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24-10-09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共10篇)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篇1

摘要:报告回顾了2009年及2010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运行的特点。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进入2010年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恢复性增长态势, 出现较大幅度回升, 顺差持续下降并在3月份出现逆差。报告认为, 从今年一季度进出口形势来看,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继续好转。同时也要看到, 一季度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回升,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去年基数较低。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曲折, 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同时存在,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报告指出, 在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 要继续落实好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 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保持出口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稳定进口促进政策, 敦促有关国家取消不合理的出口管制, 引导企业合理增加进口。利用当前外贸回升的有利时机, 调整和优化进出口结构, 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努力实现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一、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措施,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改善贸易融资环境,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千方百计稳定外需。同时,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贸易促进活动, 鼓励增加进口。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逐步回稳, 稳外需、扩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进出口大幅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根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 最新公布的数据, 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 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1.进出口总体大幅下降, 但降幅逐季收窄并在年底转为增长

2009年, 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 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 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 下降11.2%。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 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 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 下降34.2%。分季度来看, 一季度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 世界经济深度衰退, 外需严重萎缩, 中国进出口也大幅下降;三季度开始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措施逐步见效, 世界经济开始企稳复苏, 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回稳, 加上国内稳外需政策效应不断显现, 中国进出口形势逐步好转并在11月份转降为升。第一、二、三季度进出口额, 同比分别下降24.9%、22.1%和16.7%, 第四季度进出口同比由负转正, 实现了9.2%的增长。

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比较平缓, 机电产品出口回升相对较快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由于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物美价廉, 加上这类商品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 下降相对平缓。2009年, 纺织品出口599.7亿美元, 下降8.4%;服装出口1070.5亿美元, 下降11.0%;鞋类出口280.2亿美元, 下降5.7%;家具及零件出口253.3亿美元, 下降6.0%。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大多属于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为明显, 但在世界经济企稳复苏的带动下恢复得也比较快。一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下降, 二季度以后降幅显著缩小, 11、12月份机电产品分别增长3.2%和26.8%, 高新技术产品增长14%和40.7%, 均领先于总出口回升。全年机电产品出口7131.1亿美元, 下降13.4%,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69.1亿美元, 下降9.3%, 下降幅度均低于总出口降幅。

3.一般贸易总体出口降幅较大, 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继续上升

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 一般贸易受到较大冲击, 加上上年基数相对较高, 出口下降明显。全年一般贸易出口5298.3亿美元, 下降20.1%, 占出口总额比重由上年的46.4%下降到44.1%。加工贸易与国际产业链联系紧密,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受到的影响较大, 但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 下半年加工贸易订单和出口逐步恢复。全年加工贸易出口5869.8亿美元, 下降13.1%, 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48.8%, 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全年出口848.5亿美元, 下降7.9%, 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主要是“走出去”带动了相关设备和产品出口。

金额单位:亿美元

金额单位:亿美元

金额单位:亿美元

金额单位:亿美元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金额单位:亿美元

金额单位:亿美元

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回升较快, 民营企业出口降幅较小

与加工贸易出口类似,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同样呈现年初大幅下降、下半年快速反弹的走势。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722.3亿美元, 下降15.0%, 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比上年略有升高, 达到55.9%。私营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全年民营企业出口3384.4亿美元, 仅下降11.6%, 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6.7%上升到28.2%。国有企业出口1909.9亿美元, 下降25.8%, 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

5.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 自澳大利亚进口保持增长

在前三大贸易伙伴中, 中国对欧盟出口2362.8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19.4%, 自欧盟进口1278.0亿美元, 下降3.6%;对美国出口2208.2亿美元, 下降12.5%, 自美国进口774.4亿美元, 下降4.8%;对日本出口979.1亿美元, 下降15.7%, 自日本进口1309.4亿美元, 下降13.1%。与东盟贸易下半年开始趋好, 全年对东盟出口1063.0亿美元, 下降7.0%;自东盟进口1067.1亿美元, 下降8.8%, 东盟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在主要贸易伙伴中, 与澳大利亚、东盟和美国的贸易比重略有上升, 与欧盟和俄罗斯的贸易比重略有下降。前十大进口贸易伙伴中, 仅自澳大利亚进口保持增长。

6.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量继续增加, 扩大内需带动消费品和资本品进口扩大

在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作用下, 中国国内投资、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需求旺盛, 部分消费品、投资品进口增加。2009年全年铁矿砂进口62778万吨, 增长41.6%;大豆进口4255万吨, 增长13.7%;原油进口20379万吨, 增长13.9%;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2381万吨, 增长34.5%;钢材进口1763万吨, 增长14.3%;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429万吨, 增长62.7%;纸浆进口1368万吨, 增长43.7%。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量增长2.8%, 飞机进口量增长5.9%。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 公布的数据, 2009年中国的出口降幅低于全球出口降幅7个百分点, 进口降幅低于全球进口降幅13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 中国政府稳外需、扩进口的政策措施, 不仅对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对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2010年以来中国外贸增长的特点

今年以来, 世界经济继续复苏, 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 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 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恢复性增长态势, 出现较大幅度回升, 顺差持续下降并在3月份出现逆差。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出口加快恢复

在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和国内需求增加的带动下,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达到6178.5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 同比增长28.7%, 比2008年同期增长3.3%;进口3016.8亿美元, 增长64.6%, 创季度增速历史最高。3月当月进出口总额2314.6亿美元, 同比增长42.8%。其中出口1121.1亿美元, 增长24.3%;进口1193.5亿美元, 增长66.0%。

2.顺差规模持续下降并在3月份出现逆差

由于进口增速持续快于出口, 今年以来中国顺差规模延续了去年10月份以后大幅下降的态势。一季度, 顺差144.9亿美元, 下降76.7%, 其中3月当月逆差72.4亿美元, 结束了自2004年5月以来连续70个月顺差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内外需复苏不同步, 内需回升的速度高于外需, 进口价格的上涨幅度高于出口价格回升幅度, 导致进口增速高于出口。

3.主要商品进出口均实现持续增长

今年一季度, 中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出现了较快的恢复性增长, 出口额分别为1890.8亿美元和990.6亿美元, 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1.5%和39.1%。机电产品中,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出口增长43.3%, 集成电路出口增长54.3%。消费类商品出口总体平稳, 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长26.6%, 服装增长9.1%, 家具增长20.6%, 彩电增长48.2%。这说明全球经济形势继续好转, 投资与消费有所回暖, 也与企业库存正常化密切相关。与此同时, 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大宗商品进口呈现量价齐升, 原油进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49.8%, 铁矿砂进口额增长42.4%, 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额增长69.3%。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加快, 增幅分别达到49.8%和50.5%。

4.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上升

今年一季度, 一般贸易出口1413.1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6.6%;进口1683.8亿美元, 增长72.2%, 高于整体增幅7.6个百分点, 对进口增量贡献59.6%, 拉动进口增长38.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1516.9亿美元, 增长29.8%, 占外贸出口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进口888.2亿美元, 增长56.3%。其他贸易方式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出口增长34.6%, 进口增长55.2%。

5.民营企业进口高速增长

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增长继续快于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进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一季度, 民营企业出口920.1亿美元, 增长36.6%;进口581.4亿美元, 增长90.8%, 高于整体增幅2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出口495.1亿美元, 增长17.3%, 低于整体增幅11.4个百分点;进口856.6亿美元, 增长63.1%。外资企业出口1746.5亿美元, 增长28.4%;进口1578.8亿美元, 增长57.4%。

6.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均大幅回升

今年一季度, 中国对欧盟出口653.7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31.0%;对美国出口544.5亿美元, 增长19.7%;对日本出口257.0亿美元, 增长17.7%。自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口分别增长43.0%、42.7%和56.6%, 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再次出现强劲增长, 特别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带动双边贸易快速增长。对东盟出口292.3亿美元, 增长46.7%, 自东盟进口336.8亿美元, 增长76.6%;对印度、俄罗斯、巴西出口分别增长38.7%、39.3%和88.3%。

三、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从今年一季度进出口形势来看,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继续好转。同时也要看到, 一季度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回升,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去年基数较低,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曲折, 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同时存在,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首先,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 但复苏基础尚不稳固。

当前,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更加明显。美国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 受政府刺激经济措施影响, 私人投资正在恢复, 居民消费温和增长, 进出口持续扩大。欧盟和日本经济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新兴市场经济有望出现较强劲的回升。IMF最新预测将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从3.9%上调为4.2%。但是, 世界经济持续全面回升还面临不少困难, 复苏进程仍存在很多变数。一是无就业复苏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2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升至10%, 创1998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美国2月份开工率为72.7%, 比近30年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失业劳动力和闲置资本重新跨部门配置需要较长时间, 必然制约消费和投资需求。二是全球主权债务风险加大。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 主要经济体财政赤字率继续攀升, 其他一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地区可能受到波及。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日趋明显。主要发达国家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深层次矛盾, 如金融体系制度性风险和监管不力问题还没有解决, 不良资产短期内难以根本消化掉。各国宏观政策在时机选择和力度把握上面临不少掣肘, 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加剧。

其次, 国际市场需求回暖, 但动力不足、保护主义加剧。

在融资条件改善、投资和消费回升以及补库存需要刺激下, 今年以来国际贸易迅速恢复。趋于活跃的贸易商品已经从初级产品、非耐用消费品延伸至耐用消费品和投资类产品。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 将会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的增长。WTO预计, 2010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9.5%。但是,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存在着整体或局部不确定性, 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前景不明朗、产能过剩仍较普遍的情况下, 消费和投资需求出现全面持续大幅回升的动力不足, 企业库存正常化对需求拉动的效应也会逐步减弱。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今年一季度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19起, 涉案金额11.9亿美元, 同比增长93.5%。与低碳经济相关联的技术贸易壁垒趋于增多。

第三, 企业经营环境总体改善, 但成本上涨等压力增加。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回暖, 国内保持扩内需、调结构和稳外需各项政策措施相对稳定, 效应将继续显现, 进出口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也在进一步增强。但是, 随着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国内资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加上沿海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等问题, 企业面临国际竞争加剧和国内成本上升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波动频繁, 增加了企业汇兑风险。

第四, 扩大内需可以带动进口, 但增加进口仍面临许多制约。

2010年, 中国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努力保持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较快增长, 稳定进口促进政策, 将进一步拉动能源资源、技术装备、中间产品和消费品进口。但是, 在流动性严重过剩、世界经济回暖、通胀预期上升的带动下,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继续呈上行态势, 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进口。同时, 美欧等发达国家仍然实行不合理的出口管制措施, 直接制约中国企业进口, 并影响到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改善。

从总体上看,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继续改善, 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 要继续落实好稳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 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保持出口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稳定进口促进政策, 敦促有关国家取消不合理的出口管制, 引导企业合理增加进口。利用当前外贸回升的有利时机, 调整和优化进出口结构, 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努力实现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链接1: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概况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世界经济全面下滑, 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在上半年经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随着各国金融稳定、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 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 消费和投资缓慢恢复, 经济下滑速度放缓并企稳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发布最新报告, 2009年世界经济下滑0.6%, 认为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主要国家资本市场逐步回稳、制造业开始恢复增长、进出口贸易显著上升, 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恢复性增长, 增速达到4.2%, 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3%,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3%。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骤减、贸易保护措施增加, 世界贸易明显下降。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 统计, 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 跌至12.15万亿美元, 世界贸易量下降12.2%, 为70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国出口额下降13.9%, 欧盟下降14.8%, 日本下降24.9%, 均高于世界平均降幅。进入2010年, 随着世界经济缓慢恢复, 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前两个月, 美国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6%和14.8%, 欧元区分别增长3%和7%。3月份, 日本进、出口分别增长20.7%和43.5%。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大国贸易增长更为显著。WTO预计, 2010年世界贸易将增长9.5%, 其中发达国家出口增长7.5%, 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约11%, 但世界贸易额仍无法回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

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国直接投资 (FDI) 造成冲击, 投资规模大幅下挫。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UNCTAD) 报告显示, 2009年全球FDI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 下降39%。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大幅下挫41%, 流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FDI分别下降35%和39%。作为国际金融危机"震中"的美国吸收FDI1370亿美元, 比2008年下降57%。受金融市场萎缩、资金短缺的影响, 作为FDI增长"发动机"的跨国并购大幅减少。2009年上半年, 全球10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案只有40宗, 不到2008年同期数据的1/3。UNCTAD的报告认为, 随着投资环境和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 预计2010年全球FDI可能出现温和反弹, 2011年将增长强劲。在国际资本的地区流向上, 中国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将依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农业、服务行业、采矿业等将是未来投资的重点, 但制造业投资恢复的速度相对稍慢。

单位:%

二、当前世界经济贸易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 世界经济复苏的态势更加明显, 但由于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矛盾的总爆发, 有很多深层次矛盾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将充满坎坷。

1.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陆续出台了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随着世界经济逐渐企稳复苏, 宏观政策走向成为2010年关注焦点。对美国和欧元区来说, 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没有完全出清, 很多金融机构还存在亏损;经济尽管开始回升, 但也并走上持续全面复苏的轨道, 特别是失业率依然很高, 贸然退出可能会给经济带来二次衰退风险。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 如果退出战略实施过早, 即在私人消费和投资尚未真正成为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之前实施退出, 经济复苏可能因此而夭折。但若退出战略过晚实施, 庞大的货币供应将导致全球通胀压力上升。预计短期内, 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实施大规模退出策略的可能性不大, 一些经济恢复情况依然不理想的国家, 比如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等, 还可能进一步采取刺激政策, 未来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将日趋分化。

2.主要经济体财政负担不断加大

为应对金融危机, 各国不断加大财政刺激的力度, 使得政府开支迅速增加, 财政赤字急剧上升。据英国《经济学人》的资料, 截至2010年2月, 全球各国负债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 预计2011年全球主权债务将超过40万亿美元。美国2010财年财政赤字仍高达1.42万亿美元, 占GDP的9.2%。欧元区国家赤字率均已超过占GDP3%的参考“警戒线”, 2010年法国预算赤字将占GDP的8.2%, 德国将占GDP的5.5%, 欧元区总体赤字可能会超过GDP的7%, 欧盟27国中有20国出现赤字超标问题。日本政府债务总额将升至占其GDP的229%, 居发达国家之首。全球性赤字高企, 伴随的正是全球主权债务的高涨。在经济复苏脆弱的形势下, 各国推出的削减赤字计划, 面临诸多障碍与风险, 各国试图在“保增长”、“保就业”与“削赤字”之间取得平衡, 显得困难重重。

3.就业全面恢复仍需较长时间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各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目前美国、日本失业率仍在高位, 欧洲失业率继续攀升, 创多年来的历史新高。历次经济金融危机表明, 在经济开始复苏后, 失业率通常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IMF发表报告预计, 2010~2011年经济复苏不会有效降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2010年, 尽管就业人数将有所增长, 但新增工作岗位无法为不断壮大的劳动力大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失业率居高不下问题短期内难有根本性改善。2009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为8.8%, 预计2010年美国失业率很难降至9%以下;2011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将保持约9%的水平, 政府仍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弥补私营部门就业增长缓慢的问题。

4.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依然存在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消费和投资需求大幅萎缩, 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 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 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 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 各主要经济体的自顾性进一步增强, 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 持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目前, 由于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领域依旧存在, 且有将保护主义手段延伸至如汇率、知识产权以及低碳与环保节能等领域的可能。

5.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产能普遍过剩等因素影响, 2009年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但是,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状况进一步好转, 2010年通胀压力明显增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很可能重新踏上高速增长之路, 对原油、有色金属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会有所增加。同时, 为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 各国暂时不会大规模政策退出, 一些经济恢复缓慢的国家甚至还可能加码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 因此全球流动性将相当宽松。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存在贬值压力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共同作用下,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继续走高, 加剧各国通胀压力。

三、2010年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前景

美国尽管美国经济在2009年第四季度强劲增长5.6%, 创下6年来的最高季度增长水平, 但由于前两季度的严重衰退, 2009年美国经济依旧下降2.4%, 创1946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库存正常化、企业更新设备投资是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的主因。今年以来, 美国经济延续2009年底以来的态势, 2月份个人消费开支增长0.3%, 连续第五个月增长, 显示美国经济复苏仍在持续。但接近10%的失业率依然是美国经济的一大难题。自2008年12月以来, 美联储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 目前仍然重申其将在“更长时期内”维持该水平。2010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幅在2.5%~3.4%之间。

欧元区在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下, 在库存增加和出口增长的带动下, 2009年第三和第四季度, 欧元区GDP环比增长止跌回稳, 但全年经济增长仍然下降3.9%。进入2010年, 受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及出口订单推动, 欧元区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由上月的54.2增至56.6, 为40个月来最高水平。但欧元区失业率继续攀升, 2月失业率由1月的9.9%增至10.0%, 是199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欧元区企业仍面临疲弱需求, 复苏强度仍不足以抑制企业裁员。希腊债务危机加重欧元区经济恢复的难度, 加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及爱尔兰的财政状况同样艰难, 预计希腊援助计划不会结束欧元区的忧虑形势, 欧洲国家财政问题随时可能蔓延到希腊以外的地区。有关机构预计2010年欧元区整体经济增速为1.2%, 在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差。随着失业率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 中长期财政负担将越来越大, 公共债务持续大幅增长将对欧元区经济增长与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日本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一季度日本GDP增长率大幅下滑8.8%, 拖累全年经济下滑超过5.0%, 成为二战后的最大降幅。进入2010年, 随着世界经济恢复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强劲带动, 国际市场需求好转, 出口成为日本经济增长动力。外贸形势好转带动1月份日本工业生产同比大幅增长18.2%, 运输设备生产环比增长5.5%, 失业率比上年有所下降。预计2010年, 在通缩仍将持续的情况下, 日本央行继续面临各方面要求将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的压力。日本民间经济学家预计, 2010年第一和第二季度, 日本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1.3%和1.1%, 全年达1.6%。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尽管多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但亚洲主要新兴经济体率先回升并引领全球经济复苏。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在2009年只经历了温和下降。由于许多新兴市场经济较快恢复, 流入这些市场的资金回升, 部分缓解了资金压力, 但也加剧了这些国家资产价格泡沫风险。2009年3月以来, 主要新兴经济体股市率先收复失地。得益于国内需求和良好的经济基础, 拉美地区经济受金融危机拖累较为缓和, 民间消费与投资使得该地区2009年经济呈现增长。世界银行预计, 发展中国家有望走向相对强劲复苏, 2010年将增长5.2%, 2011年增长5.8%, 均高于2009年的1.2%。

相关链接2: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一、对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中国政府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较快扭转了经济明显下滑态势, 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1. 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加快。

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 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 增长4.2%, 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 增长9.5%, 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 增长8.9%。分季度看, 一、二、三、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6.2%、7.9%、9.1%和10.7%, 经济增速逐季加快。

2. 农业保持稳定发展。

粮食连续六年增产, 全年粮食产量53082万吨, 比上年增加211万吨, 增长0.4%。其他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 全年棉花产量640万吨, 比上年减少14.6%;油料产量3100万吨, 增长5.0%;糖料产量12200万吨, 减少9.1%。全年肉类总产量7642万吨, 比上年增加5.0%, 其中猪肉产量4889万吨, 增长5.8%;禽蛋产量2741万吨, 增长1.4%;水产品产量5120万吨, 增长4.6%。

3. 工业生产较快回升。

全年工业增加值134625亿元, 比上年增长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12月当月同比增长18.5%, 比1~2月份累计增幅高14.7个百分点。分企业性质看,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9%;私营企业增长18.7%。分轻重工业看, 轻工业增长9.7%, 重工业增长11.5%。

4.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元投资计划, 积极引导社会投资, 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回升,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 比上年增长30.1%, 增幅比上年高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投资194139亿元, 增长30.5%;农村固定投资30707亿元, 增长27.5%。在城镇固定投资中, 第一产业投资3373亿元, 比上年增长49.9%;第二产业投资82277亿元, 增长26.8%;第三产业投资108489亿元, 增长33.0%。分地区看, 东部地区投资95653亿元, 比上年增长23.0%;中部地区投资49846亿元, 增长35.8%;西部地区投资49662亿元, 增长38.1%;东北地区投资23733亿元, 增长26.8%。

单位:%

5. 城乡居民消费持续较快。

在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和住房消费等政策措施带动下, 城乡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 同比增长15.5%,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6.9%, 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85133亿元, 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40210亿元, 增长15.7%。分行业看, 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05413亿元, 增长15.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7998亿元, 增长16.8%。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行业零售额中, 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2.3%, 家具类增长35.5%, 建筑装潢材料类增长26.6%。

6. 外经贸在逆境中取得新发展。

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2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7亿美元, 下降16.0%;进口10056亿美元, 下降11.2%, 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 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00亿美元。随着国际市场需求趋稳, 稳外需、扩进口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2009年下半年开始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 国际市场份额得到巩固。8月份, 利用外资持续下滑局面得到扭转, 开始转降为升。企业“走出去”逆势上扬, 全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6.5%。

7. 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 11月份开始同比涨幅由负转正, 上涨0.6%, 12月份上涨1.9%。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5.4%, 12月份起同比涨幅由负转正, 上涨1.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7.9%, 但随着国内需求增加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回升, 从4月份开始环比连续9个月上涨, 12月份环比上涨1.4%。

8. 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 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 实际增长8.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

二、2010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

今年以来, 随着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和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 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得到巩固, 国民经济实现较好开局。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11.9%, 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 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 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 增长10.2%。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2%, 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9%, 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9%, 拉动GDP-1.2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1.农业生产总体基本稳定, 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增加。针对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干旱, 全力组织抗击旱灾, 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关部门预计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946万公倾, 比去年增加47万公顷。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104万吨, 同比增长4.7%, 其中猪肉产量1427万吨, 增长5.2%。

2.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回升, 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 比上年四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9.9%, 集体企业增长13.0%, 股份制企业增长20.8%,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8.8%。分轻重工业看, 重工业增长22.1%, 轻工业增长14.1%。分行业看, 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1~2月份,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867亿元, 同比增长119.7%, 比上年1~11月份加快111.9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 同比增长25.6%, 比上年四季度加快2.3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793亿元, 同比增长26.4%, 回落2.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528亿元, 增长21.0%, 回落8.4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 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 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4%, 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0%。分地区看, 中西部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 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4.4%, 中部地区投资增长26.2%, 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0.0%。

4.国内市场继续繁荣活跃。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 同比增长17.9%, 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571亿元, 增长1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803亿元, 增长15.4%。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12877亿元, 增长29.6%。热点消费持续较快, 其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9.8%,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 家具类增长37.6%。

5.对外贸易加快恢复, 进出口不平衡状况继续改善。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 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 增长28.7%;进口3016.8亿美元, 增长64.6%。外贸顺差144.9亿美元, 同比减少76.7%, 其中3月份贸易逆差72.4亿美元, 结束了自2004年5月份以来连续70个月顺差的局面。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34.4亿美元, 同比增长7.7%。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5.2亿美元, 同比增长103.3%;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5亿美元, 增长32.7%;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0.4亿美元, 增长1.5%。

6.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生产价格上涨较快。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 其中翘尾影响约为1个百分点, 新涨价因素约为1.2个百分点。受春节和灾害天气等季节性、临时性因素影响, 鲜菜、鲜果、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20.4%、15.9%和6.4%, 仅此三项合计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约为1.1个百分点, 占总涨价因素的50%, 三者新涨价因素合计约占总新涨价因素的70%。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2%和9.9%, 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 新涨价因素仅在1~2个百分点之间。

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形势继续好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08元, 同比增长9.8%,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4元, 同比增长11.8%,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9万人, 完成全年900万目标任务的32%, 月均新增就业96万人, 略高于近三年月均新增95万人的水平;全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4万人, 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27%;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0万人, 完成全年目标100万人的40%。随着经济回升向好, 企业用工需求也在增加。

8.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位回落,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3月末, 广义货币 (M2) 余额65.0万亿元, 同比增长22.5%, 比上年末回落5.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 余额22.9万亿元, 增长29.9%, 回落2.4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 (M0) 余额3.9万亿元, 增长15.8%, 比上年末加快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6万亿元, 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 同比少增2.0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3.8万亿元, 比年初增加4.0万亿元, 同比少增1.6万亿元。3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24471亿美元, 同比增长25.3%。全国财政收入19627亿元, 同比增长3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9928亿元, 增长37.6%。

三、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总体来看, 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 今年经济发展环境仍极为复杂, 目前经济较快增长较大程度上还是靠政策刺激推动, 也有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 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 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在显现。从国际来看,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 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凸显, 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 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 自然灾害频发, 防灾抗灾形势严峻, 夺取农业好收成和增加农民收入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逐步显现, 强化了通胀预期, 特别是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比较突出;财政金融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与结构性用工短缺矛盾并存。中国政府明确提出, 将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 着力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关链接3:

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一、对2009年国际商品市场回顾

2009年, 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 世界经济整体形势逐渐好转, 国际商品市场需求逐步回暖, 大宗商品价格先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并强劲反弹。以石油和有色金属为主导的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在一季度走稳后, 二季度开始反弹并持续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编制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显示, 2009年12月该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40.3%, 其中食品饮料上涨18.4%, 工业用农业原材料上涨26.5%, 金属上涨44.6%, 能源上涨49.5%。原油和有色金属成为主要领涨商品, 2009年底, 国际油价由年初的34美元/桶涨至80美元/桶, 上涨1.4倍;铜、铅、锌分别比年初上涨1.4倍、1.3倍和1.1倍, 铝等其他有色金属价格涨幅均在40%以上;国际金价更是创历史新高, 超过1200美元/盎司。

2009年, 国际商品市场的表现主要受到经济回升预期、流动性充裕和市场供需变化三大因素的影响。首先, 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指标转好、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复苏的背景下, 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产生良好预期。其次,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陆续推出前所未有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极度宽松的流动性和疲弱的美元, 使得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入商品期货市场趋利避险, 客观上为商品价格反弹提供了资金支撑。第三, 主要产需国供求政策变化, 如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保价等措施, 也对商品价格走高产生了推动力。

二、影响2010年国际商品市场的因素

今年以来,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继续攀升趋势下小幅波动。至3月份, 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比上年末上涨5.2%, 其中食品饮料下降0.6%, 工业原材料上涨7.5%, 能源类商品上涨6.3%。国际油价已经突破85美元/桶, 铜价超过7500美元/吨。从总体来看,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预期上升将支持商品价格高位运行, 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可能加剧国际商品市场震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1.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未来国际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的支撑力大小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复苏的时间和强度, 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尤为重要。总体来看, 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良好, 最近IMF将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3.9%上调到4.2%。目前以石油和铜为代表的商品期货价格也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2010年世界经济的较好预期。但也要看到, 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未确立, 实现全面复苏仍面临不少困难。在世界经济缓慢恢复的情况下, 国际市场消费和投资需求难以出现大幅回升, 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宗商品、资本货物到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特别是一旦世界经济复苏出现波动, 势必也会加剧国际商品价格震荡。

2.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时机与力度。在各国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 极度宽松的流动性成为2009年商品价格大幅回升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 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快速反弹, 主要经济体消费价格上涨压力有所上升, 澳大利亚、印度等部分经济体已经开始调整货币政策, 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也开始由应对金融危机时的超常规状态向正常状态过渡。随着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时期扩张性政策逐步调整或退出, 极度宽松的流动性将逐渐回归到合理水平, 特别是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变化, 将对进入商品市场的资金规模等产生明显影响, 从而引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3.美元走势。近年来, 黄金、石油、有色金属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金融属性越来越强, 成为重要的保值避险工具, 加上这些大宗商品大多以美元来计价, 美元的走势对大宗商品价格影响日益明显。尽管今年以来美元指数有所上升, 商品价格与美元汇率之间的负相关性有所减弱, 但考虑到美国财政赤字率还在继续攀升、短期内仍将维持低利率以及经济复苏前景缓慢曲折,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元总体仍将走软, 在一定程度上将继续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此外, 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发展新能源、新材料, 加强节能环保, 都将对全球能源需求结构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未来长期的需求增长预期将受到一定抑制。

三、2010年主要商品市场前景

农产品

2009年全球玉米、大米、大豆价格分别比年初上涨1.8%、5.7%和6.9%, 2010年农产品价格将涨跌互现。 (1) 玉米。需求增加, 库存下降, 价格走势可能趋稳。2009/10年度全球玉米产量预计为8.04亿吨, 全球需求量预计为8.10亿吨, 产需关系由上年的产高于需转变为需高于产;期末库存预计为1.40亿吨, 库存消费比17.3%, 玉米市场产需关系对价格走势形成支撑。另外, 作为金融属性最强的粮食品种, 玉米价格与原油价格相关程度高, 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将对玉米价格形成支撑。 (2) 大米。东南亚旱灾将可能拉升后期大米价格。近期, 东南亚地区普遍出现旱灾, 印度等南亚国家及菲律宾、印尼等国大米产量大幅下降, 可能导致进口需求增加, 同时泰国和越南通过制定政府收购价、增加仓储空间等措施保护米价和稻农利益, 将对米价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3) 大豆。预计2009/10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比上年增加20%, 达到创纪录水平。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高将刺激生物燃料需求, 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大主产国的出口供应可能不增反降, 将缓解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压力, 同时造成植物油市场总体供应偏紧, 对多种油籽油料的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4) 食糖。2009年, 受主产区巴西产量下降、市场投机等因素影响, 食糖价格翻番, 创29年来历史新高。2010年, 尽管中国西南地区旱情严重影响到甘蔗生产, 亚洲其他产糖国和巴西糖产量也低于预期, 预计2009/2010榨季全球糖产量1.56亿吨, 但供求缺口比上年缩小, 加上新榨季印度原糖产量上升, 投机基金也将继续退出糖类市场, 原糖价格有望进一步回调。 (5) 小麦。主产地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丰产在望, 继2008/09年度收获历史第二高产纪录后, 2009/10年度产量有望达到6.78亿吨的较高水平, 全球需求量预计为6.47亿吨, 全球小麦供应充足, 连续两年产大于需, 3月末库存大幅提高18.84%至1.97亿吨, 库存消费比达到30.45%的10年来最高水平, 市场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处于弱市。

金额单位:亿美元

注:英国经济学家智库 (EIU) 商品价格指数, 以美元计价, 1990=100, 食品饮料占55.6%, 工业原材料占44.4%。资料来源:EIU, 世界商品预测, 2010年1月和2月。

石油和煤炭

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带来石油实际需求的增长。国际能源机构已连续两个月上调需求预测, 预计201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增加1.7%至8551万桶, 欧佩克也因此决定维持目前产出水平。2010年, 在世界经济复苏、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和通胀预期上升的大背景下, 国际油价可能继续上行, 但由于受诸多不确定因素, 如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伊朗等产油国形势不稳及低碳能源政策的影响等, 预计全年油价将呈高位震荡。

受中国、印度等国需求恢复带动, 国际煤炭价格于2009年下半年走出低谷缓慢上扬。2009年入冬后, 严寒天气刺激了强劲的煤炭需求, 交易活跃, 价格升至年内最高。预计2010年, 亚洲国家需求保持快速上升, 可能继续带动国际市场煤炭价格走强。全球钢铁行业的回暖带动焦煤需求上升。目前, 焦煤进口商已与供应商就季度定价达成一致, 2季度价格将比2009年度价格上涨55%。国际动力煤价格也有望继续上行。

有色金属

2009年末有色金属主要品种商业库存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伦敦金属交易所铝库存由年初的200万吨增至465万吨, 锡库存更由7765吨增至25765吨。2010年一季度, 有色金属市场在上年大幅飙升基础上保持坚挺。但总体而言, 实体需求尚未全面复苏, 冶炼产能开工不足, 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据世界金属统计局报告, 2010年全球精炼铜将因需求旺盛和矿山供应不足而转为少量短缺。精铅也将由供应过剩转为供应短缺。铝市场不容乐观, 但高生产成本和相对呆滞的需求态势, 有望迫使一些产能退出, 降低商业库存, 减轻价格压力。低镍生铁技术的发展对镍需求造成冲击, 镍价将受到抑制。展望2010年, 有色金属整体价格走势将呈宽幅震荡。

纺织纤维及成品

全球纺织纤维及纺织品服装市场受经济低迷冲击, 需求收缩严重。但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 纺织业呈企稳回升的态势, 企业开工率和订单情况好转, 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大幅反弹, Cotlook全年涨幅达37.2%。美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两年下降, 预计2009/10年度, 全球棉花产量将降至2236万吨, 比上年减少4.44%, 为5年来最低。消费量预计为2455万吨, 虽未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 但产不足需, 库存下降, 棉价有望保持坚挺。随着市场环境好转, 2010年合成纤维各品种产量将有较大增长。预计涤纶短纤和长丝产量将双双增长10%, 其他如聚酰胺、丙烯酸、纤维素等人造纤维产量也将在2009年不同幅度下降后于2010年有较大增长。

化工品

2009年, 全球化工市场总体产能增长快, 但各地区分化明显。美国和西欧化工产品产量下降15%左右, 新兴经济体则快速复苏, 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化工品产量平均增长12.3%。预计2010年全球化工产品产量将增长6.5%,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将继续引领增长, 金砖四国增速有望达到13.4%。欧洲和美国则可能分别增长5%和3%。基础化工产品增长情况将好于精细化工产品。尽管市场需求好转, 生产恢复, 但近年快速扩张导致石化产能过剩, 设备开工率将继续下降。2010年全球乙烯设备平均开工率将从2009年的85%降至80%。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 利用生物材料替代合成高分子有机碳材料将成为化工行业新的发展方向。这些均对石化产品价格构成走低的影响。

钢材

金融危机对全球钢铁工业造成沉重打击。尽管2009年下半年市场回暖, 中国的快速增长部分弥补了美欧国家的急剧下滑, 但全年世界钢铁需求仍比上年下降7%, 粗钢产量12.2亿吨, 比上年下降8%。其中中国钢产量再创新高, 达5.68亿吨, 比上年增长13.5%。2010年以来, 世界主要产钢国均恢复生产, 1月份全球粗钢产量同比增长5.5%, 全年钢铁市场有望稳步复苏。预计全球需求量将比上年增长11%。随着钢铁市场回暖, 钢材价格快速攀升。截至2010年3月底, CRU钢材价格指数已回升至186.4, 同比上涨41.1%, 其中欧洲、北美和亚洲涨幅分别为29.2%、40.1%和47.7%。主要炼钢原料焦煤和铁矿石需求旺盛, 价格大幅上涨。供应方面, 印度提高铁矿砂出口关税, 使现货市场铁矿石价格大幅飙升。2010年铁矿石谈判至今僵持不下, 价格上涨压力很大, 钢材价格可能继续上行。

机电产品

(1) 机床。2009年, 全球制造业生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严重, 主要国家在生产设备方面的投资大幅缩减, 机床产品市场明显萎缩, 全年世界机床产值陡降32%。进入2010年以来, 主要国家数据显示制造业活动快速扩张, 机床需求复苏, 行业前景趋好。1月美国机床消费额同比增长26.2%, 2月日本机床订单同比大增217.3%。

(2) 汽车。2009年, 受政策刺激等因素带动, 新兴汽车市场回暖, 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发达国家市场表现差强人意, 欧洲汽车新车上牌量比上年减少1.6%, 日本汽车产量同比降逾三成。2010年以来, 全球汽车销售形势喜人, 普遍好于预期。2月, 中国、印度、日本、美国和欧洲销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1%、34%、20%、13%和3.2%, 这主要是由于许多国家延长购车奖励政策, 刺激了小排量乘用车的销量, 此外上年基数低也是增幅较大的原因。展望全年, 随着经济复苏和消费信贷环境改善, 新兴市场将成为全球主要汽车市场。但也要看到, 全球汽车市场形势并未发生根本好转, 一旦优惠政策削减, 汽车市场形势可能恶化, 整车生产及其他配件厂等关联企业将面临生产格局的调整。

(3) 电子产品。尽管2009年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全球人均收入的下降, 但电子产品依然热销, 特别是新一代消费电子产品。据市场调查公司iSuppli估计, 2009年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额增长9.6%, 液晶电视增长14%, 上网本增长90%, 而其出货量分别增长13.2%、42%和100.8%, 反映出电子产品量增价跌。预计2010年消费电子产品销售额将增长3.2%, 其中由智能手机领导的无线通讯产品增长10.8%, 上网本的持续热销带动电脑销售额增长7.8%, 3D电视、网络电视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电视销售, 特别是节能效果好的LED背光液晶电视将有较大增长。

(4) 船舶。2009年,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制约原材料需求, 航运业低迷,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下降59%, 油轮运价下降62%。低迷的航运业沉重打击了新船价格, 2009年新船价格下跌约22%, 为13年来最低水平。随着新造订单陆续下水, 运力过剩, 2010年世界船舶市场形势依然严峻, 船价难有起色。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篇2

《报告》认为,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呈现回稳向好态势,外贸发展新动能正在积聚,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各方面因素,2016年全年,经过不懈努力,中国进出口有望实现回稳向好。20,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存在不少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同时,中国外贸正处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报告》指出,面对外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一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和梯度转移,加快外贸新业态发展,提升进口综合效益,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促进中国外贸优进优出。

附:

综 合 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内 容 提 要

报告回顾了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运行特点,展望了2016年全年和年中国外贸发展趋势。2016年前三季度,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狠抓政策落实,效果逐步显现,外贸呈现回稳向好态势,外贸发展新动能正在积聚,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报告预计,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中国进出口有望实现回稳向好。2017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也正处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相关政策持续落地生效,2017年中国外贸占全球市场份额有望保持基本稳定,货物进出口大国地位继续得以巩固,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报告指出,面对外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一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和梯度转移,加快外贸新业态发展,提升进口综合效益,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促进中国外贸优进优出。

联系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100710)

电话:(010)64245741 (010)64275863

传真:(010)64212175

目 录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篇3

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沈丹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教授、商务部国际经贸合作研究院梁艳芬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孙华妤教授、北京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高佩琨总经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谷克鉴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勇博士、北京铜牛进出口有限公司冯桂香总经理在会议上发言。会议集中就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问题及政策变动进行了讨论,大多数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刚刚有所好转,这与去年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关系很大。现在外贸出口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国外,美国总统奥巴马非常强烈地要求人民币升值,各个国家和国际机构都对人民币升值施加了很大压力;同时,国内现在对人民币升值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前不久有两个部委在搞企业调查,好多行业也在进行人民币汇率变动测试调查,这些调查实际上向企业发出了人民币要升值的信号。人民币汇率政策应该如何变动?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还决定,从今年开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将在每个季度都举办一次“中国对外经贸季度形势分析会”,旨在邀请政府部门领导及企业、学界的专家学者就中国对外经贸发展的形势或热点问题进行跟踪探讨,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篇4

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外贸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各地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扎实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广大外贸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切实增强竞争力,千方百计稳住老客户、开拓新市场。从总体来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前三季度,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一)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去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55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9%。其中, 出口8467亿美元,下降21.3%;进口7112亿美元,下降20.4%。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为4289亿美元、5179亿美元和610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4.9%、22.1%和16.7%;其中出口分别为2456亿美元、2761亿美元和3250亿美元,下降19.8%、23.5%和20.5%;进口分别为1833亿美元、2418亿美元和2859亿美元,下降30.9%、20.4%和11.8%。进入三季度以来,随着稳外需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和国际市场需求趋稳,出口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1000亿美元,9月份达到1159亿美元,创下今年以来单月出口新高,同比降幅也收窄到15.2%;在国内需求扩大等因素带动下,9月份进口达到1030亿美元,是今年以来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下降3.5%,降幅首次缩小至个位数。前三季度外贸顺差1355亿美元,同比下降26%。

(二)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大幅下跌,价格下降对外贸影响明显

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竞争更加激烈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进出口价格同比持续下降。前三季度,出口价格累计下降6.1%,进口价格下降17.5%。剔除价格因素,前三季度出口和进口分别实际下降16.2%和3.5%。主要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降幅均超过两位数,前三季度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下降48.6%,铁矿石下降45.5%,初级形状的塑料下降29.5%,大豆下降28.6%。

(三)大宗商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降幅缩小

去年前三季度,大宗能源资源商品进口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铁矿砂进口量增长35.7%,原油增长8.2%,初级形状的塑料增长30.6%,大豆增长12.8%,但7月份以来大豆进口过快增长势头出现逆转,9月当月进口量下降33.5%。受扩大内需带动和加工贸易下降趋缓影响,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年初大幅下降后,二季度以来趋于好转,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3459亿美元,下降16.8%,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174亿美元,下降18.1%,降幅均已低于进口总体降幅。 (见表1)

(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程度较轻,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势趋缓

受益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加上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国内竞争优势明显,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出口总体降幅。去年前三季度,服装出口785亿美元,下降10.2%;纺织品出口431亿美元,下降13.7%;鞋类出口209亿美元,下降5.6%;家具出口177亿美元,下降8.5%;箱包出口92亿美元,下降9.7%;玩具出口56亿美元,下降11.3%。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初下降幅度较大,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稳,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等支持力度加大,降幅逐步收窄。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4964亿美元,下降19.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58亿美元,下降17.7%。其中三季度分别下降16.9%和11.5%。 (见表2)

(五)加工贸易降幅逐步缩小,一般贸易出口降幅有所扩大

由于加工贸易以IT等机电产品为主,产业链相对较短,在危机爆发初期所受冲击较大,2009年前五个月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降幅一直大于一般贸易。6月以来,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和稳定加工贸易发展政策逐步见效,订单有所恢复,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同比降幅已经小于一般贸易以及出口总体降幅。前三季度, 加工贸易出口408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2243亿美元,下降23.9%,其中9月份加工贸易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6.9%。与此同时,前三季度一般贸易出口3785亿美元,同比下降24.5%,降幅呈现扩大态势,主要原因是2008年一般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导致基数相对较高;进口3812亿美元,下降16.4%,其中9月份增长1.7%,2009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六)民营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国有企业进出口大幅下滑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机制灵活,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加上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受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出口2390亿美元,下降15.5%,进口1225亿美元,下降2.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4702亿美元,下降21.1%,进口3842亿美元,下降20.6%;国有企业出口1375亿美元,下降30.2%,进口2045亿美元,下降28%。

(七)对美日出口降幅缩小,对部分新兴市场出口降幅较大

去年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对美国、日本等国出口降幅持续低于出口总体降幅。前三季度, 对美国出口1573亿美元,下降16.9%,对日本出口698亿美元,下降18.8%。对香港地区、东盟的出口降幅近几个月也明显收窄,已经低于出口总体降幅。前三季度对香港地区出口下降20.6%,对东盟下降16.1%。但对欧盟以及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出口下降幅度仍然较大,前三季度分别下降24.1%、48.9%和37.3%。同时,自欧盟和美国进口分别下降9.2%和12.4%,均明显低于进口总体降幅。由于资源和能源产品国内需求回暖,自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降幅已大幅收窄,分别仅下降4.0%和10.9%。 (见表4)

从前三季度情况看,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中国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降幅收窄,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关于稳定出口、扩大进口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出台的各项措施是及时有效的。

二、2009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从国外来看,世界经济形势中的积极变化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结束一季度自由落体式的下滑态势,衰退趋势减缓并走向复苏,主要先行指标不断改善。美国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增长3.5%,四个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增长。日本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54.5,达到三年来的最高,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第9个月上升。欧元区9月份总体经济信心指数达到82.8,创一年来新高。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二季度分别增长6.1%和6.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经济增长预期改善,将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由-1.4%上调至-1.1%。这些都将有利于国际市场需求低位企稳。从秋季广交会情况来看,国际市场需求也出现一些暖意。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主要经济体失业率继续攀升,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1983年以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创欧元区诞生以来新高,日本8月份失业率5.5%,也处于十年来高位。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大幅缩水,美国等国家居民储蓄率持续上升,制约居民扩大消费。受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新兴行业尚未形成规模投资的影响,投资需求自主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显著回升的难度很大。贸易保护不断加剧,摩擦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前三季度, 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目前一些国家还在着手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出口恢复的阻力。

从国内来看,中国政府将进一步落实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等政策,稳定和逐步恢复外贸进出口。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信心,改善企业经营外部环境。随着稳外需各项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加上2008年四季度进出口已经开始下滑,基数相对较低,2009年后几个月进出口降幅有望进一步收窄甚至出现小幅回升。综合各种因素,预计2009年全年中国进出口降幅将收窄到20%以内。 (见表5)

三、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从目前情况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1.3%,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5.1%。各国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市场风险降低,融资功能正在逐步恢复,反映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和风险程度的LIBOR/OIS利差和TED利差已经大幅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增强了金融机构放贷的信心。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机构筹集大规模资金,专门为外贸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困扰国际贸易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有利于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世界经济复苏将是艰难曲折的,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恢复,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难以大幅反弹。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美国2009年财政赤字达到1.4万亿美元,是2008年的3.1倍,赤字率高达10%,创二战以来新高。德、法等国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的控制目标,日本财政赤字率达到9.4%,各国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就业形势好转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消费和投资自主增长难有明显起色,以技术进步为支

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

——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随着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国际间的政策合作意愿减弱,协调难度加大,处理不好将会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在国内压力下,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即使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贸易也不会出现大幅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2.7%,低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

——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出口面临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这将使中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震荡,企业经营风险增加。随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2010年全球资源和能源需求将有所回升,在超低利率水平和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投机炒作和美元汇率走低等因素可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高中国企业的进口和出口成本。一旦世界经济复苏遇到挫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剧烈波动,加大中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此外,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出口产品将面临更大的降价压力,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削弱中国企业发展后劲。

同时,也要看到,保持中国外贸发展仍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企业竞争力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新兴产业,工业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加工制造和产业配套能力大幅提升,为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生产效率高。出口产品大多属于中低档,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需求弹性小,受危机冲击相对较轻。加上中国产品性价比高,部分原来购买高档产品的外国消费者可能转而购买中国产品,反而会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特别是近年来,中国进出口企业先后经历了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政策收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部需求萎缩等考验,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新兴市场贸易规模偏小,发展空间大。长期以来,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相对偏小,尽管近年来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但在贸易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不高,贸易额与双方之间的经济规模也不相称,发展空间很大。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贸易往来日趋便利化,中国发展同新兴市场之间的贸易大有可为。

——“走出去”方兴未艾,带动出口效应明显。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一大批国内优势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发展当地经济和就业的同时也带动国内产品出口。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外国公司为摆脱经营困境,国际合作意愿增强,一些国家和地区吸收外资政策相对宽松,并为刺激经济大量投资基础设施,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将会更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也将成为带动中国产品出口的重要渠道。

综合分析,2010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向好,但也面对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们既要看到中国外贸发展的积极变化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也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把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挑战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大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苦练基本功,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对外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附件一: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深入落实, 以及超低利率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 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 消费和投资开始缓慢恢复, 经济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并逐步走稳。其中, 美国和英国经济的下滑速度明显放缓, 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经济恢复增长,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走在了复苏的前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等机构对世界经济的预期改善, 纷纷上调经济预测数据。OECD认为, 全球经济衰退已经结束, 发达国家经济在2009年第三季度恢复成长。其中, 美国、德国、日本和欧元区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均将呈现正增长, 第四季度除日本可能出现反复外, 其他发达经济体经济将继续增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做出更大贡献。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 2009年世界经济萎缩1.1%, 降幅低于之前的预计, 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1%。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重创世界贸易。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 统计, 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另据各国海关数据, 2009年上半年, 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贸易均出现大幅下降。其中, 欧盟、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0.4%、24.7%、37.3%和33.4%;进口额分别下降34.2%、32.5%、32.3%和28.9%。虽然国际贸易形势自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好转, 降幅收窄, 但仍然高达两位数。WTO预计, 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萎缩10%, 其中发达国家下降14%, 发展中国家下降7%。IMF预计, 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11.9%, 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将恢复增长。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 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 (FDI) 流入规模为1.7万亿美元, 同比下降14%。2009年一季度, 全球FDI流入量同比下降44%。其中20国集团流入量同比下降36%, 流出下降42%。全球并购活动继续呈现萎缩态势, 据国际并购咨询公司MergeMarket的报告称, 2009年上半年全球并购总量和总额均为6年来最低, 其中全球并购量同比下降47%, 并购额下降43.3%。联合国预计, 2009年全球FDI降至1.2万亿美元, 下降30~40%, 2010年将回升至1.4万亿美元, 2011年升至1.8万亿美元, 但仍未达到2007年的水平。 (见表1)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1.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

目前世界经济已停止下滑势头, 开始出现企稳复苏迹象, 主要是各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的结果, 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 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不足, 复苏的进程将是艰难曲折的。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 政策调控的侧重点不同, 各国对未来政策退出存在明显分歧。IMF警告, 虽然现在退出为时过早, 但各国必须着手限制非传统刺激政策的蔓延, 有效降低央行的资产负债, 逐步收紧货币政策。政府介入过深、退出过晚, 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政府退出过早、步调不一致, 又会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各国政府推出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何时退出以及如何退出, 成为影响未来世界经济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促进经济复苏和防止通货膨胀方面取得平衡, 确保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复苏, 将是一个严峻考验。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大幅缩水, 储蓄率持续上升, 制约消费扩大。由于缺乏新的赢利机会, 加上目前产能普遍严重过剩, 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回升。因此, 全球经济即使实现复苏, 未来增长速度也将是缓慢的, 同时不排除中间有所反复。IMF预计, 2010年至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 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

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就业蒙上巨大阴影, 失业人数急剧增加, 就业形势日益恶化。美国去年9月份失业率达到9.8%, 创26年以来新高;欧元区去年8月份失业率升至9.6%, 创欧元区诞生以来新高;日本去年9月份失业率5.3%, 也处于十年来高位;发展中国家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联合国预计, 2009年至2010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5000万, 发达经济体到2010年的失业率会高于10%。国际劳工组织预计, 全球就业率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估计要花4至5年的时间。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全球都将面临较为严重的失业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 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 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基准利率分别降至0~0.25%、1%和0.1%, 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央行还采取非常规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带动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 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见表2)

3.国际贸易竞争和保护主义加剧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需求大幅萎缩, 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 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 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 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 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 预计未来国际贸易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 各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 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 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 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阻碍世界经济贸易复苏的重大威胁。WTO报告显示, 去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 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企稳复苏的关键时期, 抵制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前景

美国2009年一季度, 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下降6.4%, 为近30年来最大降幅。二季度下降0.7%, 降幅比一季度大幅收窄5.7个百分点。三季度增长3.5%, 为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后的首次增长。美国经济复苏状况好于预期, 主要得益于美国一系列的刺激经济计划, 以及前所未有的货币和财政干预措施。但由于消费者支出依然疲弱, 未来复苏的力度和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一是需求疲软将继续拖累产出增长。二是经济衰退已经结束, 但就业市场依然疲软。预计美国失业率将在2010年一季度触及10%, 2010年底缓慢降至9.5%。IMF预计, 2009年美国失业率为9.3%, 2010年为10.1%。另外大幅增加的联邦赤字也成为未来经济加快复苏的障碍。IMF预计, 美国经济在2009年收缩2.7%后, 2010年将增长1.5%。

欧元区欧元区经济在2008年三季度陷入衰退, 2009年一季度继续下滑2.5%。得益于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 包括“旧车换购新车”计划, 欧元区经济下滑速度在去年二季度明显放缓。制造业订单、采购经理人指数、出口等经济指标都呈现向好势头。欧元区的经济支柱德国和法国在去年二季度重新实现经济增长。欧盟委员会预计, 欧元区经济整体可于三季度出现增长, 从而正式走出衰退。但由于金融业依然脆弱, 危机对劳动力市场和政府财政的影响尚未全面显现, 部分成员国的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中, 欧元区经济复苏之路恐难平坦。另外, 欧元区国家在退出战略方面存在的分歧也有可能影响到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若德国率先实施退出计划, 而法国等国继续坚持刺激经济计划, 欧元区经济复苏可能面临挫折风险。而在引领低碳经济方面, 如果能够建立覆盖整个欧洲大陆的投资和税收刺激计划, 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则有利于促进欧元区经济加快复苏。IMF预计, 2010年欧元区经济将增长0.3%。

日本出口和投资是过去几年日本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 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日本经济自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极度恶化, 分别下滑13.1%和11.7%。在政府财政刺激方案带动下, 2009年二季度私人消费和政府支出开始增长, 工业生产也走出低谷, 带动经济增长3.7%, 为五个季度以来首次正增长。其中, 外需对当季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6个百分点, 也是5个季度以来首次由负转正。但日本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模式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复苏的掣肘, 一旦外部环境再度趋紧, 日本经济必将出现反复。与此同时, 就业恶化、设备过剩仍将是日本经济自主性复苏的主要障碍。IMF预计, 2009年日本GDP将下降5.4%, 在发达经济体中降幅最大。从较长时期看, 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的民主党主张鼓励消费和中小企业发展, 减少政府管制, 提倡培育尖端技术, 加强与美国和欧洲的区域经济联盟和合作, 有望为未来日本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 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产生明显冲击, 特别是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和地区, 受到的冲击更严重。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停止下滑并走向复苏, 初级产品价格反弹以及政府刺激政策逐步见效, 大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已率先复苏。2009年二季度, 中国、印度和巴西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7.9%、6.1%和6%;俄罗斯经济在二季度创纪录萎缩10.9%之后, 去年8月份制造业出现止跌回升迹象。IMF预计, 2009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1.7%, 2010年将达到5.1%。

当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考验,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 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一旦复苏遇到挫折, 将对外向型发展中国家带来冲击。二是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步调不一致, 各国间的利差扩大, 将刺激国际投机资金大量流动, 引发汇率和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国际金融经济秩序改革能否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 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将极大地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附件二: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从2009年以来,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中国政府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动摇, 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扎实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 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 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 总体形势积极向好。

去年前三季度,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17817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7.7%。分季度看, 一季度增长6.1%, 二季度增长7.9%, 三季度增长8.9%, 呈逐季加快增长态势。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22500亿元, 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477亿元, 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88840亿元, 增长8.8%。

1.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粮食获得丰收。全国去年夏粮产量12335万吨, 比上年增产260万吨, 增长2.2%, 连续六年增产。早稻产量3327万吨, 比上年增产167万吨, 增长5.3%, 全年粮食继续获得丰收。肉类产量稳定增长, 去年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280万吨, 增长5.6%。其中, 生猪出栏4.6亿头, 增长6.4%;生猪存栏4.7亿头, 增长2.2%。

2.工业生产增速逐季加快, 工业企业利润降幅趋缓。去年前三季度,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 比上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其中, 一季度增长5.1%, 二季度增长9.1%, 三季度增长12.4%。分轻重工业看, 重工业增长8.7%, 轻工业增长8.7%。分地区看, 东部地区增长7.5%, 中部地区增长8.7%, 西部地区增长13.8%。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 前三季度工业品销售率为97.4%。去年1~8月,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747亿元, 同比下降10.6%, 但降幅比1~5月份收窄12.2个百分点。

3.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环比由降转升。去年前三季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76亿元, 同比增长15.1%,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 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其中, 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13亿元, 增长14.8%;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63亿元, 增长16.0%。分行业看, 批发零售业增长15.0%, 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7.4%。去年前三季度,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其中, 城市下降1.3%, 农村下降0.7%。分类别看, 食品价格下降0.1%, 居住价格下降4.4%, 其余商品跌多涨少。从月度看, 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去年7月份由下降转为持平, 8、9月份分别上涨0.5%和0.4%。

4.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去年前三季度,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57亿元, 同比增长33.4%, 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其中,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3177亿元, 增长33.3%, 同比加快5.7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1880亿元, 增长33.6%, 加快10.3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 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54.8%、26.9%、38.1%, 一、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分地区看,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分别增长28.1%、38.3%、38.9%, 中西部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

5.进出口降幅收窄, 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去年前三季度, 全国进出口总值15578亿美元, 同比下降20.9%。其中, 一季度下降24.9%, 二季度下降22.1%, 三季度下降16.5%, 降幅明显收窄。出口总值8467亿美元, 下降21.3%;进口总值7112亿美元, 下降20.4%;贸易顺差1355亿美元, 同比减少455亿美元, 下降2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8亿美元, 同比下降14.3%, 但去年8月份以来已经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

6.货币信贷大幅增长, 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去年9月末,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58.5万亿元, 同比增长29.3%, 比上年末加快1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为20.2万亿元, 增长29.5%, 加快20.5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 (M0) 余额为3.7万亿元, 增长16%, 加快3.3个百分点。9月末,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9.0万亿元, 同比增长34.2%, 比年初增加8.7万亿元, 同比多增5.2万亿元;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58.4万亿元, 同比增长28.4%, 比年初增加11.7万亿元, 同比多增5.2万亿元。9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2726亿美元, 同比增长19.3%, 比上年末增加3266亿美元, 同比少增507亿美元。

从总体来看, 去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内外各种困难的考验, 发展态势好于预期, 企稳回升势头日趋明显。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 经济发展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针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为巩固经济社会发展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 中国政府明确提出, 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 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全面落实和不断充实完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 更好地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为2010年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附件三:

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一、2009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表现

2009年以来, 世界经济逐渐止跌企稳, 国际商品市场需求回暖。以油价为风向标的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在去年一季度稳定后, 自二季度开始迅速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编制的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 2009年9月底的国际市场初级商品价格综合指数比上年末上涨28.0%, 各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均有10%以上的涨幅, 其中食品饮料类上涨11.2%, 工业用农业原材料上涨14.3%, 金属上涨30.4%, 能源上涨35.6%, 但仍大幅低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位。另有少数产品的价格接近甚至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其中黄金价格已突破每盎司1000美元, 创历史新高。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呈现涨势, 反映了市场对世界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及增长潜力的良好预期。一年来, 为刺激经济增长,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快了基础设施和重大投资项目建设, 保持了远好于发达国家的产出和贸易增长, 成为拉动世界经济走出急剧下滑、恢复市场景气的重要力量。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更快, 尽管经济规模在全球总量中尚不足1/3, 但对石油、金属等资源商品的需求占世界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此外, 各国大幅降低利率水平和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加上美元等货币汇率大幅贬值, 也助推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见表1)

二、近期影响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因素

当前, 国际商品市场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复苏的程度和速度、各主要经济体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节奏和力度等, 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商品市场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此外, 美元走势、主要商品的供需状况也将影响到市场价格的波动。总体看, 2009年后几个月至2010年, 国际商品价格将在目前水平上继续上行, 但涨幅相对有限, 且短期会有较大波动。

今后一段时间, 影响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1.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未来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的支撑力大小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复苏的时间和强度, 而新兴经济体的表现尤其重要。目前, 以石油、铜为代表的商品期货价格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2009年后几个月及2010年世界经济的良好预期。考虑到目前多种商品的库存水平仍较高、富余产能较大, 若世界经济复苏出现波动、未能达到预期水平, 则商品价格有可能出现大幅震荡。

2.各国采取的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宽松的货币供应导致大量资金涌入商品市场, 成为推动2009年以来商品价格大幅回升的原因之一。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走向复苏,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部分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有收紧倾向。未来各国经济政策在保增长和控通胀之间的转换, 将对进入商品市场的资金流向和流量产生重大影响, 从而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

3.美元走势对商品市场价格影响明显。近年来, 黄金、石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商品期货因美元持续疲软而具有了越来越强的金融属性, 成为重要的保值避险工具, 价格抬升, 波动加剧。目前美元地位虽有削弱, 但仍是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 同时美元走软使商品套期保值的作用增大, 商品价格与美元汇率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负相关。鉴于美国财政赤字庞大, 低利率近期将维持不变, 经济刺激计划也将延续一段时间, 中短期内美元弱势格局预计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商品价格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4.产能过剩和贸易保护主义抑制价格水平过快上涨。经济衰退造成市场萎缩, 全球贸易规模大幅缩减,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保护对象已由生产资料扩散至生活资料, 出口国通过外部市场消化其庞大生产能力的难度加大。产能严重过剩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相叠加, 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从大宗商品、资本货物到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见表2)

三、主要商品市场发展前景

农产品农产品价格经历2008年下半年大幅下滑后, 2009年上半年低位运行, 二季度开始总体呈现温和上行, 但仍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编制的食品价格指数FFPI显示, 2009年1~9月综合指数上涨7.1%, 其中粮谷由于饲料需求及包括生物能源在内的工业需求增长趋缓, 主要作物因良好的天气和耕种面积扩大而保持高产, 供需矛盾缓和, 价格下跌9.5%, 奶、油、糖则分别上涨1.4%、18.4%和95.3%。但综合指数仍比上年同期下跌17.2%, 除糖外, 各分类指数同比降幅均在10%以上。至去年9月末, 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分别比年初下跌了26.4%、19.0%、4.5%和8.4%。

2009年四季度至2010年, 世界粮食价格上涨总体上将受到一定抑制。小麦主产地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均丰产在望, 2008/09年度产量估计为6.67亿吨, 仅略低于上年的创记录水平, 2009/10年度产量仍可达较高水平的6.64亿吨, 全球小麦供应充足, 连续两年产大于需, 库存增加, 市场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处于相对弱市。据美国农业部预计, 2008/09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和用量分别为7.89亿吨和7.75亿吨, 2009/10年度将达到7.94亿吨和7.99亿吨, 供需形势又现紧张, 价格将受到支撑。随着泰国、越南等主产区主季稻收获在即, 全球大米市场供应改善, 大米价格将维持弱势运行态势, 尽管泰国和越南通过制定政府收购价、增加仓储空间等措施以保护米价和稻农利益, 但近期大米价格继续回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中长期看, 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将保持上涨态势。人口增长、收入及生活水平提高, 使全球对粮食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呈相对刚性增长, 供需将呈偏紧平衡状态。原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推高燃料、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 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同时, 能源价格上涨将刺激生物能源快速发展, 增加对种植能源作物的土地需求, 影响粮食扩大生产和供应, 也将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原油总体而言, 国际石油市场一直处于偏紧的供需平衡状态。尽管世界经济衰退, 石油需求显著下降, 国际油价从2008年的147.27美元/桶高点暴跌, 于2009年2月12日达到33.98美元/桶的低点, 但很快因经济企稳而强劲反弹, 2009年二季度涨幅达41%, 为1990年以来最大的季度涨幅。在需求方面, 据美国能源情报署预计, 2009年四季度全球日均原油需求量将比上年同期小幅增长0.3%, 增量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国家, 全年日均原油需求为8367万桶, 较上年下降2%, 2010年有望增长1.1%。国际能源署 (IEA) 预计, 2009年全球日均原油需求比上年减少1.2%, 但先后3次调高了对2010年的需求预测数字。供应方面,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 由于需求疲弱和价格大幅下挫, OPEC累计削减280万桶/日的生产配额, 非OPEC产油国也收缩生产。近期油价迅速反弹, 非OPEC产油国的生产有所恢复, O P E C也存在增产的可能性。同时,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市场需求复苏, 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将再度激烈, 地缘政治、产油国的投资政策、美元汇率等都将对油价产生重要影响, 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国际原油价格将维持在60~90美元/桶的水平。

有色金属有色金属价格在2009年二季度的迅速攀升主要受供需两方面因素影响。供应方面, 2008年下半年的价格暴跌导致一批生产成本较高的矿山和冶炼厂关闭或停产, 至2009年一季度, 主要有色金属的产量均显著下降, 铝、锌、锡的降幅均达到10%以上。国际铜业研究小组 (ICSG) 报告显示, 2009年1~6月全球铜矿山产能利用率79.7%, 冶炼产能利用率更低至76.9%, 分别比上年同期低1个和4.3个百分点。需求方面, 2009年二季度以来, 世界经济停止大幅下滑并逐步企稳, 工业生产和投资也开始回暖, 带动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受此影响, 去年前三季度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比年初上涨了近一倍, 涨幅达94.3%, 其他有色金属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部分停工或关闭的产能正重新恢复, 市场供应将明显回升。随着有色金属供求关系的变化, 预计未来一段时期铜等有色金属价格将震荡上行, 但上涨空间相对有限。

纺织纤维及成品2009年全球纤维及纺织服装市场受到经济衰退严重冲击, 市场收缩严重。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复苏, 纺织服装市场将逐步走出低迷状态, 并带动棉花市场率先改善。国际市场棉花价格2009年二季度开始大幅反弹, 7月份以来Cotlook指数一直在60美分/磅以上水平波动, 预计2009/10年度, 全球棉花产量2287万吨, 消费量将达2455万吨, 虽未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 但受供给不足影响, 棉花库存将继续下降, 棉价有望保持坚挺。2009年合成纤维各品种产量将普遍下降, 但随着市场环境好转, 企业开工率上升, 2010年产量将有较大增长。预计2009年占全球人造纤维市场近一半份额的涤纶短纤和长丝产量将分别下降3%和1%, 2010年则双双增长10%。其他如聚酰胺、丙烯酸、纤维素等人造纤维产量也将在2009年不同幅度下降后于2010年有较大增长。但由于纺织原料成本上升, 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的利润空间将继续受压。

化工及医药产品随着世界经济逐步企稳, 全球化学工业亦步入复苏。目前由于石化下游产业开始恢复生产并重建库存, 对石化产品的需求较年初明显回升, 聚丙烯 (PP) 、聚氯乙烯 (PVC) 等塑料树脂已有回暖迹象, 但价格、企业盈利、开工率等指标仍在较低水平, 石化行业仍处于景气周期的低谷。预计2009年全球化学品产量将下降5.9%, 2010年将恢复增长, 增速为3.5%。中东地区在未来全球石化市场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今后5年全球新建乙烯装置将集中在中东地区投产。2009至2010年, 中东地区新增乙烯产能645万吨/年, 2011至2013年新增乙烯产能960万吨/年, 分别占全球新增产能的41%和51%。随着今后几年产能的集中释放, 石化产品价格将承受较大压力。

钢材金融危机对房地产、汽车等主要用钢行业造成巨大冲击, 钢铁行业受到严重影响。面对萎缩的需求, 全球钢厂和矿山纷纷减产裁员、削减投资。2009年二季度以来, 受益于各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的大规模投资, 钢铁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去年二季度全球粗钢产量环比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 同比降幅放缓, 6月份全球日均粗钢产量创近9个月来的新高。去年9月末CRU钢材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下跌35.7%, 其中北美、欧洲、亚洲分别比上年同期下跌36.2%、33.4%和36.5%, 但全球综合指数比上月上涨了2.9%, 品种以长材涨势幅最大, 地区则以北美和欧洲涨幅领先, 反映了美欧经济的复苏迹象。去年下半年钢铁需求进一步走稳, 2010年市场将逐步复苏。国际钢铁协会预测, 2009年全球钢铁表观消费量将比上年萎缩8.6%至11亿吨, 2010年增长9.2%至12亿吨。由于前几年扩产形成了巨大产能, 国际钢材市场整体上仍然供大于求。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钢材国际贸易屡屡受阻, 也对钢铁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机电产品制造业的衰退导致机床产销在传统制造业强国和新兴市场均出现明显下降。德国机床协会预计本年度德国机床产量将下降40%, 在连续5年创纪录的高峰期之后, 2009年德国机床产值预计将回落到1999年的水平。2009年上半年, 美国机床累计销售额为7.59亿美元, 比2008年同期下降70.1%。据日本机床工业协会统计, 2009年7月日本机床订单同比下滑72.2%, 其中国内订单下降72.7%, 国外订单下降71.9%。据意大利机床、机器人与自动化制造商协会统计, 2009年上半年意大利机床订单同比降幅达到56.3%。新兴市场同样面临需求萎缩的窘境, 印度、俄罗斯、一些东欧国家均出现开工不足、进口下降的现象。

全球半导体市场继上年四季度环比下降26%后, 2009年一季度再降14%, 但二季度开始企稳向好, 销售额环比大幅上扬16%。根据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的最新展望报告, 2009年全球半导体收入有望达到2120亿美元, 同比下降17.1%, 好于年初下降22.4%的预期。预计201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收入将达到2330亿美元, 但仍低于2008年水平。因半导体产业资本支出减少, 封装设备、自动测试设备等半导体设备生产亦受到不利影响。全球半导体设备与材料行业协会 (SEMI) 公布数据显示, 2009年二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订单为29.5亿美元, 虽比一季度大幅增长83%, 但较上年同期下滑58%。下半年全球半导体产业资本支出有显著改善, 但全年仍将下滑47.9%至229亿美元, 预计2010年将增长34.3%至307亿美元, 设备订单的回升将刺激半导体产业的复苏。

由于企业支出和个人消费疲软, 全球个人电脑 (PC) 市场不振。调研公司IDC数据显示, 2009年二季度PC出货量同比下滑2.4%, 营业收入下滑19.1%。其中, 台式机出货量下滑17%, 笔记本和上网本出货量同比增长44%。由于上网本价格低廉, 其市场份额的提高反而导致PC市场整体营业收入下滑。2009年全年的PC出货量可能出现200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乐观估计与上年持平或微幅增长。2010年PC出货量和销售额均有望反弹, 其中台式机出货量与2009年持平, 笔记本和上网本出货量将增长16.5%。液晶面板受供应限制及季节因素影响, 去年三季度以来价格持续上涨, 但随着显示器和电视面板的供应压力减轻, 部分尺寸的产品价格在四季度及2010年上半年可能出现下滑。

金融危机以来严重萎缩的全球汽车市场近期出现好转迹象。受美国政府“旧车换现金”计划的拉动, 2009年8月份美国新车销量超过100万辆, 出现20个月以来首次同比上升, 但补贴政策结束后的9月份即大幅下滑。预计2009年全年美国汽车销量将在1050万至1100万辆之间, 2010年销量将实现10%以上的增长, 约为1250万辆。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字显示, 欧洲汽车市场8月新注册的轿车数量较2008年同期增长3.0%, 主要汽车市场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分别增长28.4%、8.5%、7%和6%。据日本汽车经销商协会统计, 9月份, 包括轿车、卡车和客车在内的日本国内汽车销量同比上升3.5%, 为连续第二个月上升。本次经济衰退将给全球汽车行业带来深刻调整,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环保概念将成为未来几年汽车业发展的重要主题, 至2020年, 节能环保型汽车有望占到发达市场汽车销量的1/3, 占新兴市场城市汽车销量的1/5。

高油价促进了新能源的发展, 核电、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技术与设备市场迅速发展, 产能扩张速度空前。2009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将较上年增长56%, 达到170亿千瓦, 但由于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需求下降17%, 太阳能电池产业产能过剩严重, 价格快速下滑, 产业整合不可避免。预计到2011年产业前景才会随着需求的复苏而好转。

经济衰退导致运输业需求疲软, 世界集装箱市场、干散货市场和油轮市场形势严峻。船舶融资环境恶化, 船市清淡, 船东普遍延期接船, 航运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2009年8月份新船交付比例创年内新低, 散货船、油轮和集装箱的新船交付分别比7月下降53%、52%和57%。截至2009年8月底, 全球新船手持订单共1.647亿总吨、5.247亿载重吨, 为2007年6月以来最低点。展望今后两年,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 造船市场亦将回暖, 特别是中东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多个油轮公司已经公布建造新一代绿色环保油轮的长期发展计划, 油轮、化学品船、气体运输船建造市场有望较快增长。劳氏船级社预计, 今后5年油轮载重吨将以年均5.7%的速度增长。

附件四:

中国服务贸易状况

一、中国服务贸易基本情况

2009年上半年,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呈下降态势。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257.4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14.4%。其中, 出口545亿美元, 下降24.1%;进口712.4亿美元, 下降5%。服务贸易逆差167.4亿美元, 同比增长4.3倍。

1.进出口总体规模缩减。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上年同期的增长28.6%转为下降14.4%, 为1999年以来首次缩减。

2.出口和进口呈现“双降”。服务贸易出口锐减, 比上年同期下降24.1%, 主要源于运输、其他商业服务和建筑服务等行业出口的明显下降。进口略有下降, 降幅为5%。

3.贸易逆差显著增加。服务贸易出口的大幅下降导致服务贸易逆差的显著增加。逆差额为167.4亿美元, 同比增长4.3倍。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 逆差额分别为91.5亿美元、44.4亿美元、42.5亿美元、28.5亿美元和13亿美元。

二、中国服务贸易行业特点

2009年上半年, 尽管运输和旅游两个传统行业仍占据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主导地位, 但出口开始出现下降。而以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广告宣传为代表的高附加值行业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 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有所提升。

1.运输出口和进口均呈下降态势, 逆差大幅增加。运输出口106.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44.6%;进口197.8亿美元, 下降21%。逆差91.5亿美元, 增长56.1%, 仍为中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行业。

2.旅游出口下降, 差额由顺转逆。旅游出口182.5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9.8%;进口210.9亿美元, 增长19.6%。进出口差额由上年同期的顺差26亿美元转为逆差28.5亿美元。

3.通讯服务进口降幅高于出口, 出现小额顺差。通讯服务出口和进口均呈现下降。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5.5亿美元和4.8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5.7%和38.8%。顺差由上年同期的逆差0.5亿美元转为顺差0.6亿美元。

4.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逆差减少。保险服务出口6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1.4%;进口48.5亿美元, 下降23.5%;逆差42.5亿美元, 同比减少15.5亿美元。金融服务出口1.6亿美元, 同比增长24.7%;进口1.9亿美元, 下降34%;逆差0.3亿美元, 同比减少1.2亿美元。

5.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速放缓, 进口由升转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28.8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9%, 增幅回落38.2个百分点;进口13亿美元, 由上年同期的增长33.4%转为下降0.5%;顺差15.8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1.1亿美元。

6.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下降, 进口微幅增长。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1.8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7.8%;进口46.2亿美元, 增长1.4%;逆差44.4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略有扩大, 为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

7.咨询进口下降, 顺差有所扩大。咨询出口82.5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5.3%;进口59.6亿美元, 下降3.4%;顺差22.9亿美元, 为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行业。

8.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大幅下降, 首现逆差。其他商业服务出口81.9亿美元, 降幅达42.6%;进口94.9亿美元, 下降4.9%。由于出口降幅明显高于进口, 该行业由常年的大额顺差转为逆差, 逆差额为13亿美元。

三、影响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一) 制约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1.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依然薄弱

回顾2008年, 中国作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基础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 不但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国内传统服务行业仍处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发展阶段, 拓展国际市场和应对外来竞争的能力较弱;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起步较晚, 尚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经验的阶段。

2.中国服务贸易企业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技术水平不高, 管理相对落后。中国国际客运服务企业规模较小, 国际航线较少、业务起步较晚;货物运输企业也在运输成本、定价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 与国际知名货运企业存在差距。国际旅游企业需要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加大相关宣传推广力度。近年来, 新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企业发展较快, 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不强。

(二) 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1.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3000美元。货物贸易发展迅速, 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25633亿美元, 在货物贸易发展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服务贸易机会。

2.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中国加入W T O以来, 切实履行入世承诺, 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对外贸易法》 (修订) 、《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民用航空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中国已经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秘鲁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包含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 并与挪威等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就建立自贸区问题进行磋商。此外, 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化, 在法律、公用事业、电信、视听、银行、证券、旅游等领域, 采取了具有较大开放力度的措施。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条件。

3.政府高度重视是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 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布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建成了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 初步建立了我国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出台了《服务贸易“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扩大服务出口的若干意见》, 建立了软件出口创新基地, 制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 认定了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举办了中国服务贸易大会、大连软件交易会等大型展会活动, 组建成立了服务贸易协会。经过近年来不懈努力, 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有力推动了服务贸易发展。

四、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展望

当前, 中国服务贸易仍处于下降态势, 旅游和运输等传统领域服务出口继续下滑, 其它行业服务进出口有升有降, 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少数行业的出口则逆势上扬。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回顾与展望 篇5

(一)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207.68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大大高于国民经济8%的增长速度。2002年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03.6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8.17亿美元,其中出口实现3255.65亿美元,同比增长22.3%,比上年净增594.67亿美元;进口2952.03亿美元,同比增长21.2%,比上年净增516.50亿美元(见表1)。

表1 2002年进出口基本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二)非国有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国有企业出口增长缓慢

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很快,分别高达27.6%和66.47%,但国有企业出口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2002年国有企业共计实现出口1228.58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8.5%。增速的差异引起出口企业格局的变化,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为37.74%、52.19%、10.07%,其中国有企业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8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同比分别上升了2.1和2.7个百分点。

(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并驾齐驱

2002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1799.37亿美元,同比增长22.02%,占全部出口的55.27%,与上年55.40%的比重基本持平;一般贸易出口136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0%,占全部出口的41.84%,与上年42.05%的比重基本持平。2002年,一般贸易进口

增长稳定,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迅速。全年加工贸易进口122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2.04%,占全部进口的41.40%,与上年的41.12%基本持平;一般贸易进口1291.2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71%,占全部进口的43.74%,较上年的46.58%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从加工贸易的实际运作来看,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增长较为缓慢,为14.86%,而进料加工贸易增长迅速,为2

9.44%。此外,2002年加工贸易进口迅速增长预示着2003年加工贸易出口将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

1.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机电产品进出口3126.65亿美元,同比增长30.67%,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50.37%,比2001年高出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70.77亿美元,同比增长32.3%,高于全年出口增长率10个百分点,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从2001年的44.63%上升到48.25%,净增381.11亿美元,占全年出口增

加额的64.08%。机电产品全年进口1555.88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占全部进口的52.71%,比2001年的49.47%提高3.3个百分点,净增350.91亿美元,占全年进口增加额的67.94%。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在2001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78.6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1%,比2001年的25.4%高出20多个百分点。在全年新增的594.67亿美元出口额中,高新技术产品为214.13亿美元,占36.01%,较2001年有所下降。

3.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增加较快

2002年,初级产品进出口777.52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为12.53%,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初级产品出口284.80亿美元,同比增长8.1%,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8.75%,较2001年下降1个百分点。2002年初级产品进口492.72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全部进口的比重为16.70%,较2001年下降2个百分点。

2002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5430.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09%,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为87.47%,较上年上升近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2970.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91.25%,较上年略有增长。2002年工业制成品进口2459.3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占全部进口的比重为83.30%,较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4.传统大宗商品出仍不理想

传统大宗商品中,粮食出口呈现较好局面,稻谷和大米、玉米、大豆出口数量分别增长94.6%、13.3%和11.1%,钢材、玩具、服装、鞋类平稳增长,增速分别为17.1%、7.9%、12.7%和10.4%,其他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原油、水泥、煤和成品油出口金额减幅较大,同比分别减少10.9%、15.7%、5.0%和1.2%。从总体上说,2002年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不是很理想,虽然粮食出口呈现较好局面,但是如果按照出口金额计算,玉米和大豆的出口均呈下滑趋势,同比减少1.4%和0.5%。

(五)大宗商品进口增加较多,关税配额商品已用配额比例普遍不高

2002年传统大宗商品中,汽车及底盘、肥料、钢材进口增长最为迅猛,分别增长81.6%、51.2%和38%。原木、锯材、纸及纸板、初级形状塑料的进口也都是两位数增长,原油进口数量增长15.2%。关税配额管理的商品中,化肥的使用配额比例最高,为87.1%,其次是食糖、棕榈油、羊毛和毛条,分别为67.1%、66%和65.4%。其他的到目前都没有过半,粮食类使用最低,其中小麦使用比例仅为7.4%,玉米使用比例为0.2%,稻谷和大米的使用比例为6.1%,豆油使用比例为22.8%。

(六)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基本平稳

从主要贸易地区来看,对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出口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改变了2001年对北美、欧盟、亚洲市场等传统市场出口增长缓慢的局面。在进口方面,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进口较2001年增长较快,而从北美的进口较2001年下降较快(见表2)。

表2 2002年中国对各地区进出口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从贸易伙伴来看,2002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中国2002年前10位的贸易伙伴同上年相同,但名次有所变化,台湾省成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对美国等市场出口增长较快,但对日本出口增长仍然不振。中国对美国、欧盟、中国香港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对加拿大的贸易顺差和上年基本持平,与日本的贸易差额从上年的顺差21.61亿美元转变为逆差50.31亿美元,对东盟、中国台湾、韩国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对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在逐步减少。2002年,日本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仍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见表3)。

表3 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七)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出口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2002年东部沿海10省(市)出口占全国出口的87.9%,所占比重较2001年同期进一步提高。另外,中西部省(市、区)的出口也不平衡,四川、新疆、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等出口连续多月为全国增长最快的省份,除北京和海南省外,出口增速在10%以下的全部是中西部省份,而且有3个地区出现负增长。

二、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实现双高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世界经济的好转为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2年初以来,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较2001年都出现不同程度地好转,尽管增长速度较年初预计的要慢。美国经济出现复苏势头,进口也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第一季度主要受补充库存和住房、汽车行业活跃的推动,美国经济取得5%的高增长率;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经济已基本稳定;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各国GDP也都实现了较高的增长率;与东盟改善关系,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则使中国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竞争力。虽然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但总体上判断,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2.8%,高于上年水平。世界经济的好转带来了国际贸易的复苏,2002年世界贸易预期增长3%左右,高于2001年的负增长,世界经济的复苏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为外贸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的多项指标都好于预期:经济运行中消费需求旺盛,投资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8%,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482亿元,同比增长11%,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累计完成投资26119亿元,同比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886亿元,同比增长8.8%。这种良性增长的局面,给外经贸打开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大提升了中国出口和引资的竞争力,也给进口的同步增长带来了可能,可以说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中国进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三)加入WTO的积极效应开始显现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入世后,按照承诺,中国不断削减关税和调整非关税措施,给国际社会以市场开放和政策稳定的信心,同时,国外原来对中国的一些出口产品设置的限制措施也受到多边的约束,增加了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如对欧美出口的纺织品、箱包等被动配额限制已部分解除(约40亿美元)等。另一方面,中国充分运用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维护了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的权利,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进出口公平贸易环境,改善了中国的外贸环境,扩大了出口,如2002年1~11月国外对中国的各种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调查和起诉有47起,明显低于2001年的67起。

(四)国家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加

2002年以来,国家充分估计了外贸出口可能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保证外经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研究制定了新政策,并通过多种渠道开拓新兴市场。

首先,加入WTO后,中央和地方制定的促进扩大出口的政策和措施继续保持稳定。如继续对出口商品退还增值税和消费税;继续实行出口收汇贴息政策;继续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继续管好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专项资金,西部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境外贸易中心建设资金等;继续推动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逐步在全国各商业银行推广此项业务,缓解出口企业的资金困难;稳定加工贸易政策,对加工贸易中的深加工结转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不收增值税。

其次,在进一步推行出口货物“免、抵、退”等税收管理办法的同时,提高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快了退税进度。在前几年连续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2002年国家将棉花、大米、小麦、玉米的出口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对钻石出口实行17%的出口退税率。2002全国出口退税指标预算安排1000亿元,加上2001年预留的250亿元,共计1250亿元,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紧张,增加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2002年国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例如,为了发展中俄经贸关系,中俄高层领导多次会晤,朱镕基总理还专门邀请俄罗斯企业家代表团访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针对中国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遇到的难题,还推出了一些特殊的险种。此外,中国还积极改善和东盟的关系,推动了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2002年,中国对俄罗斯和东盟出口分别增加了29.9%和28.2%。

此外,国家对外贸进出口权的放开大大调动了各类企业出口的积极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加较快。如浙江省1至10月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专业外贸企业这三大外贸出口主体出口累计增幅排序依次为:生产企业增长52.22%,外商投资企业增长27.33%,专业外贸企业增长7.17%,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外贸出口增幅2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企业的主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五)美元贬值和美国补充库存是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2年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由于中国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美元的贬值增加了采用浮动汇率制的我周边国家货币连锁升值的压力,客观上形成了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贬值,从而使中国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尤其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出口市场均以美国市场为主,我与其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美元贬值对中国2002年对美国和东南亚出口的正面影响比较明显。另外,2002年以来,尤其是第一季度,美国企业大量补充库存,对中国向美国出口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六)世界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并迅速形成了较强的生产出口能力

2001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显著放慢特别是美国经济严重滑坡的大背景下,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加入WTO、申奥成功等一系列因素,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安全岛”。为鼓励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高中国利用外资的效率,从2002年1月1日起,对从事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其投资者在原合同以外追加投资项目所取得的收入,可单独计算享受企业所得税法定减免优惠。在不少行业出现了跨国公司增加在中国的生产和采购,压缩在其他地方生产和出口的现象。在电子信息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都将其生产网络扩展到中国,将中国加入其全球生产和供应链之中,如摩托罗拉公司关闭了在欧洲和南美的工厂,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和生产。因此,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和贸易大幅收缩的背景下,中国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仍能维持40%以上的增长率。

(七)国家富有成效的进口调控政策的刺激

2002年中国遵守入世承诺,一方面大幅降低了进口关税,平均关税已由15.3%调整到12%,另一方面逐步取消了一批非关税壁垒,2002年中国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从上年的26种减少到12种,减少了一半多。大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促进了中国进口的增加,但是没有预期增加的那么快,其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中国原有50%的进口产品是不交税的,如加工贸易是保税的,外商企业的机器设备进口和国家技改项目的设备进口以及外国政府的捐赠等享受免税待遇,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一半的产品进口要交税。二是2002年国家对部分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减少了部分进口。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对1996年4月1日前按国家规定程序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含重大建设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包括享受外商投资政策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在项目额度和投资总额的剩余额度内进口的商品,实行了《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限制。二是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产品全部直接出口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新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的进口设备,一般先照章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5年内返清。三是今后一般不再受理和审批个案减免进口项目的申请,除国务院规定的一律不予减免税的20种进口商品外,对进口的生产原材料及各地为举办大型活动进口的车辆,也将一律不予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由于国家富有成效的进口调控政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由于关税降低、非关税措施减少而冲击国内市场的情况。

三、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展望

(一)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些世界组织和机构对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预测高于2002年。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2年10月25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3.7%,美国预计实现增长2.6%。世界银行的内部报告分析认为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2.9%,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2.4%和4.4%。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会带来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张,IMF预测2003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达到6.1%,世界银行预测2003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上升为8.8%。世界经济的复苏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将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将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003年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一些有利因素将会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改革目标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经济发展的环境将会继续改善。其次,从宏观政策看,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2003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不会缩减,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将加大,这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基础。最后,从市场层面看,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内的需求规模将有所扩大,这将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但总体上说,2003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加入WTO和外经贸体制改革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中国入世大大加快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明显增强,2002年中国入世的积极效应得到初步释放,预计这一趋势在2003年会表现的更为明显。随着对世贸规则的逐步熟悉和入世协议的执行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中国入世对改善中国贸易环境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国外对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壁垒将逐步减少,这将有利地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继续发挥出口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发动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为履行入世协议,中国政府所做的一系列政策调整,特别是有关国民待遇和透明度原则方面的政策调整,将会大大改善投资环境,跨国公司将继续进入中国,并以此带动中国的出口。最后,外贸体制的改革仍将继续深化,外贸经营权放开的积极效应仍将进一步显现。

(四)进口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将会增加进口

关税水平的降低以及部分非关税壁垒的取消是导致2002年进口快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预计2003年这一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003年中国将继续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200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关税总水平将由2002年的12%降低到11%,逾3000个税目的税率将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工业品和农产品平均税率降幅为7.2%和9.6%,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总水平,由2002年的3.5%降低到1.5%,降税幅度高达57%左右,共有215类信息技术产品实行零关税。在关税总水平降低的同时,中国也将逐步取消一批非关税壁垒,如从2003年起中国将取消相机的进口配额等。另外,根据入世承诺,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商品的进口配额将在上年的基础上再提高,如汽车的进口配额在2002年6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提高15%。国内进口关税总水平的降低以及一些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进口的增加。

(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对中国扩大出口构成障碍

贸易保护主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是中国外贸发展进程中的“暗雷”。中国已经是各国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发达国家还以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反倾销等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中国产品进口实行限制。另外,由于产品的竞争优势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有关配额取消之后,WTO任何成员国可能对中国任何进口产品提请特别保护。以纺织品为例2002年9月5日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向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署下属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CITA)正式提出申请,试图首次启用《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之242条(纺织品特别保障条款),对中国5类纺织品提请重新设置配额。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六)出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虽然政府在出口退税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反映,出口欠退税时间长、金额大,加剧了资金流动紧张。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因退税滞后时间超过贷款偿还期限,导致贷款预期,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部分出口商品低价竞销问题比较严重,导致我企业利润减少,同时也容易招致国外频繁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此外,中国出口产品中存在的质量、卫生、安全问题,加之出口环节物流成本高,也对中国扩大出口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一)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变动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尽管国际上许多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在2003年将走向复苏,但是世界经济走势仍受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首先,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前景仍然不明。美国企业的财务丑闻不断,股市下降,美元贬值,大大动摇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日本经济短期走势趋好,但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欧盟内部的结构问题远未解决,经济复苏乏力。其次,美对伊动武的可能性仍存在,中东等局部地区冲突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将给冲突地区带来不稳定因素,也将影响世界石油等商品的价格,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第三,南美地区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很快消除。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对未来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仍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给中国外贸工作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要继续跟踪这些因素的变化,加强对重点地区市场的研究,以应对外部形势突变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二)继续保持扩大出口和吸收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针对世界经济尤其美国经济前景仍不明朗的情况,应该继续保持出口和吸引外资等各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宜做大的调整。在保持现行政策稳定的同时,要研究制订新的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要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增加出口退税规模,逐步完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的“免、抵、退”政策;扩大出口信贷规模,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出口的支持力度,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此外,还要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法制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扩大对外宣传,让跨国公司加深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了解,将其产生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以带动出口增加。

(三)继续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传统出口市场,我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市场过于集中,风险比较大。从目前情况分析,阿拉伯市场消费水平较高,增加中国商品的市场份额仍有较大空间;俄罗斯经济增长很快,对消费类机电产品需求量较大,是中国较大的潜在市场;近邻印度经济持续发展,未来10年将保持7%的增长速度,200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900亿美元,而中印双边贸易额2001年仅约36亿美元,2002年仅达到43亿美元,中印贸易潜力巨大。为此,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传统重点市场出口的同时,我们可有针对性地挖掘市场潜力,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切实做好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印度、东欧、中东、拉美、非洲等市场的开拓工作。

(四)做好进口管理和调控工作,保持进口的适度增长

为了避免发生国际贸易摩擦,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适当增加一般贸易进口,重点是中国国内市场需要的原材料,国内企业技术改造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对有利于扩大出口的进口,要继续给予鼓励和支持。按照世贸组织要求,改进进口管理,在管理方式上,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国际通行做法为主转变。要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原产地规则、政府采购、技术措施等手段,加强对进口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此外,做好关税配额商品的进口配额的管理。

(五)大力整顿和规范外经贸秩序

进一步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行为,促进外贸出口健康发展。对涉及走私、骗退税、逃汇骗汇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企业要依法进行惩处。继续严厉打击走私、逃套汇等违法犯罪活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依法整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政府管理工作。通过外经贸与海关、税务、外汇联网,建立以海关货物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外汇和出口退税管理为主要内容,以网络技术为手段的全国统一的进出口企业行政监管电子网络系统。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篇6

报告分析, 2013年以来, 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上半年进出口增速波动较大。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 提振了企业信心, 推动外贸增速企稳和质量效益提高。第四季度进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全年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份额有望继续小幅提升。

报告认为, 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 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 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 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 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也要看到,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 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 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很快, 不少企业主动转型升级, 正在孕育出口竞争新优势。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篇7

(一) 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 由1978年的少于1%, 提高至2007年的近8%。2007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1738.3亿美元, 同比增长23.5%。2007年12月, 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061.5亿美元, 同比增长23.4%, 其中, 出口1144.2亿美元, 增长21.7%;进口917.3亿美元, 增长25.7%;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47.7%, 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见表1) :

金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

(二) 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改善

2007年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 初级产品出口的增速为16.3%, 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速为26.2%, 高于外贸增长速度, 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增长速度为26.5%,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为35.5%。国家取消或降低了钢材等712种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 开征或提高142种产品出口关税, 降低服装等2268种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 取得了明显成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 原油出口量下降38.7%, 钢坯下降28.9%, 煤下降16%, 钢材出口量从4月份的715万吨下降到12月份的479万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8.3亿美元, 增长23.6%。

(三) 贸易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2007年国家调整了加工贸易政策, 扩大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商品的范围, 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9860.5亿美元, 增长18.5%, 低于上年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速虽然有所放缓, 但是中国出口贸易中, 加工贸易比重仍然较高, 占全部出口的50.7%。一般贸易进出口9672.3亿美元, 增长29.1%, 高于上年3.1个百分点, 虽然增速有所提高, 但是一般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为44.2%。

(四) 外资企业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仍未改变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549.3亿美元, 增长21.1%, 比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955.2亿美元, 增长23.4%, 占出口总额的57%。国有企业进出口4945.3亿美元, 增长18.7%。其中出口2248.1亿美元, 增长17.5%, 占出口总额的18.4%%。2007年, 民营企业进出口4243.7亿美元, 增长38%, 高于上年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976.8亿美元, 增长39.2%,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4.4%。

(五) 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进一步得到加强

1、从增速来看, 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正在得到加强。

2005-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 2005年1-9月到2008年1-9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呈下降趋势, 但是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05-2008年出口增速呈上升趋势, 2008年前9个月出口增速放缓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 因此, 尽管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对美在下降, 但是由于其他市场尤其是亚洲时常增长强劲, 弥补了由于对美出口减速的不利影响, 尤其是中亚国家市场及欧盟中新入盟国家。2008年1-9月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 中国对独联体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的出口增速保持在35%以上, 对土库曼的出口增速达到201.3%, 对欧盟中新入盟国家出口增速达到46.2% (见表2) :

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

2、从出口市场分布看。

从2004年到2008年前8个月, 美国、日本及欧盟占中国出口市场的比重在逐年下降, 而东盟、独联体、拉美国家市场的比重在增加, 中国出口市场正在逐步实现市场多元化。尽管美国市场比重下降较快, 但是中国对东盟、独联体、拉美国家、北非、阿盟、中亚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幅较大, 不仅弥补了美国需求下降的不利影响, 而且使我国分散市场风险、实现市场多元化的夙愿 (见表3) 。

资料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考验中国对外贸易

(一) 世界经济可能进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第二次经济滞胀

1、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不但对美国经济本身造成极大困扰, 也通过贸易、投资和市场信心等渠道波及到其他国家, 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目前, 这场危机正在从次贷领域向优质房贷、消费信贷、公司信贷等领域蔓延, 造成全面的信贷紧缩。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 恶化了欧元区企业的出口形势, 导致欧洲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持续升值的日元也削弱了日本的出口竞争力;美元贬值使拥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发展中国家财富缩水。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整个金融体制与金融机制, 深刻影响和改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与相互联系, 深刻影响和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与发展机制, 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经济危机。

2、流动性不足可能会演变成通货膨胀。

进入2008年以来, 尽管世界经济增势明显减缓, 但在天气不利、美元贬值和地缘政治等因素推动下, 国际石油、小麦和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不断创出历史新高。2008年7月以前世界经济表现为流动性过剩, 2008年7月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世界经济转而变成流动性不足, 为增加流动性世界各国央行在积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流动性不足只是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表面现象, 市场中的货币存量却依然较多, 之所以表现为流动性不足, 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信心不足。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大, 大量的货币入市, 有可能在世界经济衰退的同时, 引发新一轮的世界通货膨胀, 进而使世界经济进入又一次经济滞胀。

3、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

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贸易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 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呈现两位数的高水平, 既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争端。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世界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11预测,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2009年经济将进入衰退, 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 全球贸易可能出现持续滑坡, 引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 导致贸易摩擦增多。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调整更趋谨慎, 并将继续就汇率、劳工标准、产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环保等问题向发展中国家发难, 反倾销、绿色贸易壁垒等非关税壁垒会进一步加剧,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可能对世界贸易更加不利。

(二) 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中国出口

全球金融危机首先带来巨大冲击的是过度消费型国家, 并在这些国家中引起消费萎缩进而给生产与市场带来冲击, 过度消费型国家发生的经济衰退又会反过来挤压过度生产型国家的海外市场, 从而引起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需求。美国货币在世界的强势地位, 使得美国国民的过度消费成为可能, 造就了美国成为过度消费型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会通过美国的消费萎缩影响中国这样的过度生产型国家, 会造成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减少, 进而影响中国出口。尽管中国出口商品属于中低档产品, 收入需求弹性较低, 甚至经济危机带来的收入下降, 会改变消费结构, 欧、美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 低档产品的消费比重会增加, 但是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 总体表现为需求减少。2008年1-9月, 中国出口总额按年增长只有22.3%, 较2007年同期的27.1%为低, 显示全球经济疲弱, 中国出口增长持续放缓。

三、积极应对, 变不利为机遇

(一) 金融危机形成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内、外合力

出口结构调整会导致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损失, 进而阻碍结构调整。当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时, 市场竞争激烈, 为增加出口换取外汇储备, 大量高能耗、高污染的进出口产业也得到了发展空间, 由于中国低端产品出口市场的存在, 政府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努力容易因市场作用而失灵。现在世界市场对中国低端产品需求会有所减少, 对低端产品继续给予支持的外在市场动力不存在了, 市场要求中国企业必须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 这种外部动力加上中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内部推动, 使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形成内外合力, 有利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改善, 为中国出口商品提高国际竞争力, 改变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 为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借机改善中国国际地位, 创造良好外贸环境

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 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在世界的地位并不高, 甚至中国制造在一些国家成了质量差、价格低的代名词, 这些都非常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向世界自我展示的良好机遇,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较小, 国内金融资产非常健康, 外汇储备世界第一, 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话语权。我们可以通过投资增加内需及参与稳定世界经济的国际事务, 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降低外贸依存度

加入WTO之后, 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强劲的增长, 外贸依存度也随之急剧攀升, 外贸依存度过高容易受制于人, 只有建立以内需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以进出口贸易为辅助的二元经济结构才是长远之计。以前中国产品以每年23%的增速出口, 极大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对外贸易的贡献率较高, 但也造成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 这次世界经济衰退会直接影响中国出口, 间接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由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拉动, 降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减少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过度依赖。

(四) 改革世界货币体系、提高人民币世界地位

随着美欧金融危机的爆发, 美欧的政治经济体系的缺点开始显现出来, 改革世界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前提下, 世界货币格局必将发生改变。中国可以借此次金融危机给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带来的经济衰退为契机, 在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中, 提高要价, 提高中国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促进世界货币体系中货币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为中国外贸发展提供良好货币环境。

综上所述, 尽管世界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增长下降, 但是中国金融及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 通过努力, 我们可将短期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因素化解为中长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亚宏.IMF:美国及世界经济明年出现衰退[N].参考消息, 2008-11-07.

[2]、外汇管理局.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形势较好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N.]市场报, 2008-10-31.

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研究 篇8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 近三十几年来进出口贸易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贸易量实现大幅度提升, 国民生产总值也随之有了较大增加。但是, 这种繁荣的背后, 缺乏一定的可持续性, 而且存在依赖性和脆弱性的代加工模式显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这个背景下, 研究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的诸多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旧的GVC贸易分工模式优缺点分析

1.1 代加工模式的优点

改革开放已经有30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国民经济总值和贸易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沿海地区, 例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由于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试点地区, 同国外的贸易起步比较早, 引进了大量的外资进行代加工业的发展, 所以实现了飞跃发展, 这些国外业务承接也成为了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沿海地区以代工的方式逐步发展起来, 将跨国公司主导的GVC分工模式应用在企业发展中。这种分工模式具有很多的优点, 下文将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 这种分工模式对于企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解决了企业资金方面的问题, 将加工业的发展推向了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其次, 由于加工企业在产出新产品方面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 而母公司的持续施压使得代工企业不得不进行相关方面的发展, 促使其不断改进科学技术, 不断进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工作, 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最终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很多沿海地区企业的发展都是以廉价的劳动力为主, 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 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组装, 最后出口。这种流程模式虽然看起来较为初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它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工厂。总而言之, 这种旧的代加工模式对于中国经济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1]。

1.2 代加工模式的缺点

代加工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点, 但同时它也存在缺点。近几年来, 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有了很大的提升, 原有的优势逐渐被弱化, 同时受到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沿海地区加工企业的竞争实力大不如前。这同时也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近几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下降、物价不断上涨等。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 代加工的缺点愈加明显。

首先, 经济增长趋势不容乐观。虽然近几年中国的就业量和产量都处于增长的状态, 但经济报酬却是不断降低。具体来说, 就是出口价格产量的增长比价格的下降更加缓慢;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却使环境破坏和生态损坏更加严重;国际贸易量虽然实现了增长, 但是国内产业发展的速度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次, 在这种模式下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愈加凸显。具体来说, 虽然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了, 但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 使得两个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大。同时, 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依靠代加工, 这样就会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但这种经济的增涨是偏于出口收益的, 会使得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速度要比国内人均收入增加的速度快, 也就是说通过代加工方式获得的收益大部分都是属于从事国际贸易的资本持有者。

再次, 沿海地区企业的发展是通过代加工模式进行的, 即以一种比较低端的方式加入到国际贸易中, 这无疑会对国企的升级产生阻碍作用。企业自身的科研能力有限, 而国家贸易中对代加工企业的技术要求又比较高, 这就使得一些代加工企业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先进的生产设备, 从而使得代加工企业对于国外进口设备的依赖性增强。最后, 对跨国企业的过度依赖性, 经济断层现象经常产生, 后果严重。

2 新形势中基于G V C的国内价值链的构建

中国通过FDI参与到国际贸易加工后, 改变了原有的代加工模式, 使得在国际贸易分工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 改变了初始阶段的劣势局面, 如资本匮乏、技术水平低、国际竞争实力弱等。现阶段, 资本的积累量已经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甚至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流动过剩的情况。这正是解决中国贸易分工问题的一个好时机, 如果中国能顺利渡过这个阶段,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也就能在GVC分工模式下实现高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目标[2]。

2.1 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就是要将中国的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第二就是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由不可持续型转变为可持续型;第三, 就是将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模式转变为环保节能模式。而想要完成上述三个任务, 进行技术创新势在必行[3]。

首先, 第一步就是要对资源的获取方式进行创新, 即开放创新资源。创新的基础就是资源, 只有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开放程度的共同提升, 才能促使创新有的放矢。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 企业要充分加强与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 同时也要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必要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德国和日本这种发达国家将这些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作为保持其自身竞争力的关键, 十分重视其科研力量的培养。企业要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将科研成果转变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资产, 并根据市场的需要选择合理的研发领域。因此, 这种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科研创新的方式, 能最大程度上实现成本的节约和创新的实现。

其次, 政府发挥自身作用, 争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做好引导工作。虽然追求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高产值、高效率的必由之路, 但是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确定的风险。因此, 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保护和培育, 形成有效的风险规避体制, 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此外, 还应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尤其是资金支持, 以补贴等优惠政策方式为制造业中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保障, 同时还应加大对大型机械装备出口的支持, 加大风险补贴额度,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良策。总而言之, 要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 以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为标准,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为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

2.2 产业转移

所谓产业转移就是指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变化移动过程。本文所说的产业转移具体来说就是将原本在沿海地区进行生产装配的产业逐渐向劳动力、材料、燃料成本相对低廉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现阶段,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 很多沿海地区的资源, 包括人才和资金等, 都有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而这也必将加重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的情况。相反, 中西部地区因为承接了大量的优质产业, 异军突起, 形成民工回流的现象, 再加上政策好, 在近些年来逐渐取得较好的发展成绩。对于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企业而言, 这种产业向内转移的方式, 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除此之外, 进行产业转移还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缓和区域内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改善劳动力分布不均的状态。

3 结语

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中国的商品贸易事业, 使得中国长期处于GVC模式下的代加工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种背景下, 代工企业的利润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现象, 破产倒闭的企业不在少数。因此, 随着世界贸易方式的转变, 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到产品的升级或转移问题。但是, 如果选择了这条路, 也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因为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需要掌握高科技的人才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中国的产业模式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两种形式下, 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提升, 有助于当前中国出现的众多亟待解决的贸易分工问题的应对和缓和。

参考文献

[1]谢军巧, 彭娟, 胡琪, 等.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探讨[J].中国商贸, 2011 (19) :96-97.

[2]孙煜松.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的浅论[J].商情, 2012 (28) :54-55.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篇9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贸易摩擦,新形势

回顾2013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续效应的影响下, 欧债危机继续发酵拖累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 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 通货紧缩风险隐现, 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增速集体放缓, “金砖五国”的整体表现差强人意, 全球经济不平衡性增长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 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升温, 各种贸易保护的壁垒再次抬头, 伴随新型式的增长态势, 给我国未来外贸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新形势

(一) 两反两保措施在未来几年仍是主要形式, 欧美及新兴经济体齐发力

反倾销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壁垒的主导。据中国商务部透露, 中国将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连续8年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 2003年至2012年9月, 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案件758起, 涉案金额684亿美元。仅2013年全年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救济调查, 总共有92起, 其中包括反倾销调查71起, 反补贴调查14起, 保障措施7起, 中国仍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

欧盟和美国仍是实施的主要国家。尤其是去年, 欧盟对华贸易调查的力度大幅加重, 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了“欧盟史上最大的贸易调查”。新兴经济体发起数量逐渐增多。如世贸组织报告, 1995-2010年, 印度共启动637起反倾销调查, 其中对华案件数居首位, 产品涉及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及其制品。

(二) 舆论壁垒成为一种新手段

国际贸易舆论壁垒指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传媒有意做负面宣传报道, 贬低他国的产品质量, 使国外竞争对手及其产品的声誉受损或消费者对其产品误解, 通过媒体宣传影响舆论, 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进而达到阻碍外国产品流入和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

如2007年以来的“中国制造”风波, 以美国媒体为首的一些西方传媒连续出现诋毁中国出口商品的宣传和报导, 使中国从宠物饲料、儿童玩具, 到止咳药水、牙膏等商品的出口遭到欧美等国的限制, 这些报导使中国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影响了双边的经贸关系。

(三) 动物福利壁垒成为技术壁垒和道德壁垒新形式

一些发达国家以维护动物福利为名, 利用文化教育、传统习俗等方面的优势或影响力, 以自己国家的动物法案为屏障, 要求出口产品要符合动物法案的饲养、运输、屠宰等标准, 达到阻止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动物源性商品的进口的目的。

我国的畜禽产品、水产品、化妆品、中药产品等年出口总值超过20亿美元, 主要销往动物福利的积极倡导者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地区, 一旦WTO农业委员会通过动物福利草案, 那么就会对我国的畜禽产品甚至与之相关的中药、化妆品等商品都将造成很大的冲击。

(四) 碳关税等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名的绿色壁垒威胁越来越大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 以环境保护为名的, 应对气候变化, 少数发达国家正在贸易领域磋商制定包含“碳关税”条款的国内法案, 还酝酿在相关国际组织提出将“碳关税”纳入国际贸易规则。

“碳关税”是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 如铝、钢铁、水泥、玻璃制品等产品而进行的关税税收。碳关税一旦实行将对中国出口比重较高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和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将产生较大影响, 对中国就业、劳动报酬以及居民福利也造成负面效应。

(五) 蓝色壁垒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越来越高

以保护劳工权益和维护人权为名的蓝色壁垒, 主要是SA8000标准, 在童工、强迫性劳动、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健康与安全、管理系统等领域制定了最低要求。如据美国商会组织调查, 目前有50%的跨国公司和外贸企业表示, 如果SA8000标准实施, 将重新与中国企业签订新的采购合同。由于我国的产品结构属于劳动密集型居多, 而SA8000主要是针对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无疑将对我国未来外贸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此外, 区域保护主义、投资金融壁垒以及制度摩擦壁垒也越来越凸显。区域保护主义加强, 比如2010年7月6日俄白哈《海关同盟海关法典》正式生效, 三国实行统一关税, 哈萨克斯坦上调了5044种商品的进口税率, 平均税率水平由6.2%提高至10.6%, 涉及我国对该国出口的大宗商品, 包括纺织服装类、轻工、部分机电、中低档汽车等产品, 对我国相关企业的冲击不容忽视。还有以维护国内投资环境, 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某些中国产品进入外国市场或阻止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 阻碍了通过跨境投资规避技术壁垒的实施。此外, 制度差异通过影响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一国的竞争优势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增大两国贸易进行的阻力, 影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未来成为诱发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

二、对策

(一) 建立非关税壁垒预警机制, 有效运用贸易救济措施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资料, 为政治交涉, 法律抗辩, 业界合作和壁垒调查提供保障, 有效运用贸易救济措施, 维护产业安全、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 制定节能减排措施, 走低碳发展之路,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应对碳关税, 中国要坚持WTO的“自由贸易”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以及《京都议定书》“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提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谈判能力,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 加快实施贸易的绿色增长战略, 培育低碳产业, 降低出口的碳密度, 加快节能减排、环保和低碳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 促进传媒业的快速发展, 提高中国产品质量的宣传力度

舆论壁垒是利用舆论压力实行贸易保护, 必须具备足够强大和发达的新闻媒体, 因此, 攻破舆论壁垒要抢占媒体、尤其是影响力巨大的网络媒体话语权, 在同一阵地上给出针锋相对的回应, 同时, 出口企业或行业应成立一个优质高效的公关团队, 以有效应对媒体危机。

(四) 加快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和法规

我国应加快完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 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认证体系, 要根据WTO有关协议, 大力推动原产地标记认证制度, 积极实施ISO19000、ISO14000标志和SA8000标准的认证, 加大企业的技术与标准化法制意识, 适应国际贸易对技术标准方面的特殊要求。

(五) 制定和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产品的市场分布要均衡, 避免某些产品的出口过于集中某个市场。从政府到企业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战略, 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出口份额过于集中的要适当分流, 如果发生贸易摩擦时, 我国可以通过贸易转移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王蕴琪等.后危机时代贸易摩擦的特点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 2010, (5) :12-14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篇10

前三季度, 我国进出口总额21486.8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7.9%。其中出口11346.4亿美元, 增长34.0%;进口10140.4亿美元, 增长42.4%。与2008年同期相比, 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5.4%和13.5%。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一直高速增长的中国外贸在11月份出现了严重拐点, 低迷状态大概延续了一年。据海关统计, 2009年1~8月, 我国外贸出口同比下降22.2%;进口同比下降22.7%。出口价格总体下跌5.6%, 扣除价格因素后, 出口数量减少17.6%。当我们不清楚这场危机还要持续多久的时候, 据海关统计, 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09年11月开始出现增长, 并且2010年全年保持了快速上扬的态势。这些统计数字似乎显示, 危机已经结束, 中国外贸经历了短暂的停滞后, 又向世界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2 繁荣背后隐藏的问题

2.1 加工贸易比例高, 层次低

前三季度, 我国外贸出口额11346.35亿美元构成如下:一般贸易5191.3亿美元, 加工贸易5316.4亿美元, 其他838.60亿美元。从图1可以看出, 中国巨大的出口额主要来自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 其中加工贸易可以占到47%。然而中国的加工贸易存在以下问题, 如果处理不好, 会影响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2.1.1 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仍处低端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 但总体而言, 在华加工环节主要仍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环节, 劳动密集程度很高, 技术含量低, 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 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不高。大多数企业以贴牌为主, 并从事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贴牌加工。跨国公司掌握了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和模具以及品牌等环节。

2.1.2 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不大

“十五”期间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出口的70%, 占机电产品的74%;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1%, 占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87%。2005年, 99.9%的笔记本电脑, 99%的彩色视频投影机和微型计算机, 98%的等离子彩电, 97%的DVD, 96%的船舶均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内资企业参与加工环节少, 且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 国内配套比例低, 抑制了产业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单位:亿美元

2.1.3 加工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 贸易摩擦增多

中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是加工贸易。中国加工贸易市场的相对集中, 加快了对西方国家贸易顺差积累, 导致后者与我国贸易摩擦增多。而且, 大量的顺差增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1.4 针对问题的改进措施

鉴于我国加工贸易在外贸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应该一方面稳定加工贸易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要逐步推进转型升级, 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加工能力, 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的加工企业和产业, 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 吸引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到中国, 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升级, 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延长产业链、增加加工深度, 引导加工贸易产业链向研发设计、集约发展、营销服务延伸,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和自创品牌,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2.2 一般贸易逆差, 出口创汇能力不强

前三季度, 我国外贸一般贸易逆差364.1亿美元, 加工贸易顺差2256.7亿美元。我国的巨额顺差主要产生于加工贸易, 而绝大部分加工贸易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 产品也多返销欧美发达地区, 最终导致欧美对华贸易逆差。在我国出口总额构成中, 一般贸易仅次于加工贸易, 但却经常处于逆差状态。这我国自有企业和品牌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总体不占优势, 或者说占优势的产品种类并不多。

2.3 服务贸易比例低, 且处于逆差状态

2.3.1 贸易发展不平衡

报告称, 2010年上半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大幅增长, 进出口总额为1656.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1.7%, 约占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2%。中国是贸易大国, 总体进出口规模在全世界排第二、三名, 而服务贸易在世界排名仅为第七、八名, 可见我国的外贸发展不平衡。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约占世界的3%左右, 而实力最强的美国约占17%。

2.3.2 传统项目逆差, 新兴项目较弱

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大项是运输和旅游, 运输却是最大的逆差项;一向顺差的旅游在2010年也出现了逆差, 可能与全球经济环境有关。建筑是我国的传统强项, 仅有少量顺差。我国在金融、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出口方面, 虽然总量不大, 但是取得了少量顺差。

2.3.3 针对问题的改进措施

商务部在《扩大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对策研究》报告中, 建议中国政府按照三个层次来促进服务贸易出口:“深度挖掘”运输、旅游和建筑服务, “重点培育”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特许专利使用, “特别关注”文化教育、分销和咨询服务等。

2.4 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 国内企业实力不强

从出口企业性质来看, 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我国总出口额的55%, 国内企业加起来还不足一半。这个现象一方面证明了我国利用外资成果显著,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国外贸的脆弱性。试想一国外贸的繁荣主要靠外资企业支撑, 一旦外资撤走, 中国外贸将倒塌半壁江山。因此, 中国外贸不能沉醉于表面的繁荣, 而应该加速国内企业的升级, 使中国企业真正掌握中国外贸的命运。

2.5 国别贸易不平衡, 顺差逆差集中

我国主要出口市场排名依次为:欧盟、美国、香港地区、东盟和日本。主要进口市场排名依次为: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台湾地区。

受现有国际分工格局和我国加工贸易比重较大等结构性因素影响, 我国的贸易在国别地区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对日本、韩国、台湾逆差分别为414.1、522.2和649.5亿美元, 但对美国、欧盟顺差分别为1325.4和1026.5亿美元。我国对美国、欧盟长期以来保持巨额顺差, 招致贸易摩擦增多;这两年, 上述两个地区频繁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运用各种贸易壁垒, 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出口市场多元化有利于缓解这个矛盾, 但是我国对较大的贸易伙伴东盟、日本、韩国却常年保持逆差。贸易格局的不平衡总是使我国陷入两难境地。

3 结语

总体来看, 秋季报告显示, 中国外贸已经基本走出了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 规模超过2008年, 出口创汇成果丰厚。繁荣的景象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繁荣背后隐藏的确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我国要想真正成为贸易大国, 就需要不断弥补自己的缺陷, 培养自己的实力, 而不是主要依靠外力, 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只有这样, 中国外贸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 (2010年秋季) 报告》显示了201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外贸成绩喜人, 似乎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 表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然而, 繁荣的背后还隐藏着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本文通过对秋季报告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 概出:加工贸易比例高却层次低、一般贸易逆差、服务贸易逆差且比例低、国内企业实力不强、国别贸易集中等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2010年秋季报告,外贸,繁荣,问题,加工贸易,逆差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10年秋季) .

上一篇:线路测量中点位的确定下一篇:标准化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