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

2024-06-18

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通用5篇)

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 篇1

一、分析学分制课程实施的国际实践与国内现状

1. 国际实践

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选课制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学分制于1872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之后逐步推广完善。美国大学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选择学科、专业及课程,每修完一门课程,便可得到相应学分。学生当考取到毕业所规定的最低学分便可毕业。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提前或延后毕业。德国实行“双元制”,每一类职业学校都并非一种学制,同一专业学制有两年、三年、三年半的,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通常按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新西兰的职业学校学制也是长短不一,教学安排有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时间制。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存在类似情况,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一般没有年龄和时间限制[1]。

从国际职业教育学分制课程实施来看,其课程重视学生发展和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课程建构既注重职业技能训练,也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及职业综合素质养成。

2. 国内现状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部分高校试行学分制,之后逐步推行,但由于我国实际情况,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在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完全铺开,基本上是“学年学分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晚,但发展较快,21世纪开始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制订了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学科比较单一,师资、办学条件等资源比较缺乏,管理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等因素的制约,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并没有施行到位,个别职业院校有过尝试,但多是浅尝辄止。有的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按学分制要求设置课程,但作为学分制核心制度的选课制没有真正实施,或是由于形式,走个过场。

从我国国情及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来看,实行学分制有其必要性。它既有利于校内专业、系部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也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推动学生创新创业。

二、树立现代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

1. 知识本位

它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和普适性,突出间接经验在课程中的基础地位,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准确度和完整性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这种理念下,人们习惯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或有所侧重地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选入课程之中或加强其学分值。它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知识的实践应用,也容易导致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之间的割裂。

2. 能力本位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产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能力本位的课程越发受到青睐,致使在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针对岗位需求的专业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偏高,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文化基础课学分被大大压缩,有的课程甚至停开。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能力本位的课程将会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3. 人格本位

“人格本位”的课程建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完美人格”,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2]。它强调人的性情、气质和品行等方面的培养,其核心就是“完美”人格的塑造。在学分制课程建构中体现为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分比重。人格可以体现人的素质,但不能取代知识,也不能取代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它只是人持续终身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基于对以上课程建构理念的优缺点分析,作者提出了岗位素质本位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的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

岗位素质本位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不仅应具有把学生培养成能工巧匠的能力,更应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着眼于人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能满足职业岗位当前需求,又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岗位素质本位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的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突出行业企业对人才适应岗位的要求,突出“实践为重”,重视企业文化的引领与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同时也兼顾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发挥,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能满足学生短期就业的需要,也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建立学分制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

1. 导师制

学生导师制是一种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推行导师制,旨在加强导师对学生学业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专业与课程,合理安排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特长,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及适应社会及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对学校来讲,不仅得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导师队伍,还得有对导师的考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导”,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2. 选课制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学分制的目的就是通过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上课时间、修读方式、学习量等的权利,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志趣,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等方面的受限,学生自由选课权限还不能完全满足。随着学分制的深入推行,必须改革完善现有选课制度。一方面要从专业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或课程模块,让学生有课可选。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给学生提供便捷的选课和学习通道,如完善网上选课,推行SPOCC、微课等网络课程资源。

3. 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是保证学分制实施的关键。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现代考试制度,以人为本,以知识测试为基础,以能力和素质考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分制下的考试评价体系,一方面要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另一方面要注重考试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及成绩评定的科学化,要建立相应的重修、重考及免考制度。

4. 学籍管理制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从入学注册、辅修、休学、复学与退学、转专业与转学,到毕业资格审查和学生的毕业、结业等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学分制下,学生学习为弹性学制,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就业取向,有选择性地修习规定的必修课程和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当完成规定的最低学分之后就可以提前毕业,同样,校方也可以根据有关规定适度放缓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可选择正常或延期毕业。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修业年限,顺利毕业[3]。

学分制课程的顺利实施,除了要建立以上制度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淘汰制、学籍预警制、学分收费制等,对学生宽进严出,对教师实施末位淘汰,体现学分的价值。

四、构建合理的学分制课程模块

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深入推行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积极吸纳新兴课程,严格控制必修课程和着力增设选修课程,重点协调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课内与课外、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系统与局部等关系,是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与优化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4]。根据高职高专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制及专业特点,需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组合,构建模块化学分制课程体系。

1. 必修课

必修课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计算机、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服务专业需要,据专业不同应有区别)、专业课程(据各专业岗位标准要求所必须开设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占毕业总学分的70%~80%。

2. 限选课

高职高专类专业限选课主要是:根据专业需要所开设的专业拓展类课程,以及学生达到一定基础条件,根据需要在专业范围内或跨相近专业进行选修的课程,占毕业总学分的10%~20%。

3. 任选课

任选课是为了活跃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结合学分制需要所开设的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主要有语言文学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生物与医学类、工程与信息类课程等,占毕业总学分的5%~10%。

4. 第二课堂

学生根据自身及专业需要,在保证修完“第一课堂”规定的各类课程外,自主选择参加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学习,并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合格后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第二课堂”纳入任选课范畴,给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一定的学分。

学分制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及产业的需求,应经常更新课程内容、调整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建构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高洁如.高职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建议[J].职教论坛,2012,(3).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覃海霞.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张学梅,李松,杨玉萍,等.医学院校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再构[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3):29.

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 篇2

辉县市常村镇中心学校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新课程理念下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建构》。口语交际部分我想说两方面的内容:口语交际常出现的误区和怎样做好口语交际。

孔子说过“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美国的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0%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由此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因此,《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都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训练的核心的“交际”。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所以双方在应对中的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课标的口语交际阶段目标是: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口语交际训练的要义是实践。标准中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交际,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课标在小学阶段关于听人讲话、听故事、复述、讲述、转述等要求,初中阶段关于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课堂讨论、应对能力等要求,都是重在交际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

口语交际的实质是参与。课标上说:口语交际教学要让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就体现了这样的要求。

只有在以上这些前提之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技能要求,“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说话“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讨论发言“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才有意义。

口语交际,说起来很重要,可是因为考试的时候不需要,所以我们的一些老师在实际操作时就觉得没那么必要了。不考就不教,考一点点就训练一点点。所以,我们的口语交际训练不深入、不细致,缺乏系统性。我们的口语交际训练中存在着诸多误区:

第一、将口语交际能力等同于听说训练。

听说训练是方式单一,范围窄小,缺少具体的交际情境。听说训练就好比是讲评书,我讲你听,或你讲我听,而口语交际训练强调的是互动性和实际情景模拟,就相当于小品表演,使每个人都有活动的舞台,它让双方处于互动状态,要求学生在交往中具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和待人处

事能力,这有利于学生顺利走上社会,并发展提高。

第二、口语交际脱离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有的教师把口语交际人为割裂开来,脱离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为训练而训练。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各个环节中说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点我在后面要着重讲,这里不再多说。

口语交际的第三个误区就是,口语交际变成了少数优生表演的舞台。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害怕,害怕放手让学生做了会耽误时间,教学任务会完不成。所以就常常以点代面,让优等生来做示范。优等生脑子活、反应快,想象力丰富,老师一讲就透,说起来也有模有样。而那些学习差的同学,往往启而不发,老师动员了半天,他磨磨蹭蹭站起来,吭吭哧哧的说不完整一句话。这类“闷葫芦”“憋死牛”型的学生,老师最怵了。这样就导致了我们上课时,素质好的同学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各方面越来越好。而那些基础差的同学由于胆小嘴笨,好不容易有个机会他却把他浪费掉了,所以就越来越差。我们的口语交际课起不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训练效果。所以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动起来,勇敢说出来,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到班集体之中,切实增强每个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四、过多强调口语交际知识的传授。

在教学时,我们一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只给学生讲一些口语交际应注意的问题,然后举出一些例子加以说明。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却往往没有足够的应答经验,更不要说实际的口语交际能力了。

其实,新课标强调我们教学活动应该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呢?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体现双向互动,注重交流沟通

交际、交际,交流沟通,结合实际。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师生互动,老师和学生平等交流,是生生互动,学生和学生共同合作。所以我们在进行训练中要注意话题的选择和设计。有些交际话题,做起来比较容易。如“买东西”、“还东西”等,双方都有话可说。而有些话题的互动性则不够明显,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如道歉、祝贺、待客、商量、请教、安慰、解释等,这些话题很容易变成了一人表演的单口相声。还有一些话题,看上去并不是能双向互动,教学前,我们应当认真钻研、精心设计,让学生在交际时互动起来。如“谈理想”这个话题,可以改变形式,改为“答记者问”,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问。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实现理想?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你实现理想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准备如果克服这些困难?你实现理想的优势是什么?这样提出的问题,也就自然成了交际的话题,互问互答的过程就是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

第二、立足课堂教学,训练交际技能

口语交际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立足课本,把口语交际训练常态化、系统化,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常规训练是我们常村镇中心校的一大特色,它利用每节课的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进行口头作文等等。每节课的常

规训练由6-8人参与,以小组为单位讲评,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提高的机会。常规训练是一个系统训练的过程,我们从小学开始实行,从古诗背诵入手,逐步渐进到背名言警句、背名篇佳作、新闻播报、口头作文、三分钟演讲等等。常规训练如果仅仅是老师布置了任务后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己组织进行的话,那常规训练就会成为一种形式。因为每个班、每个组都有一些同学他们普通话不标准、说话内容不详尽、动作表情不到位、感情不充沛。这就需要由组长先把关,对自己的组员进行辅导,从而保证了常规训练的质量。每次常规训练,我们由课代表、组长任评委,从“内容是否具体、声音是否响亮、感情是否充沛、语速是否适当、动作是否到位”这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在常规训练栏内公示。常规训练从实施到评价,都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完善自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是从七年级教的这个班的,七年级时我班有一个从安徽转来的民工子弟,叫臧廷乐。在第一次常规训练的时候,他扭扭捏捏,十分紧张,加上普通话又不准确,方言特别严重,引起大家的哄笑,常规训练效果很不理想。在点评时我没有过多评价他的普通话,而是着重表扬了他的勇气。到了下面,我一个字一个字来纠正他的发音,并在感情、动作方面等对其辅导。第二天又专门给了他再次登台的机会。虽然他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我继续对他鼓励,表扬他进步大。从此之后呢,我让组长把他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并有意识的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这不,到了九年级,臧廷乐同学普通话流畅自然,仪态落落大方,这不能不说是常规训练的功劳。

阅读教学中口语训练的机会就更多了。我们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资源,适当的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的话题。

如在教《竹林深处》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最欣赏的语句”,按照“我欣赏的句子是________,因为它_______”的句式说话。在教《背影》时,我要求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让学生对爸爸妈妈说一段话。这样的训练,既拓展了课文、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可谓一举三得。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如《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设计场景,编写台词,设计形体语言。课本剧可以在讲读课文时预先准备,随堂进行;也可以充分准备,布置场景、道具、服饰等在课外表演。我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课前十分钟想让学生自排自演。学生没有表演过课本剧,大家想演又怕演不好。所以迟迟没有人报名。我告诉他们:“老师这次担任导演并担任‘妾’这个角色。老师都不怕出丑,你们还没有信心吗?”在我的启发和鼓励下,许多同学报了名。在排练的过程中,我从语言到动作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对他们指导,同时也虚心的采纳他们的一些好的建议,大家合作非常愉快,课堂演出博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整堂课也一改以前上文言文的沉闷气氛,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前年我们班排演的课本剧《晏子使楚》还在我校的新年联欢会上演出,获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

作文虽然是锻炼学生的写的能力,但它和学生的说密不可分,一个是书面表达,一个是口头表达,他们互为制约,相互促进。因此,写作教学也是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就当前学生普遍关心 的热点问题预先准备好发言的题目,要求学生确立发言的中心,明确自己的态度,并围绕中心迅速选材、组织材料,做到条理清楚,有理有据。课堂上大家一起交流,课后把发言内容整理成文章。

例如:《上网有利还是有弊》、《中学生该不该交异性朋友》等,这些话题学生有体验,有感触,特别是我们在进行《中学生该不该交异性朋友》的专题辩论时,由于是话题敏感,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我班李榕说:“人际交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男生女生的友谊更是成为了不可回避的话题,智力上的互补,情感上的互慰,行为上的互相激励,可以拉近男生女生间的距离。”郭德利说:“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我们正处于青春期,各方面的思想都还不够成熟,如果男女生交往过密而产生一些感情因素,那么必然会影响学习!”正方反驳说:“我认为男女生在双方互补长短的情况下,和谐的交往,一定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反方针锋相对:“中学生的心智均处在不成熟阶段,在交往中不是每位同学都会理智从事的,男女生因交往过密演变成早恋,因而受到伤害的事例,举不胜举。”辩论会气氛热烈,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中学生异性间交往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交往面宜广不宜窄,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交往的程度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接受。课下同学们把这次辩论会的发言整理下来,有两篇还登上了校刊《晨风》呢。

我们也可以在作文讲评时进行口语训练,先把作文发给学生分组互相评议,各组选出来优秀习作在全班交流,最后让学生总结,老师补充。通过评议、修改,培养学生的语感,矫正学生的语病,从而提高学生说话的

严密性与条理性,实现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创设交际情境,营造和谐氛围

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培养交际兴趣、大胆进行口语交流的前提。特级教师李吉林强调:“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时候,应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尽量使每个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怀着浓厚兴趣参与,人人都有交际的具体任务,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人人都能得到提高。

那么,我们如何创设交际情景呢?我认为可以借助具体内容来创设。如:祝贺生日、主持会议、组织辩论会、表演相声小品、表演课本剧等。还可以模仿电视里的“实话实说”“焦点访谈”“艺术人生”等节目,在特定的情景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今年我教的是九年级,教师节学校各班都要搞联欢。为了办好这最后一次的教师节联欢会,我们让同学们各负其责:买彩纸、布置教室、办板报、发动同学们报节目、编排节目单、串主持词、借音响、邀请老师每个环节都能锻炼学生的能。等这些工作分派到各组,争取人人有事做。文娱委员闫佳雯在发动同学们报节目时,有许多同学说九年级功课紧张,不想因为演节目而耽误学习。闫佳雯激动地说“这是九年级最后一个教师节了,是谁把我们送到九年级的?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难道不是老师教育的结果?老师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为老师表演一个节日都不行?再说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演节目也是锻炼自己胆量、提高自己的一个机会。抓住这个机会,留给老师一个美好印象,也留给自己一份美好的记忆。”这样对学生动之以情,同学们的报名热情也慢慢上来了。

开教师节联欢会时,学习委员郭梦杰把七八年级教过我班的老师都请到了。郭士艳老师在七八年级时教我们班数学,新学期她任七(2)班的班主任。联欢会时她也到了,她对我说:“施老师,我够意思吧,我可是把俺班的学生丢下,来参加咱班的联欢会了啊。俺班的学生快成没娘孩儿了。”我说:“谢谢士艳老师,谢谢你的捧场。”她又说:“不来不行啊,咱们班的同学太热情了,他们说:‘郭老师,你教了我们两年,开学后,我们班的同学都特别想念你。我们没有贵重的礼物送给你,这台晚会就是我们的心意。无论如何你要抽空来和同学们说两句话。’你看,话说到这份上,我要是不来,就太不尽人情了。”这就是绝佳的口语交际情境,同学们在组织联欢会的过程中有讨论、有协商、有买彩纸时的讨价还价,这样,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交流、去沟通,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学到了与人交际的方法。

我们除了组织学生进行前面谈到的课本剧表演,还组织学生举办过推普周、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文明礼貌宣传月等教育活动、当校刊《晨风》的小记者在校园采访等等。这些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大大的促进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举多得,收效显著。

老师们,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提高,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宽松愉快的交际环境,采用循序渐进、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于口语交际训练的话题我们告一段落。下面,我们谈谈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我也分成两部分,一是综合性学习的环节,第二是综合性学习应注意的方面。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也很重要,这里我不想再过多强调了,怎么来组织综合性学习呢?我想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做:

一、周密的学习准备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的时间较长,应做的准备工作也很多。如果事到临头才仓促准备,往往会让学生手忙脚乱,穷于应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综合性学习最好在一到两个星期前就布置下来。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做准备。这时,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定方案、订计划、分小组、分任务。综合性学习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分组,以4~6人一组为宜。同时,对小组成员进行细致而周密的分工。如组织者、资料员、发言人、协调人等等。要求各小组成员之间既要分好工,又要注意合作。当然,还应该提倡小组之间的竞争与竞赛,以期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充实补充;3.上课交流、展示、评价;4.评选优秀资料和优秀个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和提高。

例如今年上半年,我校承办了辉县市语言文字工作现场会,以现场会为契机,我们班就进行了《社会用字调查》的综合性学习。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我把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别字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纠正,接着

为学生讲了我在批写作文时常发现有学生写错别字:一位同学写到:“我的英语老师长长的头发,黑黑的眼睛,长着一张瓜子脸。结果写成我的英语老师长长的头发,黑黑的眼睛,长着一张爪子脸”;还有一个同学写“星期天,没什么事,我和爸爸呆在家里上网。”结果写成了“星期天,没什么事,我和爸爸吊在家里上网。”我给他下的批语是:你和你爸爸都是蜘蛛侠。在学生的笑声中我提议:去调查社会上的用字情况,看看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笑话。

我们全班同学根据家庭住址,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每组4到6人不等,每个组员都有明确分工。组长负责召集组员、维持秩序、把握时间、设计行程;采编负责记录、整理材料;记者负责采访;主持人负责展示小组的调查结果、汇报调查情况。

同时,我们把这次活动分为三个子课题:刷新校园组,检查校园内用字不规范情况、扫描社会组,寻找社会上的不规范用字现象、点击广告组,整理电视广告上的不规范用字情况。这三个子课题分别由6个小组负责,其余同学则组成评价组,对各组同学的发言进行评议。评价组内又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以上三个小组进行评价。

二、多样的交流展示

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它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提高活动的实效,我们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形式主要有:

专题讨论式 我们可以启发和组织学生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

课内外阅读,查阅有关资料,开展专题讨论活动。专题讨论时要求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拟订发言提纲并要求学生读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体验等。如我在前面口语交际里讲到的《上网有利还是有弊》《中学生该不该交异性朋友》等话题,也可以做为专题进行讨论。

调查访问式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生活、自然领域,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旅游资源调查》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以村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调查探访。常村组的同学在调查报告中写到:常村镇东面的凤凰山,以前山上乱石野岭,荒草湖泊,只有一座破败的小庙,没什么看头。这几年,常村镇加大了对凤凰山的投资,斥资2000万元,山顶建了七层玲珑塔,山上栽了果树,山间修了道路。山腰挖了洞窟,开了环山渠,引来了清水。现在的凤凰山,山上果木森森,山腰流水潺潺,山间道路平整,成了常村人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课题研究式 结合课文学习,由学生自主确定一个主题,通过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展开课题研究,并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或研究小论文。当然其他表现形式还有实物说明、办报、表演、朗诵会、展览等等。

三、精到的教师指导

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但这不等于说教师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恰恰相反,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需要师生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对话与交流,不能简单的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目标的确定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语文活动能力上。今年5月9日,是母亲节,我们班在4月底就布置下任务,将要进行一次《感恩.母亲》综合性学习。我向同学们布置了这些任务:1.收集反映母亲、母爱的文学作品、故事、绘画作品歌曲、诗句、广告词、格言、俗语等等。2.制作一件小礼物送给妈妈。3.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这些任务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尊重、孝顺母亲。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意识与能力;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以及动手能力。

其次,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时间表。时间进程的安排尽可能具体一些,让每段时间的活动内容更明白一点,同时也要注意机动性,能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另外,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除了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以外,还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做出鼓励,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

还以《社会用字调查》综合性活动为例,刷新校园组的同学们明确分工,我引导他们对检查积累作业、作文里的错别字,收集校刊《晨风》、对宣传栏、板报展开调查。他们积累了很多错别字,并指出《晨风》封三“书画欣赏”这个栏目名称是用繁体隶书写的,不符合语言规范的标准。我随即向《晨风》编辑反映,并表扬了这个同学。老师在他们调查过程中多次进行表扬,他们的兴致高涨。

扫描社会用字组的同学调查了超市、商店、广告牌等场所的用字,课堂展示时,他们将错字、别字、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全部展示出来,他们把它们取名“社会用字万花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组还拟了几条语言规范标语有“依法使用规范汉字,捍卫母语健康发展”“拨开错别字的乌云,让规范字的阳光普照祖国大地”“心动不如行动,齐心协力消灭不规范字”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全面的过程评价

要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还应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教师必须坚持全程评价、正面评价,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综合性学习,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1.形成性评价 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并不仅仅是结果。我在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时候让学生在活动前人人准备一只袋子,把本次活动的计划、提纲、笔记、体会、资料等都装在里面。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交给老师检查,综合性学习10分是满分的话,这一项占4分。只要学生大胆、积极、主动参与,都可以记满分。

学生互评 综合性学习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的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在小组内互评,在总结里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这部分占3分。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主要在交流汇报活动结束后进行的,口语交际和写作展示部分的比重各占1.5分。

例如去年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办“我爱名著”手抄报,要求综

合书法、绘画等艺术,结合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用摘录、撰写、剪贴等形式,以名著故事、读后感想、人物简析等内容,围绕“名著”这个主题每个人办一份手抄报,然后展出,相互评比,每个人再写出办报体会这样从三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角度多元,评价结果也很客观。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全面挖掘课程资源

可能是我的水平有限,我总觉得语文版教材在编排综合性学习方面缺乏系统性,没有人教版的好。所以我建议教师们可以从网上搜一下人教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然后做以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立足本土,开发利用本地的综合性学习资源。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辉县八里沟、郭亮、回龙的山水、百泉、重门的历史风俗、传统节日、校园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到语文学习中。

二、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逻辑思维也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得考虑这种因为年龄而带来的客观情况。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易于被他们接受的主题,并且根据年级的增高而逐步提高深度。

比如春天到来,针对七年级学生,我选择了《走进春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因为他们能收集到代表春天的直观的景物,能仔细观察春天来了大自然的变化以及人们的心情和活动等等。针对八年级我选择了《让

我们的家园充满春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因为他们的年龄对于环境保护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他们也能走进身边的工厂、村庄等进行调查、搜集相关资料„„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情感。从大自然的景物到书面文字,从歌唱春天的歌曲到赞美春天的诗歌,从体会春天的美好到珍惜春光、保护地球、爱护家园,从简单的收集资料到创办自己的手抄报,从展示办报能力到欣赏和评价优秀作品,一步步把学生带入到预定的情境中去。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全新的课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为我们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讨。

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要依托情境、全员参与、注重过程、重视评价,课内、课外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训练,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沟通、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想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的实现也会指日可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素质建构 篇3

【关键词】教师素质 教育理想 教育激情 教育智慧 教育良知 教育信仰

未来教育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因此,教师作为21世纪教育的执行者,新世纪人才的缔造者,具有哪些方面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问题。所以,本文试图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素质建构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

一、教育理想

理想意味着对美好生活的追问,是对现实的牵引、超越和提升。没有理想,现实的地上秩序将没有引导,无从获得希望的召唤,现实将是彻底的沉沦,理想虽然只存在于思想中,但却对现实的秩序有着理性的限制。所以,一个教师必须拥有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认为人是未完成的存在,教育没有理想作为发展的动力,也就必然会束缚人的全面发展,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的生存价值也就消失殆尽了。

当今时代,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人们再也无法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学问、勤勤恳恳搞研究。而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赶时髦、搞形式、走过场的比比皆是。教育理想在金钱与权力面前显得无足轻重了,它被无情地泯灭于无知与迷茫之中。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因此,作为决定着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教师,应该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新课改的先进理念指导自己的行动。他们更应该认识到: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二、教育激情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对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教师的教育激情却每况愈下。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意识形态产生的强力冲击、新课改赋予了教师重大使命、新课改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忽视教师的生存价值等原因使我们的教师渐渐地失去往日的激情,甚至产生可怕的职业冷漠,直至沦落为职业的奴隶。

教育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个火把。激情和诗意正是这个“火把”,是创造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催化剂,是激勵学生幸福成长的探照灯。因此,教师应当摒弃旧有的价值观念,以新课改的先进理念武装头脑,在学生身上打开美好情感的无限宝贵的源泉,让自己的心灵的光辉照亮处于昏暗中的其他人的道路,用自己的教育激情勾勒出师生幸福生活的至善之景。

三、教育智慧

教育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追求智慧的手段。没有智慧,就没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就是在个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陶行知曾经用“四块糖”来教育学生的例子充分地展示出一代导师的教育智慧所在,这是每一个执教工作者必须延传的教育理念。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育出有智慧的人才,教师对施教时机恰到好处的把握,对教育难题妙趣横生的解决,对教学过程完美无缺的设计等正是一个教师传承智慧的精进,正是一个教师展示自己价值的伟大时刻。

新课改倡导教育应追求人的智慧生成,要求教师应当树立智慧教育的理念,应当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智慧,应当充分体现教育的智慧。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能利用自身的潜质和特长去创造本能出现的奇迹,所以,教师们应当改变忽视教育智慧的传统意识,在充满诗意般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真正的教育智慧,真正教给学生关乎一生幸福和终身发展的东西。

四、教育良知

所谓教育良知,笔者认为,主要是指教师个体或集体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对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体认,以及对自我行为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

我们的教师手中捧的是一碗“良知饭”、“道德饭”,良知是教师全部美德的源泉,所以,教师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良知,应该像捍卫自己的尊严一样捍守自己的良知,应该让它像洁白的雪花一样不被世俗所玷污。然而,当前很多教师的教学观被功利主义等因素所左右,他们的良知在无形当中慢慢地逝去,他们逐渐放弃了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这也许是因为教师生命价值的缺失,也许是因为新课改所赋予的责任太大,也许是因为社会其他方面的吸引,但这些并不能作为教师抛弃良知的借口,教师职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品质也不可能因为外界的原因而废弃。所以,教师身为社会道德的守护者,对教育良知应当持一份“保守”之心,对职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五、教育信仰

人之为人肯定会有自己的一份信仰,但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的信仰,还要具备教育信仰。笔者认为,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对于某种被认定的终极价值的极度信奉和自觉追求。

教育信仰是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并无怨无悔的精神支撑,大教育家孔子信仰“仁”和“礼”,柏拉图信仰“理念”,卢梭信仰“自然”等都展示出了信仰的极大力量。教育信仰是教师追求人生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教育信仰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和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引导教师把自己生命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上,明白教育即是生活。教育信仰又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精神引领,教师总是追求教育的真、善、美,并力求达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人生目标,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信仰起着精神引领的无形作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加要求教师要有教育信仰,要求教师在内心深处对新课改的全新教育理念产生认同,在行动上以此作为导航,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

[2]单伟. 试论教育理想[J].科技前沿,2010.

[3]王丽,宫欣怡[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3.

[4]韩大林. 论教师教育信仰的功用及养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 篇4

一、新课程教学大纲的新要求

在新课程高考中对分析综合能力测试要求中要求:①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 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②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 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要求①是要抓住具体问题中的重要因素, 这是一种科学素养;要求②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把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基本模型, 并且找出期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 尤其是综合问题的教学中应始终贯彻模型的建构和应用。

二、建构物理模型意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所谓“建构模型”就是将我们研究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通过抽象、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形成物理模型。根据观察到的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 建构正确的物理理想模型, 是我们认识物理过程的重要一步。纵观中学物理新教材中解决每一物理问题的计算公式, 无一不是以一定的理想模型为依据产生的, 另外对近几年全国高考和各地区物理卷的研究表明:试题仍然是交融能力考查与知识考查之中, 并且有逐年增加考查学生建构模型能力的趋势。因此, 在物理学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 建构正确的物理模型, 必将有助于有效解题。

三、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 关于从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 模型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直观材料、实验事实、经验材料和背景知识是建构模型的基础, 而抽象、等效、假设、类比等则是建构物理模型的基本方法, 由于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 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 给解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 采用恰当的方法, 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 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的通道保持畅通无阻, 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 建构起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

四、建构三种物理模型

1.物理对象模型的建构

高中新教材中有如质点、弹性小球、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点光源、光线、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波尔模型、分子结构、理想气体等属于这一类, 它的特点是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 把实际的、复杂对象简化成某种合理模型, 从而使问题简化、明白、直观、形象。

例1:如图 (1) 所示, 质量为m的带电小球被一绝缘细绳悬挂O点, 处在一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 所受到的电场力是重力的undefined倍, 开始时处于图示位置, 现让小球自由释放, 问它能摆到的最大角度是多少?

解:小球受到重力、电场力和绳的拉力, 由于重力、电场力是恒力, 其合力F一定是恒力, 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30°, (如图2所示) , 这时F类似“重力”, 显然这个装置类似单摆模型。它以C点为平衡位置, 在A、B两点间做往复运动, 故它能摆动的最大角度为60°。

2.物理过程模型的建构

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等均属于这一类模型, 它的特点是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实际复杂物理过程抽象成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 只考虑主要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变化过程, 并且一般是我们所熟知的过程模型, 加以解决。

例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一质量m=1kg的质点以速度V=10m/s为沿着x轴正方向运动, 经过原点后受到一沿着y轴正方向的恒力F=5N作用, 直线OA与x轴成37°角, 如图 (3) 所示, 如果质点的运动与直线0A相交于P点。则求质点从O点到P点所经历的时间以及P的坐标。

解:因质点受到重力、支持力和给定的恒力F, 而竖直面内重力与支持力构成二力平衡, 所以质点所受到的合力即是恒力F, 此力与初速度V垂直, 这就类似于平抛运动 (过程模型) , 所以可以根据分析类平抛运动的规律来求解。

P的坐标 (30m, 22.5m) .

显然, 本题的运动过程抽象为学生熟悉的类平抛运动过程, 可使学生在解题时, 有似曾相识之感, 吃下一颗定心丸, 让学生更能感到有据可依, 从容地解好题目。

3.物理条件模型的建构

如光滑斜面、平面或曲面、轻杆、轻绳、轻质弹簧、介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 均属于这一类模型。它的特点是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后所建构的模型。通过采用模型方法, 突出物理问题的主干, 疏通思路, 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像, 使物理问题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这样不但起到降低教学难度,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作用, 同时还能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磁场本章内容教学时, 由于磁场分布的空间性, 要求学生要有空间想象能力, 这点让一般的学生感到困难。但是只要方法得当, 困难也会随之消除。如一道以地磁场空间分布为背景的题:飞机在北半球上空由东向西水平飞行, 问相对飞行员来说, 机翼两端哪端电势更高?本题关键是:①北半球地磁场的方向是斜向下, 即有竖直向下的分量和水平向北的分量;②建构模型:水平飞行的飞机简化成水平运动的金属杆子;③把自己当做飞行员正在驾机飞行, 然后伸出右手, 遵循“右手定则”可知四指指向自己的左边, 即不管飞机飞行方向是由东向西还是由西向东等都是可以判断出左端的电势高。

五、综合运用

在实际解决问题时, 这几种不总是以孤立的形式出现在题目中予以解决的。尤其在解决有综合性物理问题的过程中, 将整个过程进行分解, 往往要同时建构几种模型, 然后再运用相应适用的物理概念、规律、公式作出解答, 建构基本模型可以采用下面的基本思路:

解题一般应注意一下三个环节:①认真审题, 获取有用信息;②结合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针对问题处理信息;③抓住信息特征, 通过归纳、推理, 把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新旧知识相衔接, 采用适当方法, 建构模型解决好问题。

六、小结

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 篇5

【摘 要】探索利用QQ平台,建构模拟电子知识元资源模式,以实现泛在学习形式下学生更主动、方便、快捷,更具针对性地获得模拟电子课程资源。

【关键词】QQ 泛在学习 学习元 模拟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27-03

事实证明,在泛在计算环境下的泛在学习形式正以一种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姿态蔓延,泛在学习理论也被国内外学者研究到一定的深度。然而,泛在学习环境下学校教师角色定位及学习资源的呈现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跟进,具体到某门课程,基于泛在学习的资源建设更是少之又少,这显然与随时随地用随手可以取得的任何终端智能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之间有着明显不一致的步调,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因此进行专门课程的元知识资源平台建设迫在眉睫。

一、泛在学习(U-Learning)理念

(一)泛在学习理念概述

泛在学习是从英文Ubiquitous Learning翻译过来,通常被简称为U-Learning,它是在普适计算技术推动下,在泛在信息技术、泛在网络空间、泛在无线通信网及泛在终端设备综合协作下的一种随时随地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任何终端的智能工具或环境来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经历了E-Learning(网络学习)到M-Learning(移动学习)再到U-Learning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在泛在计算推动下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的为学习者服务的泛在资源及无缝系统环境下的个别化、小组协作化移动学习方式。

(二)U-Learning特点

泛在学习方式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在迅速扩张,只要学习者愿意,就可通过适当的工具和环境适时地获取信息和资源,其特点表现为:

1.学习的泛在性(即泛在的学习行为、泛在的学习接口、泛在的学习支持服务)。

2.资源的易获取性(开放的网络空间,更兼容的网络设备和更广阔的资源共享,使学习者更易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3.可即时交互性(学习者利用不同的空间平台与学习伙伴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协作与共享交流)。

4.学习环境的情景性(学习者可体验真实的学习环境却没有被察觉,甚至意识不到学习环境的存在)。

5.以现实的问题为核心(学习过程以解决遇到问题为目的)。

(三)U-Learning过程面临的问题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个体对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有限资源,既要满足泛在学习庞大的资源数量要求,又要让学习者在资源海洋中能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这是泛在学习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矛盾。

另外,资源数量越大,学习者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源的时间就越多,缺乏学习资源针对性的推荐,使得原本计划的一些短暂的、零碎的时间就不得不花费在搜索上,导致“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变成“无时,无处不在”的搜索。

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特点

模拟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处理模拟信号的电子电路,包括基本的分立元件电路或基本的集成电路,作为一门课程,它应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培养思维能力,二是培养实践创新创造能力。从课程具体内容上看,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计算大都基于工程实践的观点进行,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的特点。

辩证性:电路分析极具严谨的逻辑思维,而电路分析的结果又处处体现辩证的观点。

实践性:所学的知识需在项目任务中进行实践,参与体验才能感性认识电路功能。

工程性:实际电子作品强调定性分析以证明其可行性,在满足基本性能指标的前提下总是容许存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定量分析为“估算”,近似分析要“合理”,体现设计能力、实施能力,改进创造能力。

三、泛在学习理念下利用QQ平台建构模拟电子学习元资源

(一)资源建构原则

模拟电子技术是被大多数学习者公认的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逻辑思维强的特点,如何在泛在学习环境中体现并让学习者感受和体验到这些特点,在资源的建构上就要适应泛在学习的环境特点,同时又兼顾课程的特点,建构原则如图1:

图1 模拟电资源建构原则框图

首先,在泛在的学习环境下,课程资源一定是微格化,知识元化,否则不易获取;其次,在泛在学习环境下,资源应该是即时可更新的;再次,资源毕竟为课程学习服务,需要体现课程一定程度的系统性;最后,泛在学习也是一种学习,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往往需要互动和实践,因此资源平台的可互动性以及是否激起学生去实践也是非常关键的考虑因素。

(二)资源建构框图

结合以上课程特点及资源构建原则分析,泛在学习理念下,提供搜集分类资源的应用需求,我们为模拟电子课程资源建构为如图2:

图2 模拟电子课程资源建构框图

模拟电子课程资源建构框图说明:

1.椭圆内部是模拟电子课程传统的知识框架图,体现知识单元间的相关性,学生可以在这里边浏览学习该课程所有系统性资源,并可以链接到对应的传统知识板块。

2.椭圆外部设置了互动的小板块,考虑各种网络顺畅因素和流量的控制,资源微格化,均制作成“元”的形式。

3.概念辨析板块为学生提供互动的一个内容,收集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供学生辨析。

4.微格课堂和知识元flash演示板块是一系列10分钟以内的以问题为讨论核心的小课堂视频资源和动画演示资源,是课程涉及的重点和难点,能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于学生掌握。

5.元器件参数确定和电子作品制作板块提供学生另一个互动的内容,这一内容与课程实践经验有关,如何确定电路参数一直是学生学习模电技术的一个难点,而学生在做电子产品小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也是学生喜欢讨论的话题,板块以基本功能电路为单元,学生也可以上传自己需要与伙伴讨论确定参数的具体电路;讨论为爱好者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

(三)利用QQ平台实现模拟电子课程资源的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的泛在之一就是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任何终端的智能工具来学习,在各种无线通信网遍布的情况下,可借助的工具包括智能手机,带WLAN功能的液晶电视,能WIFI上网的PSP游戏机,笔记本等,而最普及的学生随身携带的通常是手机、笔记本等,目前的智能手机安装个性化的学习工具集也很多,较为广大学生所熟识和应用的是QQ软件,它用户量多,功能强大。

1.QQ软件功能简介

QQ软件界面简捷,操作简单,相当多的人只是用于在线聊天,很少用于个性化的学习和资源管理,其实QQ具有支持学习和资源共享的强大功能,归结起来与学习知识管理有关联的功能主要包括用于存储资源的QQ个人和群空间,QQ邮箱;用于讨论的QQ好友聊天和群聊天,QQ讨论组;用于跟踪问题动态的QQ微博;用于存储网页的QQ书签;用于支持新媒体的QQ网络电视,QQ视音频通话,QQ播客等。

2.运用QQ平台模拟电子资源架构

首先老师和学生每人有一个QQ账号,并共同创建一个模拟电子课程学习QQ群,老师与学生都是QQ群里的成员,同时学生可以随时访问老师个人的QQ空间并可转载其认为有用的内容,体现泛在学习的随时随地的易获取性。

图2模拟电子课程资源建构框架图中,体现知识单元间的相关性,并可以链接到对应的传统知识板块中,所有的资源放置在老师的QQ个人空间内,由老师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并接受学生的评论。而资源框图中椭圆外部的资源板块放在QQ群空间,所有的资源学生可以按需要收藏到自己空间,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概念辨析资源放在群空间里,由有疑问的学生拿出来到群聊天或建立QQ讨论组来进行讨论,讨论的进度,讨论是否达到共识等相关信息都可在发起讨论者的微博中进行关注,学生也可以把碰到的资源里边没有的概念拿来跟同学进行辨析,进而对该资源板块进行更新补充。

微格课堂小视频和知识元flash动画演示板块放于QQ群空间,是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模拟电子课程知识的重难点制作的易于学生理解和获得感性认识的直观小影片,强调微格化以适应泛在学习的特点,学生可以从针对性板块资料中很快获取想要了解的内容,并可以进行评论和讨论,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小视频上传到空间以更新补充共享。

元器件参数确定板块和电子作品制作板块主要为模拟电子课程的实践性和工程性而设置,是突破理论到实践,图纸转变成实物的关键平台,平台资源存储在QQ群空间,保存有以往学生碰到的参数确定的问题和学生所作的典型作品图片资料,作品制作的心得体会,并提供作品制作过程交流平台。

相关网站链接板块可通过QQ书签功能得以实现,这里收藏一些有关模拟电子课程知识,作品制作等相关的优秀网站,不管学生在哪登陆QQ都可随时随地使用收藏的网址,避免用IE浏览器收藏网址后在其他电脑不能使用的情况。学生在使用以上资源时在QQ平台里可获得非常多的支持,如聊天功能,讨论组功能,播客微博功能,视音频功能等,体现泛在学习环境的情境性,学生如同在真实情境中一样,做到无缝切换,使学习者不易觉察。

2003年国外教育研究者开始着手研究泛在计算影响下的泛在学习,2008年泛在学习成为我国重点而广泛研究的课题,到目前,理论研究已比较成熟,而为泛在学习方(下转第143页)(上接第128页)式建构的针对性强的课程资源框架模式却严重滞后,2012年起国家重点提倡和资助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项目建设也是在泛在学习模式下探索的资源建构模式方向。因此,探索泛在学习理念下模拟电了课程的资源构建模式,也是对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一个实践转化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2(2)

[2]陈敏,余胜泉,杨现民.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6)

[3]李士强,孙红光.泛在学习理论下QQ学习工具集的应用探究[J].教育技术,2011(6)

[4胡艺文,杜超,陈绍东.泛在学习中的教学系统设计:后现代主义视域[J].教育技术,2011(6)

【基金项目】2013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447)

【作者简介】李素玲(1975- ),女,南宁学院机电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孩子们需要我下一篇: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