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

2024-11-04

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精选10篇)

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 篇1

现在在中国《非诚勿扰》等一系列相亲节目一经播出收视率非常的高, 报纸征婚, 网络征婚都非常受欢迎。这些活动受欢迎的原因简单的来说想结婚却不能结婚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婚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只有在中国这样吗?并不是在日本已经达到了不婚活就不能结婚的局面因此在山田昌弘出版的《婚活时代》这本书中提出日本已经进入了婚活时代, 从日本进入婚活时代的原因来看在未来的数年随着中国的发展, 中国也将进入婚活时代。

1 日本婚活时代到来的原因

1.1 社会原因

1.1.1 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过去日本女性到社会上工作的机会非常的少, 因此经济基础非常的弱, 只能依附男人在家里做家庭主妇, 过着男人是天的生活。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 日本女性到社会上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 经济基础也渐渐变强。而且为了保护女性的权益, 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如:《男女共同参画2000年计划》1999年修改了《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这些法规的出台为日本女性外出工作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有了经济基础从而也是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地提高。

1.1.2 社会格差的扩大。

在2000年日本进入了就职冰河期, 超过平均结婚年龄的非正规雇佣的人越来越多。没有安定的工作也是想结婚却不能结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金钱方面是结婚的最基本的一个条件之一。没有固定的工作, 固定的收入, 就不能养家糊口和养育小孩子, 所以婚活时代到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1.1.3 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

日本女性是世界女性中学历最高的。日本女性受到较高的学历, 在专业和及而无水平方面也渐渐的增强甚至好于男性, 高学历使他们开阔了视野, 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家里。越来越多的女性出去工作, 很多女性在自己的工作上有了一些成绩, 与其在家里做家庭主妇, 还不如不结婚, 因此这也是婚活时代到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1.2 婚恋观的变化

1.2.1 从相亲结婚到自由恋爱。

日本战前和战后的结婚形态是完全不相同的。在战争前, 住得较近的男女进行相亲或者是媒婆上门提亲, 结婚对象有父母决定, 自己没有选择结婚对象的自由, 到了适婚年龄不结婚的也非常的少。而随着战后新民法的颁布, 家父长制的废除, 自由恋爱已经成为了主流, 人们的选择机会变得越来越多, 也就是所谓的越自由越难以结婚。

1.2.2 结婚理想对象要求的变高。

在日本对结婚对象的要求很多, 这是找到理想结婚对象的必要要求。在1980年代末, 女性对结婚对象的要求是“三高”所谓的“三高”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身长”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在2010年的生命保险调查中女性的结婚条件由“三高”变成了“三K”、“三K”是指价值观一致, 金钱的感觉一致, 有稳定的工作。从这可以看出女性对男性的要求渐渐的从物质上转变到物质和精神同时需要, 也就是说女性对结婚对象的要求是越来越高。

1.2.3 草食男的增加。

草食系的男子温文尔雅, 尊重女性, 但是却像食草动物一样不具有攻击性。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不会主动去追求女性或者提出结婚的要求。这样的男子增加对结婚会有很大困难, 因此日本进入了不婚活就不能结婚的时代。

1.2.4 性意识的自由化。在日本拥有“不结婚就不能发生性关系”的

这种观念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对性的自由化也是结婚变得越来越难。

2 中国的“婚活”出现的原因和日本婚活时代到来原因的相同点

2.1 社会原因

2.1.1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1949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提倡男女平等, 因此中国的女性不管在就业机会上, 管理职位上, 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2.1.2 社会格差的扩大。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 经济的高速成长, 邓小平提出“允许中国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动后富”, 因此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好于内地, 因此地域格差越来越大。又因为经济的发展, 不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到了适婚年龄或者超过结婚平均年龄的人没有稳定工作的越来越多。因此格差又进一步的扩大。

2.1.3 女性的高学历化。

中国的高等教育机关有大学, 大专, 中专以及专门技术学校。大学和大专的女生人数渐渐的增多, 据统计在2010年上大学和大专的女生比率已经达到了57.4%。因此可见女生的学历越来越高。

2.2 婚恋观的变化

2.2.1 自由恋爱结婚。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 中国的适婚年龄的人并不是自由恋爱, 他们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也就是说结婚对象有父母挑选的具有同样的社会地位, 同样的经济水平的人。但现在结婚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由自己来选择。

2.2.2 结婚对象要求过高。

在中国, 随着经济的增长, 女性对理想的结婚对象的要求也是三高。指的是“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在中国和拥有高的经济条件的男生结婚, 成为大部分年轻女性的愿望。但是拥有高的经济条件的人毕竟是少数, 因此过高的要求使在中国的大都市的年轻人结婚变成了一件难事。因此为了找到自己的理想的结婚对象大家都应去“婚活”。

2.2.3 性意识的自由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 只有在新婚之夜才能和自己的丈夫发生性关系, 有着“失命是小, 失贞是大”的意识, 女性一旦失去贞洁会被周围的人所唾弃, 并无言再在这世上生活。但是随着改革开发, 西方文化的进入和人们意识的变化, 近年来性意识越来越自由化。

通过以上观点来比较可以看出日本进入婚活时代和中国出现婚活主要原因都相同, 可以说现在的中国和十几年前日本进入婚活时代的前期的状况是相符的。那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 我想中国也将会进入想结婚却不能结婚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会为了自己的幸福积极主动的去进行婚活。也就是说中国有进入婚活时代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山田昌弘.婚活时代.株式会社学习研究社, 2008.

[2]郑杨.「中国都市部における家族の学历追求と子どもの社会化:2都市の现地调查を手がかりに.」国际教育.2004 (11) .

[3]全国女性联盟国家统计局.第2期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标本调查资料[Z].2001 (9) .

[4]李银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J].中国社会科学.1989 (4) .

[5]殷雷.当代都市女性择偶心理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 2004 (2) .

[6]李煜, 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04.

[7]贾云竹.21世纪中国女性的地位[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 003.

[8]张萍.日本的婚姻与家庭[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 984.

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 篇2

周春兰,大旗网CEO,10多年传媒和互联网工作经验,新锐职场成功人士。

经济学学士,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MBA,从业十年,从慧聪国际事业部总经理,再到光线传媒集团总经理,从2006年9月周春兰出任大旗网CEO至今,成为互联网业界为数不多的女性CEO之一。

她以其宏观又独到的视野,敏锐又细腻的触觉,丰富的经验与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凭借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对营销和媒体的独到认识,对社会化媒体口碑营销的深入研究,在中国开创了完整的口碑营销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论,带领大旗成为web2.0时代的中国最大的口碑聚合门户和社会化媒体口碑营销领航者。

互联网的大环境

“我们身处信息革命的浪潮之中,即使我们兴奋不已,又让我们诚惶诚恐。数字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跨越了地域、行业和媒体的边界。”在10月8日至10日北京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上,传媒巨头默多克如是说。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信息社会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中国,互联网已经初步显示了其作为学习、娱乐、公共服务的平台的作用,也正在以其开放性、参与性、交互性、创新性改变着社会经济模式甚至生产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习惯和观念。

“消费者为王”成为营销利器

在现今中国的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过程中,论坛、博客、社交网络、视频分享网站、微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形式之间相互组合,使得消费者不仅仅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更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从而使消费者第一次在媒体环境里变成了主人,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变。

面对形形色色的新旧媒体,广告主会将钱投向哪里?新媒体的“消费者为王”特性成为新的营销利器。

2008年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社会化媒体用户自主产生的内容达3.6亿的规模。而2009年9月1日最新的数据表明,社会化媒体凝聚了超过7亿高黏度用户,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

“新一代的才华横溢、训练有素的中国人将会以两种方式改变市场:一方面他们是高标准、严要求的消费者;而另一方面他们是才华横溢的制作者。”默多克在峰会上热情洋溢的致辞,或许暗示了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把握,将是未来媒体竞争的必要条件。而能够洞察消费者行为的第三方咨询机构也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社会化媒体口碑营销理念

真正专业的口碑营销机构,是一直致力于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中帮助厂商改善并提升其品牌声誉及口碑影响力。网民和消费者的言论很可能会对其声誉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口碑营销本质上是自下而上的营销,强调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影响,强调厂商如何让消费者认同其卖点,激发他们对厂商及其产品的体验与了解,并产生好感,然后在自愿的情况下,将积极的信息传递给他身边的人。

专业的口碑营销机构最了解中国的网民和社会化媒体环境,汇集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拥有先进的信息采集模式和专业的采编水平,以及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搜索技术和最全面完整的数据库资源。通过数据让企业了解网民对他们品牌的评价,网民的热议话题和被认可度,以及自由言论的各类汇总,并且能很好地呈现出企业口碑的现状和相关改善方案。当然,营销人士更需要深思,因为信息的话语权不再完全掌握在这些职业人士的手中,他们对企业和品牌的界定会变得相对微妙,所谓的“谎言”也必定被揭穿。

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 篇3

继2015年亚太光纤光缆大会成功举办后, CRU (英国商品研究所) 首次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光纤光缆会议“落地”中国。

2016年11月3~4日, 由CRU和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长飞”) 联合主办的首届世界光纤光缆大会在中国光谷隆重举行。

中国成为“四大中心”指日可待

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设备商、行业组织以及研究机构的嘉宾与全球顶尖行业专家在内的600余位代表, 聚集了以长飞、烽火、富通、亨通、中天等为代表的中国顶尖企业以及以康宁、普睿司曼、信越、斯特雷德等为代表的国际光纤光缆产业巨头。

据CRU统计数据显示, 大会嘉宾分布在25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外宾人数达140人, 超过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主要来自美国、日本、泰国、德国、英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法国、俄罗斯、南非、肯尼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国家和地区。

2016世界光纤光缆大会主席、长飞总裁庄丹表示, 近年来全球光纤光缆行业方兴未艾, “中国速度”更是引人注目。2016年全球约60%光缆产量来自于中国, 长飞更是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光纤预制棒及光纤供应商和全球第二大光缆供应商。

得益于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中国成为全球光纤光缆行业的“四大中心”——研发中心、制造中心、销售中心、咨询与服务中心指日可待。CRU在中国召开全球行业年度盛会, 提供了一个中国光纤光缆厂商与全球业内人士对话的平台, 对我国建设“四大中心”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通过CRU大会, 大量的国际市场客户、上下游厂商进一步了解关于中国光纤光缆市场的信息, 将有利于中国光纤光缆厂商开拓国际市场, 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厂商聆听业内专家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讨论, 获取行业内的前沿信息, 也将为中国光纤光缆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将是整个行业共同的愿望。

首届世界光纤光缆大会在中国武汉光谷举办, 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光纤光缆产业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提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中国光纤光缆产业规模不断增长, 产业创新能力也获得了大幅提升,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 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赶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 中国光纤光缆企业正在加大“走出去”的力度。

未来3~5年, 光纤光缆还将供不应求

CRU高级分析师潘裕亚指出, 目前全球光缆需求已经超过4亿芯公里, 从区域来看, 中国强劲的需求仍是主要推动力, 北美、中国以外的亚太地区的需求增长也保持上升的趋势, 西欧光缆需求的增长也有显著提高, 东欧的光缆市场也在逐步恢复。

其中, 西欧光缆的需求主要由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英国五大国引领, 随着法国和西班牙加快FTTx项目的部署, 西欧光缆需求增长速度将加快, CRU预测今年西欧需求同比增长将达到9%。

随着中国的需求高于预期, 全球光纤光缆需求2016年将再创新高, CRU预估2016年光纤的需求量同比增加11%, 几个大型的预制棒项目将于2017年投放到市场, 而在此之前, 预制棒供应紧缺将持续影响光纤的供应,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光缆的需求。

CRU预计2016年全球光缆总需求将达到42500万芯公里, 其中中国占57%。光纤到户的部署刺激了许多国家地区的光缆需求, 紧缺的供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需求的快速增长。未来, 发展中的通信市场将吸引更多光纤光缆的投资, 同时海底光缆的需求将持续其强劲的上涨趋势。

用户对信息、流量的需求推动运营商大力建设3G、4G以及即将到来的5G, 随着运营商对光纤入户和数据中心的不断建设, 业内专家预计光纤光缆行业在未来3~5年还将维持供不应求的局面。

目前长飞在市场过程中面临的瓶颈仍然是产能不足的问题, 这也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问题, “在未来3~5年, 业界所需要做的仍然是关注产业链的上游, 即光纤预制棒, 长飞也会进一步扩充产能。”庄丹指出。

尖峰对话:广阔市场需要创新开拓

中国光纤光缆产业和企业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光纤光缆市场的主导, 中国的供需与竞争格局正在改变全球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企业正在深度实施国际化 (涵盖市场、技术研发、人才、管理等) , 全面参与全球竞争, 中国企业在全球光纤光缆产业价值链的话语权也将大幅增加。

在本次大会亮点的“尖峰对话”环节中, 中国光纤光缆企业五大领军人物——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庄丹、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戈俊、富通集团总裁肖玮、亨通集团执行总裁钱建林、中天科技集团总裁薛驰展开了思想碰撞, 共同探讨中国光纤光缆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随着社会各界对信息消费的需求迅猛增长, 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4G、5G、FTTx等通信网络持续规模建设, 全球将在更广领域内逐步构建泛在的信息传输网络, 光纤光缆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

广阔的市场需要创新的精神加以开拓, 更需要合作共赢, 本次会议的召开将促进行业间交流互动,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为未来发展献言献策, 推进全球光纤光缆行业的健康发展。

5G将为光通信带来新机遇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没有宽带化就没有信息化, 没有光纤传输系统的广泛应用就没有宽带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演讲中指出, 宽带化为我国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光纤光缆是宽带化的重要支撑。对于我国光纤光缆行业而言, “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产业链各环节要加大创新力度。

在邬贺铨院士看来, 我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互联网+”行动、运营商网络智能化转型以及未来5G的到来都将为光通信行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从2015年底开始的电信普遍服务试点 (聚焦在农村及偏远地区) 的宽带建设, 预计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在2020年前累计将超过200亿元。中国在2020年前要使农村贫困地区全部脱贫, 光纤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正在推动“互联网+”行动, 进一步加快信息化进程, 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将推动FTTH的大规模部署。同时目前我国三大运营商均在寻求网络智能化转型, 例如中国电信2025年要完成CTNet2025, 将传统按行政区组网转为以数据中心为核心。以国家和省内传送网融合为抓手, 增加直连线路, 减少网络层级, 全国90%地区提供不大于30ms的传送网时延, 这也将为光通信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社会科学“中国时代”到来 篇4

不过,是在美国,各种社会科学才得到全面的规范化,并具有了现在为我们所熟悉的形式和内容。也大致是在此过程中,社会科学全面脱离了哲学。

如今,西方学界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全球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在1998至2007这10年间,被收入《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的所有社会科学论文中,超过一半都产自北美学界;欧洲位列第二,发表论文数约占全世界社会科学已发表论文总数的40%。大多数社会科学期刊也都是用英文编辑的。

但正如《2010年世界社会科学报告》所指出的,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世界上其他地区学界对世界论文的贡献在逐渐增加。如果以被收入一些国际数据库的论文来计算,1995至2007年间,中国学界论文生产总量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

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变化一社会科学摆脱“西方偏见”变得真正具有全球性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下世界面临许多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人和社会的因素,不可能仅仅通过技术性方法得到解决。社会科学可能会有助于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但前提是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我们在世界范围内需要更多社会科学研究者;

我们需要更多的全球性社会科学理论;

我们需要更多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

我相信,中国社会科学能够对上述三点的实现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政府表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人力和财政资源的全球流动仍然非常有限。与在自然科学上的花费相比,世界各地的政府在社会科学上的花费少得可怜。

今后一些年,西方社会不大可能有能力增加它们的社会科学投入,因此我们只能希望从金砖四国(BRICS)获取新的资源来提高全球的社会科学产量。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自然会把目光投向中国。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可能也必须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将使中国拥有更多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生和学者。从1981年至今,中国高校教师人数剧增,高校的资金来源和制度支持也有了巨大改善,社会科学方面亦是如此。

例如,中国教育部正在大力加强社会科学研究能力,自1999年以来,已经创建了100多个被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机构。这是个令人鼓舞的趋势,既可以促进社会科学研究者之间的内部竞争和争论,也可以促使社会科学研究者、决策者和市民社会三者之间进行竞争和争论。

后者尤为重要,因为中国正在发生的许多变化都需要得到社会科学界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想到的很多问题——高速城市化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移民、养老金体制改革、法治问题、多元社会中的和谐秩序,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等等,都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全面关注。

因此,难怪中国政府近来表示,对于教育下一代而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为了理解当下这个全球化了的世界,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还需要更有抱负的研究纲领和更多的努力。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在全球层面上提出理论、发表洞见。

我们需要一種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它应该超越国家,从全球视角看待问题。

西方学术体制里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空间可供发展全球性社会理论,于是这里的问题是:中国新兴的社会科学体制是否将有能力为应对这些挑战做出贡献?

近年来中国向西方社会科学持一种开放态度,这很重要

最后一个日益迫切的需要就是,更好地整合那些跨学科和超越旧的东西和南北之分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科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意味着,现在或许有更多空间以创新的方式发展社会科学。这种创新的发展方式不会受到学科界限的阻碍,而后者恰恰是西方社会科学目前的特征。

我们看到,近年来中国向西方社会科学持一种开放态度,这个态度很重要。中国向国外派遣大批学生和学者,也邀请西方学者来中国。这是个好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把西方社会科学的体制和方法论复制到中国。

中国的挑战是,去建立更适合处理当下全球性问题的新体制、新理论和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科学能够扮演一个重要的全球性角色,由此也能够真正帮助西方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我在其他地方也一直主张,社会科学需要宏大的理论,而这又反过来需要一个更加哲学性的进路。我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当代中国哲学之间有进一步对话的空间。

孔子的著作是许多中国学者的灵感源泉,但不幸的是,孔子在很大程度上不为西方学者所知或被其忽视。新儒学家冯友兰的著作应该得到西方学界更多的关注;比较中西方关于思想与社会思维方式的研究应该得到绝对支持。

综上理由。我认为,在经过多年沉寂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将可以再次繁荣。

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 篇5

厉以宁先生首先表示,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们一定要有大智慧。小富靠勤奋, 中富靠机遇, 大富靠智慧。虽然我们已经走过了旧红代时代, 但是中国的新红利时代即将到来。

厉以宁先生指出, 所谓“红利”其实指的就是优势, 最近有种观点认为中国过去的优势没有了。过去有廉价劳动力, 所以有人口红利;过去土地比较丰富, 现在土地很紧缺了, 资源红利也没有了;过去改革措施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这些改革措施的潜力都已经耗尽了, 所以中国已经没有红利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不符合中国实际。任何国家在任何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优势, 一定的优势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渐渐消失, 但是会有新的红利跟上来。比如人口红利, 过去中国主要是靠廉价劳动力, 现在企业开始转移了, 因为中国工资成本越来越高, 转到东南亚去了, 但这是旧人口红利。旧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时代结束了, 但同时技工时代开始了, 技工时代是指中国工人的素质好, 中国工人勤劳、刻苦而且守纪律, 这是其他东南亚国家所不及的, 我国有这样的优势, 而我国的工人再加以培训的话, 水平不在西方国家之下, 所以只要我们在职工培训方面下大力气, 这样新的人口红利就会到来。

厉以宁先生进一步指出, 在资源红利方面, 土地的确现在比过去少多了, 也不太容易批下来了, 但不要忘记, 最大的资源红利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有了科学技术, 资源就会越来越多, 海水淡化、沙漠绿化、草种改良、新能源等等都是靠科学技术, 只要科学技术跟上去了, 资源红利就会滚滚而来。在改革红利方面, 旧的改革措施的确发挥一段时间后它的潜力就渐渐淡了, 但新的改革措施会陆续出台。十八大明确规定, 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 改革的最大红利就在于, 它能冲破旧的规则、旧的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 使经济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厉以宁先生强调, 城镇化就是我国未来最大的机遇、最大的红利。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走新路, 不能像西方一样都将人口集中到大城市。中国的城市化应该分“三步走”: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老城区, 就是现有的老城区, 工厂该迁出去就迁出来, 棚户区该撤掉就撤掉, 形成新的商业区;新城区, 就是工业园、开发区、物流园区等等, 同样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区, 居民也在里面住, 这样新城区就有了, 而且新城区很多是在镇的周围兴起的;新社区, 包括新农村, 实际就是未来的新社区, 要进一步园林化, 要做到垃圾回收、污水处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如果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中国的城镇化。

厉以宁先生进一步强调, 中西部开发也是一个特大机遇, 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现在产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 很多企业目前正在这样做。西部整个基础设施要大大加强,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除此以外, 还要注意到, 中西部开发创造了新市场, 随着中西部购买力的增加, 新市场会不断扩大。

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 篇6

新世纪头十年中国传媒界的“收官之作”,表明中国传媒加快了向多媒体新闻业态拓展的步伐,预示着音视频新闻在我国将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也标志中国新闻事业开始步入多媒体新闻的时代。

理论研究和实际感受都表明,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调动受众的感官越多,信息传播的效果就越好,也就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美国传播学家做过试验,人获得的信息中,文字占20%,声音占30%,图形和图像占40%。2008年初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也显示,在获取新闻方面,电视是国民依赖程度最高的媒体,占56.1%。这充分表明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多媒体形态的偏爱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是人类久已存在的潜在要求,只是受当时的传播技术的局限无法实现而已。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快了传媒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数字化,使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这些乍一看似乎截然不同的“符号形态”有了相同的数字表达方式;网络化,则为承载、传播和展现这些不同的“符号形态”提供了共同的载体,从而为新闻的多媒体形态的问世和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现在,多媒体新闻真的来临了,你准备好了吗?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已经明白无误地摆到了所有的媒体、特别是以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体的面前。具体到纸质媒体,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纸质媒体要不要涉足或拓展音视频新闻?

在报业,如果说对“触网”(即从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延伸)已基本没有异议的话,那么,对“触电”(即从文字和图片形态向电视或视频形态拓展)恐怕还不能说已形成共识了。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传统报业要真正实现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触电”是迟早要做的事。

从传媒的发展趋势看,多媒体新闻必将成为未来新闻报道新的制高点,而音视频新闻则是多媒体新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如果裹足于文字、图片新闻而不前,不去抢占音视频新闻新的起跑线,那就意味在今后的媒体竞争格局中甘愿处于不利地位。

从报业的战略转型看,传统纸媒体向数字新媒体延伸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没有音视频新闻,新媒体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报业如果不从文字、图片新闻的传统领地再出发,去拓展音视频新闻的新领域,也就无法真正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

从现实的社会需求看,当今,单靠文字和图片新闻已无法快速、充分地反映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也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求新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在专业、优质的视频新闻节目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人们期待更多的新闻工作者拿起摄像机,更形象、更全面地反映世界每日每时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更真实、更深刻地记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难忘历史瞬间,更进一步地增强受众对新闻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从客观的环境条件看,现在是发展视频新闻业务的有利时机。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决定,将极大地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视频的摄、录、编、播设备越来越小型化,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准入的资金“门槛”已大大降低了。至于人才,报业有大批很高专业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新闻人才,缺的只是摄制视频新闻的技术和经验,实践已经证明,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优秀的视频新闻人才就会脱颖而出。最后,还有个政策许可的问题,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说明这方面的政策环境也更加宽松,作为主流媒体的我国报业搞网络视频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事实上一些报业集团(或报社)早已开设了网络视频业务。

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 篇7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一年多来随着市场的回暖, 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 但从长期看, 金融市场信心修复尚需时日、政府财政预算赤字不断加重以及经济复苏中的通胀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剧, 加之迪拜经济危机、希腊债务危机的出现, 脆弱时期全球经济的风吹草动都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彻底消除, 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需要依靠扩大内需。笔者通过一个新的角度———行为经济学理论对当前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进行初步分析, 探讨当前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特点, 为进一步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传统经济学理论解释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不足

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上, 它们认为一个典型居民总是试图使其一生的消费处于平稳状态, 因而, 居民是根据他所预期的一生的收入而不是根据他的现实收入来决定其消费需求的。虽然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在西方经济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而在中国却无法充分的解释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首先, 按照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说, 消费者规划好一生的收入, 在收入低时负债, 高时储蓄;在盛年时储蓄, 在老年时负储蓄。而在中国, 不论是收入低的年轻人还是收入高的长者都有较高的储蓄倾向。其次, 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还不发达, 信用评估机制还未健全和完善。银行不愿意贷款给无担保或者具有高的收入风险的消费者, 即使愿意贷款也因手续繁杂而令人望而止步。再次, 中国居民正经历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无不触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因此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说不能合理的解释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

鉴于此, 我们结合行为经济学主要理论对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

三、行为生命周期理论

谢弗任和萨勒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涉及两个重要概念及自我控制和心理账户。

1、“自我控制”。

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 面临着是现在消费还是通过储蓄推迟到未来消费这样的选择。人们要为未来消费而储蓄, 就不得不牺牲眼前消费。这就是一种“内在的冲突”, 因此“自我控制”及用“意志力”来抵抗眼前消费的诱惑。

2、“心理账户”。

根据财富的不同来源和形式, 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现期收入账户、现期资产账户和未来收入账户。现金收入账户消费的诱惑力最大将其储蓄而不消费的心理成本也最大现期资产账户居中;未来收入账户最小, 所以消费者倾向于通过现金收入账户消费, 而较少通过现期资产账户和未来收入账户消费。而且同一个心理账户其财富余额不同诱惑也不同。财富余额越多, 诱惑越大。

四、“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1、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收入预期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2009年为8.5%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而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却持续上涨, 加之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居民收入增长更加艰难。所以, 经济状况虽有好转, 但经济危机并未彻底消除, 失业率上升和再就业难度增大等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导致居民收入预期不断下降, 普遍认为未来收入会减少、支出会增加。由于个体具有损失规避的特征, 他们在低预期时将承受巨大的心理损失。希望通过预防性储蓄将“不确定性”的未来风险转化为“确定性”和“可预期”的支配能力, 于是, 人们在面对消费时变成了理性的“计划者”尽可能的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减少当前消费, 这也就使得国内消费徘徊不前。

2、居民消费减弱, 储蓄攀升。

我国的储蓄率在1998年大约为37.5%, 2007年上升为49.9%而到2008年底却高达51.3%, 经过一年多的刺激性政策支持虽有所缓解但储蓄率高的现状依旧没有打破。中国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特点是在其生命周期中存在一个特定消费高峰, 以及一个相应的储蓄目标。由于几乎没有私人消费信贷, 个人的消费支出几乎完全靠自己的收入来支付。我国大部分居民在25一35岁阶段都要经历包括结婚、购房装修和教育投资在内的消费高潮。这笔费用一般超过当期收入, 为了迎接这一消费高峰到来, 消费者一般选择提前储蓄。因此消费者将主要收入分配在“住房消费”、“教育费用”等账户里, 而“日常消费”账户所分配的金额相对较少。由于各账户的资金不能相互流动, 存放在“住房消费”等账户中的资金不会被用于日常消费。居民为了住房、养老、教育等需要, 将进行较长时间的储蓄积累, 造成预防性储蓄的大量增加, 从而导致当前消费停滞不前。

3、居民支出预期高, 消费意愿不强。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而且居民对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教育等一系列改革心中没谱, 这些都给我国居民造成了负担, 致使居民支出预期增大, 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根据风险规避和自我控制理论, 此时消费者在跨时消费选择上将更偏重于未来。同时经济危机以及失业率上升等导致居民风险意识和风险预期行为强化, 要求规避风险的动力不断加强, 所以我国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较高, 消费愿望下降。因此要增加消费促进内需, 必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五、扩大内需, 加快经济复苏的建议

1、增加居民购买力, 扩大内需。

首先, 应当以中低收入者消费为重点, 提高其收入水平, 增强其消费能力。要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其次, 改革中等收入人群薪酬配给方式。在工资福利配给时对于数额不菲的奖金, 由于现期资产账户储蓄的心理成本和边际消费倾向比现期收入账户低, 所以研究工资福利配给方式, 使增加的收入进入现期收入账户促进消费。

2、推动个人消费信贷发展。

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通过增加最终消费品需求, 扩大消费需求;另一方面, 通过促进产品销售, 刺激投资, 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建立个人资信评估体系, 充分利用消费信贷与储蓄这两个基本工具调节消费水平。储蓄是将即期消费延迟到未来消费, 而消费信贷是将未来消费提前到即期消费, 在保证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推动个人信贷消费, 使得消费效用最大化, 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意义。

3、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 逐步建立起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 完善的社保制度增加了消费者未来收入账户的金额, 促使消费者用现期账户的资金消费, 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另一方面, 它解决了广大消费者消费的后顾之忧, 消除他们预防性消费的思想, 使人人关心消费、乐于消费, 最终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

摘要:“后经济危机时代”消费对经济的影响越发重要。传统的经济理论在解释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上存在不足, 本文利用行为生命周期理论, 结合当前“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社会消费环境的变化, 分析中国消费者消费特点, 为进一步扩大内需, 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恢复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后经济危机时代,行为经济学,自我控制,心理账户,扩大内需

参考文献

[1]薛求知, 黄佩燕.行为经济学的应用研究[M].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3.

[2]孙凤, 丁文斌.中国消费者的头脑帐户分析[J].统计研究, 2005, (2) .

[3]董志勇.行为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蔡四青.行为经济学——门新兴的学科[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1997.

[5]孙凤.预防性储蓄理论与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J].南开经济研究, 2001, (1) .

[6]赵静思.中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和发展分析[J].中国商贸, 2010, (8) .

迎接降价时代的到来 篇8

降价在短期来看表面上会给企业带来压力, 但从长远来看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 紧跟虚拟经济的“蹿升”而“飞涨”起来的物价必然让大众的消费能力大打折扣, 尽管出现了短暂的市场繁荣, 但这是一种用透支来换取的“虚假繁荣”, 随之而来的是真实购买力的大幅度降低和消费信心的严重下降, 在内需增长方面必然产生很大的阻力, 给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隐患。

任何事物偏离正常的轨道后都要进行修正, 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因此, 虚高的零售价格只有降低到合理的水平才能进入一种健康的良性循环, 内需才能真正被释放出来。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到, 在整个金融危机中我们的居民存款仍在高速增长, 总量也相当可观, 表面上财富并没有减少, 那为什么内需还是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呢?关键是高企的物价使得个人货币资产产生了相对性缩水或者负增长, 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双双下降。因此, 只有物价进行合理回归之后, 才能使得个人购买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内需自然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释放了。

中国学生留学印度时代或将到来 篇9

从此以后,曼尼普尔大学的学生可以选择来中国学习,并获得课程学分,中国上述两所大学的学生也同样可以去曼尼普尔大学学习,获得中国国内承认的学分。之所以选择这两所大学,是因为同济大学以建筑学专业著称,天津大学的工程类专业非常出色,而曼尼普尔大学的工程学教育久负盛名,可以在这两个领域深度合作。

印度的《印度人报》评论说,“这是印度高校第一次與中国大学签订长期的开放协议”。中国政府官员也表示,这“将填补中印之间教育交流的长期空白,使两国的学术交往走向深入”。

此外,已在迪拜、尼泊尔和马来西亚拥有分校区的曼尼普尔大学还在与中国方面讨论,是否可以在上海或天津建立第一个印度高校的中国校区。

曼尼普尔大学的一位副校长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国外接受教育,中国对于印度学位、特别是IT方面学位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因此他们希望可以招收更多的中国学生。

“最终,我们希望这样富有创造性的交流可以自由持续下去,就像印度和美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一样。过去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忽视了中国的潜力,于是我们推进了这个合作想要弥补。”他说。

对此我深有同感。过去10年中,我多次访问中国,观察到一个现象:中国的年轻人眼中,似乎只“看得上”欧美国家。对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他们知之甚少。

如此“以西方为中心”的心态将非常不利于中印两国未来的关系发展—— 因为它将导致我们从西方设定的、偏离甚至歪曲事实的框架中理解对方。

如何保证两个国家接收到对方正确的讯息,并形成正确务实的理解呢?有三个途径:第一,加强经济联系,第二,推进旅游,第三,促进教育交流。

许多印度和中国学生都去西方留学,却只有很少去对方的国家读书,尽管从文化传统上来说,我们两国的共同点很多。于是从2006年起,我就致力于增强中印教育交流,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促成了此次的合作。

我希望在2016年,每年会有5万名中国学生去印度学习,同时有5万名印度学生来中国学习。

去印度留学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比去欧美国家费用低。以我所在的私立曼尼普尔大学为例,这里久负盛名的工程学专业每年的学费也不过4000美元,远比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同类专业便宜,同时教学质量还很高。4个中国学生去印度上学的费用加在一起,才与一个中国学生去英国的费用相当。同时,印度有3亿人说英语,英语教育很普遍,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很快。

迎接网格计算时代的到来 篇10

记得曾任美国总统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同时也是IBM百亿美元网格计划领导人的Wladawsky-Berger在GGF上曾做过著名的“Beyond Technology:on-Demand Computing”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计算机的第一阶段是专家使用期,是大型机一终端时代;第二阶段是早期流行期,是客户机-服务器时代;第三阶段是公众认识期,是因特网时代;第四阶段是广泛使用期,是即将到来的按需计算,即网格时代。网格技术将影响整个IT基础设施,从高性能服务器、操作系统,到应用模式、使用方式。”[1]

按照Wladawsky-Berger的提法,网格即是下一代的互联网,是信息化应用的第四阶段。也的确如此,我们知道,第一代互联网主要是设备级的互联,即将世界上的计算机硬件连通,形成因特网;而第二代互联网是万维网,即实现了网页的连通,将各种信息资源连接起来,由硬件相连的因特网向网页相连的万维网,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两大里程。而21世纪初出现的网格技术[2]则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大里程碑,也可以称为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或者可以称为第三代互联网。

2 什么是网格和网格计算

负责美国计算网格项目的领导人之一的伊安·福斯特在1998年他所主编的题为《网格:21世纪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蓝图》一书中这样描述网格:“网格就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互联网主要为人们提供电子函件、网页浏览等通信功能,而网格的功能则更多更强,它能让人们透明地使用计算、存储等其他资源。”[3]

网格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都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张网格”、所以这种计算方式叫网格计算[4]。这样组织起来的“虚拟的超级计算机”有两个优势:一个是数据处理能力超强,另一个是能充分利用网上的闲置处理能力。随着超级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复杂科学计算领域的主宰。但超级计算机造价极高,通常只有一些国家级的部门,如航天、气象等部门才有能力配置这样的设备。而随着人们日常工作遇到的商业计算越来越复杂,人们越来越需要数据处理能力更强大的计算机,而超级计算机的昂贵的价格使得它很难进入普通人的工作领域。

实际上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5](Distributed Computing)的一种。网格计算模式首先把要计算的数据分割成若干“小片”,而计算这些“小片”的软件通常是一个预先编制好的程序,然后不同节点的计算机可以根据自己的处理能力下载一个或多个数据片断和程序。只要节点的计算机的用户不使用计算机时,程序就会工作。网格计算资源都存在于Internet骨干网上,包括几十亿台计算机。Internet重组为混合虚拟计算平台[5]是一个逻辑步骤。在新的Internet环境下,用户只需向网格提交“工作”,网格就会分配相应资源来完成工作,资源是指处理器周期、应用、存储或数据。

3 网格计算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所谓的网格计算时代,笔者认为它是一个综合多种技术应用的一个新的计算机时代,标志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现代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体上说,网格计算时代的到来能使我们比较轻松地实现以下目标:

(1)按需计算[6](Computing on Demand)。有了计算网格,我们可以进行复杂而费时的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而不必关心计算机放在何处、是什么型号、有多少CPU和存储资源,只求所用,不求所有。

(2)个性索取(Fetching on Demand)。因数据网格的存在,我们可以按一定的规则随意地去访问我们所要的数据(可以公开的数据),如有关天体的轨道参数、地球上的各种气象数据,而且可以进行各种数据处理。

(3)信息共享(Information Share)。信息网格[8]的应用可能是我们最为关心且使用最为频繁的一件事情,如查询各种信息,甚至还可以对所取信息进行各种集成,最后提供给我们的可能是一份报告、一份建议书、一个实施方案、一份关于某个主题的总结或摘要、一份商品的全球报价表等等。

(4)服务点播(Service Demand)。服务网格[9]可能是全面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另一个不可缺少的应用工具,如应用面非常广泛的视频点播服务就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系统,我们可以观看到任何一部已经在国内甚至是国外发行的影片或电视剧,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为诱人的是,假如我们哪一天要出门旅游,只需要在我们的银行帐户中存入足够的钱(信用卡上也可以只有少量的钱),并且告诉这个服务网格,你要去的地方及一些要求(如出行时间、住宿规格、交通工具的类型和档次等),其他就一律交给这个服务网格来完成,它可以将一切安排妥当,且是最优化的方案。

(5)协同工作[7](Cooperative Work)。有了应用网格,在产品设计方面可以完全不受空间的限制,因为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应用网格来协同设计,进行异地团队合作和跨国协同工作,即节省了交通、住宿等费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缩短了研发周期,使得整个地球真正地成为了一个“村庄”。在计算机辅助制造方面的出色表现也是令人兴奋的,当设计人员在美国的某个设计室设计好了汽车模型,位于美国本土的加工工厂和中国的合资工厂就同时开始了生产,可以以最短的时间将新车型投放全球市场。

(6)普适计算[8](Pervasive Computing)。它是计算、通信和数字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它把信息空间与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集成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使计算和通信像水、电、空气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它充分满足了人们以“5A”方式使用计算设备的愿望,即任何人(Anybody)在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可以使用任何设备(Any device)访问任何信息资源(Anything)。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看,普适计算本质上是一种继主机计算(Mainframe Computing)和桌面计算(Desktop Computing)之后的全新的计算模式,它是移动计算(Mobile Computing)和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的自然发展,而移动计算和分布式计算将随着普适计算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一般地,学术界把“普适计算”对应为Pervasive Computing,而工业界则对应为Ubiquitous Computing。

4 网格计算时代离我们有多远

当然,综上所述的景象目前还只是实现了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法律上、技术上、环境及规则上的问题有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计算模型方面还存在着诸如适应范围不够宽、模型不够实用、编程工具不够齐全等问题;存储模型方面存在存储效率不够高、数据组织与分布的异构性、寻址与访问方法复杂且不够有效等问题;在信息模型方面主要有信息表示的标准性和一致性、模式转换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信息抽取的歧义性和多义性等。

(2)资源管理及调度的高效性问题;服务的部署、定位及使用问题;安全性方面包括信赖关系、安全保护、用户资料保密等问题。

(3)普适计算方面目前还远未达到它的应用程度。普适环境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和服务;网络环境包括Internet、移动网络、电话网、电视网和各种无线网络等;普适计算设备更是多种多样,包括计算机、手机、汽车、家电等能够通过任意网络上网的设备;服务内容包括计算、管理、控制、资源浏览等。普适计算具有以下环境特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方便服务,不同的网络(不同协议、不同带宽)、不同的设备(屏幕、平台、资源)、不同的个人偏好等。

(4)标准问题主要包括互联互通标准、互操作标准、操作规范及新旧标准过渡问题。

(5)网格计算环境方面包含经济模型、盈利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市场运营机制等。

5 高度信息化催生智能化社会的诞生

综观以上叙述不难看出,网格计算时代实际上是信息化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有些应用甚至已经是非常智能化的,随着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人类必然会逐渐迈向智能化时代,从而离智能化社会也就不远了。到那时,我们的生活质量、学习环境、工作条件、业余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腹地的变化,我们没有理由不期待这一天的到来,让我们共同去迎接吧。

参考文献

[1]Wladawsky-Berger.Beyond Technology:on-Demand Computing.Global Grid Forum:Moving to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OGSA)Overview of GGF4and follow-on developments.Version1.0,17May,2002.

[2]I.Foster,C.Kesselman,J.Nick,S.Tuecke,The Physiology of the Grid:An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Integration.Open Grid Service Infrastructure WG,Global Grid Forum,June22,2002.

[3]I.Foster,C.Kesselman,editors.The Grid,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Morgan,Kaufmann Publishers,Inc.,San Francisco,USA,1998.

[4]R.Buyya.Economic Based Distributed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cheduling for Grid Computing.PhD thesis,Monash University,Melbourne,Australia,April2002.

[5]K.Czajkowski,S.Fitzgerald,I.Foster,and C.Kesselman,"Grid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Distributed Resource Sharing,"presented at10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2001.

[6]IBM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Support Organization,Introduction to Grid Computing with Globus,ibm.com/redbooks,September2003.

[7]Kühn,Otto and Andreas Abecker(1997):Corporate memorie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dustrial practice:Prospects and chal-lenges.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vol.3,no.8,pp.929-955.

上一篇:光纤通信的发展前景下一篇:财务报表舞弊手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