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思路

2024-10-19

答题思路(精选5篇)

答题思路 篇1

所谓高频考点, 就是指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 它是高考常考点和必考点。气候作为地理主干知识, 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高频考点, 频繁出现在历年各省市的文科综合卷与地理单科卷中。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几乎把气候这一知识点考得“淋漓尽致”。然而, 学生的感觉却是“想起来容易, 下笔难;意思明白, 表达难”, 很难得满分。因此, 对气候命题角度的归类及答题思路的分析应是学生备考时的一项重要任务。

命题角度一:气候成因与特征的考查

气候成因及特征是气候相关试题最主要的考查内容。试题通常要求学生先对试题中出现的气候类型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与判定, 然后再对其进行成因与特征分析。如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6题对黄麻产区气候特征的分析,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分析气候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分析里斯本气候等。这需要学生识记教材中13种典型气候类型的成因与特征, 以便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

【高考回放】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问题。 (节选)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 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1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 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2中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答案:全年高温 (各月均温都高于20°C) ;全年降水量大 (1600mm以上) , 5~10月 (6~9月) 降水较丰 (为雨季) , 11月至次年4月 (10月至次年5月) 降水较少 (为干季) 。

思路归纳:针对气候成因、分布与特征这一知识点, 我们应该加强对全球典型气候类型的分析, 如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本题以经济作物为切入点, 考查气候类型的特征。根据图中“孟加拉湾”这一信息, 首先可以判定该区域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再结合气温和降水柱状图, 将图中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的信息转化成文字即可。

命题角度二:气候形成因子的考查

气候形成因子是学生在分析某种气候类型的成因时应考虑的主要内容, 是答题的方向所在。该知识点在近几年高考中频频出现。如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中分析甲、乙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 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中分析喀布尔冬温较低的原因, 2008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中分析南亚与东亚季风气候特征差异的原因等, 这些试题均考查气候的形成原因。

【高考回放】 (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图1为北非简图, 图2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节选)

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答案:降水:甲地降水多, 主要在冬半年;乙地全年降水少。气温:乙地全年高于甲地;乙地年较差大于甲地 甲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冬季受湿润的西风带影响;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信风控制。

思路归纳:气候形成因子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 (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等) 、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四大方面, 其主要用于分析某种气候类型的成因以及对比某两种或两种以上气候类型的成因。学生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各个因素, 特别要注意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试题中甲、乙两地气候形成因子的差异, 致使甲、乙两地的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差异, 这恰恰是本题考查的内容所在。首先根据气候资料图判断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然后根据甲、乙两地所处的纬度位置, 从气压带和风带的角度解释水、热差异的原因。

命题角度三:气候要素之气温的考查

气温作为气候特征的一大要素, 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在很多时候, 试题只侧重对气温特点的考查, 经常利用气温折线图和等温线图等考查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以及影响温度的因素等, 如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卷中等水温线, 2010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中基多气温特点,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中欧洲等温线等均是很好的例证。

【高考回放】 (2010年高考海南地理卷) 读下图, 分析基多气温特点, 并说明形成原因。

答案:特点:终年温和, 年温差很小, 昼夜温差大。形成原因:地处赤道附近, 海拔高 (接近3000m) 。

思路归纳:针对气候要素——气温的特点, 我们应从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较差等方面去分析和描述。在分析过程中, 注意结合影响气温的几大因素, 如纬度位置 (太阳辐射) 、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等, 要综合分析。赤道附近海平面常年高温 (大于25℃) , 但从图中等高线来看, 基多海拔接近3000 m, 昼夜温差应该比较大;又考虑到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降低0.6℃) , 因此, 基多常年温度在17℃左右。总结得出基多气温特点应该是“终年温和, 年温差很小, 昼夜温差大”。由此也可以得出其影响因素为纬度 (赤道附近) 和地势 (海拔近3000m) 。

命题角度四:气候要素之降水的考查

与气温相比, 高考对降水的考查也毫不逊色。如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 2010年高考上海地理卷, 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 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中分别对降水条件、降水类型、影响降水的因素等进行了考查, 同时也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考回放】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 阅读分析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节选)

D湖泊 (图a) 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 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 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 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 (图c) 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答案:年降水量约600 (580~620之间皆可) 毫米, 集中于夏季 (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 。

思路归纳:降水作为气候要素之一, 是近年来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一个知识点, 主要是对水汽来源、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空间变化、降水的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雨季、旱季等方面的考查。降水相关试题往往结合降水柱状图、表格或者区域图等, 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由于本题已经确定了空间范围为湖泊, 可以不分析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在图中也没有体现出来, 也可以不分析。只从降水总量和雨季两方面进行讨论即可。

命题角度五:气候类型的考查

气候类型的判定是我们解答气候类试题的前提条件。试题常以区域图、气温折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为主要载体, 学生只有依据试题所给的信息对出现的气候类型进行正确的判定, 才能解答相关题目。但是高考考查比较多的是非地带性气候类型的分布,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特殊气候类型的分析。如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 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 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中都有相关试题。

【高考回放】 (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 下表中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 (1) ~ (3) 题。

(1) 表中四地位置, 可能的是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30度附近

(2) 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B.位于中纬度地区, 台风活跃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 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3) 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 正确的是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答案: (1) D (2) A (3) B

思路归纳:我们通常用“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方法来判定气候类型, 即依据试题给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来判定气候类型。第1小题, 结合表中气温和降水数据, 可判定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类型依次为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①地位于北半球, 而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 选项A错;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而②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选项B错;大兴安岭西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而③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选项C错;④地为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 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选项D正确。①②③④四地气候类型判断准确, 则第2小题和第3小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命题角度六:气候其他相关因子的考查

气候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的核心点, 与此相关的众多知识点也受到了命题者的青睐。如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中“雪带” (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分布的特点, 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中对雾的考查,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中的等云量线,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中的樱花初放日期等值线等, 试题中新名词的出现突出了对气候相关因子的考查。

【高考回放】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 (1) ~ (3) 题。

(1) 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 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 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答案: (1) B (2) B (3) A

思路归纳: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描述气候特征时需考虑的两大要素, 但气候并不是只有这两个要素, 气压、风、蒸发量等也是气候的要素, 由这些要素引出的气候相关知识也是高考考查的对象, 如积温、冻土、无霜期、太阳辐射量等。它们是由气候衍生出来的知识点, 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教材中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述, 因此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给出相关概念或材料对其进行一定的说明。解题时, 我们必须熟读试题所给材料, 提取有用信息, 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影响花期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 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等。 (1) 提取“自南向北变化”这一重要信息, 不难判断。 (2) M、N两地位于图示岛屿同一纬度的东西两岸, N地花期要早于M地, 说明N地附近洋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强。 (3) M、N、P三地位于同一纬度。通过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判断P地的地势高于M、N两地;依据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判断P地气温低于M、N两地。故P地花期晚于M、N两地。

命题角度七:气候与生产活动关系的考查

气候是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密切的自然要素之一,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某些生产活动与居住环境。高考试题利用这些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可直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这与当前的新课标要求一致。因此, 气候与生产活动的关系是考查学生能力高低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高考回放】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问题。 (节选)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 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 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中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 (16.2度) 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 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答案:乙地 (临地中海) 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利于地表水下渗, 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鹅卵石白天 (受到太阳辐射) 增温快, 夜间降温也快, 增大气温的日较差, 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思路归纳: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通常从光、热、水三方面来进行。此题考查的是气候与地中海式农业, 首先要求说明乙地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由图中给出的经纬度判定图示地区位于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 为地中海气候, 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其次要求从气候和鹅卵石两方面说明对葡萄生长的影响。学生根据材料提示可进行简要描述: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 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 利于糖分积累。鹅卵石在此处起到增大昼夜温差的作用。因为鹅卵石增温快、降温快, 增大了气温日较差, 更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总之, 高考对气候的考查内容是方方面面的,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气候这一知识点是典型的高频考点, 是高考必考内容, 并且考查方式灵活多变。这就要求学生在高考备考中透彻分析每一个命题角度, 并注重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提升解题能力, 提高备考效率。

答题思路 篇2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 “三看三思”的方法。

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二、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①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②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③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④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⑤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三、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四、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背景的问题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思路与规范 篇3

一、含义类

就现有命题而言,主要考查重要词语或关键句子的理解,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两种题型。从命题趋势来看,已经由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达的两者并存逐渐转向主观表达的一统天下。答题思路上,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放入语境。无论是重点词语,还是关键句子,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二是要划出要点。要根据上下文,紧扣重点词语或关键句子,划出相关的有效信息。三是要筛选领悟。如果是客观选择题,就要通过筛选来作出正确选择;如果是主观表达题,就要通过领悟来做出正确答案。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语文题第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粗看全文,立马就可知道:所要理解的关键句子,就是文本的最后一节。细读关键句子,可以划出三个要点:“连生命都不怜惜”、“最可怕”和“活在书中的好”。仔细体会,深入进行领悟:“连生命都不怜惜”是说要珍惜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最可怕”是说要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活在书中的好”是说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根据以上领悟,稍加进行整理,便可形成正确的答案。

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其一是要点题。要紧扣题目,在开头标出“理解”。可直接用“理解”二字,也可用“某词语或句子理解如下”。其二是要分条。要分条进行阐述,体现出答题的层次性;要用①②③标示出来,表现出答案的条理性。其三是要升华。或略作总结,让答题有所提升;或阐述作用,让解答更加完善。当然,答题还必须简明扼要,语言精练;大体相当,讲究匀称。仍以上面列举的例子为例,请先来看看提供的答案: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 反对滥用暴力。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就规范而言,宜在开头加上“理解”二字或“句子理解如下”,在结尾加上“总之,能告诫和警示人们”。根据简练的要求,第①点可改为“要珍惜自己生命,珍惜他人生命”。依据匀称的要求,第②点可改为“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按照简练与匀称的要求,第③点可改为“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

二、思路类

所谓思路题,就是理清文本脉络,把握文章结构。思路是结构的先导,结构是思路的反映;二者是融为一体的,只是有先有后而已。当然,论述类文本的思路,总体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说是提出观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从答题思路来说,不外乎三点:第一是紧扣段落入手。虽说段落属于结构,但段落是思路的反映。把握了段落,也就把握了思路。第二是划分段落层次。弄清段落关系,把握结构脉络。也就是说,将段落归纳成几个层次,分解成几个部分。第三是概括段落大意。可以按节进行归纳,也可逐段进行概括;将每层层意归纳出来,将每段段意概括出来。如此,前后连接起来,论述思路也就形成了。例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语文题第15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粗粗一看,全文一共是9节。细细阅读,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二两节,第二部分为三四两节,第三部分为五至八节,第四部分为第九节。仔细品味,第一部分是由一贯做法引出爱“捧”的习惯;第二部分是分析人们爱“捧”的动机。第三部分是用例证揭示爱“捧”的后果;第四部分是提出“挖”的做法,呼应开头。在此基础上,将四部分内容稍加整合,就可形成准确的答案。

就答题规范而言,必须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出文本的思路;使用承接词语,表现出文章的脉络,体现段落之间的关系,表现层次之间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表述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首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总之,要体现思路的承接性,表现脉络的过程性。如上例,提供的答案为: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采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且不说内容如何,单就规范来说,不是表达得最好。因为“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虽说也有承接性,但它是议论的承接性,不是思路的承接性。如果换成“先”、“后”、“再”、“最后”,其承接性会更好。另外,还有一种版本的答案: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显然,答题用了“先”、“并”、“而后”、“最后”等承接词。应该说,是很不错的,只是“并”是“并且”之意,承接性还不够强;如果换成“接着”,那承接性就强多了,更能体现出思路的特点。

三、原因类

一般说来,有结论就必有理由,有结果就必有原因。所以,回答原因题,最佳办法是由结论推出理由,由结果找出原因。具体地说,其一是寻找。在上下文中,要寻找出相关的重点句或关键句;并用笔划上横线,做好相应的记号。其二是浓缩。要去除重点句或关键句的附加成分,圈出它们的核心词语。其三是整合。要将圈出的核心词语连接起来,组成表原因的句子。其四是验证。要用“因为”来连接整合起来的句子,看看能否推出有关结论或结果。例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语文题第12题: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题目,寻找相关重点句或关键句。不难发现,最后一节有两个假设性的句子:“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据此,圈点出两句的核心词语:“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功利、近视的价值观”、“普遍陷入名缰利索”、“价值平等和人格尊严”、“社会异化”。最后,将核心词语整合一下,形成答案要点:①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就只能产生功利和近视的价值观。②社会普遍陷入名缰利索,就不会维护生命价值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

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扣题回答。因为题目是要回答原因,开头或每点开头可直接用“因为”。二是要分点列举。要用①②③标出,也要注意先后顺序;4分题至少要列出两点,6分题至少要列出三点。三是要回应题目。在结尾点一下题目,使之更为完整。比如,“所以,某某某是题目中的结论”,或者是“以上就是某某某的原因”。如上例,其提供的答案为: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应该说,答案是紧扣原因回答的,是答在点子上的;但如果严格要求,答案还不够规范:开头没有使用“因为”,中间也不够精炼,结尾也没有回应题目。如果要规范答题,那应该做如下修改:①因为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和近视的价值观。②因为社会普遍追求名利,就不会维护价值平等和人格尊严;③因为①②,社会就会被“异化”。所以,作者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的理解。

四、论证类

通常考查两类题目。一是考查观点与论据的关系,也就是论据证明了什么。二是考查论据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证据之间有什么关系。考查观点与论据的关系,先要分析论据,看看论据到底证明了什么,推出了什么结论,根据分析论据的结果,确定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考查论据之间的关系,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论据之间的关系。例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语文题第16题: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其实就是解答例子证明了什么观点。仔细体会,三例都揭示了“捧”的后果:第一例证明了“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第二例证明了“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第三例证明了“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如此之后,再将三者进行比较,三例之间的递进关系就豁然开朗:由“危害个人”到“危害一方”,再到“危害一片”,危害范围由小到大,危害程度逐渐递增。

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总说观点。根据试题问法,开头先总说一下观点。其次要具体阐述。要列点进行阐述,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收束答案。对阐述进行小结,作出提升。如上例,先看参考答案: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三例证之间存在着由范围小到范围大、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显然,不论是第一问,还是第二问,都没有总说观点,也没有收束答案,只有中间的具体阐述。如果规范答题,就应该这样回答:①三例揭示了“捧”的不同后果: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②例证之间存在着递增的递进关系:由“危害个人”到“危害一方”再到“危害一片”;危害范围由小到大,危害程度由轻到重。总之,危害范围越来越大,危害后果越来越严重。

五、观点类

众所周知,作者表明观点态度,大体有三种情形:一是直截了当,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二是有所显露,蕴含在对事物特征的理解中;三是比较含蓄,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前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直接提取就可以了。对于中者,要寻找点点滴滴,通过辨别比较,得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后者,要透过表面,深入体悟,作出准确的概括。譬如说,2011年江苏卷高考语文题第17题: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就题意而言,是说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的观点包含哪些内容。细读结尾第一句,后半句是中心句,可以直接提取出第①点:“挖”是“自求多福”之道。根据第二句,找出点滴的显露:劳力之量差不多,但惰性之人却以为“捧”省力。言下之意,“挖”是不省力的。稍加辨别比较,得出第②点:“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却大不相同。细读第二句,深入去体悟:“捧”是因为有惰性,故而要强调“挖”。根据体悟,概括出第③点: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要想答题规范,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是要分小点。如果题目问“哪些”,那至少是两点,肯定要分小点来回答。如果题目没问“哪些”,那总说观点之后,也要分解成几个小点。其二是要分类别。回答题目时,既要防止观点重影,又要防止观点交叉。如果能按类别回答,那就能避免观点的重影与交叉。其三是要分层次。要么采用并列式,要么采用层进式;要让回答思路清楚,让答题层次清晰。不妨以上例为例,请看另一版本的答案: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或腐化他,要一道廉洁自律;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应该说,是分小点的,只是没有加上①②③;也是分类别的,分为贪图者、廉洁者和高高在上者三类;更是分层的,由“不迎合满足”到“不讨好腐化”,再到“监督与谏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显然,此答案是着眼于全文的,跳出了结尾一节。就观点题而言,此种答案更好。因为分观点不局限于末节,常常散现于全文;再者,题目问的是结尾提出的“挖”,而不是就结尾而言的“挖”。

六、探究类

就探究对象而言,可能有多个;但回答题目时,只能抓住其中一个,深入进行阐述,并且选择了某一对象,就得围绕某一对象来阐述。从探究观点来说,也可能有多个,有时观点还正好对立;但解答题目时,只能抓住一点,不能面面俱到,并且选择了某点,就必须紧扣某点来阐述。由态度来说,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持否定态度;但无论是持肯定态度,还是持否定态度,都要自圆其说。如此,才可能深入下去,深刻起来。举例来说,2011年辽宁卷高考语文题第12题中的第4小题:“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对于这道题,要么作肯定回答,要么作否定解答;当然也可肯定其有部分合理的,否定部分不合理的。如果选择正面的,持肯定态度,那就可作出如下解答:有道理。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所以,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说到答题规范,很有些跟段落论证类似。概括地说,是观点+例子+升华。首先,要提出主张。也就是要摆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表明自己的态度。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是可以的。其次,要选例证明。要围绕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到原文中去寻找论据;然后分条列举,进行证明;最后,要总结提升。小结一下,收束论证;升华一下,升格观点。为了说明的简便,再以上例为例。如果选择反面的,持否定态度,可作如下回答:没有道理。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所以,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很显然,“没有道理”是表明自己持否定态度;①②③是选自原文中的三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之后的内容是小结升华。

考试题型远不止这些,但万变不离其宗。从答题思路来说,要先从试题入手,弄清题意;然后找准答题区域,划出有效信息;最后进行筛选整合,形成正确答案。就答题规范而言,要先进行总说,摆出自己观点;然后分条列举,找出论据证明;最后总结,回到试题。

答题思路 篇4

一、含义与含意类

一般说来,含义题是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含意题是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既然是考查理解,那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领会意思并简单解释。就答题思路而言,主要有三点:其一是确定对象。仔细阅读题目,确定是理解概念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解题的方向,找到答题的钥匙。其二是寻找区域。无论是理解概念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都要寻出概念或句子的位置,找出与它们相关的区域。力求劳而有功,事半功倍。其三是圈出重点。找准位置和区域后,要反复阅读相关内容,圈出重点词语;跟着稍加提取与连接,便形成对概念或句子的理解。比如: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第20题第1小题: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看看题目,就知道是考查对概念“乡愁”的理解。阅读访谈,细细寻找,“余光中所说的乡愁”应该在第二节前半部。具体一点,就是从“因为乡愁”到“有所寄托”。仔细阅读,可以圈出重点:“地理某一点”、“历史与文化”、“民族感情的寄托”。稍加整理,就可形成答案:乡愁是地理某一点的超出,是历史与文化的表现,是全民族感情的寄托。或根据原文,稍作提升: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也是历史与文化的,而且是民族的。

就答题规范而言,关键的有三要:一要点出对象。开始答题时,是概念就要点出概念,是句子就要点出句子。明确你要回答什么问题,阐述对什么的理解。二要分点解释。要分点进行回答,以促进思考的深入,显示出解释的条理性;并用①②③标出来,以确保答题的全面,显现答题的序列性。三要分层排列。通常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从而,呈现解释的层次性,表现答题的层递性。仍以上例为例,其提供的答案是:余光中所说的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对照要求,无疑是合符规范,答得不错。开头点出了对象“余光中所说的乡愁”,随后解释了乡愁的三点含义,只是没有用①②③标出;稍加品味,三点含义也是按照意思递进排列的。但是,不够妥当的是,“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一句有歧义:可以把“为了”看作表目的,也可以把“为了”看作“成了”。依据原句意思,应理解为后者。为了避免歧义,可以按照原句,删除“了”,或者将“为了”改为“成”,或者干脆说成“是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再者,“不完全寄托”“不仅仅”与“超出”有些距离,因为讲“超出”就越出本位,没有“地理”了;“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与“融入”也有些差距,因为讲“融入”就是外来加进去的,与“本来就是”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筛选与整合类

就实质而言,筛选就是分析信息,整合就是综合信息。答题时,一般是先筛选信息,后整合信息;或者说先提取信息,后重组信息。只有二者连贯一体,才能回答全面,解答准确。答题思路上,通常分三步走:第一步,浏览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要依据题干核心,感知全文,筛选重要信息。第二步,比较辨别。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和次要,辨出表象与本质。通过比较辨别,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第三步,调整组合。对提取的重要信息,要进行调整组合。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照题目规定,用准确语言进行加工,重新组合。进而,总结上升,形成答案。譬如,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第18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读读题目,不难发现,其切入点是“重要影响”,关键点是“哪几件事”。说得白一点,就是要筛选并整合出影响学术生涯的几件事。通读传记,稍稍感知,依据“重要影响”,可筛选出相关事情。然后,将相关事情进行比较辨别,根据“开始”、“开端”、“拓展”、“转折点”、“从此”等升华性的词语,剔除与“重要影响”无关的事。接着,再去除修饰,留下主干;分类整理,重新组合:①听谭大勋讲学,临摹《舆地图》。②赴京会试,结识名流学人。③搜访典籍,校勘珍本。④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要想答题规范,重要的有三步:最初是据题总提。要根据题目,总提一下。既是紧扣题目,总体进行回答;又是开启后文,提示具体回答。再者是概括重组。答题时,不可脱离原文,更不可凭空臆造。但是,千万不能直接照搬原句,必须进行相应的概括;万万不可直接照抄原文,必须进行一定的重组。末了是讲求简洁。一定要挤去所有的修饰,留下简洁的主干;千万不能直接用关键句来回答,用核心句来解答。力求语言精练,数语中的。再以上例为例,请看提供的答案:①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②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③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④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很显然,开头缺少一个总提,如果想补上总提,可补写为: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四件事情。总提之后,确实从事了概括,进行了重组。但是,第1点概括得不准,因为就事情而言,应是“听谭大勋讲学”;而“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不是事情,只是听谭讲学产生的“重要影响”。第②点重组得不好。因为“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基本上是直接采用关键句,使用核心句。如果想重组到位,宜于重组为:赴京会试,结识名流学人。第③、④点精炼得也不够,因为“在日本”、“第七次会试失败后”,都可以删除。如此之后,答题才算得上符合规范。

三、结构与思路类

要想把握文章思路,就必须分析文本结构。而实用类文本,除新闻多用“倒金字塔”结构外,一般是按照时空顺序或事情发展或性格逻辑来安排的。从答题思路来说,不外乎三点:首先是总览全篇。带着题目,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力图基本把握文章结构,大体了解文本思路。其次是归纳段意。回味总览情况,准确划分段落;然后归纳每段段意,排列核心词语,形成文本框架,呈现文章思路。末次是明确关系。找出关键句和关键词,把握前后之间的关系。而关键句主要是指起始句、过渡句、照应句和收束句等,关键词主要是指表转折的“相反”、表总结的“总之”、表递进的“而且”和表强调的“尤其”等。例如,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第21题第2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浏览全文,略加回顾,获得初步感知:全文共用了四个段落,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可再生能源。深入一步,划分段落,归纳每段段意:第一段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第二段从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第三段引用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第四段从立法高度提出用一部专门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措施。显然,从“原来”、“原因”、“推广”和“保护”可知,全文是从现状谈到原因,从推广谈到措施;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整个科技文章是按照递进思路,采用了层进结构。

答题规范上,应该有三点:其一是总体回答。紧扣题目的提问,整体回答一下,以便总领后面的分述,启发下面的分说。其二是强化提问。回答时,要围绕题目,把提问部分作为表述重点,突出提问的内容,以形成有力回答;要紧扣题目,把提问内容作为强调重点,放在强化的地位,以获得最佳效果。其三是讲究承接。无论是思路题,还是结构题,回答时都必须使用承接词语:前者用以表现思路的流程,体现思路的连贯性;后者用以展现结构的发展,呈现结构的缜密性。还以上例为例,请读提供的答案: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有限和观念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需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紧扣题目,从四个方面回答未能突出提问,强化“哪几方面”。如果要强化“哪几方面”,宜于回答为:“现状上说明了什么,原因上分析了什么,推广上表明了什么,措施上提出了什么。”在答题中,先后使用了“首先”、“接着”、“然后”和“最后”等,当然是讲究了承接。但“首先”与“其次”相对,是偏于议论的承接词语。如果想突出思路流程和表述更为简洁,宜于使用“先”、“后”、“再”等承接词语。

四、要点与中心类

上升要点可成为中心,分解中心可形成要点;或者说,归结要点便成为中心,发散中心便形成要点。而归纳是一种归拢,概括是一种归结;所以说,无论是归纳,还是概括,都是一种升华。说起答题思路,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把握大意。要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做到成竹在胸,了如指掌。二是找出关键。要根据题目意图,寻出关键语段;要依据题目要求,找出重要语句;要依照提问重点,勾出核心词语。三是提取重点。可以摘录关键词语,按要求进行拼接;可以提取段意层意,按题意进行相加;可以抓住核心语句,按意图进行提炼。比如说,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第16题: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浏览传记,可以整体把握:黄永厚经历丰富,热爱绘画;画风独特,冰炭同炉。根据题目要求,可以寻找出关键语段。稍加推敲,应是在文章第3节的前半部。也就是从“多难”到“绘画风格”,因为这一部分讲到了“卓异的绘画风格”。对照题目,深入体会,可以提取出以下几点:①多难的人生;②独特的生活态度;③涉猎广泛;④关注社会人生。虽然与答案相比,还有些差距,但主要之点都归纳出来了,也算是比较完整的。对照答案,如果补出“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那答案也就进入完美了。

由答题规范来谈,无非有三点:第一是依题总说。要根据题目要求,先总说一下,领起后面的答题,启发下面的分说。第二是形成分说。归纳要点,肯定会形成分说,因为要点大多是三点,至少也该有两点。而概括中心,也可形成分说,因为中心往往不止一点,两点的居多。第三是讲究一致。要紧扣题目,讲究提问与回答的一致性,形成前后的解释关系;要扣住提问,讲求各点之间的一贯性,形成前后的和谐关系。不妨以上例为例,看看提供的答案: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依据规范,明显缺少一个总说。如果想要添补,可添补为“形成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有五点”。接着列举五点,形成对要点的分说。只是第①点需要从全文归纳,第②至⑤点可以直接从第3节前半部找到。就一致性而言,应当说还是不错的,所列五点都是偏正结构,整体上看是前后一致的;但修饰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很不一样,局部上说是很不一致的。其实,也可不用偏正结构,而采用短句形式:①追求绘画艺术;②人生经历多难;③涉猎非常广泛;④关注社会人生;⑤生活态度独特。再一点,题目是要求回答“主要因素”,而讲起主要因素,总觉得表述应该比较短,可第①②④点表述都比较长。另外,“涉猎广泛的阅读”的说法也欠妥当,因为“涉猎”是粗略阅读之意,与“广泛的阅读”语意重复。因而,只能说涉猎广泛,或者说广泛的阅读,不能说“涉猎广泛的阅读”。

五、观点与态度类

在实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有的是直接表述的,有的是间接表达的;有的是集中表述的,有的是分散表达的。而作者的态度有的是明朗呈现的,有的是含蓄表露的;有的无疑是一致的,有的似乎是矛盾的。正因为这样,就需要分析与概括。在答题思路上,关键的有三点:第一是审题。要认真审读题目,圈出关键词语;理清题目主干,弄清题目含义;明确答题要求,把握解题核心。第二是梳理。要抓住题目关键,认真进行梳理;由表及里,去芜存菁。力图梳出有关观点的语句,理出有关态度的段落。第三是辨析。对梳理出的材料,要仔细辨别,辨出语句的关键,分出段落的重点;而后认真分析,把握其主要观点,掌握其基本态度。譬如讲,《大一轮复习讲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针对练第3题:对“读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并“还会继续减少”的现象,作者先说“令人忧虑”,后来又说问题“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审读题目,明确答题要求:要判定前后说法是否矛盾,并阐述其判定的理由。梳理调查报告,就容易发现:前说的关键语句在第2节,后说的关键语句在第3节末尾。比较前后语句,分辨前后两说;可以作出准确的判定,概括出充足的理由:前后说法并不矛盾。因为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而“读图”也应该归入现代义的“读书”范围之内。这样看来,所谓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

按答题规范要求,主要有三点:首要是观点鲜明。开始答题时,绝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必须毫不含糊,作出选择,亮出观点;必须旗帜鲜明,作出判断,表明态度。再者是理由充足。无论是支持观点,还是反对观点,都必须力求理由充分;最末是自圆其说。必须寻找充分材料,证明自己的选择,使之没有破绽;必须选择有力论据,论证自己的判断,使之天衣无缝。何妨以上例为例,读读提供的答案:不矛盾。因为“读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狭义的理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令人忧虑;按广义的理解,“读书”包括“读图”,读书的人未必越来越少,问题没那么严重。很明显,一开始就态度鲜明,亮出了“不矛盾”。接着,选择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由,来论证“不矛盾”。回味论证,理由还算充分,论证还算有力。可以称得上自圆其说,无懈可击。但是,按照全文论述,“读书”不宜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而应分为传统义与现代义两类。因为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就意味着从古至今都有,混淆古今含义的区别。其实,狭义的读书是指传统的读书,广义的读书既指传统的读书,又指当代的“读图”。如此说来,宜于这样表述:不矛盾。因为“读书”有传统义和现代义之分:按传统义的理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令人忧虑;按现代义的理解,“读书”包括“读图”,读书的人未必越来越少,问题没那么严重。

六、 探索与研究类

探索与研究类,就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揭示其蕴含。通过探究,力图有所认识,有所见解;经过研究,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解答此类题目,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社会生活,拓展自己的积累。具体地说,最先要明确要求。要揣摩题目,弄清题意:明确要探讨什么问题,要研究什么蕴含;明白要联系什么来探索,要结合什么来研究。然后要发散思维。要扣住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从不同侧面去研究;要围绕揭示蕴含,从不同层面去探索,从不同层次去研究。最后要揭示本质。要由表象到实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由表层到深层,入木三分见深刻。例如说,201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推敲题目,就会发现:要结合新闻文本,探索社会价值;要联系新闻背景,研究蕴含意义。品味全文,发散思维:从援救的对象来看,可探索对生命的尊重;从援救的行动来谈,可研究对人性的呼唤;从援救的成功来说,可探究对大爱的弘扬。通过探索研究,可揭示出社会价值:①弘扬了“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②歌颂了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③增强了当时美国人民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从答题规范来说,不外乎三点:首先是总体提示。依据题目要求,要总体提示一下,摆出要探究的问题,作为答题的总纲;以引起下面的答题,规定解答的方向。其次是分层列面。要围绕题目核心,从几个角度来研究,分几个方面来解答。末次是言之成理。无论是分角度,还是分层次,都必须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无论是分侧面,还是分层面,都必须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就以上例为例,其提供的答案如下:①对生命的尊重。②世间有大爱。③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粗粗一看,就会发现,缺少总体提示。如果补上总体提示,可补写为:就社会价值而言,主要有三点。应该说,是从三个方面来探究的,从三个层面来揭示的。但是,遗憾的是,三个句子的句式并不一致,前者是单纯的偏正式,中者是短句类的主谓式,后者是复杂的偏正式。不光如此,句子长短悬殊,像第①②句与第③句就相差太大;语意上还有重复,如第③点中的“爱的关注”与第②点中的“大爱”就是如此。此外,根据文后注释提供的社会背景,还宜于补上一点:增强了赢得战争的信心。依据以上分析,可作如下修改:①对生命的尊重。②对大爱的关注。③对人性的渴盼。④对战争的信心。或者归结为:①尊重生命。②关注大爱。③渴盼人性。④增强信心。这样一来,前者皆为偏正式,后者都是动宾式,而且都简明扼要,数语中的。

实用类文本涉面广泛,写法多种多样,但它们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立足于事实,浓墨叙写事实;而且诸多事实背后,隐含着“深层意蕴”、“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正因为这样,可以考查对事实的理解,测试对写法的分析,考察对意义的综合。这样看来,研究命题题型,掌握答题思路,娴熟解答规范,就一定能准确进行答题,提高实用类阅读的得分,提升高考语文的成绩。

答题思路 篇5

简答题是政治考试中的传统题型。随着开卷考试的实施,简答题出现了材料分析型、图表型、漫画型、活动设计型等多种形式。要想做好简答题,就要了解各种简答题的特点,掌握解答技巧及解答步骤。

简答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直问式简答题、比较式简答题、材料式简答题。

解答简答题的一般要求是:第一,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命题的含义,明确考查的知识重点及能力要求。第二,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答案的要点。第三,文字要简练、准确,条理清楚。

解答简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先回答是什么,再回答为什么或怎么做。但是,要根据命题内容的变化,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下面就此对三种类型的简答题的答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举例加以说明。

一、直问式简答题

这类试题一般是以对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的理解为命题内容,提的问题比较明确,回答起来也比较容易,根据材料内容直接回答即可。例如:正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区分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是什么?

剖析:这是一道直问式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这两个基本观点的掌握情况。这道题接连两问,要求按题目次序逐一回答,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说明,但答案内容必须完整、准确,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准确记忆的能力。

附答案:正义的基本要求是不伤害他人(首要要求)和不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其它基本权利。

区分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是看是否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促进社会进步。

二、比较式简答题

这类简答题一般是要求答出异同的表现或异同的原因。例如,法律与其他社会生活准则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剖析:此题是对法律具有其他社会生活准则不同特点认识的考查。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与其他社会生活准则不同,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则按本单位团体的需要,定出局部适用的准则;只有法律才是惟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准则。

附答案:

1.法律是惟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准则。

2.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人人都必须遵守。

3.法律具有权威性,任何人都不得违犯。

三、材料式简答题

多年来,在中考考试试卷中都采用了这种命题方式。命题所引用的材料包括引文和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现象的材料,还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材料。在命题中设计新情景、新材料,提出新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简答题第一步是认真审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命题中的引文和材料,准确把握其中心意思。第二步结合引文和材料的中心意思,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和命题的要求,确定答案。答案要简明扼要、准确,一般不需展开论述。

例如:某学校学生小明的父母工作都很忙,没时间管他的学习和生活。小明自从在网吧迷上电脑游戏后就变得无心上学。上初中后,小明经常迟到、旷课,还恶意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学校对他进行了记过、处分。小明与在网吧结交的“兄弟”一起勒索几个小学生,公安机关对他实行了拘留三天的处罚。但小明并没有因此而改过,还是常与这帮“兄弟”纠结在一起闹事。一次,在勒索中,把一个学生打成重伤,小明被人民法院判处了有期徒刑2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在材料中,小明的哪些行为属于违纪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你是怎样来区分小明的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

小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什么因素引起的?

小明由违纪行为到一般违法行为,最后走上犯罪行为,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本题是材料式简答题,这是中考的常见题型。题中的材料有一定的迷惑性,给审题设置了一定的障碍。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透过材料解决问题,本题既考查学生对违法、违纪等行为的区分,又要结合自己实际来谈感悟。回答问题时要联系材料,观点要求简明扼要。

附答案:

1.违纪行为:经常迟到、旷课;恶意扰乱课堂教学秩序。一般违法行为:与在网吧结交的“兄弟”一起勒索幾个小学生。犯罪行为:把学生打成重伤。

2.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可从三个方面区分: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否触犯刑法,是否应依法受刑法处罚。

3.小明自制能力不强,自我防范意识不强,缺乏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未经受住电脑游戏的诱惑,尔后,不知改过,发展到违纪,再到违法,最后滑向犯罪的深渊。

4.启示:第一,要自律,从严要求自己,远离不良诱惑;第二,与朋友交往要注意择友,不与“不良少年”交往;第三,有错要改,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自我管理能力。

上一篇:消费现状下一篇:经济效益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