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建设(通用12篇)
学分建设 篇1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致力于“学分银行”建设的探索,有一些地区还取得了重大成效,下面就这些地区“学分银行”的建设现状进行一些梳理。
一、上海市“学分银行”的建设现状
上海学分银行成立于2012年7月,由上海市教委组建并领导。这是一家集存储、整合学习经历的“另类”银行,也是全国各省区市中第一家投入运行的“学分银行”。此学分银行的管理机构设在上海开放大学,具体实施和运行也由上海开放大学执行。
1.上海市“学分银行”的学分类型。上海市“学分银行”的学分分为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和文化休闲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三类。其中,文化休闲教育的学分不能转换为学历教育的学分,但部分职业培训证书可转换为学历教育学分。
2.上海市“学分银行”的工作进展。目前在上海学分银行中,第一批对会计、工商管理、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行政管理和物流管理等6个专业、166门学历课程的学分认定标准进行了确定。第二批对19个专业的学分标准进行了认定。在第二批认定过程中,上海大部分高校,包括同济大学、交通大学等在内都参与了学分互认联盟。为了方便毕业生在学分银行合作的高校内继续深造,参与学分互认联盟的高校将本校近几年的历届学生学习成绩等资料都存入了学分银行。
上海的学分银行还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非学历证书进行了梳理,选择了541个非学历证书作为与学分互认沟通的对象,其中139张非学历证书的学分认定标准现已建立,可以在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中推行实施。
3.上海市“学分银行”近几年来的工作业绩。(1)学分银行开户情况:上海市“学分银行”从2012年9月正式运行至2013年11月中旬,仅一年多时间,整个上海市就有超过40万名学习者在“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开户,并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且存放了94万余条各类学习成果。目前有近10万名学分在线转换学分,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跨越了不同职业培训、不同高校。(2)2013年,根据上海市市人社局、市教委《关于本市开展“双证融通”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面向职业培训学员的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直通车式双证融通”率先在上海开放大学试点。“直通车式双证融通”专业专家组工作会议在同年的11月12日下午在上海开放大学召开。市人社局、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上海开放大学学生处、教务处和相关院系、首批试点的8个职业培训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3)为了更好地推动学分银行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扩大学分银行的影响,上海学分银行管理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集标识(LOGO)。经过专家匿名评审,最后有10件作品入围。(4)制定了《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习者用户操作手册》和《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
二、北京“学分银行”建设现状
1.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是由国家开放大学(前身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来承担的教育部于2012年6月正式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目前此项目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学分银行”试点项目,在当时是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向国家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予以全面推进。
另外,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还完成了《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体制机制研究报告》等专项报告;《我国区域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研究报告》、《国内外继续教育学分和学分制调研报告》、《15个国家/地区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案例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国家学分银行制度设计报告》;完成了信息管理平台的一期即一网两库建设,学分银行门户网站开发、终身学习档案库和标准库的基础架构设计。
2.北京“学分银行”的工作进展。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了项目办公室和专家委员会,后为了筹建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积极推进城市、行业、高校、企业四大联盟建设,现在已经有16个城市加入城市支持联盟,15个行业、部委加入了行业支持联盟,有27所高校加入了大学支持联盟,5个大型企业加入企业支持联盟,这些为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提供了广泛的合作平台。
国家开放大学对学分银行建设全力支持,不仅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保障,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国家开放大学在项目经费上已投入近500万元,再加上各个参与单位的配套经费,预计项目整体投入将超过了千万。
三、江苏“学分银行”建设现状
江苏省教育厅1999年、2005年曾发文推行学分制,作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江苏省“学分银行”,在2013年12月才正式营业。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办法(试行)》,这标志着“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建立。《办法》就学分银行的组织架构、账户注册、学分应用、学分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此办法自2014年1月9日起试行。
1.江苏省“学分银行”管理机构。江苏省教育厅成立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由省教育厅及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管委会组建“学分银行”专家委员会,作为学分银行的学术决策与仲裁机构,委托江苏开放大学构建学分银行网络服务平台,并负责其日常运行与维护工作。
2.江苏“学分银行”开展情况。江苏省教育厅目前在全省教育系统的资源库里推出了涵盖所有学科和专业的课程。江苏开放大学也已经全面实行学分银行制,学习者可将已储存到学分银行的学分,作为申请颁发江苏开放大学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的依据。江苏开放大学推行的“江苏学习在线”用来注册非学历课程学习的人数,只一年就达到了3万人。江苏开放大学认可的课程学分涉及到四个门类的课程,几乎涵盖了江苏省教育系统资源库内的所有课程。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可取得研究生文凭以及学位。
四、云南“学分银行”建设现状
国务院于2010年10月24日批准云南省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项目试点建设工作。教育部在2012年12月批准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云南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是由云南开放大学积极推进并建设的,通过建设学习成果的互认与学分的累积、转换制度,探索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1.云南“学分银行”机构设置。在云南省,设立了云南开放大学学分认证委员会(下设各专业学分认证委员)和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云南开放大学学分认证委员会是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省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省招生考试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高校著名专家学者、云南开放大学校级领导以及各专业学分认证委员会主任、各行业主管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审批各专业学分认证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课程学分认定和转换标准,负责学分的认定、积累与转换的政策咨询、决策。
2.云南“学分银行”的近况。云南省在2015年学分银行工作中计划要充分发挥各高校联盟的作用,积极推进组建高校课程联盟,从而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设学分银行进程,为各高校推进跨校学科、学分互认搭建平台。云南开放大学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公共教育服务、信息化学习的平台。云南“学分银行”的目标是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教育的公平,实现人人可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理想。
五、陕西省“学分银行”建设现状
在陕西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高等教育学分银行于2012年初启动试运行。2013年5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设立陕西开放大学建设综合办公室学分银行建设组,设置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建立了“学分银行”接待厅。2013年12月,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成立,2014年4月国家开放大学学分认证陕西分中心成立,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分银行建设组一套人马、合署办公。
2012年12月27日,陕西省学分银行网络平台完成开发,为学分银行的注册开户、成果认证、积累转换和信息咨询提供了技术支持。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在籍学生10000多人成功注册开户,电大系统内部办学形式之间学分互认互通。
总之,由于我国相关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体系还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完整的学分认证、转换体系,对学习成果鉴定和认证的机构以及具体的可操作性实施细则都尚待完善。不过,各地区目前正在积极建成“学分银行”这座“立交桥”,有望最终破除“一考定终身”,促进“学习伴终身”。
参考文献
Key words:credit bank;construction;current situation
学分建设 篇2
11级法律事务1班 曾锦松
学风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学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与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关系到学生的前途与命运。
为了加强我系学风建设,提高同学们遵守校纪校规的自觉性,促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巩固专业思想,以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创造严谨、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和学院风气。
倡导学生“读大家之书,养大学之气,成大智之才”,使学生普遍树立“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的观念,整体上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精神状态良好,学习效果明显;使班级形成追求真知、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形成“以热爱学习为荣,以浪费青春可耻”的舆论氛围,培养学生沉静好学、崇实去浮、严谨勤奋、创新求是的学习精神。而纪检部工作的重点正是发展校园内的学风建设。
对此,为了加强学风考勤建设工作我将未来的的计划分为三大板块,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 树立纪检部的权威性
一、完善部门管理制度,做到明文规定,贯彻落实到每位干事。
1.纪检部全体成员必须遵守校纪校规与学生会规章制度。
2.作为纪检部成员应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心,努力工作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3.纪检部全体成员要热情服务于广大同学,全心全意、尽职尽责。
4.全体纪检部成员应当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有关准则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5.纪检部的宗旨是:公平、公正、公开。纪检部全体成员须自觉维护学生会集体荣誉,团结合作,不计个人得失。
二、加大常规工作得严密性,做到零失误。
1.各班纪委记录每次课的考勤,并定时上交考勤表。在例会的统计考勤表时,我们干事要做到认真、严谨、属实。2.部门不定时的安排干部到各班抽查上课情况。
3.为了工作核查和存档需对考勤表进行系统化管理,按周,按月归档。目的在于防止考勤表缺失。
三、增加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以提高部门的整体水平。例如,文书写作能力培训、需要表达能力训练、参加团总支举办的各类活动和培训。通过各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干部们的综合能力,这也是系领导和团总支的最终宗旨。
第二 培养各班纪委的主人翁精神
一、召开纪委会,增强同学们对学风建设的重视度。
1.每个学期不定期召开纪律委员会议,大会将对要注重同学们各自职责的认识,以加强考勤工作得顺利进行,必要时可以要求纪委书写对本职工作的认识报告。2.向系领导申请主题讲座,以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从而增强综合素质。
二、增强纪律委员的主人翁精神坚持学生中心论,以学生为班级管理的主体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自我教育。”同样道理,班级管理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而是教学生学会管理,管是为了不管,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三、健全和班级学风建设,为认真贯彻全院教学工作中加强班级学风建设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各班学风建设,积极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学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对纪委进行可信性培训。
1.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中去,营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
2.使整班的学习目标明确,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志向高远,作风踏实。
3.引导同学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一步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
4.形成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竞争合作的学风,形成诚信体系,杜绝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无故缺席迟到早退现象。
第三 实行奖励制
一、对部门及干部进行奖励,大大提高了部门及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能够体现干部们的综合能力,因此为我系做出重大贡献。
二、给个别表现突出的班集体颁发,经过上级领导特批订制的流动红旗,以增强同学及其各班辅导员的重视都,更好的营造出学分制的较好氛围。
三、通过各项培训和活动的开展可以发现及培养出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为我系及团总支提供了一个发展优秀学生干部的平台。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路径探讨 篇3
关键词:学分银行;转换体系;路径探讨
一、国外学分银行概述
1.欧洲的学分银行制度
欧洲学分银行制度的负责部门是欧洲委员会,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等教育领域,记录学生来到异国学习所取得的学分成绩,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目前,学分银行信息系统的服务热线和信息服务网络已经比较成熟,但由于学分银行的互认系统程序很复杂,缺乏专业部门管理。欧洲的学分银行制度可使不同的国家能够对本国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估,学生可以畅通无阻地在不同国家学习,推动了全球终身教育的发展。
2.韩国学分银行制度
韩国学分银行制有《学分认定法》作为法律支持,采用环闭式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教学管理。韩国学分银行制让更多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它的主要服务对象不是传统的全日制在校学生,而是半工半读的继续教育领域的学生。学生把通过继续教育所获得的学分提交到信息服务系统,向学分银行申请学位资格。如果经学位委员会判定其学分已达到获取学位的要求,便会颁发相应的学位证书。对学生资格的审核、学分的核算认定以及学位的授予都有制度规定,并且具有标准化的流程。韩国的学分银行制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理念,丰富了韩国人的学习方式,扩大了受教育对象。
3.澳大利亚学分银行制度
澳大利亚学分银行制度有一个连贯的并且全国统一的框架,主要服务于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澳大利亚官方机构资格委员会将学生普通教育各个阶段的学分都统一到学分银行中来,并负责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学分转换标准,方便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二者之间的对接在澳大利亚的AQF框架中得到实现,二者证书和文凭可以互认与转换。
二、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
1.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标准是实现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的基础,如之前提到的韩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学分银行建设较好的国家都具有规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不同教育类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学分标准不同,即便是同类教育不同的教育机构在课程名称、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计划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首先按照继续教育领域涉及的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这三种教育类型,分别建立学分银行的课程标准体系。根据专业规则制订课程认定标准,其包括完整详细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学时数、学分数、教学内容和资源、学习要求、考核办法等。同时,拟定可与本课程进行学分转换的折算标准。
2.建立学分银行转换标准体系
学分银行制度运行的关键涉及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标准体系这三大因素,是目前问题集中之处。为了鼓励和方便更多的人通过学分银行提高学历层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应该得到机制保障,将技术技能习得职业资格的获取等都纳入学分体系,使学生明确其折算比例和获得学历学位的要求。学生学习完毕获得的学分,根据协议的折算标准经计算后一并存入学分银行信息系统,当学分累积达到学位授予的规定要求后,经过学习者申请、学位管理部门初审、教育职能部门审批后授权相关高校颁发学位。
3.建立学分银行信息服务系统
美国、欧洲、韩国等国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分银行信息服务系统,主要用于对学生学业的记录和确认,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教学管理特色。学分银行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包含学习者注册服务、学分认定、学分查询和转换等服务功能。学生通过登录学分银行服务平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国家教育职能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支持该系统的运行,以保证信息的权威性。
4.建立学分银行管理系统
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管理体系对学分银行制度的顺利运行具有关键作用。可以通过学习国外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经验来完善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虽然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但这是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需要国家教育职能部门对其进行统筹管理。
我国的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由政府主导成立终身教育职能部门管理学分银行,其下设办公室负责各个区域相关工作。由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组织教育行业的专家对相关教育制度进行研究,负责相关法规的拟定,并对细节问题进行审定,例如,课程建设、教学大纲制订及学分转化等,使学分银行真正服务于学习者与办学机构。
参考文献:
[1]陈娟.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及其对我国学分制实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2]厉志红,李海峰,王培光.地方性普通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瓶颈约束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5):31-32.
[3]范若素,邵洁波,王新民.对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探索[J].成人教育,2012(7):25-26.
基金项目:湖北省2014-2015年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专科与应用技术型本科间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研究”(课题编号:G2014B002)阶段性成果之一。
推进我国高校学分制建设的思考 篇4
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 1978年国内一些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 学分制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迅速, 这与其自身特点不无关系。
(一) 学分制的定义。
学分制及学分积累制, 是目前高等学校经常使用的一种按学分累计成绩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在预定的学习时间内, 以读满一定数量的学分为毕业标准, 学分制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个单位, 配以教学计划从而确定教学目的和学生取得成果大小。随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 教育体系的完善, 学分制已经不单单是学习中的计量单位, 逐渐成为高校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手段, 跨越了学年制, 打破了教学时间与学科空间上的界限。
(二) 学分制的特征。
学分制的实质, 是保证学生对知识最低限度的积累, 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 在满足社会对基本人才需求的同时, 可以凸显出个体对知识掌握的侧重点不同, 实现教育的灵活多变和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第一, 科目引导性强。根据学科建设要求, 科学合理划定学习的科目, 根据侧重点不同, 依托学分制引导学生有效地选择科目, 并完成科目学习, 达到学习计划要求。
第二, 单位标准可塑性强。高等教育过程中, 通过课时、实践、考试等多方面作为获得学分标准, 其表现了学分制可塑性强的特性, 他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对学生学习方向的把握, 通过在教学中合理安排科目学分, 分配比例, 获取难度, 科学地衡量学生学习量多少, 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第三, 延展性强。学分制以其自身特点, 在高等教育实践中被逐步细化, 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学分体制。完全学分制、绩点学分制、加权学分制、附加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 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 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 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 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绩点学分制是在学分制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的质量, 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 其计算公式为:学分绩点=学分×绩点。
加权学分制也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对某些重点课程的学习质量, 以区分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加权学分, 将教学计划中的学分根据课程类别、修业成绩差异等分别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 计划学分乘以权重系数, 得出加权学分, 以区分学生学习成绩优劣, 并作为选拔尖子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附加学分制是在要求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 还应修满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说来, 课外附加学分可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思想品德与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公益活动的情况来评定。
二、学分制在国内高校应用特点
学分制作为目前国内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 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共性。
(一) 学分制功能单一性。
学年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 其通过简单的时间排序, 按年度划分学习过程, 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年制很容易被老师和学生接受。学分制贯穿在学年制中, 其地位和功能逾期叠加,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学年制取代, 在教学过程中学分制的功能相对单一, 他逐渐演化成了只是用来衡量学生学习达标与否的指标。而其自身的引导性、可塑性、延展性都没有得到应用与发挥。
(二) 学分制对基础课程的倾向性。
中国的教育特色就是打牢基础, 基础课程是教学过程中最被老师看中的, 并加以侧重。传统学年制教育课程安排配以学分制的教育管理结构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特色, 由于先基础后专业、先理论后实践的循序渐进教育模式, 导致学生往往被学年制束缚, 大一不能修大四学科, 加上学分在基础性学科上的比重较大, 形成了学生刚入学就有学业负担沉重, 快毕业又无事可做的现象在大学里比比皆是, 虽然学分都已获得, 但由于学分对基础学科的倾向, 导致了教学分配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存在。
(三) 学分制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学分制的应用除了最终的评判性, 在最先的学习科目的选择上, 需要学生自主判定, 从而学分制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了影响。在校大学生由于认识能力有限、自主选择能力较弱加上对专业理解程度又不高, 学生会出现对自身认识不足、对自我评价不够、对自我设计不完善等多方面问题。目前各大高校采用导师和导员辅助的方式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科目, 但这些行为显得多余, 反而忽略发挥学分制的自身优势, 没有能够依托学分制的教育管理特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的, 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分配, 适当、合理、正确地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学分制框架内的个体得到突出, 又能科学合理地区分不同专业与不同学科的区别, 让学科的存在更具价值, 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 并且不做无用功。
(四) 学分制与高校收费的不统一性。
高校的学费一般按学年收取, 这也是学年制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潜移默化的结果, 按学年收取学费会出现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学费一样的情况, 出现了形式化的不合理现象。学分制作为能够评判学生获得知识量多少的标准, 完全可以用来衡量学校出售教育的成本, 实现学费与学分制的统一性, 可以进一步打破各高校间人员的交流, 实现中国教育资源的共享, 适合中国国情, 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我国高校加强学分制建设对策分析
(一) 推进教育制度改革。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最高目标, 要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需要我们打破现有封闭的教育模式, 建立开放的、科学的、人性化的教育体系。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 其自身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立足学分制的教育制度建设在一段时期具有很强的发展空间, 可以通过改革创新, 合理优化学分制, 打破学年制的固化, 进一步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
(二) 利用学分杠杆优化课程体系
第一, 利用学分制教育管理, 适当增加选修课和实践课程数量, 提高质量, 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选修课与实践课作为学分制推行的关键因素, 是优化教学体系, 做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第二, 注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打破学科限制, 合理设置课程, 通过学分手段, 创造学生夸学科学习机会, 拓展学生学习领域,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科交叉依托学分分配手段, 可以使高等教育更加全面, 学科融合性更好, 多元化的因素对学科自身发展和学术交流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 学分制推动教师流动性。
传统的师资力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固定, 随着改革开放, 教师外聘成为了知识流动的方式, 但这种流动只局限在课时以外、休息时间。学分制加速了学科建设的灵活性, 同时也对不同专业的老师需求增加, 进而促进教师的流动, 打破教师流动授课的限制, 提高社会知识利用率, 有助高校自身的发展, 有助社会优势资源的高效利用, 对学校建设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 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管理。
学分制的进一步发展会促使班集概念破碎, 学生的团队精神会变得薄弱, 高校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荣辱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些也需要以学分制为依托, 增加校园集体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的比重, 弥补知识教育以外的缺失的同时, 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同感。
(五) 建立教育体系内统一的学分制收费体系。
教育资源市场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的最佳途径, 如何为每一位求学者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 就要从教育收费的统一性入手。教育收费的标准化, 可以打破中国教育各自为战的封闭空间, 同时也是吸引更多外国学生、学者来华留学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收费体制, 应与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相互融合, 学分制作为一种优势教育管理体制, 应该作为高等教育收费的参照标准之一。
摘要: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 是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本文从学分制在高校内应用的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影响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促进我国高校学分制应用与创新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选课制,学分制
参考文献
[1]孙山.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学分建设 篇5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了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在概括分析我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社团课程化体系建设的功能,指出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良好载体。同时,通过对我校社团在学分制教学体系下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分析,深入探讨了社团课程化体系的实施途径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社团课程化体系操作办法。
主题词
完全学分制 社团 课程化体系 素质拓展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现在正在处在大变革的时期,教育如何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当前教育工作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为适应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与国际现代化教育接轨,交通大学正尝试着实行完全“学分制”,实行“四选”即选时、选师、选课、选科,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也给老师一定的压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学分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如班级概念淡化使得许多活动无法开展,校园的许多文化活动从班级中不断退出,而学生社团和学生社区因为其聚集方式的灵活性,使得经常性的活动成为可能。
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依据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性组织。随着我校积极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我校的学生社团也全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校注册的学生社团已经达到126个,跃居上海高校首位。今天的交大社团,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凝聚、锐意改革和勇于创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和花卉协会被评为“上海市明星社团”,三个代表实践团被评为“上海市明星社团”等。社团正在逐步成为青年学生励志成才的基地、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沟通师生的桥梁。
学生社团也正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愈来愈突出,特别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能力的不断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事实证明,社团建设的规范与否、全面与否是学校素质教育完善程度的标尺。也由于具备这种优势和特点,社团成为所有想发展自己综合素质的学生的向往之地。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我校社团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我校社团主要有“理论学习类”、“社会科学类”、“学术科技类”、“志愿服务类”、“文学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和“综合类”,几乎包含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使社团的活动组织更严密,使社团的活动更贴合素质教育要求,使社团的建设更符合学生的需要,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1、社团活动的硬件支撑不足
相当一部分社团缺乏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必要器材。一方面,我们的教学硬件设施有一定的富裕,部分被闲置。另一方面,我们社团活动对此又有着迫切的需要。资源配置的不对称严重制约着社团的发展。据我们调查,目前有超过80%的社团负责人对社团活动场所持的态度并不乐观。
2、社团活动的软件保障欠缺
目前,社团普遍存在财力不足的问题。许多社团的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据我们了解,一般一个社团每学期的现金流量维持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经济上的窘迫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同时,目前拥有专兼职指导教师的社团数量只有不足40%,社团普遍缺乏应有的指导力量。
3、社团活动的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现象仍是十分明显的。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没有章程,社团的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需加强。上海交通大学社团联合会成立近一年来,在规范社团制度上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新成立的数十个社团规章制度健全,同时对所有社团的活动都进行了质量跟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社团课程化体系的基本功能
作为一个松散的学生机构,社团的灵活机动性大于授课;但约束力却远不及课堂。未来的大学教育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四选”——“选科、选课、选时、选师”的普及,将使班级的概念大大淡化,未来的大学生将更多地生活在社团中。社团也将不再仅仅是第二课堂,而将进入未来教学的主流,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基地,越来越侧重于“教学、育人”的功能。所以,在社团机制中引进“学分制”,将选修课与社团活动组合起来,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社团发展的必经之路。
1、课程化使社团组织构架得到改善
传统意义上的社团对于会员是不具备任何约束性的,所有会员的参加都是出于自愿而非强迫的,换句话说,就是来去自由,不参加活动也不会有人追究责任。这是社团给予会员的权利,使会员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到充分掌握时间的自由,可这种“福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协会开展活动的困难,甚至会导致社团活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或满负荷运行。而学生缺席导致的重复教学太多次,增加了指导老师的负担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在任何社团都十分普遍的尴尬在实现了课程化后消失不见。课程化给了会员一种约束,学校关于旷课的条款规定和学分又给了他们一个不得不来的理由。表面上这似乎损害了会员的自由,但其实课程化将原本被占用的课外时间归还给了学生,而且如此形成的稳定人数正是规律的开展活动的基础,再加上教务处所安排的固定时间与固定地点,较高的组织纪律性使得每次常规活动的开展都异常顺利,进一步保证了会员的真正利益。
2、课程化使社团能争取到更多的外部资源
课程化以后,社团的活动划归为教学活动,这样,许多光凭社团不易解决的问题就能通过学校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大多数社团每次活动都要浪费大把时间寻觅适合的地点或约定俗成的占用某间教室。这样既不方便,又给其他需要自修的同学添麻烦。可一旦将社团活动课程化了以后,学校会因其为教学活动而自动给予教室安排,为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在经费、政策等方方面面,学校都更易给予直接支持。
3、课程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据了解,许多学生不参加社团并不是因为毫无爱好,而只是觉得在课业如此繁忙的同时参加社团得不偿失,所以放弃了机会。而课程化后对参加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的措施正好对症下药的解开了这些同学的心结,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目前,学校为了配合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定期举办人文讲座,以不达标者扣学积分为条件限制每人每学期听讲座一定要达到8次以上。每逢人文讲座举办之时,校园里万人空巷,大家都在菁菁堂挤来挤去,其中不乏真正对此感兴趣之人,可也不能保证没有为了“交差”奔忙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举办人文讲座的初衷已经被歪曲成了一种强制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而社团的课程化似乎向我们指明了另一条道路。若社团课程化建设走上轨道,一定会对学生素质的教育起到莫大的裨益。同学们因为兴趣爱好参与社团活动,还能够因此获得相应学分,这对我校的素质教育将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社团课程化体系的实施途径
1、完全学分制条件
学分制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的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要素就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的计量单位,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一定量的学分已达到获得学位的要求。我校实行的完全学分制,采用了全面选课的操作办法,经过一年试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的完全学分制采用了三层学分体系:第一层公共必修课,第二层专业必修课,第三层公共选修课。必修课的选课主要体现了师生互选的灵活性,而公共选修课较以前实行学年学分制时的文化素质选修课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公共选修课的覆盖范围更广,不仅仅包括了以往部分专业的必修课和制定选修课,还根据学生的现实兴趣爱好开设了一大批课程。
2、社团建设条件
在三层学分体系中,学生社团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一部分优秀的社团活动被吸收为吸收成为第三层选修课的组分。这些社团活动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一是社团活动周期性节律性较强。我校较多社团的活动原来并不是那么特别有规律的,在活动的总量上还不达不到成为一项严格的教学活动的要求。当然,一些体育类、文艺类社团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定期开展活动,在活动的规模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些活动显然就可以将其上升到教学活动的层面上来,通过一些必要的措施,使之纳入课程化体系。比如,我校体育类社团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基本上每周都会有一定量的训练活动,显然这些社团活动具有纳入课程化体系的可能。
二是社团活动总体水平较高。我校社团活动在绝对数量上是庞大的,要求这些社团活动水平都比较高显然也不是科学,不切合实际的。那么,纳入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就必须是我校社团活动的精品。目前,我校有相当一部分社团活动就比较成功地纳入了这个体系。一般来说,纳入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都是有专兼职老师指导的,同时又比较切合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发展方向。比较突出的代表就是插花协会,该协会以美育为目标,组织经常性的插花观摩活动,目前已经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学生对这类活动的心理认同较大。纳入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应当对我校社团活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才能对其他社团的发展实现政策上的导向作用,促使它们也提高自己的水平,尽快纳入课程化体系,取得自身的更大发展。目前已经纳入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都是深受广大青年学生欢迎的,在长期的活动中对于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校的计算机协会发展势头良好,一次招新最多有多达3000学生报名,该协会也积极抓住这个优势,为普及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提高计算机水平等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
3、选修课模式的不足
社团课程化体系如果仅仅通过将社团活动改成选修课,这种发展模式虽然比较稳妥,符合一般教育工作者的思维,但是研究认为这种增长方式存在两各方面显著不足。
一是评价体系不对称。为了保持现有教学体系实现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平稳过渡,维持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只能借助正常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社团活动进行评价。而现有的这套评价体系发展了很长时间,很成熟,但对社团活动这一评价对象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我们觉得这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团活动内在的特点和规律性,似乎给社团活动一种求全责备的意味。
二是覆盖面不够广泛。虽然,我校社团活动中可以或可能上升为第三层选修课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这条思路的可以预期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大的,甚至无法覆盖我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团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各类政治学术性的活动。
4、社团课程化体系的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经多方科学论证,我们探索了一条实现社团课程化体系的新思路,并将在近期投入实施。主要就是,从现有的学分体系中划拨一定的学分由社团联合会支配。这些学分主要是向那些短期无法纳入社团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服务。这种方式,既兼顾了课程化体系的发展方向,又切合我校社团工作的实际。通过双管齐下,有效实现了社团课程化体系的整体推进。操作程序主要分四步骤。
首先,由社团联合会根据社团活动的质量,确立一个可以参与学分制评价的社团目录。我们在确立这个社团目录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对于社团发展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对那些志愿服务类、思想政治类的活动给予了必要的政策倾斜。
其次,纳入上述目录的社团,自愿向社团联合会申请参与学分体系考核,并由社团联合会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
第三,社团联合会对于通过资格审查的社团的活动进行第三方评价,并对其成员的参与进行考勤记录。
最后,在期末学分结算时,由社团联合会出具教务系统承认的学生社团活动学分证明,最终计入学生成绩大表。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严格把握学分评价的科学性
社团课程化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如何对学生的学分进行评价。我们觉得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处理得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学分的信度和效度,甚至会挫伤学生、教师的积极性。在实现我们的评价体系时,我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依托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社团活动进行严格考核,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获得的学分和通过正常教学活动获得的学分等值。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建立社团目录,对社团活动进行考核,确保划拨的专项学分也是有足够的说服力的。这些方式最终要实现一个目的:社团学分和教学学分完全等值,这样才可以顺利实现社团课程化体系,避免“劣分”驱逐“良分”的异常情况出现。
(二)积极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范例
学分建设 篇6
【关键词】学分银行 学分单位 互联网+ 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1-02
一、学分银行的相关概念
从“学分银行”的表面意思看,“学分银行”是“学分”这个教育的概念和银行这个经济学概念结合的产物,可以简单理解为:“学分银行”是以银行的模式来管理学分。如果我们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市场化的需求,那么市场经济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对学习行为的管理。因此,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同时也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唯此, “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才能得到持久、健康地发展。
我们在对学分银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学分、学分制、学分标准、学分存储与转换、学分兑取等概念,为了深入理解学分银行的概念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教育事业中,首先需要对学分的相关概念进行系统的分析。
1.学分的本质与单位
学校通常是以一学期为周期来安排课程,每学期教学18周,加上复习、考试共20周,如果课程每周安排4学时,教学18周, 学习者考试合格就获得这门课程4学分。学习者获得的学分是什么?为什么是“4”学分?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问题。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引入经济学中“商品”的概念,根据马克思劳动经济学,商品的价值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社会劳动时间的耗费多少决定了商品价值大小,外在表现为价格的差异。所以,商品的交换是价值的交互,而价值是由商品耗费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学习行为视为一种劳动,那么通过学习行为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劳动产品,显然知识和技能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们是学习者耗费必要的劳动获得的。参照商品价值的确定,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取决于它们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学习(劳动)时间,而学分的制定往往是按照某一课程的平均必要学习时间制定的。因此,学分的本质应该是学习每门课程必需的时间。
2.学分单位的确定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学分是学习行为的价值抽象,由社会必要学习时间确定。不同知识和技能可以依据其需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价”,即确定其学分数。那么,在前例中:为什么是“4”学分,而不是其他数字的学分?
学分的单位确定与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学校一般是按学期来安排课程及学习内容的。就一门课程而言,如果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需要安排20周(每周1课时)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这20课时就是该课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学习者通过这20周的学习最后获得1学分,那一学分就等价于20课时,所以,学分的单位最终表现为学时的概念,即:20 学时的社会必要学习时间的价值抽象为1个学分。
即:学分数=学习某课程花费的社会必要学习时间/20学时。
3.学分的特征
基于前面对学分本质的分析,我们定义了学分单位,它是建立不同课程与学分对应的工具,通过学分单位我们就可以确定不同知识内容对应的学分数。所以,学分是社会有效平均学习时间的价值抽象,它具备如下特性:
首先,学分标准具有社会性,它不是以个别人、办学机构或学校的必要学习时间来确定的,而是通过对整个社会学习者的社会必要学习时间的进行价值抽象来确定的。
其次,学分标准具有无限性。人类对知识的认知是无穷无尽的,学习行为千差万别,而学习行为的无限性决定了学分标准的无限性。
最后,学分标准具有动态变化性。随着科学技术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学习者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决定了学分标准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4.学分的存储与转换
学习者在获得学分后,对学分进行存储与管理,其本质是对其学籍、考籍的管理。对学籍与考籍管理的目的是将有效学习时间或结果进行存储累积,为阶段性学习总结做准备。学分的存储、累积是有兑取趋向性的,即学习者的学分存储、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由于其职业发展需要必然产生学分兑取需求。此外,由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原因,学习行为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行业、办学机构,其学分就可能会存储在不同的学分银行,当其有学分兑换需求时,就需要将学分集中起来进行互认和转换。这就类似于某人将不同的货币存入到不同的银行,当他产生大额购买需求时,就需要将不同货币兑换成人民币再存入同一银行,统一转账支付。在上述过程中,某人从其他银行取出货币价值和存入目标银行的货币价值是一样的,这在学分银行里就是学分互认的概念。当其从其他银行取出的是其它货币时,就需要兑换成人民币,这就涉及到汇率换算的问题,这在学分银行里就是学分转换的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学分互认与学分转换二个概念非常类似,也有本质的区别。学分互认要求内容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此,学分互认是学分转换的特殊情况。我们在实际的学分互认与学分转换中,应该坚持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学分互认,以保证学习者知识结构的专业性。通识课以及其他非主干专业课程鼓励学分互换,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生态环境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生态环境已经不同以往,这为“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政策、制度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满足个人在终身发展中对学习多样化的需求。上海、陕西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开始对“学分银行”制度进行探索。部分高校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学分银行”制度。这些充分显示出全社会对学分银行的理解与认可,这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奠定了政策理论基础。
2.物质技术环境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教育各个领域基本完善了学籍或考籍管理。此外,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学习与管理平台与教育深度融合,在线教育、网络教育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行为及结果的记录和存储、学籍和考籍的交流、沟通与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条件。因此,教育自身的发展为学分银行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三、中国特色“学分银行”建设构架与发展路径
1.中国特色“学分银行”建设构架
基于前述认识,我们认为,中国特色“学分银行”的构建应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学分银行支行,一般由各高校或办学机构在整合其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成立,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部分高校基本上都进行了学分制的改造,这为学分银行的基础建设做好的准备,如国家开放大学、广西大学对学分银行的探索。学分银行支行是学分银行体系的基础,其主要职能为:制定学分标准,制定学分获取和认定办法,负责将学习者获得的学分导入支行进行存储,并按照学习者要求办理兑换,转化等工作。第二层级为学分银行省(市)分行,由区域性政府部门支持建设,其主要职能为负责相关区域内学分银行的建设与发展,对区域内学分银行支行进行管理。第三层级为学分银行总行,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和教育部支持建设,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学分银行整体发展规划的制定,执行国家对学分银行的政策,对学分银行分行及支行进行管理。
所以,在学分银行的建设过程中,学分银行总行属政策性银行,侧重从宏观层面对学分银行建设进行管理。学分银行支行则承担大量基础的工作,包括对学习结果的学分认定、学分的兑取、学分的互换等工作。而区域性学分银行分行的建设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关键,原因在于,它既要推动本区域学分银行支行的发展,也要负责将本区域学分银行建设情况向上一级学分银行汇报。区域性学分银行分行的建设一般是区域性政府部门来支持的。
2.“学分银行”建设和发展路径
建设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应遵循基层探索和顶层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生态环境,由下而上探索如何建设和发展学分银行,因此我们建议建设和发展学分银行的具体路径为:省市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区域内选择一所学分银行发展基础较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进行学分银行支行建设试点,以连锁加盟的方式,逐步推广到其他有条件的高校,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性质的学分银行分行,再由区域性质的学分银行分行总结、汇总其分行建设情况,向国家教育部提出建设意见,教育部在汇总各分行建设意见基础上成立学分银行总行,学分银行总行负责统筹管理各分行及支行,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由上而下地对下级银行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指导。
3.“学分银行”建设发展机制
根据我国学分银行的探索和实践,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应有的机制:
(1)建立面向社会的服务平台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顺应 “互联网+”时代特征与要求,由社会第三方逐步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学分银行网络服务平台,保证各部门、学校或者考试机构提供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或者课程内容等在学分银行平台上及时得到发布,同时保证学习者在不同时间、空间及形式下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能在学分银行平台上得到准确有效地记录,从技术方面保障对学习者的服务。同时,学分银行总行要逐步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前台服务平台机制,通过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与广大学习者的有效沟通,为学分银行的建设不断积累经验。
(2)建立制定学分标准的“社会共筹”机制
无论是个人还是部门、学校、考试机构等,其范围、规模、数量等都是有限的,而学分标准具有社会性、无限性、动态性,因此,具体单位是不可能拿出一套合理完善的学分标准的,更不可能期望由某个机构、学校、部门等确定的单位制定出适应整个知识体系的学分标准。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解决学分标准这个无限问题的方法。
事实上每一个学校、办学机构或考试机构,一定程度上都制定了学习知识的标准,如人材培养方案、专业计划、教学计划、考试计划里都规定了学习或考试的内容,甚至直接规定了这些知识内容的学分。它们规定学分标准的方法是,对学习者的平均有效学习时间进行价值抽象,就得到学习者学习课程的学分。
但是,由于学校中学习者数量的有限性,他们的平均有效学习时间并不能代表全社会学习者学习某一课程的平均有效时间,因此,它们制定的学分标准具有局部性、有限性。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学习的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各个单位“共筹”每一门课程的学分标准,将这些局部的、个别的同类知识的学分标准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公开透明地比较,最终制定出具有社会性而非局部性的学分标准,并根据新知识不断更新。这种向各个单位不断地“共筹”同类课程或知识的学分标准并通过对其社会化而形成动态的社会平均标准的机制就是
制定学分标准的“共筹”机制,它符合学分的本质属性,是建设学分银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建立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
不同层级的学分银行要根据其职责行使相应的权力并履行相应的义务。比如,各学分银行支行要负责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分标准,学分获取及认定办法,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及结果存入学分银行,将问题和建议汇总反馈给分行。而分行要负责对汇总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地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报告给学分银行领导小组,在区域范围内制定相关的条例及指导意见,对支行进行指导。各分行要负责将自身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反馈给学分银行总行,总行将汇总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及时分析,研究后汇报给董事会,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下级分行进行规范。
(4)建立经费保障与市场收益机制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学分银行建设作为一项长远的教育制度建设也不例外。学分银行体系分三个层次,处于顶层的学分银行总行类似于央行,属于纯粹的政策性银行,不应参与市场运行,其建设、运行、管理等经费应以财政性投入为保障。
学分银行分行是第二层次,它既有一定的政策性,又有商业性,故其经费保障应分为两部分:财政投入和自身运营获得的市场收。为了保障其持续发展,要允许其充分参与市场,扩大其运营收入。
学分银行支行是第三层次,它是纯粹的商业银行,要建立市场利益机制,允许其通过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学分兑取、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商业性服务获取相应的收益,作为其发展经费的主要来源。此外,仍然要对其进行财政方面的支持和管理,一方面扶持其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对其发展道路进行规范。
学分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篇7
1 班级与班级文化的内涵
狄尹·哈克在《Birth of the Chaordic Age》中指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一种混序组织,混即混沌(CHAOS),序即秩序(ORDER),混序含混沌而有秩序之意。[1]这一组织是一个各种因素从无真正静止在某一个状态中,但也没有动荡至解体的边缘,[2]一个能自发地调整和存活的复杂系统。它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能动适应外部环境的有机体。班级作为一个组织,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和能力,学分制下的班级所具有的弹性,也就是这种混序状态的一种表现。对一个混序的动态弹性班级,除了刚性的制度管理外,文化管理是一种效果更持久、影响更深远的自我管理手段。
班级文化是一种以价值、心理等为特征,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产生匹配作用的柔性战略管理手段。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饮食文化等一样,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特有的,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成员在辅导员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不断学习科学文化,丰富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具有强大的管理能力,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教育力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2 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和班级行为文化的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班级管理模式等,它属于班级文化中软件的固化,是一个班级的表层文化;班级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班级的内部环境、班级文化设施、班级宣传设施等,它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一个班级各种可见的、有形的、自然的文化特征;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思维方式等,它属于班级文化的意识形态,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班级行为文化是通过班级全体师生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表现出来的行为目的、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它属于班级文化的物质形态,是一个班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
学分制下的班级,具有弹性动态、流动性强的特点。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以相对固定的寝室为基地,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以亲情管理为灵魂,让学生把班级概念建在心里,增加学生班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开朗、全面和谐的发展。
首先,树立先进的价值观,整合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运用先进的文化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虽然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改革大潮的冲击和经济建设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这些不良意识,阻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影响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遗产,需要当代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马列主义经过我国的实践和总结,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当代重要的精神财富。用这些先进的文化,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培养他们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注重他们的行为养成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
第二,搞好寝室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建设的牢固阵地。寝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习的重要据点,在班级弹性动态的情况下,寝室文化建设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寝室文化可以通过布置优美整洁的居住环境、融洽和谐的室友氛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例如安排学生会组织同学参加寝室设计大赛,让学生按照要求布置自己寝室,体现自己对大学生活的理解和愿望,营造出和谐、积极、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展示着不同的个性追求。在进行环境硬件进行布置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寝室软环境的建设。发扬寝室同学的民主精神,制定各寝室各自的管理制度,督促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对学生卧谈会的引导,培养健康身上的精神;讨论电脑的作用与影响,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计算机的意识;开展寝室间交流与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增进各寝室间的交流与情感。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班级活动指在辅导员的组织领导下,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它是建设班级文化的有效手段。因为班级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有利于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班集体的形成。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树立良好班风,搞好班级文化建设。
第四,落实制度建设,注重情感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完整的制度是建设优秀班级文化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证。制度在制定时应遵循民主的原则,其中要体现全班共同意愿,以便于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要关注学生情感需要,特别是学生思乡恋家情感,交际愿望,归属情结,通过共同过传统节日、生日,生病时的关心与照顾,困难时的帮助,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安全感、归属感,认同班集体,融入班集体,培养同学共同努力奋斗的“战友”情谊。通过情感关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及人格。
3 结束语
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是润物的春雨,让学生自觉主动接受,受益终身;可以达到刚性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学分制下班级动态的特点,促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积极、和谐的发展。
摘要: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的新的统合教学管理制度。学会制下的班级,学生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比较明显,这给学生管理带来新的困难。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管理手段,具有强大的管理能力。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该文从人生观与世界观、寝室文化建设、班级活动和情感教育几方面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了论述,为解决这一困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学分制,价值观,情感教育,班级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拉尔夫·D·斯泰西.组织中的复杂性与创造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陈列尊,刘典文.混序组织与高校学生的班级管理[J].世纪桥,2007(4).
学分建设 篇8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成熟的专业, 据统计, 全国1000所大学中就有900所学校设有会计专业。作为以终身教育为己任的电大教育, 同样开设会计专业, 并且是电大教育中开设课程最早、在校生人数最多、毕业人数最多、最受学生欢迎的专业之一。电大会计专业设有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 其课程设置分为中央电大统设课和地方电大省开课程。学生注册入学, 学制为2.5年, 为非全日制远程、成人教育模式。
通过在电大近5年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 笔者认为电大会计专业的学生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第一, 学生多样性。电大学生多数为在职人员, 其从事工作种类、教育背景、年龄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第二, 需求多样化。在一份调查问卷中, 我们发现电大学生选择会计专业的初衷各不相同, 其需求也同样多样化, 归纳为以下两点:一种是对专业无所谓, 就是为了获得文凭, 另一种是工作、实践、职称的需要, 需要提升学历、拓展知识。学生多样性和需求多样化, 与电大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产生如下矛盾:第一, 学历不对等。在电大获取的学历, 其社会认知程度往往不高。这一方面与我国教育体制有关, 另一方面, 与电大注册入学, 学生素质普遍下降也有关系。严重的是很多人认为电大是交学费就可以拿到学历的地方, 电大的学历在社会上的认知度更呈下降趋势, 与其他高等学校的学历不对等。第二, 由于电大的学生大都是在职人员, 有相关的工作经验, 普遍接受过相关机构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 这些内容与目前电大开设课程内容的重复率在90%,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第三, 电大学历的得不到与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公平的认可, 其学分也无法与职业证书和企业培训内容相衔接和沟通。
2“学分银行”背景下会计专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1“学分银行”的特点和优势
“学分银行”是模拟或借鉴银行的某些功能特点, 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通过学分进行认证、累计、转换的一个表述。它是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动下, 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间以学分认定、累计和转换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它将学习成果转化转换为可以兑换的、通用的学分, 突破学习时段、专业、学习形式的限制, 构建不同学习成果转化的立交桥。因此“学分银行”有以下特点:一是开放性。开放性是“学分银行”的突出特点。二是灵活性。“学分银行”下, 课程体系灵活、有弹性, 允许单科独进, 可以“零存整取”、“通兑”等。三是全民性。“学分银行”可以优化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公平。四是终身性。“学分银行”富有弹性学习制度, 使得“非连续学习、往返式学习、终身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成为可能, 能够引导和激励每个公民进行终身学习。
2.2“学分银行”背景下会计专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2.1“学分银行”背景下会计专业建设的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为学习需求提供多次选择机会, 满足个人在终身发展中对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学分银行”成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学分累计与转换、学习成果互认的载体。“学分银行”的开放性、灵活性、全民性和终身性能够实现学分和学历认知程度对等, 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复率, 减少学习成本, 减轻学习负担, 可以实现学习成果横向和纵向衔接和互认, 解决目前电大会计专业学生需求与实践教学中的突出矛盾。“学分银行”促使会计专业教育观念、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生转变, 为会计专业重构带来新的契机。
2.2.2“学分银行”下会计专业建设的挑战 (1) 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 电大各层次会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已经建立了各自完整的体系, 每门课程基本形成统一固定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手段、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 而在“学分银行”背景下, 各层次的教育开始建立立交桥, 讲究自由灵活、纵横发展、多向延伸, 因此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完善还需重新探讨。
(2) 课程资源亟需开发与共享
“学分银行”背景下, 必须为学员提供标准的、优质的课程资源和服务, 否则根本无法实现学分的“通兑”。目前, 电大会计专业有78门课程, 其中本科有45门课程, 专科由33门课程, 每门课程均有相关的教材、辅导书、网上资源 (包括作业、IP课件, 多媒体资源, 网络课程等) 。在数量上是足够的, 而在质量上无法与其他普通高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学分无法通兑、课程资源无法共享就根本无法实施“学分银行”, 因此, 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 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学分银行背景下会计专业建设首要任务。
(3) 管理服务有待提升
“学分银行”的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包括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服务。学生学习账户的开设、学分积累、学分转化与兑换, 就像到银行办理业务一样,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引导和服务。因此做好“学分银行”各个环节的支持服务成为实施“学分银行”的关键环节。
3“学分银行”在会计专业建设中运用思路与对策
3.1 建立、健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机制
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学分的认证、评估和转换是实施“学分银行”的前提条件。我们认为, 可以将“学分银行”纳入专业建设中的一个内容, 首先在不同课程、证书之间探索学分转换的经验, 逐步加强与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的融通, 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可行的学分转换机制。
3.2 开发优质的会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学分银行”背景下, 会计专业建设应整合优质的会计教育资源, 融通学历教育资源、非学历教育资源, 构建共享平台。共享平台至少有教育界、职业界、会计行业协会、会计行业行政监管部门的共同参与, 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机构;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学分银行”背景下会计专业建设中应建立共享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框架, 该框架下统一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 优质的共享平台还应统一课程说明, 使每个学习者可以在平台上清晰的了解学习成果、学习成本、课程水平分类等内容;开发标准化、统一的微资源和微课堂, 便于不同学习过程的交流和沟通。
3.3 建立全方位的学业支持服务体系
“学分银行”在专业建设中实施, 更离不开一套完善的学业支持服务体系。一个全方位的学业支持服务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合理的专业引导, 结合学习者的实践和兴趣引导学习者自主选课和制定学习计划;积极的课程导学, 在课程教学进度基础上, 结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安排学习进度和提高学习效率;贯穿始终的主动助学活动, 助学活动包括学业支持和非学业助学活动, 融学习、情感、生活为一体, 让学生随时随地享受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学业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叶必锋.远程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1]叶必锋.远程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
学分建设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校师生员工共510人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学生470人、教师40人。
1.2 方法
在查阅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 共20项调查内容。调查表在教师指导下统一发放, 师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共发放问卷510份, 收回有效问卷505份, 有效回收率为99.0%。
1.3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项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 使学校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中等卫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是健康、积极向上的。80.5%的学生认为学校校风及学生学习风气良好;70.0%的教师认为当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是由于学生自我认识过高及教师对学生期望值过高造成的。学分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促进了学校良好教风与学风的形成。同时学分制鼓励学生早成才、成好才, 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思想品德课的学习, 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实践技能的培养, 不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使得学分制条件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2 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以艺术形式为特征的校园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使校园文化功能得到延伸
调查发现, 89.3%的师生认为, 实施学分制后, 学校开展的全校性大型活动满足了广大师生娱乐及身心健康的要求;96.5%的学生认为, 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促进了学生身体健康;89.3%的师生认为, 学校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很有必要, 能积极参加的学生占68.2%;80.4%的师生认为, 学校多次举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良好素质的技能操作比赛。这些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了校园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学分制的实施, 使不同专业、年级间学生的交往更为频繁, 形成跨专业、跨年级的文化渗透和复合型教育趋势, 这意味着学分制条件下校园文化功能将向更高层次发展。校园文化不仅影响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而且使学生逐渐学会选择人生、选择职业、驾驭自己。因此, 学分制条件下, 校园文化由于其功能的延伸, 成为学生逐渐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换的大舞台[2]。
2.3 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学校各项硬、软件设施的建设
调查发现, 实施学分制后, 学校已具备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和各项规章制度, 即软件设施。80.1%的学生认为学校已具备较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备 (如投影仪、电视、多媒体等) ;82.7%的学生认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很有必要, 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显示, 90.4%的师生认为实施学分制后, 学校已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2.4 学分制的实施使校园文化需要承担促进学生身心良好发展的重任
学分制的实施, 使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主题。中等卫校学生面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设计与发展等问题, 但由于其涉世不深、阅历浅、自主能力较弱, 在竞争中可能会因各方面的压力而产生困扰和焦虑。因此, 学分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需要承担起及时疏导心理、调整学生情绪、促进其身心良好发展的重任。
3 学分制条件下加强中等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与时俱进, 统一思想, 全面认识实施学分制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先进性
校园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具有学校特点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学校精神、校风、校貌、硬件设施、理想追求及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 是广义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时代脉搏,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坚持科学发展观,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弘扬主旋律, 突出时代精神, 预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娱乐性和思想性的结合, 使师生在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 展示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因此, 学校上下应端正思想、统一认识, 准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深刻领会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2 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是中等卫校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的必要条件。优良环境对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学校要加大校园环境建设投入力度, 搞好校舍建设和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完善各种教育教学设施, 提高设施利用率, 以利于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行为规范,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明确行为规范标准, 使全校师生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 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3 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
校园文化源于社会又高于社会, 具有较高的格调和品位, 并引导社会文化。大力提倡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是学分制条件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应着重培养学生对高雅校园文化的兴趣, 并借助影视、书刊、歌曲、音乐等, 营造积极向上的、高层次文明校园生活氛围。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 使学生接受更多此类文化和艺术, 并从单纯的兴趣满足和感官愉悦中超脱出来, 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3]。
3.4 加强中等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学分制实施后,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加快, 竞争程度增强, 对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使学习能力较低、独立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感到压力大、负担重, 并产生焦虑情绪。因此, 中等卫校在学分制条件下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及时帮助学生消除顾虑、减轻负担, 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适应学分制管理体制的要求, 使学生早日成才。
3.5 加强师生员工道德修养与教风、学风、考风建设
从基本规范抓起, 使师生员工养成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习惯, 提高其道德修养水平, 倡导文明行为。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心理机制是模仿, 而榜样是模仿的关键。因此, 可请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 宣传优秀校友的突出贡献及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发挥榜样的感召作用。各级领导深入课堂听课, 在了解教师教学情况的同时, 起到检查和鼓励的作用。为加强考风建设, 学校应成立考试领导小组, 严肃查处作弊行为, 追究考试管理不严格教师责任。进一步加强学生技能比赛, 形成良好的学风。要求学生参加学校学术讲座, 以开阔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肩负着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双重任务。了解中等卫校实施学分制后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新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 学分制的实施大力促进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并提出学分制条件下加强中等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等卫校,学分制,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田贞尚.中等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 :19~20.
[2]杨盛奎, 吕淑云, 任艳秋.校园文化建设与我校学分制改革相适应问题的研究[J].教书育人, 2005, 9:18~19.
学分建设 篇10
一、充分提高学分制条件下班级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在实行学分制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往往更多地考虑到学分制在培养完善学生个性, 突出学生专长方面的作用, 而对班级建设的重要性, 学生集体意识培养方面考虑得较少。
一个先进、优秀的班级, 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 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班级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和单位,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学生辅导员、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都将利用班级开展工作, 而且学生日常生活、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的住宿都是以班级为单位,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性塑造、品德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锻炼和提高都离不开班级生活。因此必须提高对学分制下班级建设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
二、确立班级建设的目标
一个优良班级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有共同明确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规划, 是班集体教育每个成员的灵魂, 是激励班级每个成员奋斗的主要动力。如果确定的目标正确、符合班级的实际、能满足班级成员的心愿, 就能使班级成员处于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在确立班级建设目标时, 要注意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也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在目标确立后, 班级干部和全体班级成员, 才能围绕班级建设目标, 齐心协力, 分阶段、分层次、由低到高逐步实现远景目标和最高目标, 由此推动班级乃至每个成员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班级建设的最高目标是把每个成员都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人才。
三、理清班级建设的主要内容
围绕班级建设目标, 班级必须进行组织建设, 开展一系列有益活动, 调动班级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共同努力地把班级建设好。
(一) 建设好班级干部队伍
一是要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学生整体情况、班级建设目标、班级工作内容, 确定班级学生组织的设置和班级干部的设置。根据实际情况, 在低年级可以设置班委会、团支部委员会和年级学生党支部, 在高年级班级设置班级党支部。二是要认真选拔、精心培养、放手使用班级干部, 要把品行好、学习优、能力强、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班干部。特别是班长、团支部书记的选拔, 他们是班级和团支部的主要负责人, 要优中优选。同时对班级干部也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 使他们在班级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要对班级干部严格要求、放手使用、精心培养,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能力, 增长才干。
(二) 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班级规章制度建设是班级建设的基本保证。大学班级规章制度内容很多, 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类:班级干部工作职责、班级会议制度、行为规范制度、民主参与制度、考核和奖惩制度。
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主要包括班级干部的工作分工、工作内容、工作的评价和奖惩;班级会议制度主要包括班会例会制度、干部例会制度等;班级行为规范制度主要指班级干部之间的协调、班级干部成员应有的基本行为要求;班级民主参与制度是实行班级民主管理、培养班级成员民主意识和主人意识所必须的, 主要包括民主决策和干部民主选举制度等;考核和奖惩制度主要包括述职、考评、奖励制度。
(三) 以学分建设为龙头开展班级工作
一个班级可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 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 但是这个“小社会”的主人都是学生,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因而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风建设, 必须以学风建设为龙头。班级在学风建设中,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舆论环境, 以努力学习为荣, 以刻苦专研为荣, 以勇于探索和创新为荣;其次要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方面以比学赶超为荣, 以自觉遵守学习纪律为荣, 以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为荣;再次要开展以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试验、竞赛等活动, 提高班级成员的学习热情。
(四) 创建优良班风
要应对学分制的挑战, 树立优良的班风。首先要努力使学生在政治上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在思想上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巨大的凝聚力、学习上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浓郁的氛围;其次, 要注意营造融洽、活泼、积极向上的班级民主氛围, 从而激发班集体的整体合力、集体荣誉感。再次, 要建立以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为基本准则的和谐人际关系, 及时、准确地发现、解决班级成员之间在认识上的分歧、心里上的隔阂、思想上的矛盾、行为上的冲突、心理上的困惑, 最终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心理健康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调动班级成员的内在积极性;最后要注意建设整洁舒适的班级文化环境, 当然教室的不固定性使班集体的环境建设缺少依托, 但可通过寝室文化建设、参与学校环境建设和高雅、文明、活泼的班级软件环境建设, 使环境的感染力与班风的凝聚力相得益彰,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增添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乐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五)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级建设目标要靠班级每个成员参与共同的活动才能实现。学分制下虽然学生自主性增强了, 个性化突出了, 本班级成员之间的接触少了, 但可以通过在本班范围内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集体扎根的土壤是多姿多彩的班级生活, 可以举办节日联欢、文艺演出、体育比赛、趣味活动、知识竞赛等等, 注意增强班级活动的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 使班级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充满乐趣与温暖, 让同学们在参与活动及班级生活时感到愉悦, 受到教育, 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使学生在活动中特长得以发挥,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六) 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是学生生活的基本场所, 自然和谐的寝室文化建设可以使广大同学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心灵交流。以班级寝室为单位开展有益活动, 既增强了以寝室为家的集体主义感, 又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知识融合。在文明寝室的创建过程中既要以卫生整洁为基础, 又要表现寝室的文化布置氛围, 还要加强寝室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助、友爱。寝室不但要整洁美观, 而且还要具有文化特色, 弥漫书香之气, 又要体现专业特色、体现寝室成员之间的知识内涵。
四、班级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特别是实行学分制的情况, 我们在学生班级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 班级干部的设置、选拔和培养方面
我们根据情况在班级增设了科技委员、心理健康委员, 并且对班级所有学生干部的工作内容进行了细化, 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 这样保证了学生干部的工作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同时注意对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班级干部的选拔全部采取本人申请、公开演讲答辩、民主投票选举产生, 保证了学生干部的群众基础, 调动了广大同学的民主参与热情, 每年学院都要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 对学生干部提出要求和希望, 逐步提高了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工作能力。学院还积极选拔学生干部进入党校学习、考察, 尽早发展他们加入党组织,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 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和优良班风建设方面
学院根据学分制情况下班级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制定了一系列班级建设的有关规章制度, 保证了班级建设健康有序的开展。同时以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学分建设、寝室建设、集体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优良班风的创建活动, 促进了各班级建设活动的开展, 各班级结合班级实际, 制定了优良班级创建的具体内容, 并切实实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 学生学风建设方面
学院采取报告会、座谈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各班级围绕学风建设, 建立学风检查督查小组, 包括上课情况检查、晚自习检查等。各班级还针对少数学习困难的同学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带动“后进”同学的转化。学院采取评选年级“十佳寝室”、“十佳素质标兵”、“十佳学习标兵”、“学习进步奖”等激励机制, 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 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方面
学院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学生骨干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生骨干在学生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要求其他同学做到的, 学生骨干要首先做到;要求其他同学做好的, 学生骨干首先要做好。广大学生骨干在整治少数同学“沉迷网吧”、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寝室文化建设、学生早操、看护生病同学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 班级活动开展方面
各班级开展了许多同学喜欢的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集体活动, 如节日联欢、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参观学习、趣味活动等, 增强了班级的整体凝聚力,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六) 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方面
学院高度重视寝室文化建设, 班级积极开展寝室文化建设, 在保证寝室卫生整洁的前提下, 各班级开展了以营造寝室文化氛围为主要内容的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学院通过“十佳寝室”的创建、评比、表彰, 激励广大同学积极参加到寝室文化建设中。近年有多个寝室的全体成员毕业当年都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这是寝室文化建设取得成效的有力证明。
总之, 学分制一方面为班级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 另一方面又充分突出了班级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要仔细研究学分制条件下班级建设的新问题、新特点, 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角度出发, 大胆实践, 注意总结, 努力掌握其中的规律性, 大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白延宁.学分制下班级建设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王玉忠, 谢志芳.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和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5 (3) .
[3]蒋廷彪, 张志刚.学分制下的班级管理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 2005 (3) .
[4]李俊伟, 宫华萍.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4) .
学分建设 篇11
高校全面推行学分制,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突出了因材施教,承认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有利于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一方面使得高校学生的自由度增加,每个学生都有互不相同的课表,学生很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班级松散、年级淡化;另一方面由于选课制的实施,使得教室紧张、学生分散,学生宿舍就成了思想教育、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领导干部和管理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校园文化的管理和建设,优化育人环境,适应学分制的发展需要。
一、校园文化
在学分制改革中呈现的新特点
1.学分制的实施,使校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学分制的实施,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由选课基础上的,它允许学生主动、灵活地进行选课,使原先的一个教学班一张课表变为每个学生一张课表,学生以课程为纽带,形成形式多变的听课群,班级成员的流动性增强。这在客观上使大学生出现了“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大大弱化了班级的作用,要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教育和集体活动较为困难。同时学分制鼓励学生早成才、成好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重业务轻政治、重理论轻实践,不愿多做社会工作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弊端。凡此种种,使学分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更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2.学分制的实施,使校园文化的功能得到了延伸。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学年制条件下专业面过于狭窄的界限,实行校内跨专业、跨院系学习和某些校际之间进行选课和学分互认等等,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之间学生的交往活动更为频繁,形成跨专业、跨院系、跨校的文化渗透和复合型教育的趋势。这意味着学分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的功能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校园文化不仅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且更使学生通过选择课程、选择时间、选择教师,逐渐学会了选择人生、选择职业、驾驭自己。因此,学分制条件下,由于校园文化功能的延伸,所呈现出的色彩斑澜的校园文化是学生从高校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换的大舞台。
3.学分制的实施,校园文化需要承担学生良好身心素质发展的重任。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主题, 自主性加大。大学生自然要面临着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设计与发展、自我教育等问题,由于他們涉世不深、阅历浅、自主能力普遍较弱,在竞争中可能会因为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产生困扰和焦虑。因此,学分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需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调整情绪,找准位置,促进其身心素质良好发展的又一重任。
4.学分制的实施,校园文化应开辟更多的渠道满足学生的需要。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年限变为3-6年或3-8年,甚至不规定毕业年限。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成才需要或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前或延迟毕业。学生在时间的安排选择上有较多的自由,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学分制下弹性的学习环境,使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能会以各种方式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因此,校园文化应开辟多种渠道,为广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条件。
二、加强校园文化管理
是主动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
l.对校园文化实施经济管理。主要指在校园文化形成、传播过程中,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应予以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管理控制。凡是符合学校培养目标,有利于学分制实施的都应给予经费和物质支持。反之,则削减或取消经费支持,从而达到对校园文化形态和发展趋势的管理和控制。
2.对校园文化实施信息、舆论管理。所谓舆论是指信息沟通,在群体心理上产生的共鸣或意见。它能产生一种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对不同意见者形成压力,引导学生个体向着群体所期望的健康方向发展。因此,信息与舆论管理的实质,在于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通过对校园文化信息的选择、过滤和对传播过程加以正确引导,来达到信息管理的目的。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传播媒体的发展,严格意义上的信息管理、控制是无法做到的。而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传播某些有利于维系校园文化,抑制一些带有负效应的信息还是可以做到的。
3.对校园文化实施规范化管理。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必须制定一些成文的或非成文的管理规定,对某些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甚至有害的低品位的校园文化成分或不良行为进行干预、抵制,为保持丰富多彩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学分制改革进程中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突出校园精神的核心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肩负着育人的重要功能。而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校园文化对育人的作用也日趋凸显。高校必须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在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管理队伍,分工负责,齐抓共管,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同时,还必须突出校园精神在学分制条件下所起的核心作用。充分利用校内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宣传栏、标语等舆论宣传阵地,精心设计组织各种专题活动,并积极发动广大师生参与,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精神的凝聚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校园文化应当源于社会又高于社会,具有较高的格调和品位,起到引导社会文化的作用。大力提倡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是学分制条件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教育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还必须着重培养广大学生对高雅的校园文化的兴趣,并借助影视、书刊、歌曲、音乐等艺术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文明校园生活氛围。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使广大学生接受更多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和艺术,并从单纯的兴趣满足和感官的愉悦中超脱而出,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3.加强校园文化的物质和文化环境建设。学校的环境文化、设施文化及物化与非物化的科学技术、大众传播媒介等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内容。它是一所学校校园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也是校园文化发达的外在标志,应当充分挖掘和运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塑造出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反映学校传统特色的景观,为优化育人环境服务。同时,高校也必须根据学分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新特点,在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加强图书馆、资料室、俱乐部、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等设施的软、硬件建设,力求 达到“寓教于物”的效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雅、美丽的校园物质环境。
4.以社团为依托,加强宿舍和学区文化建设,重视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根据学分制条件下校园文化活动的新特点,一要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并加强对社团的管理,为学生排优解难,多办实事,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社团的整体素质。二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到宿舍和学区中,开展宿舍和学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宿舍和学区成为培养精神文明,提高艺术修养以及学生之间和睦相处的场所。三要把学术活动、科技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在学分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注意增加学术活动、科技活动的比重,鼓励教师不断地吸收优秀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努力做好学生的学术活动、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接轨工作,使“服务于社会”成为广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工作方向,让学生在参加学术科技活动中,巩固知识、培养技能、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学分建设 篇12
学分制的实施, 一方面, 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的特征,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意识、自主能力, 有利于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反映了学分制下高等教育的开放性, 有利于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 原有的学年制下的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培养规格、教育的激励机制等方面, 在学分制下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学风的形成条件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使学风建设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1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学风新问题及原因
1.1学分制制度本身不完善首先, 对于学分制的相关制度制定不完善, 规定不严格, 宣传不到位, 致使大部分学生对学分制并不太了解, 没有充分认识, 学年制与学分制区分不明显, 特点不突出, 学院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完全按照学分制要求转变。在教学的方法、内容、要求上, 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设定都还有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步骤的“标准化”教育的痕迹。致使学生与教师都还没有适应学分制的转变, 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手段、内容甚至教学态度达不到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要求。教与学相互脱节, 积极正面的引导不够, 也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次, 学分制下的引导教育机制、配套设施不完善。学分制最大的特点是弹性学制, 自主选课、目标管理、个性化发展。采用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 学分制教学计划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学期修课门数等。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学籍的管理与实际的操作存在难度, 师资的配置与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课程的安排与开设专业性明显, 课程的选择性差, 同学们普遍感觉到选课空间不大, 备选课程太少, 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是自主选课, 但是受限还是很大, 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之配备的导师制不完善, 在学生的选课方面引导作用不明显,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够。学分制下, 学生动向纵横交错, 班级概念模糊, 学生与导师、导员集中见面的机会少缺乏交流, 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力度不够, 各种教学信息不能够广泛传递给同学, 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组织松散, 影响学风建设。
1.2学生自身存在诸多问题第一, 习惯传统教育模式, 对于学分制新观念没有转变。在课程选择上缺乏科学的规划, 面对选课只是感到茫然, 全凭感觉选择课程, 认为选课多多益善, 而不顾及学习质量, 在学习中习惯了“吃嚼烂了的填鸭式”教学, 难以适应接受大学“多而精的启发式”教学, 习惯于教师安排一切, 课外自主性差;局限专业, 思维不够开阔。第二, 学习作风不严谨。学分制的确是给了学生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对于学习主动的同学则是一件好事情, 使他们能够张扬个性, 发挥自己的潜能, 但是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 目的不明确,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意识较差, 缺乏进取精神的学生来说, 却使他们放任自流、自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上有畏艰难、缺乏拼搏、勤奋好学的精神及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在学习上往往只是浅尝辄止, 学不求深, 识不求广, 急功近利, 片面地追求学分, 只求过关万岁, 较少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 影响了知识面的拓宽。纪律性差, 上课睡觉、聊天、收发短信, 还有学生对考试作弊心存侥幸, 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第三, 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特点更具有时代印迹, 复杂且富于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视野开阔, 志向远大, 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媒体非常敏感, 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异常迅速。但学生的思想动态不稳, 容易受外界的因素干扰;心理素质不稳定, 心理脆弱, 抗压性较差。矛盾较为突出, 容易引发学风新问题。
1.3环境影响存在不良因素首先, 学校因素影响突出。学校制度的合理性、完善性为学校学风建设提供了管理的依据。奖惩措施、激励机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 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与社会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差距, 学生不愿学习。个别教师业务素质不高, 科研能力较差, 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 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办学环境较差, 投入不足, 比如图书馆资料少、空间不够大, 先进的教学设备缺失、实验室设施落后等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专业思想教育重视不够, 同样会引发各种问题。其次, 社会因素也不可忽视。当今的大学校园与外部世界密不可分。社会的动态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各种不良风气和思想, 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冲击。学生热衷校外打工赚钱、发生早恋、沉溺游戏、无心向学。学习上存在侥幸心理, 不愿在学习上艰苦付出, 影响班风, 带坏校风, 对大学生学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最后,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显而易见。家庭教育和家庭条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进而影响学习心态和行为。随着大学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由原来的唯我独尊到学校的集体生活, 相互迁就、相互尊重意识不强。大学汇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 存在竞争压力, 优越感不存在, 心理出现落差, 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贫困学生经济压力大, 活动能力差、融入感不强, 容易形成了敏感自卑心理。所以一些学生不能适应变化和角色转变, 出现种种不适, 影响优良的班风、学风建设。
2学分制下加强高校学生学风建设新对策
通过实际情况的分析, 深化了对高校学风建设诸多问题的认识与思索, 针对这些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2.1行政管风是学风建设的保障制定完善、细致、全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学风质量监控制度, 学风奖励惩罚机制, 课程管理及学籍管理制度, 要规范教学活动与教学文件, 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 使之更加科学化。
加强学分制教育宣传, 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 得到广大师生理解, 积极参与和配合, 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 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体制相契合, 充分体现学分制的特点, 根据实际培养目标制定课程, 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和专业要求, 保证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学期修课门数等。
积极宣传落实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引导、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加强考风考纪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严格考试纪律, 更要严明学习纪律和课堂秩序坚持教考分离和集体、轮流阅评卷记分制度;严格计分标准, 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严格学生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体系, 保证学生宽进严出, 提高学生的素质。
完善教师的激励奖惩制度, 考核评优制度,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应通过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师德建设, 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 让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提高教风。完善导师制度, 加强学生的引导教育。
加强二级学院的自主领导权。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根据本专业、学院的特色合理的安排教学, 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课程、师资、校舍等教学资源是学分制发展的瓶颈, 也是学分制下形成良好学分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加大学院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净化校园环境, 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 购进新软件,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2教师教风是学风建设的主导首先,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科研水平, 教学能力, 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方式, 辅助先进教学手段。教师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 能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所建树, 才能开出高品质的课程。其次, 改进教育教学, 转变教学的角色。以专业学习为载体, 将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注重知识的运用与创新, 讲重点难点, 自学与讲授相结合, 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加大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教育,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选择职业方向, 树立起自我成长和成才意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适应性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杜绝旷课、迟到、上课开小差等不良现象, 形成一种自觉学习, 自我管理, 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让学生感受社会经济对各专业人才、知识的需求, 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促进学风建设、增长学生才干的重要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 积极为他们排忧解惑, 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使其健康成长;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题的各种活动, 使学风建设成为学院每个人的一种牢固观念、行为目标、自觉行动。加强导师引导作用。导师需要在熟悉专业教学计划和学分制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选课指导和学习指导, 避免学生盲目选课, 指导如何优化组合选课资源, 建立起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 需要做出科学的选择。形成良好的教风, 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进程,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功就业。
2.3学生学风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风通常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意识、精神面貌和思想品格的外在表现, 因此学风建设还应该从学生自身来加强学风建设。
首先,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帮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我, 准确定位, 找准目标, 激发学习兴趣, 适应不断调整和更新的专业培养方案, 并在一定限度内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进行积极地自我调整。其次, 加强学生的班风建设。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树立良好学风。要严格遵守查课制、严格考勤制、寝室检查制、请销假制、班干考核制、党员选拔制, 让班级管理条理化, 做到有章可循。增强班级凝聚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党员、班干模范带头作用, 为班级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可以发挥寝室文化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良好局面。最后, 培养学生多参加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联系紧密, 建设高品位、全方位、健康、高雅、怡人、多彩的校园文化,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学风养成教育中凝聚、辐射、熏陶和引导的功能和作用。组织开展“第二课堂”, 参加多样的社团活动, 丰富生活;参加学校利用展板、宣传窗口、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途径宣传组织的先进表彰大会、成功人士或优秀学生的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学术讲座, 学习先进经验, 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树立标尺。通过学然后知不足,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激励引导, 净化学校学习风气。
大学生学风建设, 与我们的高校制度、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密不可分, 这几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只有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不断的探索、改革, 高校的学风才能不断提高, 人才培养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摘要:随着教育部不断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 各大高校在教育改革中普遍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 一方面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另一方面, 对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新挑战, 也对高校学生学风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使学风建设面临更多新问题。已引起了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对加强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学分制,学风现状,学风建设,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郑玮华, 吴梦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深层次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0 (2) :20.
[2]胡友君, 余春燕.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 2011 (1) .
[3]郝海洪.论学分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积极意义[J].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