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历史伟人

2024-08-09

为什么说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历史伟人

为什么说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历史伟人 篇1

为什么说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历史伟人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编辑出版 任课教师:王*

摘要:孙中山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实现了20世纪第一次巨变。他在国民党一大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民主革命走向成熟。同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推动了旧民主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同时,因为辛亥革命的巨大鼓舞,在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难得的、短暂的春天,这样一来,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工业和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逐步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间接促使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然而他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救国的道路走不通。同时,他的身上也具有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总之,孙中山先生功大于过,的确是一代伟人,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父。

关键词:孙中山 革命 中华民国 一代伟人

一、孙中山传奇的一生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883 ~ 1885 年的中法战争,激起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他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1894 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 年 11 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905 年 8 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于 12 月下旬回国,即被 17 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中国结束长达 2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3 月 11 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 1912 年 2 月 13 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 月 1 日正式解职。1913 年 3 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 7 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出亡日本。1919 年 10 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2 年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 年 5 月,孙中山在广州

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1924年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11 月,离广州北上。12 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 年 3 月 12 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二、对孙中山的评价

(一)、孙中山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着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

(二)、孙中山是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三)、对于让位袁世凯事件,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然而,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四)、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是历史的安排、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中国之所以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先进,孙中山不仅是革命的先行者,更是创造历史的第一功臣。

孙中山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直到他死时还忠告战友们同盟们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时势造了孙中山这个英雄,同时孙中山这个英雄

也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打开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大门,让人们了解了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认识到了封建主义的腐朽与堕落,对解放人们的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孙中山全集》 北京1981.《国父全集》 台北 1978 孙中山 http:///xh_NewsContent.asp?pID=62&cID=192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规划下一篇:个人网站营销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