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学分制培养方案(精选8篇)
会计学学分制培养方案 篇1
会计学专业加深型特长生培养方案
(Accounting)
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对会计学本科人才的需要,以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理论及熟练的操作技能,使自己成为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财经院校及会计师事务所等领域从事会计、财务、审计实务以及会计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我申请了专业加深性特长生的培养,希望能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和帮助下,丰富自己的内涵,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具体目标:
(一)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学习国内外会计学理论与实务的动态和发展;强化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克己奉公。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处理会计事务的能力;具有运用熟练的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秉持敬业爱岗、熟悉法律、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的原则,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不做假账,树立会计从业人员光辉形象。具有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1
二 具体措施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校规校纪,服从导师安排,配合导师工作。对会计专业有较深入思考与研究,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初步能力。
(二)理论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所以要深入学习会计这一门学科,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打好这个基础,我为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做了详细安排。首先是专业书籍的阅读。书本是汲取只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在我的计划中至少要阅读5本专业书籍,并记录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其次,就是专业资格证书的获取,除了学校要求的专业资格证书,我还需积极备战如中级会计师职称的考试。
(三)当然,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许多公司更加看重的是经验而非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加入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社团,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至少参加两次社团活动;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各项专业竞赛,以期在竞赛中学习只是、锻炼自己,取得好的名次为校争光,为简历添彩。最后,还需在导师的安排下,参与一些专业学术会议,聆听专家学者们的见解,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四)充分利用培养的时间,在导师的带领下摄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希望在学有小成之时在导师的指导下写出一篇小有见解的专业学术论文。
三 阅读书目
目前,我非常想拜读的作品有《财务骗术》(FINANCIAL SHENANIGANS)(霍华德·施利特(美)),《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刘姝威),《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沃伦·巴菲特 & 劳伦斯·坎宁安),《经济学百科全书(上下卷)》(马吉尔 & 瓦迪亚巴西斯)等以及一些与CIA和ACCA相关的书籍。还有一些商务礼仪方面书籍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例如《金字塔原理》《麦肯锡工作方法》等。《人性的优点》(美)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著,《三分钟心里操纵术》这些也是非常不错的书。
诚然,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总是会与计划有出入。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我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通过实践与计划相结合,制定出一份完美的培养方案。
09会计2班
周欣宇
***
会计学学分制培养方案 篇2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成熟的专业, 据统计, 全国1000所大学中就有900所学校设有会计专业。作为以终身教育为己任的电大教育, 同样开设会计专业, 并且是电大教育中开设课程最早、在校生人数最多、毕业人数最多、最受学生欢迎的专业之一。电大会计专业设有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 其课程设置分为中央电大统设课和地方电大省开课程。学生注册入学, 学制为2.5年, 为非全日制远程、成人教育模式。
通过在电大近5年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 笔者认为电大会计专业的学生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第一, 学生多样性。电大学生多数为在职人员, 其从事工作种类、教育背景、年龄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第二, 需求多样化。在一份调查问卷中, 我们发现电大学生选择会计专业的初衷各不相同, 其需求也同样多样化, 归纳为以下两点:一种是对专业无所谓, 就是为了获得文凭, 另一种是工作、实践、职称的需要, 需要提升学历、拓展知识。学生多样性和需求多样化, 与电大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产生如下矛盾:第一, 学历不对等。在电大获取的学历, 其社会认知程度往往不高。这一方面与我国教育体制有关, 另一方面, 与电大注册入学, 学生素质普遍下降也有关系。严重的是很多人认为电大是交学费就可以拿到学历的地方, 电大的学历在社会上的认知度更呈下降趋势, 与其他高等学校的学历不对等。第二, 由于电大的学生大都是在职人员, 有相关的工作经验, 普遍接受过相关机构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 这些内容与目前电大开设课程内容的重复率在90%,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第三, 电大学历的得不到与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公平的认可, 其学分也无法与职业证书和企业培训内容相衔接和沟通。
2“学分银行”背景下会计专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1“学分银行”的特点和优势
“学分银行”是模拟或借鉴银行的某些功能特点, 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通过学分进行认证、累计、转换的一个表述。它是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动下, 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间以学分认定、累计和转换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它将学习成果转化转换为可以兑换的、通用的学分, 突破学习时段、专业、学习形式的限制, 构建不同学习成果转化的立交桥。因此“学分银行”有以下特点:一是开放性。开放性是“学分银行”的突出特点。二是灵活性。“学分银行”下, 课程体系灵活、有弹性, 允许单科独进, 可以“零存整取”、“通兑”等。三是全民性。“学分银行”可以优化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公平。四是终身性。“学分银行”富有弹性学习制度, 使得“非连续学习、往返式学习、终身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成为可能, 能够引导和激励每个公民进行终身学习。
2.2“学分银行”背景下会计专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2.1“学分银行”背景下会计专业建设的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为学习需求提供多次选择机会, 满足个人在终身发展中对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学分银行”成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学分累计与转换、学习成果互认的载体。“学分银行”的开放性、灵活性、全民性和终身性能够实现学分和学历认知程度对等, 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复率, 减少学习成本, 减轻学习负担, 可以实现学习成果横向和纵向衔接和互认, 解决目前电大会计专业学生需求与实践教学中的突出矛盾。“学分银行”促使会计专业教育观念、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生转变, 为会计专业重构带来新的契机。
2.2.2“学分银行”下会计专业建设的挑战 (1) 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 电大各层次会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已经建立了各自完整的体系, 每门课程基本形成统一固定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手段、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 而在“学分银行”背景下, 各层次的教育开始建立立交桥, 讲究自由灵活、纵横发展、多向延伸, 因此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完善还需重新探讨。
(2) 课程资源亟需开发与共享
“学分银行”背景下, 必须为学员提供标准的、优质的课程资源和服务, 否则根本无法实现学分的“通兑”。目前, 电大会计专业有78门课程, 其中本科有45门课程, 专科由33门课程, 每门课程均有相关的教材、辅导书、网上资源 (包括作业、IP课件, 多媒体资源, 网络课程等) 。在数量上是足够的, 而在质量上无法与其他普通高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学分无法通兑、课程资源无法共享就根本无法实施“学分银行”, 因此, 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 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学分银行背景下会计专业建设首要任务。
(3) 管理服务有待提升
“学分银行”的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包括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服务。学生学习账户的开设、学分积累、学分转化与兑换, 就像到银行办理业务一样,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引导和服务。因此做好“学分银行”各个环节的支持服务成为实施“学分银行”的关键环节。
3“学分银行”在会计专业建设中运用思路与对策
3.1 建立、健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机制
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学分的认证、评估和转换是实施“学分银行”的前提条件。我们认为, 可以将“学分银行”纳入专业建设中的一个内容, 首先在不同课程、证书之间探索学分转换的经验, 逐步加强与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的融通, 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可行的学分转换机制。
3.2 开发优质的会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学分银行”背景下, 会计专业建设应整合优质的会计教育资源, 融通学历教育资源、非学历教育资源, 构建共享平台。共享平台至少有教育界、职业界、会计行业协会、会计行业行政监管部门的共同参与, 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机构;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学分银行”背景下会计专业建设中应建立共享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框架, 该框架下统一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 优质的共享平台还应统一课程说明, 使每个学习者可以在平台上清晰的了解学习成果、学习成本、课程水平分类等内容;开发标准化、统一的微资源和微课堂, 便于不同学习过程的交流和沟通。
3.3 建立全方位的学业支持服务体系
“学分银行”在专业建设中实施, 更离不开一套完善的学业支持服务体系。一个全方位的学业支持服务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合理的专业引导, 结合学习者的实践和兴趣引导学习者自主选课和制定学习计划;积极的课程导学, 在课程教学进度基础上, 结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安排学习进度和提高学习效率;贯穿始终的主动助学活动, 助学活动包括学业支持和非学业助学活动, 融学习、情感、生活为一体, 让学生随时随地享受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学业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叶必锋.远程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1]叶必锋.远程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
会计学学分制培养方案 篇3
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根据个体情况因材施教,在全面培养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发展。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内容以选择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分制也将竞争机制引入了教学过程。由于各自的选择不同,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学分制下会更大。因此学分制产生的竞争机制使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但也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明确管理责任,充分发挥教学管理者的效力,才能更好地保障学分制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以上理念,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本课题组成员以湖南商学院的教学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将构建学分制下分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研究目标。
本课题提出的分级教学管理体系,是基于企业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理论,美籍奥地利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理论体系中最為璀璨的一颗明珠。德鲁克(Drucker)认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惟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管理原则。”目标管理一方面强调管理的目标导向,德鲁克认为,“每个职务都要向着整个企业的目标,才能有所成就。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必须以整个企业的成功为工作中心。管理人员预期取得的成就必须与企业成就的目标相一致。他们的成果由他们对企业成就所做的贡献来衡量”。另一方面,德鲁克强调目标管理的内部控制,即管理中的员工自我控制。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我们可以将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管理中,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就是我们的终级目标,我们的一切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构建学分制下教学管理体系时,将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我们的工作导向,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和相关管理体制的执行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教学管理评价体制则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信息反馈。
二、人才培养定位与评价指标体系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为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研究主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教学监控体系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将有关指标进行分级分解,以保障最终目标的实现。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标准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是我们有效开展分级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培养高级应用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是地方性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此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界定,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具备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能在企业及其他非盈利组织单位从事国国际贸易业务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按照目标管理理论,我们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教育理念上应树立重视应用型高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式的教育理念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特色要求,我们要弃旧立新,开创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运行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基本环境保障方面应作到以下几点:
1.落实学分制
实施学分制是对我国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否定。学分制以总学分的获得量作为大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给予了学生自由选课权,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也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建立导师制
导师制是成功实施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保证。导师的责任在于教育学生树立人生发展目标,指导学生制订符合其个性特点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处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等。导师制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在动态的管理中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3.创立导学观
现代导学观就是在导学过程中,重“导”重“学”、“导”“学”结合的一种观点。其本质特征是导师不直接把构成导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只是创造一种智力和有利于学习的适当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知识的认知策略,并自然获得进步和发展。同时,促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能力和知识具有可变性,从而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动态的、发展的求知过程。导学观要求,老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导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导”与“学”之间通过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导学过程。
4.构建体现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特色的培养方案
学分制的实行,为我们的高级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于对人才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改变了以往的以理论必修课模块为主的结构,而将其分设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模块,选修课的开设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则让学生在实践的学习中掌握运用知识,在实践的锻炼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学分制教学体制下以学生获得学分为学习结果的评定标准,同时学生获得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在人才的培养实施过程中,我们研究设计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紧密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基地互动协作的多渠道立体方案,实现了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观念、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业务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管理方案。
(三)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分类设置与分区管理
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分类设置与分区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是培养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方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分块设计,包括知识结构的分块和能力培养的分块。其二是培养保障体系(教学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分级管理,通过分层监控来实现。
将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建立各责任中心,是目标管理理论上保证目标实现的基础手段,同样我们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进行分级分解。我们在人才培养实施中认为开设五个教学园,可从不同角度确保对人才培养质量。
(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分级教学管理体系中建立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三维立体评价体系。即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方面的自我评价,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评价。
三维立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从人才培养的受教育者、实施教育者和人才受益单位三方面对人才质量作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
三、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应用效益
1.开展了与人才培养创新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
我们从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入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传统的验证性、演示性教学转变为应用型、模拟型和实地操作型教学,打破理论和实践的分段式教学,我们加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单位的联系,与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更加详细可行的方案,在教学中采取多種手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将开拓创新国际贸易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并发表了相关教研论文6篇。
2.不断完善了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更显特色
本课题采用的是边研究边实践的方法,因此许多研究成果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教学制度健全且有特色,教学管理效果好,实现了动态的全过程分级目标管理。
3.对完全学分制体系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好
在对专业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调查中,我们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予以充分肯定,以及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给予较高的评价。从问卷和非正式交谈的情况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业务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成果较好地完成了原计划研究内容,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由于相对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的推广运用和不断完善,还有赖于内外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其取得的研究成果还待于在更多的高校获得实践验证。国际商贸系正在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在本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各层管理者的责任划分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得以更好运用,有关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工作也还有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得以实现。
会计学学分制培养方案 篇4
【摘要】文章结合西南科技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实践,分析深化学分制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些构想和建议。
【关键词】学分制 改革 培养模式 创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既为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分制是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学分制教学管理更是各高校面临的改革趋势。西南科技大学在级学生中全面实行学分制,打破原来的学年学分制的做法,培养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为了创造有利于学分制实施的条件,在考察了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基础上,目前西南科技大学正在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新体制。
一、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新的教学管理体制,它把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基本标准。学分制以选课为前提,贯彻“全面培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工作。
学分制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分制不仅仅被理解为标准修业年限的上下浮动,它被看作是一种以教育思想转变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保证修业年限的灵活性和所培养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最重要的就是给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这必然要改革过去我们长期实行的具有显著计划特征的学年制教学管理体制,同时还涉及到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改革,涉及到学校招生、收费、学籍、毕业就业等多方面管理制度的改革。
二、我校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初步实践
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我校从开始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向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推进,要求各系(部)在制定教学计划增加其灵活性,当时各专业所要求的最低毕业学分,经济类一般在170学分左右,工学类一般在185-200学分左右,1个学分对应16个学时。实施学年学分制后,相应地改革了教学管理工作,如实行学分绩点制、主辅修制等相关制度。
,学校颁发了《制定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西南科大发[2002]146号)文件,在制定新的本科指导性培养方案时要适合完善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在课程优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培养方案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同时体现各学科专业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校学分制管理模式。
,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形势,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而来的教学管理“宽进严出”的必然走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和教学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根据四川省教育厅高函[2004]12号《关于组织申报进一步深化高校学分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申请我校参加20高校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并获批准。
根据学校有关深化学分制精神, 2004级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是:培养方案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体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要适应当前学分制改革的要求,转变以往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培养方案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同时,要求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先导,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学校推出了以深化学分制为核心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实行更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等等。
三、学分制改革的关键:制定适应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1.基本原则和要求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新形势,对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提出:
(1)加强基础教育,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
(2)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驱动,体现办学特色和优势。
(3)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4)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5)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6)加强计算机、英语教学,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7)因材施教,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
(8)充分利用符合现代化教育思想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授课实效,增大单位课时信息量。
(9)实行弹性学制。
(10)各学期课程分步比较均衡、合理。
2.知识体系
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四年学制的进程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为进一步落实“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2005版人才培养方案知识体系划分如下。
(1)通识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体育、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基础、集中实践训练体系。
(2)专业教育。包括工程技术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集中实践训练体系。
(3)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素质教育体系。
3.学分要求
四年之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最低毕业学分一般为:工学、理学、农学类180-190学分,经济、管理、法学、教育类175-18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约占91%左右,综合教育约占9%左右;理论教学约占80%,实践教学约占20%左右。
四、学校深化学分制的主要措施和进一步的改革思路
1.实行更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1)自主的选课制。即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课程、选修时间和顺序。在遵守选课的基本规定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自身学习状况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可多修、少修、免修有关课程,可提前或滞后毕业。
(2)推行全天排课。实施学分制后,为了有利于学生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以及学生辅修专业的完成,学校改革了原有的排课方法,实行全天排课,从早上8:00到晚上9:00,可以排12节课,以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真正实现比较自由地选课。
(3)灵活的弹性学制和重新学习制。实施学分制后,学制也相应发生变化,不再只是单一的本科四年学制,即学生注册入学后,只要获得专业毕业最低学分,同时达到学校毕业有关规定,可提前或延迟毕业,学习年限为3-6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得的.自由度。
重新学习是指对不及格的课程,经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一次免费补考仍不合格,如需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需参加选课重新学习,并可多次选课重新学习;对不及格的选修课程,学生可选课重新学习,也可改选其它课程。
2.严格考试制度,强化教考分离
学分制强调目标管理,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而考试是当前最主要且有效的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建立良好的考风、学风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考试实际上是“教”和“学”的指挥棒。我校在考试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加强对考试的过程管理,严格监考、巡考与举报制度,打消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加强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我校对大部分基础课、公共课进行了教考分离,并已取得良好效果。
3.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
为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四川各高校(主要是成都市内高校,具体高校待定)优质、特色和品牌教育资源的作用,探索各高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新模式,拟在高校之间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鼓励和支持各高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形成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高等学校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有利于发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辟新的途径,促进形成各高校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五、实施学分制所取得的人才培养质量成果和效果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人才培养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我校走出学年制的统一教学管理模式,积极实施学分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成效如下。
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分制实施后,根据学校教学运行实际情况,教务处自行开发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网上评价系统,组织师生积极开展网上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活动,形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品牌专业评估、品牌课程评估、学院本科教学评估等一系列自我评价制度,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这些工作对客观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开发和完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确保学生选课成功进行
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核心工作是完成学生选课。要完成在校学生大规模学生同时选课成功,必须要有适合学校教学管理的选课系统。为了确保我校2万多学生选课成功进行,教务处按照学分制要求及我校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适合我校的学分制教务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学生网上选课、排课排考、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审核、教学质量监控等功能。经过近几年的选课实践,我校自行开发的教务管理系统逐步完善,至今已可完全满足我校学生的选课工作。为学校学分制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3.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成功运行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籍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务部门在20多次组织有经验的管理干部、专家、教师、学生对学分制下学生学籍、考试管理办法等办法进行研讨和修订。西南科技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经试行及修订后,现已完全适合我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为规范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推进我校学分制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4.推行导师制,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在实行学分制的同时,西南科技大学同步实行了导师制,每个专业配备若干个指导教师,一个导师指导10-15名学生。导师的职责是根据学生的指导性培养计划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并督促学生完成选课、选择科研方向、完成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并指导和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等。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5.完善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本科阶段实行主修和辅修是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趋势。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辅修专业的课程。目前,主辅修制已成为我校实施学分制的一个重要的配套措施。按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40左右学分即可获得该专业的辅修结业证书。经过辅修专业的学习,学生扩大的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知识领域,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深化学分制改革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把握好这次改革,不断解决学分制推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建立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学校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使学分制的实施逐步提到完善,我们的学分制改革必将得到深化,最终取得理想的学分制管理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 篇5
一、适用范围
1、党组织关系隶属街道管理的全体党员;
2、“两新”党组织、特色街区党员。
二、内容及方法
1、划分积分类型。以党支部为单位,划分骨干类、普通类、流动类三个层次。年龄在60周岁以下的干部、有一定创新和带领致富能力的党员为骨干类;在支部辖区内工作生活,具有履职能力的党员为普通类;组织关系不在支部,但工作生活半年以上的“两新”组织党员为流动类。年龄在70周岁以上,长期生病或丧失部分能力的党员,经党支部讨论后可不纳入考核对象。
2、量化积分标准。从组织生活、创先争优、服务群众、遵纪守法、群众反映等5个方面的主要表现,以百分制项目指标进行量化积分考核。具体见附件1《党员积分制考核分值表》
3、规范积分方式。
(1)自我积分。党员每完成一项指标,就在党员积分手册相对应栏上记上分值。
(2)支部积分。支部组织每一项活动后,以不同类别在《党员积分制考核表》上填上分值。
(3)群众积分。每年底召开村民代表、群众代表会议,由群众对每位党员记分。
(4)组织核分。召开党员大会,以党支部为单位对每位党员年度所做的工作和得分情况进行核对。
(5)支部评定。根据每位党员积分情况,评选出不同类别的党员。
4、奖惩办法。
(1)80分以上的为优秀等次党员,60-79分为合格等次党员,60分以下为诫勉等次党员(连续两年被评为诫勉等次的视为不合格党员)。
(2)优秀党员从积分为优秀等次的党员当中产生,优秀等次的党员由支部负责表扬奖励;积分前三名的优秀等次党员上报街道党工委,由街道党工委表彰奖励。
(3)获得街道表彰的党员,在下届村、社区班子换届中作为加分条件。
(4)合格等次以上,可以享受走访、慰问、补助等各项关爱机制。
(5)诫勉等次的党员,进行谈话教育、限期改正,诫勉期内不享受关爱待遇,不列入班子换届候选人。
(6)“两新”党组织积分优秀党员建议单位作为优秀员工等次奖励。
三、工作要求
1、成立积分管理领导小组。组长:陆巧珠,副组长:王世翔、钱学明、万利平、俞金土、张国良,成员:陈亚英、陈光明、陶文祥、鲍水平、唐金妹、徐荣华、吴建明、符振海、陈正财、郦平、朱凤翔、朱鑫燕、胡德洪、张菊良、杨永生、郑遂明、杨树高、沈婵娟、王世金、阮钢斌、王跃进、张亚敏、王群
2、建立积分台帐。由街道党工委统一制定《党员积分手册》,各党支部严格遵照执行。各党支部书记是积分工作的责任人,分管组织工作的支部委员负责记分。
会计学学分制培养方案 篇6
2013千分制绩效考评实施方案》
一、考评对象: 总统一号、总统旗舰号、总统七号、总统八号
二、考评时段: 2013年开航期间(6月19日—10月31日)
三、考评组成员: 1)组长 周海波 2)组员 张华、何家勇、周汛华、桂翔 向涛 3)督导员
徐世伟(质量)、周俊(餐厨)、刘燕(导游)、胡楚辉(驾驶)、袁学练(轮机)
四、考评方式及流程:(1)月度考评 ①督导员月度上船,对游船各模块考评内容现场检查。②督导纪录各模块考评明细表后,由相应部门经理签字确认。③综合各项问题后,督导出具《千分制游船整改意见书》,交驻船总签字确认。驻船总对问题有疑议者,可以进行二次确认。④绩效督导员将考评结果形成《千分制游船绩效考评报告》,报考评组组长审批后,报公司总经理审批。对岸基相关部门和各船通报《千分制游船绩效考评报告》。⑤次月考评时,督导员跟踪落实上次《千分制游船整改意见书》结果。若游船未进行整改的,则按该项目原分值进行双倍扣分;整改不彻底的,按该项目原分值进行扣分。整改扣减分数直接在当月考评总分中进行扣除。⑥人力资源部收集各船月度千分制考评资料备档。(2)不定期考评 ①游船管理小组成员在游船现场工作时,发现问题后及时考评。由驻船总经理签字确认,转绩效督导员进行汇总,该项考评扣分直接在月度考评总分中进行扣除。②公司外聘人员或组织公司其他相关部门针对性的专项现场考评,由总经理及相关管理部门确认后,由绩效督导员汇总,该项考评扣分直接在月度考评总分中进行扣除。③绩效督导汇总不定期考评信息后告知给被考评人,被考评人根据不定期考评信息进行相应整改,不定期整改检核程序及扣分规则同督导月度检核保持一致。
2013年游船千分制考核文件(3)阶段性验收考评 A、初次验收考评 6月对各游船进行验收考评,验收流程如下: 步骤 时间 工作内容 验收成员 ①组织会议,明确本次的验收计划、1 上船前 分工和要求 ②验收,各组分别进行验收 ③综合评议,验收小组全体成员综千分制考评小组成员 2 在船 合汇报并评议 ④沟通,验收小组与游船领导沟通本次验收结果 3 离船前 ⑤通报本次验收结果 B、年度验收考评 2013年10月中旬对公司各游船进行年度年终验收,验收流程同上。
四、考评规则: 项目分类:日常考评内容为常规事项,重大事件内容为非常规事项 1)常规项目——日常考评项 考评项目 权重占比(%)考评部门 评分范围 备注 船务管理 45 船务管理中心/酒店管月度、不定酒店管理 40 详见常规项目考理中心/人力资源部/财期、阶段性考评表 人事管理 10 务部 评基础部分 财务管理 5 合计 100 2)非常规项目——重大事件考评项 内容 扣分 损失在0.5-1万 1 损失在1-3万 2.5 安全 航行 损失在3-5万 5 损失在5-10万 10 损失在10万以上 30 2
2013年游船千分制考核文件
损失在0.5-1万 1 损失在1-3万 2.5 机务 损失在3-5万 5 损失在5-10万 10 损失在10万以上 30 按照性质来定,发生火场隐患公安未介入造成影响的每次消防 扣10分 30 发生火灾公安介入或造成停航一次扣完 30 船舶滞留 安检不合格、外审终止审核的 1 损失在0.5-1万 2 损失在1-10万 治安 10 损失在10-30万 30 损失在30万以上的 1
2013年游船千分制考核文件
6、死亡或达到残疾认定五级及以上或医疗费用达到或 5 20000元以上 评分规则: A)月度绩效得分=∑(当月绩效评分-当月不定期抽查扣分)*权重占比-当月未改进项目扣分 B)6月验收绩效得分=验收小组评分-当期非常规项目扣分(航行安全、消防安全、重大投诉、人员伤亡等)C)10月年度验收绩效得分=验收小组评比均分*60%+(7-9)月考评均分*40%-当期非常规项目扣分(航行安全、消防安全、重大投诉、人员伤亡等)
六、考评结果的运用
1、阶段性考评结果的运用 在阶段性验收后,据此核发各船6—9月绩效奖金(以实际在编在岗人数为准),同时据此补发总七、八开航后4月至5月绩效奖金。情况
一、游船验收绩效得分率超过95%,绩效评估系数为1; 情况
二、游船验收绩效得分在95%~85%,按排名对应绩效评估系数: 绩效排名 绩效评估系数计算公式 备注 1 1.00 月岗位绩效奖=月若发生情况一,则 2 0.95 岗位标准*绩效评剩余游船按剩余名估系数 次排列0.90 0.85 情况
三、游船验收绩效得分低于85%,绩效系数由考评组另行决定。
2、年度验收结果的运用(1)年度验收后,据此核发各船本年10月至本年停航、下一年度开航至下一年度首次阶段验收前的绩效奖金。(2)优秀部门绩效奖励 门
奖励对象 游船各部奖励条件
年度绩效评比成绩优异 1)必须是同类部门排
考核时间
2013年6名
实施流程
综合评分筛选→人力资源部申报→考核组评议→总经理审批(3)游船驻船总的末位评议 ①“末位” 2013年游船千分制考核文件 评议对象及评议范畴
会计学学分制培养方案 篇7
一、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
1. 树立榜样,锐意进取,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一般而言,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高度的责任感、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其实,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学生中的骨干,理所当然应该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做道德上的表率、学习科研上的标兵,各方面都要是模范,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全体同学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作出贡献。
2. 学生组织的直接管理者,发挥核心作用。
学生干部就应该是旗帜,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影响力。学生干部是学生组织的直接管理者,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影响、感染周围的同学,管理好学生组织。一支朝气蓬勃的干部队伍,是学生工作的核心,是成功建设和谐校园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充分发挥干部在学生中的核心作用,在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保证各部门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最高标
不仅如此,在现代教育管理制度中,一些制度也使学生逐渐变得强势起来。如高校流行的选课制,赋予了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对候选教师来说,选上还是选不上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工作量的完成与否,于是一些教师事先在课堂上作的“不点名”、“无作业”、“考前有范围”、“考后有高分”、“绝无不及格”等“竞选”演说,在宣扬自由的高校中占有相当一部分市场。再如目前高校普遍实施教师教学年终考核,其中学生的考评意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学生的意见在有些学校、有些考核项目上甚至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学校的考核体制无疑会对教师及其他学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提出要求,进而促进教师教好课,其他工作人员更好、更有效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许多高校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尴尬现象:越是工作负责、严格要求学生的教师,往往在考核中得到的分数越低。如此一来,教师就被摆在一个极为被动的地位。学生借此“话语权”对一些教师打低分,从而对教师本人的评优、发展造成实质上的不利影响。于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利影响,许多教师会对学生的“话语权”产生“畏惧”心理,不得不放弃严格要求学生,而学生一旦看到“要挟”的效果如此符合自己的要求,便会变本加厉,利用“话语权”达到自己的目的,由此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尊师”的伦理要求当然也无法有效地得到贯彻了。
五、结语
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我们也要致力于和谐高校师生伦理关系的建设。从根本上来讲,高校师生伦关系首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前提应是师生平等。但是,高校师生伦理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准工作的前提下,动员全体学生,要求上下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自觉地凝聚成一个团结、健康、奋发向上的集体,学生工作才能有声有色。
3. 在师生中“上情下达、下情上闻”,发挥桥梁作用。
首先,学生干部要扮演老师助手、参谋的角色,做到“上情下达”,发挥贯彻落实工作的作用。在师生联系过程中,始终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扎扎实实地配合做好一些日常基础性工作,宣传、组织各种教育、学习和实践等活动,并及时做好监督检查和情况反馈工作,将学校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深化和巩固学校的教育培养效果。
其次,学生干部联系老师与同学,传达各项任务,是“下情上闻”的纽带。学生干部是从学生中来的,和同学们住在一起,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最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心态,能及时了解和收集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并反映给领导、老师,沟通学校与学生的联系,有利于各项工作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上情下达”使学生工作更好地贯彻实施,“下情上闻”将同学们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地反馈,对学生工作的决策作出有益的补充,这样的双向沟通让学生工作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因此,我们要利用学生干部在联系、团结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其桥梁的作用,使学生干部成为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力量。
二、目前学生干部存在的问题
1.自身认识不足,期望值过高。
不少学生干部对自身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学生干部角色认识错位,在工作中缺乏群众基础。学生干部大都希望通过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自己,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殊不知,能力的高校范围内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互相尊重,尤其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这是一种对长者的尊重,是一种对文化传承者的尊重,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20.
[2]王木水.新课程与学校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20-28.
[3]王本陆.关于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5):47-49.
[4]荀子·大略.载杨柳桥著.荀子古译.齐鲁书社,1985:
[5]孟子·离娄下.载王立民译评.孟子.吉林文史出生社,
[6]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教育评论,1998,
[7]论语·卫灵公.载刘琦译评.论语.吉林文史出版社,
[8]孟宪承选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9.
[9]柳宗元.柳宗元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79.
[10]要重视尊师教育.四川教育,1982,(9):7.
[11]冷冉,张娜琴.论师生.教育研究,1981,(4):48.
[12]王佳权.大学生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及其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1.
培养与锻炼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那种自认为当了干部就是超人一等,可以随意指挥他人的思想则更是大错特错。因此在做工作的时候,虽有满腔热情和良好的工作愿望,但往往因自身经验不足,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在思想上准备不充分,认为自己只要是为集体,为同学所想,出发点是善意的,同学们就一定会响应、会支持,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或者因工作内容、活动形式与同学们的思想实际、性格特点不符,致使同学们产生抵触情绪,参与积极性不高,虽然在工作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工作效果与自己的预想相差甚远。结果达不到预先设想的期望,在追求完善工作效果中受挫。
部分学生干部把名利看得很重,在工作中把个人名利问题作为出发点,一旦个人目的未能如愿,便产生消极情绪,缺乏上进心,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
2.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奉献精神。
绝大多数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动机都是端正的,他们希望通过担任学生干部热心为同学服务,以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但少数学生担任干部的动机却是想捞取一些政治资本,为以后入党、就业多一分光彩,因此出现入党之前加油干,入党以后悠着干的现象。还有的担任学生干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和优越感,表现在工作上过于情绪化,一时满腔热情过于投入,一时漠不关心患得患失,甚至在工作中出现讲条件、讲索取,缺乏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凡事斤斤计较,不愿吃“亏”。
3.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处理不当。
学生以学习为本,但是一些学生干部只看到作为学生干部的身份,片面理解工作能力培养及其在今后择业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受此影响而忽视自己也是普通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放松学习上的要求,将自己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生活动的开展中,导致学业受到影响,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三、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几点对策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努力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而要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严把选拔关,确保学生干部队伍的质量。
在选拔干部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1)要在有良好品质、热心为同学服务、有奉献精神的圈子中挑选干部。担任学生干部就意味着要经常无偿为同学、学校服务,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质,才能在各种困难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2)在学习成绩相对优秀、学习任务相对轻松的圈子中挑选干部。担任学生干部就意味着任务重,比其他同学要多投入一些精力到社会工作中,并且要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势必要在学习上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才能在同学中树起威信;(3)坚持充分尊重同学意见的原则。学生干部只能靠自己与同学的感情,靠同学们对自己的支持来开展工作。因此,选拔学生干部应在征求广大同学的意见基础上确定。只有坚持用“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任用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才能在同学的心中树起威信,成为同学的榜样和思政工作者的得力助手。
同时,学生干部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在选拔之中,整体的配置及各成员之间的协作性也很关键。学生干部队伍中既要有能统筹全局、善于交流和协调干部队伍成员之间关系的外向综合型人才,又要有默默无闻,善于执行的内向实干型人才。团结是整个队伍发展、战斗的关键,虽然队伍内部有不同的分配和设置,但是在学生干部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让学生干部们“人人有事做”,让各项工作“事事有人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干部的特长和才干,又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在形式上分层次,在实质上无差距,人人平等,共同协商、创意,齐心设计、安排,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时刻保持良好的团队精神。
2.针对学生干部的问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辅导工作。
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一样,每天都要为自己的学习努力,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不仅如此还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工作,而且要顶着来自老师和同学双边的压力,左右逢源,希望让双方都满意,以使自己获得他人的认可,实现自我价值。可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学生干部也没有三头六臂,要应付这么多繁琐的事,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经历的事情。因此,对学生干部的培训、辅导工作必不可少。
首先是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干部的主要工作就是上传下达,无论是口头的通知、鼓动,还是书面的宣传、造势,都需要学习锻炼。这一点可以通过聘请学院相关学科的教师讲解应用文写作、演讲技巧等知识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辅导员或老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表率,不断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并适时给予指导来实现。
其次是协调领导能力的培养。学生干部最大的收获就是有机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这一能力一方面与他本人的素质有关,另一方面是可以培养的。辅导员可以集中一段时间,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时机,组织大大小小的团体,通过团体辅导增强学生干部这一团体的凝聚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干部在活动中学习、体会、领悟到一些人际交往的原则,沟通协调的方法,科学的领导方式。
再次是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学习、工作、恋爱是学生干部要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让很多学生干部都头疼不已。所以,培训内容加上有效时间管理的方法,将会解决学生干部很大的问题,使他们不再为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而烦恼,不再为头绪繁多的工作无法完成而担心,不再为没有时间陪恋人而自责。
最后是关于礼貌、礼仪的培养。很多学生干部在这一方面都很欠缺,城市的孩子在家娇生惯养,被父母宠坏了,在家当皇帝当惯了,不懂得尊重他人、感激他人;农村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没有形成相关的意识,不知该如何待人。因此,在学生干部培训中增加一些日常生活中礼仪的讲座,将让学生干部受益良多。
针对学生干部的这些培训,不仅可以使学生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持,而且对于学生干部自身的成熟成长产生很大的作用,通过做学生干部参加培训获得的知识,通过参与各项活动得到的锻炼,使这些学生干部具有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在今后就业的时候也能够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解除学生干部的后顾之忧。后顾之忧解决了,心理压力自然就减轻了很多,很多问题也就不能成为问题了。
3.实行激励机制,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和发展成为学生共同面临的挑战。在学生干部岗位上的锻炼和磨砺,对增强学生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实力是大有帮助的。实行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是推动学生干部工作的源动力。
(1)开展评选评优工作。每学年初分院级学生干部开展公开述职,接受同学监督,总结成绩,指出不足,在此基础上评选出年度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工作积极分子等先进,给予表彰。
(2)完善学习制度。创造各种机会为学生干部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要组织好学生干部培训班,落实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组织开展好学生干部的参观、交流和工作经验、能力的借鉴和学习,提高学生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3)完善推优制度。积极向党组织推荐、输送优秀团员与学生是团组织的权利,也是义务。分院团委将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落实推优政策,把在思想上要求进步,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及时输送到党组织中去。
学生干部的成才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学生干部是流动的,同时学生工作本身又有一定的周期性,因而对学生干部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要积极引导学生干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一贯的工作热情,真正把教育与管理落到实处。
摘要:在学分制条件下,关于学生干部的素质培养已成为学生工作的重心工作。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工作的效率和学生组织工作的效果,也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学分制,学生干部,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富善.学生干部工作指南[M].华南理工大学出社,2006:25.
[2]林家坚.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困惑分析及对策浅探[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5.
会计学学分制培养方案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分制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73-04
高职院校开展学分制改革对教学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学分制条件下,积极探索创新并实践了“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设了全过程、全员工、柔性的“TIT”(Total process,Total Staff,Flexibility)人才培养模型,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工学结合课程,系统设计了多阶段顶岗实习,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一、学分制实施背景
(一)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广西学分制改革的试点院校
广西高校的学分制改革经过多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广西大学开始实行主辅修制,以及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进行学年学分制改革。第二阶段,2001年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我区部分高校试行学分制的意见》,广西全区共有13所高校试行了学分制改革,既有本科院校,也有高职高专院校。2004年,广西提出了到2010年全区所有高校全部实行学分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多层次、多规格、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2005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广西高校学分制改革试点院校,经过“十一五”的建设,现在全院所有专业实行学分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构建了柔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工学结合改革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具体提出了建设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进入高职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
2006年,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提出了“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先后成了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示范校建设方案中,按照“探索和实践‘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的6个重点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制订全新的课程标准”的建设思路。提出了“每个重点专业开发3~5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每个重点专业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3~5门工学结合的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的建设目标。
二、高职院校学分制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一)创设“TTF”人才培养模型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社会经济状况的状况,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创设了全过程、全员工、柔性的“TTF”人才培养模型(见图1)。
模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人才培养是全过程的(Totalprocess),是有机联系的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培养途径、培养条件、培养保障的总和,人才培养需要从整体过程去把握,需要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看做一个系统进行顶层设计。改变原来把人才培养过程分割的原子论的观点。其二,人才培养是全员工的事情(Total Staff)。学校的所有人员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在人才培养中均应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改变原来认为人才培养是教师的事情,与其他人员无关从而导致人才培养工作效果不佳的状况。其三,人才培养是柔性的(Flexibility)。高职教育面临的是信息社会下高速变化的职业环境,需要具有弹性的能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与制度、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均应因时而变。改变原来管理机制刚性、对企业与学生需求反应迟钝的状况。
(二)创新并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凝练成“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柳州的工业优势,结合“以二产类专业为主、三产类专业为辅协调发展”定位,在对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进行了顶层设计,构建开放性的校企合作教学平台,推行工作与学习相互融合的教学改革,进一步丰富了学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全程全方位紧密合作,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四个关键问题:培养什么人才(目标)、怎样培养人才(途径)、如何建设条件(条件)、如何监控目标实现(制度),如图2所示。
第一,基于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针对柳州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合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一,采取“三访一研”(查访行业企业、其他院校、毕业生,教学团队进行研讨)的形式,确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其二,通过组织企业一线技术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深入访谈和工作日记分析,确定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其三,综合企业需求、技术发展需求和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各专业以能力为本位,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角度,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解决了过去培养目标宽泛笼统、不具体的状况。
第二,校企合作,确定培养内容与途径。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公共课和专业课,并参与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构建了基于大教育观的课程体系“二维”模型,从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整合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综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系统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本素质教育体系与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两个系统相互促进渗透,两个课堂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系统,明确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定位以及关系,解决了过去各课程孤立分割、单门课程与课程总体脱节的状况。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定位与作用,从专业整体的角度来制订能力本位的课程标准。把培养目标层层分解为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按照工作过程来选择与序化教学内容。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教学做合一,贴近企业与学生需求,实施课程教学。企业兼职教师加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合作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的指导和管理,解决了如何开展工学结合教学的问题。第三,整合资源,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条件。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培养目标,整合企业与学校的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的条件,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施“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建设工程,打造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适应“工学结合”教学需要。融入地方产业链,校企共建具有“五位一体”功能,符合“八合一”(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实训设备设施与生产设备设施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及具有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明确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基地围绕着人才培养模式来建设的思路,让“条件”为“目标”服务。解决了条件建设方向不清、与教学不配套的问题。
第四,校企联合,共建管理机制与制度。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把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形成、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根据学院的专业建设要求及时调整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成员,修订章程和工作制度,保证校企合作机构正常运行;与行业企业的相关规定和需求紧密结合,建立健全有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顶岗实习、兼职教师建设、实践教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技能比赛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构建了学校内控与社会、企业和家长外控相结合的“三大监控系统”,完善监控制度及评价标准,用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解决了制度与改革两层皮、制度建设滞后改革需求的状况。
2 各专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各专业依托学院与企业联合成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典型的有:数控技术专业创新并实践了“校企一体,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探索实践了“34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实践“工学双线共进”人才培养模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践“双证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工学交替、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软件技术专业实践丰富了“1”+“3”项目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均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三)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工学结合课程
1 确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1)课程标准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思想,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特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基本要求。(2)课程标准从属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要准确地贯彻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服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课程标准要符合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准确与前后其他课程的衔接。课程标准不能脱离本学院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不能仅服从于某一教材的体例、某一企业的需求。(3)三个维度的课程教学目标相互渗透。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要以“专业能力”为重点,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整体,彼此要相互呼应,融为一体。(4)针对地方企业和高职学生的需求选取课程内容。要突破学科体系的范畴,打破学校与企业的藩篱,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的内容。课程内容要适应岗位能力要求和行业技术发展需要,并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为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适应于高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难易得当。(5)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课程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依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工作为线索,把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统一在工作任务中。基本素质课改革坚持“三个服务,三个结合,一个融合”的基本原则。即服务社会,服务专业,服务学生;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6)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提高专业能力,掌握工作方法,促进社会能力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
2 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为促进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修)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完成了所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制订或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经过系部制(修)订、系部审核、院级审核等工作,共制订了26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在6个月的制订过程中,仅仅院级的审核会就有40场次,参与审核的专家和教师人员共计340人次,涉及全院所有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3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学结合精品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主要内容,精品课程是进行工学结合改革的先行者和示范者。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国家级、自治区级、院级良性发展的精品课程梯队。目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6门,院级精品课程81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位列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前列。
(四)系统设计多阶段顶岗实习
1 顶岗实习实行课程化管理。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其效果,实行了课程化管理,并对其进行了多阶段的系统设计。规定顶岗实习总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不超过12个月(含假期);至少包括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的顶岗实习,第二阶段是以巩固熟练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或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的顶岗实习。制订了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明确顶岗实习的目标与内容,配备相应的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制订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与顶岗实习评价标准与方式。
2 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制定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对顶岗实习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顶岗实习计划、顶岗实习单位的选择与审核、顶岗实习的指导与检查、顶岗实习文件(顶岗实习工作日志、顶岗实习教学日志、顶岗实习周记、顶岗实习指导联系记录、顶岗实习企业考核表、顶岗实习综合评价表)、成绩评定、顶岗实习的经费等顶岗实习各方面的流程和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
3 形成并推广“1-4-8-3”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由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率先探索实践并逐步在校内推广的注重过程管理和考核标准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方式。具体来说就是:“1”指一个前提,以对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和签订合作协议为前提;“4”指在学生管理上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即岗前培训教育、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8”指制订并实施八项制度,分别是:《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学生手册》、《顶岗实习协议书》、《学生顶岗实习责任书》、《专业技能顶岗实习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职业素质教育顶岗实习课程考核管理办法》、《预就业顶岗实习课程考核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指南》;“3”指完成三项任务,即《顶岗实习日志》、《顶岗实习总结》和《顶岗实习鉴定表》。
(五)开展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
1 建立了弹性学籍管理制度。2004、2005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制订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实行)》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补充规定》,对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学制和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分与学分绩点、课程的修读、编班与学籍管理、主修与辅修、毕业与结业、学分收费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在实行3年基本学制的基础上,先后实行了2—5和2—8年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一方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推延毕业。一些专业试行了第二学年选专业的办法,放宽了学生转系、转专业和转学的限制;一些专业设立了专业方向,学生可以在专业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2 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开设了包括专业限选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选项课等形式的选修课,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还开设了学生竞赛选修学分和第二课堂学分等具有学院特色的学分获取方式。在压缩必修课的同时,不断加大选修课的课程数量和范围。利用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在2010年以前的专业,选修学分由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构成,公共选修课部分不低于6学分,专业选修课部分不低于4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11年开始,选修课学分构成由“6+4”改为“4+4”,公共选修和专业选修均不低于4学分。每学期开始院级选修课100多门,开设200多班次,选修学生超过10000人次。另外,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12学分的第二课堂学分。
(六)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1 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的双控体系。探索出如何保障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开始实行教学质量双控体系,先后制定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管理规定(试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检查实施办法》、《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质量考评暂行办法》、《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办法》、《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听课制度》、《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评学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其中内控体系的监控主体主要包括督查室、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组、教务处、系部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校学生等;外控体系的监控主体主要包括专家指导委员会、社会用人单位、实习单位、毕业生等。监控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执行、教师的教风和教学效果、学生的学风和学习效果、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监控的形式包括听课、专项检查,专项评价,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反馈的形式包括教学检查通报、评学评教信息汇总、学年教学质量报告等。解决了过去教学质量监控主体单一、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狭窄、教学质量监控脱离社会需求等问题。
2 构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维度和测评指标体系。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完成了包括学生教学评价指标、说课程评价指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单元设计评价指标、整体设计评价指标、教学资源评价指标、教育技术教学应用评价指标和教学文件检查评价指标等八大指标体系为核心的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体系的构建。
三、高职院校学分制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处
第一,创设了“TTF”人才培养模型。创设了全过程、全员工、柔性的“TTF”人才培养模型。提出人才培养是有机联系的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培养途径、培养条件、培养保障的总和,是全员工的事情,并需要具有弹性的能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
第二,创新和实践“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进行了顶层设计,构建开放性的校企合作教学平台,推行工作与学习相互融合的教学改革。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全程全方位紧密合作,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四个关键问题:培养什么人才(目标)、怎样培养人才(途径)、如何建设条件(条件)、如何监控目标实现(制度)。
第三,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的双控体系。探索出如何保障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明确了监控的主体、内容、形式和反馈方式。解决了过去教学质量监控主体单一、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狭窄、教学质量监控脱离社会需求等问题。
四、高职院校学分制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推广效果
(一)推动了全院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首先在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软件技术、物流管理六个重点专业及其专业群中试点,然后在全院推广。在项目实施期间,共召开了40多场工作任务分析会,形成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了260多门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标准,有力地推动了我院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院41个教学团队,50个专业均参与了该项目的改革。
(二)带动了全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把改革成果落实到每一个专业、每一位教师、每一次课堂,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动了专业水平的提高,14个专业成为省级优质专业,8个专业进入省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6个重点专业获得中央或地方财政支持。6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7门课程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学院已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区就业先进集体”,“十一五”期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
(三)与兄弟院校开展对口支援与对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