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

2024-10-08

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精选9篇)

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 篇1

随着“质量工程”的深入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创新教育”正被广大高校予以空前关注,“创新学分”已由最初少数高校试点,发展为一大批高校都积极在培养计划中设立。作为一项鼓励学生创新的重大举措,“创新学分”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重要意义,为激励学生获取“创新学分”,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保障体系,其中“创新学分管理系统”是“创新学分”申报、认定与反馈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一、创新学分的含义

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身特长与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各项科研和实践活动,取得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成果,经学校组织专家评审认定后,所授予的学分[1]。

从定义看,“创新学分”有如下特点: (1) 创新性。要有开放性、有创新点,而非验证性、演示性; (2) 超出本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而非教学计划内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3) 有一定成果。成果既可是获奖或鉴定结果,也可是对经历过程的记载; (4) 经过认定。需通过规定程序将成果折算为相应学分。

二、设立创新学分的意义

(一)设立创新学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不能再仅仅培养专门人才,而应培养综合型T型人才。在创新学分的激励与鞭策下,学生不再只按计划被动学习,需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思考,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要。

(二)设立创新学分有利于广大师生形成新型教学观

大学是知识积累、整理、利用的重要基地,应肩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设立创新学分,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当前教育教学观的局限,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促进师生交互性发展,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2]。

(三)设立创新学分能有效推进学分制改革

设立创新学分,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创新意识等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凸现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明确要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发挥特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学分的设立有利于寻找学分制改革的新切入点[3]。

三、创新学分及其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

(1)外延广泛。涉及科研、教学、技能、实践等多个领域。

(2)获取途径多样。参加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参加教学竞赛、技能考核、学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多种渠道均可获取;随着创新学分认定工作地不断推进,获取创新学分的途径将越来越多。

(3)认定主体多元。创新学分的认定并不局限于少数人,根据项目属性,分别由不同主体认定,比如: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可由学院科研秘书负责认定;技能考核、实践活动可由实践秘书负责;大学英语考试、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由教务员汇总;社团活动等由分团委书记负责;而对种类繁多的科研或教学项目,则由项目的主持教师负责。

(4)评价标准多样。课程成绩,一般只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套标准;而不同序列的创新项目则各有一套认定体系,如:科研获奖分为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和校级一、二等奖;学术论文可细分为核心期刊第一作者、核心期刊非第一作者,非核心期刊第一作者、非核心期刊非第一作者等;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可分为中级、高级等。

正因为创新学分的认定涉及人员众多、细节繁杂、管理人员需进行的操作烦琐,亟需一套较为完善的创新学分管理系统协助保障其实施。

四、创新学分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4]

(一)系统功能模块

创新学分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总体上分为:项目归类、学生申报、学分认定、学分记载和各类查询等。各功能模块主要如图1所示。

(二)系统需处理的各项业务

创新学分的认定总体分为四阶段: (1) 设立申请项目; (2) 学生申报并提交相关材料; (3) 根据材料进行认定; (4) 将创新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总表,并在毕业审核时进行专门的创新学分审核。除四阶段外,还有一项较为重要的事项:在每学期开学初、每次创新学分集中认定后,以及每届学生临近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查询每名学生创新学分的获取情况,并督促尚未完成者及时参与相关活动、尽早申报。

创新学分申报与认定的各项业务中,有以下关键环节。

1. 确定申报学生名单

学生名单由两种方式确定: (1) 学生报名、教师确认; (2) 教师邀请学生、学生确认。

师生双方先申请、对方再确认的报名状态如图2所示。

图2中,师生双方状态均为“Y”时,该生确定参与该项目;学生或教师任一方状态为“N”,该生不参加该项目;学生或教师一方为“Y”、另一方为“空”的,状态为“空”,即尚无最终结果。

“双方确认”从源头上保证了参与认定的学生名单准确无误,避免了学生误差诱发后续纠纷;但“双方确认”也使申请、申报周期较长,准确性与高效率难以同时兼顾。

2. 学分认定

包括:教师根据支撑材料评定等第→学院复核并发布认定结果→学生查看。

其关键是为不同类型的项目找到对应的等第评价体系,根据等第确定应给的学分。

为避免不同类型的等第标准互相干扰,需按相关规定,先将“不同类别、不同栏目的项目所对应的等第和学分”在系统中预先设置;教师在认定时,系统直接根据类别与栏目提供可供评定的等第,教师选取等第后,自动确定学分。

以某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例,其学分认定如图3所示。

根据项目的“类别”和“栏目”,系统提供了预设的“等第”和“学分”供教师选择;教师一旦选定,就按教师所选确定“等第”和“学分”。

系统设置与学校规定保持高度一致,保障了标准实施的规范性。

3. 毕业审核

我校规定“公共基础模块中设12学分的公共选修课,其中2学分作为创新学分”。据此,在对学生进行毕业审核时,需同时审核:

(1)公共选修课学分总共是否已满12学分;

(2)创新学分是否已满2学分。

仅当学生公共选修课满12学分、且创新学分满2时,才有毕业资格;若公共选修课未满12学分、或创新学分未满2,均未达到毕业所需学分要求。

4. 查询

为方便学院分级、分层进行督促与提醒,以便学院及时掌握各班创新学分获得的概况,各班级及时了解班中每个学生的创新学分情况,需提供给各班级:每生《创新学分一览表》、《创新学分未满学生名单》、每生《创新学分项目一览表》;提供给各学院:《各班创新学分未满学生汇总表》、每生《创新学分一览表》,以期提前做好激励和预警。

(三)主要数据库

主要数据库包括:项目类型库、学生申请项目库、各类项目认定标准库和创新学分记载库等。各数据库主要存储的信息及相互间联系如图4所示。

五、系统特征

(一)对现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干扰最小

(1)尽管创新项目众多、形式层出不穷,但最终只记载学分和绩点,对现有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其他课程的成绩影响都是最小的;

(2)创新项目类别、具体栏目都另辟专区记载,不会干扰其他课程。

(二)管理流程规范

(1)创新项目在教师提出后,需学院、教务处双重审核;

(2)报名需师生双方互相确认;

(3)认定需教师提交、学院确认发布;

(4)班级、学院分别可就学分、项目进行查验。

上述各项“确认”“查验”确保了整个流程始终受到多层面的监控。

(三)适当分工,分层管理

(1)在项目归类、报名阶段,通过教师填报、学院复核、师生双方互相确认名单,避免了项目归类不准、学生随意乱报;

(2)在学分认定阶段,赋予学院查各班概况的权利,为各班级提供查每个学生获取学分、认定项目的便利,学院与班级分工,分层做好管理、提醒与督促。

六、结语

“创新学分”的设立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校情,制订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同时更需一套信息管理系统保障其实施。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模式可选择,我们所试点的“创新学分”管理系统,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对各环节的相互监管,且尽量减少对教务信息系统已有的成绩、课程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体现学生参与的创新项目、获取的“创新学分”,能充分保障“创新学分”改革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1⑾:17.

[2]谢庆良, 沈爱琴.建立“创新”学分的构想[J].江苏高教, 1999⑷:50.

[3]邹平辉.创新学分:学分制改革的新视野[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6⑵:135-136.

[4]吴琼, 张养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⑵:52-53.

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 篇2

时 间:2014年11月24日(周一)晚上18:30 地 点:崇实会堂(黄家湖校区图书馆二楼)

11月24日(周一)晚上18:30,在崇实会堂成功召开了一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讲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当代年轻人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探索总结,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就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一、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当代年轻人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年轻人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二、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1)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西方一些信仰共产党的人士说:只要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阵地不丢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有希望。社会主义就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尽管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但是,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尤其是把我国的各级干部和青年一代作为腐蚀渗透的重点对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确保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性,一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认识到“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因为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2)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要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也会带来社会成员经济利益的多样化,进而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这种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样化的环境中,必须帮助大学生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和选择,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武装起来的远大理想。

3)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要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这将导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三、现阶段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的做法

1)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不能只建立在空洞的说教基础上,而是应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模式,让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在内化和升华中形成。

2)

“地要自己翻,苗要亲手裁,没有汗水洒,那有丰收来。”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身心到社会中去实践,去体会。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到革命老区和展览馆参观,通过对中国革命先辈们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具体的理解和感受,对中国革命的来之不易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认识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热情。

3)进一步加强教师理论修养,提高理论教育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站在理论的高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外部条件。加强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提供有力的外部条件。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座。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讲座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发挥名人的作用。吸引大学生的参与,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素养的提高。

5)传媒的舆论引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传媒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和舆论引导,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网站,积极唱响主旋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在大学生心中更坚定。

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 篇3

关键词:学分制 自动排考 贪婪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7-0031-04

一、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已成为我国各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在该管理模式下,专业相同的学生选课也呈现多样性,这给教学管理带来一个极大难题,在考试安排上表现尤为突出。随着高校扩建和多校区格局普及,合理的学生考试时间安排、考场分配、监考安排等问题成为智能考务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基于学分制多校区环境下考试安排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并重点解决了学分制考试管理中三个核心难题:考试时间自动安排算法、考场自动安排算法、监考自动安排算法。基于学分制多校区环境下的考试编排系统目前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对高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C/S应用程序的使用对象主要是考务管理职能部门;Web服务器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在多校区环境下考务信息发布中起着重要作用;JBoss服务器协同完成排考子系统中需要的业务操作,分担Web的业务计算功能,在实际的应用中JBoss服务器完成复杂业务计算,Web服务器完成页面表现;防火墙用来保护数据服务器及服务器安全;照片代理服务器用来提供照片显示服务,为巡考提供考场学生抽查相片信息服务;身份认证服务器用来对用户使用本系统的合法性进行认证和分配权限。

1.系统流程

系统数据流图如图2所示。

系统流程如下:

(1)系统获取基础数据,如考试时间、教室信息、考生数据、考试课程和院系监考人数;

(2)系统根据给定的考试时间范围约束考试课程,采用本文设计的算法,自动编排课程的考试时间,并保证同门考试课程在不同校区的考试时间一致;

(3)系统根据各校区的教室信息和规则自动编排考场;

(4)为编排好的课程进行监考人员编排及生成学生考试信息;

(5)学生考试信息发布,监考信息发布。

2.系统功能模块

根据学分制排考的业务需求,系统主要由以下功能模块组成:数据准备模块、考试编排模块、考务事务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如图3所示。

(1)数据准备模块

数据准备模块是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原始数据:考试时间、教室信息、考生数据、考试课程和院系监考人数。

考试时间设定的功能是根据用户设定考试开始和结束日期,每天三场次的考试时间段,生成时间段的场次号以及每场次的初始优先级。

教室信息设定的功能是录入或统计可用作考场的教室信息。

考生数据是从学生选课结果中获取的要参加排考课程的学生信息。

考试课程数据是从选课表中导出待排考学生选课数据。考试课程确认,如果本学期课程特别多,有些专业课考试可由院系安排,没必要由教务处安排统一考试,通过该模块确定需教务进行全校排考课程。

院系监考人数,院系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派出每场监考人数,即“监考教师人数”。院系对本部门教师要填写监考校区意向,填报了的可用于参加监考,因此可知“有地址人数”。

(2)考试编排模块

1)考试时间编排

考试时间编排窗口的功能是编排每门课程的考试时间,并使用同门课程在不同校区的考试时间保持一致。编排时间将根据教室使用率和最大冲突人数、课程优先数进行编排。主界面如图4所示。

“清除结果”:清除原有的编排结果。

“优先级设置”:设置排考课程的主考校区和课程排考优先级。优先数据小的在条件情况一样的情况下将优先参加排考。

“冲突检测”:可以显示手工指定排考时间的课程是否存在考试冲突的学生名单。

“编排”:在输入教室利用率和最大冲突人数后,进行自动编排考试时间。

“排考分析图”:在编排完时间后,可以查看各场次的排考人数分布情况。为排考合理性提供直观依据。

“场次数预测”:是预时间编排操作,为正式编排提供参考,以便做出合适调整。

2)考场编排

考场编排窗口的功能是编排各考试课程的考场。

设置考场优先参数:当楼栋的优先级设好后,同一栋数的教室的初始优先级按照楼栋和考场号优先级变为升序。可以通过修改优先级数改变其安排优先顺序。

考场编排原则:有“考场最少”和“班级相邻”。“考场最少”是指考场安排时最优先考虑尽可能产生最少考场人数碎片,以最先找到合适容量教室为原则,这样所用的考场将最少,安排监考人数较少,但有可能同一门课程分布在不同楼栋,不利于巡考。这个原则较适合在教室资源较为紧张时采用。“班级相邻”原则指尽可能考虑同一门课程安排在相互靠近的考场。效果是,由于不考虑产生考场人数碎片问题,使用考场较多,监考人数安排较多,同一课程在相互靠近的考场考试,利于巡考。这个原则适合用于教室资源丰富时。

3)监考编排

主要功能是对已排好的课程进行监考自动编排。自动编排原则有:第一监考为课程所在院系原则、任务量均摊原则、不超过每场次派出最多人数原则。编排结束后,院系可对监考进行微调,在未审核状态下各院系可以通过网上更换监考教师。审核通过后,院系就不能再申报监考教师了,但考务管理人员可以指定监考教师。

(3)考务事务和系统管理模块

1)考务事务管理主要是打印功能:试卷分发单打印和考试签到单打印。试卷分发单打印是将某个时间某门课程的考试学生人数打印,而考试签到单打印是将某个时间某门课程某考场的学生名单打印出来,打印考试学生抽查单是用于核对学生身份。

2)系统管理主要是完成以下三个功能:校区网上信息控制开关、设置工作学期和打印设置。

三、考试时间编排算法设计

在学分制下排考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学生考试冲突。大规模的考试中,如期末考试,涉及学生面广、课程多、考试时间短的情况下,求出没有学生考试冲突的解是十分困难的,它的排列组合相当大,耗时特别长。因此,如何把学生个人考试冲突人数减少到最少是排考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考场资源冲突。根据本校的考场信息资源,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室,减少教室的分配碎片,提高教室利用率,是考场安排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监考老师如何指派。根据学校的监考人员库,尽可能将监考任务平均分配出去,并要做到监考人员时间不冲突,监考任务平均分配。

以上问题的求解就是对三个公共资源的合理调度,因此我们尝试使用贪婪算法去研究和解决问题。

1.考试时间编排算法

在本系统中采用贪婪算法。贪婪法不追求最优解,不要回溯,只希望得到较为满意的解。虽然贪婪法不是对所有问题都能得到整体最优解,但对范围相当广泛的求最优解问题来说,它是一种最直接的算法设计技术,通过一系列局部最优的选择,即贪婪选择可以产生整体最优解。具体地说,通常所求问题的一个整体最优解,是从贪婪选择开始的,而且每作一步贪婪选择后,原问题可简化为一个规模更小的类似子问题,然后通过多步贪婪选择,最终可得到问题的一个整体最优解。

课程时间编排是排考系统的核心模块。排考算法主要在规定考试时间范围内和其他约束条件范围内,有效地合理组合各课程及考试时间,获得一个可以实施考试的解。按排列组合来做,将是一个耗时、耗计算的难题。如何快速求出一个有效解,是该算法的关键。在算法设计时涉及的要点有:

(1)考试最大容量:这个值不是所有考场座位数的总和。由于在一个考场安排时有可能会出现考场座位空闲的情况。因此,每个时间内的考试最大容量公式:

考试最大容量=考场座位数×座位使用率

座位使用率是一个经验值,一般会在0.8~1之间。

(2)允许冲突人数:在学分制选课情形下,要尽可能避免同一时间同一考生参加两门或多门考试的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当允许冲突人数为0时,将会使整个考试时间周期拉长,这有时在考试安排中是无法满足的。因此我们将允许冲突人数根据不同情况将其设置在一定范围之间的一个值。发生冲突的考生可在有冲突的考试时间选一门考试,其他冲突的考试科目可采用备份试卷进行缓考解决。

历年来应用效果如表1所示。

考试时间编排算法如图5所示。

2.考场编排算法

根据考试课程时间的编排结果,考试编排就是要合理解决某时间所安排课程的具体场地问题。有如下一些考虑因素:

(1)在考场足够多的情况下,相同课程尽可能安排在相近的考场内。这样的排法,便于课程巡考及考务管理。但这种算法容易造成尾数考生占用整个考场,降低了考场座位使用率。

(2)在考场有限的情况下,采用考场择优算法,根据课程人数,选取一个最合适且能安排该课程的考场。这样能充分提高座位使用率,但有可能会造成同门课程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考场中进行,不便于巡考等管理工作。

(3)为了充分提高考场座位使用率,还要有将尾数考场进行合并操作的功能。将某一时间的零散考生集中到同一考场中进行考试。

3.监考编排算法

在对监考人员自动编排时要解决的问题有:

(1)监考尽可能要派与开考课程相关的教师。

(2)监考人员编排应根据其所在校区,尽可能派该校区监考。在多校区模式下,避免监考人员跨校区奔波。

(3)尽可能将监考任务平摊给监考人员,不会出现个别人、个别院系监考任务过重的情况。

(4)监考编排算法满足监考的一般实际要求,对于一些监考的特殊要求,可以局部采用手工方式进行补充。

四、应用效果

江西财经大学自1994年实施完全学分制已有14年,在考务管理上积累了一些经验。考务管理系统多次更新。本系统是在学校扩建形成了多校区格局环境下产生,至今已运行4年多了,涉及3个校区,每次考试涵盖学生人数达1万多人。本系统广泛应用于期末考试、期中考试、补考考试、二专考试等各类考试安排,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系统通过对班级、学生、课程、考场、时间和监考老师等实体关系的分析,以贪婪算法为理论基础,较好地解决了考试时间、考场和监考人员安排问题,得到了一个近似最优的解决方案。基于学分制和多校区环境下的考试安排智能化系统在国内外均属空白,因此该方案对高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聂小东.基于贪婪算法的排课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广东工业大学, 2006.

[3]韩承双,张春梅,王开友.自动排课系统迭代算法设计与实现[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5(3):52-56.

[4]赵晓庆,熊璋,方义.高校智能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11):102-105.

[5]李端明,李宇翔.学分制下排课的数据组织与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19).

[6]任虹灿,李世晨.学分制环境下学习预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10).

[7]胡世清,葛幸平.高校自动排考软件的优化设计[J].教育信息化,2001(3).

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 篇4

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 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 它集导师制、弹性学制等制度于一身, 是一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具有较完善竞争机制的教学管理制度[1]。完全学分制可以因材施教, 更好地服务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能够切实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足够的条件, 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完全学分制的特点

完全学分制不规定学生的修业年限, 学生可以以兴趣为导向, 自由选择所修课程及任课教师,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学年制相比, 完全学分制具有以下特点:

1.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完全学分制下,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 自主安排大学学习计划, 挑选修读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调动学习主动性, 又能优化知识结构、合理规划学业方向[2]。

2. 提高学习年限的灵活度。

完全学分制采用弹性学制, 允许学生因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及学习质量、个人计划、经济问题等因素提前或者延长毕业时间, 满足不同情况学生的不同要求[3]。

3. 更注重目标性管理。

在完全学分制下, 更注重目标考核和考试, 学生的学习质量主要通过学分绩点来衡量。只要考核通过或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 修满该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就可以毕业[4]。

4. 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在完全学分制下, 任课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授课程, 还要增强创新意识,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 充分展现人格魅力, 提高课堂吸引力, 避免因选课人数过少而停开课程甚至解聘[5]。

三、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直以来,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采用的是“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 年级抓班级”的工作模式[6]。实行完全学分制后, 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会发生重大转变, 也会遇到巨大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完全学分制下, 学生需要自己确定所修选课。由于学生对学科体系不了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原因, 容易随意选课或者盲目跟从他人选课等。此外, 在完全学分制下, 由于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容易导致学生过于看重学分、学习目标偏移等。

2. 课堂表现无人监督。

在完全学分制下, 同一自然班的同学将分散在不同的教室上课, 班干部无法全面、及时地督促班级同学, 辅导员和班主任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久而久之, 自制力较差的同学容易出现迟到早退、不听讲、旷课等现象, 老师和同学均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

3. 奖助评定标准难统一。

在完全学分制下, 同一自然班的同学所学课程不同, 难易程度不同, 任课教师的给分标准也不同, 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难以确保评价的公平性, 同时也缺乏可操作性。

4. 信息传递渠道弱化。

在学年制下, 学生管理工作以党团组织为纽带, 从学校党 (团) 委到学院 (系) 分党 (团) 委、专业学生党支部 (团总支) 到班级团支部, 形成自上而下的传达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完全学分制打破了学院、专业、年级、班级的界线, 打破了信息沟通渠道的格局, 使信息沟通遇到了巨大难题。

5. 集体概念弱化。

在完全学分制下, 原有的自然班级概念逐渐弱化, 每个人的课程安排不同, 难以在指定时间开展班级集体活动。

四、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

在完全学分制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观念更新、手段创新、载体换新的挑战, 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完全学分制为背景创新管理模式, 将学生群体维系的纽带由自然班级转向教学园区和宿舍园区。

1. 组建课程班班委会, 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学风建设体制。

完全学分制下, 自然班班委难以在课堂上发挥作用。建议每个课堂选举若干名负责人, 重点负责班级的课堂监督和学习质量工作。课程班级的班委会要协助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完成本班的课堂出勤、听讲态度和学习质量等工作, 并及时将相关情况向导师和辅导员传达。

2. 加强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在完全学分制下, 学生可以提前修满学分实现提前毕业, 也可因自主创业或其他原因放慢学习进度延迟毕业。因此, 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开设相应课程和讲座, 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 改进素质测评模式, 进一步完善奖惩体系。

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 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学生学习进度和难度各异成绩已难以真实反映学习效果和差异。自然班级概念淡化, 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成绩考核中班级同学互评和班级评定小组评估。因此, 评奖评优的标准、办法和途径等需要重新评估, 甚至需要重新制定。在完全学分制下,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指标应包括:学习成绩、课外活动、社团 (班级) 任职工作、个人进步奖励、其他特殊贡献等。也可设置体育奖学金、艺术奖学金、工作奖学金等多项专项奖学金, 鼓励学生全方面发展。

4. 拓展校园宣传平台,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园的宣传平台,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如:利用课堂休息时间, 在教室播放主旋律微视频;在校园内、宿舍区设立校园广播站, 通过广播的方式进行微党课的开展。变显性教学为隐性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 以此作为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5. 加强学生公寓社区化建设, 完善学生日常管理体系在完全学分制下班级观念弱化, 班级管理可能会出现多种问题。学生公寓社区作为学生的常居地, 应发挥管理和育人功能。宿舍区以学院为单位呈块状划分区域, 以宿舍楼、楼层为单位设立党、团组织, 以开展党、团活动。可在楼层、宿舍设立学习小组, 调节宿舍区学习氛围;可在宿舍区设立学生会办公室、活动室、咖啡厅等学生公共活动场所, 定期组织特色主题活动;可在宿舍区设立教师辅导室、心理咨询室, 改变“宿舍是旅舍”的局面, 使教育、活动、学习进宿舍, 充分发挥宿舍在日常管理和全面育人中的功能。

五、结语

完全学分制是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接轨的产物,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但是, 完全学分制的有效实施需要以教学管理改革和学生管理工作改革为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惧困难, 积极应对挑战, 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观念, 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晓明.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公寓分团委模式设想[J].中国商界, 2009, (186) .

[2]王蕊.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 2014, (2) .

[3]邹从清.论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德育创新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 (1) .

[4]卞海勇.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 2006, 10 (5) .

[5]赵艳红.完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3, 15 (4) .

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 篇5

1 医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 高专医学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高考录取率大幅上升, 随之而来的一个新问题即高专新生录取分数线大幅下移,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创新能力低, 主要表现在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和洞察力等。客观来说, 这些大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强的群体, 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与培养, 他们是具有创新潜能的。

2 学分制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核心, 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 学生享有较大学习自主权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说, 学分制是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基础平台, 只有实施学分制, 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才能将创新教育思想切实贯彻到具体教学实践中, 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分制推行的选课制、弹性学制等制度充分保障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使学生摆脱屈从和依赖心态,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 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学年制教育过程基本上采取“齐步走”的方法, 管得过多、过死, 强调共性, 扼杀个性, 不利于“人本位”思想的发扬。学分制不再以同一僵硬的模式来培养学生, 而是充分承认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 拓展个性发展空间, 这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由性、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学生不必再作分数的奴隶, 使学生能以广博的知识背景, 良好的文化素质, 较强的适应能力, 形成自己的最佳智能结构, 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因材施教, 不拘一格。学生来源不同, 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就不同;同一知识结构的学生, 其认知结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也有差别, 传统的教学以同一学制标准、相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完成学业, 取得相应的能力是极其困难的。实施学分制淡化了过程管理, 强调目标管理, 它允许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个性化、教材多样化, 因材施教, 不拘一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激发了教师的活力。学分制的实施, 教学活动已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变为教学过程的引路人和被学生选择的对象。教师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质量的高与低都由学生来评判, 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工作的动力和压力, 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

3 学分制管理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根据学校的实际, 我们以省级重点教改课题为契机, 从2005级开始试行以学年制为基础, 以选修制为前提的学年学分制, 这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的特性, 又吸收了学分制的优点。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 初步形成了以学分制教学管理为基础的高专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以医学检验专业为例进行介绍。

3.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当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上看待人才培养, 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素质提高、能力的加强放在首位, 使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的知识面, 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底蕴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阶梯式课程体系的建立

科学、完善的阶梯式课程体系是高专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3]。学校从实际出发, 积极推进课程结构及内容体系改革, 将加强基础和培养能力相结合, 着眼于学生思想、文化、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加强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开设有利于学生素质与能力提高的选修课程。

优化课程结构, 构建各级课程平台。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空间结构为主线,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 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 按照“突出主干课, 减少必修课, 加强实践课、丰富选修课”, 符合“必备、够用、实用、创新”的要求, 改革现有课程结构和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内容。包括校 (院) 级课程平台、系级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校 (院) 级课程平台是指公共课、基础课、全校 (院) 任选课;系级课程平台是指各专业共同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是指每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是指专业限选课。必修课占整个课程总课时数的80%左右, 选修课约占20%, 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由原来的1∶1.75调至1∶2.29, 基本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30%, 有4个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发展方向, 共开出65门选修课, 重视文理渗透。这基本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体现了专业课的针对性、实用性。

专业课程建设模块化。根据职业岗位要求, 课程内容实行模块化, 即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模块, 各模块有鲜明的目标, 相对独立, 可按多种方式组合应用。

3.3 突出高专医学检验教育特色,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

修订实践教学计划, 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在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开设一些综合性强的实验, 如生化的“肝功能检验”、“肾功能检验”;微检的“肠道杆菌”检验、“血标本细菌”检验等, 综合性实验项目达34.7%, 所开出的实验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与实用性, 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一是淡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界限, 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 如对有些检验技术的教学, 可采取先到医院见习或实践, 让学生先有一些感性认识后, 再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学习理论;有些则可把原来理论课的内容结合在实践课中上, 让学生边学习、边练习, 以增加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的培养模式, 使实验教学与临床相结合, 让学生进校后的第二年即接触临床 (临床见习暂定为一个月, 每天上午在医院见习, 下午回校上课) , 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不再空洞, 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开设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与预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着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医学检验专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临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优化调整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对实验教学的方法也进行了探索与改革,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等。以学生为中心, 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注重临床实践教学。系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负责对实验教学、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各环节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与检查, 及时掌握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状况, 对实践教学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从而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

推行了“室科合一”。将临床检验教研室与附院的检验科合二为一, 这不但有利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而且弥补了学校教学设备尤其是一些价格昂贵的大型仪器不足的缺陷, 避免了重复投资, 并解决了教学手段落后问题。

3.4 学籍管理制度

建立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内容, 选课的类型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 允许学生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

执行弹性学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制定为3-5年。

补考与重修制。学生每学期修读的课程经考试 (考核) 必须达到60分以上方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成绩不合格者, 学校给一次补考机会, 若还不合格, 必须进行重修, 成绩以补考及格成绩 (60分) 或重修实际成绩记载。学生因上课时间冲突等原因不能按时上课时, 可以申请免听课, 但必须参加实践环节的教学、阶段考试及期末考试。成绩管理实行学分绩点制, 采取计算平均学分绩点作为衡量标准。

3.5 加强师资培养

学校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师资培养制度, 鼓励教师积极改善自身知识结构, 鼓励教师多开课、开新课、开好课, 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提供保障。

3.6 构建新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指导教师制, 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选课与专业学习, 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二是实行“行政班级”与“学习班级”并存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便于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 同时又不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

3.7 实施教考分离,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

考试评分不应定在掌握现成结论的知识上, 而应定在衡量是否有知识迁移能力、有独立见解或创新上;要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把学生从分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了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 我们进行了大胆改革。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岗位实用操作技能、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是在考核方式选择上, 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如采用笔试、口试、答辩、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习操作等多形式多渠道进行考核, 并着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 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应用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 这些考不出的能力, 却恰是高专医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高专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起步较晚, 学分制固然有许多优点, 但各高校没有一个统一的学分制模式。因此, 高专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 积极推进学分制的改革, 努力探索适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切实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国臣.学分制与素质教育的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23 (5) :18-21.

[2]谭秀森.论全面学分制与大学生创新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2 (6) :89-91.

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 篇6

学分制是人才教育模式的一种, 与导师制、班建制统称三大培养模式。所谓学分制, 是以选课制为基础, 以学分和绩点综合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一种弹性教学管理制度, 逐渐形成“按学年注册、按学分缴费、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模式。①具体来讲, 学分制具备以下本质特征:学生自由选课、强调因材施教、实行目标管理、实施弹性学制。②如此, 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 提升教师教学的效果;有利于规范收费制度, 缓解贫困生学费难题;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 缓解部分学生集中就业压力。可以说, 学分制改革在较大程度上可以突破学年制教学的弊端, 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 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危机显现。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历经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已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我国现行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培养结果出现了偏差, 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知识面覆盖较广, 但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操作能力较差;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出现了偏差, 目前培养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缺乏社会所需要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就业预期与实际的就业方向出现了偏差, 导致该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降低。③总之, 我国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出现了危机, 创新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 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大势所趋。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是富民强国之本。世界各国都纷纷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如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供了一份研究报告《创新美国:在竞争与变化的世界中繁荣》, 这份报告把培养下一代创新者作为国家的重要目标。我国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经济科技全球化竞争中拔得头筹,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必须大力构建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努力培养和造就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

(3) 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是适应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迫切需要。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普通高校招生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5万人, 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注重量的扩张, 更注重质的提升。面对扩招后出现的新矛盾和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新的战略决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高等教育生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在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经验和能力的新形势下,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迫切。

3 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 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学分制改革为基础, 构建“理论、能力、素质、创新”四位一体的“立体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④借鉴西方国家和我国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推进课程模式改革和教材更新建设;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加大对优势专业的投入, 逐渐从以社会科学为基础转向以工商管理为基础, 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和其他应用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积极探索研究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 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加强实景模拟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完善基于素质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学分制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为契机,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双语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优化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结构, 加强教学示范和教学观摩, 造就高水平教学团队;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研教改课题, 多出成果, 出高水平的成果。

(3) “主辅修制”和“校府工程”的实施。“主辅修制 (双学位教育) ”是探索跨学科组织教学模式, 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项教学改革措施。其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 跨一级或二级学科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 完成辅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主要课程学分, 经学校核准、颁发辅修本科专业证书。“校府合作”是近年来兴起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东北大学率先实践了“校府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的运行前提是学校与部分政府机关相关部门达成基本的合作意向, 政府机关同意接收学生实习。

(4) 学分制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改进。学分制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化评价的质的转变, 加强和深化对人的能力、学力和潜质的测评。通过专业课论文写作评价学习效果;通过专业实践评价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 现阶段进行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是一种有效提高高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质量和素质的教学管理手段, 对培养创新型的高级公共管理类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⑤当然, 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会一蹴而就, 需要我国高校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改革机制, 不断创新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这将为我国高校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⑥

注释

11 曾庆均, 石玲, 胥江河.探索学分制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工商大学学分制改革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25 (4) :151-153.

22 刘青.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及发展对策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5.

33 邱成岭.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适应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42 (1) :79-82.

44 胡新宇, 张道德, 杨光友, 张铮, 游达章.学分制下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 :44-45.

55 赵志国.基于学分制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 2008 (3) :31.

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 篇7

目前,医院广泛应用HIS系统,而HIS软件厂商仅提高了基本功能模块供医院使用,其它行政和后勤等科室若借助HIS平台,必须自行开发模块并嵌入HIS框架内。此外,医院为提高各级临床科室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在职称晋升过程中要求申聘者修完规定的学分。如住院医师每年修完15学分(I类或II类),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每年修完I类10学分,II类15学分等。要规范庞大的医务工作者学分管理,若仅靠手工操作,这无疑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查询起来很不方便。为此,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科教科的指导下,提出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下基于Delphi技术的学分管理系统设计。该系统经嵌入HIS服务器,各客户端只需重新登录就可共享学分管理系统。随着临床科室终端应用的不断增多,任意一台电脑只要接入HIS网即可实现学分登记、学分查询和修改等操作,科教科可在线实时审核,终端零维护。由于客户端不需安装任何专门软件,系统升级和维护都只在服务器端进行,大大方便了后期的维护工作。学分管理是面向卫生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它既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卫生人力资料开发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对提高卫生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1]。

2 C/S架构原理

C/S架构下的应用系统部署在HIS服务器上,客户端通过局域网访问应用系统如图1所示。首先,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该请求可以包含各种请求数据;服务器待收到请求后,调用相应模块处理并执行SQL语句,最后将结果数据通过内网返回给客户端显示。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功能模块

学分管理系统分为四大功能模块:第一部分是信息录入模块,包括个人信息注册和继续教育内容登记,该模块是供临床医生客户端录入。第二部分是信息查询与修改模块,该模块也是供临床医生使用。第三部分信息维护模块,该模块是仅供科教科进行维护职工信息和继续教育内容。针对每位人员信息添加个人照片,这样在以后的维护工作中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化。同时可对每一次继续教育证书进行电子扫描,这样可以及时验证每一次学习的证书情况。此外,离职员工可及时清除个人档案,释放数据库空间。第四部分是信息审核模块,该模块供科教科对每位员工的个人信息和继续教育的内容进行审核,根据每位员工I、II类学习情况进行统计汇总。这样可方便科教科及时检查每位员工的学习情况。

3.2 系统开发环境

学分管理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客户端采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系统开发语言为Delphi 6[2],Delphi语言支持Adoquery和Adaotable控件,这样有利于实现C/S模式的数据库开发。后台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5网络数据库,SQL Server2005作为著名的大型数据库之一,具有管理简便、稳定性好、存取效率高等优点[3]。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3操作系统。

3.3 信息录入模块

信息录入模块包括个人信息注册和继续教育内容录入,该模块是供临床医生在客户端录入。其中个人信息模块中的职工院号是以登录HIS系统时自动读取HIS系统中的个人信息库。因此,个人信息只有合法的身份才能登录录入,其它任何人不可更改。当用户注册过个人信息后再次登录时,系统将自动读取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个人信息,这样无须再次录入,并锁住保存按钮功能,若需要修改个人信息,则可选择"修改后保存"按钮。继续教育内容当一条记录录入并保存后系统将自动进入下一条记录待录入。

3.4 查询与修改模块

该模块也是供临床医生使用。当学分内容录入完后,医生可自行登录系统查询某一段时间内学习的内容,同时可以进行适当修改并保存。

3.5 统计与审核模块

信息统计与审核模块,该模块供科教科对每位员工的个人信息和继续教育的内容进行查询、统计和审核,根据每位员工I、II类学习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并可导出到Excel文件中,这样可方便科教科及时检查每位员工的学习情况。如图2所示。

3.6 系统在HIS服务器上部署

系统结构设计完成后,要能过Build All Projects生成dll链接文件和入口函数名。其中dll文件写入图3所示中appName栏中,入口函数名写入FunName栏中,最后再在MenuCode栏中写入每个菜单中子项目执行的不同代码,再执行Menu2Sql即可将学分管理系统挂在HIS服务器上。

4 结束语

学分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医院HIS资源平台。通过在HIS服务器上接入学分系统,各客户端只需重新登录即可共享学分管理系统,大大方便了各级临床科室的医师进行学分登记、查询、修改。同时也为院科教科提供了统计、汇总、审核,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学分管理系统它在激励临床医生继续教育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全院工作效率,为医务人员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医院管理部门提供医务人员职称晋升管理的客观依据,有效地提高了医务人员对终身教育的重视性及参与度[4,5]。

参考文献

[1]贾立辉,张立波,王晓晨,张爽,李敬.卫生技术人员学术绩效量化管理模式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12):1302~1305.

[2]王瑜,余鹏.Delphi 6程序设计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郑阿奇.SQL Server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9.

[4]易学明.医学人才成长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1~2.

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 篇8

课外学分指在课堂教学之外, 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和自身学习需要,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是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 是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延伸。大学生课外学分统计信息系统通过在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利用校园一卡通签到, 系统高效、快捷的统计签到情况, 分配学分。此系统作为正常教学外的一个辅助工具, 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拓展知识、提高能力、接触社会、积累经验的平台。同时, 可以查看学生上课出勤情况, 老师上课情况, 还可以为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功能分析

大学生课外学分统计信息系统通过服务器端设置教室、终端、会议、项目等信息, 在教室运行客户端, 只有教室编号、终端编号、教室IP一一对应后, 才能下载会议, 然后, 学生通过读卡器刷校园卡签到, 客户端显示签到者姓名、学号、照片等信息。上传流水, 服务器端可以查看签到人数、签到时间等。

2.2 性能分析

大学生课外学分统计信息系统要安全性、兼容性、先进性达成统一;界面友好, 操作方便;数据信息安全, 统计准确;系统安装简单, 易于维护, 易于操作;同时, 系统连贯、易扩展、易升级。

3 系统设计

3.1 数据库设计

大学生课外学分信息统计系统, 主要有终端表 (Tterm) 、讲座表 (Tacol) 、签到记录 (Tcas) 、统计项目 (Titem) 、统计项目讲座关系表 (Trelation) 、统计结果表 (Tcoureslt) 和用户表 (Tuser) 七张表组成。

终端表:终端ID、教室编号、I P等

讲座表:讲座编号、名称、主讲人、教室编号等

签到记录:工学号、校园卡号、姓名、单位、签到时间、终端ID、教室编号、讲座编号等。

统计结果:工学号、次数、权重合计、项目编号等。

3.2 系统设计

本系统服务器端, 主要是设置管理, 如教室管理、终端管理、会议管理、项目管理、统计管理, 采用B/S模式, 通过浏览器可以方便地设置和查询各种信息、统计签到。客户端主要是运行程序、下载会议、刷卡签到、显示签到者信息、上传流水等。

4 系统模块与功能

经过需要分析和系统设计, 主要有终端管理、教室管理、项目管理、签到管理、讲座管理等模块, 具体功能主要有:

教室管理是实现对教室ID、教室名称、教室IP、教室地点的查询、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一间教室对应唯一教室ID、唯一IP。

终端管理是实现对终端ID、终端名称的查询、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一间教室对应一个终端号。

项目管理主要是对项目的查询、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一个项目中可以有好几个会议。

讲座管理主要是对讲座名称、主讲人、讲座主题图片、举办讲座的教室、时间、权重、说明等信息的管理。

签到管理主要是分别对讲座、项目、教室等条件的查询、统计。

5 系统实现与安装

本系统以Windows.NET为平台, 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工具, 选用易上手、安全性好、维护性好、跨平性的C#作为开发语言, 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 鉴于系统的特殊性, 结合B/S和C/S各自的特点, 采用混合模式, 同时, 考虑系统数据量大、易于查询、便于维护, 引用MVC (ModeView-Control) 模式, 数据处理主要集中于中间控制单元, 引用RFID技术, 开发读卡器与校园卡系统的对接程序, 利用RFID技术, 实现读卡器读取校园卡的信息。

本系统安装简单、方便, 只要将客户端拷入本地机, 安装.NET Framework2.0版本以上, 修改配置文件中的终端号、教室编号、COM端口号、教室IP四个参数, 运行程序后, 即可下载会议, 刷卡签到, 上传流水。

6 总结

目前, 该系统已投入使用, 运行效果良好, 操作简单, 界面友好, 系统信息安全、准确。教务处利用此系统开展了“双百案例课堂”活动, 通过刷校园卡签到, 改变了以往手工签到、手工点名的方式, 同时, 依据统计签到情况, 自动分配学分, 不仅提高了效率, 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 通过该系统拓展了大学生视野, 锻炼了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依据系统统计数据, 可以考核老师、教师出勤情况, 系统设置内容也为高校设置课程计划、调整培养方案, 指导大学生就业等工作提供参考。

系统虽然完成, 实现了预期的基本功能, 但并不完善, 对会议只能签到, 缺少签退。同时, 最后一名学生签到后, 签到者照片会一直在客户端显示。此外, 尽可能的与多媒体中控系统结合对接, 共用一个读卡器, 识别教师、学生身份, 实现签到或打开多媒体系统。

参考文献

[1]康博.C#高级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平, 贾化萍.C/S和B/S结合模式下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6, 14 (1) :50-53.

[3]曾登高..NET系统架构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4]薛华成.信息管理系统[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 篇9

一、系统结构选择与功能划分

教务管理系统软件结构设计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目前投入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结构主要有两种: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Client/Server, 简称C/S) 和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Browser/Server, 简称B/S) 。根据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功能复杂的特点, 设计人员在系统平台结构的选择上一般都会考虑C/S结构和B/S结构, 这两种结构都是采用数据集中、管理分散的运行方式, 符合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果单一地使用B/S结构或C/S结构都是不科学的, 因此哈尔滨商业大学在系统设计过程中, 考虑到B/S结构的灵活性和C/S结构的稳定性、成熟性, 最终确定采用C/S与B/S混合结构的设计方案[1]。

二、教务管理系统运行模式

哈尔滨商业大学是一所拥有多个校区、地理跨度较大的多学科大学。在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今天, 哈尔滨商业大学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 以加强高校教务管理职能、提高办公效率、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为目的, 逐步废除原有的单机版教务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Internet的开放性、互联性和校园网的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最大化, 学生和教师在任何地理范围内都可能通过Internet与系统进行链接, 完成所需业务操作, 实现资源共享[2]。运行模式拓扑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三、学分制模式下排课管理需求分析

排课管理是学校教务管理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十分复杂的管理工作之一。学分制模式的排课过程非常复杂, 首先要以教学任务为基础, 根据开课单位所聘的教师进行排课, 根据学分制要求, 每一条教学任务都会对应若干个拟任课教师, 这样一来系统在分配资源时就会占用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能否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也是评价排课软件的一个重要指标。

院部终端设计。排课管理系统设计涉及教学任务、班级、排课条件、教室类型和任课教师几个部分, 这几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编写排课算法之前要设置相关排课信息, 此操作由院部客户端完成, 主要设置的关键字有进程表、教室类型、特定时间选定等。

教务处功能设计。在整个宏观的程序设计中, 首先考虑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要想编写出智能的排课系统就要涉及到课程、班级、教师、周次/节次、教室等要素, 尽量满足各种特殊要求, 并要融合课表编排惯例, 如周次间一致性、隔天错节、合班一致性、教室一致性、指定教室类型、指定期望安排节或不期望安排节次、多节连上、单/双周搭配、前/后半学期接续等相关要素。

具体内容如下。

1.可人为地设置教学任务期望, 可任意在教学任务上设置约束条件, 教学任务的排课期望是指在自动排课时系统需要优先考虑的特殊要求, 如希望在星期一上课或者希望在上午上课等。如排课期望“固定”则表示一定要满足期望的要求, 无法满足固定期望时排课失败;如期望并非“固定”则在期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会选择其他方案。

2.可自动排课和手动排课, 对于大批次的教学任务可以使用自动排课进行, 对于特殊要求或不规则的课程可进行手动排课, 能够利用综合排课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比如调串课处理、代课处理、临时占用等。

3.具有综合查询功能, 比如查询排课结果、查询空教室、查询时间段内的教学任务等。

4.可以指定各种方式打印报表, 比如班级课表、教室课表、教师课表、全校课表、教室资源占用总表、学院教师上课总表等。

5.具有自动校验的功能, 比如按班级校验、按教师校验、按教室校验和综合校验等。

6.自动排课的时间不能过长, 要具有自动优化的性能, 实现通过Web网查询和打印课表的功能。

四、排课的过程设计实现

在设计教学管理系统中, 排课管理的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的核心, 为了能具体地描述排课过程, 首先在进行排课之前先定义课程单元Coursei, 其中每门课程对应着上课时间Timei、上课班级Classi、任课教师Teacheri和教室Roomi等属性集, 其中Course表示开设的课程, 下标i是表示该课程的第i个课时情况, 我们把课程表示成一个集合体{Course1, Course2, …, CourseN}, 在进行课程编排时, 我们把上课时间集合、上课班级集合、任课教师集合和教室集合作为容纳课程的容器, 把课程分成若干个课时并根据指定的向量 (Week、Day、Section) 进行分解, 其中表示Week周次, Day星期, Section节次。排课问题的实现就是将课时单元按照一定的约束规则安排到时间属性集合Class∩Teacher∩Room上, 这样就把一个复杂的排课问题归结为一个排列组合的问题[3,4]。

(一) 约束条件

排课问题之所以复杂源于排课时要满足大量的约束条件, 虽然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但大部分的约束条件相同, 一般由开设课程Course、上课班级Class、任课教师Teacher、教室Room和时间Time五个元素组成, 在进行排课时我们根据事先设定的约束条件查找课程Course、上课班级Class、任课教师Teacher和教室Room, 然后进行相应的组合, 其约束条件大体上是Course+Class+Teacher+Room+Time的交集中的一个子集, 整个约束条件都可以用关系数据库构建, 每一个课时均要满足约束条件。

一般的约束条件可以分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类, 我们常见到的约束条件如下。

1.一个班级在同一天同一个时段不能安排两门课程。

2.一个教室在同一天同一个时段不能安排两门课程。

3.一个教师在同一天同一个时段不能安排两门课程。

4.教室的容量必须大于等于上课班级的人数。

5.一个班级不能在同一天重复上一门课程。

6.一个教师在一天内不能超过4节课程。

我们把1、2、3、4约束项称为硬约束, 如果这些约束没有生效, 会导致排课失败最终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所以我们在排课过程中一定要满足1、2、3、4约束项。我们把5、6约束项称为软约束, 如果这次约束没有生效, 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授课, 只能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所以我们也应该避免此约束项发生。

(二) 关键性求解

在整个排课过程中求解的目的就在于能够在满足各种约束条件的基础上, 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整个排课过程中要想求出最优解, 一般会列出所有解, 从中选出最优的解, 但往往程序在求解过程中求得的解并不能代表它的最优解, 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组合解才是我们要求的最优解。所以我们进行排课算法的研究时均以求得最优解为最终目的。

在设计算法时一般利用资源分配的思想, 把排课问题看成是需求者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和避免资源冲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分步完成的, 出现冲突及时调整, 分步回溯;如发现资源不足可及时终止返回重新调整参数和约束。在资源分配时先求得反映需求者对资源的需求量的需求联合, 再进行资源分配。在实际算法中一般采用以下策略。

1.人数优先策略, 上课人数多的课程优先于人数少的课程, 避免由于先排单个班级而导制的合班课没有空闲时间Class1∩Class1∩Class1∩……∩ClassN=0。

2.课程优先策略, 是指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 先排课程跨度大的课程, 避免先排跨度小的课程所造成的零碎化。

排课算法描述如下。

1.检测系统资源是否充足。包括检测排课信息和检查系统信息两个方面。

2.根据优先性规则, 查找教学任务对教学班的优先级排序, 对优先教学班进行排课。

3.寻找教学班和任课教师的共有空闲区, 即对教学班和任课教师取时间属性的交集。

4.分配教室。对教学班、任课教师和教室的空闲时间取交集。

5.校验并生成排课结果, 并将排课结果写入数据库中。

由于自动排课在实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有些教师对排课时间和地点有要求, 只能排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内, 这样类似的问题自动排课很难解决, 为了满足用户这一需求, 在自动排课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了手工排课, 手工排课比自动排课更具有灵活性, 可以随时对特殊的任务进行处理。

基于学分制下的排课管理系统除了实现原手工系统的功能外, 还增加了新的功能, 保证了数据处理的一致性和及时性, 程序运行至今, 大大地降低了教务工作的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地域分散、多种管理系统并存的特点, 使教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特别是实行学分制的院校, 教务管理工作就变的更加困难, 对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并将其视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工作, 本文以哈尔滨商业大学教务管理系统为例, 详细阐述了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教务管理,排课管理,学分制

参考文献

[1]易京容, 陈志刚.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系统工程, 2002, (2) .

[2]季久峰, 李志.ASP NET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56-57.

[3]张键.基于图论的高校排课系统实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 .

上一篇:工程结构损伤下一篇:刑事诉讼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