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政治教学探讨

2024-11-09

新课程政治教学探讨(共12篇)

新课程政治教学探讨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课改不断深入发展。目前, 由于缺少对政治新课程的教学经验, 许多老师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或多或少产生不适感。笔者在初中政治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一些个人的经验和体会, 在此总结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要树立新课程的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的全新内容和结构对每一位初中政治老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每一位相关教师对自己有信心, 相信自己的能力, 积极钻研新教材, 研究新问题,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就会在探索教育教学新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努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之于鱼, 莫如授之于渔。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等于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我在每学期的头一节课都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依据新课程的要求, 指导学生课前如何预习;课堂上应如何听讲、思考, 如何活动、讨论和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如何做练习题, 如何复习及如何进行记忆等等。另外,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在班上选出一些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 让他们总结出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课堂上让他们介绍给大家, 一起分享成功的经验, 使学生掌握比较贴近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

三、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难, 但要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学习中, 还得需要持之以恒, 形成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政治的教学变得轻松自然,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比如, 我所教的中学的学生, 刚开始上新课程的时候, 根本无法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在活动时, 往往不知所措, 缺乏主动思考意识, 对讨论也不习惯, 课堂发言消极, 甚至一言不发, 课堂气氛沉闷, 预备好的教学方案无法顺利实施。让学生习惯独立自主的思考、积极的讨论是新课程是否能成功教学的关键。于是, 我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采取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手段, 在课堂上规定凡是点到发言的同学, 就必须站起发言, 否则就唱一支歌或讲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等等。总之, 必须站起开口说话, 以锻炼学生课堂发言的胆量和养成他们自主思考、积极讨论的习惯。

但是,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慢慢地在政治课活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与此相反的情况。由于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且又比较调皮, 在课堂活动中时有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发生, 显得课堂纪律比较乱。我认为, 处理这一矛盾首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切不可矫枉过正。使先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在平时教学中我尽力多鼓励、多引导学生, 少训斥、不挖苦学生, 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给每一个学生以学习上的信心和帮助, 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一切相关的积极情绪。在严而有度的原则下规范课堂教学秩序。

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如何是上好新课程的又一关键。学生只要有兴趣, 才会主动探究, 积极思考、热情讨论, 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从初中政治新课程来说, 活动内容占主要部分, 纯理论的东西却很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从生活经验出发, 去思考、去理解、去掌握课本的知识, 从而再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按传统讲课方法可以说没有什么内容可讲, 要引起学生兴趣关键已不在老师讲得怎样, 而在课堂活动搞得怎样?政治课的活动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参与进去了, 才能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比如, 我在上初一政治《保护自我》一课时, 设计了一个发生地震时, 该如何自救的活动。我先请同学们发言, 说说自己的自救方法。接着我把同学们的发言加以总结和补充, 并对地震的相关知识作些通俗的科学解释和说明。最后, 我在课堂上, 要求学生按刚才共同总结的应对方法, 了一次进行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模拟演习。我一声令下, 假设的地震发生了:有的同学迅速钻到课桌下;有的用书包护住头, 快速蹲在墙角下……这样, 关于发生地震时自救的知识学习了, 学生也有了切身的体验, 既增加了生活的经验, 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新课程学习的快乐, 从而提高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水无常形, 教无定法。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有信心, 并能从学生、教材等实际情况出发, 打破常规, 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就一定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有效地完成新课程的教学。老师和学生在教和学中都会收获自己的希望。

新课程政治教学探讨 篇2

2010年秋我省进入新课改。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怎样做?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之中的点滴思考,与大家交流、共勉。

1.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改对此,首先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在课改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追求教学设计新颖,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仍要求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这样严重制约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应建立一种新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

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2.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是学习的机器。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与与新课改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在新课改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即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重视课堂导入的方法运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而且能调节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般来说只有在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的情况下,才能让他们进一步掌握符合现代教育的学习方法,我们也才有可能培育出具有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责任感的、能自主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人。

日常生活中蕴涵的经济现象比较广泛,市场买卖、银行交易、无处不在的广告等无不隐含着一定的经济常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采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学生列举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生活与消费之神奇的货币”时,可用小游戏《说到什么想到什么》导

入:说到“经济”,想到什么?全班同学每人说一个答案、不能重复,看哪一类词汇、现象学生列举得比较多,教师加以引导的同时大家一起分析、归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要掌握理论,而且重在运用,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更让学生明白了运用的过程又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第二,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

其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教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学习方法。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教学也一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如何从无知的此岸到达有知的彼岸的方法。如:在讲“商业保险”时,让同学拿出自己的学生意外保险,让有赔偿经历的同学谈谈其过程和感受。通过一些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其二,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养成科

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课余时间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仅要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

首先,在备课时,应认真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在讲授《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课内容时,就应考虑到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各国之间的汇率不一样且经常会变动”这样的问题时,我就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计了这样的问题,并且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其次,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政性。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把积累到的材料分类分条标号记载,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再次,政治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乐于上政治课,从深层次上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课

新课程政治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政治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与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课堂教学策略包括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就是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策略进行阐述。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大多数教师已经接受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学生主体作用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程中习惯于让学生围绕着自己的思维进行,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难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将这种教学理念及时落实到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二、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应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选择内容时,要切实遵循“近、小、实、亲”的基本原则,选择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亲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从书本中学习认识到生活遇到的问题,还要使学生学会有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亲近社会。道德生活是深深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没有什么道德是脱离生活的。人们是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个体品德的培养,进行社会道德的改善和提升,而不是单单为了道德而道德。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学习过程是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都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他们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需适时加以点拨、激励,使同伴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最终达到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利用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课下聊天的时候,通常会对世界大事津津乐道,但是一旦上政治课,学生们变得无精打采,甚至哈欠连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能融合相应的时事新闻进行教学,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十分关心国家时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利用时事进行教学,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而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到“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的教学内容时,对于恐怖活动,可以向学生们讲解活动较为猖獗的“东突”恐怖组织,这个组织主要活动在我国,因此更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很好的结合时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五分钟时事”的栏目,将两人作为一组,搜集近几天发生的时事,一名学生在课前上台进行介绍,而其他学生则可以进行简单的点评。

五、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

在政治教学过程节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一个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感情能够处于一个积极、自由、宽松和安全的学习状态。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师生观念仍然是一个束缚着师生关系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师生观念认为,师生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有效树立教师的威信。正是存在这种观念,传统的课堂形式为教师在课堂上严肃有加,学生在课堂鸦雀无声,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学生不能够也不敢对老师的问题进行质疑,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讲授“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时候,教师可以放下架子,真正走到学生中去,可以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可以选择“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作为辩题,开展班级辩论赛。

为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效提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及时更新相应的教学理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有效将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荣林.创设有效情境 激活政治课堂——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情境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年07期

[2]顾苏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考试与评价.2012年07期

[3]任其宏.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模式[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11期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需要“给力” 篇4

一、改进教学方法, 精心编制导学案, 是“给力”的前提

近年来, 导学案教学法被广泛运用, 很多学校的教学取得成功的经验就是采用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高考考的上学案, 重要的上学案, 热点问题上学案;学案还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学案教学法能帮助学生预习新知, 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研究学情。学案教学坚持先学后教, 教学合一, 师生合一, 讲练合一, 实现了从“教会”到“学会”的转换。

导学案一般都是全组老师通过集体备课编制的, 因而采用导学案教学也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导学案的编制没有统一模式, 但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环节:1.课前预习。可采用关键词填空, 易混易错知识改错, 画知识树等形式, 时间不超过15分钟。2.考点解读。将考点问题化, 可将考点设置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明确高考考什么, 怎么考。3.体系构建。要将知识点拨建成体系, 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内在联系。4.误区点拨。可以以改错的形式或以辨析题形式强化。辨析题虽然不考, 但这一题型非常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启发学生思维。5.热点追踪。一般来说, 热点与教材的交叉点才是考点, 这是政治课学案必须要关注的。6.典例剖析。最好能选一些全国各地的高考题, 题型不限, 数量适中。

如果教师能精心编制学案, 学生认真研读学案, 那教学任务就基本上完成了, 政治课教学效果也就显现了。

二、大胆取舍, 有效讲解是“给力”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这是不妥的, 问题不在于教师讲多长时间, 而在于怎么讲, 讲什么。要增强讲解的针对性, 学生会的不讲,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讲了学生也听不懂的不讲。要讲高考考的, 要讲重点、难点、热点, 要讲学生易错易混点。要研究考纲, 注意哪些是必考点, 哪些是新增考点, 哪些是选考点。考纲上不作要求的不讲, 近三年高考考过的没有必要多讲。

要研究教材, 旧教材上有的而新教材上删掉的不讲, 新教材上增添的要补充讲。如“三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股票价格等问题教材都淡化了, 教师就不要细讲。相反, 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财政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这些要讲。新教材有而旧教材没有的要补充讲, 重点讲。要研究形势, 关注国家利益, 中央强调的、关系到民生的事件要特别关注。奥运会召开要关注奥运会, 世博会召开要关注世博会, 而且要掌握党中央、国务院在这些事件上的态度、立场。如中国政府在钓鱼岛事件上的立场, 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都要关注。要注意讲解的启发性, 要带着问题讲解,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 问题设置要有探究性, 教师不能为了赶进度节约时间就自问自答;讲解时要注意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师“独白”要改为师生“对话”。

三、精细化练习是“给力”的保证

精细化练习要求教师要“选、补、专、综”。在新高考模式下, 政治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一周只有三节课。一般来说, 高一、高二练习以导学案为主。一个单元结束做一次练习, 一本书结束做两次综合练习。做练习的时间非常有限, 政治老师必须精选练习, 以质取胜。

教师走进题海, 让学生走出题海;教师多吃苦, 让学生少吃苦;教师广而博, 学生少而精。选题要考虑基础型题、能力型题、热点题。陈题、做过题、高考刚考过的题不要选, 选了是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无效练习、重复练习只会挫伤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理解 篇5

一、新课程设计体现合作精神,彰显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加以引导,有时鼓励学生提问。为此,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每一点进步的思想火花。

二、新课程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于哲学”等模块。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

如在讲到《政治生活》的民族问题时,结合时政热点问题“3•14西藏事件”,布置学生搜集与西藏史实有关的资料,还有农奴主压迫农奴的各种证据——图片、视频、文献等,在课堂上进行展览和交流。有能力的学生还自己制作和讲解PPT课件。这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真实性,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形象记忆,对有关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三、新课程设计体现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改精神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堂“小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学生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的《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中,讲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合法渠道”时,可以设计“模拟听证会”形式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一个主题如“禁止电摩行经五一、五四路段”召开听证会,给学生分组,有进行主题陈述的“组织方”——“XX市公安局教学警支队”,有各界人士组成的“赞同方”“反对方”(包括专家、学者、各利益阶层),还有普通市民代表组成的“旁听席”,另选择一名学生主持,整个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体现了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

同时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教学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之处。

一、考试模式与课改有脱节的地方

新课改下,“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课堂教学不能再遏制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提问,其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教材上有一些相关的阐述,学生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提出更多的见解。但一般现行考试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遇到考试时无所适从,理不出头绪。

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难相统一

新课程政治教学探讨 篇6

高中政治 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化理念

随着我国与世界交往的密切,各种文化思想会对中学生道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学校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适应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教育工作新的途径和方法。

生活性、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是新课标强调的四个基本特征。我们要在教学中贯穿“生活化”理念,让思想政治课真正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德育发展的现状

“德育低效的现状”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长期以来,“德育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综观各级中学,升学率是学校的一切工作的中心。

“世界知识经济和价值多元化的挑战”迫使我们必须对高中德育的内容和切入点作出选择。随着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学生道德发展中传统美德与现代意识发生碰撞。生活方式多样化、多元文化与价值多元化的挑战迫使我们要克服分割性思维的惯性影响,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他们的道德现状及德育需求,用新思维对普通高中的德育作出系统的思考。

“生活育德”是理想的德育,而“基本需要”则是学生生活育德的原动力和内驱力。传统德育在方式上往往采取说教方式,关注道德认知而忽略情感体验,学生道德判断力低下,知情意情分离,德育效益低下。因此,让学生成为育德的主体,实现从“要我育德”到“我要育德”的转变,是我们德育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生活德育方式的探讨

1.“生活育德”——高中德育的必然选择

高中学生,不仅具有了道德认知的能力,更具备道德践行的能力。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高中学生要想实现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生活育德”是必然选择。

2.“生活育德”是高中德育课程实施的一条通途

在政治教学中,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学生的道德发展需求和最近发展区所在,结合社会未来需要,因人制宜的开发个性化的德育活动方案;通过生活德育课提高学生的德育认识,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通过身边的榜样示范激起学生的生活育德愿望;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增强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让道德行为变为道德习惯;通过师生共同营造学校德育文化,开发德育隐性课程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产生道德情感需要,实施生活育德。

3.高中学生自我意识正日益增强,德育关注度高

高中学生自我意识的日益觉醒和增强,学生对德育的关注度较高,道德认识比较丰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不断增强。然而他们的“道德素养”却未能跟上“自我意识”的前进步伐,缺乏对这种意识起指导、规范或限制作用的“道德内容”。因此,必须努力加强“道德观念”的教育,使他们的自我意识与科学道德观念同步发展,以顺利走完他们的道德成长之路。

4.高中学生对德育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向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多元化,“活动式”的德育倍受学生“青睐”,学生希望德育课程开发中能注重德育内容生活化和实践化,德育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重视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注重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重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增强主体性的培养,实现道德品质的内化。

5.德育课程开发要立足满足高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需要

在世界知识经济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的需要也是多元的,因此我们要承认和接受学生的多元选择。生活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中生成的。因此,我们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育德环境,让学生受到从中受到陶冶和熏陶,发展学生的道德直觉和道德判断力。

6.德育课程要以人为本,努力开发以贴近学生生活为中心德育课程

当代高中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增强,在价值观上,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时常在自己的行为中实现一种新的价值追求。因此,德育的重心要转向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分辨能力,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同时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才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认知,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的情感进行生活育德,实现道德品质的发展。

7.德育课程要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努力让学生成为育德的主体

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因此,德育课程要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求融合起来,促进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不断提升他们的主体性需要,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并形成普遍化的道德,实施有效的“生活育德”。

8.德育课程要注重实践性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德育课程必须注重实践性,实现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磨炼道德意志,履行道德行为。

三、生活德育的成效分析

通过一年多来的“德育生活化”研究,德育课程满足了学生德育自主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的育德需要,有很强的实践性,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培养了主体精神。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

[2]刘晴.德育生活化的内涵探究.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谢英卿.生活:德育之根基.科技创新导报,2008,(15).

[4]赵艳.“德育生活化”目标实现策略初探.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3).

新课程下的高中政治教学 篇7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不理想的原因

1. 高中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有逆反心理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青少年学生尚处在认识世界的初始阶段, 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具体性, 往往难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传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认识上具有片面性。对新生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认识不到现象的本质, 缺乏较强的是非观念。

2.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条教鞭、一张嘴来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手段已不能引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具体表现如下: (1) 重知识灌输, 轻技能训练。 (2) 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重理性, 轻感性。

二提高政治教学的策略

1. 教学目标, 引领课堂

新课程要求以三维目标指导教学, 即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 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 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新课程尤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先把一课时设置的目标导航呈现给学生, 帮助学生锁定学习目标, 明确核心内容, 从而使学有目标、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然后根据课本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情境、案例等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层层设疑, 不断注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针对目标安排学生自学教材, 同时, 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知识目标——在教学案上以填空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答案明显是让学生自学, 需要理解的先找学生分析, 教师再进行评价。能力目标——体现在教学案的材料分析题和课本的探究活动中, 更主要的是教师借助大量实际感性材料, 总结、归纳、推导出一般性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学生注重自主探究学习, 从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这样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 束缚他们的思维。因此,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要善于设问,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主动解决问题。在激活思维这一环中, 设计出科学、富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是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要扎实, 课堂调控能力要强。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替代品和互补品”的概念之后, 我向学生提问:“谁能举出我们生活中的例子?”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开心农场和QQ农场就是替代品, 而农场和牧场则是互补品。”说完还有点不好意思。我表扬了他, 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风格, 敢为别人先, 社会就需要这样的创新者。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3. 设计情境, 组织探究

针对讨论、探究中遇到的焦点问题、重难点问题及易惑、易错问题, 教师要有所掌握。对一部分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 采用学生互动的方式, 由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答案。对综合性强、易惑、易错的问题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 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如在学习价格对生产的影响时, 以大企业为例, 引导学生将自己定位为企业老总, 思考中国企业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走振兴之路?学生的合作交流探讨非常热烈, 从他们的投入中我看到了中国企业灿烂的明天。

当然, 讨论、探究与合作并不是适合每节课、每项教学内容, 在组织课堂活动时, 应考虑到:活动是否必要 (值得探究) 、是否探究 (有内涵) 、是否有效 (探究有结果) 。

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课程教学

伴随新课程的实施, 课程教学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新课程下, 高中政治教学过程有了新的定位, 课程实施过程称为课程改革的核心, 而课堂教学已发展成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下, 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已成为影响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于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及归宿。本文分别从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对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过程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一、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教学活动开始至今, 教育家就致力于有效教学的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 有效教学是一个具有效果性、规律性、效益性及效率性的过程。目前, 我国典型的研究主要针对于有效教学的基础性及发展性两个方面。基础性的研究过程主要包含教师能否完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本定位;能否注意个体间的差异;能否进行清晰表述;能否合理使用教学资源等。对于发展性的研究则包含能否合理选择、使用及编制教学计划;能否启发学生融入课堂;能否体现课堂互动及开发需求;能否培养学生自律、尊重教师的意识。

二、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形势和内容不相符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便是提升课堂质量, 推动学生的全面性发展的同时努力提升全民的基本素质。教学质量的提升归结于教学形式的选择, 而教学形式是服务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形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及形式主义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 教师采用“满堂问”的简单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增加了课堂中的无效提问, 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频繁, 造成学生视觉上的疲劳, 并弱化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励评价的价值较低, 容易使学生丧失进行自我判断的能力。其次, 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变成形式上的参与过程。通常表现为学生在教师宣布小组讨论后立马乱成一团, 讨论声音很激烈, 但大多数是随声附和, 很少有人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种课堂形式收效甚微。最后, 课堂的实质性互动相对缺乏。例如, 在课堂上教师掌握着话语权, 使得课堂互动过程表现为教师的单向线性表述, 学生没有进行提问及评价的权力;此外, 还会存在部分学生垄断的现象, 成绩突出、性格外向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而使得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被遗忘的状态, 久而久之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丧失。

2、对目标的认识不足

新课程下, 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目前, 教师在设计三维目标时通常会缺少一定的理论指导及实践经验, 从而造成目标实施过程易产生教学目标偏重的现象。例如:片面的追求技能及知识而忽略其他方面, 价值观、情感及态度目标存在“贴标签”现象等。

从教育机制方面来看,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像讲解知识点一样, 脱离情境及内容, 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直接灌输给学生, 这种无力、空洞的教学过程收效较低。

三、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 深化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新的理念及价值取向, 同时也是一项基本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根据社会发展及学生成长的需求, 充分反映高中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例如, 建立起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课程框架,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及行为表现;充分挖掘学生隐含的能力, 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强调学生应在获取基本技能及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态度。

2、强调回归生活, 活化生命教育

高中阶段, 学生的心智会由混沌逐渐走向清醒, 因此, 在该阶段中, 教师的点拨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使得学生能够在该过程中享受学习、读书及求知的乐趣。新课程以政治思想为统领, 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生活主题为基础、并将学科知识当作基本的桥梁。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避免违背理论逻辑, 追求生活逻辑性。此外, 新课程下的政治教学还追求教学过程的终极关怀, 确保教学不仅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情感及技能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在自我激励及教师鼓励中直面生活, 并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3、进行综合探究, 优化互动教育

新课程追求学习方式的转变, 强调学生能够开展探究性、发现性及研究性学习, 并能将学习中的探究、发现及研究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在高中政治课本中, 每个单元之后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 该题目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与适应社会, 并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感知经济、政治及文化领域, 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其中存在的乐趣, 充分展现自我的个性、心智及创新意识。

4、坚持发展为主, 强调终身学习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 并将学生的身心、潜能及个性发展作为核心。这种转变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愿望, 带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因此, 在新课程下的高中政治教学, 教师应首先为学生构建起良好的舞台, 培养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并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的效率。

四、总结

教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职业, 而教学策略的制定也没有十全十美。新课程下, 教师正处于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新课程标准理念也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因此, 教师应在困惑中不断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视野下对高中政治有效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探讨, 首先要充分了解有效教学的过程, 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良好的实施, 此外, 教师还应具备能够对学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识、智慧及品格。

参考文献

[1]王继宏.谈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J].学周刊:C, 2012, (3) :133-133.

新课程政治教学探讨 篇9

一、中学政治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观念上提倡素质教育,但教学实践中奉行的仍是应试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确立了培养目标的三维标准,通过调整和改革中学政治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力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最终达到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三位一体目标。广大中学政治老师对新课改中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是接受、支持并拥护的,但面对与往常一样的考试和升学压力,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学生成绩挂钩,他们只能选择向现实低头,始终关注成绩、一切为了考试就成了教师的生存法则。对于学生来讲,由于平时思想道德水平的表现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不计入他们的考试成绩与考核标准,所以他们更关心的是考试成绩的高低,而不是教师是否实施素质教育。

2.占主导的教学模式仍是灌输式的一言堂

教学包含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两个部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教学从本质上就是合作与沟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师生关系,以学为中心,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更加有效的课堂环境。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不少政治老师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灌输也就成了最常用的方法。他们忽视了中学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平等、民主和合作的精神,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接受、储存知识的工具,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很少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变成了教师个人的表演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被动学习中被磨灭得消失殆尽。

3.教学内容仍显空洞、抽象,脱离现实和生活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联系社会、贴近学生。我们处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信息的更新日趋加快,任何一种新理论一旦写入教材就意味着可能已经落伍;我们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怎么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共同理想和中国梦上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政治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还要备时政、备生活、备热点,精心组织,才能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设计缺少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缺少与热点时政的结合,缺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4.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储存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中学政治课程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政治教师常常不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活关切,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教与学相脱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既不能从教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更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升华。

5.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步和提高。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评价体制严重滞后。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仍然以考试评价为主要标准,淡化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强调绝对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评价的内容侧重于知识的考核,放弃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方法拘泥于定量分析,缺少切实可行的定性评价体系。导致一切教育活动围绕考试转,心理发展评价普遍缺失,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2]。

二、中学政治教学推行和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出路

1.教学观念上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其科学的内涵和要求。完成三维目标的过程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就要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样才能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三生教育”与“三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分阶段分层次设计德育目标,在进行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活动中,狠抓正确价值观的引领,逐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模式上探索互动合作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要摒弃“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灌输型一言堂教学模式,就必须重新认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本质及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学生探讨,适时分析、点拨和引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及时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来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一种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也让教师教有所成,因付出而快乐幸福。教师应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作为可以充分挖掘利用的稀缺资源,尊重它、保护它、开发它,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能勇敢真实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3.教学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实现生活化教学

中学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坚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原则。就知识教学而言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能力培养而言要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而言要体现社会的发展要求和赋予教学内容情感色彩。基础教育的改革应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学科特长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有个性、有特长地发展。中学政治课程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力关注和生活情感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才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在国家处于教育发展阶段的时候,关注的是教育的普及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看重的是入学率和升学率;当国家开始迈入教育发达阶段时,更关注的是教育的人文性和国民身心的健康发展,看中的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塑造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应根据个体差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差别多样、各有特色的新型人才。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锻炼意志、弥补不足和发展特长。

4.教学方法以探究式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内容决定形式

中学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培养目标的三维性决定了任课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科学的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巧妙利用一切教育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正能量与学校教育体系设计有机结合,实现民主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要身体力行,以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塑造学生。

(2)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

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质疑、参观、访问、讨论、研究和情境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有个性地学习。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探究就是体验、研究和感悟的过程,需要教师创造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选择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学与不学、学多少、是否用心学的心理指向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创造就是以创新思维来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由旧理论推理出新理论,从老知识推导出新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自身的发展。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众人的大世界,靠沟通、团结和合作来维系;一个是自我的小世界,靠独立、个性和梦想来经营。融入众人的大世界,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成长自我的小世界,是一个人保持快乐的源泉。真正的教育不是要叫人放弃自我,在众人的影响下走向雷同,而是丰富和完善自我,在众人世界和自我世界间架起一道沟通、合作的桥梁。中学政治课程的教学活动就是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轻松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和不断成长[3]。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推行现代化的教育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还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之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达成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在中学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革新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机房、音像资料和智能手机,定制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的新型课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只要是学生关注的问题、感兴趣的知识、欠缺的技能,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手段只有现代化、生活化和实践化,贴近学生实际,满足社会需要,才能为学生所喜欢,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6.教学评价科学化,增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比重

针对以往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评几乎为空白的弊端,应调整教学评价中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构成,大幅度增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比重,实现政治课程教学考核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唯考试成绩论的旧观念,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观和价值观入手,建立科学、灵活、多样的考评标准。就评价对象而言,要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彰显政治课程的德育性质;就评价体系的特点而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相对评价,淡化绝对评价,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就评价方法而言,要把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刺激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的进程。德育性质是中学政治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根本属性所在,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评价必须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核为主要方面和重要内容,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吴春华.中学生心理发展评价在当前学生评价中的缺失[J].现代教育科学,2013(8).

[2]孟庆男.论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方略[J].教育探索,2006(4).

[3]刘艳,王德清.健康课堂的营造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6(22).

新课程下政治教学设计的探究 篇10

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规划性、超前性、创造性。传统教案的设计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 突出教师在驾驭课堂时的各个步骤,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新课改从内容、形式、结构和理念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积极性, 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 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在这种新形式下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 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作为课堂教学先导的教学设计, 必须从理念到实施, 从内容到形式作出改革。为了在课改中为教师提供新备课思路, 指导教师吃透教材、把握教材, 使其迅速适应新课标教材的教学, 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互动的大课堂, 变知识为主的教学为能力立意为主的教学, 变单纯强调学科观念为综合素质的培养,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究。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区别

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

(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 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改变学科本位观念, 注意学科渗透, 强调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 教师是

“布道者”, 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 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 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 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3.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

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 属于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改变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生活的关切, 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

4.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 教师的

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 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变化。伴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也将发生变化。教师将发现, 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 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1. 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政治课程标准》, 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 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在具体制定三维目标时, 可以分别制定, 但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却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 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的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 有的课知识性强些, 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 但不管什么课,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2.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

择、组织、呈现方式, 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 知识的构建, 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1)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 (2) 要注意选择“策略性知识”, 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探究性的知识,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使学生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 (3) 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

(2) 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

(3) 重难点突破。

要在对教学内容完整准确理清、把握的基础上, 把重难点设计成一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 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 即通过问题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当然, 在设计教学问题时, 一定要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引导性。

(4) 知识的构建。

知识构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每一框题的知识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 当然框题之间的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通过画树状图, 也可以通过列提纲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 在不违背科学性、逻辑性的前提下, 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格、数字、函数、曲线等来构建知识体系, 只要方便自己记忆就行。特别是高三学生到了高考前的最后阶段, 简明扼要的知识构建就好像压缩饼干一样, 把知识考点压缩成一小块, 有利于记忆, 对于考生在高考中树立信心, 在高考作答时知识的联想起到重要作用。

(5) 训练题的精选。

经典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巩固。选题必须是精细准确, 现在的参考资料、各种的测试题漫天飞, 良莠不齐, 教师要精挑细选, 选择质量高及有代表性的题型, 题型多样。必须依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选题, 必须覆盖本框的重点和难点。题型和题目的要求要跟高考吻合, 不出偏题、怪题。

3. 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 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 主要采取了“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来达成新课标“三维统一”的要求, 该模式旨在借助情境, 围绕主题, 层层设问, 促进师生相互交流意见, 突出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探究性, 让学生在既定环境下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在教学总结上:理性思考, 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 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 做出理性思考, 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 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 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教学设计和“原生态课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统一, 甚至是大相径庭的, 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 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因此可以说, 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 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 从此层意义上讲, 反思教学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加以重视。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政治课堂应注重“五化”, 即目标—问题化, 学习—研究化, 知识—网络化, 训练—层次化, 手段—信息化。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没有立竿见影出效果的途径。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 锲而不舍, 不断地自觉学习、总结、反思、创新, 那么新课程必然会结出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王德斌, 胡荣华.教学方式的五个转变.

[3]吴铎.彭承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杨明全.新课程下的课堂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篇11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空前激烈。21世纪国际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说到底就是人才的较量。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而教育最重要的领域是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学上。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上个世纪末开始美国、英国、日本等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为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都进行了课程改革。

看看我国现在正面临着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国家竞争力不强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此,江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又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使我们的教育能不断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国家从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2007年秋季新学期起, 我省进入新课程实施,至此,全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正式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脉时代发展潮流,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大改革中,广大政治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与时俱进的意识,勇于实践在拼闯中走出一条高中政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道路来。

二 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1.教学理念转变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追求教学设计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只是注重学生一堂课下来对教材基本观点的接受,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有的教师回应“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足见在一些教师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我们的教师们做到了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吗?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我想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关注我们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吧。

2.教学方式、方法转变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满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与“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的应试教育理念相适应的。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

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到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2)从教材的利用者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当好一堂课的设计者,要学会挖掘素材。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3)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4)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新课程政治教学探讨 篇12

一、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不足之处

1. 老师授课创新性不强。

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由于受到相对封闭课程设计的不利影响, 各种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 导致课堂教学往往转变为单一的老师传授各种知识和讲解习题, 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都被这种模式所抹杀。高中政治教学成为一种相对客观的学习, 老师更是成为一个简单的传声筒。

2. 授课内容脱离实际。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怀疑主义等,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当前的许多高中政治教育还是偏重于传授完全理想化的理论, 这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和现实状态的巨大差距, 在思想上产生许多困惑, 对教育本身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而部分高中政治老师漠视或者没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更加加剧了学生的困惑。

3. 学生自身因素。

高中学生一般在16岁至19岁之间, 有着相对较为充沛的精力, 但是相对来说自控能力较差, 很容易受到周边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高中政治课程, 由于老师授课创新性不强、脱离实际等因素, 更是加大了学生对政治课程的不感兴趣甚至厌烦的情绪, 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造成了严重的学习障碍。

二、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 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下, 老师要在传统教学基础上, 更加注重政治课程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合理运用包括情感教学、渗透教学等方法,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从教学模式上要一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要创建适合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思考的教学模式, 老师要积极地创建适合学生参与的场景,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优化高中政治教学的课堂设计。

要想提高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老师必须在课前精心进行课堂设计,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讲授集体主义时, 要告诉学生当前为什么还要努力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在实际当中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同时课堂教学要高度重视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兴趣和课堂之上的参与热情, 使得理论知识和实际认识相互结合到一起,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

3. 提高政治教师的知识素质。

在新课程视野下, 高中政治教学对政治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老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 熟知各种理论知识, 并具备使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对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方法论、教育理论等有一定的了解。再次老师的知识面必须宽广, 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综合性工作, 不仅需要老师有着深厚的政治理论基础, 还需要老师对其他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提高政治教学效果。

4. 合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程视野下政治老师也必须掌握合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能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首先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板书、讲述时间, 可以留给老师讲授知识、学生自我思考、更多讨论问题的时间, 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其次,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影响, 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再次, 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可以将抽象复杂的各种哲学原理用相对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 政治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的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渐成形的关键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为此, 要高度重视高中政治教育:在新课改中, 紧密结合努力提高我国高中政治教师素质, 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课堂设计等, 提高学生政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效果。

摘要:在新高中课程改革下, 政治新课程必须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还存在着一定不足之处, 不能适应新课程, 为此教师应深入分析当前高中政治教育的不足, 探讨新课程视野下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阿玉.高中政治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三部曲”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4.43-46

[2]王璇.用课堂探究提升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教学实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10期.115-116

上一篇:社会音乐与音乐教学下一篇:金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