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道德(精选10篇)
消费道德 篇1
消费者不良消费是对消费者身心和社会有危害, 或对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有危害的消费行为。在现实生活中, 消费者常常被描述成理性的决策者, 冷静地获取那些能使他们自己、家庭的健康和幸福最大化的产品。实际上, 消费者的需求、选择行为经常会为他们带来消极的后果。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面对消费者的多种不良消费, 有的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益, 在营销活动中表现出种种道德缺失。
一、企业在营销道德缺失的表现
1. 利用消费者的盲目消费, 发布虚假信息欺诈消费者
由于个体消费者无法拥有比较充分的商品知识, 在消费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在产品技术复杂, 产品型号、规格多样化的情况下, 是消费者越来越依赖企业提供的信息, 而有的企业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发布一些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 获得不义之财, 主要表现为:虚假广告和欺诈性促销;滥用质量标志;夸大量或质的包装等。
2. 纵容炫耀式消费, 获取暴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富足, 一些消费者, 尤其是高收入阶层, 他们的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膨胀。他们购买商品过度注重价格, 无论进行什么消费都追求豪华、高档、名牌, 而不注重实际效用, 使许多消费变成了一种单纯用来装门面、显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符号。一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花公款消费出手阔绰, 一桌宴席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办公楼、招待所越修越气派, 小轿车越坐越豪华, 会议用品越来越高档。正是在这种公款消费和大款消费的带动下, 导致社会上奢靡浮华之风不断滋长。面对这种情况, 企业不是正确地引导消费者, 而是推波助澜, 纵容其发展。
3. 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满足消费者的成瘾消费,
成瘾消费是一种对产品或服务在心里上的依赖, 虽然把成瘾与毒品相等, 但实际上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 当依赖他们来缓解某种需要的程度达到极致时, 都可能上瘾。对消费者的安全不顾。仍在加大营销力度, 鼓励消费者多消费。以至于每年死于吸烟、酒精、车祸的人有增无减。特别是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网络公司仍在大肆宣传, 已成为严重的道德缺失。
4. 不关心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鼓励守旧式消费
当前, 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 都存在着一些墨守成规、陈旧落后的消费方式。有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因思想保守, 不思进取, 或者以缺乏资金为由, 或者以“节约”为名, 对那些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老设备讲究“能用则用, 能省则省”, 舍不得进行技术更新改造。这种生产消费方式已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使得我国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在生活消费领域, 有些家庭只计算购买耐用消费品的一次性开销账, 不算经常性的耗电耗水账, 宁肯浪费大量水电, 也舍不得淘汰那些老掉牙的电器水具。诸如此类陈旧落后的消费方式, 违背科学规律和时代潮流, 是导致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
1. 树立社会营销观念, 维护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社会营销观念认为, 企业的任务在于确定消费者的需求、欲望与利益。比竞争者更有效的是消费者满意, 同时增进消费者与社会福利。这与市场营销观念有本质的区别。市场营销观念的中心是满足消费者需求, 进而实现企业的目标。纵观世界上的百年不衰的企业, 他们都有超越利益的社会目标。具体地说就是把人的价值置于我的价值之上, 把企业的价值置于企业的利润之上。
2. 确立营销道德的基本规范, 杜绝不正当营销手段
营销道德的基本规范应是公平、自愿、诚实和信用。公平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易中要等价交换、互惠互利;自愿是指买卖双方应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易活动, 而不能强买强卖;诚实是指买卖双方应互通真实信息, 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信用是指买卖双方应信守诺言, 遵从合约。
3.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促进社会进步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所处社会的福利必须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 是市场营销道德在社会层面上的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营销的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具体要求。企业应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营销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要重视企业的经济产出又要重视企业的社会产出, 力求两者均衡地扩大, 使企业成为社会进步的工具。
4. 强化营销道德信念, 造就具有高尚营销道德的队伍
道德信念是企业及其员工对某种营销道德规范、原则和理想的正确性深信不疑, 以及履行这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它是一种主观的道德评价, 主要通过良心来发挥作用。培育良好的道德信念, 能够促进员工产生强烈的道德自立、自律意识, 为企业营销道德的内化提供精神动力。
5. 将道德标准融入企业控制系统中, 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
企业在不断追求自我生存发展的同时, 也要承担起对消费者、对整个社会的一份道义上的责任。企业生产经营的专业性很强, 应该说, 在对产品及提供服务的认识上, 企业与普通消费者永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 普通消费者对于产品及服务质量和性能的认识终究也不会超过生产经营者本身。所以, 在杜绝营销不道德行为的问题上, 企业自律是根本。
6. 认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培养更多的理性消费者
企业对提供的产品拥有较充分的知识, 相比较而言, 消费者则缺少这些知识, 因而后者依赖前者提供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是否充分, 消费者在很多情况下不一定能及时做出判断, 由此引发信息提供上的道德风险。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 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向消费者传达正确地商品信息, 禁止发布欺骗性信息和虚假信息, 培养更多的理性消费者。其次, 要加强立法, 对违法的企业给与严厉制裁。再次, 消费者要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 我们分析了消费者不良消费的状态下, 企业表现的种种道德缺失。可以看出, 消费者不良消费方式是企业投机取巧的动因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我国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 有助于企业获得良好的信誉, 增强竞争能力。这不仅符合消费者和社会利益, 也符合企业自身的长远利益。
消费道德 篇2
文/杨青霖
在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诸多因素中,除了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也包括个人的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等因素。这是一直以来的固有认知。企业大多也很重视这些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以求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是,道德因素将逐步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今年4月,孟拉加国拉纳广场的制衣厂垮塌,造成1100多人丧生。孟加拉国成了全球瞩目之地,在该国近期一系列的工厂事故中,我们看到了贝纳通、ZARA等知名品牌的身影。中国长期充当世界工厂,由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欧美等知名品牌纷纷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据悉,在印度、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这些国家,初级服装工人的工资还不到每月40美元。孟加拉国制衣业年产值超过200亿美元,是继中国之后全球廉价服装品牌的最大生产地,大型企业的订单都超出了生产能力,纷纷将更多工作分包给生产条件恶劣的中小企业去做。这种分包行为使得零售商更加难以追踪到究竟是哪些工厂在生产其定制的服装,而在许多批评人士看来,这也使得零售商们更加容易免于为工厂恶劣的工作条件承担责任。“血汗工厂”最早于1867年出现于美国制衣业,现在孟加拉国的情形与当时的美国如出一辙。
超过1100人的死亡事故,引发了全球抗议。4月27日,伦敦民众在普里马克(Primark)服装店外示威,呼吁该品牌向孟加拉国坍塌制衣厂遇难者的家属给予补偿。
千方百计讨好消费者的服装商家,面对种种压力,也作出了各种回应。H&M、Inditex等数家大型服装零售商,同意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协助孟加拉国改善制衣厂的安全状况。一些以商业秘密为由,长期拒绝公开供应方的零售商也承诺公开采购信息。Everlane要求合作工厂的老板是“一个正派的人”。一些品牌甚至将“道德供应链”作为其特色和卖点,以此吸引对环保、对人权有极高要求的消费群体。
越来越多的服装零售商家,愿意付出“道德成本”,根源在于:消费者越来越强烈要求了解商品是在哪里生产,以何种方式生产,他们更加愿意为道德供应链买单。美国密歇根大学劳工问题研究者鲁滨逊说,“人们对非血汗工厂的产品,有实实在在的需求”。换句话说,供应链尽头的工人是否安全和幸福,正在成为让消费者决定购买的重要影响因素。反之,如果企业事涉“血汗工厂”,或者被质疑不承担社会责任,那么,该企业将遭遇一些不愿见到的后果。
2005年,耐克因东南亚的“血汗工厂”强迫工人加班并且不让工人在工作时间喝水等问题备受谴责,在消费层面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抵制。
2007年,森马服饰发布“我管不了全球变暖,但至少我好看”的广告,该广告被解读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背离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引起了网友的声讨和质疑。毋庸置疑,不管是耐克,还是森马,都无法承受缺乏社会责任甚至是缺乏道德的公共舆论之重压。今年4月,森马服饰独立发布《森马201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说明,曾经饱受指摘的森马企业能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服装时报的调查也证实,践行社会责任已经是中国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的共识。
刮不起来的道德消费风 篇3
克劳迪娅·兰格尔创建了一个道德消费网站,它有个诗意的名字——乌托邦。兰格尔曾呼吁顾客用购物拯救地球。她两年没有坐飞机旅行,多年来热情奉行可持续、深思熟虑和无限理智的行事方式,并感觉自己真的为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奉献了力量。然而在购买了两年的木制环保玩具之后,如今站在玩具店中的她无比沮丧地说:“它们颜色苍白,造型无聊,丝毫无法激发灵感。多年以来,我一直告诉自己,放弃长途旅行会让我开心。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我能从这些旅途中汲取能量,我的放弃对于世界环境的影响只是杯水车薪。”
令人沮丧的道德消费
兰格尔坐在她位于慕尼黑的“乌托邦”会议室中,手法熟练地切着水果,匆忙在手机上打字。
兰格尔的眼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奇怪的心酸,例如当她说到自己的大众帕萨特蓝驱汽车时。“它是我这辈子买过的最贵、最华而不实的东西!”买车前几个星期她一直在研究汽车型号,了解汽车性能,以便购买正确的环保产品。那是一次噩梦般的经历。“我特意购买了节能减排的车型,最后却发现自己只是上了广告的当。驾驶这车是‘100%的自虐’。”她这样骂道,“我的孩子们笑话我购买了这辆车,因为哪怕只是稍微提个速,它也会消耗大量汽油。”
试图以环境、社会和政治后果为标准去考虑自己消费行为的人就会理解,随心所欲地去吃,去购物,消耗和烧掉能源,选择最廉价的商品,而不需要有可能毁掉地球的良心上的不安,不需要不断考虑后果,这是一种怎样的诱惑。每个戒断者都知道这种再犯和不理智的快乐,不管他要戒掉的是酒精、尼古丁还是消费。
在这个玩具店中,克劳迪娅·兰格尔承认自己失败了,她不再相信单靠道德消费就能改变世界,或是她创建的网站“乌托邦”能革新德国人的购物习惯。
这并不是因为“乌托邦”是失败的。恰恰相反,这个网站声誉很好,访客数量一直在上升。但是对于兰格尔来说,一切都太慢了。她不想一再说服那些原本就相信道德消费力量的15%的消费者,她想让道德消费思潮抵达主流社会,但大部分人仍然对此不感兴趣。
“我的乌托邦是,通过消费者对企业施压、企业对世界政治施压来改变世界。”兰格尔说,“但是只要消费者中的批判性群体没有权力,我们就无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些话听起来冷酷无情,却直抵人心。很多德国人虽然想做负责任的顾客,但也意识到要作为顾客拯救世界绝非易事。“不管是对工业界还是对政治界而言,消费者都不是一个好盟友。”兰格尔说,“而是个总是在指责他人罪恶的伪善者:一旦他必须做点什么或担点什么责任时,很快就会溜之大吉。”
对于道德消费的评价在令人欢呼雀跃的故事和丑闻之间摇摆。因此似乎有必要先描述一下它会给消费者和企业的日常带来什么困难。顾客只需要做出一个道德正确的决定,而在此之前,公司高层、工厂、市场营销部门、供应链和外包公司必须做出几百个决定。为了回答“道德消费理念究竟为何停滞不前”这个问题,我们决定和相关企业家谈一谈。
克鲁迪亚·兰格尔并不是不再关心道德消费,而只是开始允许自己偶尔坐飞机去个远处,或是犯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小罪。她对自己的要求不再那么严格,不会再在吃每袋零食前都询问它产自哪里。但是鉴于如今的情况,人们真的可以这样做吗?
服装业的血汗工厂
基尔·林格基,柬埔寨
柬埔寨金边市,21岁的女裁缝基尔·林格基穿着红色T恤、蓝色灯笼裤,坐在工厂前的一间小屋中,她曾在这家工厂工作了两年。她说:“我当时不该吃那个芒果的。”
几个月前的那个雨季,林格基在下午班快结束时饿了,从口袋中拿出一个芒果,剥开皮吃了起来。“领班发现了我,朝我大嚷:‘马上停止吃东西!’”同事们纷纷过来为她求情:林格基已有两个月身孕,她总是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份额,领班应该向她道歉,否则他们将全员罢工,全部15个人。
而现在,他们全都失业了。柬埔寨CWKH服装有限公司,一家有着约400名员工的T恤工厂,开除了15名顽强抵抗剥削的裁缝。工人们拿到了他们的报酬,林格基得到了35美元。
接下来的几个月,越来越多同事对林格基给予了支持。他们也被开除了,总数达200人。他们试图用法律武器反抗,想要回工作,但是工厂大门紧锁。“我们向劳工法庭提交了投诉信,”林格基说,“但是毫无机会。他们说,我们的罢工是非法的,我们必须重新找工作,工龄就这样没了,工资又得从最低等算起。”在柬埔寨,最低等工资意味着每月100美元,每天工作8-12小时,每周6天。
正是林格基这样的卑微命运震动着消费者的内心。2013年4月24日早上,孟加拉国拉纳大厦工厂发生坍塌灾难,3000名纺织工人被掩埋其中,1134人死亡。这些图像进入人们的集体记忆,引发持久的内疚情绪。
这样的苦难并没有消失。为美国非政府组织“团结中心”的金边分部工作的劳动法律师大卫·威尔西表示,服装生产商总是在“充斥着可怕的贫穷,政府对投资者友好的非法治国家”投资,却表现得只是为了改善这些国家的社会生活条件。
拉纳大厦事件令顾客和服装生产界震惊,也为政治界拉响了警报。德国联邦经济合作和发展部部长格尔德·米勒试图推动建立一个所谓的“服装业联盟”来反对剥削。拉纳大厦事件让每个哪怕只有一丝良知的人,都无法继续带着完全无所谓的态度在时装店中闲逛。
“愤怒文化”的靶子
汉斯-奥托·施拉德尔,汉堡
nlc202309021113
在拉纳大厦以西7000多公里的地方,汉斯-奥托·施拉德尔坦承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这位德国邮购零售巨头奥托集团的董事会主席讲述了公司在非洲的植树计划,以及1987年泰国一家玩具工厂发生的火灾给他带来的震撼。施拉德尔的一切言论都在表明奥托在寻求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上的不遗余力。然而在被问到奥托为何不将这种努力化为企业的正面形象进行大力宣传时,他这样回答:“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在发声中尽量保持克制。”
让他害怕的是顾客和网络的力量,是顾客和媒体抱团。“我们的分析是,如果你比其他竞争对手付出更多,很多顾客和社会活动分子并不会称赞你,但如果你犯了个错误,他们就会惩罚你。”
施拉德尔所说的,是围绕着道德消费的“愤怒文化”。“如果你宣传可持续发展的风头过盛,人们哪怕只是发现你的一点点问题,你都会成为愤怒者的靶子,你长期经营的形象会在瞬间化为乌有。”
行业内的所谓“道德生产”一旦陷入怀疑的漩涡,就会被媒体和顾客严厉鞭笞。2014年圣诞前不久,最受德国人欢迎的连锁药店dm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愤怒。一位博主调查发现,这家公司的购物袋并不只是在一家位于奥格斯堡的公司由长期失业者生产的,还有部分产自印度。
在主题标签“购物袋门”下,推特上掀起了一场愤怒的浪潮,其他媒体也纷纷响应。这样的新闻标题和愤怒浪潮正是施拉德尔所害怕的。“如果我注意到我们提供产品的产地‘不道德’,那我马上就会让它下架。”施拉德尔说,“问题是,作为大宗商品市场中的代理商,我们无法为所有商品都打包票,毕竟它们不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问题是:如果奥托都无法做到,单个消费者该如何负责任地作出消费决定?
环保汽车的尴尬销量
诺伯特·雷瑟夫,巴黎
2014年10月初的一个周四,自早上7点起,宝马公司董事长兼CEO诺伯特·雷瑟夫就在赶20分钟一波的日程——车展,采访,会谈。现在他终于放松地坐下来,开始讲述i3电动车的发展历程。这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的项目,雷瑟夫想借此让宝马成为世界上最环保的汽车生产商。
对于这个慕尼黑车企而言,这也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的赌注。宝马向来以“驾驶的乐趣”为宗旨,以12气缸汽车和F1赛事闻名世界。这个项目是道德消费的试金石,i3电动车在德售价高达34950欧元(约合24.3万元人民币)起,问题是,消费者会买账吗?
雷瑟夫讲述着开发当今时代最环保的i3电动车的困难程度。汽车仪表板的木材来自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座椅几乎全是可回收的聚酯材料。皮料不是用化学物质,而是用橄榄叶萃取物鞣制而成的。车门内衬板由大麻纤维制成。这种汽车不排放二氧化碳,至少在电池的电能由风能、水能或太阳能制得时是这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i3汽车使用的材料95%都可回收再利用,简直是为执着于道德消费的顾客量身打造的商品。
这一汽车诞生于2007年,当时雷瑟夫将企业经理们召集在一起,商讨该做些什么以便在2020年仍然保持领先的汽车生产商地位。很多董事会成员表示,必须收购沃尔沃、萨博或一个载重汽车生产商。他们被称为“燃油派”。雷瑟夫和另外两位经理则表示反对,很快被认为是“绿色派”,对一个以引擎起家的公司来说,这种称号并不能完全理解为是赞扬。
但是雷瑟夫相信,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快速发展的大城市已经在废气中走向窒息,它们总有一天会加强排放限制。在欧美国家,废气排放规定也会变得更加严格。因此,工程师们必须开发一种为特大城市的需求量身定做的零排放“特大城市汽车”。
雷瑟夫不仅感受到来自“燃油派”的压力。问题并不仅仅在于他提出了i项目——人们也许可以原谅他的这个古怪念头,而在他想完全革新宝马,甚至决定从F1赛事中退出。当他开始质疑宝马是否还需要12气缸的引擎时,企业内部的批评者们终于将矛头全部对准了他,斥责他放弃了品牌核心。而雷瑟夫也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带领宝马走向新方向,赢得这场战斗。最终,他后退了一步,至少在引擎的问题上不再执着。最初受到嘲笑的i项目激发了开发者的雄心,在德国工程师完美主义的工作热情下,宝马已经拥有了两个型号的电动车,i3和i8。雷瑟夫表示:“对宝马而言,电动车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可能是这样。但是汽车消费者认识不到这种必然,对他们而言,排放限额没有意义。顾客的想法和决定表现在宝马的销售数据上。2014年,i3电动车在德国一共卖了2233辆,而同一时间段,306马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99克/公里的X5越野车的订购量是其5倍多,为12664辆。
这样看来,对德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道德,而是一种道德感。这也是麦柯·格布哈德的困惑,她是“乌托邦”经理克劳迪娅·兰格尔的继任者。“每次正确的购物都是件好事,”她说,“但在一定程度上,道德消费只是最近兴起的健康浪潮的一部分。”道德消费者的最大兴趣在食品和化妆品上,而一件消费品和顾客身体的关系越小,道德交易的愿望就越薄弱。
被苛求的消费者
维托里奥·赫斯勒,美国圣母大学
实际上,道德令人疲惫,它意味着保持理智,权衡行为的后果。而与之相反,消费并不是理智的活动,它关乎感觉和享受,自我奖励和浪费。在美国圣母大学教书的德国哲学家维托里奥·赫斯勒对于两者的紧张关系做了很多思考。他看到了问题所在,发现道德消费和资本主义很难相容。
“早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诞生之前很久,资本主义道德观的基础就已经是:每个人的行为都可以甚至应该自私,因为这最终会给所有人都带来更多财富。”赫斯勒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一个人必须克制追求自己的利益、以照顾更多人利益的道德观念早已不再为人们所欣赏。”因此,需要个人花更多钱的道德消费,究竟要如何运作?
nlc202309021113
赫斯勒自己就是一个道德消费者。他不吃肉,对冲动购物和奢侈品毫无兴趣,甚至从没给他的妻子买过首饰,“我们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他说。
禁欲、节制、纪律虽然也存在于资本主义劳动和生产中,但它们总是因消费增长而得到补偿。“对于资本主义而言,节制的人最终会被赏以更多消费机会。”赫斯勒说,“不仅是在今天,你20年之后也会想消费,还想让你的孩子也消费。”
毫无疑问,道德消费对世界有益,我的行为是否危害了其他人及子孙后代的利益,是否浪费了能源,污染了空气或水,并非无关紧要。但是,好顾客在购物时常常觉得无能为力,因为他们被过度苛求了,而这种苛求正是始于对个人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的恐怖想象——每次购物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某个肮脏的事实:买每件T恤都可能是一次罪过,喝每杯咖啡都可能是一次剥削,使用每度电都可能是在污染环境。
即使是看似安全的决定,背后也隐藏着道德陷阱:T恤上的生态棉标签并不能说明这件衣服是在哪个剥削工厂中缝制而成的,运输几百公里后抵达商店的环保西红柿并不会比在本地收获的更健康,电动车电池中含有的稀土金属来源十分可疑,就连公平交易的咖啡收益也只有极少一部分流向生产国,大部分钱都被负责焙烧的欧洲人赚走了。
理论上,很多普通人能在很多小商店中改变世界的面貌,但是实际上呢?
并不是人们不想正确行事。根据奥托集团2013年的一项趋势调查,56%的德国人“频繁”购买道德上正确的商品,4年前这个数据还只有26%,89%的受访者至少有时会这样做。尽管如此,其影响力仍然非常之小。
这也是因为,顾客的力量非常微薄。由于没有统一的商品标签,他们无法确定自己购得的商品确实是生态、环保、公平生产的。与此相反,无数标签具有误导性,因此相信商品标签信息的德国人不到50%。而且,没有任何一个占据市场的跨国公司公开宣称对自己的所有商品负全责。
当然,对生态和公平交易产品的需求正在上涨,但是与此同时,追求高能耗、一次性服装和廉价肉类的仍然大有人在。顾客的道德力量从一开始就被错误地高估了。把所有责任推到消费者身上,意味着免掉了政治界的义务。“乌托邦”创始人兰格尔相信,政治决策应致力于将来各代的权利,必须考虑到还未出生、但是不得不为今天的环境罪过买单的人的利益。
哲学家赫斯勒不相信可以通过教育去除单个消费者的利己主义行为,政治家和消费者必须签订一项协议。“必须设立环境税甚至环境关税,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商品的价格必须反映出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损害程度,”赫斯勒说,“人道主义工作条件的实现也不仅仅取决于消费者,生产国的工会也要为争取非剥削的合理工资和劳动时间而战斗。”
前路漫漫
大卫·威尔西,柬埔寨
被解雇的缝纫工基尔·林格基和她的同事们目前就正在进行这样的战斗。他们要求每月177美元的最低工资,这是一项政府报告为金边纺织业工人计算出来的最低生活标准。
劳动法律师大卫·威尔西说,对全球纺织工业而言,柬埔寨是个典型例子。这个国家的60万纺织女工创造了55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0%,而今天,他们终于能向工业界提出要求了。
威尔西的手机响起,是他的办公室打来的:金边南部的一家纺织工厂地基坍塌了。“有人受伤或死亡吗?”威尔西赶紧问。有4人受伤。第二天的《金边邮报》上写着,工厂地基因夏日大雨冲蚀,沉入了一个水池。这家公司有1200名员工,为连锁服饰店H&M生产衣服。
[编译自德国《明镜周刊》]
消费道德 篇4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 大学生也接触到了来自于社会的消费文化, 并随之呈现出大学生特有的消费文化的特征:
1、消费层次多样, 结构多元化
由于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不平衡, 不同的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 处于每个消费层次的都有。目前高校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偏远山区, 农村经济不景气, 家庭只能维持温饱, 普遍存在负担重而且经济拮据的状况。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 由于对大学生的成长有巨大影响, 所以社会各界人士都很关注。校园的这种贫富差距看似只是经济消费的差距, 实际上这体现了社会阶层分化, 已经涉及到社会认同等社会问题。大学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价值观的冲突和消费文化的冲突, 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不平衡是城乡差距的直接反映。这对高校的管理以及持续发展、社会公正以及稳定都会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的消费也呈现出多元化, 主要指的是大学生的消费结果的多元化。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总结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除了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必要支出, 还增加了非必要支出网络消费、娱乐消费、旅游和社交消费等。在这种消费结构中, 生活和学习必需品的消费所占的比例最大, 因为它三前提和基础。虽然基础生活消费的水平处于上升阶段, 但是它在大学生与消费总额中的比例却呈现了下降趋势, 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是也反映出了社会的文化潮流队大学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2、社交和情感消费增加。
高校附近生意火爆的餐馆反映出了大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 那就是大吃大喝现象严重。大学生为了联络感情, 老乡聚会、学生会活动、请同学吃饭、由于得到奖学金或入选学生干部等请客吃饭、节日、生日以及毕业等的请客也占据了大学生相当大的比例的消费支出。
二、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缺陷
现阶段消费道德的基本要求就是大学生消费必须符合科学观, 消费必须适度, 必须文明和健康。但是大学生消费中却存在着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
1、从众心理, 消费盲目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都没经历过社会锻炼和生活的磨练, 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和娇惯下成长起来的, 进入大学后开始独立生活, 自己开始支配各项费用。由于之前没有过此方面的经验, 所以理财能力很弱, 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自己平时的消费支出, 所以就参照别人的消费来确定自己的消费去向, 这就出现了消费跟风现象。某种消费出现以后, 其他人紧跟其后, 并迅速流行起来, 导致他们在花钱的时候很少想到这些消费到底有没有必要性, 自己能否承受这些消费。这些消费有时需要占据大量的时间并消耗相当多的精力, 所以怎样来处理和学习生活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大部分学生没有经过好好考虑, 所以对于消费没有任何计划, 只是随波逐流, 消费相当盲目。
2、追求虚荣和时尚, 攀比消费
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 让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也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大学生追求个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要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无论从消费心理和实际的消费行为方面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大学生中, 几乎人人都拥有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 拥有电脑、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高档消费品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女生将黑发染成黄、紫或红的颜色, 成为校园中屡见不鲜的风景;韩国、日本女生喜爱的佩饰、挂件等小饰品在女大学生中也会迅速流行。大学生不能自食其力, 生活费主要靠父母, 这种超前消费形式正愈演愈烈。
三、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的建议
根据大学生消费现状,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的教育, 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尝试:
1、构建校园良好消费风气
构建校园良好消费风气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的部分,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应当对大学生校园周边环境作必要的治理, 取缔违法商贩和网吧、游戏室等等, 取消校内各种高消费娱乐场所, 建设健康非盈利性或低盈利性的娱乐场所, 合理布局必要的商业网点, 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优美的育人环境。学校则需要通过正确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消费风气, 充分发挥学校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校内传媒工具, 引导正确的高校消费舆论。第一, 树立典型, 通过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 来营造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消费氛围。第二, 开展校园文明建设活动, 教导学生要坚持适度消费, 反对攀比消费, 盲目消费, 让健康的消费思想深入人心, 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第三, 校园中设计健康消费的标语, 时刻警惕大学生来健康消费。第四, 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 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赚钱的艰辛, 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科学、合理的方向。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树立的消费观学校要经常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观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与自身、社会相适应的消费观念, 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 大力倡导理性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消费质量, 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大学生协调好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的关系, 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通过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 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和舆论, 帮助大学生树立“俭而有度”的消费观念, 学会自我选择, 克服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
3、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文明的消费生活方式。首先, 引导大学生要根据客观实际, 充分发挥好每一分钱的最大效益, 做到精打细算、量入为出、通盘考虑、合理计划。其次, 协调好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正处在吸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时期, 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 精神文化消费占有较大比重, 同时要保证生活需要, 以及扩大知识面的开支。当自己尚有经济余力时, 再考虑其他的物质消费和文化娱乐开支。倡导消费文明, 在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增加知识与技能, 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能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4、加强大学生理财知识的教育
让学生正确认识金钱, 确立量入为出、合理、适度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念, 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都很重要。首先要通过课堂和讲座等形式, 教会学生记账和编制预算, 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其次要遵守适合于自己实际的生活消费原则。大学其间吃要营养均衡、穿要耐穿耐看、行要省钱方便。经常在外聚餐、唱歌、旅游等, 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笔非常昂贵的额外开支, 最好还是避免这么做。第三, 在集体生活中, 要注意细节, 全宿舍同学一起来遵守和监督, 出门关灯, 及时关水等。
总的说来,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引导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消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全社会的努力下, 引导大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适度消费, 不额外增加家庭负担, 养成良好的消费方式, 为一生的消费和理财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红:《试论大学生消费文化与高校德育》, 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1) 。
[2]朱存梅:《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3]刘金勇等:《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及其引导》, 《河北大学学报》, 2007 (6) 。
消费道德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道德
消费是指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为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和需要而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从现象上看,消费的主体用消费资料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一种经济行为。但从本质上看,消费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一种主动的集体行动,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它是一种完全的价值体系。”[1]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道德现象。消费道德即消费伦理,是指在整个消费活动中形成的用以指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在消费方式和消费中各种关系具有评价调节作用的善恶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2]而目前大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特消费观念、消费内容、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社会群体,在同龄人中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然而,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1.当前大学生消费道德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大学生所受的教育经历和所处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可否认,当今时代是个消费时代,名目繁多的消费令无比激情的大学生兴奋。现阶段消费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消费行为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适度、健康文明。以此为标准,大学生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上存在的种种误区和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倾向。
1.1 追求享受盲目消费
在大学生中,享受生活已成为指导消费的全新观念。绝大多数学生是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进入大学是从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同时也就首次自己拥有了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力,理财能力差,开支没有计划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是过去象牙塔里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而又纯的学生了,他们和社会广泛接触,现代人张扬而新锐的消费理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取向,使他们面对社会上流行的时尚诱惑时往往会失去理智。[3]他们吃——讲究营养,穿——讲究式样,住——讲究宽敞,用——追求品牌等。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有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甚至用国家发给他们的助学贷款来买享受。而不能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给其他学生带来了消费的负面影响。
1.2 相互攀比从众消费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组成部分是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但存在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盲目攀比的现象。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与身边的同学比较以寻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正值年轻气盛的大学生,竞争意识强,不论做什么都不想落后于他人,基于竞争意识所形成的攀比心理在某些方面会起到好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上进行攀比会激励他们不断地追求上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然而他们之间的攀比远不止是学习,还表现在生活(吃穿住用)、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还有在人情消费方面,生日消费、老乡消费、节日消费……真可谓五花八门。他们为了争得所谓的面子与其他同学比高低,就会不顾实际需要以及家庭的经济能力。他们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这使得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随大流”。这种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在虚荣心驱使下的“攀比”消费不仅容易造成大学生经济上的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不利于自身成长,而且个别学生为满足自己迅速膨胀又难以自制的消费欲望而滋生偷窃、抢劫的想法或反社会行为,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1.3 彰显个性时尚消费
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文化的多元化,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他们追求个性独立、乐于表现自我,而且崇尚自由。新一代的大学生已经超越了生存型消费,他们的消费已不止是为了温饱,他们日益关注的是如何展现自我价值,展示青春的活力,因此他们盲目追求新颖,赶时髦,他们的口号是“引领时尚,超越时尚”。今天的大学生对时尚十分敏锐,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看来,名牌是信心、高贵、身份的象征,追求名牌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因而很多人认为“要买就买最好的,要买就买名牌”,他们对新事物的喜好,是以是否体现个性作为区分新与旧的标志,讲究求异和时尚之新。在现今社会,时尚和新潮所代表的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广告昭示蛊惑下的消费意识,媒体、明星的示范效应,以及大型商场陈列的美轮美奂的商品的诱惑,促使“时尚和新潮”消费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在大学生的消费观中建立起普遍的、以不落俗套的形式来展示自我的消费观念。许多商家就趁机抓住大学生接受新东西快的心理,开始做起大学生的文章。很多消费往往在大学生中一旦出现,就迅速流行开来,各式各样的品牌充斥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把大学生卷入了梦幻消费。
2.大学生消费道德误区形成的成因
消费道德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的盲目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消费等问题,从道德角度来讲,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有学校、家庭的因素,同时,与大学生自身心理等方面也有直接关系。
2.1 客观因素
2.1.1 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社会导向更直接、更多地关注高消费和超前消费,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以极端享乐、摆阔、炫耀等为特征的不科学消费观。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这种导向上的错误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所以不良的消费行为容易在学生中传播,也会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不科学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2.1.2 家庭因素
当今,在父母的心目中把孩子的知识文化教育视为全部教育的重点,而理财观、消费观等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甚至被看做是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并未看成是价值观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孩子在走进大学生活后成为不成熟的独立消费个体,面对各种消费诱惑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消费取向,甚至走进不同的消费误区。另外,家庭自身的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会在消费行为中潜移默化地传给后代。
2.1.3 学校因素
信息知识的飞速增加,通讯方式的便捷化,网络在大学生活中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同时,在“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与人生观、金钱观、国情观等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指导目的,致使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大学生消费观念淡薄化。
2.2 个人主观因素
大学生消费道德中存在的误区,更多地是自身的一些因素造成的。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末真正成熟的阶段,各方面都处于完善的时候,主要表现在:是非判断能力较弱,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等。与此同时,他们不仅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还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由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于是人们就产生了高级需要。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其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这种需要会导致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的出现。很多大学生试图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
3.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消费道德教育是指以提高消费者道德素质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多途径地向消费者传授和灌输合乎现代伦理规范的消费知识、消费经验、消费技能等内容,并对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全面的消费道德教育,详细而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合理消费,保证他们的消费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让他们树立一个高雅的理想,把追求消费与兼顾他人、社会和自身真正幸福结合起来。使消费成为美德诞生的摇篮,而非培育贪婪的土壤。这样,大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眼光和判断,自觉抗拒物欲的侵袭,修炼自己的完美品质。
3.2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消费心理
当代大学生有诸多不良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比如高消费、盲目消费、超前消费以及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加强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拓宽健康消费的教育内容,适当增加消费心理教育,对于他们打破群体和外界的压力和影响,自觉调整好消费心态,形成正确的消费心理,消除不良的消费行为有积极的作用。
3.3 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当代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学业与成才、消费与个人的关系,把消费用于发展个人智力和知识才能上面,坚持学习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标准,为以后进入社会就业、创业做好准备,有利于大学生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建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3.4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
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端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使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在消费过程中自觉地顾及他人的感受;使贫困者懂得物质上的富裕并非最重要的,接受每个人的消费水平不同,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不一样的道理。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并将促进相互之间的有利影响。
3.5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消费道德教育能更好地使此理念深植于大学生心中,让他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物质欲望得到了满足,环境却被污染,占有手段的方便、快捷,却使人类的欲望在无穷地膨胀,这一切都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危险的火药桶上。而引发危险的根源之一便是:消费过度、奢侈消费或豪华消费。因此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必须树立可持续意识,至少不要危害生态的平衡,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休养生息,以便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他们都认识到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关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
4.关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建议性对策
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不仅会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校园人际关系,增加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笔者认为,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不能单纯依靠高校,而应该采用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培养的途径。
4.1 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
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生活中就要注重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社会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奢靡、腐朽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发表了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其中包括“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内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尤其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据调查,一位同学说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要积极面对自身的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2 丰富教育内容努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应当包括: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强调理性消费、理性行为,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等等。因此,学校要经常利用课堂教育、网络教育、名师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与自身、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大力倡导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大力倡导理性消费和健康生活的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和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俭而有度”的消费观念,学会自我选择,克服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学校还可在相关课程中加入一些消费、理财的内容,以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科学消费。
4.3 拓宽教育途径 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辨析能力
4.3.1 加强实践教育,强化消费道德体验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名言。道德教育不能只靠单纯的说教,而应该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消费道德教育也是如此。[4]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要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消费道德的实践活动中,深入社会,观察消费行为,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消费道德问题,在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从中使他们学会独立,学会生存,学会体谅,学会感恩,切身体验到父母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促使他们对自己不正确的消费心理进行反省,从而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由此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消费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使他们的消费道德认识不断趋于成熟,并逐渐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消费道德行为。人们只有通过各种践行活动,才能对各种道德观念去伪存真,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检验和评价自身的道德状况,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
4.3.2 发挥激励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示范机制
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调动主要通过身边典型的激励作用(这里所指的典型包括先进典型和后进典型),通过身边典型的事例,使大学生强化内在激励,自觉调整自我需要。首先,对于先进典型,也即积极践行消费道德者,要进行表扬并在评先、评优、入党、就业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通过对体现社会主义和谐消费观的榜样的感知、崇敬和理解,进而模仿榜样人物的思想行为、言行举止,形成符合和谐社会基本要求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应广泛开展向这些典型学习的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载体,大力宣传这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大学生见贤思齐,不断进步。其次,对于在消费道德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要加强管理,从多方面对其进行教育,并兼用纪律约束来抑制其消费道德中的不良行为,最终形成科学、理性、和谐的消费氛围。总之,建立健全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示范机制,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鼓励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3.
[2]蔡春.消费教育观[J].教育评论,1999,(2):19-21.
[3]蔡红英.大学生消费特点与正确的消费观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1).
消费道德 篇6
关键词:消费主义倾向,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
消费主义是20世纪兴起于美国,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消费现象, 现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也出现了这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主要把消费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体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把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料和占用更多的社会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签和幸福的符号, 从而在生活实践中采取无所顾忌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 以追求新、奇、特的消费行为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持有“生存即消费”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方式, ‘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和不断膨胀的欲望及消费激情。消费主义不在于仅仅满足“需要”, 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于满足的“欲望”。换句话说, 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 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当前, 消费主义的广泛传播使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深刻的化。调查数据表明, 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消费主义思潮给大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及时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
判断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形成和出现的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青少年是否存在对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的普遍追求;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 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 中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万元以上, 这意味着大学生的年平均消费额已经远远高出了同期中国人均年度可支配的收入 (8472.2元)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8年9月至10月中旬的一份调查 (以下简称“南大调查”) 显示京津冀地区的大学生除了基本消费 (伙食费及生活必需品) 和学习相关费用外, 还包括如手机、电脑、MP3、数码相机等一些电子产品的消费, 其中电脑拥有率为49%, 手机拥有率为85%, MP3拥有率为44%, 拥有上述三种物品中两种的占38%, 三种物齐全的占25%。二是对符号象征价值的消费是否正在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选择。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5年4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参与调查的1150名青年中, 买东西时看重品牌的占77.8%。仅有1.8%的人表示不会受品牌的影响, 另有20.4%的人态度模糊。以追求名牌为主的炫耀性消费, 是大学生最直接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这种心理驱使他们竭力进行炫耀性消费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即以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表现或突出自己的个性与社会价值。这正是消费主义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蔓延的生动写照。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因素分析
1、经济的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基本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人们手里有更多可以使用的闲钱,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长对子女上学花费更加慷慨。据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居民家庭支出中, 子女教育支出占了31.6%。除了学费和生活费外, 其他的消费支出也尽量满足, 这就为大学生进行奢侈消费提供了经济条件。另外随着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 消费主义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我国, 为拉动内需, 也曾有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有些政策被误解为消费主义的依据。
2、家庭和学校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因素
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来说, 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 孩子是中心, 从饮食搭配、作息时间到娱乐时间, 无一不是按照孩子的需要来制定的。在经济上, 除了家庭生活的一般开支, 其余就是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学好、玩好, 而从不在乎为子女在经济上的付出。于是无形中孩子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被逐渐确立下来,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想买就买, 不考虑价格、不考虑父母是否能承担的习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 “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指导不够, 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了解的不够全面和客观, 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 使得与大学生消费观相关的人生观、劳动观和金钱观等专题教育没有充分展开。这是大学生形成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原因。
3、媒体广告的诱导是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直接因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广告“凭借形形色色乃至魅力化的感官刺激力和宣传鼓动性, 激活了人们的心理欲望和生理欲求, 从而使有限的生理欲求有可能转化为无限的心理欲求, 最终消弥了人们的生理与心理、自然与本能、现实和想象, 直至理智与激情的脆弱的界限, 使作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卷入了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 全方位的与社会接触, 广告无处不在, 一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画面, 使消费者幻化为自身的生活情境, 刺激着人们的拥有欲望, 并很快落实是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上, 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 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 他们常常引领消费新潮, 更以容易使自己的消费趋于广告所告知的标准化。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抑制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
1、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继承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消费价值观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成由节俭, 败由奢”。胡锦涛总书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论述中曾明确提出,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青年大学生尤其不能忘记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消费主义倾向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大敌, 要遏制消费主义倾向, 就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培养他们树立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艰苦奋斗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 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地区开展访贫问苦的活动, 到落后地区进行社会调查, 进行科技文化下乡服务, 参加抢险救灾, 以及对失学儿童救助和帮扶贫困大学生等献爱心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使大学生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 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 从而自觉地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消费能力, 摒弃不文明的消费方式
消费主义思潮诱导下的消费是一种“过渡消费”、“炫耀性消费”, 消费行为更多地受制于外在的诱导和标榜, 而不是出自内心真正的需要。如果沉迷于这种“消极性消费”, 收获的将是刺激和对刺激的无休止的追求, 而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专家认为, 要着力倡导消费观的转型,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消费观。所谓“自主性消费”, 是指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消费。自主性消费使消费成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使人们的内在力量得到展示, 思想境界得到提升。通过自主性消费达而到的自我实现更加注重非物质的生活质量的一面。思想政治工作着应该通过对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 引导学生有计划地消费, 提高对消费的自控能力。自主性消费观念是盲目的消费主义思潮的一味抑制剂, 是对超出必要消费界限的挥霍性消费的物质欲望和物质享受做出理性限制的一种伦理观念。
3、引导大学生更新观念, 树立可持发展的科学消费观
可持续消费的概念是1992年在联合国第二届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的, 标志着消费价值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种消费观的主要特征是:以简朴、适度的生活代替奢侈和浪费的生活;以崇尚物质追求转向追求生态保护盒和对社会有责任的生活方式, 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绿色消费、环保购物, 循环再生, 保护自然。在绿色消费观指导下, 人们自觉过一种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当大多数人看到汽车, 首先想到的是它导致的空气污染, 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会地位时, 环境消费道德教育就显现成效了。大学生是有知识的高素质群体, 接受进步思想快,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大学生中大力推崇这种利国利民利自己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加强建设绿色校园与和谐校园教育, 使大学生亲身参与并体会绿色消费的益处, 通过文化活动的氛围渲染, 潜移默化带动校园主流消费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4。
[2]陈听:《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刘俊彦:《消费主义思潮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1) :24-30。
大学生信息消费道德构建研究 篇7
目前,我国网民数已达6.32亿,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其中大专、本科学历以上的人群占36.2%。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从最基本的吃穿住行到工作和学习,几乎都离不开网络。如何在用好网络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是我们时常担忧的问题。2014年11月,由中央网信办、中央编办、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主办的以“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为主题的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网络空间正日趋成为关系国际以及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
1 概述
1.1 信息消费道德
信息消费:指居民和政府部门对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的最终使用。信息消费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无污染、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已经成为近年来各国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
信息消费道德:指信息化社会里,人们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制作、传递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消费活动中应遵循的全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现实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信息消费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信息消费道德对人的信息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它促使信息消费者在没有强大外在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能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朝着良好的信息消费状态发展。
1.2 开展大学生信息消费道德构建研究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是信息消费的主力军。信息消费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但随着信息消费的发展,网络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索取和存取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给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过程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开展大学生信息消费道德的构建研究,是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正确的信息消费观,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起步较早,Wlison.T.D,Slater.Margaret,Julien Heid等人在上个世纪就开始研究对于信息消费的需求问题,他们从购买信息产品的欲望到信息服务的内涵进行深入地剖析。近年来,国外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主要是从信息与消费、信息与消费者的关系入手,联系当前的技术环境,分析消费行为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在信息消费的具体实践中研究得比较透彻。但是,国外学者以某种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信息消费研究的很少,没有对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和大学生信息消费道德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虽然起步比国外晚,但内容较广泛。从2002年至今,我国关于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专家、学者对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的研究,已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信息消费目的、内容、途径与方式、消费误区分析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信息消费过程的种种负面问题,如:信息消费结构不合理、法律意识淡薄等,也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信息消费观念和行为,但现有研究未能提出构建良好的大学生信息消费道德的综合解决方案。
2 研究价值
2.1 研究对象
以课题组成员所在两所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学生的信息消费目的、消费内容、消费途径与方式,以及影响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学生的信息消费现状。
2.2 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调查、统计、文献、实证等研究方法,系统的、深层次的动态研究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通过对当前大学生信息消费的行为调查和信息消费的正负效应分析,探索如何通过大学生的自我养成和外部塑型等途径,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信息消费的性质和特点,扬长避短,形成健康文明的信息消费观念和行为。
2.3研究
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研究:以本课题成员所在两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学生的信息消费目的、消费内容、消费途径与方式,以及影响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学生的信息消费现状;
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正负效应分析: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消费现状的分析,总结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正负效应,特别是负面效应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信息消费道德的构建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探索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大学生的自我约束等途径构建良好的大学生信息消费道德的方案:如加大网络管理的力度、加强学校舆论的正确引导,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消费的性质和特点,用道德的力量引导信息消费,构建健康的大学生信息消费道德观。
2.4 研究价值
大学生作为信息消费的主要群体,在信息社会中应怎样消费,具有怎样的信息消费道德观,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信息消费的性质,也会影响到信息消费行为之后果的道德责任。本课题主要研究信息时代如何用道德的力量引导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行为,促进其健康价值观、正确消费观的形成,促进健康的信息消费道德的构建,促进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3 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其中搜索信息、优化整合信息资源和知识创新的能力都是直接面向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构建良好的大学生信息消费道德观,不仅能促进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也可提升面大学生面向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摘要:目前,我国网民数已达6.32亿,其中大专、本科学历以上的人群占36.2%。高校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信息消费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给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过程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开展大学生信息消费道德的构建研究,对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正确的信息消费观,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消费,信息消费道德
参考文献
[1]梁娇,大学生信息消费调查报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6
[2]谢贇.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水平观察.北方经济.201 3.04
[3]王华.在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及其误区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6
[4]吴彦亮.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情况分析.科技信息.2010.06
[5]王东.浅析我国高校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消费导刊.2008.06
消费道德 篇8
如何在确保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 从企业道德特别是道德层次分析处理, 或许是增强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忠诚度的不错选择。正是沿着这一思路, 本文在分析企业道德层次的基础上, 进而研究不同层次下企业道德是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忠诚度的。
文献回顾
1. 品牌忠诚度研究视角
在Copeland (1923) 首次提出品牌忠诚度后, 品牌忠诚度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成为消费者行为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然而, 至今学术界仍没有对品牌忠诚度形成统一的定义。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出:总的看来, 学术界基于行为、态度的视角, 对于品牌忠诚度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即行为论观点、态度论观点和行为——态度观点 (具体见表1) 。
(1) 持有行为论观点的学者认为, 品牌忠诚度, 是消费者系统性购买相同品牌的产品行为, 且不受时间和情景改变而影响并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结果 (Lyong, 1998) 。但该观点缺乏对市场实践的指导意义, 已逐渐被研究者所抛弃。
(2) 持有态度论观点的学者认为, 品牌忠诚度, 是消费者对购买特定品牌产品的一种偏好 (Kim&Lavack, 2001) , 可以用有限的因素来解释、干预品牌忠诚度, 这些因素也可以被市场实践者和研究者独立出来进行操控。然而, 该学派的学者们过多重视品牌忠诚度的心理意义, 而忽略此后的行为结果。
(3) 持有态度—行为论的学者认为 (Oliver, 1999) , 品牌忠诚度, 是一个由认知、态度、行为等构成的复杂的多维度概念, 实际上是消费者学习的结果。
2. 企业道德与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关系
作为企业最重要利益攸关方之一的消费者群体, 对企业建立起品牌忠诚度后, 有益于企业大幅度降低营销成本。不仅能在维持原有顾客的基础上吸引新顾客, 还可以增强企业对于突然危机的抵抗能力。
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道德与品牌忠诚度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营销学角度, 并且认为企业道德对于品牌忠诚度存在正向影响作用 (Lafferty&Gold smith, 1999;Mary lyn Carrigan, Ahmad Attalla, 2001等) 。Webb和Morh (1998) 的研究认为, 事业关联营销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品牌忠诚度等有正面的影响。Sen, S, and C.B.Bhattacharya (2001) 将消费者响应划分为内部响应和外部响应, 并将品牌忠诚度划入消费者对企业道德营销行为的外部响应范畴中。其他学者则从功能、认知、决策、品牌联盟等角度进行研究, 指出企业道德对品牌忠诚度有积极影响 (A Belendel Rio, Rodolfo Vazquez, Victor Iglesias, 2001;Percy Marquina, 2007;周延风, 2008等) 。
模型构建和假设
品牌忠诚度, 是指在面临其他产品或服务具有更好的外观、包装等情形下, 消费者仍坚持购买该品牌的产品或服务。企业的各利益相关群体都会从各自的角度认识并评判企业道德。而作为产品和服务最终使用者的消费者群体, 他们通过对于企业道德的认识和评判, 决定其是否会对企业形成品牌忠诚。
1. 理论依据
通过文献回顾和梳理可知, 学者们一直认为, 企业道德对品牌忠诚度有正向影响 (Marylyn Carrigan, Ahmad Attalla, 2001;范起凤, 2008等) 。而学者们对于企业道德与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研究中, 多是将企业道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而没有针对企业道德的不同层次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
本文通过对企业道德的文献梳理发现, 已经有学者对企业道德进行了层次划分。我国一些学者对企业道德层次持三层次观, 但不同学者对于每个层次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如席建国 (2005) 认为, 法律责任属于企业道德的基本层;保护员工合法权益、依法纳税、遵守商业道德等属于企业道德的中间层;而企业对社区建设、环境的保护以及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支持则属于企业道德的更高层。陈讯 (2005) 则认为, 基本层包括对股东负责和保护员工权益;中间层是对消费者负责、搞好与政府和社区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高级层是对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支持。笔者认为,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陈讯的层次划分法更具全面性、合理性, 逻辑上也更具严谨性。
2. 模型构建
本文对企业道德的层次划分主要参考陈讯的划分方法, 而对于企业道德各层次的测量条目, 则参考张子刚、李海芹等人的研究。对于品牌忠诚度的测量, 主要参考了国外学者Delgado-Ballest e r, Munuera-Aleman&Yague-Guillen (2003) 开发的成熟量表。基于这一研究思路, 本文提出基于企业道德层次的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研究模型 (见下图) 。
3. 研究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和研究模型,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基本层企业道德对于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有显著影响。
假设2:中间层企业道德对于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有显著影响。
假设3:高级层企业道德对于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有显著影响。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主要在杭州的学校、商场、杭州火车站、汽车站以及部分企业现场进行现场调查和网络调查。被调查者分布于浙江、江苏、山东、安徽、上海等省市, 在地域上具有一定代表性。问卷共发放500份, 其中现场调查413份, 电子邮件87份, 回收426份, 问卷回收率为85.2%, 其中有效问卷为403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6%。
1. 样本描述性统计
调查对象的信息包括, 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月收入5个内容。其中, 男女比例分别为57.6%和42.4%;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多数;职业主要集中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
2.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为判断各测量条目是否真实的测量结构变量, 本研究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法检验结构变量衡量的信度。运用spss16.0中的信度分析测量, 结果各变量测量量表的Cronbach’s a均大于Nunnally建议的0.7水平, 表明本研究对各结构变量的衡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对所需测量指标做适合性检验, KMO检验及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证明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表明, 所有变量衡量语句的因子载荷均在0.7以上, 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信度。
3. 企业道德各层面与消费者企业认同感的回归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 对企业道德各层次与品牌忠诚度作相关分析。结果得出, 企业道德的各个层面, 即基本层、中间层、高级层在0.01的水平上, 与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分别为0.312, 0.506, 0.413。由此可知, 与品牌忠诚度相关强度顺序为, 中间层—高级层—基本层。
在此基础上, 本文以企业道德各层次为自变量, 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为因变量, 做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 模型2的复相关系数、拟合优度及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均高于模型1, 而且模型2的回归标准误差低于模型1。所以, 明显可以看出模型2优于模型1。根据逐步回归中每一个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 从中可看出, 模型1和模型2的显著性概率均为P=0.000<0.01, 说明每个模型的总体回归效果都是十分显著的。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水平下, 中间层企业道德和高级层企业道德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00和0.008, 均小于0.05, 效果显著。由此, 得到回归方程:
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不同层次的企业道德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企业道德的中间层及高级层对品牌忠诚度均有正向影响, 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根据回归方程 (I) 可知, 在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中, 企业道德的中间层正向影响程度最强, 说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更多的消费者将目光转移到企业在企业道德中间层面所做出的努力。
(1) 企业对消费者负责。例如, 不擅自泄露或非法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这是对消费者作为合法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的保障。
(2) 在消费者生活品质得到逐步改善的条件下, 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美好家园, 更需要企业对环境的积极保护。当下, 消费者更加关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否有作为。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企业需要积极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积极在社会体系中合法运营。
(3) 高级层企业道德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也有正向影响。这是因为企业对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赞助和支持等, 不仅能使企业树立“好公民”的形象, 还能增强社会的和谐气氛。
(4) 基本层企业道德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基本层企业道德与消费者的利益联系不够紧密, 如股东分红的多少与否与消费者联系不紧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 以致消费者对企业内部情况关注度不高。因此, 基本层企业道德对品牌忠诚度影响甚微。
2. 管理建议
(1) 内在的企业道德需要更多的关注。由于产品同质化形势严峻, 价格、广告策略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同时, 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意识到, 如果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取得永续发展, 就更加需要重视企业的内在道德的投入, 而不能只在产品、价格等方面投入。同时, 随着消费者群体、环保组织、政府等利益攸关方对企业道德愈加重视, 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 也必须加大对企业道德的认识和投入。
(2) 企业应加大对中、高层企业道德的认识和投入, 以提高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对于中间层企业道德, 企业应主动搞好与消费者、政府、社区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而对于高级层企业道德而言, 企业应积极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实施和发展, 努力树立社会大家庭中“好公民”的积极形象, 以此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忠诚度。
鉴于中间层企业道德相较于高级层企业道德对品牌忠诚度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 因此,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企业应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 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Aaker D.A.Managing brand equity: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J].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91.
[2]Kim C, K., Lavack A.M., Smith M.Consumer Evaluation pf brand Extension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1, 38 (3) :326-335.
[3]席建国.企业社会责任:我国企业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J].上海企业, 2005 (12) :11-14.
消费道德 篇9
作为一个消费群体,大学生日常消费过程中的行为导向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符合社会普遍道德规范、符合角色以及获得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性的、科学合理的消费;二是受西方大众文化影响,以西方后现代消费理念为指导,注重享受,超越自身经济能力的非角色性消费。这种消费价值判断表现为“象征性和理想性,其核心内容是消费至上观念,追求无节制的享乐、时尚潮流、超前消费,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带来的炫耀性消费”。[1]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价值判断,实质上是对大学生的消费模式起到不同的导向作用的消费价值观的显现。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地区、行业等各种差异,导致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某地区高校调查表明,年家庭人均收入为1 000—2 000元的所占比重最大,为27.4%;500元以下的占10.8%;6 000元以上的占1.5%。[2]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处于中等水平以下,再加上教育管理和收费社会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却呈直线上升的态势,教育消费成了许多家庭的沉重的负担。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大学生的角色扮演状况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决定了当前大学生日常消费现状应该是合乎角色的科学理性的消费,反映在他们的消费道德价值体系应该是和传统的以节俭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消费观一脉相承的,符合传统道德对人们在消费领域的行为要求,是和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所要求的消费道德体系相适应的,因而是得到广泛社会认同的消费观。
还有一些人受曾经流行于西方某些国家当中的“嬉皮士”消费观的反映,这种消费理念体现了后现代消费文化特征,和流行于部分学生中的“买贵不买贱”、“攀比消费”、“名牌消费”、“炫耀消费”等不健康消费习惯相吻合。这种消费观和我们要树立理性、文明道德的消费理念相去甚远,并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和认同。产生这种消费价值观的根源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当代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象牙塔”,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的消费观念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如家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向校园渗透,冲击他们对传统消费道德的认识,使他们在消费的过程中采取一种随意的、感性的、主观的消费行动。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同样对他们产生这种消费观起了决定作用:首先,从众心理。对社会大多数人的消费行为的盲目认同和无条件接受并使自己的消费行为与之接近甚至同一化;其次,理性分析能力缺乏;再次,虚荣意识强,对其他人的显性和隐性评价较为注重;最后,经济获得能力水平相对较高。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大部分学生能较轻易获得家庭的经济支持,例如,“来自铜川某地的学生第一个周末回家时,其母发现他短短七天就瘦了许多,顿时心疼不已,知道儿子喜欢吃鲍鱼,就每月增加了2 000块钱的营养费”。这样,很容易使校园当中的某些学生形成一种不良的消费认识。
“科学消费的根本要求,就是既要注重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消费者的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消费者在生命健康、物质生话和精神生话等各方面的生活质量;也要注重最大限度地推动消费活动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诚实信用体系、社会经济文化均衡方面、可持续发展等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政策保持协调。”[3]从以上对存在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作出判断,大学生的消费道德观应该是由大学生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在消费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理性的、合乎社会普遍消费水平和道德规范的精神风貌,是对学习和生活消费过程中所触及的各种消费现象的正确的观念、认识和态度。
二、大学生日常消费道德观确立要义的思考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霍涌泉教授和赵微博士指出,“在当今‘盛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较之于十几年前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的确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需要、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其消费行为方式两极化趋势特别明显,家庭条件不错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自小就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除了在学习方面受到强化训练之外,在生活方面基本上都像“贾宝玉”、“林黛玉”一样毫无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中国人传统的疼爱自己孩子而实际上又是“陷害”孩子的文化观念和教养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非理性态度方式”,可见,大学生日常消费道德观培育方面存在着重大不足,如果在当前不引起足够重视的话必然会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消费道德的转型。
首先,这是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的需要。大学的发展必然带来学生群体构成多样化和复杂化,处于不同消费层面的学生群体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加剧。创建和谐校园必须适时地创建一个合理的消费环境,减少校园矛盾的发生率。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不在少数,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贫困生人数将近300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4]
如果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没有一个合乎道德理性的消费观的导向作用及对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学生群体消费行为的合理规范,某些缺乏消费道德观的同学天天开着“奔驰”、“宝马”来上课,拿着手提电脑在做笔记,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多数同学的心理,造成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落差,带来程度不同的危害,很难在校园内建立一种和谐、合理的消费环境。一方面,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会产生消费攀比的心理,在对各种高档消费品的占有上分散更多的精力,在校园里刮起“奢侈之风”。另一方面,这些人的无节制的消费不可避免地给高校里的贫困生,特别是特困生带来心理和学习上的压力,甚至于有些学生“在‘炫耀奢侈’者的不断刺激下,在‘羡慕奢侈’者的多方鼓动下,难免会有人通过贪污、盗窃、卖淫、贩毒等各种违法行为,搭起通往奢侈生活的罪恶之梯”。相反,如果大学生在一个具有理性的消费环境中成长,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一种正确的消费道德观指导下作出自己的消费决策,实践自己的消费行动,那么,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会将这种先天的经济优势转化为学习的有利条件,而不是“炫耀性消费”、“奢侈浪费”、“时尚消费”等,不但可以给学校创设一个公平环境,也可以给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留有更多的空间。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接受校园的正常的消费事实,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改变先天的不利的经济条件,改变自己的命运。树立大学生的消费道德观,创造一个和谐、理性的校园消费环境,是消除校园矛盾,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其次,这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当前,“资源瓶颈效应”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们经济的发展,例如“电荒”、“水荒”、“油荒”等,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解决资源缺乏的根本途径是科技发展。然而,通过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观的培育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对“以俭为美”的传统道德观的认同度较低,消费的随意性较大,就全国来讲,大学生的量为数不少,日常消费总规模是绝对可观的。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消费主体并引领着未来社会的消费的潮流,主导着社会消费环境的建设,所以,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观的教育,减少奢侈浪费的数量是解决奢侈浪费问题的根本,是建设节约型和谐问题的关键,可以为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建设创建条件,在全社会树立起一种有助于人们进行合理的消费、节约有限资源的健康消费观。
再次,顺利实现社会消费道德转型的需要。中国正面临着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转型,这是一个经济上是由传统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时期;政治上是由传统人治政治模式转型为民主政治、“以法治国”模式的时期;文化上是由传统道德占统治地位转变为传统和现代道德相结合的时期。消费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维,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消费道德环境维护和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环节的生产消费离不开各类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的参与,很难想象一个消费道德观体系存在缺陷的人能在生产环节处处节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我们中国社会本是一个资源人均水平较低的国家,社会还承担不起奢侈浪费,假如一个在缺乏良好的消费道德的环境中成长并没有建立起良好消费道德观的人,必然会通过他的行为辐射或渗透,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实现。当一个缺乏消费道德观的人进入政府机关时,他的合法收入必然难以承载他的不良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促使他利用手中的职权去寻求各种灰色收入,贪污腐败,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延缓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阻碍我们的政治转型。
三、大学生日常消费道德观缺失的人文救治途径
第一,创建和谐的校园消费环境。这既是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培育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重塑他们消费理性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一群易躁动的、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的消费者群体,心理和外在的因素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不正常的消费心理,由此也决定了大学生消费处于不稳定的、多变的时期,产生了许多消费误区,如“人情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浪费”、“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等。加强“两课”教育中道德观教育的力度,增加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消费道德观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对某些在校园内进行超角色、非理性消费的个人或者群体进行教育。加强各种正确消费方式的宣传,强化人们对传统消费观的认同,提高他们对不良消费行为和模式的认识,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消费环境。
第二,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提高对正确消费模式的认识。举办丰富多采的校园活动,例如“大学生消费心理论坛”、“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大学生应该怎样进行正确消费?’的演讲”等活动,可以让处于各个消费层次的大学生参与到消费道德行为讨论的实践中,反思自己消费行为或模式,从心理层面达到对角色消费理性消费的认同,修正已有的对社会上高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趋同,形成一个提倡节约校园消费的氛围。
第三,积极进行校园社团建设。这是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校园社团是一些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所组建的自治团体,它在学生群体中主要起到影响联系作用,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观念起着引导作用。如果有意识地在校园中组建一些能够对学生消费行动和模式起到导向作用的社团组织并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通过它的桥梁和辐射作用,带动一部分学生精英形成或者巩固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并通过他们的楷模作用,引导部分大学生摒弃不正确消费观,使他们的消费行为走向合理性,同时,使部分尚未建立起理性消费观的学生群体在他们的影响下,建构起正确的消费道德观。
构建和谐校园的消费道德观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对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除了对形成或者影响大学生群体日常消费行为的内生环境进行理性思考以外,必须对影响这一群体的生活和学习外生环境也进行有效的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负起应有的管理和监督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彭慧蓉,钟涨宝.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分析[J].经济师,2004(7).
[2]马永耀.浅谈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3]江林.深化科学消费理念,倡导科学消费行为——中消协“科学消费论坛”综述[J].工商行政管理,2002(14).
消费道德 篇10
一、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
高校通过实施消费道德教育能使大学生认识和纠正自身消费意识与行为的不足, 并树立科学、理性、和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更对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1.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内容。
首先和谐校园要求人与人的和谐。为了达到人与人的和谐, 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教育, 而消费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面的消费道德教育, 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保证他们的消费有一个合理的限度, 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 大学生才能自觉形成自己的眼光和判断, 自觉抵抗物欲的侵袭, 修炼自己的完美品质。因此,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内容。
2.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可以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和谐的。那么对于校园来说, 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也会影响到和谐校园的构建。而消费道德教育正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道德意识和对和谐消费的理想信念。
3.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途径。
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带来了学生群体构成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也就导致不同消费层面的学生群体出现,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适时适当地创建一个合理的消费环境, 减少校园矛盾的发生率。如果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没有一个合乎道德理性的消费观的导向作用, 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 树立大学生的消费道德观, 创造一个和谐、理性的校园消费环境, 是消除校园矛盾, 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消费道德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容易受到新型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的影响。而在我国目前还缺少比较完善的消费道德体系, 更缺少在这种体系指导下的主导消费道德观, 所以大学生在多种消费观念冲突交织的复杂背景下, 往往很难保持证确的消费道德观念, 也就出现了道德缺失的现象。
1. 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的身份还是一名学生, 所以在消费的时候就应该切合自己学生的身份。应该把基本的消费放在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学业完成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上面。而不应该过多地注重其他方面的需要。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 不是过多地注重学习消费, 而是用于其他方面。如人情消费、通讯消费、装扮消费等等, 这些方面的投资远远大于学习上的投资, 使得学生们一方面精力被分散, 不再过多地关注学习, 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学生过早的社会化, 和校园整体环境不相容, 也不利于其他同学的成长, 从而影响和谐校园建设。
2. 节约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还表现出节约意识淡漠, 很少为消费反复斟酌、仔细思量, 不少学生花钱大手大脚, 很少经过深思熟虑。
3. 攀比性消费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大学生一般都是集体生活的, 再加上年轻好强的个性, 所以很容易出现从众现象, 加之其消费心理脆弱、虚荣心较强, 致使从众心理演变为消费中的盲目攀比, 从而出现赶潮消费、盲目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等, 甚至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加入其中, 使得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蔓延之势。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
三、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途径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而道德建设也是德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突显消费道德的内容, 告诉同学们培养消费道德的重要意义, 并且可以把中外的消费道德做一个比较, 或者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所以要帮助其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 并致力于把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给学生们提供真实的教育素材, 例如一些优秀大学生的事例或者身边大学生的事例, 通过这些鲜活的形象来起到教育的意义。
2. 开展与消费道德相关的校园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对正确消费模式的认识, 例如可以开展讨论会、征文会、辩论会,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消费活动的调查, 通过切身的感受写成研究报告,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使更多地大学生参与进来, 反思自己消费行为或模式, 从心理层面达到对角色消费理性消费的认同, 修正已有的对社会上高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趋同, 形成一个提倡节约校园消费的氛围。
3. 教师的榜样作用。
司马迁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止;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充分说明率先垂范的作用。作为高校中的教师, 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可以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所以作为学校的教师要首先拥有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行为, 如果号召学生健康消费, 而自己则追求高消费, 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 也会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加强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对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所以除了学校以外, 家长、社会等其他方面也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都应该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道德而努力。
摘要:本文从和谐校园的视野出发, 阐述了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 并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消费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消费道德】推荐阅读:
病态消费心理及其道德治疗12-16
消费差距与消费潜力06-30
消费者绿色消费11-27
消费主义消费观05-12
促进消费者合理消费09-18
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08-13
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调查报告10-13
消费经济学论文——我国消费信贷问题研究11-23
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研究05-23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