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体制(精选12篇)
标准化管理体制 篇1
一、企业管理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企业管理一般有两种类型的管理, (1) 控制型管理, 就是使被管理的对象不折不扣地符合预期的要求或目标, 如对产品的规格尺寸、熔炉的温度、生产作业线上的各种指标参数等事项的管理, 等等。控制型管理中的被管理对象一般都有确定的数值, 管理的内容就是保证这些数值在规定的区间波动。 (2) 改进型管理, 就是要求被管理的对象比现状更加进步、更加完善, 如对产品的合格率、产品成本、能耗、物耗等事项的管理, 这些被管理对象的数值具有方向性, 正指标越大越好, 逆指标越小越好。改进型的管理就是要打破现状, 通过试验和探索对管理对象进行改进。改进型的管理活动是一种攻关式的或项目式的活动, 具有一次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改进目标一旦实现, 活动也就是宣告结束。
实际上, 企业中的每项管理工作都是控制型管理与改进型管理的有机统一, 控制性的管理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进行, 改进型管理则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水准能够不断提高、完善。企业管理的目的, 是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秩序, 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标准化工作正与企业管理同质、同向、同理, 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 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对一个企业来说, 制订标准的过程就是一个总结管理经验, 寻找管理工作的规律, 寻找化繁为简、以简取繁的管理技巧的过程;也是一个把孤立的个体的经验总结为企业的财富的过程。
二、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协调统一企业标准体系
在企业范围内, 凡是企业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工作要求都要制订标准, 并纳入企业管理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技术经营、管理工作的技术基础, 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容和构成要与生产管理体系、经营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服务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等相结合, 并为其提供支持。
为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标准体系, 首先要明确各类标准间的内在联系, 主要分为系统联系、功能联系、结构联系三种我们要从分析各类标准联系的特点入手, 将其有机地组合, 建立科学的体系。
(一) 系统联系
在企业标准体系内的系统联系是企业各分系统之间与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联系。在企业标准体系里, 有综合性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分系统的标准;各分系统下还有子系统标准, 各分系统标准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联系, 技术标准中参数目标都要有相应的管理标准 (措施) 加以保证;管理标准中的任何事项都要在岗位工作标准中得到落实;而每个岗位员工都必须按工作标准要求完成所管理事项;同时还要将执行标准情况与内部经济责任制挂起钩来, 因为企业标准化只有与经济责任制挂钩才有生命力, 标准之间只有环环相扣、互相支持才能保证技术目标的实现。
(二) 功能联系
企业标准体系内标准间的功能联系包括相同功能和不同功能联系。功能相同的标准应归到同一个分系统或同一个子系统中, 以发挥标准的整体功能。按此联系制订的标准能清楚地界定标准化对象, 一方面可避免在一个标准中包括许多标准化对象, 另一方面, 可以使每一个标准对象在制订过程中紧紧围绕整体达到最佳秩序和效益的目的。
(三) 结构联系
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有两种形式的结构联系:上下结构联系和左右结构联系。
在上下结构联系中要把握自下而上的共性形成关系和从上而下的指导制约关系。自下而上的共性形成关系是批在制订标准时, 应从底层的个性标准中找出共性的内容, 并将共性的内容制订成共性的标准, 也就是通用标准。如果不考虑制订共性标准, 而一味制订内容齐全、大量相互重复的个性标准, 势必造成同一共性内容在许多不同的个性标准中重复出现, 造成大量重复劳动, 甚至杂乱。因此, 在制订标准时, 必须尽量扩大共性标准的适用范围, 并尽可能地安排在较高的层次上。
从上而下的指导制约关系就是表明上层标准对下层标准的指导制约关系, 即下层标准必须贯彻上层标准。只有下层的个性标准贯彻了所有上层标准, 才能发挥整个标准体系的系统作用。
三、管理标准化是在管理制度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在不断改进, 采用标准化手段进行管理已成为管理科学发展的趋势。管理标准是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纳入科技最新成果, 运用标准化原理方法, 经过提炼加工升华而来的, 因而管理标准比管理制度更具有科学性。管理标准制订方法决定其有较强的系统性。管理标准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 对企业范围内全部所需要管理的事项, 运用标准化原则进行协调、统一、结构优化和系统化处理后制订的标准, 并形成管理标准体系。这样的管理标准体系, 能够把孤立的、分散的管理事项汇集成最佳的、能发挥整体管理功能的、内部协调统一的管理标准, 使管理制度化繁为简, 达到职、责、权、利统一明确的效果, 对每个工作环节的内容尽可能做到定量, 不能定量的也要作具体时间和地点等方面的要求, 其内容、方法都应规定的清晰明确, 既保证了管理标准的系统性, 又增强了可行性。
四、认真实施企业标准化, 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一)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实施企业标准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这些都需要全体员工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同时, 实施企业标准与建立企业标准一样, 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负责对标准的实施进行协调。另外, 标准的实施, 必须有一定的后盾。
(二) 实施企业标准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相一致
企业标准化的目的就是规范生产、经营、管理秩序, 促进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 在实施企业标准过程中, 要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结合起来, 始终咬定企业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远目标, 要让企业标准化成为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 实施企业标准要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
在企业标准的实施过程中, 可以与经济责任制考核相挂钩。比如, 我们在贯彻工作标准的同时, 建立企业绩效考核体系, 将部门 (或单位) 工作标准和个人工作标准进行相应分解, 形成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相一致的完整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 进而与个人的收益相联系, 建立起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但确保工作标准的顺利实施, 而且能有效地保证管理标准的执行力度, 并最终实现企业的技术标准。
(四) 运用系统工程, 积极推行企业标准化
企业标准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每一个标准体系和每一个标准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 而企业标准体系正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因此, 推行企业标准化要运用系统工作和科学方法, 即把整个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从而使企业标准化达到综合标准化、动态标准化和超前标准化, 其根本特点就是以系统的最优化为目标, 运用一些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 结合运用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等各种现代科学管理思想, 再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各种现代化工具进行最佳控制和最佳协调, 使企业标准化与生产经营实际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最终使企业获利优良、规范的生产经营秩序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五) 推行企业标准化要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在推行企业标准化过程中, 企业通过标准化对某些对象进行合理地归纳和简化, 控制多样化和复杂化。如对产品品种规格进行合理简化, 从而提高产品的批量, 为企业创造采用高效率的工艺设备和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条件;如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科学地规定原料投入配比, 就可以提高原料利用率, 减少单位产品中的劳动消耗, 降低成本, 以此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 通过使生产过程的每一道工序, 每一道操作标准化, 避免操作过程和步骤上的混乱, 达到标准化的要求, 从而使生产更加安全高效, 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施的安全, 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标准化管理目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 它在企业管理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对企业现有管理模式的积极有效的提高。企业必须重视标准化管理, 运用标准化管理, 充分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使企业实现标准化、科学化管理, 为企业获利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摘要:通过阐述企业管理标准化建立的过程、工作重点、标准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关系及如何有效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内容, 说明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下, 企业在对外实施积极有效的应对政策的同时, 对内也就积极提升管理层次, 逐步从制度化管理向标准化管理过渡, 向管理要效益, 确保各项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管理标准,管理标准体系,标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林永智.标准化管理是质量可靠性的根本保证[J].化工质量, 2007, (3) .
标准化管理体制 篇2
摘要:为实施施工标准化管理,阐明推进标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在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方面重点推进标准化管理。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基本思路;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
工程建设标准化是在工程建设领域,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从而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技术活动。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手段,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有一定的困难。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对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施工企业经营活动的项目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以项目的管理与运作为核心来重新构建企业的组织机构,提高企业管理与运作项目的实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施工企业的共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天天要跟“现场管理”打交道。现场管理实际上是我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推进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本文将探讨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工程承包国际化的趋势下,在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中,试述推进标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在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方面如何重点推进标准化管理,使企业得以提高施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本企业竞争力。1.推进标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鉴于标准化管理具有全面、系统的特点,并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持续改进的实际,推进标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具体通过“四册作业卡”来反映。
1.1四册即《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手册,主要是细化标准化管理的相关要求。管理制度是基础,人员配备是保证,现场管理是重点,过程控制是关键,4个标准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分别制定了 4个标准化《实施细则》,用以指导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一是管理制度的标准化,目的在于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程序清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根据项目的管理特点,建立了 14个方面的管理制度。二是人员配备标准化,在《预控纪要》配齐管理人员的前提下,人员配备标准化的内容侧重于人员培训和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先培训、后上岗、施工过程中培训计划、部门及个人的工作职责、所在岗位要做什么、怎么做等内容。三是现场管理的标准化,目的在于明确现场管理要做到什么程度,把现场管理工作目标具体化和定量化。主要包括平面布置和大临标准、安全文明工地建设标准、技术工作标准、试验管理标准、商品混凝土使用管理标准、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内业资料管理标准、架子队和劳务用工管理标准、现场监控检查标准等内容。四是过程控制标准化,目的在于通过细化分解各个环节的责任而实施全过程的监控。
1.2作业卡即《岗位标准作业卡片》,主要是把标准化管理落实到操作层。以简洁、方便、实用为原则,直接面对操作人员(主要指架子工、电工、电焊工、气焊割工、材料保管员、吊车司机、装载机司机等)制定成了各种方便易携带的《岗位标准作业卡片》,内容主要包括岗位资格标准、工作内容、工作标准、考评标准和考评结果处理标准。要求每一个操作人员随身携带,随时查看,工作前先学标准,操作过程谨遵标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2.在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方面重点推进标准化管理
作为施工单位,一切标准化推进工作都要反映于施工生产,而反映施工生产的标准又主要在现场和过程,所以在标准化体系建立起来后,在推进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场管理标准化和过程控制标准化两个环节。2.1强化现场管理标准化,确保施工生产有序推进
2.1.1抓现场要素、配备的标准化。适应建设的要求特别是质量控制的要求,坚决摒弃“作坊式 ”生产,坚定地推行工厂化生产、专业化施工、机械化作业。
2.1.2抓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坚持把“技术先行”作为施工管理的根本原则,充分认知项目
特性,快速做好测量、试验、现场调查、图纸审核、施工图现场核对等前期技术筹备工作。根据《预控纪要》对优化设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指导书等提出的大方案,一项一项具体细化,重要方案及时沟通,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指导书由“内部专家”审核后实施,确保以最优的方案、最佳的作业指导推进现场施工。
2.1.3抓安全文明标准工地建设。为树立工程建设新形象,在文明施工标牌、安全牌、宣传牌等工地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重要路口均设置指示标,现场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2.1.4结合项目特点在现场管理方面寻求创新。实现安全管理标准化,强力打造 “无线理念 ”,所有电力、照明线路均布设暗线,全部采用绝缘塑料外套管埋设于混凝土地坪以下,既延长了使用耐久性,又保证了用电安全性。2.1.5抓架子队的标准化管理,以用工和谐促进施工和谐。首先是杜绝违法分包、以包代管,在用工形式上全部使用以人工费为标准的架子队模式。架子队由项目部负责组建,每个架子队配备一名专职队长、一名技术负责人,并配备专职安全、质量、试验、材料、测量、工班长等人员,劳务工通过有资质的劳务公司派遣或由公司的劳务公司到社会招募。其次是加强对劳务工的考试上岗管理、培训管理、工作纪律管理,确保劳务工的操作技能和标准化施工的正确意识。
2.2强化过程控制标准化,确保施工质量达标创优
过程控制涉及到安全、质量、工期、环保等各个方面,建设质量决定运营安全,从保质量就是保安全的百年大计考虑,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将其作为过程控制标准化的重点。
2.2.1制定目标,细化标准。为了使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目标清晰,体系健全,责任明确,根据工程创优的总体要求,制定工程一次成优,确保省优,争创国优的总体目标。
2.2.2培训先行,理念领先。为了使全部管理、技术、操作人员具备工程建设的理念和掌握新的技术要求,重点抓岗前培训和过程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 ”等办法,通过组织学习、多媒体介绍、现场观摩、会议传达、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并充分借助上级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使全体参战人员就标准化施工在理念上更新,管理上创新,技术上革新,工艺上推新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技术规范、作业标准等有了科学严谨的把握。
2.2.3打造样板,典型引路。分阶段打造样板工程,确保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都有典型引路。其次是坚持 “样板引路,数据指导 ”的质量管理原则,严格“试验数据指导施工”,通过室内、室外试验和样板段选定原材料、操作方法,修正相关技术参数,制定工艺流程、作业指导书、内控验收标准,作为全面施工的控制依据。
2.2.4强化措施,以过程控制的标准化保证创优目标的实现,以保证创优推动过程控制标准化工作,使二者互为促进。制定保证创优的组织保证、技术保证、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法、工艺及保证措施。
2.2.5严格检测,落实标准。强化对工程验收标准的掌握,一切检测标准以数字说话,狠抓工艺参数、验收参数的达标。
2.2.6规范内业,全程追溯。内业是施工过程的书面反映,必须资料齐全、规范完整,才能从文字上对过程控制进行反映。在内业资料标准化管理上做到:形式上与工程保持一致,内容上与施工现场同步,管理上与贯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三标一体化有机结合,明确了分工负责人,定期收集整理存档,采取周检月评的办法进行自查自纠和总结提高,确保内业资料。能体现 “写所做,做所写,记所做 ”的原则,尤其在施工日志、现场自检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原材料使用追溯等方面必须在当天及时填写,履行签认手续,当日汇总存档。
2.2.7重视改进,工作闭合。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检制”,专项检查和平时巡检相结合,未雨绸缪,排查隐患,限时整改,不留死角;在施工的不同阶段评价出相应的检查防范重点,组织专项排查和日常巡查,做到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不留隐患。
3.结束语
标准化管理的目标是安全稳定、质量精品、工期合理、环境和谐、技术创新。实现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才能为建立企业施工技术管理的最佳秩序,获得良好的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参考文献:
1、施工企业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JGJ/T198-2010)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
3、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ISO14001:2004)
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分析 篇3
【关键词】行业标准化;电力企业;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改革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新的经济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给传统的电力行业带来了冲击,要求电力企业更加积极主动的开展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电力行业管理中,企业标准化是一项基础工作,它是电力企业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健全的企业标准体系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既有利于人、财、物和时间的节约,也有利于改善电力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服务质量,从而建立有序的作业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最佳的管理秩序和最优的经济效益。
一、国内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现状
我国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多电力企业以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为中心,通过积极努力的学习,逐年提高企业自身制定的标准的数量和质量。另外,多数电力企业单位成立了标准化管理部门,企业标准体系较为完善,开展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活动。以上这些成绩都充分说明了我国电力企业在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管理模式方面取得的进步。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问题和不足仍然存在于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衡现象对企业标准化的影响。此现象主要体现在标准制定后,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落实不到位,无反馈信息,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差,最终导致企业标准化工作很难继续开展和提高。企业标准的实施是标准化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和效果,实施后才能对标准的质量作出正确评价,发现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修正和改善。
2.以强制性监督检查来推动推荐性标准的实施。目前国内对推荐性标准的实施尚无有效措施。在工业发达国家,标准都是推荐性的,实施的推动力一方面来自标准自身的科学性产生的信任,另一方面通过强制的产品认证。然而,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3.企业标准化竞争意识薄弱。很多电力企业虽然实施标准化改革已经多年,但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拍脑袋,随意性”现象还依然存在。同时,很多企业对“有标不依”等违反标准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还不够大。这样就很容易的导致企业的标准体系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
4.企业标准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造成此问题的原因,追根揭底是因多数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处于刚起步阶段,而多数所制定的标准都是借鉴而来,尤其是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一般都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缺乏指导性,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还有一些企业标准水平低或无标生产,有些规模小的民营及个体企业不知道需要制定企业标准,进行无标生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5.缺乏对企业标准的修订的及时性。有部分企业的负责人和管理者的标准和质量意识较差,对其实施和修订工作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企业标准,尤其是技术类标准经常缺乏时效性、先进性、通用性。
二、推动及加强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措施
所谓标准化管理策略是指在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优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差别优势,在标准化管理的观念、标准和标准体系、模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赋予新的含义,力争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期望和需要,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树立标准化观念,建立健全的企业标准体系
传统的标注化管理追求产品合格,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不能成为构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与发达国家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来搞技术垄断相比已是截然不同的观念,因此,只有树立标准化的竞争管理观念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和需求,才有利于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标准体系是企业内各类标准按照特定的内在联系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企业实施科学管理、规范运作、保证机组检修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标准体系的建立要符合本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要求,适应企业实施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国际化的需要。
2.标准化活动要具有前瞻性,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
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的更加深入,都是企业对国际标准需求越来越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标准国际化已成为目前全球发展的普遍趋势。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很多国内先进标准是国内外专家经过长期试验、研究和实践的结晶,是宝贵的管理和技术成果。电力企业积极了解和采用这些标准,对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电力企业应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做到及时转化,以确保企业标准的通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和高效性。
3.以信息化促标准化
电力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信息资源的优势,将各类标准、制度放到企业的局域网上,并逐步完善标准制度网上查询系统,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标准信息化水平和优质服务的能力。同时,以信息化促标准化也有利于各类标准、制度修订后的更新、发布和公告。
三、明确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目标
1.为电力工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
在当前形势下,电力标准化工作应该注入新的理念,担负起自身使命,在修订电力标准体系的时候加强节能环保方面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环保标准,促进企业减少排放。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来促进电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并积极推广脱硫、脱硝、循环流化床等洁净煤技术以及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另外,还要适时制、修订节能降耗标准,实现电力行业的内涵型增长,以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电力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2.配合推进电力体制的深化改革
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資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而电力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也不应置身于电力体制改革之外,制定标准时一定要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降低造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竞争性电力市场的建立和顺利运转。就电力标准化这个环节来说,一定要在建设、调试、运行、使用等全过程的标准制定中体现这一原则。
3.强化标准化工作队伍,提高工作水平
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标准化工作队伍,标准化管理人员应该掌握标准化、计量、质量等综合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电力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宏观管理、中电联组织实施、标委会为主要依靠、电力企业参与支持”的新管理工作体系。实践证明,这样的组织体系是适应新形势下电力体制改革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姜宇平,王玮.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思考[J].电力技术.2008(06).
[2]胡秀国.推进电力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11).
[3]赵桂娟,李力.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存在问题初探[J].宁夏电力.2007(03).
[4]傅新珠.如何做好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J].电力标准化与计量.2005(04).
[5]朱梦熊,丁名材,武亚平.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和管理标准化[J].电力标准化与计量.2004(04).
[6]倪耀琪.探索电力标准化的管理[J].企业标准化.2003 (08).
[7]白雪峰.标准化规范了电力企业[J].企业标准化.2003(08).
[8]雷晓露,魏河,张娟彪.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J].电力标准化与计量.2002(01).
标准化管理体制 篇4
电力计量工作是对电力企业客户所消费的电能电量的科学、准确记录, 是电力供应企业收费管理的重要依据, 与电力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 是电力企业日常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关键。电力计量管理较复杂, 对计量工作中的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具有较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标准的电力计量管理策略, 以做好电力计量管理工作。
2 电力计量的特征
(1) 技术性。电力计量是一种商品资源, 电力能源的运行直接作用于电力供需双方。电力计量是电力数量的最简化、最直接的统计, 需具备较强综合性技术的专业人员管理操作, 从而使其具备相关技术要求。 (2) 差异性。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 电力电能计量统计工作需要依据一定的装备仪器与人员配置情况进行, 受到管理经验、计量技术、仪表质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这使得电力计量工作常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导致电力计量数据无法达到精确要求。 (3) 服务型。电力企业是电力能源的生产供应企业,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性, 所以, 电能计量作为电能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性, 其是电力企业在现代经济环境中针对电力能源消费所需要坚持的市场化运作行为。
3 电力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及应用
3.1 技术标准化
(1) 要想最大限度的提升仪器的计量精度, 促进计量仪器设备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改进技术, 淘汰落后的仪器设备。这就需要更换掉国家目前已经淘汰的或者是明令禁止的电能表, 加大电力计量技术的研发力度, 促进计量远程抄表与数字化目标的实现, 逐步提升我国电力计量自动化水平。同时, 还应当依据相关计量规程规范, 合理改造计量点, 完善相关计量装置。 (2) 增大对电力计量工作的监督力度。严格落实计量监督策略, 增大对电能表考核的力度, 充分发挥技术方面的优势, 有效提升计量精准度。 (3) 加强计量运行管理, 严格依据有关规章程度进行轮换与周检。
(2) 对电力计量方式与装置进行综合分析, 提升电力计量精确性。选用合理的连线方式能够有效减小电能计量的误差。为了更好的提高计量的精度, 应选择合理的计量点, 以减少互感器二次负载和二次回路损耗现象的发生。同时, 还需要合理选择电流互感器变比, 尤其是对于较强的负荷。为了确保互感器处于高精度的运行, 可选择多抽头的电流互感器。此外, 还要对综合计量误差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且还要进一步做好电能表、互感器的周期性校验工作。
(3) 加强设备检验和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电能表进行定期检查和调试是电能计量监督工作的重要部分, 电能表以及相应的检测装置均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具体的检查时间一般为一年送检一次。在进行检测和调试工作时, 需要严格按照检测标准进行, 一旦发现质量不过关的电能表或检测仪器, 要立即停止使用并对其进行维修。新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提升电能计量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因此, 电力企业在开展电能计量工作时, 要不断的开发和引入新技术, 改革电能计量工作体系。
3.2 管理标准化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管理标准化已成为当前电能计量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实现管理标准化目标, 必须树立相应的管理意识,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还存在以下问题: (1) 项目经理管理意识薄弱。作为管理者, 项目经理承担着电能计量的管理工作。当前我国的部分电力企业的电能计量项目经理大多缺乏管理意识, 对管理工作也不够重视。 (2) 电能计量技术人员质量意识薄弱。作为电能计量工作的执行者, 技术人员是电能计量工作质量的保证。 (3) 组织人员的管理意识薄弱。作为组织计量工作开展、负责电能计量进度的人员, 其承担着保证电能计量工作效率的重要任务。
针对此, 要想做好管理标准化工作, 必须做好以下事项: (1)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进行电能计量工作。 (2) 不断完善电能计量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 将电能计量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化和标准化。 (3) 提高电力企业各部门的协调性和默契度, 以此保证在进行电能计量工作时电力企业各部门的高效配合。 (4) 加强对电表质量和安装的检查, 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手段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不规范和标准的电表或电表安装, 要立即更换。 (5) 做好电能计量的档案管理。设立专门部门和分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电能计量的档案管理, 为收费和复查提供依据。
3.3 人员及服务标准化
服务以及人员的标准化主要是指供电企业在规范人事管理以及服务时, 可以对计量管理的标准化程度进行相应的提高。目前, 服务质量已成为电力市场中企业竞争的关键, 并且也是消费者选择企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此大背景下, 电力企业必须树立服务意识, 强化企业人员的服务观念, 合理调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更好的满足客户的合理需求, 为其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服务。要想树立服务意识, 电力企业必须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服务培训, 为其服务意识的树立提供帮助, 此服务意识的建立能够为电力企业带来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最终转化为企业未来发展的资源优势。
在电能计量标准化管理推进与电力服务提高过程中, 还需要重视以下内容: (1) 必须以客户为中心, 了解客户需求和要求。采取针对性服务的方法来对需求和要求不同或者类似的客户进行服务, 组建专门的服务团队, 提高其服务意识。 (2) 强化企业权责分配, 建立电力项目问责制度, 以此提高企业人员的责任心。 (3) 要主动去了解用户的意见和建议, 积极的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建立用户回访制度。 (4) 站在用户角度进行产品推荐, 帮助用户合理用电;站在节能的立场上对用户进行电力节能设备推荐, 让用户自主选择。 (5) 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和监督制度, 促进企业人员工作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的提升。通常情况下, 奖惩制度和监督制度的建立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a.强化企业职员权责分配, 实施岗位责任制度, 让在职人员明确自身岗位的重要性。b.提高电力企业营销职员的营销技能和服务意识, 提高企业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 帮助其掌握消费者心理和营销知识, 以此提高电力企业在新环境下的营销成果。c.建立客户投诉制度, 规范投诉和举报的管理工作, 对客户投诉进行分析, 一旦明确责任, 必须立即处理。d.对业绩较好以及用户反馈较好的企业营销职员, 要给予其鼓励和经济奖励。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力计量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 电力计量结果与电力计量管理存在较大的关联。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水平与良好信誉的真实体现, 可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并且还是企业获得效益的重要基础。所以, 在电力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 应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 转变落后的管理思想, 真正意识到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加强企业内部的学习和交流, 在维护用户利益的基础上, 提升企业竞争力与社会价值。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电网系统的不断完善, 电力计量标准也在逐渐提高, 特别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使得标准化管理逐步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此背景下, 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计量的特征, 其次对电力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以期提高电力企业整体能力, 促进电力系统的优化。
关键词: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狄.供电企业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27) :218.
[2]任小东.分析新形势下电力计量的标准化管理与应用[J].电子制作, 2014 (17) :282.
现场管理标准化 篇5
现场管理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现场施工管理,强化环保、节约、集约意识,促进安全、文明施工,从宏观角度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现场管理标准化包括工地建设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用工模式标准化、物资材料质量检验标准化、试验室管理标准化、控制测量管理标准化。
⑴ 工地建设标准化
中标后组织确定项目总体生产布局,确定拌和站、施工便道等大临设施的设置情况。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协调,落实资金到位、征地拆迁、外部配套电源等问题。要按照建设目标编制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大临工程设计和重大施工方案。
项目经理部作为现场管理的主体,将现场管理标准化作为标准化管理的核心。主要工作有以下九项:
一要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整齐划一的原则,依据《铁路建设项目现场管理规范》,做好施工现场布置工作。
二要按规范设置现场安全防护设施、警示标志,配备安全防护用品,确保现场用电安全、火工品使用安全。
三要保证现场各种质量数据、原始记录真实完整,定期分析质量状况,提出改进措施并抓好落实。
四要加强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地,及时处理现场废物垃圾,整治道路污染。
五要规范机械设备管理,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要求配置,加强日常使用保养,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六要加强物资材料管理,严把物资材料进场质量关,规范物资材料保管工作。七要加强技术管理,组织做好施工图现场核对,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和工程测量工作。
八要按照《工地试验室建设标准》和施工需要,建立工地试验室,规范试验程序,保证试验数据准确真实。
九要完善文明施工管理制度,落实文明作业要求,实现文明施工目标。⑵ 施工工艺标准化
按照路基、桥梁、隧道等专业各主要分项工程制定标准化施工工艺(工法),并严格组织实施,若需优化或变更,按照变更设计程序办理。
⑶ 用工模式标准化
架子队主要人员配备、劳务合同管理、行为控制、项目经理部劳务管理均符合业主的相关管理办法。
⑷ 物资料料质量检验标准化
物资采料按照甲供、甲控、自购进行分类管理,做好出厂检验和进场检验,并进行标识、存放和可追溯管理。
⑸ 试验室管理标准化
建立标准化工地试验室,资质文件、人员配备、设备清单、仪表标定及检验合格证符合业主规定,检验试验内容和程序符合要求。
⑹ 控制测量管理标准化
浅析高校食堂标准化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食堂;卫生安全;监督;管理
(一)食堂设施设备的配备及卫生安全
高校食堂的设备配置根据学校的规模设计,讲究实用及安全。大到灶台、长案板、冰箱、冷藏柜的设置及摆放,小到锅碗瓢盆,各种刀具卫生用具的选择及安放,都要符合安全及卫生标准;餐饮具使用前洗净、消毒的程序必不可少,未经清洗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其他厨房设备如刀、砧板、盆、筐和抹布以及其他工具,要随时清洗,安全存放。食堂工作人员应对食品加工、贮存等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清洗。厨房操作间要配备足够的照明、通风及排烟装置,灭蝇灯及防鼠装置必不可少;需配备充足的存放垃圾废物的设施,废弃物容器需能防止不良气味或污水的溢出并易于清洗;消毒池与清洗手池等清洗设备需一一配备,不可一池两用或多用;各种下水管道要随时保持畅通无异味;加工食物以及切配的厨房用具要及时清洗消毒;需要经常冲洗的场所,易潮湿场所的地面应方便清洗并具备防滑功能。
(二)食品供应及其卫生安全
高校食堂的食品供应应该是多样化的并符合各消费阶层及满足各地学生的口味与风俗习惯,能保证食品供应的充足,在用餐时间工作人员要分工明确,确保分餐及时、快和准,减少学生排队等候的时间;食品烹饪后应尽快出售完,对超过两个小时未出售的食品,应存放在相应合适的温度下,尽量不要在第二天出售剩余食品。关于食品卫生的保障,从选材、备料到烹饪,食堂工作人员要把好每一关。食材的选购应有专人负责,选用经验丰富的采购人员选购当天新鲜蔬果,挑选应季的蔬菜与肉类搭配,要符合营养配餐的需求,在肉类的选择上,杜绝过期腐烂有异味的肉禽水产品,所购食材要符合卫生检验合格标准;油盐酱醋及其它调味料要符合国家卫生许可标准,在保质期内使用;杜绝使用腐败霉变,生虫及污秽的米粮食品;烹饪方面当然厨师尽情发挥,但也要注意安全卫生,锅灶要及时清洗,灶台不要藏污纳垢。如果条件允许,高校食堂应配有专门的凉菜间,定期进行消毒,由专人加工操作,加工凉菜的案板刀具及相关容器必须专用;工作人员需戴手套进行配菜;鲜榨果蔬汁及水果拼盘的制作原料要新鲜,榨汁机、刀具等要专用并及时清洗,工作人员也需全程佩戴手套;点心加工食品原辅料要符合卫生及质量标准,杜绝使用有异味及变质过期的面粉及其他配料,未完成的点心原料及半成品应存放在冷柜内,在规定存放期限内使用。
(三)食堂从业人员的聘用及卫生安全
高校食堂的从业人员是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核心,好的专业的员工能使各项管理工作事半功倍。首先食堂的从业及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及掌握相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管理层要聘用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并择优录取,工作人员在上岗需进行岗前培训,对学校及食堂相关工作条例进行了解;食堂从业人员需取得健康证明才能上岗工作,然后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皮肤病或者传染性疾病的从业人员应脱离工作岗位,待身体无恙后方能重新工作。食堂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在工作时保持良好工作状态,随时注意仪容仪表,对待学生态度亲切热情;了解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在工作状态中要注意随时用洗手液消毒洗手;工作人员的穿戴要清洁整齐,要戴口罩,不能披散头发,头发要梳理整齐放在工作帽内;不得佩戴带任何饰物及装饰品,女性员工要勤剪指甲,保持指甲的干净,禁止涂指甲油加工食品,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
(四)学校的管理及监督机制
学校相关部门应该配备专人专项负责对食堂进行管理和监督。如果高校食堂实行承包经营,学校必须把食品卫生安全在承包合同中做详细说明。高校食堂开办的前提必须是在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下,对于卫生部门的各项监督检查要积极配合;关于食堂的卫生管理条款应该在用餐场所公示,接受用餐者的监督;对食堂管理及从业人员,学校的相关监督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及倾听员工对食堂管理的相关建议和意见;对食堂采购、储存、加工、销售各方面的监管也要细致到位,不能放过任何管理隐患;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饮食卫生的教育,为自身健康及卫生安全着想,拒绝街头小商小贩出售的食品,并建立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并建立相关报告制度,如发生失误中毒或疑似相关中毒事故应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
小结
本文在完成的过程中参考了相关资料,在完成之前并未對高校食堂标准化有深刻了解,在完成这篇文章的同时自己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希望对相关高校及机构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建华,郭雪艳.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的思考.改革与开放,2013.09.25
[2]《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主席令第二十一号)(2015-10-01实施)
[3]《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卫监督发(2005)260号
标准化管理体制 篇7
1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农产品冷链物流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种植户和商家对农产品冷链物流重要性的普遍认识不足,这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迅速发展并形成标准化体系的重要因素。当前,提及冷链物流,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肉类和速冻食品等少数农产品需要冷链流通。事实上,瓜果蔬菜、生鲜水产品等易损、易腐农产品均需要冷链流通。但是,对于农产品冷链流通涉及农民、加工企业和商家而言,对冷链流通缺乏基本认识,难以领会其重要意义。
1.2 运输中的损耗严重,冷链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需要冷藏、冷冻的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价值8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而被迫丢弃。要降低上述损耗,实施冷链物流是首选之举。但是,冷链物流需要大量的低温保鲜设备等硬件设施,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样的运行成本显然是中小企业无力承担的,资金与投入限制就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瓶颈。
1.3 冷链物流标准不统一
当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处于初始发展时期,各项标准与规范还极不完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都基于自身考量制定了并不完善且层级特征明显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这些标准涉及的一些术语、定义在不同的规范文本中具有不同的表述和规定。这种标准之间缺乏统一性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实施。
我国的物流立法向来就具有体系庞大、内容冲突、框架混乱等问题,各级标准的制定机构往往各自为政,相互之间难以展开沟通和配合。例如,我国的冷链物流管理部门不仅有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还包括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物流公司。如果上述机构之间出现利益冲突,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管理部门,极易造成相互扯皮、各自为政,阻碍标准的实施与推行。
2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2.1 运输标准
农产品的运输过程是最容易发生温度波动的环节,而温度的波动变化恰好是因其农产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因此,农产品必须依靠冷冻或冷藏专用车辆进行冷链运输,并制定详细的农产品冷链运输详细标准[2]。例如,要根据运送距离、运输季节、昼夜温差变化、运输产品的种类等各种影响温度的因素确定运输方式;对需要冷冻运输的农产品可以采取紧密堆码的方式,而对于果蔬类需要通风散热的农产品则需要在货件之间保留足够的距离。
在车辆运输过程中,一定要密切注意货箱内温度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个别运输企业为了降低制冷成本,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会关闭制冷设备或调高车厢温度,这种对运输农产品和消费者健康不负责任的行为必须予以制止。
2.2 装卸搬运标准
装卸搬运环节是引起农产品温度波动的又一重要环节。与传统的人工作业相比,机械化、自动化装卸方式能够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有助于控制装卸搬运过程中温度变化造成的损耗。对于冷藏车辆的装卸货作业,在保证作业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应当尽量加快装卸速度。在分卸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分卸次数和随时关闭货车厢门,最大限度地将车内温度维持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2.3 仓储标准
冷库的作用是对需要冷藏的农产品实施恒温储藏,可以说冷库的运行质量是影响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管理水平的关键节点。在硬件上,冷库的设计必须要达到工艺要求,特别是要配备自动温度记录仪和温度计,保证对仓储环境温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在冷库的运行管理环节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对出入库的原料和成品必须进行验收,否则一律不准出入库;二是对能够相互串味而影响品质的农产品要在不同冷库分开存放;三是冷藏库、成品库和包装间的环境温度必须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四是农产品只有在包装完好后方可入库存放,严禁在库内裸露堆放;五是要对冷库进行定期卫生清扫和消毒,保持库内的清洁卫生。
2.4 流通加工和包装标准
在包装环节上,要针对不同农产品的不同属性,设计出符合包装质量要求的包装方式。首先,要有完成农产品包装的必要设备,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在保证包装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绿色环保材料;最后,流通包装环节涉及的人员相对比较密集,因此,各企业要严格做好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工作,只有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员工方可上岗操作。
2.5 配送标准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配送环节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安全性,配送过程中要防止损坏,将产品完好无损的送到目的地;二是沟通性,要通过与客户的积极沟通,核实并确定送货内容,直至顺利验收收货;三是时效性,要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快速、高效地将产品运至目的地。
2.6 零售冷藏标准
零售冷藏室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最后环节,零售商在收货后要及时摆入冷藏货柜,冷藏环境要符合相关要求。冷藏货柜要及时清理消毒,按时进行温度检查。卖场要对冷鲜货柜操作员进行业务培训、持证上岗,并做好定期考核工作。
3 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的保障措施
3.1 提供相关的政策扶持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作用[3]。例如,对自主建立冷链基础设施,进行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予以政策和技术支持。切实解决有相关意愿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面临的困难,解除他们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的后顾之忧。
3.2 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
要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这些细分化的标准应该涵盖技术、运作、流程、服务、行为、质量控制等各方面。标准要详细、准确,操作性强。基于上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3.3 建设生态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绿色、生态观念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观念,推广绿色包装、配送、采购等生态化物流配送体系,是农产品生态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向。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必须要重视资源保护,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以防控物流风险。因此,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要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农产品信息网,做到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全面性。此外,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的跟踪与监控,确保冷链物流质量,降低流通成本。
4 结语
本文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为基础,研究了物流管理体制下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结论可以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推动我国物流管理体制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物流管理和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生产销售以及物流企业、种植户、行业协会、政府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方可获得根本性突破。
摘要: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各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文中针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物流管理体制下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思路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物流管理体制,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常丽娜,李学工.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构建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02):34-37.
[2]高玉斌,孙彩英,刘璟.探索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机制[J].标准科学,2015(12):48-50.
标准化管理体制 篇8
关键词:安全标准化,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管理工程, 涉及到人员、设备、经济和法律法规甚至社会道德等方方面面。为不断拓宽管理思路, 更新观念, 积极去探索、完善和创新安全管理的手段, 按照“安全生产是最大的效益”和“安全生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充分调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的合力作用, 认真扎实地、深入持久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1 强化企业观念安全文化的塑造
由于职工经历的不同与素质上的差异, 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为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转变, 使之形成“安全第一”的观念, 对职工经常开展“三讲一落实”活动, 确立“没有消除不了的隐患, 没有避免不了的事故”安全新理念, 推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一是重点抓好入厂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转岗人员的安全再教育及外包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 健全安全教育档案。二是积极采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安全文化研讨会、征集安全警句等, 开展多形式、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思想教育, 做到安全教育常抓常新, 促使职工自觉地执行规程制度, 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跨越。三是把安全生产主要岗位及特种作业人员作为安全培训的工作重点, 突出抓好班组长和“三种人”的培训, 促进各级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四是结合岗位实际和生产特点, 加强岗位培训, 通过开展技术练兵、技能比武、安全生产情况分析、反事故演习等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 规范职工的操作工艺行为, 增强职工规避事故的能力。
2 强化企业行为安全文化的塑造
电力企业的生产是处在一种很复杂的具有较多危险因素的环境当中, 如:带电作业、高处作业、起吊作业、高温高压热力系统作业等。为确保人的行为安全, 在班组经常开展反习惯性违章自查自纠活动, 牢固树立“违章就是事故”的思想, 对于违章造成后果者, 根据情节分别实行试岗、离岗制度。认真执行工作安全互保和签订安全责任状, 推行工作危险点因素分析预控, 凡是有危险性的作业, 制定并落实危险点的安全措施, 同时开展技术比武和技术练兵, 提高职工的操作技能, 规范职工的操作行为, 防止生命悲剧的发生。
3 强化企业物态安全文化建设
物态安全文化包括企业的安全标志、安全标准色、统一的安全服装、有效的安全工器具以及完备的安全设施。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 安全生产投入是保障企业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必要物质基础, 企业在安全设施标准化、安全防护设施、安全警示牌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完善现场, 发挥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搞好企业物态安全文化建设, 落实安全措施, 确保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
4 安全设施标准化是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开展“两票三制”、“检修作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检修工艺和质量控制”、“检修项目管理”、“文明施工、定置管理”等专项活动, 目的就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电力工作方针, 就是要突出集团公司“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强化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技能, 并不断规范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标准。但是在工作过程中, 因人员过失、设施的违章状态、安全管理程序、措施不完善、不到位和安全责任不明确以及各类违章行为的依然存在, 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和责任事故, 究其根源可以看出, 生产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化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针对现场工作全过程中影响安全的环节、状态;安全标志, 设备及安全工具标志;警示线, 安全防护设施等进行规范和备置, 使生产现场安全设施管理上达到规范、统一, 并精雕细琢, 通过不断地整改完善, 不断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 为职工创造一个清洁、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
5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深入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
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全国电力已跨入大电网、大机组、大容量、超高压、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 目前在安全管理上所使用的传统管理方法有一部分已经跟不上当前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安全管理工作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用更高的要求, 更严的标准搞好安全管理工作。我们要认真总结其他企业先进经验和教训, 采用新的思维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管理,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施工作业危险点控制、机组检修全过程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杜绝“非停”以及“反违章”行动计划、“每天重点”工作计划等措施, 确保超前控制事故。
在标准化系列中, 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是电力企业安全工作的必然发展, 推广标准化工作可以让安监人员能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安全生产, 它对所有安全方面的工作通过规范的标准和要求而建立完整的安全监察标准体系, 使安监人员避免工作中的忙乱或考虑不周, 有条不紊地履行安全监察职责。重新制定和规范各项标准和作业指导书, 并通过贯彻执行, 使企业整体安全素质、安全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安全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6 人的行为规范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
要实现安全生产, 最关键的还是规范人的行为实行规范化作业, 杜绝工作凭感觉、靠经验, 形成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习惯。总结几十年来电力生产事故的教训, 很多事故都是由于无票工作、监督不到位、安全措施不当及习惯性违章行为所造成的, 因此应根据所发生事故的经验、教训, 实践工作中按照“反违章”行动计划, 有效地防止和杜绝现场各种习惯性违章现象, 克服仅凭经验办事, 工作不按标准、马虎了事等各种弊端, 从而大幅度降低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使整个作业的全过程处于受控制的状态。
加强检修工艺和质量的控制。对每一项检修工作都必须编制检修作业指导书和保证安全措施。企业应按照检修流程, 制定和建立安全及工艺控制卡, 规范检修流程、检修工艺、检修标准及“三级验收”制, 同时要加强凡是检修工作无论大小、无论昼夜都必须跟踪保证安全的控制措施。另外在检修项目开工前应由项目负责人或工作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该检修项目的“作业指导书”, 并重点对检修工作的危险点分析、安全及质量隐患点等注意事项应作明确交底, 参加学习人员应亲笔签名, 未参加学习的人员不能进入现场开展工作, 使“两票”得到规范化管理并有序、有效地执行, 保证工作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操作。
7 安全管理制度化是实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的保证
作为一个现代化管理的企业, 安全管理制度化至关重要, 因为有一整套比较系统、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 有一个贯彻落实这些规章制度的规范的工作机制, 就能够促进安全管理标准化。
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考核”生产同时必须“计划、布置, 检查、总结和考核”安全工作, 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建立健全规范完整的安全管理闭环系统, 把安全教育、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及检查考核全部纳入闭环管理, 使每进行一项工作都严格执行安全程序, 每项工作结束时都有细化、量化的安全情况总结, 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防患于未然。坚持定期召开月度安全生产分析例会制度和安全网络例会制度, 及时分析研究出现的新隐患和问题, 进一步加快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流通。对于所有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提级分析, 从安全行为、安全制度、安全措施、安全设施、安全监督5个方面来分析暴露出的问题和原因, 举一反三, 吸取教训和受到教育,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认真整改, 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8 安全责任“法制化”是实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的强有力措施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 从发生的事故暴露出的问题来看, 大多数事故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员责任不够落实, 责任心不强甚至不负责任所造成的, 因此制定和细化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是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始终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突出细化安全目标和要求, 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 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生产责任保证体系, 使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不能在任何环节出现“真空”。
安全生产工作十分需要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也要逐步法制化, 对事故、障碍、异常及人身伤害和事故及隐瞒情况的定性及其相应的责任部门、责任人、领导责任和对相关责任人的行政、经济处罚都做出明确的界定, 实行安全生产重奖重罚, 对安全生产做出突出贡献者进行重奖, 对违章、麻痹和不负责任所造成的事故者进行重罚, 切实增强对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的责任心和压力感。
9 结束语
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工作内容之一, 它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规范人的行为, 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工作, 它是强化安全监督体系的具体方法之一。但是仅有一个好的制度和规范, 不等于有良好的效果, 它必须有专人来监督程序的认真执行, 把工作落实到实处,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实际的效果, 使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真正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洪锦.抓好安全管理标准化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011年.
[2]张涛.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 2010 (02) .
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 篇9
要想确保计量合理, 第一要做的就是确保技术层面的内容精确, 要在确保技术层面上形成体制, 以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具体讲有如下的一些要素。
1.1 首先, 切实提升精确性, 确保仪表精准
(1) 不断的融入先进的工艺, 将不合格的产品去除。在相关的制度条文中明确规定了许多不可以使用的表计, 因此相关单位要切实的贯彻落实, 使用性能优秀的来代替它们, 而且要认真的开展改造工作, 进而形成远程抄表等, 切实提升自动化的能力。计量设备要合乎工作规定, 使用性能优秀, 安稳性良好的装置。结合计量规定内容, 认真的进行改造活动, 确保设备完善。
(2) 认真开展监督工作。认真的按照监督内容来开展工作, 加大对电能表检验、二次压降及综合误差测试、互感器变比调整考核力度, 切实发挥技术上的优点, 进而提升计量的精确性。结合负载的种类使用合理的级别, 而且要在正式的运行之前开展好调校活动, 确保设备的误差合乎规定。
(3) 运行管理周检和轮换:加强计量运行管理, 根据规程进行周期校验和轮换。电压、电流互感器的合成误差在要求的二次负荷范围内, 均可以用准确度等级来控制。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导线压降所造成的误差, 不能通过精准性来体现, 其在计量失误中占据的分量非常大, 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互感器误差互补或采用电压二次导线电压误差补偿器进行补偿, 进而减少失误现象。
1.2 加强计量选型定表的综合性分析, 提高计量准确性
首先, 选好线。结合电力体系的各种状态使用合理准确的计量以及接线的措施, 此举的意义是为了尽量的降低失误现象。其次, 认真进行定位。认真地选取方位, 最好是离场地不要太远, 降低设备的回路发生的耗损问题, 尽量的提升其精准性特征。第三, 认真选型。合理选择电流互感器变比, 正常负荷电流要大于电流互感器额定电流的三分之二以上, 对季节性较强负荷, 采用多抽头的电流互感器, 确保设备的精准性符合规定。第四, 开展全面的探究。对计量方位进行全面的探究, 最好是对其进行综合的校对, 通过开展综合误差分析, 做好电能表、互感器现场的周期校验和周期轮换制度及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降的周期检验工作。
1.3 确保校验设备等合乎规定
认真地协调开展监督工作, 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中进行校对工作, 切实按照规定的内容来开展。通常是按照年度开展。通过检查发现性能等不达标的要弃用, 或者是开展全面的修整, 如果测试达标之后, 才可以运行。针对场地开展的测试要合乎内容。
1.4 认真的融入各项高超的工艺
要结合当今的高超的工艺以及活动方法等, 开展详细的检测工作, 要充分的分析供电单位的具体情况, 不断的将检测内容调整。
1.5 要认真地和具有专业能力的单位开展联系工作, 要确保获取上级组织的认可。
要努力的获取主管机构的帮扶, 要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 不断的推广使用最新的工艺科技, 通过这些措施来切实的为计量工作创建优秀的氛围。
2 认真地开展管理工作
2.1 开展工作要切实的依据法律来进行
要将法律当成是所有活动的基础, 切实的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 认真的按照相关的规定制度来开展工作, 把它当成是单位开展计量工作所必须得依据, 借助法律来开展管理工作。
2.2 加强领导作用
在组织管理上, 要建立行政一把手直接管理的组织形式, 把计量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上。
2.3 形成一定的章法制度
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包括“计量管理技术规范”、“计量标准周期检定制度”, “周期检定 (轮换) 制度”, “现场检验管理制度”等针对计量管理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的制度, 确保计量标准器具和在用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
2.4 积极协调相关机构
众所周知, 计量活动是电力单位很多个部门以及职务等共同涉及的工作, 所以, 要想确保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 就要积极的协调相关机构以及人员, 将具体的权责放到具体的人员身上, 确保方法合理, 认真地进行奖惩工作。
2.5 加强检验工作
加强电能计量表的强制检定, 对新购、在用表计按检定规程要求, 利用现场校验仪进行现场校表, 如果校对发现不达标的要移交相关组织对其进行全面的测试, 假如还是有问题的话, 就要对其替换。这样可以合理的控制仪表性能, 而且要对所有的设备建立信息, 做好管控工作。同时还可以切实的确保使用者的权益得以维护, 进而确保单位的外在形象良好。
2.6 档案管理
要想确保力量档案信息真实安全, 就要设立专门的岗位负责, 切实提升活动能力。对计量管理中的各种记录、图纸资料、检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等建立台帐, 并进行动态的档案式管理, 要及时的添加信息, 确保内容精准合理, 这样就方便进行全面的探索。确保设备信息精准, 进而使得计量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
3 确保从业者和工作符合规定
3.1 认真开展组织创建工作
做好计量组织创建工作, 切实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养, 为计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智力和人力资源。
3.2 技术交流
通过技术沟通等方式, 切实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计量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应该频繁的组织从业人员开展综合化的学习工作, 要深入的探究管理活动中面临的各项不利现象。要分析各个单位计量管控的具体内容, 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班, 听计量专家讲座, 学习有关计量技术的理论, 了解计量产品的性能和发展方向。
3.3 咨询服务
对用户开展电力计量咨询服务, 广泛宣传计量使用的相关知识, 使用户清楚计量检测工作程序和必要性, 积极配合计量管理工作, 使计量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结语
计量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实施是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是国家所倡导的需求侧管理的重要依据。与企业节约供电成本、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实时掌握经济指标等息息相关。因此, 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计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不断完善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的同时, 积极提倡标准化管理创新, 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摘要:当今社会, 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进而带动了各个行业以及领域的发展, 而不论是行业的发展, 亦或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都少不了一项关键的内容, 电力。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其要求也不断的增多。其中计量活动, 作为使用者最关切的内容, 同时还能够体现出相关单位的管理能力等内容。而且, 电是一种物品, 只有确保计量合理, 才可以确保服务有效。在电力单位的运作中, 该项活动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文章重点论述了计量相关的内容。
关键词:计量,标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嘉.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05-25.
防水施工标准化管理 篇10
关键词:防水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
0前言
据《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1],目前各地建筑渗漏问题严重。为什么防水材料和施工技术在发展,但工程使用中渗漏率却居高不下?随着开发商及建设方对建筑防水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工程采用防水材料战略或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选用国内高品质的防水材料,但还是解决不了建筑渗漏的问题。笔者认为,渗漏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防水工程施工上,不规范的施工和工艺是建筑渗漏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分材料、七分施工”,只有标准化的防水施工才能保证防水工程的质量。
北京东方雨虹从2012年起率先提出防水施工标准化,在多项大型工地进行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2013年起,北京东方雨虹所有防水施工项目均推行了标准化施工,得到了建设方、总包方及监理的高度认可。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标准化施工,确实保证了工程质量。
1 防水工程标准化施工
防水工程标准化施工是指整合队伍建设、安全生产、规范施工和科学管理等单体概念,形成密切相关、相互交织的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新体系。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持续而有效的预防与改进机制,全面改革现场管理方式和施工组织方式,做到施工工艺规范化、场容场貌秩序化、管理流程程序化、内部管理信息化以及监控手段科学化。
防水工程标准化施工包括三项内容:1)施工管理标准化;2)施工流程标准化;3)施工工艺标准化。
1.1 施工管理标准化
1.1.1 工程培训
工人作为防水作业的主体,其施工操作直接关系到防水的施工质量,故对工人进行特种作业培训至关重要。通过培训取得防水工上岗作业证,保证专业工程由专业人员施工,保证防水作业人员上岗持证率100%,在全国建立4所雨虹工人学校,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培训与考核包括理论与操作两部分。
理论培训及考核:让工人了解防水施工所需的初步理论知识,见图1。
图 1 理论培训(左)与理论考核(右)
实际操作及考核:防水技师担任培训老师,手把手教工人掌握各种防水施工的操作要点,见图2。
图 2 操作培训(左)与操作考核(右)
1.1.2 统一着装
管理人员、施工队长和施工工人分别穿着不同式样的工作制服,便于施工现场识别,作业人员所用工作制服便于防水施工使用。
管理人员配备三种基本装备:红色安全帽、工作服及笔记本电脑。
施工人员配备四种基本装备:黄色安全帽、工作服、防护用品及工具袋(盒),见图3。
1.1.3 装备工具化
配备专用防水工具进行施工,见图4。
图 3 管理和施工人员
图 4 专用防水设备
1.1.4 入场教育
施工入场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技术交底。
安全教育内容包括:施工安全意识,危险源识别,如何盘查安全隐患,并进行安全考试。
技术交底内容包括:讲解施工方案,明确施工做法、施工要点及本项目工期安排等,见图5。
图 5 安全教育(左)与安全考试(右)
1.1.5 工人进出场
工人进出场时需列队,走安全通道出入施工现场,防止工人分散出入现场,见图6。
1.1.6 工程标示牌及司旗
1)工程概况牌:防水工程基本概况填写清晰。
图 6 工人列队出入施工现场
2)工程警示牌:施工安全风险源识别及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等。
3)司旗:展示企业形象,区分防水施工区域。
工程标识牌及司旗需放置于施工明显区域,见图7。
图 7 工程标识牌(左)及司旗(右)
1.1.7 班前会
每个工作日召开班前会,明确以下两件事:
1)安全教育:当天施工危险源识别及安全注意事项。
2)工作安排:当天施工作业面安排,施工数量、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见图8。
图 8 班前会
1.1.8 施工分区
防水施工区划分,并用警戒线围挡,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作业面,至防水工程验收完毕后,由总包方撤除,见图9。
图 9 施工分区
1.1.9 现场材料码放
1)划分材料码放区,设警戒线。
2)材料分类码放,摆放整齐,并用标识牌明示。
3)配备足量消防、安全器材。
材料码放现场,见图10。
图 10 现场材料码放
1.1.10 样板先行
对于特殊做法、新工艺及重要节点等样板先行,见图11。
图 11 样板先行
1.1.11 现场施工
严格按照标准化施工工艺进行大面及细部节点施工,见图12。
图 12 防水施工现场
1.1.12 班间休息
工人每连续工作2 h,休息15 min;休息期间工具码放在工具区,见图13。
图 13 班间休息现场
1.1.13 施工完毕
当天作业面防水完工后,清理现场垃圾及废料,做到活完、料净、场地清,见图14。
图 14 施工完毕
1.1.14 施工验收
施工验收包括三步,以确保施工质量。
1)项目部自检
分项验收前项目部自检,做到有隐患不报验,并拍照存档。
2)安质部巡检
所有在施项目由安全质量监察部每周进行不定期的巡查;巡查重点:安全、质量、标准化。
项目部自检及安质部巡检,见图15。
图 15 项目部自检(左)及安质部巡检(右)
3)配合验收
项目部自检及安质部巡检完毕后,需配合甲方、总包及监理进行验收,见图16。
图 16 配合验收
1.1.15 班后会
每天收工后组织班后会,做好两件事:
1)当天施工总结。
2)下步工作安排及准备,见图17。
图 17 班会后
1.2 施工流程标准化
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施工流程管理。
标准化流程:合同确认→开工审批→踏勘现场→入场前资料报验→项目成本预算→入场安全技术交底→确认及验收作业面→填写施工日志→网站上传施工资料→施工自检及报验→工程签证→项目总结及资料归档。
所有施工流程文件及记录统一归档,影像资料上传网站,做到有据可查,每步流程均具有可追溯性,见图18。
图 18 资料归档
1.3 施工工艺标准化
通过施工工艺标准化,使施工工人操作统一,即满足相关规范及质量要求,同时满足东方雨虹工艺标准。
以下仅以SBS卷材热熔施工为例进行阐述:
1.3.1 基层清理
采用高压气对基层进行清理,确保施工基层无污染物等,见图19。
1.3.2 底油喷涂
采用机械进行喷涂,用量控制在0.2 kg/m2,见图20。
19 基层清理图
图 20 底油喷涂
1.3.3 材料码放
施工前将待施工材料均匀码放于施工基层上,见图21。
图 21 材料码放
1.3.4 卷材预铺就位
热熔施工前,将卷材预铺、就位,松弛放置以释放应力,见图22。
图 22 卷材预铺就位
1.3.5 大面热熔施工
三人一组,两人持喷灯热熔,一人铺贴压实,搭接部位熔出沥青条,见图23。
1.3.6 细部节点施工
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细部节点施工,见图24。
1.3.7 闭水验收
所有防水工程施工完毕后,有条件的作业面必须进行闭水、淋水验收,见图25。
2 结语
东方雨虹在防水行业率先提出并实践了标准化施工理念,所承接的防水工程施工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渗漏率正在不断降低,得到了客户高度的认可。东方雨虹藉此希望引领整个行业的施工变革,结合业内的一些有益做法如防水保证期模式等探索,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物的渗漏问题。
图 23 大面热熔施工
图 24 细部节点施工
公路工程标准化管理探讨 篇11
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我国的公路工程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新时期的公路建设发展对公路施工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规范公路工程的施工流程,因此公路施工的标准化管理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公路施工管理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提高公路施工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公路工程;标准化;管理
0引言
通过对公路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只有在质量验收、重难点工程的解决、原材料质量以及施工技术风险方面实现全面标准化管理,才能真正为公路工程如期竣工并及时完成交工验收、通车等奠定基础。标准化管理不仅适用于公路工程,还适用于其他工程项目的管理与发展,并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实现公路工程的标准化管理,必须对公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
1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概论
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是指公路施工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公路施工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对公路项目的组织、施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妥善合理规则的活动。
2公路施工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特性
公路施工企业标准化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这是由于公路施工项目的特点所决定的。为了做好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就必须掌握公路施工项目的特性,针对这些特性,才能制定出比较合理规范切实可行的各项标准。公路施工项目的特性总结为以下五方面:
1)公路施工项目的复杂性、多样性;公路工程是公路施工项目的管理对象,同一条公路含有多个标段,工程项目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公路的使用功能是不同的。即使是结构类型相同,使用功能相同的项目,但是其所经过的地区不同,建设条件不同,因此在处理地基、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方法上等各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
2)公路施工项目的一次性;一次性是公路施工项目的最主要特点,也可称为单件性,就是没有与此处施工完全相同的另一项任务;
3)施工作业的分散性、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对于管理者来说,因为施工项目是固定不变的,而施工队伍人员确是流动的;当一个施工项目被确定好之后,施工人员就要进入自己相应的施工现场而进行施工操作,而施工企业的施工工作地点比较分散,以上情况的出现就会给企业管理者带来诸多不便与困难。由此可见,只有建立标准和规范的施工管理標准,才能使管理者依据标准进行规范管理;
4)公路施工涉面广泛、综合性强;从外部看来,公路所涉及到的方面很多,综合性也非常强;从项目施工内部来看,是将多个工种综合到一起并且相互配合组织施工的综合作业;在这样复杂而繁琐的状况下要想做到既有秩序又能得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就需要严格按照各个岗位的工作标准进行作业,实行严格的制度和标准;
5)施工的可变因素多;施工受多方面条件影响,分自然和技术两种条件,而自然和技术条件经常是多变的,因此公路产品施工生产的预见性、可控性与工业产品相比就很差。比如工程建设施工大部分是露天作业,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对温度、雨季怎样施工,应采取哪些技术措施,这都涉及到技术标准制定的问题。
3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的任务
标准化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三项任务即“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设置标准化工作和管理机构,配置专业的标准化人员,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设置具体的标准化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是工程能顺利进行。
4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工作内容
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工地现场增强区域控制;施工材料严格用材标准;施工安全保证施工安全;施工质量加强质量管理;施工工艺扰化工艺流程其具体内容如下:
(1)工地现场增强区域控制公路施工现场一般设置三个区域,即项目驻地、集中加工场站和现场施工作业区在公路施工现场,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要从工地硬件设施抓起规范工地硬件设施的设置,加强场站建设标准化的实施,努力提高施工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工厂
化程度从整体上提高了路建的质量要求对公路施工管理而言,在工地现场增强区域控制,要严格实行“三集中”“两准入”:钢筋集中加工、混凝土集中拌和、梁片和小型构件集中预制,严格结构模板和隧道二衬台车的准入,通过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规范公路施工工程建设。
(2)施工材料严格用材标准公路施工在对施工材料的选用上,要实施标准化管理,必须严格用材标准。换言之在选择施工材料的时候不能虚报材料,也不能少报漏报,应实事求是严格按照施工用材标准进行选购,使施工材料符合公路施工的需要,确保公路施工的进度在选择施工材料厂家时,也应抱着货比三家的态度,多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对比各生产厂家和施工材料的优劣,综合考量成本效益和用材标准,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公路施工材料的厂家。一般来说,在选取施工材料的过程中,产品规格是衡量材料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应对产品规格进行仔细检查。另外对于特殊材料的放置,如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要设置专人进行看守和提取。
5.公路施工企业标准考核的主要内容:
(1)技术标准的考核。针对施工中的项目进行考核,其内容是施工人员对工程建设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熟识度以及在工程中的运行状况,根据工程质量评定的标准对整个工程分部分项的进行质量鉴定和评定;
(2)管理标准的评估。按照规定的建设工程合同责任和管理目标,解决管理任务的完成,项目管理,实际问题,基础服务和与有关业务部门的合作等,通过对各个部门审查相互结合的方式对各部门进行评审,最后综合得分排名,实行奖惩制度,优秀者得到奖赏,恶劣的给予惩罚;
(3)工作标准的考核。可将各个岗位工作标准进行分组分项,以各员工所完成的工作质量及数量多少的优劣充当考核标准,最后,各部门领导再根据工作标准的内容进行考核和统计评分。
(4)公路施工企业标准考核的要求;考核除了强制执行贯彻实施的目的,对执行情况目的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领导要不定期的对其进行检查和考核。积极有效的落实管理和工作标准的考核,考核标准如下:
(1)要明确标准检查与考核的负责部门和负责人。考核优劣落实到部门和人,使企业做到大而专,责权明确;
(2)标准考核与管理目标相结合。将每一项管理技术指标,从上到下每一层都进行分解,详细的列出具体的明细,明确目标责任,制定相对应的措施办法。定期不定期考核,重点是考核各项目标准的完成情况。上级在自查自审的基础上进行考核打分。比较常用做法是:工长考核工人、部长考核十部、经理考核部长、企业对经理进行考核,整个考核体系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互相考核、互相监督;
(3)标准考核与收入分配结合。这是企业强化标准化工作的有力手段之一。考核标准化与收入挂钩,可以防止员工工作有多有少,有好有坏的现状,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进而积极的开展工作。员工在职位晋级和制定工资标准时,可参考考核结果。
6.结论
目前经济高速发展,公路施工项目是促进交通互联互通,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施工企业的对象和成果,在公路施工项目管理中,标准化管理是重要环节也是基础工作。要想使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能够不断的提高,各工程项目提高效率顺利进行,就要在企业内部实施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的管理对于市场占领,提高效率,减少成木,施工安全以及整个企业的综合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宗伟.公路工程标准化管理探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09:160-162.
[2]吴洪,王长军.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探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03:82-86.
[3]马学谦.标准化—公路建设之保障[J].交通标准化,2014,01:14-15.
黄河标准化堤防管理探究 篇12
随着标准化堤防工程的建成和水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黄河工程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分期实施”的原则, 对工程管理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二是依靠科技的力量, 统一规划、因地制宜, 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管理好防洪工程, 用好工程建设经费, 为工程管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标准化堤防的建成, 是治黄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不仅改变了工程抗洪及抢险条件, 同时工程的管理条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水管体制及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和健全, 对工程管理建设提出了专项规划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因此, 必须调整现有的工程管理思路, 以适应黄河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堤防存在问题
阿左旗境内黄河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界麻黄沟进入阿左旗后, 于二道坎下游进入乌海市乌达区, 又从乌达区马宝店再次进入阿左旗, 沿乌兰布和沙漠东缘至巴彦木仁苏木的乌兰布和嘎查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二十里柳子的交界处出境, 行程85公里, 其中巴彦木仁苏木辖区内67公里, 乌斯太镇辖区18公里。
目前黄河阿左旗段已建成国家级堤防35.502公里, 大部分堤防至今已有近10年的历史, 堤防建成后, 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成立相应的堤防管理单位, 因此所建堤防没有进行正常维修及管护, 目前已处于年久失修、破坏严重的境地。主要破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未禁牧对堤防的影响
由于黄河阿拉善左旗堤防沿线苏木嘎查未采取禁牧措施, 沿线苏木嘎查的牛、羊、骆驼等牲畜在堤防沿线采食灌草, 破坏了堤防植物防护措施的正常生长, 同时, 牲畜的践踏, 破坏了堤防表面土壤的稳定性, 削弱堤防抗侵蚀强度, 加速了堤防沿线风蚀、水蚀的发生。
(二) 堤顶兼作道路对堤防的影响
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制约, 堤防所在的巴音木仁苏木与外界连接的交通除一座私有的浮桥外, 没有其他道路, 交通极为不便。因此, 堤防便自然地成为沿线农牧民与外界连通的一条主要道路。时逢冬季, 黄河上冻, 浮桥拆除, 堤防便成为沿线农牧民的与外界连通的唯一道路, 各种大小、客货车辆均行走于堤防之上, 同时, 抢险及抢险物料储备时的大型载重车辆也在堤顶行走。车辆的碾压, 导致堤防表面屡次翻砂, 加剧了风蚀、水蚀的发生, 致使堤防高度不断降低, 防洪能力不断减弱, 堤防稳定性逐年降低。其次是路面排水不畅及放淤固堤使背河堤身长时间积水浸泡, 大大降低了道路的承载能力, 以上原因造成了堤防道路全段破损较为严重, 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地蛰裂、龟裂、破损等现象, 如遇到险情, 人力、料物都无法保证按时到达抢险地点, 影响到正常的交通和防汛抢险的安全运用。加之河床淤积抬高, 使堤防无法达到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设防标准。
(三) 穴居动物对堤防的影响
因为堤防的土层均匀厚实, 温度、湿度适宜, 有便于穴居觅食的特点, 所以一些诸如獾、鼠等土栖生物和动物喜于在此打洞穴居, 表面完整的大堤内部却是千疮百孔, 成为严重威胁大堤安全隐患。
(四) 降水及强风所引发的侵蚀
土壤对于降水的入渗率随时间延续而逐渐减弱, 当降水强度超过土壤的入渗率时, 地表即开始形成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开始时, 并不是普及到整个坡面, 而是由许多股不大的彼此时合时分的水流所组成, 径流处于分散状态, 导致堤防边坡出现细沟状面蚀。坡面降水经过复杂的产流和汇流, 出现水流的分异与兼并, 形成许多切入坡面的股流。股流水流集中, 侵蚀能量增强, 下切侵蚀剧烈, 并不断旁蚀和溯源侵蚀, 改变沟槽形态。经现场勘查, 黄河阿拉善左旗段堤防已经出现长短、深浅、宽窄各异的侵蚀沟已达每公里10余条之多, 最大深度达0.63米、宽度0.60米, 相当比例的侵蚀沟沟头已达到堤顶, 停止溯源侵蚀, 正在加剧向沟底下切, 并不断旁蚀。目前, 黄河阿拉善左旗段堤防边坡上所出现侵蚀沟的横断面正由“V”形逐渐发展成“U”形时, 此阶段是侵蚀沟发展最为剧烈的阶段, 也是防治最困难的时期。
水蚀所冲走的土壤颗粒在降水停止一段时间后出现淤积, 淤积物在受人畜扰动后, 产生大量松散物质, 遇外界风力的吹蚀而流失。如此往复, 导致堤防的稳定性急剧下降, 若遇洪水发生溃堤, 将对沿线农牧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鉴于以上原因, 需要尽快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黄河标准化堤防管理模式。
三、标准化堤防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的不断建成和“管养分离”水管体制改革的深入, 标准化堤防的管理必将提到议事日程。
(一) 水管体制改革后, 实现了水管单位与维修养护单位人、财、物的彻底分离, 形成了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两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新格局, 为工程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 水管单位和养护单位职责界定后, 为适应新体制的要求, 规范工程管理工作程序和行为, 逐步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为工程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三) 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整体素质通过改革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同时该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通过参加上级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组织职工集中学习等形式, 不断加大职工的业务技术培训力度, 全面提高职工业务素质, 为工程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四) 标准化堤防建成后, 在制订工程管理规划时, 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立足当前, 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管理的原则, 充分考虑标准化堤防的管理要求, 合理制定工程管理目标。进一步加强了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制。
(五) 水管体制改革后, 为强化工程维修养护质量, 维修养护质量实行水管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维修养护单位保证、质量监督机构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一是工程管理科负责维修养护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与管理, 采取不定期检查、月检查验收月结算的方式。二是监理单位按照监理合同所规定的职责进行维修养护质量控制。三是维修养护单位按照合同要求, 建立维修养护质量保证体系, 实行维修养护质量责任制。
四、标准化堤防管理的长远规划
工程管理必须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是动态的, 无止境的, 管理的关键在于到位, 必须做到“严、细、实、恒”, 要“纵到底、横到边”。因此, 必须调整现有的工程管理思路, 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以适应黄河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 堤防道路
堤防道路建成后, 不仅能够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 而且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防汛抢险的需要和标准化堤防建设的美观需求, 改善阿左旗境内治黄环境。
(二) 对淤区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规范
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成后, 下游两岸大堤是一处相当可观的土地资源。阿左旗境内河滩新淤筑土地及护坝地共计10000多亩, 因此, 必须把它建好、管好、用好, 改变黄河上以前建设的一些淤区, 开发利用很不规范的局面。
(三) 对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的目标和建成后的管理要求
一是临河种植50米宽的防浪林, 淤区宽度100米, 淤区高程按2000年设防标准, 建成防洪保障线;二是堤顶平工段10米, 险工段宽12米。每10公里左右与堤下公路连通, 确保抢险车辆迂回调度, 形成抢险交通线;三是构建生态景观线, 100米淤背区内按株距2米, 行距3米栽植适生林。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提高树木成活率, 在降低投入成本, 提高产出的同时, 更好的保障黄河防洪工程安全, 为黄河创建“绿色、活力、魅力”工程管理新形象添砖加瓦。
(四) 关于维修管护基地的建设
随着农村改革群管体制的变化, 在堤防的淤区需建设一些能够便于职工生活、有利于工程管理维护、适合于查险抢险的维修管护基地。维修管护基地内应有水、电, 既便于生活, 也便于学习, 又能够存放一些常用抢险设备。
(五) 重新调整堤防上防汛料物的存放方式
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上防汛料物的存放要求, 黄委过去已有明确的管理规定。但是随着标准化堤防的建设, 原规定的一些条款显然已不太适应, 需要按照集中存放、整齐美观、使用方便、利于管理的原则, 进行适当的调整。
五、结束语
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是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的重要举措, 是“原型黄河”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基础设施, 是治黄史上的一项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