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说明

2024-09-17

九年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说明(通用10篇)

九年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说明 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设计意图和内容结构简介

宋景堂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紧密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展开。《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勇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第一单元的主体内容,为后面的认清国情、肩负使命等教学内容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本单元由主题探究“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和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组成。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个人的健康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责任感的支持。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在培养责任意识方面,中学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责任”的概念模糊。一些中学生认为责任只是对成人或职业人员的道德要求,与自己没有关系;一些中学生对责任的范围认定比较狭窄,认为只有法律规定的才是应该承担的责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就不属于责任范围之内。

思想品德(九年级)培训资料思想品德(九年级)培训资料二是不能全面认识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一些同学在承担责任后获得回报时兴高采烈,一旦付出代价则垂头丧气。同时,一些同学面对责任采取能躲则躲、能逃则逃的态度,不能清楚地认识到逃避责任的后果,如失去人们的信任,受到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等。三是对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斤斤计较,一旦不能如愿则怨天尤人。

四是一些中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忽视或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没有勇于承认错误、自我检讨的勇气,是衡量中学生是否具有责任感的重要标志。中学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但自由与责任是统一的。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拥有更多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随心所欲,而是意味着负有更大的责任。一个人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自由。例如,我们在马路上骑自行车,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自由地在马路上来往。一些中学生往往只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犯了过失或错误时,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反省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责任的概念,让学生学会评估承担责任的回报和代价,理解无私奉献的行为对个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对培育“四有”新人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框分为两目,即第一目“我的角色我的责任”、第二目“谁在对我负责”。

什么是责任?责任来自哪里?当自身的角色发生变化的时候,肩负的责任有何变化?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了解这些问题,增强责任意识,更好地肩负集体、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这是设计第一目“我的角色我的责任”的主要意图。

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意味着不同的责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认真肩负起应负的责任,才能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社会,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从承担责任的角度把学生个体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其公民意识,也是设计该目的一个考虑。

认清自己的责任,敢不敢承担?如何承担?如何看待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些问题是第一目的逻辑延伸,也是把学生的责任意识化为自觉行动的重要环节。因此,第二目目题以设问的方式突出这一层意思。

第二目是从学生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展开的。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自信、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从社会的角度看,无数的人在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奉献社会,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才如此和谐、美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情感和理性两个方面认识到,“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应该具有责任感”,更好地报效社会和祖国。第二框分为两目,即“什么代价什么回报”、“我承担我无悔”。

撞碎了商店的玻璃,就应该赔偿;陌生人有了困难,应该主动帮助;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应该努力学习;作为班干部,就要多为同学着想„„这些都是负责任的表现。承担这些责任,就要付出金钱、努力、时间、精力等,但收获的是心灵的安宁、幸福和难以言说的喜悦,是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等。承担责任,既意味着付出,也意味着收获。收获的可能是物质的,但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财富。在第一框的基础上,第二框第一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有利于学生面对责任时作出合理的选择;在作出选择后,义无反顾地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走自立自强的人生之路。第二目“我承担我无悔”是第一目的深化。面对多种责任选择,面对不同的代价与回报,学生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但是作为社会的人,许多责任是不可选择而必须承担的。例如,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作为学生,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为公民,我们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等。这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这些不是“自愿”选择的责任,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逃避?还是“我承担我无悔”?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自我体会。但是,教材没有停止在这一层次,而是启发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把自己并不充裕的生活费挤出一部分,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有的人为了穷困山村娃娃的读书声,舍弃功名利禄,承受着孤单与寂寞;有的人舍身救人,事后却悄然离去„„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却不言代价与回报。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生活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人,我们中学生,应该敬佩这样的人。

应该说,什么是责任、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接受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但是,教材始终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升华,给学生一种亲近感。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从学生的成长逻辑来看,今天的中学生具有新的时代风貌,他们敢于挑战,富于创新,具有开放、平等、效率、竞争意识。但是,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例如,一些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过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讲实际、要权利,不愿意尽义务,对社会和集体只谈索取,不讲奉献,把个人得失看得很重,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而集体协作观念,服务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只愿意当主角,不愿意做配角,不愿意做基础性、服务性的工作;一些学生责任意识弱化,荒废学业、厌学、逃课、考试作弊、说谎、破坏公物、异性交往时行为不检点、迷恋网吧以及垃圾文化等;个别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公益性活动不感兴趣,觉得有利的就做,没好处的就不干,认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权利是近的、金钱是实的,主张放弃远的、抛弃空的、抓住近的、捞取实的;等等。凡此种种问题,都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在充分尊重和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尊重和关心集体、社会的利益?做一个敢于承担集体和社会责任的公民?第二课在第一课对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等问题进行一般性的探究之后,从“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两个角度进一步展开,意在启发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第一课与第二课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关系。

第二课分为三框,即“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一框分为“我是集体的一员”、“关爱集体人人有责”两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全书展开的逻辑起点之一,也是关系每个学生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大问题。第二课开门见山,说明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血肉相联的关系,强调集体应该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引导学生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逐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自己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对于中学生来说,如何做到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呢?这就过渡到第二目“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教材尽量从学生与学校这个集体之间的关系展开,如引导学生明确应该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在集体中善于求大同存小异等,以利于学生体验、感悟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引导青少年树立国家、民族意识,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教育目标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础上,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从公民的角度,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做到胸怀祖国,放眼天下,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地服务社会。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一个公民,要在明天肩负起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今天就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履行责任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考虑,第三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回归,引导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是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内在要求。随着学生年龄的日渐增长,九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呼唤,自觉地承担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重任,是每一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肩负起这一光荣的责任和使命,就要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了解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传播者,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培育者和建设者。只有全面、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祖国,学生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参加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服务。从这个角度考虑,第二单元设计了三课,即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中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仍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对学生的思想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甚至使他们感到困惑。例如,对外开放带来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什么发展还会引发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面对极少数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径,我们党和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原则立场?等等。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有利于释疑解惑,坚定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念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本单元的三课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相比较而言,第三课处于更为基础的地位。只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发展战略。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说,认清基本国情也是学生参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前提,是报效祖国的必然要求。

第三课共安排三框,分别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党的基本路线”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一框第一目“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通过从世界的角度展示中国的形象,揭示当今世界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我们国家,二是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第二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清我们国家的“家底”──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从逻辑关系上看,第一目与第二目关系密切,容易把握。第三目“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的有关内容可以放在“党的基本路线”中讲。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安排,而是在讲清楚基本国情之后,单独作一目列出来。这样设计,主要是更加突出党的指导思想的极其重要性,并启发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所以能够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靠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面对新的挑战,应对更多的风险,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第二框“党的基本路线”是第一框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所以如此,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了一条科学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中国就大有希望。”该框用两个目分别从“是什么”和“如何坚持”两个方面对党的基本路线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为着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国情,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内容作了具体说明。第三框第一目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第二目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思想意识,激励他们“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第三目主要介绍“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一国两制”理论及其实践、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等内容,增强学生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与第一课、第二课相比,第三课的内容有明显的提升,特别是理论性、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多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感悟、体验。例如,可以结合“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和学生的美好生活引导他们体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科学性,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必要性;结合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学习、借鉴的历史,理解“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深厚民族感情”和我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可以引导学生收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发生的变化,体会“一国两制”理论的科学性;等等。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我们国家如何才能适应世界形势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如何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状况如何?它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国家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对于正在睁眼看世界的中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全面了解这些问题,既是进一步认清基本国情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必然要求。

第四课共设四框,即“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现代科学技术对学生生活、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帮助学生感悟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道理。接着从一般与特殊两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第二目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认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道理。如果说第一目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第二目阐述的是“怎么办”的问题。

第二框分两目。第一目“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首先从世界的角度说明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接着具体讲述我国人口的现状、特点及引起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道理。第二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引导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各种表现及其严峻性,理解“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道理。

第三框分三目。第一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阐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深刻影响,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引导学生体会我国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第二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首先从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的道理;其次,引导学生从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国情出发,体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再次,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教育决定人一生的命运的道理;最后,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第三目在第一目和第二目的基础上指出两点,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应对世界竞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二是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从总的方面来看,第三框的三目是由总到分的关系。

第四框设两目。第一目“我们共同的家园”,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第二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从世界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这一世界性的问题及人类所取得的共识;二是结合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可以看出,这四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外来的和本土的,有进步的和落后的,有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融入世界,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本课由“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框组成。

第一框由两目组成。第一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感悟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影响。第二目“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会传统美德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框设计了两目。第一目“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第二目“民族精神我传承”,从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高度,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和义务,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这两框内容具有内在的联系。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又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对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多方面的深远影响集中体现在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上;中华文化的力量也集中体现在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力量上。两框内容体现了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增强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使命感上。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以前就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如同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从个体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处处都受一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但是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深刻地理解,甚至还没有意识它们的存在。因此,在讲这一课之前,请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对他们影响深刻的格言、警句;结合所学历史,收集有关我国历史、文学、军事、思想、科技、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史料;收集有关我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巨大贡献的史料,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材料;收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关爱国、自强、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材料;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宜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对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社会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领域。中学生要自觉地肩负为祖国献身、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更好地融入社会,就要在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从而更好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对第二单元内容的具体化,更好地了解第三单元的内容,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第二单元的内容。同时,第三单元对于帮助学生了解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共同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果说,本书四个单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三单元就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全书是一根完整的链条,第三单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把握好这一环,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重要基石。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人民通过什么途径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怎样行使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在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是什么关系?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我们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建议权和监督权?如何维护国家的安全?了解这些基本问题,对于引导学生维护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十分有益的。

本课共设三框,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和“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第一框设两目。第一目“人民怎样当家作主”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几点内容:一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方式;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三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及职权。第二目“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切国家机关要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应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第二框设两目。第一目“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等内容,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尊严。第二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从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根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度更加严格等方面,凸现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两目内容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共同服务于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维护宪法的尊严这一教学目标。

第三框设两目。第一目“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结合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培养学生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第二目“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政治义务”,意在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看出,这三框体现了知识、能力与行为养成的有机统一,重在培养学生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意把握这一课内容与前面所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可以从宪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根本任务、维护祖国统一等内容的理解。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能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什么要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公有制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还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活力的日益显现,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为什么还存在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要提倡节约?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有必要了解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等内容。

本课共设三框,即“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和“学会合理消费”。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感受身边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及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状况。第二目“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帮助学生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表现形式、地位和作用,理解“两个毫不动摇”;明确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原因。

第二框分两目。第一目“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主要启发学生了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第二目“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经济社会环境;作为个人,应该积极进取、努力创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贡献。第三框设两目。第一目“消费面面观”,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第二目“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意在鼓励学生逐渐确立科学的理财观念,做到合理消费。可以看出,这三框内容从国家和个人两个维度,帮助学生对我国的经济生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提高合理消费和科学理财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多凭借前面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可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体会“三步走”发展战略既鼓舞人心,又切合我国的实际;从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实际,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的道理;等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方面,可以结合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等事例,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体会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的道理;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四个尊重”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

在教学过程中请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导学生探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等内容,最好把基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上。有的学生家长在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工作,有的在效益不是太好的工厂工作,有的在私营企业中工作,有的自己投资办厂„„这里面有许多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资源、信息。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掘、利用好这方面的资源,做好分析、探究工作,正确引导,就能把课堂教学内容讲活。

第八课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文化形态上看,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还有西方文化等。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积极进步的思想观念是主流,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为所欲为等有害思想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并影响着中学生。由于中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辨识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文化的诱惑,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在这种情形下,给他们以入情入理的引导和启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不仅有利于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把握正确的航向,而且有利于他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第八课就是从这一角度设计、安排的。

该课共分两框,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灿烂的文明之花”。

第一框分两目。第一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这样几层意思: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先进文化的含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及要求。第二目“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先从总的方面引导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然后从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两个方面分说,最后从总的方面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第二框设两目。第一目“神州开遍文明花”,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体会其作用,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第二目“细微之处见行动”,在第一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活动,以实际行动浇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

可以看出,第一框主要介绍相关知识,第二框重在从实践方面加以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以收到以知导行、知行合一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引导学生链接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启发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把“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联系起来,加深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理解;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结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理解;等等。

请教师联系社会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例如,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这些活动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大力倡导这些活动?我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活动的?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对精神建设重要性的理解。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第一单元从公民责任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沿着这一思路,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认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前面三个单元的基础上,第四单元引导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生和生活中的压力,迎接美好的明天。教材从学生主体出发,最后落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上,旨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彰显人文关怀的精神。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放飞我们的理想”、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组成。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在21世纪,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党的奋斗历史,更好地认识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坚定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

本课共分两框,即“我们的共同理想”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第一框设两目。第一目“走近共同理想”,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目“同绘小康蓝图”,帮助学生明确这样几点:一是认识我国人民的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及其深远意义;二是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三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框分两目。第一目“代代相传的精神”,旨在引导学生明确: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第二目“艰苦创业与时俱进”,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实践需要创业精神的鼓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事业;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特别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解;联系前面学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等内容,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理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及其现实作用;结合开拓创新精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每一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实现理想的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是什么?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决定人的一生。但是,学习意味着承担方方面面的压力。人生充满选择,面对生活的岔路口,我们应该怎么办?迎接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明确努力方向,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未来的挑战,是本课的主旨。

该课共设四框,即“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未来道路我选择”和“拥抱美好未来”。

第一框分两目。第一目“给未来插上翅膀”引导学生感悟这样几点:理想就是我们在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家庭生活等方面追求的目标;理想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理想激励我们不断超越自己。第二目“通向理想之路”,启发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根据自己的理想规划若干个阶段性目标,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奋斗。第二框设两目。第一目“学习压力新思维”,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中有压力的存在是正常的,由此出现一些生理、心理反应,也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学习压力对我们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会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化压力为动力。第二目“从容面对考试”,帮助学生分析考试压力形成的原因,学会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掌握克服过度考试焦虑的办法,做到面对考试也从容。

第三框设两个目。第一目“生活的岔路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充满选择,多种多样的选择对我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生旅途中的岔路口,要慎重进行选择。第二目“学会选择学会承担”,引导学生在进行选择之前,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掌握必要的方法和策略;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任何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责任,要学会选择,勇于承担责任,做自己的主人。

第四框安排两个目。第一目“迎接社会新挑战”,引导学生明确,21世纪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开放的胸怀等。第二目“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注重引导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

学习、考试、挑战、选择、能力、素质、持续发展等内容,都与学生密切相关。在探究过程中,请教师多多了解学生平时的反应,关注学生存在的疑惑,结合教材内容给予有价值的启发和指导。面对学习和考试方面的压力,许多同学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本单元的有些教学内容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开放性的。请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拓展,不宜局限于教材。例如,关于21世纪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材主要从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两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其他的要求是通过探究活动展开的。在探究过程中,就要启发学生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生成新的知识。

九年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说明 篇2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116-1

一、调查内容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笔者设计了“九年级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调查问卷”。它包含五大块,共21个单项选择题。共发放问卷264份,回收问卷264份,总有效问卷264份。

1.语言技能

1.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

A.容易 B.基本能 C.困难较大

2.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

A.容易 B.基本能 C.困难较大

3.能用英语表演短剧;

A.容易 B.基本能 C.困难较大

分析与思考:突出问题是:“问题3”(24名学生选择了“A”,79名学生选择了“B”,161名学会选择了“C”占60.99%)有72%以上的学生对“听、说、读、写”这四方面自我感觉不错,尤其是“听、说”两项有87.06%的同学感觉不错,这说明在新课程下英语听说训练是卓有成效的。而对于“英语短剧”,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开展“英语短剧教学”,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表演的能力。

2.语言知识

此处突出的是“问题3”(36名学生选择了“A”,164名学生选择了“B”,63名学生选择了“C”)有87.5%的学生掌握或者基本掌握了“在日常生活中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交际功能。

1.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

A.掌握 B.基本掌握 C.困难较大

2.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

A.掌握 B.基本掌握 C.困难较大

3.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A.容易 B.基本能 C.困难较大

分析与思考:23.86%学生选择了“C”。教材——《牛津初中英语》对有关话题安排了较多的内容。说明在目前的农村英语课堂上重知识,轻实践的做法还是存在着的。这也提醒笔者在今后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具有真实交际目的的真实交际情景,只有真实目的交流才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和熟悉相关日常话题最有效的途径。

3.情感态度

此部分只有两个问题,问题1和2有191人选择A或者B,40人选了2个C。

1.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曲、讲故事、作游戏等

A.很喜欢 B.喜欢 C.不喜欢

2.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A.很喜欢 B.喜欢 C.不喜欢

分析与思考:《标准》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有72.35%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学习的喜爱,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唱歌曲等,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也能充分说明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呵护并培养了学生宝贵的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学习策略

此部分突出的是“3”(87学生选择“从不”)。

1.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汇;

A.能 B.基本能 C.从不

2.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A.能 B.基本能 C.从不

3.经常和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

A.能 B.基本能 C.从不

分析与思考:40.91%的学生从不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体会,说明老师和学生的双边交流过少。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帮助探索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贯穿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5.文化意识

此部分计了6个问题,其中存在问题较大的是问题3(116名学生选择“C”)。

1.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A.能 B.基本能 C.困难较大

2.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作出恰当的反应;

A.能 B.基本能 C.困难较大

3.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A.能 B.基本能 C.困难较大

分析与思考:72.72%的学生掌握了以上内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好的使用英语。而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阵地,教语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一些英语国家文化内容进行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文化背景。

二、结束语

九年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说明 篇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

册)单元说明第四单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四单元

课程教材研究所

温立三

根据这套教科书的统一部署,本册安排了两个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三、四单元),这是第四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阅读部分,选编了五篇课文,它们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和《山市》,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可谓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写法各异。综合性学习是结合《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展“探索月球奥秘”的活动,试图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都有较大收获。

一、关于阅读部分的几个问题

1.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

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而应该上成语文课;

根据师生所处的地域(城市或乡村)灵活处理某些课文内容(如《看云识天气》);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

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课外阅读),结合其他学科,开展科学活动;

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段,加强语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积累;

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改进过去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3.下面是对阅读部分几篇课文的处理意见,仅供参考。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联系学生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还要调动学生课外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先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这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过去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这固然没错,但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希望教师改变这种旧的处理模式。大家知道,这套新编教科书的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即使是后面四册,跟过去比起来,文体意识也大大淡化),而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教学时不必强调这是说明文,更不必大谈说明的方法,而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这篇课文对农村孩子尤有实际意义);二是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三是巩固复习第三单元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绿色蝈蝈》出自著名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之手,可谓是名家名文。教学这篇课文,可通过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通过讲述法布尔的故事,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决心。这是一篇科学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篇章,开一个读书报告会。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记叙文(教学时仍不必强调文体),写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人类登月。这一题材本身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读方式展开本课教学;要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要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的学习过渡到本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山市》一课是文言文,它所涉及的是一种科学现象,与“海市蜃楼”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探究;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象力,这一点值得学习。本课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因为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始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以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为重点;至于文言字词和语法的要求尽量放低或基本不作要求。

二、关于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想法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我们这次教材编写也是一个尝试。我们对“综合性”的理解有两个观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语文活动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这套教科书中,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探索月球奥秘”属于大型综合性学习,既重视对学生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更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本单元的活动目标如下:

了解月球的基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继续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简单获取资料的方法;

能用科学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科学现象;

在有所遵循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与联想,进行写作练习。

2.活动前,教师可作如下准备:

一份这次学习的时间安排表;

一份较详细的阅读书目和部分网址;

联系天文馆或天文台,以便带领学生参观;

与月球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和录像资料;

关于月亮的更多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每个学生一个文件袋(用于对学生进行档案评价)。

3.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下面提出几条建议供参考:

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开展此项活动。因此,教学时可灵活调整教材内容,要预先布置任务,不能“临时抱佛脚”。

争取半个月左右完成此项综合性学习任务。其中课内安排约3~5个课时(包括讨论课、写作课和评价课等);

除了安排上图书馆、上网、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成果汇报会、知识抢答赛外,其他可由学生课外自行组织活动;

注意不要与其他学科(如地理)传授的关于月球的知识相矛盾,也要避免与其他科学知识的重复,这里的侧重点应该是探索月球的人文内涵;

在每一个分项活动中,教师手头要有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备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条件不允许,可简化活动内容,取消参观和上网;但汇报会和写作任务一定要完成,即落实到口语交际和写作的练习上;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搜集材料确实有困难的,可组织学生重点阅读课本中所附资料,教师也可把教学参考中的有关资料印发给学生阅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

活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兼顾对学生进行知识(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和能力(围绕月亮搜集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过程(重视考查学生的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和方法(获得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等)三个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4.关于这次活动的评价问题。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每一阶段学生的表现拟好分值,给出分数,最后总评。可用档案评价(相当于形成性评价)和实作评价(相当于终结性评价)两种方法相结合,各占50分。档案评价即活动前先向每个学生发一个文件袋,学生将探索月球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研究计划、调查提纲、上课笔记、学习心得、观察日记、搜集的资料、图片、小论文、家长意见书、教师的评语等)放进去,并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活动结束后交给老师。这主要侧重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也检验学生对这一活动的情感和态度。实作评价这里主要是指汇报交流的口语表达能力、故事接龙比赛或小论文写作能力的评价,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可分别占25分。

三、这个单元对于今后教学的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祖国大地科教兴国蓬勃发展,有鉴于此,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成为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瞄准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这套新教科书以前所未有的目光密切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大量选编反映科学技术的各类体裁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设计了与科学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这里的单元说明中所谈的许多问题,如跨学科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相融合、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快速阅读能力,等等,对后面几册的科学单元具有普遍的意义,同样可指导那些单元的学习。这一点希望老师们注意。

2004-06-09

下载:

关闭打印推荐给朋友大

【上一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九年级企鹅说明文 篇4

在陆地上,企鹅活像一位身穿燕尾服大腹便便的绅士,走起路来一摇一摇,遇到危险,连跌带爬,狼狈不堪,很尴尬又滑稽。在水里,企鹅的翅膀(鳍)成了一双有力的“划桨”,把水使劲地往后划,速度可达25—30千米,一天可以游160千米。

企鹅中体型最大的企鹅那就要数帝企鹅啦!帝企鹅平均身高1。1米,身高与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那么高,体重有一个9岁小孩那么重,足有35千克以上。最小的企鹅名叫小蓝企鹅,与婴儿差不多,它有大约40公分的身体,1千克的重量。

南极虽然酷寒难当,但企鹅的身体不仅海水难以浸透,就连零下60℃的温度,也别想攻破它们保暖的防线,因为它们的磷片是光滑的,只要企鹅抖一抖,身体上的水就通通没有了。

企鹅最爱吃磷虾,它们每天平均吃0。75公斤,在南极捕食磷虾约3317吨,占南极鸟类总消耗量90%,相当于鲸捕食磷虾的一半。王企鹅和帝企鹅一次产一个卵,其余2~3枚。企鹅妈妈把蛋给雄企鹅,自己下水捕食,等企鹅宝宝出生了以后,企鹅妈妈则会把自己嚼烂的磷虾“呕”出来喂给企鹅宝宝。

九年级蝉的说明文600字 篇5

蝉的一生是漫长而又短暂的,地底的黑暗,让他更向往阳光,地底多年的准备,就在蝉爬出土壤的那一刻绽放。可蝉终究是丑陋的,污黑的身躯,短拙的足蜷在两边,毫无光彩。但蝉有着成为一代歌手的梦想。而这一刻,他也明白,在地表的光明下,潜伏着无数的危机与灾难。他需要蜕变,青年时代的蝉都懂得这一道理,适者生存,只有毫不言弃,才能不被自然淘汰。

中年时代的蝉已是身经百战,他自诩明白了自然竞争,对自己蜕变成为歌手已不报任何希望。他只想混一口饭吃的心理导致他萎靡不振。他也变得自欺欺人,认为没有昆虫可以成为歌手。他也失去了年轻时敢于与天敌作斗争的血性。现在的他,只求生存,不求生活。

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老年的蝉更显得苍老和无助,适逢晚夏,一切都显得美好而宁静,唯独是蝉,在树上悲哀地唱着令人烦躁不安的稀稀拉拉的歌,他思考着,不知自己能有多少后代能继续传唱这并不优美的歌,不知自己能否再次躲过螳螂的袭击,不知自己能否抵抗呼啸的风暴。他蜗居在树上,再也不展翅翱翔,放声歌唱。

秋风萧瑟,蝉明白自己的生命快结束了。恍惚间,他后悔了,他后悔自己没有努力,没有再次翱翔蓝天。他欲展翅,可岁月偷走了他的身体和灵魂,他从枝头上陨落,眼里充满了不甘——他死了。一群蚂蚁,勤勤恳恳地搬走了蝉,仿佛是无声的嘲讽。

九年级橄榄说明文600字 篇6

橄榄生产在福建省,它是青绿色的,果皮厚厚的,两端很尖,身体是椭圆形。橄榄野生于1300米以下的沟谷和山坡杂木林中,或在培育庭园、村旁。橄榄可以生食或渍制,药用治喉头炎、咳血、烦渴、肠炎腹泻。

新鲜的橄榄不是很好吃,加工后的橄榄却很好吃。加工后的橄榄长得奇形怪状,有的像一个鸽子蛋,有的像个橄榄球。而且它并不是青色的,而是棕色的,椭圆的身体上还有一点点“干草”。把橄榄凑近鼻子,会闻到一股清香,让人馋的直流口水。橄榄好像一块石头,硬硬的,不管你怎么捏它,都一动不动。

我拿着橄榄,左看看右看看,心想:这么硬,难道不会把牙齿咬掉吗?可看着它那诱人的样子,我忍不住舔了一下,橄榄身上的“干草”就像冰一样融化了。紧接着,我又咬了一小口,发现橄榄的果肉酸酸甜甜,还脆脆的,特别好吃,而且果肉越嚼越甜。吃完果肉,还剩下一颗小巧玲珑的果核,果核是土黄色的,比较光滑。

橄榄的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十倍,我想:一个小橄榄怎么可能等于十个苹果呀?橄榄不但有维C,还有17种氨基酸,果然名不虚传!

九年级橄榄说明文600字 篇7

空气里充斥着让人窒息的黑暗。

我赌气的将笔往桌上一摔,近日的种种烦恼一齐涌上,似席卷而来的海浪将我吞没。开学测试的血红,眼前作文的空白,还有就是这如一把大斧头斩断思绪的黑暗。

我烦躁地往后一摊,狠狠抱住头,只想驱走这纠缠不休的烦恼。恍惚间听到爸爸打电话的声音,许是在问这电什么时候来吧。

打开窗户,把头伸出去,想让晚风拂去心底的皱折。只见平日里万家灯火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夕阳还未完全湮灭便接替它的街灯也没逃过黑暗的侵蚀。月亮也藏在了高楼大厦间,却看见三两点星光在空中挂着,那么愚蠢,那么执着地闪烁着。这束穿越了千年的光线在一片黑暗中准确无误地进入了我的眼睛。

我愣住了。

三两点星光在一片夜景中极力释放自己的光茫,天真地近乎执拗,却仿佛撕裂时空,在这一片虚无混沌中打开了一扇天窗。为我的心泄下了一抹光亮,驱走了我心中的烦躁。

“叮”手机响了,毫不顾忌地照亮一方天地的光亮,晃得我失了神,应该是什么微博消息吧。

转过头,望着一片宁静的城市,完全没有了往日夜晚的浮夸华丽。

静谧得让人不敢相信。

这个城市好像从未休息过,每天晚上便在一片灯红酒绿中消磨度过。城市的灯光早已代替了那盏明月,活在了一片浮华中。

蓦地,房间的灯亮了起来,光芒把每个角落的黑暗都驱散了,心中的躁动早已化为从容,我捡起了笔,按下了手机的关机键。

许多天以来,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酸酸涩涩的,我却尝出了成功路上的甜。习以为常的夜空,黯黯淡淡地,我却看到了穿越千年的光芒。

青橄榄的苦,是追梦路上的甜,我甘之如饴。夜空星星的光亮,是平凡路上的希望,我从容接受。

九年级咖啡说明文600字 篇8

有关咖啡的故事有很多,熟为人知的便是牧羊人的故事:大约在纪元六世纪时,有位叫卡尔代的阿拉伯牧羊人赶羊去草原放牧时,发现每一只羊都像打了兴奋剂一般无比兴奋,而每一只羊都是因为误吃了一种红色的果实导致的,卡尔代也试吃了一些,果然精神百倍,刚好旁边有一位传教士,传教士将果实带回村里,煮开喝,从此咖啡豆便传开了,而红色的果实便是咖啡豆。

咖啡豆由两颗椭圆形的种子相对组成的,互相衔接的一面为平坦的接面,称为平豆,但也有个别是由一颗圆形种子组成,称为圆豆。咖啡豆一般为16毫米,最大的有20毫米,比一只蚂蚁还大8毫米。

咖啡豆分为白咖和黑咖啡,黑咖啡是最古老的咖啡,直接用咖啡豆磨,称为“清咖”,白咖啡适合华人,由曹远延先生发明的,加入了焦糖、牛奶等,有100多年的历史,相当于一个人的寿命。

当然,它最大的优点是,一、咖啡中的咖啡因可以增加肾上腺素,从而减少老年痴呆的可能性,在疲劳时可以喝几口,也可以提神。二、咖啡可以有效防止糖尿病的发生。但有好就有坏,过量服用会造成儿童多动症,增高高血压,老人和儿童都不宜喝,只能说,咖啡不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饮品。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篇9

单元整体说明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写景散文。其中第一、四两课都比较短,文字上没有太大障碍,可让学生自读,自行解疑,辅之以共同讨论。第二课是由俄文翻译过来的,除了开头、结尾两部分以外,中间部分是顺着溪水流向写下来的,依据作者的感悟划分层次,在弄清文章结构时,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第三课是旅游风光篇的解说词,作为文字材料来学习还是第一次。

“综合学习和探究”有单元内综合,也有课内外综合;有的是思考型,有的是讨论型,活动方式和需要的时间各不相同。写作与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和运用写景文章整体构思的方式,收集、整理、运用材料,以及写景角度的选择和转换。

单元整体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入体味作者的感情,并有所感悟。.. 3.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4.学习从各种渠道搜集、筛选和组织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单元重难点一览

重点

难点

1.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咱然

是人类之友。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

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通

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人体

味作者的感情,并有所感悟。

3.学习从各种渠道搜集、筛选和组织

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2.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

特产、风俗和民情。

3.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

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单元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的初中学习,学生已经阅读了相当数量的散文,具备了一定的散文知识和诵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后思考题和教师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活动。九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独立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从自然界中得到感悟和启示,提高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写景散文,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领会和掌握“吟哦讽诵”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和课后都要求学生多诵读,诵读的方式力求多样,并注意把诵读和思考结合起来。

1.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各个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体会它们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2.把握和运用写景文章整体构思的方法,以及写景角度的选择和转换。

3.理清作者思路,在弄清文章结构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

4.让学生先进行自读,自行解决疑难,对重要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

◆单元课时分配

共7课时

第1课《鼎湖山听泉》 2课时

第2课《林中小溪》 2课时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 l课时

九年级独木桥说明文600字 篇10

他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就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屋子里。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弗罗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这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才看清楚房间的布置,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这间屋子的地面就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动着各种毒蛇,包括一条大蟒蛇和三条眼镜蛇,有好几只毒蛇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吱吱地吐着芯子。就在这蛇池的上方,搭着一座很窄的木桥,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来的。

弗罗姆看看他们,问:“现在,你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

过了片刻,终于有三个学生犹犹豫豫地站了起来。其中一个学生一上去,就异常小心的挪动着双脚,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另一个学生战战栗栗地踩在小木桥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个学生干脆弯下身来,慢慢的地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

学生们没有做声。“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弗罗姆问道。“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学生心有余悸地反问。弗罗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问题,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心态对行为当然是有影响的啊。”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势单力薄、分析得太透彻、考虑得太详尽,才会被困难吓倒,举步艰难。倒是那些没把困难完全看清楚的人,更能够勇往直前。

上一篇:结婚游戏玩新郎下一篇:院子里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