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选课

2024-11-19

学分制选课(精选10篇)

学分制选课 篇1

摘要:本文从选课课程设置, 选课原则与程序, 实施选课管理等几个方面, 论述了实施学分制下的选课管理。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努力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高素质、强适应性、具有创新精神”专门人才。

关键词:选课管理,学分制,教学质量,培养目标

学分制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创制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划一的陈旧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高素质、强适应性, 具有创新精神”专门人才的具体措施。实现学生基础扎实, 技术素质、逻辑素质、分析问题能力、创新素质, 综合素质培养的目地。

实施学分制选课其运行管理中的特点, 不论是欠学分或是得学分的计算, 统计数据及观察点应该是动态变化的。则要求管理的信息快捷、准确, 并能为学校和学院 (系) 教务管理、教师、学生, 提供动态变化与异动调整信息, 确保教学正常运行。我校的选课选教已实行了多年, 根据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体会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交流, 学院的建议及数据统计、分析。我们深深感到建立一个完善的选课选教平台, 实现动态管理, 质量监控, 时时信息处理, 闭环的时时信息反馈控制管理体系。就需要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开展质量活动。不仅确保实现质量要求, 而且必须要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加以证实。质量保证的精髓是证实性、预防性、系统性、反应能力, 一个好的质量保证体系, 应能对影响满足质量要求的问题迅速作出反应, 并以强有力的领导和充分的投入确保能得到有效的纠正和预防。必需设计制定监控体系, 相关的制度, 科学合理的运行与管理网络平台, 确保教学的质量与正常运行。

选课选教平台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 使传统的教务管理向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确立了开放的管理服务模式。而网络的一大特点正是满足资源的共享, 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师都可以通过Internet以不同的身份登录系统, 实现了对应权限的信息查询及修改, 改变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信息数据层层传达及存储的模式。利用选课选教平台, 管理人员与师生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换与互动。这样, 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也为历史数据的查询及使用提供了便捷。为学生、教师、学校相关工作, 提供准确、可靠、方便、快捷教学信息服务。强化工作效率, 提升服务质量。

一、选课课程设置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生基础扎实, 技术素质、逻辑素质、分析问题能力、创新素质, 综合素质培养目地。培养具有“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特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不断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1. 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 夯实本科基础知识的功底。强化专业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依据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组和整合课程。

2. 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综合得到全面发展, 充分体现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

3. 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 形成科学基础、文化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有机的结合公共基础教育。根据学科大类构建专业基础平台, 拓宽专业方向。

4.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整合优化知识和课程结构。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 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体系。

5. 以学生为主体, 适当减少课内学习总学时,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空间。增加、强化课外第二课堂, 引导学生形成研究性、创新性学习思维。

6. 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 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特长、能力方面的差异, 实施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大学本科培养的同时, 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7. 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合理、有效地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 使之达到培养的目的。例如:工程训练、电子实习等;通过多层次、不同的结合、多环节与渠道的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使实践教学“全程贯穿、分层实现”, 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训练和社会实践。

8. 鼓励教师开设新的公共选修课, 尤其是理、工类的公选课。设定合理的每门公选课最低开课次数, 达不到规定次数取消或不予开设该课程, 加强对公选课的质量监督。

9. 建立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创新教育等。根据培养目标, 合理的确定课程性质, 每们课程的所对应不同专业学分数的百分比。例如我校修订的08版, 教学计划分配表 (见表1) :

二、选课原则与程序

实施选课, 旨在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实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 激励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进一步推进我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学生根据专业培养计划、个人学习能力、时间和兴趣, 在学校资源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进行网上选课。

1. 选课原则

学生应全面了解本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选课的重要依据, 学生应在学院和老师的指导下,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修读课程, 以取得规定学分, 达到毕业要求。

学生可以提前修读, 也可以滞后修读, 但滞后修读会使学生延迟毕业。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能力, 听取学院和指导老师意见后, 决定每学期选修的课程。一般应按本科四年学习进程安排。确有特殊需要, 可以少选或跨年级多选, 但原则上每学期选修的学分最低不能少于学校学籍管理所规定的学分, 最高不超过学校学籍管理所规定的学分。学生选课首先要保证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 应先选必修课程。选择修读课程的授课教师时, 必须在规定的优选类别内进行选择, 以避免课程教学时间的冲突。有不同学分数的同名课程, 在开课单位相同, 教学内容基本相同时, 学生可选修比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分数高的课程, 在此情况下可进行学分替代。对于需要连续在多学期开设才能完成的课程, 应连续选取课程学习。

2. 选课程序

校园网和书面方式预告下一学期的课程表, 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及有关选课管理规定。对于初修课程, 网上选课原则划分为预选、正选与补和退选三个阶段。分别用于选定课程与相应任课教师, 选定相应上课的教学班级, 补、退选部分课程。

例如:我校选课实行五轮选课方法:

(1) 第一轮为正选: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 参照“※※学年第※学期课程预告”所公布的课程信息 (包括上课时间、地点和教师) 在学院和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上机提交下学期修读课程的选课申请。

(1) 去除非优选类别的错误选择, 确保上课时间安排上的不冲突。

(2) 按照机会均等的思想, 运用随机抽取申请的方法消除某一课程选课人数大于课程容量的冲突, 实现每一成功的选课都是申请者满意的选择。

(2) 第二轮为补选:在第一轮选课数据处理完成后, 学生应上网查看选课结果, 对于第一轮未选中的课程, 学生可根据选课系统中课程预告的容量余额, 在第二轮选课规定的时间内再次上机提交选课申请, 但应注意避免与选中课程上课时间的冲突。

(1) 去除非优选类别的错误选择, 确保上课时间安排上的不冲突。

(2) 运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平衡同名课程之间某一教学班选课人数大于课程容量的冲突, 确保每一申请者都能选中要上的课。

(3) 第三轮重修选课:需要跨年级重修或前修的选课申请仅在本轮次才能有效提交, 选课系统不再作非优选类别的数据剔除。请同学们注意自行避让课程之间上课时间的冲突。

(4) 第四轮个人调整选课:学生可以进行增选、改选、退选课程。此轮选课数据是动态实时的, 改选时要防止退选后无课可选的情况发生。

同学们第一轮、第二轮上机选课提交的仅仅是选课申请, 选中与否还要根据是否符合选课规定和课程容量而定, 请同学们提交申请后注意及时登录教务网站查询选课结果以及选课的最新动态。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插空选课, 空满截止。先选先进, 选中即定。教务处将以此四轮选课确定的数据向开课教师提供教学班学生名单。此后, 学校将截止选课工作。选课完毕后, 经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审核无误后, 由选课系统生成任课教师、新生等系列课表。一年级新生课表考虑新生第一次选课, 不熟悉选课情况由学校统一制作发放课表, 其他学生课表可通过校园网查询个人课表。

三、实施选课管理

在依据学校的教学计划, 设置了所有的选课课程, 制定了选课的原则与程序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校园网络的选课平台。选课的核心就是如何实施执行选课计划, 如何展开选课的管理,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能够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 确保教学的质量。

1. 健全选课管理制度

要根据选课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制定规范、严密, 并且适应信息系统的选课管理规章制度。教务管理各级工作人员都应严格遵守并执行其规章制度, 不应因某些特殊或不正当的原因进行系统的非正常操作。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2. 加强系统安全管理

系统采用登录地址受限, 所以在系统开发和使用阶段都应规范化系统各级用户的权限管理、密码设置, 并不断地完善系统, 防范可能存在的漏洞。有规律地备份系统数据, 以备意外情况下的系统恢复, 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系统的安全性。

3. 完善系统服务功能

部分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由于不熟悉选课系统及网上操作, 不能充分利用系统查询相关的选课信息。为了使广大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更好地使用选课管理信息系统, 一方面, 我们可以加强新生普及教育工作, 另一方面, 可在系统登录界面上添加一些用户指南或系统功能及操作的文字说明材料。

4. 完善硬件配套设施

先进的技术设备是提高办公效率的重要保证。高校日常教务管理工作需要处理大量的排课、选课以及网络数据库上的数据。在选课管理信息系统更新的同时, 系统软件本身的数据存储会成倍增加, 这就要求拥有使用性能与处理速度更为出色的微机设备。高校应该加强资金投入, 全面更新教学管理设施, 以提高管理效率。

5. 重视管理队伍建设

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在操作系统过程中, 不应仅仅局限于对选课管理系统的操作, 为了使从系统中复制出的数据为己所需, 还需要熟悉文字处理、数据报表、数据库等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选课管理中的使用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吃苦耐劳、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 又要时刻关注现代管理工具的发展情况。客观的工作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保证一支既懂教学管理, 又精通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队伍长期、稳定地奋斗在教学管理第一线, 将是高校各级领导应该重视的问题。

6. 其他

(1) 选课前学生应认真学习、了解相关的专业课程计划, 严格遵守选课规定。上机前确定好所选课程, 以提高选课准确率, 节约上机提交的时间。

(2) 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安排好一学期内选修课程和选修的学分。

(3) 每学期每位同学至多可以选修学校规定的门数公共选修课, 选课时应根据课程预告的授课时间, 合理地选择课程, 自行避免上课时间冲突。为了确保每位同学至少可以选中一门公共选修课, 对于已经选中两门公共选修课的同学, 选课系统将不再允许选第。

(4) 选课结束后, 应按课表上安排的课程、上课时间、教室与教师听课, 服从教师的管理, 不得随意更换课程、擅自跨班听课。各任课教师应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确保选课结果得到执行, 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

(5) 为维护学分制条件下正常的课堂教学、考试秩序以及减少考试后对授课、阅卷教师的干扰, 对于未经选课参加听课不予鼓励, 对于未经选课参加考核的成绩无法提交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也不予登记。

(6) 选课期间各学院应做好学生选课培训与指导工作, 学生应及时向学院咨询有关事宜, 注意登录教务网站获得最新的选课动态和信息。

另一方面, 要对教务处、院系教务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系统操作培训, 同时还要结合教务管理实践, 从网络数据库系统结构组成的角度, 对每个系统操作进行原理上的讲解, 只有这样才能在系统协作和工作交流中增进交流效果、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

学分制选课 篇2

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加强公选课建设与管理

结合多年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与管理实践,结合学分制改革,通过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和落实教学质量工程,阐述公选课开设的`意义,指出公选课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革措施,规范和加强大学生科技人文素质培养,发挥其人才培养的地位作用.

作 者:熊志勇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9“”(3)分类号:G642.471关键词:学分制 公选课:教学管理

学分制选课 篇3

[摘要]文章分析了上海电力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中传统选课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模块化选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各专业课程模块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全新设计,建立了相应的选课运行机制,体现了教学管理的基础性、学术性和实用性,是培养具有电力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又一举措。

[关键词]学分制 模块化 选课

[作者简介]秦劲松(1970- ),男,广西桂林人,上海电力学院选考中心科长,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日常教学管理(选课、考试);殷卫红(1968- ),男,江苏泰兴人,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信息化;沈坤全(1962- ),男,浙江桐乡人,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上海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86-02

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从1999年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取得了不少经验与成果。然而,在实际教学管理运行过程中发现,学分制管理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学管理制度修订上,并没有真正体现完全学分制教学的内涵。当然,对完全学分制内涵的理解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也不尽相同,学分制是否完全主要看是否实现了学校的特色培养目标①。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及生源结构性调整,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提出“优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要求,为此,进行了模块化的培养方案及选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目的在于注重通识教育,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面,强化实践教学,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一、传统选课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选课工作是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精髓。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在于为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自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出现了少数学生盲目选课或放任自流的情况。基础相对较差且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学生会采取先松后紧的选课方式,导致高年级课程压力过重,再加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学习进程异常艰难,有的学生甚至不能正常毕业;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往往会利用学分制所给予的一定自由度,在课程的选择上贪多求快,不考虑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就易避难,直接将修读学分作为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凑学分的现象较为严重;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上课时间方便的课程,选择教师管理不严的课程,冷淡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的教师,导致所学知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影响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个人专业素养的养成②。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对学分制选课模式进行改良,将主干专业类课程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套餐”化,学生选课实际就是选“套餐”,绝非“自助餐”,这样既能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又能帮助学生合理安排选课时机,当然并非所有选修课均实行模块化,如综合素质类等选修课仍采用自主选择方式修读。

二、构建模块化的选课新模式

弹性选课是落实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课程结构模块化并使用学分制,是推行弹性选课的改革创新之举。在充分吸收国外选修课模式的优点与总结我校传统选修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我校将教学计划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三个层次和7个模块,简称为“三层次七模块”(如图所示)。

在其中6个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教育拓展模块除外)中,分别系统地对各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全新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模块化。所谓模块,是指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围绕专业及专业方向特点,通过整合专业领域的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稳定的基本学习单元。与传统选修模式相比,模块具有下述优点:(1)相对独立。有一定的结构体系,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2)开放灵活。相对稳定的模块可根据知识更新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在有限模块内增加或减少相关内容,既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固定与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选修科目过多、实际开课率较低现象的出现,也有利于降低学生选课差错率。(3)内容整合。由于模块是按知识领域进行划分的,有机整合相关领域与学科的内容,有助于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实现学科的内在融合。

2.多元化。(1)从课程模块类型看,模块类型增多了,既有本专业及专业方向学科内选修模块,也有学科外选修模块,学科内选修范围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拓展,新增了很多科技前沿,以及与社会、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内容。(2)从课程模块结构看,既有课程模块内部的递进关系,又有课程模块之间的并列关系,有些模块还有交叉关系。(3)从课程模块功能看,课程模块功能多种多样,并不像以往传统选课目录那样种类繁多,而是更加具体,具有较强针对性,有的已深入到学科甚至专题上,学生可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与方向上选择课程模块。

3.层次化。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将专业知识的课程模块分为两个部分:专业基本课程模块和专业知识拓展模块。前者着力于保证学生的基本学力,大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利于学生具有基本的专业文化素养,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者与个性发展、行业最新技术密切联系,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

4.动态化。课程模块化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制订者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状况,对需要修改的少数模块进行修订,不仅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专业的发展前沿,而且能大大缩短教学计划的制订周期。

5.弹性化。虽然实行课程模块化选课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本科生的学制必须为四年。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可能有不同的学业打算,如,学习主专业同时辅修其他专业,或因经济原因而中断学习、勤工俭学、创业等。为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学生只要按照相关课程模块要求修满规定学分即可,可以自由选择在3~6年内毕业。学生3~6年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

以我校较早开设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近年来,随着国家电力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校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特色,结合国家能源战略,增加了电厂热能动力、洁净发电技术、节能与能源管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上凸显了电力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核电等课程内容。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相关内容如表所示(不包含其他课程模块)。

三、构建行之有效的选课运行机制,帮助学生规划学业

要使得学分制模块化选课模式充分体现其优越性,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建立导学机制。一是实行“全员导师制”。对于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一方面,其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尚未成熟;另一方面,不可能按照学分制的要求,自觉独立地设计出较为合理的学习方案。因此,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导师对每位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所以在学生中建立导师制很有必要③。导师的主要职责为: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指导学生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正确的学习规划,给予学生专业知识的指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导师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确定专业方向,顺利完成模块化选课工作。为此,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责任心,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及敬业精神④。

二是重视选课指导。学校教务处应在学生手册中编制《选课指导手册》。《选课指导手册》要点应包括:选课原则、选课流程、开课条件及注意事项等。另外,给每位新生发放《教学计划一览》。《教学计划一览》应包括:专业课程模块介绍、说明(包括课程名称和代码、选修条件及要求、课程模块的关系、考试考查方式等要素)、毕业学分要求等。由于教学计划中有些模块在实际执行时会出现必需的修改,教研组(或专业)负责人在每学期选课前应进行细致的选课指导,以免学生盲目性地选课。

2.构建学业预警机制。与“自助餐”式学分制选课模式相比,模块化选课模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即一旦选择了某“套餐”,那么就需要按照本模块的要求进行修读(包括开课课程、开课学期等),一旦发生漏选或错选,有些课程不一定能在随后的学期内得以补改选,严重的可能会影响毕业。虽然在教学管理中采用弹性学制,规定本科学生可在3~6年内毕业,但有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因学分未修满不能毕业。从人性化管理角度考虑,学校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过程管理中,应进行必要的学业预警。目前,我校每学期选课后对未选足学分及明显选课不妥的学生进行选课确认(预警),以便学生能及时进行补改选;对每学期获得学分未达到学校规定的最低学分或累计不及格学分达到警戒线的学生,教务处将使用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学业预警信息发布,同时要求各二级院(系)辅导员出书面学业警示通知书送达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手中,提醒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取得好成绩。对部分一时无法进行补选的课程可申请课程免听考核及学分抵冲,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模块化课程的基本要求,而且可以让学生节约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课程,以便能跟上正常学习步伐。对一学年取得的学分仍达不到学校规定的最低学分,则要严格地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增加学年处理。责成其终止后续课程学习,扎实修读未能完成的相关课程,最大程度上减少由于前修课程的积欠导致无法完成大学学业现象的出现。学业警示机制不仅能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同时也时刻警示学生要认真学习,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⑤。

3.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目前,多数高校均已使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教学管理。实行模块化选课模式实际上是教学管理活动流程再造的一部分,而实现流程再造的技术基础是信息化⑥,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已不适应模块化选课的要求,所以,必须对现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升级,如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立、学业预警机制的构建、免听考核及抵冲学分功能等。

[注释]

①丁立群.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完善学分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8(5):34.

②吴虹.对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理性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134.

③④杨兆兰.关于完善学分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7):78,78.

⑤周麟,等.弹性学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28.

学分制选课 篇4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不断增多, 特别是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加上受国际教育体制的影响, 国内教育体系正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部分高校、中职院校已开始实施。

目前高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主, 大部分采用学分制体制。所谓的“学分制”是指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艾略特 (1) 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方面各有差异, 不能笼统地按同一僵硬的模式进行培养, 主张扩大课程科目,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 允许延长或缩短学制, 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因此, 学分制也被称为弹性学分制, 弹性学分制在学习时间、空间上有更多的弹性。

不难看出,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必要条件, 因此, 选课系统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的核心。一方面, 选课系统要能提供灵活的选课方式, 全面实现在课程安排及课程层次上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 又要能根据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 引导学生进行选课, 以确保选课的数量和质量。

二、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下, 选课制的特点和要求。

在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下, 对选课制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必须打破单一专业的培养模式, 打破课程设置的年级和专业界限。

(二) 扩大学生选课范围, 增加选修课程总量;

(三) 增加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度, 以实现自由选课;

(四) 要求开设的选修课程结构合理, 允许主辅课程兼选,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 对学生选修课程成绩未及格的要求采用重修制度。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 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鉴于上述选课制的特点和要求,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特点, 初步探讨学生选课系统。

(一) 系统架构

系统后台数据处理平台采用C/S (客户机/服务器) 体系结构, 前端利用B/S体系结构, 采用Internet/Intranet和CGI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通用网关接口技术、ORECAL数据库管理系统和DELPHI开发工具, 以校园网为平台, 实现与各终端用户的通讯。

系统后台数据处理采用C/S架构主要为了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 节省系统资源。而前端采用B/S架构, 主要方便学生通过Internet/Intranet完成选课, 查询选课情况和成绩。学生在导师或班主任的指导下, 在规定的时间段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网络公布的开课计划进行选课。图1示出选课系统的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选课系统的web端模块示意图。

首先, 管理员在客户端维护好学生信息和教师信息, 设置需要开设的选课课程任务, 包括任课教师、开设地点、上课的时间、周课时数、开课周数等信息;设置每条选课任务的条件, 包括可选对象、禁选对象、是否可选、可选人数等;设置好学生通过WEB端开始选课和结束选课的时间。

其次, 学生用自己的账号 (比如学号) 和密码登录系统的WEB端, 在开始选课栏目中进行预选课, 选中学校开放的课程。在选课过程中采用公平算法和“模拟购物”的设计思想, 使得选课结果与选课的先后次序无关。学生选课成功与否的概率与选课时间的早晚无关, 如果该生所选课的上课时间不能与该生的课表冲突, 该课程对该生没有选修课的限制, 且选课成功的概率大于0%, 则预选课成功。

在整个系统里, 学生可以随时查询全校选课情况, 同样, 也可以查询自己已选课情况, 还可以对自己所有课程的成绩进行查询, 这是因为学分制实行的是学分绩点制。每学期末考试后, 任课教师按学生的评定成绩录入选课成绩。

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 学生才能毕业。学分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是区别学生学习质量差异和衡量学生总体平均差异的标准, 可作为选拔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是:

某门课程的学分绩点=课程的成绩绩点×课程的学分数。

平均学分绩点=各门课程的绩点总和÷各门课程的总学分。

以百分制计算成绩的课程以60分为基数开始计算绩点, 高于60分按以下方法计算:

以五分制计算成绩的课程, 成绩绩点计算方法是:优秀的绩点为4.5、良好的绩点为3.5、中等的绩点为2.5、及格的绩点为1.5、不及格的绩点为0。重修课程按重修后考核的实际成绩计算学分, 但绩点为0。

(二) 系统结构

根据上述对选课具体情况的分析, 处理这些问题时存在两种流程, 一是学生选课时与系统的交互流程;二是选课数据的后台处理流程。对这两个问题的处理, 会直接影响选课时的数据拥塞或者学生选课时网络速度慢, 达不到高效、准确的目的。因此,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方法就是采用合理的系统结构。前面提到学生选课采用B/S三层结构, 数据后台处理采用C/S结构。把大量的数据分析、统计、报表留给后台, 避开学生选课的WEB页面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 提高选课时的速度。而后台采用C/S结构, 独立在客户机上运行, 使用数据的处理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节省服务器系统资源。通过这种方案, 能够快速开发出比传统两层结构效率高、安全性好的系统。其结构图如图3所示。

(三) 系统实现

(1) 语言选择

三层软件结构采用具有信息交互能力的动态网页技术, 诸如CGI、ASP、PHP、JSP、ASP.NET等, 系统采用ASP.NET技术来实现网上选课。

ASP.Net是建立在微软新一代.Net平台架构上, 利用普通语言运行时 (Common Language Runtime) 在服务器后端为用户提供建立强大的企业级Web应用服务的编程框架。ASP.Net采用编译 (Compile) 执行, 具有更高的效率。实际上我们可以把ASP.Net的执行过程看作是编译后的普通语言, 运行时代码充当一个前端浏览器和中间件同用户交互的应用程序, 它接受用户的请求, 输出HTML流到客户端显示。除此之外, ASP.Net还可以利用.Net平台架构的诸多优越性能, 如类型安全, 对XML, SOAP, WSDL等Internet标准的强健支持。ASP.Net可完全利用.Net架构的强大, 安全, 高效的平台特性。ASP.Net是运行在服务器后端编译后的普通语言运行时代码, 运行时早绑定 (Early Binding) , 即时编译, 本地优化, 缓存服务, 零安装配置, 基于运行时代码受管与验证的安全机制等都为ASP.Net带来卓越的性能。

此外, ASP.NET在面向对象性、数据库连接、大型站点应用等方面都优于ASP程序, ASP.NET还提供更多的其他方面的新特性, 例如:内置的对象缓存和页面结果缓存;内置的XML支持, 可用于XML数据集的简单处理;服务器控制提供了更充分的交互式制等。

B/S结构的客户端, 采用快速开发工具DELPHI 7.0, 大大提高运行效率、节约运行时间、生成的二进制代码更为短小, 其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次DELPHI是基于PASCAL语言, PASCAL编译器最著名的特点就是速度快, 而DELPHI正是建立在这种编译器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 它就是针对Windows的最快的高级语言本地代码编译器。以往速度很慢的C++编译器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增加了链接和各种缓存策略, 尤其是在Visual C++和C++Builder中。但即便如此, C++的编译器还是比Delphi的慢了几倍。

(2) 软件配置

整个系统的开发环境是这样的, 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2003, Web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3, 数据库采用的是大型网络数据库Oracle。Windows 2003全面支持.net标准。其主要特点是提供动态连接池技术, 其解决方案是在应用程序启动时建立足够的数据库连接, 并将这些连接组成一个连接池, 由应用程序动态地对池中的连接进行申请、使用和释放, 这样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网上选课系统并发选课人数多, 涉及对数据库的写、更新操作多, 因此, 系统选择Oracle数据库。OR-ACLE数据库具有兼容性好、可移植性好, 以及在不同操作系统或网络上的独立性等特点。另外, 其安全性、对数据的一致性和并发控制方面较好。

(3) 系统特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对各类操作人员进行分类, 例如, 对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分级, 用户登陆须经过身份认证和IP认证 (指定网段内允许访问) 等手段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本系统适合学分制高职类院校, 专业课程种类多、选修课程多、实践课多、课程季节性强等特点。

四、结论

依据前述的设计思想编制的选课系统已在校园网的服务器上进行过一个学年的二次选课, 系统运行稳定、速度快且效率较高、自适应性较强, 完全符合学分制管理体制对选课系统的要求。实际运行时可以同时供800-1000台工作站选课, 操作界面友好, 操作简单。实践证明, 采用此软件系统, 可以大大减轻学分制下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及时统计出各种需要的数据, 有力地支持了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同时, 也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了条件。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基于弹性学分制的选课系统构思与实现, 论述高职院校选课系统的方法, 阐述了实现此系统所沿用的技术, 网上选课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 分析其采用的三层框架结构及其技术要点, 介绍网上选课系统的实现方法, 对系统的特点及其运行情况进行了阐述, 对开发中如何实现进行了描述, 实现了选课、查询、修改、数据统计等功能。

关键词:选课,弹性学分制,构思

参考文献

[1]马建斌, 滕桂法等.基于Internet的网上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26卷增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5月.

[2]邓万友等.学分制下网络选课系统的构想与实现.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年第1期.

[3]侯太平, 童爱红.Delphi数据库编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第1版.

[4] (美) 林.巴斯, 保罗.克莱门茨等.软件构架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 第1版.

[5]杭州正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等院校学分制正方教务管理系统.2008年3月.

[6]马骏党兰学杜莹.ASP.NET网页设计与网站开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1版.

学分制选课 篇5

【关键词】学分制 选课课程 就业能力 职业发展 温州高校

【课题来源】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151035100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8-02

1.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及课程(结构)体系

1.1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温州大学是目前温州市唯一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其在学分制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向导,培养“重实践、强能力、敢担当、能创业、会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八项原则:

(一)树立大教学观,强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二)树立大实践观,强化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一体化

(三)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实施全面选课制度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

(五)以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为重点,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六)强化课程标准对专业标准的支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七)整合课程内容,推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

(八)对接开放教育,推进课程及教学的国际化

1.2课程(结构)体系

图1 课程结构体系图

课程体系由课内课程体系和课外教育项目两大系列构成。其中课内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实践课四类;课外教育项目包括军事训练、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就业指导、体能测试、心理教育等七个模块,教师教育类专业还包括教师职业技能这一模块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

2.学分制下选课制度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2.1选课制度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选课制作为学分的核心和基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自由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其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改革“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各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能力培养要求为依据合理的设置课程,进一步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理念,课外利用网络在线课程资源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的自主性。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文、理科专业间的渗透,打通不同学院、专业课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完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2.2学生选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没有跟着过渡,导致学生对学分制认识不充分,再加上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认识不足,学生在选课时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选课时盲目跟风:盲目跟风是当下大学生选课过程最常出现的现象。由于没能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选课前没有及时的对所选课程进行了解。看着身边多数同学选了就跟着选,怕一个人上课落单,往往会跟关系要好的朋友或室友选相同的课程。这几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

(二)为获取学分而选择课程:由于学分制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分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导致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产生误区,因此忽视课程内容学习本身的重要性,而偏向与考虑获取学分的难易程度。从而会使学生遗漏了一些对专业知识体系构建至关重要的课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

3.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课程(结构)对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当下各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既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又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想要招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来说,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被看重。学生在大学期间所选的课程及学习情况将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生因为对学分制的认识不充分,对课程结构的构建逻辑不清晰。所以在选课过程中常出现一些盲目选课的现象:“如看大多数同学选了也就跟着选,没有了解课程内容听学长学姐说该门课程好拿学分而去选课…”等等现象的出现势必会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框架构建不全面,从而出现毕业生专业能力不突出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就业优势。

学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对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期间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来提升这个两方面,但是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学校教学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单单的课程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了。现在学生应该从培养和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拓展知识面,提高思想觉悟,向一专多能型的人才靠近。

4.学分制下学生如何构建正确的课程结构

4.1进一步加强新生实业教育,让学生一开始在心中就有一个整体课程结构的框架

通常新生入学,学校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加强对新生的实业教育,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和生活环境。学院通常会安排走访寝室,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做交流会等等,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课程结构设置,同时也可以开设有针对性的讲座,以此来引起学生对选课的课程结构的重视,避免随意选课的现象的出现,为学生接下来的发展提供方向。

4.2确定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选课。

专业主干课程即为各专业的必修课,是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确定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修读课程。除主干课程外,每个专业都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任选课程,任选课程需要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发展情况来进行选课,这时专业教师需要督促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选课,尤其要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

4.3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专业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况,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样作为学生,在沟通和交流方面可以更为融洽,作为学长学姐可以更好的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经验,可以更好的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

5.结语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教学制度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转变,是高等教育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是随着制度的改变配套教学理念没有随着过渡,大部学生对学分制认识不足,导致学生专业不突出,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学生选课时课程结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的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进行选课,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剑敏.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态对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温州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2015.10

[2]张国梁等.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态对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3]左树强,王倩.浅析学分制下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5

[4]武秋.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优化路径[J]高等教育管理,2007.11

[5]张瑞富等.学分制下学生选课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05

作者简介:

学分制选课 篇6

1 选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1 相对有限的资源和相对无限的选课要求之间的矛盾

选课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和矛盾是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学生选课要求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在任何实行选课制度的学校里无法完全解决的, 尤其在扩大办学规模而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前提条件下更为突出。它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解决, 循序渐进地提高选课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学生选课的基本要求是首先按本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定选择上对应的课程, 能够正常完成学业;其次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之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上课时段、任课教师, 多选或少选课程, 相对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 发展自我, 提高学习的能动性, 在弹性学制期间以较高质量完成学业。但在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和问题, 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 如果一味地考虑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就会给后续选课的学生带来困难, 甚至不能完成基本选课的要求。

1.2 被动接受的习惯和主动选课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我们高中和传统教育是被动式的, 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已经习惯了被老师、家长安排好课程后去学习, 在大学低年级里很不适应主动选课这种模式的要求, 学生选课存在比较普遍的依赖和从众心理;其次由于农村学生上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网络使用较少, 本身对网上选课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再者由于学校对选课的宣传、指导的机制上存在一定问题从而造成部分学生选课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学生选课存在被动接受的习惯和主动选课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1.3 按课程班选课和按自然班管理之间的矛盾

在学生管理的问题上, 存在按自然班管理和按课程班选课的矛盾, 按自然班管理是加强校风校纪和加强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按课程班进行教学管理是学分制的必然选择, 怎样平衡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我们教务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2 选课模式的改进和完善

综上所述在实际选课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 为了能基本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 我们设计了新的选课模式。它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完成选课的同时又可以有效控制资源, 使所有学生能完成选课任务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达到选课的目的和效果。

按培养计划的设置选课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培养计划指定的课程, 二是非指定课程, 培养计划指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非指定课程包括跨学科选修课和公共任选课。对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我们采用三种不同的选课模式进行处理。

2.1 完全选课模式

非培养计划指定课程的选课模式采用完全选课的方式, 即这些面向所有专业年级开设的课程不做任何限制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由于这些课程的选择不限定具体的课程只做模块的最低学分要求, 所以这些课程的选择即可以保证足够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又可以保证后续选课的学生完成自己的这类课程的选课任务。

2.2 指定代选和灵活退选模式

对于培养计划指定课程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一是可以按自然班指定代选的课程, 二是不能按自然班指定代选的课程,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种情况。所谓指定代选是指按自然班指定课程班, 一个课程班由一个或多个自然班组成。例如大学外语课程, 一个课程班可以指定由两个自然班组成;再例如高等数学课程, 一个课程班可以由四个自然班组成。培养计划指定的大多数课程可以进行这样指定代选操作。当然如果仅仅指定代选课程就失去了选课的功能和意义, 指定代选课程只能保证学生可以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关于指定代选的课程, 学生可以默认这些代选的课程和课程班, 也可以退选指定代选的课程和课程班, 在可控的资源内学生可以选择其它的课程和课程班, 其它课程班的学生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 从而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对于后续选课的学生也可以保证完成这些课程选课和修读, 对于不愿主动选课的学生可以减少选课操作, 减少选课的失误;其次对于主动选课的学生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对于这些课程选课的可能结果是一个自然班的学生可能相对集中在一个课程班里, 这样也基本符合按自然班管理的需要。

2.3 自由选课加上限控制模式

对于课程班不能对应自然班的的课程采用自由选择上课时段、上课教师、上课项目和一定上限控制的模式进行处理。例如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选择, 一个课程班人数达不到一个自然班的人数, 无法按照自然班进行指定代选, 只能由学生自由选择;再例如体育课程的选择, 体育是由不同的上课项目组成不同课程班, 选择不同的课程班不但在选择不同的上课时段和上课教师, 而且在选择不同的上课项目。由于不同项目的器材、场地的和男生女生性别限制, 不同项目的课程班同样无法按自然班进行代选, 只能由学生自由选择。但是这些课程又是培养计划指定的课程, 学生必须完成这些课程的选课任务, 由于后续选课学生的这些课程选课资源的减少, 可能无法完成这些课程的选课任务,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和矛盾, 对于这些课程只能进行上限控制, 在较大选课自由度的基础之上保证后续选课学生完成这些课程的选课任务。

综上所述三种选课模式各有特点, 完全选课模式选课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最高, 但对选课资源的要求也最高;指定代选和灵活退选模式选课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最低, 但可以保证完成最基本的选课任务, 对选课资源的要求也是最低的;自由选课加上限控制模式选课自由度和灵活性居中, 但在选课控制的过程中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的操作难度和劳动强度, 选课管理人员在保证完成所有学生选课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增加选课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的经验积累和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在实行学分制和准备实行学分制的西部地方高校里, 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分别选择不同的选课模式, 并且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步调整选课方案, 逐步向完全选课制度靠拢。

3 结束语

完全选课制度的实施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我们认为完全选课是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的不断充足, 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自我发展的意识不断加强逐步完成和实现的。我们的选课模式首先要符合目前西部地方高校的校情, 但又不乏有促进学生主动、积极选课的因素, 在此基础之上逐步提高选课的质量和水平, 循序渐进的向选课的实质和核心靠拢, 最后实现完全选课,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

摘要:本论述通过对选课制度的总结和思考, 指出了西部地方高校选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提出了完全选课、指定代选和灵活退选、自由选课加上限控制三种选课模式, 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课程灵活地选择不同的选课模式、不同条件下调整三种选课模式权重的选课解决方案, 为西部高校学分制下选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关键词:学分制,选课模式,选课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玲.对高校网络化教务管理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 .

[2]陈磊松.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4) .

[3]童爱玲.高校学分制下教务管理创新[J].教学研究, 2006 (1) .

学分制选课 篇7

一、选课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学年制等因素的影响, 选课制所要体现的新的教学观念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的功能, 并没有得充分的发挥,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选课自由度有限, 影响了学生的选课积极性

许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科目数量都相对较少, 尤其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公共选修课程仍显不足。同时, 受到传统的排课方法、教师资源、教室资源等因素影响, 学生选课自由度有所降低;或者即使有足够的自由度, 但由于上课时间冲突 (同一时间有专业课) , 学生往往不能顺利选课;即使上课时间不冲突, 学生也常常因为选课人数太多、教室资源有限等原因放弃想选的课程, 选课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详见表1) 。

(二) 缺乏有效合理的引导机制

选课制所提倡的自由选课, 应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自主选择权, 但是也因此使得学生选课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 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避难就易的心理, 出现学生拼凑学分的现象。许多学生不看课程内容, 只选择那些易得学分的课程, 由此导致学生在选课上没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和对所掌握的知识结构的整体规划, 对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影响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从选择教师方面看, 一些学生可能选择要求宽松、让自己顺利过关的“不负责任”的教师讲授的课程, 这对治学严谨、教学严格的教师造成了打击。对学生要求宽松的教师深受单纯为拿学分的学生欢迎, 并得到了“鼓励”从而形成了不良教风与学风的恶性循环。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 不少学生对实行学分制的目的认识不清, 对课程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盲目性和功利性,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 师资力量不足, 选修课开出数量和质量无法保证

师资缺乏无法按要求开出相应数量的选修课, 此外, 因教师忙于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以及部分教师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 也无法保证开出课程的质量。一些教师对选修课的备课不充分, 上课不认真, 简单运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课程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

(四) 选修课流程不科学, 教学管理成本过高

选课流程仍需完善, 对学生选修的主观要求落实有限, 为正常的教学管理和带来了冲击和影响。保证学生在选课时的公平性, 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选课愿望, 是实施选课制的基本目的之一。受选课硬件设备、选课步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确定选课时间是否合理, 安排选课课表是否得当, 是否组织试选后再实施真正的选课, 以及是否向学生公布选课结果等。这些因素都为学生选课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增强了教学管理成本。

(五) 选课情况复杂, 教学秩序难以控制

由于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 所以它比学年制要复杂得多。每学期有几千个学生按自己的课表进行选课, 还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 工作量很大。由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 容易发生碰课现象, 再加上选修科目多, 学生上课的流动性大, 教学秩序较难控制, 教学高度比较困难。

二、完善选课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 完善导师制, 对学生选课实施合理有效的指导

一是加强专业选修课导师工作, 加深对课程的掌握和研究, 做到及时有效果指导学生选课。二是依托系部、教研室, 构建一支数量稳定、认真负责的公共选修课导师队伍, 在选课前组织专场选课指导讲座,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个人的兴趣、爱好, 科学合理的选择公共选修课, 安排好学习进程。导师制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管理的能力, 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的专长,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发挥最大的潜能, 从而尽量避免出现避重就轻、舍难求易的倾向, 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处理选课中存在的问题。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选修课的开出数量和质量

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选课制实施, 必须充分挖掘、扩大教师资源。一方面, 在数量上要保证有足够的教师、开出足够的课程。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校内外优秀人材充实教材队伍,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知名学者走进讲堂。另一方面, 鼓励教师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下功夫。选课制在更高的水平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 同时教师也要掌握所授课程的前沿知识和相关专业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 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再培养,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和继续教育, 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 建立完善的选教制, 促进选修课教学质量提高

在选课制下, 学生对教师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教学成果的评价, 无形中在教师内部形成了竞争机制, 有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这种竞争压力将传递给每一个教师, 可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好教坏无碍大局”的观念, 从而起到督促教师钻研教学、拓展知识、更新知识和跟上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并最终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四) 改进选课管理机制,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在选课制管理中, 特别是网上选课, 对学生选课及选课信息的处理, 涉及预选、退选、改选、统计选课人数, 超过选课人数时随机删除等诸多复杂问题, 工作量大, 时限要求高。为了确保选课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除加强网上选课系统功能拓展外, 还可尝试采取权重选课制或三轮选课制。权重选课制, 即选课前由系统发放一定的选课点, 学生可任选三门, 并按照意愿强烈程度给予选课点, 按选课点多少完成选课。第一轮为筛选, 任何学生选择课程和教师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无名额限制, 无先后顺序;第二轮采用优先制, 第一轮未选上或落选的学生, 在本轮继续完成选课, 先选先得, 学生也可以第一轮所选课程进行调整;第三轮为改、补、退阶段, 因错选、漏选、重修、改专业等原因, 允许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处理。

(五) 逐步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 实行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出台学分互认, 按学分收费、提前修满学分提前办理毕业证等政策, 要进一步确立开放办学意识,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 积极研究和开放课程平台, 允许学校跨校选课, 使学生有更多选择优质教育资源来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林玉华.高校选修制存在的问题目与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1) .

[2]孙百鸣, 郭清兰, 等.高职院校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教学管理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7)

学分制选课 篇8

近几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多元化、多层次化,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适应这种需求。在培养具有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技术型、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为最终目标的当代高职院校, 应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学分制为主导, 加强选课的管理。

学分制是一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的手段, 相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约束力较小, 从学生开始选课到课程结束、学生查询成绩, 都是学生为行动主体, 因此使得教学计划的强制能力减弱, 容易使学生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除了靠学生自觉、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还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现代化的学分制管理体系。

2. 外国院校实施学分制的选课管理情况

学分制首先推广的国家是美国, 美国人的教育思想相对比较自由, 强调发扬个性。这与美国的市场经济、多元政治、教育地方自治等相关体制有关。美国高等学校实施的是完全学分制, 不硬性规定学生的修学年限, 要求学生达到毕业所需的最低分数便能毕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安排个人的教学计划, 还可以随时改变专业, 选课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就业的方向来决定。经过100多年的积淀, 美国高校在实行学分已经形成自己一套程序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成熟化的运行机制。

一些国家根据自身的国情, 对学分制又进行一些改进和完善, 例如日本的高校也是实行学分制, 但本质上却是学年学分制。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帮助下, 曾经全盘学习美国的做法, 采用全面开放的完全学分制。但不久后发现, 全套搬用美国的做法并不适合日本的国情, 尤其是与日本传统思想和高度的集权政治不适应。所以最终实行了兼收并蓄的学年学分制模式。

3. 目前高职院校中选课管理普遍存在的现象

3.1 学生选课缺少正确指导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 也是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基础。根据学分制实施的要求, 学院应科学地提供专业大类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公共任选课程等供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择。学生选课的结果决定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该专业, 发展自己特长。

在学分制的框架下, 学生拥有了更自由的选择, 在一定范围内可自主选择教师、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课程, 并且在一定年限内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主要包括重修、自修、免修等内容。学生选课问题主要发生在第一学年, 往往会因学生的选课经验不足, 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迷茫, 如果学生盲目选课, 其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由于兴趣不大, 因而提不起学习的热情, 马虎了事。

3.2 教学资源缺乏, 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目前普遍高校都在扩招, 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造成学校的多媒体课室、机房、实训室、教学设备等严重不足, 大部分教学设备超负荷运作。教师短缺, 部分教师身兼多门课, 致使教师负担过重, 教师教学困难, 一百人左右的大班额教学普遍存在, 导致教师课堂辅导不过来, 知识难以落实,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造成了课后补课的恶性循环。

部分公选课、选修课程的开设缺少合理的规划, 课程开设比较随意, 满足不了学生选课的需求, 优秀教师开设的课程较少, 教学质量不高。

3.3 教务管理工作繁琐复杂, 工作强度大

普遍高职院校从事教务管理人员的现象是人员流动性频繁, 多半是半路出家, 都是非教育学、管理学专业出身和自己所管的专业也不对口, 因此对自己所管的专业也不熟悉。实行学分制教务管理工作与学年制比较有很大的差异性和随机性, 在选课、编班、排课、成绩记载、学籍处理等环节工作量明显增加。这些大量繁琐复杂的工作都必须使用计算机通过网络完成, 这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教务员, 由于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 会直接影响教务工作的效率。

3.4 教务管理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不足

教务管理系统是整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 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工具。教务管理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 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数据安全、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目前普遍高校服务器端采用的系统是微软的Windows2003, 客户端采用Windows XP, 而且为了节约成本, 采用盗版系统的现象也存在。微软的操作系统存在比较大的漏洞, 容易受到恶意攻击, 导致系统崩溃, 数据掉失。还有一些人为的破坏, 运用一些恶意程序来攻击网络, 造成网络不通, 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

4. 针对选课的问题所采取的一些相应措施

4.1 加强学生的选课指导, 强化选课原则

学生入学后以班为单位, 所在系或学院为其配备一个导师, 导师的工作职责包括有: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指导学生选择专业, 选择课程, 安排学习进程, 和学生交流思想,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导学生掌握正常的学习方法等。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导师聘任与管理的规章制度, 包括导师的职责、选用及激励制度。除了有专门的导师外, 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课程的讲座, 针对课程的简介, 师资队伍建设, 校内校外实训条件, 就业前景作一个全面的讲解。或印发一些类似《选课指导》的相关刊物, 提供给学生参考, 利用网络手段在校院网、教务处网页、校园BBS等信息渠道发布课程信息, 使学生可以更好更方便地了解到课程内容。学生选课都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 针对部分没计算机的学生,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环境, 在合理的时间, 调用图书馆和学校的机房, 让学生可以及时地选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学院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生选课的指导性文件。学生以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在老师的指导下, 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选择每学期准备修读的课程。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关于课程学习顺序的指导性意见, 在确保修读必修课的前提下, 遵循先易后难, 先基础后提高;按先行课程, 再后续课程的原则进行课程选修与注册。提前修读可能给学习带来困难, 滞后修读则有可能影响按时毕业。学生必须修读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规定的相关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 并取得规定学分后方能顺利毕业。学生每学期准备修读的课程量应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决定, 学院合理地设定学生每学期可以修得的最高和最低学分。

4.2 开发出一套科学、先进、高效的教务管理系统

从学生的选课到课程结束这一过程, 中间有一堆复杂繁琐的工作, 如这些工作采用手工操作完成, 显然是不符合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需求的, 在实施学分制的高职院校拥有一套科学、先进、促进学分制健康发展的选课系统显得非常必要。

为适应当代网络体系的发展, C/S (客户机/服务器) 架构的选课系统应陆续取代B/S (浏览器/服务器) 架构的选课系统成为主流。随着3G等手机网络的流行, 在不久的将来, 学生使用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 何时何地轻松地获取课程信息, 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也将成为可能。

针对教务管理系统潜在的问题, 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1) 为保证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 减少受到外部的攻击。应采用正版的操作系统, 及时更新系统补丁, 安装正版杀毒软件。

(2) 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 在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时可以快速地进行数据恢复。

(3) 选课系统正常运行使用, 必需依赖稳定的校园网络和服务器, 因此校园网络和服务器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定期来维护。

(4) 与开发人员适时沟通, 如在使用过程出现问题, 及时修正, 且不断提高人机交互的舒适性。

4.3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素质和管理水平

实行学分制需要一支高素质、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协调能力好的教学管理队伍。首先, 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对自己所管的专业要有一定的认识, 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要有一定了解。

其次教学管理人员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 能有效地利用Internet或Intranet资源。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师要借助网络和B/S (浏览器/服务器) 、C/S (客户机/服务器) 结构的软件形式进行教务管理、资源查询、任务提交等, 因此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过硬。

再次, 每年定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除了注重工作业务能力外, 还要加强人文精神建设, 培养教务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4 加强课程开设的管理,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学分制体制打破了传统学年度体制下固定的、统一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对老师开设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教师的自身专业出发, 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前提, 以学生为本, 制定科学且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因此,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分制的框架下, 教师开课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师可根据自己善长的专业学科, 开出最具特色的课程。同时在教师内部形成竞争环境, 择优上岗, 让好教师走上讲台。实现课程开设的公开化、透明化, 学生除了可以在教务管理查询课程的介绍、相关展示、网络资源等内容外, 还可以查询到课程所对应教师的学历、职称、工作经历等相关信息。

在专业带头人和主讲教师的带动下, 积极规划、引进、培养师资力量, 形成一支知识面宽、熟悉本专业行业动态、清楚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代教师应不断自我进步, 拓宽知识面,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4.5 制定规范的学分制管理条例

为使学分制顺利普及, 必须出台一系列的学分制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须基本具备以下特征: (1) 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上级文件的基本要求。 (2)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3) 可操作性强。由教育部牵头, 由有条件的示范院校制定相应的细则, 对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选课、学分计算、考试、重修、免修、毕业学籍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广泛听取全体师生的意见, 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完善后试运行。收集在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 然后再修改。通过相关制度的贯彻实施, 必将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水平。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目前我国普遍高职院校都在扩招, 学校的教学资源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现代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 相信高职院校的选课管理将会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在强化高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促进学分化制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别文群.共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校企合作培训工作[J].电脑与电信, 2012, 03.

学分制选课 篇9

关键词:学分制,公选课,大学生就业

实行学分制, 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是加强内涵建设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它能够推动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 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环境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新办学理念、优化教学运行机制、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工作。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 因此对选修课的开设有较高的要求。按选修课类型的划分一般分为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 (或称全院任选课, 简称公选课或任选课) 。本文结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成为学分制试点院校以来的实践, 就学分制下公选课的开设相关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公选课设置原则

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通识教育课程。其设置的目的主要有:拓宽学生知识面及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体质, 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修养, 丰富文化生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不同学科交叉渗透, 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 可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促进文理渗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分类

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分类各校各有异同, 如可分为:哲学与社会学类、经济管理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综合类、方法与技术类;也可以分为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艺术与体育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类。为了让学生选择公选课不至于盲目, 学校一般应该规定学生公选课选修的类别。分类的目的在于有利于学校对开设的公选课进行管理, 避免公选课课程过于集中在某一类, 方便学生在选修公选课的时候便于把握选修的类别。我院根据本校实际将公选课分为人文类、科普类、健康类、安全类、文学艺术欣赏类、学习工具类。一般规定“学生除了修满公选课学分外, 还必须选修至少三类公选课课程”;也有一些特殊规定, 如“文科专业学生至少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2学分、理科专业学生至少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2学分, 师范专业学生至少选修师范教育类课程2学分, 艺术体育类课程 (除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外) 至少选修2学分”。

三、对公选课的审核要求

各二级院系及教务处要对公选课进行审核, 主要体现在: (1) 对公选课名称的审核。公选课的名称尽量做到浅显易懂, 让学生通过课程名大致了解教学内容。 (2) 对公选课教师资格的审核。要求教学水平高、学生评价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公选课教学任务。一般要求教师具有中级职称及以上或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条件, 并在本专业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本学期我院开设了55门公选课, 剔除了10余门适宜开设的公选课程, 严把审核关。

四、对公选课教学的要求

公选课要适合大多数学生选修、讲课的时数、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与专业班级授课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 (1) 对象大众性。即公选课面对的对象适合广大的学生; (2) 内容通识性。即讲授的知识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不必讲太精深的专业知识, 毕竟公选课的讲授学时很少, 没有过多的时间深入讲解; (3) 要求偏低性。即对选修公选课的学生不能象专业班级授课那样有过高的要求; (4) 考核多样性。即对学生的考核不拘泥于一种模式, 可以采用小论文、学生演讲、技能展示、委派任务、设计方案等多种模式, 尤其要注意与学生平时考勤相结合, 达到学生进课堂的目的。

五、开设公共选修课对信息化系统的要求

开设选修课, 尤其是公共选修课涉及到公布课程资源、安排配置教学资源、学生选课、退选、补选、排课等内容, 对网络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及各种硬件的要求很高。可以说没有好的信息化系统就无法开展大规模的选修课选课, 进而影响选修课的开设。我院自成为重庆市学分制试点院校以来, 十分重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先后投入了1000万建设数字化校园。全院有线网络布线信息点达9000余点, 布置无线基站达150余个, 基本做到全院无线全覆盖。建成重庆高校一流的数据中心机房, 采购了16台服务器和43.8T的存储设备, 投入了80万购买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等五个系统。这些都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支持。

六、关于公选课开设的思考

1. 编写选课指南

为学生编制公选课选课指南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公选课课程情况、任课教师、选课流程、课程名称及简介、教师简介等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该指南, 学生能提前了解相关信息, 有针对性地选修课程, 减少盲目性。为了减少印刷成本, 利用网络发布选课信息, 对学生即时公布。

2. 实行导师制

导师制是指由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实施导师制是推行学分制与选课制的重要保证, 与学分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目前, 有的学生为了凑足学分专选容易过关的课程学习, 还有的学生对公选课的选修随大流、盲目选课, 因此, 由导师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学习指导, 进一步推动选课制的顺利进行是很有必要的。

3. 加强质量监控

公选课因其特殊性, 大多数学校将排课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因此在教学质量监控上有一定的难度。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监控环节不能缺失, 为此, 我们采取了督导巡查、随机抽查、问卷调查、座谈了解、期中检查、评教分析、课程评估等多种措施对公选课的教学情况加以监控。

4. 重视公选课的开发与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是学院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贯举措。将公选课纳入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并实行公选课申报制度是提高公选课建设质量的有力保障。在实施学分制的高校, 公选课应该作为重要的课程类别对待,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增加新课程, 淘汰旧课程, 丰富公选课课程资源, 满足学生的需求。根据我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 学生在校期间须修满至少8学分的公选课学分, 因此, 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成了每学期的硬性指标, 各院系在公选课的开发与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促进了课程建设, 也为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打下基础。事实上各二级院系在开发公选课的积极性与有效性上也参差不齐, 这需要教务处积极协调与引导, 解决开课量与选课量的矛盾。

5. 重视校际间的合作

对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进行学分互认、教师互聘互派、课程互选, 推动校际间合作, 达到公选课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优化。合作院校应该将本校的特色课程、优质课程有选择地作为共享公选课, 将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讲教师, 并能互聘与互派师资。其中互聘体现的是“索取”, 而互派则体现了“给予”, 这种互惠共赢的模式是合作的基础。目前我院正利用政府主导的大学城“五个一体化”工程 (其中包括教育资源一体化) 积极探索与周边高校的公选课资源共享模式, 推动我院的公选课“走出去、引进来”的建设策略。

公选课管理是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公选课的建设与研究, 实践与探索, 对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推动公选课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我院经过近六年的实践来看, 进展是顺利的, 成效是明显的, 但也遇到一些新问题,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课题项目:本文是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研究与探索” (编号:0827002) 的系列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浩.实施学分制后教学管理的新问题及对策[J].内江科技, 2007, (9) .

学分制选课 篇10

关键词:学分制,选课制,问题,对策

一、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关系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 它不是以时间来计量而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选课制是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制度, 是选修课制度的简称, 一般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等, 并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 保证选修课的应有数量和质量, 是学分制的精髓。学分制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设大量的选修课, 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选择, 因而灵活性好, 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

选课制的突出特点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在志趣、性格、能力方面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自我设计,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选课制的特点是“三个自主”:一是自主选择任课教师, 在一学期内有多位教师同时开同一门课时,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授课教师;二是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精力及身体状况等, 在导师的指导下,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自主确定是否超前选课、滞后选课, 多选或少选, 甚至不选。三是自主选择课程。学校建立网上选课系统, 学生参考本专业教学计

划和本学期开课课程表, 参考导师意见, 自主选择课程。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实现载体, 贯穿于学分制的始终, 选课制贯穿在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首先, 导师制是学分制教学管理中重要的制度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可以说导师制是选课制派生出来的。学分制导师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学生面对课程资源无法抉择时, 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对学生的了解做出指导。其次, 实施选课制后, 行政班概念淡化, 教学计划管理、学籍成绩管理、学生管理等管理都应该紧紧围绕着选课制运行并确保选课制顺利实施的。

二、高校在实施选课制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1、师资数量跟不上。

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人数快速增长, 教师数量存在严重不足, 在实施选课制的过程中, 师资不足将会导致开课教师少, 学生选择教师的自由度不大;师资不足也会导致开出的选修课较少, 造成课源不足,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不多。另外, 现有教师中传统学科专业比例较大, 知识老化现象较为普遍, 现有知识结构难以应对学生的自主选课。

2、课程资源缺乏, 无法满足学分制条件下选课制的基本要求。

学分制教学管理下, 其核心是选课制, 要求课程资源极为丰富, 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必修课外, 还必须拥有大量的选修和不同的任课教师课供学生选择。教师资源缺乏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无法开出充裕的、高质量的课程。首先, 学生数的快速增长, 导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断增加, 使得教师无暇去思考、去挖掘更多的课源, 同时用于科研和本专业的深入钻研精力有限, 开设反映专业前沿性的课程更是难上加难。

3、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盲目选课, 影响了选课制的实施效果。

不少同学感到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积极, 不知学什么, 如何学, 所学理论又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就造成学生在选课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学习计划, 忽视了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没有根据自身知识结构需求, 课程重要程度来选课, 而是以课程的难易程度, 是否容易得到学分而盲目选课。一些考试难度较大的课程和要求严格的老师的课无人问津, 一些要求松散的老师反倒特别受欢迎, 形成“凑学分”等不良现象。

4、各种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实施选课制的过程中, 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做支撑。实施选课制, 不仅选课本身的制度要完善, 还要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政策, 如建立导师制, 完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学生管理等制度, 真正适应实施选课制的要求。

三、我院实施选课制的策略

1、制定科学、合理、灵活的教学计划, 增加选修课数量, 提高实践课学分比例, 构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选课制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组成了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综合课程平台, 通过“多时段, 广空间”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知识基础。选课制和学分制能否顺利实行, 至关重要的是能否制订出符合学分制要求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压缩课内理论总学时, 加强各种实践环节的教学, 减少必修课的比例, 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构建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创新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 为学分制灵活管理奠定基础。

2、实行和完善导师制, 针对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凑学分”、

“跟风”现象严重, 对选课制缺乏认识等现象, 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导师。导师大多是学校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任课教师, 导师可以应根据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和学生的特长、兴趣与志向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进行全程指导, 将选课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 并有效地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类教学选课问题。学生应按照教学计划, 科学合理地安排选修课程和学习进程, 构建符合自身需要和特点的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3、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开新课, 以满足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 自主选择教师的需要。

鼓励同时开展年度“教学示范岗”评比活动, 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增加课程和教师的透明度, 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特点, 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4、加强学习引导, 提高学生对选课制的认识。

开设《学业指导》课程, 每年新生进校后, 不仅在专业的学习上进行指导, 同时辅导学生如何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 并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课, 使他们切实认识到, 选课制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 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决不是为了一纸文凭。通过教育, 引导学生科学选课, 不盲从, 不急功近利, 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

5、建立高效、稳定的网上选课系统。

选课制实行的如何, 网上选课系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网上选课系统是选课制计算机管理的实际载体。我院采用的是C/S+B/S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 教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客户端来控制选课的进展, 并能方便的处理选课数据, 实现各种统计报表的功能, 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参加选课的学生通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独立的在网上进行选课操作;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学生选课时有详细的帮助信息, 能随时查询选课情况。在多次选课的基础上, 经过不断的调整, 整个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两个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通过几年来的选课等教学环节对系统的应用, 该系统运行平稳, 为选课制的良性运转提供了载体, 从管理手段上确保了选课制的实施。

学分制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 研究和探索学分制下的选课管理, 是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完善和规范选课管理, 更新教务管理传统理念、促进学分制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选课体制, 更好地发挥选课制的作用,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俊生.高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 (10)

[2]孟燕, 徐威, 展海燕.高校学分制改革的问题与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6)

[3]于建东.学分制条件下我国高校选课制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史博览 (理论) , 2009, (06)

上一篇:遥控泵油机下一篇:变压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