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归纳总结

2024-09-03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归纳总结(共7篇)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归纳总结 篇1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归纳总结

(1)从阅卷看,考生答题的突出失误是:答不准,答不全,答案乱。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就是没有读懂文章,不会审题,不会表达,不懂阅读规律与答题技巧。

(2)程序:浏览 → 看题 → 细读(友情提示:题目本身就可以帮你理解文本,把握重点、探究主旨)(3)重视审题:几问?问点?

(4)规范答题:几问几答,抓住要点,分点作答,突出要点,适当分析,字数适中

(5)题型:①词语含义与赏析;②句子含义与赏析;③段落作用;④筛选;⑤概括(一段、几段、全文);⑥主旨;⑦手法(描写、修辞)。重点是句子题;概括题;筛选题。

现代文涉及的思维方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总—分,表—里,浅—深,果—因,现象—本质,物质—精神,形—神

专题一 散文 分析作品结构题

一、整体思路:简析时先答出运用了什么结构思路(结构类型:总分、总分总、分总),然后再具体分层答层意。

二、照应:首尾、题目、文中前后句的照应;铺垫

三、过渡(承上启下)

四、线索、伏笔、悬念

五、记叙的方法、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六、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伏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题文照应、铺陈、铺垫、点面结合、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七、构思技巧:文眼、以小见大、线索、情节、形散神聚、点面结合、悬念、意外(逆转、戏剧性、欧·亨利笔法)、巧合《五三》P246后表

二、文学作品构思技巧

六、作用类(涉及:内容上、结构上、特殊表现手法)题目涉及到结构(一)文首

1、结构和思路:①点明主旨,总领下文;②引出描写对象,为下文做铺垫;③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

2、内容:考虑句子本身表达的意思,与写作对象和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段(如反衬、对比、比喻、),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妙处,如引人入胜,自然的引出下文,吸引读者,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激发读者深思,或交代文章写作思路等。

(二)文中 内容上;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特殊表现手法:

(三)文末

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写作对象什么特点,深化主旨,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结构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特殊表现手法: 概括段意、主题题

一、归纳段落内容:分析句间关系,划分层次,抓中心句,抓关键词

二、归纳文章主旨:

1、解读题目法;2分析首尾法;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体会语句含义题

尤其:理解含蓄句、理解主旨句

1、从关键词语入手;

2、从分析修辞入手;

3、从文本主旨入手;【结合文本分析】

4、从特殊位置入手;

5、从相邻句子入手;

6、从结构层次入手 鉴赏形象题

一、人物形象

1、性格特点、形象特点(综合分析外在特点、身份、性格、精神品质、情感、归属结局)

2、作用:内容——主旨、情感上的;形式上(结构)的作用

3、注意艺术手法

4、主要人物(主旨、情节)和次要人物(线索、情节、陪衬)作用

二、物象作用

1、形象特征(外在—内在、物质—精神、形—神)

2、其他同人物形象作用(内容、结构、艺术手法)

鉴赏技巧题

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1、记叙。

⑴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⑵记叙的方法、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⑴描写的技巧:

① 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 ② 动静、虚实、正侧 ③借助修辞描写

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⑵写景的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听、味、嗅觉等(绘声绘色、绘形绘色)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点面 ③写景顺序:远景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⑶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作铺垫 ⑥象征 ⑦暗示主题

3、抒情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人写己、叙事抒情)

4、议论:夹叙夹议

二、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想象、联想、类比、烘托、对比、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等(包括上面的):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高考常考),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三、修辞方法(侧重具体段落和句子):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四、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伏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题文照应、铺陈、铺垫、点面结合、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五、构思技巧:文眼、以小见大、线索、情节、形散神聚、点面结合、悬念、意外(逆转、戏剧性、欧.亨利笔法)、巧合

六、语言特点与风格(补充:语言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选用、风格的鉴赏、表达方式)专题二 小说 情节概括题

1.以情节发展的过程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以线索为中心概括 3.以人物形象角度概括 分析某处情节的作用题

一、解答此类题需考虑“四对关系”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作用。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逆转、戏剧性、欧.亨利笔法)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二、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

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常用答题模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类题目的解题方略 1.解答思路

(1)亮出见解(合理或不合理)→ 上下情节合理性分析 →主题上分析 → 从写作时代上分析。

(2)亮出见解(合理或不合理)→从情理上分析 →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 →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线索的作用: ①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②对人物形象、主题、情节上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题

1、自然环境:①点名时令,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②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暗示社会环境⑥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①交代人或活动的时代背景 ②揭示小说主题 ③暗示小说结局 鉴赏小说形象题

注意是“形象特点”还是考查“形象”,是“概括”还是“赏析、分析、说明”

一、解答“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5个思维角度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结局等方面入手——性格、思想感情。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3)从分析情节入手。(4)从分析环境入手。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及其他人物的议论(评价)入手。

二、人物刻画的作用

1.手法: ①正面描写:肖像、行动、细节、语言、心理

②侧面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烘托,人物反衬(显示两方面完全相反的内容,但都要说)

2.作用: ①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烘托)了……的人物形象; ②表现或揭示主题;

③为下文做铺垫等在故事情节上的作用; ④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三、小说的主人公:①贯穿始终;②矛盾冲突的中心;③与小说主题相关;④可不止一人

分析主要人物作用题

运用“三考虑”思维,找准答题切入点。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分析次要人物作用题

第一,根据文本内容、主旨及题干要求,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明确答题的思维方向。

第二,掌握答题的思维角度,“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分析主题

抓题材、人物、情节发展、环境,把握小说主题。主题概括语句包含两方面:内容+主旨 分析标题

1.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关注以时间、地点、环境等为题的文章。2.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

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关注以物象为题的文章。

3.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关注以人物为题的文章。4.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关注以人物特征为题的文章。

5.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6.标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9

关注以事件为题的文章。

关注以情感为题的文章。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归纳总结 篇2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本书我们都会教学十几篇现代文,我们也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阅读题答题能力的培养等同看待,处理不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弱化或回避一些文学欣赏术语等等,导致了学生阅读题目答题能力不强的现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 (上) 中选编了课文《爱之链》,课后有这样两道题:

1、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说 : “一切都 会好起来 的……”,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阅读题目的设题方法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就是那么几类问法。而这两道题极具代表性,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常见的阅读题形式,第一道是赏析语句类题目,第二道题则涉及到了文学作品谋篇布局方面的内容。教材将这两类题安排在小学阶段,说明这两类题的答题要领和步骤的指导,从小学开始我们就需要重视了。

首先,教学中要处理好文本阅读与阅读题教学的关系。我们在平时的课内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往往虎头蛇尾,讲解课文用时长,很认真,而到了课后阅读题环节却轻鸢剪掠,不注意方法指导与归纳。因此,应合理分配课文分析与习题讲解时间,或直接将阅读题与课文欣赏结合起来,注重阅读题目答题方法教学的实效性。比如第一道题,我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很容易把它融进去,而且通过分析讲解归纳出语句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分析位置及其作用,分析修辞或者写作手法及效果,分析关键词语含义,结合全文分析句子含义。这些分析方法可操作性强,为学生解答语句类试题提供了突破口。这样,课文的阅读中学生学一课在阅读题方面就会有一点收获,传授了解题技巧,讲一题学生就学会了一类题的答题方法。

其次,在小学阶段就应该逐渐通过教学适当融入文学欣赏理论,总结答题规范,没有术语,在答题时,就像要夸别人好,不积累“善良”“潇洒”之类的词,是绝对不夸不出来一样。而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以他们的理解、接受能力及考试的需要来说,了解简单的赏析理论是完全有必要的。如第二题,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地解答出来,即使是高中生。所以,这道题所涉及的极具代表性的阅读理论基础知识,比如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如何判定文章线索,情节是什么,哪些要素构成了情节,题目的作用都有哪些等等,对小学生来说看起来似乎有一点深奥,但是不教给学生,学生在这类题上将会无所适从。

老师把答题术语教给学生,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将一道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的答题用语总结成答题规范,让学生在本课本题的完成过程中运用答题规范组织答案,理解答题规范的各环节,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把答题规范记诵下。

第三,要指导学生将阅读题目的口头解答与书面解答结合起来。很多时候,经过老师的指点,学生能较为准确、完整地说出对题目的理解,但是,很多学生书写出来的答案却完全不同于嘴里所说的。经过在学生中调查,我了解到,学生认为口头说不必负责任,错了对了都无所谓,可以自由发挥,但写在试卷上,往往顾虑重重,认为想到的不一定都对,而只写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那一句或几句,所以造成阅读题目答案空洞,语言贫乏的现象。

小学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方法讲的扎实才能学得扎实,绝不能只是泛泛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番,轰轰列列的热闹过去了,不注重收效。我们检查学生的书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随意地在课后阅读题上写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有些学生的课本阅读题部分甚至很少做答。这样对待阅读题,阅读题的答题能力不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写出对题目的所有理解,可先写在草稿纸上,再逐渐筛选,进而总结归纳,条理化自己的答案。这样,慢慢会养成他们对阅读题进行深入、细致、缜密思考的习惯,更会形成他们完善表达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答题思路概说 篇3

【关键词】位置 修辞 主旨 术语

在现代文大阅读中,一直担纲“主角”的是散文阅读。高考所选散文大多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文章。命题选材上关注人生、社会、自然。从命题思路上看,关注新课改精神、创新意识、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考点设置看,侧重于理解主要句子,理解、归纳、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鉴赏艺术形式和分析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阅读方法

要答好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离开原文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要整体感知,带着试题,粗读材料,了解大意。

1.要先看文章的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文章的总纲。标题为文章之眼,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向读者暗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或主旨,起到指引阅读的作用:有的标题直接点明写作的对象或范围,如“马缨花”(2008年全国卷Ⅱ)、“碧云寺的秋色”(2008年北京卷)等;有的标题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如“我爱水”(2008年四川卷)、“朦胧的敬慕——怀念鲁迅先生”(2008年江西卷)。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应始终不离开题目去读全文,紧扣住题目,抓住了题目就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2.初步感知全文的主要内容

高考閱读部分选入的散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较为具体的物象,文章通过对这一物象的描述而引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露,情感的抒发。或者写人释理,或者叙事说理,或者状物明理,或者写景寓理。所以要了解主要内容,必须做到:

①找出描写对象(人、事、物、景)。

②准确定位对象,明确作者对它的感情倾向。

③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要特别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和有意蕴的句子。准确把握全文以及各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尤其注意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

二、答题方法

1.答题要有位置意识

回答问题时,有时感到无从下手,其实有许多问题,可以从位置入手,这样能迅速找到答案。不管是问某个词语的意义或某个语句的意义及作用,还是问某个段落的意义和作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应看它的位置,根据它的位置确定基本的答题思路。

(1)词语。

找出词语所在的位置,并根据所处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含义。一般说来一个词语的出现,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会有具体的阐释,只是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罢了。答题时要找准该词语在原文中相关的句子,在通过分析判断具体语境从而找到该题的答案。

(2)句子或段落。

对句子的理解,实际上是理解句中的关键词。要根据上下文回答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如果答不出,可以结合文章的主旨考虑。例如:要求“根据某某小节,就回答某某问题”,一般说来,答案就在这一小节,在题干的附近,上下勾连,瞻前顾后,或摘引或概括作答。再如:“根据文意”或“根据全文”回答问题,答案肯定不止一处,与题干相应的内容都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还可以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一般说来一个要点2分。考虑一定要全面,对句子或语段作用的回答,往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作答。

某些语句或语段的意义和作用——

首段的作用: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出下文、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统摄全篇、揭示主题。还要特别注意首段与后文之间的关系:对比关系(与下文形成对照)、铺垫伏笔关系(为下文做铺垫和埋下伏笔)、呼应关系、欲扬先抑等等。

末段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寄托作者感情。还要注意与前文之间的关系:对比关系(与上文形成对照)、呼应关系(照应开头或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发人深省、委婉含蓄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总领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2.答题要有修辞意识

在大阅读中无论是解释某些词语、语句或语段的意义,分析其作用,还是赏析一段话,经常会涉及到修辞的问题。所以要重视修辞这一考点——既要准确把握术语的含义,学会判定和表述,还要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用途,善于从修辞角度分析问题。常考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如对语言表达特点的赏析,除了从修辞角度(尽量找全修辞手法),并结合文本阐述修辞效果;还要从句式的选用、词语的运用、意境氛围的创设、哲理意蕴等角度举例分析。

3.答题要有主旨意识

在回答边缘问题,即涉及个别语句的问题时,有时不但要注意局部的内容,还要从整体考虑,这样答案才能准确而完整。这就要求考生在做这类试题时要想到该问题与主旨的关系,以确保答案的完整。

4.答题要有形式和内容兼顾意识

主观题不管如何设题,设题的角度无非是内容和形式两个大的方面。内容角度设题,涉及到词义、段的内容、层的内容和整篇文章的内容(即文章的主旨);形式方面的设题,涉及布局谋篇、表达方式、人称使用、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段)等等。

(1)对语句语段的赏析(包括作用)。

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不能只说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表明了怎样的主旨,还要有艺术形式方面的分析,即用了怎样艺术手段,达到什么艺术效果。

(2)对某种技巧的鉴赏,在分析时也要有内容和形式兼顾。

5.答题要有结构意识

从结构入手去分析归纳总结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理解文章的必由之路。结构清、内容明,答题才准。结构层次的考查每年不少地方试题都会有所涉及。

6.答题时还要有作者意识

如果没有作者意识而是凭自己想当然,往往答不到点子上,答非所问,离题万里。做题时要想到作者写这些语句、用这些手法是怎样的用意,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答题要有“术语”意识

学会用术语回答问题能做到不丢分或少丢分。相关术语如下:

结构方面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呼应。

内容主旨方面的作用:强化、升华、渲染、画龙点睛。

情节方面的作用:悬念、铺垫、反差。

修辞方面的作用——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该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排比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排比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

写作手法方面的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作者的感情。

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

人称方面的作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应现实生活。

描写手法方面的作用:总的作用是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人物肖像、动作描写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景物描写能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等。

此外,答题还要有具体全面意识,解答时力求分析具体,把意思说清楚;还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词语作答,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作答等等。

当然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远不止这些,上面这些方法只能解决大多数问题,实际操作时应以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范本,分块解读,灵活运用。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归纳总结 篇4

——2018届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类型及答题方法

一、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1.(2014江苏卷《安娜之死》)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答案:①写出蜡烛由亮到暗到灭的过程;②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安娜死亡前的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渐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③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暗示了安娜生命的结束;④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安娜之死的同情。

2.(2013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最后一句的内涵。

答案:①何容爱北平是因为北平有合得来的朋友;②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③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④表明作者也是何容这样的人;⑤暗示了何容以及作者对当世的失望。

3.(2016·江苏卷《会明》)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答案 ①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②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③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4.(2015江苏卷《比邻而居》)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答案:①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②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③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方法点拨]立足原文,多角度、多层次探究。(1)注意由表入深。(2)注意位置。结尾往 往揭示或深化主旨。(3)关注视角。文本中人物视角和作者视角和现实视角。①本身内容(表层意思);②语境意思(注意描写的对象和角度;注意比喻义、象征义以及双关义);③主旨义(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时还要联系背景或现实得出意思)

二、结尾画线句表达效果

1.(2017江苏卷《一个圣诞节的回忆》)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的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答案: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成的结构;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张力和揭示主题;④叙述语言克制,却蕴含着强烈的情感。2.请探究小说《陶虎臣》结尾的表达效果。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地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腰把他抱住。这个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答案: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成的结构;②对冬日环境的描写,让陶虎臣到阴城上吊带上感伤悲凉的色彩;③清冷的氛围与陶虎臣放烟火热闹的场景形成对比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张力和揭示主题;④叙述语言平淡,却蕴含着强烈的情感。3.请探究小说《敲钢锣的孩子》结尾的表达效果。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答案: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通过环境描写,赞美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主题;③语言含蓄,蕴含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方法点拨]作品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形成完整的结构。③释疑,解决悬念,点明真相。④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对比、象征、暗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5)语言角度: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语言含蓄,富有张力;语言句式整齐富 有韵味。

三、标题意蕴

1.(2009江苏卷)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案:①以“水”比喻“上善”;②都江堰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是上善的;③李冰及后人修筑和维护都江堰是上善的;④作者期望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2.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垂向大地的杨柳”的丰富意蕴。

答案:①丰子恺最喜欢画杨柳,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②“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先生的画影响深远、深入人心;③喻指丰子恺高而能下的不忘本的品质;④杨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作者希望中国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3.结合全文,探究题目“我是一只蝴蝶”的丰富意蕴。

答案 ①一只蝴蝶翅膀扇动空气,可以引起一连串效应,在太平洋上形成飓风;②“我”像蝴蝶一样,是一个渺小而平凡作家,但“我”通过写作,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③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理想和信心,用文章承担天下兴亡的责任感,不计个人名利,利益众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4.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

答案: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

[方法点拨] 标题的意蕴主要表现在:①标题自身义(表层义);②文中义,主要包括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双关义等;③主旨义,包括情感态度。

四、标题作用(好处)

1.结合全文的情感意蕴,探究标题“丽江浪淘沙”的好处。

答案 ①丽江是地名,浪淘沙是词牌名,把两个貌似不相干的名称组合在一起,出人意料,新奇有趣;②全文简笔写丽江的风景,重笔写丽江的人文,李煜及“浪淘沙”的内容贯穿全文,题目既是文意的总括也是结构的线索;③用“浪淘沙”暗点主旨,丽江虽经历史风浪的淘洗,却依旧坚守、继承着传统文化,蕴含作者的感情和思考。2.结合《草绳》全文,探究以“草绳”为题的好处。

答案:①“草绳”是文章的描写对象;②“草绳”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情节曲折变化始终围绕“草绳”展开;③“草绳”是沙湾人谋生的手段,突出了小说的乡土气息;④“草绳”也是主人公以及沙湾人的希望和感情的载体和寄托。

3.《我的受苦受难的兄弟》一文曾以“马在路上”为题发表。你认为原来的标题和现在的标题相比,哪一个更好?请加以说明。

答案:现在更好。①指向更明确,直指受苦受难的“兄弟”;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对“苦难兄弟”的同情,富有人情味;③语意双关,更有韵味。“兄弟”既指马,又指底层进城的农民。而“马在路上”,过于直白,不具有这些效果。

[方法点拨] 标题作用(好处):①对象:交代指出描写对象;如《侯银匠》《槐花》;交代事件;如《安娜之死》《溜索》;交代环境背景,包括时间、地点等,如《越冬》《晚秋》《风雨中忆萧红》。②线索: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如《背景》《枣核》;③主题:情感取 向,观点态度;如《别急,哈尔施塔特》《拜谒三苏园》;④自身特效:引用的效果、双关、比喻的丰富意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

五、作品意蕴及情感态度

1.(2010江苏卷《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深刻意蕴: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2.本文(《厂子》)写了坝坝村毁田建厂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答案:意蕴:①大家毁田建厂,揭示了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现象;②王老板逐利损人,揭示了见利忘义、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现象;③基层干部(村主任、乡长)重商轻农,揭示一味追求利益、政绩的现象。

情感取向:①对村民受到伤害的同情和贪图小利的批判;②对基层官员、商人缺失责任感以及一味追求利益行为的批判;③对美好环境逝去的叹惋。3.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参考答案 ①父亲倚重稻草人:反映了上辈人对土地、粮食感情深厚,而这种情感却得不到后辈的理解;②侄子焚毁稻草人:体现新生代具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和率真善良、敢想敢做的品格;③稻草人存废问题:表现三代人在思想认识、生存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④“我”的“惶惑”:显示一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村人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时找不到生活方向的复杂心理。

[方法点拨] 无论意蕴类探究,还是情感取向的探究,都要“因形悟神”,从材料中的人、事、物、景以及作者的角度进行探究。但不要忘记其对立面,如文章论古要想到今,注意呼唤、追求、担忧等词。意蕴类题目常用:体现了……、表现了……、揭示了……、展现了……、表达了……等。情感取向:如果说意蕴偏向客观性、那么情感取向就偏向主观性。答这类题常用:赞同……、反对……、同情……、歌颂……等。六.物象(意象)作用

1.《炒米胡同看夕阳》中“夕阳”这个意象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加以探究。

答案:①文章以夕阳为线索组织材料,从黄昏时的夕照、夕阳将要沉沦到夕阳完全消失,构成全文的一条时间纵线,贯穿全文。②作者以夕照为核心意象,营造了一个既辉煌而又 安宁、祥和的意境,烘托出胡同里的老人安详、平和的形象。③以夕阳喻人生的迟暮,以辉煌夕阳比喻那些即将谢幕的老人强大而旺盛不息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人生迟暮并不可怕,人应该像那些老人那样平和地、尽情地领略并享受美好的人生。2.《彼岸》“劳力士”手表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②以前后时间的变化,暗示文中叙写的乡村情景实为梦境,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构思更为精妙;③“劳力士”手表,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与乡村姑娘刻印计时的落后形成对比,更明晰地揭示小说主题;④以时间的短暂,暗示“彼岸”虽然美好,但又虚幻,难以到达。3.《冯歪嘴子》文中多次描写黄瓜秧,有何作用?

答案:①作为文章线索反复出现,串联故事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②黄瓜丝蔓的攀沿引出了冯歪嘴子和外界的联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黄瓜秧旺盛的生命力衬托了冯歪嘴子顽强的生命力,烘托了人物形象;④黄瓜秧爬满窗子,遮挡了与外界的联系,暗指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深化文章主题。

4.《祖母的季节》文中多处描写粽子和粽叶,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写的用意。答案:①是祖母情感的载体。祖母春天采粽叶,端午前后不停包粽子,“挂在门楣上的粽叶”,表现了祖母对祖父的思念和对其归家的期盼;②是祖母一生命运的象征。当初的青粽叶,已经“变成了灰褐色”,“祖母坐在门槛上凝视门楣上的旧粽叶,那些粽叶在风雨中摇摇晃晃”,暗示了祖母在年复一年的苦等空守中断送了青春,过完了一生;③凸显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祖母从一而终、孤苦一生的深深惋惜和同情。

[方法点拨] 作为文章中的一切要素,甚至一草一木,在文中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人物、情节结构、环境以及主题有关联的,因而答题要找联系点。物象:①精神的象征,情感的载体;②突出人物性格特点;③揭示主题;④反复出现是线索,前后出现是呼应。

七、次要人物作用

1.请结合《开小差》全文,探究“朋友”这一角色的作用。

答案:①以朋友的空想衬托斯莱戈的敢想敢做,以朋友的迟钝衬托斯莱戈的机智;②通过朋友和斯莱戈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③以朋友的沮丧深化小说厌战的主旨。2.请探究“我”在小说《那夜,那对盲人夫妻》中的作用。

答案:①“我”是故事的观察者(或“串联情节的线索”亦可)。盲人夫妻醇厚的形象是在“我”这顽童的独特视角中展现的;②“我”又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我”出自恶作剧的喝彩却鼓舞了盲人夫妻,转而促使“我”的成长;③通过“我”与盲人夫妻的互动,彰显出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文章主旨。

3.《祖母的季节》中“老寿爷”这个人物对小说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借老寿爷的话,补充交代了祖母不停包粽子的原因;②自然引出下文有关祖母和二胡的故事情节。

4.简析《熬鹰》金兆天这一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案:①金兆天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作为次要人物推动了猎鹰、熬鹰等情节的发展;②金兆天的性格与老范形成对比、互补,使小说的形象更丰满,金兆天促使主人公老范性格发生变化,趋向成熟;③金兆天教老范熬鹰和关于熬鹰故事的叙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方法点拨]次要人物:①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对比作用;②与主人公一起揭示主题;③若是第一人称,可是见证人,充满真实感;④若是线索人物,贯穿全文。

八、技巧类探究

1.《槐花》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效果?试作探究。

答案:①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②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③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2.《橘子》第⑥段抛橘子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姑娘抛橘子的细节”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展示小姑娘纯洁美好的情感,突出了人物形象;“橘子”具有象征意义,深化了主题,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3.有人说,师陀的小说《期待》单纯而又复杂。请结合这篇小说的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具体内涵。

答案:①自然环境比较简约,小城街上幽暗寂静,但是这寂静的环境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暗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②小说人物看似只有三个:“我”、徐大娘和徐大爷,暗线中尚未正面出场的人物徐立刚至关重要,是期待的焦点,他的牺牲控诉着这个黑暗的社会。③小说情节看似单一而平淡但却感受到一段辛酸而又复杂的情感:一对老夫妻对已身亡孩子的绝望的等待,徐大爷知情却隐瞒,徐大娘不知情而期盼。作者将等不到求不得的痛苦、死的悲哀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交织在一起,凸显作者人性的善良与互相关怀的温馨。4.汪曾祺的小说追求“融奇崛于平淡”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答案 ①故事时间跨度大,叙事有波澜,“子孙万代”得而失,失而复见,见而又失,情节“奇崛”;②主人公情感复杂,得到的欣喜,失去的痛苦,复见的惊奇,最终失去的失落,五味杂陈,情感“奇崛”。③这些都是通过小人物、小物件、小事件来表现的,都是用平静、从容的语言来叙述描写的。

5.《邮差先生》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 作探究。

答案:①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②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③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6.小说《生存》书写人间苦难与至情,却只是平实地叙事。试探究这样写的作用。答案:①表现主人公坦然、勇敢地面对不幸人生,无私救助他人,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②削弱作品感伤的氛围,表达作者对死亡的达观理解;③真实地反映人生的悲苦、伤痛、艰辛和遗憾,以及背后艰难的时代色彩和模样。7.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放焰火”的情景?

答案:①“放焰火”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详写凸显最生动环节,给读者以震撼;②侧面描写(人们的神态、心情和举动)和正面描写(焰火燃放景象)相结合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突出陶虎臣做焰火的才能;③“焰火”的华丽和后文陶虎臣的悲惨结局形成对比,凸显主题。

8.《女匪》小说结尾写“七夫人秀眉紧蹙,迟疑片刻,毅然上了匪首的小舟”。请深究这一情节设计的合理性。

答案:①符合人物性格。母爱深沉,她情愿做任何事来换回儿子;七夫人的超出一般妇性的学识和见解。②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看到孩子与女匪有情感依赖之后,七夫人想学习亲子之道,真正夺回儿子;她也女匪之间建立了基于母爱的信任。③有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赞美了(七夫人、女匪)伟大的母爱;突显了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超越是非得夫的人性之美。

[方法点拨](1)任何技法都是一种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内容和主题的表达效果,做题要做好以下四点内容:①本身;②位置;③关联;④特效。(2)尤其要找到运用什么表达技巧,然后注意这些技巧特有的效果。如“插叙”的自身效果。(3)答题注意对应性。题干中的“单纯而复杂”就要紧扣,从作品要素中找出“单纯”和“复杂”的对应点。

九、其他类探究

1.《听风楼》重点是写冯伯伯,却以“听风楼”为题,对此加以评析。

答案:①“听风楼”是冯伯伯的住所,文章对冯伯伯的回忆都是围绕听风楼展开的,“听风楼”是文章的主要线索;②普通、狭小的听风楼反衬出主人高尚品格,“听风”两字体现老人对社会的关注,“听风楼”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③借“听风楼”寄托对冯伯伯的怀念,情感更加含蓄深沉。

2.有人认为《行脚人·黄昏》具有一种富有诗意的“和谐美”,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种“和谐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痴迷于山间美景的行脚人、唱着山家歌曲的牧羊女使 这一片山水多了一份灵动悠远的韵味;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牧羊女的俏皮、行脚人的包容,使文章具有一种灵动和谐之美;③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挥鞭的牧羊女、惬意的打着喷涕的狗和肚儿便便的山羊构成了一幅和谐富有诗意的画面。

3.小说《马罗大叔》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④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⑤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4.《初雪》以儿歌结尾,请探究其好处。

答案 ①引发对儿时纯真生活的怀念,表达了对初雪的喜爱之情;②用儿歌中奇特的想象强化文章的奇幻色彩;③使结尾灵动活泼,富有诗意,韵味悠长。5.小说《鞋》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请探究这样处理有的好处。

答案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情节围绕做鞋、送鞋展开,始终没有离开过鞋子,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借鞋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6.小说《提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

答案:①关键时刻舅舅决定卖琴帮助我们,后来又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母亲不愿轻意卖琴——琴是亲情的象征;②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不说破,而是巧妙地保护着舅舅的梦想和母亲的希望——琴是善良的象征;③“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琴是精神财富的象征。7.《水乡的日子》写了水乡生活的几个片断,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答案:①水与人的关系:亲近自然,生命有所滋养,心灵得以纯洁,生活富有希望;②人与鸟的关系:要敬畏生命、学会感恩,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水乡的风情:传统文化令生活富有情趣,应加以保护和传承。

[方法点拨](1)注意题干的要求,紧扣要求答题;如“和谐美”这个词,就要既要“美”还要有“和谐”,这样才能准确答题;同进既然是“哪些”就要注意角度多样。这就要找出文中所表现的要素,在要素之间找这种“和谐”的关系。(2)注意文体特点,散文要注意形神关系;小说要注意要素之间关联。(3)要对准对象,分点作答。

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 篇5

一、文学常识(语文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借代 ↓ 反语)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按对象: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

八、景物描写细分:景物描写 场景描写 环境描写

九、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描写

十、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感觉

十、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一、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二、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即文章的构建)。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核心词句,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的句子。很多段落或文章都是围绕的一些核心词句或一个意思而展开。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平时阅读时,养成边读文,边勾画核心字词句,或者根据核心词句概括)

① 不要急着去做题。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从题目入手,思考题目主要想记叙什么,说明什么物,议论什么等,然后进入正文作浏览,了解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

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勾画、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弄懂文意。要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

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每段内容,各段联系,思路,结构层次。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因为你是回答这篇文章的内容,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第二步,认真审问题,定向定位,有针对性阅读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问题问什么,主要要我们回答什么这是答题的诀窍。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题目核心意思),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问题里限定答题要求和内容,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某些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重点的到段、句、词找。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阅读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而有些需要结合全文,这时带问题再阅读全文。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规范、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根据答题的方法和语序,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三、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时注意事项(六点)

答题核心词关键词:结构、内容、主旨(论点)、情感、作用、联系上下文、全文

1、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意思”作答,这也是归纳中心意思的意义所在。很多学生疑惑自己答的内容不少,为什么得不了分,主要原因就在没有围绕中心答题。每道答案都争取做到与中心意思有关。

2、针对文章的问题,回答时能用原文整合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主观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有没有看懂文章,不是对文章的看法,原文是最接近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用原文或者将原文词、句变化调整后作答可以避免出现错误观点。

3、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例如题目问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仅答“承上启下”是远远不够的,答案中要概括出,承上面什么内容,启下面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这样写等等。

4、尽量用概括,直接答题。通俗地说,文章为表现需要是“湿乎乎”的,而你的答案为明了需要则需是“干巴巴”“直截了当”的,简单地说,回答主观阅读题要直来直去,不要拐 弯抹角。如表现了……突出了……说明了……抒发了……

5、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有些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 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答,有时要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6、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四、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作用题答题的一般语言方法和格式

A、题目、句子,修辞类作用

(一)、按文章句子的结构分:标题的作用、文中句子(句首、句中、句尾)的作用、开头的作用、结尾的作用。

题目的作用:从分析关键字词、修辞、特点、内容、主旨等着手具体分析答题套用格式: 答题规律:标题风格(修辞)+标题特点+标题作用一般答题语言:点明主旨;引领全文;贯穿全文;是文眼; 题目的作用: 解题规律:标题风格+标题特点+标题作用 题目的一般作用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

1.与文章主旨的关系2.与线索的关系(有时候可能是人)3.与情节的关系(小说)

4.与环境的关系5.内容上(题目本身关涉的内容)6.手法上(有些题目有寓意或指代作用的,那就要点出表面和暗含的意思 等)7.带来的效果(对读者而言)

当然,上面那些作用并不是每个题目都需要用上的,所以不能生搬硬套贴标签。

标题的作用可能如下: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时间...)2.表达……(要具体点出)的思想感情/突出……的主旨3.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说明文一般适用)4.与……照应5.充当线索,贯穿全文(好像不大常用--)6.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7.效果(给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有好几种作用,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一般作用有:第一,作为全文的线索 第二,点明主旨 第三,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第四,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第五,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还有的标题是有多层含义,字面的和深层的。例:联系全文看,本文标题“一个美丽的错误”有什么作用?(《一个美丽的错误》2008年山东临沂)答案:文章题目新颖独特,体现反常思维,更能吸引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 句意+结构+内容+情感上 分析

①、文首(开头的段):一般答题语言:开篇点题(议论文,记叙文等);渲染气氛(记叙文和小说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句子:一般答题语言:有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总领下文,并为故事情节(可概括写清楚什么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③、文末句子或段的作用:一般答题语言: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或兼而有之;另外末段如果用问句结尾,不仅含蓄地点明全文主旨,升华作者的感情,还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按修辞手法的作用分:(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3)内容和情感 常用语言表现了……突(写)出了……强调了……抒发了……赞美了……表达了……增强了……

具体分析答题套用格式 : 修辞方法+修辞内容+作用+(情感)

1、比喻、拟人:形象生动;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了+对象+特性+(情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增强了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内容/情感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内容/情感

;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情感)

4、对比: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情感)

5、反复:答题格式强调了……加强语气(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情感)

6、象征:答题格式: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让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例句:A、《怀念一种声音》中划线句: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该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解答:用了比喻修辞,把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点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B、《幸福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

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

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赏析】这些句子引用了多句经典诗句,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还展示了考生的阅读广度,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抓住一个或几个词语或短语,或者修辞,如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来理解。字词(修辞)分析+ 句意的理解 + 内容 + 主旨(情感)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和意义揭示出来,在文章中的作用,再疏通句子;还可联系修辞手法来谈理解(但这里一定要联系内容和情感)。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或许、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不能把。。表现出来。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分析:字面义+语境义+去除后的语境义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抓住几个核心词概括

找关键句浓缩

记叙文段意: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B、文体问题类

(一)记叙文常见答题及技巧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文章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文章内容(中心)?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内容+ 情感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3、记叙线索及作用? 人事线索 + 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 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6、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7、修辞方法及作用

××修辞+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内容+情感。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8、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9、记叙文中议论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0、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描写+内容+作用+情感 不能泛泛而谈,要联系该描写的特点 + 上下文针对内容和表达情感来表述。如: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语言: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⑤突出,深化主题。人物描写: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例:加横线的句子:“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着,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 选文中加横线部分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答案:这里运用了景物(环境)描写,动静结合,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淡的气氛,烘托“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写人记事类作文写作指导

写人必须从具体的事情之中写人,写事也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写事。人因事而鲜活,事因人而彰显。人事相因,互为依托。因此,要想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就必须记述人物的二三事;而要写出事情的曲折波澜,也必须把握好人物的思想性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作为有着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各种属性的人那就更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了。

一、什么是人物的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而个性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种思想品质,在表现形式上也总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作文中描写人物的时候,应该着重表现人物的这种个性特征,这样才会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才会感染读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或肖像或动作或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

二、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

1.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等勾勒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注意语言和行动描写必须切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的年龄与地位,做到“言如其人”,“行如其人”。第二,要注意语言、行动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就会有怎样的言行。要写出个性,必须抓住有代表性的言行进行描写。第三,要注意言行往往是相关联的,有怎样的言,就有怎样的行。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要协调一致,共同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写好肖像,以形传神。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先生就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

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鲁迅的《祝福》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借以表现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

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当留下生活刻下的印记,或是饱经沧桑,或是沉静平和慈详,或睿智深邃。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眼睛可写满渴望写满期待,希望工程的代表宣传画——魏明娟的大眼睛;眼睛可写满兴奋写满激动,成功者噙着泪花的眼睛;眼睛也可写满绝望,吸毒者无神的眼睛;写满忧郁感伤,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总之,只有写出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似想,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再比如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你道他(她)又是谁?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我们还是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 6

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2.通过细节表现人物个性

作文必须重视细节,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如我前面所举的严监生因两根灯芯不肯闭眼的例子。下面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绘,或是对事物发展中某一细微事实(事态)的形象描写。细节描写可以分为动作性细节描写、语言性细节描写、肖像性细节描写等。

如何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首先得选择好细节。细节叙写要力求生动、细致、传神。细节描写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习惯、心理、服饰、行身立事的方法等方面来表现。同学们特别要注意这些看起来好像不影响叙事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使得文章生动自然并且有深度,内容也会很充实。而同学们写叙事记人的文章最大缺点就是容易把文章写得流水账一样:“今天我晚了一点起床,把单车骑得飞快去上学,突然„砰‟的一声——胎爆了,只好去补胎,迟到了,被老师罚跑了两圈,今天真倒霉!”,根本没有什么细节,甚至连最基本的详略都没有。写人物忌空洞地叙说,否则,写出来的人必然是苍白的,干瘪的。描写人物须“当如镜中取影,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要让人物自己说话,自己行动,“个个活跳”,而不是作者下评语,加论断。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的主要问题是细节选择不当,不能表现人物个性的本质方面;细节描写不生动传神,甚至给人虚假的感觉。

3.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我们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环境,可以用环境与人物的行动肖像互相烘托,比如写一个热闹的聚会和朋友兴高才烈的言行及笑脸;同样,也可以用环境与人物的行动肖像进行对比烘托,同样是写一个热闹的聚会,你也可写发现为聚会不停忙碌的母亲白发又多几根。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人物可以直接写他的言行举止,有时直接写人物言行举止表达不出他的精神,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用的也是侧面描写这个方法。

三、如何选材

刻画人物往往需要选取两三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选材时,就要选用几件事或者表现一个人某一方面的个性特点和本质,或者从不同侧面来表现人物的几个方面的个性品质和特点。通过二三事表现人物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必须通过精彩的片断来表现,而不要将二三事叙述得完整具体,使行文冗长平淡。要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二三事。如果表现的角度一致,事实上成了材料的堆砌。选材时要把握好二三事之间的外在和内在逻辑联系,使文章眉目清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小结

一、什么是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 1.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等勾勒人物形象。写好肖像,以形传神2.通过细节表现人物个性。什么是细节描写。如何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3.写好环境,以景写人。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如何选材。选取两三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写作指导 :

(一)领会什么是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现实生活中各种事件要发展,就会受到别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以致产生许多反复、曲折。这反映在叙事性文章中也必然不是平推直进一帆风顺的。而且写文章必然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经常要因时因事因景而起伏跌宕。这变化的思想感情又必然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变化。所以,叙事性文章的波澜,可以有多种创造途 7

径,但概而言之,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事件本身的曲折产生波澜,一是巧用表达技法兴起的波澜。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二)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文章为什么要曲折有波澜呢?这是因为现实生活本身所决定的。文章不是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而现实生活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既然如此,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就绝不可能是平铺直叙的,而必须是曲折变化的。

(三)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悬念法。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而产生的一种迫切的心理需求。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设置悬念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但设置的悬念一定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要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不符合实际的卖关节,弄玄虚,搞得满纸疑团,只能使人生厌而罢读,其效果将是适得其反的。延宕法。写事记叙文,写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构成,用“延宕法”展开情节,可以延缓情节的发展过程,使高潮的出现产生更为强大的吸引力,也可以勾起读者关注情节结局的急切心情,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使用延宕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写急事到来之前,先渲染 “急”的气势,然后用缓笔进行延宕,从而使重点或急事更加突出。另一种延宕是缓笔穿插于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为事件的发展造成或增强某种气氛,使情节在不断起伏回荡中达到高潮。情节的紧张性主要表现在危机酝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有经验的作者从不匆忙地把潜在的危机很快地推向爆发,而是从容地有节奏地引入有助于矛盾逐步激化和危机渐趋明朗的矛盾因素,有效地控制情节发展的过程,使之一步步由弛而张,慢慢抓住读者的心灵。

巧合法。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

误会法。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逆转法。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一开始,由于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往往会形成一种错觉,造成一时的误会。后来经过深入细致的了解,误会就会消除,原来的错觉就会得到纠正,如果把这一认识过程较为完整地写下来,就形成了文章地波澜。抑扬法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虚实法。正面直接地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地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相错法。“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力避平板、单调。在记叙时,时而顺序,指明事件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关系,使文章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活泼有致。

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

离合法。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波澜,避免单调呆板。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6

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答题技巧:本句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二、归纳或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内容要点(概括、提炼某一方面的主要信息)

答题技巧:第一步,确定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第二步,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句和句子;第三步,对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整合。

三、请赏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句中的xx能不能用xx替换?为什么?)

明确:第一步,了解词性、词的本义、词的感情色彩,分析有无运用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步,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xx(词语)是...意思,(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表现、突出、强调)了......(人物性格、心理,事物特点等),表达(抒发、流露)了......的情感。

四、文中xx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寄托、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5)推动故情节的发展,为情节发展作铺垫;(6)深化文章主题。

答题技巧:【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景色,具有......作用(作用是上面这些)】

五、文章为何以《xx》为题?(说说标题《xx》的含义)

明确:(1)提示线索;(2)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3)标示作者感情的触发点;(4)含蓄地或形象地揭示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5)概括文章内容;(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六、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1)弄清论点的位置。论点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处;(2)抓语言标志。(3)分析论题找论点。(4)明确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七、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技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八、xx句子在文章结构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的作用:统摄全篇,总领全文;照应标题,点名题意;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做铺垫;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等。

中间句的作用:提示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等。

结尾句的作用:总结全文,卒章点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独立成段,使文章意味绵长,发人深省;升华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充满哲理,委婉含蓄等)

九、概括文中xx的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

明确:(1)从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通过分析正面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即分析对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通过分析侧面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他人的描写来间接刻画所写人物的描写方法

(2)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可将人物放在具体情节中去分析

(3)从分析环境描写入手。自然环境描写往往起到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设置悬念等。

修辞手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十一、赏析文章语句语言特色。

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点:1.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2.概括性和简洁性强

3.朴实、明白

4.生动、鲜明、精锐

记叙文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有丰富的情感,触及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勾画生活,含着生活最原始的温度,有韵味,有底蕴,有张力,读来令人遐思悠远,味无穷

散文语言特点:语言美、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富于哲理、诗情、画意,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生动形象、精练深邃、细腻深刻、气势磅礴、朴素优美、清新隽永、委婉明丽、质朴、奔放、精巧、雅致、锋利、绚丽、凝重。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归纳总结 篇7

首先要了解“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和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有:

①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②为什么这样写;③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④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①首段(末段)的作用;②文中写这些内容的作用;③修辞的作用;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⑤不同人稱的作用。

其次要注意掌握答题模式。

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典型例题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明题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备选术语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答题规范

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例1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

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典型例题

例2(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最后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作答。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备选术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后文照应前文引出全文关键词,衬托烘托铺垫反衬

答题规范

例2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典型例题

例3(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备选术语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突出思想,强调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答题规范

例3的“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这句话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典型例题

例4(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衬托、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拟人、比兴、烘托、白描等。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鲜明;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

侧面烘托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反讽类比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比兴

答题规范

例4的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表达方式作用题答题程式

典型例题

例5(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鲜明传神;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委婉含蓄等。第三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备选术语

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答题规范

例5可答为: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程式

典型例题

例6(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解题思路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则便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情真挚。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拉近距离,便于抒情,有真切感、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备选术语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答题规范

例6可答为:“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还有诸如“插入叙述某一事件的作用”, “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等等,由于篇幅关系,就不详述了,可以参考上文例子,触类旁通。作者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同学们,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答题,千万不要只答一个术语。这是同学们普遍犯的一个错误,也因此丢掉了许多分,许多关系到命运的分。这是确确实实要吸取的教训。

(作者:徐松,无锡市北高中学朱芳,无锡市旺庄中学)

上一篇:创新学分的管理规定下一篇:网络安全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