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课程

2024-09-18

政治学课程(通用12篇)

政治学课程 篇1

政治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对大学本科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掌握好政治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可以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牢基础。但由于教学中长期存在着偏重理论灌输而轻视学生能力培养, 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而轻视学生主体作用等问题, 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对政治学课程兴趣不足, 单纯追求学分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 极大影响了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因此, 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潜能,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政治理论知识, 使政治学的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成为政治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放式教学就是本着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为宗旨, 主要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而言,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 通过创造一个开放的交互的教学环境, 其最本质特征是, 打破以往教学中“问题-结论”的单一封闭式过程, 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解答问题, 掌握结论, 而是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政治学课程开放式教授法

在多年的政治学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轻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理论灌输而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教学方法与学生特点脱节;讲解过程中说教成分多等诸多问题, 是高等院校政治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高校的学分制有关, 学生以学业为重单纯追求学分, 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是为了拿学分而学习政治学。当然,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应该是最主要原因。因此,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 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应该成为政治学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向。政治学开放教学模式就是要摒弃以课堂为中心, 通过一系列的变革, 改变传统的偏重系统知识传授而忽视全面发展、偏重认知能力而忽视心理素质、偏重机械重复而忽视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体系, 使课堂教学联系社会实际, 走向社会。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摒弃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教学方法。我们认为, 开放式教授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教师教学观念要开放。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教育历来强调“师道尊严”。教师“闻道在先, 术业有专攻”, 理所当然有资格对学生“传道”。多年来教师就是这样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 致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畸形的依存关系, 也正是这种关系使得政治学的课堂缺乏生机。对此, 开放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冲出“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交给学生, 多给学生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权利, 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管理者、组织者的身份, 力争成为交流者、咨询者。其次, 树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 即以学生的“学”为重心,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之渔”应该成为教师的最高教育境界。

其次, 教学内容的开放。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在政治学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选用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教材;二是通过“新知”的引入, 即及时把国内外最新的政治学研究成果充实进课堂, 使学生能够关注前沿;三是通过政治学原著选读, 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重视政治学原著的选读。每学期开课之前先列出原著读本,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其中的一部进行阅读, 要求写出读书报告。 (2) 借鉴和吸收西方政治学读物的理论知识, 如美国的迈克尔·罗斯金等人的《政治科学》, 罗伯特·达尔的《现代政治分析》等是我们主要的参考读物。 (3) 关注前言理论, 经常浏览权威刊物《政治学研究》和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 及时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及时补充最新媒体信息。 (4)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合,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主人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再次, 课堂教学方法的开放。在政治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 其特征是教师讲学生记;课堂以教师为中心, 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考试背笔记;“学政治”变成了“背政治”等等。对此, 我们把开放式教学方法运用到政治学课堂教学中, 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 (1) 无论是讲解抽象的概念还是原理都采用个案分析法, 教师起到引领作用, 通过师生互动, 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与交流、辩论与对话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 学生可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在讲解政治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时, 采取不预设答案和结论的方法, 主要以学生为主体, 开展讨论式、报告式教学。 (3) 采用多媒体授课, 重视网络课程建设。我们从2006级学生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 经过几轮教学, 政治学课件正不断完善, 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同时, 我们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政治学作为省优秀课程已经参与到网络课程建设当中, 课程相关资料已经上传到网络, 网络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正逐步得到完善。

二、政治学课程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 是指学生主动利用各种学习媒体有目的地独立学习的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强调, 教师将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而是让学生学会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 使学生终身受益。该模式力求使政治学课堂成为“课前复习的汇报课”, 学生探索问题的“研究课”, 课后实践的“指导课”。具体做法就是强化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做课题研究, 即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由组长负责自行组织学生做课题研究, 课题多半是自主选题, 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 经老师审查后就可以进行研究。先是学生在规定时间自主研究, 定期向老师汇报, 经过老师点评后再对研究内容进行修改, 如此反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高。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这种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提供给学生的是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促使学生去关心社会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 完善人格, 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三、政治学课程开放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考核方式是贯彻开放式教学理念、启动和深化其他教学环节改革的导航器。因此, 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即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 探索开放型试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型试题以某个实际问题 (多为时事热点问题) 为切入点, 鼓励学生对试题积极置疑, 大胆想象, 独立思考, 各抒己见, 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此外, 还应从单一的闭卷考试向多种考试方式 (如口试、论文答辩、读书报告或调查报告等) 相结合转变。与考核方式相对应, 评价方式也要实行多元化, 评价标准由分数制转变为等级制, 评价主体由教师评价让位于学生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等综合评价相结合, 确立积极、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从重学生的成绩评定向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行为品德等综合素质提高的转变;评价的过程由过去只注重知识掌握的程度向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转变;评价的方式由过去只注重教师评价向注重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转变;评价的结果由过去只注重量化评价向注重质性评价转变。总之, 这种开放的教学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开放式教学如何“放”

“放”是一个策略, 也是一种教学手段, 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去, 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探究。通过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们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师生关系上, 教师能够转变角色,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最终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导演”;学生最终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

参考文献

[1]李恒俊.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和实践[J].中外教学研究, 2006, (06) .

[2]谢桂娟.政治学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08, (03) .

政治学课程 篇2

一、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内容共分九讲,分别是: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主要介绍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阐述作为政治学研究对象的政治究竟是什么。(解释政治学是什么)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道、墨、法等学派政治思想的特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解释政治学如何演变而来)

第三讲《政治权力》:主要介绍政治权力的含义特点、实施方式、分配原则以及与政治权力相联系的政治合法性。(解释政治围绕什么而展开)

第四讲《政治结构》:主要介绍国家、政府、政党、社团组织等政治主体。(解释谁[什么]在从事政治活动)

第五讲《政治制度》:主要介绍国家结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解释政治活动遵循什么规则和程序)

第六讲《政治行为》:主要介绍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参与等政治行为,重点介绍政治管理中的政治决策。(解释政治活动做什么事情)

第七讲《政治文化》:主要介绍政治文化的含义、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政治社会化。(解释政治活动在什么文化环境中进行)

第八讲《政治价值体系》:主要介绍正义、平等、权利、自由、宽容、民主等政治价值观念。(解释政治活动追求什么价值目标)

第九讲《政治意识形态》:主要介绍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等政治意识形态。(解释政治活动遵循什么理念)

二、主要知识点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对政治的不同解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关于政治的定义。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学习研究政治学的意义。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墨家政治思想的特点;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三讲《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含义。政治权力的特点。实现政治权力的两个方面;实现政治权力的三种基本手段和策略。政治权力分配的精英主义模式、多元主义模式、法团主义模式、马克思主义模式。政治权力分配的合理原则。政治合法性的含义。韦伯关于合法性的三种类型。现代政治关于合法性的观点。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第四讲《政治结构》:政治体系的含义。国家的概念、国家的特性。国家元首的功能。立法机关的功能和职责。行政机关的功能。司法机关的功能和职责。政党的概念。政党的特性。政党的分类。政党的功能。社团组织的概念。社团组织的分类。

第五讲《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含义。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单一制和复合制。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君主制的一般特点;君主制的主要形式。共和制的一般特点;共和制的主要形式。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

第六讲《政治行为》:政治行为实施的途径和方式。政治管理的含义。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行为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政治决策的过程。理性决策模式、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官僚组织模式、信仰体系模式。决策评价的“三E”理论。

第七讲《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概念。政治文化分布研究、政治文化结构研究、政治文化类型研究。公民文化理论。政治社会化的含义。理解政治社会化的两个角度。作为文化传播过程的政治社会化。

第八讲《政治价值体系》:政治价值体系的含义。政治价值体系的作用。平等的含义。平等的种类。积极的和消极的权利观念。权利问题上的政策争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民主的含义。民主的三个核心特点。民主的种类。

政治学课程 篇3

关键词:高峰体验;课程;高校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39-01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高等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高峰体验课程应运而生。所谓的高峰体验课程就是通过改进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和愉悦性。作为一种以整合知识、连接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它顺应了科学、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得到了欧美等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中产生了重大影响[1]。我国高校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中普遍存在“低头族”、“手机党”,因此,美国高峰体验课程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具有指导意义。

二、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基于需要层次理论提出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体验,它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幸福感,个体能够感到强烈的快乐、幸福与欣慰,它也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这些感觉能使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到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马斯洛之后的学者科林·威尔斯在《心理学的新道路中》指出,高峰体验可以被复制,而其本身是一种能量的溢出。

三、高峰体验课程的特点

(一)探究性。

古语说:“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高峰体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每一组学生都被给予一定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是开放式的,没有现成的具体的答案,学生则利用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与各项技能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于调查研究、分析讨论、表达与交流等方式进行分工协作,获得知识并且激发自身学习的兴趣。这些都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二)合作性。

高峰体验课程将教师、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会聚到一起。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必须一起推进项目的行进,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不断从合作者那里获得灵感和启发。团队工作和合作对保证整个项目的推进和完成至关重要,学生们必须学会从合作者那里吸取力量,通过相互帮助来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

(三)愉悦性。

如果希望学生能够“乐此不疲”地享受认知过程,那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这样的认知方式,高峰体验课程正是这样的课程形式。在高峰体验课程中,学生会满心喜悦并且获得高峰体验,那是因为他们在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体验。

(四)创造性。

马斯洛认为创造性的本质特征是人性的健康和完美发展,高峰体验是创造性释放的集中体现。我们人为设置的高峰体验课程正式在还原学生的创造性本质。每个学生的心智中都具有创造性的底蕴,只有允许这些非理性、非逻辑、非现实的基础元素自由的表现,才能形成自我创造的迸发[2]。

四、高峰体验课程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启示

(一)置入研究型课题,提高课程的可探究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的讲授为主,缺乏研究性的学习机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我们应该借鉴高峰体验课程的探究型教学模式,置入研究型课题,增加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可探究性。比如,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引入新闻时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原理去分析时事中的问题。由于是时事,网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需要通过资料搜集和整理获得对事件的整体认识,然后再联系所学知识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二)创建学习小组,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大多是合班教学,一个班往往有100多名学生。这通常会呈现出两个现象:(1)为期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多数教师仍然不认识学生,或者只认识其中的几个;(2)合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基本为零。这两种现象背后隐藏了不同的问题:(1)教师对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再生。无论哪一点,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利的。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分组,每组给予特定的任务,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广泛,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更新教学方式,增加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在高校中,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冷漠态度大多源于课程教学的枯燥乏味。许多教师照本宣科,或者直接读PPT,无疑使学生更加厌恶这类课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加入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趣味性知识以及同学们感兴趣的知识。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讲到可知论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们讲讲在地球北纬30度发生的一系列没有答案的神秘事件,并且指出,虽然这些神秘事件暂时无解,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增强,事件神秘的面纱终将揭开。

(四)打造相对开放舒适的课堂氛围,彻底释放学生的创造性。

在高校的教学中,为了保障教学秩序,教师们往往会制定一些准则,不准学生说话,不准学生交流。实际上,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打造一个开放轻松的氛围尤为重要。比如,在课堂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质疑教师的观点,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向教师发问等等。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创造力才有可能完全释放。

参考文献:

[1] 刘小强,蒋喜锋.质量工程下的课程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69-76.

[2] 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62.

政治学课程 篇4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之现状分析

1.观念上重技能教育, 轻人文教育。

笔者在高职院校多年思想政治教学中观察发现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众多高职院校中, 思想政治工作普遍较为薄弱,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主要的精力投放在按照职业人才的标准制定的教学大纲及培养计划方面, 重视专业建设, 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观念上存在重技能教育, 轻人文教育的问题, 认为只要让学生学到了就业的技能与本领, 教学与科研水平上去了, 思想政治教育便可有可无。

2. 措施上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水平不高。

在师资安排上, 很多高职院校不愿意花高价聘请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导致从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人员偏少, 素质普遍不高, 思想品德教育课往往流于形式。在重视程度上, 由于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足, 很多奖惩制度、激励机制都偏向于专业课教师, 致使思想政治教学人员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此外, 在硬件、软件等配套设施上,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的教学时间、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都得不到有效落实, 也影响到了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

3. 成效上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不足。

近年来, 高职院校虽然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取得了一定之成就, 但不可否认的是, 学生的政治素养及道德素养却得不到有效提升, 甚至呈现出下降之趋势, 学生党员的数量远远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虽拥有一技之长, 但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及约束自己, 组织纪律性不强。

二、探索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及实训室建设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应立足于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之培养,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及心理素质水平, 通过相关实训室建设的探索, 寻找一条符合高职学生需要、能够最大限度被接受的思想政治改革的新路。目前, 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门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理论教育是基础, 是形势发展的主要渠道, 适当加入实训教育,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印象, 取得更为务实之效果。对于实训室的建设,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实训室建设以展示为核心。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 实训室的建设可围绕展览为中心, 划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线索、近代中国历史的国情线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线索、理论线索等几个方面, 根据各自之间的关系作相应的图片展览:

(1) 依据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 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图片展览。

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典型图片, 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 或者由任课老师在带领学生参观的过程中以口头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讲解。可以以历届全国代表大会为主要逻辑线索进行讲述安排, 并加以参照对比, 向学生展示党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让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全过程, 从而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涵。

(2) 以人物为主要线索, 介绍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形成之过程。

在实训室的图片展示区中, 应介绍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 对当时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之结晶。在图片展示过程中, 加以影像记录的直观播放, 将更为学生所接受。

2.实训室建设以多媒体教室为核心。

建立影像资料库。凭借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优势, 下载或者购买相关影像资料, 题材内容可涉及中国革命历史、人物传记、当前中国外交关系等, 尤其注意影像资料的时效性, 通过前后中国外交关系等内容之比较, 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崛起之历史进程,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激发学生奋斗之激情, 明白肩负着的历史使命。此外, 教师作为引导者, 应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结合, 培养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历史事件的习惯,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结语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实训室目前只有少数院校开展, 相关经验还在不断积累中。这种探索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 也为新时期高校公共政治课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周志近, 夏晓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时空.2009 (12)

政治学课程 篇5

摘要: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体会

1、创新教学方法-用函数式“细”化经济、哲学道理 作为人文学科的高中政治学科,带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但它的科学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科学性的角度讲,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

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因为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

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 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再如:教授《哲学生活》中“量变与质变关系”时,可以用一次函数公式y=kx表示。y表示发生质变的最终的量,k表示每次变化的量,x为频率。“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都是k太微小而x特别大最后达到了目的。但这不是唯一可取的途径,更不是当今时代所推崇的方法。如果x不能特别大,那么就要使每次变化的量k变得大一些,也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创新,改变事物的结构。这样,“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道理才更全面。

2、注重过程细节-用新素材“亮”化课堂教学 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

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应重在过程中细节的处理。目前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编制教材的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因此下一步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掀起一浪高一浪的高潮。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景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就向学生讲述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土而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当

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3、拓展备课视野-用大备课“厚”化教师底蕴 备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准备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区分,广义备课也叫大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教师的一堂好课包含了他一辈子的教学修养,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特有的教育素质,确实对于他上好一节课起了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终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顽强进取,对业务精益求精。广义而言,教师为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进行的进修、培训及自学等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都是备课的范畴。广义备课主要工作是:系统学习不同版本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学习与本课程前后有联系的相关课程材料;经常翻阅有关的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收集与教学有关的鲜活素材;还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多参看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章。信息化社会,尤其要重视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查找文献、收集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广义

备课,既包括一个教师的知识量的储备和增添,也包括其日常见闻的广大和人生经历的丰富,还包括其人文思想的加深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因为一个教师的学识、见闻、经历、体验、思想,都可能被经意或不经意地在某个时间带进课堂,成为他教案上看不见的部分,化为影响学生的雨露和养料。

政治学课程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中学政治教学的困境 教学评价体制改革 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

2011年版中学政治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实施以来,到2013年7月已经完成了一届学生的完整教学工作,分析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对于找到改进的途径和办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和养成健全的人格或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政治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观念上提倡素质教育,但教学实践中奉行的仍是应试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确立了培养目标的三维标准,通过调整和改革中学政治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力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最终达到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三位一体目标。广大中学政治老师对新课改中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是接受、支持并拥护的,但面对与往常一样的考试和升学压力,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学生成绩挂钩,他们只能选择向现实低头,始终关注成绩、一切为了考试就成了教师的生存法则。对于学生来讲,由于平时思想道德水平的表现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不计入他们的考试成绩与考核标准,所以他们更关心的是考试成绩的高低,而不是教师是否实施素质教育。

2.占主导的教学模式仍是灌输式的一言堂

教学包含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两个部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教学从本质上就是合作与沟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师生关系,以学为中心,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更加有效的课堂环境。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不少政治老师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灌输也就成了最常用的方法。他们忽视了中学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平等、民主和合作的精神,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接受、储存知识的工具,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很少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变成了教师个人的表演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被动学习中被磨灭得消失殆尽。

3.教学内容仍显空洞、抽象,脱离现实和生活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联系社会、贴近学生。我们处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信息的更新日趋加快,任何一种新理论一旦写入教材就意味着可能已经落伍;我们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怎么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共同理想和中国梦上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政治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还要备时政、备生活、备热点,精心组织,才能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设计缺少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缺少与热点时政的结合,缺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4.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储存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中学政治课程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政治教师常常不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活关切,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教与学相脱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既不能从教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更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升华。

5.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步和提高。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评价体制严重滞后。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仍然以考试评价为主要标准,淡化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强调绝对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评价的内容侧重于知识的考核,放弃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方法拘泥于定量分析,缺少切实可行的定性评价体系。导致一切教育活动围绕考试转,心理发展评价普遍缺失,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2]。

二、中学政治教学推行和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出路

1.教学观念上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其科学的内涵和要求。完成三维目标的过程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就要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样才能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三生教育”与“三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分阶段分层次设计德育目标,在进行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活动中,狠抓正确价值观的引领,逐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模式上探索互动合作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要摒弃“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灌输型一言堂教学模式,就必须重新认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本质及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学生探讨,适时分析、点拨和引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及时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来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一种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也让教师教有所成,因付出而快乐幸福。教师应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作为可以充分挖掘利用的稀缺资源,尊重它、保护它、开发它,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能勇敢真实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3.教学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实现生活化教学

中学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坚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原则。就知识教学而言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能力培养而言要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而言要体现社会的发展要求和赋予教学内容情感色彩。基础教育的改革应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学科特长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有个性、有特长地发展。中学政治课程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力关注和生活情感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才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在国家处于教育发展阶段的时候,关注的是教育的普及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看重的是入学率和升学率;当国家开始迈入教育发达阶段时,更关注的是教育的人文性和国民身心的健康发展,看中的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塑造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应根据个体差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差别多样、各有特色的新型人才。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锻炼意志、弥补不足和发展特长。

4.教学方法以探究式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内容决定形式

中学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培养目标的三维性决定了任课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科学的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巧妙利用一切教育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正能量与学校教育体系设计有机结合,实现民主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要身体力行,以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塑造学生。

(2)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

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质疑、参观、访问、讨论、研究和情境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有个性地学习。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探究就是体验、研究和感悟的过程,需要教师创造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选择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学与不学、学多少、是否用心学的心理指向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创造就是以创新思维来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由旧理论推理出新理论,从老知识推导出新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自身的发展。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众人的大世界,靠沟通、团结和合作来维系;一个是自我的小世界,靠独立、个性和梦想来经营。融入众人的大世界,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成长自我的小世界,是一个人保持快乐的源泉。真正的教育不是要叫人放弃自我,在众人的影响下走向雷同,而是丰富和完善自我,在众人世界和自我世界间架起一道沟通、合作的桥梁。中学政治课程的教学活动就是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轻松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和不断成长[3]。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推行现代化的教育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还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之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达成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在中学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革新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机房、音像资料和智能手机,定制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的新型课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只要是学生关注的问题、感兴趣的知识、欠缺的技能,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手段只有现代化、生活化和实践化,贴近学生实际,满足社会需要,才能为学生所喜欢,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6.教学评价科学化,增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比重

针对以往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评几乎为空白的弊端,应调整教学评价中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构成,大幅度增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比重,实现政治课程教学考核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唯考试成绩论的旧观念,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观和价值观入手,建立科学、灵活、多样的考评标准。就评价对象而言,要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彰显政治课程的德育性质;就评价体系的特点而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相对评价,淡化绝对评价,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就评价方法而言,要把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刺激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的进程。德育性质是中学政治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根本属性所在,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评价必须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核为主要方面和重要内容,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吴春华.中学生心理发展评价在当前学生评价中的缺失[J].现代教育科学,2013(8).

[2] 孟庆男.论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方略[J].教育探索,2006(4).

[3] 刘艳,王德清.健康课堂的营造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6(22).

[4] 蒋振法.为中学政治教学插上多媒体的“翅膀”[J].吉林教育,2012(25).

[作者:杨继昆(1966-),男,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哲学学士。]

初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初探 篇7

一、要树立新课程的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的全新内容和结构对每一位初中政治老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每一位相关教师对自己有信心, 相信自己的能力, 积极钻研新教材, 研究新问题,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就会在探索教育教学新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努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之于鱼, 莫如授之于渔。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等于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我在每学期的头一节课都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依据新课程的要求, 指导学生课前如何预习;课堂上应如何听讲、思考, 如何活动、讨论和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如何做练习题, 如何复习及如何进行记忆等等。另外,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在班上选出一些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 让他们总结出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课堂上让他们介绍给大家, 一起分享成功的经验, 使学生掌握比较贴近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

三、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难, 但要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学习中, 还得需要持之以恒, 形成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政治的教学变得轻松自然,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比如, 我所教的中学的学生, 刚开始上新课程的时候, 根本无法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在活动时, 往往不知所措, 缺乏主动思考意识, 对讨论也不习惯, 课堂发言消极, 甚至一言不发, 课堂气氛沉闷, 预备好的教学方案无法顺利实施。让学生习惯独立自主的思考、积极的讨论是新课程是否能成功教学的关键。于是, 我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采取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手段, 在课堂上规定凡是点到发言的同学, 就必须站起发言, 否则就唱一支歌或讲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等等。总之, 必须站起开口说话, 以锻炼学生课堂发言的胆量和养成他们自主思考、积极讨论的习惯。

但是,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慢慢地在政治课活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与此相反的情况。由于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且又比较调皮, 在课堂活动中时有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发生, 显得课堂纪律比较乱。我认为, 处理这一矛盾首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切不可矫枉过正。使先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在平时教学中我尽力多鼓励、多引导学生, 少训斥、不挖苦学生, 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给每一个学生以学习上的信心和帮助, 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一切相关的积极情绪。在严而有度的原则下规范课堂教学秩序。

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高中政治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篇8

传统的政治课程教学方式,以应试教育为目的。长期以来,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育方式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俄国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和课程教学有着紧密关联的话:“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在吃透教材,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作了如下探索。

一、强调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为学而学,显得非常被动,只是为了考试而学。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下,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能动性学习能力和个人独立处理能力的逐步提高,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使得学生增加自信心,把学习的过程当成与老师共同探究和合作的过程,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我在讲解“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同学们假设自己就是一个国有控股公司的总经理,并以总经理的身份,作述职报告,谈经营策略,把课堂模拟成股东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阐述如何处理经营者、所有者、职工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让学生充当主角,直接体验“角色”。在课堂上,学生们争相参与,积极发言,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要教会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做人的常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引导学生以多角度、多层面的视角观察社会,教导学生如何分析社会问题,如何评价社会现象,如何解决身边发生的实际情况,促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增强拓展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将课程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慰问孤寡老人,参观工厂车间,游览公园美景,让学生不再将思想道德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而是从实践中做到言行一致。

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政治新课标树立了“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价值观,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传授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文明、高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完整、和谐的人。

高中政治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换句话说,上好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利用各种方式,予以正确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科学文化素质,又具备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四、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

按照政治新课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经过学习,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要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感。鉴于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形成平等交往和积极互动的关系,组织学生参加多种道德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助人过程的快乐情绪。同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从模仿到主动实施,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并进而成为做人准则,提高人格修养。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强化个人的素养和教学能力,一方面起到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用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老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境界,言传身教,让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老师的影响和渗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

其次,老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这门艺术。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学生,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学习,另一方面要认真研读新课标与教材内容,精心备课,采用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高中政治课程不再枯燥无味,从而改变以往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被动地“填鸭”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总之,强调体验学习法;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在指导学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是上好高中政治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上好政治课的前提。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肯定还有很多,老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拓宽方式方法,既要灵活,又要紧随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浓厚兴趣,切实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学好政治课程。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强调对高中生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体验学习法;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在指导学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强化个人的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标内容要求。

政治学课程 篇9

一、新课标理念体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新课程标准继续强调原教学大纲提出的思想政治课“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的基本理念, 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要求。当今时代, 整个世界都处于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发展变化之中, 知识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 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生理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不能再抱着一本“通书”用到老的观念, 要立足于时代变化的实际, 立足于学生实际,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不断丰富专业知识,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有机统一起来, 把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从学科特点来看, 也必须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与其他学科比较, 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担负着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任务。作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顺应时势的发展, 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而难免会造成课本的一些观点与现实有些出入的现象。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具有敏感的政治触觉, 要站在时代制高点上, 及时把握并做好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 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新课标理念体现了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新课程标准在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两者都着重强调了“生活实践”这一共同特性。首先,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强调了“以生活为基础”的基本理念。这样切实地把实践与认识有机结合了起来, 因而无论是从教师的教, 还是学生的学方面来说, 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变得不再是那么陌生, 不再是那么的遥远和高深莫测了, 而让人感觉它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其次, 新课标“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性, 这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 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 新课标强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 适应社会, 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这种通过学生自己参加实践所感受到的认识要比单纯由教师传授而进行机械记忆的认识深刻得多。因此, 在新课改下, 教师一定要注重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三、新课标理念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 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思想政治课这一标准理念的设定, 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 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而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 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新课标理念体现了矛盾的观点

政治学课程 篇10

一、中学政治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观念上提倡素质教育,但教学实践中奉行的仍是应试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确立了培养目标的三维标准,通过调整和改革中学政治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力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最终达到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三位一体目标。广大中学政治老师对新课改中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是接受、支持并拥护的,但面对与往常一样的考试和升学压力,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学生成绩挂钩,他们只能选择向现实低头,始终关注成绩、一切为了考试就成了教师的生存法则。对于学生来讲,由于平时思想道德水平的表现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不计入他们的考试成绩与考核标准,所以他们更关心的是考试成绩的高低,而不是教师是否实施素质教育。

2.占主导的教学模式仍是灌输式的一言堂

教学包含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两个部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教学从本质上就是合作与沟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师生关系,以学为中心,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更加有效的课堂环境。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不少政治老师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灌输也就成了最常用的方法。他们忽视了中学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平等、民主和合作的精神,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接受、储存知识的工具,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很少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变成了教师个人的表演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被动学习中被磨灭得消失殆尽。

3.教学内容仍显空洞、抽象,脱离现实和生活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联系社会、贴近学生。我们处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信息的更新日趋加快,任何一种新理论一旦写入教材就意味着可能已经落伍;我们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怎么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共同理想和中国梦上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政治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还要备时政、备生活、备热点,精心组织,才能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设计缺少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缺少与热点时政的结合,缺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4.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储存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中学政治课程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政治教师常常不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活关切,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教与学相脱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既不能从教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更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升华。

5.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步和提高。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评价体制严重滞后。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仍然以考试评价为主要标准,淡化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强调绝对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评价的内容侧重于知识的考核,放弃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方法拘泥于定量分析,缺少切实可行的定性评价体系。导致一切教育活动围绕考试转,心理发展评价普遍缺失,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2]。

二、中学政治教学推行和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出路

1.教学观念上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其科学的内涵和要求。完成三维目标的过程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就要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样才能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三生教育”与“三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分阶段分层次设计德育目标,在进行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活动中,狠抓正确价值观的引领,逐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模式上探索互动合作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要摒弃“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灌输型一言堂教学模式,就必须重新认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本质及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学生探讨,适时分析、点拨和引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及时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来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一种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也让教师教有所成,因付出而快乐幸福。教师应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作为可以充分挖掘利用的稀缺资源,尊重它、保护它、开发它,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能勇敢真实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3.教学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实现生活化教学

中学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坚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原则。就知识教学而言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能力培养而言要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而言要体现社会的发展要求和赋予教学内容情感色彩。基础教育的改革应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学科特长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有个性、有特长地发展。中学政治课程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力关注和生活情感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才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在国家处于教育发展阶段的时候,关注的是教育的普及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看重的是入学率和升学率;当国家开始迈入教育发达阶段时,更关注的是教育的人文性和国民身心的健康发展,看中的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塑造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应根据个体差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差别多样、各有特色的新型人才。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锻炼意志、弥补不足和发展特长。

4.教学方法以探究式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内容决定形式

中学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培养目标的三维性决定了任课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科学的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巧妙利用一切教育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正能量与学校教育体系设计有机结合,实现民主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要身体力行,以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塑造学生。

(2)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

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质疑、参观、访问、讨论、研究和情境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有个性地学习。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探究就是体验、研究和感悟的过程,需要教师创造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选择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学与不学、学多少、是否用心学的心理指向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创造就是以创新思维来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由旧理论推理出新理论,从老知识推导出新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自身的发展。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众人的大世界,靠沟通、团结和合作来维系;一个是自我的小世界,靠独立、个性和梦想来经营。融入众人的大世界,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成长自我的小世界,是一个人保持快乐的源泉。真正的教育不是要叫人放弃自我,在众人的影响下走向雷同,而是丰富和完善自我,在众人世界和自我世界间架起一道沟通、合作的桥梁。中学政治课程的教学活动就是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轻松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和不断成长[3]。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推行现代化的教育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还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之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达成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在中学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革新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机房、音像资料和智能手机,定制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的新型课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只要是学生关注的问题、感兴趣的知识、欠缺的技能,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手段只有现代化、生活化和实践化,贴近学生实际,满足社会需要,才能为学生所喜欢,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6.教学评价科学化,增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比重

针对以往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评几乎为空白的弊端,应调整教学评价中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构成,大幅度增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比重,实现政治课程教学考核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唯考试成绩论的旧观念,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观和价值观入手,建立科学、灵活、多样的考评标准。就评价对象而言,要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彰显政治课程的德育性质;就评价体系的特点而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相对评价,淡化绝对评价,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就评价方法而言,要把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刺激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的进程。德育性质是中学政治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根本属性所在,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评价必须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核为主要方面和重要内容,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吴春华.中学生心理发展评价在当前学生评价中的缺失[J].现代教育科学,2013(8).

[2]孟庆男.论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方略[J].教育探索,2006(4).

[3]刘艳,王德清.健康课堂的营造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6(22).

新课程高中政治作业的探索 篇11

一、拓展作业形式,注重开放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政治作业留给学生的印象多是大量的读写背,异常死板。随着多角度、引趣式教学理念落实的深入,政治作业设计也应着眼于开放性原则。相对于传统作业针对个人、侧重知识测验等单一性特点,新课程下的政治作业面对的是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灵活的方式,以及更加自由的意识。教师可以让作业通过不同的展示渠道,如交流讨论、竞赛辩论、制图报告等,以最趣味的吸引和最活力的驱动带给学生别样的作业感受。例如,围绕世界和平与发展,分组合作,完成一期专题简报。这样的作业不但新鲜感十足,而且颇具挑战性,一下子就跨越了从个人到集体,从硬性答题到自由发挥的多个转变。而作业的收效也非常理想。有的小组积极搜集时政新闻;有的小组着重于历史对比;还有小组制作了图片专刊,可谓丰富多彩,灵气逼人。而在作业合作中,相互鼓励磨合的过程让学生们对作业多了兴趣,少了排斥,多了广阔的思路,少了固定死板。

二、增加作业层次,提升针对性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作业设计的层次突出并不强,导致没有针对性,而对学生的吸收程度如何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新课程强调人本理念,要对水平不一的学生们兼而顾之,对学生的作业问题要呈梯级化,难易分布。这样一方面能够顾全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作业的层次区分,真实地检测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难点所在。例如,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作业设计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概念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二人赏花,花艳景美,一人认为:花开得真好,另一人认为:心情好才感觉花美。”结合概念,说说二人的观点各属于什么?论述自己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判断看法与深入感受。问题难度从在书中就能直接找到答案,到需要开动思维判断,再到现实结合与概念吸收的综合论证,难度一点点增加,让稍弱的学生能够获得解答简单题目的信心,也让能力强的学生有一个递进巩固的过程。

三、强化作业实践,体现生活性

政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前的政治课堂中,实践教学已经引起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但作业设计却没有做到同步。实践基于生活,政治作业中的实践就是要让学生们以生活为基点,扩散操作意识,将学生们“从书本上背答案”的错误概念扭转过来。而是通过观察、收集、分析、总结等紧贴社会,形成实践意识,完成思维结合。例如,让学生们从自己的家庭环境入手,观察家庭及周边人群的消费所需,绘制一张社会消费详细分类图。学生们要切实走进现实生活,不能光动嘴问,而要亲自感受,比如跟妈妈去市场、超市体验一下消费需求,对亲朋好友发一发调查问卷,多搜集一些相关信息。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也非常乐意投入,他们所提交的作业也让人感到满意。通过实践体验得来的作业效果要比简单的书面问答要全面透彻得多。学生们的分类表没有一个是三言两语的,几乎都细分详情,让学生们谈实践的感受,大家也感触良多,作业实践,可以说,既是寻求答案的过程,又是深入探究的延展。

四、优化作业评价,导入主体性

作业评价是作业设计的最终环节,通常的作业评价都是由教师单方面来完成的。但这样单一的形式往往使得教师的个人判断成为检验作业的唯一标准。新课程下的作业评价就是要将固有的评价模式拓展向互动、多方的交流中。政治作业的评价具有更明显的主观意识,因此,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会是难得的意见吸收渠道,能够让学生听取多方意见,全面认识自我能力的优势和不足,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对作业“收集整理我国各地域文化的经典体现”进行评价时,我采取了让学生先互评,然后自评,最后我总评的方式。互评中,学生们看问题的独特角度往往让我欣赏,有的学生指出: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却有着延续千年的手工艺术、生活艺术等,这也是文化的表现。生生互评正是制造了这样的效果,以此为基础,其后的学生自评已经能够深刻投入了,教师最后的总结则发挥出启发点拨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要求融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更与国际教育形式相接轨,为学科发展制定了新的出发点。作业设计不能落在发展规划之外,而应该与课堂教学改革一体进步,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另一种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

政治课程改革之薄见 篇12

作为一名农村政治教师, 面对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该如何适应新课改, 该如何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 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一切教学改革都是在教育理念的变更中产生的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 以之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确立新的课程观。新课程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知识体系, 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 强调实践性、时代性,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主题、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课程内容整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把握教学的主导方向。2.要确立新的教材观。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多, 有大量的课例, 但有些知识点理论展开不足 (如经济学部分) , 如果简单地运用教材, 要么时间不够, 要么无话可说, 教学效果差,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要完成从传统的教教材到现在的用教材的转变, 要以新课标为依据, 对教材研究分析, 特别是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 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灵活、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要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目标, 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难易点和详略要求, 恰当处理和选择教学内容, 要对新教材有所取舍, 有所补充, 有所调整。3.要确立新的师生观。传统的师生观,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 教师在演独角戏, 学生是配角, 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要适应新课改, 就要树立新的师生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不应居高临下地要求学生接受学习, 而应放下架子,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 与学生交朋友, 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 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

其次,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必须勤练内功。在新课改下新课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俗语云, 要给学生一瓢水, 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更要大幅度的提高, 这样才能授人以渔。在如今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 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政治教师更要加强内在修为, 信其道, 亲其师。那么政治教师要注意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要有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基本功。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反馈的动态系统, 作为信息源的教师, 要懂得如何分析处理教材, 如何备课, 设计课型, 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又要通过观察、提问、复习、考核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情况, 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 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效果, 这是一个把教学理论、业务知识、教学方法及教育机制等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

要具有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和基本功。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中介。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好的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明理为基本方法, 教师的语言应简明、准确, 有条有理, 逻辑性强。在阐明理论观点时, 要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在联系实际时, 应力求真实感人, 生动形象;启发学生思维时的教学语言要富于思辨性、哲理性。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重要的基本功。

要善用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 是教师对自身的思维方式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思考。通过教学反思, 教师能建立科学、现代的教学理念, 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 只有不断反思, 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对教学进行诊断、分析、提高、创新, 才能不断进步, 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当然, 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具有其他多方面的基本功, 这是由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最后, 要创新学方法, 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初高中课程标准都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用具的选择”问题, 要求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幻灯、照片、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等教具辅助教学”, 这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出了方向性要求。传统的教学工具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比较强, 而学生要能理解深刻的理论, 并且消化、吸收, 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并不是易事。而电教化教学, 运用光、声、影等技术手段, 为教学提供了具体教学情境, 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情境与意境相统一, 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了教学效果。适时采用表演、辩论、演讲等灵活多变的手段, 可以为思想政治课注入新的活力, 但切记照搬照抄不顾学情校情, 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选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自古教学“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教师只有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猪场的标准化管理下一篇:中医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