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分的管理规定

2024-09-03

创新学分的管理规定(通用8篇)

创新学分的管理规定 篇1

关于2009级本科学生申请创新实践学分的规定

根据学校教务处关于创新实践学分的规定,要求学生在本科期间必须获得2学分的创新实践学分。鉴于2009级是属于过渡时期的一个年级,部分同学没有充分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创新学分,现就此情况作出如下规定。

一、2009级学生必须于2012年5月1日前确定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创新学分,并于2012年5月1日前以班级为单位将获取创先实践学分个人承诺书统一交到学工组备案。(承诺书模版见附件)

二、2009级学生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学分(详情见附件):

1、参加各种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交实践报告(社会实践认定范畴:完全公益性的如交通协管、下乡科技扶贫、支教、开展专项调研、志愿者服务等,做家教、销售等有偿活动不在其列,请同学们慎重选择此途径。学校团委对此审核十分严格,今年2008级学生中有49人提交的社会实践报告被学校驳回,不予申请创新实践学分。)(要获得2学分需提交4篇高质量的符合创新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报告,一篇认定分数为0.5个学分)

2、获得学校认可的各种考试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

3、参加国家级、区级、校级和院级创新实践

4、参加学院的实验室助研活动

三、通过参加学院实验室助研活动获得学分需按照以下要求完成。

1、自己联系导师,确定实验研究题目。

2、必需在实验室工作3个月以上,指导教师做好考勤工作。

3、实验完成后提交一篇研究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由实验指导教师和 创新实践课程任课教师(生技:韦宇拓,生工:杨洋)认可后方可获得学分。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2年3月14日

创新学分的管理规定 篇2

一、创新学分的含义

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身特长与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各项科研和实践活动,取得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成果,经学校组织专家评审认定后,所授予的学分[1]。

从定义看,“创新学分”有如下特点: (1) 创新性。要有开放性、有创新点,而非验证性、演示性; (2) 超出本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而非教学计划内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3) 有一定成果。成果既可是获奖或鉴定结果,也可是对经历过程的记载; (4) 经过认定。需通过规定程序将成果折算为相应学分。

二、设立创新学分的意义

(一)设立创新学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不能再仅仅培养专门人才,而应培养综合型T型人才。在创新学分的激励与鞭策下,学生不再只按计划被动学习,需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思考,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要。

(二)设立创新学分有利于广大师生形成新型教学观

大学是知识积累、整理、利用的重要基地,应肩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设立创新学分,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当前教育教学观的局限,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促进师生交互性发展,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2]。

(三)设立创新学分能有效推进学分制改革

设立创新学分,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创新意识等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凸现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明确要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发挥特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学分的设立有利于寻找学分制改革的新切入点[3]。

三、创新学分及其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

(1)外延广泛。涉及科研、教学、技能、实践等多个领域。

(2)获取途径多样。参加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参加教学竞赛、技能考核、学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多种渠道均可获取;随着创新学分认定工作地不断推进,获取创新学分的途径将越来越多。

(3)认定主体多元。创新学分的认定并不局限于少数人,根据项目属性,分别由不同主体认定,比如: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可由学院科研秘书负责认定;技能考核、实践活动可由实践秘书负责;大学英语考试、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由教务员汇总;社团活动等由分团委书记负责;而对种类繁多的科研或教学项目,则由项目的主持教师负责。

(4)评价标准多样。课程成绩,一般只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套标准;而不同序列的创新项目则各有一套认定体系,如:科研获奖分为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和校级一、二等奖;学术论文可细分为核心期刊第一作者、核心期刊非第一作者,非核心期刊第一作者、非核心期刊非第一作者等;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可分为中级、高级等。

正因为创新学分的认定涉及人员众多、细节繁杂、管理人员需进行的操作烦琐,亟需一套较为完善的创新学分管理系统协助保障其实施。

四、创新学分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4]

(一)系统功能模块

创新学分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总体上分为:项目归类、学生申报、学分认定、学分记载和各类查询等。各功能模块主要如图1所示。

(二)系统需处理的各项业务

创新学分的认定总体分为四阶段: (1) 设立申请项目; (2) 学生申报并提交相关材料; (3) 根据材料进行认定; (4) 将创新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总表,并在毕业审核时进行专门的创新学分审核。除四阶段外,还有一项较为重要的事项:在每学期开学初、每次创新学分集中认定后,以及每届学生临近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查询每名学生创新学分的获取情况,并督促尚未完成者及时参与相关活动、尽早申报。

创新学分申报与认定的各项业务中,有以下关键环节。

1. 确定申报学生名单

学生名单由两种方式确定: (1) 学生报名、教师确认; (2) 教师邀请学生、学生确认。

师生双方先申请、对方再确认的报名状态如图2所示。

图2中,师生双方状态均为“Y”时,该生确定参与该项目;学生或教师任一方状态为“N”,该生不参加该项目;学生或教师一方为“Y”、另一方为“空”的,状态为“空”,即尚无最终结果。

“双方确认”从源头上保证了参与认定的学生名单准确无误,避免了学生误差诱发后续纠纷;但“双方确认”也使申请、申报周期较长,准确性与高效率难以同时兼顾。

2. 学分认定

包括:教师根据支撑材料评定等第→学院复核并发布认定结果→学生查看。

其关键是为不同类型的项目找到对应的等第评价体系,根据等第确定应给的学分。

为避免不同类型的等第标准互相干扰,需按相关规定,先将“不同类别、不同栏目的项目所对应的等第和学分”在系统中预先设置;教师在认定时,系统直接根据类别与栏目提供可供评定的等第,教师选取等第后,自动确定学分。

以某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例,其学分认定如图3所示。

根据项目的“类别”和“栏目”,系统提供了预设的“等第”和“学分”供教师选择;教师一旦选定,就按教师所选确定“等第”和“学分”。

系统设置与学校规定保持高度一致,保障了标准实施的规范性。

3. 毕业审核

我校规定“公共基础模块中设12学分的公共选修课,其中2学分作为创新学分”。据此,在对学生进行毕业审核时,需同时审核:

(1)公共选修课学分总共是否已满12学分;

(2)创新学分是否已满2学分。

仅当学生公共选修课满12学分、且创新学分满2时,才有毕业资格;若公共选修课未满12学分、或创新学分未满2,均未达到毕业所需学分要求。

4. 查询

为方便学院分级、分层进行督促与提醒,以便学院及时掌握各班创新学分获得的概况,各班级及时了解班中每个学生的创新学分情况,需提供给各班级:每生《创新学分一览表》、《创新学分未满学生名单》、每生《创新学分项目一览表》;提供给各学院:《各班创新学分未满学生汇总表》、每生《创新学分一览表》,以期提前做好激励和预警。

(三)主要数据库

主要数据库包括:项目类型库、学生申请项目库、各类项目认定标准库和创新学分记载库等。各数据库主要存储的信息及相互间联系如图4所示。

五、系统特征

(一)对现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干扰最小

(1)尽管创新项目众多、形式层出不穷,但最终只记载学分和绩点,对现有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其他课程的成绩影响都是最小的;

(2)创新项目类别、具体栏目都另辟专区记载,不会干扰其他课程。

(二)管理流程规范

(1)创新项目在教师提出后,需学院、教务处双重审核;

(2)报名需师生双方互相确认;

(3)认定需教师提交、学院确认发布;

(4)班级、学院分别可就学分、项目进行查验。

上述各项“确认”“查验”确保了整个流程始终受到多层面的监控。

(三)适当分工,分层管理

(1)在项目归类、报名阶段,通过教师填报、学院复核、师生双方互相确认名单,避免了项目归类不准、学生随意乱报;

(2)在学分认定阶段,赋予学院查各班概况的权利,为各班级提供查每个学生获取学分、认定项目的便利,学院与班级分工,分层做好管理、提醒与督促。

六、结语

“创新学分”的设立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校情,制订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同时更需一套信息管理系统保障其实施。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模式可选择,我们所试点的“创新学分”管理系统,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对各环节的相互监管,且尽量减少对教务信息系统已有的成绩、课程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体现学生参与的创新项目、获取的“创新学分”,能充分保障“创新学分”改革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1⑾:17.

[2]谢庆良, 沈爱琴.建立“创新”学分的构想[J].江苏高教, 1999⑷:50.

[3]邹平辉.创新学分:学分制改革的新视野[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6⑵:135-136.

创新学分的管理规定 篇3

摘 要:创新与技能学分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介绍了创新与技能学分的基本概念和管理模式,设计和开发了基于校园网络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高校应根据教务管理系统实施情况引进或开发适应本校管理特点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

关键词:创新与技能学分;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49-03

新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生存的能力,创新学分的设置能激励学生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实践活动。[1-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少数高校建立了创新学分制度,到本世纪初,国内高校大范围内开始了推广与实施。[3-4]湖南科技大学作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不仅进行了创新学分的研究与探索,同时,将创新学分制度推广实施为创新与技能学分制度,并在教学管理信息化长期探索与实践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应用效果良好。

一、创新与技能学分

湖南科技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与技能学分。创新与技能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参加课外创新活动或技能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经学校认定后被记入学生课程成绩档案的学分。创新学分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技能学分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

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认定标准为每项1.5学分,同一项成果不重复计算学分。学生获得的创新与技能学分可免修同等学分的公共选修课,但免修公共选修课程学分不超过4.5个学分。也就是说,创新与技能学分的获得最多只能免修部分公选课,这是为了保证学生必须进行必要的知识面拓展、了解不同学科以优化知识结构。

二、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

要进行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请和认定,必须首先确定创新与技能学分的认定项目,也就是说,必须先设置好哪些项目可以认定为创新与技能学分。因此,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管理主要涉及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项目的管理和创新与技能学分申报管理。创新与技能学分的主要管理环节如图1所示。

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项目的申报和审定,根据“宁缺毋滥,分批申报,分批审定,逐步放开”的原则,由各教学院申报、教务处组织审定,每学年进行一次。

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请与认定由学生本人申请、教学院初审并公示后,提交教务处核定。在教务处组织核定后,由各教学院对本学院学生的创新与技能学分进行归档。每学期集中进行一次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请和审核认定。为保证创新与技能学分的认定严肃性和有效性,学院必须将创新与技能学分审核结果公示2周,经公示无异议后方予以认定。

三、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根据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的主要环节,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模块、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项目管理模块、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模块、创新与技能学分审核认定模块、查询分析模块等。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由于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管理涉及学生和教学管理以及学工管理等多个部门,甚至涉及学生家长进行远程查询等,需要根据不同用户的管理和使用职能设置不同用户群。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用户信息、密码以及用户权限的管理,允许不同的使用者拥有不同的权限进行访问和操作。

认定项目管理模块包括认定项目的各类代码的管理与维护、认定项目的申报和教务处审核管理等功能。教学院通过该功能模块查询已有的认定项目、申报新的认定项目,教务处对基础代码进行维护、查询分析各类认定项目情况和审核教学院申报的新的认定项目。

在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管理模块中,学生可以查询本人已申请和获得的创新与技能学分情况,也可以进行新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和修改、取消等操作。学生班级用户还可以通过该功能模块查询分析本班学生获得和申请创新与技能学分情况,以便及时提醒本班同学及时申报。

创新与技能学分审核管理模块中,教学院用户可以查询分析本学院学生申请和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情况,并对学生申请情况进行初审、打印公示表、审核认定等操作。教务处用户可以查询分析全校学生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与认定情况,通过该模块对学院提交的审核结果进行核定,核定后自动进入学生电子档案,并发布最后核定结果。

查询统计功能模块可以对学生获得的创新与技能学分进行各类分析统计。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查询分析统计,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及时进行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总结取得的成效和今后进一步扩大推广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实现

湖南科技大学自2002年以来,一直推进和实施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10多年来的引进和自主开发,已经形成了培养方案制订与日常管理、教务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考务管理、教材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教学大纲管理、评教评学管理、社会考试报名管理、教师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综合性的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了教学信息公开。因此,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作为子系统集成在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中,共享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中用户管理、查询分析统计等许多管理功能,如图3-图6。

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运行4年多来,共设置了近200项认定项目,学生通过该系统申报并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3万多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论

高校实施创新与技能学分制度,对于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发展,各高校基本建立和实施了与本校教学管理相适应的教务管理系统,在实施和应用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时,应结合学校本身教务管理系统特点进行引进或开发,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实现教学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阮彩萍,章联军.论创新学分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2):12-15.

[2]华正伟,刘洁.创新学分制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趋势[J].辽宁教育研究,2006(5):82-84.

[3]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8,21(11):17-18.

[4]于兴武.哈尔滨工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1(3):52-53.

(编辑:王天鹏)endprint

摘 要:创新与技能学分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介绍了创新与技能学分的基本概念和管理模式,设计和开发了基于校园网络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高校应根据教务管理系统实施情况引进或开发适应本校管理特点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

关键词:创新与技能学分;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49-03

新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生存的能力,创新学分的设置能激励学生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实践活动。[1-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少数高校建立了创新学分制度,到本世纪初,国内高校大范围内开始了推广与实施。[3-4]湖南科技大学作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不仅进行了创新学分的研究与探索,同时,将创新学分制度推广实施为创新与技能学分制度,并在教学管理信息化长期探索与实践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应用效果良好。

一、创新与技能学分

湖南科技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与技能学分。创新与技能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参加课外创新活动或技能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经学校认定后被记入学生课程成绩档案的学分。创新学分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技能学分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

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认定标准为每项1.5学分,同一项成果不重复计算学分。学生获得的创新与技能学分可免修同等学分的公共选修课,但免修公共选修课程学分不超过4.5个学分。也就是说,创新与技能学分的获得最多只能免修部分公选课,这是为了保证学生必须进行必要的知识面拓展、了解不同学科以优化知识结构。

二、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

要进行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请和认定,必须首先确定创新与技能学分的认定项目,也就是说,必须先设置好哪些项目可以认定为创新与技能学分。因此,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管理主要涉及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项目的管理和创新与技能学分申报管理。创新与技能学分的主要管理环节如图1所示。

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项目的申报和审定,根据“宁缺毋滥,分批申报,分批审定,逐步放开”的原则,由各教学院申报、教务处组织审定,每学年进行一次。

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请与认定由学生本人申请、教学院初审并公示后,提交教务处核定。在教务处组织核定后,由各教学院对本学院学生的创新与技能学分进行归档。每学期集中进行一次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请和审核认定。为保证创新与技能学分的认定严肃性和有效性,学院必须将创新与技能学分审核结果公示2周,经公示无异议后方予以认定。

三、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根据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的主要环节,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模块、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项目管理模块、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模块、创新与技能学分审核认定模块、查询分析模块等。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由于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管理涉及学生和教学管理以及学工管理等多个部门,甚至涉及学生家长进行远程查询等,需要根据不同用户的管理和使用职能设置不同用户群。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用户信息、密码以及用户权限的管理,允许不同的使用者拥有不同的权限进行访问和操作。

认定项目管理模块包括认定项目的各类代码的管理与维护、认定项目的申报和教务处审核管理等功能。教学院通过该功能模块查询已有的认定项目、申报新的认定项目,教务处对基础代码进行维护、查询分析各类认定项目情况和审核教学院申报的新的认定项目。

在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管理模块中,学生可以查询本人已申请和获得的创新与技能学分情况,也可以进行新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和修改、取消等操作。学生班级用户还可以通过该功能模块查询分析本班学生获得和申请创新与技能学分情况,以便及时提醒本班同学及时申报。

创新与技能学分审核管理模块中,教学院用户可以查询分析本学院学生申请和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情况,并对学生申请情况进行初审、打印公示表、审核认定等操作。教务处用户可以查询分析全校学生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与认定情况,通过该模块对学院提交的审核结果进行核定,核定后自动进入学生电子档案,并发布最后核定结果。

查询统计功能模块可以对学生获得的创新与技能学分进行各类分析统计。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查询分析统计,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及时进行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总结取得的成效和今后进一步扩大推广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实现

湖南科技大学自2002年以来,一直推进和实施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10多年来的引进和自主开发,已经形成了培养方案制订与日常管理、教务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考务管理、教材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教学大纲管理、评教评学管理、社会考试报名管理、教师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综合性的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了教学信息公开。因此,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作为子系统集成在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中,共享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中用户管理、查询分析统计等许多管理功能,如图3-图6。

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运行4年多来,共设置了近200项认定项目,学生通过该系统申报并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3万多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论

高校实施创新与技能学分制度,对于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发展,各高校基本建立和实施了与本校教学管理相适应的教务管理系统,在实施和应用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时,应结合学校本身教务管理系统特点进行引进或开发,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实现教学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阮彩萍,章联军.论创新学分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2):12-15.

[2]华正伟,刘洁.创新学分制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趋势[J].辽宁教育研究,2006(5):82-84.

[3]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8,21(11):17-18.

[4]于兴武.哈尔滨工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1(3):52-53.

(编辑:王天鹏)endprint

摘 要:创新与技能学分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介绍了创新与技能学分的基本概念和管理模式,设计和开发了基于校园网络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高校应根据教务管理系统实施情况引进或开发适应本校管理特点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

关键词:创新与技能学分;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49-03

新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生存的能力,创新学分的设置能激励学生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实践活动。[1-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少数高校建立了创新学分制度,到本世纪初,国内高校大范围内开始了推广与实施。[3-4]湖南科技大学作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不仅进行了创新学分的研究与探索,同时,将创新学分制度推广实施为创新与技能学分制度,并在教学管理信息化长期探索与实践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应用效果良好。

一、创新与技能学分

湖南科技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与技能学分。创新与技能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参加课外创新活动或技能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经学校认定后被记入学生课程成绩档案的学分。创新学分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技能学分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

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认定标准为每项1.5学分,同一项成果不重复计算学分。学生获得的创新与技能学分可免修同等学分的公共选修课,但免修公共选修课程学分不超过4.5个学分。也就是说,创新与技能学分的获得最多只能免修部分公选课,这是为了保证学生必须进行必要的知识面拓展、了解不同学科以优化知识结构。

二、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

要进行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请和认定,必须首先确定创新与技能学分的认定项目,也就是说,必须先设置好哪些项目可以认定为创新与技能学分。因此,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管理主要涉及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项目的管理和创新与技能学分申报管理。创新与技能学分的主要管理环节如图1所示。

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项目的申报和审定,根据“宁缺毋滥,分批申报,分批审定,逐步放开”的原则,由各教学院申报、教务处组织审定,每学年进行一次。

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请与认定由学生本人申请、教学院初审并公示后,提交教务处核定。在教务处组织核定后,由各教学院对本学院学生的创新与技能学分进行归档。每学期集中进行一次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请和审核认定。为保证创新与技能学分的认定严肃性和有效性,学院必须将创新与技能学分审核结果公示2周,经公示无异议后方予以认定。

三、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根据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的主要环节,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模块、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项目管理模块、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模块、创新与技能学分审核认定模块、查询分析模块等。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由于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管理涉及学生和教学管理以及学工管理等多个部门,甚至涉及学生家长进行远程查询等,需要根据不同用户的管理和使用职能设置不同用户群。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用户信息、密码以及用户权限的管理,允许不同的使用者拥有不同的权限进行访问和操作。

认定项目管理模块包括认定项目的各类代码的管理与维护、认定项目的申报和教务处审核管理等功能。教学院通过该功能模块查询已有的认定项目、申报新的认定项目,教务处对基础代码进行维护、查询分析各类认定项目情况和审核教学院申报的新的认定项目。

在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管理模块中,学生可以查询本人已申请和获得的创新与技能学分情况,也可以进行新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和修改、取消等操作。学生班级用户还可以通过该功能模块查询分析本班学生获得和申请创新与技能学分情况,以便及时提醒本班同学及时申报。

创新与技能学分审核管理模块中,教学院用户可以查询分析本学院学生申请和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情况,并对学生申请情况进行初审、打印公示表、审核认定等操作。教务处用户可以查询分析全校学生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与认定情况,通过该模块对学院提交的审核结果进行核定,核定后自动进入学生电子档案,并发布最后核定结果。

查询统计功能模块可以对学生获得的创新与技能学分进行各类分析统计。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查询分析统计,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及时进行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总结取得的成效和今后进一步扩大推广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实现

湖南科技大学自2002年以来,一直推进和实施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10多年来的引进和自主开发,已经形成了培养方案制订与日常管理、教务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考务管理、教材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教学大纲管理、评教评学管理、社会考试报名管理、教师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综合性的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了教学信息公开。因此,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作为子系统集成在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中,共享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中用户管理、查询分析统计等许多管理功能,如图3-图6。

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运行4年多来,共设置了近200项认定项目,学生通过该系统申报并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3万多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论

高校实施创新与技能学分制度,对于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发展,各高校基本建立和实施了与本校教学管理相适应的教务管理系统,在实施和应用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时,应结合学校本身教务管理系统特点进行引进或开发,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实现教学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阮彩萍,章联军.论创新学分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2):12-15.

[2]华正伟,刘洁.创新学分制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趋势[J].辽宁教育研究,2006(5):82-84.

[3]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8,21(11):17-18.

[4]于兴武.哈尔滨工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1(3):52-53.

创新学分讲座报告 篇4

时 间:2014年11月24日(周一)晚上18:30 地 点:崇实会堂(黄家湖校区图书馆二楼)

11月24日(周一)晚上18:30,在崇实会堂成功召开了一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讲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当代年轻人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探索总结,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就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一、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当代年轻人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年轻人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二、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1)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西方一些信仰共产党的人士说:只要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阵地不丢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有希望。社会主义就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尽管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但是,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尤其是把我国的各级干部和青年一代作为腐蚀渗透的重点对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确保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性,一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认识到“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因为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2)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要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也会带来社会成员经济利益的多样化,进而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这种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样化的环境中,必须帮助大学生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和选择,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武装起来的远大理想。

3)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要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这将导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三、现阶段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的做法

1)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不能只建立在空洞的说教基础上,而是应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模式,让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在内化和升华中形成。

2)

“地要自己翻,苗要亲手裁,没有汗水洒,那有丰收来。”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身心到社会中去实践,去体会。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到革命老区和展览馆参观,通过对中国革命先辈们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具体的理解和感受,对中国革命的来之不易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认识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热情。

3)进一步加强教师理论修养,提高理论教育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站在理论的高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外部条件。加强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提供有力的外部条件。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座。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讲座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发挥名人的作用。吸引大学生的参与,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素养的提高。

5)传媒的舆论引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传媒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和舆论引导,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网站,积极唱响主旋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在大学生心中更坚定。

创新学分的管理规定 篇5

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学分:是指2010级教学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模块学生应修读的学分。总学分要求4-10学分。

学分认定项目包括:文学艺术比赛、体育比赛、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创业实践、社区服务、技能拓展、学术讲座。

贵州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申请表

块规定的最高线。

贵州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汇总表

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学院公章)

贵州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学分计算一览表(试行)

创新学分的管理规定 篇6

一、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2.《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3.《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4.《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5.《工业锅炉房常用设备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6.《简明通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7.《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主编:陆耀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8.《锅炉、水处理、热力工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主编:沈从周、游浩,2003年1月第一版。

9.《暖通空调常用数据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2月第二版。

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11.《燃气热力管道工程》,中国电力出版社,主编:董铁山,2005年6月第一版。

12.《实用供热、供燃气、管道工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主编:邵宗义,2005年5月第一版。

13.《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14.《简明建筑设备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

15.《暖通空调·动力》,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16.《高层建筑空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主编:柴紫娟。

17.《建筑通风空调工程设计图集》,机械工业出版社,主编:邵宗义,2006年1月第一版。

18.《简明空调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19.《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系统设计实例》,中国建材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20.《供热工程制图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二、土木施工教研室

1.《美国式精英打造》,作者:陈东,学林出版社。

2.《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赵强著,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3.《我的第一笔百万英镑》,汤米·肯恩著,赵静宜译,中国经济出版社。

4.《富布斯导师商学院》,梁凯恩著,企业管理出版社。

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

1.《新0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新疆建筑设计办公室,DBJT27-44。

2.《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3.《05-07 中小户型住宅方案选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4.《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6.《维护结构保温构造(ZL保温系统),新疆建筑设计办公室,DBJT/T27-56-05。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二版。

8.《建筑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

9.《住宅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

三、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

1.《路面管理系统原理》,潘玉利,人民交通出版社。

2.《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张超,人民交通出版社。

3.《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邓学军,人民交通出版社。

4.《实用桩基工程》,杨克己,人民交通出版社。

5.《桥梁施工及组织管理》,黄绳武,人民交通出版社。

6.《桥涵施工技术》,王常才,人民交通出版社。

7.《公路工程与造价》,陈明宪,人民交通出版社。

8.《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起破坏现象及预防》,沙庆林,人民交通出版社。

9.《沥青路面结构行为理论》,孙立军,人民交通出版社。

10.《高等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张起森,人民交通出版社。

11.《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改性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罗立峰,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2.《道路交通安全》,沈斐敏,机械工业出版社。

13.《国际工程管理概论》,刘尔烈,天津大学出版社。

14.《中国城市交通》,郑祖武,人民交通出版社。

15.《城市道路设计》,徐家钰,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6.《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文国玮,清华大学出版社。

17.《工程项目管理基础》,周建国,人民交通出版社。

18.《沥青路面施工与维修技术》,郝培文,人民交通出版社。

19.《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沈金安,人民交通出版社。

20.《改性沥青与SMA路面》,沈金安,人民交通出版社。

2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庞南生,人民交通出版社。

22.《公路工程合同管理》,原驰,人民交通出版社。

23.《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汤伟刚,人民交通出版社。

24.《路桥工程施工》,王首绪,人民交通出版社。

25.《桥梁与隧道工程》,颜东煌,人民交通出版社。

26.《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陈传德,人民交通出版社。

27.《公路工程安全管理》,张国志,人民交通出版社。

28.《公路工程质量管理》,袁剑波,人民交通出版社。

29.《公路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周直,人民交通出版社。

30.《公路工程造价编制与管理》,崔新媛,人民交通出版社。

四、测绘工程

1.《GPS测量操作与数据处理》,魏二虎、黄劲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6。

2.《数字高程模型》[M],李志林、朱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遥感图像数字处理》[M].丰茂森.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4.《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方法》[M].党安荣,王晓栋,陈晓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应用》[S].刘基余等,测绘出版社。

6.《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M].胡伍成、高成发,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0。

7.《MAPGIS地理信息系统使用手册数字制图篇》[Z],吴信才,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8.《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M],吴信才,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9.《GPS测绘》[M], 魏二虎、黄劲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0.《遥感图像的几何模式》[A],遥感应用的实践与创新[C],李树楷,北京:测绘出版社,1984。

11.文湘北,《测绘天地纵横——测绘知识300问答》,测绘出版社,2004。

12.《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实践》,倪金生,李琦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五、建筑学

1.《面向未来的绿色建筑》姚润明,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鄯善民居》 陈震东,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3.《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建筑设计新理念》,NTT城市开发公司,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建筑环境学》,朱颖心,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建筑百家言》,杨永生,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8.《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鲁道夫·阿恩海姆,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阿摩斯·拉普卜特,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0.《建筑美学》,罗杰·斯克鲁顿,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建筑识图》,孙沛平,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基础设计—综合造型基础》,谢大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3.《公共建筑设计基础》,鲍家声,南京工学院,1986。14.《建筑特种构造》,颜宏亮,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5.《建筑设计基础》,王崇杰,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6.《建筑形式美的原则》,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7.《景园规划与设计》,刘福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8.《人体尺度与室内空间》,龚锦,天津科技出版社,1987。19.《园林植物与应用》,李文敏,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0.《场地设计》,刘磊,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六、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1.《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城市系统》潘海啸,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城市空间设计》,夏祖华等,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4.《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陈秉刮,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5.《城市规划管理》,耿硫修,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7。

6.《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黄光宇等,科学出版社,2002。

7.《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沈清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壬景慧等,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9.《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0.《拼贴城市》,柯林·罗(美),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城市对外交通》,同济大学,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12.《道路型式与城市景观》,麦克卢斯基·丁,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3.《平面交叉口的规划与设计》,杨春华译,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4.《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夏南凯,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5.《场地设计》,刘磊,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16.《城市规划资料集(4)》,江苏规划院,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7.《城市规划资料集(6)》,北京规划院,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8.《城市规划资料集(3)》,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9.《走向城镇化》,浦善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0.《园林植物与应用》,李文敏,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建筑工程学院

2010年3月25日

创新学分的管理规定 篇7

学分制是人才教育模式的一种, 与导师制、班建制统称三大培养模式。所谓学分制, 是以选课制为基础, 以学分和绩点综合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一种弹性教学管理制度, 逐渐形成“按学年注册、按学分缴费、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模式。①具体来讲, 学分制具备以下本质特征:学生自由选课、强调因材施教、实行目标管理、实施弹性学制。②如此, 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 提升教师教学的效果;有利于规范收费制度, 缓解贫困生学费难题;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 缓解部分学生集中就业压力。可以说, 学分制改革在较大程度上可以突破学年制教学的弊端, 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 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危机显现。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历经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已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我国现行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培养结果出现了偏差, 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知识面覆盖较广, 但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操作能力较差;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出现了偏差, 目前培养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缺乏社会所需要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就业预期与实际的就业方向出现了偏差, 导致该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降低。③总之, 我国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出现了危机, 创新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 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大势所趋。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是富民强国之本。世界各国都纷纷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如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供了一份研究报告《创新美国:在竞争与变化的世界中繁荣》, 这份报告把培养下一代创新者作为国家的重要目标。我国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经济科技全球化竞争中拔得头筹,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必须大力构建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努力培养和造就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

(3) 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是适应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迫切需要。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普通高校招生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5万人, 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注重量的扩张, 更注重质的提升。面对扩招后出现的新矛盾和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新的战略决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高等教育生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在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经验和能力的新形势下,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迫切。

3 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 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学分制改革为基础, 构建“理论、能力、素质、创新”四位一体的“立体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④借鉴西方国家和我国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推进课程模式改革和教材更新建设;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加大对优势专业的投入, 逐渐从以社会科学为基础转向以工商管理为基础, 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和其他应用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积极探索研究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 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加强实景模拟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完善基于素质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学分制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为契机,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双语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优化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结构, 加强教学示范和教学观摩, 造就高水平教学团队;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研教改课题, 多出成果, 出高水平的成果。

(3) “主辅修制”和“校府工程”的实施。“主辅修制 (双学位教育) ”是探索跨学科组织教学模式, 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项教学改革措施。其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 跨一级或二级学科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 完成辅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主要课程学分, 经学校核准、颁发辅修本科专业证书。“校府合作”是近年来兴起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东北大学率先实践了“校府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的运行前提是学校与部分政府机关相关部门达成基本的合作意向, 政府机关同意接收学生实习。

(4) 学分制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改进。学分制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化评价的质的转变, 加强和深化对人的能力、学力和潜质的测评。通过专业课论文写作评价学习效果;通过专业实践评价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 现阶段进行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是一种有效提高高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质量和素质的教学管理手段, 对培养创新型的高级公共管理类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⑤当然, 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会一蹴而就, 需要我国高校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改革机制, 不断创新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这将为我国高校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⑥

注释

11 曾庆均, 石玲, 胥江河.探索学分制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工商大学学分制改革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25 (4) :151-153.

22 刘青.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及发展对策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5.

33 邱成岭.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适应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42 (1) :79-82.

44 胡新宇, 张道德, 杨光友, 张铮, 游达章.学分制下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 :44-45.

55 赵志国.基于学分制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 2008 (3) :31.

创新学分的管理规定 篇8

关键词:学分制;辅导员;书院制;区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61—02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采取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采用前苏联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使得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得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才人领域中呼声日盛,但学年制教学计划统得死,教学方法满堂灌,教学过程模式单一,忽视学生志趣和个人差异,知识面窄等弊端,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改变这种状况,建立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学分制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备受重视和推崇,我国高等院校在适应新的情况、顺应时代发展中,教学体制也逐渐由学年制向灵活多样的学分制转变。我院作为江苏省完全学分制重点改革院校,在近几年里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集合导师制和书院制的教育管理模式,取得了重要的改革成果,使得部分优秀的学生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本科教育,真正实现了弹性学分教育,这将对学分制的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分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倡学生知识结构多样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理念,该制度的实行要求改变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工作思路等。本文将就学分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完全学分制下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问题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只要修满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即可毕业,而不明确规定其修学的年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需求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自由安排学习进度,自由选择任课老师[1]。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的核心,并保证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是同时也给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辅导员工作难度加大。根据调查分析,完全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的典型问题大致如下:

1.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压力增大。以班级为载体组织学生活动的失效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当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能得到保证的主要因素。在学分制条件下,选课的差异导致一个班级的学生很难统一在同一时间、空间,要想完整地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几乎不可能,而辅导员面临管理幅度在200人左右的状况下,精力有限、时间也有限;另外,针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据调查问卷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有66.1%的学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是否真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否引发学生对当代问题的思考[2]。作为辅导员应该从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如工作、考研、恋爱等问题,对学生进行解惑,引导学生对时代的思考。

2.辅导员工作模式不再适应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根据对辅导员进行的调查发现,80%的辅导员表示,随着学分制的推行,无法将所有学生组织在同一时间、空间里开展班级工作。而因为无法开展班集体活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随着下降,数据显示90%的辅导员认为在推行学分制之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淡化[3]。大部分的辅导员表示,当前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纪律性明显较之学年制时要差,学生个体事件明显增多,管理的随机性大为增加。

3.辅导员难以应对学分制下学生思想、观念的差异化。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辨别是非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然而,学分制下,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从而导致思想、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这些多元化增加了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难度。

4.师生交流日益减少,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较低。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不仅是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谊的体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会推进工作的开展,而工作上结成愉悦的师生关系又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当前学分制下,由于选课的泛化导致了学生组织的涣散,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同时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场所超过82%在办公室和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关系淡化,学生对辅导员工作不认可。

二、学分制下改进辅导员工作的对策

为了使辅导员工作适应学分制改革,我院相应地采取了书院制的管理模式。把辅导员的办公地点搬到学生宿舍,深入学生群体,这不仅可以及时地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同时还可以拉近师生关系。下面仅从我在辅导员岗位上的一些经验,浅析辅导员工作改革的对策。

1.提升自身素质,改进工作方法。素质是基础,辅导员所面对的学生除过去家庭、性格等因素的差异之外,还由于学习差别所导致的思想多样化,这必然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程度。为此,辅导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人格修养等多方面,扩大知识面有利于辅导员解决学分制下学生成长的各种困惑,提高能力尤其是创新力是解决学分制下学生小个体事件的必然要求。方法是关键,学分制条件下,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行有差异的分层教育。主动接触学生,施行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从实施对象上看,需要鼓励优等生,并在学生中间为其树立威信,使他更优秀;同时主动接触成绩较差,或思想负担较重的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上主动提供帮助,使其不掉队和离群。从时间上看,需要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增加接触次数,辅助学生在学期初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学期末及时进入考试状态。为了保证学分制的顺利进行,我院多次聘请全国优秀辅导员来院开展讲座,并提供心理学方面的培训。

2.划分辅导员岗位,紧抓学生干部。学分制下,班级概念的弱化是必然的趋势,这显然对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要在此情形下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学生干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掌握学分制下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让每位学生干部联系负责几位普通学生,要求他们每月上交自己所联系同学的动态汇报,包括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快捷联系,了解相关学生的实时思想动态信息,将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个体事件。学院通过细化辅导员工作,把传统的年级辅导员改变为区域主管,使得每个辅导员分管不同工作,管理相应的学生会工作,这样确保辅导员同时掌握不同年级学生的信息,可以充分保障学生自治的有效性。我院把辅导员职责分为学业主管、社区主管、教育主管,分别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教育。这样可以细化辅导员工作,同时还可以贯穿不同年级,使得管理工作具有持续性。

3.推行宿舍办公,拉近师生距离。学分制条件下,改革现有学生公寓楼栋以年级划分的做法,建立以院系划片区的管理方式,专业和行政班级相对集中安排。学校降低学生工作重心,把学生工作的触角伸向学生宿舍;院系派出专职辅导员住进学生公寓,执行和落实学校和院系学生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具体负责社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从而在全校建立一个有形和无形、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立体体系,从管理方式上保证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4.开拓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交流。通过深入宿舍、社团和网络这三个阵地,可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生活、纪律、兴趣、特长与爱好,从而能正确引导、教育和帮助学生,也有助于辅导员改进工作。在学分制下,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平台更少,如何走进学生、有效交流就更显重要了。一方面,应该充分重视发挥宿舍功能。另一方面,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有60%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会经常性接触网络。辅导员建立的论坛、博客、QQ、飞信等网络平台在学生中得到普遍应用,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与学生分享一些心理,还可以发布消息,有助于打消学生与教师沟通的障碍、拉近师生距离。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往往愿意通过网络的方式与教师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更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4] 。

三、总结

学分制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辅导员作为学校管理的前线,应该主动适应学分制下学生管理的一些变化,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改进工作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以宿舍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干部管理,同时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辅导员工作途径的创新,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构建和谐校园。高校辅导员工作既是教育工作,也是管理工作,既要讲究科学还要讲究艺术。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坚持以生为本,贴近学生,分析新问题,探寻新思路,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梦稀,钟毅平.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8):85-86.

[2]赵庆典,李海鹏.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60-61.

[3]谢谷萍,肖轲.完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10,(6):66-67.

上一篇:一年级比多少的应用题下一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