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共11篇)
学分制 篇1
摘要:学分制的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现行的学分制还存在诸多问题, 而美国是现在推行学分制最成功的一个国家。因此, 本文想通过对美国实施学分制的分析, 概括出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关键词:学分制,发展历程,启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学分制的概念。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进程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2.绩点制。所谓绩点制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转换成相应的绩点,它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60分为一个绩点,每增加一分就增加0.1个绩点。这样同样的学分也会有不同的绩点,绩点高的学生学习质量会更好,这样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评估方法。
3.学年制。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分制相对应,学年制是以课时数和规定的学年作为衡量标准。对每一学年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
二、美国学分制的发展及原因
(一)美国学分制的发展
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实行课程选课制。从此, 选课制成为一种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较为成熟的教学制度。1779年, 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率先将德国的选课制引入了美国,选课制被引入美国高校后, 打破了传统课程的垄断, 增加了新课程的数量, 尤其是科学技术课程的数量。选课制为学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选课制在美国引入之后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美国学分制的产生及推行
美国学分制的产生及推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由学分制、集中与分配的限制学分制、完全学分制。
1.自由学分制。
这种学分制首先在哈佛实行,它不规定固定的学习期限,教师在教学上也比较自由,在课程开设上有很大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各种各样的课程。这样学生在自主择业时也会有比较好的机会,保证他们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从以上可以看出它的特点,首先对教师来说,教学计划不统一;对学生来说,个人的修学计划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安排,而且可以随时改变专业,选择空间很大。
2.集中与分配的限制性学分制。
此学分制的提出是为了对上述自由学分制加以限制。他是劳伦斯·洛厄尔在就任哈佛大学校长之后建立的。他的产生主要基于通识教育理念,导师制的引入和核心课程这三个方面。所谓限制学分制就是一种在规定的前提下,学生才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规定如下:为了保证重点,在一个主修领域内,至少要分配6门课程,除此之外,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这三个领域至少分配6门课程。其余课程学生可以随意分配。
3.全面发展的学分制。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接受高等教育,这样专门实施普通教育的课程就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于是美国大学学分制进入第三个阶段———全面发展的学分制。
全面发展的学分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突破普通学校的限制,通过对校外的学习经验及能力进行学分制转换,从而获得学位或资格认证;大学之间可进行学分转换,在美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是可以转学的,因为大学之间是互认学分的,这种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个人兴趣的发展及个性的培养。
(三)学分制在美国推行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的发展带来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市场需求就是一个指挥棒,学生会随着指挥棒的指向选择更具市场适应性的专业以及课程,以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自身的择业能力。
2. 管理体制因素。
首先,自主的管理体制为美国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行政保障。导师制为学分制的实行提供了质量保证。
3. 物质保障。
美国对教育的高投入,使得美国高校有雄厚的资金保障大量课程的设置。
三、我国学分制的实施现状
1.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目前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现状。它的最大特点是对学习年限的规定,虽然它也对每门课程规定一定的学分。但是很显然,只要有了年限规定学生修业时间将主要按时间来算而不是学分,所以归根结底它仍然是学年制。
2.专才教育。我国在建国初期主要是学习当时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主要实行苏联的专才教育。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中国开始探索比较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目前为止仍处于探索阶段,整体状况没有太大的改变。
3.形式上的导师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导师制的仅限于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虽然部分高校的本科生教育也试行导师制,但是仅限于毕业前夕指导学生的论文,这与硕士或博士的导师制是明显不同的。
4.转专业困难。限制转专业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规定,即使有个别情况也是有严格程序的,比如申请时间要提前,申请人成绩优异等等,当然还有更多是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得资格。总之,专业一旦确定,再想更换是难上加难。
从我国现行学分制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实行的学分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必修的内容太多,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太小;学制缺乏弹性等等。
四、美国学分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物质保证因素
实施真正的学分制需要有大量的课程资源,同时必须配备足够的师资,这就需要资金的支持,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都要把重点放在资金上面,保证足够的物质条件是实现学分制的基础。
(二)管理保证因素
1. 实行弹性学分制,加大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是要全面提高学习制度的弹性,学籍管理的灵活性,更主要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规划要有更大的自主权。
2. 建立相对自由的转专业转学制度。
建立相对自由的转专业制度是实行真正学分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兴趣的发展,也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大学建立相对自由的转专业、转学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3. 本科导师制。
学分制的顺利实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师制,学生虽然有选择专业的自主权,但是毕竟他们是不成熟的个体,在学习动机或方法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导师的积极引导,否则学分制必不能达到它所预期的效果,也不能长久地实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马赛、郝智秀, 《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兼论美国学分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J], 高教探索, 2009.1
[2].戴文静, 《中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比较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曹十芙、周清明, 《中国高校本科导师制研究进展》[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2
[4].黄福涛, 《外国高等教育史》[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6].滕大春, 《美国教育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技工院校学分制实施浅析 篇2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分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33-01
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制度。它是学校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以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和成效,并以学生必须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
一、实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生源整体素质下降和参差不齐的办学现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近些年来,部分技工院校开始了学分制的试点工作。试点院校在比较国内外高校学分制的基础上,根据技工院校的办学特点,制定了学分制实施细则,开始了学分制的实践工作。通过几年来学分制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技工院校在實施学分制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问题
技工院校多年沿用学年制进行管理,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认为,实施学分制只不过在学年制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选修课程,没有从内涵变化上认识学分制,没有通过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学分制;有一些学生将学分制的实施作为减负减压、轻松过关的机遇。所有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学分制和没能适应学分制的管理,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是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思想障碍。
2.师资问题
学分制的实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还要求教师教书育人,管教管导,这些都对师资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学校专业教师紧张,很多专业老师已经达到了超负荷运行的状态,很难再开设选修课,因此学生选教师这一条就更难实现。
3.学生问题
有些学生并不完全清楚自身的个性特点,对个人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设计或期望,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在选择模块方向,选择能力训练项目时缺乏目的性,在课程学习、能力训练中缺少主动性,对课余时间的安排也欠合理。这些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值得我们重视和进一步思考。
4.投入问题
实施学分制改革,无疑会增加办学成本。首先课程改革需要整合课程或开设新的课程,这些课程通常是没有现成教材的,需要编著讲义。为了鼓励教师参与改革,学校要给予经费奖励。实施学分制增加了管理难度,学校还需要加大教学和管理投入。其次在硬件建设方面,实施学分制肯定要加强硬件建设,这必定要增加新的投入。
5.管理问题
实行学分制后,教学由按班级统一管理变为按课程统一管理,教学管理更加繁杂,选修课管理、考试管理、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如何适应学分制管理,形成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还需进一步摸索和探讨。
6.教材问题
目前技工院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部颁的全国统编教材,普遍存在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脱节的现象,表现为:要求统一、标准高、内容深、重理论、轻技能等。使用这些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7.政策问题
要充分发挥学分制的应有效益,单靠一所学校的力量是绝对办不好的,需要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校际之问的协作和社会、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持。如跨校选课,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需要对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界定、学分的标准规范化,才能得到社会和校际的认可;学分制下的收费政策、学制年限还有待于建立完善,如目前还没有补修学分的收费规定。
二、实施学分制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观念,统一认识
学分制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从出现到现在,尽管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技工院校如何实施学分制,对于学校领导和全校教职员工来说,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学分制的实施,彻底地改变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分制条件下,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学校中形成了一种以相对自由选择为基础的市场关系,学校变成了超市,教师变成了供货商,学生成为了消费者,而课程成为了商品。所以从领导到教师一定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要
2.寻求政策支持
由于政策不健全,导致很多学分制工作不能进行。如毕业证书的提前办理、学分的收费、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资源的共享等问题都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3.制定好合适的方案
推进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启动之初一定要深思熟虑,制订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学分制体系和推进方案。在制订方案时,学校要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两个有机结合”,一是理念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既要体现学分制的特点,又要兼顾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二是积极推进和稳妥实施的有机结合,要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4.加强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
实行学分制对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选课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等都将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思想,熟悉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积极应对更加繁杂的教务工作,建立学分制下新型的、稳定的教学秩序,形成有利于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实施学分制,不论是进行分层教学、限选课、任选课的教学、还是选师制的实行都离不开教师,因此,实施学分制还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开发选修课有利于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拓宽知识面,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5.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实施学分制的关键所在,通过课程改革,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让学分制发挥作用。学分制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和土壤。在学分制平台上,课程便是“软件”,传统的课程已经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如果不进行课程改革,学分制的优越性就无法体现,因此,课程改革是实施学分制的关键。
如何建立学分制下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学校要组织老师深入企业调研,让老师们了解企业环境,明确岗位需求,为修订教学计划、选择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结构提供科学的依据。
学分制课程体系应当体现新的职业教育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进行课程设置。按文化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安排课程计划及各部分的学分,课程结构要保证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选课的合理比例,满足市场的需求。
6.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实行学分制会导致教学管理工作量的成倍增加,管理复杂程度的大幅度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制定缜密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程序及详细的工作计划。这样,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有条不紊地予以解决。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学分制应用软件进行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7.加大基本设施的投入,改善硬件条件
实行学分制无论在软件上,还是在硬件上都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加大管理投入,保证新课程的实施。学校要配备数量足够、规格各异的教室,配备充足的教学器材,重视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增加图书馆的藏书,必要的经济投入是实施学分制的保证。
学分制 篇3
一、教学改革情况
(一)教学投入方面
为保障学分制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该校加大在教学实验设施方面的投入。2014年主校区立项建设特教中心综合大楼项目,修建分校区部分体育教学场馆;多方筹集经费新增设备,加大实验室硬件建设,及时更新仪器设备,实验仪器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开展实验室只能信息化管理化平台建设探索工作并初见成效,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投入专项经费升级改造教务管理系统,满足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选课、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出台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意见,自2014级以后为每位学生都配备了专门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适应学分制教学改革进行选课以及学业规划;加大对实训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设投入以及管理,并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创业学院。
(二)课程建设方面
开展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探索,利用暑期学校引入网络通识课程工学生学习;升级改造了课程中心平台,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推进课程视频网络资源共享,以满足学分制改革的需求。
(三)师资配备方面
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岗位聘任和职称评聘制度;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访学以及国内访学计划项目的投入,基本建成了一支具有适度规模、合理结构并满足学分制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
(四)教室设施配备方面
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多媒体、录播、设计教室以及图书馆自习室建设与改造工作;深入挖掘现有教室资源的使用效能,优先保证学费制改革需要。
二、学分制改革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一)教学方面
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校方面要保证开出足够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来,同时允许学生视个人能力以及喜好灵活选择课程、任课老师和上课时间,这就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初期在部分基础较好的院系推行的学分制改革试点经过一年的运行初见成效;配合学分制改革进行了学生评价体系修订完善工作,德育为先,平均学分绩点成为学生学位获取、奖励、评优、获得资助以及推荐推荐就业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并在全省全国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屡次斩获佳绩,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二)收费方面
学分制改革试点以来,由于学校的政策宣传力度大,政策贯彻执行彻底,该校的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得比较平稳顺利,学费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有力保障了学校教学科研业务的正常开展。同时,学分制相当于给学分“明码标价”,学校收费完完全全地处在了家长、学生、公众乃至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透明度大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作用,有效杜绝和防范了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对学校而言,学分制收费还可以相对节约办学成本。
对学生而言,实行学分制收费后,之前大学生“60分万岁,混日子,熬年限,大错不犯,到点毕业”的心态改变了。按照学分收费,会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使其重视和珍惜每一个学分的学习机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3-8年内灵活掌握学习进程,品学兼优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的勤奋和努力用三年时间完成学业,节省出一年的时间和生活费用来继续深造或者择业;或者推迟毕业时间,提前创业,积累经济基础后再返回学校完成学业。允许学生在规定年限里对成绩不满意的课程多次缴费重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机动的修习机会。学业导师制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选择专业和课程等问题上的盲目性,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暑期学校的开设,提高了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设施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学分制收费打破了国家与学校之间的障碍,使得国际、校际之间的交流访学更加易于对接,只要交流学校之间有学分互认的协议,学生就可以缴费学习,修习需要的课程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交流访学增加第二校园经历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学分制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教学改革方面:课程资源相对不足是当前制约学分制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选修课程资源不足将会阻滞完全学分制选课制度的全面推行,由此也影响到学业导师制的执行;另外,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由于学生自主选课形成的新的课程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短时间内可能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2.执行学分制收费政策过程中面临新的问题:在学分制收费改革一年多的时间里,该校在严格执行上级部门批复的同时,在实践工作中也遇到一些目前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各种情况的保留学籍学生是否可以收取专业注册学费?区分各种情况,有国家统战政策选派赴台交流生,省内高校交流生,中外合作办学生出国,自行出国,是否有区别对待?按照学年制收费标准批复的中外合作办学和校企合作办学如何折算成专业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这两个高收费项目的学分如也按100元/学分计算的话,专业注册学费畸高。
四、推进学分制改革进程中的经验做法
1.该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进程中,加大宣传力度,印制《学分制手册》,做到学工人员、教辅人员、适用学生人手一份,组织各学院教学秘书、辅导员、学生干部集中学习学分制改革政策,并及时传达落实政策,使完全学分制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及时在学校网站公示学分制收费标准,重新制作收费公示展板,在行政办公楼、学生综合事务大厅等树立醒目标志进行公示。由于以上工作的细致到位,我校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非常平稳地进行,未出现不和谐音符。
2.为全面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该校与2014年启动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其主要特点有:实行弹性学制;利用暑期学校安排辅修二专、通识选修课、实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降低毕业总学分要求,重新界定优化课程结构,在最大限度内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充分的自主选课权;加大实践教学课的比重,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加大与国内外各高校的学生交流合作力度,完善学分互认办法,搭建第二校园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
3.建设以“费用结算”为中心的数据共享平台,提高收费及管理效率,本数据共享平台主要是把教务处、财务处、学工处各自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链接,实现信息交互使用。教务处、财务处、学工处既是数据的推送者,又是数据的共享者;各学院、各部门、学生,可以根据所需,使用数据。(1)教务处把学生的学籍异动信息和学生分学期的学分信息推送至平台上;同时,教务处可以通过平台自动抓取财务处推送的学生缴费信息和欠费信息,选课系统自行决定学生是否可以选课,在无特殊情况下,缴费者可选课,欠费者不可选课。(2)学工处把学生的年度考评信息和学生助学贷款信息推送至平台上;同时,学工处在上报省学生资助中心每个学生的助学贷款信息时,可以通过平台自动抓取财务处推送的学生欠费信息,供助学贷款管理系统自行完善有用信息。(3)财务处把学生的缴费信息和欠费信息推送至平台上;同时,财务处在学年末进行学费结算时,可以自动抓取教务处推送的学生修读的学分信息,进行快速、及时结算,多退少补。(4)各部门、各学院、学生可以授权查询有关信息。
4.在“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下,该校财务部门为配合学分制收费改革以及该省的非税收入直缴试点,加大对学生缴费银行卡信息登记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学生公寓、办公楼等地点配备电脑等设备方便学生查询、修改信息。
五、完善学分制收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1.与学分制改革配套的办学经费的投入使得原本紧张的资金愈发捉肘见襟。学校教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资源明显不足,当前的师生工作生活条件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多渠道地加大对高校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
2.该校目前专职教师总量存在缺口,教师整体实力不够强,尚不能满足本科学分制教学模式需要,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制订和资金支持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3.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及时出台相关财税、就业优惠政策,鼓励校企合作,为高校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搭建一个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
4.建议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学费应按照合理的学分收费标准也折合为学分学费和专业注册学费,方便高校针对这两类学生的学籍异动收费。另外,应对目前呈上升趋势多样化的国际、校际交流访学模式,建议出台相应的学籍管理及收费政策,方便高校有据可依的收费。
摘要:2014年某高校作为本省首批学分制改革试点院校,在一年多的学分制改革试点过程中,该校在教学方面、收费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变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不免凸显出一些问题,本文较为详实地介绍和分析了该校学分制改革的成功实例,并明确指出当前影响学分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一些尖锐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改革,学分制,收费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燕,等.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学分制改革[J].江苏高教,2003,(5).
武大学分制事件文档 篇4
——武大学生“集体欠学费事件”
一、背景介绍
近日,“你欠武大多少钱?”不只成了武汉大学学生之间相互揶揄的话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15日,武汉大学本科生登录教务系统后赫然发现:自己欠学费了。欠的费用从数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并要求在5月31日前交清。
很多学生想不明白,开学时明明已按规定缴纳学费,这学怎么上着上着就欠费了呢?而校方关于“学分”收费的解释,也引发了一些人对“大学成超市”的不满和担忧。
15日开始,武汉大学的校园里,“欠学费”成为学生们讨论的热点话题。看到同学们在QQ群里激烈讨论欠学费事件,武汉大学经管院金融系大三学生王昭阳(化名)赶紧登录教务网站个人系统,一查得知,自己欠了4600元的学费。“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家里开口,我妈肯定认为我犯事了。”王昭阳说,“虽然我们刚进大学的时候入学须知里就告知,从这一届开始实行学分制收费制度,每学年预交学费,学年结束的时候按所选的学分结算。但是,大
一、大二学年结束的时候都没有跟我们结算,怎么忽然算起账来了?”
记者用一名学生的账户登录了武汉大学教务网站,看到了学费账户查询的表格,分为“应缴学分学费”“应缴专业注册费”“奖励学分学费”“应缴学费”“已缴学费”“账户余额”等几个栏目,其中账户余额为“-1450元”,而据学生们介绍,大部分同学的“账户余额”显示的都是负数。
按照教务网站通知,按学分收费分为专业注册费和学分学费两个部分,专业注册学费按不同专业标准进行结算,课程学分学费按100元/学分进行结算。
对学校突然收钱之举,学生们在网上表达了极大不满,“你现在欠的钱,是你选课时脑子进的水”“今天中午在食堂又吃了0.1个学分”,甚至还有学生PS出了一张百元价值的“世界一流大学钱币”,将校长李晓红的头像放到了钱币上。
“由于工作方法简单,宣传解释不够,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引起一些误解,是学校管理上失误,向广大学生表示歉意。”针对“学生集体欠费事件”,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高度重视,进行反思,并及时调整了结算事项,充分考虑学生现实需要。“作为校长难辞其咎。”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也在学校BBS论坛“吐槽”,对工作上失误,郑重地向同学们致歉。
据李斐介绍,经过湖北省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学校从2011年开始试行学分制收费。“本来应该每一学年结算一次的,由于结算系统复杂,开发建立完善的系统耗时较长,所以累积到现在来结算,给学生带来了不便和误解。”
“学校绝不是变相涨价”,李斐表示,学分制收费标准是根据原来的学年制收费的总数倒推换算来的,所以与按学年4次平均缴纳的学费是基本持平的,不会产生多出费用,只是存在结构差异。
“比如大三的学生,修的学分最多,正好处在高点,欠的费用最多,可能达到了数千元,但到了大四,以实践课为主,学分很少,只需要交很少的钱,算下来跟原来的费用是持平的。至于还有欠了上万的学生,是因为之前没有交过学费。”李斐说,“实际上,每年都有学生大四毕业了还欠了几年的学费,学校出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没有真的跟学生追究过。”
记者采访学生后发现,除了转专业的学生外,大部分的学生经过计算,按学分制收费的实际费用跟按学年收费的花费差不多。学生们表示,按学分制收费,可以更明确地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哪里,不会稀里糊涂地去选课混学分了,但学生们对这种突然的催费方式仍然不满。
武汉大学16日纠正调整结算方式,采取弹性收费方式:每年5月15日至30日、10月15日至30日期间工作日都可进行阶段性结算。有困难的学生,也可在正常毕业学期的5月按学分进行统一结算;学生注册与选课不受影响。
至此,沸沸扬扬的武大收学费事件总算有了一个结果,虽然结果可能让某些人不太满意。但我们的视野却不能经停留在此,我们要做的是,学分制收费这一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何以引来这么大的**?
二、学分制收费定义
2005年新学年起,上海市各高等学校将试行学分制收费办法,以对全市高等学校的收费管理进行规范,严防教育乱收费,并确保教育收费资金全部用于教育事业。
据了解,试行学分制收费的学校,学生完成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学校应确定各专业的总学分和每一门课程的学分,并按国家规定的学年收费标准,换算成每一学分的收费标准。
学校试行学分制收费标准应遵循“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若老生改按学分制收费的,学生每学年所缴纳的学费可根据选取学分所需的费用收取,学生完成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原学年的学费总额。
实行学分制收费后,对补考后仍不及格、需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学校可以收取学费,但学费标准不得超过原来学习该门课程的收费标准。
学校须按学生当年实际所修课程的学分数收取学费。学校实行在学年初按专业学年收费标准预收学费,在下学年开学时根据学生上一学年实际所修学分,按多退少补的原则进行学费结算,直至毕业时结清。
有关部门要求,收费必须公示,学校应对学分制收费标准、重新学习与修读教学计划以外课程的学费标准、退费办法及学分制收费管理等有关内容予以公示。有关部门还要求,各类公办高校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全额缴入同级财政专户或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学分制收费的相关规定
(1)审批程序:高等学校改按学分制收费,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教财[2005]10号)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方案,同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进行审核,并在召开听证会的基础上,报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凡未按规定程序报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高等学校不得自行改按学分制收费。
(2)收费标准:经批准按照学分制收费的,学生完成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学生当年所缴纳的学费可根据选取学分所需的费用收取。改按学分制收费后,高等学校可以对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收取学费,学费标准不得超过原来学习该门课程的费用标准。严禁高等学校以改按学分制收费为名,变相提高收费标准或收取其他费用。
(3)收费公示制度:高等学校要按照《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计价格[2002]792号)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学校要在招生简章中注明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在校内要通过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方式,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12358价格投诉电话等内容进行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增强收费的透明度。收费政策变动时,学校要及时变更公示内容,确保公示内容合法、有效。
(4)监督检查:国家对高等学校收费管理的政策规定一直是明确的,有关高等学校应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等学校收费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帮助学校完善收费管理制度,认真受理群众对教育收费的政策咨询和投诉举报。对教育乱收费行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严肃查处,切实维护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
四、国内外高校学分制收费的历史与现状
学分制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美国,由哈佛大学率先使用.它是伴随着选课制的出现和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逐步确立的,后来被日本和欧洲地区国家纷纷效仿。学分制因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世界各国大学得以广泛运用,至今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目前,与学分制教学模式相对应的学分制收费在国外的大学已经十分流行。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学费按照学分收取的方式因校而异,因专业而异.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分“单价”各不相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单价”不同;不同来源的学生学分“单价”也不同。一般来说,私立大学贵,公立大学便宜;理工科或者有实验类课程的专业较贵,文科、社会科学专业比较便宜;本州学生最便宜,外州学生较贵,国际学生最贵。通常情况下,按照学分收取学费的美国大学,其学分的总价即构成学费的主体部分:学费总额=学分数×每学分的学费金额.也有的学校将学费分为 educational fee(教育费)和 tuition fee(学费)两部分,教育费约为 20%,而占大部分的学费涵盖了所学专业消耗的学校资源,比如实验室、耗材等的使用费,而且偏艺术类的,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分“单价”更高。还有的学校,比如在很重视教育的德克萨斯州,学费是按照学生修学的学分数量不规则递增的。在工程学院,学分的起始价格为 4583 美元,而 2 个学分只收费 5741 美元,3 个学分则为 6850 美元,以不规则比例递增。同时规定如果学生在单学期内修学的学分数超过 12,则以 15515 美元“封顶”。还有的学校,比如斯坦福大学,大学学费的收取方式很简单,不按学分收费,本科修够 180 个学分毕业,每年学费 3.9 万美元。美国大学学费按照学分收取的一大特点就是,大多数学校的学分是互相承认的,这也为学生转学和跨校选课创造了很多方便。
也有些国外大学仍然采用学年制收费模式,典型的代表是英国,按照每年固定的学费一次性缴纳或者分期付齐。
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历史可追溯到 20 世纪 20 年代,当时在蔡元培先生的大力倡导下,北京大学曾一度实行学分制。新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学习前苏联模式,将学分制改为学年制,直到 1978 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试行学分制。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把实行学分制作为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内容。1994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再次强调,要逐步实行学分制。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试行学分制改革,并由部分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过渡.现在,学分制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模式。
伴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学年制收费模式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学分制收费制度。2005 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做好 2005 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完成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学生当年所交纳的学费可根据选取学分所需的费用收取”。为此,我国各省区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分别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了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
我国高校学分制收费的共同点是,学分制学费由专业注册学费和课程学分学费两部分构成(简称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计算公式为:学分制学费总额=专业学费标准×学制 + 每学分学费标准×总学分数。另一个共同点是,实行预收结算制,即每学年开学初按所学专业学年学费预收,在该学年结束时根据该生的专业学费和实际所修课程学分学费的总额据实结算。不同点是,各省区不同高校、各高校不同专业、各专业不同类型的课程,专业学费标准和每学分学费标准均有所不同。
五、学分制收费的意义
(1)实行学分制收费是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积极举措 高等教育是一种带有功利化倾向的专业教育,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获取改善未来收益状况的人力资本。基于这种功利性的特点,致使高等教育不具有义务教育的普惠性和均衡性,其培养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才能反映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所获人力资本的具体程度。实行学分制收费为学生在课程选择、学习方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实际上是为学生的人力资本积累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按所得学分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
(2)实行学分制收费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
相对于学年制来说,学分制的最大特点是基于选课制而建立的更为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更为机动灵活的学生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摆脱固定教学计划的束缚,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特长选择专业和课程,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修读方式以及每学期选读的课程门数等,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另一方面是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为自己的学习活动负责。在学分制自由选课的条件下,部分学生尚未对课程学习的成本价值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导致学生随意选课、盲目选课的情况频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是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通过单纯强制的手段对学生选课与上课进行限制,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反而限制了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将按学分收费纳入到学校管理系统中,可以使学生通过学分这一中介,将课程学习所消耗的教育资源与切身经济利益建立联系,从而通过直接的经济手段促使学生认真对待课程学习。由此可见,实行学分制收费为学生培养模式提供了制度保证,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对知识价值的尊重。
(3)实行学分制收费有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行学分制收费,将教师的授课情况直接和学生学费建立起联系。作为教育教学的另一大主体,教师对课程教学任务做出的贡献是学分价值的主要部分之一。多数高校目前在计算学分时并没有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质量结合起来,仅仅按照内容标准确定课程学分,而在按学分收费的条件下,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的矛盾将会凸显出来。若是将教师授课的授课质量与学分价值建立起直接的联系,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将通过学分收费变得越来越清晰,将此作为评定教师的重要量化依据,教师势必会提高改进教学质量的意识,从而有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总体提高。
(4)实行学分制收费有助于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不论是学校自身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都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在传统的学年制收费条件下,高等学校向学生收取统一额度的学费,难以体现学生真实消耗的教育成本,教育成本的投入与产出也难以建立起令人信服的对应关系,缺乏有效监督也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实行学分制收费,将教育资源的消耗计入教育成本,促进学校教学资源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等加强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核算,有助于学分价值与教育成本两者对应关系的建立,充分体现每门课程的价值,这不仅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维护,更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基础性前提。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课程并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体现了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的原则。可见,按学分收费更是一种在高等学校内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手段,将不断促进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5)学分制收费有利于提高收费的透明度规范高校收费管理制度
传统的按专业和学年收费的模式其学费标准由省级政府物价部门根据当地的居民收入、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的办学层次统一制定,缺乏必要的弹性和透明度,教育 “消费者”很难了解高校收费的具体依据而且近年来各地高校的学费不断攀升,教育支出已占居民支出的相当比重。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消费者”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必然要求更多的知情权,而学分制收费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学校采取的是学分收费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学科目,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自行决定完成学业的时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学分制收费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也规范了高校收费管理制度。
(6)学分制收费有利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降低高校学费欠费率
实行学分制收费,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通过适当少选课或努力早日完成学业以减轻学费负担;同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助学或打工,以缓解学费压力。而学校实行学分制收费后,对学生实行未缴费就不能取得学分,从而降低学校的学费欠费率。
六、国内高校学分制收费存在的问题
(1)学分制收费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
实行学分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和学校各部门以及广大师生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但,大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完整的收费办法,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偏重于教学管理方面。有的学校片面认为推行学分制是教务部门的工作,而对财务部门参与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所制定的收费配套措施不完善。有的高校学分制文件缺乏可操作性,在收费过程中难以确定标准。同时在收费管理和物价申报等方面还应加以规范和完善。
(2)学分收费标准确定与实际的教学成本不相符
目前,从资金的来源方面看,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形式已由传统的政府完全投资转向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渠道筹资方向发展。而高校的教育成本实际支出不但包括教职工工资、学生各项经费、办公费、业务费、维修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各项支出,而且还应该包括师资队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建设支出。学分制增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弹性, 任何教学时限的延长都意味着教育成本的增加。而在现阶段不同学校之间教育成本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应该体现在基本定价上而非学分单价上。因此,学费的收取应采用管理成本的模式。目前, 中国各高校收费标准主要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的,并没有完全按各学科、各专业的实际教学成本来测算, 根据物价部门核定的统一收费标准所推算出来的单位学分收费标准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的教学成本支出。因此,在当前条件下,何合理地测算高等学校教育的完全成本,以期能够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是实行学分制的前提,也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监督和资助机制既不健全又不完善的今天,学分制收费、弹性学制的实行必定会加剧高等教育机会的进一步不平等,阻碍高等教育公平推进。
(3)学分收费的标准不同制约了学生跨校选课
学分制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机的系统,通过学分互换制,学生可以在不同学校取得各类课程的学分,可以凭其在不同学校取得的课程学分累计到某一高校领取文凭。由于现阶段不同高校之间、不同专业收费存在差异,即便在学校内部,学分与学分在不同专业的价格上也是不等值的,跟校外相比,情形就更加复杂。目前,提倡高校之间尤其是相邻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一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按选修的课程收费, 某一学生就读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毕业后的收益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就读于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学生的预期收益较高,预期收益的现值即培养成本较高, 学生对成本的分摊也应较大,也即专业注册学费也应该较高。学分的收费问题又会给校际资源共享及其开放程度带来障碍。
七、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的完善措施
(1)细化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合理制定学分制收费标准
目前,高等院校的学分计算基本上仍是以课时为标准计算,即每周 1 学时计 1 分。这种统一的无差别的学分计算方式并不能体现课程所消耗的教育成本,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收费,应当建立在细化高等教育成本核算,通过学分这一中介将教育成本与学分建立合理联系。实行学分制收费制度,合理制定学分制收费标准是基础性前提。各课程的学分成本因学科、专业、课程性质、师资水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采用生均培养成本收费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因此,高等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在学分价格标准的制定、课程消耗教育成本的计算以及学校教育资源总量的核算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按照培养计划所确定的课程培养体系,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实际内容,建立按课程消耗核算教学成本的机制,充分发挥管理效能。
(2)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必修课比重过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有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专业划分过细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应当优化现有的课程结构设置,适度扩大高等教育专业口径,压缩精炼专业课教学课时,增加选修课比重供学生自由选择,增强高等学校教育的通识性。同时还应促成师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提高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保证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此外,还应在课程设置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实际上可被视为在“课程市场”中的消费行为,课程与学生形成了相对应的供求关系。高等学校可以利用这一供求关系,通过学分学费体现不同课程在学分单价上的差异,在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定价与收费上,体现市场的需求和差异性,从而达到调节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
(3)依托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
在学分制自由选课的条件下,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程是重中之重。由于自身知识水平、专业视野和学习态度的限制,课程的合理选择仅靠学生难以完成,这需要在学分制管理制度下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依托本科生导师制这一重要的学校教育管理体系来协助学生共同完成课程选择。
随着学分收费制度的实施,本科生导师更重要的工作任务是指导学生在选课中认识到学分与成本的意义。本科生导师应在学期初依据学校有关要求和专业课程计划,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合理安排学生进度。在指导学生选课方面,本科生导师应结合学生自身的现实情况与知识储备,兼顾学科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完整性、相关性,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的合理意见,促进学生增强学习成本意识,使学生明确某专业必须具备知识的一般范围,有利于他们成为专业人员后具备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4)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的相关配套制度
学分制收费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具体工作牵涉到负责教育管理的多个部门,这需要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的相关配套制度,以达到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效益。由于学分制收费的实行,高等学以为只要有评估就必然会有结果,只要有结果高校及公众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淡化”。因此,为了增强评估的实效性,必须提高评估结果的利用率。从政府而言,要注重评估的区分功能,把评估结果的优劣与奖惩、拨款、专业设置、学位点建设、质量工程项目立项等紧密联系起来。对高校而言,要注重评估的诊断功能,根据发现的问题和专家建议,切实加强教育工作的改进力度,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当然,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决策者必须把评估结论的“等级制”转化为“百分制”,定性与定量结合以定性为主。促使评估结论更为精确有用且呈正态分布,从而把高校的目光从垂涎“优秀”等级的狭隘角度引向追求质量和健康发展的宏大视野。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何汶.本科教学评估:横看成岭侧成峰—全国教育评估机构协作理事会秘书长邱均平教授访谈[J].评价与管理,2006,(1).
[2]张炼,王新凤.如何理性地看待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高职院校弹性学分制改革初探 篇5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也明确要求:“根据区域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快区域和行业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这些都为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和制度保障。
何谓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至,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也可滞后毕业)、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即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课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
一、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学分制的必要性
(一)弹性学分制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高职教育学生生源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学毕业生、高职五年制学生、对口生等人群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年龄层次不齐,能力素质不一。如果采用传统的学年制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程度不一,必然会出现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偏高,觉得知识讲授过于浅,出现“吃不饱”现象。而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出现“吃不了”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基础和资质好的学生可以在短期内修完所需学分并提前毕业、就业;而基础较差或由于种种原因落后的同学,可以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完成学业即可。这种弹性学制的灵活性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针对生源多元化的现实,高职教育实施弹性学分制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弹性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弹性学分制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里的生动实践,是我国改革、创新和完善教育教学制度的有效尝试和有益探索。它自始至终都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选选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学生在掌握了专业必修课程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选修课程,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快速上岗,实现校企对接。
(三)弹性学分制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除了校内实践教学形式外,校外顶岗实习成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校外顶岗实习暴露出一些问题,很多用人单位只愿意接受毕业班学生的岗位实践,而对于一、二年级学生的岗位实践不是很欢迎,主要是因为一、二年级学生课业安排较多,课余时间较少,不利于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管理。因此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学分制,能解决这一时间上的矛盾,学生可在顶岗时间外,根据自己的时间选修课程,完成学业,同时也在工作岗位学到更好地实践技能,扎实有效地推进了顶岗实习,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工学结合。
二、高职院校弹性学分制构想
为确保弹性学分制在高职院校顺利推进,特做出了以下两点设想: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
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以学科制为基础,强调前后课程内容的衔接,所以只能采用“流水线式”的教学体系。学生在选课中不可能考虑到所谓的学科体系问题,这与学分制、选课制是部分矛盾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采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模块化的课程是以职业技能点为核心建立一门课程,这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体系。模块化的课程包括必修、限选和任选三类课程,每一专业大类可提供若干个不同模块组合的课程菜单供学习者选择,而每个菜单上各个模块组合相對固定,以此来避免学习者课程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对于模块中的具体课程设置要因材施教,对同一门课程要开出内容深浅不同、教学风格不同的课来,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学习者的需要。
(二)建立“导师制”
导师制度应该覆盖学习者在校期间的所有方面,每一名教职员工都责无旁贷地要担任学生的导师,不但根据学生情况指导其选择课程,介绍学习方法,使之拥有系统、完整、科学的知识结构,还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在专业学习上,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习者介绍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情况,指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选修课程,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度,采取适合的学习策略;教育学习者热爱专业、端正学习目的等。
在生活上,导师主要负责对学习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学习者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健康、稳定的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参考文献:
[1]李霞.中等职校弹性学习制度的构建要突显自身特色.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6(6).
[2]李鹰,李哲,张喜春.高职教育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初探.教育与职业. 2007.
[3]束剑华.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方法探讨.职教论坛.2006(2).
[4]王晓江等.高职工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职教论坛.2007(9).
[5]李春红.我国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模式探讨.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关于学分制问题的思考 篇6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资源问题。
具体来说则是开课量不足, 质量不高, 开课随意性大, 课堂之间关联性不大。要很好地实行学分制关键是要有足够的高质量的选修课, 事实上, 很多高校并不能开设出足够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在仅有的选修课中还有一些限制, 且与公共课、专业课时间冲突, 导致学生不能真正自由地按需选课;且开设的选修课随意性大, 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大, 知识不能成体系;甚至由于教师因素, 很多培养计划上有的选修课因为根本没有相应的老师教授而无法开设;这些从根本上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另外, 还牵涉到教学计划设置的问题, 到底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与公共课之间的比例要如何设定?如果专业必修课比例高了, 选修课少了, 则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 无法安排个人的学习计划;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 公共课占了一部分, 还要提供一部分作为跨专业选修,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增加选修课的量, 只能减少专业必修课的量了, 但是专业课只剩下仅有的几门, 还能叫专业吗?如果不减专业课, 则学生负担加重。我们在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容易陷入这样的死循环中。
2.教师资源问题。
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要求更高。学年制的课堂教学是只针对一个年级或者一个专业进行, 而在真正的学分制下, 则是要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 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开设选修课, 要求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广泛的文化素养以及较高的学术水平, 尤其是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高校年年扩招, 师生比偏高, 专业教师紧缺。一些基础课和技术性课程专业老师更是缺乏,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课。
3.基础设施配套问题。
近几年高校在不断扩招, 教学资源已经紧张, 教室、宿舍、食堂的规模等必须与在校生数大致符合。而实行学分制要求开设大量选修课, 很多学校教室安排就出现问题, 有些学校周一至周日从早到晚都排课, 这就给后勤带来管理问题, 教室、食堂、图书馆等都要增加财力和人力投入, 以供保证正常使用。但实际上, 很多学校要根据新一年招生情况做大的调整, 硬件设施和经费跟不上,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4.学生选课指导问题。
工作力度不够会带来很多方面的问题。学校对学生选课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首先, 导致学生选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避难就易。在初选课时, 对课程内容、授课教师以及自身需求的不了解, 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 这就会造成知识结构的单一性, 也忽略了自己专业课的学习。其次, 一些学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课程设置情况, 而是盲目听从他人建议, 选择一些较容易通过的老师较为好通融的课程来上, 单纯求学分不求知识就带来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的问题, 那些专业性强、难度大的课程选的人就少, 就要停开, 那么教师的工作量就无法保证和平衡。更有甚者完全不了解培养计划的完成情况、选课的规则, 到临近毕业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模块的课程并没有修完, 影响毕业。学生集中到一个课堂, 人数众多, 专业错杂, 教师管理也增加难度, 大多数课程都是第一次课满勤, 中间人数越来越少, 到期末考试又是满勤, 迟到、旷课、缺课严重, 有些学校规定老师每节课点名, 以此来管理学生, 但是成效不大, 考试评估难度大, 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5.具体教务管理问题。
教学管理涉及面广, 难度大。为确保学分制的实施, 各高校都制定了学分制培养方案及培养计划, 明确了选课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且运行并安装了教务管理系统, 通过网上选课系统来进行操作, 但是在选课期间由于人数众多, 经常出现选课系统拥堵甚至崩溃的现象, 在选课高峰期很难登陆系统进行选课, 出现阶段性混乱, 因此学生意见很大。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也不够健全。实行学分制后, 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提高, 课程的数量剧增, 上课时间、地点、师资配备协调等较为复杂;每学期学生选课、退课、重修、辅修、转专业、第二学位申请等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 无一不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如果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没有得到提高, 势必会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实际上, 很多高校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没有足够重视, 人数不足, 经常将一些学历较低的人员安排在这一岗位上;不注重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修, 许多人员进校后三五年都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教学管理人员本身对工作理解有误区, 服务意识不强, 也影响了学分制的进行。
二、解决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健全选课制度, 制定和完善教学计划, 优化课程体系。
确定培养方案是学生选课的重要依据, 它包含了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 以及为扩大学生知识面所开设的选修课。学分制的特点就是弹性学习。推行自由地选课制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跨专业、跨学院的课程;课程实现全面开放, 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自由选课;一门课程提供两位或者以上的教师供学生选择。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要适当减少必修课数量, 增加选修课数量, 既要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领域的巩固, 又要考虑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既要考虑学生选课自主性, 又要考虑各个课程类型、各种学习形式的平衡, 以培养综合性的优秀人才。实施学分制的关键是要有足够量和一定质量的选修课, 因此还要提高选修课质量, 鼓励老师多开选修课, 开好课, 以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而言, 六个专业共开设100 门左右选修课, 滚动开设, 保证每个年级每学期开出40~50 学分的选修课程;每个专业提供10 分左右的选修课供其他学院学生选修;学校大部分是外聘教师, 要求他们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 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评估, 对反应不好的老师, 将终止聘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一定师资规模, 改革人事制度。
一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进行授课;二要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减轻师资不足的压力;三要对在编教师进行定期教学评估、奖惩措施, 实行竞争机制, 充分挖掘现有教师队伍的潜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自我学习、参加教师培训, 展开科研工作, 让教师对新兴学科、专业学科、交叉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要让教师形成学生想学什么, 我就能教什么的概念,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综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从而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教师聘用制度, 灵活工作量计算方法, 实现多劳多得, 将开课量等加入到教师评定职称、年终考核的指标之中。
3.确保基础配套设施达到要求。
进一步完善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政府应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加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的建设, 如教室、宿舍的数量、多媒体设施的配备、图书馆、实验室先进的技术支持等。加强学校教学、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配套制度和配套措施改革。
4.加强选课指导。
学分制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专业等, 但是必须是在一定有效指导下进行, 因此学校加强选课指导、咨询工作,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从而让教师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 学生完成个性化学习。建立高效的教务管理系统, 改善学生网上选课环境, 实现信息共享和网络化, 从而保证选课能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 注重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业务水平, 要求熟练掌握教学管理系统, 处理各种教学管理问题, 加强管理人员服务意识。
5.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1) 考试制度规范化。
严格考试制度, 要求制度规范化、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成绩科学化。制定严格的考场纪律, 杜绝作弊现象;考试内容要形成一定的题库, 禁止教师有针对性地授课, 实现教考分离;考试形式可以有多种, 明确每个考试所占比重, 打破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模式。
(2) 完善教学质量反馈系统, 进行不定期检查。
学校应定期对教学进行全面检查或者抽查, 多方面收集信息, 如学生信息员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学期中期检查、例会制度、科研活动等等, 并将汇总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热情的提高。
(3) 建立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 以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并不是为了甄别教师, 而是为了进行更好地师生交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评价则是通过完成学分和所获得绩点来进行。有了正确的选课指导, 学生能认真对待自己所选课程, 进行自我管理;考核制度完善;合理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 学生的评价机制就能真正体现它的意义, 帮助学生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再辅以一定的奖惩机制, 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成绩不合格者给予降级、试读甚至退学, 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欧洲学分制和终身学习 篇7
欧洲学分制的全称为“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制度(European Credit Transferand Accumulation System,ECTS),亦即“欧洲学分转移系统”(the European Credit)。ECTS是在欧洲高等教育地区使用的高等教育学分系统,涉及参与博洛尼亚进程的所有国家。1999年开始的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国家通过政府间合作和协商,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进行高等教育调整的过程。博洛尼亚进程确定的一项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一个欧洲高等教育区。截止2009年2月已经有46个国家参与博洛尼亚进程,其中一些国家除了有ECTS外还有自己国家或机构系统。ECTS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基石之一。大多数参与博洛尼亚进程的国家通过立法来使他们国家高等教育系统采用ECTS。ECTS在欧洲被正式推介使用是在1989年。
ECTS实际上是由学分积累(Credit Accumulation,CA)和学分转移(Credit Transfer,CT)两个概念组成的。学分积累(CA)指的是学习者在某段时间某个学习计划中所获得的学分可累加起来直到整个学习计划的结束,它通常发生在系统内部,如学科、培养计划、院系、学位授予机构以及国家的内部。学分转移(CT)指的是学习者在某段时间内某个学习计划中所获得的学分可累加起来以便向另一个系统转移并得到承认。它通常发生在系统之间,如学科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甚至国家之间。在实际的运行中,ECTS学分积累与转移的过程是交叉的,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即在某个系统内部累积起来的学分可被转移到另外的系统中去。
(一)ECTS学分与使用
1. ECTS学分
ECTS学分(ECTS credits)是建立在学生为了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learningoutcomes)需要的学习负荷量(workload)基础上的。学习结果是成功完成一个学习过程后学习者被期望知道、理解和能够做什么。它们与国家和欧洲的认证框架的层级描述(level descriptors)有着密切的关系。ECTS是博洛尼亚认证框架(Bologna Framework for Qualifications)的一个关键成分,并与欧洲终身学习认证框架(EuropeanQ 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 long learning,EQF)相兼容。根据博洛尼亚认证框架,第一和第二层次(本科、硕士层次)有他们自己的学分范围(range),第一层次的本科学位认证通常包括180-240个学分;第二层次的硕士学位认证通常包括90-120个学分,这一层次的最低学分是60个学分;第三层次的博士学位的学分尚未确定。因此,ECTS被用在制定高等教育的国家认证框架之中,它可能包含更加具体的国家学分约定。
学习负担量(Workload)是指学生通常需要完成全部学习活动(例如讲座、研讨会、项目、实践活动、自学和考试)的时间,这些学习活动是获得预期学习结果所必需的。通常60个ECTS学分是一学年正常的学习负担量,它与学习结果有关系。在大多数境况下,学生的学习负担量是一学年1 500-1 800小时,因此,一个学分相当于25-3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2. ECTS学分的使用
ECTS学分在整个认证或研究项目以及它们的教育成分(educational component)(例如模块、课程单元、论文、实习和实验室作业)中使用。每一个教育成分的学分数量要依据学生在正常的环境下需要完成学习结果的学习负担量的价值。
学生在完成正式的学习项目或单个教育成分(educational component)所要求的学习活动后,并对取得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后方能获得学分。为了获得认证学分可以累积,这由学位授予机构来决定。如果一名学生已经在其他的学习环境或时间框架(正式的,非正式的)下获得了学习结果,在准确评价、验证或认可这些学习结果后,可以给予这名学生与之相关的学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项目中给予学生的学分可以转换到同一个机构或其他机构提供的另一个项目中。但是只有学位授予机构认可学分和相关的学习结果,这种转换可能发生。合作机构应该事先在认可国外学习学时(periods)上达成一致。
学分的转换和累计通过使用ECTS的重要文献和文凭补充文件(Diploma supplement)而变得方便,重要文献包括课程目录(Course Catalogue)、学生申请表(Student Application Form)、学习协议(Learning Agreement)和分数记录卡(Transcript of Records)。
(二)学分分配
学分分配是将若干学分分配给认证/项目或教育成分(例如模块、课程成分、论文、实习和实验室工作)的过程。要依据正常的学习负担量对学分进行分配,这些学习负担量是获得要求的学习结果必需的。将若干学分分配到整个认证或项目中要依据各国或机构的规定,以及博洛尼亚框架的各个层次。通常一学年的学习负担量分配60个学分,30个学分通常分配到一个学期,20个学分是一年三学期制中的一学期。持续三学年、拥有正常项目的认证被分配到180个学分。每一个学年、学期或一年三学期制中的一学期又被分成教育成分(educational components)。一个教育成分通常被理解为是一个独立的、正式建构的学习经历(例如课程单元、模块、研讨会或实习)。每一个成分应该有一系列连贯的、明确的学习结果、适当的评价标准、确切的学习负担量和具体数量的学分。
(三)给予学分
只有当适当的评价显示他们获得了项目、教育成分或认证所要求的学习结果的时候,才给予学生者学分。由授权的高等教育机构给予学分。给予学分证明了该学习者遵守了教育成分的要求。给予学习者的学分数量要与分配给教育成分的数量同等。如果学生获得了一个通过的成绩,通常授予学生完全数量的学分。它从不根据学习者的行为表现层次进行调整。学分并不表示学习者是如何很好地满足给予学分的要求。学习者表现的质量由高等教育机构或国家的评分系统(gradingsystem)来表示。
(四)ECTS的标签
(ECTS的)“标签”是用来证明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在本科以及硕士学位学习阶段应用了ECTS系统。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机构的吸引力、可靠性和透明度,并向所有学生表明机构正在努力使自己的课程符合整个欧洲高等教育体制。授予标签的标准是:一个信息包/用英语写的课程目录(在线),正确使用ECTS学分,学习协定的样本(samples of learning agreements),分数记录卡和学术认可的证据。
欧洲委员会每年组织对ECTS的标签(label)的申请。被授予一个“标准的”或“扩展的”伊拉斯莫大学宪章(extended Erasmus University Charter)的高等教育机构才能获得对ECTS的标签(label)的使用。
(五)学生如何应用ECTS
本(Ben)在2002年完成了硕士学位机械工程专业的第一年学习,但是因为他移居比利时在一家航空企业工作,不能继续完成学业。
几年后,因为觉得“我没能完成硕士学位真是丢脸”,本(Ben)决定将他在爱尔兰积累的60个ECTS学分以及他的记录卡(transcript)提交给比利时的大学。
而不需要从硕士学位的第一年开始学起,这60个学分让他直接进入比利时的对等的硕士学位的第二年开始学习。
二、欧洲学分制与终身学习
(一)学分和继续教育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在正式学习项目中注册的全日制学生。遵循“自足”的培训(“stand-alone”training)的成人学习者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没有必要追求一个具体的认证。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着成人学习者或雇员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压力,要求为他们提供个体的学习途径。
当在继续教育中使用ECTS时,学分分配、给予、转化和累积等原则同样适用在继续教育中。像在正式的高等教育学习中学分分配到项目的一部分的教育成分一样,学分分配到继续教育也是要依据正常的学习负担量对学分进行分配,这些学习负担量获得要求的学习结果必需的。
(二)ECTS和非正式学习的认可
人们通常拥有的宝贵能力,有的是在正式高等教育机构之外获得的,有的是通过其他类型的学习活动、工作或人生经历获得的。非传统学习者能从高等教育机构通过使用ECTS来提供透明化和认可中获益。
非正式学习的认可对那些不能够或不愿意使用传统方式获得一个高等教育资格的人提供了可能。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有能力对在正式学习背景下之外取得的学习结果给予学分,这些学习结果是通过工作经历、爱好或自学获得的,用这些学习结果来满足取得高等教育资格或教育成分的要求。非正式学习的认可应该自动给予与正式教育中相应的学分数量。给予的学分数量应该是与正式教育项目可比较的学习结果相同的。
与正式教育一样,在给予学分之前应该先评价以证实获得的学习结果。为了在一个合适的层次上评价所要求的学习结果的成就,应该构建评价标准和相关的方法,但不需要提到具体的学习活动。
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在他们的网站上面公布他们主要针对非正式学习的认可政策和实践。这些政策应该包括诸如针对学习者的评价结果的反馈或吸引学习者的措施等因素。也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创建针对非正式学习的建议、咨询和认可的“评价设施”(assessment facilities)。依据各国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实践,这些措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
通过实施针对非正式学习的认可程序,高等教育机构的服务社会维度增强。高等教育机构实现方便学习者进入的目标,通过职业生涯(professionallife)和非传统学习环境的范围,因此使终身学习变成现实。
(三)在非正式学习中使用ECTS的例子
本文以苏格兰的认证和学分框架(Scottish Qualifications and Credit Framework,SCQF)为例来说明在非正式学习中如何使用ECTS。
苏格兰的认证和学分框架(SCQF)指南鼓励对非正式学习使用验证,目的是:1.为了个人、职业发展(正式认可);2.为了给予学分(总结性认可,summative recognition)。后者涉及评价,通过在学习者从事一个正式项目或认证之前发生的经历中获得对评价学分(creditrating)的学习。评价学分是一个确定学分价值的过程。通常这意味着学生所在的高等教育机构决定一名学习者在一个特殊的项目中、高等教育机构或组织中能被给予学分的数量。
在非正式学习中给予学分的过程有四个阶段:1.最初的建议和指导;2.支持(反思过程;理解学习结果;确认自己的学习结果;证据搜集和选择);3.认可/评价;4.给予学分。
三、简要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
ECTS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是一个针对建立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透明性基础上的学分积累和学分转换(creditaccumulation and transfer)系统。它旨在方便对认证、学习单元和学生流动性的规划、传授、评价、认可和验证(validation)。ECTS被广泛地使用在正规的高等教育中,也适用在非正规的高等教育中和终身学习活动中。
在这样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法中,高等教育机构支持学习者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learning pathways),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学习风格以及获得经验。在课程设计和传授中通过使用学习结果和学习者的学习负担量,ECTS往往将学习者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通过在教育成分中设置学分,方便学生创建灵活的学习方法。
(二)表现出灵活性、范围广的特点
ECTS的灵活性是指ECTS突破了过去学生升入一所大学,就要在这所大学中读书直至毕业的模式,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大学读书,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此外,ECTS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它不但在正规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使用,也在非正规高等教育系统(诸如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等)中适用。ECTS的应用范围广还体现在使用的国家比较多,涉及的高等教育学生数量比较大。ECTS自1989年产生以来,使用的国家就不断增加,目前参与国已经达到了46个,并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对我国的一些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取得了让人惊叹的成就。“从2003到2006年,(我国)网络高等教育毕业生达到218万人。到2007年,各类成人本专科招生191.1万人,在校规模达到524.2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学生950万人次。与欧盟大范围终身学习、成人教育等非正式高等教育中大规模推行学分制相比,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推行学分制方面大多只是停留在探讨、实验,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阶段,但是因为它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引起了学者、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例如《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提出“在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之间开展学分互认的试点。推进高校之间课程认可、学分互认、学科专业共建和教育资源共享,实行学分积累、学分转迁。拓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探索各类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招生考试制度。”当前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推行学分制面临着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水平高低不等、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缺乏等等问题,我们应该直面这些困难,努力钻研,大胆试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分制,毕竟,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推行学分制符合成人教育、终身学习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宏方.对欧洲学分制的概述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86,88.
[2]European Communities.ECTS Users’Guide[R].Brus-sels,6 February 2009.11,17,20-21,24.
[3]赵叶珠.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背景、进程与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3,(7):11.
药剂学学分制改革 篇8
1 我国药剂学教学的现状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1]。该门课程应用性强, 紧密结合实际, 新技术、新材料发展迅速, 使药剂学从经验探索阶段进入科学研究阶段, 新剂型和新制剂的研究成为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 新药研发水平成为药剂学学科水平及一个国家制药行业综合实力的整体反映。
目前国内的药剂学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 以教师为主体, 以讲课为中心。这种模式多是采取全程灌输, 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 加之整个课程内容较多, 讲授时都集中于对教学大纲重点知识的讲解;在课程的考核指标上, 课程结业考试占了绝大部分。该模式与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如何使学生通过药剂课的学习, 全面提升药剂学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值得深思, 而学分制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2 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 我国教学评价都依赖于终结性评价方式, 即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这种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关注结果, 而对于学生如何得到这些结果却漠不关心。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评价, 是通过诊断教学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 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2]。与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相比, 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丰富, 形式灵活多样, 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它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学分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原有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积极主动性的弊端, 而进行性评价正是针对该弊端, 它改变原有的“一锤定音”, 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这将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兴趣和动机, 激励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因此, 药剂课程教学应当充分重视使用形成性评价, 激励和引导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药剂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 我国药剂学教学还多采用教师为主体, 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施教模式,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药剂学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寻求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又能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国外很多院校很早就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总结出“问题教学法”, 即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 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研究的教学过程[3]。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群体协作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才能实现药剂学理论、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意义建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可采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和“问题教学法”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药剂学的基本知识, 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平台进行自学, 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 指导老师在分组讨论中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密切了师生关系, 可谓一举数得。
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的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但视频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体元素却远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视频具有丰富的信息内涵和动态演示的效果, 合理地运用视频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尤其适用于药剂学这种内容丰富、涉及到多学科的且应用性特别强的学科的教学[4]。观看视频使得学生对原有的枯燥的理论有了形象的、动态的了解, 教师只要再进行必要的分析, 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视频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视频录像, 但应用的更多的应该是利用软件制作的FLASH动画视频, 这就要求教师在这方面加强自身修养, 平时多积累素材, 这样才能制作出简单明了又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但是, 在使用视频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过分的依赖视频而忽视课堂讲授, 切勿本末倒置。
4 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
药剂学实验是药剂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旨在研究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药剂学实验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强, 与生产密切相关, 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目前药剂学的实验教学面临很多问题, 例如教学任务艰巨, 工作量大、教学学时有限、学生动手机会相对较少等[5]。这就要求我们对目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利用现有的教学时间和实验条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验课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 我们将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入实验课教学, 强化学生对实验课内容的认识。其次, 我们将部分实验制成视频, 利用多媒体课件, 插入相应剂型的生产录像, 让学生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制剂设备及GMP要求。对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进行详细讲解, 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此外, 调整实验课的课程组成, 加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除了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之外, 我们还应改进实验课考核方法, 加大考核力度。在总结现有的实验课考核方法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更加有效的考核机制, 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和学习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原有的实验报告考评和操作技能考评基础上增加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以适应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调动学生参与设计性实验和自主性实验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我们将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 结合药剂学教学工作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 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积极倡导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使学生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 还具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从而提高药剂学学科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崔福德.药剂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6.
[2] 熊阳, 来平凡.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 2009, 25 (6) :31-34.
[3] Richard B, David I, Derek.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d the medical school:another case of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J].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 2005, 29 (8) :194-196.
[4] 袁子民, 程岚, 吕佳, 等.多媒体结合视频辅助教学模式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2 (5) :119-120.
认识学分制之我见 篇9
1. 受益于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首先使得学生中各类人才均有所得,比如学习优异者可以提前毕业;学有余力者可以辅修第二专业或者攻读双学位;学习基础差或经济状况欠佳的可以根据需要放慢学习进度,延长学习年限,甚至中断学业,外出创业后再返回校园继续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是突破转专业的小范围限制,使学生可以跨专业大类再次选择专业。这样一来,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更充分的激发,学习效果显著提高。目前学分学年制中,我们的学生中的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学习主动性,随波逐流,混迹其间,往往是到了毕业的时候才醒悟过来。而学分制中侧重“个性化”的培养将会有效地规避此类现象。
2. 锻炼了教师,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
不仅是专业的竞争、还有课程之间的竞争甚至课堂组织的压力,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都是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选定了的,根据安排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生源,还有课程,按部就班,而实施了学分制后,这种现象将不复存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确定学习的进度,选择学习的方法,让每一位教师、教学组织者都感受到这种压力,因为动力往往源于压力,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和自主选课制度相对而言,学校可以把选课的人数作为评价老师教学的标准,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学分制的实施将促使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不断充实自我;同时还将促使教师更新教材内容,不断充实、完善备课及教案设计工作,努力改进和改革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学适合学生的实际和技术的发展。
3. 共享教学资源:
这种共享不仅是学校内部的还可以是外部的,比如可以选修其他学校相关课程、学分互认、转换等等。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过去一些学校开设课程重复,即使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浪费,实行学分制后,重复课程学生可以不选,同时教育部近年来致力于建设的优质资源共享课程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学分制本就源于选课制,而选课制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学校要能提丰富多样、质量高、数量足的课程资源。为此,任何一个实施学分制的学校都必须课程资源建设上狠下功夫,为学分制改革的持续发展引入不竭的源头活水。
4. 教学管理更加科学:
弹性和多样性是学分制突出优点,但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缺陷与优势是并存的。作为教学管理组织者首先要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健全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比如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等等,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即做到自由和约束结合,活而不乱,严而不死。这就需要转变教务管理观念,完善实施细则,健全教务管理队伍,同时还要求教学的管理者再学习,再提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强现代管理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加强管理创新意识培养。另外,学分制改革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规范了收费行为。以往学校通常每年只是给学生一个学费的总数,不管学生选多少课,均缴纳统一标准的学年学费,提前毕业的学生照样缴纳学费等。学分制改革后,让每一个学分"明码实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行选择。这样的”明码实价“让学生心里有了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克服了高校的乱收费。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被教师视为人生的最大幸福,最高的人生价值观,那么这种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教师水平得以充分施展、教学资源得以全面利用、教学管理得以科学提升的学分制自然是我们期待的。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本文从现有教学形式入手,剖析了现行学年学分制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并探讨了完全学分制下给高校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等带来的变革,得出高等学校推行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必然。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陈荣飞.论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完善——域外高校经验参酌[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1.
[2]李筱光,杜毅.完全学分制与课程中心平台的建设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3):15
[3]汤延庆.学分制体系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9Z):292.
[4]郭立群,郭燕群.高校学分制运行效果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87.
[5]唐琳,赵欣平,王健美,等.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分制指导老师工作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225.
[6]侯宇,孔建益,邹光明.学分制下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2,(09):23.
实行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 篇10
一、基本情况
1.制定方案,全面展开
学校把学分制试行工作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以解决实施学分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突破口,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了弹性、灵活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我们根据《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指导意见》,制订了《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学分制实施方案》,对课程与学分、学习年限、选修课与免修课、成绩考核、课程设置、学籍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我们出台了《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社会实践学分试行方案》《选修课管理规定》《学生休学制度》等教学管理文件。
我校采用学年学分制。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非课程学分。学生在三年内如无重大违纪现象,修满170分以上(含170分)者可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时间不超过半年,提前毕业人数不超过学校该届应毕业学生人数的2%。例如,我校从2010年9月开始推出学年学分制,2010级共有毕业生631人,根据毕业时的情况,学校认定符合条件的13名学生为优秀毕业生,并为他们颁发了证书。
2.加强宣传,全员参与
为推行学分制的实施,我校加强了学分制工作的全员培训,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都能明确实施学分制的意义和学分制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要求。2010年以来我们召开多次教研活动和经验交流会,大力宣传和深入学习学分制,使广大师生了解和熟悉学分制。
3.适应需求,课程创新
目前我们推行的学分制是以学年制为基础,采用学分制管理。对每门课按学时规定相应的学分,并用相应的考核予以认定,这种模式不仅顺应了现行学年制的惯性,同时适应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为适应学分制需求,我校积极创新课程模式,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综合拓展课程共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课时、要求和内容,集中开设,按班级管理;专门化方向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按选修模式组织,专业部内选修,开设在二年级;综合拓展课程包含两类,一是限选课程,如心理健康、礼仪、就业指导;二是任选课程,每周开设2课时,每周一下午跑班上课,综合类全校范围内选修,专业拓展类在专业部内选修,任选课程按教学班级进行管理,在一年级开设。这种依托学分制进行的课程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基础,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良好人格为目的”的目标,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
4.精心开设选修课,发展潜能
实行学分制的核心是开设选修课。三年来,根据学校情况,充分挖掘教师资源,开设了57门选修课。课程根据学生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潜能而开设。
我们将任选课分为四类:一是文化基础类,如数学辅导班、英语辅导班;二是人文、自然科学、艺术等综合素质类,如影视欣赏、摄影、瑜伽、漫画、手工纺织、葫芦丝、古筝、形象设计等;三是专业拓展类,如机器猫制作、手机原理与维修、影视编辑、影视动漫、幼儿游戏玩教具制作、服装材料、服装主题设计等;四是实践、研修类,如社区援助(电子专业)、青年志愿者(义工)等。据统计,我校学生对各门选修课的欢迎程度为 89.41%。
5.建立机制,科学考核
实施过程中,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是严格控制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标准。我们对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严格把关。会考不及格和技能鉴定不过关者,必须重修及格方能顶岗实习,不可进行学分替代。二是完善开放性考核。针对以往书面考核的情况,我校逐步甄选确定开放性考核的课程,并建立了开放性考核的申报、执行制度,不少课程的开放性考核经不断完善、改进,将理论、实践、研讨、作业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各具特色。如服装专业的服装营销的考核包含了一次社会调查和调查报告、一次模拟产品推销介绍和一次课堂市场营销案例。
二、学分制运行初见成效
1.推动了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
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在学分制管理平台上,学生可以采取先就业创业、再学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矛盾,为真正落实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弹性学制等办学模式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同时,这有利于建立富有弹性的学校管理制度,使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都更加灵活,对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出现的转学、转专业、休学、延迟毕业等问题,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探索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学分制的实施,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校内学习、兴趣特长学习、企业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形式极大地活跃了校园和课堂,不仅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更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在学分制的有力支撑下,学校积极开展送教入企,把教学班设在企业,对企业员工实施中等学历教育,企业员工按规定修满学分即可获取毕业证书。可以说,学分制已经成为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点。
3.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试行学分制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局面全面改善,学生被赋予了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给任课教师提供了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的压力和动力,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就业市场的高度关注,积极参与教材编写,业务进修、自主学习、提高技能已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
4.构建了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实行学分制后,课程类型改变了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选修课程占到了相当的比例;课程结构实行了模块化组合,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课程内容也向小型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5.实现了对学生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学分制的实行使得考试分数不再作为学生唯一的评价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潜能挖掘和素质培养,淡化了优生与差生的评价差别,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获得规定学分,实现了考核的多元化。
6.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我校试行学分制过程中,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学习,其兴趣、爱好得到保护和尊重,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学生们认为,学习不再是件枯燥的事,因为选的课是他们喜欢的,学起来就轻松。同时这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在问卷调查中,有39.31%的学生认为“可以学习更多课外知识”, 43.80%的学生认为“感兴趣”,49.10%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多”。
三、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尚需探索
一是补偿机制亟待构建。学生因某种原因未能按规定修完计划所规定的课程(未获得相应的规定学分),如何通过其他方式修完规定课程,用新获得的学分来弥补不足,目前还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机制。
二是学分预警机制尚待健全。学分预警机制目前存在时间范围不足、过程管理欠缺情况。如寻求科学、合理的日常预警机制构架的抓手、方式是摆在面前的一个课题。
三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滞后。学分制试行以来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如何构建凸显学校特色、适合学生发展的完整课程体系,还存在诸多困难。例如:课程认识窄化、课程开发等同于编写教材及对学分制认识不足等现象还制约着课程体系的建设。
2.管理手段尚需规范和精细
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所有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了解、接受、掌握、适应、习惯的过程。学分制实施过程中新的操作要求和办法,教师需要适应和熟练过程,同时,在规范和精细化方面还要不断加强管理。如选修课中走班上课产生的学生管理、中途随意转班等问题都有待形成制度并不断完善。
(作者系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教学副校长)
学分制 篇11
一、何谓创新学分
目前, 我国高校已经普遍采用学分制这一柔性教学管理制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众多高校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现行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创新学分制。所谓创新学分, 是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 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 经学校创新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也就是说, 将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由原来的定性化上升为定量化, 由原来的弹性指标上升为硬性指标, 对学生创新成果的量化考核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物化肯定, 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1]。实施创新教育, 设立创新学分正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引入创新学分的必要性
(一) 创新学分能够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
在本科教育中,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般可通过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展开。课内一般是基本动手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但是创新活动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仅仅依靠集中式的课内培养显然是不够的, 还需要更多个性化的创新活动。因此, 课外创新活动就成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在各高校, 课外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依托科技创新基地的活动和各类科技竞赛的举办。但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 创新能力培养的对象是各学科门类的学生, 而且具体到各门类, 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和内涵并不一致。现有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竞赛主要面对的大都是理工科学生,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第二, 创新是有层次区分的, 从学生的创新能力来看, 做到原始创新即全新型创新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的学生停留在改进型创新或是模仿创新阶段, 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宣传以及激励措施不到位, 缺乏创新意识, 所以, 涵盖各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热情, 显然无法达到。第三, 相对于课内很强的教学计划性, 课外创新活动显得松散, 参与学生人数有限, 目标性弱, 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基于上述问题, 须引入一整套“创新学分”体系, 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规范,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 设立创新学分是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需要
在我国, 学分制是以课程结构为基础, 以学分来评定学生学业标准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是对课程设置固定、修业年限划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选课, 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长期以来, 各高校纷纷实行完全学分制, 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 一些高校压缩学分数以及学时数, 以达到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空间的目的, 但同时对压缩学分后学生会出现“无所事事”的状况也存在一定的担忧, 这种担忧是不无道理的, 但问题的关键是只要我们引导有方, 就能使学生对所学产生兴趣。本科生创新学分的设立是对学分制的创新, 是人们对学分制更深层次的再认识, 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求、贡献社会、发展自身的举措。创新学分不只是单纯的学业计分, 而是对学生各个方面素质所达到程度及水平的综合计分。创新学分制推崇“能力本位”, 而非“学历本位”, 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尽快设立本科生创新学分, 对促进学分制改革, 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创新学分的目标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 知识更新周期缩短, 新科学、新知识、新工艺层出不穷, 各个行业和领域交叉进一步加剧, 边缘科学发展迅速。因此, 必须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由注重灌输知识向着力教给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尤其是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方式转变, 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在对济南二机床集团公司各部门人员调查得知, 约80%的部门管理人员希望企业的员工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他们认为创新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素, 所以企业希望大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开阔思维、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宽基础, 厚素质, 创新精神”是具有独创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必备的条件, 这是当代社会对优秀人才提出的要求。而创新学分的设立正是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挖掘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潜力,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未知领域的渴求,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
(四) 创新学分更能反映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内在要求
传统的教育观念最主要的问题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培养模式上, 强调人才培养的统一性, 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忽视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在学习上很少有选择权和自主权;在师生关系上, 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 在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只能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客体, 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设立创新学分, 就是要改变这种教学中“教师本位观”和“知识本位观”的错误观点, 树立“学生本位观”, 让学生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努力提倡“能自主、有交叉、会研究、开放式”的学习方式, 即学生能自己调整专业、课程, 构建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 在相关领域中可以交叉学习。学生不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而且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能了解多种文化环境, 从而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合作能力。这是从深层次体现学分制的个性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先决条件。
三、高校实施创新学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 创新能力存在问题
有些大学生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事, 可望而不可及;有些大学生只关注个人的实际利益, 比如出国、深造、就业等, 社会责任感较低;也有些大学生想创新但由于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抱怀疑的态度, 往往一遇到挫折就会放弃。这些大学生的表现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是高校长期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强调共同发展, 忽视个性发展, 重知识轻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 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主, 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实践, 长此以往, 挫伤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二是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引导, 缺少“智慧型”教师, 即具有教学实践智慧、在教学中敢于创新的教师。从社会来讲, 过去长时间以来社会缺乏创新环境以及对大学生创新的资金扶助, 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 创新学分项目设定以及评定标准不一
调查诸多高校以后发现, 每所高校对创新学分的多少有不同的要求, 如河北理工大学规定不低于6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华东师范大学规定必须修够4个创新学分, 超过6个学分将给予奖励同时优先保送研究生;辽宁工业大学规定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2个课外创新学分, 方准予毕业;浙江工商大学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应获得不少于1学分的创新学分;更有一些高校对拿到创新学分的多或少, 给予不同的奖励, 未对创新学分作硬性规定。西安理工大学也于2004年提出了必须获得2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 但是, 到底多少创新学分的规定能实现其科学性, 没有一个统一合理的规定。同时, 每个学校对创新学分给予的标准不一。如同是对发表科研论文给予创新学分, 就同是第一作者而言, 华中农业大学计2学分/篇, 云南师范大学第一作者计3学分/篇, 山东工商学院只是表明核心期刊8学分, 一般期刊6学分, 没有作更深入的说明[2]。每个学校只是针对自己学校的情况, 采用自己的记分标准。这使学生难以跨系或者跨学校进行选课, 并且这种标准不一的记分方法使得跨校的合作难以实现, 不利于教育资源共享、多校合作。
(三) 缺少相应的监控体系作保障而流于形式
大部分高校推出的“创新学分”, 其实质是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和对创新成果的物化肯定。创新能力的高低和创新成果的优劣, 更多地应该注重过程, 而并非只看结果。而现实实践中, 多数高校往往只注重对创新成果的考核和对实践数量或形式的书面考查。不乏许多高校的学生随意听两个讲座开个证明就能拿到创新学分。这些都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建立创新学分的初衷, 也失去了建立“创新学分”的意义。同时, 创新学分的评比以竞赛获奖名次, 论文发表档次及篇数, 课题研究成果轻重及多少, 资格证书的取得等, 这些“硬性指标”也的确在一定程度、范围上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水准。但长期发展学术研究将日趋功利化, 效益短期化。即为了拿到学分而去创新, 大学生若怀着这样的目的来做课题, 搞研究, 这必定与高等教育人文化的陶染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南辕北辙。因此, 建立起实施“创新学分”的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各种监控机制, 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保证创新学分的质量, 是目前实施“创新学分”的高校应重点解决好的问题。
四、对创新学分建设的探索
(一) 分层次设计创新项目
从学生的创新能力看, 是有层次区分的, 所以创新学分的项目设置要照顾到普遍学生的创新水平, 但是也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高水平的创新活动, 可以使高水平的学生获得更多好处和实惠。如西安理工大学在设置创新学分项目方面, 获得国家专利的主要完成人可一次性获得8个创新学分奖励, 很多学生也可通过拿到驾照获得2个最低要求的创新学分, 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流动性分层式教学管理模式, 涵盖各个层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能够依据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实际状况制定个人的发展目标, 使不同情况的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 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
(二) 建立创新学分的科学评价体系
在教育中应注重创造教育的内容, 切忌形式主义, 注重创新成果的质量。学分的给予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由于学生创造性表现的评价不同于学科课程的学习评价, 其复杂性更大, 因此, 评价此类学分应有专门的组织、人员和评价指标体系, 以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3]。没有质量, 创新成果是华而不实的。所以, 对创新学分实施的绩效如何也须作出科学的判断, 以利于高校学分系统的有效运行, 因此应建立创新学分的绩效指标体系。同时, 必须建立完善各种监控机制, 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保证创新学分的质量和实际内涵。监控体系应该包括一支由领导、同行专家和学生组成的创新学分质量评价队伍、一个负责组织并进行创新学分质量评价的机构、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学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个完整周到的咨询指导服务体系等。
(三) 采用导师制, 为学生的创新实践保驾护航
导师制是实行创新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实施创新学分是由自发的粗放管理模式转变为科学化的规范管理模式, 学生的自由度大了, 打破了以往的专业、班级界线, 原来的班级概念已不存在, 原来班主任的作用也难以发挥。加之, 学生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往往缺乏独立自主意识, 适应性差, 在选择获取创新学分的途径时, 往往片面追求学分, 而忽略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以及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学校应建立导师制, 导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能力, 以及内心需求,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为学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 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方式获得创新学分[4]。此外, 还应指导学生立项, 编写指导方案, 制订指导计划和工作程序, 认真、负责地解答项目组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经常检查项目组的项目进度, 把握项目研究方向, 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阶段检查、结题答辩。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探索与创造的空间, 使学生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检验其应用价值。
(四) 搭建平台, 拓宽创新学分获得渠道, 加强阵地建设
首先, 要广泛开展多层次竞赛。倡导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 学校也应为创新能力较弱的学生开展各类竞赛, 如校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 为每一位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 使其获得创新学分。其次,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社团和兴趣小组, 开展各种科研类校园文化活动。为使各社团和兴趣小组更好地开展科研学术活动, 不但要制定相关制度, 而且还要为各社团和兴趣小组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科研、科技类学生团体, 开展技能培训、实践锻炼、设计竞赛等科研活动。最后, 要努力配套建设相应的创新实验基地或实验室,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与实验室资源, 并实行公共与专业实验室开放制度。加大企业与大学生科研的合作力度, 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 让学生参与教师与企业所合作的项目研究, 拓宽资助渠道, 也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华正伟.创新学分: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J].理论界, 2005, (10) .
[2]刘洁.解析高校创新学分:现状、功能、问题及设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
[3]周险峰.关于高校设立创新学分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