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教学

2024-11-11

《经络腧穴学》教学(共5篇)

《经络腧穴学》教学 篇1

视力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 而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视觉障碍一般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种类型。由于视觉的缺失, 限制了视障学生对事物感知的广度和深度。根据缺陷补偿原理, 视障学生的听觉、触觉往往比明眼人更好。因此, 我们要强调进行缺陷补偿和发展优势教育。要重视个别教育, 在教育中因材施教, 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

经络腧穴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中医康复保健专业,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学好以后的各科按摩的基础。本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与课堂理论讲授相比, 它与临床结合紧密, 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这些特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方法:

一分组教学法

视力障碍班级学生年龄差距大, 文化水平不同, 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 因此, 在教学上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 优化组合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分组原则主要根据视力、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保证每组学生中都有全盲学生、低视力学生、明眼学生。从中选取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教师在统一讲解理论课程后, 首先教师要手把手确保小组长定位准确, 然后由小组长手把手地教组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手把手演示法

划经点穴是经络腧穴学的重要环节。因此, 要确保重点腧穴的准确定位, 由老师来把关。手把手演示法是教师在学生中选择一个骨性标志明显的学生作为模特, 然后教师用贴纸在模特身上把本堂课所学的腧穴贴好定位。再由学生分组触摸。触摸时教师握着学生的手进行指导。这样,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老师的个别指点, 并且检验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当然, 贴纸也可以用王不留行籽代替, 目的是让学生触摸突起的穴位, 加深记忆。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学生在实训室中, 两两一组, 其中一个学生扮演医生, 一个学生扮演患者, 互相点穴找触感。因为经络腧穴学的教学更强调实体操作, 所以学生在点穴时要有得气的感觉, 也就是在点到穴位后, 患者要有酸麻胀重的感觉, 而当位置不准确时, 患者就只有痛的感觉而没有得气感。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记忆;更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多媒体模型应用

本门课程主要在校内针灸推拿实训室中完成, 实训室中有针灸铜人、语音电子经络腧穴模型、发光电子经络模型、经络挂图等。利用盲人的听觉优势, 在教师讲授理论课程时, 利用语音电子经络模型,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在学生操作过程中, 一遍一遍地播放,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在课程结束时, 利用发光电子模型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发光电子模型是仿真人身高制作, 骨骼、肌肉标志比较明显, 而每个穴位都是突起的。这样方便盲生触摸, 教师需要在一旁指点。

总之,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主干课程, 它能为以后的各科按摩打基础。这门课程内容多而杂乱, 要记忆的东西很多,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往往兴趣不高。所以,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并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而适合盲生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 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孙朝霞.多样教学方法在残健生结合班级《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 (9)

[2]任珊、周艳丽.浅谈《经络腧穴学》划经点穴课的教学内容设计[J].光明中医, 2011 (9)

《经络腧穴学》教学 篇2

1.经脉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之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灵枢·经脉》)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灵枢·经脉》)。

3.足太阳络脉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4.足太阳经别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着,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灵枢·经脉》)。

5.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九页。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从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于九页。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灵枢·经筋》)。

㈡足少阴经络

1.经脉循行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灵枢·经脉》)。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㈢手厥阴经络

1.经脉循行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腋,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灵枢·经脉》)。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

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灵枢·经脉》)。

㈣手少阳经络

1.经脉循行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灵枢·经脉》)。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火享火享,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㈤足少阳经络

1.经脉循行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附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骨所生病者,头痛,頷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㈥足厥阴经络

1.经脉循行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从毛之际,上循足附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抵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经络腧穴学》教学 篇3

因此, 西医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的针灸学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 另辟蹊径。我院对针灸学教学进行了深刻探讨, 以期在较短学时内, 传授给学生全面实用的针灸学知识。教研室采用的教材是石学敏主编的《针灸治疗学》, 现就其中《经络腧穴学》部分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 在经络的讲解方面, 强调启发提问式教学, 加强理论知识的兴趣性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 又是教育的主体。”可见因材施教,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势必成为授课教师的教育理念。

在经络学教学中, 如果提问经络是什么?学生一般回答非常具体:如血管、神经、淋巴通道、肌肉纤维等。若教师顺势再提问血管、神经、淋巴通道、肌肉纤维的功能是什么?学生则应用所学西医知识积极作答。此时, 授课教师即可归纳总结出经络的定义及功能, 使学生意识到经络是功能单位的总称, 是气血经气运行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 为侧行的分支, 是结合了神经血管淋巴等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加深学生的印象, 可将其比喻为自然界的沟渠, 沟渠不通则会发生自然灾害。经络中的络脉则是大沟渠中的小支脉, 纵横交错, 将机体连为一个整体。在经络循行的讲解中, 先讲经络总体的循行规律, 再讲阴经阳经在机体的排列和循行规律, 使学生掌握经脉的大致走向和方位。

在讲解十二经脉时, 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养生观念。如在讲解手太阴肺经时, 解释为何有的病人在深夜咳嗽剧烈, 尤其是凌晨1-3点, 提示可能是肺经气血不足或虚弱;在讲解足少阳胆经时, 教会学生敲打胆经, 有助于排毒减肥, 亦可结合西医学胆囊的功能进行讲解;解释为什么要在晚上9-11点睡觉, 否则会导致失眠;讲解手阳明大肠经时解释为什么有五更泄;讲解足阳明胃经或足太阴脾经时解释为什么必须在7-9点吃早餐等。在用药方面, 讲解心经时解释为什么在凌晨4点服用地高辛时药量要减半, 为什么晨起服用高血压药量减半同样能达到正常剂量的等同效果, 这是由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晨起阳明经当令, 气血最足。经气从肺经运行, 结束于肝经, 进行下一轮回的循环。在每个时令中, 正经值班, 气血最旺, 若正经气血不足, 机体会表现出一些功能缺陷或临床症状。在这里可设置题目向学生提问, 如某些病人在某个时令经常出现某种临床症状, 应该怎样进行经脉证候的判断, 又怎样从表里经的关系解释相应脏器可能出现的症状, 从而确定针灸经脉诊断及治疗的框架。但从子母补泻、脏器间的生克制化方面讲解经脉的选取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有些难度, 可鼓励学生加深学习和研究。

在奇经八脉的讲解中应重点讲解任督二脉。在讲课过程中, 可询问他们在看武侠小说时是否注意到有“某人重伤元气时要打通任督二脉”的描述, 如此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时老师可以总结奇经八脉的功能: (1)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 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灌溉的调节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 连通机体所有阴经;督脉为阳脉之海, 总督机体所有阳气。只有打通了任督二脉, 使气血、阴阳分布均衡, 机体才能很快康复。学生方能印象深刻。

总之, 在经络的讲解中,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联的养生常识引入要讲解的知识点, 授疑解惑, 循序渐进, 使学生轻松接受经络知识, 而不感到枯燥乏味。

2 在腧穴的讲解方面, 强调穴位理论与临床的有效结合, 加入现代实验研究知识

腧穴部分的知识枯燥乏味, 不能与临床衔接, 似纸上谈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和反应点, 是经络的阀门。当经络不通或机体生病时则通过刺激腧穴进行调整。这样讲下来, 学生对经络腧穴有了一些具体认识, 如此再强调经络循行的重要性, 只有掌握经络的循行, 才能判断病在何经何脏, 进而选取相应的经络和腧穴进行治疗。

对腧穴的讲解, 应先解释腧穴的作用, 即反应病证、协助诊断、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再概述腧穴的主治规律, 解释“经络所通, 主治所及”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结合穴位在机体上的位置, 从穴位的名称上解释古人定位的逻辑思维和该穴可能涉及的主治功能。讲解常用穴的体表标志取穴法、简便取穴和骨度分寸取穴法, 如“百会穴”, 即可解释为百脉朝会之处, 居于头顶。

2.1 总结穴位功能, 掌握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 在每条经脉穴位的讲解过程中, 总结该经脉穴位的主治共性。总结常用重要穴位的治疗功效, 再重点突出某些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如“天枢穴”, 功效为调理肠胃、扶土化湿、和营调经、理气消滞, 对消化系统和妇科疾病有治疗作用, 具有既能治疗便秘又能治疗腹泻的双重功能。又如:“内关穴”既能治疗心动过速, 又能治疗心动过缓;“百会穴”能治疗内脏下垂的升阳举陷等;“人中穴”具有回厥救逆的急救作用等;“养老穴”可增液养精、清头明目;“次髎穴”可清利湿热、理气调经等。在讲解中, 引用临床或医史病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穴位的主治讲解

概括每条经脉穴位的功能共性及其主治功效。如“悬钟穴”的功能为强筋健骨、疏经通络, 其为胆经的腧穴, 又为八脉交会之髓会。通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可推断其可治疗痴呆、中风等脑部疾病以及颈项、胸胁满痛、下肢萎痹等疾病。又如“风市穴”, 根据名称, 判断与“风”有关, 其主要功能为祛风止痒、疏经通络, 与风有关的皮肤病皆可应用。在常用穴位的讲解中, 可结合现场针刺教学, 使学生感受针刺的酸麻重胀感觉。

2.3 穴位讲解中加入穴位的现代知识

在每个常用穴位的讲解中加入现代研究知识。如:“天枢穴”可调理肠胃、活血化瘀、增加机体免疫力;“至阴穴”具有祛风热、利头项、顺胎产的作用, 灸之可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等。在讲解中, 可引入临床上针刺意外案例, 提高学生对常用重要穴位针刺的谨慎性。

3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针灸临床操作技能

3.1 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实现理论学习-示教和模拟操作-实践运用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学以致用, 要求针灸传授者应具备一定的临床操作能力, 以便进行课堂取穴演示。学生间相互取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可结合多媒体及图片, 或让学生当模特在讲台上示范取穴, 然后让学生两两互取, 老师巡视指点。同时在安全范围内, 多进行课堂现场的人体操作演示, 突出针刺的具体操作和实际应用, 在实践中加强中医针灸思维的培养[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3.2 加强学生的临床及社会实践

带领学生进行临床见习, 训练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针灸选穴、配穴以及疾病诊断、经络诊断, 培养针灸治疗的辨证思维, 以提高学生的针灸临床操作技能。可鼓励学生寒暑假期间多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 运用所学专业技能治疗常见疾病。

4 结语

西医院校针灸课程教学是教师自身提升的过程, 讲课不应拘泥于书本[1]。在理论授课前, 充分做好课件准备, 备课完整, 要求做到精简扼要 (不是大量文字) , 尽量图、文、声音并茂, 还需携带针灸模具、经络、腧穴挂图等。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到针灸理论知识的内涵。

精炼而富有新意的教学内容是全科医生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中, 学校应坚持“内容精炼, 观点新颖”的原则。具体做到: (1) 淘汰不实用的教学内容, 及时将专业学科研究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同时, 教师在授课中应不时补充相关先进研究成果, 使针灸学讲课内容新颖而富有创意, 改变过去那种抽象、古板、难以理解的教学模式。 (2) 开设新课程。根据专业结构的调整和知识设定, 可开设一些新课程, 如专业英语、康复医学等。为配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可增开素质教育模块课程[2]。

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是提高全科医生专业技能的必要手段, 针对西医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 针灸教育应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重视知识整合,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及实践活动[2]。

摘要:总结多年教学经验, 提出西医院校全科医生的《经络腧穴学》教学要因人施教, 重视启发提问式教学, 加强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加强学生针灸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针灸,经络腧穴学,西医院校,全科医生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李清, 蒉纲.关于西医院校针灸教学课程设计[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 (7) :99-100.

《经络腧穴学》教学 篇4

在经络腧穴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中, 笔者体会到:必须有一支爱岗敬业、乐意奉献的课程团队, 才能勇于参加教学改革实践, 开发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实践以任务为驱动的教材的教学活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创造满足工学结合的实训条件, 这样才能把一门课程或专业的多门课程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效应和特色的精品课程。经过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针灸推拿专业已建成了两门省级精品课程。

1 科学的建设规划——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钥匙”

作为能够集中体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历来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近年来, 学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标杆, 加大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建设力度, 牢固树立了课程建设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 积极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着力从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教学奖励等方面入手, 切实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经络腧穴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我课程组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规划。

1.1 注重制度建设, 进行科学规划

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 学校制订了《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办法》, 目前有25门课程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 3门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已形成了递进建设课程的体系。同时, 还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到2010年建成30门校级重点课程, 并以此形成重点课程群, 保证每个专业至少有2门以上的校级重点课程;到2011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6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到2012年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范围内建设好10门左右既可供学生在线学习、又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辅助教学的网络课程体系。

1.2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我校十分重视教材的选用和教材的编写。精品课程必须选用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的教材, 尤其是注意选用国内的优秀教材, 并且鼓励和扶持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编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有学科自身特色的和适合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应用教材, 在教材编写中注重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 重视教学参考书目、课外读物、文献以及其他辅助资料等的建设。

1.3 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

评估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校专门成立教学评估办公室, 对精品课程建设实行全程监控,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严格申报和评审程序;二是严格过程监控和检查;三是严把验收关。建立评估机制, 确立科学的评估指标, 完善激励机制, 强调建设成效的评估与水平评估、进程评估和绩效评估、师生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估、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 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

2 精干的课程团队———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流的师资队伍”位于精品课程建设中“五个一”之首, 即精干的课程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经络腧穴学精品课程有一批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并乐于奉献的主讲教师。现有6位教师全部具有双师资格, 其中教授1人, 副教授3人, 讲师2人, 具有副主任医师资格4人, 主治医师2人, 针灸硕士学位2人, 师资配置好, 除主要的专职教师外, 为开展综合实验, 我校每年还根据课程需要聘请附属第一医院针灸推拿科医师参与实训教学指导。现有教师中, 省市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2人、先进教师4余人, 有国家、省、市、区学科专业学会会员、理事、理事长等4余人, 课程组成员还曾多次参加过全省针灸专业骨干培训班和针灸新技术推广学习班, 由上可以看出这是一支梯队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队伍, 在本省高职高专院校针灸推拿专业中属于一流水平, 在国内同类高职院校中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 我们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优秀、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队伍。

3 课程的特色凝炼———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 特色内容是核心, 因为特色内容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色内容一定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精华, 因此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狠抓了课程特色的凝炼。

3.1 实行工作岗位任务驱动,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经络腧穴学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着眼于针灸推拿的工作岗位, 实施经络腧穴技术的15个任务驱动, 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工学结合。采用医教相长, 校企 (院) 一体,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采取早期接触临床、床边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突出仿真实训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床边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使课堂学习与临床实践完全同步, 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 提高工作的适应能力。针对学校对针灸推拿专业“培养高级技能操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我们不拘泥于本课程, 而是立足于针灸推拿专业课程设置的全局开发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囿于针灸教师和针灸临床人员, 还聘请针灸职业教育专家担任课程建设顾问。

3.2 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科研工作与论文撰写

经络腧穴学课程于2006年获学校精品课程, 通过3年的建设, 取得了一些成果, 即经络腧穴学2009年获湖南省教育厅精品课程;本课程组教师有3项课题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二等奖一项, 三等奖两项;《中国针灸》杂志2005年12月《温针灸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痛阈值的影响》一文获2008年度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09年有2项科研课题又获省厅立项, 这种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科研工作、论文撰写的特色, 保证了精品课程的快速建设, 也保证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3.3 不同专业的特色教学

在构建适应新世纪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的理念指导下, 根据我校中医医疗专科各专业不同教学对象的相应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我课程组制订了多套不同专业的经络腧穴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课程要求, 并分别设立相应的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 使各专业经络腧穴学教学更加规范、系统、完善;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 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建设和改革, 形成了内在联系密切、统一组织协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具特色的教学系列课程。同时我们在高度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 尤其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每年在全校范围内举行经络腧穴基础知识及针灸、推拿操作技能大赛, 重奖能力突出的学生。

4 精当的教学方法———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医疗类专业中一门理论知识与画经点穴操作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精当, 是否灵活多变, 学生能否接受等是本课程团队应该多多思考的问题, 为了本课程的优质教学, 我们合理地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评教评学, 学生的满意度达到了95.4%, 现分述如下。

4.1 十二经脉循行的教学方法

4.1.1 直观演示法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其中胃经、膀胱经、胆经的经脉循行复杂, 支脉较多, 是教学中的难点, 在此我们借助多媒体教学演示经脉循行路线, 向学生直观演示, 使学生印象深刻。

4.1.2 归纳法

教师可适当将经脉循行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记忆, 将前后知识进行横向联系, 如引导学生对哪些经脉环唇、入耳、入齿予以总结。

4.2 经脉病候的教学方法

4.2.1 系统讲授法

若要把经脉病候讲得深透, 让学生理解, 教师需要联系中医基础知识中的脏腑功能进行讲解。如根据胃的脏腑功能, 可知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为水谷之海。如脾胃虚弱, 可见腹泻、肠鸣腹胀、胃痛;胃属阳, 阳气过盛形成燥火, 可见消谷善饥、发狂, 脾胃运化失常, 可见痢疾、腹痛;胃气不降而上逆, 可见嗳气、呕吐、恶心、呃逆;胃火上犯, 则表现为牙痛、咽喉肿痛、鼻衄等症。

4.2.2 设问解疑法

针对书中所载某经主何所生之病, 采用PBL教学法, 如胃经“主血所生病”, 向学生提问胃经为何能主血所生之病呢, 引导学生从其脏腑功能、经脉循行以及主治病候3个方面来理解胃经主血所生之病。

4.3 腧穴定位的教学方法

为加强学生记忆, 从腧穴的命名引导学生采用推断法推断其功能主治, 如胃经之归来穴, 顾名思义, 归和来都有还的意思, 且该穴位置靠近阴部, 学生可推断出本穴功能善治阴挺、疝气等症。

4.4 穴位功能主治的教学方法

4.4.1 实例引导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穴位主治的规律, 这主要包括:按照穴位的归经去理解该穴大体上所具有的循经治疗作用、治疗相关脏腑及其相关组织器官的病症;按照穴位定位知道其具有的局部治疗作用;按照穴位所属特定穴的类型, 结合特定穴的概念和作用特点去理解其一些独特的治疗作用。如丰隆穴, 循经可治疗腹胀、泄泻等胃肠消化系统病症, 局部可治疗下肢痿痹, 而治疗癫狂、痫证、痰多等则是由于该穴的特性是络穴, 根据“一络通两经”理论, 故该穴亦可治疗脾经的病候。学会这种分析方法就可避免死记硬背, 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4.4.2 专题讨论法

如胃经中足三里穴的功效较多, 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 为其提供文献检索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其相关资料, 如四总穴歌描述“肚腹三里留”的作用机理, 足三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机理等, 并鼓励学生撰写一些综述或其他学术论文。总之, 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反复接触穴位功效的相关内容, 而不是对着书本机械地重复背诵, 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效率。

4.5 穴位点穴操作的教学方法

采用图示法与演示法。本课程中某些特殊穴位的刺灸法需要重点强调, 如眼眶周围之承泣、睛明穴的操作, 讲述刺灸法时教师可采用边操作演示边讲述的方法, 同时让学生参照局部解剖模型, 直观地演示针刺的角度及深度, 演示后向学生提问该穴操作中可否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若出现针刺意外情况如出血该如何处理, 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4.6 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

4.6.1 比较鉴别法

在讲述某些经脉腧穴时可纵向联系, 如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主润宗筋, 所以本经穴位均可治疗麻痹萎缩等症, 让学生联系到以前督脉腧穴中之人中、百会穴, 膀胱经中背俞穴之肝俞、肾俞亦可治疗中风偏瘫, 引导学生比较3种不同取穴方法的作用机理, 由此推断3者分别适合治疗中风的哪个阶段。

4.6.2 专题讲座法

如面部的多个腧穴均可治疗“面瘫”, 可就“面瘫”这个专题开展专题讲座, 内容可包括针灸治疗本病的选穴规律、治疗本病的针刺手法、如何掌握针刺的刺激量等。

5 学校的政策支持———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学校自2006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 一是加快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已经建成了主干网为万兆、次骨干为千兆的FDDI单环结构, 校园网已经覆盖到所有办公区、教学区和学生宿舍, 有了较好的网络教学条件, 学院已经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为满足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学校还专门购置了高级的高清晰度的拍摄设备, 以更好地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二是根据湘中校[2006]15号《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湘中校[2006]06号《关于给予省重点建设专业等专项经费补贴和奖励的规定》文件, 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及建设方式等作出了的规定, “经学校批准确定的精品建设课程, 学校将根据课程性质、地位和受益面, 对每门在建的精品课程在规定的期限内每学年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 对成功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项目组, 将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和相应的精神、物质奖励, 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 同等条件下精品课程项目的教师给予优先考虑。

《经络腧穴学》教学 篇5

关键词:足阳明胃经,以经统穴,针灸逢源,中西汇通,神经学说

针灸术从有文字记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作为其核心的经络与腧穴也经历了至少两千年的传承演变,笔者将20世纪70年代南京医学院仿宋针灸铜人( 以下简称南京铜人) 与现行《经络腧穴学》教材[1]67进行对比后,发现诸多差异,如: 头部颔厌、悬颅、悬厘、曲鬓、脑空,腹部水道、归来、气冲,侧腰部五枢、维道、居髎腧穴定位差异; 足阳明胃经面部及小腿部循行线,与《经络腧穴学》教材的循行线不同,致使被归于该经的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丰隆等腧穴定位亦不同;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至臀部时向外侧偏折,绕行于髋部后顺势下行于大腿后面,与《经络腧穴学》教材的记载“从腰直下,经臀背面下循大腿后面”亦不相同。此外,铜人身上的腧穴较课本缺少眉冲、风市、督俞、关元俞、太乙 ……如此大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

今笔者对比历代古籍及建国后各版《针灸学》《经络腧穴学》教材,仅就足阳明胃经的两处差异展开分析: 第一,面部循行线; 第二,水道、归来、气冲的腧穴定位。

1足阳明胃经面部循行线

在南京铜人中足阳明胃经面部的循行线没有下交承浆 ( 如图1所示) ; 现行《经络腧穴学》教材,足阳明胃经面部的循行路线是从承泣、四白、地仓之后循下唇下缘转向对侧颊车,两侧经脉线交于唇下正中承浆穴( 如图2所示) 。为探究其演变过程,笔者摘录有代表性的胃经经穴图,按时间顺序逐一列于下,并分析其由来。

图1的铜人,面部的胃经循行线是将单侧的承泣、四白、 巨髎、地仓、大迎、颊车相连而成,没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的循行线,这是因为这尊铜人的经穴主要是参考天圣铜人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本定位的[2]677,因此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可以找到依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卷中 · 面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3]185中的腧穴阳白、承泣、四白、地仓、大迎,除了目上的阳白穴,将其余四穴相连便得到与铜人面部相同的线。由于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没有将“面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与胃经在口唇部的循行相结合,因此铜人的唇下没有“下交承浆”的胃经线。

现存的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对于经脉和腧穴的论述,分别引自《针经》和《明堂孔穴 针灸治要》两部书[4]2,也就是将经脉与腧穴分作两个部分分别论述,且并未指出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直到《十四经发挥》才明确提出将腧穴按所属经脉顺序排布。所以《十四经发挥》中胃经的经穴图是先按照《灵枢·经脉》所言“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5]画出经脉线,再将腧穴中注有“某经与足阳明之会”及“足阳明脉气所发”的腧穴定在经脉线的相应位置上,如是便绘出上图3[6]20。

再看图4《中国针灸学》胃经面部循行图[7]73,它仅沿袭了部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思想。这里强调“部分”是因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经脉与腧穴是分离的,不应该有 “下交承浆”的经脉线,这张图的面部未见“下交承浆”的胃经经脉线,可见受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影响; 而该图按《灵枢·经脉》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将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面第三行”四穴“侧面部”三穴、“侧颈部”四穴、“膺腧第三行”六穴、“腹第三行”十二穴、“足阳明胃经”十五穴统贯穿于足阳明经脉线上,这一点又是《十四经发挥》“以经统穴”[8]思想的延续,所以说图4仅沿袭了部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思想。

再将图4与图1的铜人照片对照,可以看出孔穴位置和经脉线位置完全相同,便可知此二者一脉相承。图4出自1955年承澹盦《中国针灸学》,图1是1979年南京医学院的仿宋天圣铜人,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经知道这尊被仿制的所谓“天圣铜人”,实则是山崎次善所铸[9],上面承载着他对腧穴定位的观点,已经并非天圣铜人的原貌,而民国时期的承澹盦并不知道,是以在编著《中国针灸学》时,沿用了当时学术界公认的宋代天圣铜人的经脉及腧穴定位。至于这尊被仿制的山崎次善针灸铜人,与真正天圣铜人在腧穴定位上的差别只有对照他所著的《铜人汇考》一书才能知晓了。

图2《针灸学》胃经面部循行图[10]和图5《针灸学》胃经面部循行图[11]33都出自针灸学教材,不难看出,教材对关于 “下交承浆”的问题至少从1959年就采纳了《十四经发挥》 的观点,并一直沿用至今。

2水道、归来、气冲的定位演变

南京铜人身上三穴横向均距前正中线二寸,与现行《经络腧穴学》教材一致; 纵向距离不等,而现行《经络腧穴学》 教材上三穴均相隔一寸。

2.1水道、归来、气冲三穴定位的历代文献摘录,见表1。

2.2差异分析

《甲乙经》《外台秘要》……等大多数医书胃经下腹部腧穴“天枢—气冲”的直寸相加为八寸,《针灸聚英》为七寸, 《循经考穴编》是“天枢—气冲”为五寸,只有《针灸逢源》 “天枢—气冲”为五寸,有这几种直寸的不同,其“天枢下一寸”的含义也自然不同……考虑到腹间线与腹正中线下腹部直寸应该统一的问题,胃经下腹部穴还是以每穴间隔1寸、共计5寸为佳,故今人定位皆从《针灸逢源》,标准定位亦从之[28]62。

那么《针灸逢源》中“天枢—气冲”的直寸为五寸的依据是什么? 对“水道、归来、气冲”三穴的纵向定位依据又是什么? 在《针灸逢源》归来穴下有李学川的按语: 水道穴与足少阳五枢穴平,当脐下三寸之旁,又归来穴在气冲上一寸,当脐下四寸之旁,其上各去一寸也。查五枢穴定位,曰在带脉下三寸,即水道穴的定位与带脉、五枢两穴的定位有关。

兹将所查古籍带脉、五枢二穴定位列于下。见表2。

2.3结论

《针灸逢源》在对水道纵向定位时参照了五枢的位置, 而五枢纵向的定位又以带脉的定位为参照。带脉定位从 《针灸大成》始,补入“脐上二分”,然未注明依据,后世医书 《循经考穴编》明确为“《广注》约脐上二分”,至于《广注》至今仍不知是何家之书。《针灸逢源》亦沿袭补入了“脐上二分”之说。据此便可推知五枢纵向上在脐下二寸八分,那么,水道亦在脐下二寸八分,也就约与关元相平了。

《针灸逢源》在归来的定位下注“归来穴在气冲上一寸, 当脐下四寸之旁,其上下各去一寸也”。几乎所有古籍中的归来都在“水道下二寸”,独《针灸逢源》以“气冲上一寸”来定归来的位置,加之《针灸逢源》中气冲的位置( 见表1) ,可以推知李学川是在默认“天枢—横骨”距离为五寸,且气冲 “在脐下五寸与横骨相平”[23]141的条件下,根据古籍中气冲在“归来下一寸”的说法定位归来在“气冲上一寸”的。这样说固然显得牵强,不具说服力,故作者换了一种说法,即将延续千年的归来在“水道下二寸”定为“水道下一寸”。

笔者分析其“天枢—横骨”距离五寸的定位前提,可能依据是: 《针灸甲乙经》曰“冲门,一名慈宫,上去大横五寸, 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5]49,这句话提示: ( 1) 大横至冲门为五寸; ( 2) 冲门与横骨相平,也就能得出“大横至横骨为五寸”,又因为大横“直脐旁”[5]48,且《针灸甲乙经》 在气冲下注: “《气府论》注云: 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一寸。”也就是气冲也在横骨两端,所以得出“天枢—气冲”相距五寸的结论。

这样,水道、归来、气冲的腧穴定位在纵向上均相距一寸,分别位于脐下三、四、五寸的胃经上。虽然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 此处所得出的“天枢—横骨”相距五寸的结论与《灵枢·骨度》中“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矛盾等,因这些问题与本篇所论主题无关,故不在此处讨论。

2.4水道、归来、气冲三穴定位的“现代科学”分析

从魏晋的《针灸甲乙经》到现行《经络腧穴学》教材,就水道、归来、气冲三穴定位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民国时期的针灸研究者在参考了诸多古籍后,放弃其中明显一脉相承的取穴方法,选择其极少的观点作为取穴的标准呢?

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清末政府对针灸的取缔,阻碍了针灸术的传承,致使针灸学术自身没落;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科学的传入,凸显了清末政治、经济、科学等各方面的落后,有识之士开始在各方面学习“新文化”,医学也在其列。西方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神经学启发了中国医疗工作者对东西方医学的汇通[29,30]。

在东西医学汇通方面,日本先于中国,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了。1892年( 明治二十五年) ,日本群马县医学校长兼医院院长大久保适斋就撰写了《针治新书》,书中包括解剖篇、治疗篇、手术篇,开始根据解剖、生理、病理特点,记述针灸疗法,认为这是医学神经科的一种分科,似称之为 “神经刺激术”为妥[2]760,此外还有平田氏十二反应带、海氏带等概念的提出和相关研究。

在中国,1941年版《中国针灸科学论》一书中水道、归来、气冲穴相隔一寸,如图6所示,将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与耻骨联合上缘间五寸均分为五份,正中线旁开二寸的胃经与之平行,亦等分五份,这样水道、归来、气冲分别位于脐下三寸、 四寸、五寸,前正中线旁开二寸的胃经上。该书中未明确说明此三穴定位的依据,但其言及“神经反射与针灸治病的物理关系”时说: “针灸的经穴,诚有许多尚不能以解剖部位解释的,不过这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并举中脘、曲池两穴,通过分析其所在位置的神经分布,以及这些神经与内在脏腑的关系解释其功能主治,建立起“腧穴—神经—内分泌—脏腑( 或局部病灶) ”的联系。而且在临床观察中总结出,从针下的痠痹感的趋向能确知有好多经穴是直通内脏的,如归来穴,直通前列腺及尿道,水道穴直通睾丸。这样依据构建的“腧穴—神经—内分泌—脏腑( 或局部病灶) ”通路结合传统的骨度分寸、经脉循行重新定位胸腹部腧穴,得到图6的结论。

以上是目前笔者所找到的中国最早将西方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学与针灸相结合并将水道、归来、气冲三穴等距离定位于少腹部的记载[24]。之后还有1948年赵尔康的《针灸秘笈纲要》、解放后朱琏的《新针灸学》、鲁之俊的《新编针灸学》均同出一辙。

除了中国和日本,在20世纪前半叶,几乎全世界从事针灸研究的人们都在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神经学来重新研究腧穴定位,解释针灸起效的原理。《针灸疗法国外文献集》一书收载了名为《远东医学在针术方面的演变》( Variarion de la Medecine Extreme-orientiale dans le domaine de l’Acupuncture) 的一篇文章: “…… 穴位的分布就因各学派而不同,相差可达数厘米……不论是属于中国或日本各学派的针师,在治疗中都能得到并不是仅因患者心理作用所能产生的效果。因此……我们觉得针灸术的疗效亦可从理想的刺激点周围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得到,即穴位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如同几何学上的点一样,而是一个‘面’,它的面积可达几个平方厘米。这意见当然应该用临床观察来证实,我们将在实际治疗中去观察……”[31]由此看出,法国的西医们并不纠结于将腧穴定位在精确的某一点上,而是定位在能够起到治疗作用的小范围区域内即可,且经过临床经验的积累,发现简便规整的取穴同样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基于前者的研究,无论是从古籍方面还是从现代科学方面,水道、归来、气冲三穴纵向上相距一寸的定位都是有据可循的,所以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读者群体的接受能力[32], 本着“既全面,又简便”[33]的特点编写针灸教材,便选择了腧穴排布规整、方便记忆、又行之有效的定位方法。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编写的针灸学教材以及腧穴临证指要( 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宣贯) 都采用了水道、归来、气冲三穴纵向相隔一寸的腧穴定位。

3结语

【《经络腧穴学》教学】推荐阅读:

经络腧穴总结07-16

中医基础经络学11-17

人体经络07-21

中医经络05-19

经络检测08-21

经络现象08-28

经络疗法11-17

经络定位12-27

疏通经络09-07

十二经络10-06

上一篇:肾功能检测下一篇:物流技术与装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