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古代文学

2024-05-20

学分制下古代文学(精选5篇)

学分制下古代文学 篇1

摘要:诵读模式下的古代文学教学以培养学生识记能力、诵读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为目的, 但和其相配合的古代文学课程考试却与之相违背, 这就需要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要变单纯点到模式为点到与当场检测相结合的模式;变课后小论文为课堂作业, 鼓励学生以创作代替分析;变重文学史考查为重文学作品考查。

关键词:诵读教学,考试改革,培养机制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在近一个世纪中经历了由重原典到重文学史, 再回到重原典的过程, 诵读教学也就成了时下古代文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然而, 令高校教师感到头疼的是, 任凭你怎样在课堂上强调诵读原典, 学生始终回不到以前那种状态, 学生不读书现象普遍存在。于是, 不少高校教师感叹, 现在大学生素质越来越下降了。

其实, 大学生不诵读经典名著有其复杂原因, 但是, 影响学生不诵读原典最主要的因素是考试机制出了问题。对于诵读教学模式下古代文学课程而言, 怎样设置考试, 取决于古代文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诵读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试改革要围绕这一中心目的进行。为此, 我们应在考试改革中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是诵记能力。诵记能力虽属童子功, 但对于大学本科生学好古典文学依然十分重要。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对于这些经典著作, 学生不仅要多诵读, 而且要尽可能背诵下来。二是阅读能力。只有把阅读当成兴趣和爱好, 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当今不少大学生虽然也重视阅读作品, 但却更多的是被动阅读, 谈不上多大兴趣和爱好。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 也应纳入古代文学考试改革范围。三是鉴赏能力。鉴赏能够开启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培养他们形象思维能力, 而一旦学生具有了较高水平的鉴赏能力, 对于以后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及自身审美情趣的提高都将起着重大作用。四是分析能力。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在鉴赏能力之上的进一步提升, 而分析能力的增强, 则更有助于文学鉴赏的客观、公正与理性。

可见, 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是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的。我们之所以要进行考试, 一方面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促进教师在教学上进行某种变革, 但更主要的是,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那么, 古代文学课程考试的现状究竟怎样呢, 是否达到了以上目的并与诵读教学模式相适应呢, 本文将以湖南科技学院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情况加以说明。

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分为五个教学时段, 安排在2-6学期, 每学期48个学时。课程考试与课程相适应, 也是分为五个学期, 这五个时段在考试上有共同特征 : 每学期的考试成绩由两个部分构成, 即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其中,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由学生到课率和学生作业成绩构成。期末试卷占总成绩的70%, 主要题型有文学常识填空、文学名句默写、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六个题型。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 从表面上看, 湖南科技学院古代文学考试形式似乎比较科学, 不仅考查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还考查了学生平时的表现, 但实际上, 考试存在以下问题:

就平时成绩而言, 30分中有10分是检查学生的到课率。有这10分的存在, 学生到课率确实有所提高。但是, 不少同学是被迫而来, 学生怠学情绪严重, 上课时睡觉、玩手机的现象不少, 还有部分学生和老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老师这次点了名, 估计下次不会点了, 于是下次就不来了;或者, 这节课点了名, 下节课就不来了。20分的作业分, 真正认真写的不多, 不少学生作业是从网上下载拼凑而成, 有的甚至全篇复制, 教师不得不为鉴别这些作业是否是学生自己写而花费大量时间。另外, 由于学生到课率提高了, 学生的平时成绩也就跟着提高了, 绝大部分成绩都能上80分以上, 这样, 学生只要卷面成绩上50分左右, 就能够保证考试顺利过关了。这其实是一种“放水”行为, 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怠慢的一种放任。

就卷面考试而言, 试卷从表面上看检测了学生对经典篇目的背诵情况, 但实际上那些经典名句大多是学生初中或高中阶段背诵了的, 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识记。而文学常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及简答题大多侧重考查学生对文学规律的把握, 并不需要学生对作品关注太多。最后的分析题或者论述题, 教师的目的也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作品回答, 但结合什么样的作品、结合多少作品却没有给予明确规定, 这样导致了学生有效规避了阅读方面的缺乏进行答题。如学生在结合作品分析李白乐府诗歌的特征时, 只要把他们高中阶段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拿出来分析就行了, 结果, 结合作品进行论述就流于了形式。

这样一来, 本应检测学生的诵记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的考试, 变成了完全忽略文学作品只需要识记文学史的考试了。在这样的考试引导之下, 学生完全抛弃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只需要背背文学史就行了。可见, 大学生忽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行为, 与古代文学考试的导向作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 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拟在古代文学课程考试上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 变单纯点到模式为点到与当场测试相结合的模式。虽然采取这种模式每节课被点到的学生可能只有三到五人, 但是与全班式点到相比, 这种模式机动灵活, 每节课都能对学生起到一定警示作用, 不会产生老师这次课点了人数, 下次课一定不会点的误导。另外, 对于那些旷课频率高的学生,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抽查的频率, 从而彻底断绝学生逃课的想法。把点到和当场测试相结合, 也促使了学生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还可以把通过试卷难以检测的一些能力放到课堂检测中来, 从而完善古代文学的考评系统。

其次, 变课后小论文为课堂作业, 鼓励学生以创作代替分析。就目前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 每门课程 (48学时) 要做两次作业, 每次在2500字左右, 如果每期有8门课程, 则平均每周一篇作业。学生除作业外还得应付各类型的考试, 对于作业, 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图完成任务, 于是抄袭现象成风。如果改课外作业为课内作业, 虽然在篇幅上可能会短一些, 但却断绝了学生抄袭的现象, 减轻了学生负担, 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更能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另外, 也可以用创作代替论文写作, 让学生创作几首律诗, 学生就会对律诗的韵律、结构、情感的表达格外注意,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写出水平较高的诗歌来, 他们在鉴赏律诗时水平一定不会太低。

再次, 变重文学史考察为重文学作品考察。在卷面测试中, 改变卷面题型, 使试卷符合诵读教学的需要。要删除一些仅需死记无需动脑的题型, 如文学常识填空、名词解释等题型, 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题型。对于古典文献中的一些经典名句, 要放到整首作品中考查。要增加文学鉴赏题题型, 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简答题和分析题则应结合一定数量的作品作答, 教师可以规定答题时的一些具体篇目, 以避免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要使他们知道, 不认真阅读作品, 不仅拿不到高分, 还有不及格的可能。另外, 还可以在试卷的末尾增加一些创作类的附加题, 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之, 诵读教学模式下的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它对于学生道德的完善、审美能力的提高及个体素质的塑造起着重大作用,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思考和改进。

学分制下古代文学 篇2

目前,研究者们在古代文学与政治、历史、宗教、家族、地域、人类学、民族关系等等的交叉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戴伟华指出:“在二十世纪学者们在交叉学科中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这就对古代文学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需要不仅要广泛涉猎,更需要择其一个领域深入研究,以适应交叉研究的新形势。

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是极其不易的,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一个全新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联系与对比鉴赏分析能力。

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不容否认的是:“交叉研究正引导着古代文学走向多元开放式研究,拓宽视域,尝试从多学科、多角度审视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成为当前的主流趋势。

二、文学解读的世界性

爱德华•赛义德指出:“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立单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性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域外视角,就是转换常用的内部视角,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部世界看中国,由此看从古到今中国文学和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然后再与我们的内部视角对比审视。

我们把中国古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审视,可以从同一个研究方向发现认知相同的地方,也可以发现彼此的差异。

中国学者长期接受的是本民族的文化教育,思维模式本土化,对本土的古代文学也有着习惯性的固有模式的认知和解读。

国外学者接受、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学,则是一种“他者”的视域,我们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可以借鉴和参照“他者”的审视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站在原来视角上看不到的、被遮蔽了的东西,启迪我们更全面、完整地认识自我”。

国外的研究学者因为接受的文化熏陶不同,思维模式与中国的学者也有极大的差别,对中国古代文学解读的角度和方法有其独特之处,其中的创造性见解,甚至是误读,都会为文学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对我们重新面对自己的文学研究、文化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启发性。

西方的文艺学理论虽然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但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野,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关注外国的中文小说研究,例如,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逊在南昌大学讲演时提出,

外国的中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法国的陈庆浩教授也提出了“汉文化整体研究”的想法等等,外国的中文小说和我们国内的文学及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牵丝挂藤的联系。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仅在思想文化层面,而且在古代小说层面我国古代文学对于域外的文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思想文化层面,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于朝鲜半岛的影响;小说层面,如我国四大名著及《金瓶梅》等明清小说对整个东亚小说的影响等等。

三、性别视角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处于父权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性别分工的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文学及其研究中也充斥着男权意识,女性没有话语权,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领域长期被边缘化,所以,女性视角的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凤毛麟角,研究经验也尚待逐步积累。

由于女性独特的细腻的思维方式,及其在古代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长期的弱势处境,使她们的创作心态、性别观念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观照与男性有极大的不同,

因此,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关注性别的因素、加入性别的视角,有助于校正和丰富长期以来男性视角对中国文学史的认知,拓展研究视野,全面加深对传统文学灵魂的把握,理清中国文学发展的文化脉络。

古代女性作家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始终扮演着一个极为尴尬的角色,在男性中心意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千年延续的过程中,女性也只是个附属品,

独立意识缺乏,长期以来在政治上无地位,经济上不独立,在婚姻不自主的牢笼中不能自拔,女性文学创作凋零,寥寥无几的几个女作家,受生活事业和艺术视野的局限,大部分创作题材也只是局限于抒发离愁别绪、闺怨情仇等,创作体裁也局限于诗词歌赋等,女性的创作只是被人们当做饭后谈资唏嘘一把,缺乏传承性与系统性。

对于这些女作家生平及创作的记载既不详细又缺乏历史依据,我们所了解到的只能是大概轮廓,研究史料的缺乏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

男性和女性由于性别的差异造成他们内在的思想及外在言行上的分歧,所以在对客观世界的关照上有所不同,表现在创作方面,创作的艺术风格、创作心理千差万别,而女性心理、女性语言、女性行为、女性审美等方面的研究长期被轻视,甚至被忽略,这就无法规避在解读与女性相关的文学作品时出现的谬误。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重读’,可以批判和纠正文化中的男性话语霸权。

”通过对古代女性作家创作背景及创作条件的分析,从各个视角理解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到的影响,在文学表现力上的反映,对于我在今后的创作中和研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引导我们在如何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的道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亦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性别视角的运用,往往可以让我们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时有新的发现。

例如,魏崇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明清小说中两性角色的演变》,通过对明清小说两性描写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变化深层原因的分析,揭示了人物描写由重点描写赞美男性到着重描写称颂女性这样一个特别具有性别文化内涵的创作现象。

四、研究史及文学史料的研究

古代文学研究中有许多选题科学创新、见解与众不同、研究深入透彻的优秀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选题重复、内容枯燥、研究浅显的泛泛之作也挺多。

一些作品,往往是对前人不断地重复,作者也是拾人牙慧,没有发展和创新价值,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有的是由于认识浅薄,有的是由于学术研究不到位,有的是由于研究态度不够认真,最重要,还是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一个全面的了解。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获得比前人更高的成就。

因此,在研究上都应该了解别人的研究现状,包括存在的问题,从而准确定位,避免重复研究,避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尴尬境地。

同时,对一些有价值而被忽视的研究课题也能很好地发现并重视起来.文学史料的研究也不容忽视,它是文学研究的最基础部分。

文学研究一定要有扎实的文献根基,这就突出了整理与编纂文献资料的重要性。

王国维在《国学丛刊序》明确说明,想要追寻知识与道理的真与是,不能不探究事物存在的理由及变迁的原因。

文学研究要与文献研究相结合,文献学研究可以使我们在文学史撰写的内容、结构诸方面产生变化。

做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也须从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开始,如可以编纂一些资料汇编性质的工具书以方便研究,这就为古代文学研究者们省却了寻检之劳。

此外,古代文学研究要想取得新的进展,新的突破,在研究手段上,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上应当有所创新,研究方法也应该多样化。

研究的方法不同,认识的角度及深度也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研究者全面掌握古代文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在研究中宏观把握、灵活运用。

同时,学者的独立研究可以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在不断辩论、合作中碰撞思想的火花。

学分制下古代文学 篇3

摘 要:本文根据对当前教学现状的调查,系统梳理了“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同时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270-02

2015年8月25日,全国各大网站上争相报道了一则新闻:北京大学在2015年学生军训时“低头族”随处可见,可见网络“低头族”不仅一般的本科院校存在,北大精英学子也在所难免。9月开学季,各大媒体又热评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授于丹老师引用“光绪讲话”系来源于一部网络小说《一个人的甲午》,为伪。对此,人们一方面吐槽于丹教授引用原文未定出处的疏漏并呼吁“度娘有风险,引用需谨慎”;另一方面开始思考如此博杂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知识我们该如何把握。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实施与条件保障等相关内容,让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又开始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又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涵盖较广,包括了从先秦到晚清社会的近三千年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流派、思潮等。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互联网+”是信息时代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思维进一步的实践成果,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可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但当前的大学生却“谈古色变”,拒绝纸质媒,这给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如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成为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当前信息技术相互冲突

从课时安排上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时从最多开设5到6个学期的400—600课时不等到现在开设4个学期216课时(以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来看,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文学到近代纵贯了5000年,包含文学史、具体的作家作品共两大块内容。在5000年的历史中所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和积淀下来的优秀作品数量众多,不知凡几,其中还涉及了哲学、文献、历史、宗教与传统文化等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科综合性较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如此海量的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学目标较为不易。一直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都因循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凭借着一本教材、一个课件或者一支粉笔在课堂上以单一方式展开。在这种“注入式”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中,知识教学成为教育的主要活动,而师生关系主要是通过围绕知识传授与学生接受而开展。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授者,教师是权威和主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服从。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对象性”关系,是片面的、缺乏教育意义的平等关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开始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引入讨论式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教师提出一个论题后,学生要么百度搜索将讨论变为简答,要么连搜索也不屑一顾,很难参与到具体讨论环节中。教师课后留的作业几乎学生全部都交付给了百度,结果教师课堂作业也完全流于形式。这种单一、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当前信息技术相互冲突的形势让我们再因循传统教学方法似乎已经行不通,急需改进。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

相对于教师的陈旧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够浓厚,上课时“低头族”随处可见。考试前,死记硬背考试复习资料,考完试所有内容都从大脑中删除。虽然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毕竟有些优秀学生还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进行恰当引导,一味地强调背诵、默写与大量阅读,势必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厌倦情绪,以致学习兴趣下降。相对而言,对于网上各种酷评、所谓的“心灵鸡汤”那类“零食”一类的知识学生却极为感兴趣。事实上,一味地强调网络上的这种“零食”而忽视了对具体学科的“正餐”的补充,势必让学生会“营养不良”。长此以往,不但这些“零食”容易过目就忘,很难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文化积淀,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会导致学生大学4年下来,觉得什么都没有学到。因此,在当前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今社会,实用主义思潮泛滥。较多学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缺乏实用价值,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不能够马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而对中国古代文学不重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流派为主,这些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的作用的确有限。同时,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差异,作为九零后以及即将到来的零零后的大学生拒绝一切晦涩难懂的东西,他们喜欢微博、微信朋友圈和网上的各种酷评、只言片语的人生感悟和偶尔能为之一动的“心灵鸡汤”类的简短文字和漫画、短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动辄几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学生没有打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头痛,无论教师怎样描述作品的经典性,学生都不愿意去尝试着做这种耗时、劳力的阅读。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读图、更喜欢直观的画面感强的教学内容。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心时代,信息正在以其无与伦比的速度不停更换着。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另外一系列的好处和实惠,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也最大。在高校,互联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圈。在当前形势下,我们一味地反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已经不现实,关键是我们如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恰当运用网络资源。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讲座让大家正确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教学内容更新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意蕴深厚,而且每一次阅读都会获得新的阅读体会与审美感受。本次“九三”阅兵时习总书记讲话中引用了《诗经?大雅》中的名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在讲授《诗经》中的这首诗歌时,让同学利用网络查询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引用了那些古典名著,为什么要引用这些名句,有何现代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什么会选这24个字?我们是否能从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家作品中发现其的思想根源?教师授课时,如果能做到谈古论今,古为今用,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网络平台,革新教学方法,改进传统考核方式

在拥有丰富资源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领域里,我们一直未能使其与现代化技术发展成果相结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时,依然采取纸质平面教材、口头讲授和课后查阅资料这三种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这很难使广大学生共享网络丰富的学术资源了,更难有效调动目前高校内外的师资力量、学术资源参与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构建中来。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我们应该积极构建网络平台,随时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要逐步建立起适合学生作业与课外阅读以及教师备课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如“授课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实况”、“思考与练习”、“试题库”、“习题库”、“各高校的考研题库”、“原著选读”、“图片资料”、“文献资料”、“音频视频资源”等资源库。这样,学生可以边上网边学习,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和老师沟通,在线答疑。作为教师,通过网络课余时间也可以随时和学生沟通,利用好网络这个传媒,适时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时,一方面要提倡博览群书与适度记诵,尽量避免空谈文学理论,同时也要不定期地为学生找出一些无固定答案或者有争议的思考题来开拓学生视野。同时提供阅读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涉猎相关知识并尝试创作。有条件的话可不定期带学生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古迹、地理等实地勘察,让这门传统性极强且易流于照本宣科又枯燥艰深的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尽量为本课程注入新的生命力。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与教,都不是为了让我们去做一个古人,而是通过在当前“互联网+”下,与日新月异的当前生活相接轨,从传统文学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一份从容、闲雅拥有一颗饱满多情趣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兰香红.大学语文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4).

〔2〕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的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学分制下古代文学 篇4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多媒体教学已经渗透到教学内部, 广泛地应用在各个科目的教学。在多媒体的帮助下,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不仅丰富了教师讲课的形式, 而且使原有的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以前, 教师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比较忧虑, 显得非常紧张, 总会有课时不够、教学内容未讲完的情况存在。正如我们所知, 古代文学课程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其中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 若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这一课程内容进行讲述, 那么该课程独特的文学魅力很难在课堂上充分展现, 这与我们最初设立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相违背。然而, 在新颖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下, 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 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以此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显然, 这正是我们所想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形式上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在没有改变古代文学这一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前, 教师们一直沿用板书的教学形式, 即用粉笔将教学内容书写在黑板上, 这样的教学形式, 已经无法契合如今的信息化社会。多媒体教学这一模式不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而且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能够有效地使过时的教学模式及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总是沉闷, 难以提升学习效率, 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即使教师再怎样地苦口婆心地教导, 也难以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短暂的记忆, 很快便会忘却。如此看来,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上难以提起兴趣, 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及质量难以提高, 良好的教学效果愿望自然也难以实现。

三、改革后课程建设现状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 国内的教育体制不断在发生着变化, 加入了很多新鲜的教学元素及教学办法。不断转变的教学形式, 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模式。古代文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逐渐丰富起来, 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课程教学的后续建设奠定了基础。

作为教学时间较长、内涵丰富及内容繁多的一门课程, 教师应当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尽可能地使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及教学效率, 而这就是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下, 古代文学课程发生的最基本的变化。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体会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见证深远内涵的古代文学, 才能够被古代文学的魅力吸引。

如:笔者以往在课堂上讲述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 大多是根据课本已有的信息进行阐述, 诸如图片、段落截取等, 这样的讲授过程是枯燥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而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帮助下, 笔者会事先收集一些有关教授内容的图像、视频及音乐等,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印象, 还会进行一定的拓展。经过长时间的观察,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明显强化了教学效果, 学生对于教师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记忆深刻。

四、课程改革后的优势体现

多媒体教学新颖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及主动性, 还能强化课程教学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 若想使一门课程教学更加深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他的一些教学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做好相关的笔记;而多媒体教学, 能够将很多重要的教学信息及内容传输给学生, 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容更加丰富, 思维和眼界得到拓展。如:笔者在向学生们讲授《史记》时, 首先会从作者的生平着手, 讲述其悲惨的经历, 以及坚韧不拔的雄心壮志, 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穿插一些司马迁的人物肖像, 还有其他赞扬、歌颂他的文学作品, 在给学生普及和延伸知识的同时, 鼓励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丰富, 以自己的眼观和见解对司马迁及其作品进行评价。对于好的回答, 笔者会及时给予表扬, 若有的回答欠佳或者过于偏激, 笔者会及时进行纠正, 确保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意识一直在平行线上。又如:在讲授曹操《观沧海》一文时, 笔者会提前安排学生对这一首诗进行预习并了解曹操的生平, 随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朗诵这首诗, 在多媒体的借助下搜索网上的一些关于这首诗的朗诵音频, 向学生播放, 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对作者进行评价。

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 优势体现在能够在多媒体图画工具的帮助下将板书教学中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来, 并且形象更生动、丰富和有趣。此外笔者发现, 多媒体这一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对于学生来讲是十分新鲜的, 其给学生创造出很神奇的感官感受。在趣味性教学的吸引下, 学生能够跟着多媒体工具的指导进行学习, 如在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 若有学生提出笔者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 笔者会在多媒体寻找答案, 以便课堂上就能够解决问题, 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从而间接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多媒体教学, 会使学生一直保有一颗好奇、探索的心理进行学习, 尤其在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中, 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 形象生动地将前人创作的背景、历史文化等表现出来。学生在情景的吸引下, 融入情境之中, 想象自己是那个时代的人, 感受作者所经历的一切, 更理解到作品想要传达的意图, 感受我国文学语言的博大精深, 从而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学课程, 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五、结语

随着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于当代社会的需求, 必须应用多媒体技术, 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模式进行丰富和改变。随着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不断推进, 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一次变革, 这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前文所述因为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 以及在科技的帮助下每一次的变革, 为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对新的教学手段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 教师在新教学工具的帮助下, 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活跃, 而且教学不再呆板、局限, 变得异常丰富和精彩, 这正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效果。

摘要:本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课程教学在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状况进行分析, 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古代文学课程

参考文献

[1]蒋正治.基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J].文学教育 (下) , 2016 (03) :64.

[2]岳振国.论民族院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6 (03) :85-89.

[3]金文凯.论当代语境下古代文学课程体系的多维构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2) :93-96.

[4]姜丽华.新教育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01) :170-172.

[5]李锋.古代文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策略分析[J].大学教育, 2013 (10) :102-104.

[6]李思华.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古代文学教学上的裨益[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01) :30-32.

学分制下古代文学 篇5

一、单选题(共 35 道,共 70 分。)

1.源于《战国策》的成语有()A.举一反三 B.循循善诱 C.色厉内荏 D.画蛇添足 标准解:

2.屈原根据民间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再创作的一组诗歌是()。A.《九歌》 B.《九章》 C.《九辩》 D.《九叹》 标准解:

3.下列典籍中,最擅长描写战争的一部是()A.《春秋》 B.《左传》 C.《国语》 D.《韩非子》 标准解:

4.()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标准解:

5.所谓“先秦文学”是指()。A.从上古至秦统一前的文学 B.从上古到秦朝灭亡前的文学 C.先于秦国建国时期的文学

D.指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 标准解:

6.先秦散文主要分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诸子散文,又称论说散文;一是以记载历史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为主的_______ ______。A.议论散文 B.抒情散文 C.叙事散文

D.历史散文 标准解:

7.《汉书》体例中所取消的一类是()。A.本纪 B.世家 C.列传 D.表 标准解:

8.汉代最流行文体也被后人视为汉代的标志性文体是。A.汉赋

B.文人五言诗 C.文人四言诗 D.辞赋 标准解:

9.《史记》所采用的几种体例中,作为全书纲领的是()A.本纪 B.世家 C.列传 D.表 标准解:

10.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A.《玉台新咏》 B.《敕勒歌》 C.《赋篇》 D.《秋风辞》 标准解:

11.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是()A.离骚者,犹离忧也 B.离骚者,楚古乐曲名也 C.离,犹遭也;骚,忧也 D.离,别也;骚,愁也 标准解:

12.《孟子》属于()A.寓言体 B.对话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 标准解:

13.宋玉的楚辞作品是()A.《九辩》 B.《九难》 C.《九歌》 D.《九议》 标准解:)一书

14.鲁迅赞司马迁的《史记》为()。A.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史家之绝唱 C.无韵之《离骚》 D.古为今用 标准解:

15.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____ ________,成一家之言”。A.寻古今之异 B.通古今之变 C.畅古今之同 D.寻古今之变 标准解:

16.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属于汉赋中的()类型。A.汉大赋 B.散体赋 C.乐府

D.抒情小赋 标准解:

17.《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它的主要人物是_ _________。A.齐王 B.邹忌 C.齐宣王 D.齐襄王 标准解:

18.下列为班固代表作的是 A.《伄屈原赋》 B.《两都赋》 C.《子虚赋》 D.《上林赋》 标准解:

19.西汉初期的散文主要是()A.表达人生感慨的议论文 B.为新朝歌功颂德的颂世文 C.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文 D.与治国安邦有关的政论文 标准解:

20.《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标准解:

21.今日之《诗经》为那一派的传本。A.毛诗

B.韩诗 C.鲁诗 D.齐诗 标准解:

2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出自先秦诸子著作()。A.《庄子》 B.《论语》 C.《孟子》 D.《墨子》 标准解:

23.《文选》所收录的“苏李诗”是()。A.四言诗 B.五言诗 C.杂言诗 D.楚辞体诗 标准解:

24.《诗经》中的民歌主要保存在()里。A.《大雅》 B.《颂》 C.《国风》 D.《小雅》 标准解:

25.有“中国小说之祖”之称的是()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荀子》 标准解:

26.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标准解:

27.明代胡应麟称下列那首诗为“帝王诗歌之美者。”()A.《秋风辞》 B.《大风歌》 C.《幽歌》 D.《鸿鹄歌》 标准解:

28.宋玉的楚辞作品是()A.《九辩》 B.《九难》 C.《九歌》

D.《九议》 标准解:

29.《诗经》中的情爱诗大都出自()。A.国风 B.大雅 C.小雅 D.颂 标准解:

30.《汉书》采用的编写体例是()A.本纪、世家、表、书 B.本纪、列传、表、书 C.本纪、传、表、书 D.本纪、传、表、志 标准解:

31.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处于集大成地位的是()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荀子》 标准解:

32.下列寓言出自《韩非子》的是 A.狐假虎威 B.郢书燕说 C.画蛇添足 D.南辕北辙 标准解:

33.“路曼曼其修远兮,()。” A.吾将上下而求索 B.吾将摸索而前行 C.前途何其远兮 D.吾将不停前行兮 标准解:

34.关关眦鸠,___。窈窕淑女,___。A.君子好逑,在河之洲 B.在河之洲,君子好逑 C.君子好逑,左右采之 D.君子好逑,寤寐求之 标准解:

35.《孟子》的散文主要特点是()A.奇幻诡谲,汪洋恣肆 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

C.善雄辨,笔锋犀利,情感充沛 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标准解:

《中国古代文学(下)1543》16秋在线作业1

二、多选题(共 10 道,共 30 分。)

1.魏晋时,被称为“三玄”的著作包括()A.《庄子》 B.《老子》 C.《列子》 D.《周易》 标准解:

2.下列为扬雄作品的是()A.《吊屈原赋》 B.《鵩鸟赋》 C.《逐贫》 D.《解嘲》 E.《思玄》 标准解:

3.汉诗的类型有 A.楚歌 B.乐府诗歌 C.文人诗 D.四言诗 E.五言诗 标准解:

4.下列为贾谊作品的是()A.《吊屈原赋》 B.《鵩鸟赋》 C.《逐贫》 D.《解嘲》 E.《归田》 标准解:

5.下列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有()A.亡羊补牢 B.狡兔三窟 C.狐假虎威 D.惊弓之鸟 E.南辕北辙 标准解:

6.下列关于《庄子》散文说法正确的是()

A.内容很少抽象言理,而是极善形容,灵活驱遣大量譬喻、寓言。B.善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故其散文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抒情意味。C.散文的浪漫色彩表现在大量的想象、虚构中。

D.散文的抒情意味主要表现在诗化得寓言和无拘无束、行云流水似地文体上。E.内容空洞不切实际。标准解:

7.汉文中成就最高的是()。A.史传文 B.论说文 C.政论文 D.抒情文 E.诗歌 标准解:

8.下列作品中,可信为屈原所作的()A.《离骚》 B.《九歌》 C.《大招》 D.《天问》 E.《渔父》 标准解:

9.下列为张衡作品的是()A.《二京赋》 B.《归田赋》 C.《思玄》

D.《吊屈原赋》 E.《鵩鸟赋》 标准解:

10.下列为无主名的文人五言诗的有()A.《怨歌行》 B.苏李诗

上一篇:ERP人力资源管理下一篇:舞蹈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