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分

2024-09-30

行为学分(共7篇)

行为学分 篇1

高校既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给党输送新鲜血液的大熔炉。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在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多元化人才培养这一时代要求和新时期党员培养、发展的要求,从2007年起,制定和实施了以激励引导为特征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学生行为学分管理条例》,全面提升了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1 大学生行为学分管理的特质

大学生行为学分管理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第二课堂的学习行为、实践行为、文明行为、创新行为、公益行为、交往行为和守纪行为等进行量化和综合评定,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活动。它是在实践中探寻的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学校具体情况相适应,与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努力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大学生行为学分管理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更加注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相比,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个性更为明显、爱好更为广泛,但同时也存在学习自律性差、注意力和兴趣不稳固等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到这一具体情况,以追求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多元成才为主。因此,我们的大学生行为量化体系及相关制度、条例都能够被广大同学接受并执行,并且乐于分享激励引导带来的快乐。

二是从“知”与“行”的统一出发,更加注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性。长期以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知”和“行”一直是一对矛盾,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一直被争论。我们在构建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时候,坚持注入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因子:通过学生的“知”来指导其“行”,以“行”来加深其“知”,并最终达到知行合一、良性循环。

三是从激励引导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有着双重作用,既有利于高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行为表现,从而调整个人生涯规划。其艺术性体现在评价体系避免了传统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激励、肯定为主,实施动态管理,从而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四是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出发,更加注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该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涵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覆盖了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这样,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死角,评价体系凭借自己直接面向学生、“接地气”的优势,可以不断地完善、充实起来。

2 大学生行为学分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调研,科学合理制定量化评价体系。五年来,我们召开教师座谈会、管理干部座谈会、学生干部座谈会、学生党员座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十多次,具体讨论了学生行为学分管理的可行性、操作规范、行为学分分值的科学合理性等,并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断调整、优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称心;让教育管理者省心;让用人单位放心。

二是注重宣传,让学生充分了解其基本内容并理解制定本管理办法的出发点。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还是一个新事物,要让大家认识、接受它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大家对于否定性考评体系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感,更要克服大家可能存在的不重视、不认可情绪。我们在推行这一评价体系时候,宣传的对象主要有两块,一是大学生,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三是优化系统管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实施好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我们开发了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管理软件。这套软件充分体现了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与诉求,并且注意到了操作的人性化,随着评价体系的不断调整,这套软件系统也随之得到优化。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我们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作用,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行为学分,最重要的是科学的评分、记分和公开、公正、透明的学分管理。我们先将院学生行为学分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学生行为学分信息及时输入大学生行为学分管理系统,特别是在行为学分“成绩”录入的时候,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大学生行为学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学生家长及其他人员对在校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的行为学分动态查询、管理和使用,以此更准确地了解和评价学生素质拓展和发展动态。

四是强化制度导向,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如何使得大学生行为评价体系不流于形式,而是能形成长效机制,我们做了很多对应的配套工作。我们专门下发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行为学分效能的通知》等配套制度和文件。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大学生的人民奖学金评比、优秀共青团员评比、优秀毕业生的评比、主要学生干部的任用、勤工俭学资格的认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组织发展等方面,都具体对应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中的特定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3 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的实施成效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学生行为学分管理条例》实施5年来,其行为量化评价系统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和要求,伴随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并在毕业前将相关记录制成表格归入学生档案。在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每位毕业生都会拿到两份成绩单:一份成绩单上记录着四年来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一份成绩单上记录着四年来的“行为成绩”;前一份成绩单上,一门功课的最高分不会超过100分,而后一份成绩单上,有的同学的分数则高达150分甚至更多。这份“另类”成绩单是文正学院的独创,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分数的高低也成为他们判断乃至决定是否录用这个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从我院实施5年的大学生行为学分效果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抓手问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巩固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态势和既有成果。以激励引导为特征的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问题。

在《行为学分管理条例》的执行过程中,我们为了进一步发挥大学生行为学分的长效激励作用,对行为学分在评奖、评优,学生干部管理、使用,帮困助学,学生党员发展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使得相关工作的进行更加公开、透明,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地“言之有物、抓之有效”。

二是较好地践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贴近”原则。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我们构建的大学生行为量化评价体系,总结了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不贴近”,并在此基础上,对“三贴近”的内容进行了分解和细化,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人员的齐抓共管下,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正如苏州大学文正学院院长殷爱荪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所言:“除了犯罪行为,学生因为年轻犯的错误,都可以原谅,作为高校,我们应促进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随意处罚,让‘耻辱’伴随学生的一生。”要倡导和培养学生“做主人”,就是让他们既享受“自由”,又承担“责任”。

三是部分地回答了教育事业发展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命题。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一直提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把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是否的唯一标准,在评奖、评优以及组织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参考和挂钩。我们的教育理念是要培养“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人”。通过包括学生行为学分管理条例在内的一系列全新的制度设计,学院让学生成为了“学校的主人”,他们自我经历、自我管理,在校内校外,在书内书外,放飞着青春的风采,也逐步建立起奉献社会的理念。这种尝试,也较好地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有效地落实到了日常的教育管理中。

四是较好地用制度建设保证了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学院党委新制定了《党支部工作考核细则》,并在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上坚持做到培养教育不放松,执行制度不变通,建设高素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丁姗在2012年6月25日《江苏教育报》上撰写文章《苏州大学严把党员“入口关”》指出,行为学分已成为我院量化考察学生能否推荐发展的重要指标,推荐为党员发展对象的学生其行为学分不得低于90分,此项举措不仅使校园内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更让党员的榜样作用明显增强,也使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

行为学分 篇2

“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是学分累积, 它是在传统学分制的基础上模拟或借鉴银行功能的特点, 并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专业和学习时段限制, 将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与“学分银行”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学分银行”制度将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从固定学习制调整为弹性学习制, 学生每修完一门课程就计入相应的学分, 或者参加某项技能培训、通过职业证书考核等也可以按照相关规定折合成一定的学分, 将学生已经修完的学分“寄存”在教务管理“银行”系统的个人档案中, 当累积的学分达到规定的标准后, 学生就可以申请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学分银行”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灵活、开放的个性化学习平台, 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走向市场, 又有利于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

1“学分银行”制度在现代化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为适应现代化高职教育对获取各类知识的直接性和快捷性, “学分银行”制度建立了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 它根据学生和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来促进教育机构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 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学分银行”制度不仅是应对大众化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同时也能满足高职教育多样化特点的客观要求, 是推进高职教育管理改革和加快建立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

对于个体学习者来说, “学分银行”制度尊重高职教育的个性化,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取消了传统的行政班级概念, 学习者可以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课程, 并通过教育机构提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类别, 结合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方案。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 学习者完全是学习的主人,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还可以使学习者在开放、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 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社会教育来说, “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管理模式, 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和授课教师, 这无疑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使教师自觉根据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者还可以跨校选课, 这将在高职院校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 促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使其保持良性发展。

2 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困难

“学分银行”制度在我国已有一些试点单位, 为了使“学分银行”制度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有必要对“学分银行”制度在我国实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我国的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还在不断的摸索和探讨中, 其发展状况也并不乐观, 很多高职院校推行的“学分银行”制度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的学年制, 或者仍然停留在一些诸如学分如何核算、开设课程如何选择等初始问题阶段, 或者处于坐观其发展的观望阶段, 没有从教学理念、体系上进行深度的革新, 没能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以使其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很多更加深入的环节中还需要进行大胆的实践。

显然, 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步伐的缓慢与滞后是受到诸多困难的影响与制约。

首先, “学分银行”制度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积累下形成的教育智慧结晶, 无论教育体制发展变化多么迅速, 都不可能与历史完全断裂, 它将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而且还将制约社会的长期发展进程。因此, 新的教育制度的推行势必要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 “学分银行”制度也会受到传统观念、思维模式、教育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次, “学分银行”制度的推行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学习空间的同时也给广大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提供学生所需的课程、授课时间、授课方式等学习资源, 而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又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这既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动力, 也是部分教师对这项制度具有抵触情绪的原因, 从而阻碍了新的教学制度的推广。

第三, “学分银行”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学分银行”制度的核心是学分累积和学分通兑,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选修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统一的学分计量方式, 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是构建“学分银行”的基本问题。学分互认和学分通兑需要整个教育体系的合作与支持, 并且需要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因此, 在短期内制定一种被普遍公认的学分通兑和折算方法是很难做到的。

3 结束语

“学分银行”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主要原因是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具有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和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特征。“学分银行”管理模式在教育理念层面上具有“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认定功能, 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反映了教育的民主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具有激励学生、指导工作、弘扬民主和调整关系的作用;在教学实践层面上, “学分银行”管理模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在教学保障层面上, 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在推动社会发展层面上, 有利于高职教育大众化。

参考文献

[1]陈娟.欧洲学分转化与累积制度及其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07 (7) .

[2]覃兵, 胡蓉.韩国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12) .

[3]丁鹏.学分银行:构建继续教育立交桥的基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

[4]姚德明, 衡播.基于知识共享的职业院校“学分银行”管理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 2011 (3) .

[5]吴钧.“学分银行”实施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3-14) .

行为学分 篇3

一、何谓创新学分

目前, 我国高校已经普遍采用学分制这一柔性教学管理制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众多高校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现行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创新学分制。所谓创新学分, 是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 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 经学校创新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也就是说, 将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由原来的定性化上升为定量化, 由原来的弹性指标上升为硬性指标, 对学生创新成果的量化考核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物化肯定, 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1]。实施创新教育, 设立创新学分正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引入创新学分的必要性

(一) 创新学分能够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

在本科教育中,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般可通过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展开。课内一般是基本动手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但是创新活动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仅仅依靠集中式的课内培养显然是不够的, 还需要更多个性化的创新活动。因此, 课外创新活动就成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在各高校, 课外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依托科技创新基地的活动和各类科技竞赛的举办。但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 创新能力培养的对象是各学科门类的学生, 而且具体到各门类, 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和内涵并不一致。现有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竞赛主要面对的大都是理工科学生,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第二, 创新是有层次区分的, 从学生的创新能力来看, 做到原始创新即全新型创新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的学生停留在改进型创新或是模仿创新阶段, 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宣传以及激励措施不到位, 缺乏创新意识, 所以, 涵盖各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热情, 显然无法达到。第三, 相对于课内很强的教学计划性, 课外创新活动显得松散, 参与学生人数有限, 目标性弱, 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基于上述问题, 须引入一整套“创新学分”体系, 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规范,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 设立创新学分是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需要

在我国, 学分制是以课程结构为基础, 以学分来评定学生学业标准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是对课程设置固定、修业年限划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选课, 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长期以来, 各高校纷纷实行完全学分制, 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 一些高校压缩学分数以及学时数, 以达到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空间的目的, 但同时对压缩学分后学生会出现“无所事事”的状况也存在一定的担忧, 这种担忧是不无道理的, 但问题的关键是只要我们引导有方, 就能使学生对所学产生兴趣。本科生创新学分的设立是对学分制的创新, 是人们对学分制更深层次的再认识, 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求、贡献社会、发展自身的举措。创新学分不只是单纯的学业计分, 而是对学生各个方面素质所达到程度及水平的综合计分。创新学分制推崇“能力本位”, 而非“学历本位”, 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尽快设立本科生创新学分, 对促进学分制改革, 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创新学分的目标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 知识更新周期缩短, 新科学、新知识、新工艺层出不穷, 各个行业和领域交叉进一步加剧, 边缘科学发展迅速。因此, 必须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由注重灌输知识向着力教给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尤其是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方式转变, 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在对济南二机床集团公司各部门人员调查得知, 约80%的部门管理人员希望企业的员工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他们认为创新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素, 所以企业希望大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开阔思维、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宽基础, 厚素质, 创新精神”是具有独创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必备的条件, 这是当代社会对优秀人才提出的要求。而创新学分的设立正是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挖掘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潜力,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未知领域的渴求,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

(四) 创新学分更能反映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内在要求

传统的教育观念最主要的问题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培养模式上, 强调人才培养的统一性, 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忽视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在学习上很少有选择权和自主权;在师生关系上, 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 在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只能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客体, 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设立创新学分, 就是要改变这种教学中“教师本位观”和“知识本位观”的错误观点, 树立“学生本位观”, 让学生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努力提倡“能自主、有交叉、会研究、开放式”的学习方式, 即学生能自己调整专业、课程, 构建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 在相关领域中可以交叉学习。学生不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而且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能了解多种文化环境, 从而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合作能力。这是从深层次体现学分制的个性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先决条件。

三、高校实施创新学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 创新能力存在问题

有些大学生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事, 可望而不可及;有些大学生只关注个人的实际利益, 比如出国、深造、就业等, 社会责任感较低;也有些大学生想创新但由于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抱怀疑的态度, 往往一遇到挫折就会放弃。这些大学生的表现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是高校长期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强调共同发展, 忽视个性发展, 重知识轻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 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主, 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实践, 长此以往, 挫伤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二是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引导, 缺少“智慧型”教师, 即具有教学实践智慧、在教学中敢于创新的教师。从社会来讲, 过去长时间以来社会缺乏创新环境以及对大学生创新的资金扶助, 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 创新学分项目设定以及评定标准不一

调查诸多高校以后发现, 每所高校对创新学分的多少有不同的要求, 如河北理工大学规定不低于6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华东师范大学规定必须修够4个创新学分, 超过6个学分将给予奖励同时优先保送研究生;辽宁工业大学规定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2个课外创新学分, 方准予毕业;浙江工商大学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应获得不少于1学分的创新学分;更有一些高校对拿到创新学分的多或少, 给予不同的奖励, 未对创新学分作硬性规定。西安理工大学也于2004年提出了必须获得2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 但是, 到底多少创新学分的规定能实现其科学性, 没有一个统一合理的规定。同时, 每个学校对创新学分给予的标准不一。如同是对发表科研论文给予创新学分, 就同是第一作者而言, 华中农业大学计2学分/篇, 云南师范大学第一作者计3学分/篇, 山东工商学院只是表明核心期刊8学分, 一般期刊6学分, 没有作更深入的说明[2]。每个学校只是针对自己学校的情况, 采用自己的记分标准。这使学生难以跨系或者跨学校进行选课, 并且这种标准不一的记分方法使得跨校的合作难以实现, 不利于教育资源共享、多校合作。

(三) 缺少相应的监控体系作保障而流于形式

大部分高校推出的“创新学分”, 其实质是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和对创新成果的物化肯定。创新能力的高低和创新成果的优劣, 更多地应该注重过程, 而并非只看结果。而现实实践中, 多数高校往往只注重对创新成果的考核和对实践数量或形式的书面考查。不乏许多高校的学生随意听两个讲座开个证明就能拿到创新学分。这些都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建立创新学分的初衷, 也失去了建立“创新学分”的意义。同时, 创新学分的评比以竞赛获奖名次, 论文发表档次及篇数, 课题研究成果轻重及多少, 资格证书的取得等, 这些“硬性指标”也的确在一定程度、范围上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水准。但长期发展学术研究将日趋功利化, 效益短期化。即为了拿到学分而去创新, 大学生若怀着这样的目的来做课题, 搞研究, 这必定与高等教育人文化的陶染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南辕北辙。因此, 建立起实施“创新学分”的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各种监控机制, 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保证创新学分的质量, 是目前实施“创新学分”的高校应重点解决好的问题。

四、对创新学分建设的探索

(一) 分层次设计创新项目

从学生的创新能力看, 是有层次区分的, 所以创新学分的项目设置要照顾到普遍学生的创新水平, 但是也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高水平的创新活动, 可以使高水平的学生获得更多好处和实惠。如西安理工大学在设置创新学分项目方面, 获得国家专利的主要完成人可一次性获得8个创新学分奖励, 很多学生也可通过拿到驾照获得2个最低要求的创新学分, 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流动性分层式教学管理模式, 涵盖各个层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能够依据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实际状况制定个人的发展目标, 使不同情况的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 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

(二) 建立创新学分的科学评价体系

在教育中应注重创造教育的内容, 切忌形式主义, 注重创新成果的质量。学分的给予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由于学生创造性表现的评价不同于学科课程的学习评价, 其复杂性更大, 因此, 评价此类学分应有专门的组织、人员和评价指标体系, 以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3]。没有质量, 创新成果是华而不实的。所以, 对创新学分实施的绩效如何也须作出科学的判断, 以利于高校学分系统的有效运行, 因此应建立创新学分的绩效指标体系。同时, 必须建立完善各种监控机制, 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保证创新学分的质量和实际内涵。监控体系应该包括一支由领导、同行专家和学生组成的创新学分质量评价队伍、一个负责组织并进行创新学分质量评价的机构、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学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个完整周到的咨询指导服务体系等。

(三) 采用导师制, 为学生的创新实践保驾护航

导师制是实行创新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实施创新学分是由自发的粗放管理模式转变为科学化的规范管理模式, 学生的自由度大了, 打破了以往的专业、班级界线, 原来的班级概念已不存在, 原来班主任的作用也难以发挥。加之, 学生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往往缺乏独立自主意识, 适应性差, 在选择获取创新学分的途径时, 往往片面追求学分, 而忽略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以及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学校应建立导师制, 导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能力, 以及内心需求,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为学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 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方式获得创新学分[4]。此外, 还应指导学生立项, 编写指导方案, 制订指导计划和工作程序, 认真、负责地解答项目组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经常检查项目组的项目进度, 把握项目研究方向, 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阶段检查、结题答辩。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探索与创造的空间, 使学生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检验其应用价值。

(四) 搭建平台, 拓宽创新学分获得渠道, 加强阵地建设

首先, 要广泛开展多层次竞赛。倡导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 学校也应为创新能力较弱的学生开展各类竞赛, 如校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 为每一位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 使其获得创新学分。其次,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社团和兴趣小组, 开展各种科研类校园文化活动。为使各社团和兴趣小组更好地开展科研学术活动, 不但要制定相关制度, 而且还要为各社团和兴趣小组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科研、科技类学生团体, 开展技能培训、实践锻炼、设计竞赛等科研活动。最后, 要努力配套建设相应的创新实验基地或实验室,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与实验室资源, 并实行公共与专业实验室开放制度。加大企业与大学生科研的合作力度, 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 让学生参与教师与企业所合作的项目研究, 拓宽资助渠道, 也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华正伟.创新学分: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J].理论界, 2005, (10) .

[2]刘洁.解析高校创新学分:现状、功能、问题及设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

[3]周险峰.关于高校设立创新学分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3, (1) .

行为学分 篇4

按规定, 普通高中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 三年中需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和至少28个选修学分, 总学分达到144个方可毕业。

按照管理办法, 四川高中学分认定工作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各学校要成立由校长任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学科教师为成员的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共分为四步:

首先, 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修习和考核、评价情况, 提出学分认定的初步意见, 报学分认定委员会。

其次, 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初步意见进行审核, 形成学分认定书面意见, 由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签章, 并公布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未能获得学分的, 学校要书面通知学生本人。

再其次, 学生如对本人的学分认定结果有异议, 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核申请。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应在接到学生复核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组织复核, 并将复核结果书面通知学生本人。

学分证书通知 篇5

1. 请寄来准确的以下个人信息, 不可缺项 (这是办证必备的要求) : (1) 姓名, (2) 身份证号, (3) 职称, (4) 专业, (5) 学历, (6) 通信地址, (7) 邮编, (8) 单位名称, (9) 联系电话。

2. 考试方式:凡本刊读者认真学习了今年1、3、5、7、9期刊登的相关内容, 并按照要求填写答题卡, 经判卷合格后, 即可获得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及相应证书。

3. 办证费用 (含工本费和邮寄费)

(1) 邮局订户:请邮汇证书款40元, 答题卡及个人信息用挂号信寄至本杂志社, 信内勿夹现金。

(2) 本刊通联站订户:请邮汇证书款35元, 答题卡及个人信息用挂号信寄至本杂志社, 也可由通联站汇总办理, 信内勿夹现金。

4. 截止日期:见杂志第11期上的通知 (以当地邮戳为准, 杂志社每月集中办理一次)

5. 证书发放: (1) 邮局订户, 本刊将证书直接挂号邮寄给本人; (2) 通联站个人单独办理的, 杂志社将证书直接挂号邮寄给本人;汇总办理的统一挂号邮寄至通联站, 由通联站转发。

6. 汇款及答题卡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南小街领行国际1-2-1 7 0 3, 邮编:1 0 0 0 6 1;收款人:《中国乡村医药》杂志社;汇款附言请注明:学分证书。

7. 联系人:张欣李颖;电话及传真:0 1 0-6 7 1 5 5 2 8 3

学分证书通知 篇6

1. 请寄来准确的以下个人信息, 不可缺项 (这是办证必备的要求) : (1) 姓名, (2) 身份证号, (3) 职称, (4) 专业, (5) 学历, (6) 通信地址, (7) 邮编, (8) 单位名称, (9) 联系电话。

2. 考试方式:凡本刊读者认真学习了今年1、3、5、7、9期刊登的相关内容, 并按照要求填写答题卡, 经判卷合格后, 即可获得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及相应证书。

3. 办证费用 (含工本费和邮寄费)

(1) 邮局订户:请邮汇证书款40元, 答题卡及个人信息用挂号信寄至本杂志社, 信内勿夹现金。

(2) 本刊通联站订户:请邮汇证书款35元, 答题卡及个人信息用挂号信寄至本杂志社, 也可由通联站汇总办理, 信内勿夹现金。

4. 截止日期:见杂志第11期上的通知 (以当地邮戳为准, 杂志社每月集中办理一次)

5. 证书发放: (1) 邮局订户, 本刊将证书直接挂号邮寄给本人; (2) 通联站个人单独办理的, 杂志社将证书直接挂号邮寄给本人;汇总办理的统一挂号邮寄至通联站, 由通联站转发。

6. 汇款及答题卡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南小街领行国际1-2-1703, 邮编:100061;收款人:《中国乡村医药》杂志社;汇款附言请注明:学分证书。

7. 联系人:张欣李颖;电话及传真:010-67155283

学分证书通知 篇7

“农村中医适宜技术讲座” (国家I类学分12分) , 学员学习经考试合格, 可申请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 有关事项如下:

1. 请挂号寄来准确的以下个人信息, 不可缺项 (这是办证必备的要求) : (1) 姓名, (2) 身份证号, (3) 职称, (4) 专业, (5) 学历, (6) 通信地址, (7) 邮编, (8) 单位名称, (9) 联系电话。

2. 考试方式:凡本刊读者认真学习了今年1、3、5、7、9期刊登的相关内容, 并按要求填写答题卡, 经判卷合格后, 即可获得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及相应证书。

3. 办证费用 (含工本费和邮寄费) 及证书发放

(1) 邮局订户:请邮汇证书款40元, 答题卡及个人信息一并用挂号信寄至杂志社, 信内勿夹现金。证书直接挂号邮寄给本人。

(2) 本刊通联站订户:请邮汇证书款35元, 答题卡及个人信息一并用挂号信寄至杂志社, 信内勿夹现金。证书直接挂号邮寄给本人。

4. 截止日期:2 0 1 3年1 2月1 0日 (以当地邮戳为准, 杂志社每月集中办理一次)

5. 汇款及答题卡邮寄地址:北京东城区广渠门南小街领行国际1-2-1 7 0 3, 邮编:1 0 0 0 6 1;收款人:《中国乡村医药》杂志社;汇款附言请注明:学分证书。

6. 联系人:李颖;电话及传真:0 1 0-6 7 1 5 5 2 8 3

上一篇:不锈钢纤维复合材料下一篇:在线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