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精选8篇)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 篇1
学分制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研究
本文从探讨学分制下中职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学分制下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开发方法,并提出课程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 者:关宇霞 王志洲 Guan Yuxia Wang Zhizhou 作者单位:关宇霞,Guan Yuxia(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
王志洲,Wang Zhizhou(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1)
刊 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714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学分制 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 篇2
1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模式构建的因素分析
1.1政策因素
服务宗旨体现了政府对中职教育在宏观意义上的使命诉求, 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中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环, 政府对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所提出的国民素质培养层面上的普遍要求, 同样也是对中职生国民素质层面上的普遍要求, 具体表现为对本年龄段国民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政治素养、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和劳动观念的基本培养要求。二是作为未来社会某一领域从业的潜在劳动者, 政府对该领域从业人员所提出的基本执业规范、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准入制度等方面的政策要求。这些内容是中职教育教学必须贯彻的基本内容, 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要求, 表现在课程体系上, 其教学内容、课程时数、实施进程均具有刚性要求。
1.2企业因素
企业因素对中职课程模式构建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泛化的企业要求, 二是具体的企业要求。泛化的企业要求往往是与一般企业对某一大类专业领域 (职业岗位群) 从业人士所提出的职业观念、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与技能要求相联系的。具体的企业要求则具有明确的企业个体指向, 包括企业的文化、生产常识、管理制度, 以及具体的从业岗位所要求的技能等等。
1.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对中职课程模式构架的影响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现有教育资源, 包括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条件对政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满足程度, 这些条件制约着课程体系实施的可行性、完整性和充分性。二是学校的教育理念, 以及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人才培养特色追求。学校在达成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实施, 而是在不断满足社会要求的过程中, 努力凸现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理念和特色标记。
1.4学生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化特点往往表现在智能特征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型, 家庭背景呈现出相对弱势化倾向, 学习能力与信心处于低效和压抑状态等等, 这些必然决定了传统各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重课堂、重数字关系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难以被学生普遍接受。与此同时, 积极探讨并努力实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是中职学校课程模式构建过程中不可回避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1.5课程模式因素
选择适当的教学管理制度模式, 则是对课程模式的外化过程, 不同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对课程模式外化过程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是不同的。对学生个性发展类课程, 学时制下可能难以界定, 而在学分制下则可以借助于选修课予以正名。学时制下的课程进程组织往往是线性方式, 而学分制下却可以是网状结构与间断组合的形式。
2当前社会对中职人才能的要求
(1) 基层对中职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需求旺盛。
中职毕业生传统的管理岗位倾向已被现实中一线营销、文员、柜面服务等基层岗位所取代, 这反映了社会对中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变化。与之相适应, 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必须随之进行调整。
(2) 通识性职业技能和知识要求增加。
许多工作岗位与财会、金融、商业服务、营销等专业都大致形成对应关系, 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同化度越来越高, 专业倾向越来越不明显。现实也是如此, 许多学校对毕业学生, 往往是哪里需要往哪里送, 就业面非常广, 专业概念模糊, 打通就业渠道, 确保百分百就业是学校着力解决的问题。
(3) 强调与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的融合。
以营销人员为例, 社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营销专业所注重的营销策略与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营销活动往往与一定的企业、特定的产品紧密联系, 这就要求营销人员不仅要具备固有的营销技巧, 还应当掌握特定行业和产品的生产原理和基本性能特征。
3当前中职课程模式的基本框架
3.1中职课程体系结构
当前中职人才能培养的课程模式应当采取“学分制下, 职业通识课程模块构架, 岗位技能课程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也就是将全部课程划分为国民素质课程、职业通识课程、岗位技能课程、特色发展课程四部分, 对专业课程领域的职业通识类课程采取模块式建构, 岗位技能课程采取行动导向下的课程模式。
3.2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时间分布
在中职教育的整个培养周期内, 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前半段应侧重于国民素质课程和职业通识课程, 后半段应侧重于岗位技能课程。当前中职学校迫于就业等各方面的因素, 学时普遍比较短, 基本为两年至两年半之间, 从课程目标上看, 中职学校应当在前一年半到两年实施大专业、宽职业基础的培养, 第四学期到第六学期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和学生志向实行分流, 选定不同的专门化发展方向, 前半段在校内开展岗位技能培养, 后半段下到企业实习。对于学生顶岗实习之前的课程规划, 应当将企业生产与业务常识、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等内容作为培训内容。
3.3中职课程模式与学分制课程类型的对应关系
学分制下, 全部课程应划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中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 人才的基本规格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地位已退居次要位置。与此对应, 中职教育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内容, 学生在校学习的第四到六学期按岗位定向分流培养, 其所占全部学时的比例至少应达到1/3。分析各类课程的属性, 在前述四大类课程体系中, 国民素质课程、职业通识课程应属于必修课范畴, 而岗位实践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建立在学生 (或学校) 选择基础上的指定方向性课程, 由此可见, 岗位技能课应属于限选课范畴, 特色发展课程一般可列作任选课范畴。
4学分制背景下中职类学校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程序
在学习初期, 由于这时的岗位需求还不太明确, 为了兼顾更为广泛的岗位群需要, 须建立相对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构建应围绕职业通识类课程展开。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 原先粗放的市场信息将逐步明晰, 此时教学目标从初期面向一般意义上的需求转向相对具体的岗位需求, 通过认真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和业务流程规范, 根据学生意愿对其进行分流, 从而逐步建立起基于职业通识类课程构架的岗位技能课程体系。即使这种一般意义上的需求最终仍然不能明晰化, 学校也应基于对人才市场的理解, 在一般层面的职业划分基础上设计出若干具体岗位面向, 逐步进入到岗位技能课程层面。这种情况下, 考虑到学时限制, 职业通识课程既可以单独设立, 也可以与岗位技能课程融于一体。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课程模式是职教课程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教版) , 2001, (6) .
[2]王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兼谈当前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 (9) .
[3]王艳玲.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高职课程改革特点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6) .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思考 篇3
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开放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业务标准,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多样化的教育规格和较为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注重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发挥,按照培养目标和专业化方向,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是一种目标化的教学管理机制。
一、 实施学分制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学年制,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计划过死,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狭窄。而中等职教是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办学宗旨,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传统的学年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和学年制相比较,学分制展示了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在学年制的条件下,统一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标准和学习规格,过于强调教学过程的统一,忽视了学生个性层次的差异;学分制可以使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年龄、经历、文化基础和就业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与课程安排,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2.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学年制的条件下,学生必须服从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分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着独特的选“科”特征。学生入学后,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修专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辅修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每学期修课数量等,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3.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学年制条件下,教学计划中各课程的安排平分秋色,教学标准单一,容易脱离客观实际;学分制充分考虑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可以有不同的学习进度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科学选择教学标准,有效地融合品德、知识、能力等素质为一体,合理确定最佳培养目标,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统一起来,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
4.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学年制的条件下,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每年重复着单调的教学,缺少竞争和压力;在学分制的条件下,由于大量开设选修课,促进了课程的急剧增加和课程范围种类的扩大,这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通过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课等制度的建立,完善了教学竞争机制,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5. 有利于建立灵活的教学机制。在学年制的条件下,教学机制采取单一的形式,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要求,一次性完成学业;学分制使学生在学习的时空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学生可以分阶段、分档次、采取多种形式完成学业,使学校教学管理可以适应就业、上岗、转岗的不同需要。
二、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实施
1. 明确思想,统一认识。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学分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一切为学生的观念,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课程为中心,以书本为依据的传统的职业教育,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素质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个体发展为核心,以专业为基础,以实践为重点,以技能为主线,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教学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自我创业、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各级教育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和教学适应性。
2.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修定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是实施学分制的基础,构建课程体系是实行学分制的核心。在“宽基础”、“活模块”基础上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可采用三级分类法,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必修课包含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技能课,主要目标是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限选课以拓宽、深化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行模块化,以利于学生选修。任选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或提高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为目的而设置。课程规模要小,课程内容与要求实行模块化。这样职业学校的学生修读课程方式就是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类课程要有合理的比例,大体上必修课的学分约占65%,限选课约占25%,任选课占10%。
⑵建立选课制度。依据新的课程体系的实际需要,教务处要及时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公布选修课程。明确选修课的目录、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学分、任课教师介绍、学生选课的程序、选课的原则、补选的办法等
⑶实施导师制度。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年龄较小,自我定位、自我决策能力较差,因此,建立导师制就更加重要。根据国外经验,一个导师一般指导30~50名学生,主要负责选课、选专业及心理咨询等,导师的指导能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保证作用。但介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安排专门的导师是很不现实的,因此,这就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因为班主任一方面和学生接触较多,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另一方面,又可提高班级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⑷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向创造型和开拓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建立统一的必修课考试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这样既促进了各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保证了公正、公平的原则。同时还要改革考试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实践能力强的课程,可以采用口试、社会调查、现场制作或操作等多种形式加以考核。
⑸ 严格教学组织管理。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排列、教师授课、学生选课、教师安排等。选修课的编排形式打破了原来的班级界限,重新组合新班上课,这给管理带来很大问题。因此在教学管理安排中要注意处理好必修课、原来班级(自然班)与上课班级(教学班)的关系、班主任与授课教师的关系;还要解决好学生跨专业、班级选课、教师挂牌上课、学生上课考勤、选修、免修、辅修、改修、重修、考试等问题。
3.进行校内外各项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学分制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实施学分制的特定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配套完善。如目前的招生就业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等。另外实施学分制也必然引起学生学籍管理等的一系列的变化,也会涉及到学校管理制度等的一系列改革,因此,各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学籍管理规定,改善办学条件,推行教师聘任制,加强选修课程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要实现教育部门和学校两极相互衔接的行政管理,使学校推行和区域实施有机结合,增强其生命活力。实施学分制,可使该地区的校际之间的学分更易于沟通、衔接和互认。因此,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还应建立普教、职教、成教之间,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
三、 实施学分制应注意的问题
1.学分制的试行应分步进行,不可急于求成。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是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所选择的专业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二是正处在青春成长期,自控能力比较差;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从一入学就实施学分制,由于他们没有像大学生那样有较好的自律能力,逃课现象就会时有发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学分制应分步走:低年级采取学年学分制,经过一到两年的过渡后再转入完全学分制。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进入自主管理的学习状态。这既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降低理论课考试的难度,加强技能课的考核。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低,基础知识比较差。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客观的实际情况。在理论课的考核过程中,尽量降低难度。而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就应该加强技能课考核的力度。而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学校要适当加大技能考核学分的权重,促使学生重视实践课,掌握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加就业的机会。
3.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实施学分制,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变终身上一门课为胜任多门课程的教学,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要增强竞争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努力适应学分制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 篇4
突出示范引领
实现跨越发展
----xx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xx学年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强化服务”的指导方针,科学确立工作思路,致力推进工作创新,各项工作务实有效,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发生了显着变化:队伍素质得到新提升,师生风貌呈现新气象,育人环境发生新变化,学校管理开创新局面,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和谐校园迈出新步伐。
一、抓品牌创建, 学校办学目标进一步明确
经过新一届领导班子科学谋划、充分酝酿,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机制,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规范管理、提升质量、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提出了“高质量、有特色、建设职教名校”的办学目标,全校各处室组和广大教职工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主线和办学目标,立足本职,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实现学校全面提档升级。
我校始终坚持质量品牌立校,科学规范办校,改革创新兴校,创建品牌学校的步法逐渐加快。Xx年xx月通过xx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评估,使我校在省内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抓安全稳定,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推进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学校认真贯彻“校园安全我的责任”理念,并将学校安全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学校安全管理员队伍,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工作。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安全监管和责任体系。二是严格落实安全排查整改措施,坚持每月召开安全排查例会,定期分析交通、校舍、传染病等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开展11.9防火等突发事件的培训和演练3次,切实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三是强化安全监督保障,学校加大“校安”工程投入,对学校后门、车库、寝室楼等设施进行了维修加固,配置2位专职保安,实现校园与警务110报警系统联网;四是搭建活动平台,深入安全教育。邀请县人民医院宣教科詹义星主任、县疾控中心杨敏医生为学生开展创伤救护技能、春季呼吸道传染疾病、预防结核病等安全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防感染、自救、互救的知识;采取校园网、主题班会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浓厚氛围。
三、抓师德师能,队伍建设成效进一步提升
1.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提升班子成员的向心力和执行力。一是坚持政治学习,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思想素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结合xx精神、《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个严禁”、市委“七项要求”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二是明确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学校领导班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工作局面,有力地促 进了工作的落实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2.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党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广大党员教师的政治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全县“学习xx精神,同心共筑中国梦”知识竞赛活动中,我校党委获优秀组织奖;20xx年,xx老师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xx老师成为预备党员正在培养考察中,xx老师光荣成为共产党员。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队伍作风建设成效明显。学校以xx市教育系统深化教师队伍作风建设为契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依法执教的意识。通过召开深化教师队伍作风建设动员大会、举办师德建设专题报告及师德宣誓、学习xx校长先进事迹、观看《最美乡村教师》颁奖仪式、邀请xx优秀教育工作者xx开设《如何让自己的价值升值》讲座、举行“应知应会”校情测试、发放《赢在校园》、《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两本学习书籍、签订岗位自律承诺书等活动,开展“爱生、敬业、清廉”为主题师德师风排查整改与考评,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明显提升,强有力地推动我校跨越发展。
4.加强教师培养工作,人才模式进一步优化。深入推进学校教师培养工程,逐步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一是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组织全校教师参加20xx年第一、二轮专业发展培训,截止20xx年xx月共有xx名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累计投入共计xx万余元。二是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全面开展“中高级教师上示范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通过邀请xx小学原校长xx开设《修炼自 身、提升自我》专题讲座等活动,提升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三是以评促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制定专业教师发展规划,通过校本培训,深入行业锻炼实践等形式,打造一支渊博知识体系、扎实专业基本功的当代教师队伍。20xx年,校长xx被推荐为xx省中等职业教育评估专家组成员,xx中职名校长培养对象,并被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在xx县xx届“钱瓯”名师评比中,校长xx获评“名校长”、纪委书记xx获评“功勋教师”、xx老师获评“名教师”荣誉称号、xx等5位教师获评“学科带头人”、xx卫等xx位教师获评“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四、抓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1.细化过程管理,狠抓常规落实。深入推进课堂“5S管理”,加强“5S管理”落实情况检查,着力推进课堂教学规范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为教师的业务钻研和学生的专业提升创造了平台。开展高效课堂建设,举办主题为“如何提高中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论坛,全员参与讨论建设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实施“快乐”晚自修改革、教师月考核制度、月表彰大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教风和学风进一步好转。
2.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高考成绩不断创高。20xx年学校高职高考再创佳绩:xx人参加考试,xx人上线(自主招生录取xx人,机械专业“3+2”录取xx人,高职高考上线xx人),上线率达xx%。其中xx同学以高考总分xx分的优异成绩获得全省电子电工类专业第二名,被xx师大本科录取。普高参加考试学生xx人,上本科xx人,专科线xx人,上线率xx%。
3.打造品牌专业,竞赛成绩稳步提高。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建设和技能训练思路,通过邀请企业能手和专家来校辅导,组织各专业教研组外出培训、下企业实践,举办校第xx届学生技能大赛等举措,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战能力,成效明显。本学期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被评为xx市中职特色专业;在省、市、县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我校共有xx名教师和xx名学生获省级奖项、xx名教师和xx名学生获市级奖项、5名教师获县级奖项。
4.营造浓厚科研氛围,促进学校内涵提升。通过成立科研创新团队、组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等途径,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教科研氛围。20xx年我校教师在各类刊物发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的论文共xx篇,其中国家级xx篇、省级xx篇、市级xx篇、县级xx篇,20xx年市级立项课题xx个,县级立项xx个;完成xx年度xx个立项课题结题工作,其中省级获奖xx项、市级xx项、县级xx项。
五、抓规范和特色,德育工作有序创新高效
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以抓好常规,融入创新的原则,逐步形成“规范+活动+特色”的职教德育工作模式。
1.推进人人都是德育者的德育管理。通过班主任例会、德育论坛等方式,切实提升班主任队伍素质及班级管理能力;严格落实《教师课堂“5S”管理制度》,以“我的岗位我做主、我的时间我管理”为导向,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中有德育导师、在生活上有寝室导师,全面推进全员全程德育理念建设。
2.关注特殊群体,诠释人文关怀。学校一直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全纳教育理念,针对任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挫折承受能力差的这一部分学生,学校组建了专门针对这些学生的“德育社团”和“心理社团”,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心理健康、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女生青春期教育。学校将原心理辅导室取名为“心海小筑”心理辅导室,并创新推出扬帆心愿墙,形成以辅导为主、咨询为辅的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和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通过“感恩在行动”演讲比赛、“美德少年”--寻找感动我们的榜样等一系列活动推动学校德育向良性方向发展。在xx“美德少年”评比中,我校xx(1)班xx同学被评为市xx美德少年。全力打造“未来母亲工程”,学校心理辅导站钟春明老师为学生作《激扬青春、美丽人生》的青春期讲座,邀请县人民医院妇科xx医生讲解各种常见妇科疾病的预防、性卫生及正确看待艾滋病等知识,使女生们对自己生理特点有了更科学的了解。
4.搭建德育活动平台,创新德育育人方式。积极营造以“扬帆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培养“自信、担当、奋斗、拼搏、吃苦、向上”的道德品质。20xx年xx月全校学生统一穿着寓意扬帆精神蓝白相间的校服,展现了“阳光男孩、魅力女生”的青春形象,提升了校园的精神面貌。规范课间广播操、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校园体艺节,开办扬帆校园广播台、电视台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邀请县交警大队胡爱民警官来校开设交通安全讲座,全校千人同看《开学第一课》等系列活动开展震撼教育。
5.打造精品社团,构建多彩校园。完善《提升学生技能素质 服务休闲名城建设》社团活动实施方案,提高学生社团活动水平和综合素质,打造品牌社团。目前,学校已先后成立了车龙活动社团、茶艺社、志愿者社团等10余个社团,这些社团都有指导教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本学期共参加县级以上各类活动20余次,学生们娴熟的技能和热情的态度,呈现出当代中职学生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一年来,学校充分借力各级报刊、媒体、网络的宣传效应,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积极构建起“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先后荣获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浙江省)优秀学校、遂昌县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先进单位等集体荣誉。
六、抓重点难点,招生就业工作稳中推进
在巩固原就业合作单位的同时,不断捕捉就业信息,努力开拓就业渠道。先后考察对接xx有限公司、xx有限公司厂等十几家新的实习就业单位。充分利用“企业家进校园”活动、就业指导课、就业之窗,向学生宣传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实例,进行艰苦创业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意识,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条件,使学生走向社会就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喜欢和重用。学校毕业生凭着一定的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畅通的就业渠道,供不应求。实现了推荐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就业稳定率、本地就业率、就业待遇等几个方面 的有效提升。
为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招生就业局面,20xx年9月,学校在就业处的基础上,组建招生就业处,主要负责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工作。20xx年秋季在生源持续低谷的严峻形势下,学校高度重视,及早应对,师生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共招生xx人。
七、抓各类职业培训,致力服务地方经济
一是以生为本,切实抓好学生考证工作。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为根本,通过技能等级的考核提升学生的技能专业水平。二是对接产业,大力实施职业培训工程。学校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本着“专业对接产业、培训融入产业”的原则,根据《遂昌县劳动力培训和转移领导小组关于下达20xx年度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任务的通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做好20xx年成人教育的有关精神”,通过与旅游、安监、人力社保、团委、成校等部门单位开展联合办学的模式,大力实施职业培训工作。20xx年,共开办阳光工程、导游、维修电工、电焊工等社会培训xx个班次,累计培训达xx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充分发挥安全培训中心优势,继续面向社会开展一般企业负责人安管员、危化企业负责人安管人员、金属非金属矿山负责人安管和电工、电焊等特种作业人员的专题培训,截止20xx年xx月,共开办各类安全培训班xx期,培训学员有xx人次,为我县的安全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三是主动服务,积极提升社会培训实效。社会培训工作范围广、参训人员数量多,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校一直以来都把社会培 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在创新上狠下功夫。截止20xx年11月,首届质量管理体系培训班在我校开班,联合xx、xx、xx等相关合作单位开展“送培训”活动xx期,培训人数xx人次。“送培训”活动有效整合了培训资源,对全面提升职工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稳定就业队伍,促进预备劳动力转移转岗,起到了积极作用。20xx年,我校获评省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xx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这将激励我们继续努力,不断推进“送培训”工作,为遂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八、抓服务意识,后勤保障水平上新台阶
为更好地服务全体师生,学校于20xx年秋将总务处更名为后勤保障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更得以规范化、精细化、人文化。
完善后勤管理,加强财务工作规范化。学校后勤严格按照制度规范进行政府采购审批和采购工作、零星物品采购工作和规范校产入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采购校产设备档案,做好校产编号工作。20xx年秋季,在县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特选调专业会记来校任职,学校重新调整财务人员工作岗位,强化财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聘请县教育核算中心的夏丰协助开展财务自查,对可能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梳理整改。
做好食堂、超市经营管理。严格贯彻落实食堂工作“公益性、服务性、安全性”原则精神,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和卫生管理,定期召开食品安全管理培训会,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师生的沟通协调,全校师生对食堂的满意度大有提升。为丰富师生饮食,学校 充分利用征用的原陶瓷厂厂房,开办了学校食堂分部,主营面食类食品,既缓解了食堂用餐拥挤压力,又满足了师生对饮食多样性的要求。20xx年8月,对学校超市租赁权进行了招投标,同时积极创建学校食品安全示范店。
多方筹措资金,开源节流。20xx年学校争取到省职业教育发展奖补资金xx万,省改革示范校奖励xx万,省中职教师培训补助经费xx万,特聘教师经费xx万,xx资金xx万,市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xx万,县本土特色人才工作经费xx万,家政与服务管理专业被评为市特色专业经费xx万、县财政贷款贴息xx万,灵活用人机制县级补助资金xx万,县财政对教师专业培训补助资金xx万,高考质量奖xx万。20xx年春季发放国家助学金xx万元;20xx年秋季发放助学金xx万元。全年累计发放助学金xx万元。
4.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xx年学校共投资校园、实训基地建设达xx多万元,其中食堂设施改造、职高一、二年级教室更新安装42寸液晶电视、校园路灯亮化等校园建设工程共计投入xx万余元,图书馆阅览室数字化借阅系统及电子图书投入xx万元,投入采购电气安装与维修实训考核装置、比赛教学实训汽车、酒店餐饮服务实训设备等专业设备xx余万元,旅游餐饮实训室和竹炭展示厅、茶艺馆建设投入xx余万元,并严格根据规范制度完成了一批计算机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工作。现预算投资xx万元,面积xx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实训工场旁边空地)工程筹建工作已启动。
九、抓幸福和谐,教职工工作热情有效激发
学校把为教职工办好事实事作为民心工作,狠抓落实,讲求实效。关心教职工的物质、精神生活,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实实在在地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做好“五必访”工作。开展重阳节慰问离、退休教师;慰问因病及困难教师职工等各种慰问活动达20余次。
学校工会积极组织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全体教职工在校园举行了庆祝第xx个教师节趣味活动比赛,教师们在运动中愉快地度过了自己的节日;xx月xx日在校运动会上,组织开展了教职工个人项目比赛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项目比赛活动,既增强了团队精神,又活跃了运动会的整个氛围。
十、抓学校宣传,学校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扩大
加强学校对外宣传工作不仅有利于提升形象和知名度,对内也有凝聚人心,更新观念,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20xx年开通了腾讯官方微博、制作了成果展板参加全国职业教育成果展和省特色专业成果展示会、编撰《聚焦20xx》,数百篇学校动态、校园聚焦、活动信息在省、市、县教育网及相关报刊等媒介刊登,有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篇5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我部对2004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新修订的《大纲》在基本保持原《大纲》的框架体例、保留原《大纲》中行之有效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各地在实施《大纲》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作了必要的修改完善。新修订的《大纲》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新精神及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文件,各地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各地要组织好新修订《大纲》的实施工作,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水平。要组织教育部门有关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学校全体教职工学习新修订《大纲》,做好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符合中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发挥好党团组织、妇联、关工委、社区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要结合实际制订新修订《大纲》实施指导意见或工作计划。教育部将适时对新修订《大纲》实施情况进行督查。
1前言 2德育目标 3德育内容 4德育原则 5德育途径
1前言
编辑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各级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
2德育目标
编辑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体要求如下:
1.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
3.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意识,依法办事,待人友善。
4.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
5.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人格健全,乐观向上。
6.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俭意识、廉洁意识,珍爱生命,尊重自然。
3德育内容
编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科学设置教育教学内容。1.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2.中国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党史与国情教育。
3.道德品行教育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与训练;生命安全、艾滋病预防、毒品预防、环境保护等专题教育。
4.法治知识教育 宪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校纪校规教育。5.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精神教育;就业创业准备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教育。6.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方法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学校还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4德育原则
编辑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
3.知行统一原则。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引导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同时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
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5德育途径
编辑
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课程教学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学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等课程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2.实训实习
实训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校要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中职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以及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学校和企业要共同组织开展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和德育工作。学生要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
3.学校管理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组织班级管理和德育的直接实施者。班主任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资源,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组织、职业指导、沟通协调工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学校要加强党组织、共青团工作,举办业余党校、团校,组织学生特别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团的基本知识,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入团。充分发挥团组织团结青年、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要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建立各类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学校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要发挥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社团活动、校园安全、后勤服务、突发事件应急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凝练具有职教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结合开学及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仪式以及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结合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创意创效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宣传学习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校园网络宣传队伍,加强正面信息的网络传播,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重点加强对校园网公告栏、留言板、贴吧等交互栏目的管理,发挥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帮助学生做到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及时发现并主动帮助网络成瘾学生。
5.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计划,要依托各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场馆等课外活动阵地,发挥学生专业技能特长,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厂矿企业等,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把志愿服务活动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大力组织学生向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学习。
6.职业指导
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7.心理辅导
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
8.家庭和社会
家庭和社会在德育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和改进家庭教育,促使家长协助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充分依靠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完善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德育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评价由学校工作评价和学生品德评定两方面组成。1.学校工作评价
各地教育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实际情况,科学制订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德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规章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德育课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情况、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工作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情况等。学校实施本大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校长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其他课程德育渗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职工育人质量的考核评价,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的重要内容。
评价与创建相结合。通过创建先进学校、文明班级和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班级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2.学生品德评定
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品德评定。学校要把学生品德的评定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等的重要依据,发挥品德评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引导作用。学校要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在德育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评定办法。对实训实习学生的品德评定应由学校和实训实习单位共同完成。
六、德育实施 1.组织管理
各地教育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结合本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制定本大纲实施细则,定期对本大纲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支持和协助校长做好德育工作。校长要把德育与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要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德育工作。学校要建立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励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责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队伍建设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严格队伍选拔标准,优化队伍结构,制订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培训规划,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德育工作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功能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聘好班主任,每班应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可根据需要配备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工作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教师高级岗位聘任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要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和团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3.经费保障
德育经费要列入预算。学校德育经费包括德育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德育活动方面的经费。教学、管理经费包括德育课教学、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培训、社会考察与调研、有关教研室的业务条件建设和图书资料购置、德育科研经费等。日常德育活动经费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社会实践、大型德育活动以及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要把德育活动场所、基地建设和德育设施、设备购置维修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并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给予保证。
4.德育科研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篇6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有机融合、共同育人,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奠基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臵。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方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又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思想性和时代性。(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中职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1
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3)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中职学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实现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中职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德育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公民;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初步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
4.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树立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5.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提高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业创业准备。
6.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德育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并根据时代发展、国家要求和学生需要,不断丰富德育内容。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2.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的国情教育;开展哲学与人生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道德和法制教育
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及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开展法制和职业纪律、岗位规范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严格遵守法律,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
4.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中职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5.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教育
开展以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6.其它专题教育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安全教育、勤俭节约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境意识、节约意识、廉洁意识等。
四、德育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拓宽德育途径,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实现全面、全员、全程育人。
1.德育课与其他课程教学
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德育课教学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实际,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等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要根据不同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中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进行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精神的教育;进行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进行敬业、乐业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各学科教师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各学科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2.实训实习
实训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中职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中职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加强实训实习管理,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共同进行考核评价。学校要建立一岗双责制,安排专人同时负责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和德育工作。
3.班主任与学校管理服务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做
好学生思想工作,关注学生,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引导和援助。应加强班级管理,组织班级活动,指导班委会、团支部开展工作,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应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及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班级、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社团活动、校园安全、后勤服务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各校要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严格各项校纪校规,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重点帮教。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制订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完善校园安全联防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学校全体教师要自觉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4.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中等职业学校要建设体现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要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凝练突出职教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宣传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结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等开展特色鲜明的
主题教育。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艺体育活动、技能竞赛,积极组织开展“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展示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激励学生增强就业创业信心。
5.党团社团工作
党团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学校党组织要举办业余党校、团校,组织学生特别是学生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学校团组织要切实履行团结青年、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要在共青团指导下,针对学生特长、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开展活动。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
6.网络等媒体
网络等媒体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要提高校园网络建设水平,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和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加强网上正面宣传。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杜绝各种违法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要重点加强对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交互栏目的管理,发挥社交网站、微博、手机等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作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及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要及时发现,热情帮教。
7.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场馆、公共文化设施、优秀企业等,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军事训练、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活动,发挥专业实践活动基地和实训基地的德育功能。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厂矿企业、公益机构等组织,依托自身专业知识,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或专业实践活动。发挥各类技能大赛的重要作用。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8.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根据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针对中职学生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要配臵必要的心理健康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和伤害事故的发生。
9.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融入职业指导工作,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
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提供岗位人才需求信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10.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联系,吸收家长参与思想道德教育。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留守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和灾区家庭的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要与各级妇联和社区管理部门联手,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的德育资源,开辟青少年社会教育阵地,加强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禁止在学校周围开办电子游艺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禁止在学校周围200米以内开办网吧和设立彩票投注站点,禁止在学校周围600米以内设立彩票专营场所,打击侵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区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充分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和街道、村民委员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完善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
络。
五、德育考核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标准,要以本大纲为依据。德育评价由学校德育工作评价和学生品德评定两方面组成。
1.学校德育工作评价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中等职业学校评估体系。在财政支持的学校建设相关项目的遴选、评审工作中,要专门明确德育工作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第三方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德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德育课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育人工作开展情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情况;社会实践开展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学校德育的总体效果等。学校实施本大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校长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专业德育渗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职工育人质量的考核评价,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
要将评价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创建先进学校、文明班级以及评选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等活动,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班级和个人及时予以表彰
奖励。
2.学生品德评定
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作出科学、公正的品德评定,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品德评定,应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强化激励功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评定内容要结合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制定具体评定办法。对实训实习学生的品德评定应吸收接受实训实习任务的单位参加,将学生在实训实习中的品德表现、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对岗位的适应性作为品德评定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品德测评,应坚持科学性、客观性、民主性、教育性等原则。
六、德育工作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工作,保证经费投入,营造社会环境,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1.健全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教育部 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团中央 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精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
和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各地应制定本大纲实施细则,建立完善德育工作信息化管理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校长统一领导学校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学校要有一名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要建立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励办法。
2.加强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从事德育工作。要将德育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纳入教师培养培训整体规划之中,切实解决德育专(兼)职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等实际问题。要建立和完善表彰奖励激励机制。
学校要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身心健康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每班必须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切实落实班主任待遇,将班主任工作成绩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教师高级岗位聘用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学校要建立团委,各班要建立团支部,配备专职团干部,加强对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要加强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德育课教师是从事德育课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德育的专门力量。学校要按照德育课设臵和教学任务要求配齐配足德育课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高
度重视德育课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德育课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德育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
3.确保经费投入
要完善德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合理确定德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项目,列入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要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应把建设适应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德育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基地纳入总体建设规划,并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给予保证。
4.重视德育科研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德育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建立德育研究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信息和业务咨询,为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指导。各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职业教育学会都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研究,充实研究力量,积极开展调研、学术研讨、成果交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德育研究成果鉴定、奖励、推广机制。
5.营造良好氛围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 篇7
1 学分制的特征和优点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是从西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中引进的一个概念, 它产生的基础是“选课制”。“选课制”就是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种教学制度。
1.1 学分制的特征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 以发展人的个性为核心, 以修读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得以逐步落实。主要特征有以下三点。
(1)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五个自主”: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2) 弹性学习时间。打破了学年制学生固定学习年限, 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或滞后毕业。
(3) 个性化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修读, 进行个性化培养。学分制是基于学生在能力和禀赋上存有差异而提出的, 核心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尊重其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学分制的实行打破了专业和年级的界限,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1.2 学分制的优点
学分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有利于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就业需要、个人发展需要、个人爱好来选课, 实现各种不同知识渗透, 有助于构建最优化的知识结构;第二, 有利于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个性;第三,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 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第五, 有利于教师资源、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第六, 有利于激励教学质量的提高。
2 中等卫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资源不足
学分制是一种灵活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 它的弹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资源进行自主选择的自由度上。选课制作为学分制产生的基础, 没有选课制就没有学分制, 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校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就决定了这种自由度的大小, 而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 教师资源数量也就决定了课程数量。中等卫校有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 设置了大量的选修课, 但由于师资缺乏而不能正常开出。目前中等卫校教师资源是已处于临界状态的教师资源, 在学分制这种更高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很难能满足需要, 因此, 教师资源不足成为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制约因素。
2.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由于中等卫校教师流动性比较大, 中级职称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偏高, 而高职称教师的比重偏低。一些基础课、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专业的教师明显不足, 几乎没有供学生挑选教师的条件。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 使学分制构建学生有特色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优势难以发挥。
2.3 教师压力增大
学分制下学生选教权和评教权的行使, 对教师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直接压力, 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压力和危机感, 这必然会促使教师必须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教学上, 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但是如果教师调适不当的话, 必然会对其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4 教师的师德建设面临新问题
中等卫校在学分制实施后, 由于教师的代课金与教学工作量挂钩, 有些教师受利益的驱使, 教师之间发生不正当的竞争现象, 影响了教师之间正常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甚至伤害到彼此的感情, 影响到教学工作。而且, 有部分教师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选修其开设的课程, 迎合学生的需要, 甚至降低对学生的要求等。
2.5 教学条件的不足不能达到学分制规定的要求
目前中等卫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校的基础建设投入比较大, 导致学校对教学设施和实验教学设备的投入不足。另外, 由于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尚未完全实现共享, 使相对紧缺的实验资源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6 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 国家对中等教育卫生职业教育的投入总体来说还处于低水平, 每年财政只是定额拨付给学校一定的经费, 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由于经费有限, 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满足学分制运行管理的要求必然存在很大的困难。
3 建议
3.1 转变观念, 认识到中等卫校实施学分制的必然性
实施学分制是新形势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目前中等卫生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 是中等卫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这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学规律, 适应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卫生人才。因此, 中等卫校的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切实认识到中等卫校实施学分制的必然性。
3.2 挖掘教师资源, 扩大教师资源库
教师资源不足是制约中等卫校学分制实施的瓶颈,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扩大教师资源库, 解决教师资源的不足。首先, 内部挖潜力, 提高校内教师资源的利用率, 鼓励和支持本校教师多开选修课程和新课程;其次, 增强师资招聘开放性, 积极引进教师, 特别是扩大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招聘比例;再次, 加大兼职教师制度建设挖掘联合办学单位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教师资源。
3.3 完善教师教育机制, 加快教师专业成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
加快教师专业成熟的目的, 就是要缩短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的过程, 加快合理师资队伍结构的形成, 培养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首先, 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学历或学位是衡量教师知识水平和学术素质的标志之一, 学历层次与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应加强教师学历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养, 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和教科研任务的同时, 攻读硕士研究生。其次, 教师专业成熟强调业务培训。建立教师定期轮训制度为教师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和到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的机会等, 让教师最大程度地获取前沿学科知识, 获得教学方法和经验, 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安排老教师和高水平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 加快其提高教学水平。鼓励和督促教师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变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施的真正工具和手段。
3.4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 教师之间竞争上岗, 收入差距拉大, 教师思想上难免有波动。针对当前中等卫校学分制下特有的师德问题, 应重点倡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忠于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引导教师正确对待竞争, 增进教师之间的团队协作。还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倡导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竞争机制、塑造健康的阳光心态。
3.5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善教学条件
中等卫校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制约了中等卫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同时加快教学设备的投入、实验室建设和使用的经费的投入, 确保学校硬件环境快速改观。
参考文献
[1]秦杰.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条件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1) :81~82.
[2]刘容.学分制运行管理中教学条件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2 (4) :85~86.
[3]武翠红.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 2008 (3) .
[4]张翠英, 罗伟.学分制条件下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1) :28~29.
高等专科学校实施学分制探究 篇8
关键词:学分制;高等专科学校;实施
学分制是一种在选科制基础上产生的,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它的思想起源于德国,却正式建立于美国。19世纪初,德国新人文主义思想家洪堡提出的关于大学新概念的基本原则:大学是教学和研究的实体,派生出“教学与科研结合”、“大学自治”以及“教与学的自由”(即学术自由)等教育理念。这些思想传入美国,冲击了美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美国部分高校先后实行了一定程度的课程选修。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空前的发展,社会剧增的经济、科技人才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课程改革。1869年哈佛开始坚持不懈地建立、改善并推广选科制。20世纪初,为了合理有效的计算学生所修课程的学习量和衡量学生毕业及取得学位的学业标准,产生了一种新的度量单位——学分,用以表示每门课程的学习量。这种以学分计算学习量的方法和选科制相结合,就产生了学分制。对学分制的追根溯源,让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学分制的内涵,即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使受教育者在个性发展基础上全面发展”。
在我国,1917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率先在北大实行学分制。1952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学习苏联办学经验,改学分制为学年制。1978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方毅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报告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实行学分制”,由此我国高校掀起了学分制改革的热潮。据调查,到2002年我国已有57%的本科院校实行了学分制,截至2003年6月,全国已有79%以上的高校已经或正在实施学分制。
对学分制的历史考察不难看出,学分制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经济体制决定的社会需求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类型的选择,也决定了教学制度的价值取向。这正是教育的外部规律:“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的体现。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剧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显多样性和多变性,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社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即“全面发展的人” 。尊重高等教育个性化,兼顾各种“成才需求”的学分制,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教育规律的内、外部规律的共同作用,使得学分制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最佳选择之一。
学分制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并在此过程中日趋成熟。而专科学校,据了解,实施学分制的还不是很多。而且,多为简单移植本科院校的学分制模式,忽视本、专科学校内在的差异性,导致学分制的实施举步维艰,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收效甚微。因此,根据专科学校的特点,有价值、有创造性地探索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由于历年来关于学分制的研究对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比较、学分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学分制的必要性、意义和模式、学分制实施的基本步骤等本、专科共通的学分制的基本问题都已经达成了基本一致的结论,本文在此不多作赘述。下面仅对专科学校学分制的组织与实施中的几个需要强调的重要问题,结合本校实施学分制的实践经验。做一些具体的探讨。
一、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学分制的内涵
为什么学分制在我国推广了将近20年之久,在本科院校普遍采用,甚至普通教育阶段也积极尝试,但是在高等专科学校却仍得不到大力发展,少许实行的,成效也不理想。以福建省为例,据笔者电话调查,2007年具有招生资格的46所专科院校,实行学分制的仅有9所,且多为近两年才开始试行。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观念问题。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深刻地理解学分制的内涵、实质。蔡元培以选科制代替年级制,不只是为了使学生能于“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而且是作为实现个性自由发展的具体措施。他说:“年级制之流弊,使锐进者无可见长,而留级者因数科课程之不及格需全部复习,毫无兴趣。”从教学法的角度阐释了学分制的内涵: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使受教育者在个性发展基础上全面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本、专科学生同属一个年龄层次,其心理特征中对个性发展的需求并无大异,只是其掌握的知识基础、学习技能较本科生较为薄弱一些,社会对这一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社会的需求,针对专科学生的特点,把着眼点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上来,使其在个性发展基础上全面发展。学分制改革绝不能单纯为改革而改革,没有意识到实行学分制是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哲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只能是“瞎子摸象”,最多也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学分制。
其次,要清楚的认识到专科学校实施学分制与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有很大的差别,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如,思想麻痹,认为学分制在我国已经实施了这么久,管理手段也已经相当成熟,可以直接照搬过来,不需要再组织研究;更有甚者,简单地认为实施学分制最主要的是教务管理手段上的转变,只要解决学生选修带来的一系列管理技术上的难题就可以了。这些观念不清导致的思想上的不重视,最终都会给学分制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阻碍,最终使学分制流于形式。因此,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组织一批具有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和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师,组成学分制实施的研究和领导小组,进行深入的探究探索,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指导学分制的稳步实施。切不可在毫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仓促实施,最终只能导致与期望目标相悖的结果。另外,实施学分制是一个全校性的转变,还要有必要对全校教师,特别是参与制定教学计划的教研组成员,进行培训,深刻理解内涵,全校的教师群策群力,全体动员起来发挥集体智慧,使学分制的实施工作真正做到位,做到好。又如,对学分制的认识浅薄,认为只要让学生选课就是学分制,只要选课越多就是学分制实行的越有成效,盲目追求选修课的数量。殊不知,对于不同的院校,层次、培养目标、学科门类、经费、师资等等各方面的条件各不相同,学分制的自由度也应有所差别,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学分制与本校校情最佳的结合点。再如,一些教学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创新面前的惰性和对学年制简单易行的管理工作的留恋,这对学分制的推行与完善又增设了一道障碍。这些错误的观念,都需要通过对学分制内涵的正确认识予以纠正。
二、建立学分制改革系统
学分制的英文表述为“Credit System”,其中“System”即“系统”或“体系”。辩证唯物主义把“系统”的概念阐述为:“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学分制涉及学校教学系统的各个层面,学分制的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以及教学环节等各方面相互关联、牵制,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考察学分制也要采取一种相互联系的、动态的系统的方法,高等专科学校尤是如此。一方面,从教学系统内部来看,实施学分制对学校内部条件的要求较高。如学分制的教学计划的最大特点是可选择性与灵活性,这就要求课程组织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系统性。而高等专科学校其知识结构、学校规模、经费来源、师资力量 及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相对薄弱,因此,要探索符合专科教育和自身特色的学分制模式,任务更为艰巨。另一方面,高等专科学校由于学习年限较短,“输入——培养——输出”的人才流动更为频繁;又由于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外部环境需求的变化而更加灵敏的调节自身的教学系统,因此,相对社会外部系统而言,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分制是一个更为开放的子系统。所以,高等专科学校对学分制的构建更要有一个系统的结构与设计蓝图,从零开始不断逐步探索,才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下,保证学分制顺利实施和不断完善。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实施机构和研究课题组,开展调研、制定全面的实施方案(包括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协调各教学管理部门工作,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实时监控实施学分制的进程,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积极地采取适应性的措施。
三、建立适应专科教育的灵活的教学计划
高等教育在性质、任务上的基本特点:“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反映在教学计划上,要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处理好学科系统性与专业针对性的关系。本科和专科学校由于其层次结构、培养目标的差异,对学科系统性与专业针对性的侧重点不同。专科学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自然在“专”和“通”之间更侧重其专业性技能的培养。但是,绝对不能片面强调专业性,“只专不通”。因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知识面宽,能够融会贯通的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的人才更具有社会适应性。学分制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正适应了这种需求。制定适应专科教育的教学计划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在调研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增设若干专业限修课组,把比专业基础课较深较专的课程和一些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前沿的科学技术容扩进来,把专业口径加宽,横向拓展学科知识,着重发展学生的智能;另一方面,任意选修课开设各学科各门类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专长或兴趣爱好选修,以开阔思想,增强社会适应性。这是专科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指导思想。
其次,要注意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之间实行选修的程度不能整齐划一。“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与社会所需的专门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对应性越强,学习该学科领域知识技能时进行那个选择的必要性就越小。”“专业转移的跨度(即在学校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可适用于实际、专门工作的范围)越大,学生进行课程选择的必要性也越大、反之则越小。”高职类专业较师范类专业在总体上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对应性很强,专业跨度较小,学生选课的程度自然要小一些。这样才能保证高职类专业有足够的实验实训,以精通专业技能;师范类专业注重基础教育、素质的培养。同样,在高职类专业之间、师范类专业之间,不同学科的专业其选修的程度也应更具学科的性质加以区别。
再次,要注意的,就是要调整好课程结构的问题。增设专业限修课组和任意选修课,不能冲击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专业口径拓宽,涉猎更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目的是要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而不能顾此失彼,简单的删砍或盲目的浓缩基础课和公共课,以达到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把内容挤塞进去的目的。因此,要注意调整好课程结构,根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点,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例如,我校对思想政治公共课程进行改革,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门课程内容的继承、联系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仍旧保质保量独立开设,对《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概览其思想体系的基础上着重讲授著作中创新的重要思想精华,并由原先讲授这两门课的资深教师分别讲授两个部分,并对这门可增加一个课时、一个学分,以保证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这样,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了课时,使教学计划更具灵活性。
另外,制定教学计划围绕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合理的分配教学时数等等问题都是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要注意的。
四、强调在学分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从其生理特征上看,中枢神经、大脑皮质发育基本成熟,具有从事复杂的高度的抽象的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如果给与良好的培养、训练可以充分有效的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反之就可能压抑他们的智力、能力的发展。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在较短的学习年限内,既要系统地掌握一门基本技能,又要有效的发展智能,这就需要高等专科学校有计划地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的培养。学分制正适应这种需要。但学分制对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尊重个性发展的选修制度,而这个阶段的学生的科学基础不够深广,对专业知识结构缺乏全面了解,社会经验也不够丰富,对待问题往往会带有主观片面性,如果让他们完全自主地选修课程,难免会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兴趣过广、过窄、过偏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专科学校实施学分制越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选修课的问题上,要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进行。针对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多数实行学分制的专科学校都建立了导师制。导师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实际的效果如何呢?多数学校的导师制也都是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导师制对导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导师有的职责,要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结构等,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课,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设计并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咨询、指导和帮助。可以说,除了教学计划基本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外,导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多数专科学校由于自身师资水平的限制,多以班主任、辅导员兼任导师。我校也是如此,因此这一本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的举措却收效甚微。因此,高等专科学校要克服困难,除了尽可能地聘请一些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有较强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导师以外,对岗位针对性强的高职类专业,还可以创造条件,聘请部分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导师。这对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技能、素质发展多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2]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 郑若玲.学分制研究的新视角[D].厦门:厦门大学,1996.
[4] 葛道凯,李志宏.适应形势发展,推进教学管理创新[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2.(8).
[5] 葛道凯,李志宏.适应形势发展推进高校学分制建设[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