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生猪养殖模式

2024-08-28

标准化生猪养殖模式(精选9篇)

标准化生猪养殖模式 篇1

生猪标准化养殖是实现生猪产业向安全、生态、高产、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标准化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五大内容:

品种优良化:主要指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的生猪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性能良好、检疫合格。对于中小规模的养殖户,主要是注意外购种猪时务必要从具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正规的种猪场引种,同时,引种时要求其提供“种猪合格证”或“种猪档案证明”。合格证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内容:种猪的耳号标记方法、种猪三代以上的系谱和生产性能测定结果。有了这些资料和数据,说明所购买的种猪来源正规,种猪质量相对有保证。

养殖设施化:主要指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猪场选址应选在当地政府划定的可养区内;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居民区和主要交通干道,其它畜禽养殖场及屠宰、加工交易场所1000米以上。猪场布局合理,有一定规模的应将生活区、生产区、污水处理区分开;生产区中的母猪区、保育区、肥育区同样要分开,做到功能分区清晰,并有50米以上的距离,最好设置有隔离带;生产区中设有净道和污道,不交叉、不污染,猪流、物流科学、顺畅,有利防疫。猪场的占地面积符合生猪养殖需要,总的要求每头能繁母猪占地40㎡以上,如存栏300头能繁母猪规模的猪场建筑占地面积至少要12000㎡(18亩)。

饲养和环境控制等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需要,主要指母猪分娩舍、保育区应采用高床漏缝地板,猪舍配备通风换气与温控等设备,有自动饮水器,有能控制的饮水加药系统等。饲料、药物、疫苗等不同类型的投入品分类、分开储藏且储藏设备完善。场区入口有消毒池、生产区入口有更衣消毒室等,防疫设施齐全。有一定规模的场还可以安装自动送料系统,配备B超用于妊娠检查以及信息化管理设施等。

生产规范化:主要指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生产管理规程和制度主要包括:后备种猪、种公猪、怀孕母猪、分娩母猪、断奶仔猪、保育猪、生长肥育猪等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疫病检测和诊疗制度、免疫程序、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生产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病猪无害化处理制度、粪污处理管理制度等。

各项制度要求挂在相应猪舍或办公室醒目的位置。同时完善各项表单的登记、记录,并及时存档,做到可追溯。日常生产管理中要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程操作,可以完善、但不要随意频繁变更规程和制度的内容,特别是免疫程序。避免因人员等变动造成生产的不稳定。

防疫制度化。主要指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严格落实卫生防疫制度,建立生物安全屏障。要求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严格执更衣、换鞋、冲洗、消毒、严禁在场内饲养鸡、鸭、狗其他动物。定期开展有效的消毒,及时消灭老鼠、预防飞禽等。严禁从场外带入猪、牛、羊及其加工的制品。严禁买猪人直接带进入场内挑猪、装猪台是全场防疫的重点。装猪台应设量在离场较远的地方(至少离生产区50米),每次装猪后应及时清扫、消毒。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定期开展猪群的健康状况监测,重点监控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等疫病,真正做到“以防为主”。

粪污无害化。指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包括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和猪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猪场应配备焚尸炉或化尸池等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所有的病死猪要详细登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有完整的记录。

猪粪尿的无害化处理原则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主要措施为少冲水或不冲水,人工检粪,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污量。目前比较广泛使用的无害化处理模式有:“猪-沼-果(草、林等)”模式和 “尿泡粪+猪--沼—果(草、林等)”模式和“微生物垫料养猪”模式,前两种模式都是采用节水或免冲洗,干清粪和“固液分离——隔渣沉淀——厌氧消化——好氧生化——灌溉林、果(少量养鱼)”的处理工艺,区别在于“尿泡粪”模式与传统的养猪工艺相比,基本可以做到不冲水,有效减少了排污量。“微生物垫料养猪”模式是指用木屑、谷壳等作为垫料,加上微生物发酵后,作为猪的垫床,猪粪尿直接排到垫料上,是一种节水、环保的养猪模式,比较适合于小规模养殖。

猪场都应设有固定的猪粪储存、堆放设施和场所,并有防雨、防渗漏、防溢流措施。

标准化生猪养殖模式 篇2

1 设施规范化

有的地方提出标准化模式的内容主要为养殖设施化,笔者认为养殖设施化只是标准化模式的低层次要求,现代畜牧业要求按照合理的养殖密度为养殖的动物提供采食、饮水、通风、保温、降温、防鼠、嬉戏、照明等适当的动物福利,并依照这一原则建设规范化设施。合理的养殖密度和适当的动物福利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第一要务,饲养畜禽的首要目的是为国民提供蛋白质、为养殖企业获取利润扩大再生产,如果全面考虑动物福利,势必会降低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率,因此现阶段必须在提高生产效率和提供福利饲养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是合理的养殖密度和适当的动物福利。为了达到这一平衡点,每头肥育猪应有不少于1.5 m2的猪舍面积;废除残酷的母猪定位栏采用小群散养(母猪的利用年限至少能延长2年);尽量不用母猪产床;为仔猪、保育猪和小猪提供玩具和能够维持最低限度嬉戏的猪舍面积;为各类型的猪提供干净和干燥的猪舍地面和能享受日光浴的运动场。这是满足动物福利的最基本要求。此外,为满足养殖者获取动物养殖的利润,就必须为所养殖的动物提供能正常生长的空间,足够的食槽宽度和饮水位,采用自由采食桶供料,每头肥育猪食槽宽度不少于5 cm, 12~15头肥育猪共用1个自动饮水器;猪舍屋檐高度不低于3 m,才有利于猪舍的通风透气,高温季节还要设置排气扇、湿帘、屋顶喷淋等降温设施,寒冷季节则需要尼龙围帘、舍内加热等保温设施和措施;夜间提供不少于250 lx亮度的照明;猪舍内播放柔和轻松的音乐等等。

2 饲养标准化

目前中小养猪企业都是采购饲料基础粮和预混料自行混合,在饲料核心的层面上无法控制配合饲料的品质和进行饲料投入品的监控,饲料状况令人堪忧。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很多生猪都被饲养在非正常生长状态,甚至处于中毒状态。如在日粮中添加高剂量铜(125~250 mg/kg)、砷制剂、人用抗生素,直接影响动物健康和畜产品的食用安全;人食用了含有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易出现中毒。国内外曾发生多起中毒事件。1999年国家虽明文禁止使用盐酸克伦特罗,但从近年全国统检结果看,仍有部分企业违法使用。有些不法企业采用二次添加的办法,将盐酸克伦特罗或者类似物另外分开包装(俗称“后期料”),交由养猪业者自行添加。

引入HACCP管理体系生产安全饲料。HACCP管理系统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在食品、制药等行业的成功应用,为饲料工业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由于饲料产品的安全间接与人类膳食和健康有关,因此在饲料工业中采用HACCP管理系统是非常适合和有效的。HACCP以预防为重点,防止危害进入食品,变追溯性最终检测方法为预防性质的保证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饲料产品质量,而且保证其不受污染、破坏,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动物和消费者的安全。饲料企业实施HACCP管理体系,有助于生产安全的动物饲料,使动物在健康状态下成长,明显改善生猪产品的质量。

我国的客观实际决定了必需采取养猪企业自律与公权力部门强制检查相结合的办法,才能保证动物饲养的安全性。养猪企业必须严格遵照《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5030-200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5031-200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NY5032-200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NY/T5033-2001)》等准则,自觉实行生猪饲养投入品的管控。在翔安区,实行标准化养殖场挂钩联系制度,由区动物防疫监督所统一印制《翔安区规模养殖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记录》、《翔安区规模养殖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记录》、《翔安区规模养殖场兽药使用记录》等3种养殖档案,这些记录本附有供养殖业主参考的生猪免疫程序、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部分兽药品种停药期规定、“两高”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肌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每月由区、镇两级的技术人员到场检查记录本的记录情况,每季度采样检测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效价和尿检药物残留,从而极大提高翔安区标准化养殖场生猪的免疫效果和生猪产品的质量。

3 防疫程序化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实行尽量不免疫甚至不免疫的政策,以减少人工疫苗对动物自然疫源的影响。我国则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法律法规层面上给予明确,特别是对重大动物疫病采取强制免疫的政策,按照部颁13号令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建立畜禽档案,采取严格消毒制度,严格按疫病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出栏时按规定进行检疫。经常检测免疫抗体滴度,了解抗体消长规律,合理用药,严格实施上市前停药的制度。翔安区则建立《翔安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机制》和《翔安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使翔安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得到制度上的保证。严格实施《翔安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机制》,按照“健全三个网络、贯彻四早原则、实行五不漏、落实六个到位”的工作要求(即健全区、镇、村三级防控网络,贯彻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确认的疫情报告原则,实行区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禽不漏针的免疫要求,落实防控工作宣传培训到位、技术人员到位、防控资金到位、疫苗药品到位、免疫目标到位、检查监督到位),努力实现“三个100%和一个80%”(即首免率达到100%、二免率达到100%、农村散养畜禽免疫率达到100%和免疫检测合格率稳定在80%以上)的防控工作总体目标,实行“免疫、监测、扑杀相结合,产地检疫与屠宰检疫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实行100%动态免疫,以检测结果改进免疫技术,掌握疫情动态,推进强制免疫工作,发现疑似疫情果断扑杀,以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

4 消毒制度化

免疫不是万能的。完整的疫病防控措施,必须配合卫生管理、免疫及药物防治,才能控制疾病发生,在规模化猪场构建一个生物安全体系。消毒工作在畜禽饲养和疫病防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还是个体养殖户,都离不开消毒工作。消毒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猪场的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消毒工作来达到杀灭和抑制其传播的效果。从畜禽的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疫情扑灭,到畜禽的出售、运输、屠宰加工等各个环节,消毒工作几乎伴随着其全过程,制度化的消毒程序成为饲养场和兽医人员手中的重要武器。

消毒制度化包含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消毒的程序化两个部分。因此,养猪场更应重视消毒工作,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建设必须的消毒硬件设施,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

翔安区在标准化猪场建设中,消毒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并且形成规范。首先猪场必须实行人畜分离,在总体布局上做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污道分开,正常猪与患猪分开,种猪与商品猪分开。大门口有进场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室和高压喷枪等消毒设施;售猪区及装车台建有消毒池,消毒池必须能够容纳整辆运猪车辆,因为装车时车辆震动会将车辆上粘附的脏物震落,震落的脏物只有通过消毒池消毒才不会传播疫病。

根据各个猪场的条件,既往疫病种类,制定消毒计划形成制度,上墙,并且严格按制度执行,进行消毒灭源。消毒应按一定程序进行,不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例如,消毒池要定期更换消毒液,定期进行全场舍内外喷洒消毒液,猪舍内消毒按从屋顶、墙壁、门窗、地面的顺序进行,定期换用消毒药品种,天气变化频繁或恶劣天气持续时间较长要强化消毒等。

5 死尸无害化

处理病死畜禽,已不是单纯的养殖场的技术工作。病死畜禽的流向问题,一直困扰畜牧兽医、卫生、防疫、环保等单位,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有效防止动物疫情扩散,妥善解决病死畜禽污染环境问题,从源头上遏制病死畜禽流向市场,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因此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制度化运行就必须成为养殖场标准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农业部《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试行)》规定了养殖业主是第一责任人,必须做到对病死畜禽实行“四不准一处理”:不准宰杀、不准转运、不准销售、不准食用、无害化处理。

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还没有专业化配套处理的情况下,翔安区采取在养殖场建设化尸井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严格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的有关要求,以钢混结构建设,采取有效的防渗处理工艺,防止液体污染地下水;池口盖板需水封或泥封。定期往井内投放苛性钠对死尸化骨,延长化尸井使用期限。

6 粪污资源化

随着养猪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养猪带来的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也是各地纷纷出台生猪禁养、限养政策的重要原因。养猪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粪污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推进猪粪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通过合理的布局,使养猪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林业等产业,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形成以生猪养殖为中心,集种、养、鱼、副、加工业为一体的立体农业生态系统,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引导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利用食物链的模式,将种、养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行多层次的开发,实现立体种养,综合循环利用,有效化解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

根据我区沿海和山区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生态类型以及不同猪场(小区)的特点,突出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建设,遵循污染物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总体原则,在生产过程中贯彻清洁生产的理念,在山地多的地区因地制宜地示范推广猪-沼-果(草、林、菜等)生态型养猪模式;在农林地面积较小的地区示范推广达标排放、漏缝地面-免冲洗-减排放等环保型养猪模式;在有条件的猪场试点应用生物发酵垫料床零排放模式,建设循环型养猪业,促进生猪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翔安区着重推广猪-沼-果(草、林、菜等)生态型养猪模式和生物发酵垫料床零排放模式,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猪粪、尿、污固液分离机组,利用猪粪尿发酵生产沼气,推广专用有机肥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利用,解决生猪排泄物和污水污染。

7 产品追溯化

为使消费者获得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动物产品的可追溯就是必须的,成为标准化养猪场建设的要素之一。建设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健康养殖业和提高畜牧兽医行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提高动物卫生及产品安全水平,促进动物产品对外贸易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措施。目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已将可追溯体系列为《陆生动物卫生法典》的重要内容,并在国际上取得广泛共识。我国的《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2007年、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都明确提出加快追溯体系建设的要求。

翔安区标准化养猪场建设以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溯源管理为目标、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为着力点,以耳标佩戴、信息采集传输、数据中心建设和数据管理为基础,组织对标准化项目承担单位集中培训,由区动物防疫监督所配发手持识读器和数据传送SIM卡,做好耳标佩戴和信息采集传输工作,加强档案管理,确保防疫档案、养殖档案和牲畜耳标信息有效衔接,与标准化项目承担单位签定耳标佩戴和信息采集协议,规定了每个项目承担每个月采集发送溯源信息量并接受区动物防疫监督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标准化生猪养殖模式 篇3

鄂州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辖4个区20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全市耕地面积2.76万hm2,农业人口106.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0.1万人。2007年,鄂州市畜牧业产值达13.8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68%;人均畜牧业产值1 296.16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484元。多年来,鄂州市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将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来抓,尤其在发展生猪生产方面,围绕“洁净家园、美化村庄”的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推广标准化规模生产,生猪养殖由千家万户喂养向标准化规模生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发展状况

(1)规模化养殖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生猪出栏80.1万头,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1147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养殖大户14户,规模化养猪户出栏生猪45.98万头,占全市总出栏量的57.4%,同比增长9.3%。2008年第一季度全市生猪出栏26.9万头,规模化养殖率稳步提高。

(2)标准化养殖快速普及。鄂州市结合实际,积极推广适合农村中小规模养殖户生产的标准化“150”养殖模式。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舍)、沼气配套、生态隔离、标准化饲养”的建设要求发展生猪养殖,2007年全市共发展69户,新建“150”模式猪舍122栋2008年第一季度,已发展到76户,建成标准化“150”模式猪舍共129栋,现已投产;同时,由于政府加大对养殖小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养殖户进区发展养殖业,到2007年底。全市已建成畜禽养殖小区23个。其中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达10个;2008年第一季度全市又有蒲团上倪、沙窝新湾、花湖永华、段店武胜、葛店张铁、东沟白岩等6个万头标准化养猪小区已动工兴建,预计2008年9月份可全部建成投产。

(3)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通过全力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到目前为止,全市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20个,其中生猪产品、产地认定认证达12个。同时。品牌意识也明显增强,湖北省原种猪场生产的“晒湖”牌种猪连续5年在省种猪拍卖会上夺得多项第一,种猪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种猪行业的知名品牌;鄂州市大丰牧业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养殖户”的养殖模式,建成生猪养殖基地10个,实现了产业化经营。该公司生产的“四海湖”牌鲜猪肉,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畜产品及产地认证,2007年8月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湖北省农民满意优质品牌”荣誉称号;多年来被鄂州市民评为“鄂州市人民最喜爱的100品牌”之一。通过执行畜产品认定认证制管理,推进了畜禽健康养殖,促进了全市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

2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规划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鄂州市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四大支柱产业来抓,2007年初,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鄂州发[2007]5号)文件。各级、各有关部门把加快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来抓。各区政府成立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场)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等工作。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制订好发展规划,强化措施落实。

(2)部门配合,共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部门发挥优势,搞好协调,提供技术服务,加强督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2007年,争取了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生猪规模化养殖项目资金100万元、全国生猪良繁体系建设资金200万元,用于扶持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发改部门积极搞好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的规划和立项。2007年,市发改委共争取财政资金140万元,用于扶持规模化猪场基础设施建设;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积极落实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户、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水利、供电部门解决好养猪小区(场)用水用电问题,规定按照农业生产用水用电价格执行: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乡镇相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了《畜禽养殖用地规划》,解决好生猪养殖用地问题;环保部门加大对生猪养殖小区(场)治污工作的扶持力度,2007年共争取国家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资金390万元,重点扶持猪场环保设施建设;经贸、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大对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不合理税费的清理;宣传部门大张旗鼓地宣传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生猪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协会搭桥,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鄂州市养猪协会成立于2003年1月,到目前为止已发展会员300多个。自成立以来,以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为基本职能,协调政府进行行业管理,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会员和行业的合法权益,遵循民主办会、自主办会原则开展多项活动。一是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对生猪生产按照“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饲养管理”的小区管理模式,普及标准化生产及防疫技术,建立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对会员生猪养殖从圈舍选址修建、粪污治理到饲养管理等实行全程监控,监督养殖户建立生猪养殖档案,实施生猪产品可追溯制,达到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三是推行产业化运行机制。养猪协会以鄂州市大丰牧业有限公司、湖北省原种猪场、鄂州市生猪屠宰厂等企业为龙头,联合武汉正大有限公司、武汉希望饲料有限公司、上海诺华动物保健有限公司等饲料、兽药生产、加工企业。合力构建生猪产业发展基地,实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运作模式。涂家垴镇养猪户余再军同志在协会的引导下,与武汉正大公司签订生猪产销合同,建标准化养猪“600”模式猪舍2栋。投产以来,年出栏生猪由原来300多头发展到现在的3 000余头。协会与企业、政府、社会积极沟通,开展行业调研评估等工作,组建从猪源购买、饲料供应、饲养管理、产品销售完整的产业链,积极解决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最大限度地保护养殖户的利益,从而有力地推进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4)科技服务,引导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鄂州市畜牧兽医局担负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科技推广普及工作,成立了以分管生产的付局长谢光明同志为组长,13名具有畜牧兽医专业大学文化程度、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为成员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推广专班,实行包乡镇、包小区(场)责任制,全面推广普及标准化养殖实用技术。通过新闻媒体、科技入户工程、培植示范户等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全方位地提升养殖户的畜牧科技应用水平。2007年,培植生猪养殖科技示范户350余户,幅射带动农户1100余户。2008年第一季度,通过各种方式举办培训班与现场指导达149期(次),培训人员3 800余人。目前,根据区位优势,全市已建成了东沟镇的“猪—沼—鱼(蚌)”、沼山镇的“猪—沼—果”、杨叶镇的“猪—沼—菜”等生态养殖样板镇:蒲团、沙窝乡的“养猪—建沼—供能”等节能环保养殖示范乡。在畜牧兽医部门的推动、示范户的带动、标准化养殖效益的驱动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迅速在全市推广。

(5)以奖代补,激励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鄂州市2007年制订了《鄂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奖代补实施办法》(鄂州农产字[2007]1号)文件,2008年又出台了《关于印发发展现代农业奖励补助标准的通知》(鄂州政办发[2008]2号)文件,明确了畜牧养殖奖励补贴标准,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一是当年新建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经验收合格后每栋一次性奖励1万元;二是当年新建,生猪养殖规模达到1万头以上的养殖小区,经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外,政府再奖励5万~10万元;当年出栏生猪8万头以上的乡镇,经验收合格后奖励5万元;三是对养殖小区(场)当年引进良种母猪达到100头以上的,每头补贴50~100元现金。2007年全市已落实生猪标准化“150”模式猪舍奖励资金122万元,生猪良种引种补贴资金5万元,生猪生产大乡大镇奖励资金35万元。一系列的奖励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3体会

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要点分析论文 篇4

摘要:生猪标准化养殖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地区不同、养殖规模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等因素影响,最终造成生猪的养殖标准也不统一。标准化的养殖主要包含猪场建设、健康监测、饲养管理和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要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多和同行交流经验和技术,才能最终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肉类的消费也与日俱增,市场的扩大驱使生猪的养殖不断朝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不断壮大的养猪业需要有标准化养殖技术支撑。所谓的标准化,每个地区、每个养殖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实施方案,最终造成管理模式差异较大,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了对标准化养殖的概念作进一步的理解,笔者在此和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个人对生猪标准化养殖的看法。

1猪场建设

猪场建设包括选猪场地址、建筑布局、方位选择、功能设计以及生产能力评估等方面,可以说是生猪养殖生产的第一步。猪场选址最好选择背风向阳且远离闹市区、水源、农田、公路和铁路的地方,同时必须满足最基本的水电供应和交通运输条件。一个标准的生猪养殖场建筑应包括保育舍、育肥舍、仓库、饲料生产区、隔离舍、药房、化粪池和员工生活区等配套设施。保育舍和育肥舍属于猪生产区,最好在通风向阳处坐北向南而建,离员工生活区距离要合适,既不会形成干扰又要确保管理的.方便。对于仓库和饲料生产区则不能离生产区太远,方便饲喂。隔离舍和药房属于发病猪的隔离观察与治疗区域,存在大量传染性病原,这些建筑区域应远离生产区和员工生活区,以降低疫情发生的概率。化粪池是收集粪便的地方,不但需要远离整个活动区域,还应建在场子的下风向方位,避免造成污染。

2健康监测

生猪的出栏质量直接和其育肥期间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身体健康的猪屠宰后肉质好,出栏体重理想,料肉比低于平均水平,经济效益明显。相反曾发过病的猪育肥效果会差于健康猪。现在行业已经形成“治好不如防好,防好不如养好”的养殖理念,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监测和生产状况评估必不可少,以防患于未然。同时,对营养水平的监测也不容忽视,断奶后的仔猪从保育到育肥,不同时期对营养的需求会发生改变。一般饲料厂家会根据生猪生长的阶段调配相应的饲料,营养配方科学,一般不会发生营养元素不足的情况。但饲料从生产到饲喂需要经过机械制粒、分装、运输、储存等过程,期间必有一些营养元素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失。拿维生素来讲,制粒过程温度最高达80℃,一些维生素会被破坏,制粒后表面接触空气也会被氧化损失一部分,储存过程难免会有霉菌生长,这些霉菌会利用一部分,猪采食后胃肠道不可能100%吸收,还会损失一部分,这样最终吸收进机体的维生素就相对不足了,因此应注意额外补充这些丢失的营养。

3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方面我着重谈下饲养密度和疾病防控方面的问题,很多养殖场存在老旧观念,认为养的猪越多,经济效益就越好,多卖一头是一头的钱,殊不知数量超限了质量就会下降。猪也是动物,存在自身社群行为,成长的竞争会使一部分猪处于弱势地位,时间一长就会变成弱仔,猪之间争夺空间的行为最终也会影响整个猪群的生产水平。过密的养殖大大增加疫病爆发的机会,绝大部分疫病的发生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的,饲养过密必然加大猪之间的接触频率,造成疫病防控的难度加大。生猪养殖过程中,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支原体病、螺旋体病等都经常发生,这些疾病一旦形成瘟疫将会大面积蔓延,损失不可估量。

4人员管理

表面上看一个猪场的管理管的是猪,实质上管的是人,人管理到位,工作任务就会执行到位,猪也就会生活的很舒适,生产性能自然能最大程度体现。管理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员工的技术水平和擅长方向,准确进行定岗,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对员工的业务技能进行提升和培训,给予员工满意的福利和成长空间。在这里,笔者不建议一定要引入大养殖集团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自己的养殖规模不大,则普通管理模式就可以,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配套必须与之相适应的进行改进。另外很多场标准化养殖过程中对消毒不重视,其实消毒工作是一个养殖场的基本工作,尤其是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庞大的动物数量给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机会。消毒可以确保疫病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很多传染性疾病都是通过空气、饲喂器具、粪便等媒介传播的,定期的消毒可以随时杀灭这些媒介中存在的病原。消毒是猪群健康保障重要的一道防线,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一定要重视。

5讨论

标准化生猪养殖模式 篇5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是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根据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青海省2008第二批地方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被列入青海省地方标准制定计划。青海省畜牧总站在以往工作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承担了该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

标准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制。

二、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规范背景、意义

(一)制定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规范的背景

规模化发展是今后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实施集约化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经难以适应,而规模化养殖尤其是养殖小区的建立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的必要基础。只有生猪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保证养殖效益和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已是大势所趋。

我省生猪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规模化水平较低。生猪散养户以及大量中小规模养殖户受规模的影响、资金和人员的限制,生产和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经营,科学饲养的意识淡泊,精细化管理严重滞后。

(二)制定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规范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肉质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引进国内外优良猪品种(长白、杜洛克、约克夏等)作为父本,以青海八眉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代优杂母猪作为瘦肉型商品猪的母本,再与优良纯种瘦肉型公猪杂交产生F2代商品仔猪的“三元”杂交繁育模式。

为了加快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推广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优质饲草产量逐年增加。同时,近年来通过“畜牧良种工程”、“瘦肉型猪标准化养殖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养殖项目”的实施,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提高,科技应用得到普及,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三、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

编制过程中坚持以“实用性、普及性、操作性、科学性、合理性” 原则,要求标准内容易懂、易掌握、易操作、易推广应用。

本标准规定了青海省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场地选择、总体布局、饲养规模、猪舍建筑、配套工程、小区管理、环境保护、制度和资料管理等。

四、编制过程

项目下达后青海省畜牧总站极为重视,业务主管领导主持,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订标准的内容、方法、步骤,经过省内互助、乐都、平安、大通、湟中、湟源等县生猪养殖小区实际调查了解,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参考相关资料,广泛征求和咨询了相关领域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多次修改,制定方案,进行组织实施。

标准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参阅了有关资料将所有资料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青海省养猪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着有反映青海省养猪实际生产水平又能促进猪种品质提高的原则,根据WTO/TBT有关技术法规,制定青海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标准。

五、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中直接参考和引用了GB16548《畜禽病害

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范》、NY/T388 《畜禽养殖场环境质量标准》、《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DB63/T433《暖棚猪舍》、《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吻合,我们起草的规范在强制性标准范围内进行编制,与其他标准相适应,不发生冲突。

六、实施该标准的要求、措施建议

环境质量符合NY/T388的规定;暖棚猪舍建设按DB63/T433执行;小区建筑及设施要符合民用建筑防火要求;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猪尸体按GB16548的规定执行;猪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粪便经堆集发酵后作农田肥料;猪场污水应经发酵、沉淀后才能作为液体肥料使用;尸体处理应符合GB16548的规定;养殖小区以围墙或防疫沟与外界隔离,小区周围要设绿化隔离带,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新建小区必须进行环境评估,确保小区建设后不污染周围环境,周围环境也不污染该小区环境。

标准化生猪养殖模式 篇6

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建设项目

可行性分析报告

宁波畜牧有限公司

二0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目 录

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建设项目 可行性分析报告

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建设项目

可行性分析报告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下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2007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2007]3078号)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县生猪养殖现状和本公司实际,在前期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特编制本《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以资项目投资建设之参考。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建设项目 2.项目性质:投资新建 3.项目选址:宁波市

4.建设单位:宁波司(发起单位)

5.项目负责人: 6.项目联系人: 0574-65716772 7.项目主管部门:宁波市畜牧局8.建设规模:拟新建的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占地面积约120亩,生猪养殖面积约平方米,配套管理和附属用房约平方米。

9.投资规模:本项目计划投资约200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宁波象山港市畜牧有限公司出资50%,宁波方兴食品有限公司出资50%)

二、建设单位概况

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建设项目 可行性分析报告

是县内专业从事生猪养殖和销售的民营股份制企业,是县畜牧生产龙头企业,也是宁波市生猪生产的重要企业。公司创办于 年,历经数年之发展,已具备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经济基础:企业注册资金 万元,固定资产总值达 万元;在象山县境内拥有生猪养殖场 个,养殖面积达平方米,生猪存栏量 万头,年出栏量 万头,是象山县内菜市场猪肉的主要供应商;公司现有员工40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名,行业管理人员 名,专业供销人员 名。

通过多间来的经营和积累,企业已具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能、改进生产方式的基础和条件。

标准化生猪养殖模式 篇7

1 主要做法

1.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 把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成立了以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 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 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大邑县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百村百小区百万头”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 建立了领导责任制, 明确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 强化督促检查, 形成了乡镇一把手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1.2 合理布局, 典型示范

我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 科学规划布局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 达到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目的。在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中, 我县始终坚持按“五化一型”的要求建设。一是坚持产业化带动。按照“建小区、壮龙头、带农户、促增收”的产业化发展思路, 以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口, 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 切实将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发展全县畜牧产业的主题来抓紧抓好, 扎实推进。二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养殖小区建设选址、布局设计、生产规模设计、生产设施和环境治理等方面都严格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规划建设。三是坚持规模化发展。每个单元标准化养殖小区必须达到存栏优质肉猪500头以上、年出栏生猪1500头以上的规模。四是坚持集约化经营。每个养殖小区入股的养殖户原则上不低于200户, 通过养殖户联户进入养殖小区, 逐步实现生猪生产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五是坚持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成都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的要求, 规范养殖、规范管理、规范防疫, 确保畜禽养殖健康发展。六是坚持生态型发展。坚持走无公害、绿色生态畜产品的发展道路, 生产老百姓放心食用的产品, 打造大邑生态型生猪品牌。

1.3 创新机制, 形成合力

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业主经营”的要求,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和养殖业健康发展。一是标准化养殖小区实行公司化运作。按照“入股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退股自由”的原则, 由村集体、村民和业主三方按照3∶3∶4的比例 (修建养殖小区所需资金) 共同投资组建股份公司或养殖合作社, 村集体所出资金由乡镇政府担保向县农投公司拆借, 村民以土地租金或现金入股, 业主以现金入股, 原则上村民入股人数不得低于200户。公司从村委、村民和业主中产生董事会、监事会, 由业主提出经营方案, 同董事会签订承包经营协议, 确保村民和村集体的投资收益。二是成立全县生猪养殖合作社。按照政府引导、种场繁育、养殖与饲料兽药及其肉食品加工联动的要求, 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社员为主体、利益共赢为出发点的“4+1” (即饲料企业、兽药企业、种畜场、肉食品加工企业+养殖协会) 的合作发展模式。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由养殖合作社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筹集风险防范基金。同时, 广泛开展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积极探索生猪养殖保险, 我县标准化养猪小区的生猪全部实行了政策性保险。

1.4 加大投入, 强化扶持

一是资金扶持。每个养殖小区建设性资金, 由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提供基建30%的借款, 借款期限3年, 由县财政提供3年的借款贴息, 作为小区建设所在村 (社区) 的村集体股份入股。二是技术扶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小区的生产人员进行全面技术培训, 聘请四川省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校专家组成顾问团, 对养殖小区提供技术服务, 优先推广良种和新技术, 免费提供优质疫苗。三是政策扶持。小区建设涉及的用地、规划、证照办理、用水、用电、污染治理等相关费用一律给予优惠和扶持。四是建立融资平台。对生产性资金不足的, 县农投公司可根据需要提供担保, 由养殖小区向金融机构贷款解决。

1.5 依靠科技, 提高效益

依靠科技服务, 全县提高生猪养殖小区的养殖、管理、防疫水平, 引进并有效地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 切实提高畜产品的质量, 增加产品附加值。全力以赴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动物防疫全面达到了“三个100%”的目标, 畜禽病死率控制在3%以下, 切实增强了群众的畜产品安全意识。

1.6 严格考核, 注重实效

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考核制度, 将建设任务作为乡镇单项目标考核内容, 按照乡镇每完成1个, 年终目标考核加0.1分, 少完成1个减0.1分, 县级目标责任单位完成全县任务加0.5分的标准进行奖惩, 确保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2 初见成效

2007年底我县已建成83个标准化养殖小区, 其中10000头规模2个, 6000头规模6个, 5000头规模1个, 3000头规模47个, 2000头规模2个, 1000头规模13个, 500头规模12个。覆盖全县18个乡镇、100个村 (社区) , 近8万农民受益, 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近300元。受益面占全县农民的20%以上。项目村从第四年起, 每个村集体将会有20万元左右的经济积累, 全县近50%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将有良好突破。标准化养猪小区陆续建成投产以来, 已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小区存栏生猪数量达到15.8万头, 促进了大邑生猪生产可持续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环保问题。为我县推进标准、规模、环保、安全的现代畜牧业提供了示范, 奠定了我县生猪产业垮越式发展的基础。

3 几点体会

3.1 抓典型,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典型引路在标准化养殖业发展中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先发展起来的标准化养殖小区, 通过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的养殖, 降低了养殖风险, 实现了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并达到了增收致富目标, 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 调动了广大养殖户和群众发展生猪养殖的积极性, 切实为推进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2抓产业化, 降低风险

“公司+基地+农户”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模式是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小规模养殖存在与市场联系不紧, 产业化程度低, 附加值低、风险大的弊端。我县针对这一特点, 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 鼓励发展标准化养殖基地, 积极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切实提高了养殖业发展水平。

3.3 抓动物防疫质量, 确保健康发展

完善动物疫病防制及畜产品质量监测制度是养殖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养殖行业风险性大, 抓好疫病防制工作尤为重要, 如疫病防治工作不扎实, 则畜产品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从而会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4 抓专合组织, 发挥桥梁作用

生猪养殖迎来契机 篇8

自6月初商务部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以来,我国生猪出场价已经连续8周小幅上涨,且猪粮比价也连续6周保持在盈亏平衡点以上,养殖户终于转亏损为微盈。 8月6日,生猪养殖大省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畜牧处的一位专家表示,目前,养殖户刚开始扭亏为盈,但基本处于保本状态,仅有些微利。他强调说:“猪价上涨,但饲料价格也在上扬,养殖成本持续增加。” 食用农产品价格纷纷上涨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与6月份相比,7月份,成品粮、猪肉价格不同程度上涨,食用油、水果、蔬菜、禽蛋价格下降,水产品和奶类价格基本平稳。 四季度猪价或明显上涨 尽管猪价已连涨8周,但专家认为对第三季度猪价持续上涨的趋势仍不能过于乐观。 专家指出,从养殖户存栏结构来看,全国各地能繁母猪存栏比例普遍仍在10%以上,而比较合适的比例应该在7%~9%。此外,中猪与大猪的比例正常情况下应不超过30%,但目前湖南省是32%~33%。以上两项数据的偏高,表明第三季度生猪出栏量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畜牧室主任王济民表示,从季节性消费特点分析,三季度起将进入猪肉的消费旺季,因此,预计第三季度肉价将低位上涨,到了第四季度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 现在是养猪的好时机 就在养殖户尚且徘徊在盈亏点附近的时候,各路资本已经紧锣密鼓地进军养猪业。据悉,包括中粮集团、正大集团在内的大型企业近期在生猪养殖项目上均有大笔投资。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的专家表示,现在的确是进入养猪行业的不错时机。他认为,这一轮的养猪热和去年不同,去年开始养猪的很多房地产商并不懂养猪,在猪价较高时进入,到猪价跌至谷底时,却正好面临出栏。在这当中,生猪生产的周期性十分关键,当下猪价处于低位,正好是进入养猪行业的好时机。

标准化生猪养殖模式 篇9

(2009年4月22日)

尊敬的穆副局长、验收组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

我就昌宁县2007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的建设完成情况作简要汇报。不足之处,请穆副局长及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我县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东经99°16′-100°02′,北纬24°14′-25°12′之间,国土总面积388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7%。境内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辖13乡镇,总人口34.4万余人,居住着彝、傣等28个少数民族。近年来,我县以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为契机,把畜牧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2008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15.50万头,其中牛存栏14.36万头,出栏4.52万头;生猪存栏48.03万头,出栏62.02万头;羊存栏12.17万只,出栏8.7万只;家禽出栏91.07万只;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5.24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8.06亿元的31%,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和任务

2007年9月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云发改农经〔2007〕1389号文件批复同意《昌宁县2007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批复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为:圈舍改造15050平方米,配套建设粪尿处理池740立方米,购置自动饮水设备2720套,消毒室及兽医室9间180平方米,购置防疫设备9套。项目在田园镇、漭水镇、柯街镇、卡斯镇和湾甸乡5乡镇实施,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5个,其中补助25万元的4个,10万元的1个;规模化养殖场5个,每个养殖场补助10万元。

批复项目总投资363.74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160万元,养殖业主自筹投资203.74万元。

2008年1月25日,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畜牧兽医局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下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2007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精神,以保发改农经〔2008〕38号文件下达该项目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160万元。

三、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昌宁县2007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于2008年2月10日动工建设,到2008年11月15日止,各项工程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建设计划。项目累计完成圈舍改扩建15300.76平方米,为计划的102%;建化粪池838.3立方米,为计划的114%;建兽医及消毒室10间318.3平方米,为计划的177%;购买防疫设备9套,为计划的100%;安装自动引水设备2249套,为计划的83%;饲养能繁母猪1248头,其中新增能繁种母猪1083头,引进种公猪18头,购置和安装母猪产仔栏175套,母猪限位栏198套,增温式保育栏18套;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11期1986人次。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63.7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60万元,养殖业主自筹投资203.74万元。实际到位补助资金160万元,为中央预算内资金。实际完成投资635.32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60万元,养殖业主自筹资金475.325万元。分项目完成投资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63.24万元;种猪购置投资132.22万元;防疫设备购置投资2.62万元;自动饮水设备投资10.57万元;母猪产仔栏和限位栏投资16.10万元;科技培训投资10.575万元。

四、项目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依托区位优势,通过典型引路、示范服务,政策激励、科技投入,龙头带动等措施,以生猪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借助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生猪产业的有利时机,全力推进全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其主要做法是:

(一)实行项目公开制度,提高项目安排的透明度

按照政务公开的有关要求,在编写实施方案时联合发改、财政和项目所涉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对2007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的申报条件、对象范围、补助标准、申报程序和受理单位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县城人员集中区域、乡镇村民小组张榜公示3天,公开接受群众的质询,认真对待群众提出的不同意见和反映强烈的建设项目,并做妥善处理,保障了广大养殖户的知情权,提高了项目安排的透明度,防止了暗箱操作。项目批复下达后,再次组织相关部门对建设业主的前期工作进行了核查,对出现的问题按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进行了整改,杜绝了人情项目、关系项目的存在,保证了项目安排的公正、公开。

(二)强化领导、以高度的政治感和责任心组织实施

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加强引导协调、优化服务,全力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项目办、畜牧工作站等部门同志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并以昌牧医发〔2008〕22号《关于实施昌宁县2007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的通知》组建了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负责小区的建设和协调业主在项目建设中的用地、用水、用电等问题,形成班子成员带头抓,各级干部分头抓的工作制度,切实发挥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服务职能。

(三)加强部门合作,全力保障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管工作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局项目办公室和所属乡镇人民政府分别与各建设业主或小区负责人签定了《项目建设合同书》,对项目建设的时间、地点、建设标准及补助方式、三方权利及义务、违约责任等环节作了详细约定。在具体操作中,严格按《建设合同》约定执行,业主每完成一项建设内容,及时组织进行县级初验,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和资金及时到位,对通不过县级验收的,坚决要求业主进行整改,同时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技术指导和项目稽查工作,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

(四)全面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切实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在项目建设中,全面开展技术培训工作,逐步推广现代畜牧业相关技术和信息服务,提高全县生猪养殖的技术水平,切实降本增效,提高农民畜牧业收入,采取上下联动、一对一的方式,根据养殖场户(小区)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各种养殖和疫病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服务,为养殖户提供了系列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真正将技术、信息直接送到养殖户手中。组织开展相关培训班12个,培训人员达1986人次,发放相关资料8000多份。

(五)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严格按照省财政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云财农〔2004〕158号)、《昌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以及现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和要求操作,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建立健全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项目资金支付审核制度,严格按实施方案和验收合格的实际工程量进行工程结算。报销凭证合规合法,并经项目法人审核后列支,做到开支合理,手续完备,管理规范。同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了项目建设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提高了投资效益。

五、项目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优质三元杂商品仔猪24000多头,育肥出栏后产值达2400万元,利润480万元以上。为我县和邻近市、县优质肉猪基地建设提供了种源保障,每年能在县内示范推广优质二元杂能繁母猪养殖,带动发展饲养规模20头能繁殖母猪养殖户60户以上,加快我县生猪改良步伐,提高我县猪肉品质,增加农民养猪收入,全面推进全县生猪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同时通过对养殖场(小区)所产生的猪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年可为农业生产提供1200多吨农家肥,可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粮食产量,形成猪—肥—粮,粮—猪—肥的良性循环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长久以来,有了您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鼓舞和鞭策,增强了做大做强我县畜牧业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一如继往的给予支持、帮助,我们将切实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完善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为把我县畜牧业发展成为全县的又一支柱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设备故障报告制度下一篇:四年级学生评语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