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2024-07-06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共10篇)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篇1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是1956年毛泽东同志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写的。在这一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华大地上破天荒第一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后,又开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于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篇文章第一方面是写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毛泽东赞扬孙中山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虽然有缺点,但是这些缺点不能掩盖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评价孙中山,要把他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去说明,不能苛求。

第二方面,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以使中国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对外方面,已经独立的中国人民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即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独立。

毛泽东对孙中山的高度评价,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如此,而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毛泽东第一个充分地、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这份政治思想遗产的宝贵价值。由于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背叛了三大政策,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实行血腥屠杀,一部分共产党员存有“不喜欢孙中山”的思想和情绪,但毛泽东没有被党内的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和情绪所左右。毛泽东提出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需要用辨证的目光看问题,孙中山先生是国民党的创始人,国民党在历史上犯下了很多错误,然而我们要明白那并不是孙中山先生的过错。即使是伟人也犯错误,孙中山先生也一样有过。我们需要学习与继承的是他的革命精神,这也是毛泽东对我们的期待。毛泽东之所以也是一位伟人,是他有独到的思想,能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借鉴前人的教训,以后的路才能走得更好。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篇2

10月1日清晨,为了庆祝国庆节,同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幅近6米高的巨幅孙中山像被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与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像遥相呼应。

每逢“五一”、“十一”时,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都会竖起孙中山画像。而孙中山先生与北京,亦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孙中山先生一生三次到过北京,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灵柩在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塔室内保存了4年,后于1929年5月26日运离北京,6月1日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近日,《小康》记者来到北京多个地方,追寻孙中山的北京足迹。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的碧云寺,是孙中山先生病逝后灵柩暂厝地。碧云寺古木参天,幽静深远,设有孙中山纪念堂,名普明妙觉殿。

在碧云寺最高处,是一座金刚宝座塔,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上书金字“孙中山先生衣冠冢”。近年来,连战、吴伯雄与朱立伦等中国国民党领导人到访大陆时,均到碧云寺拜谒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

为施抱负,北上抵京

1894年7月,孙中山呈万言书给李鸿章,想争取到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李鸿章以军务繁忙为由,仅派幕僚接见了孙中山。孙中山在北京目睹了清廷不顾迫在眉睫的战争危机,仍在大肆筹备慈禧太后六十岁大寿庆典,北京街头由皇宫经西直门通往颐和园方向的沿途,到处都在修建“点景工程”,得出了“满清政府之龌龊,更百倍于广州”的结论。

第二次,孙中山到北京主要是会见当时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乘坐火车由天津抵达北京前门东车站。袁世凯为孙中山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晚8时,孙中山到临时大总统府出席了袁世凯举行的欢迎宴会。

席间,袁世凯致辞说“财政外交甚为棘手,尤望先生不时匡助”。孙中山回答:“各处商务凋敝,民不聊生,金融滞塞,为患甚巨。挽救之术,唯有兴办实业,注意拓殖,然皆恃交通为发达之媒介,故当赶筑全国铁路,尚望大总统力为赞助”。

孙中山在京期间共与袁世凯会谈13次,袁世凯终于得到了孙中山不竞选正式大总统的承诺。9月11日,袁世凯授予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职务,孙中山则表示要在10年内修筑铁路20万里,以使中国富强。

逝世后,灵柩暂厝碧云寺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皖系军阀段祺瑞也表示欢迎。孙中山决定应邀北上。但不料风云突变,段祺瑞不待孙中山到京,已于11月24日成立民国临时政府,自任相当于大总统职权的“临时执政”,张作霖违背诺言进军关内抢占地盘,冯玉祥遭受排挤,隐居于京西天台山。孙中山因一路海上奔波,感受风寒,引发肝病,且不满段祺瑞的倒行逆施,迟至12月31日16时才由天津乘火车抵达北京。

孙中山到京当晚,即由协和医院院长会同多名外籍医生会诊,诊断为“最烈肝病”。不久又确诊为晚期肝癌。1925年2月18日,孙中山出院静养,因北京饭店不宜设置医疗器材,遂入住铁狮子胡同行馆,即今张自忠路23号,后于3月12日9时30分逝世。

由于孙中山生前希望安葬于创建中华民国之地南京的紫金山,因此当时决定将灵柩暂厝于北京碧云寺塔室,以待将来。“中山先生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这里也叫香山,名字有一定渊源;此外当时香山地处偏僻的地方,有利于移灵工作的开展;加上碧云寺也是风水宝地,所以选择为灵柩暂厝之地。因为南京的中山陵工程浩大所以就在这暂厝了四年,1929年移灵到南京。”香山公园讲解员杨姗姗向《小康》记者介绍。

来到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纪念堂内正中安放着孙中山先生汉白玉全身塑像,南面陈列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墨、遗著,北面的玻璃盖钢棺为苏联政府所赠但未曾使用。两面的墙壁上镌刻的是孙中山临终前致苏联政府的遗书,纪念堂两边是第一、第二展室,详细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并放映有《孙中山与碧云寺纪录片》。

国民党领导人拜谒碧云寺

2015年5月4日,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抵达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衣冠冢。在到达藏有孙中山衣冠冢的金刚宝座塔之前,他在孙中山纪念堂向孙中山塑像深鞠三躬。

据了解,在朱立伦此次拜谒香山碧云寺中山先生衣冠冢之前,多名国民党高层领导人也都曾到香山拜谒过。

最早率团来大陆参访并拜谒的国民党高层领导人是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江丙坤。2005年3月31日,江丙坤率领参访团来到北京香山碧云寺中山先生衣冠冢拜谒。据了解,那次拜谒是国民党首次以国民党的名义委派代表团来此拜谒。

2006年4月,时任国民党荣誉主席的连战在他第三次访问大陆时,到香山碧云寺拜谒。2012年3月,时任国民党荣誉主席的吴伯雄访问大陆,也来到香山碧云寺。

“连战先生到碧云寺拜谒,当时他在塔下附近种下了一棵纪念树白皮松,象征着海峡两岸和平友好。”杨姗姗告诉《小康》记者。连战当时强调,虽然两岸至今依然阻隔,但相信以中山先生的教诲,“和平、奋斗、救中国”的训示,这种基本的理念在今天何尝不是两岸相处的基本道理,和平、奋斗来振兴中国!

就在《小康》记者观览着那棵白皮松时,一只小松鼠迅速窜过树旁。连战还谈到:“孙中山先生十七岁从美国回来中国的时候,也带了一棵酸豆树回到故乡,号召大家重视种树的必要性。在上李鸿章书中,他呼吁大家要研究树艺,好好地种树,全国来植树。两岸今天都以中山先生逝世的三月十二日作为植树节。”

nlc202309090002

北京城的中山纪念

1924年,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扶病进京,共商国是。段祺瑞执政府将顾维钧在铁狮子胡同的住宅作为孙中山在北京的行馆。孰料,中山先生在行馆中住了不足一月便离开人世。

而今的孙中山行馆,仍然保留着对孙中山先生最初始的纪念。门口悬挂“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牌匾,外间西墙上镶有一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刻石上悬挂孙中山遗像。右方镜框内是在此写的《总理遗嘱》,左边镜框为致苏联书。条案上放着《建国方略》《中山全书》等,一切均照其生前样子陈列。

孙中山逝世一周后,宋庆龄、孙科在北京协和医院礼堂按基督教仪式举行了一次家庭葬礼。葬礼之后,孙中山灵柩被移往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社稷坛大殿。3月24日起,社稷坛开始举行公祭并接受各界人士的吊唁,接近75万人前往追悼。

当时中国最大的报纸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近日,《小康》记者来到中山公园,公园位于紫禁城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进入中山公园大门,迎面就是“保卫和平”的牌坊。牌坊的北面,孙中山先生纪念铜像矗立在那里。雕像庄严肃穆,镌刻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

行走园内,只觉环境幽静、柏树巍峨、鸟声婉转。来到中山堂,这里长期有《孙中山与北京》展览。大厅正中是孙中山石膏坐像,馆内珍藏着孙中山先生的遗物、文稿、印章等珍贵文物。

此外,中山公园正举办着画作家的精品画展。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中山公园纪念活动非常多,有画展、花展等多种形式,前来瞻仰的游客也比往年大有增长,社会各界共同缅怀伟大的孙中山先生。

国共两党共同推崇的伟人

孙中山先生是国共两党共同的领袖和导师,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一生致力于中国革命40多年。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主席也谈到:“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汲取养分。”

201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将举办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11月8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的决定》。

决定指出,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巩固和发展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届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而不久前,《小康》记者从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获得消息,全国政协正紧张筹备,多部门通力合作各司其职,按照中央指示积极开展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特别设置《世纪中山》栏目记录全国各地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1984年成立的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专注于孙中山的著作、图片、文献及有关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组织学术研讨会,与港澳台及海外孙中山研究机构保持广泛联系。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秘书长吴先宁在接受访谈中表示,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现在,全球共有75座中山公园,其中分布在海峡两岸的就超过40家。比中山公园还多的是遍及两岸的中山路。“由此可见,孙先生在人民心目中有着崇高地位。”吴先宁说,今人缅怀纪念孙中山具有两项突出的现实意涵:一是民族平等和国家统一的思想;二是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

编辑/麦婉华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篇3

《决定》称,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巩固和发展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届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翻开历史能让我们感受到永恒的经典和非凡的魅力,也能让我们看到一些历史人物做的一些伟大的事业。有些历史人物会让我们为他而感动,我以为有让我感动的以为伟大的历史人物——孙中山。让我来简述发生在孙中山身上的一件事:他还是学生时,就有着不屈的民族气节。

由于他的学校是英国主办的,所以有许多外国学生。他们常常嘲笑中国人留着长辫子,穿长袍。有一天,一个外国学生跑到孙中山面前,拉住了他的辫子,嘲笑说:“你们中国人是长着长尾巴的怪物,哈哈哈。”孙中山被激怒了,对那个外国学生一展身手。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篇4

辛亥惊雷英名传。

蒋汪窃权骨肉残,

海峡两岸隔恩怨。

同根相煎今屡演,

中华腾飞步履艰。

注释:

1、这首现代七言诗:对孙中山光荣而伟大的一生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评价:为挽救中华民族丧权辱国、任人宰割的命运,他不怕艰险、不惧生死,反帝反封、推翻清朝、埋葬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然而,国家的最高权力却被野心家 、汪精卫篡夺,致使炎黄子孙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海峡两岸至今不能统一,屡屡骨肉相残、同根相煎,中华民族的腾飞之路步履艰难,留下千古遗憾,让后人感叹,

我们后人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识人、察人、用好人,对高层人员、重要人员、核心人员、关键人员、领导人员, 一定认真考核、明察秋毫、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避免千古遗恨。

2、几番生死、救国难:这是对孙中山屡次起义、战斗一生的概括,表现了他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屡败屡战、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3、辛亥、惊雷、英名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像一声惊雷,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的伟大功绩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4、蒋汪、窃权、骨肉残: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个人的局限性,也由于革命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孙中山没有做好人事安排,致使 最高权力被汪精卫、篡夺、操纵,他们二人助纣为虐、同室操戈,对优秀的中华儿女进行残忍、血腥屠杀。

5、海峡两岸:表现了国共两党相隔海峡两岸、至今不能统一的现状。隔恩怨:正是由于蒋汪领导的同室操戈、自相残杀,才让炎黄子孙之间横生恩怨,国共内战留下的仇恨只能让时间慢慢消融。

6、同根、相煎、今屡演: 中的 势力、势力,今天屡屡制造摩擦,炎黄子孙之间的内耗、内争,阻碍着中华民族统一、前进的步伐。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篇5

中山先生不但是中国“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领导者,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心灵革命”、“宗教革命”和“思想革命”的领袖。

少年慕道

中山先生自幼即好追求真理,当他入学读书时,就已令私塾的老师对他刮目相看。他常向母亲杨太夫人问及宇宙人生的奥秘,尤其对天地的创造,死后的问题,十分好奇,常使杨太夫人惊异辞穷。十三岁时随母亲前往檀香山,据其自传里说:“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十四岁时,进入当地一间基督教学校就读,校长韦理思先生(alfred willis)对他尤其关爱,中山先生十分勤于参加每日早晚的祈祷会及主日的崇拜,对于基督教教义的认识逐渐加深。十七岁时,转学圣路易学院,当时他已决志归向基督,且有受洗的意愿,不料长兄得知十分震怒,命令他辍学返国。

中山先生自檀香山回到故乡中山县翠亨村,见乡人愚昧无知、膜拜偶象,便对他的同伴陆皓东等人慨然长叹,并且义愤填胸,跑到北帝庙,指着偶象说:“这种人手所造的偶象,自己都不能帮助自己,怎么还能帮助人?我且拉断其臂,看它是否有灵。”这事传遍了全村,引起了群众的公愤,认为他罪孽深重,便敲锣聚众。中山先生既为乡人所不容,只得离亲别乡,前往香港。此举虽不能与改教运动的马丁路德相比,却可与以色列民族救星、士师基甸相媲美,乃是反对“所流传虚妄的行为”(圣经彼得前书一章十八节),也可以想象中山先生的思想信仰,乃神圣崇高、睿智不凡的。

胸怀大志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篇6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孙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贡献,我们永远缅怀他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

孙中山先生产生于他那个特定的时代,又给了他那个特定的时代以深刻影响。孙中山先生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那时我们历史悠久的祖国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蹂躏和侵略,中国人民遭受着封建制度的腐朽统治和压迫,中国的民族独立受到严重侵害、主权不断丧失,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愿意忍受奴役和压迫的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奋起反抗,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青年时代,孙中山先生目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地,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极大的民族义愤,萌发了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形成了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命运的坚定信念。从1894年创立兴中会起,孙中山先生为了“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全身心地投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革命事业,奔走于海内外,联合各方力量,建立革命团体,从事宣传鼓动,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高举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旗帜,领导创立中国同盟会,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孙中山先生组织领导和他的革命精神感召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从而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这是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的最具历史意义的伟大功勋。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孙中山先生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孙中山先生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孙中山先生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经历过许多风险和挫折。但是,为了“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孙中山先生掷地有声地表示,革命应“勇往直前,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孙中山先生关心民众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他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就是要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坚守他所认定的革命理想和事业,抱定为民众利益而奋斗牺牲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各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势力展开坚决斗争,一往无前,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直到卧病弥留之际,孙中山先生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充分体现了一位真正爱国主义者的伟大情怀。孙中山先生100多年前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中国的民主统一,并通过中国人民自己的奋斗,改变中国的贫弱处境,将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孙中山先生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同时,以广阔的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主张实行“开放主义”,“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孙中山先生亲手规划设计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远见卓识。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

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继续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我们要铭记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振兴中华的夙愿,继续把几代中国人为之呐喊、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的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积极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广泛凝聚中华民族的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共同创造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同志们、朋友们!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骨肉相亲。争取和平统一,共谋复兴大业,有利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同胞包括各党派、各团体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两岸中国人完全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岸同胞的福祉为重,真诚相待、坦诚相商,精诚团结、热诚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我呼吁,两岸同胞以及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共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努力,共同创造所有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同志们、朋友们!

孙中山先生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 篇7

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充分体现了一位真正爱国主义者的伟大情怀。孙中山先生100多年前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中国的民主统一。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再也不能容忍别人瓜分自己的国家,他们希望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和不可动摇的民族”。孙中山先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一、孙中山先主张和平统一中国

孙中山希望中国和平统一:他曾采用许多方法,如用武力打倒军阀,使中国统一,以暴制暴;后来又北上,希望通过谈判,开国民大会,以达到和平统一。国父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国和平统一的深刻主张,来源于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分更有合,总趋向是朝向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认知,来源于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和“以和为贵”等良知思想的高度认同。他反复重申:“欲得真正统一尚须大家奋斗。今后奋斗之器,不以枪而以笔”。所以他坚决反对“兄弟阋于墙”,反对“中国人打中国人”。他严正提出:“谋国之道,苟非变出非常,万不得已,不宜轻假兵戎,重为民困”。中山先生一生不遗余力地争取和平统一中国,他病逝前还高呼“和平、奋斗、救中国”。他身体力行并始终呼吁全国各派别和各方面的力量“以和平方法促成统一”,并多次向全国各界民众宣示,自己一定“尽心竭力以敦促和平统一之进行”。孙中山先生指出:我们中国人定要自觉承担起责任,消除纷争,把国家导向独立、民主和统一。中国的统一,断不能指望外国列强;相反,中国内乱、分裂,莫不与列强有关。因为“凡为军阀者,莫不与列强之帝国主义发生关系;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纷不已,以攫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因此,排除扰乱中国的外国势力,中国的和平统一才有可能。

二、孙中山先生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

中国不应当分裂而应当统一,这是孙中山一贯的思想。早在1903年,他就著文抨击帝国主义阴谋“分割”中国领土的妄言。他指出:“支那国土统一已数千年”,“支那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分割此风俗齐

一、性质相同”之民族。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孙中山深切感受到全国人民“热望祖国成为强大统一之中国”的迫切要求,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其对内施政方针是要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内政之统一”,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辛亥革命失败后,针对军阀割据的局势,孙中山更表示要“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孙中山认为,中国之所以必须统一而不能分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二是““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是全国人民现在的心理”,“不只南方革命党有这种思想,就是北方军队、学生和一般有觉悟的人民,都有这种思想”。实现国家统一,“这就是全国人民现在要做的大事”。三是只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能使“中国变成很强盛的文明国家”,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四分五裂,只能使中国积贫积弱,永远处在落后的任人宰割的境地。为维护国家统一,孙中山同帝国主义列强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南北议和期间,帝国主义积极策划由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同时也企图“划中国为二,限制共和政府于江南”,公然向孙中山提出:“假如你们与北方协议,把国家划分为二,每边分别建立一个政府,你们也将得到承认。”孙中山毫不含糊地予以痛斥:“不!那不行!我国人民的情绪是一致的”,“我们推翻清朝,承继清朝的领土,才有今日的共和国。为什么要把向来统一的国家再来分裂呢?”他明确指出:“民国的幸福,以统一为主……我辈敬服汉高祖,推重明太祖,因彼等能统一国内,增进国民的幸福也。”他说,凡是热爱祖国的中国人,“都是希望中国赶快和平统一的”;反之,凡是“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是“中国之仇敌”。孙中山指出,实现国家统一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排除扰乱中国的外国势力。他说,如果中国人“自己相争,四分五裂,岂不是自亡其国?近来志士都怕外人瓜分中国,兄弟的见解却是两样。外人断不能瓜分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

三、关心台湾同胞,渴望台湾回归祖国

作为伟大的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非常关心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的命。在孙中山的心目中,台湾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基地,而光复台湾是孙中山追求的“民族主义”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孙中山先生曾三次到台湾,第三次到台湾时间短暂,因为他很想与台湾同胞见面,宣传他的民族主义,唤醒台湾同胞的爱国精神。日本殖民当局害怕他与台湾同胞见面后,国民革命精神会在台湾落地生根,会唤醒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因此不允许长留台湾,所以孙中山在台湾小住一夜后离台赴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掷地有声地向中外记者表达收复台湾的意愿:“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1924年底孙中山 病重住院,他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台湾同胞,关心台湾同胞的革命事业”。孙中山病逝后,台湾同胞踊跃参加悼念活动。台北的追悼会在大雨滂沱中进行,仍有5000多人参加,可见孙中山对台湾同胞的影响和台湾同胞对孙中山的崇敬都是非常深刻的。

四、坚决反对国内外分裂势力分裂西藏,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孙中山先生非常西藏和西藏同胞。清朝在西藏的统治崩溃,一时谣言纷传,人心惶恐,西藏局势顿趋紧张。英印当局则趁机策动西藏分裂分子搞西藏“独立”,近代以来西藏地方安全最艰险的局面,摆在了孙中山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面前。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布宣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武昌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强调了民族平等和团结,明确指出中华民国是包括蒙古、西藏在内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实际上,也提出了解决西藏问题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西藏是中华民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912年2月18日,孙中山又专门发布公告,号召各民族消融畛域,文称:“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在主政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内,孙中山也施行了一些具体措施。例如,批准成立蒙藏统一政治改良会以及中华民族五族大同会,以化解民族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同年3月又公布《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族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国家宪法的形式,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表明了孙中山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但是,此时在英国的唆使和支持下,西藏问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西藏地方分裂活动猖獗。孙中山北上,抵京后与袁世凯十多次就蒙藏形势交换了意见。孙中山主张在维护国家统一的情况下,优礼、团结西藏上层人物,主动派人去西藏宣传政府共和主旨,沟通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孙中山强调西藏问题主要为外国所策动,注重外交交涉解决问题。孙中山认识到藏、蒙问题相互关联,一方的变乱会影响另一方问题的解决。孙中山意识到,必须对沙俄的侵略行为抗争到底,否则西藏必仿而效之,直接影响西藏问题的解决。孙中山的这些主张,基本上符合西藏的客观形势,反映了他当时的政治态度。袁世凯主政的北京政府,也大体上赞同孙中山对西藏问题的主张,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争取政治解决西藏争端。至于没有取得积极良好的收效,除了英国的阴谋阻挠外,则很大部分是因为袁世凯个人的政治目的,以致于对内对外都不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上述的政策贯彻到底。

除了陈策解决西藏问题的办法之外,孙中山还身体力行,抓住每一个机会,四处宣传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1912年9月1日,孙中山出席北京蒙藏统一政治改良会欢迎会,发表演说:“凡我蒙、藏同胞,首即当知共和国家异于专制国家之要点。……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非如前清之于蒙、藏部落视之。……惟以蒙、藏同胞目前未知此理,日受外人挑弄,乃发生种种之背谬之行为。吾辈丁此时艰,所当力为劝导,俾了解共和之真理。” 9月7日在张家口各界欢迎会上,孙中山又着重强调了五族共和,“族无分乎汉、满、蒙、回、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有原国会议员、西藏籍党员代表乌勒吉参加,孙中山于1924年2月21日又任命乌勒吉为大本营咨议兼蒙文翻译官,体现了孙中山对西藏问题的重视与关心。可以肯定的是,孙中山积极提倡民族平等团结、民族自决自治,倡导五族共和,这是我国历史上处理西藏问题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时,这有力地团结了广大心向祖国的藏族同胞,缓和了西藏地方的紧张局势,对维护西藏地方稳定和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孙中山在关注西藏政治问题的同时,还高度重视西藏地方的建设,设计了发展西藏的蓝图,也就是实现他一直主张的民生主义。1899年12月22日,孙中山发表《支那现势地图》,在文中他提出在中国中部地区,以上海为起点,修建至江宁,到汉口,至成都的铁路线,“再向西经双流、新津、邛、名山、雅州、荥经、清溪、打箭炉、里塘、巴塘、出西藏”。初步勾勒出在西藏修筑铁路的蓝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修铁路,巩固边防,抵御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详细设计了在西藏地方修筑铁路、发展经济、建设西藏的规划。1912年6月,他曾建议修筑三条全国铁路线,其中的南路铁道线“起点于南海,由广东而广西、贵州,走云南、四川间,通入西藏,绕至天山之南。”希望通过修筑铁路,达到巩固西藏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拟有在西藏地区修筑铁路,开发农牧矿产资源,移民垦荒的规划,期望能发展西藏地区的经济。孙中山的上述设想为部分西藏上层人士所了解,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1929年1月,九世**大师驻京办事处正式成立,赞同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并在宣言中呼吁国人不仅要注重珠江、长江、黄河流域的开发,也要重视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开发。这说明,孙中山开发西藏、建设西藏的主张有重大的影响力,已经引起了全国人民包括西藏人士的关注。

五、长期关注外蒙,积极致力于中国和外蒙古的统一

外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自古即是中国领土。自在鸦片战争后的五十余年里,沙 俄通过近十个不平等条约,先后夺取了外蒙古的大片领土,逐渐把外蒙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沙俄在外蒙的侵略扩张活动,开始引起刚刚从事革命生涯的青年孙中山的警惕,他于1891年在《农功》中指出:“俄国移民开垦西北,其志不小,我国与彼属毗连之地,亦亟宜造铁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这说明,孙中山先生对沙俄侵略外蒙的阴谋有了初步认识。1896年6月,腐朽的满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孙中山先生得讯后非常愤慨,他指出,《密约》的签订必造成“将来露(俄)之收蒙古,举新疆,天下亦若视为固然矣。”的恶果。根据外蒙古“地大渝而势不相临制”的特点,孙中山先生主张民主革命胜利后应设都西安,以就近控制外蒙古。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沙俄操纵下的外蒙古分裂活动进一步加剧,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积极运用政治、军事手段抵制沙俄侵略扩张,维护新生中华民国的统一。1911年11月,沙俄侵占库伦,扶植外蒙**哲布尊丹巴自称“皇帝”,成立“大蒙古国”。面对严峻的现实,孙中山先生不得不将自己的民族政策晓示国人了,他提出了经过长期酝酿成熟的“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他认为,汉、满、蒙、回、藏各族都是中华民国主人翁,在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后,应以平等地位共同组织大中华民族。他认为“所谓独立者,对于满清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本着“五族共和”的精神,孙中山先生希望满足外蒙王公喇嘛合理的政治、经济要求,以瓦解“大蒙古国”的阴谋。1912年1月,刚刚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致电外蒙王公喇嘛,揭露“俄人野心勃勃,乘机而发,蒙古情形,尤为艰险”要求他们“祈将区区之意,遍告蒙古同胞,戮力一心,共图大机,务坚忍以底成„„”。1912年11月,沙俄与外蒙擅订《俄蒙协定》和《俄蒙商务专约》,霸占了外蒙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利权。《协定》遭到已经下野的孙中山先生的通电反对,他呼吁“万不可承认”该《协定》,应“当出以最强硬之抗议,使此问题延长时日,则必有良善之结果。”因为“中国方今自顾不暇,一时无力 控制蒙古。惟俟数年后,中国已臻强盛,尔时自能恢复故土。”孙中山先生在积极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沙俄侵略外蒙阴谋的同时,他还高瞻远瞩地主张加强中国军事力量,以军事手段恢复中国在外蒙的主权。他建议国家发行纸币,用替代下来的金银作为抗俄军费,在一年内练兵一百万人,填防满洲和蒙古,然后在两年内再练兵五百万人,对沙俄决战,以“逐俄出满蒙之野,而复我黑龙江沿海洲之侵地。”他坚信只要中国政府和人民奋起抗俄,坚持五年军事斗争,必能最终战胜侵略者。孙中山先生对俄外交、军事部署,是针对当时中俄两国实际情况采取的科学决策,也是符合当时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数年后的事实证明,部署是正确的。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已无暇东顾的沙俄不得不在1913年11月的《中俄声明》中虚伪地承认“中国在外蒙古的宗主权”,并在1915年6月的《中俄蒙协约》和1915年11月的《呼伦贝尔条约》中勉强同意取消外蒙和呼伦贝尔的“独立”。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打乱了沙俄侵略外蒙的步伐,外蒙成为残余白匪与苏俄红军的角逐场,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局势,中国的北部边疆亟待巩固。孙中山先生制定了发展外蒙经济,同化蒙汉各民族的长远规划。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一书中,提出了以筑路移民为中心的外蒙经济发展计划,要求在外蒙修建总长度为1300余公里的三条铁路,作为外蒙经济近代化的基础;他还计划实行全国大裁军,用裁减的兵员从事外蒙基本建设,化兵害为民利;主张从东南人烟密集地区向外蒙移民,发展农牧业,从经济上保证边疆的长治久安。

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和外蒙人民革命的胜利,促使孙中山先生推动中国与蒙古采取联邦制的统一。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主张蒙古联合中国本部,成立中华联邦共和国。这个主张为孙中山先生所接受,成为其对蒙政策的核心和支柱,在此后的时期内,他始终为实现这一政策而努力。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筹备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先生会晤了蒙古人民 革命党代表丹增,双方磋商了外蒙与内地、蒙古人民革命党与中国国民党的联合问题。在会晤中,孙中山先生同意在外蒙实行自治,作为中蒙联邦制的基础。他还在宴请外蒙代表的宴会上发表演说,他认为蒙汉两民族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共同繁荣,外蒙与中国的分裂,是外国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者欺压少数民族造成的,现在中国革命政府提倡各民族平等,中蒙联邦制的统一,一定能够实现。不仅如此,孙中山先生还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他亲自指定外蒙代表恩克巴图、白云梯二人分别担任国民党一大中央执委和中央候补执委,并决定在外蒙设立国民党省党部,开始实施中蒙联邦制统一的宏伟计划。1924年2月,孙中山先生亲自给库伦国民党本部写信,介绍白云梯赴蒙开展党务,白云梯不负孙中山先生厚望,于1925年3月筹组成立了蒙古国民党,蒙古人民革命党派代表出席了该党成立大会,大会议决蒙古国民党应本着三民主义宗旨,联合中国国民党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蒙古国民党是内地、内外蒙古各种革命力量组成的统一战线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先生对蒙政策已经发展到顶点,是中蒙联邦制统一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又取得的重大收获,病重中的孙中山先生对它寄予厚望,派代表出席成立大会表示祝贺。不久以后,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随着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与蒙古采取联邦制统一的计划,也就被束之高阁了。

纪念孙中山诞辰作文 篇8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了终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活动开拓了一个新阶段:提出了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使之获得了新的历史特点。他的晚年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孙中山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后继者许多有益的东西。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写道:“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最新纪念孙中山诞辰征文-精品 篇9

今年的11月12日是伟大先驱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了纪念孙中山诞辰征文范文优秀篇,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看完后有所收获。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查字典范文网。

【篇一】

在神州大地的深处,拂去封面上灰厚的埃,那些旧日章节便幡然醒来,睡眼惺忪地轻声诉说着他们记忆中的悲与欢,绚丽与暗淡。

1840年,美美地做着天朝大国梦的清朝在大不列颠人坚船利炮的威势下,昂着头却又卑贱地签下了耻辱《南京条约》。由此以后,华夏大地就被深深地推进了资本主义的熔炉之中: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一次次战争换来了寸寸土地的流失;《天津条约》、《中法条约》、《辛丑条约》……一份份条约让清王朝离毁灭的边缘越来越近。

但是,中国五千年的瑰丽文化不会因此而消失殆尽,它在等待着一个人,一个能救它于水火之中的人。

那个人便是孙中山。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就是他,在那个时代之下,不甘压迫领导着数以万计的能人志士,创立了中华民国以及中国国民党,从一个又一个的列强手中尽可能多的夺回了中华民族的领土。

同样是反抗封建王朝的战斗领袖,孙中山先生与农民起义英雄及之前的革命先驱的最大不同在于:一是通过其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精华与中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相结合,从以民为本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还就改造落后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计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自发动和组织革命开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反封建的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种种困难,在极其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十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打倒他,相反的,他越挫越勇,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正是如此,他的成功才比他们更为彻底。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议论,说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并未能完全实行革命目标,反而让袁世凯有机可乘。不可否认,确实是这样,但这并不是孙中山本人的思想活动所能左右的,那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所致。那么当今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妄测那个时代?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算那确实是孙中山先生的失误所造成的,我们又凭什么去指责他?

总而言之,国父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领导人,是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是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称之为国父是当之无愧的。

慢慢地合上书页,同时也再次合上了那段时势造英雄的历史,不由得沉思起来,耳边又响起了那位严厉而不乏慈祥的老先生的声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要谨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教诲,踏着他曾经走过的路径,为我们的未来,为我们的祖国,去争取一段辉煌的历史。

【篇二】

说起孙中山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他可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哦,他出生于1866年,那时候正处在清政府腐败的时候,是他挺身而出当了我国第一个大总统。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了终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活动开拓了一个新阶段:提出了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使之获得了新的历史特点。他的晚年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孙中山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后继者许多有益的东西。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写道:“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孙中山在我的心中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人,他所为我国作出的事也是不可磨灭的。从一九一二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开始。到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因病不治逝世于北京。他在此期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而做他并没有私心没有一点为自己着想的心,正是这点他深深的感了我不会忘记他,他永远是我最崇拜的人!

【篇三】

是他,推翻了中国五千年以来的帝王封建王朝;是他,让民族解放,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但中华人民却感到了身心的快乐;是他,让混乱的中国军阀统一,让中国人万众一心;是他,创建了中华民国,领导了“辛亥革命”。尽管他最终还是仰天长逝,没能帮助中国脱离苦海,但我还是仰慕他。他,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香山,虽然在家乡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并没有气馁,就在英国攻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然后在1905年8月,在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进一步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且1912年1月1日,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3日被迫提请辞职。孙中山在创立了三民主义,让中国人内心有了更大的奋斗目标。孙中山成了中国人的骄傲。

纪念孙中山诞辰中学生作文 篇10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奋斗了终生。 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青少年时代他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曾在美国、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他组织发动了几次革命,最后领导人民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国家,随后建立中华民国和创办军校,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三民主义”,他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开创的伟大的事业、建树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许多大城市的道路、公园上都以“中山”这个伟大的名字命名,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就可见一斑。现在翠亨村的孙中山先生故居和博物馆、石岐的中山纪念公园和孙文公园都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前去参观。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值得人们永远学习,他的革命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为人故里的中山人时刻继承和发扬着伟人的革命的精神,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充分体现出中山人博爱、团结、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创造出和谐、繁荣的社会。

上一篇: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下一篇:课堂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