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2024-10-11

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共7篇)

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篇1

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将实现新的飞跃,中国居民消费也将有一个新的发展.展望新世纪的居民消费,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趋势:中国城乡居民在本世纪末顺利达到小康水平后,将在新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继续向发达国家水平迈进;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将克服目前的由结构性过剩和消费观念的落后导致的消费的冷滞对社会再生产的障碍作用,使消费发挥更好更大的对社会再生产运行的促进作用,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消费数字化,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和通信手段的改进,人们消费手段和方式也逐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沟通更为方便快捷,消费需求的满足更趋全面周到;消费高级化,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完善,人们用于精神享受性和娱乐服务性消费的支出日益增加,消费模式更为健康合理;消费可持续化,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和努力相一致,人们在消费方面更加注重消费质量,绿色生态消费成为时尚,各种不健康消费、不文明消费和畸形消费将趋于萎缩.消费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

作 者:巫继学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450002 刊 名:河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E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经济学   居民消费   发展趋势   消费水平  消费结构   消费模式   网络经济  

 

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篇2

在凯恩斯理论中,增加政府开支对国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乘数效应影响,而这个乘数效应影响是通过居民的消费来实现的。乘数效应是指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具体说,当政府投入增加,会促进就业,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当政府投入减少,会减少就业,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政策促使居民增加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的最终驱动力是居民的有效需求,而如果不以现有的消费倾向为基础,无论我们在投资方面有多么大的提高,都无法实质性地改善就业与经济发展。[1]因此,经济决策者应该双管齐下,在促进投资的同时也推动居民消费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消费支出的上升和政府开支的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高度发达的东亚经济体,如亚洲四小龙(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长率和快速工业化。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消费水平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因素。这是因为,即使我们假设世界贸易是没有任何阻碍的自由贸易,但是,中国劳动力数量巨大,而世界市场的容量有限,如果只依靠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市场对中国商品的消费能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中国继续沿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方面,为了确保出口优势,中国工人的收入增长将受到遏制,收入分配将更加不平等;另一方面,工业化国家失业率上升。即使工业化国家不实行保护主义政策,这些经济体的制造业也将被大量涌入的廉价中国商品所彻底破坏。

相反,如果一个经济体更多地以消费为中心,较少依赖出口,资本和资源的配置会更有效率,就业将得到促进,经济增长的利益将更加公平地分配。反过来,良好的就业和一个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会增加国内消费。由私人消费主导的经济发展是健康的发展方式。

二、中国私人消费概况

1. 消费不平衡。

中国的购买力非常明显地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的主要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十个大城市的消费者数量占总人口的4%,但他们却拥有22.6%的购买力。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已得到公认,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向沿海地区,内地人口增加收入的速度很缓慢。收入不平等是购买力差别悬殊的重要原因。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很少的一部分中国人口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的份额。中国整个人口的三分之二生活在农村,过着很少有退休金和失业救济金等社会保障的生活。[2]缺乏社会保障,农村广大人口的消费总额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小。这是因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家庭更容易减少消费,节省更多比例的收入。这一趋势如果得不到遏止,将阻碍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支出不合理。

总体来看,中国家庭平均储蓄了其可支配收入的25%,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比例,约为美国和日本家庭储蓄率的六倍、三倍,比整个亚洲的平均水平还要高出15个百分点(参见德万奈尔,罗兰,Woetzel2009年)。[3]事实上,中国人倾向于低私人消费和低私人投资。工业化发达国家是大规模“中国制造”商品的主要投资者和主要消费者。因此,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中国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收入不均。

根据古典凯恩斯理论,一个公平的收入分配对于改善私人消费有积极的作用,更确切地说,组成生产总值的利润的适度下降和工人工资的上涨会使一个经济体的有效需求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打工仔”的消费倾向要远远高于那些以财产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有钱人的消费倾向。从长远来看,工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消费;然而,财产性收入的大部分却并没有用于消费,而只是增加了个人财富。有钱人的储蓄往往用于投机炒作,或者用于“投资”非生产性商品,例如土地、古董、历史性建筑和黄金等。此外,富人的相当一部分储蓄会进入金融系统用于套利,或者干脆被囤积。这意味着,少数人手里的巨额财富被以货币或准货币的形式囤积起来从而离开了经济循环。这部分财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一个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意味着更多的工资性收入和适度减少的财产性收入,这样一来,社会的总体需求将会扩大。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取决于政府支出、收入分配和投资活动这三个方面。[4]中国经济要转型发展,实现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收入分配不均是最主要的一个障碍。

4. 消费占GDP比重低。

2007年,中国私人消费总量为8900亿美元,是世界第五大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然而,相对于中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力仍然落后得很远。2008年,中国消费占GDP的比率是36%,只有美国的一半,欧洲和日本的三分之二。与同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相比,中国的国内私人消费比率仍然是最低水平。[5]通常情况下,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投资和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自1990年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在投资和净出口占GDP份额上升的同时,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6]虽然出现消费率下降是发展中经济体的共同特征,但这一下降速度远远高于历史上任何发展中经济体。在美国,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私人消费也一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日本和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快速工业化时期消费也保持在GDP的50%以上(参见德万奈尔,罗兰,Woetzel2009年)。[7]

三、中国私人消费率不高的原因

缺乏社会保障是中国消费者低消费和高储蓄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作为一个常识,经济学家相信,为了给自己一生中的各种支出提供保障,这样的人口必须把他们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用于储蓄。如果他们预计自己的收入在退休之后将大幅减少,他们必须在今天多储蓄,以保持他们未来的生活水平。此外,为了要承担自己的某些特殊开支,比如医疗保健,消费者也不得不依赖储蓄。今天在中国的高储蓄率可以被视为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期望的不安全感的上涨。生活在没有足够的医疗和退休保障的社会里,人们必须依靠储蓄来确保自己的未来。

为了量化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麦肯锡公司的消费者中心在2005年随机调查了6000位中国消费者。结果表明对于卫生保健费用的担心是中国高私人储蓄率的最大驱动力(50%受访者的意见),为退休而储蓄是第二大原因(43%受访者),第三大动力是购买房地产(36%受访者)。文化因素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30%的受访者把节约作为一种美德;而27%的人回答是为了给孩子将来的生活留下一笔财产。[8]

麦肯锡公司的调查结果与凯恩斯曾经概括的储蓄原因是非常吻合的。凯恩斯于1936年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八个储蓄的主要动机:一是要建立一个应对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的储备。二是为个人或家人预期的而目前尚不存在的需求而储蓄,例如,养老、教育或家属健康的维护等。三是期待得到利息和货币增值,也就是说,与今天较小的消费相比,在以后的日子里会享受到一个更大的实际消费。四是要享受一个逐步增加的开支,这是因为人们本能地期待生活标准逐步提高,而不是相反的方向,即使一部分人达到这一目标的能力可能会逐步减少。五是需要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做自己向往的事情,尽管对这样生活和行为的意义有清晰的认识。六是为了确保进行投资或商业项目行动的资金。七是为了给后代留下一笔财产。八是为满足纯粹的吝啬欲,即使节约开支已经不合理了但仍然坚持这样做。[9]

值得高兴的是,政府现在已开始投资建设社会保障网络。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即使社会保障网络得到显着改善,覆盖绝大多数人群,但是要想改变中国老百姓爱存钱这一根深蒂固的行为,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很有可能要花费一代人的时间才能使改善的社会保障网络取得中国老百姓的高度信任,并因此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中国消费者的节俭习惯也产生于社会结构特点。中国的社会结构限制了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中国家庭的收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而这个比例在美国超过70%[10]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有企业开始改革,大幅降低为员工提供的社会福利。从同时期开始,居民储蓄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11]因此,在养老、子女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不稳定性可能是消费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关于这一因素影响的重要性,至今仍然没有权威性的分析。

然而,近年来,情况已开始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迁移到城市地区。2005年城市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约43%,而1985年只有23%。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在迅速上升,导致规模庞大、快速增长的城市中产阶级渐渐成为一支主要的消费大军。目前,中国政府在快速发展的消费金融市场的支持下,致力于刺激民间消费支出,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12]中国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此外,外资银行已经自2006年开始加入中国的金融系统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3]在金融系统的支持下,中国消费者把他们的收入中更多的份额用于消费是完全可能的。在中国历史上,人们花费很多收入的一个重要用途是购买房地产。因此,消费信贷的广泛使用使消费者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顺利购买房地产,从而减少储蓄的必要性。

还有一个我们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是,中国的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低估。因此,中国消费率很难精确计算。戈林在解释为什么统计数据所显示的贫困国家员工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比富裕国家低时,认为主要有两个显著的影响因素:首先,技术落后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量低,这会减慢大量农民农业性收入增加的速度,但是他们的非农业性收入却被忽略了;其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是自谋职业者,而他们的非工资报酬不容易被正确地估算出来。因此,用现有的评估工具进行测算,结果是劳动收入被严重地低估(参见Gollin,2002年,第462-466页)。这两个因素在中国也是真实存在的。中国农业技术还不够发达,许多农民仍然在用传统的工具进行生产。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大量的农民从农业转到制造业,尽管如此,他们仍然被“定义”为农民。与过去相比,中国的个体经营者和自主创业者越来越多了。2006年城市自谋职业者是1990年的5倍,而2006年农村自谋职业者是1990年的1.5倍。[14]如果没有一个细致入微的覆盖全国各个行业的专业性调查,我们不可能精确地估算出农民工和个体户的收入到底为消费和经济增长做出多少贡献。因此,可以想象的是,家庭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可能不像统计数据所表明的那么低。

四、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发展

消费金融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中国消费者利用信贷市场进行消费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仍然习惯于向亲戚朋友借钱,而不是向银行贷款。大型商品的购买,如汽车,通常以现金支付。尽管中国银行业的规模非常巨大,但是消费贷款在2006年只占未偿还贷款总额的13%。[15]中国银行的主要客户仍然是大企业。传统上,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不足迫使中国家庭积累储蓄,以购买耐用消费品。如果耐用消费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可以通过发展消费品信用贷款来满足的话,储蓄率(尤其对年轻的家庭)将会下降。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收入增加、出生率下降和家庭人数减少,中国的消费发生了革命性的重大变化。1998年7月的住房福利分配政策终止,所有的房地产都变成了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个人消费信贷政策。在2002年推出了消费者购买汽车的信贷。[16]信贷消费正在改变着今天的中国,同时消费金融的出现也让中国的经济决策者面临新的挑战。中国的消费金融自1997年以来一直迅速增长,其后的几年中消费贷款的未偿还总额每年增加250%,[17]而且还将保持快速增长。住房按揭贷款仍将是占主导地位的消费金融产品。同收入分配非常相似的是,目前中国消费金融的区域分布也非常不均衡。消费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的沿海地区。这抑制了由农民消费所产生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并严重妨碍了经济发展。

1999年年底,未偿还的消费贷款有0.14万亿元人民币,而2007年年底则达到3.28万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增长率48%。随着家庭收入上升,消费贷款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资产服务。在2007年年底未偿还的消费贷款占中国银行人民币贷款总额的比重上升到12.5%,而在1999年只有1.5%。[18]今天中国消费者的主要贷款机构是商业银行和一些汽车金融公司。按揭贷款仍然占消费信贷的主导地位,而汽车贷款、助学金贷款和购买大型耐用品贷款已经在近年来迅速增长。为了促进家庭信贷市场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已推出了一系列信贷政策。用于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支持和监管措施的基本框架已经初见规模。

今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都可以对中国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然而,四个主要的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仍然占主导地位,占银行按揭贷款总额的约68%。所有商业银行提供住房贷款总额的79.4%,而当地住房公积金中心仅提供11.9%。[19]因此,商业银行的购房贷款已成为为住房制度改革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非常重要的是,它也成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今天,购房贷款利率在中国是非常灵活的。央行多次调整购房贷款利率,以缓解房地产市场过热带来的紧张。同时,中国对于购房贷款非常审慎,长期保持着很高的购房贷款利率,并且一再提高首付款的门槛。

通常,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如果没有消费信贷领域,货币政策必须依赖于相对狭窄和间接的利率渠道影响消费。消费信贷行业的发展和扩大,增加了货币政策对有效消费需求和总产出的影响效果。消费信贷行业也提高了利率调整的效率。引入消费信贷行业之后,利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短期行为,并随后刺激消费品总需求和总产出。此外,消费信贷行业的存在为央行调控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如调整利率)提供更大的空间。当所有的私人消费者都以现金购买商品的时候,央行只能够通过信贷渠道影响企业的借贷。而消费信贷的发展则大大提高了政府调节经济的效率,使同时通过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有效地调控经济成为可能。消费信贷意味着更多的货币投入,商业信贷行业必须雇用更多的劳动力,以处理消费信贷的相关工作。因此,消费信贷的兴起同时增加消费和生产,也促进了就业。一个良好的消费信贷市场使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以稳定经济波动。

为了控制消费信贷和商业信用,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在监管的同时鼓励消费信贷行业发展。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当中国人民银行注入资金以刺激总需求上升时,它可能面临的问题是,贷款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投资总需求的显著增加。可见投资需求的不稳定性远远超过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帮助缓解这种忧虑,因为消费需求可以补偿投资需求,并且比投资需求更稳定。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预期,换句话说,如果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可以得到贷款却得不到订单,那么投资者是不会投资的,不管利率多么低。虽然货币政策通过消费信贷直接影响消费需求,中国在本国消费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也必须十分谨慎地制定监管措施。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再次向我们展示了金融市场不具备自我调节能力。这对中国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

由中国银行监管机构在2009年发布的新法规使地方银行、外资银行等以消费贷款公司的形式获得了更多的市场。初期,这样的金融公司只能向小客户提供分期贷款,之后,就可能会加入无抵押消费贷款行业并且迅速扩展规模。信用卡的进一步开放使外资银行以人民币为基础的透支服务渐渐成为可能。这些银行现在已经在发展自身能力以便为更广阔的市场服务。为了保障贷款和借款的责任与义务,政府必须加强对信用机构的管理。监管机构和贷款人必须共同努力,以改善风险管理,尤其是提高防范信用卡诈骗的能力,政府必须更及时地察觉国家和地方的信贷泡沫,以减少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也就是说,中国应该一方面大力发展金融贷款业务,促进国内的私人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监管,防止因金融贷款的过度发展带来的金融危机。

五、消费趋势预测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了中国未来15年消费率增长的三个方案:一是没有任何新的行动来提高消费,中国的消费将上升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9%,即超过目前的水平三个百分点。但是中国仍然严重依赖出口和投资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是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免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则消费将上升到国内生产总值的近45%。这个水平仍远低于其他几大主要经济体的消费水平。三是如果中国领导人成功地重新平衡投资,提高个人收入,私人消费将达到或超过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0%。[20]这将使中国的消费率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经济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事实上,最理想的第三个方案正是中国当前追求的目标,但实现它并非易事。中国政府必须通过鼓励私人消费、改善就业环境和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与效率等一系列变革,使中国经济真正进入一个健康的状态,即由国内消费拉动发展的经济。经济转型的另一大衍生的优势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大发展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明显改善,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又必将提高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改善中国的就业状况,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市中产阶级消费的上升,中国终将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的整体消费市场在2006年约相当于意大利的规模,使得中国成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市场。当然,中国人口是意大利的22倍,而中国人均消费不到意大利人均水平的5%。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15年,人均收入增长和中国的巨大人口将使中国在总体消费水平上超过德国,到2025年成为世界第三大消费经济体,仅次于日本和美国。[21]然而,到那时中国人均消费仍然会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篇3

一、更加强调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显著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科技、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趋增长。在现代商品生产中,降低资源、能源、财力的有形投入,提高科技、文化的无形投入,已成为现代企业富有競争力和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所追求的目标。企业的竞争,不仅是资本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且更是整体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实力的竞争。当统一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渗透到企业内各个部门和各种岗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细节,就能左右企业诸如技术、制度、管理等因素,从而通过这种增强企业凝聚力、粘合力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开拓能力,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二、注重学习文化的培养

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全球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与学习型组织相适应,企业需要培育一种学习文化:以企业目标和企业价值观为指导,营造鼓励学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组织文化,构建有利于学习、交流和知识共享的组织网络或学习环境,引导员工树立自觉学习的态度,不断自我超越,追求更高境界。这种学习文化有四点含义,即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在一个学习型文化的企业里,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存在多个创造性团队,员工自主管理,领导的角色则是设计师和教练,企业变得像大学而不是商业机构。

三、与生态文化有机的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从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来看,企业文化需要和生态文化结合。这是因为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恶化及环境治理付出了沉重代价,加上现代消费者对环保、绿色消费观念越来越重视,更青睐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相应地更要求企业讲求社会伦理道德,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做贡献,因此企业培养社会责任感,与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也是顺理成章的转变。同时这种转变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更加注重企业形象文化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社区的支持和帮助。未来的趋势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设计更紧密地结合,特别是强调企业形象设计的中国化、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等问题。

五、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

企业精神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在表达上要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在未来,企业文化的这种发展趋势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就要求企业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

六、更加强调人性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本质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诉诸价值引导、精神激励和自我价值实现,创造平等、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IBM、微软、惠普、摩托罗拉、松下等知名企业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人性化的文化氛围。正如德鲁克说:“手工工人期望从工作中得到生计;知识工作者期望从工作中得到人生。”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尤其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尊重个人,尊重知识,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鼓励创新和学习,强化交流与沟通,赋予员工创造并分享知识的责任,激发员工发挥创造性和个性的热情,构建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七、更加推崇创新文化

企业创新具体包括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而所有这些创新,首要的、占据核心地位的是管理思想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特别是在知识量、信息量急剧增长的今天,企业文化的创新更具有决定的意义。21世纪企业“创新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推崇变革与创新的价值观,尊重个人、重视培训,开放式管理、自由的沟通,面向顾客、优质服务,鼓励尝试、宽容失败以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方面。

八、速度文化的优势进一步体现

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出“快鱼吃慢鱼,活鱼吃休克鱼”的特点,这种特点最形象地表达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变化和不确定性。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时间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具体来说,一方面,技术研究和创新速度越来越快,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大大增强,企业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并且随时可能被更新的产品所取代,企业通过独占某项产品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已不可能;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与顾客偏好的变化加快,顾客个性化、定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又期望得到即时化服务,谁能更快地争取到顾客,赢得顾客的忠诚,谁就能更快地争取到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使培育出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成为当务之急,这种速度文化应该以顾客需求及其变化作为出发点,以改变传统的企业流程和组织结构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鼓励员工的学习、创新和协作,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着力塑造企业的时间意识和速度意识,从而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九、更加着重培育团队文化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分工又高度协作的时代,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多变性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和不同专业人员的精诚合作,任何单独的个人都无力完成。所以,团队建设和团队文化对于企业来说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管理学的热门话题。团队文化强调,团队必须具有明确、具体并达成共识的价值目标,团队成员之间必须进行深入、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团队成员总体专业技能全面,规模适中,团队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和奉献意识,善于作整体型思考。

十、进一步开展品牌文化的竞争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凝结与体现,品牌差异化的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品牌是一个企业深厚文化内涵孕育出来的成果。造就一个好的品牌,需要科技、管理、营销的技巧和技术,更需要广泛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创新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名牌不仅是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据美国《国际名牌》杂志1999年6月公布的数字,全球最有价值的前60个品牌中,美国占38个,日本有3个,其余全被欧洲公司囊括。由此看出,创造名牌,特别是创造国际市场上的名牌,对我国的企业还是任重道远的,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侮。”

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4

请欣赏:《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趋势》

《南开管理评论》于玉林

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

一、会计的历史定位

1、会计具有重要地位

一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代替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会计人员,这些多余的会计人员,应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在这种条件下,会计更重要。

同时,也有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取代了会计核算工作,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手工操作,使会计人员面临着失业的危险。由于使用电子计算机而使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会计工作是否不重要了,会计人员是否会失业?

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更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更高的要求对经济进行会计核算。所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在会计工作中,由于使用计算机而富余的会计人员,不是无事可干而失业,而是要不失时机地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当会计核算工作由于使用电子计算机而发生变化时,会计人员一方面应拓宽会计核算范围和深化会计核算工作,另一方面应将主要力量和精力,集中于会计管理工作中,用知识进行管理,使会计管理工作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会计核算工作的变化,是会计工作进入新阶段的机遇,是发挥会计工作作用的新起点。

2、会计的重心在管理

会计工作不等同于会计核算工作,它包括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两个方面。

会计是否有管理职能,还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会计就是会计核算,不是算帐,就是一个会计信息系统,不具有管理职能。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会计是否具有管理职能,要从会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出发,即从会计工作总体出发,要从客观的条件和要求出发来分析。会计具有管理职能,是因为:(1)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会计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经济关系。(2)企业、事业等单位管理的需要。企业、事业等单位要进行现代化管理,需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便促进本单位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3)上层建筑的需要。体现上层建筑要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一种管理活动。(4)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需要。会计工作逐步实现现代化,特别是逐步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把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放出来,有条件并需要会计人员大量从事管理工作。(5)会计学科分类的要求。国家教委制定的学科分类,已将会计学从属于经济学改为属于管理学中的一门学科,从而确定了会计学的管理性质。

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和做好财务决策,编制财务计划并组织财务活动,控制消耗并监督企业经济行为,检查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考核经营业绩,分析执行情况,挖掘潜力,提出措施,以便促进企业、事业等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管理型会计模式

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的重心在管理,需要建立以会计管理为核心的会计模式。人类社会进入以知识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将使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建立面向市场的会计模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要强化内部管理,严格监督,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相应地需要建立强化会计管理的会计模式;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等,对企业进行调节和规范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地需要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企业要进入世界大市场,参与国际流通,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往,相应地需要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知识管理型的企业会计模式。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建立调控型的会计组织系统;建立开放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知识型的会计管理系统;建立服务型的会计市场系统;建立竞争型的人才系统。

4、会计要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各行各业都要实现现代化,其中也包括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会计现代化是指广泛、系统地运用先进、科学、规范的会计理论、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现代化包括会计理论现代化、会计方法现代化、会计手段现代化和会计组织现代化。

中国的会计工作进入80年代,1990年11月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暨全国会计工作“双先”表彰大会,提出要努力使会计工作向经营管理型发展,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会计管理方法,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1995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八五”期间会计工作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未来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1995年1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在“九五”期间,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左右的努力,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实现会计的现代化、法制化。”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的。

会计工作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会计发展的方向。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其要求是会计工作要达到先进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国际性;会计工作规范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础,科学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先进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高要求,国际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终要求。

二、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1、会计核算集中化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

《会计法》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制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企业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可以制定本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

企业特别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统一、全面核算资金、销售、成本和利润,以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而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各级单位实行分级辅助核算,分别核算本单位内部的资金、销售、成本和利润,以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和人员的积极性。

对小企业,有的可以实行独立会计核算;有的可以实行代理记帐,由代理记帐的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等)实行集中核算、全面决算,被代理记帐的单位进行辅助核算。

2、会计核算信息化

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开放的,提供会计信息是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开放的。会计核算过程是信息的输人、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过程;是通过信息发生着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等单位各个方面的经济与技术的联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通过信息沟通、处理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国家机构和社会人士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技术与行政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会计核算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生成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要求会计核算生成和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全面的、有用的和及时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提供的信息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不弄虚作假;会计信息的全面性,是提供的信息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提供的信息能为国家、社会和个人进行决策和评估判断作为可靠的依据;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是提供的信息能按照时间的要求及时提出。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开放的,既要向国家和社会其他各方面披露会计信息,又要向本单位内部全体员工和其他职能部门披露会计信息,实现财务公开。

3、会计核算规范化

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会计核算规范化要求:标准性,会计核算按确定的准则或依据、程序、格式、要求等进行;统一性,会计核算按有关的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一致性,会计核算按已有的规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施应是相同的。应该说明,会计核算规范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对会计核算的规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可以作相应的调整,或修改或充实,使其更符合规范的要求。

在会计核算规范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实行。《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4、会计核算法制化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依法治国当然包括依法治理会计工作,会计核算要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工作法制化的“依法”,不仅要依据会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也要依据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中有关会计的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还包括依据会计法规制定的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本单位依据法律规定做出的决定、指示等。会计工作的法制化,是要求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部和全过程都要依法进行。会计核算法制化的基本特征是会计核算工作依法进行的全面性和强制性。

会计核算法制化不仅要求企业、事业等单位依法组织和考核会计核算工作,还要求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依法管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法制化需要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5、会计核算国际化

会计有中国特色,同时,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要国际化。会计核算国际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具有国际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其要求是:国际相应性,会计工作采用了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国际规范性,会计工作的组织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基本上是可比的;国际适用性,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所采用的方法在国际上普遍适用。应该指出,会计工作具有国际性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通过借鉴、协调和统一来达到。会计核算国际化是与国际会计协调的过程。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协调的内容,是与国际会计通行规则(主要是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同时,还有与国际会计惯例、会计职业道德,某些地区的国家集团会计规范(如欧洲联盟公司法协调指令中有关会计的指令),其他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等相协调。

三、会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

1、会计系统重视系统管理

会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受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系统因客体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子系统,对子系统也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系统管理,如对成本系统的管理,对资金的系统管理。会计系统因管理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管理环节的系统管理。它包括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而形成会计管理体系。这种立足管理环节的系统管理,也就是全过程管理。

会计重视系统管理,是全面的管理,但同时,也要注意全面管理中的重点管理,即管理中心――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不同企业,因客观条件不同而主要矛盾不同,相应会计管理的中心也不同;有的企业以成本管理为中心,有的企业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有的企业以销售管理为中心。

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重视对人的培养。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其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竞争性人才是创新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论,以及各种创新的相互结合。只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才能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特点是:创新性、全面性、专业性、复合性、适应性、优异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既包括在工作中培养,也包括在学校培养。

3、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显著特征,是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战略管理。企业要适应市场,

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依据企业的战略,相应要研究会计战略。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就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是指对影响企业全局,重大、长远的财务活动进行的决策。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的中心。

财务战略分公司财务战略和事业部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按其内容分为资金战略、成本战略、利润战略和竞争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管理是对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它包括战略预测、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等。加强财务战略管理,落实战略目标,制定实施的方针、计划、方案、方法、措施和步骤,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

4、会计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从对有形资产管理转而重点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由于投资“无形化”,使企业形成大量无形资产,而这些无形资产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因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实际是对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产权是指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它包括工业产权和著作权两大部分。工业产权由发现权、发明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构成。

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企业要以战略的眼光开发无形资产,扩大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发无形资产除引入无形资产外,主要是自创无形资产。自创无形资产是指自行设计、申请或接受授权等非转让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它包括:专利权,如企业发明创造的科研成果;非专利技术,如技术秘密、管理技术、销售网络等;商标权,如申请注册商标,创造驰名商标;著作权,如出版的著作、设计的软件等;土地使用权;商誉,如培育企业形象等。

5、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要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加强对资产、资金、成本和利润的管理,而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实行目标管理,以利润目标为牵头,或以成本目标牵头,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罚分明。在企业会计管理中,要积极推行各种会计现代管理方法。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要使会计监督制度化。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违反会计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正确处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外部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单位监督的关系。会计监督与法律规范相结合。

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是: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监督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监督企业的经理、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贪污、腐化和铺张浪费行为。

6、会计管理重视知识管理

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管理;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

对知识进行管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和创新,知识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和递增报酬,使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资源依赖型而是知识型;企业要追求适应经济效益,把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而其中心环节是创新,离开技术创新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而企业将更重视知识和创新,重视知识的生产。对知识的生产需要大量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投入。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即会计管理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延伸到知识竞争,表现为工作中的创新和实验室的创新。只有具备更多知识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使企业的成功取决于知识和创新能力,需要用知识对其加强管理。会计管理知识化,要求企业会计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发挥每个人知识的作用,提高创新能力,以便提高进行会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分析的管理水平。

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1、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扩大了会计领域,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使会计学呈现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会计学的综合化主要是:(1)对全部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如对《会计科学学》进行研究。(2)对类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分支会计学科中性质相近的学科作为一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群(类)进行研究,如对会计基础学科、会计部门学科、会计专门学科,或对会计人本学科进行研究。(3)对会计学科比较的综合,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几门会计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会计原理的比较研究等。

2、会计学向细化方向发展

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篇5

四川甘孜州档案局研究馆员

得荣·泽仁邓珠

藏族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藏族文化是藏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生活、习俗与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凝聚着藏民族的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是藏民族的灵魂和标志。藏族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大众文化、宗教密宗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婚丧文化、节日文化、山文化、水文化、石文化、树文化等;狭义的按藏民族传统的分类法可将上述内容分为大小十大明:声明、内明、因明、医明、工巧明为五大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算学称之为五小明。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经典、历史文献、逻辑哲学、天文历算、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这一切不仅是藏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财富,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

藏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是藏族传统文化是以本教文化为根基和源泉,外来佛教文化为充实、丰富并起到先导作用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雪域文化。二是伴随着这个民族的产生而随之形成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藏族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她依然以根深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活跃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除了她具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他的八种个性特征:即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神奇性、稳定性、开放性、导向性和国际性。三是藏族文化越来越成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喜爱、都享用、都欣赏和研究的“热门共享”文化。四是藏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具有全球性的交流传播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空间。五是藏族文化将日益面临国内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迫切需要保护抢救和合理利用。

二、藏族传统文化与宗教的联系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不懂宗教文化就不能全面弄懂藏族文化。这是因为:本教和佛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文学、艺术和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宗教经典中包含有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天文、历算、医药、建筑、工艺、雕刻、绘画、戏剧等内容。

在不少人看来,宗教与科学如同水火,是一对孪生冤家,他们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联系。这里只举五个例子:一是古今中外不少宗教徒曾在科技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例如哥白尼、加利略、一行和尚、龙树、马鸣、登巴西绕米沃齐、莲花生、大译师仁青桑布、俄洛登西绕、仲顿甲瓦迥勒、布顿仁青珠、萨迦根呷坚贞、五世**喇嘛昂旺洛桑嘉措、第司桑吉嘉措、宗喀巴洛桑扎巴、夏扎扎西坚贞、工珠月登降措、局迷旁朗吉降措、松巴益西班觉等;二是宗 教人员在翻译佛经的同时,将大量的医药、历算、工艺、美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著述译成藏文,促进了藏民族科技的发展;三是过去所有藏族大小十明学科成果科技著作,大多数是宗教高僧大德们编著而成的,他们为发展藏族科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是本教经典中的物本体论思想和对立统一世界观和佛教经典中大小十明学大多属于科学技术成就,不是宗教和神秘主义内容。同时将所有科技著作和佛经一样,都是由寺院和宗教人士刊刻印发并保存下来;五是寺院作为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教育基地或最高学府,不仅培养佛学家,而且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历算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医药学家和艺术家,为藏民族的科学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宗教对藏族社会的发展进步曾起到过推动作用和传承弘扬作用。

然而,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宗教不等于藏族文化。有人说藏族文化就是宗教,把宗教视为藏族文化的全部。持这种观点的人是由于对藏族文化不了解的一种表现,但它误导了许多人的认识。传统的“十明学”划分中,清楚地界定了宗教只占了十明学中的一明,即“内明学”,其他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修辞、星算、戏剧、韵律、辞藻等九明学都是属于大众文化或世俗文化,人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宗教与藏族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原因是:由于藏族社会发展的特点所决定,藏族文化的发展、继承和传播,都是依靠和借用宗教这个载体和媒介来实现的。加之藏族历史上没有像中世纪欧洲那样宗教与文化脱体的“文艺复兴”运动,藏族文化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积极作用

一、传统文化培育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营养源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教养和心理素质的外在体现。

藏民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作用下和生存环境、社会政治、宗教信仰等的作用下,形成了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英勇善战、好强不息、抑强扶弱、团结协作、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养和孕育了这个民族豪爽开郎、憨厚纯朴、热情大方、心直口快、通情达理、虚心谦让、知足常乐、尊老爱幼、尊师重道、以善为本、重情淡财、施舍济贫的性格。

二、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念是文明社会所追求的道德价值观

藏民族是一个非常讲道德的民族。多数人均能勤俭朴素、乐善好施、尊贤重礼、守分服从。尤其是宗教文化,它以巨大的特殊功能和高强度的渗透力,把自己投身到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之中,使宗教禁忌和世俗伦理成为藏民族的伦理道德、风尚习惯的基本内容,以准则的形式规范社会,以巨大的社会功能有力地维护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要求人们做到真诚正直、不贪不图、尊老爱幼、敬奉师长、谦虚礼让、男女平等、贵贱平等、勤俭持家、扶弱抑强、助人为乐、遵纪守法、救护生灵、保护生态,相信有因果轮回,特别注意行善积德、慈悲施舍、利乐众生、戒绝恶行,提倡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如制定于公元七世纪的《十善法》、《兄弟处世哲学问答录》和后来的《萨迦格言》、《水树格言》、《国王、大臣、王妃修身论》等伦理道德专著中显示得非常清楚。藏民族的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正是文明社会所追 求的道德价值观,其实质上是一种以德治国的学说。

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重情淡财、知足常乐、施舍济贫,反对损人利已、弱肉强食、贫富悬殊、斤斤计较;强调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关爱、仁慈、信任、宽容、谦让的情感关系,反对人与人之间形成憎恨、无情、猜疑、刻薄、争斗、贪欲的利益关系。

三、藏族传统文化中的依法治国理论

藏民族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产生了氏族和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人伦道德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的习惯法规。

吐蕃历代君王,一开始就确立了以法治国的体制。约在公元二世纪左右就有成文法。到公元6——7世纪藏王朗日伦赞和松赞干布父子执政时期,吐蕃法律已日趋完善健全,先后制定有《三十六大法》为母法的行政法、组织法、刑法、民事法、军事法和其他法律。从这以后的帕主贡玛、噶玛法王、甘丹普章等地方政权先后制定了《十五法典》、《十三法典》、《十六法典》、《十二法典》、《正直明鉴法典二十一条》等法律法规,充分体现了藏民族是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纠、依法治国的民族。同时藏族为人类法制社会的建设作出了贡献。纵观藏族传统文化中的法律内容,其中许多精华部分值得继承和弘扬,它对于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和社会法制意识,以及依法治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文明社会的建设,特别是藏族的民事法和习惯法对当今藏区民事纠纷和解决社会治安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四、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

藏族传统文化中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勤奋向上的民族精神。如藏族文学名著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民族英雄人物,他们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率领藏族人民南征北战、浴血战斗、为民除害、保卫家乡和人民,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和毅力。

在新世纪中,我国仍处在发展中国家,藏区的经济文化还处在贫穷落后的阶段。迎接贫困落后的严峻挑战中,必须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勤奋向上的精神。

五、健康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

藏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它是藏族人民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以生活为原形创造的文学作品。例如八大藏戏取材优美的神话传说。《尼妃汉妃公主》歌颂了藏尼和藏汉联姻与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同时赞美了吐蕃君臣的智慧;《智麦更登》塑造了一位舍已救人的王子智麦更登的形象;《洛桑王子》、《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白玛文巴》都有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和向往和平祥和、幸福生活的思想内容。藏族长编小说《青年达美》、《绿颈鸟的故事》,民间故事《阿口登巴》、《尸语的故事》,神话故事《莲苑歌舞》、《候鸟的故事》等,其内容都是弘扬正气、行善积德、利乐众生、惩治邪恶、赞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健康向上的优秀作品。

六、传统文化中的先进科学技术与远古文明足迹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文化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藏族科技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一直是藏族第一生产力,是藏族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是不断否定神秘主义的文化主流。作为科学理论性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距今5千多年前的神话时代,当时就已有《卵生世界》、《神猴变人种》、《青稞种子的由来》等哲学思想。对物质世界已有经验思维方式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能。

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先民是较早进入农牧业时代的民族。考古发现大量属于远古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谷种、家畜、耕作、纺织、冶炼技术的文物遗迹;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4—5千年前,藏族在雅鲁藏布、金沙江、黄河、岷江、安宁河流域创造了畜牧、农耕、石器、骨器、陶瓷、青铜、纺织、医药、建筑文明,藏族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发现的拉萨曲贡,昌都卡若,安多马家窑、齐家、寺哇、半山,广汉三星堆,嘉绒中路等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就是远古藏人(汉史中的戎、氐、羌、蛮、夷、狄、棘、濮)创造的文明足迹。

汉文史料《史记》、《汉书》、《帝王世纪》和《中华民族史》等权威史书中,清楚地记载炎帝神农氏是羌人。他把安多藏民的农耕文化、牧业文化,彩陶文化和建房屋居文化随着安多藏民沿黄河和渭河东迁而带进中原地区,这在安多地区的考古中得到证实。这与藏族史书中记载的观世音菩萨向雪域洒下不种自收的五谷和金银财宝,十二邦国、二十四大氏族筑城割居一地,每个邦国都有君王和大臣,人们学会饲养牛、羊、狗,引水灌溉的定居生活的记载是相吻合的。这充分证明藏族先民在远古时期,不仅具有科学的思维萌芽,而且已掌握了农牧业、冶炼、制陶、纺织、建筑、饲养家畜等技术。早在公元前1400年的象雄王朝时期,藏族本土原始宗教本布教法师们禳灾祈福、驱邪治病、求雨止旱、口念咒语、降神伏妖、修建祭坛和庙宇等活动中,就明显地体现了远古的星算、医药、建筑等科技活动。到了吐蕃时期(约公元前825——公元923年),科学思维已进入系统化阶段,突出表现在《蛋生世界》中关于世界由五种本原物质(水、木、土、火、风或王种原物风、火、露珠、山)构成了本体论思想的产生和关于世界由若干矛盾对立面构成以及天人合一(天界、人间、地狱)的世界统一观,直接引发出关于天文历算学、人体科学、医药学、语言文字学、法律学、逻辑哲学、伦理道德等科学理性思考。农业,牧业、冶炼、纺织、建筑、铸造、桥梁、工艺等技术取得全面进步。其中许多科技还是属于世界之最和亚洲第一。被誉为“吐蕃八大贤人”的8位著名人物在农牧业、铸造业、度量衡、语言文字、服饰文化等方面建立了承先启后的伟业,推动了藏族社会的进步。同时还产生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幻想。藏族文明同中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一起,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而藏族文明较上述中原文明、南亚文明和中亚文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均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藏族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空间。

在新的世纪中,藏民族将要实现伟大的复兴,挤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先进科学技术,在新世纪中承先启后、弘扬创新。

七、藏族传统文化精神是新世纪精神的合理成分

文化精神是指体现在文化系统结构中的本质、核心、价值体系和心理呈现。藏族传统文化,其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 个方面:

(一)保持鲜明的雪域文化主体性精神

藏族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自己创造的,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创造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坚持雪域高原特殊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条件的正确认识、把握和利用,例如:藏族的衣食住行,歌舞文化,依赖习俗等,表现出对人文社会环境能动地进行调解、适应和合理选择,始终保持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色,自觉地融汇于人类文化绚丽多彩的滚滚大潮中。其次藏族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中向前发展的。如佛教文化就是对藏族本土文化的最大冲击和挑战。但是藏族文化一方面敢于直接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敢于或善于吸纳、引进和融合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是被动地生搬硬套外来文化,而以以自我文化发展需要为根基和源泉,主动地选择、吸纳、消化和改造外来文化,以促进自我文化的发展。

(二)创造性精神

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千百年来他们所创造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人类文明,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之中,表现出一种富有理性、善于创造、追求崇高、机敏睿智和豪爽强健的文化精神,在藏族文明史上,有许多世界之最的奇迹:

最早发明球类(马球发明于公元6世纪);最早驯马养马和饲养野牦牛、野羊、野狗(野狼)、野猪、野鸡(原始社会);最早有模特(公元779年建桑耶寺时从全藏各地挑选形体俊美的男女作模特塑像);最早发明快餐(糌粑);执政时间最长的朝代(吐蕃王朝自聂赤赞布约公元前825至公元923年末代藏王白科赞共45朝1748年);最早种植谷物的民族(距今5千多年就会种植粟米、豆类、青稞、麦子);最早派留学生到国外求学深造(公元630年左右派吞米桑布札和其他青年到印度、唐朝等国留学);最早在金沙江上架设可渡千军万马的铁索桥(公元670年吐蕃在今云南维西塔城乡境内的金沙江和漾鼻江上建铁索桥);最早制造彩陶并能在陶上纹饰图案1千多种;世界科技史上最早的藏族医学(本教《四部医经》形成于公元前1300年、公元7-9世纪就有人体解剖学、胚胎学、病理学、临床学、药理学,阿夏医生用金刀给盲眼开刀、人体教学挂图等)、冶炼技术和建筑技术(如安多和拉萨曲贡出土的五千多年前青铜器、广汉三星堆青铜器和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7世纪间建的拥布拉岗、降巴敏久林、布达拉宫、温乡九层石墙宫等);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像(扎西伦布寺降巴佛总高26.2米,佛手长3.2米、手指长1米);世界上最大的布画(布达拉、扎西伦布寺巨幅唐卡);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共140多部);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藏戏(公元700多年时就有);世界上最早的快递邮票(公元7世纪就有快递邮员标志—银铃);世界独有的珍品昌珠寺的珍珠唐卡和布达拉内的由20万颗串成的珍珠曼陀罗、13米高的十三世**喇嘛的金质灵塔、铜质镀金巨型时轮坛城等等举不胜举。

(三)奋进性精神

雪域高原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寒大陆,有“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之称。那里地势高峻、气候恶劣、土地贫脊,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其自然和地理环境远不如周边地区。但是伟大的藏族人民在同恶劣的自然地理逆境的搏斗中,却表现出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永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和品质。在极端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新的世纪中,藏区要实现现代化,正需要这种精神。

(四)爱国主义精神

在藏族历史上,藏族人民多次爆发反抗外来势力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对藏族人民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斗争,多次掀起反对外国殖民主义,扩张主义和内部分裂主义,卖国主义的顽强斗争,以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自古以来藏族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捍卫雪域高原的完整;自古以来十分珍惜同国内外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上述这些无不是藏族人民爱国精神的伟大历史壮举。

(五)开放性精神

在藏族历史上藏族文化有三次向外大规模开放传播的浪潮:第一次是公元7-9世纪的吐蕃王朝,当时将藏族文化传播到中亚、东亚、南亚各国;第二次是公元13世纪藏族文化传入中原各地和蒙古地区;第三次是清朝时期藏族文化广泛传入内地。藏族文化对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呈出现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的过程。

(六)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现代化教育中的作用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技术内容比重很大,其中绝大多数内容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因此,学习、继承、弘扬和传播藏族优秀文化是藏区各类学校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受教育者成为有文化的带动者,为藏区建设贡献才智,在藏区各类学校教育中,应开设一定比例的关于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在藏族社会历史中,冬氏种姓部落首领、华夏族先祖炎帝的(悦登,约公元前传说时代的人)发明创造,有象雄古国(约公元前1455年——公元650年左右)的远古文明,有拥仲本教创始人登巴西饶米沃齐(公元前10世纪人)的文明传播,冬氏种姓部落酋长(羌人首领)无弋爰剑的子孙(博杰益甲,公元前4世纪人)在西北西南建国立业,有第一个王聂赤赞普(约公元前825——前785年)的建国立业,有吐蕃32代藏王松赞干布(公元617——698年?)的统一大业,有王妃赤准公主和文成公主(公元7世纪人)引来印度文明和中原文化,有吐蕃八大贤人(公元前505年——公元9世纪)的承前启后的伟业,有宇妥月登贡布(703——813年)把藏医药推向成熟,有吐蕃末代藏王达玛乌东赞(803——845年)的国政改革,有岭格萨王(公元10世纪)的抑强扶弱英雄浩气,有藏戏和桥梁专家唐东甲布(1385——1465年)的劳苦功高,有萨迦班智达根呷坚贞(1182——1251)精通十明学科,有格鲁派创建者宗喀巴洛桑扎巴(1357——1419年)弘扬佛法改革宗教,有五世**喇嘛昂旺洛桑嘉措(1617——1682年)的深谋远虑,有第司桑吉嘉措(1653——1705年)的丰功伟绩,有十三世**喇嘛土登嘉措(1876——1933年)的改革举措,他们在藏族历史上,乃至在人类文明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把伟大智者们为本民族的兴旺发达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作为子孙后代永远值得效法和学习的榜样;把伟人智者们身上闪耀着热爱民族、坚持真理、开拓进取、勤奋好学、励精图治、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扎根于后人的心中,化骄傲为动力,唤醒民族自尊心、自强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伟人智者们的业绩编成教材让后人发扬光大。因为学生对历史与现状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深,越能激发起他们的民族 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建设家乡刻苦学习。

藏族传统文化内容包括科技、哲学、宗教、医药、历算、建筑、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雕刻等。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材中由浅入深逐年编排。大学则可以成立专业和系科,开设藏医药系、天文历算系、文学系、藏戏系、宗教系、绘画雕刻系、音乐舞蹈系等。

藏族传统文化走向因步自封的社会影响

藏族传统文化自公元18世纪开始走向自我封闭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18世纪以后把藏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重心移向寺院,将文化的传播变相地成为宗教职业人员的专利关在寺院经堂内,教育脱离了民众,与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逐步隔绝,形成了过于封闭的学术氛围,只重视寺院僧人学经,忽视世俗教育,社会文盲率极高,造成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低下。文化的拥有者们,处于对文化的一种崇敬和厚爱,给传统文化披上一层唯古唯佛、神秘离奇的外衣。文化中的科学性逐渐浸入神化,把许多旧的事物被认为是魔的幻化;把许多奇的事物被看成不详之兆;把许多新的事物被视为违背正统的胡作非为;把许多改革创新、不拘于传统的智士和学人被定为背叛列宗列祖的叛逆行为。藏族历史上也有不少人看到了藏族文化的悲哀,试图进行一些改革之时,时时受到保守势力的压制和迫害而未能成功。藏族文化走入神秘化怪圈的结果,使曾经称雄中亚的强盛民族,在数百年的漫长时间里,停滞不前,逐步走向衰败与落后。

把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抬到神庙中作为神的化身供奉起来,与社会生活隔绝开来,他们的创造力和业绩被异化。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被神化以后,使藏民族在几百年中陶醉在封闭排外的忘我尊大之中,导致藏族传统文化循规守旧,形成现代文化的断层,最终导致藏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保守性和滞后性,加之其他种种原因和诸多社会历史因素,出现当今藏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势力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消极作用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具有优秀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落后和阻碍民族发展进步的一面。

一、藏族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成果,但也有不足。其主要是没有形成试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的科学体系。科学技术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更缺乏通过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首先在欧洲出现,而未能在雪域高原上出现,这是上述原因之一。藏族历史上虽然有着伟大而丰富的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但相对来说,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不足,没有科技意识是个最大的缺陷,也是我们民族的致命弱点。鉴往开来,继承原有的优秀文化,弥补历史的不足,是当代藏民族,特别是藏族青年一代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职责。

二、新世纪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竞争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化时代。藏民族固有的勤劳、勇敢、智慧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的同时,必须充实新的时代内容。我们的勤劳不能仅仅停留在出大力、耐大劳的苦力上,把传统的勤劳与学习应用现代科技结合起业,树立科技有用的观念;我们的勇敢不能长期停留在简单、粗犷征服自然和人的能力上,把传统勇敢与提高人的智力结合起来,培育头脑发达、智力高尚的勇敢人;我们的智慧不能局限于传统科技的继承上,把传统科技与现代高科技、新技术结合起来,培养开拓型和创新型的智慧人。

三、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有些消极落后的观念必须改革。

容易知足、安于现状和小胜即安,这种观念容易阻碍人的开拓进取和勤奋向上精神。在新世纪,我们要树立凡是人干出来事,凡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的人间奇迹和人类幸福生活,我们都应努力奋斗,敢于好奇、敢于碰撞、敢于试验、敢于探索、争取获得;凡是别国和别的民族拥有的一切先进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们也通过勤奋努力设法拥有。

不愿参与竞争,过于忍耐迁让,甚至听天由命的思想,有碍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容易带来追求上的滞后性。藏民族在新世纪要想挤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因为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

重农牧,轻工商,重节约和积蓄,轻开源追求和索取的观念,有碍于藏民族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富强,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规律的应用。

重出大力,耐大劳,轻智力投资和改进生产劳动方式,有碍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尽快缩短差距,走共同发展进步之路。

重传统,轻现代,重自己固有的,轻别人引进的封闭保守思想,有碍于自身的进步,不利于吸收新鲜事物,不利于学习和引进别人先进的东西,不利于学习和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过分强调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和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重精神、轻物质,重来世、轻现实,忽视现实追求和奋斗,有碍于树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和励精图治的精神,不利于藏民族的振兴和进步。

重依靠和依赖,轻自力更生和自寻生财门路。对任何事都乐意依靠别人的指点、同情、施舍和帮助的习惯,现已养成“等、靠、要”的惰性思想,缺少自力更生,自强奋发的思想。这种重依靠,轻自强发奋的惰性思想直接导致藏区经济文化落后,缺乏创造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藏族传统文化中来世幸福的内容直接影响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力度,不利于现实生活的追求,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藏民族把相当一部分社会财力、人力、物力和时间花费在朝佛转经、虔心礼佛上,对自己生存环境和生产环境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不予过问或很少去关心,忽视劳动致富和科技有用,导致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

藏族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现代文化相结合

藏区实现现代化是历史的要求,是藏族人民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藏族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现代文化相结合,是藏族文化继承向前、发扬光大和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现代高新技术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能抛弃或否定传统文化,单纯地去追求现代文化,即丢弃传统,重新起步;也不能固守传统文化而忽视对现代文化的学习、吸收和引进。本人认为对藏族传统文化采取“扬弃”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优秀部分坚定不移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使之达到新的高度。同时,为了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文化给 予分门别类地归纳与整理,我在编写《藏族通史·吉祥宝瓶》时作了这方面的尝试但还不够。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发展趋势

历史是动态的,社会是前进的,昨天的辉煌并不代表今天的辉煌,只能作为前进的动力,不能视为骄傲的资本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因为创造人类辉煌历史的是我们的祖辈,而不是我们自己,它已经成为昨天。我们所要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是今天和明天。当今天别人有的你没有,今天别人做到的你做不到时,喜欢作单纯的纵向比较或用自己的优势来比别人的劣势自我安慰、不思进取,不大愿意多作些横向比较来发现差距,激起落后感和紧迫感。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发展方向为: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华发扬光大,舍弃糟粕忍痛割爱,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其具体为:

第一、如何继承、创新和保护传统文化

如何继承、借鉴、创新、发展和保护藏族传统文化,是关系到藏族文化生死存亡的大事,关系到藏民族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本人认为:在学习中继承,在选择中借鉴,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开发利用中加以保护,是藏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做到以下七个结合。

一是要以时代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以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直来;三是要与文化的全球化紧密结合起来;四是要与藏区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五是要与藏区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六是要与探索文化走向市场和文化产品化紧密结合起来;七是要与藏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制定藏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市场化的世界潮流中,我们不加强藏族传统 文化的继承、借鉴、创新、发展和加以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藏族传统文化衰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制定藏族传统文化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是有必要建立藏族文化标识系统,保护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并举。

二是建立传播、弘扬藏族文化的精品网站,这是传播和保存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要建立精品网站,首先要藏族文化数字化,其次要进行藏文字的计算机编码。

三是提高本民族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包括弘扬、保护本民族文化权利和义务的意识;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多元性有利于全人类意识;文化衰亡匹夫有责意识和抵御外来糟粕文化入侵的意识。在广大人民的心中树立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又要爱惜自已民族文化的意识。

四是加强对国际文化交流的科研人才的培养,明确藏族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五是加强藏族文化产业的建设。文化产业在藏民族中还是个新现象、新产业,工作难度比较大。但我们必须面对文化制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及经济全球化、国际文化交流日趋产业化这个时代大潮流,发展自已的文化 行业,拥有自已的文化产业,开发与自已产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打入国内外文化制品市场,在全球化市场中有自已的位置,是藏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六是在藏族文化资源开发中,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这里主要讲保护的问题。政府、专家、企业、社会、民众是藏族 文化保护的主体;法律、政策、技术、产业是保护的措施。它包括政府保护、立法保护、民众保护、社会保护、重点保护、分类保护、企业保护、培养继承人等内容。保护中要注意保护民族文化的个性,即独特性。湖南省民委副主任赵生秀在国家民委召开的“西部民族文化工作研讨会”上提出了“保护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简单化、庸俗化和城市化”(《中华民族》2002年5期12页)的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措施。

第三、文化的世俗性和科学性是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当今世界是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的时代,高科技、新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科技教育、高智力人才和综合势力的竞争。藏族传统文化必须适应这个时代。因此,传统文化发展方向的重心必须放在继承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世俗文化和科技成分上,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成分作为继承、挖掘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在原有科技成分中不断吸收注入当今社会的高科技养料,做到广收并蓄、不断积累创新。只有这样,藏族文化才有生命力。

第四、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使藏族文化在各种文化竞争中才有可能处于不败之地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是在长期的广收并蓄中形成并壮大的。凡是胸襟开阔、广泛学习和吸收他人先进文化的民族,都能挤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都能在各种文化的竞争中处于胜者。世界上许多优秀民族和发达国家都是这样。藏民族文化的兴衰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开放和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中,藏族文化必须吸收新时代的新文化,必须学习和吸收他人先进文化,特别是高新科学成分的东西必须融入传统文化中。因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只有这样,在各种文化的激烈竞争中,才有可能处于不败之地。

第五,文化的开放性是文化生存延续和创新的生命力

藏族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洽、集诸多文化所长而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雪域文化。本是一种开放性体系。只是自公元18世纪开始逐步走入封闭状态。在新的世纪中,要使藏族文化枝繁叶茂,必须走向开放性。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藏学热潮。这对我们藏民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个良机,把藏族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传播给世界各国人民,使藏族文化走向世界。

第六、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枝繁叶茂的动力

藏族文化发展顶峰期正是公元7——13世纪间的吐蕃王朝和群雄割据时期。这个时期给藏族文化提供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标新立异、多元文化并存的良好发展环境。使藏族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丰富和拓展。

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成份往往大于对立成份。随着世界的开放,信息、交通业的不断开通,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 交流不断密切,文化差异不断缩小,这是今后文化 发展的大趋势。因此。藏族文化必须适应这个新形势。

第七、藏族传统文化必须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

本人对藏族传统文化走向产业化的思路为:一是文化建设可以成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软动力。经济建设也可以造就新的文化增长点或硬基础。即经济塔台、文化唱戏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因为:在经济时代,我们必须善于利用大众传播 媒介,充分开发文化 本体的使用价值,把文化本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最大的现实价值,把潜在的市场转化为最大的现实市场,充分实现文化本体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把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文化经济优势,建立、培育比较完善的、贴近大众生活的文化市场体系。

二是尽快解决和调整现实生活中经济与文化的隔离与疏远。形成经济的文化贫穷和文化的经济贫穷,即缺钱发展文化和文化无钱发展,使两者出现恶性循环的无奈状况。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行文化产业革命,培植、发育、建立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采取经济与文化优势互补,融合生长,共同发展,力求实现藏族文化优势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跨越。上述思路说通俗一点;就是用钱去发展文化,靠文化来找钱,开设钱与文化交易市场。

第八、藏族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在新世纪中受到冲击是不可阻挡的

五光十色的现代物质文明、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讲究效益和回报、充满竞争和追求现实的价值观念,对传统观念造成强烈的冲击。背弃传统文化但又摆脱不了传统文化影响的“二元心理”,在青年一代中尤为突出。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一整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那就是重信仰、轻物质、重理念、轻现实,重积累和节约、轻开源和索取,重依靠和依赖、轻自寻生路,强调知足常乐、安分守纪、崇尚礼让、慈悲施舍、来世幸福,不主张互相竞争、追求索取和出格。

当今世界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讲效益而不讲亏本,讲竞争而不讲谦让,讲开放而反对封闭,讲灵活而否定刻板、讲实效而不容拖拉,讲创新而排斥守旧,讲回报而不注重无偿贡献。

当效益、竞争加开放的市场经济无孔不入地进入雪山草地、崇山峻岭、村口寨门时,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藏民们显得束手无策,失去很多机会:大到城镇建设和筑路、建桥、架线、建电站等大中型工程;中到开办酒店餐饮、娱乐休闲、商品批发零售和其他摆摊设点;小到买服装、买菜、买肉、买水果、擦鞋订鞋等,都与我们藏民无缘。当外地人在我们的家门口挣来的大把钞票带走时,当地藏民们除了目瞪口呆或内心愤愤不平外,很少有人去思考外地人在人生地不熟、自然条件艰苦的藏区能挣到大钱,而我们土生土长的本地藏民为何挣不了自家门前的钱?我们的子女宁愿花费不该花费的费用都上独木桥挤国家行政和企事单位寻求就业,自家门前唾手可得的钱都不去挣或不愿去挣,我们的大小父母官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力度也不够。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世界在开放。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美德和积极的东西理应继承和弘扬,属于糟粕、落后、消极的应当抛弃。

得荣·泽仁邓珠

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篇6

■资料来源:《中国印刷》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特刊

丝网印刷被称为万能印刷。它能在各种承印材料上进行印刷,如对各种塑料、纺织品、金属、玻璃、陶瓷等材料的丝网印刷对商业、广告业、装潢业、美术业、建筑业、出版业、印染业、电子等工业的丝网印刷。总之,任何有形状的物体不论形状大小、厚薄,不论软质、硬质,也不论曲面、平面都可进行丝网印刷。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起丝网印刷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发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对丝网印刷的材料、设备、工艺加速了研制和开发,使丝网印刷在同柔版印刷、胶版印刷、凹版印刷的竞争中发挥了优势。每年以7%的速度递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工农业的发展,近13亿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上升,预计周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印市场,毫无疑问,丝网印刷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丝网印刷在商业广告中将有更多市场,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意识逐渐加强,一些大的公司,尤其是电器公司,烟酒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形象都非常重视广告的作用。广告的时间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公司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因此各种电气广告、包装广告、户外广告、固型广告、商业广告给丝网印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商业竞争中,大型户外广告被重视,因为大型户外广告视野宽、效果好。所以我国网印大型彩色户外广告也随着商品广告的发展,日益显示了批量大。价格便宜、色彩鲜艳、保存期长,交货快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的规划部门、广告管理部门所认可,吸引很多广告商。如信步北京、广州、上海、沈阳、武汉、成都、昆明等城市的街道,尤其是北京的地铁通道,网印的大幅面彩色广告五彩缤纷、到处可见。难怪近几年大幅面彩色网印机及配套设备在我国供不应求。

中国网印商业广告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今后10年网印商业广告仍将保持高速发展。

二、丝网印刷在包装市场中呈现勃勃生机

近几年来,丝网印刷在包装行业占领了一定市场。很多胶印厂利用丝网印刷墨层厚、覆盖力强、承印材料广泛等优点。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增添网印设备,发挥胶印和网印的两个优势,大上包装印刷,也促进了包装业的发展。据资料表明,亚洲包装市场发展迅速,而在众多亚洲国家中,尤以我国的包装业增长最为迅速,自1990年开始年增长率为20%-30%。按此速度,我国2000年的包装生产总值预计可达270亿一280亿美元。毫无疑问,丝网印刷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将更好地服务于包装装潢业,为包装装潢业的更加繁荣年出贡献的同时,也将为丝网印刷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

如同印高档包装盒、包装瓶、烟包、酒包方面。特别是超大型外包装和产品的外装饰,同样随着商品即将流人市场,在客户面前亮相。如果我们将大型电器产品的外壳用丝印工艺印上绚丽的画面,这些大型外壳装饰的产品无论放在那个商场,都会受到顾客的青睐。起到包装广告不可替代的宣传效果。在这方面丝网印刷蕴藏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只不过人们尚未发现它的开发价值。开发这个项目无疑具有灿烂前景。

采用四色丝网印刷,印刷彩色超大型包装和产品外壳是非常容易的事,大型彩色丝网印刷的向前发展,为超大型彩色纸箱外包装和大型电器产品外壳彩色图像装饰,为产品增加了亮丽的色彩,开发这个项目具有光彩夺目的灿烂前景。

三、电子产品的网印仍占绝对优势

在电子工业中,丝网印刷技术占有率高达90%。如生产一台电视机,需用 很多丝网印刷技术,如开关、操作盘、显示屏、图像防腐、印刷电路板等都离不开丝网印刷。可以说没有丝网印刷就没有电视机、就没有电气产品,也可以说若没有丝网印刷技术,航空、航海、航天工业就得不到发展。代表今后发展趋势的超大型和超薄型壁挂电视机的液晶显示屏,也必须采用丝网印刷。丝网印刷的重要性因此可见一斑。

丝网印刷集成电路简称IC,就是一种体积非常小和重量非常轻的电路。所谓集成度指在一定尺寸的芯片上可以做出多少个晶体管,现在16兆位的,64兆位的已经解决,IOO兆位的很快就要商品化。近年来美、日、英等国家在研制第六代计算机中经计算机),它将和人的大脑一样具备思考、分析、判断、和模糊信息处理等功能。这种计算机所用的厚薄IC就是应用丝网印刷厚膜技术制造的。其导体、电极、电介体、电阻体、电阻保护层等都是用丝网印刷工艺制作的。我们可以说丝网印刷技术不仅是高科技含量的技术,而且丝网印刷制作的产品直接服务于高科技。

四、网印制版技术趋向高科技化

随着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与电子扫描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了科技与行业技术的交叉与相融。快速、现代、精品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目标。在这个科技浪潮的冲击之下,印刷领域中的印前系统己产生了飞跃的变化,印刷中的原稿采集、图像处理、分色制版均由彩色桌面系统所代替,速度快、精度高,显示了现代特征。这项技术的发展无疑会把丝网印刷制版技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无底版计算机直接热蜡模版成像: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电脑数码化处理技术不断成熟,在网印制版技术方面正在引起一场重大的技术革命,这便是电脑无菲林直接制版CTP,亦称数码化直接制版备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电脑直接喷涂一种涂料,在模版上形成图像,之后再晒版显影。这就是直接扫描制版成像,其网点的角度,喷涂材料的厚薄、密度、曝光度等程序都是事先用计算机设计好之后,进行直接扫描制版,然后晒版显影。这种新型制版的方法,具有下列特点:减少了制版工序,达到快速制版的目的是节省软片,防止了污染Z提高了质量。

现在又有一种模版直接成像制版法,丝网印版不用涂感光胶,而是涂上一种化学涂料,不用喷涂热蜡,而是用计算机直接在已喷涂好的化学材料的模版上,根据原稿图像由计算机在模版上扫描,之后用水冲掉化学材料即可成像。这种在模版上直接成像的制版方法是今后研制的方向。还有一种直接成像制版的方法是在一种特制的金属台金膜上,直接用计算机扫描激光成像。可将丝网和感光胶省掉,不需要复杂的绷网工艺,这种制版方法制作的模版,不变形、对位准、印刷精度高,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五、我国丝网印刷设备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网印设备,中低档的手动小型设备基本配套。每年销售额为3亿元。每年进口同印设备销售额约2亿元。

20世纪90年代,国外推出有代表性的丝网印刷机。如滚筒式单页网印机最高速度每小时可达3600印。美国M&R公司生产的幅面2m*4m由电脑控制的六色全自动丝网印刷机,印刷大幅面户外广告每小时可达50O张。相比之下,我国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

通过研究国外丝网印刷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随着数字式印刷的发展和普及,对世纪现代化的丝网印刷设备、技术和工艺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并将不断地有所创新,将会逐步取代落后的丝网印刷设备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六、网印油墨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我国生产的丝印油墨门类比较齐全,有的质量很不错,应当说发展很快。年产约12万吨、产值36亿元。问题是溶剂型油墨溶剂的比例占60%,干燥时溶剂都要挥发在空气中,故污染严重。目前,国内同印油墨生产自动化程度较差。发达国家在油墨制造工艺中普遍采用了计算机,不仅使油墨生产管理科学化,而目也快了油墨技术研究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现在,我国使用高质量、高精细印品的油墨和特种用途的油墨,四色加网用的油墨和UV油墨几乎全靠进口,年进口额为6亿元左右。因此,同印油墨的应用与开发有无限美好的前景。为此,网印油墨厂应针对不同的承印材料及不同行业的工艺要求,研制出相应的细度、流动性、粘度等特性要求的油墨,这是提高同印产品的质量、拓宽同印领域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国的水性油墨从环保要求和使用要求角度看,前途无量,有待于大力开发。

总之,对世纪以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等成为新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会给丝网印刷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知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网印产品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所以网印企业投资重点应理所当然地放在高新技术方面,作为一个企业家,把投资重点转向知识经济、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篇7

一、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

1. 多元化。

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多元化, 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丰富, 消费者的购物选择范围越来越广阔。在选择购物地点和购买方式上都较之以往有很大的变化, 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 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求新求变的思想希望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 以至于新的消费群体不断出现。伴随着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群体的出现, 零售业态也呈现出多种形式, 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

2. 个性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我国城市居民个性化需求愿望也日益高涨。消费者会寻找商品间的细微差别, 并将这种差别延伸为个人的独特性。独特性需求的增加意味着消费者会越来越多的参与消费, 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甚至亲手营造这种独特性巩固自身与产品的特殊关系, 以达到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张扬独特个性的目的。

3. 主动化。

受新观念导向的影响,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所确定的商品概念, 而是开始主动介入商品的生产和营销活动, 尤其是对于关系自身情感享受的商品属性予以密切关注, 消费行为主动积极, 依靠自身的消费行为和观点展示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积极干预并引导企业重视其消费选择。

4. 便捷化。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我国城市居民时间观念增强, 希望能有额外的服务来帮助他们节省时间, 甚至不惜为这些额外的服务支付报酬, 因此, 消费行为将更强调消费的便利性和快捷性。

5. 专业化。

消费者的成熟体现在越来越坚持在更充分了解信息的情况下再做出购买决策, 他们有能力、有条件在各类产品中寻找价值最优者;他们期望获得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优化消费价值。

二、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依据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第一, 零售业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将导致我国零售业态向多元化的业态结构发展。百货商店、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网上商店、Shoppi ng Mall等多种功能不同、类型各异的零售业态将会以各自的经营和服务特色, 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为消费者提供适合各自品位的商品和服务。由单一业态转变为由购物中心、百货店、专卖店、超市等相结合的多业态经营体是必然选择。以沃尔玛为例, 其共有三种业态形式:第一种是传统意义的巨型食品超市;第二种是超级中心, 提供传统的品种之外如服装、电器、书籍等不同商品;第三种是以公司创办人命名的萨姆俱乐部百货公司。

同时, 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发展也将不断创造出新型的零售业态, 比如面包房的前店后厂、美容院的前店后院等。当然, 在演进的过程中, 既会有新业态产生, 也会有原有业态因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逐渐被淘汰, 如个体杂货店, 大多为夫妻店, 营业面积不大, 经营品种有限, 多为低档日用消费品, 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 商品价格低、质量较为粗糙。在商品短缺条件下, 这种商店迎合了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要求, 从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在目前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全面升级的条件下, 低水平的产品结构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同时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随着便利店不断优化商品结构, 突出经营特色, 购物便利性和快捷性特点的日益突显, 城市居民将会越来越避免去个体杂货商店购物, 个体杂货商店将逐渐被便利店取代。

第二, 零售业态更加注重细分化。零售业态的变革, 使人们的消费行为类型化。城市居民购买不同类型商品已经形成业态上的“定势”, 即各种业态已按照城市居民不同的购物需求, 形成了各自的经营定位, 如百货商店能够提供较为丰富的商品和完善的服务, 大卖场和仓储商店拥有丰富的日用品和低廉的价格, 专卖店以品牌支撑, 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专业店以精、专、尖、深的经营优势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便利店则能够随时随地地充分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Shopping Mall在给顾客提供一站式购物便利的同时, 还给人们带来了文化、娱乐、餐饮、休闲、健身等全方位的享受和满足。各种零售业态以错位经营占领着各自的市场空间, 互为补充, 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适需的商品和服务。

第三, 零售业态融合化趋势加强。随着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在购物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 他们更愿意把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集中起来购买。这种行为变化趋势, 促使了零售业态的融合化发展趋势, 即以一种主导业态为主, 适度引入其他业态为辅, 优势互补, 科学组合, 将目标顾客相同或相近的多种业态有机组合, 各种业态相互呼应, 形成整体的市场定位。对于消费者而言, 能够满足目标顾客的不同消费需求, 提高了购物的效率;对于零售企业而言, 可以引发合力效应, 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现在像超市引入专卖店如药店、茶叶店、小吃快餐已成为潮流, 而百货店则不仅有超市, 还有餐饮、娱乐、健身等项目, 俨然有购物中心的面貌, 不但减少了消费者购物的成本而且还满足了消费者的娱乐和社交的需求。多种业态的相互融合, 在满足多种层面消费需求的基础上, 兼顾个性需求的实现, 做到整体强势, 单项极致, 多维发展, 凸显优势, 既扩大规模, 又减少风险, 既增加功能, 又提高绩效, 实现多业态的有序化、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零售业市场营销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 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及细分化趋势日益明显, 零售商要善于转变自己的观念, 根据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调整市场策略。

1. 明确的市场定位

定位的概念源自识别并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 零售业态的定位不是指商品档次和价格定位, 而主要是指目标市场定位, 即预期满足哪一阶层的哪一类需求。零售企业需要在市场中不断调整其经营定位, 更准确地与自己的目标市场的需要相吻合。有些零售商全力争取“所有消费者”的努力最终往往是模糊了门店类型之间的品牌形象。如百货店定位于某类人群, 能体现其价值、标明其身份、张扬其个性, 而不是定位于不同人群中的共同需要。

零售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 关键在于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如大卖场、超级市场等业态应定位于城市中的普通消费者;百货零售企业应以城市中、高收入阶层为目标市场, 在购物环境、经营范围、特色服务等方面展现自己的个性。如今的百货店许多传统的经营项目已经退出百货店的经营范围, 如大家电、自行车等, 而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类商品已成为百货店的主营商品和利润的增长点, 使百货店的传统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超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诸如“生鲜加强型超市”、“食品加强型”超市, 已成为超市经营重点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标志。显然, 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 相应调整商品结构, 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 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2. 零售业应向专门化发展

差异化营销在零售业态中主要表现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专业化, 零售商业企业可以集中采购与销售品种齐全的商品, 还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可充分比较选择的同类型商品, 因而比综合商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明确的购买需要。专业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专营店的发展, 形成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专业店;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专卖店;和以专门销售建材、装饰、家居用品为主的家居建材商店。同时随着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群体的出现, 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 人们的消费行为也随之类型化。比如买洗化用品去超级市场、买家电去专业家电大卖场。以苏宁、国美等大型电器商场的出现与发展, 进一步加快了大型卖场的专业化发展。

如果零售业定位不明确, 就会出现目标顾客不清的问题, 必然会“不够专业”, 因而必须突出自身特色, 增强针对性。比如百货店可以走中档或高档路线。如走中档路线, 其目标顾客主要为工薪阶层, 追求商品性价比, 注重实惠, 而对商品的样式、服务和购物环境无过高要求;而走高档路线则目标顾客主要是高收入阶层, 这就要求商品的品牌、样式, 同时价格、利润均保持较高, 并不断通过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以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的优势同竞争对手相比较, 选择所经营商品的品种, 培育企业较强的竞争能力。

3. 注意开发网络营销渠道

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零售业态多样化: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Shopping Mall。尤其是发展迅猛的无店铺零售业, 如电话销售、网络商城、邮购等正以各自的经营和服务特色, 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2008年中国网购市场的年交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达到1200亿元, 同比增长128.5%, 与2007年相比, 增幅上升40%。据专业咨询公司发布的统计报告预计到2010年此数字将增长至4640亿元, 届时网上销售额将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以上。当前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重心正在向网络转移, 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消费主力越来越崇尚网络消费, 这也成为中国零售业增长的又一大市场空间, 庞大的网购市场应该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零售业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水泥+鼠标”模式, 这种模式既能发挥零售企业传统店面的销售优势, 又能为越来越多习惯于网购的消费者提供便利。

TESCO公司成立于1924年, 是全球第三大零售连锁企业, 目前在全球有超过3700多家店, 遍布全球14个国家。TESCO最初的店铺经营模式只限于食品类零售服务, 经过八十多年努力经营, 以及随着零售市场需求的变化, TESCO已发展成为多元化的跨国连锁集团。近年来, TESCO也把焦点移至“非食品项目”上, 大部分超级店铺除摆放食品外, 同时设有成衣以及日用百货零售服务。除传统式的店铺零售, 在2000年TESCO专门成立网上销售服务。从推出至今, Tesco.com一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在线销售渠道。

4. 大力发展城市购物中心业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业竞争日益加剧, 大型购物中心应运而生。这种商业形式聚拢了众多零售业态和餐饮、娱乐服务形式, 充分展示“一站式满足”的理念, 顾客从中能够得到全方位良好感受, 因此吸引了各阶层各类消费人群, 成为城市中产阶级购物娱乐天堂和青年人超前消费的乐园, 具有“城市代言人”的特征。这种商业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需求, 进而刺激了消费品生产, 尤其是刺激了餐饮、娱乐、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客观上起到了拉动经济的先导作用和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推动作用。

根据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零售商业格局变迁规律, 目前我国省会级中心城市, 其商业资源正在由“向心集聚”转向“向外分散”或“向外集聚”, Shopping Mall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 适度发展一些Shopping Mall是完善商业空间结构和业态结构, 提高商业成熟度, 加速商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闾志俊.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百货零售业市场策略研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年2月

[2]西容.AC尼尔森最新调查显示零售业应瞄准专门化中国质量报/2003年5月13日

[3]梁春茂, 刘良灿.大型百货店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商业研究[J].2003.01

上一篇:银行财务合规征文下一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