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模式

2024-06-15

标准化管理模式(精选12篇)

标准化管理模式 篇1

一、引言

配网作为供电的最后一个环节, 其供电可靠性关系到每一个电力用户。随着用电需求和服务压力的不断增大, 当发生故障时, 如何减少停电时间、实现故障的快速抢修, 成为了供电公司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实现故障的快速抢修, 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抢修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三集五大”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入, 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抢修管理模式现在已由探索和试点阶段走向实用化。

二、长沙供电分公司生产抢修标准化简介

在生产抢修指挥标准化体系未建成之前, 当出现故障时, 抢修人员往往只能被动地接收故障信息, 故障的诊断也主要依靠到达现场的抢修人员, 调度等缺乏判断故障的依据。不仅浪费了抢修资源, 增加了故障的抢修时间, 同时也增加了抢修的难度, 不利于优质服务的提升。

在“大检修”体系下, 长沙供电公司亟需建成一套集配网生产、调度、抢修业务为一体的配网生产抢修指挥系统。经过多年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长沙供电公司已建成数据总线与资源中心相结合的配电网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在此基础上,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配网的生产合理安排、运行科学调度、故障快速抢修变成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理念, 2012年长沙供电公司生产抢修指挥平台上线了, 该平台是集抢修任务派单、故障信息研判、配网抢修指挥、抢修业务实施“四位一体”的综合型指挥平台, 实现故障范围的合理准确定位, 为后续抢修工单的生成和抢修资源的调度奠定基础, 确保了今后工区对突发事件可以作出迅速处理, 保障社会可靠用电, 提升服务品质。

三、生产抢修标准化管理的目标

第一, 以“三集五大”改革为指导, 在“大检修体系”下, 通过对原来的业务模式进行优化、整合, 建立一个高效、扁平、快速、全覆盖的业务模式。

第二, 以信息化为支撑, 实现对抢修全过程的可控、能控和在控。“95598发出一张故障报修工单到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 指挥中心故障研判员根据故障信息进行故障点的研判, 抢修人员的PDA上可以直接接受相关的信息, 拿着PDA去现场就行。抢修人员通过PDA向生产抢修指挥中心汇报接收工单时间、预计到达时间、实际到达时间、确认故障时间、预计修复时间、故障隔离时间、开始抢修时间、完成抢修时间、恢复供电时间。

第三, 技术创新提升优质服务水平。通过成立配网创新工作室, 跟踪新技术、优化作业器具运用、开发, 攻克QC项目等2013年实施的通过在抢修特种车辆上安装LED显示屏, 通过LED控制显示系统实时向公众发布故障抢修信息和预计送电时间, 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 进一步提高了优质服务的质量。

四、指标体系及评价目标值 (见表1)

五、生产抢修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第一, 通过对现有的业务及流程进行优化, 整合, 减少中间环节, 图1为业务优化、整合前的工作流程。图2为业务优化、整合后的工作流程图。

第二, 按照集约化、扁平化的管理思想, 对所有故障报修信息、抢修资源实现统一管理, 由图2可以看出, 所有的信息由生产抢修指挥中心统一发出, 有效地避免了抢修信息来源多头的问题。

六、抢修管理标准化的评估方法

第一, 故障抢修现场采取由市运检部、安监部随机抽查、工区领导现场把关的方式, 对抢修人员对抢修时间节点向生产抢修指挥中心汇报以及抢修信息对公众发布的正确性和及时性进行评估、打分。

第二, 在每周例会上, 由生产抢修指挥中心汇报一周的故障、抢修情况, 包括总的抢修次数、优质服务的质量、平均到达故障现场时长、平均抢修时长等, 并与上一周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七、成效分析

2012年11月, 生产抢修标准化系统投入运行, 以生产抢修指挥平台为依托, 至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了, 2013年迎峰度夏期间, 长沙35℃以上的高温日已长达37天, 用电负荷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长沙城市配电网迎来了一个严峻的挑战。长沙配电运检工区依托生产抢修指挥平台建设, 通过线路负荷电流监控功能, 对所辖线路负荷电流进行了实时监控, 运维班组可根据线路的负荷电流表有针对性地对所辖线路安排运维人员进行特巡、测负荷等工作, 对负荷重的线路或变压器及时进行负荷转供。利用红外测温、手持式局部放电测试仪等带电检测技术手段对配电设备进行“体检”, 通过这一系列的信息化管理和技术手段, 实现了配网工作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消除缺陷向主动发现缺陷的转变。与2012年迎峰度夏相比, 2013年的形势更加严峻和残酷, 但配电线路跳闸次数却同比下降了6条次, 配网抢修效率提高了30%左右。

2013年7月14日, 长沙一家企业专用变压器发生故障, 导致10k V安淳线线路跳闸, 沿线客户停电, 同一时间, 生产抢修指挥平台便显示出故障信息并自动生成了故障隔离方案, 配电调度员通过远程遥控的方式对故障点进行了隔离, 仅仅几分钟, 安淳线除故障区段外的供电便得以恢复。而在生产抢修标准化系统应用前, 处理这类故障往往需要几个小时。

八、结语

生产抢修标准化管理模式是通过以生产抢修指挥平台为依托, 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通过对抢修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 全方位、系统性地整合配电传统业务, 不仅提高了抢修的效率, 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优质服务的水平。

摘要:随着“三集五大”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长沙供电分公司通过生产抢修标准化, 以生产抢修指挥平台为依托, 通过优化、整合业务模式, 对抢修的全过程管控, 实现了从原来的“被动抢修”向“主动抢修”、“停电检修”向“不停电检修”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工区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处理的能力, 保障了社会可靠用电。与2012年迎峰度夏相比, 2013年线路跳闸次数同比下降了6条, 故障抢修效率提高了30%左右。通过对抢修特种车辆安装LED显示屏, 实时向公众发布抢修信息和预计送电时间, 进一步提升了优质服务水平。

关键词:三集五大,生产抢修标准化,全过程管控,故障抢修

参考文献

[1] .乔广金, 彭虎.浅谈基于ISO9001-2000标准思想的设备管理方法[J].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4

[2] .周同梅, 范炜豪.标准化作业在配电网快速抢修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 .毕睿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D].东南大学, 2005

[4] .熊斌.浅议配电抢修中的安全事项与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标准化管理模式 篇2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必须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全过程中,从工程准备一直到竣工完成,各部门都要充分重视项目工程的安全性,具体来说,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2.1.1系统性

国家针对建筑施工安全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建筑企业也纷纷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安全规定及章程,此外,在具体项目上还设置了安全部门,编制了相关安全管理办法。从国家、行业到企业均颁布了项目安全施工规定及办法,由此来看,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体系。

2.1.2复杂性

建筑工程建设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了很多部门,需要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配合与写作,从施工管理的角度来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了焊接、脚手架及木工等项目工作,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有必要对这些工作进行分析与检查,最后制定出完善的标准。

2.1.3变化性

建筑施工现场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经常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旦出现将会对项目造成巨大影响,从而对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比较长,其劳动条件也比较差,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其安全保护措施也需要随之改变。

2.1.4全面性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内容非常广泛,不同项目阶段都需要将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从“人、物、管理”角度着手展开标准化管理工作。①现场人员行为的标准化是指施工人员的作业活动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②现场机械与材料等的安全标准化;③建筑项目不同层次安全管理行为的标准化,从企业领导到部门经理,再到安全部门部长、施工队负责人等。

2.1.5长期性

安全标准化管理办法应在不同部门、施工队中进行宣传,主要以预防为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都比较长,不同工种之间切换也比较多,因此,人员变更非常频繁,需要项目人员对其展开安全标准化管理教育,教育过程不能是暂时的,也不能间断,应该从工程开始一直到竣工才能结束。

2.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2.2.1组织机构标准化管理

项目经理应对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全面负责,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技术保证体系负责人等必须持有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并积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在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制定各级安全人员职责,以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应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组织及协调等工作,并贯彻执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细则。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安全技术负有直接责任,参加安全生产监察,从技术上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意见。

2.2.2现场施工标准化管理

①施工管理制度标准化。为了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应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现场施工管理细则;②现场管理标准化。现场入口处应设置平面布置图,明确划分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等,在主要通道设置不同安全警示牌,有触电危险场所标识应使用绝缘材料制作;③临时设施管理标准化。临时宿舍建设必须满足消防及环保要求,室内用品及设施应摆放整齐,食堂、洗浴间等设施应满足要求,现场应配备药箱、绷带等急救器材。现场各种机械、材料应按照施工平面图布置,不同类别应分区堆放,存放材料场地应平整,现场材料应结合材料特点采取保护措施。

2.2.3安全防护标准化管理

在开始施工之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书,编制临时用电祖师设计,针对施工现场用电区域进行维护。项目建设中使用的悬挑平台、脚手架及防护网等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布设,此外,建筑外侧应结合规范挂上安全网进行封闭,高空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通道口、电梯井口及楼梯口等位置,应结合具体情况设置防护棚、防护门及防护栏杆等,必要时还要加装安全网,并设置标识起到提醒的作用。必须拆除或改变安全防护设施时,经过施工负责人同意以后,应提前将替代安全措施做好,在作业完成以后立即将安全防护措施恢复。

2.2.4安全信息标准化管理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信息在各层面上进行交流,因此,安全信息管理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中起到了基础作用。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系统性,从工程开始就应该制定出全面的原始记录标准,同时,还要制定安全信息分析方法,逐级建立安全资料岗位责任制。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应对着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同步收集与整理,一直保存在工程竣工完成。工程安全工作负责人主要负责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工作,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应安排专人负责。

2.2.5评价机制标准化管理

评价机制主要包括项目安全管理的综合考核、机构运行有效性考核、安全检查及监督的考核等方面内容。项目安全管理评价应由建筑企业来完成,定期向企业上交安全管理方案,企业组织安全专家展开审查,并对项目现场检查项目展开安全管理,结合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提出表扬或者批评。

3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目标是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重要部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不仅与项目人员及财产安全相关,同时也直接决定了项目是否能顺利完成。当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中还缺少有效办法,安全管理效果也不理想,安全标准化的提出正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构建了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虽然在一些项目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对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来说,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分研究和探索,加强对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步向义.对我国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管理体系和模式的探索研究[J].建筑安全,(9):13~15.

[2]毕远志,姜晨光,孙若昕,张进.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信息定置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5):118~123.

[3]刘晓峰.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5):55~56.

[4]顾勇军,蒋剑.新起点期待新突破———浅析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建立与完善[J].建筑安全,(3):21~24.

标准化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 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26-02

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是当前医疗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能够使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还能够使检验科质量管理、技术、能力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是建立现代化医疗发展的重要组成,所以加强医学实验室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1 加强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对医疗事业的逐渐重视,我们国家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以农村为主,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以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医学实验室是由最新、最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和高技术水平的检验医师组成,紧紧依靠人类智慧结晶的高科技,加强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是符合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因此医学实验室管理中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是检验质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保障医疗实验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例如:严格检验时间和程序,并且应该对标本采取、送检以及收取等等实行量化管理,对于相关的检验仪器进行定时维护和保养,在出现故障的时候应该采用有效方式进行及时处理,必须要进行严格记录等等;另外,还应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地组织专业人员进修学习,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让其为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贡献其聪明才智,提升医学实验室管理水平,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做贡献。

2 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想要解决实验室管理标准化问题,主要就是对其管理模式进行了解,管理标准化是制度化管理的最高形式,可以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以及管理等方面,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模式是由最先进、最现代化仪器组成的实验室、高水平的检验医师队伍和比较统一的操作规程等组成,通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能够使实验室管理工作达到统一、简化、协调以及最优化。统一是相对来说的,我国地域辽阔,由于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建立全国统一的绝对规范是有一定困难的,根据地域特点分区域的进行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比较统一的操作规程还是可行的,并且能够达到很好的管理效果。

3 加强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如果要医学实验室的管理得到有效提升,首先就需要加强对于医学实验室在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中作用的认识,其在医疗行业的发展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医学实验在很大的程度上简化了临床决断的程序,明确了临床诊断,是成为临床医师不可缺少的第一手的资料,在现代医学管理理论中,以前称为医院的辅助科室的医学实验室也逐渐被称为临床诊断科室;此外,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临床实验的创收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所以应该正确地认识医学实验室在医院综合经营中的地位以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医学实验室和临床医疗以及临床护理一样是具有同等重要的部门,只有转变观念,这样才能够切实地加强医学实验室的管理。

3.2 优化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医学实验室主要还是沿袭旧制度,主要还是针对一些传统项目进行常规分析,很少涉及到当前能够代表医学实验室高、新、尖端技术发展趋势的领域,这不利于医疗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会导致不良现象的发生,所以应该对于现有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并且保障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优化。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统一管理,将相对分散的资源进行集中化的管理,选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并且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来进行管理。管理者要对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具有深刻的认识,在对于项目的设置、设备的使用以及相应工作人员的管理上面都应该起到督促的作用,合理地进行项目的编排,保障医学实验室团队的优势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以此来提升医学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和工作的效能。

3.3 推行医学实验室的标准化操作 医学实验室主要的对象是临床标本,标本的本身是没有个体差异的,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因此推行标准化的操作是具有可行性的。主要应该从实验标本的采集、运送、接受、处理以及分析等环节,建立科学的流程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对于相应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校准及技术更新。相关的管理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比和研究,对于相应的旧的标准进行提升,保障其能够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应的标准应该随着技术的提升而提升,这样才能够保障医学实验室结果的可靠性。

3.4 加强实验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监督管理 医学实验室得到相关的实验结果,并不代表着相关实验任务的完成,因为实验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对于自己所检验的报告负责,对于具有可疑的结果进行复查,只有这样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和临床医师之间的联系,建立实验室和临床科室的风险共担意识,使医学实验工作人员真正地融入为患者服务的医疗过程当中。此外还应该加强临床试验过程中的监督,能够保障相关试验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其在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总 结

医学实验室的标准化的管理是医学科研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是预防、治疗、科研等活动当中基础性的工作,并且能够保障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科研工作能够顺利有效进行,此外,还能够有效提升医疗水平,促使医院整体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曦晖,方玲,周琼仙.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5(08):154-158.

[2] 崔鲂,张莉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医学实验室管理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10,14(12):314-317.

[3] 周杰英,曹友德.ISO15189在医学实验室管理中的运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07(01):54-59.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 篇4

一、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

1. 系统性

近年来,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 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难度越来越高、耗时越来越长, 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定并颁发了相关监督管理条例, 然而不同建筑在施工过程中, 拥有不同的实际和客观环境[1]。在这种情况下, 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 需要能够包含多种相关内容, 如国家、行业领域内部等的安全标准, 同时还包含了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及解决措施, 该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拥有多个层次, 因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 复杂性

现阶段, 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 建筑建成后的使用功能也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 建筑施工过程中, 各个部门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合作[2]。在实施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 其必须融入到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对每一项施工进行具体的规定, 从建筑材料的运输, 到起重机等设备的具体应用及维护等都应当包含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当中, 因此该模式在构建过程中, 拥有较高的复杂性。

二、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 管理组织方面

首先, 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 最主要的责任人为项目经理, 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 需要全面负责整体工程的安全管理。同时, 该模式当中, 还需要对安全监督机构进行建立, 由项目经理负责, 其成员需要在项目经理的指派下, 对不同建筑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其次, 加强安全意识整体教育。在建筑项目施工以前, 项目经理应当领导全体施工技术人员、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等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促使其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 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

2. 标准化现场管理

首先, 标准化的标识管理。为了提升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工程施工具体环境, 积极布置相关标识。如将建筑现场的整体平面图设置于入口位置, 促使原材料运输人员、施工人员等一切与工程有关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对工程进行充分的了解, 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同时还应当积极构建制度板, 其中包含文明施工、消防知识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明确划分建筑工人的施工区域及生活区域, 对不同工作项目的责任人进行确立;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牌应当包含多种类型, 有警告牌和禁止牌等构成。

其次, 标准化的临时设施管理。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 包含多种临时设施, 针对这些设施的管理, 必须实施标准化。例如, 在对建筑工人的临时宿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加强消防和环保意识, 对相关人员的保暖和防暑等促使进行明确的规定和检查, 防止失火等现象的产生;针对食堂等临时设施而言, 应当在保持高度卫生整洁的基础上, 定期进行电路线路的检查, 保证环境的安全等。

3. 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及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二者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日常实施的过程中, 主要运行方式就是信息的有效交流, 因此其标准化的实施重点是标准安全信息管理。

在日常运行过程中, 相关部门应进行充分的安全信息记录, 并将国家及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有效储存, 同时还应当及时搜集国内外有关安全施工设备及技术的相关信息, 供企业领导者进行使用和参考[3]。该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 必须拥有较高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从而有效实施以下工作:首先, 构建建筑设计的鉴定与验证标准;其次, 有效记录施工进度及相关设备状况;再次, 对特殊作业及相关建筑工序进行充分的记录等。

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在实施过程中, 能够促使工程建设各个部门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共享, 对于提升整个工程安全性及管理标准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新时期,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现阶段, 建筑难度及规模越来越大, 积极加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该模式的过程中, 管理组织、现场管理及安全信息管理是重中之重, 建筑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及建筑工程的客观环境, 有针对性的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摘要:近年来,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 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 建筑难度不断增加, 高层和智能建筑几乎成为衡量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这促使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凸现出来。为了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性, 我国建筑业积极实施了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该模式的有效应用, 促使施工单位日常运行过程中, 人员伤亡几率大大降低, 对于维护生命安全及建筑单位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苏亚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及评审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2]段益庆.PDCA模式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改进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 2007.

标准化管理措施和架子队管理措施 篇5

一、标准化管理措施

1、明确推进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的意义、目标和要求

1)重要意义:大力推行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有效提高铁路建设管理水平,高标准、高质量 高效率地完成大规模铁路建设任务,是铁路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贯彻“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的重要 途径,是落实“六位一体”管理要求的重要 抓手,是建设精品工程和安全工程的客观 要求,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实力的 迫切需要。

2)总体目标:落实“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推行统一的建设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体现先进性、系统性、统一性、文化性的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项目各项工作闭环管理、有序可控,使建设项目“六位一 体”控制水平明显提高,把本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安全工程。

3)总体要求:必须以工程质量安 全为核心。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理念,切实增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树立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使建设的每一项工程都能经得起运营的检验、社会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2、标准化管理措施:

1)管理制度标准化管理制度涵盖技术、管理、作业三大标准和铁路 建设工作的方法面面,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要严格遵守铁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规定及施工技术标准,组织项目部按照建设项目要 求,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施工现场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设备管理等管理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编制施工 作业指导书、施工作业要点卡片等作业标准,并结合采用“四新”成果和现场实际,不断完善和更新。

2)人员配备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是决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关键,要严格按规定组建项目管理机构,根据项目管理需要,选择有责任心、懂业务的管理人员,通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与业务能力并进行考核,配齐配强现场管理人员。

3)现场管理标准化,要将现场管理标准化作为标准化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要按照《铁路建设项目现场管理规范》,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满足施 工需要,做好施工现场布置工作;要做好现场安全防护设施、警示标志的设置和安全防护用品的配备,确保现场作业安全、用电安全、危险爆破品使用 安全;要做到现场各种质量数据、原始记录真实完整,对质量现状进行分析,及时总结改进;要加强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地,及时处理现场废物垃圾,整治道路污染。要规范管理机械设备,按照生产需要配置机械设备,加强机械设备维护,使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状态;要加强物资材料管 理,严把物资材料进场质量关,规范物资材料保管 工作;要加强技术管理,组织做好施工图现场核对、施工技术调查、施工技术交底和工程测量等工作; 要按照《工地试验室建设标准》和施工需要,建立工 地试验室,规范试验程序,实现专业化管理,保证抽样的规范性和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完善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建立文明施工的行为标准,实现文明施工目标。

4)过程控制标准化,要将过程控制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将建设单位确定并纳入施工合同的质量目标、安全目标等过程控制目标进行细化,贯彻到整个施工过 程,落实到每项工作、每道工序。要根据建设单位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根据批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现场施工组织进 度计划和施工作业计划,优化资源配置,按计划组 织实施;要落实质量责任制和程序性文件,实现全员质量管理,对影响质量的要素实行重点管理;要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应急预案,分析影响安全的要素,配备安全设施,严格执行安全作业程序;要严格按照施工图和作业标准进行施工,推广符合现场实 际、作业人员易记好用的应知应会卡片,真正将各种管理要求和措施融入到作业标准中,落实到作业 人员的操作中;要严格施工过程考核、评定工作,做好工程自验,做好工艺工法的过程控制和创新等工作。

二、架子队管理措施

1、架子队的组建

(1)架子队应按照“管理有效、控制有力、运作高效”的原则组建。项目经理部根据在建工程的规模,在本项目经理部中设两个架子队:角美架子队、漳浦架子队。

(2)架子队管理层人员设置:队长、技术负责人、技术人员、质量员、安全员、试验员、材料员、施工员及班组长。(3)架子队可下设几个作业班组,作业班组由班组长、主要技术工人(根据施工作业场所的需要配备人员)、安全员(防护员)等员工组成班组骨干,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劳务人员。所有劳务人员全部纳入架子队管理。

2、架子队人员职责

(1)队长:负责架子队的施工组织领导,生产指挥协调等全面工作;(2)技术负责人:负责架子队的全面技术管理工作,制定技术方案、审核技术交底、现场技术指导、技术内业管理等工作。

(3)技术人员:按职责分工,做好技术测量、放样、定位、技术交底、内业资料等技术管理工作。

(4)质量人员:负责架子队施工质量监督、检查、监控等全面工作;对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有权停工并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5)安全人员:负责架子队施工安全管理与监督,对违章作业有权进行警告和经济处罚。

(6)试验人员:负责架子队施工过程中的检验试验工作,按规定进行检验和试验情况的监控。

(7)材料人员:负责架子队的物资、设备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按计划控制材料支出,加强材料核算;对设备运行状态和能力实施监控。

(8)施工员:负责协助队长做好架子队施工生产计划安排,各种资源调整与配备,作业班组间的生产协调等项工作。

(9)班组长:负责按技术交底组织班组施工生产作业,对班组施工进度、安全、质量等全面负责。

3、架子队用工管理要求

架子队的人员管理要纳入项目经理部整个人员管理工作之中,由项目经理部统一管理、统一规范。

(1)规范用工行为。架子队使用的劳务人员,必须是合格劳务分包队伍的人员,并按规定签订劳务分包合同;项目经理部应检查验证劳务分包企业与劳务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并保存劳动合同的复印件。未签订劳动合同不得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劳务作业。

(2)建立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对架子队的劳务人员与员工一样,对其进行岗前安全、质量和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并完备培训记录。从事技术工种的,上岗前必须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事特殊工种的,还应取得特种作业证书。

(3)建立劳务作业人员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为保证劳务作业人员工资及时发放,项目经理部应在开户银行设立劳务作业人员工资基金专户或由项目经理部代付劳务人员工资。

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分析 篇6

【关键词】行业标准化;电力企业;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改革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新的经济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给传统的电力行业带来了冲击,要求电力企业更加积极主动的开展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电力行业管理中,企业标准化是一项基础工作,它是电力企业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健全的企业标准体系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既有利于人、财、物和时间的节约,也有利于改善电力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服务质量,从而建立有序的作业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最佳的管理秩序和最优的经济效益。

一、国内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现状

我国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多电力企业以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为中心,通过积极努力的学习,逐年提高企业自身制定的标准的数量和质量。另外,多数电力企业单位成立了标准化管理部门,企业标准体系较为完善,开展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活动。以上这些成绩都充分说明了我国电力企业在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管理模式方面取得的进步。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问题和不足仍然存在于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衡现象对企业标准化的影响。此现象主要体现在标准制定后,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落实不到位,无反馈信息,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差,最终导致企业标准化工作很难继续开展和提高。企业标准的实施是标准化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和效果,实施后才能对标准的质量作出正确评价,发现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修正和改善。

2.以强制性监督检查来推动推荐性标准的实施。目前国内对推荐性标准的实施尚无有效措施。在工业发达国家,标准都是推荐性的,实施的推动力一方面来自标准自身的科学性产生的信任,另一方面通过强制的产品认证。然而,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3.企业标准化竞争意识薄弱。很多电力企业虽然实施标准化改革已经多年,但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拍脑袋,随意性”现象还依然存在。同时,很多企业对“有标不依”等违反标准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还不够大。这样就很容易的导致企业的标准体系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

4.企业标准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造成此问题的原因,追根揭底是因多数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处于刚起步阶段,而多数所制定的标准都是借鉴而来,尤其是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一般都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缺乏指导性,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还有一些企业标准水平低或无标生产,有些规模小的民营及个体企业不知道需要制定企业标准,进行无标生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5.缺乏对企业标准的修订的及时性。有部分企业的负责人和管理者的标准和质量意识较差,对其实施和修订工作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企业标准,尤其是技术类标准经常缺乏时效性、先进性、通用性。

二、推动及加强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措施

所谓标准化管理策略是指在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优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差别优势,在标准化管理的观念、标准和标准体系、模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赋予新的含义,力争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期望和需要,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树立标准化观念,建立健全的企业标准体系

传统的标注化管理追求产品合格,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不能成为构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与发达国家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来搞技术垄断相比已是截然不同的观念,因此,只有树立标准化的竞争管理观念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和需求,才有利于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标准体系是企业内各类标准按照特定的内在联系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企业实施科学管理、规范运作、保证机组检修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标准体系的建立要符合本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要求,适应企业实施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国际化的需要。

2.标准化活动要具有前瞻性,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

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的更加深入,都是企业对国际标准需求越来越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标准国际化已成为目前全球发展的普遍趋势。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很多国内先进标准是国内外专家经过长期试验、研究和实践的结晶,是宝贵的管理和技术成果。电力企业积极了解和采用这些标准,对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电力企业应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做到及时转化,以确保企业标准的通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和高效性。

3.以信息化促标准化

电力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信息资源的优势,将各类标准、制度放到企业的局域网上,并逐步完善标准制度网上查询系统,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标准信息化水平和优质服务的能力。同时,以信息化促标准化也有利于各类标准、制度修订后的更新、发布和公告。

三、明确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目标

1.为电力工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

在当前形势下,电力标准化工作应该注入新的理念,担负起自身使命,在修订电力标准体系的时候加强节能环保方面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环保标准,促进企业减少排放。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来促进电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并积极推广脱硫、脱硝、循环流化床等洁净煤技术以及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另外,还要适时制、修订节能降耗标准,实现电力行业的内涵型增长,以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电力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2.配合推进电力体制的深化改革

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資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而电力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也不应置身于电力体制改革之外,制定标准时一定要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降低造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竞争性电力市场的建立和顺利运转。就电力标准化这个环节来说,一定要在建设、调试、运行、使用等全过程的标准制定中体现这一原则。

3.强化标准化工作队伍,提高工作水平

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标准化工作队伍,标准化管理人员应该掌握标准化、计量、质量等综合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电力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宏观管理、中电联组织实施、标委会为主要依靠、电力企业参与支持”的新管理工作体系。实践证明,这样的组织体系是适应新形势下电力体制改革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姜宇平,王玮.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思考[J].电力技术.2008(06).

[2]胡秀国.推进电力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11).

[3]赵桂娟,李力.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存在问题初探[J].宁夏电力.2007(03).

[4]傅新珠.如何做好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J].电力标准化与计量.2005(04).

[5]朱梦熊,丁名材,武亚平.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和管理标准化[J].电力标准化与计量.2004(04).

[6]倪耀琪.探索电力标准化的管理[J].企业标准化.2003 (08).

[7]白雪峰.标准化规范了电力企业[J].企业标准化.2003(08).

[8]雷晓露,魏河,张娟彪.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J].电力标准化与计量.2002(01).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探究 篇7

一、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1. 完善制度类型

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才能确保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企业在前期建立期间,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责任追究机制、安全培训机制、应急预案及监督制度等[1]。

2. 完善安全教育制度

通过安全教育, 能够切实增强人的安全意识, 这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可行手段。企业只有将更多的财力、人力投入到安全教育上, 才能确保企业正常生产活动的开展。最近几年来,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及规模的迅速扩展, 安全教育处于停滞不前阶段, 难以满足当前形势下企业发展要求。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工伤事故分析可知, 员工普遍缺乏较强的安全意识, 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所以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制度, 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尤为必要。

3. 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企业要以国家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为基础, 结合自身实际生产状况, 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隐患排查工作制度。要将排查的目的、区域、生产范围、方法、时间、组织方式、具体要素和资源配置等明确下来, 开展全面、专项隐患排查工作。在建立的安全隐患排查机制中, 需要将排查内容明确下来, 通常涵盖生产经营场所、工作人员、设施设备、环境和活动等内容。进行排查时除了要加大日常检查力度, 还要与不定期检查、节前节后检查及专项检查等方式结合起来开展。

二、严格遵循落实制度

1. 严格遵循制度

在构建健全规章制度后, 企业应该在生产实践中严格遵守这些制度, 尤其是要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度。企业应加大安全生产考核力度, 争取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一套安全生产标准管理模式, 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得到有效实施。企业在开展生产活动过程中, 该模式不仅有效规范了管理行为, 而且能够科学评价评估各生产环节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并且有效避免企业生产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的危险隐患。

2. 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

通过制定安全责任制, 能够将企业领导和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明确下来, 将企业安全责任制度落到实处, 企业相关领导、部门、技术人员及生产人员, 都必须清楚意识到安全生产中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可分解责任并落到实处, 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制度, 以此来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目标进行分解, 同时将其在具体部门、岗位和个人中明确下来。对于煤矿开采企业来说, 矿主、煤矿勘察设计规划人员、矿井建设单位、设施设备及材料生产者、技术人员、安全人员、煤矿安全监管人员等都必须根据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明白自身在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职责。

三、建立安全生产的PDCA动态循环管理体系

PDCA循环是一种体现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 P表示计划、D表示执行、C表示检查、A表示处理[2]。PDCA循环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方式, 是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的有效方法。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也具有此作用。这是由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由很多元素构成, 这些元素又被划分为很多子元素。PDCA动态循环管理体系, 能够引导生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步骤和思想方法进一步科学化、图像化、系统化和条理化, 安全标准化各子元素根据计划、执行、检查与处理四个步骤, 企业每个部门、车间、班组、个人的工作都有一个PDCA循环, 从而一层一层地解决各种问题, 并且为大环套小环, 一环一环促进大循环。相关子元素的小环都是根据上层元素的要求向着同一个方向转动。

四、完善标准化管理保障体系

要从标准要求出发, 针对企业生产中出现的风险隐患, 要合理进行评估, 同时在整改计划中纳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同时根据修改计划及时修改。加强档案管理, 做好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登记, 同时科学评估检测, 并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 培养更多专业的人员。要定期检测特殊设备, 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 重点加强对风险的管理, 并提高对规范力度。

同时, 为了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态势,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宣传工作, 并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加快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步伐。与此同时, 要落实《安全生产法》中的标准化管理规定, 保证企业安全行为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3]。与安全评价结合起来, 将评价工作做到位, 让标准化工作的进行有良好的基础。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与安全许可制度相结合, 通过实施许可机制, 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总而言之, 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 可以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促使自身稳定长远发展。对此企业要结合实际生产情况, 合理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这样有利于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真正实现。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模式发展过程中, 只有尽快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才能真正立足于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中。

摘要:当前, 大多数企业均致力于构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 寻求能够迅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新途径和方法。然而, 在制定和实施中, 一些关键点和误区都需要有关部门在创建和实施过程中有着全面、清晰的认知。本文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历, 探究分析了如何构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 旨在进一步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建业.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探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11 (9) :186—189.

[2]白云凌.推行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措施分析[J].现代商业, 2012, 2 (36) :158.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 篇8

1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要点

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企业重视安全生产标准化在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以下对此做出了简单概述:

1.1 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和过程控制文件的加强与完善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提倡的安全理念, 人的安全是企业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中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薄弱, 甚至毫无安全习惯。因此加强对人的安全的管理, 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责任体系、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安全奖惩体系等等, 只有建立了系统系、协调性、层次性的安全管理体系, 才能把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通过制度根植与生产经营的过程中, 重点突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1.2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加强

企业的安全生产首先应该由企业负责, 企业能承担责任, 才能安全生产。所以, 在每一个岗位上企业都应该设立相应的安全职责, 并且经常对员工进行安全责任制的培训以明确每个员工自身的安全责任。在现代, 企业的核心竞争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技术、产品的竞争上升到企业理念的竞争, 一个公司加入没有或者缺少社会责任感, 忽视甚至不顾员工健康安全, 那么这种道德上的风险随时会转化为商业上的风险, 从来消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每一个人都把安全放第一位, 按章程操作、指挥, 自觉履行自身的责任, 就必然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产生积极影响, 推动企业发展。

1.3 使用PDCA模型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管理学中的PDCA指出, 安全生长标准化体系由许多元素组合而成, 并且可以划分成很多子元素, 依据系统原理和持续改进的需求, 可以通用模型来进行动态循环管理。这种管理的理念给安全生产标准化带来了全新的生机。PDCA循环让人们的工作思想和步骤更加系统、形象、科学, 这种质量管理的方式同样也适合与整个工程项目、科学室、工段、班组等等, 它让企业管理人员养成了“自我控制的习惯”, 提升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1.4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全员参与沟通

全体动员、参与就是一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 企业员工既是企业安全危险的参与者, 也是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后的最终获益者。所以无论是管理制度的建立、沟通、培训, 还是考核评审都应该充分征求每个员工的意见, 系统的控制与人能力相适应的的控制方案和运营程序, 使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可以得到及时沟通, 达到安全生产符合法律标准规范的要求。从而, 降低风险, 实现安全效益最大化。

2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正确认识和误区

2.1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 与其他部门无关

上述问题是很多企业的通病, 通常的安全生产标准建设都是由董事长签发实施文件。安全监管部门接到任务组织分工, 安全监察部门拟定文件、收集资料、深入车间考察, 但是这都是管理人员“单兵作战”的现象, 反而没有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这样花费虽多, 效果却不明显。首先,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全员参与可以通过和理的方式整合信息, 提高了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要解决以上问题, 以下工作尤其重要:第一, 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以相应部门担任相关安全生产标准建设的管理工作。第二, 加强培训, 不仅要培训专业组、管理层也要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培训, 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参与其中。第三, 建立标准化的会议制度, 固定时间举行一次相关会议, 落实整改策略和资金投入, 总结棘手问题, 实现有效整改不断前进。

2.2 统一制度和管理资料标准化建设的业内标准格式

很多管理资料的建立是公司在实行标准化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标准化规范即业内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最低要求。各大企业更具自身情况来制定自己的管理程序, 但是, 人们容易在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犯一个常见的错误, 就是认为企业的管理程序需要有系统的标准化, 程序制度的建立也要有具体的统一的行业标准。

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应管理制度, 就是要按照企业相关机关部门的不同职能分工, 根据不多的管理制度和不同的工作流程来重新设定每一个不同的管理资料, 不同的企业又不同的管理方式, 流程也不会相同, 所以, 要实现完全的标准化规范统一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我们只能够建立符合该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安全管理, 无法达到完全的统一。

2.3 能够做到管理文件健全以及现场管理符合标准, 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就可以达标

很多的企业在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 都会以为自身的管理制度和程序都十分完善了, 各个岗位的流程和手册都已经准备好, 就以为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已经建设完备。

这种观点十分明显是不正确的, 这完全与生产标准化管理是背道而驰, 上述的那些工作只是最为安全化生产标准化的一个开端, 是一个基础工作。所以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不是符合既定标准, 还是要看制度和政策的落实度, 具体日常管理的合理性, 每一个岗位操作人员的规范性以及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是否到位等等。

结束语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让一个企业能够处于安全状态下、高效的推进企业管理的保证。所以, 我们要如何完善和建立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还有非常长远的路要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是一项长期但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但是如果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坚持下去, 我们只有建立起科学、长效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机制, 才能保障企业安全, 保护从业人员财产安全,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现今, 许多企业都在努力的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寻找能够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新方法与途径。但是, 一些在制定和实施中的关键点以及误区都需要相关部门在具体的创建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着清楚的认知。在本文中, 笔者依据自身工作中的安全标准化的经历, 探讨现代公司企业在这些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以及其解决方案, 并且为其他行业的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提供方向指南。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点,误区

参考文献

[1]邓玮曦.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12.

[2]宫万祥, 唐骏.安全生产标准化浅析[J].河北企业, 2011 (8) .

标准化管理模式 篇9

1 我国当下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和模式

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就是指在企业的内部建立一个健全、合理可行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再结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利用法律的手段对生产行为进行一个控制和制约, 从而实现安全生产, 让生产效果和标准是一致的, 企业始终在一个安全的生产平台上作业。当下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有很多种, 根据它们不同的侧重点, 能够分为下面几个类型:

1.1 对企业安全生产相关过程的管理办法

因为安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侧重点的不同, 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可以进行阶段性的划分, 尽管阶段不同但是要求都是相同的, 以此来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横向过程的全面覆盖。这样的办法是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进行要求, 采取先计划, 然后实施, 再检查, 最后改进的办法来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1.2 对企业安全生产相关对象的管理办法

首先我们要对安全生产的相关对象和内容有足够的了解, 尽管相关对象和内容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还是要对其做具体详细化的管理, 这样的方法对企业当中的很多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管理更全面, 更加详细和准确。

1.3 对企业安全生产相关重点的管理办法

对企业安全生产相关重点的管理是要突出某一个方面的, 就这个方面作为突出的管理问题, 所有的安全生产管理都围绕着这个重点展开, 因为有相关重点, 所以管理能更显成效。这样的方法在很多的大型企业当中都有过先例, 效果也很明显。

现如今,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突出的是抓整体、抓全面的这样一个目标, 在企业的实际应用当中, 要把这三种办法紧密的进行结合, 从而达到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管理的全面性。

2 我国当下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管理状态

现如今我国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正在逐步的发展当中, 这样的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善的, 它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也是受到国家重视的, 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就是通过我国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来进行的。

2.1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概念以及发展体系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质量管理体系, 顾名思义, 最突出的最重要的就是对质量管理, 要把质量管理制定一个严格的标准, 企业生产都要参照这个标准来进行, 国家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 各企业都要按照标准来进行生产, 所以我国在近几年, 安全生产逐渐走上正轨, 形成了标准化的规范体系。我国各大企业都积极的响应国家的号召, 对企业安全生产加大了重视和惩处力度。

2.2 建设标准化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根据国家安监局下达的文件, 各行各业都要建设标准化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要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 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设当中,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不能进一步的细化和要求。另一方面,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能进行统一管理, 管理模式还是有问题, 现如今, 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管理模式, 然后国家在对这些管理模式进行整改之后, 有些企业就不能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再有一方面, 就是对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还不够普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多的, 所以就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来做参考, 但是信息化工具还不能够得到普及, 所以很多的企业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不能够实现管理信息化。信息化工具得不到使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来做每天的重复性工作。因此, 要建设标准化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就一定要克服这些问题。

3 如今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首先对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结构分析。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生产过程的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管理对象。对这两个核心内容做好整合工作, 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 让企业得到全面的发展,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也是要从全面抓起。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的结构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管理模式的中心内容, 第二个是以数据作为基础, 第三个就是应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所采取的手段和办法。那么首先, 在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当中, 我们是对一年的安全生产作一个总结, 然后找出问题的所在, 也就是说, 一个年度就是一个工作的周期, 在这个周期当中我们实行三个步骤, 就是先计划、再实施、最后总结。那么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结构。

4 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信息化普及和应用

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和理论, 更重要的是它的普及和实际应用, 首先我们要明白, 信息化是什么概念, 信息化不是大量的表格和文件要求, 而是要对各种要求进行一个分类和整合, 然后通过不一样的分类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来实现动态的安全管理, 也就是全面的随时的安全管理。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就是收集企业所需要的基础数据, 并且在工作中能不断的接受新数据, 发现问题存在, 就马上进行整改。要把计划、实施、总结这三大原则贯彻在整个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当中, 结合具体的工作需要, 建立具体的工作流程。企业管理人员要建立一个最基础的企业信息表, 在这个表格当中, 各部门或者个人的岗位名称, 岗位职责都有所显示, 然后再建立分类的信息表格, 在这个表格当中显示对各部门或者个人的安全生产培训, 最后建立的表格是对这个过程的一个具体实施情况的显示, 在表格当中能够看出, 计划的事件, 实施的时间, 和结束的时间, 对培训具体内容也是有所展现的。所以不难看出,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信息化普及和应用是很重要的, 也是很有效果的。应用在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当中更是一举多得的。

结束语

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当下, 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能够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的保障, 确保企业生产安全, 提高生产效率, 使企业迅速的发展, 但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模式的应用当中, 企业不断在进步, 也不断的在这当中发现问题, 所以企业更要不断的去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这套体系, 企业想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这套体系的要求就会更高。把这种管理模式放在企业当中, 让管理模式和企业更好的融合, 从而发挥出它最大的效果, 让我国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于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3, 12:171-178.

[2]伍秀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思路[J].现代职业安全, 2012, 5:84-86.

标准化管理模式 篇10

一、推行五常管理模式面临的困惑

五常管理模式来源于日本的“5S管理” (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修养Shisuke) , 近年来逐渐被引入到高校饮食业, 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五常管理模式强调以员工个体为主体, 以操作现场为中心, 以提高素养、改善习惯、实现人人自律为目标, 从生产和服务每一细节做起, 使饮食产品的加工、制作、生产、售价和服务等各个工作流程都达到科学和规范的目的,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是高校饮食业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科学管理方法。

高校合并后, 在超大的饮食业中推行五常管理并非易事, 推行实践面临着客观存在的困难。合并后有的校区地域跨度较大, 校区传统的管理水平差异明显,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各校区饮食布局和固定设施不一致, 技能水平和生产程序各异, 生产、服务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销售价格标准体系千差万别, 在这些发展不平衡、管理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的饮食业中推行和实施五常管理模式, 容易使五常管理偏离科学的方向, 会使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这些管理环节的操作规范失去科学的标准和依据, 易使五常管理的实践和推行演变成理论上的空想。

二、五常管理模式推行中实施标准化的必要性

标准化是指对饮食生产加工、产品制作、售价及服务等各个流程和程序进行全面核定和量化, 给出一个具体、成熟、科学的指标和标准, 是五常管理推行和实施的“优化模板”。五常管理模式的实施是以“标准化”为核心和内容的, “标准化”是五常管理模式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标准化的实施在五常管理模式推行中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化是五常管理推行和实施的第一要务

标准化的实施是推行五常管理的第一要务, 是五常管理模式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性, 没有标准化五常管理将迷失方向和失去实施的依据。标准化的实施着眼于生产和服务的整个流程中的每一细节, 对生产和服务流程中的每一操作程序、每一实施动作、每一服务仪表、每个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都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和优化, 给出一个具体可以执行的标准, 对科学、高效的产生、服务标准体系和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进行定型和固化, 让五常管理模式的实施和推行有了可以操作的优质标准和科学规范, 给不同区域、不同管理水平、不同人员素质、不同饮食布局、不同技能水平、不同生产程序、不同服务与质量标准都给出了一个相同的、具体的、可以达到的标准和目标, 使五常管理模式推行中的每一实施细节都有执行和实施的学科依据, 给五常管理的实施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2、标准化是五常管理培训和教育的基本“教材”

五常管理模式引入到饮食管理中是将“五常管理”理论与饮食企业的标准化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尝试, 这种理论推行和尝试的时间短, 借鉴的经验不足, 理论不成熟,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体系化的五常管理理论。五常管理模式推行中的“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等每一管理环节都离不开对标准化的培训和教育, 标准化是五常管理培训和教育的基本“教材”。通过对标准化的培训和教育, 将标准化的管理触角实施到每个员工个体的每一个具体操作细节当中, 同时对每一岗位的每一工作细节经过反复的专业论证, 细化到生产和服务的每一流程、每一操作规范, 包括原料比例量化核准、生产程序的核定、产品品质的标定、销售价格的核定、物资存放的信息标识、办公文件的分类、服务仪态等等一系列的操作标准和规范进行反复试验论证, 将科学、高效的工作程序、操作技能、优化的服务技能和合理的服务价格制定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生产、服务规范, 从理论上加以体系化, 编制成科学、系统的理论, 作为培训和教育的基本“教材”来指导五常管理的实施。

3、标准化是推动五常管理发展的主要途径和理论提升的源泉

标准化的实施是推动五常管理发展和理论提升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通过标准化的推行和实施过程, 让全体员工参与生产加工、产品制作、售价及服务的标准化的全过程, 正确体验五常管理模式推行的必要性, 化解推行和实施过程的压力为员工自身需求, 为五常管理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标准化的实施, 能细化和量化员工日常的具体操作细节, 使员工熟悉工作规程、提高技能, 优化服务, 达到规范操作和标准服务, 并养成和固化优良的操作习惯, 达到提升职业素养的目标, 有力地推动了五常管理实践的发展。

同时, 标准化是五常管理理论提升的重要源泉。通过对生产加工、产品制作、售价及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的实施过程, 形成实践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创造五常管理的理论, 同时通过五常管理理论指导推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 进行再实践、再修正, 动态、发展式的过程来完善五常管理理论, 使五常管理理论以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得到发展和提升。

三、五常管理模式推行的实施对策

根据目前高校饮食业的发展现状和推行五常管理面临的困惑, 以及标准化对五常管理推行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从标准化管理的视角, 对五常管理模式推行的实施做出如下的对策思考。

1、生产标准化

根据高校饮食业的生产性质特点, 生产标准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白案标准化、红案标准化。红案、白案产生标准化通过对原材料的粗加工工序、主配料的精准切配标准、菜品的烹制程序和火候要求、原料面食的发制作要求、菜品成形盛装等等生产流程中的每生产一细节、每一操作程序、每一个技术动作都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论证, 给出一个最优化的标准和规范, 并对每一具体可实施操作的科学指标或标准进行固化和定型, 使每一员工的每一操作都有严格的标准依据。

有了科学、优化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规范, 可以进一步根据原料品种、加工要求或技术类型进行分别归类, 成立不同品种、类型的原料加工或半成品加工车间, 集中归类生产制作, 并配备配送环节, 成形饮食食品加工供应链, 形成规模化的高效率的标准化生产, 克服了传统分散加工制作带来的差异, 为五常管理的推行和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产品质量标准化

传统高校饮食业的产品品种繁杂, 种类较多, 品质要求基本上是同一品种“一千个师傅一千个样”, 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标准要求随意性较大。经过产品质量标准化的核准, 对产品的份量和主辅料的投放比例、菜品外观的成型标准、成品的色泽美观、口感和口味标准等每一产品质量细节都已标准化, 这保证了标准化了的产品质量何时何地都是统一的, 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出来成品个个都是精品, 这是五常管理追求的目标, 也是实现五常管理效果的重要途径。

3、服务质量标准化

服务是高校饮食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也是有效实现五常管理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作装、服务仪表、服务姿态、服务语言、服务表情、服务礼仪等服务内容进行优化, 成形一套成熟、标准的服务规范, 树立服务品牌和服务形象, 达到不同校区、不同餐厅、不同服务员工为不同顾客提供的是统一、标准的“热情、周到、细致、温馨”的人性化、精品化的服务, 并培养优质服务的意识、习惯和素质, 这是我们提升五常管理水平、促进五常管理模式推行和长足发展的根本之路和长效之策。

参考文献

[1]周玥伶.浅析中式快餐核心竞争力的建构[J].商情, 2010 (35) .

[2]舒辉.标准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3]周雅琳, 李贵节.论中式快餐的标准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

浅析高校食堂标准化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校食堂;卫生安全;监督;管理

(一)食堂设施设备的配备及卫生安全

高校食堂的设备配置根据学校的规模设计,讲究实用及安全。大到灶台、长案板、冰箱、冷藏柜的设置及摆放,小到锅碗瓢盆,各种刀具卫生用具的选择及安放,都要符合安全及卫生标准;餐饮具使用前洗净、消毒的程序必不可少,未经清洗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其他厨房设备如刀、砧板、盆、筐和抹布以及其他工具,要随时清洗,安全存放。食堂工作人员应对食品加工、贮存等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清洗。厨房操作间要配备足够的照明、通风及排烟装置,灭蝇灯及防鼠装置必不可少;需配备充足的存放垃圾废物的设施,废弃物容器需能防止不良气味或污水的溢出并易于清洗;消毒池与清洗手池等清洗设备需一一配备,不可一池两用或多用;各种下水管道要随时保持畅通无异味;加工食物以及切配的厨房用具要及时清洗消毒;需要经常冲洗的场所,易潮湿场所的地面应方便清洗并具备防滑功能。

(二)食品供应及其卫生安全

高校食堂的食品供应应该是多样化的并符合各消费阶层及满足各地学生的口味与风俗习惯,能保证食品供应的充足,在用餐时间工作人员要分工明确,确保分餐及时、快和准,减少学生排队等候的时间;食品烹饪后应尽快出售完,对超过两个小时未出售的食品,应存放在相应合适的温度下,尽量不要在第二天出售剩余食品。关于食品卫生的保障,从选材、备料到烹饪,食堂工作人员要把好每一关。食材的选购应有专人负责,选用经验丰富的采购人员选购当天新鲜蔬果,挑选应季的蔬菜与肉类搭配,要符合营养配餐的需求,在肉类的选择上,杜绝过期腐烂有异味的肉禽水产品,所购食材要符合卫生检验合格标准;油盐酱醋及其它调味料要符合国家卫生许可标准,在保质期内使用;杜绝使用腐败霉变,生虫及污秽的米粮食品;烹饪方面当然厨师尽情发挥,但也要注意安全卫生,锅灶要及时清洗,灶台不要藏污纳垢。如果条件允许,高校食堂应配有专门的凉菜间,定期进行消毒,由专人加工操作,加工凉菜的案板刀具及相关容器必须专用;工作人员需戴手套进行配菜;鲜榨果蔬汁及水果拼盘的制作原料要新鲜,榨汁机、刀具等要专用并及时清洗,工作人员也需全程佩戴手套;点心加工食品原辅料要符合卫生及质量标准,杜绝使用有异味及变质过期的面粉及其他配料,未完成的点心原料及半成品应存放在冷柜内,在规定存放期限内使用。

(三)食堂从业人员的聘用及卫生安全

高校食堂的从业人员是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核心,好的专业的员工能使各项管理工作事半功倍。首先食堂的从业及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及掌握相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管理层要聘用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并择优录取,工作人员在上岗需进行岗前培训,对学校及食堂相关工作条例进行了解;食堂从业人员需取得健康证明才能上岗工作,然后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皮肤病或者传染性疾病的从业人员应脱离工作岗位,待身体无恙后方能重新工作。食堂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在工作时保持良好工作状态,随时注意仪容仪表,对待学生态度亲切热情;了解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在工作状态中要注意随时用洗手液消毒洗手;工作人员的穿戴要清洁整齐,要戴口罩,不能披散头发,头发要梳理整齐放在工作帽内;不得佩戴带任何饰物及装饰品,女性员工要勤剪指甲,保持指甲的干净,禁止涂指甲油加工食品,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

(四)学校的管理及监督机制

学校相关部门应该配备专人专项负责对食堂进行管理和监督。如果高校食堂实行承包经营,学校必须把食品卫生安全在承包合同中做详细说明。高校食堂开办的前提必须是在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下,对于卫生部门的各项监督检查要积极配合;关于食堂的卫生管理条款应该在用餐场所公示,接受用餐者的监督;对食堂管理及从业人员,学校的相关监督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及倾听员工对食堂管理的相关建议和意见;对食堂采购、储存、加工、销售各方面的监管也要细致到位,不能放过任何管理隐患;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饮食卫生的教育,为自身健康及卫生安全着想,拒绝街头小商小贩出售的食品,并建立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并建立相关报告制度,如发生失误中毒或疑似相关中毒事故应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

小结

本文在完成的过程中参考了相关资料,在完成之前并未對高校食堂标准化有深刻了解,在完成这篇文章的同时自己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希望对相关高校及机构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建华,郭雪艳.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的思考.改革与开放,2013.09.25

[2]《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主席令第二十一号)(2015-10-01实施)

[3]《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卫监督发(2005)260号

标准化管理模式 篇12

机械设备正常使用和运转一段时间后, 受外界负荷、内部应力、磨损、腐蚀和自然侵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整体或个别部位的尺寸、形状、力学性能等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导致生产能力降低, 原料和动力消耗增高, 产品质量下降, 严重时会威胁到人员及设备安全。这是所有运行设备都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为了使机器设备效能充分发挥,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减低设备损耗和使用成本, 就必须适时适度地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

设备检修是排除设备隐患、消除设备故障、改善设备运行状态、提高设备运行质量和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活动。它与标准化管理模式相结合所衍生出的标准化检修管理模式是目前最为先进的设备检修管理模式, 在企业管理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标准化检修管理模式以传统设备检修管理模式为基础, 以标准化管理、项目管理等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为指导,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策划, 编制程序化的管理文件, 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控制为手段, 不断总结提高为显著特征, 以企业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 是先进的、适用的、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检修管理模式。推行标准化检修管理, 可以获得良好的检修秩序, 确保检修达到既定的安全、质量、工期、费用等目标, 更好地恢复、保持甚至超越设备的设计性能标准, 对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标准化检修管理模式的内涵

检修管理模式的标准化是目前企业管理标准化十分重要的内容, 围绕其开展的实践活动方兴未艾, 究其根本, 标准化检修管理模式有以下内涵:

(1) 标准化管理模式是以先进的检修管理模式为基础的检修管理模式。检修管理模式经历了事后维修、定期检修、点检定修、状态维修、主动维修五个阶段, 其中, 事后维修和定期维修由于容易造成“过剩维修”或“欠维修”, 目前基本上很少采用;点检定修制是冶金企业采用最多的设备检修管理模式, 它以设备点检为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设备的“过度维修”和“维修不足”, 与事后维修、定期维修相比有很大优点;状态维修和主动维修代表了设备检修管理模式的方向, 它以对设备状态的监控和主动调整为手段, 可以及早发现故障发生苗头并及早进行处置, 可最大程度地避免设备故障发生并使设备效能充分发挥, 目前在一些设备管理先进的企业已逐步开始采用, 并取得成效。标准化检修管理模式的根基是先进的检修管理模式, 是企业现有检修模与先进检修管理理念相结合而产生的企业检修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2) 检修标准化管理模式是检修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标准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 9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GB/T 28001—2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24001—2004) 、《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 (GB/T 15498—2003) 等一系列企业管理标准策划、建立、实施与不断完善, 是企业标准化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设备健康状态的有效识别及与检修相关的安全、质量、环境管理标准的确定, 是实施检修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关键。设备健康状态是指设备长寿命、低损耗、安全、环保, 以及效能得到最大发挥的状态。它根据设备设计资料、使用说明书、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现场维修与管理经验确定, 是整个设备检修活动要实现的目标, 也是设备检修管理模式的基础与核心。

(4) 标准化检修管理模式通过利用PDCA循环工作法来提高的科学管理程序, 不断吸取检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充分采用先进的设备管理经验、维修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改善和提高检修品质, 可以恢复、保持甚至超越设备的设计性能指标, 是最有生命力的设备检修管理模式。

(5) 标准化检修管理模式是对检修活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控制与管理的检修模式。通过策划, 使程序化的文件贯穿并指导整个检修活动的始终。检修的准备、开工、实施、结束及总结等活动都由文件进行规范并得到严格执行, 使人员活动、物料流动、信息收集与传递处于受控状态, 为检修过程和结果达到既定目标打下基础。

三、标准化检修的实施

1. 标准化检修的策划

检修前的策划活动是保证检修活动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只有良好的准备, 才能做到检修过程有序, 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受控, 为检修活动成功达到预期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检修任务和目标的确定。检修策划活动的首要目标要确定每次检修的目标和任务, 使检修活动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盲目性, 确保整个检修过程有序。确定检修的目标与任务, 首先应对设备运行状态有充分理解。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确定什么是设备健康运行状态, 即设备怎样是正常的, 怎么样才能运行安全、消耗低、可靠性高, 并且环保, 产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用户对设备隐含的要求是什么等。确定设备运行健康状态, 就是将上述内容量化成具体的评价指标, 振动在什么范围内, 运行温度如何, 油品清洁度指标等, 并根据上述内容编制设备健康情况评价表。

(2) 根据设备点巡检情况、仪器仪表检测情况、用户反馈意见等充分了解设备现有运行情况。根据设备健康指标, 填写设备健康评价表, 对设备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即设备哪些健康指标符合要求, 哪些指标在危险范围内, 哪些指标已经超出了允许范围。

(3) 根据设备健康调查情况以及设备零部件使用寿命、设备隐蔽部位检查要求、设备关键控制点 (故障风险点) 检查要求、设备润滑保养要求、设备清洁防腐要求等, 确定本次检修任务和重点工序, 并依此制定设备检修计划, 确定检修内容、时间和目标 (目标包括:安全目标、检修质量目标、现场管理目标、成本目标、环保清洁目标、工期目标等) 。

(2) 设备检修方案编制。完备的设备检修方案是检修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 是检修人员、过程、物料控制的基础和依据。完备的设备检修方案包含以下内容:

(1) 根据检修场地的情况 (包括场地危险源点情况) , 分析环境对安全和质量的影响, 对作业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预防措施。具体讲, 就是在检修方案制定中, 应根据过去本单位或者同行业已发事故和对检修环境的了解情况, 有目的的对即将开始的作业中有可能发生风险的地点、部位、场所、工器具和行为动作等进行估计、分析、判断和推测, 并且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 规避作业风险, 保证检修任务顺利完成。

(2) 检修检修任务的分解, 包括每一检修项目所需的具体过程、实施目标、资源需求、工具及监视与测量设备需求、工期节点、过程验证方法与标准、人员需求、检修作业安全、质量风险及规避措施等。

(3) 检修文件准备, 包括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 用户文件, 本单位编制下发文件、制度、规程, 以及与检修相关文件的编制、修改、发放、回收, 检修过程关键数据的记录及要求。根据检修项目准备检修文件包, 其中检修计划、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危险作业安全许可、检修记录都是必不可少的, 以便于检修人员随时查看和记录。

(4) 检修的人员配置情况, 包括人员分工、职权和技能要求。参与检修活动的所有人员 (包括管理人员、执行者及质量验证人员等) 是决定检修成败的主要因素。每一个参加检修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明确本次检修活动中自己的角色, 并且每一位参加检修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行使自己职权所需的基本技能、经验、心理素质、精神状态的要求。

(5) 检修所需工器具及检验、测量、试验仪器及设备配置, 质量检验与仪表零点校准及有效标识等。

(6) 检修所需备件、材料的获取途径, 质量验证程序及标准、替代品的要求等。它包含备品配件及材料的采购、检验、入库、堆放、领料、发放、使用等各个环节由什么人控制, 控制依据是什么, 特殊情况放行程序及让步接收准则等。

(7) 检修涉及到的新工艺、新方法, 以及非常规作业的实施方案与质量验证。

(3) 设备检修方案审核与批准、发放。设备检修方案编制完成后, 编制人员应在充分听取管理人员与检修人员意见, 对细节进行推敲和修改, 使之尽可能符合实际, 对检修实践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编制完成的检修实施方案, 必须经设备技术部门审核, 检修负责人批准才能付诸实施。设备检修方案的发放应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要保证每一位检修参与者都可以看到文件的最新有效版本。

2. 检修前的准备

(1) 检修前的动员会。检修前检修主管单位应召开由管理人员、操作者、维修人员及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的设备检修动员会, 会议应讲清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检修设备运行参数和目前状态。

(2) 检修的内容、工期、安全、环保、质量要求及重点项目。

(3) 检修任务分解及参与检修人员的分工与职责分配情况。

(4) 检修过程的关键控制点, 安全、质量、环保注意事项及技术交底。

(5) 检修材料和备件的采购和配置情况。

(6) 检修所需工具及测量设备的配备情况。

(7) 检修过程的信息沟通与传递。

(8) 检修过程中的质量验证方法及验证标准。

(9) 其他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检修动员会结束后, 根据检修动员会的内容, 由检修主管单位办理将检修任务委托书 (任务单) , 包括检修任务、质量目标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签字后发至检修人员。

(2) 检修人员的准备。检修应根据工作内容安排适当的人员完成每一道工序, 参与检修的人员应具备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所承担检修任务能力, 管理人员应满足行使自己职权所需的最低要求。特种作业人员应持特种作业证上岗。

检修前应对参加检修人员进行安全、质量、环保技术交底, 使检修人员明白本次检修的任务、要求和注意事项。检修人员的准备还包括对进入检修现场人员劳动保护用品检查、精神状态检查, 对劳动保护用品不满足要求的必须采取措施 (缺少的补齐、损坏的更换和正确穿戴) , 精神状态不佳者严禁上岗以防事故发生。

(3) 材料、备件准备。检修前应根据项目对检修准备所需的材料和备件进行检查, 根据接收标准对现场物料质量进行验证。当材料和备件达不到验证标准时, 除非经特别放行程序并采取足够的事故防范措施, 不得上线使用。当采用现有设备零部件替代品时, 其性能指标不得低于现有设备零部件性能。

(4) 工具及测量仪器准备。检修前应根据检修项目识别所需的检修工具及测量仪器并进行配备。对于使用的工具, 应检查其安全性;对于使用的测量仪器, 使用前应进行校准确保测量正确性。工具及测量仪器准备还包括设置检修过程中所需水、电、气源点等内容。

(5) 检修前的现场定置。检修前, 应根据检修现场情况绘制定置图, 对现场设备、物料、工具摆放进行规划, 确保现场设备、备件、工具和材料的摆放整齐、标识清楚、取用方便, 并保障通道安全畅通, 避免误用, 以确保检修质量和工期。

(6) 检修前文件准备。检修前, 需准备以下文件:

(1) 检修施工方案。

(2) 经管理部门审批的危险作业许可证。

(3) 检修安全及技术交底。

(4) 设备检修任务单或委托书。

(5) 记录检修过程及关键数据所用的表格。

(6) 其他检修过程中应当提供的文件。

3. 检修实施

检修实施是整个检修活动的核心过程, 其他检修活动都是为保证整个检修活动优质、快捷、安全、环保这个核心任务服务的。检修活动实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进入检修现场。为了确保施工安全, 检修人员不能盲目进入检修现场, 尤其是不能进入正在生产和运行的设备工作区域。因此, 检修条件的确认还是必要的。具体的确认内容如下:

(1) 操作人员知晓本次检修的工作内容并给予积极配合。

(2) 检修的水、电、气设施已可靠切断并悬挂警示牌。

(3) 检修设备已停止运行并悬挂检修牌。

(4) 已经采取检修安全措施并确认无误。

确认无误后, 由生产方和检修方、设备管理方三方签字确认, 检修设备交付检修方开始检修。

(2) 检修过程控制。标准化检修过程一般按照检修方案拟定的程序实施。检修的重点项目, 可以预先编制检修过程控制表, 对检修程序和每一过程关键控制点预先识别, 列出控制要求, 在检修过程中对照标准逐一实施。对不能达到标准的, 仔细分析原因, 采取措施使其达到标准要求。经常实施的检修项目, 应预先编制检修作业标准和检修技术标准, 按照标准组织实施和结果验证, 注意检修过程中安全和技术要点, 并对关键检修数据 (如齿轮顶隙、侧隙) 进行测量和控制。

对于首次承担的检修项目, 检修前要编制具体的检修方案, 对所需过程、资源、验证标准进行识别, 依照识别结果进行实施。首次实施检修项目由于没有经验, 所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比较多, 因此检修时间要长一些。重要的是将整个过程和关键数据记录好, 为下一次检修积累宝贵的经验。

为确保检修安全和质量, 对现场人员、环境、检修过程要连续进行监控,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保证检修时刻处于受控状态。检修的每一个步骤完成后, 要按照检修方案拟定的验收标准进行质量验收, 超出标准必须采取措施。每一步的质量验收是确保整个检修活动的关键, 是必不可少的, 不能忽视, 更不能随意省略。

(3) 检修现场的清理。检修完毕后, 检修现场必须进行清理和达到以下要求:

(1) 恢复设备安全防护设施。

(2) 清理设备现场的油污, 垃圾。

(3) 清理不用的材料、备件。

(4) 清理下线待修备件。

(5) 擦拭设备本体污物。

(4) 检修试车。检修完毕后, 必须对检修后的设备试车。为了确保检修试车成功, 首先必须确认设备是否具备试车条件, 试车条件可以在检修施工方案中确定, 具体应包含以下内容:

(1) 检修设备水、电、气、油各开关是否在正确位置。

(2) 检查仪表及其控制系统, 示值和控制点是否符合规定。

(3) 设备运行区域的维修人员是否撤离, 物品是否清理干净。

(4) 设备润滑系统是否已经加油, 集中供油系统供油阀门已经打开并开始供油。

试车工作遵守“单机试车要早、联动试车要全、仪表联校要周、引油试车要稳、经济效益要好”的原则, 做到安全稳妥、高标准、严要求, 以避免设备损坏。

试车合格后的设备, 经操作、维修、设备管理三方人员签字确认, 交付生产单位使用。

4. 检修后的总结与评价

检修后, 应对本次检修情况进行总结, 对设备检修的效果进行评价, 着眼于整个检修过程, 查找本次检修中的不足, 对本次检修中成功经验予以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

(1) 本次检修达到的效果, 是否达到目标。

(2) 检查评价本次检修过程中体系文件执行情况和管理程序的有效性。

(3) 检查评价影响本次检修实施的主要因素是否均在受控状态及控制效果如何。

(4) 检查评价本次检修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程序。 (5) 本次检修的不足, 积累了哪些经验, 如何改进。

四、实施效果

公司板坯维修车间自推行标准化检修以来, 整个检修工作逐步跨入程序化、标准化、清洁化的轨道, 设备检修质量有了较大程度提高, 图1所示是7#~9#板坯连铸机设备停机故障变化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 车间在实行检修标准化管理模式后, 设备故障停机率大幅下降, 为企业生产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五、结论

通过实施设备检修标准化管理模式,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设备检修标准化管理模式是企业依托现有设备维修管理经验, 结合现代先进的设备维修管理理念, 依照企业安全、质量、环境等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的检修化管理体系。

(2) 设备检修标准化管理模式使参与每一位维修人员都明白检修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标准、如何验收和交付等一系列问题, 增强了员工程序意识和规范意识, 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动作规范的高素质设备检修队伍。

(3) 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检修模式可以规范参与检修全体人员的管理行为与作业行为, 利用过程管理方法是影响质量、安全的所有因素均在受控中, 从而达到预定检修目标。

(4) 企业通过建立、实施和保持设备的检修管理标准化, 可以不断完善设备检修管理模式, 提高设备检修质量, 降低设备事故和故障的发生, 保障生产正常进行, 获取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摘要:根据企业现场设备维护维修项目策划、维护维修过程检查确认、维护维修实际效果评估、维护维修过程分析与改进、维护维修管理模式完善的实践, 提出实施维护维修标准化管理的做法。

关键词:冶金企业,设备检修,标准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新和, 机械设备维修工程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吴现军.炼铁高炉设备维护检修标准化作业之实践探索[J].金属世界, 2006 (4)

[3]设备检修过程标准化控制[J].中国设备工程, 2009 (12)

[4]邢钢创建设备检修标准化预案[J]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4 (2)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下一篇:企业内网信息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