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奢侈品时代来临(通用5篇)
中国奢侈品时代来临 篇1
赵晋伟/文
大数据时代来临, 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会。在未来的3—5年, 我们将看到真正理解大数据并能利用大数据进行价值挖掘的企业与对大数据价值挖掘重视程度不够企业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真正能够利用好大数据, 并将其价值转化成生产力的企业将具备强劲的竞争优势, 从而成为行业领导者。对善于发现市场机遇和开拓企业市场的IT企业来说, 则是找到了一座待挖的“金矿”。
什么是大数据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来临的是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 麦肯锡认为, 数据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钱大群在IBM论坛2012上表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使数据更为重要,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有建设性的看法。对于大数据, IBM提出了规模性 (Volume) 、多样性 (Variety) 、高速性 (Velocity) 和真实性 (Veracity) 的“4V理论”;戴尔公司全球企业级解决方案副总裁Cheryl Cook认为, 大数据就是指有大量的、快速的和多样化的数据集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数据分析所导致的大的见解, 同样, 戴尔提出了大数据的五个阶段。
甲骨文公司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喻思成则认为, 在大数据的实际应用中, 用户的最终目的是要利用大数据来进行更好的决策。这一过程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数据捕获、组织、分析和决策。Net App大中华区总经理陈文表示, 大数据要包括A、B、C三个要素:大分析、高带宽和大内容。
定义虽然不尽相同, 但概括起来有下列特点:一是数据虽然很多并且很多样, 但只有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分析, 才能找到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二是公司决策应当从数据分析结果中获得, 而不是依赖于经验。
大数据不等于海量数据。一是大数据是海量数据+复杂类型的数据和不断变化的数据, 所以复杂类型的数据既包括了传统结构型数据, 也包括了半结构化的数据, 还包括了完全非结构化的数据。二是海量数据首先是量特别大, 常常是超过TB级的, 但是大数据是在海量数据加工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绝对数量可能小于TB级, 甚至是若干个GB级, 但也可以称为大数据。它的典型特征是: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处理速度快。所谓数据量大, 是指数据不再以几个GB和几个TB为单位来衡量, 而是以PB (1000个T) 、EB (100万个T) 或ZB (10亿个T) 为计量单位;数量类型复杂, 是因为它的来源复杂, 从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处理速度快, 则是指数据的分析和使用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甚至实时使用, 它的来源是企业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交易数据来自于企业ERP、CRM等应用程序和自主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POS终端, 以及网上支付系统等;交互数据来自于移动通信记录和社交媒体等;传感数据来自于GPS、RFID和视频监控设备等。
大数据与云计算异同点
大数据的重点是计算的对象, 而云计算的重点是计算能力, 两者相辅相成。大数据强调信息流程、信息目的, 而云计算强调途径、方式、位置。云计算是高速公路, 大数据是超级跑车。云计算带来了IT基础架构的变革, 大数据则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业务的转型。简单来说, 云计算是帮助大数据中信息存储、计算、完成流程并实现商业目的的重要手段。首先, 在概念上两者有所不同, 云计算改变了IT, 而大数据则改变了业务。大数据必须有云计算作为基础架构, 才得以顺畅运营。没有云计算这条高速公路, 大数据这辆超级跑车就跑不起来。当市场对大数据需求很高时, 云计算就会往各个方向伸展, 形成良性互动。其次,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目标受众不同, 云计算是针对企业首席信息官的技术和产品, 是一个进阶的IT解决方案。而大数据是针对企业业务层的产品, 大数据的决策者是业务层, 由于他们能直接感受到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 因此必须在业务上以更有竞争力的方式战胜对手。对大数据和云计算合理、优化的利用, 产生的价值不可限量。
大数据将改变数据管理状况
一是数据本身的改变。因为过去的数据大多是人为产生的, 比较容易转化成关系型数据库形式, 而现在产生数据的来源日渐增多, 很多数据是由机器以流的形式产生的。对于这样的数据, 关系型数据库已经不再是最优秀的技术了。二是云带来的副作用。在云时代,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 数据往往是跟应用在一起的。当应用在企业的防火墙之外时, 它的数据也在防火墙之外, 企业的数据已经不完全由自己来掌控。在这样一个多地点、多来源的数据时代, 怎样对这些不同的数据方式和数据材料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处理, 从数据里面得到智能是新的挑战。三是云的使用者在改变。云使用者的改变也是数据使用者的改变, 以前中国很多大公司可能都会有比较好的数据库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 但现在对于数据的需求, 任何一个公司、部门、小组都有需要。当然, 数据库并不会消失, 在很长的时间里, 这两种技术将会共存。对传统数据库厂商而言, 大数据绝对是机会多过挑战。因为大数据的应用场景虽然与传统数据库有一定程度的重合, 但更大多数情况是各有各的适用领域, 这两者应该是相互补充, 共同应对用户对数据管理的需求。
大数据将推动两大重要趋势
一是数据资产化, 信息部门将从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在大数据时代, 数据渗透各个行业, 渐渐成为企业战略资产。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 以及收集、运用数据的能力, 将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决策智能化, 企业战略将从业务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智能化决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过去很多企业对自身经营发展的分析只停留在数据和信息的简单汇总层面, 缺乏对客户、业务、营销、竞争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在大数据时代, 企业通过挖掘大量内部和外部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 可以预测市场需求, 进行智能化决策分析, 从而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战略。
中国IT企业需要制定应对策略
对大数据的利用将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 所以企业需要制定应对策略以充分利用大数据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在推进大数据应用的过程中, 企业将面临以下三方面的困难:一是认识上的不足。很多人并不知道大数据是什么, 因此也就无法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大数据工具。二是投入不足。大数据的应用需要相当大的投入, 一般的企业很难承受。三是人才的匮乏制约大数据应用的发展。为此, 需要企业加强对数据价值的认识, 改善流程, 重视对技术和人员的投入。
首先, 应加强技术研发。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会。IBM、Oracle、EMC等国外数据库厂商均看中大数据时代蕴含的商业价值, 一方面通过并购整合增强竞争力, 另一方面加快研发创新推出数据分析解决方案。如Oracle发布了Oracle大数据机, EMC推出了EMC Hadoop, IBM研发出基于云端Hadoop的分析软件Info Sphere Big Insights、针对i Pad用户推出的全新移动分析应用软件Cognos Mobile等。国内企业尽管实力与这些国际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但也应该积极投身大数据时代, 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扩大应用, 不断推出符合中国市场应用需求的产品, 在大数据产业链中发挥自身优势, 占据重要位置。
其次, 应创建合理的信息管理框架。数据管理生命周期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创建、访问、处理、保护、删除、创建。绝大多数符合数据增长的问题出现在“删除”环节, 因为很少有企业出台数据删除的管理规定。数据因此不断积累, 进而带来更多的管理问题。所以, 创建有效的数据与信息管理框架非常重要。一是要了解自己访问老旧数据的需求, 即是否愿意保留所有的数据, 为什么?它会重复使用吗, 多久一次?必须使用所有数据吗, 或只是样本就足够了?希望如何利用它?是否有监管保留的考虑因素?是否会被更新?近期需要用到还是立即会用到?二是要考虑应该把它储存在哪里。 (1) 硬件与软件的获取成本; (2) 管理数据所需的技术、人员和时间; (3) 现场还是异地, 主要和备份?多少份? (4) 私有云还是公有云? (5) 在线、近线, 还是归档?
建立数据挖掘全流程。过去, 企业虽然拥有了数据库, 部分也建立了用于分析的数学模型, 但是它们只是对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处理、转换, 没有将重点放在建立数据挖掘流程上。因此, 有的虽然可以从数学模型中找到一些所需的数据, 但是没有办法很快地将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运用到企业的决策、运营流程中。因此, 企业应先调整信息流程。因为原有的信息流程是从企业内部发起需求的, 而大数据时代需要企业从用户端收集数据来推动企业发展。整个信息流程相比之前有了倒转, 并逐步建立从收集、转换、挖掘到应用的数据挖掘全流程, 实现对大数据价值的深入分析与挖掘。
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只有不断流动和充分共享, 才有生命力。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来说, 各级子公司和分公司的ERP系统每天都在生成大量的交易数据和业务数据。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数据无法形成集中的资源池, 不能互联互通, 严重影响对大数据的统一管理与价值挖掘。而实现数据集中是大数据利用的第一步。因此, 应当通过云平台实现数据大集中, 在各级子公司和分公司专用ERP系统建设的基础上, 通过数据集成, 实现各级子公司和分公司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 以形成整个企业数据资产。
第三, 应当深度分析挖掘大数据的价值, 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决策。根据预测, 大数据挖掘和应用可以创造出超万亿美元的价值, 数据将成为企业的利润之源, 掌握了数据也就掌握了竞争力。因此, 行业用户必须真正重视对大数据价值的深入分析与挖掘, 注重数据的收集、整理、提取与分析, 以推动企业决策机制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后, 应加大对既懂得相关技术又谙熟企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据IDC的研究表明, 2009—2020年, 全球数字信息量将实现44倍的增长, 其中需要管理的文件数将增加67倍, 总存储容量将增长30倍。企业在PB级甚至EB级的数据中寻找相关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 将为信息驱动决策带来与日俱增的成本和复杂性。此外, 企业数据并不是非黑即白, 多样化的数据源、数据种类以及信息共享机制正逐步替代传统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二分法。企业一方面要与外部的客户、合作伙伴通过文本信息、社交网络、移动应用等方式进行互动;另一方面, 企业内部也会频繁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等进行有效沟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管理并且保护这些数据。虽然企业产生的数据仅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0%, 但企业实际上要对80%的内容承担起管理的责任。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承担起与业务有关的数据管理、挖掘和保护的职责。面对涌动的数据洪流以及数据多样化的挑战, 企业现有的业务模型很难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 并充分展现其价值, 而且不能对业务未来的发展做出正确预测。企业非常需要以下两种大数据人才:一是大数据系统和工具的研发、优化人才。要求对于Hadoop、数据仓库、OLAP工具等大数据工具具有较深的优化经验, 最好能根据业务需求对于Hadoop等开源大数据工具进行定制开发。二是既懂得企业的业务和运营, 又具备极强的数据分析能力, 能够透过数据看到事件本质的数据分析师人才。当然, 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写报告层面, 而是要对企业经营分析业务具有一定的经验, 能够熟练使用大数据工具, 了解数据主流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算法, 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 根据业务特征进行建模分析, 找出数字背后隐藏的挑战和机遇, 并将这些洞察应用在具体的企业内部战略规划及日常运营中。
目前, 虽然大数据很热, 但是从技术发展阶段而言, 它还是处于市场培育期, 用到大数据的用户也是边摸索边实施。因此, 企业必定要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才缺乏, 包括懂Hadoop相关技术的人才和数据分析与管理人才, 尤其是后者。好在相关部门已开始重视, 2008年4月, 数据分析行业的全国性行业组织——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也早在2003年就从国外引进了数据分析师培训和认证课程, 并于2008年开始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国内一些知名的IT培训机构也开设了大数据方面的培训课程, 不过主要还是集中在数据库方面。企业也必须加大招聘和人才挽留力度, 大力投入关键数据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中国战略空军时代来临 篇2
所谓“战略性军种”,即“在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对于中国空军的要求是,战略能力要与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相适应,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为国家发展提供可靠的空天安全保障。
事实上,最近20多年来中国空军一直处在转型的漫长征程中探索中,“战略性军种”的提出正是进一步明确了它的目标。对此,空军司令部军事理论研究部原部长安士东日前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专访。
战略元年到来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空军为何要转型?
安士东:从1949年到80年代末,中国空军总体上是一支防御型的力量,在作战中也是清障、从属的地位,没有自己的战略。应该说,空军转型建设的起始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引进三代武器装备为标志,空军转型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当时我在济南军区空军当参谋,每天收集情报、电报,收看电视直播,感到很震撼。38天一场战争,直接颠覆了我们以往对于战争形态、作战样式的认识和理解,也必然引发我们对于建设强大人民空军战略目标的深度思考和紧迫忧患。
就在那之后不久,全球最有名的军事智库美国兰德公司出来一个报告,认为我们是防空型的军种,缺理论、没有战略。记得当时军委刘华清、张震副主席都有批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空军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空军机关、部队和院校相继展开了关于空军战略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理念,比如“忧患兴军、使命牵引、大国空军、经略空天、信息主导、体系强空”,再比如“联合制胜、三空一体、远程到达、多能运用”等,可以说这个时期是空军转型建设理论由储备向发力转变的重要时期。
2004年,“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正式形成。我比较清晰的记忆是2005年,空军部队进行了一次具有标志性的大换装。之前空军军装是上身陆军绿,下身海军蓝,全世界空军没有这样穿的。换装“空军蓝”,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升华。空军作为一支战略性军种,应该有自己清晰明确的定位。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现在“战略性军种”的提出?
安士东:从2004年到2014年,空军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走过了一段光辉又曲折的历程。任何改革都会遇到质疑和阻力,转型建设同样如此。记得2009年空军成立60周年之际,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当时的空军司令员许其亮上将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提出了信息空天时代空军的使命和责任问题。
这个当时被外媒炒得很厉害,特别是借机炒作我们空天武器化、空天军事化的问题。后来在庆祝空军成立60年“和平与发展合作论坛”上,许其亮司令员向35个国家的空军代表作了主旨演讲,提出共建和谐空天的“五项主张”,获得与会代表的极大共鸣和高度认可。
其实2014年,可以说是人民空军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年份。我个人理解,一定意义上讲,这一年可以定义为“战略空军元年”。
这一年的4月14日,习近平主席到空军机关视察调研,提出了“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战略目标。
如果说“空天一体,攻防兼备”过去是作为一种理论创新的话,那么以“4.14讲话”为标志,空军现代化建设的体系架构、作战力量、建设理论将出现深刻变革。这是向全军发出的动员令,表示这个战略目标已经上升到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度了。
从萌动、蕴酿、反复论证到正式提出,空军战略是经历了一个从逐步认识到深化理解再到自觉实践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的过程。过去,我们空军建设只讲“强大”“现代化”,现在我们可以鲜明提出关于战略空军的思考和建设了。
空军需要越飞越高
《瞭望东方周刊》:从国际潮流来看,中国空军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战略性军种”?
安士东:世界空军发展到现在,呈现这么几个特征:
一是空中力量由“航空型”向“空天一体型”转变。这个方面,美国空军最为明显,也体现最充分。空军的根本特质在于其他军兵种无法比拟的远程快速机动和精确打击能力,丧失了这种特质,不管规模有多大、装备再先进,也只能是名义上的空军,而不是空天一体型的战略空军。
二是空中力量基本职能由“制空”向“制空天”转变。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空中力量始终扮演主要角色,航天力量只是作为信息支援保障的配属力量发挥作用。但随着军事航天技术和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空天武器装备不断发展壮大,太空军事斗争愈演愈烈,极大冲击并促使战争形态和空天作战理念发生变化。航天力量将从信息支援角色转向敌我攻防的主角。
第三点就是空中力量的作战运用将由“顺序作战”向“并行作战”转变。
《瞭望东方周刊》:什么是“顺序作战”和“并行作战”?
安士东:过去中国空军传统作战一直遵循“顺序作战”的模式,明确区分阶段、层次和次序,前一级要为后续作战“清障”,是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而现代“并行作战”,强调运用多种作战力量的同时打击作战空间内所有目标,在各个地段、层次、方向上平行进攻,有些甚至采取“中心开花、由内至外”的逆顺序和“全面开花”的无序式,可在较短时间内对重点目标群实施打击,使敌方难以喘息和回旋,从而达成“一锤定音”的效果。这将成为现代空军作战运用的新模式。
军事转型也要解放思想
《瞭望东方周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空军转型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安士东: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空天同步到来的时代,空间、海洋、信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制高点,我感觉,空军战略转型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筑牢听党指挥的强军之魂。强化“忠诚、勇敢、善战”的空军战斗精神,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空军文化。二是以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为重点,构建攻防兼备的作战体系。三是突出实战化训练,打牢空军战斗力成长基础。四是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实现强国兴军协调发展。当前,空天力量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增大,不只是以作战为目的,也在考虑经济发展和民用需求,军民融合,相互推动,实现军事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双赢。
我还特别想强调,空军的战略转型要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队打赢战争的先决条件。新军事革命不仅发生在技术层、器物层,同时也发生在思维层、理论层。走跨越式发展之路,迫切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揭示和掌握空军转型的特点规律,破解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种种复杂难题。只有在理论上研究搞透,才能在建设实践上取得先机。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目前中国空军需要什么样的新型作战力量?
安士东:在2015年5月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的军事战略》中,明确要求空军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实现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构建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的空天防御力量体系,提高战略预警、空中打击、防空反导、信息对抗、空降作战、战略投送和综合保障能力。这些新型作战力量,是空军战斗力提升新的增长点,也是空军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我们抓好这些力量建设,就能实现转型建设的重大突破,就能为构建体系形成重要依托。
当今世界,新军事革命风起云涌,战争形态快速演变,我们面临的空天安全威胁日趋严峻,空军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国人在关心“蓝色国土”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蔚蓝空疆”的安危,加快实现空军战略转型,既是几代空军的诉求和梦想,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中国奢侈品时代来临 篇3
关键词:奢侈品,电子商务,困境
一、中国奢侈品电商销售的机遇
得益于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加入了中上阶层。根据胡润百富数据, 中国百万富翁平均年龄是39岁, 比美国的百万富翁平均年龄年轻15岁, 并且中国百万富翁的数量达到96万人。中国的年轻富裕阶层对追随世界时尚潮流和购买奢侈品的欲望非常强烈。中国的新富阶层消费者认为拥有和使用奢侈品是成功的象征, 换句话说, 使用奢侈品使自己优于社会其他阶层的人民。
中国的年轻人非常善于使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 也热衷于在网上购买商品和服务。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查显示, 中国将在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零售市场, 销售额预计将达到3600亿美元。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拥有近200万用户, 预计到2015年, 每年每位中国消费者平均将花费1000美元在网上购物, 这之中, 就包括那些新贵。。由此可见, 奢侈品电商有很大发展潜力。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 中国有95%的网民有注册社交媒体平台。有91%的中国受调查者表示他们在最近六个月曾访问社交媒体平台, 而在美国这个数字仅仅是76%[3]。麦肯锡的研究也表明, 社交媒体对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大于世界其他市场。如果奢侈品牌能够成功地在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合适的战略, 利用社交网络和媒体营销, 那么极有可能提高品牌的销售和辨识度。
传统奢侈品旗舰店喜欢选址在一线中国城市例如上海, 北京, 广州, 深圳或者香港。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 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二三线城市却常常被奢侈品牌忽略。在这一点上, 电子商务平台突破了地域限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奢侈品牌可以延伸到中国的更多地区, 如果供应和物流问题能得到解决, 那么奢侈品市场将会增加更多的份额。
某些奢侈品牌却因为规模比较小而缺乏有效的分销渠道和国际化的经验。此外, 中国的消费者虽然对某些欧洲顶级奢侈品有很强的品牌辨识度和认知, 但对很多品质上乘的但知名度不大的品牌却知之甚少。而电子商务平台则是打开这些小众奢侈品牌销路和提高中国消费者对其品牌辨识度的黄金资源。
二、中国奢侈品电商的发展现状
中国消费者熟悉和使用奢侈品的时间大概只有30年左右, 但市场潜力却是巨大的。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 各大奢侈品牌纷纷抢滩中国。2010年-2011年奢侈品电商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趋势, 各种形式的奢侈品电商纷纷涌现。目前国内的奢侈品销售网站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是品牌官方网站, 例如LV和CHANNEL等。第二种是货源稳定、产品丰富的综合购物网站奢侈品销售频道, 包括京东, 唯品会和淘宝全球购等。第三种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奢侈品垂直购物网站, 例如尚品网和佳品网。而这几种奢侈品电商销售模式呈现了某程度的购买差异化。品牌官网和奢侈品垂直购物网站面向的是高端的客户群, 这些消费者追求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也可以接受商品的高单价。而综合购物网站则多面对追求时尚的消费者, 除了国外奢侈品牌, 国内奢侈品牌也会逐步加入。
2013年全球奢侈品交易额为153亿欧元, 中国消费者贡献了其中29%的份额, 中国将会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全球第四大奢侈品消费市场。而麦肯锡公司预计, 到2015年全球奢侈品消费将增加到1750美元, 其中34%将由中国消费者消费。奢侈品电商的交易方面, 据淘宝网2012年发布的《网购奢侈品行业解析报告》内容显示, 奢侈品网络销售的成交额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截止至2012年4月, 仅淘宝网全球购频道的日均访问人次就已经超过20万, 平均每天有180万人次通过淘宝全球购浏览奢侈品类商品。网络渠道的奢侈品成交额占到全部奢侈品消费总金额的5%左右。2013年中国奢侈品电商的交易规模在为208.2亿人民币, 预计2014年全将达到274.3亿人民币。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却是危机四伏, 不少奢侈品购物平台纷纷关闭和传出裁员的风声。
三、中国奢侈品电商面临的困境
1. 品牌价值。
奢侈品单价比较高, 对消费者来说属于小众消费, 而奢侈品牌对其客户群的定位就是收入比较高的富裕阶层和白领阶层。某些奢侈品牌业者认为电商等同于大众市场, 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奢侈品等于让自己的品牌掉价。而一个奢侈品牌如果在网上销售, 无形中破坏了奢侈品为少数人使用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在奢侈品业者看来, 一方面, 利用电商可以扩大品牌辨识度, 提高品牌知名度。但另一方面, 网络又可能破坏奢侈品牌所经营的高端形象。因此, 奢侈品牌如何利用电商促进销量和扩展新客户群而又不其破坏品牌形象, 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2. 假货泛滥。
假冒伪劣是奢侈品行业最大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在中国。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零售场所并没有给消费者显示真实的购物环境, 消费者只有在收货之后才能见到真实的货物。某些奢侈品电商可能采取这种在线交易的优势销售价格低廉的假冒奢侈品, 而消费者是很难分辨出来的。例如走秀网, 对产品的介绍只有简单的文字和几张图片, 没有具体的产品规格说明, 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真伪。所以如果奢侈品牌计划进军电商, 他们应该考虑假货泛滥的问题。当然, 这些奢侈品牌也应该在严格控制自己的线上销售渠道的同时, 承担起教育消费者识别购买正品的渠道和辨别假货的责任。
3. 物流配送问题。
奢侈品的物流配送问题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奢侈品的价值比较昂贵, 在配送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监管货物不被盗窃和掉包是奢侈品业者需要关注的。目前, 奢侈品电商的配送方式一般有三种, 一是依靠第三方物流配送, 但是利用一般快递公司配送有保价的费用问题, 且货物在运送中的安全问题难以保障。另外很多国内的奢侈品购物网站会选择和知名的快递公司合作来配送商品, 但是此举又会增加物流成本。而另一些购物网站, 如京东则投巨额资金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 以解决其仓储和物流的问题。
4. 售后问题。
传统的奢侈品销售渠道给消费者带来诸多的附加价值, 除了优质的购物环境和体验以外, 还会提供完备的售后服务。在网络平台购买奢侈品除了不能享受良好的售前服务, 连售后服务业无法保证。如果商品出现了任何质量问题需要退换货或者维修, 大部分的销售平台都需要消费者把商品退回网站, 再由网站转交商家进行维护。很多奢侈品购物网站的货源来自国外的OUTLET, 如果消费者购买了瑕疵品, 网站无法提供维修和退换服务。此外, 除非消费者是在品牌官网购买产品, 否则商家也无法承诺商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是否和奢侈品实体店提供的一样。这种售后服务的缺失减低了消费者在网上购买动辄数万奢侈品的可能性。
四、结语
奢侈品牌在中国与电商的有机结合为奢侈品零售行业带来新的商机。而奢侈品牌在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的时候应注意销售网站上的信息要与其一贯的品牌形象一致并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同时, 奢侈品牌发展网上销售, 应注意网络购物平台的消费群体有别于传统销售渠道, 可以针对这些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 以吸引高端奢侈品客户。最后, 物流、企业服务、消费体验和安全问题等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议题, 必须同步研究和发展, 确保奢侈品牌顺利实施电子商务战略。
参考文献
[1]Chinese millionaires 15 years younger than Americans-Rupert Hoogewerf:http://www.chinaherald.net/2011/05/chinese-millionaires-15-years-younger.html (2011/5/15)
[2]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数字化新世代3.0》[R].2012
[3]麦肯锡.《中国社交媒体铸就消费新时代》[R].2012
[4]冀静.速途研究院:2013年奢侈品电商市场分析报:http://www.soo too.com/content/470871.shtml (2013/12/24)
[5]麦肯锡.《奢侈品市场无边界:不断升级的中国消费者》[R].2012
[6]常小芬.国内奢侈品网络购物平台的发展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 2012年.
[7]2014年奢侈品电商交易规模预计达274.3亿:http://news.zj.com/detail/1529209.shtml (2014/7/8)
[8]吴清烈.奢侈品电子商务为何路途坎坷?[J]广告大观 (综合版) .2013, (05)
奢侈品进入“中国时代 ” 篇4
中国的奢侈品市场
“中国应该能马上超过日本成为最大的一个奢侈品消费国了。”曾在深圳中信LOUIS VUITTON旗舰店工作的丁雯说道。“再早几年,或许仅有一小部分人知道LV这个牌子,但是现在从仿冒产品增长的程度来看,大家对LV显然是非常熟悉的了。”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早在2007年,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8%,消费人群已达到总人口的13%。预计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2%,超过日本。
“中国市场是非常巨大的,也是非常旺盛的。”從事奢侈品市场研究的卢晓博士对此做出肯定。“奢侈品对于美国欧洲日本来说不像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是很新鲜的东西。”美国、欧洲、日本的销售额依旧很高,但是它达到了一个稳定的量,一个接近饱和的状态,这种市场再高速发展生长并不现实。卢晓表示中国情况与之不同:“中国是一线二线三线城市轮着发展,纵深比较大,所以它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超过日本甚至超过美国都是可以预计的。”
奢侈品背后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奢侈品市场强大的购买力背后,到底是谁在消费奢侈品?
麦肯锡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的富裕消费者不同于外国富裕消费者最明显的因素之一就是年轻:他们大约 80%都在45岁以下,而美国富裕消费者这一比例为30%,日本则为19 %。“在西方,奢侈品消费者都有很高的收入或者来自非常富裕的家庭,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固定的,比较理性的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牌也有深入的了解。”Season Zou总结道。“与之相比,中国奢侈品消费一族不论年龄层或平均收入层都低于欧洲很多。”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自然地形成了两大族群,一群是追捧族,一群是送礼者,他们的目的都很明确,一般不会考虑价格的问题。主力的购买者主要是海归、留学生、大学教师、银行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高管等。“总的来说,他们的收入层比普通民众要高。” 英国知名设计师伯瑞斯·艾米解释道:“这些人统称HNWI,即世界高资产净值人士。”他们很多都是直接冲着品牌来的,几乎从来不问“打不打折”,他们只关心这些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品位。
但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奢侈品消费群年龄层下沉。30岁左右,月收入四五千元,对前景充满信心的年轻人逐渐成为奢侈品的拥趸,甚至连20岁出头的年轻学生也开始展现奢侈品。消费奢侈品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新富阶层的“面子”市场
有意思的是,高盛公司的调查显示,22%的中国男性新富消费者都有一块劳力士手表,而女性新富消费者花在每一样护肤产品上的钱平均达到280美元。
新富阶层渴望明确自己的社会身份,因此他们通过必备的奢侈品达到这一目的。
浪琴手表的故事颇能说明奢侈品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当这家瑞士最大的手表制造商第一次进军中国的时候,他们试图推出一条专门设计的、更激进的产品线,旨在吸引中国的富人消费者。但他们后来发现自己完全失败了。该公司的中国市场营销副总裁 Li Li 后来解释说,当中国消费者发现,在其他国家买到的浪琴表与在中国买到的完全不同时,他们感到十分怀疑。
浪琴最后的做法,当然是把中国造的产品改成和瑞士产品完全一致。在卢晓博士眼里,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消费是社会性的消费,即它不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消费。相较来说,成熟市场的消费一般是个人的消费——他们自己喜欢才购买的。所以在品牌偏好上西方成熟的市场跟中国的市场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这个市场还是比较躁动的市场,一个新富的市场。”卢晓表示,新富阶层很典型的一个消费特点就是对于新的奢侈品的购买是非常关注的。“之前没接触过,财富在进行积累了以后都要进行尝试的。”
奢侈品牌最开始对消费者进行奢侈品常识的普及体现出的是“标志的力量”。LOUIS VUITTON交叠的字母,香奈儿反向的双C,巴宝莉棕色的大方格——它们都象征了顶级、奢华、身份。而一个男人拿着MONT BLANC限量的钢笔签字就相当于上面贴了上千美元的标签。
奢侈争议:一边炫富一边仇富
奢侈品已经进入了中国时代了吗?
世界奢侈品协会预言:5年后,中国奢侈品市场将达到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顶峰,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12月30日,一个世界级的奢侈品展览将在南京举行。深圳、杭州也在筹办类似的展览。之前世界奢侈品协会在中国九个城市的豪华展出都曾引起新富阶层的追捧。
在奢侈品消费上,世界是平的。11月5日,全球知名战略咨询公司贝恩在沪发布《全球奢侈品市场报告》称,2008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约为86亿美元,而2009年可望增至96亿美元。
“大部分中国消费者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奢侈品的历史和其功用。”曾就读于法国奢侈品市场高等学院的朱女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以炫富的角度来切入奢侈品文化,我们很难发现它所带来的社会价值。”
尽管全球经济低迷不振,但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仍在不断攀升。到 2015 年,中国将会拥有全球第四大的富裕群体。当越来越多的白领们因为身着奢侈品牌而愈发步履轻快时,当越来越多的新贵们因为出席奢侈品牌酒会而愈发气势轩昂时,更多无力消费的人们被扭曲了原本平和的内心,变得“仇富”,他们不但刻薄地对那些常在镁光灯前抛头露面的明星名流们评头论足,还会莫名其妙地就改变对身边普通人的正常判断。
外表明亮的GUCCI店已成为北京CBD核心区大望路一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与不远处范思哲的LOGO和普拉达的大幅广告相映生辉。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在这里与国际大牌做零距离亲密接触。周媛离开北京前参加了公司聚会,她已经有了一个朋友从西班牙带来的巴宝莉围巾,尽管上面标签写的是中文。她伸手拦了出租车,过道旁有一辆银灰色的mini cooper呼啸而过,周媛透过车窗看着北京愈发炫目的夜景,她想,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争取赚到mini cooper的首付。出租车逐渐消失在黑夜里,它与马路旁的奢侈品专卖店呈着一条难以相交的平行线……
中国奢侈品时代来临 篇5
■中国此前在塑造自身形象方面,都做得还不够。
■宣传片片长30秒,由50多位中国各界名人诠释中国形象。
■短片如何具备冲击力和震撼力?首先会选择有影响力的面孔。
■800多个画面,阐述我国发展持续、多元、共荣、和谐。
■标志着中国开始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
今年国庆节前,国新办将在国际主流媒体,面向世界观众,播放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片长30秒,将由50多位中国各界名人来诠释中国形象。这是国家形象宣传片项目总策划人朱幼光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的。
30秒广告片和15分钟专题片
从去年11月开始,国新办召集国内多家知名广告公司,就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制作征集方案。最终上海灵狮广告有限公司中标。
国家形象宣传片项目总策划人朱幼光近日表示,考虑到国家形象广告的受众是国外观众,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分别与英、法、德等国家的朋友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对中国历史、传统的四大发明等很熟悉,但都希望更了解当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此外,创作团队还参考了不少外媒拍摄的中国资料片以及我国国家领导人、国新办官员的讲话和文章。
此次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主要包括时长30秒的广告短片和15分钟的专题长片。
《人物篇》:邀各领域名人
“30秒的短片如何具备冲击力和震撼力?首先还是会选择有影响力的面孔。”朱幼光说,因此,在《人物篇》的创意架构中,是由约50人的中国科技界、体育界、金融界、思想界、企业界等领域名人,按一组组的群像出现,来诠释祖国形象。
“当看到神五、神六、神七的6名宇航员,第一次身着训练服站在一起时,即便没有任何台词,那种气势就能(让人)感到很激动。”朱幼光说,30秒的短片目前大部分已拍摄完成,将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朱幼光介绍,宣传片没有刻意追求幽默,“可能姚明与丁俊晖站一起,身高差距带来的视觉会有一些幽默感”。
《角度篇》:走遍全国取景
15分钟的长片《角度篇》制作规模大,多个拍摄小组要走遍全国各地,通过800多个画面,以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我国发展能持续、多元、共荣、和谐。
《角度篇》的创意中,有一个桂林鱼鹰捕鱼的画面,旁白引用孟子的“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以此来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朱幼光说,国家形象宣传片在国庆之前全部完工。国新办将在国际主流媒体播放30秒的《人物篇》;15分钟的长片则将用于外事活动展示,如:在使、领馆节庆,外交性质的酒会、茶会等场合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以英语为主。
中国更自信地主动展示“软实力”
“中国到了需要来树立国家形象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表示,随着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对全球政治、外交、金融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而中国此前在塑造自身形象方面,无论是政府和民间都做得还不够。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某些国家又开始妖魔化中国,从过去的“中国崩溃论”到“中国责任论”,出现“G2共治”恭维和讨论“中国模式”的捧杀,汇率战、贸易战、气候问题频频向中国发难。
自北京奥运以来,中国展示“软实力”的工作开始加强:放宽外国记者在境内采访的限制,借助国际媒体的影响力来客观报道中国。而国家形象广告也成为展现“软实力”的另一渠道。去年底,时长30秒的“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在CNN亚洲频道滚动播出,被外界看成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软实力”的开始。目前正式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李未柠等专家看来,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
在依靠国际主流媒体“发声”的同时,中国国家公关还希望由“内”而“外”发力,通过打造自身的强势媒体,向海外发出中国声音。去年以来,央视开播阿拉伯语、俄语国际频道。今年1月1日,专门针对海外观众、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正式上星。
【中国奢侈品时代来临】推荐阅读:
奢侈品在中国10-26
中国本土奢侈品11-19
奢侈品中国危局01-12
奢侈品的中国时光05-23
奢侈品的中国价值12-14
中国奢侈品消费调查01-10
中国奢侈品行业分析06-15
奢侈品在中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05-23
下半年中国人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07-27
中国奢侈品牌之路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