什、和田等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地方财力的增强, 财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能力随着加强, 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 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就越高, 财政支出的效果越好;从各地州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数来看,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高, 地方的财政支出效果越好。

(二) 从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异看财政支出效果。

如果基本公共服务指数表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高低是从量的角度来评价财政支出效果, 那么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则从结构方面描述了财政支出的效果, 2007~2011年新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分别为0.56、0.55、0.53、0.46、0.45。

可以看出, 新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这表明新疆各地州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增强, 各地区间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渐趋于一致的目标在一步步实现。实现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公共财政的主要任务, 因此, 各地区都会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 以压缩经济建设事务及一般行政管理事务的开支, 从而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取得最佳的财政支出效果, 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 新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的地区进一步以更大比例加大了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 或者是由于援疆资金的带动, 使该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使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差异进一步缩小,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些地州的财政支出结构一定就比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高的地州要优, 而这些地州支出结构的变化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达到好的财政支出效果总是有益的。

四、对策建议

(一) 加大扶持落后地州经济发展的力度。

结合各落后地州实际现状, 有针对性地给予财税、金融等方面优惠政策, 集中开展贫困地区连片开发, 切实帮助落后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以招商引资, 促进当地的又好又快发展。以获取经济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财政支出效果好转的三重丰收。

(二) 着力构建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始终坚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构建完善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缩小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增强地方财政支出的效果。

(三)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 对于增强落后地区的财力、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各项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科学性、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好的财政支出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民, 南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管理科学, 2011.7.

[2]安体富, 任强.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地区差别视角的量化分析[J].财贸经济, 2008.6.

财政支出质量 篇8

大型秸秆气化工程位于铜山县大彭镇程庄村。该村年产秸秆2600余吨, 符合大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的条件。该县2008年投资228.2万元, 在程庄村建造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 供程庄村农户600户生活用气。其中, 中央、省财政投入80万元, 市财政投入4万元, 县财政投入40万元, 自筹104.2万元。

该工程2008年底完工。年产气达到108万立方米, 折合金额32.4万元, 有机废物消耗量540吨, 折合金额5.4万元。全年产生37.8万元的经济效能。另外从根源上杜绝焚烧秸秆的现象, 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二、构建秸秆供气绩效评价体系应考虑的问题

江苏省目前在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绩效评价体系已经比较完备, 由于不同的评价项目其具体情况和特点不同, 所以在构建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时其考虑的问题也不同。

1. 绩效评价的原则

(1) 价值中立, 尽可能量化的原则。评价要客观, 实事求是, 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

(2) 公开、透明的原则。一是绩效评价的过程要公开;二是要求被评价人提供的资料必须经过核实;三是评价结果应当征求被评价人的意见;四是结果公开。

(3) 回避原则

2. 秸秆供气绩效评价时应考虑的特殊评价指标

(1) 环境生态指标。因为秸秆供气属于清洁能源, 所以必须考虑环境生态指标, 并占较大的权重。

(2) 安全评价指标。秸秆供气需要用储气罐储存气体, 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煤气罐, 因此安全很重要, 如果出了安全事故, 后果不堪设想。

(3) 市场化程度指标。对秸秆气化的正常运行, 必须采用市场化的手段, 否则很难运行长久。莱州市的把秸秆供气当作一种福利, 向用户象征性收取少量用气费, 结果不能维持秸秆气化项目的人员工资和水、电费支出, 秸秆气化设备基本处于失修状态, 难以保证项目的持久可靠运行。

(4) 系统负荷率指标。秸秆气化主要是满足居民炊事的需要, 由于居民炊事用气过于集中, 负荷变化太大, 需要配置较大的贮气设备, 提高了系统造价, 也造成系统负荷率过低, 设备长时间闲置, 投资效益较差, 极不经济。据统计, 绝大部分气化站的负荷率仅为5%左右, 一次开机1~2小时, 就可以满足1~2天使用。

3. 铜山县秸秆供气工程绩效综合评价表

根据评价原则已经秸秆供气项目的特殊性, 见附表。

参考文献

[1]王敏雯.《浅谈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科技经济市场》, 2007年第10期.

[2]李森.《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生态经济》, 2005年第7期17-18页.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讨 篇9

一、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公共财政支出是政府为确保国家职能的履行, 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所安排的支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税收收入是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占公共财政收入的90%以上。如何使有限的公共支出资源对社会、经济产生最大的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 公共财政支出必须纳入公共制约和监督体系, 要对公共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对评价结果进行跟踪问责。

如果公共财政支出不计成本, 不讲效果, 必将使公共财政蒙受巨大损失。审计署2009年1号审计令公布:“截至2008年10月底, 各被审计单位已追回或归还被挤占挪用的资金267.73亿元, 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制度规定158项;审计发现的116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后, 已有30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 11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376亿元未纳入预算的资金已纳入预算;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查出53个中央部门存在的问题, 已得到纠正和落实整改措施的金额为84.42亿元;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查出的50个县挤占挪用的1.25亿元资金中, 有1.12亿元已纠正或正在落实整改措施;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已归还1.13亿元;乱收费已清理退还学生4960万元;各地方政府已收回被挪用、返还和欠征的土地出让金132.69亿元, 收回被挪用、欠收的征地补偿资金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2.93亿元, 归还被挪用的土地储备贷款8.44亿元。各地收回土地出让金132亿;各地已清理和追回违规使用的救灾资金1.95亿……”。通过整改, 反映出国家对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视程度。

上述查处的问题反映了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涉及各部门和各方面, 反映了政府职能部门滥用财政权力, 铺张浪费甚至挪用截留贪污公共财政的钱;亵渎了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违背了公共财政支出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根本。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成为社会探讨的新课题。

二、公共财政支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其一,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上述审计结果让人深思, 这些数字背后, 隐藏着大量的腐败、决策失误和浪费问题;公共财政支出分配不公的问题;政府官员滥用政府权力, 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甚至贪污犯罪等问题。公款吃喝玩乐、公费出国旅游、政府兴建超豪华写字楼, 政府购买豪华小汽车等铺张浪费挥霍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由于现有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资金分配模式, 导致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分配上, 主要是通过预算单位申请财政部门批准拨付为主, 难以保障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公平性、透明性, 造成预算单位年年进行资金争夺战, 为争夺资金, 拉关系, 走后门、搞贿赂, 导致腐败滋生和蔓延, 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在财政支出中不讲资金的使用效益, 不计支出成本, 给公共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由于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不严, 损失浪费严重, 使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有效运用。我国财政资金不足是影响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因素, 而奢侈和浪费只能加重国家财力不足和公共支出需要的矛盾, 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就是为社会公共需要, 为百姓、为社会服务。国家正在制定和完善的经济体制改革, 公共财政支出明显体现了向“三农”、向困难人群倾斜。免征农业税、低价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提高征地农民退休标准、低保户救助金、正在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先发展教育,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等机制的建立等, 都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

改革的关键, 不仅要把好公共财政资金分配关, 还要重视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防止预算资金分配审批中的个人权利过大, 造成个人权利膨胀, 下级为争预算资金, 拉拢贿赂审批人, 审批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国家利益, 使之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因此, 预算资金的分配审批工作应该采用集体审批。使有效的公共财政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需要的各个方面, 提高预算分配的透明度, 接受绩效评价部门、审计部门、上级财政部门、人大、公众舆论的监督。因此, 积极改革经济体制中的不利因素, 最大限度的取得公共支出资金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二, 健全的绩效评价部门和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绩效评价已成为检验公共财政支出社会经济效益的检验方法。绩效评价应当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 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各级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应该依法设置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 配备专业评价人员, 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对公共支出绩效进行科学评价, 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绩效评价工作, 绩效评价的第一责任人, 应为部门的第一负责人, 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的重要条件。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 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其他标准。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绩效评价应当客观、公正, 标准统一、资料可靠, 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其三, 绩效评价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开、公正、透明的同时, 还要接受制度、法律的监督制约。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 很多制度、法律都在制定、规范之中。针对公共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制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用于规范和保证公共财政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依法科学的制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并保证有效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依法批复的部门预算;地方申请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相关资料;部门年度决算报告;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报告等。

因此, 应出台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 使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得到法律约束力和制度保障。对现行法律普遍存在的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的问题应严肃追究。除法律、制度保障外, 还要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审计的作用, 预警重大经济隐患。

其四, 对绩效评价结果实行追踪问责。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检验公共支出效益和成果的重要标准, 绩效评价的结果应作为政府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的编制和财政资金分配时增加或削减预算的重要依据。审计监督、监察等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 严肃处理有关违法违纪行为, 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对违纪违规的, 应视情节给与经济上的罚款、降薪、取消资格、调离岗位等;在行政上降级降职、警告记过、开除工职等处分。对违法的行为, 按法律条款, 视其情节, 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英语的疯狂下一篇: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