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

2024-12-02

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精选4篇)

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 篇1

随着教学制度的深入改革, 学分制已逐渐替代传统学年制的传统地位。传统的学年制坚持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 而忽视了对人才个性的发展。由于新时代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逐渐成为各大高校共同推崇的教学理念, 因此学分制顺应时代潮流逆袭而来。我国高校的现行教育制度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 即学分制与学年制结合的“伪学分制”。我国的学分体制不仅继承了学年制计划教学, 专业层次分明, 而且吸取了学分制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灵活多变, 学习自由的优点。同时我校为了顺应新时代学分制的发展要求, 也进行了教育教学变革。比如:启动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构建以大类招生为前提, 选课制为基础, 探索导师制、书院制为两翼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新机制, 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计划, 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精英化培养机制, 实现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的分离, 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因此, 为了适应具有我校鲜明特色学分制的具体要求, 我国高校学籍管理档案在管理方面转变了思想, 拓宽了发展思路, 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变革。

一、学分制视域下的高校学籍档案在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高校学籍档案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期间的各种考核与奖惩制度阶段性总结。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多元化发展, 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出特色鲜明, 主题明确的时代特征。作为高校学生就业的主要凭证, 高校学籍档案在就业信息采集方面的利用频率逐年升高。从而, 现阶段施行的高校学籍管理档案在管理方面也凸显出了一系列问题。

1.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不集中, 各种档案的调取工作难以同时进行。

高校学籍档案来源于不同的学校分支, 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最终的整合与管理工作。每个部门的小型数据库累加起来不仅不会构成一个大型数据库, 而且会增加数据的冗余度, 导致管理者调取某学籍档案时, 花费更多的精力, 毫无疑问过多的重复劳动大大降低了学籍档案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这种部门的分块管理必然会导致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浪费, 更不用说学籍档案信息的整体修改与集中调取了[1]98。

2. 信息存储形式单一, 不利于档案的永久保存。

高校学籍档案一般为纸质材料存储, 档案记录采用铅笔填写, 加之字迹不清, 长期存放这样的学生学籍档案资料必然造成信息的流失。此外, 有些高校普遍采用了电子信息存储的方法来更好的记录学生信息, 但是由于学籍管理部门缺乏一定的管理专业知识, 从而导致学生学籍信息并未随着学生转学, 奖惩等多方面的改变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新。此外, 由于学籍档案管理员的个人工作态度问题引起的学生信息录入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大高校的录取名额也在逐年递增, 越来越多的学生学籍档案的建立无疑阻碍了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比如:调取某高校某男同学的学籍档案材料。但是通过查阅电子档案得到两个张三的材料, 由此可知该校由于录取人数太多导致存在两个相同名字的学生。为了准确获取某男的具体学籍档案, 必须调取两名学生的具体入学及毕业日期等, 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度。

3.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员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

很长时间以来, 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被很多人忽略, 那种把学籍管理工作仅仅作为资料的存储, 装订与修改的错误观点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难以动摇。的确, 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没有教师讲课的忙碌, 没有辅导员老师设身处地关心学生生活的不辞劳苦, 但学籍档案管理人员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水平, 如利用高校学籍档案管理软件来进行数据的准确录入, 更新学籍信息资源, 优化档案信息的存储方法等。此外, 由于高校的扩招及高校对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些都使得各大高校对学籍档案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匮乏。资金额匮乏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捉襟见肘[2]123。

二、关于加强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几点重要措施

1. 高校提高学籍档案管理意识, 规范学籍档案管理方法。

长久以来, 高校缺乏对学籍档案的管理意识, 认为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只是学校后勤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 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冗杂, 耗时及服务性质, 导致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怠慢、消极态度的产生。这些都导致了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流动性, 因此, 高校应加强学籍档案管理意识。学籍档案管理不仅是学校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同时其产生的后期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学籍档案管理是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奖惩表现情况的综合, 这些在校表现侧面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及个人能力高低, 因此, 各大招聘机构以此作为高校学生就业的评价标注, 形成了一种服务社会的机制。可见, 档案管理工作的整理、核对、及时更新与完整保存成为了管理工作的重点。高校应完善档案管理服务机制, 起用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及高素质人才进行档案的集中管理工作, 改变以往档案由各部门分散管理, 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能力, 以至于档案调取工作犹如大海捞针, 过分冗杂琐碎, 无条理, 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准确性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新的学籍管理服务机制下, 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及科学管理知识, 档案的集中管理形成完全的集中问责机制, 一个档案管理核心机构负责对于档案的集中管理工作, 另下设多个管理分支, 比如:学籍档案管理机构, 成绩档案管理机构等等, 分别对学籍及成绩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工作, 分工明确, 任务清晰。这些机构隶属于档案管理的一部分, 对于平时的工作分工进行管理, 当档案调取时, 由档案管理核心机构集中进行调取, 同时管理分支机构对调取的信息加以监督并核对, 以增强信息的有效性及可信度。一旦信息出现错误, 可查找信息来源再次进行信息的核对与校正, 从而形成完整的问责机制, 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有条不紊, 高效有序的进行[3]98。

2. 加快高效学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传统的学籍档案存储方式为纸质材料的保存, 由于长期的堆放及存储的不当, 纸质的发黄, 丢失都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由于档案信息是完全人工所为, 字迹是否完整保存, 信息是否准确成为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防止客观因素导致的档案信息流失, 各大高校应该对电子学籍档案予以充分的重视, 加快电子学籍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进程。随着科学技术及网络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成了高效、准确的代名词。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网络信息多元化的需求。在这样的时代大潮流推动下, 学籍档案管理方法需要推陈出新, 电子学籍档案取代纸质的信息记录已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电子学籍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减少管理工作的复杂, 还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可行性与高效性。首先, 高效学籍档案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档案收集工作。高效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周期长, 工作任务繁杂等特点。因此, 高校应以学生入学的录取信息为依托, 建立电子档案, 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相关信息, 根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不断更新补充并完善具体学生信息,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可靠依据。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 开发一种高效的数据管理软件以便于信息的及时记录与更新, 提高档案管理的高效性与及时性。此外, 由于网络多层次化, 信息化带来的诸多弊端也会在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方面涌现出来。因此, 为了保证学生学籍档案安全性, 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文件分析及管理能力, 以防止学生学籍信息泄露等一系列不安全因素的产生。传统的纸质档案具有大量的数据, 在短时间内很难对信息进行定位, 而且只有管理者才会对学生信息具有使用及调取权利, 电子学籍档案突破了以往的界限, 利用互联网的高效调取及远程协助功能可以让管理者与用户同时对档案信息进行阅读[4]132。

3. 强化高校学籍档案的基础工作, 健全完善档案管理机制。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以学籍档案科学与规范化为前提的。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 需要对学籍档案建立目录及索引资料, 管理人员在对学生信息档案进行调取时只需对目录及索引进行扫描。此外, 学籍档案信息的广泛收集与核对, 文件的传递工作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规范化管理。只有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化, 规范化, 管理人员在工作室做到有理可依, 有据可循, 档案的管理工作才能顺利高效地进行。

4. 各大高校广泛开展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 增加学籍档案的社会利用价值。

学籍档案的各项管理工作最终在于其社会利用价值, 因此, 关于学籍档案的宣传工作应被各大高校予以高度重视, 使用户及社会用人单位充分认识到学籍档案的重要性。其次, 学籍相关管理人员应对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及收集, 开发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 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 同时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招聘优秀毕业生资源。

综上所述, 完善和确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制度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各大高校只有广泛宣传学籍档案的社会价值, 才能提高学籍档案的有效利用率, 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学生及社会单位。

参考文献

[1]陈少毅.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做好高校学籍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 2009, 5 (12) .

[2]曹红英.高校学籍档案管理问题探析[J].时代文学, 2010, 3 (3) .

[3]唐伟元.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J].宿州学院学报, 2008, 3 (2) .

[4]黄锦旺.谈谈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2008, 4 (2) .

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 篇2

(西师发[2005]129号)第一章

第一条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个性化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分制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全日制普通专科学生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四条

经我校录取的新生,持我校录取通知书和有关证件,按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同时缴纳各种费用。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向学校请假,并附有关证明,假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周。未经请假或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五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由所在学院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取消入学资格。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取消学籍。情节恶劣的,报请有关部门查究。

第六条

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医院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可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学校发给“保留入学资格一年证明”,并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离校手续,逾期不办理离校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的学生,可在下一学年开学前持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申请入学,由学校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经教务处批准后,随当年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

第七条

每学期开学时,学生须按规定时间由本人持学生证到所在学院办理注册手续。并依据学校收费标准,在规定的日期内交清应交款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对不积极申请贷款资助又不按期缴费者不予注册。因故不能如期注册者,需履行请假手续,否则以旷课论。未经请假,超过两周不注册者,按自动退学处理。学生证遗失者,由学院办公室开具证明,到教务处补办学生证后再行注册。

第三章

请假与考勤

第八条

学生应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因病或其它原因不能上课须事先办理请假手续,假满后办理销假手续。延长请假时间,须在假满前办理续假手续。学生请假需提出书面申请,病假应附学校医院证明,因公请假须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学生请假一般须由本人办理。学生一般不要请事假,一学期累计事假一般不得超过两周。

第九条 学生请假三天以内,由班主任批准;请假超过三天由班主任审核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学生请假手续均由学院办公室存查,学生一学期内请假累计超过一个月或超过该学期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时,应当报教务处备案,并按第十一条办理。学生外出实习、社会调查或从事其他集体活动,一般不得请假。确因特殊情况须请假者,由带队教师或有关负责人批准,并按有关规定办理请假手续。

第十条

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堂讲授、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社会调查、劳动、军事训练、形势政策教育、学校团体活动等,都要进行考勤。任课教师上课时应对学生进行考勤(可采取点名、抽查等方式),考勤情况要作为评定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按课程表规定的上课学时计算,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等,每天按8学时计算。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累计5次按旷课1学时计算。

第十一条

学生请假一月以上或一学期累计请假达到上课时间的三分之一(以校历为准)以上者,应予休学。某一门课程因请假缺课时数达到该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者,一般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考核,应予重修。公共体育课缺课(包括请假)四分之一者,成绩以不及格对待,须重修。

第十二条

学生在校期间(假期除外)无论何种原因出境,应如期返校并向所在学院报到,逾期两周以上(含两周)未返校报到者,按退学处理。

第十三条

凡未经请假或请假未获准、超假未办理续假手续者,均按旷课论处,具体按《西北师范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执行。

第四章

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十四条

学生须参加各门课程的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成绩及所得学分均载入学生成绩登记表并归档。

第十五条

学生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含期中考试、课堂讨论、作业、论文、出勤等)和期末考

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应为40%-50%,期末考试成绩占60%-50%。任课教师应当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课程的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第十六条

学校提倡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方式包括闭卷/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考试、课程论文等。课程考核方式可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由学院统筹确定。

第十七条

学生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记分制(优秀A、良好B、中等C、及格D、不及格F)评定,并实行学分绩点制以确定学生在学习质量上的差异,区别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第十八条 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根据出勤及学习情况综合评定。因患有疾病不能随班上体育课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和学校医院证明,所在学院签注意见,体育学院批准,报教务处备案,可修读体育保健课,并根据出勤及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大学体育课程按合格记载成绩和绩点。擅自缺课者按旷课论处。

第十九条

大学外语课程成绩、学分按《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大学外语课程考试、成绩与学分管理规定(试行)》办理。

第二十条

对于选修课,凡未选课或选课未选中者,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核,自行参加考核者不记成绩和学分。

第二十一条

学生考试作弊或旷考,该课程成绩记为零分。考试作弊者,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作弊或旷考课程不提供补考机会,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学院主管院长签注意见,报教务处批准后,方可给予一次性重修机会。

第二十二条

学生可修读学校认可的网络课程,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学生可以根据校际间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在他校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由教务处审核后予以承认。

第五章

免修、免听、重修、缓考

第二十四条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免修部分课程,每学期免修课程最高不超过6学分。学生免修课程必须于每学期选课前由本人提出申请,经任课教师考核同意,学院主管教学院长批准,并参加该课程的免修考试,成绩达到70分(含)以上,方可免修该门课程,学分和绩点按实际成绩记载。

公共必修课程、实践类课程不得申请免修。

第二十五条

学生课程选定后,可以免听部分课程,每学期免听课程最高不超过6学分。免听手续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办理,由本人提出申请,任课教师考核同意,学院主管教学院长批准,报教务处备案。已办理免听手续的学生,免听课程可全部或部分不听课,但必须参加考核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并要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

公共必修课程不得申请免听(重修课程上课时间冲突的除外)。实践类课程不得申请免听。

第二十六条

课程考核不及格者,可给予一次补考机会(作弊或旷考课程、大学体育课除外)。补考不及格者,必修课程(含核心课程)须重修,选修课程可重修也可另选,重修课程的考核成绩以实际得分记载。学生的某门课程考核及格并取得学分,但对所得成绩不满意也可申请重修,成绩以最高分记载。

第二十七条

因病或其他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课程考试的学生,须在考试前提出书面申请(因病缓考须有学校医院证明),由任课教师和学院主管院长签注意见,公共体育课缓考还需体育学院主管院长签注意见,在相关部门办理手续后,该课程可予缓考。公共必修课缓考在教务处办理,专业课缓考在学院办理。缓考考试成绩不及格者,或重修,或随同下一学期(学年)相同课程的考试进行补考。一般不准因事缓考。

第二十八条

毕业班学生毕业学期的课程考核不及格,安排一次毕业前补考。补考不及格者,按第五十三条办理。

第六章

休学与复学

第二十九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当休学:

1、经医院诊断停课治疗或疗养的时间超过一个学期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或因患传染病不宜过集体生活和继续学习者;

2、在一个学期内因请假缺课累计超过该学期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者;

3、因特殊原因本人申请或学校认为应当休学者。

第三十条

学生休学按下列规定办理:

1、学生休学一般以一年为限,因病经学校批准,可连续休学两年,但累计不得超过两年。休学期间不得申请复学。

2、学生休学,须填写“学生申请休学登记表”,并持有关证明,经学院主管领导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后,两周内办理完休学手续和离校手续,学校保留其学籍。

3、学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的待遇。

第三十一条

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者,学校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一年。

第三十二条

学生复学按下列规定办理:

1、因病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必须出示县级以上医院最近半个月内的体检康复证明,并经学校医院复查合格方可复学。

2、因其他原因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须提供所在地街道(乡)等单位开具的学生行为表现的证明,经学院审核,主管院长签署意见并报教务处批准后,方可办理复学。

3、休学期满要求复学者,一般应在学期开学后两周内持有关证明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经学院主管院长签署意见并报教务处批准后,由教务处开具报到单,学生持报到单办理相关手续。

4、学生在休学期间如有严重违法乱纪的,学校将取消其复学资格。

第三十三条

休学时间不计入在校学习时间,但累计在校时间。学校不对学生休学期间的行为与发生的事故负责。

第七章

转专业与转学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申请转专业、转学:

1、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或转学更能发挥其专长者;

2、学生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指定医院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或原学校学习、但尚能在本校或外校其它专业继续学习者;

3、学校因专业停招改招,休学期满的复学学生或保留入学资格一年的新生,不转专业或转学无法学习者;

4、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学校可适当调整部分学生的专业。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转专业:

1、本科三年级(含)以上者;

2、专科层次转入本科层次者;

3、音乐、美术、体育类专业的学生要求转入其他专业者(符合第三十四条第2款者除外);

4、无正当理由者。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转学:

1、取得学籍的新生入学未满一学期者;

2、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录取学校、由低学历层次学校转为高学历层次学校的;

3、本科三年级(含)以上者;

4、应予以退学者;

5、无正当理由者。

第三十七条

学生申请转专业,按下列办法办理:

1、学生要求在校内转专业,须由本人申请,经原专业所在学院研究同意转出、主管领导签署意见,拟转入专业所在学院研究同意接收、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学院内转专业只需经学生所在学院研究同意、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并符合学校有关转专业的规定(另行制定),教务处审核,报主管校长批准;

2、学生转专业只限一次;

3、被批准转专业并已办理手续者,不得申请转回。

第三十八条

学生申请转学按下列办法办理:

1、申请转出我校的学生,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所在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报教务处审核后,由申请者填写《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经主管校长批准后,加盖学校公章,报甘肃省教育厅或转入学校,同意后办理转学手续;

2、对申请转入我校的学生,在符合转学条件的前提下,由欲转入专业所在学院对其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后,提出能否转入的意见报教务处。对学院同意转入的学生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后报主管校长审批,同意后在《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加盖学校公章,待甘肃省教育厅同意后办理转学手续;

3、被批准转学并正在办理手续者,不得申请转回。

第八章

退学警告与退学

第三十九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计算学期平均学分(即学生自入学以来考核及格课程的累计学分数除以自入学以来累计学习的学期数)。学期平均学分每学期计算一次,出现学期平均学分不足12学分时给予退学警告。

因转专业或转学转入下一个年级学习的学生计算学期平均学分时,在校学习的学期数可以减少2学期;休学学期不计入学生在校学习的学期数。

第四十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退学:

1、累计四次退学警告后又达到退学警告的学生;

2、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的,或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或被学校取消复学资格的;

3、经学校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4、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5、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

6、本人申请退学的。

第四十一条

按照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规定进行处理,对学生不是一种处分。

第四十二条

学生退学事宜由学生所在学院提出报告并附有关材料,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送教务处审核后报校长会议研究决定。被退学的学生,学校将出具退学决定书并送达本人,无法送达的在校内公告视同送达。

第四十三条

学生退学的善后事宜,按下列规定办理:

1、退学的学生,必须在退学决定书送达或公告之日两周内办理离校手续,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2、退学的学生,逾期不办理离校手续,不发肄业证书。

3、退学的学生,不得申请复学。

第九章

奖励与处分

第四十四条

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按照学校有关奖励规定可授予各种荣誉称号或评定不同等级的奖学金;对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锻炼身体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五条

学生出现无故旷课、作弊等违纪行为,要按照《西北师范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纪律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五种。

第四十六条

对学生作出处分,学校将出具处分决定书并送达本人,无法送达的在校内公告视同送达。

第四十七条

开除学籍的学生,必须在处分决定书送达或公告之日一周内办理离校手续,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学校发给学习证明。逾期不办理离校手续者,学校不发给学习证明。

第四十八条

学生对学校退学处理或处分决定有异议,在接到学校退学决定书或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理或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学生如对学校的复查决定有异议,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逾期不再受理提出的申诉。

第十章

离校与出国

第四十九条

离校

学生退学、转学、毕业时须办理离校手续,并将学生证、校徽、借书证等分别交回教务处和有关部门注销。

第五十条

出国学习

l、属“双边协议项目”、我校与国外大学合作交流要求出国学习的学生,应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学院院长签署意见后报有关部门审批,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2、自费出国学习者若要求保留本校学籍,可准予为其保留学籍一年。超过一年而不办理复学手续者,取消学籍;

3、学校可为在校学习满一学年及其以上且通过课程考试的出国学习申请者出具学业成绩表;

4、己被获准出国的学生,应办理离校手续。

第十一章

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五十一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读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达到规定学分,德、智、体合格,即可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证书。

第五十二条

对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副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副修要求的学生,可发给副修专业毕业证书;对副修跨学科门类专业且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发给副修学士学位证书。

第五十三条

学生修业满四年未能修完或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按下列办法处理:

1、必修课程中有一门以上(含一门)虽经补考或重修仍未获得学分或漏修,作结业处理;

2、学生己取得的学分数超过总学分数的90%者,作结业处理;

3、对学满两年以上,已修合格的必修课程学分达到教学计划规定必修学分的60%,且已修合格的课程总学分达到80学分以上,经本人申请、学校审核、省教育厅批准可以发给本专业专科毕业证书;

4、对所取得的学分未达到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的90%(不含),但己达到总学分的25%及以上者,且学生本人不同意延长修业,则发给肄业证书;中途退学学生,在校学习一年以上,己取得的学分达到总学分的25%,发给肄业证书。

第五十四条

1、作结业处理的学生,可发给结业证书。其未修读课程或不及格课程应当向学院申请、经学院同意及教务处备案后以旁听方式学习,或以自修方式学习,参加学校组织的考核。考核合格后学分予以认可。

2、结业后一年内修满学分后,由学生本人申请,附由工作单位或家庭所在地街道(乡)等单位开具的一年行为表现证明,经学院主管院长审核,报教务处批准,换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一年内仍达不到要求或不申请的,学校不再受理换发毕业证书。

3、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不及格作结业处理的学生,结业后满一年时,可凭所在单位出具的工作及综合考核结果,向学校申请换发毕业证书。

第十二章

提前毕业、延长修业

第五十五条

提前毕业

1、拟提前一年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需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须于第二学年七月提出书面申请和课程修读计划,学院对其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及课程修读计划审核同意后,报教务处批准。

2、被批准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学籍列入毕业年级,由学院安排课程修读。届时达不到毕业要求,按结业生离校,不能换发毕业证书。提前毕业的学生在校修读时间不得少于3年。

3、提前毕业的学生可报考研究生,也可离校就业。

第五十六条

延长修业

1、学生修业满四年(不含休学时间)时,修读的学分未达到教学计划规定毕业总学分的90%者,应申请延长修业。不提出申请者,视为自动延长修业。

2、学生办理延长修业,须在毕业学期第一周内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院审核同意报教务处审核批准后,准予延长修业。

3、延长修业的学生,学籍列入下一年级,退选毕业论文,并随其他年级补修考核未通过的课程。同时,可随原所在班级参加毕业班毕业课程的考核。

4、学生延长修业,须按规定缴纳延长修业期间的有关费用。不按时缴费者,取消其延长修业资格,按有关规定作肄业或结业处理。

5、主修专业达到毕业条件,需继续攻读双学位或副修本科且已获得50%以上(含50%)副修学分者,可申请延长修业,具体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三章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5年9月1日起执行,原《西北师范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试行)》(西师发[2001]123号)同时废止。其他教学管理规定若与本条例不一致者,以本条例为准。

第五十八条

本条例由教务处负责解释与修订。

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 篇3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用于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三级用户根据其职能的不同对教务数据进行相应的管理, 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 将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 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 流畅。整个系统从入学报到注册、在校学籍、成绩管理到异动管理、毕业生审核等全过程实现学籍信息系统化管理。信息管理客户端主要是由学生信息系统模块、学籍信息管理模块两部分组成, 就这些模块要实现的具体功能来构建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出于对学籍管理系统数据安全性方面的考虑, 系统开发采用B/S和C/S两种模式 (图1) , B/S模式一般只允许数据表简单的读取, 对于关键数据表不提供数据更新服务, 甚至不允许访问, 用户只能对个人数据进行更新维护, 对于重要数据的维护则采用C/S模式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数据共享,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学校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

1 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 学籍管理采用全新的理念树立起新型的管理理念,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互动, 才可以加快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步伐。根据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 制定规范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 配合以学籍管理规章制度, 真正实现学籍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学籍管理工作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学籍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系统构建, 对发展高校教育, 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的发展, 健全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学籍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 (1) 学生学籍注册; (2) 学籍异动 (包括休学、复学、退学、转学、降级和转专业等) ; (3) 学生成绩考核与记载; (4) 学籍预警机制; (5) 毕业资格审核和学位资格审核。其中学籍预警机制起到了避免学籍异动, 减少学生降级、因成绩过差而退学, 以及不能顺利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核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和预警, 是学籍工作的重要环节。这里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学籍预警和毕业审核进行简要的分析。

1.1 学籍预警机制

学籍工作要“防患于未然”, 学籍管理中的成绩问题都是逐步产生的, 怎样在学生的学籍产生变动前介入干预和挽救机制, 是非常关键的, 由此我们学籍管理工作中有了学籍预警机制。建立学籍预警机制, 主要意义在于使学生本人及时知晓目前所属的学习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挽救措施;同时积极联动学生家长, 使其及时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异常情况, 通过家庭教育, 及时跟踪孩子思想状态并对其加强指导,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形成合力, 有效预防学生学业继续滑坡。简而言之, 就是在学籍异动之前, 把边缘状态下的学生拿出来进行成绩分析, 并通知学生和辅导员, 甚至家长, 使原先信息相对不通畅的学校管理方、学生、家长三方变得信息公开、透明, 做到对问题早发现, 从而形成一股合力, 共同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在校学习, 顺利毕业, 也降低了未来可能因学籍异动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与纠纷。

1.2 毕业审核工作

学生毕业离校之前, 学籍管理人员可根据学校有关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培养方案等设置毕业条件, 利用毕业资格审核对全体预毕业学生的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资格进行审核。通过毕业资格审核的处理可统计预毕业学生数、未达毕业标准学生数、预授予学位学生数、未达学位授予标准的学生数等信息, 并提供相关数据资料供学校各有关部门参考。学籍审核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 责任重大的工作, 是关系到学生是否有无毕业证、学位证的关键环节, 若审核有误, 后果是无法估计的。毕业预警系统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各环节的学习成绩进行审核和分析, 方便快捷地统计学生毕业和授学位资格审核的各种数据, 避免了手工审核易出错、耗时长的缺陷。具体实施可在选课系统中增加特殊选课模块功能, 与正常选课系统建立连接。在毕业资格审核时, 就不会出现再让审核人员确认其合理性, 不会出现学分统计有误, 更不会出现重修学分统计有误的情况, 进一步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在信息化系统的帮助下, 及时对学生的可能毕业情况进行分析、统计、预警。学籍管理人员通过信息系统、分析评价系统和政策实施三个流程完善毕业生预警系统, 改进和完善学分审核工作、信息系统平台, 系统构建高校毕业生学籍预警系统。

2 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教学管理软件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首先, 学校必须构建稳定的网络环境, 加强硬件设施的管理, 以保证系统网络运行稳定和数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次, 学籍系统管理软件开发是学籍管理工作信息化完善的关键, 应该做到切实分析、合理规划、游刃有余。目前, 由IT企业负责对教育信息系统进行开发, 然而, 学籍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关联性, 这些企业并不是很了解, 因此, 所开发的学籍管理软件很难适应本校的复杂背景, 因此就需要加强系统开发商、学籍管理系统应用者和学籍管理工作等各部门等多方配合, 对学籍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企业设计系统之前预先做好与学籍管理人员的深入沟通, 了解本校的学籍管理工作特点, 或者请本校计算机人员和学校学籍管理人员共同开发,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内容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使得系统功能更加人性、高效, 适应本校的学籍管理工作。

2.1 学籍预警系统

通过系统功能和信息化手段对学籍预警机制有相应的提醒和反馈, 能够更及时的让学生从信息系统中得知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可能发生的学籍变动。该系统的指标体系是依据学籍管理工作的要求, 结合科学的统计方法, 建立通畅的信息采集渠道, 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设置滚动提示是十分必要的, 力求醒目、直观的反馈达到预警区间的信息, 同时对预警区间做出解释。

具体的学籍预警管理环节分为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反馈、防范措施、执行监控等。如我们可以在学生成绩系统中通过C/S后台数据库技术对学生学分进行及时核算, 并列出目前所得学分和应该所得学分的差值, 一旦达到了需要学籍异动的差值就立刻用滚动提示标注出来, 甚至我们可以在快接近零界差值的时候就用滚动提示标注出来, 由B/S模式在网页平台显示, 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成绩, 立即调整状态投入正常的学习中来,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学籍变动。同时, 我们通过C/S模式在后台对学生数据进行学分审核, 梳理出与正常学生差10~18个学分的学生, 对这部分学生的学分情况和成绩情况进行逐个分析研究, 如有达到临界异动状态的学生, 立即与辅导员和学生本人联络, 关注其学习状态, 及时把学习困难的学生扶到正轨上来。

2.2毕业审核系统

每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都有完备、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列出了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修满的学分数, 课程数, 学分绩点数, 这些指数直观科学的衡量出学生的学习数量和质量, 达到这些定量要求, 才能达到基本的毕业标准。为了让高年级学生, 尤其是即将进入毕业班的学生更直观更密切的关注自己的准毕业情况, 我们在学籍管理系统中设计了毕业审核系统, 其中包括毕业预审和毕业资格审核两块, 通过C/S数据库技术和B/S网页平台的结合, 对学生的历年成绩情况进行毕业数据审核。实时将毕业审核情况体现在网页平台系统中, 所欠学分、所欠等级考试状态都将在系统中用红色标注出来, 让学生及时关注到自己的准毕业情况, 甚至可以将一些情况通报给辅导员和家长, 三方及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 让学生能够顺利的毕业。

目前, 毕业审核环节是由教务管理人员通过数据库技术和网页平台模式对学生起到毕业审核情况公示的作用, 让学生被动了解自身情况。今后, 我们可以双向审核, 增加个人审核模块, 把与毕业相关的数据资料显示在学生个人信息系统中, 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情况进行逐个审核, 自己先找出问题所在, 提高警惕。这个模块的设立加强学生对自身情况的了解, 并提升对毕业程序的关注,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毕业审核后再提出诸多问题, 届时不仅问题无法解决, 影响学生顺利毕业, 也增加了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

高校学籍管理是一项长久而细致的工作,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探索改进的方法, 提高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使得学籍管理工作更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真正达到学籍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 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学籍管理工作者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以更快更好地适应新阶段学籍管理工作的需要。为制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的学籍管理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 为学籍工作的高效管理作出贡献。

摘要:随着完全学分制的施行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并重点就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中的学籍预警制度和毕业审核制度的B/S和C/S混合开发模式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学籍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学分制学籍管理,B/S和C/S混合开发模式,学籍预警,毕业审核

参考文献

[1]凌桂珍.浅析教务管理信息化[J].教育论坛, 2005.

[2]夏维海.普通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33) .

[3]袁慧宇, 刘咏梅.基于面向对象的独立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设计[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2) .

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 篇4

(2011年10月修订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规,特制定《华侨大学本专科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以下简称《学分制管理规定》。

第二条 本《学分制管理规定》适用对象为华侨大学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学生。

第三条 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者。

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四条 新生需持录取通知书和学校规定的有关证件,按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当事先向学校请假,并附有关证明材料,假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周。未经请假或请假逾期者,除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五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将按国家招生规定进行复查,经注册、复查合格者,即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一经查实,取消学籍,予以退回。情节严重者,会同有关部门查究。

第六条 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下同)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经本人申请,学校批准,可保留入学资格一年,并应回家治疗。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可以向学校申请入学,由学校指定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经学校复查合格后,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者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

第七条 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应当按时到校报到,并由本人到学院办公室办理新学期注册手续(每学年第一学期注册时须按规定交纳学费),经学院办公人员在学生证上签章,方取得该学期的学习资格。不能如期注册者,应当履行暂缓注册手续。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未履行暂缓注册手续逾期两周不注册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

第三章 学分的计算 第八条 学分表示学习知识的量。原则上每18学时的课程为1学分。某门课程的学分数等于该课程教学总学时数除以18。学分的尾数可算到0.5学分。

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般按上述方法计算后乘以0.75(3/4)即为该课程的学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以及完全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每周以1学分计算。各课程的学分,应在教学计划中予以明确规定。

第九条 学生修读的课程,如课程成绩及格,即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如课程成绩不及格,可进行一次补考,补考及格仍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若补考不及格,则应当重新学习该课程。重新学习该课程的具体办法参见第二十二条。选修课如不及格,可放弃该课程成绩,重新选课修读。

第十条 各专业最低毕业总学分,四年制本科一般为l60学分左右,五年制本科一般为200学分左右,三年制(高职)专科一般为120学分左右,两年制(高职)专科一般为80学分左右。最低毕业总学分也称为规定毕业学分。各专业的最低毕业学分值,由各学院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同一个学院、同一种学制的海外、港澳台等境外学生和内地学生,其最低毕业学分可以有所不同(详见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第四章 绩点制

第十一条 绩点是学习成绩的点数。成绩的等级、成绩的百分制分数与绩点数的对应关系如下:

优秀:90-100分,绩点数为5; 良好:80-89分,绩点数为4; 中等:70-79分,绩点数为3; 及格:60-69分,绩点数为2; 不及格:不足60分,绩点数为0。

第十二条 学分绩点的计算。学生修读某门课程时,将该课程的学分与所获得成绩的绩点数相乘,即为学生修读该课程的学分绩点。

第十三条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学生在某段时间(一个学年或四个学年)所修读的各门课程所得学分绩点之和,除以同期所修读各门课程的学分之和,即为该段时间的平均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表示学生在某段时间内各门课程按学分计算的平均成绩。

学生修读全部课程所得的学分绩点之和,除以所修读的全部课程的学分之和,即为学生的总平均学分绩点。总平均学分绩点是衡量学生在校学习的全部课程的总平均成绩的优劣。总平均学分绩点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小数点后第二位四舍五入)。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凡多选修的任选课、辅修课程、第二学位课程、创新实验课程、军训、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等均给予相应的附加绩点。

第五章 课程管理

第十四条 全校各学院、教学部开设的课程分为两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选修课为学生可以选择修读的课程。

第十五条 学生应根据学校编印的各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选课修读,一般在每学期末和学期初的前两周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课。

第十六条 选课的管理。

1.原则上,校选修课学生学习人数不足20人,学院选修课学生学习人数不足15人的课程,一般不单独设班开课。

2.学生获准选修某门课程后,一般中途不能退选;如该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学生可以放弃或重新学习,成绩不记入学籍档案。

3.获准选修课程的学生,应当按时参加听课,不能无故缺课,任课教师按规定进行课堂考勤。考勤的管理和处理,与必修课相同。

第十七条 免修。如学生过去已学习过某门课程,可申请免修该门课程,参加教务处或学院组织的免修考试,如考试成绩在良好以上,可准予免修,以免修考试成绩作为该课程的成绩。申请免修课程的手续应当在该课程授课前办妥。预科课程不得免修。

第十八条 免听。学习成绩总评排名在专业年级前10%的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免听课程(一学期最多两门)或部分免听某些课程。但应当按时完成教师布臵的作业,参加该课程的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合格者,取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如果学期考试结束后,取得免听资格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总评排名不在专业年级前10%,该生将被取消下学期的免听资格。

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实验课及其它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得免修、免听。

第十九条 缓修。学生因学习困难、患病或其他原因,可申请缓修课程。每学期缓修不得超过10学分。

第二十条 重新学习。校公共基础课经补考不及格或其他类型的课程考试不及格的课程必须重新学习。重新学习成绩按重新学习时考核成绩记载,每门课程可多次重新学习。重新学习不及格不予补考。

每学年所修(含重新学习)课程不得超过55学分。对于挂科课程累计达40学分的学生,给予退学处理。第二十一条 校公共基础课由学校统一开出重新学习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由学院开出重新学习班,要求重新学习的学生应参加重新学习班听课、考试。原则上,校公共基础课重新学习学生人数超过15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重新学习学生人数超过10人,应开设重新学习班;达不到开设重新学习班人数要求的,不单独开设重新学习班。学生应插班重新学习。由于课程冲突、实习等原因,无法全部听课,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分管领导批准后,可以采取部分听课形式,听课学时数应达课程总学时数的1/3~1/2学时,并参加课程结束考试。

第二十二条 免听、免修、缓修和重新学习等手续的办理程序是:本人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分管领导批准,由学院教务员书面通知任课教师并通过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网络上传教务处学务科备案,并应于开学前三周内确定。

第二十三条 每学年学生修读学分不应少于30学分,最多不应超过55学分。凡学生在一学期内选“未修课程学分+重修课程学分”大于或等于40学分的,将作限制。对其超出的学分,按先保证重修课程、后考虑未修课程方式进行“强制退选”处理。

第六章 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二十四条 学生应当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单,并归入本人学籍档案。

第二十五条 课程的最终成绩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课程一般是校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或其他重要课程。每学期一般安排3至4门考试课程,其他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在每门课程结束后进行。

第二十六条 考试和考查均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与百分制记分、绩点数的对应关系见第十一条。

校选修课与部分专业选修课(由学院确定)考核,采用两级记分制,即合格、不合格,不计算绩点。

第二十七条 在考试课程的最终总成绩中,期末成绩占70%~60%,平时成绩占30%~4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期中考、小测、出勤等。

第二十八条 考查课程的成绩,一般可根据学生完成作业、课堂讨论、阶段测验及完成实验等情况予以综合评定;也可以在考查前安排总结性测验来评定;或各占一定的比例。

第二十九条 课程的考核成绩包含平时考核和课终考核,平时考核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该课程的课终考核,如学生缺交作业、缺做实验或旷课、缺课累计超过该课程总学时数1/3者,视为平时考核不合格,该课程应当重新学习。第三十条 学生体育课的成绩应当根据考勤、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活动等情况综合评定。

第三十一条 补考。校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考核不及格的学生允许补考,一门课程只有一次补考,无故缺考者不允许补考。补考时间一般安排在下一学期开学前三天内进行。补考成绩达到及格以上,均按及格记载。选修课考核不及格者,学生可根据累计学分获得的情况决定放弃该课程成绩、重选或改修其他课程。

第三十二条 缓考。在课程最终考试期间,如因课程考试安排冲突、急重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试者,须在考试前提出缓考申请,并附有充分理由的证明材料(急重病须提供校医院的诊疗证明与病历),征得任课教师同意,经学院分管领导批准。如缓考课程属校公共基础课,可在下学期的补考时间参加考试,不当作补考,成绩按正常考核成绩记载。缓考不及格不予补考,缓考缺考成绩按零分记,必须重新学习。

第七章 辅修专业与双学位

第三十三条 为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学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第二学士学位课程供学生修读。全校所设臵的本科专业原则上都可以作为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第三十四条 学习成绩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除了以本专业为主修专业外,如前两年的学习成绩平均学分绩点达到或超过3.50,可以申请修读另一个专业作为辅修专业。对境外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要求可适当放宽。

第三十五条 各学院、专业应制定本专业作为辅修专业应当修读的课程设臵及其学分,辅修专业规定毕业学分一般为40学分左右。

第三十六条 未修满辅修专业规定的毕业学分者,不能获得辅修专业证书。所修读的辅修专业学分,可作为跨专业的选修课学分。对因未修满主修专业规定课程或未修满规定毕业学分而不能毕业者,无论是否修满辅修专业学分,均取消其辅修专业资格。但是,对因未修满主修专业学分而不能毕业者,经主修专业学院分管领导批准,可用辅修专业所得的学分来弥补主修专业的学分。

第三十七条 学生修读辅修专业,一般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应当填写《辅修专业申请表》。各学院应于第二学年下学期开学前审核完毕,报教务处批准。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仍由主修学院管理。学生应按所修读的学分缴交学费。

学生修满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含实践教学环节)发给辅修专业证书。第三十八条 第二学位(第二专业)的申请时间为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根据学生前半年学习成绩,文科学生学习成绩绩点达到或超过4.0,理工科学生学习成绩绩点达到或超过3.8,或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10%以内,可以申请修读第二学位(第二专业)。如该专业申请人数较少,文科学生学习成绩绩点达到或超过3.7;理工科学生学习成绩绩点达到或超过3.5,也可以申请修读第二学位(第二专业)。经第二学位(第二专业)所在学院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报教务处批准。对于境外学生,平均学分绩点的要求可酌情降低。

第二学位(第二专业)的最长修业年限为四年,取得第二学位(第二专业)的学位资格(毕业资格)的规定按《华侨大学本专科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中关于毕业与学位的相关规定执行,修读第二学位的学生(含境外生)总平均学分绩点应达到或超过2.5,方可授予第二学位。

第三十九条 第二学位是指修读本校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的两个学位专业,属于同一学位学科门类内的两个不同专业则称第二专业。

第四十条 修读第二学位(第二专业)的学生,按所修读的学分交费。修读第二学位(第二专业)课程与第一学位(第一专业)课程的总学时,一般每学期应控制在每周30学时左右。

第四十一条 各学院、专业应当制订本专业作为第二学位的课程设臵、教学计划与相应的学分,其课程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及其他重要课程,第二学士学位规定的毕业学分一般为60学分左右。在校期间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并符合有关规定条件者,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第四十二条 学生如不能取得第一学位,则第二学位无效,其所修读的第二学位课程作为第一学位课程的选修课记入成绩单。

第四十三条 学生在未取得第一学位以前,由原所在学院进行管理;在取得第一学位以后,学生转入第二学位所在的学院管理。

第四十四条 由于专业、学科特点的要求,外语、艺术、音乐、舞蹈、体育及建筑学,一般不接受作为第二学位的修读专业。

第八章 转专业、转学、插班

第四十五条 新生入学一学期后,可申请转专业。须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转出、转入两学院分管领导同意后,报教务处批准。

第四十六条 如有下列情况者,允许转专业:

1.学生确有专长或兴趣,转专业后更能发挥其专长者,具体情况由转入学院审定;

2.因身体健康原因,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证明,不适合在原专业学习,而尚能在其他专业学习者; 3.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或非本人原因,不转专业则无法继续学习;

4.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

第四十七条 如有下列情况者,不允许转专业: 1.本科三年级(含)以上学生;

2.高考报名科类中文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三类学生不得跨类转专业;

3.已达到退学程度的学生; 4.已转过专业的学生。

第四十八条 转专业的具体规定:

1.从招生录取分数高的专业转到录取分数低的专业从宽,反之从严;

2.从非外语专业转入外语专业,需经过外语考核,结合高考时的外语成绩及入学后外语课程的学习成绩,并面试合格,方能办理;

3.文科类学生一般不允许转到理工科类专业;理工科类学生一般可转文科类专业;

4.转专业名额不超过该专业学生数的10%,对于申请转专业学生将根据综合考核或学习成绩绩点审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转到指定的专业学习(非热门专业)。

5.转专业申请时间为开学第一周,逾期将不予受理。第四十九条 学生应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

第五十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转学: 1.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2.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学校,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

3.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的; 4.应予退学的;

5.其他无正当理由的。

第五十一条 学生转学,由本人申请,经两校同意,由转出学校报所在地省教育厅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可以办理转学手续;跨省转学者由转出地省教育厅商转入地省教育厅,按转学条件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教育厅将有关文件抄送转入校所在地公安部门。

申请转学应当具备下列材料:学生转学申请报告及有关证明材料、学习成绩单、操行评定意见书、最近三个月内的体检表。第五十二条 转专业、转学的学生,已修读的课程与转入专业相同、其学分数与要求不低于转入专业的,并且成绩及格以上的,可予以承认,不必再修读,学分按转入专业学分记载;与转入专业相同、其学分数与要求低于转入专业的,原则上应当再修读,由转入学院确定,但修读者可以申请部分免听;如课程内容不同,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学分予以承认。

因转专业、转学而未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应当修读。学生转专业应在每学期结束前2周提出申请,学校统一在每学期开学前1周内办理审批手续。学生转学应在每年5月初或11月初提出申请,学校统一办理审批手续。

第九章 休学与复学

第五十三条 学校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因伤病、经济困难、创业等原因需要中断学业的,可以申请休学。

第五十四条 学生因经济困难、创业等原因需要中断学业的,学生因伤病,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须停课治疗及休养的,境外生因特殊原因必须离校的,时间超过6周者,由本人提出休学申请,经学院分管领导审核,教务处批准,可办理休学手续。

第五十五条 学生休学一般以一年为限,最多不得超过两年,一年后需继续休学者,应重新办理休学申请手续。休学学生在休学期间的一切费用自理。不再享受在校生的各项权限,休学期间的任何行为,学校概不负责。

第五十六条 学生因病休学期满,应持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海外学生为当地医院)“已治愈”的证明,按期到学校申请复学。

休学学生在提出复学申请时须经学院分管教学院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审批。因心理或精神状况不佳而休学者,复学时除其他手续外另须提供县级及以上专科医院出具的康复证明书,并由华侨大学心理辅导中心面谈后出具《学生休学/复学建议书》,方能到所在学院及教务处办理。

因心理或精神状况不佳而休学者,在办理复学时,无法提供专科医院出具的康复证明,或经我校心理辅导中心面谈后认定尚无法正常学习者,不予审批,所在学院应动员其继续治疗;经认定可复学但不适合集体住宿者,家长须到校陪护并办理外住手续,时间视康复情况而定。

第五十七条 学生休学期满,一般应在学期开学前向教务处提出复学申请,经学校复查合格,方可复学。如果复学申请的时间超过该学期开学后第9周,一般不受理。学生在休学期间,如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者,取消其复学资格。第五十八条 在校学生(应届毕业生除外)办理自费出国留学手续时,可办理退学或保留学籍。保留学籍年限为一年,且只允许保留学籍一次。保留学籍期满不办理复学手续者,视为自动退学。保留学籍的学生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待遇。

学生办理保留学籍,应当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由学院分管领导审核,报教务处审批。

第五十九条 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校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一年。

第十章 退 学

第六十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退学: 1.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

2.休学或保留学籍期满不按时申请复学超过两周者; 3.复学时经复查不合格者; 4.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5.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 6.无正当事由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的; 7.挂科课程学分累计达到40学分者;8.本人申请退学的。

第六十一条 学生的退学处理,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对退学的学生,由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并由学生所在学院送达本人,无法送达的在校内公告栏公告。同时报福建省教育厅备案。

第六十二条 因各种原因被退学者,在文件下发的5天之内,必须办清离校手续,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超过规定时间不予办理者,学生社区管理中心将对其宿舍床位进行清理,并注销其校园一卡通的各项功能。

学校可发给学生退学证明,其中,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学校在学生办理退学离校手续后,发给肄业证书。逾期办理离校手续的,学校不予负责。

第六十三条 学生对退学处理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退学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复查结论并告之申诉人。需要改变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福建省教育厅提出书面申诉。

从退学决定书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

第十一章 考勤与纪律

第六十四条 学生要按时参加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环节,包括上课、实验、实习、设计等环节,以及校、学院规定和安排的一切活动。因故不能参加的,必须请假。无故不参加者或超过批准的假期者,一律以旷课论处。

第六十五条 学生旷课以课堂学时统计。对于实习、社会调查、集体劳动以及规定的会议和活动,无故不参加者,每天按旷 课4学时计。

第六十六条 学生因病因事,不能参加正常学习及规定活动者,应当事先请假。因病请假,应当持有学校指定医院开出的病假单;因事请假,应当持有相关的证明材料。学生请假可到学院办公室领取《学生请假单》,按规定手续办理。请假在三天及以内的,由班主任批准。请假在三天以上一周以内的,由学院领导批准。请假在一周以上的,由教务处批准。如果要申请续假,则申请续假的时间与原请假时间合并计算,批准权限同上。

第六十七条 学生由于修读课程时间冲突,在任课教师的同意下,允许采用间断性听课的办法,不作为旷课处理。但间断性听课的课时数至少要达到课程总学时数的1/3~1/2。

第六十八条 任课教师应负责授课课程学生的考勤工作,并于每月5日前及时将上个月考勤情况报学院教务室,由教务员汇总后,将统计结果于每月中旬向学生公布,并报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备案。考勤原始记录留学院教务室备查、存档。

第六十九条 除了任课教师进行日常考勤工作外,各学院和教务处要进行不定期的考勤抽查。各学院一般每学期进行4至5次考勤抽查;学生在考勤抽查时旷课,则旷课l学时以旷课2学时论计;教务处一般每学期进行2至3次全校性考勤抽查,学生在考勤抽查时旷课,每旷课l学时以旷课3学时计。

第十二章 奖励与处分

第七十条 品学兼优的学生或某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将给予奖励。1.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将授予优秀学生称号,并发给一等奖学金。2.思想品德表现好、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将发给二等奖学金。3.某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将授予单项奖。4.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将授予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对以上各种奖励,其具体条件和评审程序,学校另行公布,由学生处主管。

第七十一条 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毕业生,将按华侨大学《关于评选优秀毕业生的暂行办法》,评定优秀毕业生,发给荣誉证书和奖金。第七十二条 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校内外各种单科竞赛成绩优异的学生,学校将根据《华侨大学单项奖学金奖励暂行条例》进行奖励。

第七十三条 对犯错误的学生,学校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纪律处分有下列五种:1.警告;2.严重警告;3.记过;4.留校察看; 5.开除学籍。

第七十四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给予留校察看直至开除学籍处分:

1.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2.触犯国家刑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3.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

4.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5.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6.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7.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

第七十五条 开除学籍的处分,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学校出具处分决定书,由学生所在学院送达学生本人,并报福建省教育厅备案。无法送达本人的,在校内公告栏公告。学生对开除学籍有异议的,可按学校相关规定提出申诉。(参照第六十三条退学申诉的有关规定)。

第七十六条 学生不能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未经批准而缺席者,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第七十七条 对学生旷课(以一学期累计计算)的处理如下:学生旷课累计达10学时,学生所在学院应对学生给予警示;达20学时者,给予警告处分;达30学时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达40学时者,给予记过处分;达50学时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屡次旷课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给予退学处理。

学生无故迟到、早退三次折算旷课l学时。

第七十八条 学生严重违反考试纪律或考试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在成绩记载时按零分记入。属校公共基础课的,不能参加该课程补考,应重新学习。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的处分。具体处分按照《华侨大学本科考试工作条例》执行。

第七十九条 被开除学籍的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离校,学校发给学习证明。学生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第十三章 结业、毕业与学位

第八十条 我校教学实行弹性学制。四年制本科学生可在三至六年、五年制本科学生可在四至七年、三年制专科(高职)学生可在三至五年、二年制专科(高职)学生可在二至四年的学习期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取得毕业资格。不论修业时间长短,毕业时其学制均按原规定学制四年、五年、三年、二年计算。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在修满主修专业的最低毕业学分后可申请提前一年毕业或报考研究生。

第八十一条 对于无法按学年制毕业的学生,在正常修学年限期满时,应先办理除保留学籍外的其他所有离校手续,退出宿舍床位;在下一学年开始时,再根据当学年学生宿舍住宿情况,考虑延期毕业学生的住宿申请。

第八十二条 学生没有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但在校学习一年以上的,发给肄业证书。

第八十三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并且仅有1—2门课程不及格,办理自动退学手续后,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

第八十四条 入学时经学校按照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程序正式录取的学生,德育和体育合格,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同时修满规定毕业学分者,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第八十五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准予毕业的本科学生,符合下列条件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1.思想品德、学术道德表现良好;

2.内地生总平均学分绩点应达到或超过2.5,境外生应达到或超过2.3;

3.内地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4.未受过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者。

第八十六条 毕业证书、结业证书由学校颁发,教育部进行电子注册并上网公布。

第八十七条 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上一篇:内生因素下一篇:高中生物渗透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