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费现状

2024-09-29

奢侈品消费现状(共12篇)

奢侈品消费现状 篇1

1 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 (Luxury) 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 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 又被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在大部分中国人概念里, 奢侈一词带有贬义, 购买奢侈品几乎等同于挥霍、浪费。然而奢侈品本身并无褒贬之分, 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高端追求。从商品学角度上看, 奢侈品是一个具有稀有、精巧和独特地位的商品, 购买奢侈品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 它能够带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

奢侈品分布于各个行业, 奢侈品牌包括多种产品, 如男士、女士高级成衣, 珠宝、手表、香水、化妆品、酒类、汽车、游艇、家具等。在众多行业中奢侈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在同行业中追求顶级品质, 从制作工艺到服务上都追求极致完美, 但又由于它价格昂贵, 大部分人消费不起, 所以奢侈品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 而成为一种身份象征, 一种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批富裕人群的出现以及中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他们共同构成了奢侈品消费的主要群体。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官方报告》显示, 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从2010年2月初至2011年3月底, 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 (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和豪华汽车) , 中国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占据全球份额的四分之一, 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因此, 在世界经济和商业条件飞速发展的今天, 将奢侈品作为一个整体性行业来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 武汉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

(1) 奢侈品行业发展迅速。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 良好的配套购物环境使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商圈, 为形成奢侈品消费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据专业机构调查数据显示, 2011年武汉市奢侈品消费量已接近60亿元, 在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中排名第五位, 而在2009年, 武汉还排在第17位,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 武汉市奢侈品消费市场得到迅猛发展, 显示出武汉市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随着武汉软、硬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改善, 未来武汉市还将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时尚品牌展示中心和中部购物天堂。

(2) 消费群体年轻化。

据中国奢侈品消费协会统计, 购买奢侈品的顾客年龄大多集中在25-45岁之间, 武汉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以私营企业主、外企高管以及年轻的富二代群体为主, 其中, 女性购买者所占比重较高。年轻消费者之所以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 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年轻人已具备一定的消费奢侈品经济能力, 他们在形象和品位上都要求很高;还有一部分年轻人虽未达到消费奢侈品的能力, 但为追逐名望和时尚, 不惜血本也要提前消费。女性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原因有三:一是在生活中, 女性比男性表现得更为感性, 在购买商品时对美和时尚的感触比男性表现得更加敏感;二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女性购买奢侈品能彰显自己的身份, 从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和自信;三是盲目消费, 有些女性消费者喜欢攀比, 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也要过度消费。

(3) 消费者心理逐步成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 奢侈品的消费已经不再是炫耀财富的一种手段, 消费者更加偏好于消费奢侈品牌背后的文化内涵, 从以前追求购买物质产品延伸到今天在旅游、运动、休闲、健康等生活各个领域的消费。在购买地点选择上, 有些消费者已不再局限于武汉本地购买, 出国扫货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而这部分消费者往往更追求精神层次上的消费, 把欣赏奢侈品的艺术价值作为消费奢侈品的另一种境界。

(4) 大型商场成为奢饰品消费的主要渠道。

武汉目前已形成以世界知名商贸企业、顶级品牌为龙头的多层次商业集群, 如武商摩尔城、武汉国际广场、万达楚河汉街、百联奥特莱斯广场等成为高端消费群体首选购买地。以武汉国际广场二期为例, 众多全球知名品牌纷纷进驻商场。一些快时尚品牌如GAP、UNIQLO、ZARA、H&M、C&A、MUJI等也相继出现在武汉的各大商圈, 颇受当前追求潮流的年轻消费者青睐。大型商场的奢侈品以香水、化妆品、手表、手袋、服饰为主。在价格上相较于其他品类的奢侈品, 香水、化妆品、手表、手袋价格偏低, 消费者对此类商品关注较高, 拥有大量的入门级消费者, 无论是在商场还是网上销售, 市场业绩都很可观。

(5) 奢侈品网购网站发展快速。

近年来, 一些电子商务网站纷纷关注武汉这个消费市场, 网购网站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奢侈品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安全便捷的购买新方式。当前网购奢侈品和从网上获取奢侈品信息已成为很多年轻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目前国内的奢侈品网站主要分三类:一类是国内的一些门户网站, 当下网易和新浪门户网站建立的奢侈品网络销售业绩并不是很好, 但这些问题的发生并不足以动摇成长阶段中的奢侈品电商;第二类是专业性的网站, 比如尚品网、走秀网、优众网、爱奢购、佳品网、唯品会等专门从事奢侈品网销的网站;第三类是来自于国外的一些知名奢侈品网站, 如日本的魅力惠、意大利的YOOX集团、thecorner.com、英国的Net-a-porter等。

(6) 奢侈品二手店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与北京、上海等地二手奢侈品回购市场相比, 武汉二手奢侈品回购市场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销售额每年呈递增趋势, 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形成了固定的消费圈。二手奢侈品店主要是回购人们闲置或珍藏的奢侈品, 然后再以比专柜低得多的价格出售, 在二手奢侈品店淘货不仅价格便宜, 有时还能找到纪念款, 限量款, 受到当下很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追捧。奢侈品二手店的出现反映出人们消费观念的一次重大变化, 消费者更加青睐产品的内在质地, 购买奢侈品二手商品既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同时又能表达出自己的个性与生活理念, 这种方式在日本和香港很早就开始流行, 市场发展很成熟。武汉奢侈品二手店主要分布在民众乐园、西北湖万豪国际和万松园路一带, 经营业务主要是回购销售二手手袋和手表以及皮具的维护清理, 市场规模和营销手段还有待发展。

3 武汉奢侈品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1) 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奢侈品消费呈逐年递增趋势, 年轻有经济实力的消费群体成为奢侈品市场的一大亮点, 这类群体的崛起也带来了新的奢侈品消费观念。传统的奢侈品牌对他们而言吸引力并不是很大, 以珠宝类奢侈品牌为例, Van cleef&arpels、Harry Winston等顶尖奢侈品牌并不是这类消费群体的第一选择, 而性价比更好的比如COACH、HUGO BOSS、Tiffany等品牌则更受青睐。另外, 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一些奢侈品牌纷纷开辟了衍生品牌, 比如Prada 拥有 MiuMiu, Marc Jacobs拥有Marc By Marc Jacobs, Chole拥有see by Chole品牌, 而目前武汉奢侈品消费市场上有一线奢侈品牌, 但衍生品牌较少, 不能满足年轻消费者对品牌多样化的需求。

(2) 店铺档次不高影响市场销售。

武汉市奢侈品的零售主要是通过商场柜台形式来实现, 旗舰店等其他类型的商店出售形式尚未出现。奢侈品的销售营业门店是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的交流场所, 店铺设计是奢侈品牌在文化和身份上的延伸, 然而商场柜台单一的形式显然无法使消费者从产品、建筑等多个方面来获得一个完整的品牌体验。近期媒体也多番爆出一些奢侈品牌在售后服务以及质量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消费者投诉无果案件层出不穷,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和国内商场对奢侈品的退货标准也都没有一个明确规定, 如果消费者发现所购产品有问题, 需要退货时, 商场很难界定和解决。

(3) 缺乏本土奢侈品牌。

市场上奢侈品牌大部分是国外的品牌, 中国制造的品牌却很少。目前武汉的轻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 但仍缺少有影响的本土品牌, 这与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理念不无关系。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是企业的无形载体,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品牌, 需要经营者具备创新的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国际上奢侈品牌从建立之初起就将自己的品牌精神很好的融入到产品中, 历经时间的打磨, 使得品牌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武汉要打造本土奢侈品牌, 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4) 奢侈品管理人才缺乏。

中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与管理人才的发展形势很不协调, 奢侈品管理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国奢侈品品牌的建立。目前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设了奢侈品管理课程, 与国外相比, 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科研都存在着诸多难题。奢侈品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管理基础知识, 同时还应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营销经验, 当前中国的奢侈品旗舰店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国外,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本土奢侈品管理人才的培养。

4 武汉奢侈品市场发展策略

(1) 经营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奢侈品品牌经营受到区域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要素的影响。良好的经营环境既能够促进奢侈品在本区域内的长远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刺激国内企业的成长。武汉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 比如铁路、地铁、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脚步,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另外, 在引进国外奢侈品的同时, 政府还要大力支持自主品牌的发展, 提供政策支持, 帮助企业宣传, 加强自主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2)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有些传统的奢侈品牌由于设计大师自立门户而缺乏好的设计以及品牌拥有者经营不善等问题, 现在面临着严重的衰落危机, 作为现代企业奢侈品的管理也应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客户关系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商业模式, 通过提供优质快速的服务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在武汉无论是广告宣传, 还是在开展各项活动上, 与新老客户的积极互动做的还不够。构建奢侈品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应作为奢侈品市场营销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 这样既能培养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同时又能吸引新客户, 提高品牌认知度。奢侈品的长远发展是离不开那些熟知品牌、会选择的消费群体, 奢侈品的海外发展应重视自身品牌的传播, 将品牌推广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

(3) 重视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

奢侈品行业的业务活动主要是外包给代理商和分销商, 除了创作与设计, 销售环节也成为整个奢侈品管理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市场需求特点, 贯通分销渠道, 更好的关注顾客体验过程应作为奢侈品营销的创新思路。武汉部分奢侈品门店销售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缺失的问题仍旧存在, 对奢侈品牌形象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奢侈品的销售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态度, 在与消费者交流过程中, 要让消费者能多方面的从亲身接触产品到感受店铺装饰来获得更丰富更立体的体验。一个综合素质强, 业务水平高的销售人员往往在销售过程中更能为消费者充分展示奢侈品在工艺和技术上的精巧性。

(4) 奢侈品网购网站需诚信经营。

奢侈品网购网站销售市场不断壮大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价格, 奢侈品网购市场主要是通过打折、促销等方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但目前也有很多消费者对网购持谨慎态度, 不敢轻易尝试, 一是担心货品质量, 二是顾虑网上购买会降低购物体验的独特性。奢侈品网购网站虽在价格上比实体店便宜, 但不能因为价格便宜就在品质上打折扣, 一次虚假伪劣产品都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因此, 奢侈品网购网站的发展要高度重视网上声誉的维护, 加强监管, 诚信经营, 保证品质。

(5) 加强奢侈品危机管理。

与普通商品一样, 奢侈品经营活动也存在着危机, 如何将危机后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使品牌尽快脱离困境, 是奢侈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奢侈品经营危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就目前来看奢侈品售后服务缺失, 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不完善的问题表现得较突出。奢侈品一旦发生危机如若处理不当, 将会使危机不断扩大, 整个企业面临很大的被动。奢侈品牌须重视所在地区的国情和民情, 对服务和质量上存在的问题要予以重视, 及时解决问题不要像多米诺骨牌, 问题一发而不可收拾。对于市场上出现的大量假冒伪劣产品, 工商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 维护奢侈品品牌权益。

摘要: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购物环境的优化, 该市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在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呈现出繁荣态势下, 武汉奢侈品市场的消费群体构成、消费者心理、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最后从营销管理角度为奢侈品市场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群体,消费现状

参考文献

[1]周婷.奢侈品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2]周云.奢侈品品牌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3]孔淑红.奢侈品产业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4]赵忠秀, 朱明侠, 张小琳.奢侈品管理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5]何莽, 夏洪胜.我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商业时代, 2007, (29) .

[6]贲安琪.浅谈奢侈品消费的营销策略[J].北方经贸, 2008, (10) .

[7]王湛, 赵玉玲.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兴起与未来[J].研究与探索, 2008, (9) .

[8]廖秀峰, 颜金.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 2009, (12) .

[9]张燕燕.浅议奢侈品品牌管理[J].大众商务, 2010, (8) .

[10]胡捷.中国奢侈品品牌的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 2011, (24) .

奢侈品消费现状 篇2

2011年03月07日 08:18:28来源: 中国青年报

准备去澳大利亚旅游的张小薇,不到半个小时就收拾好了行李箱,但整理长长的购物清单却用了近两个小时。单子上大多是亲友们让她捎回来的鞋、化妆品和包,这些名牌物件价格不菲,品牌、款式、尺码、价格区间都需要一一核对,以防买错。

让她忧愁的是,8天后返程时,现在近乎空着带去的行李箱,肯定要超重、超价。“为把箱子腾空,我打算就穿一双凉拖过去,买好新鞋穿回来。”

近年来,随着出国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张小薇这样的经历。购物,正在出国旅游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

中国过春节 全世界挣钱

今年春节期间出境旅游的中国人,再一次拉动了全世界的消费。据报道,近800名中国游客大年初三晚上在拉斯维加斯的梅西百货旗舰店“包场购物”两小时,北京今年春节赴欧洲旅游的家庭平均在欧洲消费5万到6万元人民币。2月9日,中国银联发布数据称,2011年春节期间(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银联卡境外交易金额同比增长44%。

中国人对购物,尤其是购置奢侈品的狂热,绝不是这个春节才开始“井喷”的现象。

“2010年6月至今,欧洲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的65%属于中国人。”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阳坤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几年内就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该协会的最新调查还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

消费心理是关键

欧阳坤表示,世界奢侈品协会对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流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月收入约10000元的消费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年轻化的速度更令人惊讶:在2007至2010年间,中国奢侈品主流消费群的最低年龄由35岁下降到目前的25岁。

“在未来3到5年内,25岁到30岁的消费者将成为我国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欧阳坤说,中国奢侈品消费主要以服饰、香水、手表、皮具等小件个人用品为主,欧美消费者则主要以买豪华地产、汽车、贵重珠宝等顶级奢侈品为主。

在欧阳坤看来,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富二代”之间的攀比,他们首先通过奢侈品进行自我身份攀比,进而攀比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在欧美,父母给孩子买奢侈性消费品的很少。而中国的第一代富豪则不同,他们希望孩子能享受这些。”欧阳坤说,“中国人是否购买奢侈品并非取决于他们的收入和年龄,而是消费心理。”

在奢侈品购买大军中,还有大量年轻的“追逐者”。他们用于购置奢侈品的消费比例,往往占个人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月收入不到3000元的高校教师王丽(化名)就有两只LV的包。第一只是托出国的朋友购买的棋盘格花纹的基本款,4000多元。一天她拎着这包坐地铁,听见两个姑娘议论,“买LV还坐地铁,肯定是假货”。次日,她就去当地最贵的商场,花5500元买了一只款式完全相同的LV包,只有花纹不同。“这只是老花的,是LV的经典图案!”王丽这样强调。

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2010中国奢侈行为心理趋向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国青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就是为了拥有一件奢侈品,品牌文化不重要,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它是奢侈品就行,最大的卖点就是“必须是圈子里公认的奢侈品”。

调查还显示,中国二线城市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不断增加,其2010年的人均消费支出甚至超过了一线城市同等收入水平人群。

在这样热烈的购买氛围中,中国几乎成了“奢侈品业的天堂”:去年,几乎所有在中国落地的奢侈品牌都获得了两位数增长;中国市场占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份额已达15%;中国成为保时捷(Porsche)全球第二大市场,一年售出14785辆汽车;路易威登仍是中国消费者最想拥有的奢侈品牌„„

高盛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高达65亿美元,连续三年全球增长率第一。未来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高盛估计,中国未来5年内愿意消费奢侈品的人,将从4000万人上升到1.6亿人。

“奢侈品”在国外卖“白菜价”

追逐奢侈品的人们发现,和国内的高价比,很多看似“奢侈”的商品在国外卖成了“白菜价”,而真正的奢侈品,价格越高,差价越大。

国内动辄卖四五百元人民币的Nine West手提包,在美国只要30多美元一个;国内动辄一万多元的Burberry新款,国外只要六七折就能拿下;香奈儿的一款拎包,国外价折合人民币比国内价便宜9000多元。

出国购物“买得越多越上算”。去年年底,27岁的小伙子汤佳随单位去英国培训半个月,回国时,由于只允许托运一件、携带一件行李,汤佳就把一只香奈儿、两只迪奥、几只LV和miumiu的包,统统塞在一个蛇皮口袋里,随身带着。

“幸好,姐姐托我买的爱马仕包因需要定制没买到,不然更承受不起。”汤佳说,这些包都是朋友们让捎的。返程时,他的目光从不离开这价值十多万元的蛇皮袋,并宣称“包在人在,包亡人亡”。

和汤佳一样,很多中国游客归国时,即使准备了最大号的旅行箱,仍塞不下高价战利品,不少人还为此交了一笔行李超重费。

据报道,2010年中国游客在英国花掉约10亿英镑(约合112亿人民币)。2011年初,一批出手阔绰、青睐奢侈品的中国游客又引爆了英国购物季奢侈品市场的消费狂潮,英国媒体甚至把这种消费称为“北京镑”。

中国人掏腰包,全世界都等着挣钱。为欢迎接踵而至的中国客人,欧美零售巨头做好了准备:商店里有中文发音标准的售货员,门口准备了舞狮、对联;高档包店为防止卖断货,规定中国顾客“只能买一大两小”;国外百货商店纷纷配上可刷中国银联卡的机器。

对奢侈品征税应该限制还是鼓励

中国人源源不断地为别国GDP作贡献,这让人们心里不是滋味。

有人建议说,应调低关税,吸引消费者在内地购买奢侈品,这样可以把钱留在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应对奢侈品课以重税,通过税收杠杆引导和调节年轻人的过度消费。

对奢侈品征税应该限制还是鼓励?

国家税务总局胡先明曾撰文分析:目前,中国的奢侈品基本产自境外,消费也主要在境外,在境内对这些奢侈品征税,会扩大现有境内外的商品价差,加剧相关消费流向境外,进而减少国内就业及其他相关税收。而且,作为非生活必需品的奢侈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界定其范围是“众口难调”的工作,由此测算具体税率很复杂。还有一点是,目前中国消费税基本是在生产环节征收,并不直接以零售终端价格为计税价格,对奢侈品价格的监控难度很大。同时,针对奢侈品主要在境外生产的现状,如何在进口环节保证应收尽收,海关如何监管,也是难题之一。

事实上,如果不了解奢侈品行业运行方式,按照传统思路,比如从税制和价格方面引导奢侈品消费,不仅困难而且效果有限。

据业内人士介绍,奢侈品的实物成本非常低,而且在中国“隐蔽代工”的现象很普遍。一些奢侈品集团为了降低成本,在中国某地区选择一家加工厂,授权生产,但事先有协议说明,不能向任何人透露代工品牌,一旦透露,协议无效。这些厂家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打死也不会说”。商品制作完成后,“拉出关到海上转一圈,贴上原产地某国的牌子,都不下船,再拉回国卖。”

这样一来,国内生产的奢侈品就成了“境外生产”的“进口货”。

此外,奢侈品在中国还“踮着脚尖走路”,节省其他成本。据介绍,有些奢侈品牌在中国投入的广告费非常少,但很多杂志为了抬高身价,显示其“高端性”,免费为奢侈品打广告。一些商场则推出免租、送装修等政策鼓励奢侈品牌落户。

在成本极低、利润超高的状况下,奢侈品也从不降价。“奢侈品的形象大于销售,宁肯一件不卖,也绝不打折,这样品牌的生命力也许可以延续10年,如果为了提升销售量打折,可能两三年牌子就垮了。”这位业内人士称,因此,就算对奢侈品降低收税,他们也决不会降价。

他告诉记者,目前,同款型奢侈品在国外可能打折,但进入中国后非但不打折,甚至还要适当调高原价。这是因为,在国外一些奢侈品原产地国,人们对品牌没有那么强烈的崇拜感和神秘感,绝不会去疯抢,更不至于有“身份感”。而在中国、俄罗斯、日本的一些消费者看来,“用这个欧洲的牌子,社交价值就提升很多。”奢侈品成了人们的“身份证”。所以奢侈品一直“端着”:一定要贵、一定要高,一定还要买不到,越是如此,越有很多人购买„„

这同样意味着,奢侈品价格因征税而提高,也实现不了限制消费的目的。第三届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常务理事郭伟告诉记者,奢侈型消费品售卖的是一种心理暗示,是“面子”,“奢侈品消费群体对税没什么感觉,征300%的税也有人买”。而对奢侈品消费的追逐者来说,征税提高更会加剧海外购买奢侈品的现状。

奢侈品:消费的象征与象征的消费 篇3

据有关部门统计,斯沃琪和路易·威登—轩尼斯将是中国强劲的奢侈品需求增长中受益最多的两大品牌。斯沃琪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进入了中国市场,拥有三大手表品牌:欧米茄、浪琴和雷达。路易·威登作为皮革制品的行业领袖登陆中国市场已经超过12年,拥有先行者的优势。

一个经济尚不达的国家奢侈品消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空间?这与现阶段中国文化和国人的炫耀性消费心理分不开。

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consumption)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凡勃伦在其于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凡勃伦认为,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以获得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和营销学学者借鉴了上述有关研究,并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对炫耀性消费尤其是奢侈品消费与营销的研究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奢侈品消费,现在在西方的营销理论中更多地倾向于用象征性消费行为理论加以解释。所谓象征性消费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消费的象征”,即借助消费者消费表达和传递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认同。消费过程不仅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而且也是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其二,是“象征的消费”,即消费者不仅消费商品本身,而且消费这些商品所象征的某种社会文化意义,包括消费时的心情、美感、氛围、气派和情调。由于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与消费心理,使得国人所追求的象征性消费更多地接近于炫耀性消费。

海外奢侈品消费是中国人炫耀性消费的重要方面。近几年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大为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奢侈品销售额的增长。自2004年9月起,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成为中国公民海外旅游的目的国。赴海外旅游的同时也让以前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奢侈品品牌的中国游客得以更多地认识并购买这些品牌,因为自2005年起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允许携带的现金足以前的两倍。

从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心理角度来说,到国外旅游也将大大增强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许多品牌的商品,只有到当地旅游后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如今到欧洲旅游一方面得益于其地理优势和颇具吸引力的价格,另一方面也能让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到世界级著名品牌。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将很快吸引大批中国旅游者,实际上是购物者。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人在国外旅游时的购物支出要比他们在国内旅游时的购物支出至少多一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外奢侈品颇具吸引力的价格。中国消费者一般对价格比较敏感,通常情况下,如果容易获得最低价格,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特别热衷于去找到该品牌的最低价格。同时国外奢侈品又是送礼的最佳选择,而馈赠礼物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他们往往会带回一些他们游览过的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礼物,特别是那些在中国买不到的品牌产品送给国内的人,以显示自己到过那些发达国家。

从消费者心理体验的角度讲,奢侈品消费能反映他们从购物中获得了具有更大价值的体验。如消费者拥有一辆哈雷摩托,并不仅仅是拥有一辆摩托,还意味着他们超脱了日常生活的束缚;拥有一台苹果电脑不仅仅意味着运算,更重要地是它能帮助他们轻松涉足未知领域。消费者购买的并不是纯粹的产品和服务,而足自由、冒险和健康。这些无形的体验因素不能被计量、量化,或表现为具体的特征和效用,而只能为消费者所体验,并引领产品和服务提升到卓越。以上事例说明,未来成功的奢侈品营销一定要为消费者创造一种他们渴望得到的经历、体验,而企业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消费者拥有这种体验。

近年我国奢侈品消费外流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现状,消费外流,应对措施

一、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

2012年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总额达3060亿元,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而中国消费者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费增长了31%, 我国奢侈品消费热潮虽然只增不减, 但对国内经济的长远发展却存在隐患。

1. 消费年龄年轻化

我国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在年龄上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 多为不超过40岁的年轻人, 喜欢购买较高档次的商品, 其中有些年轻人的收入并不可观, 但消费观念超前会使他们去购买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奢侈品。

2. 消费崇洋化

我国的奢侈品市场上的品牌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经说过:“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尚未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我国应该加快培育本土奢侈品牌。”事实上, 我国并不缺乏本土奢侈产品, 但因为宣传方式及品牌意识的缺乏, 一直都缺少自己的民族奢侈品牌。国外奢侈品的消费冲击, 也减缓了一些民族奢侈品牌进入国际化的进程。

3. 消费持续增长

加入WTO的第一年, 国内奢侈品市场年消费额首次超过30亿美元, 此后中国奢侈品市场增长迅速。2006年中国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金额达到65.7亿美元, 世界排行第二位;到2011年12月底, 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额已经升至126亿美元 (游艇、豪华轿车、私人飞机除外) , 占全球份额的28%, 跃居第一, 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

二、我国奢侈品消费外流的原因分析

1. 境内价格和综合税率较高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调查统计显示, 中国内地奢侈品价格平均比中国香港市场高出45%, 比美国市场高出51%, 比法国市场高出72%。另外, 我国奢侈品进口关税通常为15%到25%, 有的甚至高达50% (例如化妆品和酒类) , 这使得奢侈品价格也随之提高, 成为消费外流的原因之一。

2. 国内外定价机制差异

海关副署长孙毅彪说, “就算税率降为零, 我国奢侈品的价格还会那么高”, 也就是说除了税收因素, 定价机制也是导致国内外奢侈品价差大的原因。全球奢侈品牌在我国的零售价格构成相当复杂, 价格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利润保有率, 这一比率高达50%。

3. 民币购买力的影响

近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调整, 人民币不断升值, 中国人的境外购买力也不断增强。国外很多中国游客较多地区的大型商场都开通了银联卡刷卡支付通道。这样的消费方式十分方便快捷, 也节省了汇率, 比兑换成当地货币进行支付要划算很多。与此同时, 国内的物价水平上升, 通货膨胀加剧, 人民币对内相对贬值, 因而降低了老百姓在内的购买力。

4. 境内外消费体验不同

消费体验是指一个人在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时体会到的感觉及认识, 它同样也是奢侈品牌尤为重要的驱动因素。例如购物环境, 本身会创造价值, 消费者同样愿意为良好的购物环境额外付费。境外的奢侈品店铺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感, 而在境内很少见过这样的店铺设计。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奢侈品消费外流是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亟待解决, 其主要原因有境内外价格和产品的差异, 同时也有服务、购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奢侈品消费外流的现象会伴随着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逐渐成熟得到一定的缓解, 但也不会完全消失。为了有效地控制奢侈品消费外流, 我国应该充分剖析此现象形成的原因, 从多个方面进行改善, 才会吸引更多的消费群回到国内。

1. 调整税收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测算, 如果下调中国进口关税, 至少会引起70%的境外消费流回国内。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消费结构, 不宜对所有的奢侈品进行统一讲价, 奢侈品征收目标和商品层次要区别开来。比如高档的奢侈品可以无条件征税;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奢侈品可以根据价格层次分别征税。

2. 本土品牌国际化

有研究者认为, 中国并不缺少顶级奢侈产品, 而是缺少顶级的品牌打造能力。我国历史悠久, 民族奢侈品可以利用的不在少数, 应该将我国的民族奢侈品牌上升到国际高度, 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做出自己的特色, 增强国产品牌的吸引力与公信力, 让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 不再去“舍近求远”, 将奢侈品变为奢侈品牌。

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我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 相互以奢侈品来攀比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消费心理比较普遍。应当正视当前的奢侈品追捧热潮,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改变小富即奢的消费观, 量入为出, 适当消费。提高自己消费行为约束的能力, 多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使财富获得更大的外部效应。

参考文献

[1]Thorstein B Veblen.The perfect gift:In Gift giv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J].Dearborn Trade Publishing, 2010, 12 (12) :19-24.

[2]Saviola.Living It Up:Our Love Affair with Luxury[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1:61-79.

[3]Michel Chevalier, Gerald Mazzalovo.Idea of Luxury:A Conceptual and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30-35.

[4]杨清山.中国奢侈品本土战略[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8) :4.

[5]徐艳菲.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最终消费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08.

我国奢侈品消费问题研究 篇5

2012年10月10日 10:4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9月03日 作者:闫逢柱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求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即非生活必需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实施,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对奢侈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我国奢侈品市场的消费特征,剖析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可为我国本土企业奢侈品的生产与经营提供参考和依据,对于引导我国消费者正确看待奢侈品、进行理性消费,促进奢侈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奢侈品消费特征分析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奢侈品市场在消费群体、消费动机和消费形态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品牌选择的国外化、消费观念的非理性化等。

(一)消费阶段上,尚处于消费初期

国际上奢侈品的种类一般分为六个方面:一是文化艺术市场中的各种昂贵的艺术品;二是属于交通运输工具的奢侈品,如汽车、帆船等;三是属于个人装备的奢侈品,主要指高级时装和服饰、香水、皮包和手表之类;四是休闲旅游方面,如豪华游轮海上巡游和高级旅馆等;五是居住方面的奢侈品,如各种昂贵的居室配备用品等;六是奢侈的饮食,如昂贵的酒类、调味品等。

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经验表明,在奢侈品消费初期,消费量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是个人用奢侈品,而后期逐步由具体的奢侈品转而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目前,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主要集中在汽车、房屋、旅游及具个性化的消费(如陶瓷、美食等)。在我国,奢侈品消费还主要集中在个人用奢侈品,如高档时装、皮具、珠宝、名表、顶级化妆品和香水、古董字画。需要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的私人度假酒店、顶级家私、艺术品投资论坛以及专为富豪级人士定制的顶级保健品等高端奢侈品的消费也在快速增长,消费者由消费奢侈品向消费奢侈生活方式转变的趋势表现明显。

(二)消费群体上,年轻化、平民化和未富先奢

奢侈品的消费必须建立在雄厚的经济财富之上。从一般规律看,社会财富主要应该集中在40岁到60岁的人群手中,他们才是奢侈品消费的主体。但与其他国家奢侈品市场不同的是,我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和平民化特征明显。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奢侈品消费群体还呈现出一种“未富先奢”的特点。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在中国,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购买奢侈品的情况屡见不鲜。他们经常在奢侈品打折时消费,而且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比如领带、皮鞋、皮包等,以表明或暗示自己也是顶级消费阶层中的一员。

(三)品牌选择上,集中于洋品牌

目前,我国奢侈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所包揽,消费者购买的奢侈品品牌主要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事实上,我国并不缺乏本土奢侈产品,具有很好的奢侈品品牌生长的基因,如高档的红木家具、南京云锦等,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及宣传手段,使得我国奢侈品品牌缺位,难以与洋品牌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四)消费行为上,境外消费是主流

受人民币升值和境外旅游快速发展的推动,境外(包括香港和澳门)奢侈品消费增长强劲,从境外购买奢侈品正在成为我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的主流模式。2011年我国居民境外奢侈品消费额是国内消费额的四倍之多。

吸引我国消费者海外购买的主要原因是“价格更优惠”。目前我国对奢侈品征收较高的税率,销售过程中还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这使得国内奢侈品的价格一般会比原产地高出至少三分之一。据商务部的调查显示,加上各类税收与流通环节的成本,手表、箱包、服装三类主要奢侈品牌的内地市场价格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价格的差异,诱发了境外消费的快速增长,形成对国内消费的巨大替代。

(五)消费产品上,具有明显的产品驱动型特征

目前,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在境外购物的主要场所是类似PRADA、GUCCI等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专卖店。国外一些奢侈品品牌专门针对我国消费者制定了灵活多变的促销方式和渠道设计。

目前,尽管我国消费者对奢侈品需求的数量快速增加,但对奢侈品产品形态的偏好与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差别还十分明显。不仅如此,我国的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还非常注重产品的品牌、生产商和原产地,这些对我国的消费者而言似乎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二、我国奢侈品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非理性消费理念突出

世界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奢侈品。而在我国,用40%甚至更高的比例去购买奢侈品的情况并不罕见,对奢侈品的过度消费、透支消费,以及畸形消费观下出现的 “月光族”、“负翁族”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奢侈品消费者对消费认知也呈现明显的单一性特征。目前在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上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品牌均为国外品牌,我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寥寥无几且影响力极其有限。尤其在近年来欧美奢侈品市场不景气和人口低增长的压力下,许多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纷纷进驻我国,并且加大了在我国市场上的投资力度。

(二)境外消费回流比率低

由于部分境外市场没有关税、内地高档消费品分销体制等原因,直接导致“奢侈品国外便宜国内贵”。目前,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要集中在港澳、欧洲等地区。随着越来越多的我国游客到海外购物,在海外购物已经成为出境旅游的一大理由和重要行程。一旦出境购物在国内形成习惯或趋势,将会有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出境消费,这将给我国的高端内需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我国居民的境外消费行为无疑给国外奢侈品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政府带来丰厚的收益和税收收入,但却使我国的税收大量流失。因此,应合理引导我国奢侈品消费行为,实现正确、理性消费,同时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境外消费回流比率。目前,解决奢侈品境外消费问题,需要其他相关政策的辅助与配合,仅仅通过降税是远远不够的。

(三)缺乏本土奢侈品品牌

我国居民到境外购买商品(包括本国制造商品)的现象还在不断增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缺乏本土的民族品牌、高档消费品牌,国产品牌奢侈品种类相对较少,导致消费者的选择较少,从供给角度看还不能满足需求。目前,诸如白酒行业里的茅台、五粮液已初步具备奢侈品的一些特征,但总体来看,我国的奢侈品品牌尚未成气候。

由于国内的本土品牌尚未树立起来,导致市场竞争不足,使为数不多的几个国际品牌独占鳌头,逐渐形成了拥有高定价权的寡头垄断市场,这是市场中关键的、结构性因素。目前欧美一些尚未登陆我国市场的奢侈品品牌和时尚品牌正在加速制定进入我国市场战略,我国的本土品牌建设亟待进行。

三、促进我国奢侈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随着城乡收入的增加和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我国将步入中等收入阶段,生存型消费将会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消费潜力将会得到极大释放。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出发,当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左右,奢侈品消费开始启动,当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部分沿海城市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我国富裕阶层的迅速崛起、二三线城市消费潜力的释放,将催生一个庞大的高消费人群,未来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一)加强行业引导,完善消费促进机制

奢侈品行业主管机构应通过长远规划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奢侈品行业的发展,应致力于完善奢侈品市场运行机制,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奢侈品市场监管等,为奢侈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在优质服务的提供方面。针对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成熟消费者要求在各地获得同等且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包括购买时和售后),应确保充分的培训和追踪、激励机制,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同时确保在全国各地各家门店保证一致的服务水平。

其次,在理性消费的引导方面。目前我国居民的奢侈品消费中,炫耀性消费占据相当大比例。我国近30年高速发展使一部分人财富积累的速度超过了平均水平,造成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社会公平感明显削弱,奢侈品消费的非理性发展加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要正确引导人们的奢侈品消费观念,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健康、适度、可持续的消费观念。

最后,在奢侈品的供给方面。要引导企业提供富有“个性化价值”的商品、营销及服务,同时有策略地放宽奢侈品进入我国的条件,使更多奢侈品品牌进入我国,逐渐打破奢侈品市场寡头垄断的现状,促进奢侈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奢侈品供给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特有的经济文化特征,使得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动机也较为复杂。相对于国外奢侈品供给而言,我国本土的奢侈品生产企业对于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动机理解有更深的认同感。我国本土的奢侈品生产企业应该利用这个先天优势,对奢侈品市场进一步细分,找出各个消费阶层的特殊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产品,逐渐培养我国消费者的民族品牌忠诚度,积累自己与国外知名奢侈品品牌的竞争筹码。

此外,目前部分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已经具备了购买奢侈品的能力并且也有购买需求。国内奢侈品生产企业可以在深入学习和借鉴国外奢侈品品牌的基础上研发适合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奢侈品,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同时,鉴于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主要目的是对外标识,国内奢侈品生产企业可对产品使用显著可见的标识,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丰富的财富象征价值,以满足奢侈品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通过限量生产、恰当定价、有限的销售渠道以及选择性的宣传媒介,为奢侈品的经营与销售营造一种有异于普通消费品的稀缺性和高贵感。

(三)注重品牌文化传承,建设民族奢侈品牌

首先,要强化文化因素在奢侈品消费中的作用。通过对奢侈品市场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的过程中,对产品本身赋予了较多的精神需要和文化诉求。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领先品牌通过积极展现其悠久文化和传统来深化与我国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几乎所有的世界奢侈品品牌在进行宣传的时候,都无一例外地强调自己的产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有许多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奢侈品生产企业要有意识地将这些文化要素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品牌宣传中,赋予奢侈品以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次,要重视提升消费者体验。目前,国外许多品牌纷纷升级现有门店或新建规模更大的门店,藉此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同时通过门店扩张扩大地域覆盖,确保在覆盖足够多消费者的同时维持其高端和独特的地位。反观我国奢侈品牌的建设,应注重提升客户购物体验,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促进门店业绩增长,并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和独特性,同时在地域扩张方面应更有选择性。

再次,时刻关注不断变化的监管政策,确保自身符合规定。随着消费者和政府部门对奢侈品品牌日益严格的质量审查和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奢侈品品牌被卷入负面消息的可能性和影响增大,我国奢侈品品牌需要更加积极地关注并管理其负面事件。

谁在消费奢侈品 篇6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

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秘书长杨清山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对此做出了解释 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他谈到自己曾经到过的一个中国内地小城,那里的人们在不知道“比萨”为何物的情况下,对奢侈的憧憬就是“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吃一顿比萨”。

对于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来说,她的“比萨”是一个标价5700元的Ferragamo白色挎包,在买这个包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月收入也不过4000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但是我们这种公司大家都很注意品牌,特别是一些香港过来的女同事,眼睛好厉害,见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么鞋、背什么包。相比套装来说,一个包可以天天带、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跨上后确实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特显档次,我觉得这是最划算的消费了。”

《时尚》杂志专栏作家孙哲曾经把高小姐这样停留在买品牌包阶段的女孩称为“包法利夫人” 因为收入不够。她们只能通过购买名牌相对便宜的配件来暗示自己也是富裕阶层的一员。这样的消费者在价位相对较低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

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 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 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

杨清山的调查显示 与很多人想像的不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中产阶级。巴黎百富勤公司给他们的定义是 家庭资产30万以上、年收入10万以上。“当然,如果要经常性的消费奢侈品,标准应该再高一点”,杨清山说:“我觉得月收入2万元到5万元的这部分人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据他估计,到2010年,这个人群将增长到2.5亿。

隐形的消费群体——政府官员

大学生用一顿哈根达斯冰淇淋、工薪阶层用一瓶chanel香水来满足自己奢侈的梦想。但是,对于那些价格顶极的奢侈消费品来说,他们在中国的成功显然不能简单地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人群消费欲望的集中爆发来解释。

3个月前,当德国人斯蒂芬把90副LOTOS眼镜在坐落于北京王府井的雅视一仟眼镜店摆开时,有中国媒体惊呼“中国奢侈品消费时代已经来临”。斯蒂芬告诉记者,在LOTOS最大的市场日本.几乎政府所有官员都是这些每副10万—50万欧元的眼镜的顾客。因此在中国,他也坚持认为,“这(政府官员)将是一大块潜在市场”。

斯蒂芬的想法得到了香港雅视集团的认可,2003年9月,雅视一仟曾经试着引进了日本的一个眼镜品牌,售价在人民币1至3万元之间,原来担心卖不掉,结果5个月就卖掉了10副。公司总经理陈京宪说,这些产品终端消费者基本上均是政府官员。言下之意,眼镜的购买者如果不是官员,也会把眼镜作为送为官员的礼物。因此,雅视集团对LOTOS的下一步销售措施是:在今年斯蒂芬再次来华后,将专门组织一次针对政府官员的市场推广。

背后的消费动力一一中国新富

相对别的奢侈品来说,眼镜比较低调,这也许是它得到政府官员追捧的一个原因。同样是世界顶级的奢侈品,一位宾利公司的员工对那些可以花888万买一辆宾利728加长版的“神秘买家”的解读是“肯定不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就算他买的起他也不敢买。”能买而且敢买宾利的中国人是“在30—50岁之间,成功人士、社会名流,特别是一些演艺圈的名流”。

另一豪华车品牌劳斯莱斯上海公司总经理凤时宏为自己的顾客勾勒出另一副有趣的肖像 来自上海或者邻近的浙江某地,大多数是房地产业的老板,都不是中国各种富豪排行榜上的人物。这些神秘富豪们虽然财产来源、规模、去向一直不为外界所知,但他们确实在奢侈品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购买力。但是由于他们不少人习惯于在外地或者国外消费奢侈品,给国内的统计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近年来,相继有众多“问题富豪”落马,引起了国内一部分人士对于奢侈品消费的担忧。人们担心这些购买奢侈品的金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晓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判断 中国转轨期间涌现的这部分“转轨富豪”几乎全都是“问题富豪”。他们财产的真实状况虽然扑朔迷离,但总的来说其来源一直让人怀疑。带着“与生俱来的原罪”,他们没有把财产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而是以他们的“炫耀性消费”引来了至今争论不休的“中国人仇富心理”。

奢侈品消费现状 篇7

奢侈品的定义

从经济学上讲高端消费产品, 指的是价值与品质最高的产品, 是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比值最高的产品。站在商品学的角度考虑, 高档产品消费并不仅仅是“高端消费产品”, “高端消费产品”的价格高也绝对不是在生产的时候使用高质量的物质成本的积累与堆砌, 而是因为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完美体系支撑和百年文化传承。

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

1.消费年龄年轻化。在西方国家, 高端消费产品牌的消费主要是中年人群, 在我国高端消费产品的消费者年龄层从20~50岁左右的人之间, 但中青年成为了中国高端消费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 我国在这一年龄段的消费者人数要比日本高很多。2007年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 有六成以上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 而且他们都愿意去花高价去购买高端消费产品。中国高端消费产品消费年轻化已成为趋势。

2.消费集中在外国品牌上, 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参与竞争。目前, 我国的高端消费产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包揽, 我国的奢华消费实际上就是西方化, 这跟我国没有世界顶级品牌有很大关系。先不说是不是国产名牌, 就算是“中国制造”的国外品牌的身价也会下降, 这与中国人对高档产品的消费观念、消费文化以及国外品牌的大举进攻和成功经营等很多因素有关。高端消费产品品牌主要来自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3.我国还处在高端消费产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并快速增长。在欧美国家, 高端消费产品消费主要集中在汽车、房屋以及旅游上面, 还有就是比如陶瓷和美食这些比较有个性的消费等。只要它的质量高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性, 购买一只古老的灯具或者去听听新年音乐会都能够成为高端消费产品消费。在中国高端消费产品大部分都集中在香水、服饰以及手表等这些个人用品上面。

我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美国有关报道称, 受金融海啸影响, 全球高端消费产品贸易陷入低迷,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 日本和北美高端消费产品消费额急剧下降35个百分点, 很多大品牌都进行降价来自救, 但中国高端消费产品市场却持续上涨。从高端消费产品市场强劲走势来看, 全球经济危机好像根本就没有影响到中国。英国有关报道称:传统高端消费产品大国美国和日本都遭受重创, 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 众多高端消费产品巨头抓到了中国这根救命稻草, 纷纷进军中国。

随着经济的飞速前进, 象征着地位的高端消费产品不再被看作是铺张浪费的代表, 它反而成为象征勤奋和努力回报的一种奖励, 从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败象征物”发展为“社会先进分子的炫耀刺激物”。这直接说明了为什么现在中国高端消费产品消费在金融危机下反而会急剧地增长。现代的中国人不再对高端消费产品谈之色变了。因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像汽车、电话以及电脑等以前的高端消费产品已经慢慢地变成了人们现在生活中的必需品。在2005年, 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低于50%, 据统计, 广东深圳、顺德等地区的恩格尔系数还不到30%, 已经是全球最富裕的地区。当中国人面对突然到来的财富, 他们想都没想依然选择高端消费产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这源于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中国进入了一个小部分人高档消费的时代正在慢慢地被数目庞大的“人群集体奢侈”所取代。

据我国商务部预计, 到2010年, 中国将有2.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高端消费产品, 将近目前数字的17倍。另外, 在以后的很多年里, 有两三亿人口即将进入高端消费产品所充斥的城市, 从而带动起这类市场的进一步成长。预计到2014年, 我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端消费产品市场, 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就经济危机而言, 有一部分分析人士甚至预言, 中国在2011年前后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的高端消费产品消费国。中国高端消费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对于中国本土的高端消费产品从业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不光是品牌, 中国的零售商、投资商和设计师, 包括制造商都有机会从这个行业的快速增长中受益。中国高端消费产品贸易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无限的生机。

浅谈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及探析 篇8

2010年世博会开幕前4月底, 路易威登、卡地亚等一批世界一线品牌的旗舰店、概念店、环球专卖店集群闪亮上海淮海路。更大的奢侈品盛宴将在今夏的上海上演, 世界顶级跑车、知名时装、意大利名画等奢侈品将在世博会期间汇聚意大利国家馆。一提奢侈品必去恒隆广场的时代要一去不复返了, 四大区域如南京西路、淮海中路、浦东陆家嘴和虹桥商圈'划区而治’, 都拥有自己的客户群。奢侈品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正快速成长和传播。

一、关于奢侈品的内涵

人们对奢侈品的界定较为模糊, 并没有一个最精确的规定。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 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 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奢侈品的种类中, 既有有形产品, 也有无形产品。从经济意义上来看, 奢侈品消费实质上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

本文对奢侈品的内涵界定为在某一具体的行业或产品类别中被认为是最高级别的产品。往往, 最高级别的产品包括几个品牌。

这种最高级别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应具有下列特征:

1. 卓越的品质。

经典的设计, 考究的用料, 超凡的工艺成就卓越的品质。经过精心创作的产品, 应该是经典的代名词, 并能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克服语言和文字的障碍, 引领时尚, 使消费者获得愉快的审美享受。

2. 稀缺性。

奢侈品源于自然、技术、限量生产等的稀缺性使得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它, 凸现其尊贵的特点。

3. 高昂的价格。

高价是优质的代名词, 认为高昂的价格才体现奢侈品鹤立鸡群的尊贵的形象。

4. 深厚的文化底蕴。

独有的经营理念、传奇的经营方法, 历史的考验等等使得奢侈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令人回味。

5. 非必需品。

奢侈品所能满足的实用功能可以由其他便宜的产品和服务来替代。奢侈品的价值在于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而非仅仅其使用价值。

上述这些特点勾勒出了奢侈品的总体图像, 消费者由于侧重欣赏其不同的特点, 成为其购买的缘由。而中国消费者由于对其中某些特点的偏好过度演绎, 使得奢侈品的消费呈现出与欧美等成熟国家不一样的场景。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1. 经济因素。

中国飞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已催生了一个庞大的高消费人群, 他们总体购买力惊人。目前中国的高收入阶层群体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而收入的增加, 使得这部分人群对奢侈品的需求日趋强烈, 导致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日益活跃。

2. 社会因素。

随着大批高档消费品的陆续进入, 中国与世界的消费差距正逐渐缩短, 中国社会更加注重提倡新的消费观念。“奢侈品”早已超越了“腐败、浪费、颓废、不公平”的意味, 它以特殊的物质符号来塑造自我主张的个性风格, 奢侈品及其消费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可见, 社会因素对奢侈品消费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3. 心理因素。

奢侈品消费的增加, 有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心理因素。根据意大利统计学家帕累托的“20/80原理”, 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 这一小部分人就成为奢侈品牌的消费者。依据马斯洛需求原理, 这些人需要有所区别、有所不同、有所展示, 因此用顶级奢侈品来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克莱尔·肯特在一份报告中称, “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 并认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贫穷之后, 中国的精英阶层“热衷于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

三、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

1. 消费年龄年轻化。

在国外, 奢侈品牌的主要消费群一般在30~40岁年龄段之间, 中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年龄层从20多岁的年轻人, 到50岁左右的人都有, 但20岁~30岁的消费者成为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在中国, 年轻女孩挎着Gucci或者LV包坐地铁, 不再是罕见的事。

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已成为趋势。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市场, 年轻人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他们有经济实力消费奢侈品;二是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 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女性在奢侈品方面支出庞大。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奢侈品业以往以男性为主导的客户基础, 时髦富裕的都市女性愿意善待自己, 十分迷恋奢侈品的魅力。

2. 消费集中在外国品牌上, 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参与竞争。

目前, 我国的奢侈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包揽, 我国的奢华消费实际上就是西化, 这与我们没有称雄世界的顶级品牌有关。不要说国产名牌, 就算是“中国制造”的国外品牌也使其身价下降, 这与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以及国外品牌的成功经营和大举进攻等诸多因素有关。

3. 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并快速增长。

在欧美国家, 奢侈品消费有房屋、汽车、阖家旅游, 还有非常个性的消费, 比如陶瓷、美食等等, 无所不包。而我国的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 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 消费量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是个人用奢侈品, 而后期逐步由具体的奢侈商品转而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和体验。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 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左右, 奢侈品消费开始启动, 当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 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2500美元, 因此国内的奢侈品消费正在快速增长。

4. 在消费地点上, 大多通过大型商场和旅游实现。

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 中国消费者也更偏向在市区商业中心, 或大型购物商场里购物。另外, 由于高关税的缘故, 许多中国消费者喜欢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方, 尤其是香港购买奢侈品。根据法国旅游局统计, 中国旅游者在法国的平均消费金额远远超过欧美游客。中国内地消费者还在境外购买了大约116亿美元的奢侈品。到了2020年, 中国境外旅行将达到1亿人次。

四、对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的思考

1. 中国未进入全民奢侈品消费时代。

2009年中国GDP总量是49100亿美元, 人均GDP是3711美元。我们是否真的已经进入了全民奢侈品消费时代?但同时中国有四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两美元。中国经济的真实消费状况令人疑惑:一面是内需不足, 亟待扩大消费;一面却是奢侈消费的火暴;整体消费不足和奢侈消费火暴的并存, 既暴露了中国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失衡, 也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节约的消费价值观正不断弱化。

中国还远未到全民奢侈品消费的时代。鼓励适度消费扩大内需, 因为勒紧裤腰带的奢侈消费和“拿青春赌明天”的过度负债消费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与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相悖。这里必须要提醒的是:未富先奢, 不利和谐。

2. 中国是否需要扩大对国外奢侈品的进口。

我国对进口奢侈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某种程度上, 进口奢侈品消费能够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会对我国的奢侈品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因此, 在中国是否需要继续扩大对国外奢侈品进口的问题上, 必须掌握一个合理的平衡度。如果只是一味的批判和指责进口奢侈品消费行为, 客观上会造成社会心理不平衡,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我们要倡导理性消费, 促进奢侈品消费向本土化和理性化方向发展, 一方面可以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进行调节, 如开征奢侈品消费税, 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另一方面, 鼓励中国专属的奢侈品品牌的生产和出口, 让中国实现从奢侈品消费大国向奢侈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转变, 这才是最佳选择。

3. 国内奢侈品品牌的未来发展方向。

奢侈品品牌主要来自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实, 中国并不缺少本土奢侈产品, 中国本土具有很好的奢侈品品牌生长的基因:做一套西装上万块的永止裁缝, 高档的红木家具, 还有那些在中国历史上与皇家相关的贡品, 比如, 南京云锦等, 我们企业要“走出去”, 使得我国本土的奢侈产品被外国世界所熟悉和热爱。再如将我国丝绸和刺绣这些独有的原材料和工艺, 杂交国际时尚, 邀请国际知名的设计大师进行服饰设计, 让款式与米兰和巴黎的潮流同步, 就会创造一个全新的奢侈品牌。

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奢侈品品牌。文化本来就具有稀有性, 把稀有资源转化成奢侈品品牌, 中国文化有很多机会。奢侈品牌之所以能够成为顶级不在于其产品的使用价值, 而在于它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价值, 要给它的消费对象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和异乎寻常的尊贵体验。利用中国文化的某个因子, 从传统文化底蕴里发现体验、出售体验、演绎体验, 这是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今后为世人所认知的必然的举措。

奢侈品品牌成功的秘诀在于对消费者奢侈消费心理的独到把握。相信国内奢侈品品牌可以由铺张型向创意型方向转变, 创出中国的奢侈品品牌来。

参考文献

[1]何莽夏洪胜:我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商业时代, 2007 (29)

[2]王微微:关于发展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思考.中国物价, 2008 (9)

[3]王湛赵玉玲: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兴起与未来研究与探索, 2008, (9)

奢侈品消费现状 篇9

奢侈品这个词语最近在众多媒体节目频频出现,这与另外一个词语“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密切相关。2010年,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商业蓝皮书》,截至2009年底,我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超越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有专家预计,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也许明年中国将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首位。但与此同时,来自盖洛普公司在2005至2009年间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幸福感世界排名第125位。这些数字的对比让很多人开始反思。一方面,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的称号代表中国有钱人确实越来越多,在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下滑的同时中国经济依然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先富未能及时带动后富,收入分配未能更多地惠及中低收入群体,中国仍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生活艰难。在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复杂的今天,少部分人对奢侈品消费的炫耀、跟风和攀比,以及媒体对奢侈品消费的过度宣传,会对整个社会民众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

有一种观点目前已得到公认,那就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最大化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但伴随着中国奢侈品消费热潮的上升,这种消费趋势将会带来国民整体幸福感的下降。这是由奢侈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二、财富的自然可评估性决定对幸福的影响

奢侈品的消费对于有消费能力的个人来说无疑是会带来积极情感的,但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却并不会带来整体幸福指数的提升,甚至可能会起到负面的作用。这是由奢侈品本身的特点———“低自然可评估性”决定的。

1. 自然可评估性。

自然可评估性是指某种事物在没有任何参照和从来没有被人们学习和认识的情况下,不同数量或质量的该种事物能够引起不同主观感受的难易程度。[1]人们所拥有的财富中,我们对有些东西的好与坏的评价能力与生俱来,比如食物是否可口,衣服是否温暖,住房是否舒适……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食物、衣服、住房的自然可评估性是高的;另外一些,比如珠宝首饰、名车名表、名牌服装等等,我们对这些奢侈品的好与坏的评价能力却是后天培养的,在社会交往和比较中,才逐渐了解其价值,那么,珠宝首饰、名车名表、名牌服装等等,这些东西的自然可评估性就很低。打个比方说,如果一件东西,黑猩猩能够判断其好与坏,其自然可评估性就是高的;否则,其自然可评估性就是低的。

2. 财富的种类。

人们拥有的财富,按照其自然可评估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A类和B类。

对于A类,自然可评估性高的财富,人们不需要任何参照和比较就能对其数量和质量做出评判。如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工具、健康、新鲜空气等等。饿了三天的人与没有挨饿的人相比,饥饿的人的痛苦程度一定比没有挨饿的人的痛苦要大,饥饿的人在评价自己的痛苦时既不需要去回忆自己吃山珍海味时的情景,也不需要去和不挨饿的人相比,食物就属于A类。再比如,让两组人分别进入室温10摄氏度和20摄氏度的房间,让他们根据对室温的舒适度给出评分,很可能是第一组的人的评分低于第二组的评分,而且,人们对温度的感受不需要借助什么参照物,室温即属于A类事物。人们对A类事物质量的评价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对于B类,自然可评估性低的财富,人们只有在社会比较中才能对其数量和质量做出评判。比如各种奢侈品。与A类财富不同的是,人们对B类事物的评价能力是通过后天培养而习得的的。对于一个小孩来说,他很难懂得一颗钻石与一颗玻璃球的价值差距,除非他的父母曾经给他做过这方面的培训。一件宝姿的套装与一件200元的普通衣服放在一个没有多少见识的女孩面前,难保她不会选择后者。LV包包的价值也一定是你在社会交往中才知道的。其他的象豪华汽车、名表、名牌服装、饰品等等这些奢侈品都属于B类财富。B类财富并非人们生活必需品,其价值常常体现在社会交往中。

需要提醒的是,财富的种类并非非A即B,在某些情况下它是A类但在另外的情况下又可能属于B类。比如服装。如果你是购买其保暖和遮体功能的,甚至是看重其舒适度的,它就是A类;但如果是名牌服装,我们看重的是其名牌效应,是用于在同事面前来炫耀,它就属于B类。同样地,几百元的手表,我们看重的是它的基本功能,在乎它走时是否准确,此时手表就属于A类;但如果是金表,其佩戴者的幸福感多半来自于在别人面前的炫耀,来自于与周围人的比较,此时的金表就属于B类财富。

3. 不同种类财富对幸福的影响。

如果我们把财富按照其自然可评估性的不同分为A类和B类,两类财富对人们的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区别:(1)在基本生存条件以下时,A类财富的增长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2)生存条件基本满足以后,A类财富所带来的幸福边际效用递减;(3)B类财富的增加不一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且会降低社会整体幸福感。

我们做个假设,假设某个国家的人们普遍处于基本生存条件以下,则人们的金钱全部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A类财富)。想象一下,穷人与富人的幸福感谁会大一些?很显然,吃不饱、穿不暖、无家可归的人的幸福感不会很强,吃得饱吃得好的人比吃不饱饭的人要幸福,穿得暖的人要比衣不遮体冬天挨冻的人的幸福感要强,有房子住的住得宽敞的人要比无家可归的或者是几代人拥挤在几十平米房子里的人要幸福,这些都无需去和别人比较就能说出自己的幸福感受。也就是说,在只消费A类财富的国家,富人的幸福感要比穷人高。换句话说,在基本生存条件以下时,A类财富的增长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这里需要提醒人们的是,生存条件基本满足以后,由于物质的增加会使人们逐渐产生适应性,它所带来的幸福边际效用将会递减(比如,饥饿时,吃第一个饺子时很幸福,第二个第三个也很幸福,第十个第十一个……带来的幸福感会越来越低,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在相同条件下,增加穷人的收入比增加富人的收入所带来的社会整体幸福感要高。

我们再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假设某个国家,人们的金钱全部用来购买奢侈品(B类财富)。想象一下,穷人与富人的幸福感谁会大一些?很显然,也是富人要比穷人的幸福程度要高。由于B类财富的自然可评估性低,人们拥有B类财富所产生的幸福感完全取决于他的与周围人相比的结果,富人因为有更多的B类财富可以在别人面前炫耀而产生更高的幸福感。那么,增加人们的收入,看看会带来什么变化。增加的收入,人们继续用于购买奢侈品,那么,穷人与富人拥有的奢侈品都增加了,然而他们之间的相对地位(B类财富的多少)并没有改变,因而由社会比较所产生的幸福感并没有改变。可以看出,在普遍消费B类财富的情况下,增加人们的收入,并不一定能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由于消费B类财富所产生的幸福感来自于社会比较,而人们又往往是较多地向上比较,较少向下比较,也就是说,穷人与富人相比较,富人会与更富的人相比较,比较的过程中只有少数人产生幸福感。

B类财富在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特点,由于B类财富满足的是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因而人们对于它不容易产生适应性,人们对于B类财富的需求不容易满足。人们往往是有了钻戒还要名表,有了大房子还想住别墅,有了奥迪还想开宝马,每一个单位幸福感的上升,都需要更多金钱的付出。

三、奢侈品消费是幸福感的“零和博弈”

作为B类财富的奢侈品,其自然可评估性特点决定了它对于国民整体幸福感的影响是一种“零和博弈”。所谓“零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得失之和为零的博弈。比如说赌博就是一种零和博弈,赢方与输方的得失之和一定为零。其实,奢侈品消费对于幸福感的影响有时也是一种零和博弈。举例来说,甲乙两人在一起,甲拥有奢侈品,乙不能拥有奢侈品,此时甲的幸福感上升而乙的幸福感下降,两者幸福感的变化量之和为零。这是由奢侈品的自然可评估性特点决定的。相对地,A类事物对幸福感的影响就不是零和博弈。因为对A类物品的消费,不需要比较,人们的幸福感从消费物品的过程中产生。而消费奢侈品的人们的幸福感要从社会比较中产生。

更为可怕的是,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少数人对于奢侈品的消费有可能带来的是整体幸福感的变化量为负数,因为这不再是甲乙两人之间一对一的博弈,而是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的幸福博弈。

按照奢侈品的定义,奢侈品属于非生活必需品,这就决定了奢侈品消费的特点或者说功能。奢侈品消费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用于炫耀,是满足其拥有者的社会比较心理。奢侈品单独享受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感,只有当与别人相比时才能给优越者带来幸福感。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惩罚一个女孩子最好的办法是,给她买很多非常漂亮的衣服,然后把她关在房间中不让她出来。女孩子因为不能向她的朋友去炫耀会很痛苦,只有当她穿上漂亮服装在她的女友面前炫耀时幸福感才会产生。而这种幸福感的满足是一种零和博弈,也就是说,她的幸福感的上升是以女友幸福感的下降为代价的。这就好比一个相貌普通的女孩子,原本还没有对自己的外貌太自卑,但如果身边站了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女孩子对自己外貌马上就自卑起来。两人站在一起,如果说美女的幸福感提升了+1,那普通女孩的幸福感的变化很可能就是-1,两人的幸福感变化之和为零。更可怕的是,倾国倾城的美女毕竟是少数,她身边站着可能不止一个普通女孩,那么就有很多人的幸福感要下降。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来计算一下奢侈品消费对于社会整体幸福感的影响后果。少数富人消费奢侈品所得到的幸福感的上升,是以别人幸福感的下降为代价的。按照安永咨询的数据分析,中国有1.75亿的人口有可能成为奢侈品的消费者或者潜在的消费者。[2]我们假设每一个奢侈品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比如通过媒体)在5个无能力购买奢侈品的人面前炫耀,那么,如果每个富人的幸福感由于拥有奢侈品而上升了1个单位的话,则每个无能力消费奢侈品的人的幸福感就会下降1个单位,此时与此相关的人(奢侈品消费者和他身边的人)整体幸福感的变化是多少呢?

1.75亿×(+1)+1.75亿×5×(-1)=1.75亿×4×(-1)。

是负数,而且是很大的一个负数!尽管这个计算只是一个比喻,但并非没有道理。

四、呼吁限制媒体对奢侈品消费的过度宣传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但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的幸福指数并没有相应提高。同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过去有很大提高,但仍然还有很多的老百姓生活在为住房担忧、为子女的教育费用担忧、为医疗费用担忧的水平。笔者强烈呼吁社会各方面警惕“未富先奢”现象将导致的恶果。

媒体对奢侈品消费的过度宣传对社会整体幸福感的提升是没有好处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把幸福作为一个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时,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媒体对奢侈品消费的过度宣传,相当于提高了人们的“欲望”。在“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欲望的结果只能是幸福感的下降。

在当今的媒体上,无论是影视节目还是时尚杂志,对富人奢华生活的曝光频率都要远远高于对贫困人口生活的关注,造成社会中的攀比之风越来越严重。前几年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是少数富人,最近几年,很多白领都加入到这个行列,有些人“未富先奢”。奢侈品消费逐渐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跟风心理”、“攀比心理”、“显摆心理”越演越烈。这与媒体的过度宣传有很大的关系。在此,我们一方面呼吁公共政策制定者应采取措施限制媒体对富人奢华生活的过度宣传,另一方面呼吁社会应更多地关注贫困人民的生活。

摘要: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一方面是件好事,说明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势头正旺;另一方面,少部分人对奢侈品消费的炫耀、跟风和攀比,以及媒体对奢侈品消费的过度宣传,会降低国民整体的幸福感。财富按照其自然可评估性可以分为两类,自然可评估性高的财富的增长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自然可评估性低的财富的增加不一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且会降低社会整体幸福感。

关键词:奢侈品,自然可评估性,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奚恺元.撬动幸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奢侈品消费现状 篇10

一、奢侈品的定义和特征

“奢侈品”是一个舶来词,源于拉丁文的“光”。关于奢侈品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本文采用的则是奢侈品在国际上的概念,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奢侈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品质卓越。

设计经典,用料考究,超凡的工艺,独特的视觉形象,成就了奢侈品品质的卓越。

2. 稀缺性和独特性。

源于自然、技术、限量生产等引发的稀缺性和独特性,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拥有,凸现奢侈品的尊贵,也才能显示拥有者的身份、地位和财富。

3. 价格高昂。

奢侈品品质卓越,价格超常。通常认为只有高昂的价格才能体现奢侈品尊贵的形象。

4. 文化底蕴深厚。

奢侈品全部来自顶级品牌,和一般商品的重要区别就是“文化”。独有的经营理念,传奇的经营方法,历经岁月的流驶等,使得奢侈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积淀的品牌文化是精神、灵感和品味的体现,令人回味无穷。

5. 非必要性。

从奢侈品的定义可知,奢侈品属于非生活必需品。而实际上,人们之所以消费奢侈品,更多地是满足其心理需求,而非基本生活需求。比如,一块价值连城、镶满钻石的劳力士手表,同一块价格几十元的普通手表相比,其计时功能是相同的。但名表所带来的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价值是普通手表无法比拟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奢侈品消费法则---“拥有”比“使用”更重要。

6. 诠译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奢侈品向人们传达的是一种尊贵的生活方式,一种新潮的、前卫的生活观念。从某种意义上看,奢侈品消费是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目标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模仿和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

上述特征勾勒出了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总体印象,不同的消费者由于对其特征欣赏的侧重点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购买理由和消费特点。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动机分析及其影响

目前,中国的高收入群体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而收入的增加,使得这部分人群对奢侈品的需求日渐强烈,也越发活跃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奢侈品消费的增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但重要的、不可小觑的是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支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心理是消费者在满足其需求过程中的意识活动,具体表现为动机、感受、学习、态度与个性等。动机来源于满足某种需要,与消费者购买行为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是驱使人们购买的内在动力。从动机结构上分析,它包括生理动机,比如需要水、氧气、食品、睡眠等,还包括心理动机,比如需要爱、安全、被人尊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根据人类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五种基本需要发展了人类需求动机理论。

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奢侈品消费者需要“有所区别、有所不同、有所展示”,因此存在用顶级奢侈品来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强大驱动力。本文从炫富、获得身份与社会认同、愉悦体验与品位象征、送礼、实用等五个方面进行中国奢侈品消费动机分析及其影响阐述。

1. 炫富动机

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西方工业革命引发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奢侈品的消费便与贵族、上流社会如影相随。与此同时,奢侈品品牌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和方式向大众传达奢侈品概念:闪光的、明亮的、吸引人的、让人享受的,这就使得奢侈品又变成了富贵豪华的化身。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里指出,通过炫耀性消费,一个人可以证明自己的财力、地位和身份,从而获得虚荣心和满足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人经济收入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面对不断增加的财富,人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奢侈品的消费,以炫耀自己的财富、身份、地位与成就。为了达到炫耀的目的,他们通常不在意产品对自身的影响,而是认为产品越贵就越有品位,因而只求贵的不求对的。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显示,在中国奢侈品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费者组成年龄结构上呈现出“低龄化”特征:73%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不满45岁,45%的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在18岁至34岁之间;在消费心态上,炫富动机明显,很大一部分消费者还处在显示身份的“炫耀消费”。

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现象,国内不少的豪族子弟、“富二代”们不但从小就被奢侈品包围,而且还拥有强大的经济来源,更是存在强烈的攀比心态。这种攀比炫耀,不可否认地给奢侈品领域带来了新市场。

可想一想,这会给这些孩子以至整个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孩子,在自己还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就开始恣意地使用价值,长此以往,必然就会失去自己去创造价值的动力。而他们的思想有可能会影响他们自己一生,甚至下一代。

同时,奢侈品市场的过快增长,以及弥漫富裕阶层人群的炫富心理,会给国内其他社会阶层人群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引发社会的不安定。

再者,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炫耀性消费虽然是人们在物质追求上浮躁心态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但却是极不健康的,是不利于整个市场的长远、和谐、健康发展的。

2. 获得身份与社会认同动机

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是非常重视产品的品牌、生产商和原产地的。奢侈品是什么品牌、来自于哪里、是谁生产的,似乎比产品本身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更加重视的是社会对产品的认可程度,并希望通过使用的产品来证明自身的社会地位。

目前在中国,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富裕阶层人群。对于大多数富裕阶层人群而言,尽管其个人获得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社会认可的明确的行政头衔和职位,由于他们出身不高,没有高学历,也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所以他们就更需要用拥有百年历史的奢侈品来提升自己的身价,得到社会认同。因此他们往往会购买普通人群所不能企及的价格昂贵的奢侈品,一方面用以显示自己与一般社会公众在身份地位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向外界宣扬自己获得了成功,暗示自己处于较高的社会等级。

奢侈品的另一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白领阶层。他们主要追求自己的消费行为与这个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同步,与国际潮流向步,其购买动机主要是保持自身与集体成员在消费行为上的一致性,用购买这个阶层普遍购买的奢侈品来证明自己是本阶层中的一员,获得认同感。

3. 愉悦体验与品位象征动机

随着中国富裕阶层的不断壮大,尤其是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强大经济实力、高消费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中坚分子不断增加,他们注重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品位和质量,追求品牌消费,对新鲜事物敏感,理性且成熟。奢侈品消费也逐渐开始从权力、财富与关系的象征,回归为对更美好、更有尊严与品质的生活的追求。

调查显示,近年来人们对奢侈品享受与体验的关注度正不断走高。有65%的受访者表示,奢侈品所带来的尊崇享受与愉悦体验是驱使他们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有55%的受访者注重对产品本身的鉴赏所体现的品位。愉悦体验及品位象征,成为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新驱动力。

合理引导以愉悦体验与品位象征动机为驱使力的奢侈品消费,既是让中国奢侈品消费回归理性消费,也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奢侈品消费接轨。

4. 送礼动机

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如今,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更是将奢侈品作为各种场合送礼的首选。

送礼尤其是商务馈赠,是国人购买奢侈品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调查显示,为亲朋好友购买奢侈品的占了29%;而商务馈赠,在一线城市的受访者中占了28%,在二线城市中则高达36%,是香港和台湾地区的3倍以上。

可以说,在中国,奢侈品市场跟送礼市场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送礼的需求,奢侈品市场消费绝不可能如此迅速的成长。

5. 实用动机

奢侈品牌在制造过程中,除考虑外观因素,更是充分注重产品的卓越品质以及所采用的高新技术,是对产品科技和品质的极限开发,也是对完美的卓越追求。因此奢侈品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品质,经久耐用。

有一类消费者,他们很富有但低调,不仅对奢侈品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而且重视品牌所蕴含的文化,追求“低调的奢侈”。在消费过程中,往往希望所使用的奢侈品与自身气质相符,当看到与自身相协调的奢侈品时,就会购买。

三、理性消费奢侈品

1. 理解奢侈品牌精髓,领会奢侈品牌魅力,变炫耀消费为适合自己消费、实用消费

与成熟的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市场相比,目前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的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改善,对奢侈品牌精髓的理解也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为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有关奢侈品的宣传教育活动。政府来引导奢侈品企业和消费者,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拉动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沟通、理解、宽容;奢侈品厂商通过举办各种公关活动,向消费者派发各种宣传资料乃至免费试用品,介绍奢侈品牌的相关知识,包括品牌历史、品牌故事、品牌的含义、品牌的制造工艺等,将奢侈品牌相关知识有效地传递给潜在消费者,让消费者能真正领会融历史、情感、高贵、艺术和品质为一体的奢侈品品牌魅力,变炫耀消费为适合自己消费、实用消费。

2. 适度消费,变身份比消费为愉悦体验与品位消费

奢侈品位于商品金字塔的顶端,一般来说是社会精英人群才有能力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者平均只用自己财富的4%去购买相应产品,其消费动机主要是个人满足,或自我愉悦,或自我赠送,或内在自我一致,或品质价值保证。

而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一部分是那些富裕阶层人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奢侈品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暴发户阶段;一部分是出生在80年代以后的“奢侈品消费的新生代”,他们以公司年轻白领为主,大多生活在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对时尚和奢侈品品牌以及世界流行资讯非常敏感,通常要花费占个人收入很大比重的费用购买与国际时尚潮流接轨的奢侈品。究其消费的主要动机则出自获得身份与社会认同,或获得某种身份,或是社会认可,或是群体内其他成员的认可。

这种勒紧裤腰带的“奢侈化消费”和“暴发户式”的过度消费,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与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相悖。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适度消费,转变消费心理,变身份攀比消费为愉悦体验与品位消费,既是让中国奢侈品消费回归理性消费,也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奢侈品消费接轨。

3. 促进奢侈品消费向本土化方向发展,变洋品牌崇拜为本土品牌先行

奢侈品品牌主要来自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奢侈品市场消费发展过程中,如果只是批评和指责那些进口奢侈品消费行为,那么在客观上则会造成社会心理的不平衡,同时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并不缺少本土奢侈产品,如高档的红木家具、南京云锦等。

奢侈品牌之所以能够让人们顶膜礼拜,并不在于其产品的使用价值,而在于它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价值,它能把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和异乎寻常的尊贵体验带给它的消费对象。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完全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奢侈品品牌。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本来就具有稀有性,如何通过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把握,把稀有资源转化成奢侈品品牌?国内奢侈品品牌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个因子,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里去发现体验、出售体验、演绎体验,从而让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为世人所认知,让中国实现从奢侈品消费大国向奢侈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转变。

我们倡导理性消费,就是要促进奢侈品消费向本土化方向发展,变洋品牌崇拜为本土品牌先行。

4. 政策引导,回归理性消费

目前,我国对进口奢侈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某种意义上,进口奢侈品消费确实能够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对我国本土奢侈品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因此,为使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长远、和谐、健康的发展,可以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进行调节引导,比如开征奢侈品消费相关税种,一方面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另一方面促进奢侈品市场消费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娴静:中国奢侈品消费初探[J].世界经济情况,2008 (5)。

[2]李晓慧:透视中国的奢侈品消费[J]华东经济管理,2009 (10)。

[3]赵玉玲: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兴起与未来研究与探索,2008 (9)。

[4]风尚中国http://www.FengSung.com/

[5]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6-02/3084081.shtml

中国奢侈品消费大降温 篇11

奢侈品消费虚火旺

专家认为,近年来,包括奢侈品在内的高端消费在中国快速增长,这其中有富裕阶层的消费选择,但也不乏公款消费的“虚火”的成分。去年底,中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给这部分畸形消费降了温。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对中国第一季度奢侈品市场的监控报告显示:在2013年之前,奢侈品在中国的销量中,礼品市场占据了市场中的72%的份额。在中国,送礼送奢侈品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但在2013年第一季度来看这一局面已经被打破,官员远离奢侈品成为避开舆论灾难的最好办法,官员市场缺失是重创国内奢侈品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

“品牌此时应该加强培养自己固有的个人消费者,而不是过去的团购市场和礼品市场。”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阳坤指出,奢侈品消费遇冷将使中国消费市场逐步回归理性消費,而政府大力反腐力度也会让奢侈品消费回归到原本的个人需求市场上,不再注重于礼品市场。

“组合拳”抑制公款消费

“奢侈品消费降温并非偶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对记者说,一是当前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仍然没有保持相对稳健的增长。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整体经济预期的走弱势必会影响到消费信心,因此公众捂紧钱包也在情理之中。二是自从去年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后,一系列抑制公款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的“组合拳”接连发力,政坛刮起一阵“清风”,包括奢侈品在内的高端消费行业开始遇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从奢侈品消费的市场群体来看,和过去几年比,中国奢侈品的消费能力在减弱,这也折射出中国能进入到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群体非常有限。而中国少数高收入群体已经通过前期投入持有商品,这对后续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扩大带来了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价差”依旧是导致中国奢侈品消费外流连年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的进口税率平均值16%。相比之下,北美市场国际奢侈品进口税率平均值为10%,欧洲市场的第三国部分进口商品税率平均值只有6%。

促消费需体制创新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1年人均GDP排名中,中国名列第86位。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仅次于美国。专家建议,抓住“八项规定”出台后我国消费观念出现重大转折的时机,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倡导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

“目前公款消费受到严格限制,以‘炫富’为目的的消费行为也有所降温,正是通过政策引导,培育自主品牌,倡导适度、可持续消费的大好时机,而中等收入群体将是这部分产品的主力消费人群。”商务部贸易研究院消费经济部研究员赵萍认为,服务消费是消费升级的方向,需要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入手,加以培育。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要积极培育和扩大大众消费,过去倚重公款消费的行业已经受到冲击,今后要从提高居民收入入手,积极扩大居民消费;二是不同行业要针对具体情况,瞄准市场、细分客户,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人民日报海外版22)

奢侈品消费的流向 篇12

有数据显示,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奢侈品消费达72亿美元, 是国内市场奢侈品消费的4倍多。有观点认为, 导致这一现象是高税率所致。那么, 奢侈品消费外流, 是否是高税率所致?我国对进口奢侈品征税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人们热衷去境外购买奢侈品, 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张力是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涉外律师, 日前, 她和全家一起到香港旅游, 三天行程, 一天带5岁的儿子在迪士尼乐园玩, 另外两天她全花在了购物上。在铜锣湾, 她给自己买了打折的普拉达风衣、古琦鞋, 还给弟弟买了浪琴腕表, 给弟媳买了寇驰手袋……离境前, 张力又在机场血拼了一个多小时, 才意犹未尽地登上了飞机。

“价格便宜, 款式新, 选择余地大。”谈起在香港购物的原因, 张力不假思索地说。由于工作关系, 她经常到国外旅行, 据她观察, 同一款式的商品, 国内市场上架至少要晚3个月以上。

有调查显示, 目前中国市场奢侈品的售价普遍高于国外市场, 其中高级腕表国内外价差在100%~350%之间, 珠宝产品价差在20%~80%之间, 箱包皮具价差在30%左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婷认为, 奢侈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差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奢侈品进口关税、增值税以及消费税的征收;二是国内流通环节增加的费用;三是进口方式的差别。如代理制的存在加大了手表在流通环节的层次与费用, 进一步推高市场价格。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欧阳坤认为, 从市场规律来看, 由于运费及营销费用等因素, 奢侈品在国外市场比在国内市场便宜是很正常的。在国外一些旅游商店购买奢侈品, 中国消费者还可享受10%以上的离境退税, 从消费成本上看, 国外购买更划算。

绝大多数商品进口关税在10%以下, 已处于较低水平, 降税未必带来降价

有观点认为, 如果通过减税, 把已经成为百姓生活日用品的奢侈品价格降下来, 就能吸引一部分到境外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回流”, 拉动国内消费。然而, 降税真的能让奢侈品降价吗?

欧阳坤认为, 奢侈品不是大众消费品, 它之所以是奢侈品, 主要是因为价格高昂。只要国内对国外奢侈品的追逐热情不减, 即使降税, 甚至取消征税, 国内奢侈品价格也未必能降下来。

前两年, 我国在履行入世承诺时, 降低了进口香水、手表等奢侈品的关税, 但这些商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并未因此而下调, 一些奢侈品反而因为商家的销售策略而大幅上升。

今年1月1日起, 我国对包括婴幼儿奶粉、护肤品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进行了新一轮关税下调, 平均税率为4.4%。其中, 进口护肤品关税从6.5%下调到了5%。然而, 洋奶粉和护肤品并没有因关税下调而价格下降, 反而在岁末年初轮番上演涨价潮, 包括SK-II在内的多个知名护肤品牌先后涨价, 提价幅度最高超过10%。这意味着, 国家的减税直接转化为洋品牌商家的利润, 国内消费者却没有得到实惠。

据海关人士介绍, 进口商品需要缴纳海关关税和由海关代征的增值税, 部分商品还需要缴纳消费税。目前, 绝大多数商品进口关税在10%以下, 已经处于较低水平;增值税与国产商品相同, 税率为17%, 单独下调进口商品的增值税也不大可能。而消费税的征收主要是针对价格昂贵的豪华奢侈品以及部分不可再生的资源类商品, 另外, 香水、口红、眼影等也需加征30%的消费税。而消费者出境旅游最常购买的箱包皮具、护肤类化妆品等, 大都未征收消费税, 但这些商品仍价格高企。

去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加征了30%消费税的进口香水, 国内外市场差价在30%左右;没有征收消费税的进口箱包, 国内外差价也是30%左右;而没有征收消费税的进口护肤品, 国内外差价却反而高达40%~120%。这进一步表明, 奢侈品征税与价格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中国奢侈品消费跃居全球第一, “内流”、“外流”并非此消彼长

今年1月, 世界奢侈品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 (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 , 占据全球份额的28%, 中国已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

资料显示, 目前, 世界公认的顶级奢侈品品牌中, 有八成左右已进入国内市场。征收消费税、奢侈品售价高于国外市场, 并没有让我国奢侈品市场萎缩, 销售额一直在高速增长, 每年的增速超过20%。由此可见, 中国消费者在国内的奢侈品消费与到境外的奢侈品消费同步增长, 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欧阳坤认为, 奢侈品市场有自己的市场特点和消费规律, 价格不是影响奢侈品消费的关键因素。从营销学上讲, 奢侈品品牌实行的是一种饥饿式营销, “你越涨, 他越买”。

他认为, 总体上看, 奢侈品品牌每年都要涨价, 涨幅在10%左右。高价格是奢侈品保持市场形象的主要手段。无论国家在进口税方面是否调整, 高端品牌商都会采取相应策略, 利用价格等因素将其产品保持在高端市场, 争取高端消费者。

专家表示, 从根本上改变洋品牌奢侈品在中国定价过高的现实, 改变目前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偏好, 一方面要培育健康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 另一方面还要做强自有品牌, 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着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培育高端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认同度。

税种小常识

直接税与间接税:二者的分类, 一般以税收负担能否转嫁为标准。

直接税, 指纳税义务人同时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 纳税义务人不能或不便于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目前, 世界各国多以各种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险税等税种为直接税。

间接税, 指对商品和劳务征税,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通常均将税款附加或合并于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标准之中, 从而使税负发生转移。目前, 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

增值税: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增值税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税种之一。

上一篇:空气品质与空气净化下一篇:高校反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