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风险(通用8篇)
对外贸易的风险 篇1
国际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的关系
作者:高海宇
2012-1-21 18:23:49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间的相互贸易也越来越多,与之所产生的风险也逐渐放大。如何规避贸易风险已经是整过国际贸易的重中之重。其中贸易术语的选择对于规避风险至关重要,我国的出口企业必须对所产生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症采取规避措施,将国际贸易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关键词:出口风险;贸易术语;风险规避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间的相互贸易也越来越多,与之所产生的风险也逐渐放大。如何规避贸易风险已经是整过国际贸易的重中之重。其中贸易术语的选择对于规避风险至关重要,我国的出口企业必须对所产生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症采取规避措施,将国际贸易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以下本文将着重从货物损失、经济政策、商品价格、收汇四个方面阐述国际贸易术语的选择与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关系。
一、对于造成货物损失的风险规避
要出口的货物需经过生产、储备、运送及报关等程序后才能到达进口地点。在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货物的损失,其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灾害和人为原因。同一个案例:假设某出口企业在出口一批货物的途中,货物因为天气原因而受潮受损等,对于出口企业如果选择C.I.F.术语的话,货物在离港后收的损失是由保险公司承担的,所以出口企业可以通过投保的方式来规避此类货物受到损失的风险,买家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索赔来弥补损失。但是如果该出口企业选择的是DEQ贸易术语,那么在货物运送途中出现的此类损失则应该由卖方承担。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出口方都会对所出口货物的风险有所估计和预测,如果觉得某段航线的风险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就可以选择相应的投保来弥补在贸易中出现的损失。如果出口企业选择了正确的贸易术语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货物的损失,因此,对外贸易的企业应该非常熟悉各种贸易术语的具体含义,清楚在选择某种贸易术语时本企业要面临的损失和风险,在无法避免风险时,也可通过投保的方式来弥补损失。
二、如何面对和避免经济政策所带来的风险
因为是国际的贸易往来,所以在交易中肯定会涉及到两个以上的国家,而各国经济政策的变动都会对整个贸易的影响,给交易体造成损失。主要分为本国内经济政策变化和国外经济政策变化,比如关税的相关政策、退税率、汇率政策、国家的经济保护政策等。通常情况下有很多的出口企业都不愿意选择DDP贸易术语,那是因为在该术语下出口企业都必须对货物的进口清关进行负责。如果正好进口国这方面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就有可能耽误出口货物的到港时间,使企业不能顺利履行合同规定,甚至无法安全收取货款。所以,出口企业必须充分掌握本国以及和其有贸易往来国的经济政策变动,准确判断政策的变化局势,这一点对于一切也是比较难的,这就需要国家的帮助。
因此,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尽量选择自己承担的风险较小的贸易术语,并外还要清楚在自己选择的贸易术语下那些因素是受经济政策影响较大那些较小,要分清主次。
三、物价的变化对贸易造成的风险以及避免措施
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储备、运送及报关整个过程中的很多因素决定的,商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的预期利润。在贸易中出口企业除了利用降低成本和耗能、提高商品的质量、采用硬货币结算等方法外,还有就是对贸易术语的选择。例如,当前在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选择EXW、FOB等不包括运输费用的贸易术语来避免自己对运输费用估计不准确或者企业不用承担高额的运输费用所造成的风险。对于那些出口企业无法预料或者把握不准确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选择贸易术语将可能存在的风险转移给对方,实现规避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四、收汇对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和规避措施
本文认为这种风险是在对外贸易的所有风险中最主要的一种,是一项业务的是否成功的关键。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间的相互联系也随之变得很复杂,在怎样避免收汇风险已经成为出口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和贸易术语的选择也有很大关系,假如在EXW术语环境下,主要有收货前预付货款和收货后付清货款等。通常情况下采用的叫稳妥的一种就是发货前预售货款,但是在实际业务中很少有企业提前会支付所有的货款。尽管EXW术语对出口企业来说是在13种贸易术语中风险和责任都是最少的,但是唯独有一点,货物的转让时间也是在所有术语中最早的,这势必会增加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这正是一般企业不会选择期的重要原因,因为货物的所有权在手的时间越短,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就会越大。如果出口企业采用FOB术语时,虽然也会面临同样的收汇风险,这种术语是要求由买方负责运输货物,但如果买方选择的是一个关系相当好的运输公司,即使采用L/C方式结汇,买方也可以不付款就可以提到货物,这对出口企业同样也会带来收汇风险。所以,在收汇风险始终存在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尽量长时间的掌握货物的所有权才有减低收汇风险,并外还能通过选择有利术语来规避国际贸易中的收汇风险。
综上所述,进出口企业在日常的贸易过程中有必要选择与自身有利的贸易术语,减少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
你可能感兴趣的毕业论文
浅谈我国国际贸易中如何应对绿色壁垒 浅谈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影响 国际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关系
试论以现代国际贸易为导向的国际物流体系的建立 论国际贸易政策与适当的国际协调方式
对外贸易的风险 篇2
1 中小型外贸企业管理外汇风险的必要性
1.1 提高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
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通常来讲, 本币贬值, 有利于企业产品出口, 反之, 则有利于进口。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中低档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为主, 目前我国的出口中, 加工贸易占据大半份额。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就业和经济增长影响较大, 因此很多学者反对升值。对汇率风险而言, 则需要区分不同贸易方式的特点, 以便我们正确管理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汇风险。一般贸易, 汇率涨跌会影响企业原材料的采购, 对人民币汇率变动较为敏感。但依据马歇尔-勒纳条, 当进口价格需求弹性和出口价格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的时候, 人民币的汇率贬值会增加出口, 减少进口;反之则增加出口, 减少进口。除此之外,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经过一段时滞才能达到, 这是因为受到了J曲线效应的影响, 要。加工贸易需要进口原料和出口商品, 原材料进口和销售额都以美元计算, 因而加工贸易对人民币升值不太敏感。
1.2 提高企业营运实力
外汇风险会影响企业的营运实力。中小型外贸企业与大企业相比, 内部缺乏现代科学的运行机制, 企业想要赢得更多的业务机会, 就必须不断改善内部营运机制, 提高企业营运实力。开展外汇风险管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业务技能的外贸人才, 这迫使中小型外贸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 推动企业营运实力的提高。除此之外, 防范外汇风险加强了中小型外贸企业对最新的国际金融相关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其外汇业务水平, 进一步提高营运实力。
1.3 企业正常开展外贸业务的需要
中小型外贸企业之所以会受到外汇风险的较大影响是因为其缺乏对市场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由于难以确定成本, 企业会争抢有利于自身的计价货币, 这会引起谈判拖延, 甚至在签约后, 汇率变动大于预计成本, 给企业造成亏损。
1.4 提高企业信用水平的需要
企业信用的建立和培养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信用取决于企业的规模、清偿能力、赢利能力、经理形象、经营能力等因素。信用等级高, 筹资成本越低, 筹资效率越高, 企业受益越多。企业的外汇业务通常涉及很多种货币, 但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却只能使用一种货币, 货币的折算受到汇率变动很大的影响, 造成账面资产负债的不断变化, 因而外汇风险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影响很大, 所以不能不高度重视外汇风险。上述情况, 当企业出现折算损失时, 引起的应税收入变动对企业的赢利水平有很大影响。由此可见, 汇率波动间接地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
2 外汇风险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使企业的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如今, 很多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已经由于人民币升值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程度因为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企业必须做好正确的自我定位, 做出科学理性的决策, 来应对短期的外汇风险。但是外汇风险就像一把双刃剑, 长远而言, 外汇风险对促进我国外贸机构转变以及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2.1 对进出口总体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在短期内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进出口量的影响具有两种效应:首先是贸易量效应, 即在价格弹性不为零的前提下, 人民币升值, 会影响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和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于是进一步会导致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总量下降, 相应的人民币升值会提高了进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增加了我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 从而增加我国的进口总量。其次是是价格效应:在产品国内价格不变的前提下, 人民币升值讲提高人民币的购买力, 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相反, 在国外产品的国内价格不变的前提下, 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 进而降低进口商品支付的关税等各项税费。
短期内,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是增加成本, 减少销售收入, 削减利润总额, 降低利润率。我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主要优势是价格优势。但是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却正在因为人民币持续升值而逐步丧失。一方面, 中小型外贸企业想要保持自己的销售收入就不会选择涨价, 但是不降价就会降低企业的出口利润率。另一方面中小型外贸企业如果想保住已有的利润率, 就会选择提高销售价格, 但是不降价会降低企业的出口量, 最终导致企业的销售收入降低。
2.2 对不同贸易方式的影响
贸易方式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协定贸易、边境贸易、双边贸易、多边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等多种形式。但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 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 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 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 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一般贸易是与加工贸易相对而言的贸易方式。根据现代物流实用词典的解释, 一般贸易指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其交易的货物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货物。对这两种贸易方式而言,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是很不相同的。
一般贸易商品的各项成本全部都是用人民币进行支付的, 其价格将会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全面影响。加工贸易的原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汇率变动只会对增值部分会产生影响。加工贸易又可以细分为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而对于这两种贸易方式, 汇率变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料加工又叫以进养出, 指用外汇购入国外的原材料、辅料, 利用本国的技术、设备和劳力, 加工成成品后, 销往国外市场, 若进口的原辅材料在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大, 则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就十分有限, 若产品中使用的国外的原材料较少, 那么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贸易的影响与之对一般贸易的影响相类似。来料加工通常是指加工一方由国外另一方提供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 按照双方商定的质量、规格、款式加工为成品, 交给对方, 我方仅收取加工费。在这种贸易方式下, 我方不承担原材料价格变动的风险, 受汇率影响很小。
2.3 对不同企业类型的影响
2.3.1 对外资企业的影响较小
在我国, 我国的外资企业由于在管理水平、技术实力、资金实力、信息通常度等方面具有内资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外加我国政府为了吸引外资给外资企业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 所以我国的外资企业在外贸方面的发展一直要优于内资企业。汇率变动对于外资企业的影响毫无疑问的要低于内资企业。首先, 在从事加工莫贸易的企业中, 外资企业明显比内资企业多, 前文分析道, 加工贸易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比较有限, 所以从贸易方式上分析, 外资企业就已经占据了优势。其次, 国外的外事市场发展较为健全, 很多外资企业都可以通过很多金融衍生工具来避税和转移外汇风险, 然而内资企业在这一方面做的一直都不是很好。再次, 外资企业拥有高素质的外汇理财人才, 他们具有比内资企业丰富很多的理财经验。最后, 我国内资企业主要具有的优势是劳动力比较优势, 长期依赖薄利多销、恶性价格竞争来获取市场份额, 出口的产品价格严重缺乏承受外汇风险的空间, 所以内资企业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汇率变动的严重影响。
2.3.2 对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影响较小
流通型外贸企业是指只从事商品贸易不进行产品出口生产的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外贸企业。除国家命令禁止的商品以外的其他各类商品, 流通型外贸企业都可以经营。流通型外贸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 进出口的商品均出于贸易目的, 进口产品不是用于自己消费, 出口产品基本都是在接到国外的订单之后再委托国内的加工企业进行加工。这类企业压的资金少, 在产业链中处于居中位置, 占压资金较少, 进出口的商品都是为了赚取国内外差价, 所以流通型外贸企业受到汇率的影响较大。生产型外贸企业进出口的商品的目的是自己生产加工或是消费。生产型外贸企业会极大的压低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 给其生存造成较大的压力。一般而言, 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较低, 仅仅处于3%~6%之间, 为了货源稳妥, 流通型外贸企业一般都极其愿意和生产型外贸企业达成供货交易协议。所以生产型外贸企业受到外汇风险的影响很小。
2.3.3 对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的影响较大
很多外贸企业并不是进出口贸易都要从事, 而是从事单一的出口贸易或是单一的进口贸易, 这就叫单一出口或是单一进口企业。由于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受到的汇率变动风险的影响不能相互抵消, 企业外汇风险的受险头寸较大。对进出平衡的企业来说, 不可能出现进口和出口都受损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出口受损, 进口就能盈利, 进口受损, 出口就能盈利。所以外汇风险杜对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的影响较大。
3 对不同产品类型的影响
3.1 对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的影响大
外汇风险对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的外贸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差别。对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低的产品, 外汇风险对其产品的竞争力影响较大。因为这类产品大多是一些传统大宗低级产品, 它们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并且具有较低的进入门槛, 竞争优势在于低成本、低价格, 但是这类产品的价格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产生较大的变动。对于一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商品, 在国际市场往往具有较强的利润空间, 汇率变动的影响很小。
3.2 对不同价格需求弹性商品的影响
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大于1, 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敏感, 需求量会因为价格的微弱变动产生较大的变化, 对于这类商品, 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反向变动;反之, 对于缺乏价格弹性的商品, 商品的需求量随着价格的微弱变动也会只有微弱的变动, 产品的价格和销售收入同向变动。人民币升值后, 生产富有弹性的商品的企业不应该涨价。对于具有规模经济且产品价格弹性较高的企业, 通过降价扩大市场需求是可以的。
人民币汇率变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就目前来看, 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未变。所以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成本将长期难以消除, 这将会促进企业调整发展战略, 促使企业转变增长方式, 通过改变营销模式, 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中应对自如。
参考文献
[1]王旭.浅谈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10, (28) .
[2]张岷胜.浅议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金融经济, 2010, (2) .
对外贸易的风险 篇3
[关键词] 对外贸易 政治风险 预测 管理
一、我国对外贸易面临政治风险的特点
对外贸易经营中的政治性风险传统上划分为征收风险、战争和内乱风险 (政治暴力风险)、违约风险、汇兑限制风险(转移风险)、延迟支付风险5类。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中面临的政治性风险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公开、直接的征收风险总体降低,但蚕食式征用风险日益突出;征收风险即东道国政府对外资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各国政府竞相吸引国际投资,大多数建立正常政治秩序的国家,公开、直接的征收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但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蚕食式征用”(creeping expropriation,又称“间接征用”)风险依然存在,甚至有所上升。
2.传统战争风险转向和平环境中的政治暴力风险;战争风险指战争、内战、恐怖行为等。目前,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面临的主要政治暴力风险不是传统的战争风险,而是和平环境中贸易保护主义驱动的政治暴力风险,由于劳工权益问题引起的政治暴力风险也呈方兴未艾之势。
3.违约风险集中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违约风险即东道国政府违约,投资者无法或无法及时求助于司法或仲裁机关;或虽有裁决,但无法申请执行。这类风险通常出现在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和前苏联东欧转轨国家。
4.国家延迟支付(主权债务违约)风险不可忽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更高;国家延迟支付通常指由于东道国政府停止支付或延期支付,致使外商无法按时、足额收回到期债权本息和投资利润。目前这一风险的主要存在于一些重债发展中国家,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是国际广泛接受的清偿手段,理论上可以开动印钞机无限偿还债务,但发达国家地方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完全有可能陷入财政破产,甚至纽约、慕尼黑等世界闻名的富庶城市政府也未能幸免。
5.汇兑限制风险(转移风险)总体大幅度降低,但部分金融危机高发国转移风险仍然较高;汇兑限制风险(转移风险)即东道国国际收支困难而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外商、外国投资者将本金、利润和其他合法收入转移到东道国境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新兴市场就先后爆发了1998年俄罗斯危机、1999年巴西雷亚尔危机、2001年土耳其危机和2002年年初的阿根廷危机。
6.第三国干预风险等新型政治性风险也日益崭露头角。该类风险可分为两类,一是第三国政府直接采取制裁措施的风险,这种风险目前主要来自美国,企业如果与美国列举的所谓“无赖国家”开展经贸往来,就有可能面临这项风险。例如中石油筹备海外上市赴纽约路演时,美国一些政治势力致函各大投资基金,以中石油在“邪恶国家”苏丹开发石油为由要求其抵制中石油,并在美国国会提出了正式的议案。另一类是在第三国干预行为的压力或引诱下,东道国政府违约的风险。由于日本参与,中俄石油管道工程方案多次反复,中石油在安大线上的前期投入全部落空,且损害了我国的能源战略,就是这一风险的典型案例。
二、对外贸易中政治风险的预测方法
政治风险预测是管理政治风险的第一步。预测方法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定性预测法,运用风险预测者的知识、经验、理智地对政治风险做出主观判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蘭德公司创立的Delphi Method。该方法从媒体等渠道收集来的有关东道国政治、经济、社会资料为基础,邀请国际问题专家、经济学家、熟悉东道国的新闻媒体代表人、外交人员、商人等等参加评议会,或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当意见初步汇总后,企业可将这些看法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反馈给这些人士,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最后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意见。二是定量预测法,即充分利用现有市场信息,运用统计和模型进行计算,对政治风险进行定量预测。其中以美国纽约国际报告集团制定的ICRC——国家风险国际指南最为著名。
除此之外,《欧洲货币》杂志每年9月或10月会公布一张当年各国国家风险等级表,以一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表现为基点评估各国政治风险。这张国家风险等级表也是的重要参考之一。
三、我国对外贸易中政治风险的管理策略
2004年9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爆发了埃尔切事件和巴基斯坦匪徒绑架中国工程师两起恶性案件,充分说明我国企业面临的政治性风险与日俱增,而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政治风险的预测及管理上还有待提高。
综上,笔者认为:在对外贸易业务中,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经营汇总应继续加强风险意识,在应对、处理政治风险时,应结合使用定量、定性两类预测方法,扬长避短,以期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政治风险。根据最终结果判断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根据面临的具体情况尽量采取积极管理策略,如:一是针对可能发生的政治风险,做出填密的安排尽可能使本公司发展方向与东道国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减少冲突及矛盾。二是管理政治风险时投保政治风险也是积极举措之一。三是使用地域分散来减少风险。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利用地域上的分散经营来应对政治风险。但是对于已经发生的的政治风险,企业也应事后迅速采取补救措施,例如迅速转移资金、财产等,以期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李东阳:略论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1月
[2]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
[3]《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6/1997,1999/2000)
[4]杨忠赵曙明:国际企业:风险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对外贸易的风险 篇4
一、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成因
造成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原因,既有客观的贸易环境特殊性影响,也有企业主观的自身因素。经营环境不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通常会面对东道国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科技水平、风俗习惯、法律水平、文化差异差别很大,如果不熟悉这些差别,信息掌握不准确不及时,就会使得合同的订立和履行面临风险。有时某种产品存在多种质量标准,诸如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多种标准混杂容易发生差错,比如我国向日本出口家禽,日本的卫生标准高出国际标准的500倍,如果出口方不熟悉该标准最终势必发生合同纠纷。从企业自身来讲,许多企业本身在现代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与国际标准不接轨,缺乏熟悉跨国经营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且自身管理水平不高,甚至发生合同资料保存不完整,文档资料不清晰,交接不及时甚至丢失现象。最终因证据不足无法向对方索赔,无法维护合法合理的权益。此外抗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企业为了抢到合同盲目压价,完全不顾及潜在的风险,重口头承诺轻证据保留,重中标轻履约,抗风险意识十分淡薄。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法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有些企业不履行合同成为家常便饭,而发达国家法制化程度较高,要求合同双方必须严格执行合同条款,否则将被索赔从而遭受损失。
二、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防控
(一)善于利用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资料,妥善保留来函电
合同内容除双方的协议以外,还包括一些单方函件,如各种报价、形式发票、电子邮件、各种信件和传真,甚至是即时通讯记录。尤其对于复杂交易,合同双方可能会对合同涉及到的某一条款反复通过函件进行磋商以致达成一致,那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合同条款,即使该条款不被载于合同中,具有法律效力。且在保存证据资料时通常对对方发来的资料保存较好,而对己方发出的资料出现混乱和保存缺失,所以在发出资料时应当对文件备份,并进行归类,标记日期和事件以便查阅。
(二)制定恰当的法律适用条款
目前国际上用于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实体法律规范中最重要的一部国际公约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但《公约》还存在很多缺陷,其并未涉及合同有效性、所有权转移及人身伤害等重大问题,受损方的举证责任也未明确规定,而且实践中还存在《公约》与国内法优先适用的问题。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标的额大,法律关系复杂,容易产生法律纠纷,所以在制定合同时要谨慎选择合同所适用的法律:比如在适用时不一定只选择一个实体法。合同双方当事人在选择法律时可以合同某一条款适用一国法律,合同另一条款适用另一国家法律,并无法律规定只能选择一个实体法,宗旨是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并有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此外,《公约》中关于风险转移的时间问题的第69条前两款规定与我国《合同法》有所区别,适用应当注意。《公约》第69条第一款规定风险从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但买方不收货从而违反合同时转移;而《合同法》第143条规定若买方使得标的物不能如期交付,则自违约之日风险转移。二者有很大不同,《公约》规定买方在“适当的时间”内不接收货物,风险就转移到买方,《合同法》规定自“违反约定之日”起买受人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事实上《公约》的规定相对更合理,因为给予买方适当的时间使得买方并非一旦风险发生就要承担所有责任,相反会促使买方不对损失听之任之,防止损失扩大;另外促使买方尽快收货,有利于商品交换流通,尽量减少双方损失。所以在适用法律时买卖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可以尽量适用《公约》。按照《合同法》第146条规定,双方约定了交付地点且货物已交付到该地点而买方未收取货物的,风险自货交第一承运人时转移至买方,而对于《公约》69条第二款并未明确指出风险的转移时间点,但是实践中通常应在跨国承运人卸货时发生转移,所以在签订合同时应该在合同中予以明确,防止纠纷发生。
(三)合理制定索赔条款包括制定损害赔偿和违约金条款。
由于各国对损害赔偿原则的不同认识,在制定损害赔偿条款的时候需要解决对准据法的选择以及应对选择了不同准据法的结果。由于各国对损害赔偿的规定差别太大,而《公约》是目前国际上用于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最重要的一部国际公约,我国也早已加入该公约,对《公约》的条款更加熟悉。因此以《公约》为准据法解决损害赔偿问题能够尽量与贸易伙伴达成一致,减少纠纷可能性,有利于合同的履行。但是订立合同时注意,《公约》中对于损害赔偿的时间、地点、非金钱损失赔偿、损益相抵原则规定不明确,尤其是损益相抵原则在国际贸易中非常实用,所以如果适用《公约》,合同当事人要在合同中对于《公约》中未规定的重要事项予以明确规定。因此订立合同时要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法律来规定损害赔偿条款。违约金数值由双方协商确定,首先,合同中规定的违约金数额要根据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的实际损失数额来定,约定的违约金不能背离该损失数额;其次,当合同中规定的违约金数额低于损害方的实际损失的,被损害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增加,而合同中规定的违约金数额过分高于被损害方的实际损失的,损害方可以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而一般高于实际损失则无权请求减少。违约金是一种违约责任方式,不必进行先行交。实践中在违约金问题上经常出现纠纷,常有用违约金进行欺诈的案例,因此出口方签订合同违约金条款时应注意对方的履约能力,履约期限以及要有防范利用违约金欺诈的意识。
(四)选择恰当的纠纷解决途径
当出现国际贸易纠纷时,应当按照合同预先约定的途径予以解决,合同中通常约定的方式是仲裁和诉讼。实践中仲裁常见风险点主要集中在模棱两可的仲裁协议中,贸易纠纷分歧较大,无法调解也不适用于仲裁,那么贸易方通常会提起诉讼。仲裁和诉讼各有一定利弊,其实通常来说关键看我方企业在对方国家有无资产,如果我方企业在对方国家没有资产,对方企业在我国有资产则选择诉讼,便于在我国法院提起诉讼并执行财产,对我方当事人有利,否则一般选择仲裁。只是在实际工作中应对仲裁和诉讼的应用加以区分,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仲裁或诉讼,从利于解决合同纠纷,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对预见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
(五)签订合同保值条款
由于国际市场价格并非一成不变,加之贸易国的法令、**、罢工等意外事件的影响,使得合同不能按照规定履行。规避此类风险,需要在合同中对容易发生变故的风险点做出事前约定,签订合同保值条款。如为了应对汇率变化问题,签订合同时应注明如果计价货币的汇率发生重大变化,当变动值超过合同总标的额的.一定比例时,应该以汇率变动幅度的一定比例来重新调整合同价格,从而使交易双方共同分担汇率变动而产生的风险。或者订立合同时双方协商选定几种参照货币作为保值货币避免外汇风险的发生。如果贸易国局势动荡,应该尽量在合同中约定因政府更迭、法令变更等原因导致的损失,相对方可以免责;总之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尽量详细规定,规避可能面对的各种合同风险。
(六)巧妙选择付款方式
贸易术语选择与出口风险规避 篇5
摘要:贸易术语选择关系到贸易风险的规避。出口企业要正确认识贸易中存在着诸如货物损失、经济政策变动、价格变化及收汇等风险,并针对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贸易术语,尽可能地防范风险,减少贸易损失。
关键词:出口风险;贸易术语;规避
一、货物损失的风险及规避
出口货物要经历生产、存储、运输、报关等过程,最终到达目的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货物损失的风险。货物损失的风险既有自然灾害带来的,也有人为原因带来的意外损失的风险。有这样一个案例:我国某公司按C.I.F.条件向中东某国出口一批货物,根据合同投保了一切险。货物在海上航行过程中遭受暴风雨的袭击而使货物受潮受损。这里的货物受潮受损就是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物损失的风险。
《INCOTERMS 2000》对各种术语的解释中都提到“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的转移,按笔者的理解,该“风险”指的就是货物损失的风险。如FOB、CIF及CFR术语买卖双方的风险转移的界限都是货物越过船舷。在采用这三种贸易术语时,卖方都要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货物损失的风险。也就是说,在货物越过船舷前发生的货物的损失,责任由卖方承担。在上面的案例中,货物受潮受损的发生是在货物在海洋运输过程中,也就是在越过船舷以后,发生了因受潮带来的货物损失。按C.I.F.术语的解释,此责任不由卖方承担。在实际业务中,如果货物受潮受损是在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内,则可由买方向保险公司索赔。但如果假设案例中卖方签订合同时采用的DEQ贸易术语,那么货物在海上航行中的货物损失的风险的责任方就是卖方。对于这种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绝大多数卖方都有一定的预计。如何通过贸易术语的合理选择来避免这种风险?很简单,清楚地了解每种贸易术语风险转移的界限。一旦选定了某种术语,作为出口企业如果认为自己承担了相应的风险,而且由风险引起的货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则可以投保相应的保险。如果日后真的发生损失则可找保险公司索赔。如上面的假设,贸易中采用了DEQ术语,卖方如果觉得货物在航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比如那段航程路途较远、途经的国家政局不稳定、气候变化较大等等,他可投保相应的保险以规避货物损失的风险。
对于货物损失的风险,虽然采用不同的贸易术语卖方承担的风险不同,但只要是可以预见的、在保险公司投保范围内的,出口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投保来避免损失。因此在选择贸易术语时,笔者认为出口企业不一定要货物损失风险相对较小的E及C组术语,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各种贸易术语的具体解释,分清在不同的贸易术语下自己承担到何时为止的货物损失的风险。必要时投保相应的保险,并在商品价格中适当加上相应增加的金额。
二、经济政策变动的风险及规避
国际贸易涉及到两个及以上的国家,因此给出口企业带来影响的经济政策就包含两个方面:国内经济政策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国内及其他国家的出口退税率、关税政策、国家贸易保护政策、汇率政策等等的调整和变化都会给出口企业带来风险。例如,出口企业采用DDP术语成交其必须负责进口清关,而一旦进口国调整了进口货物的清关报关的相关政策规定,出口企业一旦对新政策不熟悉就可能耽搁货物的到货时间,甚至可能造成无法顺利完成贸易合同的履行及安全收汇。
出口企业规避政策变动的风险重点在于随时关注及熟悉国内、国际相关政策,能较准确正确地预见政策变动的趋势。要做到这点,尤其是要熟悉其他国家的政策,对一个出口企业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贸易术语的选择时,出口企业一方面尽可能避免选择自己承担的政策变动风险过大的术语(这也是大多数出口企业不愿选择DDP贸易术语的原因)。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应该清楚在选定的贸易术语下,自己承担的责任中哪些是受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同时这些责任也是存在潜在的风险较大的责任。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对这些责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就可以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例如在大多数贸易术语下出口企业必须负责出口清关,出口企业必须对本国的国家管制制度如进出口许可证制度有很熟悉的了解及预测。因为国家管制的具体措施如果发生改变(如原来不需要申请许可证的商品变为了需要申请许可证的商品)会直接会影响到出口清关得程序、速度及费用。而出口企业一般不会选择DDP贸易术语,因为要出口企业要负责进口清关,对方国家的清关的具体政策及政策的变动出口企业不好把握。
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术语,经济政策变动的风险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出口企业都必须做到尽可能熟悉相关的国内和国际经济贸易政策。商场如战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三、商品价格变化的风险及规避
商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变动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的利润的增加或减少。出口企业签订贸易合同之后,商品需要经历的从备货到最后交货的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出口企业品价格,最终会关系到订单能否达到预期利润。这些因素也可以说是在既定的出口价格下,影响出口企业品成本的因素(出口费用可以理解为出口成本的一部分,而成本越低利润也就越高)。出口企业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等。因此商品的生产要素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流通费用、外汇折算汇率的变动等都会影响出口企业品的成本。例如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直接影响到收汇时的实际折算的人民币总额的减少,带来了出口企业品价格的实际下降,减少了出口企业的利润。
对于此类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准确预测及降低成本。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采取“硬币”结算„„这些出口企业可以采用的规避价格变化风险的普遍做法没有涉及到价格术语的选择,在这里不再赘述。而贸易术语是出口价格的组成部分。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来规避价格变化的风险。如在国际油价变化比较厉害的时候,出口运费的变化也随之剧烈。出口企业如果不能正确估算运费,或不想承受高油价时的高运费,出口企业可以选择不含运费的价格术语(如EXW,FOB),把运费变动的风险转移给买方。因此在选择贸易术语时,对于出口企业觉得自己不好把握某些影响出口企业品价格的因素时,可以简化计算价格的步骤,剔出一些不好掌握的变化因素,把相关的风险转移给对方。而自己只需把可以预见的成本控制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四、出口收汇风险及规避
在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中,笔者认为最大的风险就是收汇风险。是否能安全收汇可以说是决定整笔业务成败的关键。随着当今世界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如何规避收汇风险也更加成为出口企业洽谈及签订合同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贸易术语的合理选择与规避收汇风险有密切联系。前面谈到,贸易术语总的变化趋势是E组→F组→C组→D组,卖方的义务负担和货物损失的风险逐渐减轻。但收汇风险的变化趋势则基本上是相反的,即按E组→F组→C组→D组,卖方的收汇风险逐渐增大。以EXW术语为例,卖方将货物从工厂(或仓库)交付给买方,即完成了交货。收汇方法一般有发货前付款和发货后付款。对于发货前付款,对出口企业来说一般较稳妥的做法是买方支付预付款。但这属于商业信用,而且目前很少有进口商爽快地提前支付所有货款付款,最多发货前付清所有款项。而如发生一些意外变化如市场价格有变动,客人则可能对付款大打折扣,虽然这时货物尚未转移给买方却极可能出现货按客户的要求做出来了而买家却不要货的情况。对于发货后付款则风险更大,即使采用L/C这样普遍认为相对较安全的属于银行信用的收汇方式,则同样存在收汇风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收汇风险更大。因为当货物在工厂(仓库)交给进口商后,出口企业已经没有什么物品及单证是客人必须要的。如果客人信誉不好的话就可能通过指示开证行恶意挑剔单据的不符点以拒付货款。虽说对出口企业来说采用EXW术语,在13种贸易术语中其承担的责任和货物损失的风险最少,但选择了这个术语却使卖方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最早,也使其承担收汇风险最多。这也是出口企业为什么一般不选择EXW贸易术语的主要原因。采取FOB时也存在类似的收汇风险,此时由买方负责安排运输,他可以联系自己比较满意和熟悉的船公司来运输。买方满意的船公司当然可能是客人觉得船公司服务比较到位、航行较快和船期较准确的船公司。但买方也有可能选择其熟悉的,容易给其提供通融的船公司。因此虽然即使采取L/C结汇,提单正本交银行,买方不付款就不可能取得提单提货。但一些不讲信誉的船公司可能允许进口商不用提单正本而仅凭其他相关证件或担保文件提货。这时出口企业的物权凭证――提单,但其重要性已大大降低,银行全套单据则也就成为了可要可无的单据。整套单据招拒付的风险也就更大。这也是采用FOB术语出口企业常常遇到的风险。可以看出,越早把货物交给对方出口企业承担的收汇风险也就越大。
收汇风险无论如何都是存在的,但出口企业可尽量选择收汇风险小的贸易术语,也就是应该尽可能把自己控制物权的时间延长。从规避收汇风险的角度来看,在《INCOTERMS 2000》中的四组贸易术语中出口企业应该尽可能选择C和D组术语。
总之,出口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术语可以尽可能地规避贸易风险。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的风险 篇6
摘要:国有化风险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目前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国有化风险对投资国、东道国、跨国公司三者的关系都十分重大,直接影响到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流向、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性战略的实施。本文针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所面临的国有化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投资国、东道国、跨国公司三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国有化风险的途径和方法。
国有化风险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自本世纪中叶以来,拉美及中东国家纷纷对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实行国有化,国有化由此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对于投资国来讲,国有化风险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安全性以及投资利益的保护,对于东道国来讲,国有化风险关系到东道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主权,对于跨国公司来讲,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流向、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性战略的实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的国有化风险以及风险防范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国有化风险
所谓国有化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依据其本国法律将原属于外国直接投资者所有的财产的全部或部分采取征用或类似的措施,使其转移到本国政府手中的强制性行为。
根据国家的主权原则,一个主权国家对其境内的外国投资者实行国有化,属于主权国家的国家行为,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采取国有化措施是行使其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必然结果,是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一种重要手段。东道国对外资实行国有化措施,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和支持。联大1962年通过的《关于天然资源之永久主权宣言》规定:“收归国有、征收或征用应以公认为远较纯属本国或外国个人或私人利益为重要之公用事业、安全与国家利益等理由为根据。”联大1974年
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义务宪章》第2条规定:“每个国家有权将外国财产的所有权收归国有、征收或转移……。”西方发达国家也被迫承认东道国的国有化权利,如1951年6月19日英国政府向伊朗政府递交的照会宣称:“陛下的政府代表自己和该公司承认伊朗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原则。”1956年8月在伦敦举行的苏伊士运河会议上,德国、英国和美国政府发布联合声明:“对埃及政府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而享有充分的主权权利,包括对外国人的资产实行国有化不持任何异议。”
本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很少看到国有化的事例,但是,自本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就出现了国有化的高潮。据统计,从50年代到70年代,100多个发展中国家中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对外资实行了国有化,共发生了1954件国有化案件,其中50年代发生国有化412件,60年代为406件,70年代约1136件,可见国有化的步伐一再加快。从地区分布来看,亚洲为219件,中东为464件,非洲为826件,拉美为454件〔1〕。从行业分布来看,国有化的行业有半数以上集中在采矿、冶炼、石油、农
对外贸易的风险 篇7
一、对外投资的风险类型
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可以概括为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等几个方面。政治风险中包括有政策变动、国有化、政府违约、资金转移乃至战争等;外汇风险中包括有外汇交易风险、外汇折算风险、外汇经营风险等;而经营风险里面则分别包括了库存、资金、生产、销售、财务管理、法律服务、跨文化产业等各个环节的风险。对外投资风险所涉及到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深度与广度, 其中很多在业界还没有定论。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主要是经营风险中一部分内容。
二、对外投资的风险举例
对于一个企业的投资项目而言, 其能否取得成功, 先期的调查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企业应当积极地寻找投资发展机会, 得到投资项目真实有效的资源信息, 全面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成本、收入、股东结构、注册资金、营业范围等内容, 再结合实地环境进行综合评估, 可是即使如此, 投资风险仍然难以避免。
(1) 注册类风险。一些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融资效果, 便会刻意地夸张企业规模, 虚构注册资金, 或者是故意编造企业章程、验资报告等。当顺利得到营业执照之后, 再抽出注册时的资金, 使企业本身变成皮包公司, 不能在实际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资金流动。这样的公司, 其实就是骗子公司, 并不具备目标框架下的生产运作能力, 因此也就没有对其实际的投资意义。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考察环节里, 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 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获取准确信息, 不断增加自身判断的水平, 尽量选择那些实体生产水平真、产品发展潜力大、效益增长平稳的企业实施投资。
(2) 财务类风险。一些外部企业, 本身注册时间很短, 可是财务报表却出乎意料的好, 各项财务指标也近于完美, 几乎没有缺点和漏洞, 我们可以说, 这样的公司明显就是在作秀。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 几乎没有公司能够真正做到完美, 刚刚成立的企业更是如此。公司在起步初起, 通常资产支出会很多、企业经济效益不尽理想是正常的现象。通过这一具体问题的分析, 我们就可以认识道, 查看相关企业财务报表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规避财务风险, 正确认识, 合理判断。
(3) 合同类风险。为了取得更好的融资效果, 有些企业刻意地编造出虚假的加工、销售或者是建造合同, 从表面看来, 这些合同中的数据都非常清晰, 而实际上, 企业本身并没有相应的生产经营水平。投资者在进行合同审阅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1) 检查被投资企业的各类证件。在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第一就要注意检查该企业每项证件, 如公司章程、营业执照、税务登记、验资报告、机构代码、经营范围等。需要查看每种证件是否有效真实, 是否经过了及时的年度检查, 保证该公司不是“骗子”。
(2) 了解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情况。要通过该企业的财务报表, 翔实了解其每一项财务指标的真实性, 看其做没做到同财务规定相符合的基本要求。在特别情况下, 还应当进一步查看其在银行发生的对账单, 准确了解公司的资金运营流动情况。此外, 还应当用核实完税凭证的手段对于企业的基本纳税情况做出了解;用核实销售合同、加工合同及加工协议的办法具体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经营情况。
(3) 不能忽略财产抵押的过程。当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妥当以后, 决定对该项目进行投资时, 就要把此公司或者是与之关联的第三方财产引入抵押物范围内。抵押物指的是债务人对某项义务做出担保, 主动移交给债权人的担保物。抵押物的种类很多, 可以为有形资产, 也可以为经过登记的无形财产, 比如保险、公共债券、土地使用权等。
(4) 不能忽略财产担保的过程。当做出向被投资企业投资的时候, 可要求其以企业财产或是第三方财产当作抵押, 也可以由被投资企业要求第三方或是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担保指的是法律为了保障债权人可以顺利实现债权, 用债务人自身或是第三人信用, 督促债务人对债务如约发行的制度。担保可以分成一般性担保及连带担保两种。当企业与被投资相关方签订担保合同的时候, 通常都要求签约方与债务方一起承担保证责任。当债务期满, 被投资方没能履行基本义务时, 作为债权人的投资方, 可以要求被投资方履约, 也可以要求一同签订担保协议的第三方履约。
总结:
经过上面的分析与论述, 可以基本认定, 对外投资对于企业来说, 是完全有必要而且收益明显的。虽然对外投资的风险很大, 而且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可是只要企业采取相应的回避策略或者是积极措施, 就一定可以防止风险变为现实危机, 使企业能够在没有风险或者说是风险很小的情况下稳步经营与大跨度发展。
摘要:确立企业在对外投资时的战略部署, 一定要立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未来走向, 并根据自身环境特点, 寻求科学的投资领域与投资模式。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几项风险内容, 并对其防范措施加以说明。
关键词:对外投资,风险类型,风险防范,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的风险 篇8
钱静媛 三亚理工学院
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采用FOB的成交方式越来越多。据权威机构统计,国际贸易合同中FOB成交方式采用率排在其他十二种成交方式之首位,尤其是在大宗干货和石油等特殊货物贸易时多以FOB成交。20世纪80年代以前,CIF术语成交是当时我国出口贸易的绝对主流。但是,自从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出口贸易一跃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主要的成交方式也有所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产品出口以及国内服装企业产品出口采用FOB成交方式也达到80%以上。
一、出口方采用FOB贸易术语的原因
FOB(Free On Board),装运港船上交货。如果按FOB术语成交,买方负责租船订舱并办理海运保险,卖方应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和规定的期限内,将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只,并用装船通知及时将买方指派的船名、装船地点、交货品名及数量和船舶预计开航和抵达目的港时间及时通知买方。根据2010年新颁布的《INCOTERMS》,当货物在指定装运港装上船时,卖方即履行了交货义务。这也意味着买方必须自该交货地点起,负担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
FOB术语成交成为当前我国出口贸易的主流。我国外贸企业也热衷于FOB这一古老的贸易方式的原因何在?究其原因,除有部分进出口人员对FOB成交方式的风险认识不足之外,我认为还有更深的原因。
(一)FOB成交方式容易操作
首先,采用FOB,出口方只要把合同中所指货物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规定数量,装上买方所指定的船上即可。卖方从此就将货物运输责任和风险转移给买方了。表面看来FOB程序简单,责任和义务不多。
其次,卖方容易控制成本,容易操作。更深的缘由是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以来,汇率波动加大,世界航运市场货运价格变化加大,商品的价格波动明显,从而使企业的进出口项目风险和利润难以驾驭和控制。进出口企业需要具有熟识金融、贸易、法律的高层次人才,来运作和熟练掌控其他国际贸易术语进行货物贸易的活动,但在我国,许多进出口企业,甚至包括一些大型国企,都缺乏这样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因此出口企业出于无奈选择责任和义务相对简单的FOB成交方式。
(二)FOB是作为国外客户实施进口贸易的首选
国外客户从自身利益出发,以选择FOB作为国际贸易进口合同成交方式的首选,并加以坚持,而国内企业随之改变初衷。对于买方而言,FOB的好处真是不少。就正常的贸易来说,FOB的确定就意味着由买方自己租船订舱,可以在最合适的时段,委托自己最中意的货运代理或承运人办理货物运输,并得到最好的运价。FOB由买方负责保险的投保,在所运输货物发生货损时能最有效的与承运人沟通。能投保最有效且保费率合适的,通常是与自己公司有历史渊源的保险公司。当货物需进行理赔时,能迅速有效的进行理赔。据国际船东组织的一项统计,对实施海洋运输的货物来说,80%以上的进口方以FOB为首选成交方式。如果采用CIF等“象征性交货”的成交方式,并不是进口商所乐意接受的。
(三)国内保险费率与工作效率没有优势
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的海洋运输保险费率较高,这大概是业界共识。有货物发生意外和出现货损时,国内保险索赔手续复杂,理赔时间过长。有时人为的因素也会干扰了客观的评价。进出口双方特别是进口方从保险费率这一角度出发,倾向采用FOB国外的进口方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有利于提高出口项目的效率以及利润率。
总之,大多数外贸企业面对大幅波动的运输成本以及剧烈波动的汇率,没有专门的人才对运输成本和汇率风险进行预测并加以控制,从而采取了程序较为简单的FOB方式。本文试图通过细致分析FOB合同出口的风险,对FOB贸易术语出现风险的环节有更加明确的了解,进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和手段来避免或降低风险。
二、出口方采用FOB贸易术语的风险
初看起来,采用FOB成交方式似乎出口方风险很小,但这仅仅就贸易术语本身而言,任何贸易不能脱离世界经济的大环境。现在美国金融危机还未彻底过去,欧洲金融体系又岌岌可危,信用体系面临严峻考验,使FOB合同的执行带来诸多的变数。以中国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为例,近年来出口报损愈来愈多,出口坏账大幅增加。价格和汇率大幅波动使原本诚信欠佳的进口商撕下了“诚信”的面纱。2009年9月以来,中国信用保险公司已累计接到9起钢材、铝材等大宗货物的出口报损案件,平均涉案金额为280万美元,除个别案件外都是以采用FOB作为成交方式的。那么为什么问题都出自同一种成交方式FOB呢?
分析出口方采用FOB贸易术语的风险,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船货衔接风险
根据惯例,贸易合同签订后,卖方准备生产备货,买方开始申请开立信用证。一旦信用证开立,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通常在开证后的28天之内,对于卖方来说,时间紧急不可有一点懈怠。如果对特殊商品,一旦备货不畅或许可证和其他出口所需文件不能按期开立,免不了耽误了正常的发运日期。在FOB贸易术语成交的条件下,如果买方所定舱之船按期抵达装运港并给予了卖方提前的通知,而卖方因货未备齐或由于其它原因,也许就差几个小时就能备齐所有出关手续,原本采用其他成交方式极易解决的问题,在使用FOB下却成了难以解决的死结,会导致货物未能装上指定的船只,则卖方应承担未按合同履约的后果。如果买方延迟派船,问题虽出自买方,但麻烦与风险也不小。卖方要增加仓储费用,增加退关、退箱等一系列的繁杂手续,增加时间成本。
2008年11月,我国某省某公司跟国外某公司签订了一份出口合同。合同规定:“买方需于翌年2月份派船到厦门港接货,如果在此期间内不能派船接货,卖方同意保留28天,但仓储、利息、保险等费用皆由买方承担。”
翌年3月1日,卖方在货物备妥后电告国外买方应尽快派船接货,但是,一直未接到对方派船信息。3月28日,买方仍未派船。卖方向买方提出将撤销合同并保留索赔权。5月5日,买方在没有与卖方进行任何联系的情况下,通知卖方货船已抵达厦门港。卖方拒绝交货并提出损失赔偿,买方则以未订到船只为由拒绝赔偿损失,双方争议不能和解,卖方起诉到法院。最后通过庭外和解,卖方最终没能得到他所应得到的所有赔偿。
(二)买方指定境外货运代理风险
在FOB成交的条件下,买方一定会指定出口国货运代理,承担办理租船订舱、清关、分拨集运、物流等服务。买方指定的货运代理与所指派的船公司一般都有着特殊的关系。如果卖方把关不严,买方想利用货代或串通货代骗取卖方货物,是很容易办到的。在FOB成交方式下,如果货代办理租船订舱,他只会向卖方出具货代提单,而买方自己则握有船公司海洋运输提单。如果买方有意诈骗,他可先担保提货,货到手后再拖延付款。并尽力去寻找借口,比如说质量有瑕疵,规格不准确,单证缮制有不符之处等,制造种种麻烦,拖延至信用证过期,或错过规定的交单期。结果卖方只能要求买方申请把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限和有效期展期,这必然增加大量费用。对于进口不诚信的商家来说,一旦市场行情有变化,他们可能制造各种借口把信用证项下的银行信用改为D/P、D/A等商业信用结算。这时,卖方手中如果只持有结汇之用的货代提单,而没有船公司提单的话,买方则无法去银行赎单,卖方则可能处于货、财两空的悲惨局面。
2007年3月,中国一家公司与美国一家公司签订了一笔一百二十万美元的货物出口合同,成交方式为FOB上海,结算条件为D/P atSight,出口货代为买方指定的意兰公司。由于此前中国公司与该美国公司用L/C结算方式签订出口合同,并通过意兰公司运过两单货,没出什么差错。但2007年3月此单合同签订结算条件已更改,却未引起中国公司的注意,中国公司没有对意兰公司进行详细资信调查。中国公司将货物发出后,将包括三份正本货代提单在内的全套货运单据通过中国的托收行交对方指定的代收行收款,但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货款,经调查,发现货在美国已被买方提走。公司一面和买方交涉,一面派法律顾问前往上海,对货代公司采取行动。后发现意兰公司早已人去楼空,其实意兰公司根本没有货代资质,仅为一家运输咨询公司。
(三)买方作为托运人的风险
在FOB成交方式下,如果买方所指派的货代将海运提单的托运人写成买方,而卖方没有及时纠正和更改,风险就更难以控制了。此时买方指定已有良好关系的承运人,并与承运人订立运输合同,买方在所办理租船订舱委托书中,以自己作为托运人,那么在海洋运输提单上没有任何卖方的的痕迹。这时买方可以提单托运人的名义指示承运人将货物交给他指定的收货人。随后卖方就是手持这样的提单去船公司提货,船公司也不会换发货物提货单。如果卖方向法院起诉承运人无单放货,法院也会以无权起诉为由予以驳回。因为托运人栏内写的那一方才是权利人,拥有处理货物的权力。
使用买方作为海运提单的托运人有巨大的风险,同样,在海洋提单上使用“记名提单”和“指示提单”也要高度警惕。如果使用的是买方为记名提单的收货人或这样的买方指示提单“to order of buyer”,会直接导致买方无单提货。这样的提单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纠纷,如果卖方在随后的纠纷处理中将货物退运,转运,或委托第三方提货等方面都会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在“买方为收货人的记名提单”和“to order of the buyer”指示提单项下,只有买方有权对提单项下的货物进行处置,而卖方无权过问货物的处置。
(四)买方不办理保险的风险
按FOB价格条件成交的出口合同中,海运货物保险是由买方办理的。如果采用FOB条款,又不采用行之有效的银行信用结算和信用保险,假如遇上不讲信用的买方,或履行合同时又遇上行情对买方不利,买方就有可能不办保险。如果货物在运输途中发生货损或货物灭失,货物未办保险,卖方损失可就悲惨了。
分析我国出口合同中的FOB或CFR价格条件成交国的情况表明,中东、南亚、非洲、美洲等国家风险最高。他们以中国的货运险费率过高,坚持按FOB或CFR成交,但他们往往又不办理货运保险,以躲避保险费用的支出。货物到港后直接赎单提货。一旦货物在运输途中发生任何货损货差,本应该由保险公司负担的风险,转嫁给了出口人。
2008年,浙江杭州一贸易商与马来西亚进口商签订了FOB条款与D/P结算条款的贸易合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进口商有意不办理保险。但船舶在航行中意外失火,将船舶所载货物大部烧毁。在索赔过程中,出口商遇到了极大麻烦。根据国际海洋货物运输的惯例与规则,承运人对其所承运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短少和灭失,仅承担有限的赔偿,出口方不能从承运人那里得到全部补偿。进口方躲避了保险费用的支出,而出口方由于合同执行前期的不慎,最后承受了巨大的诉讼风险,更有可能蒙受巨额的经济损失。
(五)选择商业信用支付方式的风险
FOB成交合同情况下,如果不采用银行信用的支付方式和信用保险的话,卖方承担的收汇风险是极大的。应尽可能选择信用证为支付方式,除非买方愿意100%预付款。采用银行信用的信用证支付方式风险相对较小。采用商业信用的货到付款、T/T和托收的结算方式,如果不加以出口信用保险相配套,出口风险不可避免。
我国某公司2000年向美国Gateway公司出口工艺品。通过熟人介绍,第一笔货物的合同,得到圆满执行。这笔出口合同,进口商美国客户坚持要以T/T付款,称这样节约费用对双方有利。考虑到一些特殊因素,中国出口商就答应了美国客户的要求。出口商在装完货后将提单用EMS寄给美国客户,客户很快将货款USD11,000汇给中方,第一笔交易顺利完成。一个月后客户返单,并再次要求T/T付款,中方同意,三个月连续4次返单总值4万4千美金,成交方式是FOB DALIAN,目的港为墨西哥。由于中方疏忽,在出货后既没有及时追要货款,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使美国客户在FOB条件下,没有正本提单,却从船公司轻松提货。待4票货物全部出运后,在向客户索款为时已晚,4万多美元如石沉大海,白白损失。
三、出口方采用FOB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FOB条款的签署要建立在买卖双方的绝对信任和默契配合上,所以出口方在签订FOB贸易合同之前,要充分做好交易前的准备,要加强对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选择好可靠的交易伙伴。
第一,选好贸易伙伴,严格规定合同内容。充分分析和掌握FOB条款的风险,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不同程度的风险控制,这是出口商在签订和执行国际贸易合同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的必修课。对于那些不知信誉底细的客户要严格遵守操作规定,尽量不选FOB方式或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配套措施如出口信用保险等。对于信誉较好的老客户,也不可过分地掉以轻心,要随时关注他的业务变化,并设立风险控制底线,不可将敞口开得太大,以免掉进恶性循环的泥潭。如不得已采用FOB条件成交时,应注意在合同中明确合同双方的义务与责任,明确规定违约责任费用及损失。如果采用合同信用证结算,力争规定可接受租船合同提单和卖方有权用仓库收据代替提单向银行议付等,以防在情况极其不利的时候,出口方尽可能挽回损失。
第二,运用事前控制风险途径,规避合同风险。注意运用国际保理或出口信用保险这两种事前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委托追账公司追收账款的事后补偿措施。在成本许可的情况下,利用第三方力量,加强风险管理来消除商业信用风险。通过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以规避并转化风险。利用保险公司较为完整的信用调查体系和风险追偿体系,实施对买家信用以及近期资金周转情况的调查,更好地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加强应收账款监督管理,规避合同风险。运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损失补偿机制,可以更加稳健地经营进出口业务,当风险事故产生时,通过代位权的转移,由保险公司从不同渠道对有关责任方进行追索。
第三,做好与银行的沟通,自觉接受银行的监督指导。选择支付方式时尽可能争取采用预付款的T/T方式或L/C方式。安全主动的支付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轻FOB价格条款所带来的风险,即便如此,也还是要积极主动接受银行的指导,以避免意外风险。譬如先收钱后给货的付款方式应该是无风险可言,但不要仅凭所谓的银行付款单的传真件就将货付运,银行付款单作假时有发生,最起码要通过银行核实到货款确实是付往你的账户上了。L/C属于银行信用,增加了一层银行保险,但也要对进口方所在地付款行的资信状况做详细的调查和跟踪,以免进口方与银行联手以保函形式先行提货。如有可能,甚至可要求由第三方资信状况良好的银行作保兑行,或设定一定比例的预付款,以保证在相符交单的情况下能顺利结汇。L/C支付条件下还要严把单据质量关,杜绝单据不符点,严格控制担保议付。
第四,严格控制运输风险,拒绝接受货代提单和买方托运人提单。还要拒绝接受“买方为收货人的记名提单”,并对“to order”指示提单加以限制,不要出现如“to orderofbuyer”的指示提单。在L/C支付条件下,可接受在提单收货人一栏中注明“凭开证行或付款行指令”(To orderof xxx bank)。在商业信用的结算条件下,慎用提单收货人栏中“凭开证行或付款行指令”(To order of xxx bank),因为银行在此时只是一个货款托收办理的机构,不承担其他义务与责任。另外,提单背书转让时,要尽量使用“空白背书”,否则一旦双方发生争执,卖方想要对滞于目的港码头的货物进行处置,将会遭遇巨大的困难。
总之,FOB贸易术语目前在出口交易中采用得最多,作为出口方应充分了解其带来的风险并灵活处理FOB术语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FOB条款下,不管采取什么样的防范措施,所面临的风险并不能完全避免。譬如很多时候双方对国际贸易术语内容自行延伸以适应交易的需要,这也会改变FOB合同的性质,在此不做赘述。应尽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采用《INCOTERMS》其他条款,以有效地避免采用FOB出现的上述风险。
[1]William Tetley“. Seven Rules of Interpretation (Construction)of Bills of Lading”[M].Antwerp:Liber Amicorum Robert Wijffels,2001.
[2]张宏宇.《论FOB贸易术语的应用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06(9).
[3]郭静.《FOB出口合同卖方的风险与防范》中国商界(Business China)2009(3).
[4]徐晖.《FOB、CIF价格条件下海运货物的保险利益》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08).
【对外贸易的风险】推荐阅读:
对外贸易的影响07-16
香港的对外贸易推广现状的分析及启示08-02
最后: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07-27
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09-06
对外文化贸易08-18
印度对外贸易06-08
对外贸易周期06-13
对外贸易摩擦06-14
对外贸易论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