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河流综合治理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2024-09-29

高考地理:河流综合治理类问题的答题思路(精选6篇)

高考地理:河流综合治理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篇1

河流的综合治理

(一)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原因:[来水快、容水场所少、排水慢]

(1)降水多,降水强度大,河流流量大,汛期长。(2)河流流域面积大,支流多。

(3)上游地形陡,水流急,来势猛。(4)中下游地区地形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5)特殊年份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异常。(6)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的严重,河湖淤塞。

(7)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湖泊的调蓄能力减弱。

2、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1)中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2)中下游:加固大堤,疏通河道,裁湾取直,增加新的入海口,修建分洪工程。

(3)非工程措施:加强洪泛区的管理,建立灾情应急处理系统,实行防洪保险。

(二)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1)河流径流量大(从降水的多少、强度和流域面积的大小分析)。

(2)河流落差大(地形的阶梯过度或山地丘陵地形等)。

(3)有峡谷和口袋形地形(峡谷便于建坝,口袋地形便于蓄水)。

(三)河流凌汛形成的条件(时间多为秋末和春初)

(1)河流处地中高纬度,河流有结冰期(最冷月气温高于0°c)。

(2)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的纬度(气温较高地区流向气温较低的地区)。

(四)我国北方缺水的原因和措施

1、我国北方缺水的原因

(1)年降水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2)河湖分布少且径流量小。

(3)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的需求量大。(4)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严重。

2、我国北方缺水的对策

(1)跨流域调水,调整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2)修建水库,调整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3)发展节水农业和工业,节约用水。(4)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5)防治水污染,尽量做致水资源的循环利用。(6)靠近海洋地区采取海水淡化。

(7)加强流域内的管理,合理分布和利用水资源。

(五)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1、河流的水文特征

流量的大小,变化;水源的补给;含沙量的大小;汛期的长短;有无结冰期和凌汛;河流的落差及水能。

2、河流的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的大小;地形起伏和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系结构(树枝状,扇状,羽状,放射状,向心状等):支流的稀密、多少;水能是否丰富。

(六)湿地作用

(1)生态作用;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温度,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减);维护生物的多样性;降解污染(净化水质),净化环境。

(2)经济作用:供水,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发展旅游等。

高考地理:河流综合治理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篇2

1. 利用地理因素的时间规律性考查人类社会活动的时间性

例1 (2000年全国文综卷Ⅰ)宋代海上(贸易)往来大多是三、四月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间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这样选择航行时间主要是为了

A.避开倭寇的活动

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风

答案:D

例2 (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当时(元代)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A.11~12月B.3~4月

C.5~6月D.7~8月

答案:A

例3 (2008年广东历史卷)符合上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A.西周B.西汉

C.晋

D.宋

答案:D

例4 (2009年山东文综卷)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口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答案:B

解法指导:例1、例2两道题题干是典型的历史情境,其备选项则是以历史情境与地理情境混杂或单一的地理情境来迷惑考生,是较好的史地综合类历史试题。由于时间、季节的变化,区域地理自然现象的特性也随之发生改变,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是根据这些特性的变化,或躲避或利用。因此,无论是宋代海上贸易的往返时间还是元代前往真腊(柬埔寨)的时间,都是依据区域地理因素变化规律而定的。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东亚地区,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利用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航行时人们就据此选择时间。故例1、例2的正确答案分别为D和A。例3主要要求考生依据地理知识中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对图中历史活动(古代农业或主要经济活动中心南移)分布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历史现象或活动存在的时间,故答案为D。例4主要考查考生提炼材料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由题干文字材料“沪平通车……暂以济南为终点”,“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等,获取当时平津形势紧张的信息;然后依据信息用排除法逐项筛选选项,最后得出答案B。此题抓住人类活动时空结合的特点,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史地知识,准确答题。

启示:这类题是以理解特定的地理因素的时间规律性为先决条件,进而依据地理因素的时间规律性对相关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说明或归纳,最终解答相关问题。中外历史上历史现象的历史地理沿革特点及相关认识,是高考历史命题的亮点,考生要高度重视。

2. 利用地理因素的空间规律性考查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性

例1(2002年全国文综卷Ⅰ)当时(北宋)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答案:C

例2 (2008年山东文综卷)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如图是新航路开辟不久一位德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映出

A.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

D.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

答案:C

例3 (2008年北京文综卷)下图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例4 (2009年广东历史卷)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下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答案:A

例5 (2009年江苏历史卷)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答案:C

例6 (2009年北京文综卷)图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例7 (2009年福建文综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B.北渡长江

C.跨越陇海线D.挺进大别山

答案:A

例8 (2009年福建文综卷)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答案:C

例9 (2009年重庆文综卷)读图,除北京外,在A、B、C、D四个城市中,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

答案:A

解法指导:例1题干是历史知识而选项明显是地理概念,同时题干强调了“水路”运输,这样,考生既要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如京杭运河连通淮河与长江;宋代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最高),又要熟悉地理因素中的河网水系(汴河经运河与淮河、长江相连,又经运河中的江南河与太湖流域相通),才能得出正确答案C。例2题干材料为利用地理知识绘制的地图即德国人眼中的世界,从所绘地图可以看出这幅地图是不完整的,没有北美洲、非洲大陆、大洋洲等,时间又是新航路开辟不久,故选C。可以说,此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根据所给信息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即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而领会本题的立意即以全球史观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例3的解答,首先要利用地图知识仔细阅读题干“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找出当时的“交通路线”和“未完成路线”等信息,并结合当时的历史地理沿革诸如“天竺”、“大食”等地名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答案B。同样,考生具备并运用地理识图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将有助于以下各题的解答。例4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目的及影响,题中B项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不准确,C项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说法错误,D项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明显错误,故答案为A。例5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之后才进行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圆学说等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答案为C。例6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等限定语对选项进行辨析,①史实是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但不属于抗战时期;②是国民党29军夺回宛平的史实;③是1938年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④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史实,故D项是正确选项。例7立意新颖:长征胜利后,中共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其主要集结在陕北,要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必须东渡黄河进入晋察冀一带。B、D容易排除,C项陇海铁路是中国东西向的主要铁路干线之一,它横贯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五省,而八路军在华北战场活动和控制的地域西起同蒲线,东至津浦线,北抵正太路和沧石线,南临黄河和陇海线,因此八路军无须跨越陇海线。故答案为A。例8要求考生依据福建临海的地理特点,判断出福建人具有靠海谋生的优势,故答案为C。例9主要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根据图中城市的地理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特点,可知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南京,故选A。

启示: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范围,受地理因素中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就会使人们的活动区域扩大,反之就会缩小。这就使历史和地理密切结合起来。在解答历史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的考题时,要尽量利用地理知识属性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顺利解答相关问题。相关这部分内容知识考点的考题频繁出现,足以说明空间背景下的时间关系是人类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专家青睐的主要缘由。

3. 利用地理因素的某些特性考查人类社会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例1 (2008年山东文综卷)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

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答案:D

例2 (2008年北京文综卷)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答案:A

例3 (2009年海南历史卷)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答案:B

例4 (2009年上海历史卷)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

答案:B

例5 (2009年重庆文综卷)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芍陂

C.通济渠D.邗沟

答案:C

解法指导:例1以中国、英国特定的“自然风景”即相关的地理知识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着力理解“自然风景”的地理内涵,并结合不同的时代(人类社会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描述,这样,这里“山水画”与“风景画”自然就有了不同的特色,故答案为D。例2要求考生运用基本地理知识去了解题干中的地理术语“旱”、“雨”、“水旱”等的含义,再结合人类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下的具体活动如“引水浸润”、“杜塞水门”、“水旱从人”、“征丁……护之”等,最后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地理活动空间“蜀”得出答题的关键信息,正确答案为A。例3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天文地理基本知识为切入点,对这些天文地理知识的引申含义进行深化理解。他主要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的道理,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答案为B。例4选项中,A项是大河文明,C、D项是海洋文明,只有B项是草原文明,而题干要求的是“草原文明”,故答案为B。这道题较好地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凸显了人类文明不同的呈现方式。例5的解答,首先是抓住关键词“淮水以北”、“水利工程”,可将此看做地理概念,降低解题的难度。然后联系所学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逐项分析,答案为C。

启示:地理环境中的地带性差异,不仅影响了人类社会不同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类型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特色。在此类试题中,凸显了上述地理因素如地理环境的特有属性,答题时,考生要思路明确,链接相关地理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利用地理物质资源的某些特性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活动

例1 (2003年上海文科使用综合卷)这是巴黎凡尔赛宫典型法国式花园的照片。照片近景部分地面是由细砂石铺就的,你认为细砂石铺地具有

A.排水作用:方便雨水下渗,不必铺下水道

B.防水作用:万一发生火灾,可以就地取材

C.防御作用:可以通过骑兵,阻碍炮车通车

D.环保作用:吸收空气降尘,避免尘土飞扬

答案:A

例2 (2008年重庆文综卷)如下图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①为防御匈奴军队进扰而建②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下而建③张骞通西域时由此出关④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D

例3 (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卷)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D

例4 (2009年山东文综卷)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B

解法指导:例1,题中所述作为地理物质资源的细砂石,其具有较强的透水渗水性,因而,用其铺地可以防止雨天积水造成交通不便,它能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因此,正确选项为A。例2的解答,考生首先要明确山海关的地理位置优势:山海关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也是中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选中设山海卫。“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由此,依据题中选项所述并结合史实分析,得出答案D。例3为最佳选择题,考生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项,但通过全面的材料分析并再现宋朝商业发展特色,可知D项才符合题意。这道题较好地彰显了地理因素中的商业特性及其社会功能。例4难度偏大,主要考查考生阅读题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此题的解答,可运用地理相关知识如农业结构问题等加以思考。据题干材料信息“16世纪晚期”、“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等分析可知,①④说法材料并未显示,予以排除。故答案为B。

启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但人类对这些物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这些物质资源的不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所以我们通过对某些地理物质资源特性的分析,来判定人类对其利用的原因和规律。人类活动的遗迹或遗址也是人类活动长期作用于地理环境因素的产物,对相关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新亮点。对此,考生在备考中要高度重视。

5. 利用地理环境变化中的相对稳定性考查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

例(2008年重庆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日:“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要点:(1)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吸取隋亡教训;具有“存百姓”的思想。(2)清朝统治者漠视民生,放纵贪官污吏搜刮百姓;这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纷起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或实行圣库制度等;《资政新篇》,兴办保险事业,或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等。(3)美国开始“福利主义”试验;英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4)略。

解法指导:此题为材料解析题,其材料的中心内容为“隋朝以后,中外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出现的原因、影响及对策”,而这些材料在教材中是没有的。考生运用所学现代地理知识或方法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历代统治者应对灾害的政策、措施虽有不同,但灾害出现后人们抗灾救灾的主题思想是相同的,现代社会与古代、近代人们的合理的做法相似,即以民为本,抗灾救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高考地理:河流综合治理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篇3

关键词:高考地理;地理区位类综合题;失误;答题策略

高考,作为对高中三年的学习成果检验效果最好的一场考试,其对于考生未来人生的重要性和影响不言而喻。而高考中地理的考试分数对于考生的总成绩来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高考地理考试的重中之重,区位类综合题能够直接决定着高考地理分数的高低和排名。随着近几年高考地理命题人的目光转向区位类综合题目,区位类综合题的难度和所占分数及比例也越来越大。高考地理区域类综合题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们对于高中三年所学习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掌握程度,同时检验考生对于这些知识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的熟练度,以此对考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排名。按照高考地理考试试题的分类,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考地理区位类综合题进行探究分析,以考生在区位类综合题上的失误为出发点,简单剖析失误原因,提出建议,并对相关区位类综合题的答题策略进行总结,争取对广大高考考生有所帮助。

一、考生高考地理区位类综合题失误简析

1、审题不清,理解题意有偏差。从近几年考生在高考地理区位类答题情况来看,有接近80%的考生存在着审题不清、对题意理解有偏差的问题,比如说2014年河北省邯郸市的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中,“在图中,以上四个地区,2013年10月份降雨量最多的是,其年平均降雨量是____。”题中问的是10月份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以及这个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但是不少考生在读题的时候未经仔细思考,直接就把答案全部写成了降雨量。这就是审题不清,理解错了题意,从而导致考生白白丢失不少分数。

2、地理原理和规律掌握不牢固,所答非所问。由于受到平时对相关的原理和规律掌握不牢固的影响,不少考生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提笔忘理,混淆概念,导致答题的时候回答错误或者内容太少缺乏要点,所答非所问,甚至还有考生胡编乱造“原理”作为答案。

3、考生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答案不合逻辑。这种情况在原因分析类和比较特点类的地理区位综合题中十分常见,由于考生在组织语言上有所欠缺,考试答案五花八门,十分混乱,有些答案从表述上来说,完全没有逻辑性,缺乏条理,或者重复表达,画蛇添足。

二、高考地理区位类综合题答题策略

一般来讲,高考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步骤为:①读懂题目中心思想:关键词。②读取主要信息:文字数据信息、图形信息、表格信息。③选取合适答题模板:根据相关地理原理和规律确定答题模板。④组织规范语言:要保证学科性、逻辑性、条理性。因此,针对考试在高考地理区位综合题上的失误,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仔细审题,明确题意,认真作答。考生在处理地理区位类综合题的时候,要保证以一个严谨的态度阅读题目,不漏读一字一词,要反复斟酌题目要求,力求正确读懂题意,不能有所误解,然后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认真作答,将正确答案写在卷面上。

2、抓住要点,全面解答,规范语言。面对考试中地理区位类综合题,要根据题目的类型,即原因分析类、比较特点类、评价优劣类这几种各自的特点,按照各自对应的答题步骤,抓住题目中的要点,组织好语言,保证逻辑性和条理性,全面系统地进行规范作答。

3、掌握答题模板,按部就班作答。在考生的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以下几种答题模板:

比如,对于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考生可以通过①自然因素:结合周边环境的地形、气候、土壤和水质等方面进行分析;②人文因素:从市场、交通、科技和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③不利于农业的区位因素:从反面不利于农业的区位因素,比如说干旱、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于工业区位的选取来说,考生能够从①自然因素:结合相关原材料、土地、水源等角度进行分析;②经济因素:结合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等角度进行分析;③社会因素:从政策、投资、当地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④环境因素:包括当地风向、水土、生态等方面。对于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①气象因素:要保证有利于卫星的观察和指挥;②地形因素:要确保航天器在着陆之后能够被发现,不能有过多的树林或者河流;③人口因素:确保选择在人员稀少的地区。

4、其他。考生要尽量避免错别字,减少涂改痕迹,保证卷面整体干净,答题要保证不留空白,按照条理作答,争取给评卷老师阅读好感,也许会有额外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姚红艳,郑晓东.高中地理综合题审题与答题技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23(11)45-46.

[2] 朱哲崧,付景保,韩松.广东高考地理综合题的答题策略[D].重庆师范大学,2014,06(19)32-33.

[3] 孟寒冬,董永盛,馬岚.高中地理区位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D].安徽师范大学,2015,15(17):06.

2023高考地理答题思路技巧 篇4

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图像种类来看,主要有地区分布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统计图等。下面一个个剖析啦。

一、地区分布图:识别位置,判断特征

地区分布图承载地理空间信息,能够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以及分析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的能力。高考试题经常选择政区分布图、地形分布图、水系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作为试题信息的载体。读地区分布图,重点是把握区域位置,判断区域环境特征。常用判读方法有三种:定性法,根据重要地理事物,如海岸线、山脉、河流来定位,进而分析区域环境特征;定量法,根据经纬网来判断位置,分析区域环境特征及变化;综合法,将特殊事物、重要界线与经纬网结合起来进行定位等。

二、等值线图:掌握规律,发散思维

等值线图能揭示地理要素空间数量变化特点,适合考查考生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能力。等值线图的判读,首先要掌握等值线的规律,其次要发散思维,理解图像所反映的地理事象的特征。等高线图是常考图像,近几年高考试题多以等高线图为载体,突出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即等高线图的转换能力。具体有两层含义:学会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转化技能,正确解读方位、地形等相关信息,明确地理意义,形成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等高线图、水系分布图、植被分布图、气候(要素)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城市分布图、产业分布图、环境问题分布图的复合、叠加分析,形成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景观图:仔细观察,善于联系

景观图类型多样,从形式上看,有景观照片、遥感影像、景观素描图、景观示意图等;从内容上看,有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等。地理景观图取材于现实生活与地理环境,重在考查考生用地理视角看待地理问题,用地理思维观察地理现象,并运用地理素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读图方法

景观图的阅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景观类型,阅读景观图,要准确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表现哪种地理现象。

二是景观环境,阅读景观图,要细心观察主体景观的生成环境,弄清主景和配景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景观的背景。

三是景观结构,阅读景观图,要细心观察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景观结构特点。

四是景观特征,阅读景观图,需要考虑景观的独特性。

五是景观成因,阅读景观图,要根据直观获取的信息(主要是植被、地貌、地质、建筑物等景观构成要素),推断景观的成因等。

(二)各类型景观图的判读方法

1自然景观图

常见的自然景观图有地貌景观图、植被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等。

(1)地貌景观图

阅读局部区域地貌景观图,需要关注三点。

第一,明确地貌景观所在的位置和范围。根据特殊地理事物识别位置,如根据黄河、长城等可判断区域具体的地理位置或范围。

第二,判断地貌类型及成因。如对图中山脊、陡崖、平原、河岸类型等的判断。

第三,分析地貌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地形对气候特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城镇分布的影响等。

(2)植被景观图

植被景观图的阅读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植被对环境的反映。根据植被识别自然环境,或确定地理位置。如荒漠通常反映内陆(干旱)地区的环境特征。

第二,植被景观的生态结构及功能。综合把握各类植被之间的物质、能量关系以及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特殊功能等。

第三,植被和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如植被对水文、土壤的影响等。

2人文景观图

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人文景观图主要有历史遗迹图、建筑景观图、农业景观图、交通景观图等。

(1)农业景观图

农业类试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要求考生联系生活实践作答。

一方面,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农业区域差异、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掌握农业景观特点;

另一方面,考生在缺乏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可对选项进行深入地比较,采取排除法,逐步筛选。

(2)交通景观图

阅读交通景观图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第一,交通设施的功能。交通建设要适应自然环境,如要有防洪设施、安保设施、环保通道等,多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考生要从自然环境特点出发,正确推断和认识交通设施的功能。

第二,交通线(网)的特点。考生要学会从安全、经济、技术等角度分析交通线(网)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等。

3景观示意图

(1)景观分布示意图

阅读景观分布示意图需要:

第一,关注主体景观的地理位置及与配景之间的空间联系;

第二,善于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角度分析景观特点。

(2)景观原理示意图

景观原理示意图是示意图的一种,直接反映景观的内部构成。阅读此类图像需要:

第一,分析景观结构组成,即由哪些部分组成,每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综合判断景观功能,分析景观结构组成旨在发现景观功能。

四、统计图:由表及里,图文转化

统计图有坐标统计图,结构统计图(如扇状图、饼状图、柱状图),特殊统计图(如人口金字塔图,气候直方图)等。

读统计图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读图名,统计图的名称揭示了图的主题。考生在做题过程中要关注图名,缩小思路范围,发现核心问题。

二是读图例,图例反映图形要素,为读图提供线索。

三是读内容,统计图可分为坐标统计图和结构统计图等。坐标统计图一般反应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变化过程,偏重发展阶段、极值变化、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构统计图反映地理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偏重组成、比重、发展变化的分析。

四是进行表达,要善于将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语言,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信息支持。在阅读地理统计图的过程中,边读图,边用文字语言复述是重要的读图方法。

(二)各类统计图判读方法

1曲线图

阅读自然类曲线图,关键是识别曲线类别,理解极值含义,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一,识别曲线类别。阅读多要素复合曲线图,一定要根据图例,识别每个曲线的名称及其对应的坐标轴,为定量分析打好基础。

第二,理解极值含义。极大值、极小值往往具有特征识别的意义,关注曲线中的极值并将其和地理数据的地理意义建立联系,是有效阅读曲线图的关键。

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多要素复合曲线图的各要素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从地理空间位置着手,分析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是读图的核心。

阅读人文类曲线图,需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看趋势。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

第二,看水平。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

第三,看速度。曲线倾斜度大,反映增速快;倾斜度小,反映增速慢。

第四,看阶段(区域)。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地理事象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可划分两个发展阶段。多条曲线复合图,看转折点之间的重复范围,进而确定地理事象的发展阶段及表示区域。

2柱状图

柱状图便于比较不同地理事物的数量和结构特点,常用于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分析。阅读柱状图,关键要比较不同地理要素统计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一,注意坐标单位,看是百分比还是具体数量,若为具体数量,看单位为万级还是百万级等。

第二,从整体着眼,比较不同地理要素数量差异,并分析关联性。

3变式坐标图

变式坐标图是在二维和三维坐标图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变换形成的,主要有玫瑰图、雷达图、斜坐标图等。变式坐标图便于从多个维度表示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普通坐标图相比,信息量更大,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更全面。如玫瑰图的阅读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极值分析。阅读玫瑰图,必须注意数值变化最大的方向和最小的方向,由此可确定地理事物的属性和运动特征。

第二,关系分析。玫瑰图能够反映地理事物整体时空变化,分析图中每个方向变量间的关系,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特点。

4扇形、饼状图

高考地理综合题目的答题技巧 篇5

审题是应试第一关。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做大过程中遍存在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由于综合题往往图文材料篇幅很长,而问题篇幅较短 造成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便急于下笔,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谓“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

(二)答案要全面

答题时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不漏点,避免失分。 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答题要做到完整不漏点,能全方位地分析问题。作答时看清该题所附的分值。

(三)注意答题规范,踩点作答,条理清晰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组织答案要做到层次鲜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字迹工整,答题要严谨,杜绝口语化。作答针对性要强,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 如广东省高考文综地理试题 第40题第(4)小题“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卡早,植被遭到了破坏,土地资源退化。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可以如下作答:

针对过度开垦,应:退耕还草;控制人口增长。

针对过度放牧,应:合理放牧,种植人工草场;实行轮牧、舍饲养殖;

针对连年干旱(降水少),应:兴修水利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喷灌、滴灌技术;

针对植被破坏,应: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高考地理:河流综合治理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篇6

一、审题

一般地按“宾语”可将地理综合题题型归纳为:

(1)原因、成因(自然、人为)(2)条件(有利、不利)(3)影响(正面、负面)

(4)区位因素(自然、社会经济)

二、审“关键词”

关键词往往是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因此识记区别一些常见的地理概念非常重要

1、天气系统:气压系统和锋面系统

2、气压系统:(气压状况)高压和低压;(气流状况)气旋和反气旋

3、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4、气压场:低压中心、高压中心、高压脊、低压槽

5、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6、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7、外力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8、地形类型:①平原(低于200米,平坦)②丘陵(200~500,起伏和缓)③高原(大于500米,中部平坦,边缘陡峭)④山地(大于500注,起伏大)⑤盆地(中间高,四周低)

9、地形区:指具体以地形为指标划分的区域,如黄土高原、珠江三角洲、横断山脉等。

10、河流补给形式:①雨水补给(外流河)②积雪融水(东北、中高纬---春汛)

③冰雪融水补给(内流河)④地下水(量少、稳定)⑤湖泊水(源头,中游湖泊起调蓄作用)

11、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沼泽、滩涂,建筑用地,交通用地等。

12、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1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

14、气象灾害:主要热带气旋(台风)、寒潮、干旱、沙尘暴(风沙天气)、春旱、伏旱、低温霜冻等

15、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

16、农业类型:(按生产对象分)农(种植业)、林、牧、副、渔

17、农业结构:农(种植业)、林、牧、副、渔所占的比重

18、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城郊农业、混合农业(基塘农业)、地中海式农业、游牧业、迁移农业

19、作物类型:粮食作物--(水稻、春小麦、冬小麦、玉米、薯类、高粱等)

经济作物--糖料(甘蔗和甜菜)、油料(花生和油菜)、棉花、饮料(茶)、水果等

20、工业部门:具体的名称(如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电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等)

21、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河运和海运)、管道

22、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森林草原湿地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三、答题关键:确定模式(以下为常见的答题模式)

1、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该地以。。地形为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主要地形区分布(如果有多种地形)(2)、地势(高低变化趋势)(3)、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4)、海拔高度;(5)、重要地貌特征

2、影响气温的因素: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季节)。

(2)地形: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 1

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3)洋流(4)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较短时间影响气温)

(5)植被(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7)距冬季风的远近(8)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4、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主要取决于降水特征、补给类型、河流面积大小、支流多少及形状)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取决于最冷月的温度)

(4).水位变化: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有关

5、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况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8.河床剖面形态

6、影响太阳辐射(日照时数)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例: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例:我国西北地区>

7、气候、天气的特征分析

气候:气候类型名称;气温高低及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降水总量及变化(年变化和年际变化);天气:阴晴、气温及温差(日变化)、气压高低及变化、降水、风力及风向

8、影响城市(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 ; 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河流: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交通;工农业基础;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③历史(沿海殖民地)

9、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地价低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历史;政策

10、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地形、2土壤3.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热组合等

4.水源(灌溉水源:河流、冰雪融水等):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2.交通: 3.国家政策4.劳动力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7.历史

11、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4.流域面积、支流、河网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12、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13、某地区缺水(干旱)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如华北)

※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14、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15、水库(湖泊)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5.具有发电价值(湖泊除外)6.具有灌溉功能7.提高航运价值

16、河流的利用方向

发电、工农业生活用水、航运、养殖、旅游等

17、地理位置特征描述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含交通位置)

18、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地形、气侯、土壤、水(河流主要特征)、植被类型、主要资源和灾害

19、交通地理位置重要性描述(海峡、运河、铁路枢纽、港口、车站等)

一般语言:连接。。,沟通。。,是。。的重要。。(如:马六甲、鹿特丹、武汉等)

20、等温线走向特征分析

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

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

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1、地理事物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哪多哪少,沿。。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由哪里向哪里。。)时间分布(何时多、何时少,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22、主要问题地理的成因(重点)

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西南山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地表坡度大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鼠害;蝗害。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沙尘暴现象(与荒漠化相近)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时间:春季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多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植被稀少、土质疏松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我国地震:分布: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我国多地震的原因: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滑坡、泥石流:分布:主要在西南

成因:自然原因:

1、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2、地质结构不稳定

3、降水集中,多暴雨(泥石流);人为原因:

1、植被的破坏;

2、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23、种植业特征

1、农作物种类

2、土地利用类型(旱地、水田)

3、熟制

4、农业地域类型

5、单位面积产量等

24、判断地形地势的一般依据:

上一篇:小学-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的大学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