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精选12篇)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 篇1
0 引言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为学习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实行学分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是我国高校一直积极探索的焦点问题。近几年,高等学校掀起了学分制的大热潮,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已取得了宝贵经验。据统计,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实行了学分制。[2]学分制充分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正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
1 我校实施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
我校积极推动本科教学改革,从2005级本科生开始实行弹性学分制。学分制下总学分从2900学时减少到2400学时以内,以留出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特长和社会需要构筑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加强学生自学能力、设计能力及独立发展能力的培养。[3]
1.1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置四个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大学语文、公共外语、体育、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及经营文法类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等模块。其中公共选修课模块分为五个课程系列:计算机语言课程系列、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系列、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系列、自然科学素质教育类课程体系、体育选修课程系列。学科基础课平台:分为两类,一类按二级学科专业门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一类结合专业特点设置,该课程开课学期应设置在第四学期以后。专业课平台:由专业核心课平台和专业任选课平台组成。专业核心课学分数原则上不低于该平台学分总数的1/3。可将部分专业任选课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平台: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素质拓展四个模块组成。
1.2 学籍管理
我校采用弹性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四年,修业期为3-6年(含休学年限),学生在修业期内取得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且德育、体育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准予毕业,学校发给毕业证书。对有意愿提前毕业的学生,学校单独审核其所学的课程总学分和各模块所要求的最低学分,只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修满285学分,绩点达1.8以上,学校按程序上报毕业生名单,给予正常的毕业生电子注册,学习年限为本科阶段实际在校学习的年限,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由学校授予学士学位。在标准学制内,没有完成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内容的学生,由本人提出申请延长学业年限;直到弹性学制修业期满,修完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内容,若仍未获得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准予结业,学校发给结业证书;结业生在离校三年内,可向学校申请回校再修或考试,成绩合格并达到所修专业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者,准予毕业,学校为其颁发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仍达不到毕业或结业要求的,以及取得学籍且学习时间满一学年以上(含一年)的学生,学校发给肄业证书。
1.3 选课
从选课制的管理角度来说,课程选修的原则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意:(1)本科生应以四年标准学制指导性教学计划为依据,征求导师意见选定课程、确定修读时间及顺序;(2)据每学期开课情况,学生可以从专业的需要及个人的志趣出发;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执行先修课需先选的原则;(3)同一课程有多位教师开课,学生可选择自己满意的教师听课;(4)导师指导学生选课遵守每学期不低于40学分、也不要高于50学分的原则,而一学年内所取得主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不含再修)低于48学分者,学校给予“学业警示”,并书面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累计三次收到“学业警示”者,予以退学。
2 学分制在我校的应用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2.1 学分制对我校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
我校从2005级学生实行学分制以来,已经培养出了两届毕业生,2007级学生也将走出校门。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学分制对我校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
2.1.1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
学年制常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吃不消”,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压抑了学生发展个性的自觉性、主动性,难以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学分制就可较好地弥补这种不足。容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学习基础等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学习进度,合理组织知识结构,注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最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途径来学习。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还可多修学分或提前毕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延长学业年限。这样就从教学管理制度上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使学生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2.1.2 培养不同类型多种规格人才,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选择
学分制是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办法,有利于培养不同类型、多种规格的人才。这是因为:(1)由于实行学分制,课内总学时减少,学生拥有更多的自我支配时间,学习他们愿意学的知识和本领;(2)学分制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必修课引入选修制,对于覆盖面较大的必修课,可开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限选课是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加深加宽专业知识的课程,学生可根据人才市场职业需求情况、志趣等选择专业方向、选择组合课程;任选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素质培养的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等跨系、跨专业选课;(3)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潜力加选一些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的课程。这样可以培养出不同类型、多种规格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1.3 增强学生自主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分制的实施,可以较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一,学生拥有更多自由度,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由此感到学习的乐趣;其二,学生可根据未来职业需求在保证专业知识结构前提下,合理组织、优化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2.1.4 利于教师多开课,调动教学积极性
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调动教学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分制必须以开出大量的高质量的选修课为前提条件。选修课多为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加深加宽学生专业知识和拓展知识面的学科课程。这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充分显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也可解决因压缩课内学时而不能完成工作量之矛盾。二是学分制引入选择机制,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力,他们可选择课程,也可选择教师。同一门课由多人开,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老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了解程度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如果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良好,听课学生将会与日俱增,从而激发教师更大的积极性;反之,听课学生会日趋减少,这对任课教师是一种压力,迫使教师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5 有利于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实行学分制必须与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相配合,做到成龙配套。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一方面给予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另一方面对培养规格、过程管理作出了严格规定,如对选修、免修的规定,对学习质和量的规定,对保证必修学分以及学习年限的规定等。学分制促使教学管理目标和管理过程科学化、规范化。
2.2 学分制在我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多规格人才,有利于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科学性;但是在我校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2.2.1 导师制作用发挥不力时,常常出现学生盲目选课一些学生贪多、赶大流;一些学生为了获取学分,专挑较容易的课程或早早选完学分了事,影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甚至有些学生不清楚自己应该修哪些模块哪些学分,到毕业审核时才发现学分不够。
2.2.2 实行学分制后,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大大增加,更加繁杂大量开设选修课和学生交叉选课,给选课、排课、安排教室等带来困难,容易产生管理上的混乱。
2.2.3 学生盲目选课,又开学前两周退改选,造成一些老师辛苦备课上了几节课后,退选后人数达不到学校要求的20人,又不开课了。这样引起教室不满,也影响了选修课开设的积极性。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要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提出解决方法,不断完善。比如加强导师制度,配合一定的奖惩制度,坚决杜绝导师不导的现象存在。因为导师制是学分制顺利实行的有力保障,也是高校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校实施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学分制在我校的应用成果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邵平.浅议实施弹性学分制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9(5):40-41.
[2]http://www.glnc.edu.cn/xfz/Untitled-6.htm,2009.9.9.
[3]马德贵,曹成茂.学分制下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45-346.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 篇2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而来的是“学制灵活”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实行,使高校成绩管理工作的任务量和难度大大增加。本文从高校实行成绩管理工作的新特点入手,剖析了学分制下高校成绩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就如何做好学分制下学生成绩管理工作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分制,成绩管理
成绩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标杆,也是高校教务部门非常重要、非常棘手的工作之一。学分制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它既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完整,又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个性化与人性化的特点。而规范化的成绩管理无疑成为确保当今学分制实施的监控保障体系。但由于学分制实行的是弹性学制,使得在成绩管理过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分析总结在成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是高校当前和今后的教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学分制下高校成绩管理工作的特点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一种弹性化的教育模式。在学分制下灵活的选修途径、灵活的学籍管理、灵活的毕业年限,使得每个学生的选课情况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取得学分不同,使高校成绩管理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
1.学分制下学生成绩管理工作繁重,信息量大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学生选修的课程数目也越来越多,学分制下学生选课也更加自由,学生选课后的教学班不等同于自然班,成绩管理不再以班为单位,而是以单个学生为管理对象,成绩也不再是简单的进行班级汇总和计算,相应的成绩管理工作就较学年制条件下更为繁重和复杂,高校学生成绩管理工作量将大幅度增加,成绩管理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
2.学分制下学生成绩管理工作时效性强
课程成绩录入是一项时间性很强的工作,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查询到自己的学科成绩,准备好补考、重修等考试,及奖学金发放等工作如期完成,任课教师务必及时完成试卷的批改和成绩的系统录入工作。这也要求成绩管理工作所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在学期结束后数天内就已将全部课程成绩以适当的方式公示给广大师生。
3.学分制下实施规范化成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
学分制管理体制强调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课。可以说,有几个学生,就有几份教学计划及相应教学环节,学生课程成绩录入将以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实际选课如果与培养计划不一致,学生在选课上可能就易避难,形成“凑学分”现象,这样势必降低学习质量,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分制下高校对培养计划的`变更进行了严格控制,努力实现学生成绩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二、学分制下高校成绩管理工作问题凸显
学分制是教育事业新兴发展起来的教学管理制度,它适应了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在学分制条件下,增加了课程设置的不确定性,使教和考分离。尽管我国当前高校学分制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但是学分制的实施无疑增加了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学分制实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学生成绩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1.学分制下学生自由度大,在校生数是一个难以很快预测的常数,波动性大
在学分制下根据资质和学习进度的不同,学生可提前或推迟修读部分课程,符合条件的学生可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业,也可中途休学或停学,以累积学分形式分阶段修完学业。由于数据量大,各种非正常情况多,学生成绩管理相对变得更加复杂和烦琐。
2.学分制下成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严肃性匮乏
首先,学分制下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因故出现误选或漏选课后却参加了考试,或因部分课程信息不准确,选课调班、插班情况不少,导致成绩无法正常录入,成绩录入时出现较多错漏。
其次,在学生选课期间,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将面临使用高峰,教师网上录入成绩可能会遇到网络繁忙而不能顺利录入成绩。或因个人原因个别老师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录入成绩,都造成后期成绩管理人员数据统计困难,额外工作量大。
最后,学分制下学生成绩管理工作时间不集中,过于分散,再由于多校区办学及个别二级学院内部管理制度不建全,职责不清造成学生成绩记录不准确,常出现个别学生的某些课程成绩记录与实际不符合或缺失,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成绩审核时较为突出。
3.学分制下学生成绩管理人员工作繁琐复杂,但工作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长期以来,尽管成绩管理在地方高校中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工作,但很多老师甚至领导都认为学生成绩管理工作简单易操作,容易胜任,对管理人员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强度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学生成绩管理人员关心不够甚至采取轻视态度,造成成绩管理人员在地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地位不高;另外,学生成绩管理工作琐碎、无聊,责任重,使学生成绩管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他们往往被误解或在不顺心状态抑或不适宜环境下工作,在工作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容易使负责学生成绩管理的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前途感到迷茫。这都不利于充分调动成绩管理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
三、学分制下充分完善和规范高校成绩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成绩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整个院校管理的核心和基础。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对成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完善和规范学生成绩管理工作,提高成绩管理工作的效率改善教学管理质量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成绩管理是地方高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具有极强的严谨性,贯穿着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生在学习期间出现的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各个环节。各年级成绩管理工作是周而复始循环进行,只有健全有关成绩管理工作的规范,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才能真正做到成绩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责可究,使成绩管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护地方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学生成绩管理是一项具体细致、原则性和服务性很强的教务管理工作,从事这项工作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且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成绩管理人员政治上要敏锐,诚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觉悟高。能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影响,公正处事,严把人情关,不感情用事,更不能弄虚作假。同时,随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学生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这要求成绩管理人员既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成绩管理工作的效率,积极推进成绩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
学分制改革是今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其相应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成绩管理工作应该引起各级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成绩管理人员工作繁重,待遇偏低。为了充分调动成绩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发展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地方高校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对学校成绩管理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健全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成绩信息能快速而准确传达到学校各级部门。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建设投资的力度,影响着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减轻了成绩管理人员工作负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成绩管理等教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总之,基于学分制需求下的地方高校学生成绩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从微观层次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是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研究。我们将不断努力,逐步解决和完善地方高校学生成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我国地方高校学生成绩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玲玲.教学管理工作中课表编排、成绩管理等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7(6).
2 姚美红.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培养.边疆经济与文化,.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 篇3
目前我国高校已广泛实行完全学分制。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是建立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也纷纷在完全学分制下进行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相应学分制下的本科教学管理改革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从事高校本科教学管理一线工作,又正值笔者所在的外语学院在本科教育上改革力度较大,特对几年来在本科教学管理改革中的危机管理做了一些思考总结。
一、学分制下本科教学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乃至危机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基于学分制下的本科教学管理主要内容有:第一,培养计划的管理;第二,选课管理;第三,教学全过程的管理;第四,学籍管理;第五,教学质量管理。基于学分制下的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比较细琐,头绪较多,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可选择性与复杂性相统一,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统一,信息化与网络化相统一等特点。教学管理工作又处于直接面对广大师生的第一线,一旦发生工作失误,即造成教学事故,而事故的影响往往较为复杂,涉及到教师、学生的利益及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我校外语学院近几年来为适应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本科教学管理上进行了多层次的改革创新。在改革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乃至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改革管理中出现的各环节不统一
自06年本科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做重大改革调整后,相应的而教学管理各环节都需做相应改革调整。而且随着培养计划改革的推进,中途对方案的微调工作也是不少。但在管理环节上,往往不能做到各个实施环节统一,导致学生在修读课程时参照的方案不是最新版或不能及时得到相关微调信息,在毕业审核时造成错位,影响正常毕业。这时出现的危机之一便是:不能按照学校已经修订过的培养方案正常毕业的学生会提出他们手头拿到的方案旧稿没人及时通知他们更新。化解这一危机常常需要多方补救措施。
(二)选课环节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问题导致的危机
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的核心。这对学校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制的前提是学校开出大量的課程供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室、实验室等设备及其他后勤设备也需跟上。目前高校的扩招带来学生数量的增加,而相应的配套设施都还没有完全跟上,这必然使得学分制的执行效果打折扣。学生不能正常的顺利选课、上课,许多学生会质疑学分制,而怀念以前的学年制,这种质疑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阻碍学分制完全实施的可行性,进一步影响到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
其次是选课制要求学校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量”和“质”并行,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空间。目前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和师资不足,导致选课资源匮乏;或因扩招使得选课人数过多而选不上,一些精品课程所涉及的学生面只能限制在小范围,这些都影响了学分制的推行。
第三是学生在完全学分制下选课时缺乏理性和科学引导。盲目跟风,趋易避难,混学分等现象屡有发生。学生还未按课程进度循序选课,导致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弊端,最终都会对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造成影响。虽没有急性的危机问题产生,但是为长期教育质量埋下了危机的隐患。这些都需要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及相应的教学管理系统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引导,纠正。
(三)学籍管理管理环节不能及时改革创新而产生隐患
完全学分制下对学生学籍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前学年制下的学生基本上按照班级统一课表,部分自律性较差学生也能在班级同学督促下学完规定课程。而新的选课制下,每位学生的课表不同,教学班与行政班不再是同一批同学。上课,复习,考试等更加考验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就会有部分学生不能在相应的学期内修到规定学分,一到大四毕业阶段,这部分学生往往成为不能顺利毕业者。这对学校的毕业率,就业工作及相关稳定工作都产生了影响。这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也常常会成为危机隐患。
(四)管理繁忙阶段差错,也会带来教学事故等危机隐患
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大量的挑战。在工作形式、内容上都做了改革调整。许多教学管理人员没有经历相应的科学、系统培训,尤其到了教学管理的一些繁忙阶段,因人为原因产生的错误,往往会给教学秩序带来很大影响,如果造成了重大的教学事故,将会给学校、学院造成重大损失。特别是到了开学、期末等特殊繁忙阶段,很多工作都需要在规定时间完成,否则正常教学秩序就无法完成,比如:由于慌忙排课、排教室,造成教室冲突;慌忙排考造成监考通知部分未到位,造成教学事故等,一系列风险因素的累积,肯定会引来危机的爆发。而目前为适应学分制改革而开发的现代教务管理系统也在不断的完善中,不时出现问题,系统的不稳定性也给教学事故等危机埋下了隐患。
二、科学进行危机管理以更好地推进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改革
危机是指事物内在矛盾的激化,即将发生质变或已经发生质变但未稳定的状态,这种质变会给社会、组织或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害。为阻止质变发生或减少质变所带来的损害,需要在时间紧迫、人财物资缺乏和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和行动。危机管理则是指某一组织或个人通过对危机的监测、预防和处理,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减少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管理活动。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改革中的危机管理重在预防和监测阶段,做到防微杜渐,同时也要完善相应的危机处理制度。
(一)“以人为本”,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解决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引起的危机,须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集体意见讨论通过,同时在制定时增加一定的弹性。
对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最终审核、微调审核及相关通知落实工作也是非常重要,要及时根据学分制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隐患,尽早制定相应措施,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合理,科学地根据培养方案顺利修读学习、毕业。
(二)加强选课制下的课程建设、管理工作
选课制方面的危机主要从优化课程设置和加强选课学业咨询方面着手解决。
学校和学院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尽量满足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需求,为此学校肯定要在课程建设上花大力气,这也是提高学分制下教育质量之根本,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制定的课程既要充分发挥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社会的需求任意的选择课程,又要保证专业知识的整体性,达到学校对人才培养“宽、专、交”的要求。
学院成立专门的学业咨询中心,用以指导学生的学业、选课等问题。对学分制下的选课中学生碰到的问题能提前予以解决,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积极推行导师制、学长制、新生之友等制度,让刚刚结束高考走进高校的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里的选课制,更好地在完全学分制下学习。这将减少因选课等问题出现的教育问题及危机。
(三)完善现代教务管理系统等配套设施以保障学分制顺利推行
目前我校开发运行多年的现代教务管理系统很好的保障了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各项教、学、管工作的展开。但在具体运行中特别是教学任务安排、选课等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也往往成为危机的隐患。因为一旦是系统出问题,造成的后果肯定是大面积的。因此我们必须定期对现代教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操作做总结,及时提出更新改进方案。同时面对日益更新的本科教学管理内容,该系统也要随时做出创新调整。这肯定需要学校本科生院在硬件、软件上都花人力、财力投入。
参考文献:
[1]章艳晶.阻滞与推进:基于学分制的高等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7级(未刊).
[2]徐中兵,徐金花.对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91.
[3]钟丽萍,罗婷.完全学分制下高校课程管理问题及对策.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3):111.
[4]刘超.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知识经济,2011,(7):179.□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探索 篇4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 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变革。从本质来看, 它强调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 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通过给学生创造比较自由的空间,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选课制的实施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时间的弹性。目标明确、自主性强的学生能充分利用选课制提前毕业。同时, 学校也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延长学习年限。这种灵活的方式, 不仅能充分发挥学有余力学生学习的潜力, 而且可在学生中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也有利于减轻受教育者的学习压力, 引导延长学制的学生从自己的基础、特点出发, 通过延长学习时间达到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推进大众化教学。
二、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学分制的实施提高了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效能, 对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一新的教学体制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使其面临众多困难。
1、学生自学能力不足, 学习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内在理念改变。
学分制虽然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对学生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顺应这一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但是由于个人成才目标的模糊和多变, 具有自主选择权后, 很多同学对自主学习, 个性化自我教育认识不够。
2、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学分制教学的要求
学分制的基础是选课制度, 而建立一个丰富的课程体系, 保证有足够的优质课程供学生挑选是选课的根本条件。这就要求学校应具备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 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并有充足的教学设备, 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和设备不仅数量要增加, 而且对教学设施的多样性要求也提高了。但是根据我国高等院校现行情况来看, 高素质教师短缺、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资金投入不够、辅助教学设备严重不足这些都成为高校学分制管理的瓶颈, 制约了学分制所带来的灵活性。
3、松散的班级形式加大学生管理难度
在完全学分制下, 由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 因此学生组合的自由性和流动性比较大, 学生缺少天然的沟通平台。这种选课的随机性使实体班级很难维持, 学生的班级观念逐渐变弱变淡, 班级活动很难开展, 班级凝聚力不断减弱, 以班级为基础的紧密型体系变得松散, 学生评优也将较少具有相同的基准。在这种情况之下, 辅导员对学生管理的难度加大, 工作不易展开。
三、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议
高校学生教学管理工作面对学分制所带来的种种挑战, 唯有积极探索、勇于尝试, 修订并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完善学分制这一新型教学管理体制, 才能求得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一) 实行导师制, 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
学分制条件下, 以政治辅导员为主体的学生工作人员由于对专业、课程和任课教师的了解程度有限, 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辅助作用的发挥受到明显制约, 因此导师制应运而生。导师制就是为一定数量的同一专业的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作指导教师, 负责解决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 建立及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促进因材施教
要充分发挥学分制管理的优势, 必须增强和完善教育服务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修订并创新学籍管理制度, 赋予学生最大的选择空间。因此, 应建立免听和免修制度、建立补考制度等方面做出学籍制度改革。
(三) 通过聘任制加大教师的竞争意识, 提高教学水平
在学分制条件下, 学生有权利选择教师, 这样就会使得同一门课不同教师的教学班大小不一, 优秀的教师选课人多, 一般的教师选课人少, 个别差的教师甚至无人选。在这样的情况下, 采取聘任制度就无形中形成了优胜劣汰的机制, 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 教师要面对选课制和选师制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 也应该考虑到年青教师需要成长过程, 因此对青年教师选课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才能保证聘任制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孟勤、张凌:《关于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的辨析》, 《经济师》, 2008年第2期。
[2]霍丹群、杨松如、曾平萍:《优化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 《重庆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 篇5
本文从探讨学分制下中职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学分制下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开发方法,并提出课程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 者:关宇霞 王志洲 Guan Yuxia Wang Zhizhou 作者单位:关宇霞,Guan Yuxia(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
王志洲,Wang Zhizhou(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1)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 篇6
【摘 要】当前还有部分高职院校采用非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尚无选修课开设的先例,而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非学分制教学管理条件下开设选修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管理;选修课;研究分析;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当前还有部分高职院校采用非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尚无选修课开设的先例,也就是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都无差异性,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开展自己的兴趣学习,对就业方向的选择都无更好的认识,因此在当前状态下研究选修课的开设办法有其必要性。以我院为例如何在非学分制教学管理条件下,为开设选修课提供有效的措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选修课的目的与意义
1.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知识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
2.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富于弹性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由于必修课数量、内容、范围有限,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之下,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只有选修课才可能既在科目设置上有一很大的灵活性,又在科目的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因此,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总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充分释放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
三、非学分制教学管理条件下开设选修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选修课的开设与原有课程设置的关系
为将选修课的开设融入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可根据各专业教学安排的需要,将教学计划调整,分别在第二、三、四、五学期开设60至120学时的选修课,并限定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时。其他原有课时为必修课,每学期总学时在原教学计划中减少60学时,变为选修课学时。选修课只能缓考,不安排补考和重修,可在下一学期中重选,毕业前要完成至少240学时的选修课方能毕业。
2.选修课的组成
学院选修课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模块。公共选修课:由学院教务处根据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院教学改革方向,结合学院办学的特色与优势,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建设,面向学院全体学生开设。原则上每门公共选修课的总学时为30或60学时,所需学时不符的课程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学习难度和考核要求,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由各系部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需要、专业特色和优势进行规划和建设,由各教学单位向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遵循必要性原则,与已有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内容重复或相近的不得另设。
3.选修课的教学时间
选修课一般安排在周一至周四的5、6或7、8节课集中进行。公共选修课教学时间一般为每学期第3周至第17周。专业选修课的具体教学时间由分院自行安排。鼓励专业选修课程集中安排在前半学期(1—9周)或者后半学期(10—18周)开设。鼓励符合条件、教学效果好的专业选修课实行滚动开课,如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都集中开设。
4.选修课的审核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实行申报制度,凡学院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程须履行申报手续,符合申报资格。允许相同的课程由不同教师同时开设,以促进教学建设。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研究的进展和行业动态需求,不断开设新课,实行专业选修课程负责人制。连续两次选课人数未达到开班人数者,该课程停开两年。
参考文献: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如何通过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侯燕红,《语文月刊》,2014,07期(07)
实施学分制下的选课管理 篇7
关键词:选课管理,学分制,教学质量,培养目标
学分制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创制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划一的陈旧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高素质、强适应性, 具有创新精神”专门人才的具体措施。实现学生基础扎实, 技术素质、逻辑素质、分析问题能力、创新素质, 综合素质培养的目地。
实施学分制选课其运行管理中的特点, 不论是欠学分或是得学分的计算, 统计数据及观察点应该是动态变化的。则要求管理的信息快捷、准确, 并能为学校和学院 (系) 教务管理、教师、学生, 提供动态变化与异动调整信息, 确保教学正常运行。我校的选课选教已实行了多年, 根据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体会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交流, 学院的建议及数据统计、分析。我们深深感到建立一个完善的选课选教平台, 实现动态管理, 质量监控, 时时信息处理, 闭环的时时信息反馈控制管理体系。就需要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开展质量活动。不仅确保实现质量要求, 而且必须要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加以证实。质量保证的精髓是证实性、预防性、系统性、反应能力, 一个好的质量保证体系, 应能对影响满足质量要求的问题迅速作出反应, 并以强有力的领导和充分的投入确保能得到有效的纠正和预防。必需设计制定监控体系, 相关的制度, 科学合理的运行与管理网络平台, 确保教学的质量与正常运行。
选课选教平台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 使传统的教务管理向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确立了开放的管理服务模式。而网络的一大特点正是满足资源的共享, 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师都可以通过Internet以不同的身份登录系统, 实现了对应权限的信息查询及修改, 改变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信息数据层层传达及存储的模式。利用选课选教平台, 管理人员与师生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换与互动。这样, 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也为历史数据的查询及使用提供了便捷。为学生、教师、学校相关工作, 提供准确、可靠、方便、快捷教学信息服务。强化工作效率, 提升服务质量。
一、选课课程设置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生基础扎实, 技术素质、逻辑素质、分析问题能力、创新素质, 综合素质培养目地。培养具有“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特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不断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1. 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 夯实本科基础知识的功底。强化专业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依据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组和整合课程。
2. 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综合得到全面发展, 充分体现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
3. 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 形成科学基础、文化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有机的结合公共基础教育。根据学科大类构建专业基础平台, 拓宽专业方向。
4.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整合优化知识和课程结构。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 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体系。
5. 以学生为主体, 适当减少课内学习总学时,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空间。增加、强化课外第二课堂, 引导学生形成研究性、创新性学习思维。
6. 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 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特长、能力方面的差异, 实施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大学本科培养的同时, 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7. 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合理、有效地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 使之达到培养的目的。例如:工程训练、电子实习等;通过多层次、不同的结合、多环节与渠道的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使实践教学“全程贯穿、分层实现”, 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训练和社会实践。
8. 鼓励教师开设新的公共选修课, 尤其是理、工类的公选课。设定合理的每门公选课最低开课次数, 达不到规定次数取消或不予开设该课程, 加强对公选课的质量监督。
9. 建立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创新教育等。根据培养目标, 合理的确定课程性质, 每们课程的所对应不同专业学分数的百分比。例如我校修订的08版, 教学计划分配表 (见表1) :
二、选课原则与程序
实施选课, 旨在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实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 激励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进一步推进我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学生根据专业培养计划、个人学习能力、时间和兴趣, 在学校资源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进行网上选课。
1. 选课原则
学生应全面了解本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选课的重要依据, 学生应在学院和老师的指导下,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修读课程, 以取得规定学分, 达到毕业要求。
学生可以提前修读, 也可以滞后修读, 但滞后修读会使学生延迟毕业。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能力, 听取学院和指导老师意见后, 决定每学期选修的课程。一般应按本科四年学习进程安排。确有特殊需要, 可以少选或跨年级多选, 但原则上每学期选修的学分最低不能少于学校学籍管理所规定的学分, 最高不超过学校学籍管理所规定的学分。学生选课首先要保证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 应先选必修课程。选择修读课程的授课教师时, 必须在规定的优选类别内进行选择, 以避免课程教学时间的冲突。有不同学分数的同名课程, 在开课单位相同, 教学内容基本相同时, 学生可选修比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分数高的课程, 在此情况下可进行学分替代。对于需要连续在多学期开设才能完成的课程, 应连续选取课程学习。
2. 选课程序
校园网和书面方式预告下一学期的课程表, 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及有关选课管理规定。对于初修课程, 网上选课原则划分为预选、正选与补和退选三个阶段。分别用于选定课程与相应任课教师, 选定相应上课的教学班级, 补、退选部分课程。
例如:我校选课实行五轮选课方法:
(1) 第一轮为正选: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 参照“※※学年第※学期课程预告”所公布的课程信息 (包括上课时间、地点和教师) 在学院和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上机提交下学期修读课程的选课申请。
(1) 去除非优选类别的错误选择, 确保上课时间安排上的不冲突。
(2) 按照机会均等的思想, 运用随机抽取申请的方法消除某一课程选课人数大于课程容量的冲突, 实现每一成功的选课都是申请者满意的选择。
(2) 第二轮为补选:在第一轮选课数据处理完成后, 学生应上网查看选课结果, 对于第一轮未选中的课程, 学生可根据选课系统中课程预告的容量余额, 在第二轮选课规定的时间内再次上机提交选课申请, 但应注意避免与选中课程上课时间的冲突。
(1) 去除非优选类别的错误选择, 确保上课时间安排上的不冲突。
(2) 运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平衡同名课程之间某一教学班选课人数大于课程容量的冲突, 确保每一申请者都能选中要上的课。
(3) 第三轮重修选课:需要跨年级重修或前修的选课申请仅在本轮次才能有效提交, 选课系统不再作非优选类别的数据剔除。请同学们注意自行避让课程之间上课时间的冲突。
(4) 第四轮个人调整选课:学生可以进行增选、改选、退选课程。此轮选课数据是动态实时的, 改选时要防止退选后无课可选的情况发生。
同学们第一轮、第二轮上机选课提交的仅仅是选课申请, 选中与否还要根据是否符合选课规定和课程容量而定, 请同学们提交申请后注意及时登录教务网站查询选课结果以及选课的最新动态。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插空选课, 空满截止。先选先进, 选中即定。教务处将以此四轮选课确定的数据向开课教师提供教学班学生名单。此后, 学校将截止选课工作。选课完毕后, 经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审核无误后, 由选课系统生成任课教师、新生等系列课表。一年级新生课表考虑新生第一次选课, 不熟悉选课情况由学校统一制作发放课表, 其他学生课表可通过校园网查询个人课表。
三、实施选课管理
在依据学校的教学计划, 设置了所有的选课课程, 制定了选课的原则与程序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校园网络的选课平台。选课的核心就是如何实施执行选课计划, 如何展开选课的管理,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能够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 确保教学的质量。
1. 健全选课管理制度
要根据选课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制定规范、严密, 并且适应信息系统的选课管理规章制度。教务管理各级工作人员都应严格遵守并执行其规章制度, 不应因某些特殊或不正当的原因进行系统的非正常操作。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2. 加强系统安全管理
系统采用登录地址受限, 所以在系统开发和使用阶段都应规范化系统各级用户的权限管理、密码设置, 并不断地完善系统, 防范可能存在的漏洞。有规律地备份系统数据, 以备意外情况下的系统恢复, 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系统的安全性。
3. 完善系统服务功能
部分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由于不熟悉选课系统及网上操作, 不能充分利用系统查询相关的选课信息。为了使广大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更好地使用选课管理信息系统, 一方面, 我们可以加强新生普及教育工作, 另一方面, 可在系统登录界面上添加一些用户指南或系统功能及操作的文字说明材料。
4. 完善硬件配套设施
先进的技术设备是提高办公效率的重要保证。高校日常教务管理工作需要处理大量的排课、选课以及网络数据库上的数据。在选课管理信息系统更新的同时, 系统软件本身的数据存储会成倍增加, 这就要求拥有使用性能与处理速度更为出色的微机设备。高校应该加强资金投入, 全面更新教学管理设施, 以提高管理效率。
5. 重视管理队伍建设
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在操作系统过程中, 不应仅仅局限于对选课管理系统的操作, 为了使从系统中复制出的数据为己所需, 还需要熟悉文字处理、数据报表、数据库等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选课管理中的使用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吃苦耐劳、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 又要时刻关注现代管理工具的发展情况。客观的工作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保证一支既懂教学管理, 又精通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队伍长期、稳定地奋斗在教学管理第一线, 将是高校各级领导应该重视的问题。
6. 其他
(1) 选课前学生应认真学习、了解相关的专业课程计划, 严格遵守选课规定。上机前确定好所选课程, 以提高选课准确率, 节约上机提交的时间。
(2) 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安排好一学期内选修课程和选修的学分。
(3) 每学期每位同学至多可以选修学校规定的门数公共选修课, 选课时应根据课程预告的授课时间, 合理地选择课程, 自行避免上课时间冲突。为了确保每位同学至少可以选中一门公共选修课, 对于已经选中两门公共选修课的同学, 选课系统将不再允许选第。
(4) 选课结束后, 应按课表上安排的课程、上课时间、教室与教师听课, 服从教师的管理, 不得随意更换课程、擅自跨班听课。各任课教师应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确保选课结果得到执行, 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
(5) 为维护学分制条件下正常的课堂教学、考试秩序以及减少考试后对授课、阅卷教师的干扰, 对于未经选课参加听课不予鼓励, 对于未经选课参加考核的成绩无法提交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也不予登记。
(6) 选课期间各学院应做好学生选课培训与指导工作, 学生应及时向学院咨询有关事宜, 注意登录教务网站获得最新的选课动态和信息。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 篇8
学分制最早是由西方兴起的一种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以选课为基础, 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 以累计平均分绩点为尺度。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下, 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课程, 教师通过公开课示范等方式, 展示自我风采去接受学生的检验, 实行开放式的双向选择——“学生选择教师, 教师选择学生”。学分制打破了原有的体制壁垒, 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个性化发展提供选择了平台。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 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得到最佳的教育方式, 同时有助于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学分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 是新时期的一种科学管理制度。
二、高校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策略
1. 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高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 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把教育与人的自由、价值取向、幸福标准都联系起来, 把人的自然、社会、精神属性进行辩证统一。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是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先导, 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创新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处处体现出关心、尊重、理解人的价值观念。在教学管理中, 高校应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展开,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管理体制,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明确教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建立健全高校各种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所有教职人员要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
2. 不断完善导师制, 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引导
学分制管理体制的真正目的是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导学过程”, 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国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条件、学习计划、培养目标、知识程度、自我设计能力的参差不齐, 学生很难恰当地做到自由选课。为此, 高校根据专业教学计划, 设置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细则, 规定了学生选课的规则, 以避免学生在选课时出现多选学分、选错课、重复选课等诸多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 此做法也违背了弹性学分制的教学原则。因此, 在部分高校推广导师制, 把教育作为一种服务,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知识需求以及兴趣、教师人格魅力等进行选课, 这种做法不仅能优化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 而且能真正落实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3. 完善选课体系, 加大选修课程资源建设
选课体系是实施学分制的基本条件, 学生可以任意选修其中的课程, 这种选修制度能够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约束”, 例如受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 学校所能开设的选修课程相当有限, 没有真正达到学生的需求, 学生往往感觉到“画饼充饥”, 并不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因此, 学校应加大选修课教学管理建设, 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以及教师配备方面要不断去完善。选修课的开设应该根据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需求, 不仅仅要加大可选课程的比例, 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丰富的公开课程资源, 对选课的配置也应该有不同类型和风格, 并合理安排任课教师,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条件。
4. 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教学管理素质
学分制教学模式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弹性教学, 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就更为复杂, 例如日常教学督导、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成绩管理、业绩考核等教学管理工作较为复杂, 需要一个有效控制机制来管理, 因此客观上要求高校不断进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同时, 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因此, 创建一支优良的教学管理队伍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和完善的首要任务。一名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 首先, 应该具备高度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才能适应社会对高校发展的需求;其次, 必须具有前沿的教学管理理论及相关知识, 具有一定超前的意识、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 对教育改革的发展献计献策, 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 并找到合适本校专业发展的道路。最后, 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 有利于管理者处理好各方面工作, 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5. 适应学分制要求, 完善教学管理质量监督机制
高校教学管理由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 因此, 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应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督机制和质量控制机制, 健全与教学质量监督相关的制度, 例如教师备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赛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教学管理人员要通过随堂听课, 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上课秩序等多方面进行考评, 要多走入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心声, 多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作出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 高校要对优秀教师进行奖评, 促进教师的竞争意识, 健全教师竞争机制, 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管理中逐步推行学生自主选教制度和教师竞争上课制度, 鼓励优秀教师多承担教学任务, 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依据。
摘要: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 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得到最佳的教育方式, 同时有助于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学分制,导师制
参考文献
[1]韩月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05 (3) .
[2]钟汉华, 郑玲.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现状分析与实践[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3]刘青.弹性学年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广播大学学报, 2012 (1) .
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的思考 篇9
学分制是一种学生管理制度, 其衡量的对象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校学生每修完一门课程, 修满一个学期并成绩合格则记为一学分。简而言之, 学分制就是对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等各个学习环节进行衡量的方法。在学分制的引导之下, 高校的考试管理制度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 本文以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方法为研究对象, 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1. 学分制的内容分析
1.1 选课制
所谓的选课制, 就是指高校中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分离、相结合的情况, 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爱好进行课程与教师的选择, 将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
1.2 弹性学制
所谓的弹性学制, 就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与个人情况, 在规定的年限内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灵活的安排, 学生可以选择紧凑学习, 提前毕业, 也可以选择中途休学, 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复读。
1.3 学分互换制
所谓的学习互换制, 也可说是学分接受制, 对于教学能力与水平相当, 但类型上存不同的学校, 他们互相承认学生在对方学校所修的学分, 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校选择符合其个人爱好的选修课程。
1.4 社区管理制
所谓的社区管理制, 就是学生可以进行跨学科与跨专业的学习。学生进行自主选课, 因此, 同一个课堂之上可能有来自不同班级与不同专业的学习。这时对学生进行管理, 就可以利用学生的住宿地点进行划分, 故称之为社区管理制。
2. 学分制下的高校考试管理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考试管理工作要以科学性为标准, 在进行考试活动的安排与组织之时, 要考虑到其与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匹配程度。考试的内容与考试的范围要在教学范围之内, 考试成果的评价要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
2.2 公平性原则
公正与公平是考试管理工作进行的基础原则, 在学分制引导之下, 考试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就越发重要。对于同一个级别的学生, 其考试的难度与范围要具有相似性, 不能运用波动过大的考试题目, 这样对于学生来讲, 考试就丧失了公平性。
2.3 多元性原则
学分制使得学生在进行课程选择方面具有了较大的自主性, 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方式需要多元化的考试管理原则的配合。因此, 学校要利用多种多样的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考查, 使教学目标在多元化的考试管理工作中得以实现。
2.4 灵活性原则
在学分制的影响之下, 学生可以具有相同学分的不同课程进行学分的积累, 这就使得考试的时间与内容存在较大的多变性。学生选课的行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因此, 学分制下的考试管理工作也应当遵守灵活性原则。
3. 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工作建议分析
学分制的实施, 使得高校考试管理工作面对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下面, 笔者就自身的工作经验, 对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工作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
3.1 分离教学与考试
在学分制的推动之下, 学生进行自主课程选择。为了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完成考试管理工作公平性的保持, 各高校应当将教学与考试管理进行分离。也就是说课程的授课老师不参与到考试工作当中来, 包括命题与阅卷环节。考试的命题者应当由系内负责人进行慎重选择, 不仅要保证命题的科学性, 还要保障审核的客观性。
3.2 加强重修重考制度的实施
在学分制的影响之下, 考试成绩成为学生尤为重视的东西, 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得到相对应的学分。如果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不合格, 那么学生需要对这门课程进行重修, 与下一届学生进行共同学习。对于必修课不合格的学生, 必须要进行重修与重考。在固定的时间内, 教师要组织这些需要重考的学生进行与之前测试相当难度的考试, 一样坚持教考分离的原则, 如果学生成绩合格, 则给予课程相对应的学科。
3.3 建立全面的考试资源库
考试资源库的建立, 主要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首先, 要建立起一个命题教师与阅卷教师的信息库, 这是进行教学与考试相分离的重要基础。这样的信息库得以建立, 那么相关人员就可以十分清晰地了解到参与某次考试管理工作的命题老师怀阅卷教师, 减少错误的安排使二者重叠。其次, 是要建立一个考试题目信息库。这样, 教师可以利用筛选功能对其难度不同的题目进行选择, 使用系统自动生成相对应的考试试卷, 既可以减少试题的重复率, 又可以提高考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因此, 建立一个全面的考试资源库是学分制下高校进行考试管理的有效手段。
结语:
综上所述, 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的考试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本文以学分制的内容与考试管理的原则为基础, 对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对策进行分析。留成各大高校利用学分制的特点, 重新调整考试管理工作, 提高考试管理工作水平, 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以此助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费群燕.学分制下考试管理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4) .
[2]谢旭辉, 陈小红, 马凤歧.学分制管理模式下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 2006 (01) .
[3]邓庆华, 石宇杰.浅议学分制的特征及其实施途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S1) .
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的思考 篇10
学分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相对先进而灵活的考试管理办法, 学分制给学生提供了一部分自主学习的课程以及时间, 可以提前修得学分, 也可以在没有修够学分的情况下去补修这门课的学分,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可以让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如果不被重视, 学分制真正的作用也难以发挥, 也就无法塑造高素质的人才。
高校实行学分制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好处, 许多高校的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想要去修的课程, 同时学校为了学生圆满完成学业, 也设定了许多必修课程。如果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跟从学校的这种学分制的考试管理, 多数学生会顺利修得学分毕业。
一、坚持科学的考试形式
科学的考试形式是对学生真正能力的考核,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的能力如果只是凭借单纯的知识考试, 是完全不能检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的。这种固有的背诵的题目只是测试了学生掌握的一部分知识, 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误导, 认为在高校只要突击一下就可以随便得到学分, 从而不会深入思考, 使许多学生失去了思考与锻炼的能力, 死记硬背的形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因此, 必须要合理的安排成绩的结构, 既要把平时的表现算入到总成绩中, 也要看重学生的课堂回答、道德品质、以及一些报告等计入成绩, 使分配合理, 从而按照比例, 形成多样化的综合成绩, 这种相对科学的形式是对学生成绩的科学评定, 真正的考试要落实到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发展中, 才能发挥当代大学生的才能, 才能有益于大学生的发展。
二、实行公平的考试制度
学分制的发展就是要避免不公平的现象, 对于当代的许多大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辨别是非。对于自己的学习成果而言, 每一个大学生都想用自己的最好的成绩来回馈自己, 但是如果没有公平的考试制度, 学生就发挥不到自己的真实水平, 这样就会大大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 公平的考试制度是一个学校文明与否以及先进与否的一个标志。因此, 学校要完全从学生的利益出发, 把学生的成长放在优先的位置, 对于考试而言, 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而不是一味的看重学生的记忆和一些简单的知识背诵, 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作为高校的老师, 就要从学生的未来考虑, 对于笔试而言, 要有严格的考风, 此外, 教师对一门课程的考试要经过合理的安排, 不偏向, 不漏题,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机会, 对于平时的表现成绩, 教师也要合理安排, 做到公平公正, 不走后门。
三、落实科学的成绩评定
科学的成绩评定才能有客观公正的学习成绩, 才能真正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学分制给了学生与教师自由, 但是却要求更加客观公正, 有些教师为了自己省事, 就会叫一些学生去替自己进行阅卷, 这是很不合理的, 对于学生的表现以及回答的程度而言, 教师是最为熟悉的, 同学阅卷比教师有更大的自主权与倾向, 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这大大降低了学生成绩的标准。因此, 教师在成绩评定上要客观和亲力亲为, 为学生的最后成绩有较为准确的评定, 而不是随便有个成绩就了事。
四、建设规范的评价体系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系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发展, 学分制的实施就是要求学生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兴趣,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与优点, 从而使每个学生充分的学习, 这样就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单凭自己提问的一个问题, 学生没有回答好就否定学生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反, 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维与想法, 就会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对他们作出合理的评价, 通过这种多次的交流, 学生也了解到教师的想法, 教师也明白了学生的态度, 从而有益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能够了解学生, 课下与学生交流, 再加上合理的互动, 教师最后给出学生的才是一个合理的分数, 也才能建设规范的评价体系, 让学生正确的走向自己的发展之路。
结语:
高校实行这种学分制就是为了每个学生自由健康的发展, 也为了学生广泛的学习, 这种灵活的考试管理方法实施恰当就会激发学生的热情, 让大学生在思维活跃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 高校要重视这种制度的实施, 给教师分配一定的合理的任务, 让教师与学生合作, 真正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自己的努力, 让学分制管理的惠处落实到每一位高校学生的身上。
摘要:学分制是当前在许多高校都实行的一种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结合学校的一些规则, 同时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设立的一项制度。多数高校的大学生为了能够顺利毕业而努力修够自己的学分, 这种情况在很多高校已经普遍实施了。学分制的实施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和督促自己学习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对学生的个性以及多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如果一味地只是追求得到学分, 从而糊弄过关, 就没有达到学分制的实施对高校考试管理的要求。因此, 本文将会探讨一些学分制实施的管理办法, 以促进大学生更良性的学习。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考试,管理
参考文献
[1]金祖庆, 赵雷洪.学分制模式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6, 03:83-87.
[2]丁明珠.关于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的几点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3:163-167.
[3]聂英.学分制下高校考试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 2014, 10:56-59.
学分制模式下成绩管理工作的优化 篇11
1教学管理制度不配套、不健全
目前很多学校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分制模式不配套,许多规则制度、实施细则不健全。尤其是在成绩管理方面,当前我们学校没有出台明确的、可遵循的、健全的成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导致院校两级的成绩管理职责不明确,权利划分不清晰,很多教务人员对成绩管理的过程不清楚,部门间相互推诿的现象严重,大大降低了成绩管理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
2选课制条件下成绩管理难度加大
首先,选课制增加了课程设置的不确定性,它所衍生出的诸如免修、缓考、弃考、重修和辅修等制度,又加大了成绩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选课时,学生如果不能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信息及时进行课程的补选、改选或者退选手续,那么将会出现学生修读课程不准确,课程考试信息有误,教师成绩录入有问题等现象,从而产生成绩上报不及时、不准确,存档成绩不完整等问题,增加成绩管理的难度。
其次,选课制下学生的“个性化”增强,学生在参加就业面试、出国留学、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时,成绩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需要的多样化导致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它对成绩管理模式与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3成绩管理工作自身的缺陷
成绩管理工作贯穿每学期的始终,存在不集中性、分散零碎等特点。当前我校进行的考试项目众多,从开学第一周进行的补、缓考,到之后举行的结业生返校考试、期中考试、短学期课程考试、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毕业前重修考试,到最后的期末提前考和考试周,考试门数多、种类杂,涉及到学生人数众多,这导致成绩管理具体工作时间不集中、分散零碎,成绩处理(输入、查询、修改等)工作任务繁重复杂。若不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无法对成绩形成系统分析,难以起到成绩管理真正促进教学的作用。这些工作一旦出现迟缓或差错,还会关系到学籍处理的正确性,并且会对下一学期的重修等教学工作造成影响。
4由其他岗位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成绩管理作为整个教务流程的最后环节,极易受其他岗位工作的影响。选课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运行等工作的不完善会导致成绩管理工作出现问题。例如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导致课程信息发生变化,学生重修课程与原课程则会出现不一致,学生查询成绩时会发生混乱;或者教学运行秩序发生异常以及学籍出现异动,导致成绩录入名单与实际考试名单不同,任课教师录入成绩就会发生无学生名单或无成绩可录等问题;或者个别专业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教学效果不好,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导致成绩统计分析不准确,这大大影响了成绩的管理工作,对成绩管理的准确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5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教务管理人员是成绩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责任心、对学分制的认识和对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了解程度,会对成绩管理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当前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务管理人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大大降低了成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当前教务管理人员更换频繁,新教务员业务不熟练,难以在短时间内熟悉所有的工作,管理质量和效率大大降低,对成绩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
二成绩管理工作的改革
针对当前成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管理制度、三级监控体系、四个优化措施”来实现学分制模式下成绩管理的优化与改革工作。
1一个指导思想
人是高校最为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因此高校管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从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发展,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
成绩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优化与改革工作中应以灵活的方式为各类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与指导,更好地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部门领导也要从思想上重视成绩管理工作,支持成绩管理的优化和改革工作,从有利于成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出发,通过参考国内各高校的相关调研工作,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成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宏观监控全校的成绩管理工作,从而规范成绩管理工作。
2两种管理制度
当前学校实行的是院校二级管理制度,不同管理层面的权限和职责是不一样的。首先,按照“重心下移、分权管理、责权统一”的原则,在教学管理上实现由过程管理向过程与目标管理并重转变,推进二级管理做实做活。
其次,在院校二级管理上,要对成绩管理的权责和相应的分工进一步明确,做好沟通。院级要有充分的权限完成相应的成绩管理,增强成绩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也要限制和控制权限的分配,不能有越权的隐患而影响成绩管理工作的科学与规范。在分权管理的情况下,要加强管理交流,校院二级间的信息反馈要及时。如退学、转学等事宜的办理和成绩认定等工作,校级和院级间要做好反馈信息,处理好特殊问题。
3三级监控体系
学分制模式下,为了减少成绩管理中错误发生的机率,必须实行学校、学院、任课教师三级成绩管理制度,加强对成绩管理各环节的监控,增强成绩管理各环节的透明度。
学校负责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命题、考试、阅卷、成绩录入、存档、查询等方面加强规范。对于全校性课程,命题逐步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建立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采用统一成绩管理系统,防止漏登、错登,保障成绩录入的准确性。同时做好制度的宣传引导工作,使每位涉及到成绩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能明确自己该干什么、该如何去做,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同时也便于学生对成绩有疑问时知道如何去处理,找谁去处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学院负责督促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原始成绩资料的保存工作,督促任课教师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做好试卷批阅、成绩录入工作。发挥好学校、任课教师之间发生问题时的传话筒作用。学院要督促各研究所(教研室)教学负责人对命题、评分标准严格把关,确保试卷质量。对于公共基础课及教学基本要求相同、学时相同的专业课程必须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
任课教师负责学生成绩的考核、录入工作,根据学校成绩管理的要求,做好试卷命题、批阅、登记等工作,保存好学生原始成绩。任课教师在录入学生成绩时,应做到认真、仔细和谨慎,确保学生成绩录入的准确性,做到学生成绩录入无修改、无差错,提高成绩管理的工作效率。如成绩录入有误,需要修正,任课教师必须填写成绩变更申请表,逐级进行审批,真正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4四个优化措施
第一,优化成绩管理制度,加强成绩管理的规范性。学校应逐步修订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不符合学分制发展要求的《本科选修课程管理办法》、《课程替代有关事项的规定》进行废止。对《本科生对外交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分制管理规定》和《本科学生选课管理办法》进行修正和补充,去掉不符合或抑制学分制发展的条款。优化流程、明确职责,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优化成绩管理系统,实现成绩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首先,开发使用新的成绩管理软件,加大信息化建设。在当前学校推进校园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信息化手段在成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成绩部分的数据库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增强成绩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利用网络传输数据,使学生能及时查询自己的最新成绩情况,为学生提供方便,减轻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的工作压力,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提高成绩管理工作的效率。[2]其次,进一步挖掘现有系统的功能,优化成绩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功能繁多,工作人员应在实践工作中借助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摸索、学习,不断测试,积累经验方法,多方面优化和改进成绩管理工作,确保成绩信息更加及时、全面、准确,充分发挥成绩信息的通用性。
第三,优化选课制度,确保岗位间工作顺利运行。首先,学校应制定选课的总原则和总指导思想,做好选课指导工作。选课前,学生应认真学习选课操作方法,及时了解学校的选课通知和相关信息。选课时,学生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在教师或教务员指导下选课。避免出现修读学分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其次,优化整个选课过程,通过“预选”、“正选”和“补选”三轮选课和选、补、退等选课环节,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课表。经过第一轮“预选”之后,学校会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调整部分课程的开设情况,增设或停开部分课程,学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调整个人课表。另外可以制定岗位“甘特图”,“甘特图”能形象地表示出不同岗位之间,不同工作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通过“甘特图”,岗位间职责明确,工作进程和时间节点清楚,对处理岗位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从而理顺各岗位之间的关系,确保整个教务教学工作的顺利运行。[3]
第四,优化成绩管理人员素质,提升人员管理水平。首先,注重对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和水平。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交流,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的教育管理经验和方法手段,提高计算机处理能力、网络使用能力、统计学数据处理能力等,以便能随时把握环节的变化,及时调整成绩管理系统,提高成绩管理水平。其次,定期召开教务管理人员座谈会、培训会,举办有关成绩管理工作的培训,向他们演示相关工作的操作,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来,对工作易犯的错误和应该注意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错和提醒,避免在工作中走“弯路”。向成绩管理人员推广介绍好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和总结,相互交流工作经验,为教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快速提高,培育一个积极上进、互帮互学的良好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孙俪华.浅议学分制下高校成绩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管理,2011(7):190.
[2]杨璐.学年制和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成绩管理体系的对比研究[J].管理视野,2008(5):103.
学分制模式下成绩管理工作的优化 篇12
目前很多学校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分制模式不配套, 许多规则制度、实施细则不健全。尤其是在成绩管理方面, 当前我们学校没有出台明确的、可遵循的、健全的成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导致院校两级的成绩管理职责不明确, 权利划分不清晰, 很多教务人员对成绩管理的过程不清楚, 部门间相互推诿的现象严重, 大大降低了成绩管理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
2选课制条件下成绩管理难度加大
首先, 选课制增加了课程设置的不确定性, 它所衍生出的诸如免修、缓考、弃考、重修和辅修等制度, 又加大了成绩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选课时, 学生如果不能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信息及时进行课程的补选、改选或者退选手续, 那么将会出现学生修读课程不准确, 课程考试信息有误, 教师成绩录入有问题等现象, 从而产生成绩上报不及时、不准确, 存档成绩不完整等问题, 增加成绩管理的难度。
其次, 选课制下学生的“个性化”增强, 学生在参加就业面试、出国留学、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时, 成绩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需要的多样化导致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它对成绩管理模式与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3成绩管理工作自身的缺陷
成绩管理工作贯穿每学期的始终, 存在不集中性、分散零碎等特点。当前我校进行的考试项目众多, 从开学第一周进行的补、缓考, 到之后举行的结业生返校考试、期中考试、短学期课程考试、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毕业前重修考试, 到最后的期末提前考和考试周, 考试门数多、种类杂, 涉及到学生人数众多, 这导致成绩管理具体工作时间不集中、分散零碎, 成绩处理 (输入、查询、修改等) 工作任务繁重复杂。若不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无法对成绩形成系统分析, 难以起到成绩管理真正促进教学的作用。这些工作一旦出现迟缓或差错, 还会关系到学籍处理的正确性, 并且会对下一学期的重修等教学工作造成影响。
4由其他岗位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成绩管理作为整个教务流程的最后环节, 极易受其他岗位工作的影响。选课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运行等工作的不完善会导致成绩管理工作出现问题。例如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导致课程信息发生变化, 学生重修课程与原课程则会出现不一致, 学生查询成绩时会发生混乱;或者教学运行秩序发生异常以及学籍出现异动, 导致成绩录入名单与实际考试名单不同, 任课教师录入成绩就会发生无学生名单或无成绩可录等问题;或者个别专业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 教学效果不好, 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导致成绩统计分析不准确, 这大大影响了成绩的管理工作, 对成绩管理的准确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5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教务管理人员是成绩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责任心、对学分制的认识和对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了解程度, 会对成绩管理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当前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务管理人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大大降低了成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当前教务管理人员更换频繁, 新教务员业务不熟练, 难以在短时间内熟悉所有的工作, 管理质量和效率大大降低, 对成绩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
二成绩管理工作的改革
针对当前成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可以从“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管理制度、三级监控体系、四个优化措施”来实现学分制模式下成绩管理的优化与改革工作。
1一个指导思想
人是高校最为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 因此高校管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从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发展, 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
成绩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在优化与改革工作中应以灵活的方式为各类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与指导, 更好地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能,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 部门领导也要从思想上重视成绩管理工作, 支持成绩管理的优化和改革工作, 从有利于成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出发, 通过参考国内各高校的相关调研工作, 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成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宏观监控全校的成绩管理工作, 从而规范成绩管理工作。
2两种管理制度
当前学校实行的是院校二级管理制度, 不同管理层面的权限和职责是不一样的。首先, 按照“重心下移、分权管理、责权统一”的原则, 在教学管理上实现由过程管理向过程与目标管理并重转变, 推进二级管理做实做活。
其次, 在院校二级管理上, 要对成绩管理的权责和相应的分工进一步明确, 做好沟通。院级要有充分的权限完成相应的成绩管理, 增强成绩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也要限制和控制权限的分配, 不能有越权的隐患而影响成绩管理工作的科学与规范。在分权管理的情况下, 要加强管理交流, 校院二级间的信息反馈要及时。如退学、转学等事宜的办理和成绩认定等工作, 校级和院级间要做好反馈信息, 处理好特殊问题。
3三级监控体系
学分制模式下, 为了减少成绩管理中错误发生的机率, 必须实行学校、学院、任课教师三级成绩管理制度, 加强对成绩管理各环节的监控, 增强成绩管理各环节的透明度。
学校负责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从命题、考试、阅卷、成绩录入、存档、查询等方面加强规范。对于全校性课程, 命题逐步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 建立试题库, 随机抽取试题;采用统一成绩管理系统, 防止漏登、错登, 保障成绩录入的准确性。同时做好制度的宣传引导工作, 使每位涉及到成绩管理工作的人员, 都能明确自己该干什么、该如何去做, 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同时也便于学生对成绩有疑问时知道如何去处理, 找谁去处理, 做到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
学院负责督促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原始成绩资料的保存工作, 督促任课教师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 做好试卷批阅、成绩录入工作。发挥好学校、任课教师之间发生问题时的传话筒作用。学院要督促各研究所 (教研室) 教学负责人对命题、评分标准严格把关, 确保试卷质量。对于公共基础课及教学基本要求相同、学时相同的专业课程必须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
任课教师负责学生成绩的考核、录入工作, 根据学校成绩管理的要求, 做好试卷命题、批阅、登记等工作, 保存好学生原始成绩。任课教师在录入学生成绩时, 应做到认真、仔细和谨慎, 确保学生成绩录入的准确性, 做到学生成绩录入无修改、无差错, 提高成绩管理的工作效率。如成绩录入有误, 需要修正, 任课教师必须填写成绩变更申请表, 逐级进行审批, 真正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4四个优化措施
第一, 优化成绩管理制度, 加强成绩管理的规范性。学校应逐步修订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对不符合学分制发展要求的《本科选修课程管理办法》、《课程替代有关事项的规定》进行废止。对《本科生对外交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分制管理规定》和《本科学生选课管理办法》进行修正和补充, 去掉不符合或抑制学分制发展的条款。优化流程、明确职责, 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 优化成绩管理系统, 实现成绩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首先, 开发使用新的成绩管理软件, 加大信息化建设。在当前学校推进校园网络建设的过程中, 应当加强信息化手段在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实现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成绩部分的数据库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增强成绩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利用网络传输数据, 使学生能及时查询自己的最新成绩情况, 为学生提供方便, 减轻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的工作压力, 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提高成绩管理工作的效率。[2]其次, 进一步挖掘现有系统的功能, 优化成绩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功能繁多, 工作人员应在实践工作中借助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不断摸索、学习, 不断测试, 积累经验方法, 多方面优化和改进成绩管理工作, 确保成绩信息更加及时、全面、准确, 充分发挥成绩信息的通用性。
第三, 优化选课制度, 确保岗位间工作顺利运行。首先, 学校应制定选课的总原则和总指导思想, 做好选课指导工作。选课前, 学生应认真学习选课操作方法, 及时了解学校的选课通知和相关信息。选课时, 学生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 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 在教师或教务员指导下选课。避免出现修读学分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其次, 优化整个选课过程, 通过“预选”、“正选”和“补选”三轮选课和选、补、退等选课环节, 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课表。经过第一轮“预选”之后, 学校会根据学生实际需求, 调整部分课程的开设情况, 增设或停开部分课程, 学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 及时调整个人课表。另外可以制定岗位“甘特图”, “甘特图”能形象地表示出不同岗位之间, 不同工作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通过“甘特图”, 岗位间职责明确, 工作进程和时间节点清楚, 对处理岗位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从而理顺各岗位之间的关系, 确保整个教务教学工作的顺利运行。[3]
第四, 优化成绩管理人员素质, 提升人员管理水平。首先, 注重对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升人员素质和水平。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交流, 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 掌握现代的教育管理经验和方法手段, 提高计算机处理能力、网络使用能力、统计学数据处理能力等, 以便能随时把握环节的变化, 及时调整成绩管理系统, 提高成绩管理水平。其次, 定期召开教务管理人员座谈会、培训会, 举办有关成绩管理工作的培训, 向他们演示相关工作的操作, 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来, 对工作易犯的错误和应该注意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错和提醒, 避免在工作中走“弯路”。向成绩管理人员推广介绍好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和总结, 相互交流工作经验, 为教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快速提高, 培育一个积极上进、互帮互学的良好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孙俪华.浅议学分制下高校成绩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管理, 2011 (7) :190.
[2]杨璐.学年制和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成绩管理体系的对比研究[J].管理视野, 2008 (5) :103.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推荐阅读:
学分制下古代文学05-20
学分制管理改革11-25
学分制管理模式08-23
教学常规学分制考核09-04
党员教育管理学分制11-14
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12-02
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11-06
我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探讨08-08
学分银行管理10-26
九江学院学分制班级管理制度(试行)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