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的标准化管理

2024-09-18

猪场的标准化管理(精选10篇)

猪场的标准化管理 篇1

标准化规模养猪特点经营规模扩大, 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 猪群生长肥育迅速, 出栏周转加快, 增重耗料下降, 栏舍利用率高,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1 猪场的基础建设

猪舍的建设是养猪环节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址、建场。选址不当、猪舍结构不合理等, 将会对猪的生长、猪的健康、猪场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

1.1 猪舍选址

猪舍选址应尽量在高燥、向阳、避风、安静的地方, 要远离养殖区、工厂和生活区、来往人少、水源清洁, 猪场周围用绿化带隔离。

1.2 猪场总体布局

为管理方便, 缩短转群距离, 应以分娩舍为中心, 保育舍靠近分娩舍, 幼猪舍靠近保育舍, 肥猪舍再挨着幼猪舍, 妊娠 (配种) 舍也应靠近分娩舍。除考虑全进全出、分点饲养外还应设有饲料加工场所、解剖室、病死猪处理室、隔离舍、粪便处理区、维修及仓库等。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建在上风处, 要相隔15米以上, 其间应设消毒设施, 生产人员应先消毒、洗澡、更衣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1.3 猪舍间距适当

猪场建设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和布局, 防止环境污染、病原生物污染及猪群间相互感染, 猪舍之间的距离至少8m以上, 中间可种植草木。

1.4 猪舍高度适中

猪舍不应太低, 低了不利于空气流通, 有害气体易导致猪患病, 夏季猪舍温度高不利于降温;也不可以太高, 太高后冬季不利于保温。屋顶一般在4~5m为好。

1.5 适宜的窗户与防蚊蝇设施

有的猪场猪舍窗户太小, 留得又太少。主要问题是夏天不利于舍内通风降温。蚊蝇可传播很多疾病所以在建猪舍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有条件的猪场还可以安装防护网防止鸟类进场传播疾病。

1.6 适合的饲槽

饲槽大小应根据猪的种类和猪的数量多少而定。仔猪舍如果料槽过大, 有的仔猪喜欢钻进料槽, 易造成夹伤、夹死现象。育肥猪的饲槽过小会使猪头过大的猪采食后头被卡在槽内导致脖、耳受伤。

1.7 顺畅的污水排放

舍内污水沟应有足够的坡度, 以利于污水顺利流出舍内。污水的流出顺序应遵循就近原则, 不要让污水在场内绕圈。最好建有污水处理场, 以便合理的利用, 减少环境污染。

2 科学管理

规模养猪生产中的科学管理是合理组织生产、提高工效、多出产品、降低成本的中心纽带。科学管理首先要制定好生产计划, 安排好各部门工作, 做到部门之间的分工负责, 协调配合, 制定工作定额与岗位责任制。要求做到品种标准化、日粮标准化、饲养科学化。每个生产环节, 必须衔接协调。定期公布各组生产进度、完成任务、产值与成本等情况, 以便人人心中有数。

3 防疫制度

规模养猪是猪群高度密集的场所, 必须十分重视卫生防疫制度。主要包括:彻底消毒制度 (净化环境, 防止病原入侵) ;定期防疫制度 (疫苗种类、防疫时间) ;定期驱虫制度 (驱虫药物、时间) ;紧急防疫制度 (隔离封锁、病原确诊、采取措施) 等。贯彻“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做到严格检疫、严格消毒、定期免疫。

4 总结

建设标准化规模养猪场, 要有科学的态度, 发展的眼光, 充分调查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水源气候、土壤质地、自然资源、社会发展、政府规划等多方面的情况, 然后综合分析, 全面权衡, 使所建的猪场科学合理, 这样既有利于生产.也符合当地的发展。

高温季节猪场的生产管理 篇2

一、猪的热生理

1.猪对温度的要求

在25℃时猪的基础代谢最低;17~25℃为其最适温度;肉猪在17℃~30℃时生长速度最快,料肉比最低;75kg体重的肥猪在25℃时采食1.5kg饲料其本不增重。母猪的最适温度为怀孕母猪为22~25℃,哺乳母猪为15℃,而仔猪则为28℃。肉猪为17~25℃。

2.散热方式

猪的汗腺不发达,不能通过出汗来散发热量。主要依靠呼气,鼻镜水蒸发,伸展躯体于地面等有限地散发热量。并通过少食、少活动来减少热增值。

3.猪群热应激的表现

种猪出现热应激时,则表现出食欲下降、消化量下降、合成蛋白质减少、体重下降即掉膘等。公猪还表现性欲下降,精子数减少。同时母猪的配种率下降、返情数增加,并易出现流产、早产,母猪产后炎症增加,哺乳母猪泌乳量下降,严重影响仔猪的哺育。最怕热的是60kg以上的肥猪,而在15kg以下的小猪则被认为是不怕热的。

二、猪场的防暑降温

1.控制热辐射

通过改变猪舍的屋顶设计来降低猪舍内温度,为防止日光直接照在猪舍上,屋顶以易吸热的草料或特殊材料隔热遮荫,更能减少热量的吸收。可在猪舍及运动场周围种植蔓类植物,以遮挡阳光,并根据猪场情况,在运动场搭建凉荫棚。也可在猪舍的屋顶上涂上一层白石灰,有的屋顶可涂上反光漆,以减少太阳光对猪舍的热辐射。

2.植物绿化,改善场区小气候

增加猪场地面绿化面积,减少水泥地面所占比例以降低地面温度。茂密的树叶可以有效的遮挡阳光直射,通过叶面蒸发水分吸收热量,同时其光合作用等还可以净化空气,从而改变猪场的小环境。

3.改善猪舍环境

在屋顶冲水设备,室温则可立即降低2~3℃。延伸屋顶宽度或增设遮阳设备以避免日光直射(畜舍应以东西向为宜)。在猪舍内增设降温设备,安装通风设备并及时检修,有效的通风可降低舍温,使母猪感受到凉爽并减少喘气,母猪(尤其是过热中暑母猪)对其鼻子吹风可有效地减轻热应激。

4.喷雾或水帘降温系统

有条件的猪场,应安装喷雾或水帘降温系统,可有效降低舍内温度,但应注意避免高温高湿,喷雾同时必须加强通风,因其高温高湿危害更大。对母猪进行淋浴时可以每间隔40min左右喷水3~5min,对母猪采用颈部滴水降温效果也很好,颈部滴水降温最好使用自动控制,每间隔15min滴0.5~1min,即可节约用水又可取得满意的降温效果。

三、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1.强化猪舍的通风

打开所有门窗,保持空气流通,有条件可安装通风机、换气扇,增加猪舍的通风量,加快猪舍的空气流通速度,防止猪舍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舍内温度过高时,应对舍内地面、舍外屋顶、墙壁等处喷洒凉水,以降低舍内温度,有条件的可用凉水淋浴(对于母猪不宜将凉水直接喷洒在猪体身上)。

2.供给充足的新鲜饮水

要保证供给充足的、清洁的饮水,最好有流动的清凉水,以便于生猪随时都能饮到清凉水。采用管道供水的,要定期对管道进行清理、消毒,以减少大肠杆菌等造成的拉痢等疾病。增加饮水器的数量及供水量,保证充足的用水,足量的水饮水可以促进母猪的食欲,同时在其饮水中添加0.1%~0.2%的人工盐或电解质,可调节母猪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减少热应激的发生。

3.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为便于猪体散热,舍内饲养密度可适当降低,避免拥挤,同时减少对母猪的骚扰与刺激以减少应激。一般每头猪所占面积1.2~1.5m2为宜。

4.适当控制配种时间

应适当控制配种时间,合理安排生产,避免或减少高温季节内的分娩母猪数。对于高床产仔要根据天气和气温的变化情况灵活掌握,选择气温平和凉爽的时候在母猪产前一周左右上床,并设法减少应激。

5.特殊照顾应激猪只

对于热应激后无食欲的猪只,应一方面适当饲喂青饲料和仔猪料,另一方面,隔离热应激猪只,洗净猪舍,使其保持凉爽,必要时对中暑、热应激较强猪只可进行灌肠以降低体温。同时通过皮下点滴和对鼻吹风来降低热应激。然而,对母猪降温的同时,要保护好仔猪免受高湿和贼风的影响。

四、改善高温季节猪群的营养

1.调整饲粮配方

适当降低饲料的热增值水平,添加部分油脂替代玉米,同时,多喂一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青绿多汁饲料和富有轻泻性的麸皮等清凉饲料,以增加采食量,有益于健康和防暑。若采食量达不到要求,可在日粮中加点咸味、鲜味、香味等诱食剂,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2.加强饲喂

在炎热的高温季节应将干粉料改为湿拌料饲喂,但是由于湿拌料容易发酵(一般约4h即发酵),应随用随配,并且供给充足的饮水。同时由于高温季节母猪的采食量普遍下降,必须为其精心配制饲料,提高饲料的适口性、营养水平,降低其热增值(如利用油脂及全脂黄豆粉等可有效的提高营养能量浓度而降低热增值)。另外,还可在饲料中添加VC或者小苏打或甜菜碱等抗应激作用的添加剂。

3.科学安排饲喂时间

在清晨和傍晚时喂猪。由于早、晚气温相对低而凉爽,此时猪的食欲好,这样可增加猪的采食量。在猪的食槽内加喂湿拌料,尽量避免剩料,剩料要及时清除,确保饲料的新鲜适口,以免发酵霉变。对于可移动的食槽,建议每天把食槽清洗后在阳光下晒干。

五、强化母猪的产期管理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注射各种疫苗,并做好记录,确保各种疫苗质量和注射到位并发挥作用。母猪分娩前两天应逐渐减料,产仔当天可以基本不喂料,只喂适量的麸皮水即可,产后逐渐增加喂料。根据母乳多少和带仔情况决定饲料饲喂量的多少,既保证仔猪有充足的母乳,又要避免乳汁在乳房过多积聚。

母猪产前一针提高仔猪的抗病力:分娩前用Ve1000Iu或5mg硒(亚硒酸钠的无菌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母猪。

母猪产后一针预防产后疾病:氨基比林10mL,青霉素16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充分混匀,母猪产后8h内颈部肌肉注射一针,再用双抗连继注射二天。或使用长效土霉素等进行预防产后疾病。

六、注重高温季节的卫生与消毒

1.卫生与消毒

高温季节气温高,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活跃,应加强对猪的疾病防治工作。猪舍及周围环境要定期消毒,但不能用生石灰或火碱带母猪消毒,这样易使猪受到伤害。猪粪要经常清除,防疾病传染。高温季节猪容易生虱子和疥癣,特别是生在猪耳廓内的要及时防治,彻底根除,推荐使用伊维菌素类制剂,间隔一周,连用两次,并将用药期猪粪便无害化处理,可以有效杀灭猪体内外寄生虫。

2.防止蝇、蚊等害虫叮咬

母猪遭蚊子、苍蝇、毒虫等侵袭,不但影响休息,妨碍胎儿健康生长,还会传染疾病。因此,在春末夏初时,就要及早设纱网防蚊。同时,要经常清除猪舍周围的杂草,减少蝇、蚊的滋生。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环丙胺秦等灭杀蝇、蚊的药物,但必须选用刺激性小,对猪无害的药物,以防药物中毒。将番茄叶和薄荷叶捣烂,取汁涂擦在母猪身上,也有较好的驱蚊作用,又不危害牲畜。

3.做好免疫接种

中小型养猪场怎样进行标准化管理 篇3

为此, 从2007年开始,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对广大养猪场户给予了政策上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 大大的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办起了很多中、小型生猪养殖场 (存栏在数百头到数千头) 。使我国的生猪养殖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缓解了生猪产品的供求关系。但是这些中、小型猪场的兴起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例如场房建设布局不合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防疫措施不完善等等, 如果没有正确的技术引导, 势必会导致效益不好, 疫病蔓延, 甚至失败, 再度导致市场矛盾激化,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养猪实践, 就怎样进行中、小型猪场的标准化管理诸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以供广大生猪养殖场户参考。

1 场房建造, 布局要合理

按照国家无公害标准要求, 生猪养殖场的场址必须选择在远离公路, 远离居民区、化工厂等。距离要求在1000米以上, 并且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周围无污染、空气新鲜、水质好、无污染的地方。场区要求要办公区、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在进场大门下修建车辆消毒池, 消毒池长度要求汽车轮旋转一圈。在大门侧面修建消毒间 (入场小门) , 内设紫外线灯、消毒垫等消毒设备。在办公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域之内要修建绿化带。

在生产区入口处要修建消毒更衣室和门下消毒池。生产区内过道要设净道 (运送饲料) 和污道 (运送粪便污水通道) , 并将二道严格分开, 舍内换气扇要朝向污道方向。

2 场内管理要科学化

2.1 防疫措施

生猪养殖场内的防疫措施主要包括:防疫注射和消毒。这是养猪场内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 防疫注射: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 因地制宜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 进行各种疫苗免疫注射, 所用疫苗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要求, 安全高效。

(2) 消毒:消毒是消灭舍内、外环境中有害微生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确保消毒效果, 在消毒之前要先对猪舍地面、墙壁、水料槽等进行彻底清扫、冲洗干净后再行消毒。消毒方法:一般用常规消毒即可。如对空猪舍可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对产床、圈栏、器具的消毒可用火焰焚烧后, 再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如带猪消毒, 可用0.1%百毒杀溶液、0.1%过氧乙酸或0.1%消毒威等进行喷洒, 每周须消毒1~2次。对水、料槽的消毒, 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浸泡5~10分钟。对猪舍外边场院、道路的消毒可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0.1%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 每周一次。

(3) 通风换气:在炎热的夏天, 由于粪尿的发酵, 会产生有害气体, 加上猪体自身的分泌排泄。将会使猪舍产生大量的污浊之气, 刺激猪的呼吸器官而发炎。另外在寒冷的冬天, 为了保温, 猪舍的门窗要密封起来, 特别是夜间, 猪舍内由于空气不流通, 而使一些有害气体浓度升高, 刺激猪的呼吸器官而发炎。所以, 必须在猪舍安装换气扇, 定期开启。对猪舍进行通风换气。

2.2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健全, 严格要求。这也是规模化养猪场标准化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场区出入制度、消毒制度, 以及粪污处理制度和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制度等显得更为重要。

(1) 场区出入制度:场区必须严格禁止一切闲散人员入内, 如确需进入者, 必须经过消毒间进行消毒方可入内, 进入的车辆也必须经过加满消毒液的消毒池对轮胎进行消毒, 车身车箱可用消毒液喷雾消毒。凡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经过消毒更衣室进行更换场区专用工作服、胶鞋和工作帽后方可入内。凡外来车辆一律严禁进入生产区。

(2) 粪污处理制度:对场内粪便和污物, 必须要由专人负责, 及时清理, 然后从污道运往粪污处理池 (化粪池) , 禁止从净道运送粪污, 舍内的污水要通过地下管道流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运往化粪池的粪便通过堆积发酵后作为农家肥使用。

(3) 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制度:凡是患传染病或不明原因死亡的猪, 必须经过焚烧、深埋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严禁弄不清原因并且在不具备条件下进行解剖, 或将尸体乱扔乱放, 以免造成疫病的蔓延。

2.3 建立档案做好记录

猪场的标准化管理 篇4

采用仔猪21日龄断奶的生产模式,可将产房的工作分为6个阶段,即六周生产:第一周产房准备,第二周母猪转入与接产准备,第三周接产与产后处理,第四周仔猪去势与补料,第五周断奶准备与免疫,第六周断奶仔猪饲养。现将操作和管理程序简要介绍如下:

一、产房准备周

1. 工作重点

产房内设施设备的检修、清洁与消毒,并进行空舍。

2. 操作流程

①彻底清扫。对产房地面进行清扫,彻底清除产床下撒落的饲料、粪污;对母猪和仔猪食槽内剩余的饲料进行处理;保护好产房内的电路设施,将电源开关和插板用塑料袋包裹好。

②冲洗与浸泡。先用水枪对产床、墙壁、地面、保温箱、垫板和饮水器进行预冲洗,对食槽进行浸泡,以软化附着物;再用高压水枪进行彻底的冲洗,重点是产床、食槽、保温箱和垫板。

③检修设施设备。检查饮水器的位置是否合适,水嘴是否通畅,水管有无漏水,线路是否良好,限位栏有无损坏等,如有损坏应及时修整。

④消毒。将附着物冲洗干净后,用5%氢氧化钠溶液再次冲洗消毒;将经过清洗与消毒的用具放回舍内相应位置,对产房进行熏蒸消毒(福尔马林10毫升/米3+高锰酸钾5克/米3)。

⑤空舍。熏蒸消毒后,将产房通风换气2~3天,以干燥备用。

3. 特别提醒

冲洗前要确保电路、设备已包裹好,人员应穿靴子和雨衣做好防护,防止短路和触电事故的发生;冲洗时绝不留任何死角,特别是墙角、食槽底部等不易接触到的部位;冲洗完成后一定要通风良好,使产房尽早干燥。对舍内饮水器一定要认真检查,避免出现水嘴位置过低而影响泌乳母猪饮水。

二、母猪转入与接产准备周

1. 工作重点

将妊娠107天左右的母猪从妊娠舍转入产房,调节产房的温度使母猪有舒适感,准备接产用具和记录表。

2. 操作流程

①清洁与消毒母猪。母猪转入产房前,先将小群母猪赶至一个专门设置的大栏内用水枪和毛刷将其体表的粪污刷洗干净。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时候,应使用温水洗刷母猪体表。洗刷后,再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消毒母猪体表。

②母猪上产床。在上产床的时候,最好有便于母猪攀爬的台阶,防止母猪后肢损伤和机械性流产;驱赶母猪时不可粗暴;核实母猪档案卡。

③产房环境调节。母猪转入之初应使产房温度与妊娠舍相当,再逐渐调至18~22℃,并将湿度控制在65%~75%,以减小母猪的应激。

④准备接产用具。准备接产用具如接产布、接生粉、烤灯、0.1%高锰酸钾溶液、5%碘酊、抗生素和紧急药品等,生产中为了同期分娩或调节分娩时间,可在产前1天注射氯前列烯醇0.1毫克/头。

⑤饲喂管理。产前2~3天,日喂2次,每次1.5千克饲料,并在饲料中加入小苏打或芒硝,预防母猪产后便秘;产前1天,日喂2次,每次1千克饲料。为预防母猪产后热、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可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30克/100千克饲料,产后连用5天。

3. 特别提醒

最好将初产母猪与经产母猪安排到不同产房,便于对初产母猪单独管理;母猪进产房前要进行清洁消毒;最好按照预产期的顺序排列母猪产床的位置,便于管理;在配制0.1%高锰酸钾溶液时应注意浓度的准确性,浓度过高对皮肤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浓度过低又起不到预期效果,要使用冷水配制,以防分解失效,注意现配现用,放置过久会分解成二氧化锰而失效。

三、接产与产后处理周

1. 工作重点

准确把握母猪的分娩征兆,做到适时接产;为新生仔猪提供适宜温度,辅助仔猪及时吃足初乳;适时调整母猪的饲喂程序,保证母猪的泌乳量。

2. 操作流程

①分娩征兆。接产员应详细了解母猪分娩前征兆,临近分娩,外阴部膨胀柔软,颜色由红变紫,乳基隆起,乳房膨胀而有光泽,乳头呈“八”字叉开并挺直;当母猪突然停食,紧张不安,时起时卧,以头撞击栏门或食槽,呼吸急促,排小而软的粪,尿少而频时表明即将临产,当前部乳头能挤出乳汁时,分娩时间不超过1天,如果最后一对乳头也能挤出乳汁,约6小时左右即可分娩。

②接产。整个接产过程要求保持安静,动作迅速而准确。接产人员应剪短指甲、洗净手臂,并用2%来苏儿消毒。接产前应先将加热灯具准备好,预先提高保温箱和(或)母猪臀部温度,使保温箱内温度维持在32~34℃,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后躯和乳房。仔猪产出后,应立即将其口鼻内黏液擦除干净,然后用接产布迅速擦干体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仔猪体温过度散失并预防感冒。假死仔猪应及时救治。个别仔猪出生后胎衣仍未破裂,接产人员应马上用手撕破胎衣,以免仔猪窒息而死,随后用手固定住脐带基部,另一手捏住脐带,将脐带慢慢从产道内拽出;把脐带内血液向仔猪腹部挤压,然后距脐部4~5厘米处用手指钝性掐断,断端用5%碘酒消毒,若流血过多,可用手指捏住断端直至不流血。生产中有些猪场习惯用线结扎,结果造成脐带中少量血液和渗出液无法及时排出,使脐带干燥时间大大延长。按要求对仔猪进行称重并做好记录。仔猪身体烤干后应及早辅助仔猪吃足初乳,吃乳前注意挤掉前几滴乳汁,并防止仔猪被母猪压死。产仔完毕,待胎衣排出后对母猪注射抗生素,及时打扫产床。③难产处理。难产在生产中较为常见,多由母猪骨盆发育不全、产道狭窄、子宫弛缓、胎儿过大或胎位异常等原因引起。母猪破羊水后1小时仍无仔猪产出或产仔间隔超过0.5小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有难产史的母猪在产前1天肌注氯前列烯醇;在子宫颈口开张的情况下,阵缩无力可肌注催产素,整个分娩过程最多注射两次,当注射催产素无效或由于胎儿过大、胎位异常或骨盆狭窄等原因造成的难产应进行人工助产。人工助产前,要剪短指甲,润滑手臂并消毒,然后五指并拢随子宫收缩节律缓慢深入阴道内,抓住仔猪后腿或下颌,随着母猪努责将仔猪拉出,动作要轻。拉出仔猪后及早帮助仔猪呼吸,并给母猪肌注抗生素,以预防子宫炎、阴道炎。对难产的母猪,应在其档案卡上注明发生难产的原因,以便下一胎次的正确处理或作为淘汰鉴定的依据。

nlc202309021556

④新生仔猪的处理与保健。新生仔猪吃足初乳后,应着手进行药物保健、剪牙、断尾、打耳缺、寄养、补铁和免疫等。伪狂犬免疫、剪牙和断尾可在仔猪1日龄时同时进行,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1毫升/头,左右鼻孔各0.5毫升;然后抬高仔猪头部进行剪牙,防止鼻孔内疫苗滴落,剪牙时剪去8颗牙齿的中上部即可,避免伤及牙龈和舌头导致出血和感染;随后左手握住仔猪两后腿将仔猪倒提,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拉直猪尾,用提前预热的电热剪尾钳缓缓剪断尾巴,断端涂以碘酊消毒。留尾长度母猪以能盖住阴户为宜,公猪则留至阴囊中部。仔猪2~3日龄进行保健和补铁,保健可用头孢噻呋钠5毫克/头,颈部肌内注射,1次/天,连用2天;补铁用右旋糖酐铁,100~150毫克/头,后腿肌内注射。打耳缺应根据各场标准进行,但应注意所用钳的消毒。在母猪产仔过多或无力哺乳时,应将这些仔猪给其他母猪喂养。生产实践中,仔猪吃过初乳后让迟1~2天分娩的母猪喂养,有助于其争夺乳头。仔猪寄养前应注意打好耳缺,特别是种猪生产中要登记好仔猪血统,然后适当消毒处理后再寄养。对患有乳房炎或乳汁质量太差的母猪,可将整窝仔猪给已断奶的母猪喂养,并仔细观察以确保母猪接受新的仔猪,不同舍之间禁止更换母猪。

⑤母猪饲喂程序的调整。母猪分娩当天不喂料,产后第二天饲料喂量0.5千克,第三天1千克,第四天2千克,第五天3千克,第六天4千克,第七天5千克;饲喂后,将剩料及时从食槽内清除,食欲差的母猪及时量体温,超过39.5℃的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安痛定),体温正常者肌注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注意给母猪提供充足的饮用水。

3. 特别提醒

尽量减少冲圈次数和用水量,以降低湿度;夜间接产较考验接产员的耐心,应让责任心较强的负责,特别是在做猪瘟疫苗的超前免疫时,更要求接产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毅力,以保证免疫的质量。注意饮水器的高度(饮水器安装高度与母猪肩部平齐,约80~90厘米)和水流速度(2~2.5升/分钟),保证母猪的泌乳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对难产母猪的判断上要准确,有的猪场接产员没有耐心等待母猪生产,时间稍长便不顾母猪努责强力将手深入产道导致母猪产道的损伤和感染;要督促接产员清点胎衣内脐带头的数目与所产仔猪(包括死胎和木乃伊胎)数目是否相等,确保胎衣全部排出,如遇胎衣未完全排出应及时注射催产素;注射用针头要一猪一个,至少要一窝一个;剪牙钳和断尾钳在使用前要确保已消毒,不同仔猪间使用要经过酒精或碘酊浸泡或擦拭,还要确保其锋利性,防止剪碎牙齿;断尾操作时要慢,以减少出血。

四、仔猪去势与补料周

1. 工作重点

5~7日龄仔猪开始补料,对7日龄左右雄性仔猪进行去势。

2. 操作流程

①仔猪补料。为了实现哺乳期仔猪生长速度的最大化,进行补饲很重要,同时也为断奶后采食固体饲料做准备(让其肠绒毛适应此变化,并学会找料糟)。从5~7日龄开始,在仔猪易发现处固定一个颜色鲜亮、易清洗的料槽,在料槽内撒少许饲料供仔猪嗅闻熟悉,少量勤添,及时清除被粪尿污染的饲料并清洗食槽。

②去势。雄性仔猪,除患阴囊疝和场内按计划预留的,在7日龄左右全部去势。生产中多采用双口去势法,感染率低且易愈合。去势前应准备好酒精、碘酊、手术刀片、棉球和保健药物等。去势可配合7日龄保健一起进行。去势操作:术者将双手洗净消毒,握住仔猪后腿跗关节将其倒提,用膝部夹住仔猪头部,检查仔猪是否有阴囊疝或腹泻,若有做好记录放回产栏,待其腹泻康复后再行去势;若无则用75%酒精棉球擦拭阴囊皮肤,将左手拇指和食指放在一个睾丸两侧,挤压使皮肤紧张,切开皮肤和白膜,切口刚好能将睾丸挤出为好,挤出睾丸将其向外拉出,钝性掐断精索和血管,不能留有结缔组织在创口外,碘酊消毒创口,同样方法摘除另一侧睾丸。最好准备两套器械,不同仔猪间更换手术刀并进行消毒,两套交替使用。

3. 特别提醒

食槽一定要易清洗,易安放,笔者注意到多数员工有懒惰性,食槽里面有粪尿时只是将其倒出或简单地撒上些料覆盖在上面,这样达不到教槽的目的;食槽安放的位置要利于仔猪发现,饲养员不能随意将其移动。去势操作要注意刀片的更换与消毒,避免疾病在不同仔猪间传播,一次性刀片很容易变钝,要适时更换新刀片,便于去势操作和有利于仔猪创伤愈合。本周仔猪腹泻的发病率较高,当一窝中有少数仔猪腹泻时,也应对全窝仔猪进行治疗。自本周开始每3天带猪喷雾消毒1次。

五、断奶准备周

1. 工作重点

撤去保温灯,训练仔猪吃料,母猪进行防疫和减料以准备断奶。

2. 操作流程

仔猪18日龄左右应撤去保温灯,让仔猪适应产房22℃左右的温度;训练仔猪全部会吃料,个别不吃者需要人工诱食;仔猪14日龄左右免疫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疫苗1头份;产后15天左右对3胎以内母猪免疫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产后18天开始减料,以减少乳汁的供应,每天减1~1.5千克,至断奶前减为2.5千克。

3. 特别提醒

本周应重点训练仔猪的采食和饮水。免疫时最好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先用5%碘酊涂擦,再用75%酒精脱碘,做到一猪一针头;用完的针头及时清洗消毒,可先用清水冲洗再经沸水煮沸消毒,而后烘干备用。

六、断奶仔猪饲养周

1. 工作重点

监控产房温度变化,适时增温;断奶后弱小仔猪的寄养与诱食。

2. 操作流程

当前多数猪场采用一次性断奶法,断奶时要做好“两维持三过渡”,即维持原圈管理、维持原饲料饲养、做好饲料过渡、做好饲喂制度过渡和饲养环境过渡。断奶时赶走母猪,仔猪原圈饲养,饲料不变任其自由采食;断奶后使产房温度高于断奶前1~2℃,必要时添加烤灯;及时发现不吃料仔猪和弱小仔猪,人工诱食或让同舍母猪再喂养几天;有21日龄猪瘟免疫计划的猪场,做好免疫;做好转群准备。

3. 特别提醒

断奶前后应加强仔猪的预防保健,保持产房的卫生、清洁和舒适,加强“三点定位”的调教,断奶待仔猪适应后再进行合理的分群与调栏。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邮编:271000)

标准化猪场驱虫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篇5

2010年全县生猪存栏116168头, 其中能繁母猪13829头, 出栏肥猪77001头。目前, 全县涉牧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10个, 培育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大户35户, 生猪标准化养殖场 (小区) 20个。随着科学养猪技术普及, 广大养猪户尝到了甜头, 养猪已成为农村增收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有一部分养殖户对生猪驱虫意识不强, 没有真正抓好驱虫这个环节, 忽视生猪的驱虫。寄生虫所造成的损失没有一般疾病那样“显而易见”, 所造成的损失是生产性能上的损失, 如生长速度下降, 饲料报酬率降低;隐性的损失更为惊人, 如致母猪繁殖障碍, 传播血液感染性疾病, 尤其是还可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在给猪驱虫过程中, 人们常犯有重视育肥猪驱虫而不重视母猪的驱虫。母猪是猪场寄生虫的带虫者和传播源, 重视母猪产前驱虫能更好地阻断寄生虫由母猪向仔猪的传播。在生猪饲养过程中, 如何正确驱虫是提高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率的重要措施。为获得较好的驱虫效果, 笔者根据多年经验, 就如何使用驱虫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仅供参考。

1 科学选用驱虫药

目前, 对猪场危害较大的寄生虫主要有疥螨、鞭虫、蛔虫、圆线虫等, 在猪场使用效果较好的驱虫药主要有多拉菌素、伊维菌素、芬苯达唑、阿苯达唑及新型的伊维菌素和芬苯达唑复方驱虫药等。

猪场应选用新型、广谱、高效、安全, 且可以同时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药物。由于单纯的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对驱除疥螨等寄生虫效果较好, 而对在猪体内移行期的蛔虫等幼虫、毛首线虫等则效果较差, 而芬苯达唑、阿苯达唑则对线虫、吸虫、球虫及其移行期的幼虫、绦虫都有较强的驱杀作用, 对虫卵的孵化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应选用复方的驱虫药进行驱虫。如中农华威的“强效伊力佳”预混剂 (主要成分为伊维菌素、芬苯达唑和增效剂) 。也可用中农华威“默克易维”预混剂 (主要成分为伊维菌素、芬苯达唑和地克珠利) 。如果发现猪囊虫, 可选用中农华威的爱普锐克 (主要成分为吡喹酮唑) 进行驱虫。应尽量避免使用左旋咪唑、敌百虫等容易引起猪中毒的驱虫药物, 应注意药量不能过量或者不足, 以免影响效果。

2 驱虫时间

仔猪在42~56日龄时进行第一次驱虫, 可连用5~7天。由于疥螨从虫卵到幼虫的发育时间约为12天, 用药后可将成虫、幼虫和若虫杀死, 但虫卵没死, 药效过后虫卵孵化出的幼虫发育成若虫或成虫, 就会造成再次感染。因此应在第一次用药结束后的7~10天, 再投药1次, 连用5~7天, 将由虫卵孵化发育的幼虫杀灭, 才能彻底解决疥螨问题。早期驱虫可以明显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率。

仔猪感染寄生虫的主要来源为母猪以及其接触的环境, 在母猪产前驱虫, 切断母猪和仔猪间的寄生虫传播环节, 对整个猪场寄生虫的成功控制极为关键。怀孕母猪可在产前2周进行驱虫, 让猪自由采食, 连用5~7天。

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在母猪饲料中同时使用安全性能较高的驱虫药物和抗生素进行驱虫和疾病预防, 如强效氟本欣粉或氟力佳粉 (主要成分为氟苯尼考) 和强效伊力佳预混剂, 可以同时使用。

在潮湿天气 (如春、夏季) 比较容易发生疥螨病, 应提前加以预防, 生长育肥猪也应该驱虫, 可在4月龄时, 按上述要求重复驱虫1次。

种公猪在每年2月、6月、10月分别使用广谱驱虫剂进行3次驱虫。引进种猪时及后备猪转入生产区前应进行驱虫。

3 驱虫方法

喂驱虫药前应先停喂一餐, 使拌有药物的饲料能让猪一次全部吃完, 以节省药物和提高疗效。对20日龄以下的猪最好暂不使用驱虫药。

4 驱虫注意事项

(1) 加强对猪栏舍场地的消毒。驱虫后应将驱虫后的粪便清扫干净堆积起来进行发酵, 焚烧或深埋;以防排出的虫体和虫卵被猪吃了而重新感染。清扫干净后猪栏舍场地用1~3%氢氧化钠液消毒。

(2) 仔细观察驱虫效果。驱虫药物对疥螨的药效并非立即起作用, 一般须在投药后2周才可见到较明显的效果。给猪驱虫时, 应仔细观察。若猪出现中毒如呕吐、腹泻等症状, 应立即将猪赶出栏舍, 让其自由活动, 缓解中毒症状;必要时可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品解救。

(3) 严禁饲养猫、狗等宠物。搞好猪群及猪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定期做好灭鼠、灭蝇、灭蟑、灭虫等工作, 消灭中间宿主, 并严禁在猪场饲养猫、狗等宠物, 避免其传播病原, 以尽量减少猪场寄生虫病发生的机会。

猪场的标准化管理 篇6

1 流行病学

猪支原体肺炎在全世界流行分布, 几近所有国家都有猪气喘病的产生, 给世界养猪生产带来了庞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以寒冷的冬春季节高发, 易感动物只有猪, 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只均能感染, 但哺乳仔猪和仔猪最易感, 其次是怀胎后期的母猪和哺乳母猪。母猪和成年猪多出现慢性和隐性感染。本病一旦传入后, 如果不采用严密办法, 很难彻底消灭。病猪与健康猪经由直接接触或飞沫经呼吸道传染,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2 临床症状

该病一般有11~16天左右的潜伏期, 短的5~7天, 最长的可达1个月以上, 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咳嗽和气喘, 按照病的经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种类型。

2.1 急性型

常见于新疫区或新发本病的猪群, 以怀孕母猪、仔猪多见。病猪体温正常 (如伴有继发感染, 可升至40℃以上) , 精神不振, 很少走动, 呼吸频率加大, 张口喘气, 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势。

2.2 慢性型

常见于老病区或由急性病例转变而来的架子猪、育肥猪及后备母猪。病猪早、晚吃食后或活动时产生咳嗽。病猪咳嗽时站立不动, 四肢叉开, 拱背伸颈, 头下垂, 用力咳嗽多次, 直到分泌物被咳出才停止, 声音粗厉、深沉, 严重的出现连续性的痉挛性咳嗽, 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呼吸次数增加和喘气。体温一般仍在正常范围内, 体态消瘦, 发育迟缓。

2.3 隐性型

在饲养管理条件好的情况下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 偶见咳嗽和喘气, 生长发育几近正常, 但经过X线检查或剖检, 可见肺炎病灶。如果饲养管理不好, 病情就会转化呈急性或慢性, 从而出现急性或慢性临床症状, 甚至引起死亡。

3 药物治疗

现在市场上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药物很多, 像泰乐菌素、土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及喹诺酮类药对治疗猪支原体肺炎均有较好的效果。

泰乐菌素肌肉注射, 5mg/kg体重, 2次/日, 连续用药7天, 对猪支原体肺炎的治愈率可达63.6%, 并能使猪增重;用每吨含200g泰乐菌素的饲料给猪连喂10天, 治疗效果也很明显。

用土霉素按照40~50ml/kg体重, 1次/2天注射, 5次为1个疗程, 可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用卡那霉素按2万~4万国际单位/kg体重, 每天注射1次, 注射一个疗程 (3~5天) , 治愈效果非常高。

此外用喹诺酮类药如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治愈效果也很明显。虽然药物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但药物治疗并不能阻止感染的发生, 一旦停药, 该病会再次复发。

4 预防措施

单纯的疫苗预防和药物预防对该病的效果都不让人满意, 因此, 在该病的预防上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才能有效地控制猪支原体肺炎。

⑴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实行圈养, 尽量不从外地引猪, 必要时, 一定要做好严格的检疫和隔离措施, 将外地猪隔离观察20天, 确认健康后才能与原有的猪只进行混群饲养。

⑵在猪生产的各个阶段, 采取全进全出的转群模式, 减少混群饲养, 从而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同时又有助于进行彻底消毒, 杀灭肺炎支原体及其它病原菌。

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可降低猪支原体肺炎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气温突然变冷、饲养密度过大、潮湿、空气中氨气过浓、合群后打架、饲喂霉变饲料、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 都会增加猪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 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这些应激因素。一旦发生了这些应激因素, 发现可疑猪只, 要及时隔离, 并添加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⑷提高营养水平, 保证饲喂质量, 增强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对预防支原体肺炎和其它病原菌的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

猪场的标准化管理 篇7

1 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建造一个标准化猪场, 首先要考虑选址问题。场址选择是否得当, 不仅关系到猪场的卫生防疫、猪只的生长以及饲养人员的工作效率, 而且关系到养猪的成败和效益以及周围环境的保护。场址选择要考虑综合性因素, 如面积、地势、朝向、交通、水源、电源、防疫条件、自然灾害及经济环境等, 一般场址选择要遵循如下几项原则。

1.1 地形地势

一般要求地形整齐、开阔, 以便于充分利用场地和合理布置建筑物, 减少施工前清理场地的工作量。地势要求高燥、向南、平坦或有缓坡。如是缓坡, 坡度不得大于25°, 以减少基建投入。

1.2 立体、生态相结合

1个万头猪场每天产生粪尿、污水总量近50t。这些粪尿如果通过附近的农田、果园、渔塘等自然消化, 它是很好的肥料;如果无序乱排放, 它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因此, 在选址时要考虑周围有农田、果园、渔塘等配套。一般1个万头猪场大约需要80hm2土地才能消化掉粪便。这是最划算、最经济的粪便处理方式, 国外的大型牧场也多采用集粪池存放粪尿, 定期运送到田野里, 当作农作物肥料。

1.3 交通便利

交通便利对猪场极为重要。1个万头猪场平均1d进出饲料约20t, 每天运出商品猪30头左右, 肥料4t, 交通不便会给生产带来巨大困难。此外, 交通不便也影响职工的生活和工作。

1.4 有利于防疫

因猪场的防疫需要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规模猪场应建在离城区、居民点、交通干线较远的地方, 一般要求离交通要道和居民点1km以上。如果有围墙、河流、林带等屏障, 则距离可适当缩短些。禁止在旅游区及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建场。

1.5 场地要有水源和电源

猪场需要用水用电, 故必须要有水源和电源。万头猪场必须有一个质好、量多而无污染的可靠水源, 一般1个万头猪场日用水量150~250t。万头猪场有成套的机电设备, 包括供水、保温、通风、饲料加工、清洁、消毒、冲洗等设备, 加上职工生活用电, 1个万头猪场装机容量 (饲料加工除外) 应有70~100KW。如果当地电网不能稳定供电, 大型猪场应自备相应的发电机组。

1.6 场地面积

猪场总占地面积应符合年出栏1头育肥猪占地2.5~4.0m2的要求, 生产建筑面积应符合年出栏1头育肥猪需0.8~1.0m2的要求。因此, 1个年出栏1万头的规模猪场需占地面积约3.3hm2, 生产建筑面积需1hm2左右。

2 规划方案

2.1 面积规划与场内总体布局

猪场规划总面积为3.3hm2, 总体分为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根据当地主风向和流水向的特点, 管理区建在生产区年主风向的上风向或侧风向地势较高处, 隔离区位于生产区常年主风向的下风向及全场地势较低处。生产区从上至下各类猪舍排列依次为:公猪舍、配种母猪舍、妊娠母猪舍、分娩母猪舍、保育舍育成舍、育肥猪舍。育肥猪舍应靠近场区大门, 以便于出栏。

2.2 排污、环保措施

猪场的污染物主要是猪粪和污水, 主要采取沼气工程或堆积发酵消灭有害微生物后供应给附近农田、果园及渔塘作肥料, 促进粮食、经济作物和渔业的发展;条件允许的可采取以三级发酵池作沉淀发酵处理, 达到国家养鱼水质的排放标准。

2.3 猪舍建筑考虑的因素

冬暖夏凉, 舍顶要有一定的厚度 (不少于10cm) , 隔热性好。圈舍方向坐北朝南, 以利于通风、采光。场门口、生产区门口建有消毒池, 与门口等宽, 长度不少于出入车轮周长的1.5倍, 深度15~20cm。规模化养猪场在生产区门口要建有专用更衣室、紫外线消毒间及消毒池等。育肥舍每栏饲养10~13头。

2.4 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饲养技术

(1) 生产工艺流程。按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猪肉, 实行流水线生产工艺。即配种→怀孕→分娩→哺乳→育成→育肥→销售, 形成一条连续流水式的生产线, 有计划、有节奏地安排全年养猪生产。

猪场的标准化管理 篇8

一、影响猪场免疫失败的原因

1. 疫苗因素

(1) 疫苗运输、贮存不当疫苗在运输和保存期间光照太强, 温度过高或过低, 疫苗瓶内进空气, 超过有效期等, 都会导致疫苗的效价不足或免疫失败。

(2) 血清型差异有些病原的血清型较多, 免疫接种时没法选用与本地流行毒 (菌) 株相对应的血清型疫苗。如大肠杆菌按菌体抗原分有100多个血清型, 并且不同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免疫作用, 因此用针对少数几种血清型制成的基因工程苗并不能很好预防自然界流行的各种不同血清型引起的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但由于此疫苗是针对引起该病的最主要的几种血清型, 故对猪进行大肠杆菌苗的免疫接种后能大大减轻该病造成的损失及治疗该病的难度。

(3) 疫苗被污染经疫苗传播的疾病很多, 中国兽医监察所曾抽样检查鸡胚苗, 发现有70%的鸡胚苗被败血霉形体污染。

2. 疫苗使用不当

(1) 疫苗稀释液不当疫苗稀释浓度不当, 疫苗中混入配伍禁忌的药物或其他疫苗, 对稀释过的活苗没有及时用完, 免疫接种过程中出现洒漏或漏注情况, 有些疫苗病毒性灭活是油乳剂疫苗, 容易引起注射器定量控制失灵, 使注射剂量不准。

(2) 疫苗使用剂量不当剂量过低则效力不足, 剂量过大则引起免疫耐受 (免疫麻痹) 。抗原剂量越大, 所引起的免疫耐受越巩固持久。

(3) 毒 (菌) 株的变异超强毒 (菌) 株的出现及感染与本地流行毒 (菌) 株不同或有别于疫苗株所保护的范围都会引起免疫失败。

3. 免疫程序因素

适当的免疫程序的制定应建立在对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猪群的种类、生产情况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以及免疫抗体或母源抗体的监测的基础之上, 制定适合本场特点的免疫程序, 并非免疫的疫苗种类越多越好, 不能将书上或外地的免疫程序照抄照搬。制定免疫程序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母源抗体的影响免疫接种的母猪可经乳汁特别是初乳将母源抗体传给仔猪, 使仔猪得到被动保护, 但母源抗体较高时不但可消灭侵入的相应的病原, 也能杀灭活疫苗 (灭活苗不被母源抗体所消灭, 但应答反应很弱) , 因此只能等到母源抗体消退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才能接种免疫。

(2) 抗原竞争 (免疫间的相互干扰)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免疫接种时, 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降低, 因此, 为保证免疫效果, 对当地比较流行的传染病最后单独接种, 同时在产生免疫力之前不要接种对该疫苗有拮抗作用的疫苗, 特别要提出的是, 在免疫接种后, 如果猪场短期内感染了病毒, 由于抗原竞争, 机体对感染病毒不产生免疫应答, 这时的发病情况有可能比不接种疫苗时还要严重。至于还有人使用二、三联疫苗, 是因为一方面有些疫苗的相互影响较小, 另一方面减少免疫次数有利于生产。

(3) 加强免疫间隔时间的确定同一类疫苗经过二次或二次以上的免疫后, 所产生的抗体维持时间较长, 达到的抗体水平较高。重复免疫的时间间隔是根据抗体的维持时间来确定的, 一般最短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4 d, 有的认为免疫次数越多, 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结果引起免疫耐受, 反而达不到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第二次或二次以上免疫接种的份量不得低于前次免疫时的份量。

4. 生理状况

(1) 遗传控制的影响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 不同品种, 甚至相同品种不同个体的猪, 对同一疫苗的反应强弱也有差异, 有些猪生来就有先天性免疫缺陷。

(2) 某些疾病的影响猪群的某些疾病 (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的病原能损害猪体的某些免疫器官, 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3) 应激反应的影响猪群发病时或多或少的对其造成应激, 导致其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5. 营养因素

机体维生素、氨基酸及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不平衡等都会使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如维生素A的缺乏会导致淋巴细菌的萎缩, 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 受体表达与活化, 导致体内的T淋巴细胞减少, 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 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导致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当饲料发霉产生的一系列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能影响机体免疫效果, 据报道, 当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大于0.1 mg/kg时, 能明显减少机体内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的数量, 使机体免疫应答能力明显降低。

6. 药物与毒物因素

性激素对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 如睾丸激素、雄激素等对猪的免疫应答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使用含性激素药物时应注意猪群免疫水平的改变。

地塞米松、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及某些磺胺类药物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影响猪的免疫应答。

一般而言, 活菌苗免疫接种的同时, 不能使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物;免疫前后2 d内不能对猪舍消毒。

7. 管理与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密度、通风、有害气体、运输、转栏、换料、用药及免疫接种等问题处理不当, 都会对猪产生应激, 这些应激能刺激脑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而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损伤T淋巴细胞, 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还可增加IgG (免疫球蛋白) 的分解代谢, 从而对免疫应答产生影响。

只要环境适合, 就大大减少动物发病机会, 即使抗体水平不高也能得到保护, 如果环境差, 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体, 抗体水平较高的猪群也存在发病的可能, 而且多次免疫虽然能使抗体水平很高, 但并不是疾病防治要达到的目标, 因为高免疫力的本身对动物来说就是一种应激, 有资料表明, 动物经多次免疫后, 高水平的抗体会使动物的生产力下降, 因而搞好环境与接种疫苗在疫病防治中同等重要。

二、防止免疫失败的应对措施

1. 正确选用合格的优质疫苗

应选购国家定点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疫苗使用前首先检查瓶体有无裂缝、封口是否严密、疫苗是否在有效期内。如发现其中某一项不合格的疫苗, 就严禁使用, 并且在选购疫苗时须根据该地疫病流行情况、病毒血清型等选择适合该地区、该场使用的疫苗。

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通过对抗体水平的监测, 制定适合该地区、该场实际的免疫程序, 并根据该地区气候、疾病流行等具体情况及时对免疫程序进行调整和完善,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使用。所有疫苗都要求现配现用。饮水免疫时严禁使用金属容器, 水中不得含有消毒剂, 一般可加入0.5%~0.3%的脱脂奶粉作为保护剂。饮水免疫前可适当断水, 以保证疫苗在2 h内饮完, 疫苗的损失量可按15%~20%计算, 严禁随意加大用量。在进行肌肉注射时, 要求所选取针头不能过粗, 以防拔出时疫苗流出。杜绝“打飞针”, 保证注射剂量。

3. 及时检测母源抗体

加强抗体水平监测, 通过母源抗体水平的检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抗体水平适时免疫, 避免免疫空白期。增加监测设备, 培训监测人员, 提高技术水平, 定期对猪场饲养的猪进行抗体监测, 为做好免疫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4. 加强饲养管理水平,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发生

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保证畜禽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需求。不喂已发霉变质的饲料。降低饲养密度, 保持舍内空气流通, 减少对畜禽的应激。为减少接种应激, 应在接种后3~5 d内在饮水或饲料中加入抗应激药物, 如电解多维、维生素C等。在免疫前后内一般不使用消毒药、抗生素等药物。控制好温度、湿度、饲养密度、通风等, 确保产生坚强免疫力。

5. 加强猪舍消毒

改善卫生条件在预防注射的过程中要做到严格消毒。注射器及针头应洗净, 煮沸或高压灭菌。注射器不能混吸几种疫苗, 吸出的疫苗严禁回注入瓶中, 注射时使用75%酒精棉球消毒, 以防局部感染。同时应结合该场的具体特点, 建立完善的废物、污水处理系统, 且定期进行除杂草、灭鼠、灭蚊、灭蝇等工作, 严防外源寄生虫的传入, 防止疾病发生。

6. 加强防疫技能培训

通过加强对防疫人员、技术人员疫病防控业务知识与职业道德培训, 提高防疫意识, 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免疫接种任务。

7. 科学配制饲料, 提高营养水平

在配制饲料时把好原料关、加工关, 根据猪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 配制营养全面的饲料, 针对目前饲料中维生素极易氧化, 维生素含量普遍不足等实际情况, 饲料应额外添加多种维生素制剂。

8. 加强疫病监测

及时发现各种免疫干扰性疫病, 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等疫病好转, 猪群恢复健康后再免疫, 如必须注射免疫时, 应先注射健康猪, 后注射病猪, 并注意针头消毒, 防止人为造成疫病传播。在引种前, 要了解种猪场的疫情, 引进种猪时要做好检疫和隔离观察, 无病时方可合群。各种免疫干扰性疾病如猪圆环病毒Ⅱ型 (PCR) 、呼吸与繁殖综合征 (PRRS) 、细小病毒病 (PP) 、猪伪狂犬病 (PR) 、猪瘟 (HC) 等会经种猪传给下一代, 也会影响其他疫苗的接种效果。

9. 紧急接种疫苗

加强抗体检测, 控制野毒早期感染或强毒株感染, 当抗体水平高低不平或抗体水平异常升高或较低时, 可能有野毒感染存在, 这时应对猪群进行紧急接种, 从而将病原拒之门外。

10. 严格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小规模猪场管理技术要点等 篇9

1.重视生物安全体系建设①猪场规模虽小,但应注意猪场的内外环境,猪舍要求通风、向阳、干燥。②猪舍远离居民区,猪舍周围应植树种草。猪场周围种植5~10米宽的落叶防风林,有利于猪群健康。③冬季对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的猪舍除垫稻草外,还要用保温灯、保温箱等设施提高环境温度。夏季对成年猪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淋浴、加大通风等。④降低饲养密度,以0.25平方米/头的密度较适合。⑤粪便不能随处堆放,应及时转移。

2.重视科学①猪场应聘请专职兽医,如果条件限制,可几个猪场共同聘请一名富有经验的兽医,要求兽医每10~15天来场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隐患,及早处理。②猪场虽小,但也应注意消毒,任何人进出猪场要穿工作衣并严格消毒。③畜禽的下脚料不能直接喂猪,经蒸煮杀菌后方可用。

3.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许多小规模猪场本身不养公猪,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人工授精,减少疾病传播,这也是降低成本行之有效的办法。

4.合理配制饲料青饲料不宜用得过多。最好请技术顾问根据本场猪的品种和当地饲料条件专门制订饲料配方,不同阶段的猪应采用不同的饲料配方。

5.适当提早断奶改以往40~60日龄断奶为28~35日龄断奶,以保证母猪年产崽超过2胎。

6.根据市场规律随机应变①小规模猪场的生猪往往销在当地,应根据当地居民的喜好选择品种,保证肥猪顺利销售。②猪场可根据市场规律及时调整上市猪的体重。当苗猪价格高时,断奶后即可出售;如果猪价行情差,苗猪价格低落,则可养肥猪出售。(江西省畜牧良种场徐卫东邮码:330044)

笼养蛋鸡简易补钙技术

在笼养蛋鸡的饲养过程中,常出现一定数量的软壳蛋和薄壳蛋,在产蛋进入高峰前尤为突出,降低了生产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鸡的钙摄入量没有达到产蛋期的正常需要。实践证明:对笼养鸡实行单独补钙,既简便易行,又能收到预防下软壳及薄壳蛋的显著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钙料选择蛋壳粉最好,贝壳粉,骨粉次之。因为蛋壳粉颗粒大小均匀合适,符合鸡的食性;贝壳粉、骨粉等大小不一,影响啄食效果,其他细粉状钙质饲料均不宜用于补饲。

2.补饲时间在下午至夜间熄灯前均可,但以下午2~4时为最佳。据测定,鸡上午吸收的钙,大部分储存在骨骼中,而下午或晚上吸收的钙,才直接用于当天蛋壳的形成,而且下午2~4时是鸡一天中采食高峰,食欲最旺,吃得最快最多。

3.补饲数量补饲钙料的数量要根据鸡下的软壳及薄壳蛋所占的比例而定。一般以软壳和薄壳蛋基本消失,鸡不愿啄食钙料为合适。若蛋壳不光滑,出现了突起的钙点,则说明补钙太多。通常每100只鸡每次补饲以0.5公斤左右为宜。

猪场的标准化管理 篇10

1 选择环境良好的饲养场址

环境对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极大, 因此要为猪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猪生活愉悦、无应激, 猪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 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 生产、生活、管理三区相对独立, 场址选择在居民区常年主导风的下风或侧风向处, 建议选择在果园 (石榴、桃树、梨树) 、林地, 荒山荒坡、滩涂地建造, 与不占用良田为宜。场址距离工厂、交通主干道、屠宰场等污染源3 km以上, 距离城镇居民区、公共场所、铁路等1 km以上。猪场设计合理, 坐北朝南方位, 猪场总占地面积按年出栏1头育肥猪不超过2.0~5.0 m2计算。

2 猪舍建造科学规范

猪舍建成双列式为宜, 宽8~10 m、房檐高2.5~3.0 m;窗户距离地面0.8~1.2 m, 间隔3~4 m安装 (1.2×1.6) m2的窗子。舍门设双开门, 猪舍外门一般高2.0~2.4 m, 宽1.2~1.5 m, 门外设坡道, 一律向外开启。入舍门口设置长1 m×1 m的消毒池1个。净道 (过道) (1.0×1.5) m2, 污道 (0.8×1.2) m2, 净道、污道分开互不交叉, 雨水、污水分离。猪舍间距至少10 m以上, 具备植物隔离带。猪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 并建有绿化隔离带。建造沼气池, 实现粪污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舍内通风透气, 冬暖夏凉, 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符合无公害畜禽生产要求, 实施“全进全出制”的饲养工艺。

3 具备生猪生产设施

妊娠母猪用单体限位栏, 限位栏可以限制母猪转身和后退, 采用金属结构, 长2.0~2.3 m, 宽0.6~0.65 m, 高0.9~1.2m。产仔母猪用产仔栏, 产仔栏下部设杆状或耙齿状, 使母猪躺下时不会压住仔猪。产仔栏长2.0~2.2 m, 宽0.6 m, 高1.0~1.1 m;断奶仔猪用保栏, 保育栏提倡原窝饲养, 每栏养猪8~10头, 长2.0~2.2 m, 宽1.8~2.0 m, 高0.8~1.0 m, 隔条间距80~100 mm, 配采食槽和饮水器。

4 饲养、引进优良品种

采用自繁自养方式养猪, 品种要选择具有生长快, 耗料省、瘦肉率高, 市场竞争力强的PIC猪、DLY猪、LY、YL杂交仔猪, 三元杂交仔猪。若需要引进种猪时, 必须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猪场引进。若要购买仔猪, 应从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猪场购进。

5 供给优质全价饲料

根据生猪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 供给不同的配合饲料。建议仔猪饲喂希望、正大、普瑞纳等正规厂家生产的猪无公害系列品牌饲料, 而商品育肥猪用浓缩饲料、预混料严格按照说明书配制自有粮食作物饲喂。要保持粮食作物的多样性, 不同饲料各有营养特点, 多样性才能起到互补作用, 使营养平衡, 全面得到满足, 并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减少氮、磷等某些重金属的排放, 降低环境污染。

6 良好的饲养管理

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养猪工作, 场内兽医人员不准对外诊疗猪及其他动物的疾病, 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配种工作。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 少喂勤添, 防止饲料污染腐败。转群时, 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 分别进行饲养, 饲养密度要适宜。每天打扫猪舍卫生, 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 地面清洁。定期投放灭鼠药, 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 并做无害化处理。选择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控制。环境清洁卫生, 防暑降温, 防寒保暖, 保持栏舍干燥和生猪安静。不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泔水、变质、发霉、生虫或污染的饲料。

7 合理安全的防疫措施

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除实行春秋两季普打、平时补打外, 还要根据当地情况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并作好免疫登记。使用的疫苗应符合“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的要求。建议使用国家兽药典收载的兽用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严格掌握兽药的用法、用量和休药期, 禁止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或已被淘汰的兽药。禁止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兴奋剂 (瘦肉精) 、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剂时, 在育肥猪出栏前, 按使用规定执行休药期。不饮用有害物质和细菌超标及被污染的水源。

8 有效的卫生消毒措施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要经过更衣、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 必须进入生产区时, 要洗澡、更衣、换鞋、消毒后方可进入, 并按指定路线行走。要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不破坏设备、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广谱、高效、低毒的消毒剂。猪舍周围环境每1~2周消毒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 每半月或1月消毒1次。在大门口, 猪舍入口处的消毒池液要定期更换。每批猪调出后, 彻底清洗干净圈舍、设施及周围环境, 并采用喷雾或熏蒸方式进行消毒。

9 具备完备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上一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下一篇:政治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