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变化趋势

2024-08-01

对外贸易变化趋势(精选12篇)

对外贸易变化趋势 篇1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基础就是贸易结构, 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活动, 也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对外贸易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认清严峻的形势, 认真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和发展趋势, 走出一条更好的贸易强国之路。

一、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现状

对外贸易结构, 从广义上来说应该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方式结构、模式结构以及区域结构。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狭义上的对外贸易结构, 即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近年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规模上不断扩大, 进出口总额在1980年就已经达到了381.4亿美元;2004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三年, 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1545.5亿美元,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以14.7%的平均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三。外贸依存度也呈上升趋势, 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也在增强,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

1. 工业制成品远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行的出口导向战略,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如今, 我国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以93:7的比值远远超过了发展中国家60:40的平均值, 也高出了发达国家80:20的平均值。

2. 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主要的出口产品。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 通过国有企业的放权改制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以机电组装、服装和轻纺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迅速在沿海开放地区形成;另一方面, 我国加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加快步伐发展加工贸易, 出口导向产业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大大加速, 机电、轻纺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崛起。1986年, 作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的石油, 被服装和纺织品所取代。这标志着我国的出口商品, 已经从以资源密集型为主转变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二、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规律

1.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总出口比重中呈不断增长趋势。

以1980年至2004年间为例, 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在总出口比重中从50.3%下降到了6.8%, 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则以不断增长的趋势从49.7%上升到了93.2%。

2.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在工业制成品中呈上升趋势,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

仍然以1980年至2004年间为例, 在我国的工业制成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虽然一直居主导的地位, 但已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从1980年的75.9%下降到了2004年的46.5%。然而,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的比重, 由1980年的21.8%到2004年已经上升到了53.3%。要强调的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的主导地位, 首次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取代是在2003年。那时候, 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大, 但却足以说明了这一层次上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趋势分析

1. 保持我国外贸稳定协调的增长。

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大起大落必然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要保持其稳定协调的增长。

2. 加快转变我国外贸的增长方式。

要在实践中建立起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考核体系, 引导地方和企业处理好规模与速度的关系, 以及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要转变原有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 把外贸的发展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与效益上。

3.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中。

要想实现我国外贸效益的最大化, 就必须力争使得我国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中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力争到对我国有利的国际贸易规则。

4. 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我国要继续坚持走和平的发展之路, 妥善处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 力求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为我国的外贸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凭借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大力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出口, 这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要素,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对外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随之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在我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中后, 贸易结构有了提升, 贸易格局有了大幅度的改变, 我国正在以一个世界大国的姿态参与到世界经济大舞台中。但是, 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的贸易强国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光金.河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1.

[2]阮娴静.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9, (3) .

[3]丁冰.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对外贸易变化趋势 篇2

——访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军旗

主持人:张教授,您好!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至今已经15年,您可否谈谈这十五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张军旗:2001年11月11日中国在多哈签署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今年正好是我国加入WTO第15个年头。

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步骤。加入WTO后,中国需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即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等,并履行中国在加入协议中的承诺,同时也享有WTO协议之下的权利。这不仅大大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对中国对外经贸法制的发展也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促使中国在贸易经济法则等方面的法制法规迅速完善和发展,从而有力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表现卓越,延续了改革开放后高增长率,每年 GDP 增长百分点保持在两位数,增长率位居所有经济大国之首。按照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从改革开放初的 2% 上升到了 2010 年的 13%,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入世之后,外贸总额连续大幅增长,并于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进出口总额比美国高出2500亿美元,中 国的出口额已占到了全球出口的十分之一。外贸总额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上升到了2014年前三季度的31626亿美元,尽管近两年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到了世界各地。有学者测算,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30%,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世贸组织2013年发布的数据,在159个世贸组织成员中,中国是107个成员的前三大进口来源地,也是42个成员的前三大出口市场,中国还是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在全球许多国家,“中国需求”带动了当地经济繁荣,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加入WTO后,致力于纠正全球贸易失衡,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定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支持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影响力不断提升。

主持人:张教授,加入WTO后我们的进出口业务都有哪些变化? 张军旗:加入WTO后,中国积极参与WTO,履行WTO协议,依照相关国际法,打开贸易壁垒,进出口业务迅速发展。

除了贸易、投资数量金额的增长,更重要的还是贸易结构的变化。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以前我们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新技术密集产业已经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整体上远远超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标志着中国整个出口结构的升级。如我国的自主品牌海尔,在海外市 场低迷、多数品牌还停留在以低价取胜的市场竞争态势下,海尔利用自身智能制造优势,迅速向海外输送智能家电技术,开拓高端化、智能化市场路径。据统计,海尔智能家电已经进入全球近30个国家,畅销美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波兰、丹麦、葡萄牙等发达国家。加入WTO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断加强,主要工业发达国对我国原先实行的技术出口管制也有一定放开,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方面的质量和速度大幅提高。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于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促进作用。例如,有一位著名的专门负责海外技术引进工作的奚松山先生,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发达国家与中国双赢的机遇,自2003年开始陆续为我国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包括宝钢集团、鞍钢集团、攀钢集团、首钢集团,从瑞士引进了40余条全球领先的激光拼焊生产线及相关技术,弥补了我国在该领域技术的空白。其中,他为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先后从瑞士引进了30条激光拼焊线。宝钢集团借助该项技术,通过与一汽等合作,已成为国内甚至全球技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年产能最大的激光拼焊板生产企业,大大推动了我国钢铁技术以及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使我国从激光拼焊板100%依赖进口迅速发展到不仅满足本土需求,而且提供大量出口加工业务的先进行列。说句题外话,奚松山先生在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并致力于本土化方面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很值得业界学习和借鉴。

主持人:张教授,好的,谢谢您。那我们在加入WTO15年间,是否遇到过困难?您认为我国在今后的外贸合作中会面临什么样的 挑战和机遇呢?

张军旗:加入WTO十五年间,困难当然是有的。一是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受到其他国家频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就反倾销而言,除了其他国家的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以外,中国企业在出口市场上竞相杀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就反补贴而言,2004年之前,西方国家以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为由,很少对中国采取反补贴措施。但自2004年开始,这种做法开始发生变化,迄今WTO其他成员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的案例多达100起以上,另外还有多起补贴措施被WTO成员直接起诉到WTO争端解决机制。在这些案例中,中国鲜有胜绩。补贴与倾销在性质上有明显不同。倾销主要是企业行为,而补贴涉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因此补贴政策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也因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问题对我国整个产业政策会构成更大的挑战。

近些年全球经济整体低迷,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放缓,外贸业务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逐渐失去了地方保护的中国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危机。我国生产制造业面临着比较大的调整、重组和升级压力,此外,金融、电信等也需要加快国际资本和技术改造以便于与国际接轨。同时,进入WTO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提升,未来中国经济转型成功与否,对推动世界贸易及帮助WTO寻找新的路径起着关键性作用。

此外,随着多哈回合谈判陷于停滞,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 大量涌现,以自由贸易协定为构架的全球贸易新格局正逐步形成。以美国为首的环太平洋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TPP已然产生,欧美之间的TTIP谈判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其势必会对全球贸易格局和贸易规则都将产生巨大和深刻的影响。我国也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已经开始采取一些重大举措,以因应国际贸易关系的新变化,如我国在上海、天津、福建和广东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主动进行改革开放的新实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定谈判、亚太自贸区谈判、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等。这些都有助于应对全球贸易投资进一步自由化带来的压力,也有助于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和WTO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说,自贸试验区中还存在违背WTO义务的情形,这对于有志于建立“国际化、法治化、高水准”自由贸易园区的目标来说,是很不适宜的。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雾霾变化趋势 篇3

摘 要 据湖南省桑植县气象局对当地近十几年的天气现象数据资料显示,随着气候的逐渐变化,桑植县的雾霾情况越来越严重。自1961-2013年,桑植县雾霾的日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桑植县的雾霾形成,除了人为的因素以外,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导致雾霾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以桑植县气候变化为背景资料,重要分析了当地雾霾变化的趋势,并提出控制雾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气候变化;雾霾;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P42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雾霾不仅降低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还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雾霾的产生,使空气的质量变差,诱发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这些都是雾霾的形成并逐渐恶化的重要因素。另外,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造成大气污染,也是雾霾加重的重要因素。

1 雾霾天气变化特征

自桑植县气象局记录数据显示,自1961-2013年以来,当地的大雾天气日数有所下降,但霾的天数却大大的增加,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雾霾灾害区相比,我国雾霾气象的持续时间特别长,影响的范围特别大,污染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桑植县记录的雾霾数据中,2013年是桑植县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一年,也是全国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一年。2013年1月-11月,桑植县出现雾霾的日数高达24 d,远远超出历史的同期数据。

据我国气象总局数据现实,京津冀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四个地区[1]。在2013年1-10月的雾霾日数远远超过同期其它地区,也超过历史同时雾霾日数。表1是2013年对这四个地区的雾霾日数的统计,从中可以明确看出这四个地区的雾霾变化趋势。

3 控制雾霾天气的有效措施

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加强对雾霾天气的治理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出行压力和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在雾霾的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雾霾的治理仍然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3.1 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区域联系

控制雾霾天气,首先要从环境保护做起。各区域之间、环保部门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共同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建立相关的联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的机制,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的数量。有些大城市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只针对中心城市,而对于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却缺乏关注。环境问题是不是一个区域的问题,各区域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其次,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突破行政区域的体制,建立联合的控制大气污染的体制,各区域共同治理环境污染,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就,做好相互的协调,共享雾霾检测的数据,制定相应的防污治污措施。

3.2 提高雾霾预警能力,减少雾霾天气的出行

气候变化是雾霾天气不断产生的重要原因,桑植县气象局要提高对雾霾天气预报的能力,及时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雾霾天气的出行安全。在现有的气象技术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布局,重点区域加强的国家气象监测网路,实现个气象局技术的互补和数据的共享。另外,积极发展雾霾天气预警技术,提高对雾霾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公布空气环境的质量以及PM2.5指数,提醒人们注意出行安全。由于雾霾天气的能见度低,空气质量差,大量PM2.5悬浮颗粒的呼吸,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病等,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在雾霾天气出行要随时注意行车的安全,尽量降低车辆的行驶速度,针对空气质量差的情况,可以戴口罩出行。

3.3 完善法律法规,控制雾霾污染物的排放

环境的污染是雾霾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政府要积极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防止雾霾灾害和空气的污染。现有的空气环境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增加对PM2.5的评价内容;加大环境保护的立法,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强环境治理的监督;提倡环保生产,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城市中,控制城市车辆,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鼓励市民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城市的工业布局。

3.4 减缓气候的变化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得气候变化更为严重。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减少煤炭能源的燃烧,可以有效控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的变化,合理改善气象条件,降低雾霾现象的产生。

4 结语

随着我国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雾霾灾害发生的次数呈总体上升的趋势。气候变化的加剧,使得雾霾现象上升的势头越加猛烈,2013年达到了数据记载以来的顶峰值。雾霾灾害不仅影响人们的出行,更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要加强对雾霾灾害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腾飞,苏布达,姜彤.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雾霾变化趋势与对策[J].环境影响评价,2014, 1(1):15-17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摘 要 据湖南省桑植县气象局对当地近十几年的天气现象数据资料显示,随着气候的逐渐变化,桑植县的雾霾情况越来越严重。自1961-2013年,桑植县雾霾的日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桑植县的雾霾形成,除了人为的因素以外,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导致雾霾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以桑植县气候变化为背景资料,重要分析了当地雾霾变化的趋势,并提出控制雾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气候变化;雾霾;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P42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雾霾不仅降低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还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雾霾的产生,使空气的质量变差,诱发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这些都是雾霾的形成并逐渐恶化的重要因素。另外,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造成大气污染,也是雾霾加重的重要因素。

1 雾霾天气变化特征

自桑植县气象局记录数据显示,自1961-2013年以来,当地的大雾天气日数有所下降,但霾的天数却大大的增加,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雾霾灾害区相比,我国雾霾气象的持续时间特别长,影响的范围特别大,污染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桑植县记录的雾霾数据中,2013年是桑植县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一年,也是全国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一年。2013年1月-11月,桑植县出现雾霾的日数高达24 d,远远超出历史的同期数据。

据我国气象总局数据现实,京津冀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四个地区[1]。在2013年1-10月的雾霾日数远远超过同期其它地区,也超过历史同时雾霾日数。表1是2013年对这四个地区的雾霾日数的统计,从中可以明确看出这四个地区的雾霾变化趋势。

3 控制雾霾天气的有效措施

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加强对雾霾天气的治理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出行压力和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在雾霾的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雾霾的治理仍然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3.1 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区域联系

控制雾霾天气,首先要从环境保护做起。各区域之间、环保部门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共同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建立相关的联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的机制,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的数量。有些大城市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只针对中心城市,而对于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却缺乏关注。环境问题是不是一个区域的问题,各区域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其次,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突破行政区域的体制,建立联合的控制大气污染的体制,各区域共同治理环境污染,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就,做好相互的协调,共享雾霾检测的数据,制定相应的防污治污措施。

3.2 提高雾霾预警能力,减少雾霾天气的出行

气候变化是雾霾天气不断产生的重要原因,桑植县气象局要提高对雾霾天气预报的能力,及时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雾霾天气的出行安全。在现有的气象技术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布局,重点区域加强的国家气象监测网路,实现个气象局技术的互补和数据的共享。另外,积极发展雾霾天气预警技术,提高对雾霾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公布空气环境的质量以及PM2.5指数,提醒人们注意出行安全。由于雾霾天气的能见度低,空气质量差,大量PM2.5悬浮颗粒的呼吸,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病等,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在雾霾天气出行要随时注意行车的安全,尽量降低车辆的行驶速度,针对空气质量差的情况,可以戴口罩出行。

3.3 完善法律法规,控制雾霾污染物的排放

环境的污染是雾霾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政府要积极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防止雾霾灾害和空气的污染。现有的空气环境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增加对PM2.5的评价内容;加大环境保护的立法,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强环境治理的监督;提倡环保生产,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城市中,控制城市车辆,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鼓励市民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城市的工业布局。

3.4 减缓气候的变化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得气候变化更为严重。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减少煤炭能源的燃烧,可以有效控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的变化,合理改善气象条件,降低雾霾现象的产生。

4 结语

随着我国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雾霾灾害发生的次数呈总体上升的趋势。气候变化的加剧,使得雾霾现象上升的势头越加猛烈,2013年达到了数据记载以来的顶峰值。雾霾灾害不仅影响人们的出行,更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要加强对雾霾灾害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腾飞,苏布达,姜彤.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雾霾变化趋势与对策[J].环境影响评价,2014, 1(1):15-17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摘 要 据湖南省桑植县气象局对当地近十几年的天气现象数据资料显示,随着气候的逐渐变化,桑植县的雾霾情况越来越严重。自1961-2013年,桑植县雾霾的日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桑植县的雾霾形成,除了人为的因素以外,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导致雾霾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以桑植县气候变化为背景资料,重要分析了当地雾霾变化的趋势,并提出控制雾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气候变化;雾霾;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P42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雾霾不仅降低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还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雾霾的产生,使空气的质量变差,诱发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这些都是雾霾的形成并逐渐恶化的重要因素。另外,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造成大气污染,也是雾霾加重的重要因素。

1 雾霾天气变化特征

自桑植县气象局记录数据显示,自1961-2013年以来,当地的大雾天气日数有所下降,但霾的天数却大大的增加,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雾霾灾害区相比,我国雾霾气象的持续时间特别长,影响的范围特别大,污染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桑植县记录的雾霾数据中,2013年是桑植县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一年,也是全国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一年。2013年1月-11月,桑植县出现雾霾的日数高达24 d,远远超出历史的同期数据。

据我国气象总局数据现实,京津冀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雾霾现象最为严重的四个地区[1]。在2013年1-10月的雾霾日数远远超过同期其它地区,也超过历史同时雾霾日数。表1是2013年对这四个地区的雾霾日数的统计,从中可以明确看出这四个地区的雾霾变化趋势。

3 控制雾霾天气的有效措施

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加强对雾霾天气的治理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出行压力和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在雾霾的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雾霾的治理仍然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3.1 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区域联系

控制雾霾天气,首先要从环境保护做起。各区域之间、环保部门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共同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建立相关的联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的机制,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的数量。有些大城市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只针对中心城市,而对于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却缺乏关注。环境问题是不是一个区域的问题,各区域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其次,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突破行政区域的体制,建立联合的控制大气污染的体制,各区域共同治理环境污染,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就,做好相互的协调,共享雾霾检测的数据,制定相应的防污治污措施。

3.2 提高雾霾预警能力,减少雾霾天气的出行

气候变化是雾霾天气不断产生的重要原因,桑植县气象局要提高对雾霾天气预报的能力,及时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雾霾天气的出行安全。在现有的气象技术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布局,重点区域加强的国家气象监测网路,实现个气象局技术的互补和数据的共享。另外,积极发展雾霾天气预警技术,提高对雾霾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公布空气环境的质量以及PM2.5指数,提醒人们注意出行安全。由于雾霾天气的能见度低,空气质量差,大量PM2.5悬浮颗粒的呼吸,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病等,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在雾霾天气出行要随时注意行车的安全,尽量降低车辆的行驶速度,针对空气质量差的情况,可以戴口罩出行。

3.3 完善法律法规,控制雾霾污染物的排放

环境的污染是雾霾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政府要积极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防止雾霾灾害和空气的污染。现有的空气环境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增加对PM2.5的评价内容;加大环境保护的立法,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强环境治理的监督;提倡环保生产,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城市中,控制城市车辆,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鼓励市民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城市的工业布局。

3.4 减缓气候的变化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得气候变化更为严重。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减少煤炭能源的燃烧,可以有效控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的变化,合理改善气象条件,降低雾霾现象的产生。

4 结语

随着我国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雾霾灾害发生的次数呈总体上升的趋势。气候变化的加剧,使得雾霾现象上升的势头越加猛烈,2013年达到了数据记载以来的顶峰值。雾霾灾害不仅影响人们的出行,更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要加强对雾霾灾害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腾飞,苏布达,姜彤.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雾霾变化趋势与对策[J].环境影响评价,2014, 1(1):15-17

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变化趋势的研究 篇4

一、国际贸易传统的三大结算方式分析

国际贸易传统的结算主要采用电汇(T/T)、托收(Collection)和信用证(L/C)这三种方式。其中,电汇方式在实际国际贸易结算中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即“前T/T”和“后T/T”两种。如果是采用前T/T,出口方的资金占用最少,风险承担也最小,是一种对于出口商最为有利的结算方式,最受出口方欢迎;反之后T/T对进口方最为有利,进口方最为青睐。信用证业务程序最为复杂,手续费也最高,但总体上对进出口双方所提供的保护比较平衡,特别是它和T/T以及托收相比根本性区别在于是一种建立在银行信用基础之上的结算方式,在进出口双方无法通过商业信用结算方式达成一致时,往往成为进出口双方的首选方式。因此,在进出口交易中,不可能存在一种完美的结算方式能够绝对最大限度地同时保护双方的利益,进出口双方只能在风险和利益中尽可能去权衡,获取一种相对完美的结算方式。

二、当前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趋势

(一)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成为主流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进出口贸易中,信用证方式一直是被广泛使用的结算方式,甚至至今我国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仍将信用证方式作为进出口结算的首选方式。信用证的结算方式通过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给出口商穿上了保护衣,因此深受我国许多出口商的青睐。据统计,在20世纪末,信用证方式曾经占我国出口结算的80%以上。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已在全球贸易中逐步形成,出口竞争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出口商单凭商品本身的优势(品质、包装、价格)占有市场已不能完全满足竞争的需求。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世界卖方市场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在这一背景下,国外进口商在和我国出口企业洽谈合同时往往会更多地提出有利于他们的结算方式,而以往被我国出口商情有独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只能越来越多地被放弃,因此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比例大幅度提高。

(二)国际保理逐渐成为国际结算领域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

国际保理是保理商为国际贸易赊销方式提供的出口融资、销售账务管理、应收账款的收取及买方信用担保融为一体的金融服务。它既是一种短期的贸易融资方式,又是一种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近些年来,由于全球贸易中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制订以及电子通信在商业领域的运用等因素的出现,国际保理作为服务于进出口商的有效竞争工具在全球贸易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被进出口商所认识和接受,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结算领域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

(三)国际贸易结算中组合方式运用日趋增多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外贸风险的逐渐加大,在进出口贸易中,进出口商使用单一的结算方式的情况越来越少,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根据需要,例如不同的交易商品,不同的交易对象,不同的交易做法,将两种以上的结算方式结合使用,既有利于促成交易,又有利于安全及时收汇。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组合运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信用证与T/T相结合,或信用证与托收相结合;或托收与T/T相结合,前T/T与后T/T相结合,甚至托收与保理相结合等等。通过国际结算方式的组合运用使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些结算风险和费用,实现买卖双方利益的平衡,从而有利于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结算方式,促进贸易便利开展。因此,国际贸易结算组合方式日趋增多,被越来越多的进出口商所采用。

(四)国际贸易结算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深度发展

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更新,国际结算方式正朝着电子化、无纸化深度发展。其中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是SWIFT的使用。这个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转的电脑系统具有自动储存信息、自动加押、核押、以密码处理电文、自动将文件分类等许多功能。为加快国际结算电子化、提高结算的效率,中国银行于1985年率先正式开通SWIFT,随后中国所有可以办理国际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外资和侨资银行以及地方银行纷纷加入SWIFT。

三、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尽快制订相应的政策健全法律法规

通过这些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从而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同时,政府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出口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敢于接受并大胆采用新型的结算方式。其次,政府应加快国际结算系统建设步伐,努力提供一个统一、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电子网络国际结算平台,实现各商业银行的网络资源共享。最后,政府应根据《UCP600》、《URC522》、《国际保理惯例规则》等国际惯例的有关规定,努力完善相关法规,加快相关业务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加快相关业务的标准化和系统化管理,从而为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结算的发展营建一个安全、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

(二)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新模式

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新模式。根据客户需求的多样性,积极创新、丰富国际结算产品,进而促进国际保理业务的推广与运用。其次,随着融资工具的日益变化和创新,供应链融资代表了贸易融资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是为O/A作为支付手段而创立的一项综合性服务方案,供应链融资平衡了买卖双方的利益,成为今后贸易融资的主要形式。最后,加大国际结算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随着国际贸易结算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深度发展,特别是BOLERO电子贸易结算网络的兴起,国际结算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三)出口企业应紧跟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潮流

一是对新建立贸易关系的客户,为保证自己的安全收汇,建议出口企业将信用证支付方式作为结算方式的首选。如果对方拒绝接受采用信用证进行结算,则可考虑采用其他商业结算方式,但首先出口企业应全面、认真调查进口企业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和经营作风,并在此基础上妥善制定授信额度、控制成交金额与交货进度。二是对于资信情况良好的客户,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出口企业不应固步自封,可摒弃信用证,而采用T/T或托收等方式,同时要注意将不同结算方式相结合。三是出口企业应积极利用国际保理这一新型结算方式促进外贸出口并增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鉴于当前国际保理蓬勃发展的态势,出口企业应主动提高对国际保理业务的认知,加强自身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建设,同时慎重选择国际保理商。最后,出口企业还应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控制收汇风险。目前,出口信用保险已成为各国政府促进外贸出口的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也是出口企业防范收汇风险、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出口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应积极通过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降低出口风险来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应是一个新的途径。

对外贸易变化趋势 篇5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 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 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 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

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2.2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我国能源供应受国际制约较大,经常因价格变动遭受巨额损失。我国海外能源保障还存在较大的地缘政治安全风险和运输安全风险。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亟需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贸仍然没有改变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差距。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不高。其次,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逆差规模总体呈不断扩大的态势。第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我国企业长期满足于引进和模仿,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手机和DVD等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仅仅是世界的“加工车间”,无法分享到更多利润。这种粗放型增长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我们将付出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也难以为继。

贸易摩擦持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中外贸易摩擦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自身在经济结构、体制和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容易诱发贸易摩擦。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对此,既要以“平常心”看待,又要采取有效的办法积极应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积极应对,重点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1 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一旦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大的破坏,给国民财富造成大的损失。由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必须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协调增长。

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增长,需要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出发,加强外贸促进体系建设。要完善出口退税等财税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要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解决企业信息不畅问题;要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提高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开展跨国经营的能力;要有针对性地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外贸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3.2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转变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建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引导地方和企业将发展外贸的重点转移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平常心看待速度和规模,以责任心对待质量和效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支持企业技术开发。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出口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规范外贸经营秩序。贸易秩序混乱不利于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也减少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取的利益。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自律作用,引导企业合理安排进出口。

3.3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经济全球化使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影响贸易流向和利益分配。我国对外贸易要实现更大效益,必须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中的话语权,力争于我有利的国际经贸规则。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要求我们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在多边贸易体制进展并不顺利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各种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自由贸易区谈判作为战略选择。如果我们不能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加快发展的趋势,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近年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迄今为止,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达到9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进展比较顺利。今后我们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贸易安排,逐步构建面向全球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

3.4 追求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主张在和平环境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又在平等互利原则下与各国广泛合作;主张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谋求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追求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原则。

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双边经贸关系。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强和改善大国经贸关系,努力维护和扩大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各种贸易摩擦。要深入研究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建立健全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制定全面、科学、长期、有效的应对战略;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还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可以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其经济发展,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还可以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有效规避贸易摩擦。

当前房价房租变化新趋势 篇6

房价涨势趋缓,房租持续上涨

房价延续涨势,但涨势稍有趋缓。去年年初以来,房地产市场全面回暖,房价持续上涨。众多城市出现房价新高和售楼“日光盘”现象。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3年9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均价环比上涨1.07%,同比上涨9.48%;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环比上涨1.72%,同比上涨13.87%,其中北京环比上涨3.75%,环比涨幅居全国首位。虽然房价仍保持持续上涨,但在“国五条”等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下,房价涨幅稍有趋缓。自2013年3月后,70个大中城市中,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有所下降。

房租持续上涨。2010年以来,全国房租就一直保持持续上涨的趋势。截至2013年8月,房租已连续44个月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8月,房租环比、同比分别上涨0.3%和4.4%,涨幅均超过当月房价涨幅。而2013年8月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房租涨幅明显“跑赢”CPI涨幅。在全国房租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一线城市房租涨幅表现尤为突出。

房价房租涨幅分化明显。受房地产开发资金、居民消费预期、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影响,全国房地产市场分化明显。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升温,房源供不应求,房价上涨,房屋成交量放大;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房源供应充足,房价相对稳定,房屋成交量有所放缓,个别城市房价下降。根据对2013年8月房价数据的分析,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等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在18%~20%之间,而天津、重庆等二线城市同比上涨集中在7%~10%之间,唐山、秦皇岛等三线城市平均同比上涨约6%。与此同时,各城市房租价格走势与房价高度相关,保持一致性的涨幅分化特征。

土地市场持续升温。2013年5月以来,全国各地特别是一线城市土地成交活跃,土地市场持续升温。房地产商拿地热情高涨,土地成交均价屡创新高,“地王”不断被刷新。2013年1~8月,一线城市土地楼面均价4713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61%;虽然二、三线城市土地楼面均价增速较缓,但也同比分别上涨44%和19%。土地市场的火爆在房地产商的销售数据上也有所体现。根据万科的月报数据显示,仅2013年8月,万科就耗资54亿元在全国各地高价拿地。

在高房价推动下,房地产金融创新加快。商业地产需要吸收大量长期资金,而银行贷款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很难满足商业地产的发展要求。因此,商业地产的金融创新也就成为商业地产发展的内在要求。总体而言,房地产金融创新呈现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在间接融资的基础上,关注直接融资(即利用自身资产直接向外部融资),增大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二是房地产资产倾向证券化;三是民间资本更加关注商业地产。

高房价高房租导致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当前,房价与房租呈现一致性持续上涨态势。普通民众对高房价、高房租的感受和反映强烈。当前高房价、高房租还对社会经济产生如下影响。

导致当地人才流失。当前过高的房价、房租,已经导致当地人才流失。通过分析珠三角部分二、三线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放弃在一线城市就业,选择回归生源地就业。高校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部分原因在于二、三线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但关键原因在于一线城市高房价、高房租和激烈的竞争环境等。根据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暂住人口784.2万人,较上年减少41.6万人。北京暂住人口的减少除政府政策的因素外,关键原因是高房价、高房租等导致生活成本的上升。在高房价高房租的双重压力,“逃离北上广”“退居二线”“回老家去”成为无数人纠结的事情。

抑制居民消费。受高房价、高房租的影响,居民消费占GDP比重逐步下降,储蓄逐步上升。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三个月超过43万亿元,处于历史高位。虽然高房价、高房租能够带动住房消费、家具消费等,但对居民的其他消费“挤出效应”大。高房价改变了人们的消费预期,多数人谨慎消费甚至不敢消费,不断增加预防性储蓄。高房价也让许多人变成房奴,在沉重的房贷压力下,他们的可消费资金余额较少。而高房租消耗租房者现有收入,租房者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不得不减少其他生活资料的消费。同时,租房者主要是低收入阶层、年轻人等,高房租必然抑制这部分人群的消费。

降低社会幸福度。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房价收入比,发现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高达12.07,远超过世界银行认可的房价收入比3~6倍的合理区间,房价明显脱离居民收入水平。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同比增长9.6%,但房价、房租增速明显高于工资增速。很多家庭为了购房,不惜大举借债。高房价使家庭住房消费过度透支,家庭的整体生活水平下降,居民幸福度下降。比如:政府开征房产税;房屋所附属的土地到期;房价下跌,缺乏安全感。而在高房租下,人们的生活成本上升。为了节约居住成本,部分人通过联合共同租赁一套房产来减轻经济负担,群租现象由此产生。群租中,不同的人为了生存住在一起,但彼此可能存在诸多矛盾,直接降低群租者的生活质量。而随着房租的持续上涨,原本只适合几个人居住的一套房产变成更多人居住,群租者的生活空间进一步压缩,出现“蜗租”,幸福度自然而然下降。

扩大贫富差距。低收入阶层没有能力购买房产,一直处于贫穷状态。对于有能力购房的普通居民,也往往要花费上十年的时间才能购买一套房产,高房价致使房产价值增值,但该套房产作为普通居民居住使用,房产价值增值不产生实际的财富增值。对于房产投资或投机者,在房价上涨过程中获取房产溢价,他们获得比普通人更高的流动性收入。而对高房租而言,低收入阶层、年轻人等付出更多收入租房,实际可支配收入很少。持有一套房产的普通居民,不能将自有房产出租,不存在现金收入。房产投资或投机者将持有房产做出租使用,能实现自身财富的保值增值。长此以往,导致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社会财富集中到富人群体手中,社会财富分配失衡,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此外,高房价可能影响代际财富差距。房产集中在老一代的人手中,而房价上涨对年轻一代是负的财富效应,阻碍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endprint

影响其他产业发展。房地产行业利润高,除房地产商外,其他企业也纷纷涉足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过分发展,占用大量社会资源,挤占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对投资者而言,作为“低风险、高收益”的良好投资品,房地产持续吸引资金流入,流入其他产业的资金自然而然减少,社会资源的效率低下。2013年以来,由于商业租金的上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超市、百货商场“关店”现象。高商业租金挤压零售业发展空间,不断上涨的租金侵蚀零售业利润,导致零售业竞争力下降。部分城市商业区设施过剩,商场出现“招商难”现象。

放大金融风险。根据住建部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平均房价从2003年的2381元/平方米上涨到2012年的5791元/平方米,10年间增长143%。高房价加剧金融风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居民购房者的风险。当前高房价情况下,居民购房者不得不寻求银行支持。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断增加使银行系统风险累积。在居民购房者无力偿还银行住房贷款情况下,居民的住房贷款可能变成呆账、坏账。同时,如果房价下跌,会导致房地产需求下降,房价可能进一步下跌,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来自房地产商的风险。高房价持续吸引房地产商进入,房地产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长期贷款。房价迅速攀升,常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房地产空置面积激增,压占银行大量资金。而一旦房价大幅下跌,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银行资金无法收回,进一步加剧金融风险。历史经验表明,持续的高房价加剧房地产泡沫,最终可能严重冲击金融体系。

稳定房价、房租关乎国计民生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带动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房产具有刚性需求的特点,房价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房价的上涨进一步带动房租的上涨,给国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稳定房价、房租关乎国计民生,影响一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加强房价调控的宏观统筹。加强房地产调控,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国家金融、财政、司法等多方面的工作,只有在政府的宏观统筹作用下,做好统一规划、合理安排,才能有效抑制房价、房租的过快上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明确房地产调控的方向,二是构建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三是重视房租调控。

强化房价的调控措施。为强化房价的调控,可以从供给、税收等方面着手。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支持民间自住性住房建设。在用地审批环节,增加普通商品房、中低价位住房的土地供给,提高普通商品房供给能力。同时,为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采取征收房产税、遗产税等措施。2011年,上海、重庆就试行了国务院颁布的房产税改革方案,取得一定的成效。至此,应扩大房产税的试点范围,循序渐进并逐步向全国推广。而在遗产税上,住房已成为多数中国家庭的最重要资产,向房产等高价值遗产征收一定比例的遗产税,必然进一步增强房价调控的能力。

健全房屋租赁市场。现阶段,我国房屋租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如房屋租赁市场管理混乱,房屋租赁中介多、交易流程不规范,等等。而房租过快上涨使收入相对较低的租房者成为最大受害者。因此,政府对房价调控的同时,需加强房屋租房市场的管控,保障租房者的利益。应坚持“盘活存量、增加供应、加强管理”原则,规范房屋租赁市场。一是建立房屋租赁信息库,二是建立房屋租赁管理制度,三是降低房屋租赁的综合税负。

完善保障性住房机制建设。建设保障性住房对保障民生,特别是解决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能力,能提供稳定的房源,抑制房价、房租过快上涨。为此,需完善保障性住房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机构,二是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标准,三是动态调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

对外贸易变化趋势 篇7

一、中韩之间的贸易现状

在中韩两国建交后,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经过爆炸性的成长,已经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发展关系。在2000年以后,中韩两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这给中韩两国的经济贸易增长创造了条件。随着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以及人员来往的增加,两国的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而韩国也承认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为两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随着韩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在我国的市场竞争中有较大的优势,使得两国的经济来往有更多的机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开放性的提升为两国的贸易来往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另外,由于中韩两国相邻,所以中韩两国的经济贸易有距离上的优势,这也是中韩两国贸易良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在2003年到2013年之间从623.23亿美元增长到2742.38 亿美元,增长的倍数是3.34 倍,平均每年增长39.43%。除了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之外,两国的双边贸易活动金额一致呈现增长态势。在2003年到2013年之间,中国对韩国的进口额由431.28亿美元增长到1830.73亿美元,而出口额有200.95亿美元增长到911.65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4%和354%。而随着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迅速发展,中国迅速发展成为韩国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

在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中,占比较高的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对韩国出口的贸易活动中由2003年的36.95%增长到2013年的58.26%。而韩国对我国出口的贸易活动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占比则从2003 年的61.15%增长到2013 年的73.03%。而两国贸易中排行第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易金额逐年下降,其中我国对韩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003年的时候在两国贸易活动中的占比为42.46%,而到了2013 年的时候下降到34.02%。而韩国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2003 年的时候占比为32.68%,到了2013年的时候则下降到19.89%。在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中,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占比最低,而随着两国合作时间的增加,资源密集型产品在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活动中也逐渐减少。

随着中韩两国经济贸易合作项目的不断增多,目前韩国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我国也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并成为韩国出口市场最大的国家。而在中韩两国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两国的商品贸易正在向更小的领域发展,这也为两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二、韩国对华贸易投资的现状

(一)韩国对华投资现状及趋势

1、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中韩两国贸易合作的萌生阶段,因为两国在贸易合作方面以探索性合作为主要的方式,缺少大型经济合作项目。在两国建交一段时间后,一些有关民计民生的大型贸易合作才开始进行,并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呈现出较为活跃的状态。这一阶段的两国贸易活动不断增加,基本上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活动,对两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但对于两国的贸易活动发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始。

2、萎缩阶段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外国投资者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对外来投资者的保护,以便获得更多的外来投资。这样的整体贸易策略使中韩两国的经济贸易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由于韩国在此时暴发了较为严重的外汇危机,导致韩国对我国的投资金额锐减,虽然这一时期韩国对我国的投资有所增加,但增长的趋势减缓。这一阶段的中韩双边贸易没有出现严重的衰败现象,但对于两国的经济交流而言有严重的影响。

3、恢复阶段

这一阶段的出现主要是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我国的内需市场更加开放,而此时的韩国金融市场也逐渐稳定,所以韩国在对华贸易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虽然这一阶段暴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但中韩两国的经济贸易活动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直到现在仍有较好的发展趋势。

(二)韩国对华投资的特征及变化

1、以制造业为主

由于中韩两国的经济贸易一开始就有很多制造业的加入,而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由于市场的限制,其它的行业不能进入到中国市场,所以制造业一直是韩国对华投资的最大行业。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其它行业的投资逐渐增长,但除了服务行业增长较快,其它各行业增长缓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较慢,在方式不能跟上韩国的科技发展,导致两国在科技方面的贸易活动存在较大障碍。

2、投资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展

在中韩两国的经济贸易出现的时候,韩国的投资者一般是以我国东部等与其距离较近的地方为主要投资区域,这也是因为我国的东部经济发展较快。并且在距离韩国较近的地方可以节省很多成本,对韩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优势。但随着中韩两国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入,韩国逐渐进入我国的西部市场,投资中心开始向重庆和成都等西部地区转移。这是因为我国的西部开发逐渐成为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而西部地区的矿物资源储量较大,可以有效解决韩国国内资源储量较少的问题。

3、投资方式的转变

韩国在对华的贸易投资一般以独资为主,这样可以更好地管理对华投资的整体情况。而这样就使得韩国在我国的投资项目中本土人员的数量较多,给投资活动带来一定的限制。独资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较大的风险,一旦出现资金上的问题,将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影响两国的经济交流活动。而随着两国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韩国逐渐采用中国人管理中国投资项目的方法,为韩国对华投资规模的扩大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其中投资的方式也由独资逐渐转变为大型集团的多方合作,这样既能为更多的韩国企业提供发展机会,也保证了在华企业发展的稳定性。

三、韩国对华贸易的商品结构变化分析

(一)商品加工阶段的商品结构变化分析

在中韩两国经济贸易合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两国在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不断变化,这为两国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新的机会。在进入20世纪后,我国的半成品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汽车和电子通讯领域的零配件加工尤为活跃。由于半成品产业是两国经济合作的中间产业,所以能将两国的商品制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韩国在我国的半成品加工投资快速增加,而在中国生产的零部件的返销数量也逐渐提升。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并结合我国资源丰富的情况来看,韩国以后的对华贸易商品结构将会更加趋向于零部件的加工。这样既能缓解韩国本土能源不足的问题,使对能源有较强依赖性的产业不断发展,也能让两国的能源方面的合作得到加强,实现两国的全面合作。

(二)按照加工程度区分的商品结构变化

根据我国与韩国建交来的贸易合作统计,韩国对华贸易商品一直是以半成品和零部件为主,其中零部件的交易不断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半成品的贸易合作有缓慢减少的现象。除了2009年出现全球金融危机时,零部件的交易数量有所减少之外,零部件的贸易活动一直不断增加。随着我国PCD公司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脑和手机配件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零部件的进出口贸易将会越来越多。而随着中国制造行业实力的提升,一些国外企业也更乐于将零部件加工的任务放在中国进行,这样既能减少生产成本,还能将生产的商品放在中国的市场上销售,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三)商品技术水平进出口结构变化

自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的贸易进出口中低位技术产品的增长率相对稳定,没有较大的变化。而随着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位技术产品的贸易市场不断发展,除受到2009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外,其它时候都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并逐渐在中韩贸易中取代低位技术产品的地位,成为主要的进出口产品。近年来受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的影响,中韩两国的高位技术产品贸易活动更是取得较大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高新技术发展速度较快,能够从多方面满足韩国对制造行业的需求。而随着我国的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这也给两国的高位技术产品贸易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四)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不断增加

在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对韩国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数量明显少于进口,这主要是因为韩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而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将逐渐成为主体。所以在之后的中韩双边贸易中,会因为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双方贸易中的占比不断上升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效益将会得到显著提升。所以两国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会不断加强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的经济交流。

四、讨论与建议

电子通讯行业在近几年发展迅猛,所以韩国对华贸易的商品将会逐渐趋向于半成品和零部件两个方面。而对于中韩两国的贸易合作而言,最初的低位技术产品进出口是两国贸易合作的开始,为两国的贸易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两国在高位技术产品方面的贸易活动将会逐渐增加。

对于两国的双边贸易而言,需要进一步提升紧密度。因为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两国的贸易紧密度正在不断下降,这会导致两国的贸易交流活动出现瓶颈,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实质的发展,对两国的经济建设都极为不利。所以一方面需要两国重视对两国双边贸易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减少两国贸易活动中的利益摩擦。这样能够保证两国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失,从而更好地实现两国的经济交流。另一方面,从2014 年以来,两国在自贸区问题的具体磋商中不断达成共识,这样将能有效加强两国的经贸合作。

参考文献

[1]李载成.韩国对华贸易商品结构变化趋势研究[D].南京大学,2011

[2]马维维.中韩贸易条件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青岛科技大学,2014

[3]金缀桥,杨逢珉.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5,01:81-90+128

[4]董腾.中韩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的实证探讨[J].中国市场,2015,46:208-209

对外贸易变化趋势 篇8

一、进行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与竞争力变化趋势研究的意义

进行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与竞争力变化趋势的研究, 是对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一个重要把握, 也是对各国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贸易中的合作战略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根据中日韩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来说, 研究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各自竞争能力的发展变化, 可以更好地去协调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并且可以及时做出经济战略的调整, 共同维护三国的经济利益;而且在中日韩三国之间, 很明显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当面对竞争问题的时候, 本文的研究价值就得以充分的体现。因为在三国的贸易过程中, 每一个国家都会大力发展经济希望可以在对外的贸易和竞争中获取主动地位, 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这样说来本文的研究就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对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与竞争力变化趋势的研究, 这样就可以对未来三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分析和了解, 正所谓知己知彼, 从而就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去应对三国的贸易写作, 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二、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现状

根据目前的实际调查发现, 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十分的密切, 并且三国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贸易协作。首先, 对于中国和韩国两国来讲, 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 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向往的商品销售市场,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成为了韩国的第一贸易大国。根据贸易数据可知, 2015 年韩国和中国的进出口的贸易总额为15.63 亿美元, 占据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8.43%, 而日本则位居中国之后成为韩国的带个大贸易合作国家;其次, 对于中日来说,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国家, 双方进出口总额达1884.88 亿美元, 双方合作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对于韩国和日本来说, 韩国成为日本的第四大合作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71.54 亿美元, 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6.4%。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 可以很清楚的看出, 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有着十分密切的贸易往来, 并且对国家间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面对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现状, 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促进三国之间的贸易友好合作, 实现经济发展与繁荣。

三、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竞争力分析

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 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首先, 对于日本来说, 它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 而且在高科技领域有着领先于其他两国的独特地位。尤其是在电子科技、新兴技术等方面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而且非常大的竞争优势。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它的经济发展往往会受到本国市场的限制, 因为日本的国土和人口难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国内市场, 这使得日本的经济大部分都要依靠对外经济, 从而对外贸易发达, 这说明日本具有很强的对外经济竞争力;其次, 对于韩国来说, 它是新兴的电子科技的国家, 同时也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型国家。在韩国尤其是对于以文化为主导的经济贸易来说, 在亚洲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例如, 韩流文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经济效益, 在整个亚洲的影响十分巨大。最后, 对于中国来说, 我国具有丰富的经济资源以及国内市场, 可以说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雄厚的基础, 但是在对外经济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对外竞争力不高, 而且缺乏对外经济的相关经验, 面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因此,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日韩三国在对外竞争力方面, 各有侧重必须要放到具体的经济环境下才可以做出最精确的分析。

四、造成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中日韩三国缺乏统一的贸易管理法规

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发展十分不稳定,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三国之间缺乏统一的贸易管理法规。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各国经济政策以及经济法规的制定都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来进行制定的。就目前三国的经济贸易法规来说, 各国都是各自为战, 都希望通过贸易法规的制定来维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和经济发展。这些法规的制定往往都是带有片面性的, 不可能到的除自身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认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各国因为贸易管理法规的不同和歧义, 而出现一些贸易争端, 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的稳定, 不利于三国贸易协作的开展。所以必须要解决目前中日韩三国缺乏统一的贸易管理法规的现状, 维持三国之间的贸易合作。

2.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

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但是三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会造成三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力的变化。首先, 日本是亚洲唯一的一个发达国家, 掌握着相对先进的科技技术, 尤其是在高新科技领域占据着重要地。日本的发展十分迅速, 尤其是在二战之后, 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 并且迅速占据亚洲市场, 日本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它在三国竞争中占据着经济贸易的主动权;而对于韩国来说, 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 但是它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以及文化产业方面, 经济实力相对于日本要小;而对于中国来说, 中国在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腾飞, 并且经济实力正在逐步增加, 在国际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面对国内的一些区域发展问题, 中国还需要不断地促进经济发展来解决。因此三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将会对三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3.中日韩三国经济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现象

影响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发展现状的原因还表现在, 中日韩三国经济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现象。例如一些贸易倾销案件与反贸易垄断案件的发生, 都严重损害了贸易输出国的经济, 并且对国家间的合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这样的贸易倾销案件在中日韩三国中也有时有发生, 往往是由于贸易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稳定以及民族工业的利益而产生的。而且面对中日韩三国经济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现象, 三国之间往往会因为一些细小的经济纠纷而导致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中断, 给合作双方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最好的解决贸易合作问题的最好方案, 只有加强、避免纠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间的发展与进步。

五、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和谐发展的对策

1.中日韩三国共同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贸易管理法规

中日韩三国之间为了本国的利益发展必须要加强合作, 经济合作是三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促进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友好合与贸易往来, 必须要构建公平合理的贸易管理法规, 建立三国共同遵守的贸易规则。首先, 在贸易管理法规建立的时候, 三国代表必须要进行公平的协商, 找到三国利益的契合点, 实现求同存异的贸易管理法规的建立;除此之外, 在贸易管理法规进行实施的时候, 必须要成立由三国人员共同组成的监督执行小组, 来共同维护贸易管理法规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建立科学、广泛的贸易管理法规, 共同维护三国的根本经济利益,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促进三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随着中日韩三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三国之间建立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才可以采取统一的贸易规则以贸易合作, 才能更好的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可以有效地解决经济冲突和争端, 实现三国的经济合作,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中日韩三国经济负责人加强对话, 通过不断的经济合作来明确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战略意图, 增加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能性, 实现中日韩三国共同发展。

3.中日韩三国加强改革创新, 打破贸易保护壁垒

对于中日韩三国贸易发展来说, 三国必须要首先增强本国经济的发展实力, 只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才可以更好的去进行国外贸易, 并且在国外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其次, 中日韩三国在提高自己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打破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 通过平等的贸易往来, 才可以促进三国之间实现长久的经济合作。而且中日韩三国必须要明白, 改革是为了促进发展, 而只有不断地加强合作, 才可以更好地去吸取经验, 促进本国经济的卓越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知道, 由于中日韩三国的具体国情存在差别, 这样就会使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外经济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而本文主要对三国的贸易往来现状以及具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了建设性的实施策略, 希望以此来推动中日韩三国经济贸易合作的开展, 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望, 伍再华, 彭卓.基于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以及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 2014 (02) :23-30.

对外贸易变化趋势 篇9

关键词:中俄贸易,绥芬河,俄罗斯商品,持续性

2015年,中俄双边贸易额4227. 3亿元,同比下降27. 8% 。其中,对俄出口2162. 4亿元,同比下降34. 4% ; 自俄进口2064. 9亿元,同比下降19. 1% 。目前,中国对俄贸易环境复杂,形势严峻,但仍存在积极因素。下面以绥芬河市为例,分析我国自俄进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原因, 并预测我国自俄进口贸易发展趋势。

一、2015年绥芬河市自俄进口贸易情况

据统计,2015年绥芬河市自俄进口主要商品有原油、原木、锯材、肥料、纸浆、纸板、铁矿砂和煤炭,进口数量和贸易额均位于前列,食用油、酒类和粮食进口增速较快。2015年较上年进口数量增加超过十倍的商品有干鲜水果及坚果、液化石油气及其他烃类气、豆油、食用植物油和小麦粉; 进口数量同比增幅超过一倍的有啤酒、葡萄酒和玉米; 另外,锯材进口同比增长25% ,大豆增长15% 。2015年,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乳制品、酸乳产品、鱼、肉、家禽、蜂蜜、糖果、巧克力、提拉米苏蛋糕、海参、野生浆果和菌类等一般消费品进口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进口干鲜水果及坚果555吨,是上年的4913倍; 进口液化石油气及其他烃类气1809吨,是上年的163倍; 进口豆油1368吨,是上年的18倍; 进口食用植物油1609吨,是上年的17倍; 进口小麦粉5301吨,是上年的14倍; 进口啤酒1040万千升,同比增长135. 57% ; 进口葡萄酒53. 9万千升,同比增长121. 49% ; 进口玉米17133. 8吨,同比增长131. 14% ; 进口锯材150. 3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5. 42% ; 进口大豆8068吨,同比增长14. 74% 。

二、绥芬河市自俄进口贸易结构变化原因分析

第一,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入影响和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加速实施“向东看”战略,大力发展经济特区、超前发展区和自由港。对俄罗斯来说,中国是最有吸引力的国家和更加倚重的贸易伙伴,扩大对中国出口是俄罗斯有效应对西方制裁的现实选择。而绥芬河市凭借有利的地缘优势、 独特的通道优势、悠久的商贸历史和浓厚的商业氛围,在中俄经贸合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窗口、桥梁和通道作用,形成了一般贸易、边境贸易和民间互市贸易同步推进,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的互动格局,绥芬河市进出口货运量和贸易额在全国沿边口岸始终名列前茅, 使绥芬河在黑龙江省对外开放与对俄经贸合作中保持重要的战略地位。2015年8月,绥芬河市委九届六次全委( 扩大) 会议上提出“挖掘国内外市场需求潜能,在外经贸战略转型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的奋斗目标,《绥芬河关于进一步促进俄罗斯商品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绥芬河市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和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绥芬河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实施方案》先后出台,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绥芬河对俄贸易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二,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历经多年谈判后,我国终于对俄罗斯放开了粮食市场,允许其向我国出口春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和油菜籽五个品种的粮食。2015年12月,俄罗斯代表团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两个协议,明确了未来两年俄罗斯对我国出口粮食的条件。土耳其原本是俄罗斯最大的粮食出口市场之一,但由于存在与土耳其中断贸易关系的可能性,所以俄罗斯需要寻找新的谷物销售市场,而中国是较为理想的合作伙伴。

第三,近年来俄罗斯制定了鼓励非原料性商品出口的相关政策,包括简化出口海关程序、降低公司金融成本等措施。俄罗斯议会通过了2030年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向,即大力发展非原料性产品出口。俄罗斯反危机方案中也指出了外贸出口的主要方向,即支持包括高新技术产品在内的广泛的非原料性产品出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4年国情咨文中也提出俄罗斯外贸出口的具体任务,即在未来三年中使加工产品贸易额扩大两倍,并授命外经银行、俄罗斯投资委员会及相关部门保障中等规模的非原料出口公司加快发展。

第四,由于卢布贬值,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优势明显,经营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

第五,俄罗斯商品具有天然、绿色、环保等品质优势。

第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中国消费者可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买到自己需要的俄罗斯商品。绥芬河市作为重要的对俄口岸城市,其区位优势明显且物流产业发达,已成为俄罗斯商品的主要集散地。目前,绥芬河市经营俄罗斯商品的商铺有数百家,与国内外互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俄罗斯商品供销网络,对俄罗斯商品入境后快速销往内地和南方省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自俄进口贸易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中国自俄进口贸易发展趋势向好。首先, 中俄经贸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 俄罗斯由于受其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治制度模式和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制约,短时期内出口石油、天然气、木材、钢材和煤炭等 “原字号”资源性产品比重较高的倾向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而越来越多的俄罗斯质优味美的食品和水产品等对中国出口快速增长,成为双边贸易的新趋势。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表明俄罗斯商品出口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变俄对华出口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结构,促使中俄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其次,中俄双方都在积极进行合作模式转型,并努力简化贸易程序。 第三,中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仍将努力保持中高速发展水平,而且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消费大国, 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对俄罗斯天然、绿色、环保的食品、 农产品、水产品、海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将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1]季志业,冯玉军.俄罗斯发展前景与中俄关系走向[M].时事出版社,2016.

日本对外贸易的变化与特点 篇10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性因素的影响。从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来看,主要经历了三次转变: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技术密集型向服务密集型转变。这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拥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第一产业的低位持续下降,直至形成常态化。通过观察日本总务省统计局产业结构分布图,我们可知,在2005—2012 年间,日本的产业结构整体稳定,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维持在1.1%~1.2%之间,第二产业略有下降,从28.1%降至25.6%,第三产业稳中有升,提升近3 个百分点。

由于日本国内经济潜力有限,发展对外贸易成为振兴日本经济的最佳选择。因此,日本的产业结构分布对日本的贸易造成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从近十年来日本出口商品结构状况来看,初级产品,即与农业相关的食品、纺织品的出口比重始终很低,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则保持较高的出口百分比,这反映了本国的实际情况,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发展战略。通过观察分析日本的进口商品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日本对于初级产品的进口一直处于刚性状态,稳定保持在50%以上。有一个例子就可以很好地说明,正如前文提到,2006年、2007年日元贬值,兑美元汇率下降,这客观上有利于出口。然而与此同时,日本对于初级产品的进口确有明显上升的现象,上升幅度达26.28%。这反映了日本对于原材料、能源、食品等初级产品的极度依赖。这种刚性进口现象会给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成为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短板。在实际贸易活动中,贸易对手很容易通过提升初级产品价格或限制日本对其初级产品的进口来迫使其处于劣势。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省局Statistics Japan http://www.stat.go.jp/data/guide/download/index.htm的数据自制,登陆时间:2015年6月6日。

二、进口商品结构“多样化”

通过对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我得出了进口商品多样化的结论。有必要说明的是,这里笔者所指的多样化,并非是阐释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优点,而是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客观出现的一种现象。如前所述,上页图的产业结构分布反映出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略有下降,产业结构最终取决于需求结构,反映在进出口方面,日本近十年以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度出现了不太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应的,在对于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方面,连续三年增加,由303 777 885千美元增至349 743 917千美元。进口的产品由以前的单一初级产品逐渐拓展至工业制成品。这一所谓进口多样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近十年以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的不景气,日本的产业结构逐渐向金融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电子技术产业等显示出发展疲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显著下降。仅在2011年,汽车出口量就同比下降10.6%。国内产业的颓势,必然导致对于国外替代品的进口量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多样化”的产生,也是日本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带来的贸易恶化的无奈之举。

三、出口仍存在“技术依赖症”

日本的产业结构表明,日本近几年来的发展导向是不断强化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弱化第一、二产业,而且可以看出,日本的三大产业结构也基本趋于稳定。但是,由此得出日本传统的制造、技术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失去影响力,未免过于草率。通过观察相关数据可知,在2005—2014 年间,日本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占日本出口百分比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在工业制成品中,高科技出口所占比重也由23.1%下降至16.8%。然而在此期间,日本的对外贸易总量有所增加。结进出口增长率我们会发现,日本的进出口增长率近几年呈下降趋势,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的下降可以很大程度地解释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由于信息通信产品和高科技出口仍然在日本的对外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此类产品的变动会对总的出口情况带来显著影响。日本出口总额的增加可能更多的受益于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然而第二产业的低迷则直接导致其增长率一路下滑。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日本归于产业结构的政策导向虽然以扶持第三产业为主,但是其传统的科技制造等产业还将继续发挥很大作用,并直接影响其对外贸易能否健康发展。

摘要:全球化到来的今天,对外贸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外贸的发展牵动世界。利用日本2005—2014年相关数据资料,从产业结构、进出口状况等多个方面,针对2005—2014年十年间日本外贸变化及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外贸,变化,特点

参考文献

[1][日]服部正治.「自由貿易国民」の興隆と解体[J].立教学研究,2010,(4).

[2][日]若杉隆平.現代の国際貿易——ミクロデタ分析[M].东京:岩波書店,2007.

汽车渠道网络特征及变化趋势 篇11

从2006~2012年,乘用车销量呈现明显上升态势,渠道网点数量稳定增长,乘用车销量增长与渠道网络数量增长趋势相同,成正比关系。

网络布局生变

正在悄然改变。西部成为网络布局的重点区域。数据显示,2012年乘用车标准授权店21047个,比去年增长了4.3%。

高库存挑战原有渠道模式

自2012年以来,高库存成为汽车行业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由于高库存导致新车销售普遍亏损,高标准的4S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厂家和经销商的共同课题——渠道创新

为了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铺设网络,渠道品牌集约化已成为趋势,能够帮助汽车厂商在短期迅速提高销量、占领市场。

目前,东风大自主、一汽南方十省专网战略均是渠道品牌集约化的代表。针对渠道协同的有效性,具体分析如下:

目前很多厂商开始尝试渠道小型化及跨品牌协同等创新模式。单一品牌渠道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渠道创新则出现了展厅、单一销售店、单一服务店等形式。

与此同时,数字化营销开始贯穿在售前、售中和售后各环节。电子商务通过对客户信息、订单信息、市场信息等数据的有效整理与挖掘,高效率地帮助渠道开发市场、提高业绩。

新渠道代表——汽车园区

网点集群主要通过建立汽车文化园、汽车产业园和大型汽车市场等带动汽车销售。

汽车园区有助于汽车产业的调整、汽车信贷消费和汽车后市场的延伸。首先,在经济效益方面,汽车园区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降低了品牌销售的成本,容易产生聚集效应,带动产品销售。且营销方式灵活,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容易吸引投资商进入。其次,在社会效益方面,汽车园区能够带动社会资源,解决就业并培养人才。集群化的经营容易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当地形象,对汽车市场信息的采集更加便利与通畅。总而言之,汽车园区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刺激社会效益,而其社会效益又反过来能帮助提升经济效益。

链接

渠道在过去的十年间得以快速发展,已进入重要阶段,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渠道的个性化、多元化,二是渠道服务细分,三是品牌提升,四是引领模式创新,五是渠道下沉。在下沉过程中,我们遇到的一些挑战:一是是经销商集体资源单薄。二是渠道下沉以后,4S店的经营网点盈利难度增加,投资回收年限达到5?7年,甚至更长时间。还有个问题是技术人才短缺,特别是一些机修大工、钣金工比较缺乏。

渠道下沉之后,厂商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还没沉下去。下沉终端的经销商面临三大问题:第一,物流延时。下沉后的小经销商不可能订一个整板,必须拼,这样就得等。三四线城市的小经销商有时需到中心部取件;第二,关于培训。一些培训课程更多是针对一二线城市经销商的,三四线城市小经销商参加以后,发现该课程与自身不相匹配。第三,缺乏支持力度,一些三四线城市的经销店开业以后,厂商很少进行现场指导,且在营销策略上也不匹配,缺乏有效支持和统筹。

下沉中的另一个挑战是,三四线城市的新店遇到一二线城市一些交叉集团的曲线包围。比如一线城市的集团会在三线城市设立多品牌维修站,他们的配件、工具、单据、维修技工都从4S店流转过来,使顾客可以享受到在4S店一样的服务,但价位又不一样。这样就使在三四线独立的4S店受到很大冲击。

——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公司CEO 林雷

对外贸易变化趋势 篇12

人类进化的过程中, 为了相互交流沟通协作, 产生了语言。从最初的几个音阶表达简单的意思, 到现在使用复杂的语言来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真实想法, 历经了很长时间, 并且持续发展。纵观古今, 语言只是在一定时期, 一定地域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每个时期, 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化。语言的变化就像一条河流, 远观, 仿佛玉带蜿蜒;近看, 才知细流涌动;日久, 方见沧海桑田。语言的变化是细微的, 日积月累的, 区域性的。

二、语言变化的两个基本特征

语言变化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语音发生了改变, 如果我们单单把语言的变化归结为语音的变化, 就太狭隘了。比如汉语里的形声字, “江”字和“红”字都是形声字, 并且声旁都是一样的——“工”。如果我们单单认为只是语音发生变化, 而未考虑声旁表示的意义与语法范畴的话, 就将语言学的两个组成部分——音与义分割开来了, 而这正是和语言学的作用是背道而驰的。[1]而语言变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语义发生了改变。语音和语义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 互相影响, 不可分割的。

三、影响语言变化的因素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语言在语音语义上会发生变化变化, 这就是语言变化的历时性。引起这种语言变化的因素十分复杂,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 人种的影响。北方的语言, 如蒙古语和满锡伯语, 多有舌根音小舌化的倾向。海岛上的语言, 如日本语和夏威夷语, 多是构造简单的音拍语。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某个人种的发音器官有什么永恒素质, 可能只是在某个时期, 某个地域会出现的语言特征, 被放大为人种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些民族的语言中会添加他们以前不发的音。

第二, 地域的影响。我们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 甚至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语言的地域性。比如,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 韩国和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近代的民族语言都是朝鲜语, 但是由于三个国家地理位置不同, 开放程度不同, 发展程度不同, 导致语言发生了变化。比如对“电梯”一词的发音, 韩国采用英语单词“elevator”的音译, 而在朝鲜则是中文单词“升降机”的音译。但是, 我们可以发现, 在基本生活用语方面, 三个国家的朝鲜族居民语言还是没有太大改变。改变最大的是地理分割后的时间内, 各地的朝鲜族居民对接触到的新事物、新事件、新文化的发音与理解。这种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不同国家朝鲜族的语言形成了固有的特点。一个地区和他相邻的地区的语言变化是细微的, 但是, 随着距离的不断加大, 分歧才不断积累, 最终发展为明显的语言特征。

第三, 经济原则的影响。所谓经济原则, 就是指在保证交际畅通无阻的前提下, 语言的使用者力求讲究效能、经济省力的原则。比如“yes”简化成“yeah”, 虽然字母多了, 但是发音简单了。再比如语言中的前默与后默现象。前默是说话者意识到说话时整个词被漏发, 却懒得去改正, 如 (Do you) see?后默指说话者确信只要他一发出开头的音节, 听者就会知道他要说什么, 因而没必要花力气去发其余词的音, 如at the doctor’s。[2]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 语言的变化不仅仅是发音与结构的简化, 有些时候, 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力, 而特地采用一些方法, 比如强调的句式:我“真”去了。这说明, 语音不仅需要考虑生理因素以便省力, 也要考虑听众的心理因素。正如德国历史比较语言学家Herman Paul所说“我们不否认有些表达方式过于奢华了些, 但我们的言语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节俭的特征”[3]

第四, 幼时教育。儿童学话时本能发音的记录, 具有发音简易、省力的特点, 并往往伴随着辅音丛脱落、词语截短等现象。而大人往往出于迁就心里, 不刻意去纠正儿童的发音错误。比如一个可以分清汉语中平舌的“s”与卷舌的“sh”音的正常人, 在儿时接触“水 (shui) ”这个字时, 发成了“sui”的音, 那么即使以后他学会了真实读音, 也会在不经意间说出“sui”这个错音。

第五, 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标准语的推行。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全国推行普通话, 推广简化字, 引入汉语拼音, 规范发音与文字。在一个国家推行标准语, 能为更多的国民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并对外显示民族凝聚力, 因此, 国家会不遗余力推广标准语。显而易见, 这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第六,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不同语言为代表的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会存在外来语侵入当地语言基体的现象。这里以侵入的多少分为三种情况, 如果侵入语言占少数, 那么侵入语言就对底层语言形成了一个嵌入, 即外来的语言中的几个词或者词组融入当地语言基体, 变成了当地语言的一部分。比如“WTO”“GDP”这些词, 尽管这些词和汉字的形式与构成截然不同, 但是由于使用频繁, 形式简单, 使用频率高, 因此被汉语吸收作为其中一部分, 已经被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本国语言了, 这就是嵌入。如果侵入语言和底层语言在语言量和使用频率上不相上下, 那么就形成了杂糅, 旧中国上海洋泾浜, 是外国人与中国买办聚集之地, 在那一时期那一特定地区, 产生了“洋泾浜英语”, 即中英文混杂的语言, 中国人说汉语时夹杂英语英语单词, 外国人说英语夹杂汉语, 在较短的时期内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 这就产生了语言的杂糅。如果侵入的量非常大, 使用频率非常高, 就形成了侵占。以往, 语言的侵占的现象往往是伴随着人的侵占产生的, 正如我们都知道的那样, 几百年前的北美洲土著是不说英语的, 而现在美式英语已经成为北美洲的主要语言。

外来语言能否成功侵入当地语言基体, 主要看外来语在当地的使用频率, 一般认为, 使用人数多, 则使用频率高。所以, 以往语言发生大的变化是经常伴随大量使用其他语言的民族的人口的交易、迁徙或者侵入本地造成的。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这种传统模式被打破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 使语言交汇的机会大大增多,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 也解除了地理对语言的限制, 使语言更容易侵入与被侵入,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现象, 并最终被双方或者多方长期接受, 这是语言的融合。

第七, 流行风尚对语言的影响。公众人物对大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大众总是或多或少地不自觉地去模仿喜爱的公众人物。由于模仿, 语言才得以像波浪一样散播开来, 直到波及整个语言区域。[4]比如某些明星将“这样子”说成“酱紫”, 接下来就可能形成一个潮流, 所以潮流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 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随。这种潮流可能短暂即逝, 那么语言在经历短暂的变化后又会回归;另外潮流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就形成了固定在语言中的新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民的与日俱增, 流行更容易被传播, 使流行风尚对语言的影响日趋加大。近年来, 网络词汇层出不穷, 对原有的语言体系有了一定的冲击。

第八、语言的自然淘汰与进化。随着时间的流逝, 社会的发展, 文明的进步, 语言也是在发展的, 淘汰落后的词汇, 产生新词汇, 赋予旧有词汇新含义等都是必然趋势。例如, 在古汉语中“妻子”指的是“妻”与“子”, 在现代汉语中则单指“妻”。

四、语言发展的趋势

洪堡特说过“在语言中从来都没有真正静止的片刻, 就好像人类思想之火永远不停一样。根据自然规律, 它永远处于不断发展之中”[5]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进化。语言的变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时间, 科技的发展等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大强度的语言碰撞中, 很容易产生语言的融合和趋于一致。

从语言发展的历程来看, 语言会经历简单——复杂——简化的趋势。人类最开始只会单调的几个发音,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接触的新事物不断增多, 交流的不断增加, 语言逐渐变得丰富, 并具备一定规律。在大家都熟悉的语言环境中, 出于求简心理, 使语言更简便、更实用、更规范, 从而一定会产生语言的简化。

语言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标准化。标准语的推广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网络的发展,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沟通更加频繁, 交流更加便利, 人们不会满足只与自己同用一种语言的人交流。但是语言不同的障碍阻碍了这种需求。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 尽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间, 语言也终究会逐渐趋于统一。

参考文献

[1]、费尔德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 2009.

[2]、黄远振.论语言的简化现象及其成因[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4) :25—30.

[3]、向明友.论经济分析的可行性[J].外语教学, 2000, 21 (7) :3-8.

[4]、李朝.叶斯柏森论语言的变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6) :417—423.

上一篇:3+1+X教学模式下一篇:IO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