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信贷现状研究(精选8篇)
中国消费信贷现状研究 篇1
消费信贷是指为了生活消费的需要, 金融机构以货物、货币等形式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提供信用, 消费者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偿还的一种信贷行为和信用体系。主要用于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房屋和各种劳务。通过这种方式, 消费者得以打破当期预算不足的限制, 向金融机构借款在当期完成消费, 并用未来的收入偿还借款。消费信贷对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信贷体制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 发展消费信贷有助于刺激消费, 扩大国内需求, 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一、中国消费信贷的现状
我国消费信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但之后十余年间发展一直十分缓慢, 且业务品种亦只停留在单纯的住房消费信贷上。直到1999年,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 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 并把消费贷款利率降低到同期法定贷款利率以下, 大力推动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
十多年来我国消费信贷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1997年底, 我国消费信贷规模仅有172亿元, 1999年全国贷款总额达到1396亿元, 截至到2009年9月, 中国居民消费性贷款余额已达49884.15亿元。信贷种类呈多元化发展, 消费领域从最初的住房拓宽到汽车、助学、医疗、旅游和耐用消费等多个领域;信贷工具也更加丰富, 出现了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方式。可见,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正稳步发展。
二、制约我国消费信贷的主要因素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态势良好, 但在向成熟水平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 从消费信贷市场的制度方面来看
1. 消费信贷法律体系不完善。
虽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消费信贷相关政策, 但大都是以行业规范形式出现的政策、规章, 都、未上升到法律层次, 我国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建设还是一片空白, 高速发展中的消费信贷业务在出现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
2. 市场监督的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
由于居民信用意识不强、个人资信评估技术不高、专业信用认证机构发展缓慢等原因, 我国仍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3. 缺乏消费信贷的相关配套市场。
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处于初创阶段, 市场秩序不规范, 交易成本高, 使得我国仍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变现市场, 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面临制度障碍。
4. 消费信贷相应的风险补偿保障机制缺乏。
我国利率处于管制阶段, 尚未市场化, 而我国消费信贷客户风险差异较大, 难以区分定价。此外, 消费信贷在面临风险时尚缺乏有效的保险机制。
(二) 从消费信贷市场的需求方面来看
主观上, 历史遗留问题使中国居民形成了“量入为出”, “先挣钱, 后消费”的观念, 这使人们在选择借钱消费时表现得更加保守, 因而降低了人们使用消费信贷的意愿。客观上, 国家对住房、医保、养老等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增加了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 增强了谨慎消费的动机。
(三) 从消费信贷市场的供给方面来看
1. 消费信贷机构偏少。
我国目前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不多, 消费信贷的主体是国内商业银行, 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存在几家独大的格局。
2. 消费信贷品种仍较单一。
消费信贷业务中个人住房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占绝大多数, 其他新兴的消费贷款领域发展十分缓慢。
3. 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体制约束。
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 旧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很难彻底改变, 商业银行形成的以支持大中型国有企业为己任的思路未扭转, 对于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处于慎贷的状况, 阻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4.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控制不足。
三、进一步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建议
(一) 加速完善我国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 尽快出台《消费信贷法》, 从法律层面对诸如消费信贷的
对象、程序、相关信息披露以及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 为消费信贷提供法律保障。
2. 完善相关的市场配套制度。
一是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为实行消费信贷针对不同客户群的利率实行差别定价提供可能;二是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的商业保险制度, 将消费信贷和商业保险相结合, 有效控制金融机构风险;三是要逐步推进消费品二级市场建设及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 从而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的能力。四是要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 加强居民信用意识, 提高金融机构资信评估和风险评估技术水平, 同时扶持各级禁用认证机构发展, 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 加强消费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 一方面通过国家的政策导向, 引导消费者实现传统“轻消费、重积累”消费模式的转变, 加强居民消费引导;
另一方面, 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使信用深入人心, 逐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使居民的消费, 特别是带有超前
消费性质的信贷消费无后顾之忧, 同时也减少了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
(三) 参与消费信贷金融机构多元化, 进一步丰富消费信贷产品品种
1、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进一
步加快推进各地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运行, 鼓励更多的金融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如, 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保险机构等, 甚至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体企业也可以开展其相对应的消费信贷业务。
2. 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能力, 科学的细分市场, 针
对不同收入层次、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推出适当的丰富的消费信贷产品, 如, 耐用消费品、旅游、个人住房装修等。
3. 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水平,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
内部运作机制, 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从而逐步改善商业银行长久以来形成的过于谨慎的传统信贷体制。
参考文献
[1]赵静思.中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和发展分析[J].中国商贸, 2010.
[2]武少俊.强化消费需求启动措施, 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J].金融研究, 2003 (5) .
[3]龙游洋, 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8) .
中国消费信贷现状研究 篇2
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的方式向消费者发放的一种贷款,是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它既是利用信贷手段促进商品销售的有效方式,也是启动消费品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力杠杆。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消费信贷业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较快发展,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却仍是处于初级阶段,消费信贷的普及程度低,目前仅限于在大中城市有所发展;品种单一,仅在住房,汽车按揭等业务发展较好,连发展了十多年的信用卡业务,也是非常有限的起着类似于借记卡的功能,银行的透支额度低,申办要求多,消费者也极少有透支消费的习惯;此外申办消费贷款的办事流程复杂,耗时长,效率低。造成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旧经济体制制约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切商品都凭证凭票供应的年代,不要说个人信用问题,连最基本的商品货币关系都不存在;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始建立基本的商品货币关系,但很多产品的产供销还是在指令性计划下进行,因此,虽然也出现了信用问题,但也仅限于在国有银行与企业之间,个人信用问题还谈不上;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个人信用才被提出来。而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信用制度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目前个人信用消费已占全社会消费总量的10%以上。目前我国的信贷消费仅在大中城市有所发展,在众多的中小城市仍未起步,据国外的经验,个人消费的巨大潜力要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才会被发掘出来,而我国的人均GDP现在还未达到800美元,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导致低下的消费水平,从而制约信贷消费的发展。
(二)消费信贷信息的不对称性
所谓信息不对称性,是指有关经济交易的相关信息在交易对方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分布或在某方的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而必然会影响经济交易的有效开展。信贷消费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消费者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消费信贷是贷款的一种形式,任何理性的消费者在考虑是否申请消费信贷时,首先会考虑自己将来能否按时还款。在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前景分析不清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无法形成准确的收入预期,对自己将来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来承担还贷义务把握不准。其次,许多消费者对消费信贷业务知之甚少,对各项费用,将来利率变动情况等无法预计,增加了其选择消费信贷方式的疑虑,从而阻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2.银行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扭曲的竞争机制导致了银行间的信息封锁,各家商业银行对市场份额竞争激烈,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信息封锁,根本谈不上沟通,尤其是对个人客户。由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评估制度还是空白,所以银行方面也无法从权威机构获得准确的有关消费者的信用信息,加大了银行放贷难度,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时,往往对所有申请人的信用不加区分,以相同严格的贷款条件和繁琐的手续来办理,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从而将许多无法提供抵押或质押品或担保的客户拒之门外,严重阻碍消费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银行间的信息封锁,使得消费者的违约行为缺乏透明度,有的借款人在一家银行违约或赖帐,在另一家银行还照样借款,非常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传统的消费习惯与狭窄的投资渠道制约
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对消费信贷持谨慎态度,这一方面是受“量入为出”“寅吃卯粮”等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对到手的收入的使用都是精打细算,更别说去借钱过日子了,人们普遍认为“无债一身轻”,尽管各家银行近年来对消费信贷做了大量宣传,仍未能有效冲破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加之现在国内的投资渠道狭窄,投资股市风险太大,购买保险意识不高,尚处于尝试阶段,国债业务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喜爱,而新近推出的开放式基金投资业务尚未能被广大投资者认识与接受,人们还是认为把钱存在银行放心。这样一来手头稍有积蓄的人不可能放着自己的钱不用而去向银行借钱消费,而对那些真正有需要借钱消费的人又由于诸多条件限制,无法获得银行的贷款,从而使消费信贷业务难以有效拓展。
(四)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贷是不可能快速健康发展的,而个人信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乃至建立个人信用体系,都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做保障。如在征集个人信用状况时,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如何处理相关的问题;再如资信公司提供给银行的资料失真导致给银行造成损失,怎样通过相关的法律进行处理;再者消费者因信用状况恶化无法还贷,银行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索赔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很不完善,限制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二、促进消费信贷有效发展的几项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制度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个人信用状况,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宜采用以政府与央行为主导,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个人信用体系。在步骤上宜采用渐进式策略,先在条件成熟的大城市建立资信公司,并以此为中心,构建区域性辐射网络,最后实现构建全国性个人信用体系的目标。资信公司负责建立完善的个人资信档案,通过央行牵头,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参与,从消费者的工作单位,政府机构等部门以及与消费者发生过信贷关系的金融机构和零售商那里收集与消费者个人有关的信息,包括职业,收入,家庭状况,纳税情况,法院判决以及信贷帐户记录(如帐户开户时间,还款时间,最高借款金額,还款方式,违约记录等)。信息建好后,还要进行科学的评估,给每个消费者评定信用级别,以便银行方便采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二战后,美国的消费信贷机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他们从区域性的合作组织或非赢利性的机构转变为私人拥有或以公司形式组织起来的赢利性的机构,目前,这类机构已有两千多家,每年提供的信贷评估报告1亿多份。各个信贷报告机构之间与银行和零售商之间都实现了电脑联网,不仅大大提高了评估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而且起到督促消费者履行借款合同,维护自身信用的作用。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使美国形成了人人讲信用的社会风气,极大推动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个人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银行与商业行为进行规范,特别是对消费信贷的环境及授信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也包括对借款人的还款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以及对消费者的不诚实行为进行惩罚的法律等。如在美国,有过不良信用记录的人要想贷款,上保险,求职等,都要比信用良好的人麻烦得多,如多出保费,多出贷款利息等,不老实就必须付出严重的代价,其制度约束力很强,就因为它有完善的法律支持。美国在消费信贷方面有四部重要的法律:《信贷机会均等法》,《诚实借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社会再投资法》,授信方面有《信用卡发行法》,《公正贷款记录法》,《公正贷款记帐法》,相关的法律还有《破产法》等。我国立法部门应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条文,尽快建立与完善我国消费信贷方面的法律,以促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创造有利于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
首先是要拓宽个人资金的投资渠道,规范证券市场,大力发展保险,国债,基金业务等,尝试开办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各商业银行应大力拓展个人理财业务,引导人们摒弃存钱消费的习惯,把手中的闲钱用于投资,从而也会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产生消费信贷的需求;再者要继续深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医疗,就业,养老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解除居民对未来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不确定因素的后顾之忧,这样人们才会放心使用“未来钱”,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才会不断增加。
(四)不断创新消费信贷的业务品种,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全面推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全面发展
与国外的消费信贷业务相比,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一些很具有发展前景的消费信贷品种,如个人资金周转贷款,个人债务重组贷款,带有购买期权的租卖契约式消费信贷品种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还有,即使一些消费信贷品种在我国已经开展,但开发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如信用卡消费贷款的功能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目前我国信用卡的特约商户多是大型商场,星级宾馆和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服务性企业,众多中小商店和服务企业没有加入信用卡网络,这与我国庞大的商业销售网点和消费网点极不相称。所以必须进一步拓展信用卡清算系统,逐渐扩大信用卡的使用领域。现有信用卡网络系统内的银行与商家也应积极探索新路子,进一步扩大信用卡的使用领域。此外,应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贷款品种,如对个体工商户和运输业者提供经营性车辆贷款,对有创业意识的城乡家庭可提供小额家庭创业贷款等。此外,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贷款对象,可在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如国际上通行的有等额偿还法,等本等息法,等额本金法,等额递增法,增本减息法,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等方式,我国目前主要采取前三种方式,由于还款金额确定,有的家庭并不适应,应根据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还款方式,如对新婚家庭实行“等额递增还款法”,对那些中老年家庭则采取“等额递减还款法”,此外应适当放宽贷款抵押物的条件和贷款额度,如对存单和凭证式国债抵押,接受跨行抵押,这样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融通资金和手续上的便利。商业银行应积极结合我国消费者的特点,研究,探索这些消费信贷品种在我国可行的发放模式和风险控制模式并积极完善和推行,以尽快完善我国的消费信贷体系。
中国消费信贷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消费信贷,风险,对策
一、引言
2 0 1 0年1月1 2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这一规划的是到目前为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唯一的正式以“产业转移”来命名的区域发展规划。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 共5 9个县 (市、区) , 辐射安徽全省, 对接长江三角区, 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但由于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时间不长, 区域内还处于基础设施和一些专项规划的初步建设阶段, 金融支持目前还比较薄弱, 对产业转移的支持作用有限, 特别是该区域的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对提高改地区的金融支持,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贷, 其主要用于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房屋及各种劳务等。为了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后续影响,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继续把扩大内需、开拓消费市场作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并把发展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这就使消费信贷市场蓬勃发展的趋势不容质疑。这一趋势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能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但由于这一区域的消费信贷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不足, 我们必须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抢抓机遇, 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现状
1. 借款人信用风险。
借款人信用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款人失去还款能力, 到期无法按时偿还所借款项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 因为借款人个人信用有问题, 虽然有偿债能力, 但主观上故意拖延还款或者不还款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产生借款人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商业银行无法准确调查借款人的资信状况, 从而增加了消费信贷业务中的违约风险;第二, 银行内部管理还存在着一定问题, 缺乏消费信贷管理经验, 未完全实现消费信贷申请人资料全部上传银行系统联机网络, 导致贷款申请人资料无法实现在各银行间的共享, 这样就给借款人重复申请贷款提供了可乘之机, 同时给商业银行对贷款申请人的真实信用评估带来障碍;第三, 消费信贷的贷后监督体制不健全。消费信贷的发放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 并非贷款发放掉就完事了, 不仅要有贷前检查, 贷中审核, 还要建立起严格的贷后监督制度, 要时时跟踪贷款, 对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 随时关注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如果贷款监督检查放松就会导致一旦发现风险无法及时补救, 无形中加大了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
2. 法律风险。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这点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尤为明显。目前,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属于商业银行法的调整范畴, 但商业银行法的法律条款中大部分都是针对法人的, 很少有具体针对自然人的, 特别是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借款人出现违约的状况惩罚条款并未具体化, 这就弱化了商业银行在开办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法律保障, 使得出现问题后走法律程序带来重重障碍。由于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客户多, 贷款金额少且笔数多, 在法律法规缺位的情况下, 一旦发生违约风险, 无形中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维权成本, 导致商业银行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风险控制困难加大。
3. 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 由于利益的驱动以及商业银行内部监管的不严密, 银行内部一些工作人员会利用职务的便利发放虚假贷款、超权限发放贷款、放松对贷款申请人的资信审查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另一方面, 来自外部欺诈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一些内部员工业务素质不够, 工作缺乏责任心、有章不循, 违章操作, 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行诈骗犯罪, 如用虚假票据对商业银行进行诈骗、伪造复制银行卡套取客户资金对银行进行诈骗等。
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 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商业银行要想顺利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就必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掌握完备的客户资料信息, 以便准确的做出放款决策, 使自身风险降到最低。在网络化的今天, 某一家商业银行仅凭自身的顾客信息资料已无法完成对贷款申请人的资信评价, 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完成此项工作, 目前这一业务由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来负责, 但是人行的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客户和银行的交易数据, 考察标准太过单一, 无法全面衡量贷款申请人的资信状况, 因而应该在人行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扩充, 可以和企事业单位、税务、公安等部门合作, 综合收集贷款申请人的工作、信用、纳税情况、犯罪记录的信息, 然后对其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2. 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法律制度。
要想建立健全个人消费信贷相关法律制度, 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制定和颁布符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情的《个人消费信贷法》, 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消费信贷活动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特别对个人和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业务中的权利责任进行明晰划分, 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规范。其次,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对借款人在消费信贷活动中违约行为的惩处力度, 以提高其违法的机会成本, 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开创一个绿色的法律环境, 为安徽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 加强内控监管。
操作风险在实务过程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内控监管将风险尽可能降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内部监管部门的作用, 加强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全程监管, 并实行包干到人的制度, 做到“谁审批、谁主管、谁负责”, 强化监管;第二,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质, 减少商业银行的外部欺诈风险。
参考文献
[1]张雁.消费信贷[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景敏.银行外部欺诈风险特点及相应措施[J].河北金融, 2008 (5)
[3]刘龙海, 王惠.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4]林洁.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中的风险和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1)
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篇4
一、我国消费信贷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金融服务重点放在存、贷、汇业务上, 贷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事业单位, 消费信贷业务几近空白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深圳首笔同时也是全国首笔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自此一些商业银行也纷纷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 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以及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消费信贷发展缓慢。1998年以来,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 截至2006年4月末, 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655亿元, 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消费领域看, 已发展到住房、汽车、助学等多个领域;从信贷工具看, 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 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等。
二、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消费信贷发展不平衡。
主要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据统计, 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村市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近年来逐步下降, 2000年为38.2%, 2005年则降为32.9%。销售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 东部地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60%, 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总体上看,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截至2006年4月末, 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 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 而西部十二省 (区) 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 仅占全国的13.8%。
(二) 社会保障不健全, 居民不敢消费。
我国进入经济转轨期后,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很大满足, 住房、汽车应有尽有, 消费倾向下降;中、低收入阶层居民, 由于职工下岗, 企业效益下降, 预期收入不容乐观, 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接踵而至, 预期支出增大, 加之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 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 他们则更倾向于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而不是借钱消费。另外, 由于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和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时期, 形成大众一种消费观念:勤俭持家, 量入为出, 攒够了钱再消费, 对于“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消费信贷方式还难以接受。
(三) 信息不对称引起个人信用缺失。
我国至今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和监控制度, 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信用存在担心。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市场交易离不开信用基础。从个人信用来看, 它包括道德信用和资产信用两部分。道德信用指诚实守信的品质, 它的好坏往往通过市场交易中心的信用记录来反映;资产信用指个人拥有包括储蓄、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资产所具有的信用等级, 它的高低由个人拥有的资产多少决定, 资产越多信用等级越好。我国缺乏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道德信用管理制度和以个人资产为主体的资产信用评价体系。由于这两种信用缺失直接影响着消费信贷市场发展。
(四) 消费信贷机会不均等。
消费信贷机会均等是指消费者在同一消费信贷条件下, 享有同等的获得消费信贷的机会, 这是法律平等、公平价值在消费信贷问题上的体现。其中, 消费信贷条件根据消费信贷的特征, 只能以消费者信用、偿债能力为依据。而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机会不均等, 主要是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信用监控制度未建立起来, 对不同户籍、职业、年龄等的消费者的信用难以长期持续监控, 经营者为保护自己的利益, 常常还将职业、年龄、户籍等作为消费信贷条件, 从而造成不同职业、年龄、户籍的消费者享有的消费信贷机会不同。
(五) 消费信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1、我国缺乏消费信贷的二级市场。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历来以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为主, 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5年, 这就形成消费信贷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资金运用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 当消费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不大时并不突出, 但当消费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达到比较高的比例时, 这一矛盾就会非常突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实行消费信贷证券化, 构建一个高度发达的消费信贷的二级市场, 而我国现在还不具备这样一个二级市场。
2、银行自身内部管理体制薄弱。
目前, 商业银行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 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 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 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 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 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违纪、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 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3、抵押物难以变现, 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 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 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 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 交易秩序尚不规范, 交易法规也不完善, 各种手续十分繁琐, 交易费用偏高, 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 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 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4、利率尚未市场化, 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 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 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 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 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5、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有关信贷的法律法规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企业贷款而制定的, 很少有针对消费信贷的条款, 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以及居民个人申请消费信贷基本上仍是沿用《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借款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但消费信贷作为银行的一项零售业务, 其业务规则有其独特性, 需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指导。目前, 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规范消费信贷当事人行为的法律, 在实现银行抵押权的法律操作程序、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还很不完善, 使得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 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
三、我国发展消费信贷对策分析
(一)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个人信用制度是约束个人信用最有效的机制, 它是指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其基本内容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监控制度三大部分。个人信用登记制度是开展个人信用活动的基础;个人资信评估机制是对资信档案登记制度的延伸和进一步深化;在个人信用体系中, 设立一个监测机制, 通过它很快可以查出居民的信用状况, 当某个居民出现信用污点时, 不仅在银行的监控机制上会对其做出反映, 而且在个人信用记录方面也会有负面评价, 这种负面评价对其入学、择业、提薪、升迁及使用信用消费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信用监督和维护机制会使人像爱惜自己的财富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
(二) 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承载能力。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收入预期下降, 居民的承贷能力不高。要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 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 政府必须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从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上, 要坚定居民对未来经济景气和收入增长的信心, 提高居民即期消费能力和承载消费信贷的能力。
(三) 建立消费信贷机会均等制度。
为保证消费信贷机会均等, 应当建立公平的消费信贷条件, 提供消费信贷的经营者关心的是消费者信贷能否顺利得到偿还, 而保障消费者清偿债务的是信用和清偿能力。因此, 消费信贷条件主要以消费者的信用和清偿能力为条件, 而不得以性别、学历、种族、宗教、民族、肤色、年龄、婚姻状况、户籍等做出歧视性规定。另外, 可以公开消费信贷条件, 可以监督消费信贷条件是否有歧视性条款, 同时建立消费者的申诉制度, 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受到歧视, 有权向有关组织或机构提出申诉, 直至诉讼。
(四) 健全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1、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 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 (1) 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 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 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有一过程, 而这一过程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 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 提供金融服务, 可能获得终身客户。 (2) 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目前, 发展形势较好的行业有电信、电力、外贸、金融、计算机、教育、医药等。 (3) 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 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 预期收入高, 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 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 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2、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公司信贷业务不同, 借款人是分散的个体消费者, 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 在发放消费贷款时, 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 有效增强了贷款的清偿力。建立适合消费信贷业务特点的担保制度, 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规定及申请人资信状况, 要求全部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 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二是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 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三是大力推动消费信贷担保公司发展, 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
3、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不等于可以忽视风险控制与管理。商业银行应尽早着手建立专门针对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贷前审核贷款申请时主要应侧重考虑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负债比率、个人就业记录、个人保险、贷款期限、贷款上限等因素。贷中要进一步明确各业务岗位的操作关键所在, 规范程序, 落实各环节的责、权、利, 做到任务、权限和责任的统一。贷后管理应加强跟踪监控, 实时掌握借款人动态, 从跟踪、监控入手, 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 掌握借款人动态, 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 加大追讨力度, 并拒绝再度借贷。并且,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 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 规范操作, 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4、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体系。
应当使消费信贷的运作具有法律上的可操作性, 保证在借款人违约后, 抵押物能够顺利变现或担保人能及时履行担保责任。但抵押物变现后的金额是否足够用于还款是一个问题, 如汽车变现的金额可能会大大低于贷款额。
5、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 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 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 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 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 不能偿还贷款时, 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 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 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 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
(五) 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
中国消费信贷现状研究 篇5
1 现状
因现状和观念等多种因素,我区辖内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一直未开展,但自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2日颁布的《关于开展个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区的消费信贷业务及产品从无到有,到现在并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就拿我市来说,相继开展的有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婚丧贷款、助学贷款、医疗贷款等等,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讲,农民对消费信贷资金是急需的。
1.1 住房消费信贷
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把建房作为家庭的重大消费投资,主要原因在于:(1)因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有的还是几代同堂,他们急需建房。(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需求档次也相应提高,同时农村还存在着相互攀比风,你房好,我比你更好,比你更多,比你更高,所以导致有房的也需建房。(3)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村宅地面积也日益减少,有的农民考虑子孙后代的将来,而抢占地皮也建房。这些农民在建房或购买住房时,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困难,他们十分希望得到这方面的扶持。
1.2 教育消费信贷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的推进,而抚州又是临川才子之乡,农村不少青年学生得以进入中高等院校深造,就当前农民的收入难以支付子女学费和学校生活费,而农民“望子成龙”的心理,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子女完成学业,所以说这已成为农村消费信贷的新热点。
1.3 耐用品消费信贷
中国农民是占绝大多数。农村是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耐用品的需求将向高档次、多样化发展。由于农民的农副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十分需要短期的消费信贷,以解燃眉之急。
2 原因
从现实看来,农村市场集中了很大的消费群体,而农村消费信贷却发展迟缓,原因有消费者方面,也有金融机构方面,都存在着制约发展的因素。
2.1 意识落实,受制于思维
农民缺少信贷意识,有的甚至不知道有这样的机构,即使有信贷的想法,他们认为要找人、找关系,没有必要。所以,农民用于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超前消费,大多数习惯于向亲友借贷为主。且受传统观念约束,农民信贷消费的心理底线难以突破。勤俭持家的传统观念在大部分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借钱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更有人认为从银行借债消费是“寅吃卯粮”,有悖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农民从心理上还难以接受“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信贷消费这一新型的消费模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尚待时日,加之收入水平制约,借钱的动力明显不足。
2.2 收入较低,受制于硬性支出
农民收入偏低,总体承债能力偏低,也影响了消费信贷增长。调查资料表明,近两年惠农政策虽然使农民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但收入总体水平还是偏低,而农村市场需求旺盛,但购买力不足,导致整体消费水平偏低。农民的收入是有季节性的,而他们每天早上一开门就要面对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开支据,对一个四口之家普通农户的典型调查,年人均收入3300元左右。不考虑非正常因素,年人均支出3000元左右,收支相抵略有节余。就拿总的来说,农民的总收入,除去一些硬性支出,一年下来结余不了几个钱,所以说,农民收入不高,还款没有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2.3 用权金融服务不到位,制约着业务开展
农村信贷资金总量不足。近年来,受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商业银行基本上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一切农村的信贷业务全部在信用社一家,加之邮政储蓄在农村设立机构挖走大量的农村信贷资金,再加之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亏损严重的局面,致使信贷资金总量不足,影响了消费信贷资金的注入。并且金融部门的贷款手续繁琐,贷款门槛偏高,存在“亲富疏贫”的现象,消费者贷款难。由于我市消费信贷刚刚起步,消费信贷业务的许多配套机制还不完善,不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致使金融机构在发放消费信贷时往往十分谨慎,要求的手续比较繁琐,条件严格,在贷款的期限、利率、品种等方面与人们预期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令许多农民望而却步的原因。
3 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增强消费意识
正确引导广大农民消费者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存钱消费与贷款消费、即期消费与长远消费的关系,树立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以推动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水准、消费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3.2 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消费市场购买力
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才能形成农村消费市场购买力,收入越多,购买力越大,农民才会有条件实现更多的购买欲望。为此,一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二要积极拓展农民增产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三要严格控制不合理收费,确实减轻农民负担。
3.3 适应农村需求,增加消费信贷产品种类,启动农村市场
根据农村消费趋势和农户消费心理,不断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一是大力发展住房消费信贷,解决农民改善居住等的资金需求;二是针对农村实际,增加农机消费信贷、生产消费信贷、医疗消费信贷、教育消费信贷等业务,为农民合理需求提供资金保障。
因此,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应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积极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消费信贷现状研究 篇6
美国是典型的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个人消费占GDP比重一直在70% 以上。在构成有利于消费增长的各项文化、制度、政策环境因素中,消费信贷体系是支撑和推动个人消费持续扩张的重要机制。从表1中可以看出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每年都在上升,成为支撑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迄今为止全球最为完善和高效的消费信贷体系,其消费信贷政策、法律体系、消费信贷机构和业务的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数据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局,2014。
美联储2014 年公布的美国家庭财务状况调查报告指出: 从2007 年至今,美国家庭延期偿还贷款的比例从2007 年的20. 8% 下降到2010 年的17. 3% ,再下降到2013 年的14. 9% ,下降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说明近年来美国居民的信用意识也在提高。美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 一) 消费信贷供给体系完整
在美国,消费信贷提供者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合作社、非金融的企业机构以及证券化资产集合,众多的消费信贷提供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美国的储蓄机构占据了全美消费信用市场的很大部分份额,从表2 可看出截至2013 年底,储蓄机构共持有41% 的总消费信用贷款,美国的财务公司在消费信贷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其中通用汽车承兑公司、通用电器资本公司及福特汽车信用公司等闻名于世,到2013 年底,财务公司的消费贷款占有21. 9% 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储蓄机构。一些非金融企业,诸如零售商、加油站等也从事一部分消费信贷业务,向商品和服务的个人购买者提供赊欠便利。联邦政府这一项指代的是联邦直接贷款项目下的学生贷款以及联邦家庭教育项目贷款,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增长十分显著。从表2 中还可以看到证券化资产集合从2009 年之后出现了巨大的下降,这种由证券化资产集合向其它种类的消费信贷转移的主要原因是遵循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实施的针对证券化资产风险监管的FAS166 和FAS167 会计准则。2009 年11 月15 日生效的FAS166 和167 会计准则使原来所有以资产负债表外的会计形式设立的证券化资产全部被重新囊括在主体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并彻底取消了专门为销售证券化资产而成立的以合格特殊目的实体形式出现的独立子公司。正是因为这一准则的出台,美国2009 年之后的证券化资产集合数额与2009 年之前有着10 倍以上的悬殊。另外从表3 看出,美国消费信贷总额的增长主要受汽车和学生贷款等非循环信贷的增长推动,尤其是学生贷款的增长,2010 年以来的消费信贷增长大部分源于学生贷款,这些贷款已经从非联邦贷款转为联邦贷款。而包括信用卡债务的循环信贷的增长并不明显。
( 二) 消费信贷品种丰富
美国的消费信贷品种极其丰富,包括学生助学贷款、汽车贷款、无抵押个人贷款、个人资金周转贷款、家庭住宅维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债务重组贷款、二次住房抵押、信用卡贷款、旅游贷款、医疗贷款及非指明用途贷款等,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消费信贷的多样化需求。其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最为典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善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体系,其住房抵押贷款对解决中低收入者购房起到了促进作用。
数据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局(不包含住房抵押贷款数据),2014。
数据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局(不包含住房抵押贷款数据),2014。
二、美国消费信贷制度
( 一) 健全的信用法律制度
美国的信用法律体系是由《公平信用报告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构成的,其法律几乎涵盖了所有信用关系、信用方式和信用交易的全过程。美国是建立消费信贷法律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自从1916 年第一部消费信贷法律《小额贷款统一法》颁布至今,美国已先后制定100 余部相关法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部综合性消费信贷法律,即《消费信贷保护法》和《统一消费信贷法典》。美国依据健全的法律,建立了相应的公共信用登记咨询系统、信用评价制度、信用风险转移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信息自由法》、《隐私法》、《接触秘密信息进行背景调查的调查标准》等大量的法律,明确界定了信息公开和个人的关系,强制个人在规定范围内披露全部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化是美国信用制度建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同时,明确规定了数据的评估要求,查询、更改、消除以及获得补偿等权利。
( 二) 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一是具有严密的个人信用调查机制。美国的个人信用调查及资料的搜集工作可以由银行自己进行。也可以是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来做。后者是美国信用调查的主要形式。美国专门负责资信的调查机构是美国信用局,它是有关信用历史信息的票据交换场所。目前美国的地方性信用局有1000 多家,他们大多数从属于Equifax、Experian、Trans Union这三家主要的信用报告机构或与这三家机构之间有协议关系。这三家全国性的机构都建有中央数据资料库,在美国凡是拥有赊购账户、汽车贷款、房屋抵押的个人都在信用局的数据库存有历史纪录。信用局出具的信用报告对于信用支付起到了快速、简化和安全保障的作用。它的运行方式是: 信用授予人( 银行、信用卡发行机构等) 将信用消费者平时的信用支付情况连续地提供给信用局,信用局将这些信息汇同来自法院等机构的公众纪录加以整理、分析,给每一个信用消费者建立历史档案。因此,在美国,消费者通常从第一次消费开始,以后的每一次借款、透支及还款情况都将被输入电脑系统,记入信用档案。而信用授予人在面对消费者申请消费信用账户时,可以从信用局获得申请人的信用报告,并根据报告提供的信息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
二是具有规范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在美国,能够开展信贷业务的机构很多,除了商业银行外,还有油气公司、百货商店、信用卡公司等。这些机构一般采取两种方法对个人资信进行评定,即主观判断法和数量分析法。前者主要是信贷员按照银行的贷款准则,凭经验对借款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如信用历史、收入水平、年龄、雇用情况、居住面积、生活费用、债务负担等,并据此做出贷与不贷的决定。而数量分析法则是给信用进行评分。FICO信用分是由美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开发出的一种个人信用评级法,已经得到社会广泛接受。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普通信用分,美国三大信用局都在使用,FICO信用分的打分范围是300 ~ 850。
( 三) 高效的信用管理体制
美国的信用管理体系职责明确,美国的联邦体制决定了它的信用管理体系是一个 “双级多头”格局,即分联邦和州两级管理,且每一级都设若干管理机构。加之民间行业协会组织,美国信用管理体系实际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联邦、州政府管理体系,二是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体系。行使联邦当局信用管理职能的机构主要有联邦贸易委员会、财政部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国家信用联盟管理局、司法部等。
( 四) 健全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美国个人消费信贷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是担保、贷款证券化和保险。在这方面住房消费贷款最为典型。由于住房信贷是一项长期贷款,期限一般长达10 到20 年,而银行资金来源以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为主,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5 年,资金来源的短期性和资金运用的长期性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这成为制约信用消费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的住房金融制度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是在政府担保的基础上实行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由于政府担保使银行风险得以降低,从而使普通消费者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取消费贷款,贷款手续也更加简化。仍以住房贷款为例,住房贷款防范风险的另一种方式是与保险业相结合。所谓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是指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规定借款人在放款时,需在抵押贷款的基础上,由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以保单作为取得抵押贷款的条件,如果借款人到期无论是主观或客观违约,都由承保人按承担金额赔偿放款人的损失。
( 五) 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
信用激励与失信惩戒信用制度效应的发挥,取决于利益导向机制即信用激励与失信惩戒互动机制。在征信评信制度与网络的监控下,美国个人与企业的信用状况是一清二楚、有据可查的。而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将决定其融资成本和融资数量。个人信用得分、企业信用等级越高,所获得的信用额度、融资数量就越多,贷款利率、融资成本和保险标价就越低; 反之,授信待遇就越差,甚至无法获得授信。由于美国的信用交易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不佳同样会影响就业、升职、租房、租赁、工商注册等方面,会危及到这类企业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这种奖罚分明的机制大大地强化了社会成员的信用意识,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信用行为,这也是美国信用体系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要:美国是全球消费信用最发达的国家,这不仅仅因为美国的金融业很发达,更得益于其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健全的信用法律制度、高效的信用管理体制、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和健全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本文具体介绍了美国消费信用的发展现状及其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指出美国发达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是推动美国信用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征信评信
参考文献
[1]徐宪平.关于美国信用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管理世界,2006(5).
[2]邱爱军.美国消费信贷制度环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消费经济,2004(4).
日本的消费信贷及对中国的启示 篇7
扩大内需一直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 其中消费需求是一个社会的终极需求。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目标, 而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
但是我国最终消费率偏低, 并有继续下降趋势, 如图, 并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增长率除在个别年份高于经济增长外, 其一直慢于GDP增长。
根据国内学者通过计量模型得出的结论, “消费平均年增长1%, GDP则相应平均增长0.624%, 投资平均年增长1%, GDP则相应增长0.264%, 更能说明我国应大力拉动消费。 (消费需求拉动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反思与启示[货币经济]2008, 1期)
因此, 精心培育和大力发展中国信贷消费市场, 充分发展信贷消费, 刺激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发达国家信贷消费市场看, 有美国模式、西欧模式和日本模式三种形式。其中, 日本政府主导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特别是在中国的信贷市场还处于初创时期, 政府主导作用更应加强。
二、日本信贷消费的分类
在日本, 信贷消费中的信用目标对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商品和服务为指向的信用, 另一种是以金钱和货币为指向的信用。前者被称为贩卖信用, 是与商品或服务相关的信用方式, 如百货商店、电器专卖店以及汽车专销店等通过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方式向消费者销售其商品。
而所谓的消费者金融, 其信用的目标指向是纯粹的金钱货币, 如消费者以个人消费为目的, 通过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方式, 向消费金融公司、民间金融组织、信贩公司、信用卡公司等金融机关进行贷款, 都可以视为消费者金融。在日本, 贩卖信用和消费者金融是信贷消费中最基本的两大类别。
(一) 贩卖信用
日本的贩卖信用可以分为本公司信用方式和专门机构媒介方式。
1、本公司信用方式
这里所说的本公司信用方式是指零售商店、服务业经营者独自进行的面向消费者以分期或延期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信贷消费形式。本公司信用方式因为是由零售商店或服务业经营者自身对消费者提供信贷, 在所贷出的贷款收回之前, 必须由本公司进行资金调配, 这就需要该公司具有完备的资金调剂体系和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 而且在公司向消费者提供信贷的同时, 也必须独自承担相应的风险, 这样也要求公司建立内部的信用调查和债权回收机制, 以保证公司资金的正常周转和信贷业务的顺利进行。
2、专门机构媒介方式
专门机构媒介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总括分期付款专门机构媒介方式, 另一种是个品分期付款专门机构媒介方式。
1) 总括分期付款专门机构媒介方式。这种方式主要表现在信用卡公司向消费者或会员发行信用卡, 消费者或会员可以凭借信用卡到与信用卡公司有加盟关系的商店或服务场所进行购物或者取得相应的服务。
2) 个品分期付款专门机构媒介方式。当消费者到商店购物, 不是利用信用卡而是通过分期或延期付款方式进行结算时, 需要与商店签订相应的购货合同, 这种合同表现在消费者除与商店签订合同, 同时也要与信贩公司等专门机构签订预付款合同。
3、保证方式
是消费者通过取得担保来利用信贷消费的方式。在日本, 信贷消费中的保证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贷款协作销售方式, 另一种是协作贷款方式。
1) 贷款协作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当消费者向商店购买商品时, 商店作为担保方, 取得相关金融机构消费贷款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 商店销售商品, 金融机构提供信贷, 但最终提供信贷的是商店, 正因为有商店作为担保方, 金融机构才会向消费者提供贷款。
2) 协作贷款方式。这种方式是消费者从与信贷消费公司有加盟关系的商店购买商品时, 由信贷消费公司作为担保方, 向有关金融机构取得消费贷款的方式。
(二) 消费者金融
消费者金融与贩卖信用不同, 消费者与信贷公司之间没有专门机构介入, 并在支付方式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1、个别信贷方式
个别信贷方式是消费者与消费者金融公司的借贷双方每发生一笔借贷关系, 都要进行一次信用审查和签订一次合同。
2、总括信贷方式
这种信贷方式的特点可以从消费者金融公司发行的信用卡中反映出来。在消费者金融公司发行的信用卡中, 已规定出一定的使用额度和透支额度, 在这个范围内, 消费者可以不问目的任意和反复使用。
3、有担保方式和无担保方式
消费者金融公司在和消费者签订的信贷合同中, 大多是无担保的, 如利用消费者金融公司发行的信用卡进行贷款时几乎都是无担保的。在有担保方式中有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两种, 物的担保包括房屋、土地等不动产和储蓄存折等。有担保方式也可以分为个别信贷方式和总括信贷方式两种类型。在总括信贷提供方式中, 一般以土地等担保物的价值来确定贷款额度。
三、日本信贷消费中的特点
(一) 政府主导型信贷体系
日本是一个政府干预明显, 计划经济成分较深的国家。政府在个人信贷市场的监管中发挥主导作用。日本政府对个人信贷市场进行强力干预, 对市场运行状态起主导性的调整作用, 因此, 虽然起步晚, 但发展快。政府对信贷消费的管理中, 侧重于对消费者的保护。其原因, 一是日本有有关立法相对滞后, 法律上对消费者的保护存在许多缺陷, 只好通过政府的行政干预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二是在日本的消费者中, 合同的意识相对淡薄。
(二) 独具特色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日本个人信用信息中心采用会员制。全国银行协会的会员主要是银行、信用金库、信用工会农协等金融机构和银行系统的信用卡公司、信用保证公司等。信用信息机构的信息来源于会员银行。会员银行在与个人签订消费信贷合同时, 均要求个人义务提供真实的个人信用信息, 并经个人同意登录到信息中心数据库, 其中包括个人的不良记录。
(三) 势力强大、举足轻重的行业组织
日本信贷消费产业中的行业组织十分发达, 在促进产业发挥和市场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与个人信贷市场经营主体包括信用贩卖系列, 流通系列, 银行系列和消费者金融系列。各系列都有一个或数个功能齐全、组织完善、规模庞大的行业协会组织对本系列的市场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实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协会陈列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市场规则对会员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外, 还为会员提供各种经营、管理、计划、融资、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四、中国信贷消费的政策建议
众所周知, 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比较传统, 要想彻底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需要政府、银行、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 政府引导
首先, 政府需要健全法律法规, 避免金融欺诈和赖帐行为, 政府要在法律上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 是消费信贷业务有法可依, 加大消费信贷的执法力度, 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法人员进行惩处。
其次, 政府应大力支持消费信贷业务, 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特殊机构可以给各商业银行一定范围内的利率决定权, 采取利息补贴和减税的措施弥补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所减少的收益。
最后, 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办一些培训班来提高居民的心理预期, 让居民了解资金时间价值, 唤醒居民超前消费的意识。
(二) 银行应积极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首先, 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 银行应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制定出不同的消费信贷策略, 迎合消费者需求, 同时, 应考虑中国国情, 重点发展住房, 教育等有前景的消费信贷业务。
其次, 简化办理信贷消费的手段, 尽快建立个人资信征用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信息采集和管理中心, 缩短银行决策进程, 简化审批手续。
最后, 银行可开展私人理财业务, 把消费信贷延伸到私人理财范围, 帮助消费者筹划消费性的借款, 设置专业人员掌管个人理财, 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开拓市场。
(三) 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总体上来讲, 中国存在着消费观念转变的问题。信贷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 是建立在消费者自身偿还能力和一定保障基础之上的经济信用行为。消费拉动着经济增长, 超前消费和信贷消费是为国家做出经济贡献的一种表现。
总之, 日本信贷消费市场的发展, 为中国今日发展信贷消费, 扩大内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应借鉴其之长补己之短, 少走弯路, 将中国信贷消费市场推向成熟, 使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我国经济总需求的基本特征是低 (居民) 消费、高投资和高净出口。信贷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很多国家, 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均采取积极的政策鼓励信贷消费。但不同经济背景、不同文化的国家, 政府对信贷消费市场的管理各不相同。日本以其政府主导型信贷消费市场而著称于世, 其信贷消费市场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并已经高度成熟, 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消费信贷,日本
参考文献
[1]、申恩威《:日本信贷消费体系与制度》, 第23页,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2]、申恩威《:日本信贷消费体系与制度》, 第100页,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中国消费信贷现状研究 篇8
一、大学生信贷消费的积极意义
(一) 扩大我国内部需求
2015年, 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达4018.1万人, 据2013年中国教育报刊社发布的《大学生蓝皮书》, 大学生人均年消费达11347元, 以此计算, 大学生每年消费超过400亿元, 随着天猫、京东等大型购物网站分期付款业务的开通以及大学生信贷产品的开发, 大学生消费潜力不容忽视。此外, 大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意识和观念将会保留至毕业、就业之后, 是我国未来消费主打力量。
(二) 培养大学生理财意识, 提高个人信用度和个人财产安全
大学生做为受过高等教育群体, 既要学好专业知识, 也要逐渐培养一定理财意识, 信贷产品作为新世纪创新产品可以激发大学生理财思想从而形成一定理财意识。大学生通过使用信贷产品, 可以使个人信用从理论走向实际。信用卡的使用避免携带大量现金情况, 提高个人财产安全。
二、大学生信贷消费的结构与途径
(一) 大学生消费结构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并未具备一定理财意识, 多名学者认为其消费结构缺乏合理性, 盲目消费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以天猫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双十一”狂欢购物节后, 大学生中不少剁手党在双十一当天疯狂扫货, 节后大学校园排队取快递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除了生活必需品和学习用品外, 其他方面消费比例也较高。例如电子产品消费、恋爱消费、社交消费、娱乐活动消费等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林梅, 琚迎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上海“90后”本科生消费结构通过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90后”大学生主要消费支出项目依然是基本生活费, 占消费总支出35.9%, 零食消费次之, 占9.7%, 两者合计占总消费支出超过40%, 是大学生主要消费流向。占据大学生消费总支出第三位是大学生的形象消费, 比例为7.5%。此外, 通讯费、交通费、恋爱消费、娱乐消费分别所占比例在3%—6%之间, 而社交消费比例超过6%, 占6.8%。
(二) 大学生信贷消费问题
1.大学生信用卡实际使用比例不高。一些银行为了提高信用卡业务业绩, 为客户赠送诱人礼品或消费折扣等优惠, 且多数大学生存在着贪小便宜心理, 因此大学生办理信用卡也就自然而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信用卡销售人员为了完成个人销售任务, 通过关系并提供适当费用给办卡客户, 从而完成个人销售任务。基于这两种情况而持有信用卡的大学生, 他们在得到好处之后长期不使用, 有的甚至丢弃, 最后形成信用卡实际使用比例低、银行业绩虚假等不良现象。
2.信用卡发行门槛低, 业务风险高。信贷机构为了吸引大学生, 占领市场份额, 纷纷降低了信用卡申请条件、审批、额度限制等要求, 出现了一人持有多卡和持卡人非本人申请的泛滥现象, 这为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银行在开展信用卡业务时, 并未全面考虑大学生不理性消费行为以及还款能力调查。有的大学生不了解信用卡情况, 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后, 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直接丢弃信用卡, 这不仅提高银行业务风险, 且给个人在银行留下不良记录。
3.信用卡诱发大学生盲目消费。大部分大学生做为“90后”, 生理、心理、文化教育和家庭背景决定了其消费观念。“90后”后群体对创新电子产品诱惑几乎没有抵抗能力, 他们是新世纪新消费观念倡导者。
范银银, 于梦男对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消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拥有率100%, 其次是笔记本电脑, 拥有率80.5%, 33%大学生使用苹果手机, 17.5%使用三星手机, 可以看出大学生消费电子产品主要目标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而且不乏高端产品。大学生消费倾向日益多元化, 个性化, 在没有独立经济收入情况下, 信用卡出现促使了大学生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行为。
三、大学生信贷产品设计的必要性与优化对策
(一) 大学生信贷产品设计的必要性
1、大学生消费需求分析。很多大学生来自农村, 家庭收入较低, 他们受来自城镇同学影响, 也具有较高消费欲望。张妍妍通过问卷调查得出:62.9%大学生认为只要产品设计合理会选择信贷产品;27.1%大学生属于观测周围情况再定, 即随着大学生信贷产品规模扩大, 超过90%大学生会选择使用信贷产品。2.1%大学生强烈要求推出创新信贷产品, 仅7.9%大学生不会选择信贷产品。
2、大学生信贷产品供给分析。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推出的个人信贷产品主要有四种:个人助学贷款、大学生信用卡、大学生创业贷款以及互联网金融针信贷产品。个人助学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性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国家政策性贷款, 用于学生在校期间学费支付及部分生活费支持;商业性助学贷款需要抵押担保且适用人群有限, 最低额度为2000元, 最高额度为50万元。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不仅在年轻人掀起热潮, 而且划分出更细大学生市场, 针对大学生的信贷平台或者产品相继推出。融360金融搜索平台整理出了“名校贷”、“我来贷”、“潮贷”是三款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信贷产品, 这三款信贷产品月利率均在1%左右, 贷款额度最高丝袜产品为50000元。
3、信贷产品市场潜力分析。大学生消费观念超前, 是未来消费的主打力量, 信贷机构只有全面了解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信贷产品需求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长期来看, 大学生作为新型信贷产品的潜在客户, 只要产品设计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大多数将成为该企业的忠实“粉丝”, 也将为企业未来经营收益奠定坚实基础。
(二) 大学生信贷产品优化对策
1.确定合理贷款额度。银行推出的大学生信用卡授信额度较低, 例如目前针对本科生最高授信额度是建设银行发行的龙卡大学生卡, 额度为1000元, 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时尚等高端消费需求。单一授信额度信用卡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 同时银行也无法获取更可观的业务收益。对此, 银行首先通过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大学生消费观念和倾向, 根据持卡人的信誉、学历、家庭经济状况等情况发行不同授信额度的信用卡。其次, 银行要严格对大学生信用进行评级, 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实行差异化授信额度。最后, 银行可以通过客户的消费记录和信誉等级来决定是否变动信用卡授信额度。
2.合理延长信用卡还款期限。作为信贷产品重要要素之一, 贷款期限是指客户还清所有贷款期限。互联网金融产品贷款期限较长, 且可供选择还款期限, 一般可分为12期、24期、36期, 可以满足在一定时间内还款能力不同的客户。大学生信用卡还款期限一般在一个月之内, 短暂的还款期限给大学生还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学习上也会受到影响, 有的甚至为了还款申请其他其他信贷贷款, 造成恶性循环, 最终沦为“卡奴”。因此, 大学生信用卡应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或者开通分期付款业务, 降低学生压力, 提高信用卡使用率。
3.科学调整贷款利率。利率通俗来说是信贷产品的价格, 其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决定申请贷款, 同时也决定银行利润率。大学生信用卡免息期 (50天左右) 较长,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还款意识和银行利息收益, 适当缩减免息期, 提高客户还款积极性降低银行业务风险。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刚刚兴起, 未形成规模, 信贷额度较低, 薄利多销的原则显然不适合大学生信贷市场。因此, 虽然年利率约10%的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比银行非信用贷款 (年利率约5%) 高出近一倍, 但也合情合理。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适当上浮贷款利率, 一方面提高放贷积极性, 减少不必要贷款;另一方面提高业务收益。
摘要:自2004年广发银行率先发行我国首张大学生信用卡, 其他商业银行也随之跟进, 大学生 (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 信贷业务开始在我国飞速发展。大学生“盲目”、“任性”的消费行为, 决定了大学生信贷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信贷市场对大学生信贷产品种类较少, 无法满足大学生多元化消费需求, 信贷机构需推出更多科学的信贷产品来满足大学生信贷需求。针对目前大学生信贷市场现状, 提出信贷产品设计优化对策, 开发大学生信贷市场进一步释放大学生消费潜力,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有利于大学生信贷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信贷产品,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1]林梅, 琚迎.“90后”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2)
[2]范银银, 于梦男.当代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和使用状况调查——以重庆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5 (7)
[4]金露露, 李游.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风险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
[5]学报, 2015, 17-93
[6]吴晓明, 邹明剑.创新大学生创业信贷稳定增长机制[J].金融实践, 2013, 0054-0001
[7]叶纯青.大学生信贷消费遇热[J].金融科技时代, 2015, 08
【中国消费信贷现状研究】推荐阅读:
消费信贷现状分析09-04
汽车消费信贷研究08-01
《中国消费者心理形态和广告反应研究》05-14
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研究07-08
中国绿色消费06-07
中国的时尚消费05-15
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调查报告10-13
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11-04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07-16
中国新消费时代的特征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