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2024-10-12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精选11篇)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篇1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 医院的市场观念、社会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预期依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综观医院医政管理现状, 普遍存在着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责任心;医政管理工作流程缺乏统一, 部门职责不清, 工作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甚至引起医患矛盾。而在其他一些领域, 通过标准化建设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因此, 医院医政管理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

1 医院医政管理现状

1.1 医院医政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不高

在我国, 从事医院医政管理的人员多为从临床、医技、护理等岗位转岗而来的业务转型人员, 并在管理工作中担任领导角色。这部分人员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理念, 主要依靠个人临床专业威望和传统经验进行管理, 有时还要兼顾临床工作, 精力不足, 管理效率普遍不高。目前也有一部分高校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管理岗位, 这部分人员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缺乏实践经验, 并不能有效地开展医政管理工作。在多数医院相对重视临床技术人员, 对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高的现状下, 医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从而降低了医政管理的效率。总体而言, 目前医政管理人员总体水平并不能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

1.2 医政管理工作混乱

在各地各级医院中, 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能划分不完全一致, 存在着各部门及各级职务的职责范围过于笼统, 缺乏明确清晰的界限[1]。随着医政管理精细化的发展需要, 对各个部门职能划分、工作流程标准的要求更加精细。部分医院未能与时俱进, 形成一些职能真空地带, 导致部门间的相互推诿;有些管理工作多个部门参与, 但缺少统一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造成管理混乱, 降低了管理效能。

1.3 医院管理者对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制度认识不一随着医院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规范医务人员行为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

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缺乏统一的、具体的执行标准及流程, 导致执行效果不理想, 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如武汉九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活动, 武汉广德妇科医院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事件, 河北安国市中医院遗弃流浪女致死亡事件, 都暴露出部分医疗单位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严格等严重问题,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由此可见, 医政管理工作存在的很多漏洞直接影响医政管理的效率, 甚至影响到医院的生存、发展。因此, 抓好医院医政管理工作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

2 国内外医院标准化建设的启示

标准化是以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为对象, 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 有组织地制定、修改和贯彻执行各种标准的整个活动过程[2]。美国医院协会于1918年在医院系统内首先推行了标准化建设, 实践证明, 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医院管理效率, 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随后, 日本于1960年代以美国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参考, 以标准化为基础, 成功地发展为全面质量管理。我国1980年代开始标准化建设, 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及行业协会在医疗技术方面制定了一些标准, 但从医政管理的角度进行标准化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目前医政管理水平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显现, 开始制约医院现代化进程。在实践中, 许多医政管理者都认识到标准化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基础与手段, 它为实现各项管理职能提供了共同的基础[3]。因此, 医政标准化管理建设迫在眉睫。

3 实施医院医政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

医政标准化管理就是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下, 以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等标准化原理为基础[4], 以提高医政管理效率为核心, 通过制定标准、执行标准来实现管理目标。而标准是以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 卫生行政部门、学术团体制定的准则为依据, 并充分考虑医疗单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 原有的医院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综观国外医院成功经验, 作为医院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医政管理亟需进行标准化建设。实现医政标准化管理有助于医政管理人员在各自岗位上规范服务行为, 主动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提高办事效率。医政管理涉及服务面广, 不仅涉及到医务人员之间, 还会接触到广大患者;通过简化、优化标准, 可以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1 实施医政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标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传统的医政管理以经验管理为主, 担任领导角色的管理人员多为出身临床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规章制度的理解程度、管理理论的掌握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最终效果。由于主观性较强, 经常导致一些违规甚至违法行为的出现。而标准化管理是管理人员对系统工作项目按照标准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的过程, 也是以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修订的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5], 它确定了以标准为核心, 通过设定目标, 对照标准, 激励团队, 努力实现目标, 形成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另外, 标准化管理是以控制论原理为基础, 把医政管理工作上升为以时间为导向的程序化管理, 时刻约束着管理人员须认真履行其职能。

3.2 实施医政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政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弥补医院管理人员总体水平不高以及部门职责不清的现状, 通过细化各部门管理职责, 制定规范有序的工作程序及考核办法, 充分调动医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 坚持以效率为核心、以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需求为目标,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无缝的、无缺陷的、连续的人性化服务。

3.3

实施医政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推进管理的精细化进程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 现代化医院必须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 向以“法治”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转变。推行精细化管理, 必须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 以规则和流程来驱动医院的各项业务[6]。医政标准化管理则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 细化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 规范其工作程序、质量考核等, 从而能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为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4 坚持医法结合, 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政管理标准化建设, 是以现行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行政部门或学术团体制订的标准为依据, 通过简化、优化标准来有效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督促制定消除医疗安全隐患事件预案, 降低医疗行为风险,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通过法制教育, 增强医务人员法制观念, 提高安全意识, 合理保全证据, 使医院在可能发生的纠纷中处于有利地位, 提高维权能力;通过标准化建设临床科室, 规范了科室管理及诊疗行为, 完善了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稳步提升[7];通过制定合理的医患沟通流程, 有利于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周芳, 李丽娜, 崔晓波.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及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 2011, 15 (4) :52-53.

[2]易淑明, 盘英瑛.浅议“以人为本”的护理质量标准化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2) :363-365.

[3]戚维明.全面质量管理[M].第3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9.

[4]陈庆利, 徐迪雄.论医院标准化管理现代化[J].重庆医学, 2007, 36 (1) :10.

[5]朱士俊.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7.

[6]杨艳, 茅建华.军队中小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江苏省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3 (2) :42.

[7]陈淑威, 郭云新, 赵越, 等.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科室建设的探讨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5) :115-156.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篇2

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余江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分类使用管理办法》,特制定考核方案,具体如下:

一、日常检查范围及内容

(一)检查范围:全院门诊处方、运行病历、终末病历。(二)检查内容:

1、抗菌药物分级应用;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

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

4、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

5、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6、连续两个月使用量排名,始终居于异常前列的抗菌药物;

7、临床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中成药物;

8、药物严重不良反应频繁发生的抗菌药物。

二、检查标准

(一)抗菌药物分级应用

1、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符合《余江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分类使用管理办法》的要求。

2、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3、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4、临床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由具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资格的医生填写《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意见》,并将其附在病历中,病程记录中必须有相关主任查房意见。

4、限制级抗菌药物如发现超常使用或有潜在风险的,可升级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5、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根据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二)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1、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表》执行。

2、预防性抗菌药物必须在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

3、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

4、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的,应不超过24小时。

5、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6、I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对违反上述规定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

1、经验性治疗仅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

2、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3、不得将氟喹诺酮类药物用作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对违反上述规定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四)对抗菌药物用量进行动态监测和用量超常预警通报

1、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2、连续两个月使用量排名位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3、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4、药物严重不良反应频繁发生的抗菌药物。

药剂科每月对抗菌药物销售数量和金额进行排名,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如发现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的、随时监测其销量并对医师进行警告;使用量排名连续两个月居于前列,限量供应并对使用排名前列的医师进行警告,三个月仍居前列者暂停使用;发现企业违规销售的药品进行清退;对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进行清退。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用药不适宜处方:

1、适应证不适宜的;

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

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4、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

5、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6、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7、重复给药的;

8、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9、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根据情况采取教育培训、批评等措施,并给予其考核周期;一个考核周期内5次以上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应当认定为医师定期考核不合格,离岗参加培训;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的,医院提交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超常处方:

1、无适应证用药;

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三、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1)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

(2)不按照规定开具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3)不按照规定使用药品,造成严重后果的;(4)因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最佳医院排行榜”标准值得商榷 篇3

至此,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这个被称为“最靠谱看病指南”的榜单,在其每一次出炉之际,均会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在今年的排行榜上,北上广医院占据半壁江山之多情况依旧没有改变。

这份榜单由数千名医学专家评审而出,从专业角度看,毫无疑问,上榜医院和科室具有全国顶级的专业水平,患者可按图索骥,直奔某个上榜医院而去。然而,看病除了讲技术,还要讲服务,讲看病经历和看病成本。技术再好,几千里奔波而去连个号都挂不上,这样的医院难道还能说是 “最佳”吗?

医院是否最佳,最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专家、学者,还应该有其服务对象——患者。应当承认,当前各地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导致这些大医院长年人满为患,给广大患者就医带来很大不便。“最佳醫院”的标准不仅要包括一些专业条件,也不该排除医学与社会、医生职业精神、医院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而这些方面,最有发言权的恰恰是患者,而不是专家。如果评比的标准中没有这些选项,那“最佳医院”之说就难以令人信服,也就难以体现出其示范意义。

笔者赞赏“更需要在这种全国统一性的医院排名之外,加上地区性排名”的呼声。所谓地区性排名,就是根据已经掌握的数据量、样本量和百姓的认可程度等信息数据,推出省级、市级“医院排行榜”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更多医院进入到公众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分流患者产生作用。

老百姓眼中的“最佳医院”,不一定非得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但一定对治疗包括小病和常见病在内的疾病都很拿手,最关键的是,看病一定不能太拥挤,费用一定不能太高昂,医护人员一定要富有人情味,且看病不必跑很远的路,不必为异地就医报销问题而发愁。不然,最佳医院排行榜便成为看病指南,却失去了其更大的专业价值。

医院标准化管理的常态化 篇4

医院标准化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 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解放军总医院历时4年, 对常态化的标准化管理进行了探索, 分别开展了“标准建设年”、“标准深化年”、“标准落实年”和“标准验收年”主题年活动, 通过建标、贯标、落标、验标, 创建了一套每事、每人、每时相互关联制约的, 覆盖全员、全流程、全岗位的常态化医院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本期特别策划从体系框架、标准内容、运行机制、考核监管等方面, 对其关键内容加以报道, 以期为我国医院标准化管理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对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的提高有所促进。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篇5

(一)坚持依法执业,规范医疗行为,端正办院方向,加强医院管理,严格遵守《中华全国医院自律公约》。

1、严格贯彻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依法行医,依法治院。

2、医院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的诊疗科目执业,不能超出诊疗科目执业。

3、医院所设诊疗科目及科室命名规范,与执业登记相符。不准科室对外承包和与企业合作。

4、不准聘用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和《护士执业证书》人员独立从事诊疗、护理工作。

5、医师、护士必须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不得安排试用期人员独立值班。

6、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得有开单提成,按处方计奖等经济核算方式。

7、严格执行《医师外出会诊管理规定》,严禁医师异地走穴,非法行医。

8、加强医院管理,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 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

9、建立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申报制度和重大医患纠纷报告制度,医院必须向活动办公室主动报告重大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

10、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必须严格遵守《中华全国医院自律公约》,示范践行十条规定。

(二)加强基础质量管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强化急诊科能力,加强质控、院感管理,保证医疗安全。

1、严格基础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强化 “三基三严”训练,医院必须要有“三基三严”训练记录。

2、医务人员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过硬,病历书写规范,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要熟练掌握徒手心肺复苏、胸穿、骨穿、腰穿、换药等基本技能。

3、护理管理体系健全,三级管理结构合理,保证护理质量安全。相关科室护士吸氧操作、胃肠减压、吸痰操作、除颤仪器和简易呼吸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必须过硬。

4、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5、加强急诊科(室)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诊科(室)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必须胜任急诊抢救工作。急会诊迅速到位,“绿色通道”畅通,提 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6、临床检验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建立完善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统一标准,保证质量。认真执行标本采集、储运、交接、处理规定,建立质量改进体系。PCR实验室要按规定通过验收,控温仪器要有温度记录。

7、科学合理用血,独立设置输血科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管理规范、记录齐全,保证血液安全,杜绝非法自采自供血液。

8、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提纲”,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

9、医院必须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医院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

10、医院要建立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对重大医疗过失或医疗事故要有整改防范措施。

(三)持续执行“医疗优质高效”10条标准,紧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永恒主题。

1、无医疗责任事故发生(每一动态管理周期内,以当地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正式鉴定结论为准。尚未结论的纠纷不以事故认定。隐瞒不报,单项否决。);

2、开放病床使用率≥70%;

3、平均住院日:三级医院≤14天;二级医院≤12天;

4、一般检查项目:各院列出的急诊检查项目2小时内出报告。平诊、病房检查项目12小时内出报告(特殊检查项目除外);放射科室普通平片急诊30分钟出报告,平诊2小时出报告。

5、急诊抢救病人到院后必须在5分钟内开始处置,急诊科必须配备一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负责业务技术把关,院内急会诊必须15分钟内到位;急诊留观病人须在24小时内收住院;

6、院内感染率控制:100张床以下为7%以内;100-500张床为8%以内;500张床以上为10%以内;

7、平均日门诊量:省级三级综合医院≥1500人以上,地区三级综合医院≥1300人以上,二级医院≥700人以上;合资、合作、民营医院均应比上一同期增长10-20%;

8、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住院日≤72小时(重点为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眼科、妇科、耳鼻喉科);

9、坚持正常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住院医师对所管的病人每日至少查房一次;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至少查房两次以上;

10、不使用伪劣药品(药房无伪劣、过期药品和保健品,不含保健药品),各科室无私自进药,严格执行处方、非处方和麻醉药品的管理制度。

(四)坚持“明明白白看病”,倡导文明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医院要坚持不懈的做到“明明白白看病”。继续做到使患者五个明白:明白看病医疗费用和药费用到什么地方,明白确诊何病,明 白应做什么检查,明白治疗疾病方法,明白影响病情转化应注意的事项。

2、继续做到让患者五个知道:知道应遵守的医院诊疗秩序和规章制度,适应应尊重医护人员哪些诊治权,知道进行特殊检查和手术应该履行的手续,知道治疗疾病的诊治项目和药品费用价格,知道发生医疗纠纷应当依法解决的程序。

3、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注重人性化服务,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清洁、舒适、温馨、私密性良好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

4、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

5、必须严格遵守《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诚信服务二十条》。

(五)加强财务管理、依法规范经济活动,完善经济核算与分配办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

1、医院财务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一切财务收支活动必须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禁医院的部门、科室设立账外账、“小金库”。

2、建立规范的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重大项目集体讨论后按规定程序报批,分清级次,责任到人。

3、加强药品、材料、设备等物资的管理,严格实行医院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努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材料消耗。

4、完善收入分配办法,既要打破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过分悬殊。严禁将医疗服务收入直接与个人收入挂钩,严禁科室承包。

5、坚决杜绝医药购销中商业贿赂行为。

(六)严格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

1、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严格执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禁止在国家规定之外擅自设立新的收费项目,严禁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

2、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完善价格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及时向患者提供费用查询服务,及时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

3、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减少医疗收费投诉。

4、及时向社会公示医疗机构的单病种费用、单病种平均住院日。

(七)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

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坚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并在医务人员中开展评优、学习活动。

2、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制度教育,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卫生行业新风尚,并与执业医师考核、护士执业证书再次注册相结合。

3、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索要病人及其家属的“红包”和其他馈赠;严禁医务人员接受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以各种名义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利益。

4、严禁对药品、仪器检查、化验报告及其他特殊检查等实行“开单提成”等办法,严禁医院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

5、严禁医疗机构使用回扣、提成及其他不正当手段从其它医疗机构招揽病人。

6、严禁发布虚假医疗广告误导患者,欺骗群众。

(八)创建绿色医疗环境,达到五化标准,加强医院现代化基础建设。

1、医院环境优美化

(1)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的医院庭院整体绿化面积≥ 30%;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以下的医院绿化面积可分块累计相加,但不得少于20%。绿化应具有园林整体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美感;

(2)、绿化提倡以树、草坪为主,禁忌种植含有对人体产生强烈致敏源的花木和52种含有Epsteln-Barr病毒早期抗原诱导物促癌物质的花木;

(3)、医院、病房色彩,医护人员服装色彩人文化,提倡以暖色调为主;(4)、医院内标识牌应指示明确、整体划

一、美观大方;(5)、提倡医院主环境播放背景音乐。

2、医院室内洁净化

(1)、为防止院内空气交叉感染和其它有害物质污染,院内各诊室、病房应做到空气清新,无异味,门诊、急诊、输液、注射室除空调系统外应具备与其面积相匹配的换气和灭菌、除味设备,每平米菌落数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

(2)、ICU、CCU应以零污染为控制目标,除以上标准外,空气净化洁净度应达到10万级以上标准;手术室、病房等其它医疗科室空气环境、质量、消毒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医院病房空气消毒标准;手术室ICU、CCU的改扩建及有关技术指标应以2002年建设部、卫生部颁发的洁净手术部建筑规范为依据。

(3)、院内全部厕所(卫生间)实现无异味化,厕所冲水阀应设有为患者、残疾人服务的设施;

(4)2003年以后新建、改造病房的装修、装饰材料应使用无味、无毒、无害的环保型材料。

3、医院患者饮食绿色化

(1)、医院患者食堂为患者的正常配膳和营养配膳中的米、面、食用油和主要蔬菜应以绿色无公害食品为主;

(2)、医院应选择一个由县级以上或国家绿色食品中心授予或推荐的绿色粮、油或蔬菜生产基地作为医院患者饮食相对固定的供应渠道,或选择若干个荣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的主、副食品牌食品为患者 的主要饮食来源,并公布于患者。

4、医疗污水污物无害化

(1)、医院应具备专门对医疗废物粉碎、消毒的处理办法;病区及处置室应有专用污物桶分类收集患者的医疗和生活垃圾,由专人进行密闭式消毒处理;

(2)、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应严格执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5月20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标准;

(3)、污水处理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4)、杜绝由医疗污水、污物发生的再传染和再污染。

5、医疗设施管理安全化

(1)、门诊、急诊应设残疾人无障碍通道;

(2)、医疗设备安全使用、维修制度措施落实到位,杜绝因医疗设施不安全而导致的医疗事故;

(3)、医院防火、防盗、防病人意外制度落实到位;(4)、认真实施各地公安部门制定的医院安全防范有关标准。

中国医院协会

推荐百姓放心医院活动办公室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与医院人才战略 篇6

1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对促进人才战略的重要意义

1.1  人事档案的科学管理有助于开发人力资源。人事档案全面、完整地记录了医院员工的个人经历、德才表现及发展过程,通过档案可以了解员工的个人成长及发展经历,从而了解其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业务水平等,并预测其发展潜力,为医院及时发现人才、选用人才提供依据。

1.2  人事档案的科学管理能够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医院管理者通过人事档案的相关信息,能够进一步了解员工从事的专业及特长,并根据人才的能力和不同特点进行合理配置,因人设岗,因岗择人,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力。还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促进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高效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 1.3  人事档案的科学管理有利于强化医疗队伍建设。通过人事档案提供的信息及数据,能够使管理者分析医院人力资源状况是否适应医改政策和医院竞争发展需求,能够全面真实地掌握人才队伍的结构、布局、现状,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计划,不断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 2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缺陷与不足对人才战略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人力资源的逐步开放,人才流动日趋频繁,工作人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人事档案管理终身制被打破,传统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受到挑战与冲击。而档案管理手段与时代发展的脱节已不适应人力资源发展的需求,并对其产生了负面影响:

存在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比较薄弱。由于受传统档案管理思想及档案自身保密性、利用滞后性等特点的影响,医院领导、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普遍存在对档案管理重视不够,人力、物力投入不到位。(2)档案管理模式滞后。医院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呈现非系统性、地域性、非共享性等缺陷,缺乏创新和探索。(3)现代管理手段差。大部分医院的档案收集、整理、归类、编目等工作还主要依靠手工操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程度不高,影响了案卷质量和收集效率。手工操作的档案不易检索和利用,易被人为破坏,形成的档案缺乏严肃性和多样性。(4)开发利用不好。没有树立起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主动为医院人才战略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意识。(5)档案材料甄别不严谨,内容不规范。普遍存在不经甄别直接归档的问题。有些档案材料填写随意,内容前后矛盾或不符、内容失真。(6)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人事档案管理需要专人管理,单独存放。但现在大多数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专业知识不强。

负面影响:(1)档案材料失真现象妨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真实性是档案的基本特性,但人事档案的涂改、造假等使档案丧失了真实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使得人力资源中的科学配置、解聘、续聘、人才补充计划不能正确制定,从而造成人才断层、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的供求脱节影响医院的可持续发展。(2)档案材料内容简单雷同,降低了人事档案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参考价值。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普遍存在材料单一、内容简单,鉴定、考察材料套话、空话多,体现不出个性特色,失去真正意义上的参考价值,进而影响到员工的正常晋升、选拔和使用,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医院发展也受到影响。(3)人事档案材料的分散管理、缺失,弃档、重新建档,破坏了人事档案内容的真实与完整,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效力。(4)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种信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服务。但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仍处于传统管理模式,以手工操作、检索为主,管理人员满足于看摊守点,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无法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高效服务。

3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促进人才战略开发 医院作为人才密集的地方,人事档案管理必须适应现代化医院管理的要求,积极拓展管理职能,使人事档案工作真正适应医院人才战略的新发展和新要求,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3.1  切实增强依法治档意识。医院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与教育,增强医院干部职工的档案法制意识,特别要增强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依法编制本单位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使医院档案从形成、收集到整理、编目、归档、保管、借阅、保密、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保障,做到依法建档、依法治档。

3.2  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随着医院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发展要求,旧有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医院要注重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增强服务意识,改变坐等服务的被动方式,积极主动地与各部门沟通协作,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种信息,更好地为医院人才战略服务,为高层决策服务。同时医院要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到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为医院人才战略服务。  3.3  建立健全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规章制度,医院必须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建立健全新的、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得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只有建立健全严谨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做到档案材料在收集整理上及时完整、在材料鉴别上去伪存真、在材料归档中分类准确、在档案递转中安全可靠、在查阅传阅时保密安全,从而使医院决策层更加科学有效地布局和实施医院人才战略。3.4  推进人事档案工作科学化、现代化进程。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模式的改变,带来了单位人事身份多元、管理多元化的特点,也给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建立人事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人事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员工个人人事信息为基础的信息联网系统,通过微机终端和系统互联,可以实现个人信息微机检索和联网查询,及时更新档案信息,最大效益地为育才、用才、激才、留才提供服务,更好地为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医院要创造条件购置必要的现代化设施、建立本单位的档案目录数据库、投入适用的档案计算机管理软件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资料,使档案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并达到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化、数字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3.5  重视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供利用。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使医院的人事档案为领导科学布局人才、使用人才服务,为临床一线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服务。要积极开展多种编研活动,对人才信息进行开发,编写各种专题汇编,为利用者提供多方面、有实效的信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发人力资源信息,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将搜索到的人才信息以最短的时间传递给用人科室,为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还要加强档案利用反馈信息的管理,以满足单位用人、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求,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篇7

1 临床路径是国家和军队要求

临床路径作为提升医疗效率、控制医疗费用和强化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已经被国内诸多医院采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1]。为此,国家、军队的卫生行政部门先后提出了推行临床路径实施的系列管理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2年提出,到2015年末所有三级医院、80%的二级医院均要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和细则》[2]要求:三级综合医院临床路径开展指标≥15个专业,超过60个病种。临床路径的患者入组率≥50%,入组完成率≥70%。医院应当建立临床路径管理组织和信息化平台,以常见病种为重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及路径病种质量监控。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也提出:加强临床路径管理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增加病种病例、入组完成率、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更好地促进伤病员服务[3]。近5年,解放军总医院根据国家和军队的要求,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工作,结合医院收治病种特点、患者特征和医疗工作实际,研究并制定了满足上级要求又适宜本院运行的1305条临床路径,并在不同科室实施运行。通过强化院内病种、术种的过程质量控制,有效提升了医院病种质量管理,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2 临床路径的标准化实施

2.1 建立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目标

为促进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确保医院建立的各项医疗质量安全标准落实,医院根据医疗质量管理要求,提出在医院实施医疗质量管理4个医疗,即:规范医疗、集成医疗、安全医疗、温馨医疗,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临床路径管理的5个目标:一是建立标准化诊疗流程,规范临床医疗行为;二是设置阶段医疗费用和诊疗时间控制限额,控制医疗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三是突出循证诊疗,多学科参与路径建立与实施;四是加强变异监测干预,严格质量管理;五是遵循风险管控规律,实现风险预警干预。

2.2 制定规范化临床路径管理流程

为确保临床路径各环节实施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解放军总医院首先制定了临床路径实施的业务流程,明确了4个重点业务环节(图1)和17个主要标准要素(图2),以及各要素应遵循的管理标准。

2.3 建立标准化的临床路径表单

临床路径的标准化表单包括标准住院流程和临床路径表单两部分。根据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要求,医院应当每年组织临床路径表单的制订修订工作。解放军总医院每年按照临床管理制度要求定期进行临床路径表单的新建与更新,并汇编成册。从2012年的32个分册1305条临床路径,到2016年度,重点针对合理用药、合理输血、等级护理、疼痛评估、营养评估、心理评估、出院前康复评估等内容,组织了126个亚专科183名临床专家对既往临床路径表单进行更新修订和专科评审,最终形成了涉及987个病种、术种,39个分册1313条的《2016版临床路径表单汇编》(表1)。通过将医疗核心制度嵌入临床路径的各个阶段,实施临床路径运行核查与管理(表2)。

2.4 测算标准住院日和标准医疗费用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和标准医疗费用的科学测算是临床路径能否实现标准化实施的基础。由于临床路径是基于关键路径法的诊疗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所以其标准住院日和医疗费用有别于常规医院管理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解放军总医院标准住院日和标准医疗费用测算方法采用6倍法测算作业期望时间(或费用),计算公式为E=(TO+4TM+TP)/6,其中E是作业期望时间(或费用),TO是最小标准计划时间(或费用),TP是最大计划时间(或费用),TM是平均计划时间(或费用)。

临床路径的标准住院日和标准住院费的测算,应注意每一病种或术种阶段性计划的测算。如:内科非手术类疾病应当分为入院病情评估阶段、治疗阶段、治疗效果评估阶段和出院阶段;外科手术类疾病应当分为术前评估阶段、围手术期阶段、术后治疗阶段和出院阶段。由于治疗过程的不同,手术类疾病路径和非手术类疾病路径的阶段费用升高点有显著不同。手术类路径的费用升高主要在围手术期阶段是高峰值,而非手术类疾病路径的费用升高主要在入院病情评估阶段和治疗效果评估阶段。笔者认为,科学、合理测算各阶段的计划目标,有利于病种的合理管理和问题的针对性控制。

2.5 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

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是确保临床路径常态化运行、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础。为保证对临床路径运行科学评价与规范化管理,解放军总医院在2010年启动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的研发,2013年度实施升级,2015年度继续优化完成了包括面向管理者的临床路径管理子系统、面向临床的临床路径执行子系统和面向专家审核的临床路径评审子系统的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图3、4)。医院电子化临床路径数量已经从最初的110个病种130条路径,提升到200个病种300条路径,涵盖了医院所有收治床位科室。

临床路径的电子化上线首先是遴选病种。只有遴选出符合医院管理实际的病种,才能保证临床路径运行质量,规范临床诊疗,提高病种诊疗效率、费用控制。解放军总医院精选适宜病种的主要原则是:(1)各科室病区收治量占前50%的病种;(2)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荐颁布的成熟病种;(3)国家推荐适宜日间手术的术种,或收治量大、平均住院日为2~3天的术种;(4)优先临床技术前沿和医院医疗水平的新业务新技术路径上线。

2.6 基于DRGs临床路径质量评价

临床路径的过程干预和结果评价是临床路径实施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保障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科学判定。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控制飞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实行的以病种诊断相关分类为付款基础的定额预付费制度(DRGs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DRGs-PPS),提出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方式的控费举措[4]。DRGs的优点是通过把同一诊断相同治疗方式的疾病进行分组,可以关联多个医疗服务提供者,降低医疗服务评估过程困难,提升评价结果的可靠性,降低受评者的策略性行为,主要是实施医疗费用控制管理。解放军总医院在2015年度实施了基于DRGs的临床路径效果评价,提升了临床路径的专科覆盖病种的医疗技术范围能力、专科收治病例的平均技术难度、医疗工作效率、医疗效果的综合科学评判能力。由于其是对终末数据的判定,其缺陷是不能对正在实施的临床路径环节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但是可通过上一年度DRGs病种的住院日和住院费用作为临床路径标准化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的目标值,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管理基于DRGs的临床路径医疗质量监控与评价采纳的指标是应用总权重值W判断医院工作效率,用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值实现医疗技术难度的判定,应用DRGs组数指标判定医疗技术的服务广度,用低风险死亡率判定病种治疗效果。

3 临床路径的管理成效

2014年度,解放军总医院35个科室中的29个科室完成了电子化临床路径上线运行,按国标实施临床路径的专科≥15个的要求,超目标值14个专科。有100个病种实施电子临床路径,按国标实施电子临床路径的病种≥60个的要求,超目标值40个病种。有130条路径、10400人次入组,入组率达到45%,按国标入组率≥50%的要求,尚低于目标5个百分点。路径完成率达66%,按国标路径完成率≥70%的要求,尚低于目标4个百分点。2015年度,根据国家、军队临床路径管理的要求,医院加快了电子化临床路径的规范化管理,全院共上线198个病种、267条路径,涵盖全院35个科室,超国标20个专业,有13307人次入组。其中临床路径入组率为59.03%,超目标值9.03%;入组完成率78.01%,超目标值8.01%;变异退出率22.57%,其中负变异率为11.07%、正变异率为11.5%,低目标值7.43%;路径覆盖率59.03%。病种数量平均专科4.7个,次均住院费用1.98万元,与对照组2.88万元比较降低0.9万元;标准住院日7.39天,与对照组8.7天比较降低1.31天。2015年度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各项目标全部达标,其中路径入组率为59.03%(国家要求≥50%);入组完成率为78.01%(国家要求≥70%);变异退出率为2 2.5 7%(国家要求≤30%);路径覆盖率为51.03%(国家要求≥50%);专科病种数4.7个(国家要求≥3);次均住院费用为1.98万元,标准住院日为7.39天,均比对照组降低;专科覆盖病种的医疗技术范围方面,DRGs组数在北京市排名第二。

经过5年开展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医院无论在患者服务和医疗质量上,还是在运行效率和控费上均有所提高。在服务上,满意度提高了1.43%。在质量上,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了0.8%,入出院第一诊断符合率提高了2.5%,治愈好转率提高了2.1%,CMI值上升到北京市第一位,低风险死亡率降至0%,DRGs组数782组上升至北京市第二位。在效率上,平均住院日降低了1.31天,CMI位列北京市第三;在控费上,次均住院医疗费用降低了0.9万元,除治疗费增加了0.93%外,药品费降低了2.73%,耗材费降低了1.58%,检查费降低了2.13%,检验费降低了2.95%,其他费用降低了1.03%。

4 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体会

临床路径实施标准化管理应把握好5个关键。一是制度建设上,医院应当定期修订《临床路径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实施路径要求建立本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年度目标,制定临床路径的建立、修订、审批规范与常态化的临床路径管理与考评机制,提出具体奖惩措施,建立定期督导通报机制。二是组织体系上,医院应当加大临床路径设计过程的专家审核把关力度;建立各级组织对临床路径表单的建立、修订与审批的标准管理流程;严格落实各级组织职责,科室路径实施小组根据年度工作任务,进行病种路径的建立、科主任实施把关;路径评价小组严把路径质量关,路径管理委员会及时组织科室开展路径的审修与发布、监控路径执行质量。三是分层培训上,机关应当针对不同科室,重点培训临床路径审批流程和系统使用操作;针对各级管理部门重点培训临床路径发布、考评和相关政策要求;推送国家最新颁布的病种路径表单和304个单病种路径表单,给各科室参照;完善信息系统,配合医院医生工作站的更新,实施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的更新优化;面向科室病区个案管理员,开展临床路径审批流程和系统使用操作培训;面向科室负责人,开展临床路径审批标准和考评要求的分层培训。四是全面监测分析,围绕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效率、费用控制、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6个维度的医院管理各级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质量监测、问题分析与效果评价。五是强化内部管控,医疗质量管理科作为临床路径管理的职能部门,应当指派专人专职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制定内部标准化管理流程,每日提取数据实施入径预警预告,确保路径入组率;每周汇报末位科室情况,进行专人盯防,落实路径推广工作;每月召开一次协调会,确定月工作核心主题。

临床路径是医院标准化管理理念导向的有力抓手,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医疗效率、合理控制费用和促进医疗质量,提升医院以病种为单位的医疗质量管理能力。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医院应当积极实施临床路径,依据医院收治病种和诊疗流程的实际情况,建立管理重点明确,管理手段有效,注重质量效率的标准化临床路径管理体系,促进医院内涵质量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陶红兵,郭石林,陈璞,等.临床路径的实施对医疗费用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2):63-65.

[2]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通知[S].2011-11-25.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军队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通知[S].2012-03-01.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篇8

作为管理者, 我们对多种管理模式都有所了解和实践, 例如标准化管理、量化管理、时间管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教练式管理等等, 在众多管理模式中, 标准化管理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一、标准化管理与后勤管理的关系

标准化管理是指为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规划的活动。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标准化管理是制度化管理的最高形式, 适用于生产、开发、设计等多方面,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如此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中, 标准化管理之所以值得学习和推行, 不是因为这种管理理论比较新, 也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先进, 而是它可以涵盖很多的管理理念。它是管理的基础, 最重要的是它最适合医院后勤管理, 管理者可以由浅入深结合医院的自身情况制定出符合后勤特性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且不与其它管理理论相冲突。

笔者认为, 医院后勤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达到目标的过程, 控制成本, 最大限度为医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 并持续改进。医院后勤管理工作是现代化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后勤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全局发展, 因此医院后勤管理需要建立一套以后勤需求为目标, 并切合实际的管理体系, 来确保服务质量, 满足医患需求, 促进医院发展, 这是非常必要的。

医院后勤管理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标准”, 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标准而构成医院后勤的标准化体系。医院后勤标准化管理可以包括职业素质标准、岗位职责标准、岗位考核标准, 涉及到形象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保障管理、设备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控制管理等。

二、医院后勤标准化管理的作用

标准化管理是构成医院后勤管理的基本要素, 是管理的基础, 并且能够把目前医院所实行的管理方法、制度、流程等进行完善、整合、统一, 形成适合医院实际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标准化管理能够提升整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因为, 标准化管理是全员参与的过程, 每一位员工都是标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 同时又是标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标准化管理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潜力, 使每位员工都成为一个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体, 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上级, 也是对医院整体发展负责, 从而推进标准化管理的全局发展。

标准化管理能够加强对外包公司的监管, 形成自管与外包管理统一, 共同发展。随着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医院都不同程度引进了社会资源和物业公司, 来协助后勤做好医院的服务保障工作。引进物业公司以后, 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标准, 来保证服务质量, 降低承包风险, 因此, 标准化管理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把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和物业公司管理内容融为一体, 有统一的服务标准, 一方面管理人员明确知道管理范围、作业标准, 做到监管到位, 另一方面能够提升自管工作的业务水平, 相互制约, 互相发展。

标准化管理能够节能降耗, 控制成本。根据国内外统计结果, 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源消耗是各建筑类型中最高的, 而医院建筑单位面积能源消耗又是公共建筑中最高的。这是由医院自身功能和特殊的使用要求决定的, 因此做好医院节能降耗工作也是医院后勤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在标准化管理体系中, 需要对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制定出运行标准、控制预案、能源管理手册和能耗管理目标, 推动医院节约能源、控制运行成本。

三、结束语

总之, 医院后勤实施标准化管理, 首先是要知道医院需要什么样的后勤, 要根据医院的需求制订出管理目标、工作目标、服务手册、管理标准, 利用程序文件和管理手册来培训员工的岗位能力和管理人员的胜任力, 激发员工的潜能;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 节能降耗;做好风险评估与控制, 确保医院设备设施的安全, 给医院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 提高医患满意度;根据医院需求, 持续改进, 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迟力耕,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所新申请用血医院输血科 (血库)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对其资料进行现场审核。

1.2 方法

以《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依据, 对新申请用血医院的输血科 (血库) 进行输血管理制度、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传染源控制、医用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核, 审核分为两次, 即一次审核和二次审核。未通过审核的医院采取适当的整改措施, 再对其重新审核, 通过现场审核的医院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许可证, 才能设置医院输血科 (血库) 。

2 结果

10所医院1次审核达标3所, 不合格7所, 合格率仅为30.0%;经两次审核合格8所, 还有2所医院未通过复审, 合格率80.0%。见表1。

3讨论

医院输血科 (血库) 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0所医院现场审核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其输血管理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 对临床输血的安全意识认识程度不深, 对国家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理解程度不够, 缺乏专业性的临床指导。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不够规范, 使得受血者安全输血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1]。

医院输血科 (血库) 的基础设施, 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统一标准实施, 按照具体面积将清洁区与污染区、半污染区划分开来, 按照血液储存、血液发放及血液检验等不同需求, 使其洁净度达到标准要求, 远离污染区。审核发现, 基础设施不合要求的主要原因是房屋面积小, 无法将各区域系统划分。同时发现, 洁净度检查合格的仅有2所, 3所不合格, 5所未进行检查。输血是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 其容易受到外部细菌感染, 影响血液质量, 故不仅对输血科环境要求较高, 对于各科室在输血过程中的环境也应符合洁净度的标准。如环境洁净度不达标, 输血安全难以保证。

输血 (辅助) 仪器的配置上, 仅2所医院配置齐全, 其余配置均不齐全, 为临床输血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输血安全是为了保障受血者的用血安全, 不仅包括血液的质量, 更是对医院输血条件及水平的检验。真正做到临床安全输血, 离不开医院输血科 (血库) 、各科室医护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和操作, 以及血液质量的保证[2], 本文根据新申请的10所医院输血科 (血库) 的审核结果得知, 初审时除了3所医院合格之外, 其余7所医院不合格, 经过二审, 各项标准合格的医院达到8所, 达到临床输血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 医院输血科 (血库) 需要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制定标准化准入验收程序,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下, 组织现场审核工作,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 推动临床输血的标准化及规范化建设, 保证受血者的人身安全[3]。

参考文献

[1]侯静华.输血安全管理[J].医疗装备, 2010, 23 (8) :43-44.

[2]许丽影.基于提高输血质量的输血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2 (25) :278-279.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篇10

1 规范的制度是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必要基础

《JCI标准》中把“依法执业”作为医院评审的必要条件之一。《JCI标准》提出以国家、地区和部门法律、法规、制度和程序为依据,几乎所有的重点条款都有相应的文件系统作为考核依据,以保证真正实现行有所依和行有所录,做到依法执业。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推进医院规范化管理的主要环节。

健全而长效的管理机制,是医院管理水平的体现,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医院各项经济行为的有效手段。第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整理了原有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其结构、内容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其中大部分属于通用性文本,针对性差,直接引用上级文件多,切合医院实际的内容少,而且内容实用性和系统化程度均比较低,与JCI标准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缺乏符合院情的特征。为了达到“有章可循”的目标,按照上依国家、地方法规,下切医院实际的要求,结合最新的行业法律和相关制度,将原先制订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补充并汇编成册,建立了制度32项,岗位职责20项,涵盖了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全面地规范了我院财务管理。

2 全面的财务分析是医院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

“医院管理持续改进”是《JCI标准》提出的新目标,而以财务分析为依据,建立优化的财务运作程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财务分析即是对已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在医院财务管理的循环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JCI标准》要求建立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从报告内容至经济指标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认为做好医院财务分析,可以客观总结医院管理经验,从而揭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医院财务活动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改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为各项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按照《标准》的要求,我们完善、补充了原有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 主要包括医疗业务开展情况分析、医药费用控制情况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等,利用指标分析法对资金占用的使用效率,医院的发展后劲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医院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进行分析,以保证医院目标顺利实现。

我们特别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管理是为了实现医院既定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编制医疗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预算,并以医院内部控制来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以前,我们通常只评价预算的建立情况如何,预算项目是否完成或超支,却常常忽视预算项目的事中完成效果,对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缺乏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容易造成预算控制的前紧后松。通过对《JCI标准》的解读,我们更新预算管理观念,加强预算执行分析,使其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预算管理成为全局性财务管理行为和理念,通过硬性的制度安排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预算编制细化到部门、项目,做到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可使医院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又可全过程的控制循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将财务控制由他律机制变为一种人性化的自律机制。

3 科学的成本核算是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精髓

《JCI标准》中将医院成本核算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医疗价格的统一限定,使降低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在《JCI标准》的指导下,我院实行成本核算,从科级核算至院级核算,从医疗项目核算至单病种核算,不仅使医院在各种物资的领用、周转和报废等具体程序和环节上加强了经济管理,也使医院管理者能够更加明确医院经济运营情况和注重投资效益,使医院全体员工都能够主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首先,医院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包括建立成本核算组织和管理网络,规范核算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在医院内部还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充分认识到医院要在深化、细化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其次,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进行系统成本管理,包括材料成本管理和设备成本管理。对大批量的卫生材料、药品、大型设备等实行招标采购、比价采购等科学采购方法;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科室在领用耗材时应与收入相匹配,严禁科室“二级库”现象;增添、更新大型设备时必须进行医疗市场的调研,提交可行性论证方案,并将设备折旧纳入科学成本核算;另一方面,重视设备的日常使用情况,检查设备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4 严谨的收费管理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医院收费管理与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合理收费是医院取信于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又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新形势下,医院的竞争优势取决于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JCI标准中“满意执业”将患者的满意度放在了重要地位,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的的医院运营目标。

医院的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开展的医疗业务活动,组织和管理好医疗收费,可以确保医院业务收入计划顺利完成。对正常开展医疗业务工作,增强医院自我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只有进一步加强医院的收费管理,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使群众满意才能保证医院持续发展

我院通过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探索医疗服务质量的新标准和新观念。在医疗质量方面,要求医护人员从患者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出发,为患者选择适合的医疗方案,按照临床路径治疗,努力降低人均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处方、合理诊断、合理收费。在价格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的同时,我们在全院范围内加强宣讲国家关于物价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一系列价格管理制度,讲解收费中易混淆的地方,指出收费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高全院对物价工作的认识。我们还编制下发了《医疗项目价格指导手册》,请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做到标准认识统一、准确,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监督与自我约束意识。在全院门、急诊大厅的显著位置公示主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为门诊病人提供“收费清单”,为住院病人提供“一日清”查帐服务,在财务科和门诊大厅设立投诉接待专窗,建立了纠费投诉接待制度和程序。

按照《JCI标准》的各项要求,我院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经过4年的持续改进,门急诊人次增长49%,业务收入增长48%,效果显著。

摘要:学习和解读了《JCI医院评审标准》,希望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标准模式,推进财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并且树立持续改进的观念。

关键词:JCI标准,医院评审,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财务部门管理职能、规范经济合算与分配管理的规定[Z].北京:卫生部,2004.

[2] 程明,赵惠君,等.以效率为主导的医院奖金分配模式的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06,11(6):281-283.况分析、医药费用控制情况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等,利用指标分析法对资金占用的使用效率,医院的发展后劲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医院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进行分析,以保证医院目标顺利实现。我们特别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管理是为了实现医院既定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编制医疗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预算,并以医院内部控制来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以前,我们通常只评价预算的建立情况如何,预算项目是否完成或超支,却常常忽视预算项目的事中完成效果,对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缺乏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容易造成预算控制的前紧后松。通过对《JCI标准》的解读,我们更新预算管理观念,加强预算执行分析,使其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预算管理成为全局性财务管理行为和理念,通过硬性的制度安排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预算编制细化到部门、项目,做到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可使医院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又可全过程的控制循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将财务控制由他律机制变为一种人性化的自律机制。

[3] 科学的成本核算是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精髓《JCI标准》中将医院成本核算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医疗价格的统一限定,使降低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在《JCI标准》的指导下,我院实行成本核算,从科级核算至院级核算,从医疗项目核算至单病种核算,不仅使医院在各种物资的领用、周转和报废等具体程序和环节上加强了经济管理,也使医院管理者能够更加明确医院经济运营情况和注重投资效益,使医院全体员工都能够主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首先,医院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包括建立成本核算组织和管理网络,规范核算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在医院内部还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充分认识到医院要在深化、细化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其次,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进行系统成本管理,包括材料成本管理和设备成本管理。对大批量的卫生材料、药品、大型设备等实行招标采购、比价采购等科学采购方法;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科室在领用耗材时应与收入相匹配,严禁科室“二级库”现象;增添、更新大型设备时必须进行医疗市场的调研,提交可行性论证方案,并将设备折旧纳入科学成本核算;另一方面,重视设备的日常使用情况,检查设备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篇11

我院系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 2011年引入JCI标准, 2013年1月通过JCI认证。始终坚持医院安全管理体系, 并持续开展质量改进, 有效的管理医院有害物质、提升医院安全质量, 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JCI标准对医院有害物质管理的具体要求

1. 明确规定有害物质和废弃物种类, 对医院内现有的有害物质和废弃物建立清单, 制定各种有害物质的处理、储存和使用手册。

2. 制定安全处理、储存和使用有害物与废弃物的计划, 并按照计划实施。

3. 制定报告与调查任何外溢、暴露和其它事件的计划, 做好外溢、暴露或废弃处置的报告流程与记录。

4. 制定院内如何正确处理废弃物, 以及如何安全合法地弃置有害废弃物的计划。

5. 制定在使用、外溢或暴露时, 所需采用的正确防护设备和操作程序的计划。

6. 计划明确规定相关文件要求, 包括任何许可、执照、或其它法规要求, 严格执行有害物质和废弃物的正确标记, 并按照计划实施。

二、基于JCI要求建立我院有害物质的管理系统

1. 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向院长及相关院领导提交制定危险品管理手册、医院危险品清单等, 保卫办对各科室进行安全巡查, 排除隐患。

2. 分管院领导对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提交的报告进行审核, 必要时作出相关指令。

3. 总务办负责制定危险物品及废物的处理规程和相关工工作制度, 保卫办和各部门主管负责确保这些规程和制度的实行。

4. 各部门主任负责指导新员工熟悉如何处理危险物品及废物规程, 做好个人的防护工作, 并提供与其工作相关的安全规程。

5. 保卫办负责督导全院员工严格执行危险物品及废物的处理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及时对外溢、暴露事件的报告进行调查改进。

三、为达到JCI标准我院的具体措施

1. 建立全院有害物质总清单。

第一类:易爆化学物品;第二类: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溶解气体;第三类:易燃液体;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六类:毒害品;第七类:腐蚀品;其他:如清洁剂等。

2. 建立湖南省儿童医院有害物质管理手册。

共八大类141种化学危险品, 这些物质包括化学品、制剂、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溶解气体、有害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腐蚀品、清洁剂。

3. 全院各个部门张贴危险物品及废物的目录清单。根据使用情况培训员工、张贴操作流程、个人防护图, 准备防护用物。

4. 对废弃的化学危险品、用后的废弃液集中回收暂存 (总务办派专人上门到使用部门收取) , 交与有资质的废弃物处置公司定期处理。

5. 各部门根据危险程度和特性, 规定其处理危险废物的程序、储存要求 (如储存量、条件和地点) 和使用规范, 要有明显的正确标识, 实行专人负责制, 保管和处理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和授权。

6. 严格规范各使用科室危险化学品管理要求。

(1) 建立科室危险品管理手册。

(2) 建立危险品使用登记本:实时登记并签名 (使用、补充和废弃等记录) 。

(3) 危险品监控一览表:须填写属于第几类, 预计使用期限为7天, 张贴于危险品贮藏柜外。

(4) 危险品外溢急救措施:做到科室员工人人知晓。

7. 备有必需的保护设备, 确保危险物品一旦被泄露或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或发生其他意外情况时能够自我保护:配备应急处理箱 (包括:防毒面具、隔离衣、护目镜、手套、胶鞋、吸附垫、收集瓶、耳塞等) ;按需设置洗眼器、喷淋装置, 以便应急使用。

8. 有毒有害试剂应放置于密闭的金属柜中, 外贴相应的化学危险品标识, 并定期进行检查, 实行双人双锁, 进出登记的管理制度。

9. 存放危险物品的科室, 要按照国家法规要求领取必需的许可证、执照或其他批准文件, 如:ECT室、同位素、化疗药等, 均要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

1 0. 如发生泄露要及时报告医院, 及时疏散或抢救人员。

并进行调查原因分析, 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医院安全委员会定期回顾、分析和总结, 修订《化学危险品外泄应急预案》。

四、管理小结

我院自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全院32个临床病房、17个门急诊医技科室均按照JCI标准要求购入、储存、使用和处置有害物质, 未出现危险化学品相关事故及不良事件。

摘要:加强医院有害物质的管理, 以消除或降低在处理有害物质过程中潜在的危险, 保障全院病人、员工和来访者的安全。医院主管部门制定全院有害物质清单、有害物质和废弃物处理、储存和使用的安全与弃置计划。

关键词:JCI标准,医院,有害物质,管理与实践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ACEP) .Handling of hazardous materials.Policy statement.Ann Emerg Med.2013 Oct;62 (4) :444.

[2]Crippa M, Bregante G, Carcano M, Mascagni P.Chemical risk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 settings.G Ital Med Lav Ergon.2012 Jul-Sep;34 (3 Suppl) :252-6.

[3]彭磷基.国际医院管理标准 (JCI) 中国医院实践指南[J].人民卫生出版, 2008, 9 (1) .

上一篇:乡镇财政机构建设下一篇: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