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对外发展趋势

2024-10-08

论中国对外发展趋势(精选8篇)

论中国对外发展趋势 篇1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1%;出口同比增长速度 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4%;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8%;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2%;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见表 1)。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 2435.53 亿美元增长到 13948.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2009 年首次出现减少,为 1961.07 亿美元;2010 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 2009 年的低迷为 1831.0 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口低迷使得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2008 年外贸依存度有所下滑,下降到 59.84%,2009 年中国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到44.16%,但2010 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回升到49.67%。总体来说,中国还是保持着较高的外贸依存度。

(四)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有所变化

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中国外贸形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格局影响并不大。2009 年,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中,欧盟仍然占据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边贸易总值为 3782.7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5%;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依然是美国,双边贸易总值为 3174.6 亿美元,同比下降 10.6%;日本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达到 2553.7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2%;东盟、中国香港地区、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仍是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而俄罗斯由于出口结构较为单一以及国内经济下滑等原因被巴西赶超。

在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高消耗、高投入、高依赖、低收益”的现状。面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一系列冲击,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突出问题与隐患。

二、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内部问题

(一)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

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层次较低,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情况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从贸易总额上体现出的贸易利润,启示并没有数据反映的多,因为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也就是说我国出口总额虽然比较大,但是我国通过贸易获得的利润却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增加数量来扩大利润,而这也是通常采取的措施,但是这种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在此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下降又会导致利润的下降,这样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出现,短期贸易中即使可以获得一定利润,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贸易结构还是危险的。这是因为在长期进程中,如果竞争对手有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就会彻底消除我国贸易竞争优势,这会损害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从产业结构理论和贸易机制来看

近些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目标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可以参照成熟和发达产业结构,例如在美国产业机构中,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为74.6%,1995年则为71.7%、1990年为69.9.%、1980年为64.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递增趋势,而且明显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而在我国,第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00年为39%、1995年为32.9%、1990年为31.6%、1980年为21.6%,虽然近几年比重有所增加,但是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三、我国对外贸易遇到的外部困境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中国对欧洲贸易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欧盟贸易保护主义,这会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而加剧。欧盟各国在应对债务危机时,为了各国利益,实施紧缩性政策时,将会把增加出口抑制进口看作摆脱危机的主要手段。近几年,由于我国国外市场日益庞大、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欧盟最主要的市场竞争者,所以在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影响下,欧盟将会采取措施,来减少中国产品对本地产业的冲击势,贸易保护措施必不可少。2011年初以来,欧盟贸易保护主要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5月份对中国高档铜版纸征收8%~35.1%的反倾销税及4%~12%的反补贴税,9月份欧盟向中国瓷砖征收惩罚性关税。欧盟的此种举措,势必会对中国贸易产生影响。

(二)世界性危机的影响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不断蔓延,使得欧盟对我国商品需求锐减,我国作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在欧盟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时,自身经济也受到影响。美国金融危机致使许多地区和国家对进口商品需求减少,经济萎靡,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较深刻。同时,世界整体贸易形势也不乐观,在此环境下,我国外贸发展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贸易摩擦增多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保护措施调查和反倾销,随着出口规模不断增大,也日益增多。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0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是针对中国。在就业压力加大和欧美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低给我国国家贸易所带来的产品比较优势,将会遭遇更强大的贸易壁垒保护,中国或将受到更多反倾销调查。

(四)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

人们币升值,尤其是对于传统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会造成较大的冲击,甚至使其倒闭。但是,近年来,由于中国贸易的持续顺差,中国现在持的外汇储备较庞大。这在提高人民币信誉度、增强国家清偿能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巨额外汇储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压力一起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四、改善我国贸易现状的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隐患与突出问题,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下尤为显著。为确保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较快的增长,我们在面对这些隐患与问题时,要认真加以研究,采取一起积极可行措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扫除障碍。

(一)提高国内消费率,扩大内需

1994年的财税改革使我国的“投资—消费”模式逐渐变成“投资—出口”的模式,这对于本来就偏低的消费率更加是雪上加霜,使我国消费率甚至低于某些新型市场经济体,更低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使得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过度依赖投资。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提高居民消费率。在我国内需市场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条件下,这是切实可行的。在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使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应进一步推进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使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保障我国经济正常运行,不受外来环境的过度干扰。

(二)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可以降低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存程度,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在扩展GDP的经济规模的同时,优化一国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改善贸易结构。我国的产业结构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仍然呈现以制造业为主的状态。这是因为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所致,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我国服务业的空间,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优化我国现有产业结构。

(三)积极开拓新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欧盟作为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合作伙伴,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合作伙伴,但二者经济运行偏离正常轨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从美国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受到的影响可以清晰的看出。所以,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分散贸易风险,摆脱传统市场的限制,同时减少贸易摩擦,我们应该在巩固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市场,这也是我国迈向贸易自由化不清晰而缺少的一步。

(四)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外贸人才

人才在如今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国家竞争甚至是国内地区竞争中尤为明显。在影响竞争的众多软件因素中,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自2004年起,我国接受义务教育人口已达一半以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连年递增。在现如今世界格局日益震荡中,我国应该培养人才,尤其是具备竞争力的外贸人才,充分发挥人口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整体竞争力。

(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为保证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形成稳定的汇率机制。我国应该努力增强人民币在区域和国家中的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在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和贸易联盟中的地位,开展亚洲货币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我国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我国所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不仅包括了美元、英镑、欧元,还包括一些亚洲货币。由于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货币,我们可以适当在一篮子货币当中加大欧元的权重,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与欧盟的外贸活动所造成的冲击。

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外需将难以大幅度反弹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体超常规政策的干预下,全球经济衰退势头有所减弱,但后危机时代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异常缓慢,这无疑将制约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发展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元区各国为了应对 GDP大幅萎缩 9.6%,陆续出台上万亿欧元的金融救市计划;2009 年第一季度,日本 GDP 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而环比下降 3.3%。同时,欧元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持续的高失业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过程缓慢而曲折的这一趋势,将直接制约美国、日本、欧盟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消费水平,从而导致中国外需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反弹。

(二)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大压力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刺激国内经济恢复,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救市计划,即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不可否认,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的中高端产品较中国更有优势,这意味着中国在出口中高端产品时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在国内经济复苏阶段通过采取本币贬值等手段刺激出口争夺国际市场,导致中国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将逐渐丧失。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多壁垒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下滑以及各国过高的失业率,诱发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的加强,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和产业的发展,以刺激经济复苏为由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必然缩减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与 2008 年同期相比,2009 年第二季度新发起的贸易调查案增长 12.1%,而中国是这场贸易保护大战中最大的受害者。其中,2009 年第二季度,中国在 23项新调查中(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被提及 19 次,占 82.6%,而在最终实施的 17 项救济贸易措施中中国提及率为 100%,有 12 项是完全针对中国的。

(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出口收款风险将大大增加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部分国家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价值剧烈波动以及信用急剧下降,这一现象将加剧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型商业银行信用等级急剧下跌,导致信用证开证行违约风险增大;另一方面,许多海外客户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纷纷采取拖欠、违约拒付及破产保护等方式转嫁风险,导致中国出口企业海外坏账损失增加。2008 年,中国出口行业坏账由 2007 年的 150 亿美元激增至 450 亿美元。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大宗贸易的统计显示,2008 年前三季度的中信保的金额报损率已超过 1.5%,2008 年上半年共接到出口信用险索赔案件 936 宗,金额 2.3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8%。其中美国报损案件 202 宗,同比增长 31.2%,报损金额 1.0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5.6%。

论中国对外发展趋势 篇2

一、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趋势

(一) 对外投资概况

中国自1979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 在1979~2009年的31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巨大变化。1979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只有50万美元, 设立境外企业仅4家, 1987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对外直接投资突破了1个亿, 达到了4亿多。此后, 中国对外投资额多年徘徊, 总是在几个亿的范围内波动。2002年, 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 投资额突破了20亿美元, 达到27亿美元;从这一年以后, 对外投资迅速发展, 2005年, 我们又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突破了100亿美元, 达到了122亿美元;2008年, 我们再上一个台阶, 突破了500亿美元, 达到了559亿;2009年, 尽管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有所增长, 达到了565.3亿美元, 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3万家 (表1) 。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

2000~2009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速, 年平均增长率达67.34%, 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也高于外贸的增长速度。199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增长率是132%, 2000年略有下降, 此后各年都是正增长 (表2) 。2000~2009年的10年间, 我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如果按30%测算, 201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将达到3000多亿美元, 基本上可以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名。到2018年, 将实现7000多亿美元。2008年世界上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 其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3000多亿美元, 而且最近10来年, 美国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都是排在世界第一位, 有的时候1000多亿, 有的时候2000多亿, 有的时候3000多亿, 我们如果能达到3000多亿美元, 在世界上就排第一位了。考虑到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不大可能每年都以37.3%的速度增长, 所以我们以30%的增长率测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规模, 但30%的比例可能还是比较高, 如果按10%测算, 也就是说未来十年, 假设每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 到2015年, 对外直接投资额将达到1089亿美元, 2018年达1450亿美元, 应当说这个数字也是不小的。比较最近同年世界各国的投资数据, 按10%的增长率来预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在世界上也是能排到前五名的。

从2008、2009年两年看, 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额排全世界第12名, 2009年列第5名;中国利用外资, 2008年利用外资金额排世界第3名, 2009年排第2名。把这两个方面加起来, 应当说中国现在已经是国际投资大国。我们常讲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 经济方面应当说排第2、第3就是大国了, 现在我们投资方面也成为一个世界大家, 但还不是一个投资强国。截止2009年底, 我们在海外投资的累计存量为2400多亿美元, 截止今年6月底, 我们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把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存量和利用外资的存量放在一起做一个对比, 比例现在是0.25︰1, 也就是1︰4, 这说明我们在海外的投资存量还是没有我们吸引外资的存量数量大。另外, 我们在海外除了直接投资以外, 还有间接投资, 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加在一起, 中国在海外资产的总量已经超过了2万亿美元, 在这方面我们也要研究如何使他们更加安全, 如何保值增值。

(三) 中国对外投资潜力

投资研究专家邓宁把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与这个国家人均GDP数额连在一起, 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对外投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在人均GDP400美元以下的第一阶段和人均GDP在400~2500美元之间的第二阶段, 对外投资的数量比较少;人均GDP达到2500~4000美元的第三阶段时, 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加速发展, 如果人均超过4000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中国31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人均GDP的数额差距较大, 2009年, 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0美元, 北京超过10000美元, 天津9000多美元, 有的省5000多, 有的2000多美元, 贵州的最少, 仅为1501.7美元 (表3) , 中国经济的地区发展确实有一些不平衡, 人均GDP最多的上海与最少的贵州之间差距达7.6倍。依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在中国31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中, 处在第二阶段的省 (直辖市、自治区) 有6个, 占19.4%, 处在第三阶段的有15个, 占48.4%, 处在第四阶段的有10个, 所占比例是32.3%。这样看来, 中国80%左右的省 (直辖市、自治区) 已处在对外投资加速发展阶段了, 这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发展的阶段。一旦人均过了3000美元, 对外投资你想阻拦也阻拦不了, 这是企业自身的要求。2009年, 中国人均GDP达到了3679美元。正常情况下, 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6000美元。也就是说, 以后我们对外投资的实力将会进一步的提高, 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将从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 逐步走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举的阶段。

从部分省2009年人均对外投资的数额看 (表4) , 上海人均对外直接投资有50多美元, 北京是17.4美元, 从人均来看, 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还是比较低的, 对外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

从企业层面看, 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潜力也是巨大的。2010年5月, 中石油对外宣称, 未来10年将投入600亿美元发展海外业务, 这一家公司未来10年发展的计划就等于“十一五”期间全国商务发展计划所要达到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中国“十一五”商务发展计划是每年对外投资120亿美元, 五年对外投资600亿美元。中远集团计划在未来三年, 将向希腊投资51.31亿欧元, 大体上为66.7亿美元, 主要用于希腊港口的购买和改造。这两个例子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在对外投资的动力、能力、欲望还是比较强的, 企业对外走出去的层次, 也将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逐渐发展到品牌输出和文化输出, 渐进发展, 逐步提高。

总之,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 企业发展的动向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 投资规模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 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 海外企业资产将超过15000亿美元, 海外企业资产将超过15000亿美元, 跨国母公司数有望突破5000家, 海外企业数量有望达到3~5万家, 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数有望达到50~70家。

4.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就可以随心摆布。实际上, 整合并购的品牌的难度, 不亚于整合一个被并购的企业。

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是对外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成组成部分。

(一) 海外并购现状

2008年,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达302亿美元, 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54%, 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半的对外投资是对通过海外并购实现的;2009年, 海外并购金额为175亿美元, 占当年对外投资的31%, 有1/3的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并购实现的。这说明并购超过新建, 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近年来, 中国每年海外并购达到几百件, 涉及石油、有色金属、汽车、金融、电子、电讯等行业,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品牌并购。从海外并购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海外资产和股权等类型的并购是比较成功的, 但品牌和技术并购基本是不成功的。

(二) 品牌并购的误区

分析和总结近年来中国海外并购的案例, 特别是海外品牌并购的情况, 发现很多企业对海外口碑并购比较感兴趣, 积极性比较高。但从上海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 北京京东方集团收购韩国现代液晶显示器, TCL收购德国的施奈德以及法国的汤姆逊, 还有南京汽车收购英国的罗孚, 联想并购IBM, 以及其他的一些品牌和技术并购的案例可以看出, 有的失败了, 有的效果一般, 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过研究, 发现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方面存在4个误区:

1. 误认为购买品牌快于自己培养。

事实证明, 自主主导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必须自己长期培育, 想一下买来一个大的品牌, 不太可能。

2.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可以当主导品牌。

这也是一个误区, 买来的品牌一般只能当辅助品牌, 主导品牌应自己培育。

3. 误认为人家会将好的品牌和技术卖给自己。

实际上错了, 出售的品牌一般都是亏损的或走下坡路的品牌, 蒸蒸日上的品牌, 盈利的品牌是不会卖的。

(三) 结论

经过研究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的案例, 总结出以下5点结论:

1.海外品牌并购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有效和主要的方式。海外并购是加快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培育辅助品牌的一种方式, 但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一个有效和主要途径。要发展国际知名公司, 发展国际知名品牌, 怎么发展必须要好好研究, 主要还应该靠企业自己认真培养。

2.国际知名品牌和主导品牌需要企业自己长期培育。从世界品牌发展史来看, 大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品牌、主导品牌、知名品牌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 而不是买来的, 在品牌建设上急功近利不行, 想走捷径行不通, 国际知名品牌也买不来。从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国家来看, 国际知名品牌需要长期的培育, 通过品牌并购形成国际知名和主导品牌的案例比较少。

3.没有“血缘”关系的品牌当不了主导品牌。这里的“血缘”关系是指人家培育的, 不是自己企业培育的, 我们的一些企业误把并购来的海外没有“血缘”关系的品牌, 当成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主要途径。这实际上是把儿媳妇当成闺女了, 但儿媳妇毕竟不是闺女, 没有血缘关系, 要求不要太高;否则就会产生婆媳矛盾。当然, 这个比喻不一定很恰当, 有的儿媳妇比闺女还好, 但是这里讲的是一般的道理;闺女十月怀胎, 有血缘关系, 肯定是能说悄悄话的;儿媳妇是跟你儿子结婚, 法律上领了一个证, 成了一家人, 不能把儿媳妇当成闺女;买来的品牌成不了主导品牌, 只能成为辅助品牌。

4.并购辅助品牌成功概率较高, 但并购后需要认真整合, 需要呵护。最近这些年的海外品牌并购也并不是都不成功, 在机床和化工行业有一部分海外品牌的并购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 并购与本企业业务相近的品牌;第二, 并购辅助性的品牌;第三, 并购后, 认真整合, 不求造势。真正的并购往往是要沉住气, 并购完了要认真整合, 要使其能够发展起来。

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汽车市场;节能;新能源汽车;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10-01

一、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趋势

汽车产业全球化集中体现在特征上:一是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汽车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的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的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并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以往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从汽车产销量的地理分布看,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都出现了严重市场疲软,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形势看好。在亚洲,中国、泰国和韩国等凭借其良好成长性和巨大潜力,继续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上的亮点。据预测,全球汽车产量亚太地区将占到65%,而其中将有一半来自中国。

二、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就开始重视汽车产业发展规模问题,针对汽车产业暴露的厂商多、产量少、缺重少轻、轿车产品空白等问题进行了理性的规范治理和解决。20世纪90年代起,汽车产业在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合资化愈演愈烈,产业资金需求膨胀。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各地政府投资于汽车产业热情高涨,形成了过于分散、数量多、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布局,区域间车企分工协作能力差,重复工程多。基于汽车产业暴露出的组织结构问题,国务院1994年7月颁布实施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旨在运用外资实行大批量生产,促成国内企业的合并与集团化,形成二至三个大集团,着重解决“散、乱、低、慢”等问题。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六大汽车产业集群,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企业单位数量达10322家,其中75%以上集中在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内。汽车整车及改装车企业数为809家,汽车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376.42万人。

三、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空间、投资机会与盈利前景预测

未来时期随着影响中国汽车需求市场的价格、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跨国公司主导下的汽车合资企业不断在全球同步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将对未来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将成长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近年来,跨国公司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推动了国内汽车业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热潮。预计今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角逐将更加激烈,国内几大汽车集团依托跨国公司迅速扩张,将进一步加速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市场格局剧烈变化,投资并购机会将不断涌现。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高于国际水平,随着产品的价格下降,这极可能降低行业的利润率,但在价格下降的同时,成本、费用也有较大下降空间,利润总额等总量指标可能保持,甚至有可能提高。国家进一步降低一些税费,将为行业内大部分企业提供降价空间,如果产销规模能随降价得到有效扩大,规模效应将发挥出来,会使行业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

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1)中国汽车市场虽然过去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目前汽车千人保有量仍与世界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为80辆左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500辆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初步测算,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合理水平的上限为2.5亿辆左右,预计在2025年前后达到,那时的千人保有量估计为170辆左右,与当时世界平均水平相当。同时,我国的公路建设质量在近些年得到显着提高,未来基础设施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全国公路体系仍将不断延伸和扩大,这给汽车出行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条件,有利于促进汽车消费向中小城市进一步延伸。

(2)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汽车产业是波及范围最广和波及效果最大的产业。对钢铁、有色金属、橡胶、等原材料工业,铸、锻、热、焊、冲压、等设备制造业,机械、电子、电器、化工、等配套产品和零部件,公路建设、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都会产生巨大需求,从而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论中国对外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世界经济发展中国机遇挑战世纪初,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使中国不仅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而且也面临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带来的风险。正确认识和应对世界经济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对中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稳步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速度加快。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提供了空前方便的条件,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第二,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在新世纪初掀起兼并重组风潮,导致其规模不断扩大,加之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的不断发展,使跨国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第三,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大大加快了资本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络的兴起,使整个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仅传统经济活动走向全球化,而且生产、服务和技术创新也明显地全球化。与此相应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也已跨出原来的地域界限,呈全球化特性。第四,金融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使投资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移动成为可能。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速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升级的。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据世贸组织报告,目前各种形式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有100多个,世贸组织95%以上的成员参加了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地区组织。

新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特征:一是“开放性”。各区域经济集团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在加强与非成员国的对话与合作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合作。二是“复合性”。区域经济集团在不断加速自身发展,不断扩大范围的同时,区域组织间出现相互交叉“重叠”趋势。三是“渐进性”。主要是说区域集团的合作内容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发展,即从加强贸易、投资联系向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货币联盟方向提升。

(三)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已不局限于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提供服务,而是呈现出日趋独立发展的势头。国际金融活动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以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国际私人资本的膨胀,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规模也空前扩张。

(四)“知识经济”引发的重大转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开始了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了科技与知识的投入。以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新的增长点。

知识经济趋势使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变。其一是制造业的高技术化。计算机、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工业成为发展最迅速的产业。其二是第三产业的高技术化。服务业已成为高技术装备的主要采购者。服务业自身研究开发活动也日益频密,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比重迅速上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其三是就业结构的知识化。虽然世界所有国家就业者比重最大的仍然是初级劳动力,但高度技能岗位的比重在稳步上升。学习终身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学习型组织成为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中国发展的机遇难得, 但是面临的挑战和潜在危机同样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这里涉及社会生产力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能否建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增长,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协调的良性循环机制、能否真正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能否保持和发展健康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以及开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等问题。客观地说,在这些方面同样面临这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也将增加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风险和困难。

经济全球化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技术、管理和信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它将有力促进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国际贸易扩大和资本流动加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不仅为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增加出口,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现代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这种不合理经济秩序的运行将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强国和跨国公司通过自身的竞争优势,加强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和影响,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市场贸易构成一定威胁。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经济波动的风险加大。关税税率降低以及贸易壁垒的消除,加剧全球范围内投资、生产和销售的无序竞争状态。加之各国经济的依存度加强,一国经济的兴衰对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经贸发展的影响加深,甚至形成连锁反应,金融风险或经济危机传播更加迅速。大量的外资进入易于造成国内产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使中国企业面临并购和竞争的压力。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为中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但与地区国家建立相互依托的合作关系存在相当难度。

区域集团化对中国带来的重要机遇就是加速融入地区分工,有利于中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争取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也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对中国不断上升的出口贸易带来种种限制。区域性经济组织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与外部竞争。比如欧美等区域经济集团通过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内部贸易,对中国发展同美欧国家的经贸关系有不利影响。随着科技发展和新技术应用步伐加快,国

际竞争的焦点将越来越集中在高新技术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将越来越下降,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将逐步丧失,在国际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

(三)金融自由化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引入资金有利,但国际金融资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也将随之增加。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过程中,短期投机性资本活跃,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流动周期缩短,向那些正在采取较大开放政策措施的国家和地区流动,对我国经济融资具有积极意义。

金融自由化带来的问题一是国际资金市场争夺加剧。国际官方发展援助大幅度减少,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争夺资金的竞争日益激烈。二是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加速,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从而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一定挑战。

(四)知识经济将加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新一轮全球互动式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步伐加快,形成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保持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继而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在争相抢占高科技产业制高点和加快传统产业高科技化的同时,使得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必将加快国际间产业与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效应也进一步增强,为中国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今后的几十年中国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千载难逢的。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机遇,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及方针政策,对我国经济的超越性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国要通过坚持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制定稳健的经济安全战略,抵消世界经济新趋势对中国的造成负面影响;确立面向知识经济的发展思路,实现中国经济的跳跃发展;加大区域性经济合作力度,推动多级化格局的进程等多种手段促进本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论中国对外发展趋势 篇5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当年完成营业额5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新签合同额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34.7%。截至2008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630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340亿美元。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向规划、勘探、设计咨询等领域发展,通过带资承包和投资获得工程项目等方式,积极探索采用投资与工程相结合,通过与境外合作进行房地产开发、资源合作开发等方式,推动公司业务向高端业务发展。其次,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专业领域也不断扩大,除了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等领域外,已经发展到了石油化工、工业生产、电力工程、矿山建设、电子通讯、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核能和平利用以及工程咨询服务等诸多领域。再者,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向多元化深入发展,业务已经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亚、非传统市场外,在拉美市场、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市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中国公司承揽的项目数量逐年增长,规模和档次不断提升,队伍日益壮大。中国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地位明显提高。当前国际工程承包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欧美日等国的大型承包商已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中国企业在对外工程承包过程中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多数企业靠单打独斗,相互之间还存在着低价竞争的情形。此外,受到所在国政治、种族冲突、恐怖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面临的安全问题也日趋严峻。(来源于商务部网)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发展 论文 篇6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问题在当今世界上广泛地得到各国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知识产权所造成的摩擦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良好发展,而且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种摩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利用其知识产权优势建立知识产权壁垒来保护其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确实存在侵权的行为。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已经起着主导作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在世界经济贸易的竞争中己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但商品技术附加值的高低已成为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知识产品本身也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各国都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并力图阻止外来的更强大的技术优势的冲击。知识产权法已不单纯是保护国内智力成果的国内法,更重要的是各国力争成为经济强国的基本国策的集中反映。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东南沿海抓住了产业转移的历史机会,把自己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21世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俨然已是全球加工生产中心,掌握了一定的生产主导权,但我们长期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贸易主导权却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到新的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出现了,比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地的制造成本已经比我们更加低廉。旧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需要建立新的优势,把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价值的磁场。重组产业链,不仅是迫在眉睫,而是正当其时。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制造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习惯于靠海外订单赚取微薄利润的出口加工基地,一时间陷入了冰点。对它们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迈上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

以“高姿态”顶立于世贸的舞台

创造”转变是最现实也是最急迫的一条路。

2009年,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受理的18起知识产权案件中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达7起。而且,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几乎都是我国成长性最好的新兴产业。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随着美国、日本在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优势渐失,知识产权争端成为其收复在华市场的一种主要的非贸易手段。尤其是在中国入世后,外汇、劳动力、投资环境等贸易壁垒因素正在淡化,技术壁垒的力量更加凸显,越来越多进入中国的外资公司意识到,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将最终取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状况。据国家知识产权资料显示,去年受理的申请专利453807件其中中国外企申请96208件,约占总数的21.2%,在其申请的专利种很多集中在中国支柱企业的核心技术。这些国家通过专利申请,将其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并将其作为壁垒使我们企业难以进入。另外,目前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尚不够成熟,许多本土企业拥有的商标,专利等被外国企业抢先在中国注册,转而状告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生产销售能力,更不用说将其产品出口到外国。

在这次范围巨大的国际贸易变革中,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全面提升竞争的水平?

就中国而言,面对全球加强保护知识产权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做到:

(一)树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也是利用知识产权的主战场。我国企业及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及民族工业受到的危机与挑战, 真正树立起知识产权意识。既重视外国人的知识产权, 又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 实施专利权部署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和手段。

(二)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侵权之诉。我国企业, 特别是外贸企业要转变观念, 改变以往消极对待知识产权纠纷的态度, 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侵权之诉。有不少中国企业, 自身并没有侵权行为, 但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常常放弃应诉的机会, 白白失去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 而有过侵权行为的企业, 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消极应诉而支付超过正常水平的侵权费用。

(三)深入了解研究国际规则及主要国家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及实践。我国是WTO成员, 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应注意WTO, TR IPS对知识产权的规定, 同时对主要贸易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践也应有所了解, 掌握其主要法律规定、立法趋势及法院的判例, 才能更大限度地避免撞入知识产权壁垒。如对知识产权权利穷竭原则, 要把握当前主要贸易国所采取的原则。

(四)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管理。目前, 企业间甚至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谁占有的人才多, 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中国企业将会越来越多遭遇国际企业的竞争, 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限制会更加严重情况下, 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视, 那么中国企业将会因为失掉“知识产权人才”而失掉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市场。

总之, 面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加强, 我们只有将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积极申请专利、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等措施, 才能让我国企业免受切肤之痛,并让知识产权这把双刃剑为中国自身所用。为此,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与宣传, 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以增强我国科技、经济竞争能力, 更好地参与并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论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趋势 篇7

一、中国室内设计的现状

在目前这个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年代, 设计活动在合理创造生活的同时, 不苟同于社会潮流, 并且能为生活创造更多好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 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都与时俱进, 室内装饰成为了消费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现阶段, 中国的室内环境设计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制约, 普遍出现照抄照搬西洋或中国古代建筑样式或装饰部件的情况和以拼凑代替设计的现象。中国的室内环境设计面临着新的课题。

1、室内环境设计师知识结构不完善。

当今我国从事室内环境设计师主要来自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师和从事建筑设计的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设计师思维的纯艺术化, 表现为唯美主义, 设计概念与现实脱节;建筑设计专业出身的设计师在学校接受了美术设计的知识, 但是在设计构思上却受到严谨的规范化思维习惯的制约。

2、室内环境设计制图规范不统一。

目前, 我国室内环境设计制图没有统一的设计规范。室内环境设计制图局限在某一群体或某一地区的交流。其共同的特点是室内环境设计制图规范部分地沿用了建筑制图规范, 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给设计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设计语言交流带来了不便。

3、室内环境设计雷同化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和城市的特色。

流行性的设计被人们所接受。现阶段的室内环境设计普遍出现照抄照搬西洋或中国古代建筑样式或装饰部件的现象, 设计手法以拼凑代替设计。导致消费者对室内环境设计行业的诚心度下降, 影响中国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

4、室内环境设计的部分设计师小农意识和消费者观念的局限直接导致室内装饰材料的大量浪费。

生活中到处出现“装修—拆除—再装修—再拆除……”的现象, 没有统一的、合理的、长远的规划措施;设计定位不准确, 将设计对象理解为“三位模式”而忽视“四维模式”中时间的概念。没有将设计放在一个宏观环境下分析。

二、中国室内设计的基本发展方向

1、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的发展

人性化室内设计的理念即以人为本, 这是室内设计永远的主题, 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也将延续与深化这一主题。住宅的核心是人、环境和建筑, 它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满足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自然性、环保性、亲和性和行动性, 以保障人民健康, 实现人文、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的目的是一切从居住者出发, 从人性出发, 方便人的行为, 满足人的需求。要从强化人与外界事物的联系, 甚至从人的生活环境、人类社会、人的历史及未来着眼来研究, 抓住设计的真正意义, 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需求, 使居住者生活在舒适、卫生、安全和文明的居住环境中。

2、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发展

在当代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又一个基本观点, 是在创造室内环境中高度重视科学性, 高度重视艺术性, 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发展的历史来看, 具有创新精神的新的风格的兴起, 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 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 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现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 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 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 也日益予以重视。

3、动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首倡绿色设计理论的是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他在20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中提出有限资源论, 强调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和环境保护问题。所谓绿色设计 (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意识设计等) 是这样的一种设计, 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 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 (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 , 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 在满足环狡目标要求的同时, 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和质全等。中国的室内设计中也出现了绿色设计发展趋势, 例如:人性化设计趋势。从绿色设计发展的现状来看, 绿色设计产业在我国有发展的空间和必要性。尤其要注重在绿色设计中注入人性化关怀的内容, 是新的工业设计时代的需要。绿色设计基点是从人类切身利益出发, 有效地利用自然, 回归于自然, 重复利用, 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合理化设计趋势。绿色设计要全面考虑光、声和空气质量的综合条件及相应的设备配置。延续性设计趋势。健康、有益、节能、低耗能和低污染的绿色设计理念设计, 涵盖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概念。

4、高度民族化, 多元化发展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其特征表现在设计领域主要是“多元性”和“复合性”,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 无论是物质和精神, 想要存在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在设计领域, 要想在国际设计中有一席之地, 我们的装饰设计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华文明的精髓。综观世界建筑, 杰出大师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现代设计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方式, 受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生活需求、现代的生产技术条件及现代的经济方式的影响与制约, 因而我们要以现代的眼光、用当下的思维去进行创造、进行设计。然而, 传统是我们的根基, 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没有了“根”, 我们不可能走到今天, 更不可能走向未来, 因而我们决不能抛弃传统, 更不能像有些设计师所说的“与传统‘决裂’。传统不仅不能忘却乃至抛弃, 反倒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供新观念、新方法、新工具驰骋开拓的领地, 使我们今天的研究不仅属于当前, 而且融入历从而丰富着人类造物思想发展研究对象的内涵, 并通过新的解释角度和新的理论发现对其历史意义作进一步阐明。现代人所发展的造物设计知识系统, 不应该脱离自己的文化背景。因为脱离自己的文化背景, 就必然脱离中国当前的现实, 脱离自己当下的生活土壤。

因此, 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讲现代化, 又讲传统。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应当运用这些建筑装饰的文化瑰宝和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结合时代特色, 发展地域文化、促进设计创作的繁荣发展。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后, 文艺界、设计界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对民族文化的表现,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我国的室内装饰设计界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的表现中国文化的设计作品。时代在变化, 不同时代的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设计作品应具有“中而新”的感觉。对于中国文化问题, 我认为首先是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自己本地域、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地域的才是民族的。在这个方面, 日本的“拿来主义”是我们学习的很好的例子, 日本在六十年代才开始真正的现代设计, 在此之前, 日本吸取了各国的文化精髓进而形成自己国家的新特色, 而作为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更应该吸取本国特有的精髓, 将其融入现代设计的各个方面,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风格。同时, 21世纪是“融创时代”, 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 21世纪也是中国的世纪。人类历史的前进, 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地域文化而言, 拥有文化。

5、高度现代化、技术化、个性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 设计中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 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 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大工业化生产给社会留下了千篇一律的同一化问题。相同楼房, 相同房间, 相同的室内设备。为了打破同一化, 人们追求个性化。一种设计手法是把自然引进室内, 室内外通透或连成一片。另一种设计手法是打破水泥方盒子, 斜面、斜线、或曲线装饰, 以此来打破水平垂直线求得变化。还可以利用色彩、图画、图案, 利用玻璃镜面的反射来扩展空间等等, 打破千人一面的冷漠感, 通过精心设计, 给每个家庭居室以个性化的特性。最近, 国际上工艺先进国家的室内设计正在向高技术、高情感方向发展, 这两者相结合, 既重视科技, 又强调人情味。在艺术风格上追求频繁变化, 新手法, 新理论层出不穷, 呈现五彩缤纷, 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中国的室内设计师也正不断吸取国际上设计的新的发展趋向, 带领中国的室内设计朝着个性化、高科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三、发展中国室内环境设计的要求

1、室内环境设计应满足使用者使用功能的需求。

室内环境设计以创造具有优美、舒适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 把满足使用者在室内进行生产、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置于首位。

2、室内环境设计要满足使用者精神功能的需求。

室内环境设计的精神就是要影响使用者的情感、意志和行动, 因此要研究使用者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使用者的情感与意志;研究使用者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3、室内环境设计要充分符合地区特点与民族特色的要求。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各民族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的不一样, 在建筑风格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各个民族的地区特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差异, 使室内装饰设计也有所不同。设计中要体现民族和地区特点以唤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室内环境设计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的要求。

应重视对中国国情的分析, 广泛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中吸取素材。除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阅历。准确表达设计意图和思想, 与使用者沟通, 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使用者。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和应用材料能力, 重视概念设计。不断研究“回归自然”的理念, 运用具象的抽象的设计手法来创造并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性。

结语

中国室内环境设计向何处发展, 是一个应高度重视现实课题。在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中, 创造一个自然、和谐的室内环境, 营造一个高度人性化的空间氛围, 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中国室内环境设计的现状来看, 其核心归结为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对信息的占有量。为中国人创造良好的室内活动空间, 是设计师应尽的责任, 同时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摘要: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 大多数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室内环境中度过, 人类创造环境, 同时环境影响人。人们生活在环境空间中, 环境空间设计的质量的好坏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特别是在竞争激烈, 生活相对紧张的现代社会, 一个完美的空间环境, 应该是除了其自身的实用功能之外, 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功能。只有这样, 环境空间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

关键词:可持续,民族化,科技化,多元化,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张绮曼:《中国当代室内设计趋向》, 《建筑学报》, 1995 (11) 。

[2]张进詹、旭军等:《室内空间设计》,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1年。

[3]张绮曼, 郑曙肠:《室内设计资料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年。

[4]陆震伟主编:《室内设计》,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

论中国对外发展趋势 篇8

老龄化;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9-0026-02

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国,在其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始终和人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拥有近十亿的农村人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正是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使得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进一步降低。然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深使中国这一比较优势面临被弱化的危机。

今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显示,在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至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的阶段。

“根据中国数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发现,在2000年时,中国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最高。自此之后,中国老年人加小孩占总人口的比例开始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正大幅提高。从不同阶层来分析,干部、管理者,以及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变化不大,但是农民工却出现巨大的分化:第一代农民工变成老年人,而新一代的农民工的加入使群体结构更加年轻化。数据显示,在1938年到1956年出生的人口中,农民占比达到57%,工人占比只有25%。而在1977年到1997年出生的人口中,工人占比增加了一倍多,达到55%,而农民占比则减少到25%。越是年轻人,种地的越来越少,进城做工的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农村未来可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将越来越少。”(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劳动力的逐渐减少意味着中国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纵观现阶段的中国对外贸易我们不难发现:

一、现阶段中国的出口产品依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中国虽然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但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的基数决定了我们在对外贸易中依然是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充分利用劳动成本低的优势在对外贸易中获利。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在减慢,但是目前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转移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继续保持现有的比较优势。

二、欧美等发达国家频繁地对我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

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下,我们的出口产品价格低廉,大量的低价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给国外的同类产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国相关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于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企业,频繁地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这种做法严重地损害了我国出口商的利益,限制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这一被动局面,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三、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将逐渐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各国必须抓住全球化这一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在这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如果不能重新确立属于自己的比较优势并长期保持下去,将会在未来的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是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拉动。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攀升。这反映出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渐凸显,劳动力短缺隐患的出现,中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将会被取代。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的进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升级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模式,加快制成品产业的发展步伐,实现加工型贸易的转型将是未来对外贸易的工作重心:

一、未来五年中国的最大优势依然是劳动力优势

尽管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特征,但离“刘易斯拐点”还有一定的距离,未来五年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因而我们将继续保持劳动力的优势。但是在继续保持这一比较优势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具有成熟管理经验和较高文化素质的高素质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是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同时,中国应该继续以劳动力的巨大优势吸引外资,在促进就业的同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这些技术和经验能对我们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逐步扩大加工型贸易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现阶段的对外贸易中,制成品所占的比例正在提高,然而我们因该看到在利益的分配上中国的加工业只占到了极小的比例,仅仅是以付出的劳动参加分配。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厂,应该发展自己的加工业,形成以制成品工业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由OEM向ODM转变,提高我国制成品产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在利益分配中的地位。这需要中国的制成品加工业在国内充分利用市场的优势培养竞争力,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支持,包括引导建立制成品工业的产业集群,扶植重点企业,产生规模效应;在对外贸易中积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对国际市场的同类产品实行保护关税,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通过补贴等优惠政策帮助本国的制成品产业迅速和健康的发展。加工型贸易的快速发展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为应对这一国际环境,扩大我国加工型贸易的作用和地位势在必行。

人口老龄化问题向中国多年来形成并保持的传统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如何赋予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新的特点并逐步建立以加工型贸易为主的产品出口结构应该成为今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工作重心。如果能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建立属于中国的新的比较优势,并能在长期的贸易中获利,将是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上一篇:福利费个税问题下一篇:慢下来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