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2024-06-06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精选12篇)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篇1

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现状及特征

(一)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现状

1.信贷品种发展不均衡并且呈现多元化。国有商业银行占领了消费信贷市场的很大份额。截至2014年初, 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196780.62元, 而个人消费性贷款在全国贷款总额中仅占2%左右。从消费领域看, 拓宽到住房、汽车、助学、医疗、旅游和耐用消费等多个领域;信贷工具方面, 有信用卡、国库券质押等多种方式。消费信贷的最高贷款额度为50万元, 最长贷款期限为5年。

2.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不平衡。从地域上看,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消费信贷发展迅速, 而中部、东北等地区消费信贷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人们的收入较低, 信贷市场需求较小, 有些信贷业务无法发展。在农村, 由于其自身环境差, 农民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收入较低, 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往往倾向于城市居民, 忽略了农村的需求, 这导致了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缓慢。

(二)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特征

1.消费信贷信息缺失。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评级机制还不完善, 不能及时获得客户的收入变化、还款意愿等信息。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自有净资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如果客户隐瞒自己的信息, 银行也束手无力。

2.消费贷款陷阱。商业银行几乎都推出了信用卡业务, 然后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不惜给出“零利息”的优惠条件。然后这一条件往往是一个陷阱, 客户在实现提前消费的同时仍要支付利息, 这就降低了人们的消费信贷的信心。

3.信贷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现阶段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相似的产品, 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消费信贷业务品种研发与推广时不重视市场营销策略, 不能满足各个收入阶层客户的需要。

4.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不够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缺乏风险退出机制, 无法通过自身的利润和准备金来消化不良贷款。同时信贷风险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 难以对各种风险进行跟踪和控制。

二、个人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评级

由于我国居民平均收入不高、收入来源多样化、收入不稳定, 导致贷款人不能及时还款或不愿意还款, 增大了银行放贷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 不能完整地收集数据和信息, 只能依靠征信机构来获得客户信息。目前我国个人信用评级机制还不够完善, 无法像发达国家一样, 由相关部门整理并形成个人信用评估报告, 然后卖给所需要的银行。

(二) 商业银行经营能力

虽然国内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信贷管理制度建设, 但整体信贷管理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 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做出信贷判断和决策还是简单地依靠借款人身份证、个人收入证明等简单的材料, 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 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最为重要的有无违法记录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同时商业银行还存在着盲目营销的问题。为了获得超额利润, 商业银行往往鼓动其分支机构开展各种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业务, 甚至会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比如商业银行的员工会有一定额度消费信贷任务, 不少员工为完成任务, 获得高收入, 盲目地对高风险低信用的消费者放贷, 甚至自己使用贷款进行高风险投资或炒股, 这将使信贷风险加剧。

(三) 消费信贷法律环境

消费贷款的相关法律不健全。由于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均为个人消费者, 消费信贷金额不等, 消费信贷的笔数众多, 并且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品种繁多, 有个人短期信用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 这导致了建立个人消费信贷的法律难的问题。目前我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现行法律条款似乎存在着维护债权人的倾向, 缺乏消费者个人贷款的针对性条款, 没有明确具体指出贷款者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这使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 不能妥善的解决出现的风险危机问题。同时在个人消费贷款的担保方面也缺乏法律规范, 导致商业银行执行债权成本较高以及消费信贷风险难以控制。

(四) 个人信用环境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往往不重视个人信用, 只追求高额利润, 信用制度和惩罚机制还没有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普遍, 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意味着商业银行对贷款者的信息不能完全的掌握, 而这些贷款者通常会表现良好, 致使商业银行认定其为合适的贷款对象, 相反, 那些信用评级好的申请人却无法获得贷款。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资信不好的借款人在还款前, 由于商业银行不能监控其信息, 贷款人在最大限度增加自身最大效用时, 改变其贷款用途从而是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增加。

三、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管理对策

(一) 消费者方面

1.打开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目前, 我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 农民的消费信贷市场具有发展潜力。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改变, 有的农民开始购买小汽车, 这意味着他们的消费观念在改变, 如果商业银行在农村开展信用卡业务、个人汽车贷款业务等, 将会增加农民的个人消费信贷需求, 打破城乡信贷业务发展不平衡格局。

2.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消费者有能力偿还贷款。同时当消费者预期将来的收入会增加时, 他们便会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 消费需求增加, 意味着供给增加才会达到新的平衡。进一步要求商业银行推进其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品种的多元化发展。

3.提高个人信用意识, 增加消费者的相关信用知识, 大力宣传信用消费, 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从而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所带来的风险。

(二) 商业银行方面

1.完善现有产品及创新信贷业务, 组合和优化产品功能、价格战略及服务手段, 拓宽发放贷款渠道。目前, 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需求较大, 着重研发住房和汽车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在保证消费者具有良好信用评级的情况下, 如收入较为稳定的教师或机关工作人员, 商业银行可以开展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的门槛或提供贷款优惠政策等信贷服务。同时也可以对有创业意识的家庭提供创业贷款。

2.采用科学的信用评级机制。目前, 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基本建成客户的个人信息资料库, 但是银行之间没有进行资源共享机制, 这意味着每家银行也只掌握了一部分的客户信息。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协调一致, 构建一个全银行客户的个人信息库。同时应该建立一个信用等级, 它可以随时更改客户的资信等级, 如在三年内保持良好的信用水平, 可以调高该个人的信用等级, 将该等级录入该客户的个人信息库中, 并且可以按照消费者的信用等级划分个人消费信贷优惠政策。从减少消费者成本的角度入手, 降低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

3.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为了降低消费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往往采用审贷分离的方式, 商业银行营销员为了完成贷款额度, 经常存在轻视贷款风险的现象, 而贷款审核人员为了规避风险, 往往夸大风险, 这就造成了不一致。因此对银行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增加其职业道德。同时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也不能仅仅分为贷前、贷中、贷后管理三个环节, 在整个环节要设立一个监督机构。将各个环节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 并实行问责机制。

(三) 法律制度方面

加大对消费者失信和违约的惩罚力度, 增加个人失信的成本, 最大限度地使消费者守信, 千方百计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进一步完善《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争取把消费者信贷纳入法律范畴。同时尽早出台《个人消费信贷法》, 将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 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和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爱东.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与风险防控[J].中国金融, 2012 (2)

[2]刘潇.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 2010 (3)

[3]马骊.消费信贷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及其风险防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4]南霞.浅谈个人信贷风险的成因及策略[J].辽宁城市金融, 2007, 19 (7)

[5]王丽丽.个人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范

个人信贷业务是随着信用消费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信用消费的发展而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遭受强烈的冲击,对外依赖型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解决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因素分析

从理论上讲,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不足和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不足两大方面,因此,研究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可能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除此之外,政策制度环境所导致的制度成本,因其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较大影响,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1.1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的风险

在实务操作中对个人还款能力的准确判断是相当困难的。除了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外,工作流动性的加大是目前风险防范的难点之一。目前,企业员工下岗、跳槽的情况十分常见;收人下降造成的还款能力不足很难事先预见。企业经营的风险对职工和投资人的预期收入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此外,部分个人贷款购买的房子、汽车等不是用于消费,而是用于投资,房价、车价、大件消费品价格下跌导致回收期长于预期等因素都会加大贷款风险,这些都使得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风险判断更加复杂。

1.2市场风险

(1)市场波动风险。市场波动风险是指国家政策变化、城镇规划变化、人们需求变化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等引起的市场供求变化而带来的风险。我国八九十年代的海南房地产热,导致了许多银行的大量呆坏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就是指商品价格普遍的持续性的上升,也就是货币的贬值。由于按揭借款合同期限、还款方式已事先确定,在通胀发生后,收回的货币资金其价值要远远低于通胀前的实际价值,给银行资产造成隐性损失。

(3)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资产、负债、收益在利率波动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对贷款人及借款人都会造成影响。此项风险是由于利率政策、利率结构不合理性而给消费信贷业务带来的风险。

1.3流动性风险

个人消费信贷,例如个人住房贷款,贷款期限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而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

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1.4操作风险 职称论文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引起操作风险的因素包括人员因素、系统因素、流程因素、外部事件四种情况。其中,属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包括转自http://两个方面:一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越权行为;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流程执行不严格。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2.1开发应用“个人信用风险

评分模型”和“消费信贷电脑审批系统”,严格把好消费信贷入口关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同时,加大系统开发建设力度,对消费信贷的申请和审批设定一套严密、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标准程序,并按此程序设计标准软件。这套标准程序中,贷款抵押率和负债-收入比率是两项最重要的风险控制指标。http://

2.2积极防范操作风险

首先,商业银行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进一步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有效的雇员管理酬劳制度,以提高风险防范积极性。其次,防范消费信贷操作风险还要加强消费信贷的文档管理,加强后备人员和后备系统建设,以维持操作的持续性。再次,防范消费信贷操作风险要推行操作流程电子化。

2.3健全法律法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

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开拓,原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订与完善,要出台针对个人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既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也维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同时,全社会也要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大力推广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2.4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

2.5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多种还款方式和提前偿还罚息

(1)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货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

(2)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

(3)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参考文献: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篇3

关键词:个人住房信贷 信息不对称 风险 措施

▲▲一、个人住房信贷的相关介绍

个人住房信贷是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个人汽车贷款、个人留学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个人信用贷款、个人存单(国债)质押贷款组成银行个人信贷的重要部分,而个人住房贷款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其原则是借款人申请个人住房贷款时必须提供担保。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主要分为委托贷款、自营贷款和组合贷款三种类型。

▲▲二、信息不对称与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相关内容

信息不对称的基本含义是:有关市场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信息。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使某一事件的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目标,从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1]作为交易双方的客户和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两者,如果双方持有的信息不对称,那么普遍来讲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则是处在相对劣势的地位,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银行作为广大群众的信贷平台,通过相关的信息了解,则可以判断其为切实安全的业务场所或对象,而银行对于众多客户的信息了解也只能停留在其基本信息以及过去十几年或是几十年中的信贷、信誉问题上,而且在众多办理个人信贷的人群中,存在一部分信贷信息空白的现象,对于这样的人群,作为银行就只有选择无条件的相信,并将贷款发放于借款人。

在众多个人信贷项目中,人们对于家庭住房的需求可以说是居高不下,所以个人住房信贷是商业银行中大幅度开展的项目。然而在这一信贷项目中,如果银行与客户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那么银行对于客户是否可以还贷、还贷能力的评估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最终导致银行利益的受损。经过上面笼统的提到信息不对称对于个人住房信贷的风险影响,下面我们从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下。[2]上面我们也提到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于客户的信息的审视只限定在客户提供或者有过记录的历史档案中,而对于客户资信条件的审视甚至是无法判定的,所以能够做到的就是一视同仁,只能用平均信用风险程度来确定贷款的利率分析,这种情况对于信用风险程度较低的借款人来说很难接受,最终导致优良客户突出信贷市场。反之使得这些劣质客户产生追加申请贷款的冲动。其结果是,真正拿到贷款或者更多地获得贷款的恰恰是金融机构本来并不愿意贷出的那些劣质借款人。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至于个人住房信贷市场中道德风险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与个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中的道德风险,另一个是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前者我们便不在多做解释,后者所存在的问题是,作为各级银行代表的行长对于信贷员提供的借款人信息难以直接完全地了解和掌握,这可能造成信贷员在信贷工作中采取机会主义行动,工作不努力负责。最终严重影响到行长信贷风险管理决策的准确性进而产生信贷风险。[3]

▲▲三、信息不对称带来个人住房信贷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于信息不对称给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带来的风险,我们提出几点对策,以便改变现状,更好的开展个人住房信贷项目: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将信息综合统一起来,更广泛、全面的获得进行个人住房信贷客户的所有信息,这就需要银行机构与其他相关客户信息的单位做好统一,对于信息的收集、加工、更新和管理工作建立全行统一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信息共享率和利用率;[4]在保证客户个人信息全面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其信息的真实性,如果这一方面没有确定,那么再多的信息也是增加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的因素,所以这需要银行学会识别和判断一些跟人制造的假信息,客户提供的信息是作为参考,只有经过仔细甄别后的信息才能输入系统,并且对输入系统信息的可信程度要划分不同等级,以便于在分析决策时参考,最好的方法是银行自主的去搜集客户的信息,最大程度的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最后还需要健全金融监管、破产、反欺诈的法律和司法体系,不仅约束客户个人行为,对银行中信贷员也是一种规范,同时使市场约束具有强硬的法律保障。

总而言之,个人住房的普遍解决是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的重要表现,个人住房信贷项目的实行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但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银行和个人的各种损失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从而也滞留了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的脚步。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切实实施上面所提到各种应对措施,以求得减少个人住房信贷的风险,将信息中存在带来风险的部分尽可能的控制,经过对最真实、最安全的信息的收集与评估,做出正确的判断,以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胜,王珊. 論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定价方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J].现代财经,2006.

[2] 尹灼著. 信用衍生工具与风险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张俊.2008.论信息不对称下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J].金融实务,4~5 .

[4] 钱小安.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的形成及其治理[J].金融研究,2000(,5):29- 38.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篇4

一、个人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分析

个人消费信贷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现代经济行为,一旦出现信用风险,就可能使银行难以收回贷款的本金及利息,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

(一)个人信用评价

个人信用评价是指通过综合考察能够影响个人及其家庭的内外、客观、微观环境因素,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个人及其家庭的资产状况、履约情况、经济承受能力和信誉度进行全面分析、评判和估价,以此表明其综合信用状况。

(二)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危害

信用风险是个人消费信贷的主要风险,它会给银行和个人带来负面影响和危害。

第一,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最直接的危害是作用于贷款者的。

第二,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对金融市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对于借款人,“失信”无异于自毁形象。失信的后果可能是借款人被列入“信用黑名单”,在数年内无法或难以取得贷款,这势必影响失信人正常的生活和发展,所以信用风险对个人而言,成本也是很大的。

二、个人消费信贷违约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客户因素引致的风险

由于客户因素造成的消费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人将自身面临的各种风险转嫁到银行,而使银行消费贷款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从现阶段我国开展消费信贷的情况来看,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借款人的履约能力风险。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理应是贷款人的稳定收入,如果贷款对象的个人收入来源不稳定或发生巨大的波动和变化,无疑会给消费信贷的到期按时偿还带来很大的风险。

第二,借款人的履约意愿风险。也就是客户道德因素造成的风险,这就要求借款人必须是诚实可信的,并能努力工作。不过,借款人的品格通常很难用定量化的方法进行衡量,目前,对信贷评审方法一般是根据过去的记录和经验对借款人进行评价,但这不能有效的对借款人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

第三,消费者意外造成的风险。意外事故的发生,是借款人主观无法控制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没有防范措施和其他担保的情况下,消费者意外对贷款偿还本身造成的风险也是致命的。

(二)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风险

由于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上的软约束,导致消费者向银行隐瞒真实的信用记录、收入状况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形成信息不对称状况。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很难用科学的方法来确认消费者未来收入波动的状况,这些都会使银行作出逆向选择,把贷款发放给“目前状况较好”的消费者。而消费者收入不是长期不变的,一旦借款人收入降低或者其他方面必须的开支增加,都会直接影响到贷款本息的按期归还。

(三)利率变动引致的风险

利率变动引致的风险由于消费信贷的期限一般较长,流动性差,所以其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较大。消费信贷作为一项银行资产所面临的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提前偿付风险以及通货膨胀风险都与利率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三、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防范机制的改进

(一)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不同借款人和贷款产品的组合会给银行带来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银行应在经过评估确定的可贷款范围内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借款数量、期限、与银行往来情况等确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较大程度的风险应以较高的贷款利率来补偿,银行应通过相应的贷款定价,浮动贷款利率来防范风险。当前消费信贷市场信用风险频发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利率浮动区间,让银行更好的掌握利率手段用于控制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当借款者的信用水平较低时,银行应在利率浮动区间内提高利率水平,以此弥补信用风险的损失;当借款者信用水平较高时,银行可在利率浮动区间内降低贷款利率,借此得到更多的客户资源,以取得更多的收益。这样,银行可通过综合考虑中央银行利率及利率浮动区间、营业费用及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不同的贷款定价,借此达到降低风险、提高利润的作用。

(二)提高个人信用评级真实性和准确性

信用评估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一是,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二是,业务状况评分: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三是,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四是,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银行可以在充分掌握个人信用状况的前提下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三)明确贷款审查控制重点

银行在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时应特别重视对下列指标的审核:第一,收入稳定性风险,即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个人消费信贷违约风险各影响因素中,借款人收入的不稳定是影响最大的因子。第二,月还款额占家庭月收入比例。贷款月还款额占家庭月收入比例越高,借款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大。第三,借款人年龄及婚姻状况。据调查,借款人年龄越大,个人消费贷款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小。银行在信贷审批时可以充分考虑这种柔性的指标,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个人消费贷款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与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同样重要,银行要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系统为突破口,从自身做起,加大防范工作力度,力求实现方便人们生活和发展自身的“双赢”,全面建设和谐的信贷关系。

摘要:当前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客户因素的风险、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风险、利率变动引致的风险三个方面, 笔者建议从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提高个人信用评级真实性和准确性、明确贷款审查控制重点改进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蒋树宽:《银企信用风险管理》,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信贷管理专员个人简历 篇5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婚姻状况:

最高学历:

工作年限:

政治面貌:

现居住地:

籍 贯:

电 话: ×××××××××××

E-mail: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期望薪资: 面议

工作地点: 进贤县

求职行业: 金融保险、证券、期货

求职职位: 信贷管理/资信评估

工作经历

-03 - 2014-07 ××房地产公司 信贷专员

工作描述: 主要负责房屋贷款,以及过户更名的工作范畴

教育经历

2xx- 20xx- 辽宁理工学院 经融与证券 本科

专业描述: 国际金融,银行会计学,国际经济管理学,证券分析,个人简历 ,电子金融,证券投资经营管理,金融英语,保险学都达到合格

自我评价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我国消费信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真正迅速发展,1997年底,我国消费信贷规模仅有172亿元,到2013年已达到8.89万亿元。在信贷规模扩大的同时,信贷结构也日益变化和完善,消费信贷品种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从最初的单纯消费信贷发展到10多个信贷品种,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旅游贷款、医疗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等。

一、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消费信贷,又称信用消费,是指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商业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主要用来购买劳务、房屋和各种耐用消费品的信贷。消费者能够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预支远期的消费能力,提升即期消费水平。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重要地位早已被认识到。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消费信贷对消费的重要支持作用也日益显现。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信贷有利于促使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需求是指有购买欲望并且有购买能力的需要。现实中有许多购买欲望并没有购买能力支持,但这种需要是存在的,这便是潜在需求。消费信贷能够突破人们的即期收入约束,扩大可支配资金边界,使得没有购买能力的购买欲望得到满足,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促进消费增长这是消费信贷最直接的作用。

(二)消费信贷能够优化消费结构

指定用途的消费信贷明确了信贷资金的投向,如支持住房消费的个人住房贷款、支持汽车消费的汽车贷款等。通过控制消费信贷的投向和结构,可以有重点的支持某些类型的消费,对消费结构的调整进行引导,从而达到优化消费结构的目的。

(三)消費信贷可以帮助人们转变消费观念

消费通常具有惯性,家境贫寒的人崇尚节俭的消费观,富家子弟习惯奢侈的生活,即使将来收入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很难改变。“节俭”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提前透支消费是近些年才开始的。年轻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要促进消费增长,首先要让年轻人接受消费信贷,在同辈人群体中产生示范效应,促使整个年轻人群体消费观念的转变,进而影响至下一代甚至是上一代,加速代际间消费观念的自然转变。

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

(一)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利用、提供与维护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准则。它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等。首先,我国征信数据的使用机构覆盖面窄。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才能分享这些数据,外资银行、保险公司、村镇银行等许多金融机构目前仍无法参与数据库的共享,亦没有财力和权力建立与之相应的大型中央数据库。其次,个人信用内容不全面,数据更新不及时。目前征信系统中只涉及到极少数的信用内容,大多为银行资信记录以及一些最基本的个人资料,使得数据不能够全面有效地反映个人资信状况,加之数据更新比较缓慢,银行在授信时无法完全信任这些数据。另外,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无论是对于征信机构的准入机制或是规范,还是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和个人违约的惩戒,法律法规的制定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

(二)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

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致力于加强制度建设,但是内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着缺陷。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变现市场,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商业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以降低银行受损时的损失程度,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但由于我国拍卖市场、房地产等二级市场尚不完善,银行虽有最终处置权,却很难将其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另外,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欠缺,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还款能力的变化,商业银行往往很难把握。一旦借款者出现无力还贷的情况且未有任何风险转移的机制,那么所有的风险都要由银行自身承担,这对于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十分不利。

三、减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建议

(一)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1.建立权威的征信机构

政府应建立权威的征信机构,这些机构由人民银行进行业务指导,并出具资信评级结果在各银行通用,适用于一切个人消费信贷领域。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征信情况的时候承担相应的查询费用,以保证征信机构的正常运转。该机构可以进行实时跟踪,一旦发现不良信用记录随时调整其个人资信等级,对近三年信用良好的个人,按操作规程调高其信用等级,为商业银行信贷提供充分的征信依据。

2.个人信用实名制度

商业银行应尽快在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以此掌握还款人收入的真实情况和贷后还款能力,同时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连网查询。个人信用实码制就是将可证明、解释和查询的个人信用信息资料都存在改编码下,当个人需要向有关方面提供自己信用信息情况时可通过信息编码查询。在美国,个人信用资料是以个人的社会福利号为统一标识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个人身份证来充当信用制度的统一标识是最为合适和可行的,考虑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合法公民的唯一标识码,而且公安部已经决定将身份证制成IC卡,加强了唯一性和防伪性。再加上我国实行了储蓄存款实名制,税务部门,公安部门都可通过身份证查询到有关的信息,以供信息汇总之用,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库。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机构

在建立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各个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个人信用评级方案,以此作为放贷与否的基本标准,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对借款人的品格、资本与能力、环境、抵押品四个方面评估潜在的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贷款的信用分析通常采用信用积分制度,根据这种方法,商业银行先选择某些体现借款人信用风险的特征因素,如收入水平、居住情况、就业情况、年龄等,然后为每一特征因素配上相应的分数,最后根据借款人的特征累计其分数值,作出相应的贷款决策。目前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除了个人的资产信用状况外,还应该考虑个人的道德信用状况。

(三)建立银行内部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通过输入客户身份证号码,一次性查询出借款人的消费信贷信用资料。自动更新银行行业协会定期反映的个人信贷黑名单,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款。只有充分完善银行内部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减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丽.我国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篇7

2007年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爆发。基于当今世界经济金融的紧密联系,美国经济在全球的引领位置,次贷危机不仅给美国,也给世界其它地区带来了极大的震动。我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迅速增长,如何加强管理,避免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是我国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本文从个人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是指商业银行以消费者的信用为基础,按照银行的有关贷款规定,向消费者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个人消费支出不足时给予的贷款。它是消费者在其收入约束内,实现对商品和劳务超前消费的一种借贷行为,实质是适度的超前消费。消费信贷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因素:

1. 贷款对象。

消费信贷的贷款对象是自然人。按照我国规定,贷款对象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银行为了控制风险,消费信贷往往具有附加条件,比如贷款人要有稳定的工作和预期收入。

2. 贷款机构。

在我国,消费信贷的提供者是各类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从事消费贷款活动,属于其众多业务中的“零售业务”。

3. 贷款用途。

用于个人或者家庭的最终消费,如住房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生产性消费、经营性消费、集团性消费等则不属于个人消费信贷的范畴。

4. 贷款条件。

贷款条件是指在贷款过程中贷款的金额、期限、利率的限定,是消费过程中贷款申请人和贷款机构都十分关心的基本要素。金融机构往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然后决定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

5. 贷款的审查与风险防范。

一方面,银行需要建立起个人消费信贷登记制度,对消费者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查核对,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在整个贷款和回收过程中,始终需要进行风险的防范,确保贷款质量。

二、个人住房消费信贷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融资,以帮助其购买或建造住房、进行住房装修或维修,从而达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刺激消费、启动经济新的增长点的目的。同其他贷款相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具有以下特性:

1. 贷款对象的特定性。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个人住房贷款的贷款对象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自然人。

2. 贷款用途的专一性。

个人住房贷款是为了配合我国住房制服改革,拉动内需,支持城镇居民购买自用房,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而推出的业务,其用途只能用于支付所购买住房的房款。

3. 贷款期限的长期性。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规定贷款期限最长不能超过3 0年。

4. 分散性。

个人贷款笔数多、金额小。

三、个人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1. 消费信贷风险理论

(1)信用脆弱理论。信用的脆弱性,可以从信用运行特征来解释。信用是联系国民经济运行的网络,这个网络使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环节相互依存、共谋发展,但这个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即使是偶然的破坏都势必会引起连锁反应,信用良好的银行或企业也会因此受到牵连而陷入信用混乱之中。信用的连锁性和依存性是信用脆弱、产生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2)预期收入理论。普鲁克诺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理论》中提出的预期收入理论认为:任何银行资产能否到期偿还或转让变现,归根结底是以该资产所投资的项目或借款人的未来收入为基础。如果未来收入可以加以分析估算并有保障,那么即使是长期性放款,通过分期还款的形式,也可以保持该资产的赢利性、流动性与安全性;反之,如果未来收入没有保证,即使短期贷款,也有可能发生坏帐,产生到期本息不能收回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除了发放商业贷款以及投资有价证券作为二级储备金外,还可以对一些未来收入有保障的项目和个人借款,发放中长期贷款,如项目贷款、设备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耐用消费品贷款等。

(3)信息不对称理论。根据申农的信息论,信息是用来消除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不确定性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不完全的状态,而作为不完全信息重要表现形式的不对称信息是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商业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是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借款人作为资金的使用者,对资金的实际用途、使用资金的负责和努力程度、资金使用的损益等情况拥有完备的信息;而作为资金提供者的银行,处于资金使用信息的劣势。借款人可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违反合同规定,隐藏资金使用的真实信息,将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的领域,有可能造成银行资金本息不能按期归还,产生信贷风险。

信息不对称情况同样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上级行与下级行、管理者与信贷员之间。信贷员作为信贷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对信贷项目的风险、收益、偿还概率以及自己在信贷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具有较完备的信息,而管理者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间接性和获取信息成本的存在,处于信息的劣势。因此,代理人信贷员可能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不按委托人的意愿行事,如在信贷工作中勾结借款人,虚报调查材料,贷款审查中徇私,对贷款使用的监督和催收不积极等,从而使信贷风险产生或加剧。

2.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是指银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由于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发放和收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借款人不能按期还贷,造成银行贷款不能收回,消费信贷风险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除来自借款人和银行外,消费贷款一旦发放,还面临着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经济政策改变等风险因素的作用。

四、加强我国个人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我国个人住房信贷风险防范体系的基本框架可以描述为:个人信用制度的风险预警机制,贷款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贷款保险担保和消费信贷证券化的风险分散机制以及体现政府参与和保障作用的风险监管机制。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相互协调形成“四位一体”的风险防范体系。为了避免美国次贷危机在我国重蹈覆辙,需要加强对个人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

1.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及体系。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信用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通行证”。我国的住房贷款当前面临着个人信用制度的“瓶颈”制约。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一方面,可以降低银行事前风险控制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用制度的奖罚机制,有效降低消费者的“道德风险”,使“信用抵押”比没有保障的房产抵押来的更有效。具体措施包括:

(1)建立个人账户体系严格依靠法律手段实施以储蓄实名制为基础的综合性信用账户,并结合个人收入申报制等有关税收政策,使个人作为“立信”基础的货币资产具有真实的衡量标准。

(2)建立一个设置科学、机制灵活、管理方便的个人信用管理机构,是建设个人信用制度的基本前提。

(3)注重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建立科学严谨的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4)建立网络化的信息交换制度。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以分行为单位的数据集中的实现,为个人信用评估动态调整提供了条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加强银行同业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从而简化消费信贷受理环节,降低交易成本。

2. 完善贷款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制。

从银行内部,要加强内控管理,规范业务操作,严格个人住房事前审批,完善贷后管理机制,全力控制个人不良贷款持续增加的局面。对重点、优质客户实行客户经理制,落实责任,为其提供差别优质服务、特色服务;对不守信用者,则要采取措施强化其信用观念。

3. 建立良好的住房信用风险分摊机制。

虽然市场经济下的主体是企业,但是政府在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上,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在住房信用分摊上,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的手段进行分担,如建立健全政府中介担保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工程的理论的应用,创新保险品种,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4. 建立和完善住房二级抵押市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夏普和米勒于1 9 9 0年指出:“不动产证券化将是未来金融发展的重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不仅能够缓解居民购房时面临的收入约束和流动性约束,而且有助于培育高效、公平和具有合理价格的房地产市场,这些都将大大刺激居民对商品房的消费需求,使住宅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房地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5.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建立全方位的住房金融监管体系。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指的是, 商业银行向消费者个人发放的个人贷款, 消费者主要用于消费支出, 购买商品或服务, 进行消费性支出。这种双向融资的方式, 对于消费者来说, 可以促进其良性消费, 享受更好的消费品质;对于银行, 则可以优化其信贷产业结构, 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如果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巨大, 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诱因。其中阿根廷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其银行危机使金融市场瘫痪, 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最近一次的美国次贷危机, 其危机几乎覆盖了全球。故银行的信贷管理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中国的个人信贷消费萌芽于改革开放时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已形成了以住房按揭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为主体的消费信贷市场。但是和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 这无疑都将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同时, 扩大内需可以改善经济结构, 带动经济增长, 但消费者的过度超前消费也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因此, 探寻更为合理的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体系和方式, 防范金融风险, 也应当作为金融管理的工作重点。

一、消费信贷的内涵

(一) 消费信贷的定义。所谓消费信贷, 指的就是商业银行开办的用于自然人个人消费目的的一种贷款形式。消费贷款的主体不包括法人以及相关的组织, 是商业银行与自然人之间直接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消费信贷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型的行业, 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 在我国的传统理念中主张人民勤俭持家, 多多储蓄。消费信贷的发展,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个人消费, 扩大内需, 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理财和投资, 因此得到相关部门的首肯和支持。消费信贷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 它有着不同的类型。比如, 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例, 按照接受贷款对象的不同, 消费贷款可以分为买房信贷。自然, 也可以按照贷款的用途分为个人住房贷款, 个人耐用品贷款等等, 其中最常见也较多的就是个人住房贷款了, 现在很多人买房子, 当资金不足时就会选择这种方式, 除此之外, 按贷款期限长短分还有长期消费贷款, 中期消费贷款和短期消费贷款等。

(二)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内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贷给消费者的款项不能按期收回, 从而造成银行资金损失的一种风险, 这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给消费者, 并约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偿还, 这期间存在一定的期限, 这期间就是不确定因素可能产生的空间, 例如, 借款人因为家里突然发生的事故不能按时还贷, 这样商业银行因为个人消费信贷产生的风险就转化为了现实的风险。同时,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还有可能来源于不可预见的事故或者不可抗力, 例如突发的自然灾害, 战争等突发因素。黑格尔曾经说过, 存在即有合理性, 风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它可以促进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不足的地方, 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不应该抱着回避风险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情, 我们应该积极认识风险, 预防风险, 从而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实现自然人和商业银行双赢的局面。

二、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理论依据

(一) 信用缺失理论。信用缺失理论最早是由马克思所提出的, 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随着经济运行周期的发展, 经济可能发生较大的波动, 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商品内在精神的货币价值信仰, 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信用的缺失就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 这种理论发展到现在, 主要体现在信用的脆弱性上, 在经济的运行过程中, 良好的信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 一个信用环节出现问题, 将会导致整个系统受到影响, 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

(二) 市场有效需求理论。这条理论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在市场运行中, 需求与供给总是相生相伴的, 在短时间内市场的有效需求是比较稳定的, 这种观点主要认为在经济出现问题时, 应该强调国家的宏观干预政策, 在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者大于总需求时, 国家应当采取一定的财政政策来调剂整个市场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三) 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 就是在信息的获取方面,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人们对同一事件的信息收集出现了差别, 这也可以说是风险出现的原因之一。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 需要对相关的市场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 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将损失降到最小。例如, 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 就与相关的市场主体并没有完全掌握市场发生的变化信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甚至有的企业在风险来临时没有任何一点的防御措施, 导致直接的破产清算等。

(四) 预期收入与家庭消费周期学说。这种观点的形成主要与每个家庭不同的收入和消费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收入的多少, 以及家庭消费周期影响的主要是个人的还款方面。比如, 家庭资金宽裕时, 就可以顺利还款;而当家庭出现突发事件, 比如家庭主要成员发生职业的重大变化, 导致收入急剧下降, 就会影响相应的大额还款计划。总之, 这几种理论都有一定的可信度, 也是产生消费风险的原因所在。

三、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形成原因

(一) 贷款申请中出具的相关申请证明存在着失实性。如今, 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发放申请的过程中, 出现了部分贷款申请者出示假证明文件的现象, 尤其是部分地区的商业银行对于个人实际财产和收入情况无法做到精准的确认, 因此导致商业银行在进行个人信贷批准和核查的过程中出现失误, 同时也会增加审核难度。一旦个人信贷消费者失去了还款能力, 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出现死账、坏账, 最终使得银行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 缺乏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在进行内部的资源管理过程中, 都忽视了对个人资信档案的管理。金融机构内部所拥有的个人资信数据档案等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更换, 同时, 由于我国的金融系统中并没有建立相应完整的个人资信档案系统, 因此, 商业银行在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过程中, 会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和责任。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体系中, 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个人信用制度, 同时由于个人征信制度的缓慢发展, 导致了各个商业银行之间针对相关的个人信息无法进行信息的整合和分享, 给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工作带来了相应的风险。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个人消费信贷所涉及的个人征信的法律、法规, 因此, 不能够对个人的信用活动做到严格的限制和约束, 这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钻法律的空子。

(三) 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在我们国家, 同消费者个人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针对消费者来制定的, 很少的一部分是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相应条例作出规定。因此, 对于消费者在信贷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违约和失信等的惩戒方式还不是十分明确。商业银行在进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服务过程中, 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缺乏法律、法规的合法保护。另外, 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的消费者, 单笔的信贷金额较小, 数量却十分庞大, 因此, 对于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中出现的风险不能够严加防范。再加上, 我国目前的个人信用制度和个人财产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和实施, 都会给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增加风险。因此, 要从法律制度建设的角度来对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问题进行保护。

四、预防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危机的对策措施

(一) 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体制。商业银行应该构建完善的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预警机制, 针对个人信贷的申请、个人信贷的审核标准以及信贷后的管理操作和后期的反馈工作等, 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 同时还要进行严密的信贷后的检查和跟踪管理。对于有拖欠行为的信贷消费者, 应当及时收回贷款余额, 同时还要降低其信用等级避免下一次的不良借贷产生。同时, 商业银行还要逐渐加快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电子化管理进度, 强化对个人信贷消费者的动态管理。逐渐形成贷前审核、贷中监管以及贷后审查的一体化管理控制体系。同时还可以建立个人信贷审批委员会, 进行公平公正的信贷审核、批准, 彻底透明地做到审贷分离。

(二) 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为了减少个人信贷所产生的风险, 商业银行必须要对信贷消费者的实际经济收入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建立健全个人消费信用等级制度, 把个人信用等级评价系统的构建和实施落到实处。比如以个人的信用卡使用实际情况进行个人信用制度等级的评价, 商业银行通过对其个人的信用等级审核结果来进行贷款审批, 这样能够有效保证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健康、持续发展。银行还应该要进行全行性的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和实施, 逐渐形成对个人消费信贷系统的完整网络体系, 更好地进行个人信贷的管理和控制, 减少银行因个人信贷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 健全消费信贷法律环境, 不断完善个人破产制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处于初级的探索发展时期, 因此, 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及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也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因此, 要针对个人信贷消费来进行个体征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要同时保证商业银行的商业秘密以及消费者的个人隐私问题, 对个人消费信贷所必须要承担的责任进行进一步的法律化、制度化规定和实施, 完善个人的破产制度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断健全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 防范个人信贷风险。

五、结语

本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所产生风险的原因, 提出了通过建立严格的银行个人消费信用体系来对个人的实际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进行合理、科学的划分, 建立个人的消费、信贷信用等级制度。同时, 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同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合作, 对申请信贷消费的顾客进行信用等级的了解, 由此可以减少个人消费信贷产生的风险。因此, 我们要不断完善消费者信用管理体系, 合理发展信贷市场, 保证个人信贷的稳定、健康发展。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服务的健康发展对于推动我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及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旭东.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营销, 2011, 11

[2]赵晓梅.青岛市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研究[J].财经界, 2014, 12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篇9

一、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中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与简要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日益成熟,以原始积累方式进行消费的传统观念正逐步被信贷消费理念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接受消费信贷服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是建立在稳定合法的个人经济收入与良好的个人社会信用基础上,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助学贷款、个人留学贷款等业务。近年来,中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07年1月末中国居民户贷款余额为40 229.32亿元,其中消费性贷款余额为24 721.77亿元;2008年1月末中国居民户贷款余额为51 948.65亿元,其中消费性贷款余额为33 590.86亿元;2009年1月末中国居民户贷款余额为58 415.34亿元,其中消费性贷款余额为37 935.36亿元;2008年1月与2007年1月相比,中国居民户贷款增加11 719.33亿元,增长29.13%;其中消费性贷款增加8 869.09亿元,增长35.88%;2009年1月与2008年1月相比,中国居民户贷款增加6 466.69亿元,增长12.44%;其中消费性贷款增加4 344.50亿元,增长12.93%。可见,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中国居民户贷款和消费性贷款的增速大大降低。

2.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有利于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重大措施。实践证明,2008年中央扩大内需的系列政策完全正确。最近,中央又将扩大内需作为2009年的政策重点。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强调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扩大消费是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已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政策。消费带动生产,没有消费或消费能力,生产没有任何意义。这就要求,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应当成为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重点之一。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

3.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有利于经济发展。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有利于扩大内需,应当成为中国经济破解内外困局、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之一。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这预示着中国消费增长空间巨大。特别是在目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受到很大的限制,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必将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事实证明,以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实现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迅速扩充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厂房、设备等社会和产业资本,推动经济和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巨额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国内发展的诸多不平衡等深层次问题,且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发展城乡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改善分配政策,既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体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又可以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金融机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因素分析

1. 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部统一调整和规范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专门法律,相关的法规也不健全,政策措施没有系统化。现行的信贷政策法规基本上都是针对企业法人制定的,专门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规定很少,即使有一些政策法规条款,规定也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使金融机构开办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分散,贷款金额小、笔数多,金融机构行使债权的成本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使风险控制难以落实,且司法部门在处理涉及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案件时,主要考虑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正常生活,忽视金融机构债权现象时有发生。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的政策使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速,金融机构风险相应增加,个人消费信贷法的出台条件已经成熟。

2. 信用环境不够健全。

由于中国整体信用环境不够健全,导致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个人信用风险。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尚在运行初期,可利用资源储备不足,金融机构内部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且个人收入不透明、个人征税机制不完善,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整体信息共享机制和制约借款人的联动机制,加上其他征信部门的系统资源不相互共享,难以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作出正确判断,使一些借款人有机可乘,多头借款或恶意欺诈时有发生。二是借贷人还款能力有限。由于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分配制度不合理,没有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工资增长跟不上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借贷人在正常情况下还款能力也相当有限,如果借贷人出现失业或意外等情况,根本没有能力及时还款。三是商品交易二级市场不发达。由于商品交易二级市场法规不完善,交易秩序不规范,手续烦琐,交易费用偏高,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抵押品难以顺利、足额、合法变现,使贷款抵押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3. 宏观调控没有到位。

由于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起步时间短、发展迅速,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有些宏观调控措施还没有到位。一是宏观调控信息不完善。目前,由于个人消费信贷宏观监测信息系统、与个人征信系统对接的个人消费信贷客户信息系统、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设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加上政策、法规不完善,难以为个人消费信贷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加大了个人消费信贷宏观调控难度。二是相关政策措施不配套。主要是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财政政策、工资政策等措施不协调,使单纯的金融宏观调控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如国家助学贷款属于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而商业性与政策性矛盾长期制约着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使本来应该由国家财政承担的风险却要求由金融机构来承担,严重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财政政策等措施不配套,导致金融宏观调控难以取得预期的政策目标。

4. 金融监管存在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银监会监管经验不足。银监会作为专门监管机构,成立才几年时间,比金融机构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还晚,因此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监管工作经验、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还不成熟,也难以为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意见。二是审计部门审计缺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速,单笔金额小,业务数量大,审计工作量大,而审计部门由于人手不足、业务骨干少等原因,很难对金融机构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进行全面审计。三是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为了扩大个人消费信贷规模,一些金融机构盲目营销,恶性竞争,对基层下达硬性放贷指标,擅自降低贷款标准,无视风险、违规操作、盲目放贷,导致有人使用个人消费贷款进行高风险投资或炒股,不良贷款增加。金融机构虽然实行了“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管理制度,但机构岗位之间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等方面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资料分散在各业务部门,且部分资料没有上机管理,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因利益交叉而导致信息缺乏、权力制衡失灵与贷款预警机制失灵,使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政策控制措施

1. 完善个人消费信贷政策法规。

完善政策法规是控制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必要条件。一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消费信贷法》。要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等制度的基础上,由国务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消费信贷条例》,然后尽快完善提出立法草案,提交人大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消费信贷法》。二是要完善相关法规。如完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制度,它是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风险时的必要保证,也是制约借款人的一个有力武器。三是加强个人消费信贷司法工作。完善涉及个人消费信贷的司法解释,使涉及个人消费信贷案件有明确的审判依据。四是完善相关政策。为了规范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应尽快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使助学贷款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对个人房地产贷款的监测和管理,规范购房贷款制度和贷款条件,满足中低收入者的购房需要;把个人消费信贷与贷款保险业务结合起来;通过加大个人消费贷款回收力度以及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等措施,降低个人消费信贷不良贷款比例,提高个人消费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

2. 健全个人消费信贷信用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等管理机构应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创造良好信用环境条件。一是健全个人征信系统。国务院应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在现有的个人征信系统基础上,联合各金融机构、银监会、审计、税务、海关等机构,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使各部门的征信系统资源相互共享。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各金融机构内部建立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个人在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均有信用登记,使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第二步,加快建立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可以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信用等级,提供资信情况,为发放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提供查询服务。二是提高借贷人的还款能力。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借贷人的还款能力。三是完善商品交易二级市场。建立交易法规,规范交易秩序,简化各种手续,降低交易费用,在个人消费信贷出现不良贷款后,抵押物能顺利、足额、合法变现,减少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

3. 加强个人消费信贷宏观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等管理部门要加强个人消费信贷宏观调控。一是健全宏观调控信息系统。在个人消费信贷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要加强个人消费信贷宏观监测信息系统、与个人征信系统对接的个人消费信贷客户信息系统、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为个人消费信贷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二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主要是完善与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的财政政策、工资政策等配套措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为金融宏观调控达到预期效果创造条件,如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其风险应由国家财政承担,而不能强制金融机构承担,因此,财政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主动承担国家助学贷款风险,以确保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及时提供宏观政策指导。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部门应及时发布金融宏观政策信息和相关的预警信息,为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提供宏观指导,确保个人消费信贷资金安全运营。

4. 强化个人消费信贷金融监管。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银监会要加强监管。银监会重点要规范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营销秩序,防止恶性竞争,惩罚违法行为,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监管制度,控制风险发生。二是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通过加强审计力量,审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严格执行;审查经销商是否具有担保能力;走访借款人,调查贷款是否真实;审查经销商和开发商账户,了解资金去向;延伸审计,通过调查抵押物登记情况等措施,帮助金融机构减少风险。三是促进金融机构内部加强监管。金融机构内部监管是确保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安全的直接条件。银监会和审计等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措施、加强指导;根据个人消费信贷金融监管情况,发现和总结风险规律,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帮助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监管,促使金融机构完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等环节管理措施,制定简洁有效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操作制度;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有序竞争,重点开发优质客户;促使金融机构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控制道德风险;帮助金融机构建立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1]统计资料.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按部门分类[E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3]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4]张茂林,柳劲松.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基本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8,(2):89-91.

[5]贾洪进,魏佩全.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济南金融,2005,(4):33-34.

[6]杨德赢.对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信贷业务的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2):22-23.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篇10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因素分析,策略

1 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信用风险

传统的信用风险被理解为违约风险, 即借款人因为外在或自身的种种原因无力履约的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更多地指借款人失信, 承约信用丧失而产生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借款人对借款行为不负责任, 没有按时偿还贷款的责任心, 或者是有意隐瞒真实目的、骗取贷款的欺诈行为。据统计, 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的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亿元。

1.2 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市场风险, 包括利率风险、股市风险、汇率风险等, 或者采取不当的经营策略而引发的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等, 都可以归并为经营风险。相对于信用风险, 经营风险具有明显的系统风险的特征, 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较多。

1.3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 管理信息系统滞后, 加之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水平不高, 管理经验不足, 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无视信贷资产风险, 违规操作, 盲目发放贷款, 由此造成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

1.4 政策与法律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的金融政策或相关法律、法规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出台, 引起市场波动, 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而法律风险通常指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中违反了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或者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依托和保障所引发的风险。

2 产生风险的因素分析

2.1 信用风险的因素分析

2.1.1 社会的信用观念淡薄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并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社会诚信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做保障, 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在经济活动中诚信守则的人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和奖励, 而违约失信的行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和损失。社会失信现象的泛滥直接导致人们的信用观念淡薄, 从根本上缺乏按时履约的信用道德和信用责任感。这种社会意识和现象自然波及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领域。

2.1.2 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

当前, 我国尚未启动一套完善有效的个人征信系统。虽然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 但是还处于运行初期, 征信渠道过窄, 征信内容不全面, 只有贷款信息和信用卡信息, 征信的手段单一, 征信资料收集速度缓慢等, 以至于商业银行难以对借款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贷款的额度、还款的能力以及以往还款的情况做出比较正确、动态的把握和判断, 造成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体现在借款人夸大自身的还款能力, 在还款受阻的情况下易导致道德风险问题, 增大蓄意逃避还款的风险因素。

2.2 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2.2.1 市场风险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 整个的商业活动都处于市场的调控之中,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也不例外, 其资金随着市场价值规律的波动而波动。如遇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 借款人的贷款金额往往不能满足其消费的需要, 自然也会造成还款压力的增大;再者, 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利率上升, 也会加重借款人的还款负担。

2.2.2 借款人风险状况的显著差异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款人比较分散, 并且数量大、周期长、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原则上, 针对不同的借款人, 商业银行应选择不同的经营策略以实现贷款收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 商业银行还无法通过灵活的、有针对性的贷款利率来满足不同风险状况借款人的需求, 实现差异化的个性服务, 因而无形当中增加了银行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风险。

2.3 管理风险的因素分析

2.3.1 管理上划一现象严重

虽然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品种比较多, 但是深入到行业内部, 则不难发现其实银行真正开办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不外乎主要集中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等几个品种上, 并且对各种个人贷款业务的采信、发放以及贷后回收的整个管理程序都是比较单一和程序化的过程, 缺乏贷款管理上的针对性,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商业银行整个的贷款体系比较制度化, 在思想上、作风上还依然受传统对公贷款的影响, 没有形成完善的个性化的管理制度。

2.3.2 激效制度不科学

许多商业银行盲目根据上级行下分的贷款指标分派贷款任务, 一方面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要求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人员加大发放贷款的额度, 另一方面没有摆正信贷资产质量、业务发展、经营效益三者的关系, 强调片面化的风险控制目标, 为了控制贷款风险, 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以制约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 造成信贷人员惜贷, 办理贷款瞻前顾后, 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员工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 政策与法律风险的因素分析

2.4.1 没有健全的相关法律保障

我国目前有《担保法》、《票据法》和《贷款通则》等涉及贷款业务的相关法律, 但主要是针对企业贷款而制定的, 还没有针对个人消费信贷的相关条款, 尤其是在个人贷款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 风险控制难以有效落实, 一旦遇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回收过程中发生抵押物的处理、质押物的变现等法律纠纷时, 缺乏实质性的法律保障, 银行往往会处于事实上的尴尬境地, 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标准来对违约现象进行处罚。

2.4.2 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

事实证明, 如何从借款人手中取得抵押物的控制权、抵押物变现前如何管理、价格如何规定等, 单纯依靠银行来实施这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这方面还需要许多相关政府部门的介入, 更需要出台一些制度来强制部门之间的合作。

3 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有效策略

3.1 健全法律法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

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开拓, 原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订与完善, 要出台针对个人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 既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也维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目前《消费信贷法》已在酝酿之中, 还有一些相关的法律建设正在积极的推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如2005年11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 对抵押权人处置抵押物做了法律上的规定, 为金融机构维护合法债权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 全社会也要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大力推广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各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 也要大力向社会宣传银行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措施以及违约现象对个人和家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增强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和社会信用意识。

3.2 完善个人资信评估机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根本

针对我国个人资信系统尚未完善, 个人信用资料采集、调查的薄弱, 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可以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 进一步完善个人收入、信用、贷款、消费等记录的收集和整理, 建立信息收集与信用评估机制,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科学地评估个人信用等级, 为发放消费信贷的商业银行提供消费者一手的资信情况。此外, 各商业银行在协助人民银行加大客户资信信息采集工作的同时, 也要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与联系, 建立网络管理体制, 互通有无, 分享资源, 既能避免对同一借款人信用的重复调查, 又能防止同一借款人超越偿还能力进行多头借款, 做到采集与事实相统一、历史与现状相贯穿, 使收集的资信及时而准确, 评估科学而严谨, 从源头上做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控制。

3.3 培育行业文化——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特色

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主要问题, 而商业银行员工的法治意识、职业道德也亟待提高和改善。实践证明, 单纯依靠规章制度约束的企业文化已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 需要培育一种严谨、求真、务实、高效的全新行业文化。在全新的现代文化理念的指引和感召下, 银行从业人员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和归属感, 加强业务学习, 提升职业素质, 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洞悉各种变换的信息和因素, 塑造内心公平的信念, 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做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预防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晓胄.浅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及防范[J].海南金融, 2006 (4) :12-32.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个人信贷;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概述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为全球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为经济流通载体的银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业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剧烈,要想在这种激烈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对银行的业务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大力发展银行在零售方面业务,尤其是个人信贷的业务,个人信贷业务良好发展将会成为银行增加盈利的一个重要的大的方面。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银行都把业务的重点放在企业的大型贷款上而忽略了个人消费者的贷款,造成个人贷款业务在我国发展缓慢,不但使银行损失很多盈利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影响到了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个人贷款业务在我国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在当前,各商业银行之间的信贷业务竞争激烈,出现了许多个人信贷业务,比如个人住房、汽车消费、大额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个人信贷业务。国家加大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以及农村消费等金融消费领域的投资,使各商业的个人信贷业务得到了大力发展。

二、个人信贷风险产生原因

1.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的结构与框架不合理

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资产业务风险控制的最高机构一般是总行的信贷审查委员会,其次是分行的信贷审批部门,最后才到各分支行零售业务部。授权审批是根据风险的等级由高到低,逐及向下授权的。这种授权方法与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是不协调的,严重阻碍了信贷业务的发展,也不能适应个人资产规模扩张的需求。

2.缺乏优秀的风险研究团队以及创新性的信贷产品

目前在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缺乏专业化的风险研究人员以及团队,银行对个人资产业务方面的分析仅采用简单的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以及损失)上,基本上对不良监测不进行定期的发布与公告。没有建立专门的个人业务发展数据资料库,也没能对行业的风险发展趋势与规律进行分析与估计。在信贷产品的创新上缺乏动力。在我国,现阶段信贷产品主要有住房、汽车、个人消费、教育等方面的产品。但由于涉及到风险的问题,真正能展开做大的也只有住房贷款,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盈利面比较狭窄。

3.借款人的还债能力以及信用等因素

借贷人在取得信贷之后,其偿还借贷款的途径是包括借贷人的收入和其他途径能获得的资金。一旦借贷者的收入下降或者无收入时,其的还债能力将会下降甚至是没有。在今日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借贷者获得资金的途径及渠道越来越多,借贷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某些借贷人过度负债或者无偿还债务的能力,都会造成贷款的拖欠,给银行借贷带来风险。

4.社会信用的环境差,信用程度低,相关的法律不是很健全

社会的风气是影响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都有跟风的心理,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在整个社会信用很差的这个大环境下,借贷人的信用观念会变得淡薄,主动偿还借贷款的意识会下降。

三、防范个人信贷风险的对策

1.加强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

在贷款审批阶段,各业务岗位机构应当明确,程序应当规范,形成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共同运行的机制。在对借贷人信息进行调查的阶段,应当保证借贷人的资料的真实性、齐全性。在借贷成功后,应当定期的进行信息的跟踪反馈,做好信贷风险的预警。在管理方面,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贷款在各阶段的调查、审核、审批与考核。一旦发生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找出责任人,追究其责任,用此来提高业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从内部降低信贷风险。

2.加强对信贷工作人员的培训,开发新的信贷产品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改革,各个商业银行都经过了机构改革与人员分流,这就造成了一大部分优秀信贷人员的流失以及工作岗位的变动,这种现象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信贷业务对业务人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信贷人员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银行的规章制度培训,以组成一个优秀的工作团队,以促进信贷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新的形势之下,结合新的特点开发出新的信贷产品,比如农业消费信贷等等,用以扩展银行信贷盈利面。

3.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和信息交换制度

个人信用制度是银行控制个人信贷风险的前提保障。目前的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以内部信用卡和储蓄账户个人资料信息为基础的客户资源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其可以使银行内各业务部门提取和使用客户资源。各银行之间信息库资源互通有利于防止信用度低的客户换行贷款,减小借贷风险。

4.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篇12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采取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架构,遍布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较多,各分行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也比较多、差别也较大,各分行的具体组织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就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条块交错的情况。不同的条块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就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在对标准的把握上也会出现不同的松紧尺度。另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都实行前后台分开的制度,如果前台业务部门和后台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没有一致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则部门之间的摩擦必然会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和稳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不同条块之间、在信贷经营管理的前、后台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是一个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保证信贷制度、标准和程序得到严格遵守的关键。因此,所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都必须自觉自愿地接受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文化和理念的约束。同时,按照贴近市场,便于为客户服务,有利于控制风险的原则,赋予各分、支行应有的管理经营权限。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如果文化和理念不统一,或者说上下说不到一块,想不到一块,纪律不严格,不管有多么高明的机构设置,多么严密的规章制度,多么庞大的组织规模,都起不了多大的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二、设置合理高效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的设置关键在于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在总行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统管全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事务,但是部门总经理的级别不够权威和独立,也就影响工作的高效性,重大风险管理事项还要向主管行领导汇报后才能向行长通报。因此,为了保证信贷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需要在组织架构上加予保证,需要在总行设置一位总行级的首席风险经理,由副行长或副行长级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全行各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监控各种可能对全行业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风险”。在首席风险经理领导之下,各主要业务领域(如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也都设有一位首席风险经理,在其领导之下则有一个班子为其工作,称为首席风险经理办公室或风险管理部。在业务领域首席风险经理的领导下,各分行都有自己的高级风险经理,再往下依此类推,各级支行都有风险经理。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平行作业,各司其职,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是维护风险管理的客观正性、控制银行资产风险的重要条件。

还要逐步建立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体系。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要发挥其客观真实地评价资产质量、有效实施风险监管的职能,必须强调建立一个独立的组织体系。同时,各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也必须对上级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以保证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公正性。

三、建立个人消费信贷的审批权限动态管理和决策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量大、单笔金额小的特点,一般实行的都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度,而不是对部门、一级分支机构或其法人代表授权。授权的依据主要是被授权个人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从业经验,其过去所经办过的个人消费贷款的质量,对个人消费市场的了解以及审批资格考试的结果等。每一位获得审批权限的风险经理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逐个层次的资格考试,风险经理一般分为若干个级别,各级风险经理的授权额度大小依据个人的级别和所审批项目的风险评级而定。同一行政级别的风险经理,其授信额度的审批权限是不尽相同的。个人审批权限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商业银行还要建立对所有风险经理的审批业绩进行动态的考核,根据每位风险经理审批贷款的质量,每年对其审批权限进行调整,对审批贷款质量好的风险经理升高其授权额度,反之则下调,对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权限进行动态管理。

为提高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效率,我国商业银行应实行授信审批“双签制”。即每一笔个人消费贷款授信业务的批准,根据其额度的大小,需要有一定级别的两位风险经理签字同意就可以放款。这种“双签制”实际上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只要超过权限就上报有权审批人审批,不存在层层审批问题,因此这种“双签制”可以说是一级审批决策制。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比较复杂的、或数额较大的个人消费授信项目也可以通过上会讨论决策。审批决策的重要原则就是审贷分离原则,也就是说贷款的拓展发放部门跟贷款的审批部门不能是同一个部门,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便明确责任,防范风险。

四、强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研究和监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监控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不能利用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历史信用评分,风险预警能力较差,行业分析、数理模型应用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等。因此,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研究,提高对风险的监控水平,是当务之急。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个人消费贷款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尽快补充完善数据格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统计分析功能,提高本行计算机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一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程成全行性的数据中心;二是对全行的计算机应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打破目前各分行各自为政,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三是借助外界的力量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发展,请商业银行外部的计算机公司对程序进行优化和升级,但需要行内的计算人员积极参与建设和提需求。根据个人消费贷款单笔规模小但笔数多,违约率高但单笔违约损失小的特点,因此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风险,这与公司业务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主要是:宏观层面系统风险、群体消费行为和信用研究,人文结构变化研究等等,提高对系统风险的控制能力。

其次,尽快研究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级模型,用来对客户或债务进行风险评级。风险评级模型中有定量分析指标,也有定性分析指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的信用评级还显得相当粗糙,主观、定性指标过多,客观、定量分析指标较少,影响了信用评级的准确性。

再次,要建立风险计量方法和模型,统一全行的风险标准。缺少这种深度数理分析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的一个不足之处,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扩大,在统计学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指标进行控制己变得非常急迫,但目前业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已经落后于业务本身的发展。在风险管理上,我们也面临着经验升华高度不够的问题。这种状况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体制运转惯性有很大关系。这种科学抽象程度较高的非常规事务性工作往往被视为一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事情来看待,因此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几乎全部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的第一线,管理队伍的阵形压得很扁,后方相对就变得空虚。而开发新的管理模式,恰恰是要由后方的决策支持性组织来完成的。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适当地拉长业务部门的管理阵形,将日常管理事务和管理模式创新工作从机制和机构上分开,选择合适的人员,建立各级业务主管人员的参谋支持机构,其职责之一,就是要对国际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进行系统的搜集、研究、消化和借鉴,并要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定的实施规划,以便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摘要:文章主要谈了几条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管理对策, 主要谈了建立统一的理念、建立组织架构以及强化风险监控等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晓华:推行消费信贷出路何在[J].经济论坛, 2004 (4) .

[2]郑国峰、刘士谦:推动发展消费信贷的六条政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 (5) .

上一篇:创新习题下一篇:N-乙烯基乙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