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变动

2024-07-26

消费变动(精选9篇)

消费变动 篇1

物价作为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 其变动是影响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根据需求定理, 假设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 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 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但在物价涨幅较高、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的情况下, 居民消费与价格上涨的关系更显复杂。为此, 我们利用“十一五”河北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资料进一步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物价上涨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 (2) 。

一、生存与健康消费为刚性支出, 与价格相关程度处于中低水平, 中低收入群体反应敏感

食品类商品的消费与食品价格的相关程度偏低, 但由于食品消费具有较强刚性, 价格的较快上涨, 使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增加。“十一五”时期河北省食品类价格年均增长7.7%, 涨幅居八大类之首, 但期间人均食品支出增长平稳, 城镇、农村居民分别增长7.6%和8.7%, 增速低于人均消费支出。2011年上半年, 食品类价格上涨12.2%, 远高于其他各类涨幅, 受其影响食品支出较快增长, 其中城镇居民增长17.2%, 比消费支出高7.8个百分点。由于食品支出在低收入群体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较高, 对其生活影响较大。

医疗保健消费为刚性支出, 与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指数相关程度为中低水平, 二者相关系数城镇为0.63, 农村为0.45。“十一五”时期,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年均提高1.7%, 低于河北省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涨幅, 城镇、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增长7.5%和20.6%,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医疗保险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带动了农民医疗保健支出较快增长。2011年上半年,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4%, 仍低于河北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下降2.8%, 主要是国家加大医疗改革、扩大保障范围等措施影响。

二、提升生活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消费需求弹性大, 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大

居民衣着支出与价格的相关系数城镇为-0.82, 农村为-0.75, 表明价格水平变动能显著影响消费数量和质量。“十一五”时期, 城乡居民衣着支出与人均消费支出增幅最为贴近, 是八大类中差距最小的一类, 其中农村居民差2.2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仅相差0.4个百分点。目前, 国内市场衣着类商品供大于求、竞争激烈, 商家频繁的打折促销活动刺激该项消费增加, 价格涨幅相对偏低促进了居民消费。“十一五”时期, 衣着价格年均下降1.8%,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分别增长9.3%和10%;2011年上半年衣着价格下降2.1%, 城镇居民衣着支出增长14.8%。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旺盛, 受价格影响明显, 二者相关程度较高, 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7。“十一五”时期, 河北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年均下降0.5%, 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4.7%, 农村居民增长5.6%;2011年上半年,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7%, 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7.7%, 居八大类之首。由于社会就业对学历、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家长对子女教育高度重视, 教育投入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同时,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人们更加注重提高生活品位, 旅游休闲、娱乐用品、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 也成为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

三、消费升级产品支出与价格相关程度偏低, 呈现高收入引领中低收入、城镇引领农村的排浪式增长特征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市场饱和度高、价格涨幅低, “十一五”时期, 河北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年均增长0.5%, 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0.8%;农村居民支出增速高于城镇, 为16.6%。2011年上半年其价格上涨1.0%, 城镇居民支出增长13.3%, 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家庭设备用品更新换代较快, 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空调器等部分耐用消费品在城乡居民家庭已有较高的普及率, 价格需求弹性小, 受价格变动影响弱, 消费较快增长主要是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效应明显。部分技术含量高、新型实用小家电产品消费潜力巨大, 如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为6.05台, 年均增长49.5%, 正加快成为农村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

交通和通信支出是服务性消费的重要内容, 研究表明该项消费与居民消费预期关系紧密, 与价格呈现较低度的负相关。该类商品价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消费增长, 但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刺激效应强于较高收入阶层。“十一五”时期, 河北省交通和通信价格保持较低水平, 年均下降0.6%, 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12.6%, 高于城镇人均消费支出3.6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增长15.9%。2011年上半年, 交通和通信价格微降0.5%, 城镇居民交通和通信支出下降10.4%, 主要受国家取消车辆购置税、汽车下乡补贴、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及燃料价格上涨影响, 居民预期存在一定担忧。

四、居住支出 (1) 与价格相关程度不高, 居民居住支出保持较快增长, 主要受市场和调控的影响

伴随着人们收入增长与居住条件、环境改善, 近年来居住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年均增长12.0%, 农村居民年均增长16.1%, 均高于消费支出平均增速;2011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增长12.1%。但从居住支出的内容看, 装潢、维修建筑材料、租赁房租等项目支出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 建房热与建筑材料价格上涨推动消费支出增加;水电燃料费、取暖费, 物业管理费, 维修服务费等项目市场化程度相对偏低, 商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带有政府定价或垄断性质, 居民支出处于被动地位, 但国家通过财政补贴、行政手段加强调控, 最大限度降低因涨价对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十一五”期间, 居住价格年均增长4.9%, 2011年前7个月增长7.7%。

五、物价对消费影响的具体测算

为进一步量化测定整体居民消费与物价之间存在的联系, 我们选取1995年以来河北居民消费水平指数 (C) 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P) 分别代表消费和物价, 构建消费-物价函数, 研究消费与物价的互动关系。从两项指标曲线图观察, 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 不具备平稳性, 但具有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将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首先将指数调整为定基指数以增强数据序列的平稳性, 其次取自然对数消除异方差性, 分别记为:Ln Ct和Ln Pt。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应用Eviews5.1进行单位根检验, 采用SC准则自动选择滞后阶数, 分别带常数项, 带常数项和趋势项以及无常数无趋势项的方程进行ADF检验 (分析结果见表1) , 结果如下:

从t统计量可以看出, 消费、物价的对数形式都有单位根, 而经过一阶差分后带常数项和趋势项的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所以序列Ln Ct、Ln Pt是I (1) (1) , 通过协整检验, 两个序列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Ln Pt是Ln Ct的Granger原因。依据协整理论, 对通过平稳性检验且为同阶单整序列Ln Ct、Ln Pt, 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模型结果显示:即期消费对物价涨幅的弹性为0.126, 也就是说, 物价上涨1个百分点, 消费支出增长0.126个百分点;上期物价对消费的弹性为-0.27, 即上期物价上涨1个百分点, 影响本期消费支出下降0.27个百分点。物价上涨, 特别是食品、居住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 迫使居民增加支出, 进而促进即期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但如果物价持续上涨, 将对居民消费增长产生抑制影响。

六、政策建议

1. 采取有效措施, 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基于本轮物价上涨相对复杂的原因, 对物价的调控政策也应该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既要加强需求管理, 逐步收缩流动性, 降低信贷过快增长带来的影响, 又要加强生产, 特别是农业生产, 采取结构性的调控措施, 逐步消除国民经济瓶颈产业对物价上涨的诱导作用。

2.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 大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当前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必由之路。应以保障居民合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为重点, 着力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同时, 健全劳动者权利保障机制, 推动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完善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 努力增加就业。加强公共服务, 在社保、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食品安全等方面加大投入, 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扩大即期消费。

3. 增加有效供给, 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大力培育居民消费新增长点, 为中长期消费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 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促进作用。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改善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继续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工作, 完善供电设施, 加强农村道路、通讯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厂家和商家在农村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点, 鼓励建立农村流通网络, 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 方便农民消费, 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4. 重视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消费的冲击。

物价上涨对消费的冲击存在结构性的差异, 不同居民群体对此的反映大相径庭, 低收入群体受物价上涨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群体。为此, 应充分重视低收入群体如何应对物价上涨问题, 通过各种有效的财政补贴手段降低低收入群体受到的影响。各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物价上涨与各种补贴同步上调的联动机制, 保证低收入群体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

摘要:物价变动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是当前广受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依据河北省价格和消费统计资料分析不同类别商品价格上涨对相应项目居民消费的影响, 并构建消费-物价函数对这一影响进行测算。消费-物价函数量化测算的结果显示, 即期消费对物价涨幅的弹性为0.126, 即物价上涨1个百分点, 当期消费支出增长0.126个百分点;上期物价对消费的弹性为-0.27, 即上期物价上涨1个百分点, 影响本期消费支出下降0.27个百分点。报告认为, 应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冲击居民消费,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 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更加重视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消费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价格,消费,消费-物价函数,弹性

注释

1 本报告由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和河北省统计局联合完成。河北省统计局课题组成员:田艳、梁义科、史广燕、靳占恒。

2 按照一般标准,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0.95为显著性相关;≥0.8为高度相关;0.5-0.8为中度相关;0.3-0.5为低度相关;<0.3为极弱或不相关。

3 (1) 包括水电燃料费, 住房装潢支出, 维修用建筑材料支出, 租赁房租, 取暖费, 物业管理费, 维修服务费等。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

4 (1) 对于一个具有非确定性分量的时间序列, 如果在差分d次后具有一个平稳即可回归移动平均 (ARMA) 表达式, 而在差分d-1后仍是非平稳的, 则称时间序列是d阶单整的, 称I (d) 序列。

消费变动 篇2

美国API原油库存激增,为以来最大单周增幅.

卡塔尔能源部长:产量有下滑迹象,尤其是欧佩克以外的国家开始减产。

俄罗斯副总理达瓦科维奇:目前俄罗斯可能会维持原有产量水平不变。

伊拉克石油部长迈赫迪:如果其他产油国愿意减产,那么伊拉克也愿意减产。

【市场综述解读】

俄罗斯再次超过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但这未能增加俄罗斯收益,俄罗斯普京将油价低迷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中国经济放缓,国家政治不参与评论但从侧面反映了,各产油大国欲寻求中国庞大的能源消耗市场来纾解其能源高库存压力,然而反响不大,

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其能源需求不振,其他国家能源消耗量更是呈现下滑。本轮原油价格下滑是在全球经济低迷,各国消费下降,然产油国持续扩大生产和供应造成。能源价格回升要么从生产供给源头上减少市场供应量来解决,要么从需求端增加需求消耗来改善。然而全球经济放缓,动荡风险增强,提振需求作用较为有限,只能通过降低产能、减少供应解决。近期原油价格波动正是受各产油国减产及增产意愿左右。

先来回顾下昨日行情走势,昨日低开低走,至欧盘区达日内低点191.75。下探受阻之后,开始反弹,美盘内上破200。凌晨继续走高,至日内高点212.44.。日线来看,昨日收大阳,仍受阻于20日均线,附图MACD红色能量柱加强,KDJ向超卖区运行。4小时图来看,5日均线上穿10日均线,附图MACD红色能量柱开始增加,KDJ呈中性,综合来看油价上涨受阻,多空争夺激烈,空头大势仍然不变。

今日做单需注意几点

第一:昨日是在前日大跌后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波反弹,在空头的压制下进入的反弹,让空头的.下跌空间钝化,有希望再进行大的反弹空间。

第二:早间的API数据利空,按协同性来讲,晚间的EIA数据利空的可能性极大,但是,鉴于前二次走势和数据相反的情况来看,我们更是不要激进追空了,根据日内的走势,再来布局晚间的EIA,反而更稳健一些。

第三:关注三角的破位情况。

今日新华油重点关注上方209.4,下方198.2。

消费变动 篇3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资料,上半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01元,同比增长9.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非典疫情对居民收入影响不大。在城市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但中西部一些城市正在迎头赶上。

1.大中城市的收入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城调总队调查,我国35个主要大中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74元,比全国水平高了23%。其中排名靠前的16个城市(见表1)几乎全是东部地区的城市,特别是前7名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了6500元,是后7名城市的2.13倍,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1.83倍。

2.部分中西部城市的收入增幅正在迅速提高。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进行排序,可发现前15名城市(见表2)中有不少是中西部的城市:呼和浩特市、太原市、长春市、长沙市、重庆市、昆明市、哈尔滨市等,这些城市收入的快速增长值得人们关注。

居民消费性支出受非典影响较大

上半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110元,同比增长6.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2%。八大类消费性支出全面上涨,其中,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3.2%;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2.4%;居住支出增长11.7%;杂项商品和服务增长8.9%;食品支出增长5.0%;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增长4.5%;衣着支出增长3.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增长3.1%。

35个大中城市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91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26%。其中排名靠前的7个城市(见表3)的居民消费性支出是后7名的2.0倍,小于收入差距的倍数,说明高收入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的城市,国家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刺激和鼓励高收入居民的消费。

从分月情况看,非典疫情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明显。调查显示,一季度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为8.9%,4月份下降为8.7%,5月份急剧下降到0.6%,6月份为3.8%。在疫情较严重的5月份,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为477元,比正常情况少消费31.5元,增幅减少6.6百分点。其中,北京、天津、山西、内蒙、江西、湖北、湖南、广西、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3个省市出现了负增长。

在华北疫区受影响则更加明显,城市居民5月份人均消费支出为483元,比正常情况少支出60.5元,增幅减少12.5个百分点。

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 篇4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 可以通过收入、消费品价格、产业结构等方式发挥其影响作用。

(一) 收入水平

消费需求不仅要有消费意愿, 还要有满足消费意愿的支付能力。收入是形成这种支付能力的现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促进消费需求的实现, 成为消费结构的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消费结构的层次上。当收入水平较低时, 人们的需求层次也较低, 在消费中以购买基本生存资料为主, 如食品等, 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 基本生活得到保证, 人们会更重视享受和自我发展的消费, 如教育文化娱乐等。这种变化不仅可以从各项消费支出数据中看到, 还可以由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来表现。收入越少, 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就越大, 恩格尔系数就越高;反之, 恩格尔系数就越低。其次, 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消费方式的选择来实现。在收入水平较低时, 人们倾向于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消费方式, 选择相对便宜的产品来实现需求;而在收入水平提高后, 人们更愿意选择能够提供完善服务、为自己带来更多方便、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产品。这些消费方式的变化最终会体现到消费结构的变化上。再次, 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会使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收入弹性越大, 表明需求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得越快;反之亦然。一般来说,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存资料的收入弹性会逐渐变小, 而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收入弹性会逐渐增加;低档消费品的收入弹性会减小, 甚至为负, 高档消费品的收入弹性会趋向变大, 但在到达一定程度后, 也会逐步变小。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原来属于高档的消费品的社会生产率提高, 价格降低, 同时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提高, 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购买此类商品, 使得这种消费品逐步又高档变为中档最后还有可能成为低档淘汰商品。

(二) 价格水平

我们知道, 在不考虑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的前提下, 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因素关系。价格通过影响需求量来影响消费量, 进而影响消费结构, 这是价格水平对消费结构的直接影响。第二, 消费品价格总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越高, 说明消费品的价格总水平越高, 通货膨胀现象越严重, 货币购买力越弱, 人们越倾向于购买能够发挥保值作用的商品;同时减少会使资产缩水的储蓄, 增加现期消费。第三, 消费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一般而言,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柴米油盐等即便价格上涨, 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会大幅减少;那些对价格变化敏感的消费品即为价格弹性较大的商品, 如高档商品、奢侈品等, 它们的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上涨迅速下降。第四, 消费品需求的交叉弹性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根据交叉弹性系数, 我们可以把商品划分为互替品和互补品。互替品的交叉弹性系数>0, 即A的需求量随着B的价格上升而增加。互补品的交叉弹性系数<0, 若A是B的互补品, 则意味着A的需求量随着B的价格上升而减少。

(三)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决定着产品结构, 进而决定消费品结构, 成为影响消费结构的又一重要因素。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消费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品结构→消费结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结构→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如此循环上升。

1. 产业结构的内部比例影响消费结构。

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总产出的比重, 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中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 从而影响消费结构的构成。

2. 一、二、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影响消费结构。

如第一产业里的种植、林、牧、渔的结构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粮食、水果、肉类、蛋、奶等的消费数量。

3. 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影响着消费结构。

一方面, 技术水平的提高必然带动生产率的提高, 从而可供消费者消费的产品数量也在增加;另一方面, 技术水平的提高, 使得能够满足消费者更高需求的产品得以研发问世, 拓宽着人们的消费领域, 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构成社会的人口及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人”是消费的主体。消费如何进行, 消费结构呈现何种状态, 都是通过人的选择、购买、使用等来实现的。

(一)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人口总量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人口数量。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 人口数量通过影响人均收入, 进而影响人均消费支出来改变消费结构。人口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城乡结构、职业结构、社会结构、性别结构等等。不同的结构会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 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实施,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国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 新生婴儿和年轻人在人口中的比例逐年减少, 而老年人口的数量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不断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居民在养老、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必然增加。同样, 人口结构的其他方面也会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受人口城乡、地域结构的影响, 我国的整体消费结构呈现出从东到西、由南向北、由大中小城市到农村等多层次的梯度排列。社会中, 男女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特点有着很大的区别, 女性消费者多注重商品的实惠性、合理性、外观性等, 而男性消费者更多的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功能性等。

(二) 家庭因素

家庭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最小单位, 因此家庭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的特点。分析家庭因素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时, 可以从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类型两个方面来说明。其中, 家庭生命周期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分别是:新婚期 (25-29岁) 、家庭拓展期 (30-34岁) 、拓展完成期 (35-44岁) 、家庭衰减期 (45-54岁) 、空巢期 (55-64岁) 、鳏寡期 (65岁后) , 与个人生命周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消费热点就是其各阶段消费结构的差异表现。

家庭主人的价值观念、受教育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的消费重点、消费方针, 由此为依据, 可以将家庭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 注重家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往往结婚不久就生育, 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这类家庭在消费上多数较为节俭、重视储蓄, 目的在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良好的成长环境, 为孩子储备足够的教育基金。

三、文化因素

文化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 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即表现层、制度层、观念层, 文化因素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可以通过这三个途径来进行。

(一) 文化表现层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直接进入消费领域, 成为消费资料之一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后, 越来越追求心理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 从而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种类不断增多, 质量不断提高, 提供给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资料不断丰富, 人们用于该类消费的支出在其消费支出总额中的比例也会不断增大, 这意味着用于发展类、享受类的消费在增多, 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

(二) 文化制度层

某一领域的制度构成了相关的制度体系, 如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等。不同的制度对消费结构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经济制度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先进的经济制度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制度因素通过资源配置的改变来改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从而影响消费和消费结构;经济制度因素通过改变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来对当前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除经济制度外, 其他类型的制度体系也对消费结构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如法律制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对消费者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消费者组织、争议的解决、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从而在法律上为消费者的行为提供了保障, 解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有利于促进消费水平和提升消费结构。

(三) 文化观念层

文化的观念层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是最深刻、最广泛、最持久、最难以改变的。观念层文化不仅通过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行为, 还通过社会各阶层的消费示范效应间接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作用。消费习惯是指消费主体在长期的消费实践中形成的对一定消费事物具有稳定性偏好的心理表现, 是基于一个地区文化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形成的特有的消费习俗、消费观念等。可以表现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对商品品牌的偏好、对消费行为方式的偏好等等。

消费心理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不同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差异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别等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其次, 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有着某种共性, 这种共性会使消费结构具有趋同性。

四、环境因素

这里所指的环境因素是指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 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突出,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环境恶化使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 生存条件遭到威胁, 消费资料遭到污染, 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势必迫使人们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不断增加。

传统需求观把人类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生态需求也逐渐浮出水面。现代消费经济学认为“人们的消费需要, 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 还应包括生态需要”。生态需要是指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资源的需要, 对生存环境、后代利益、地球生态利益的关注。生态需要与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共同反映了人类整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体现了“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状况。由此可见, 生态需要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消费结构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则是这一推动力在生态消费经济领域的直接反映。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总量的不断上升, 环境对消费结构变动的制约将会越来越大, 我们更需要寻求的是环境与消费结构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消费方式的进步来消除消费水平、消费总量的扩大带给环境的负面影响。

摘要: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很多, 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其中, 经济因素是影响其变动的最主要因素, 通过收入、价格、产业结构等发挥作用;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因素和家庭因素;文化因素主要从文化表现层、文化制度层、文化观念层来影响;环境因素对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在近几年来愈发突出。

关键词:消费结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新家.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林白鹏.消费经济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3]刘毅.转型期中产阶层消费特征——以珠江三角洲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4]周金环.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6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研究 篇5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特点

1、食物消费性支出总量增加, 但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下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 我国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性支出总量持续增加, 但占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却逐渐下降。以北京市为例, 2013年, 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8170元, 同比增长8.4%, 占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的31.1%, 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根据恩格尔定律, 居民收入水平越高, 用于食物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会越小, 恩格尔系数会越小。

2、居住和交通通讯支出呈逐步上升趋势

随着城镇居民的收入越来越高, 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 用于手机通讯、私家车和住房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以北京市为例, 2013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4106元, 同比增长8.6%, 占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的15.6%, 比2012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人均住房性支出2126元, 同比增长7.9%, 占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的8.1%, 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

3、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迅速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全国医疗体系的完善, 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 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在未来的几年里, 这种趋势仍将继续保持。以北京市为例, 2013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718元, 同比增长5.9%, 占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的6.5%, 同比增长了2个百分点。此外, 随着国家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度增高, 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增长迅速, 以北京市为例, 2013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3985元, 同比增长7.8%, 占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的15.2%,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个百分点。

4、家庭设备必需品及服务支出稳中有降

前些年, 家用电器处于换代期, 我国家用电器市场异常火爆, 城镇居民用于置办家用电器的开支上升迅猛, 而近几年, 随着城镇居民家用设备市场的饱和, 城镇居民用于家庭设备的支出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以北京市为了, 2013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必需品支出1974元, 同比增长22.5%, 占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的7.5%, 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个百分点。

二、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

1、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目前, 我国在初次分配阶段, 劳动者的收入偏低, 大部分的资金都被企业剥夺, 使得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增长缓慢。其实我国的收入人群结构主要以中低收入人群为主, 这类人群对于平等化的要求很高, 更加注重收入的平等性, 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大, 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力军。

2、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制约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经济发展模式即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方式, 主要是指三大需求 (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消费、投资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不同决定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2]。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投资拉动型, 是以牺牲国内居民消费为代价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 可能会导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 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3、国家的社会保证体制影响居民消费结构

目前, 我国的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 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加大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力度,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使得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积极性不高, 严重制约着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不利于完善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影响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4、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消费结构

在一定时期内, 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是正相关的, 即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前提下,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当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时, 其对商品的消费能力也会增加, 而当收入减少时, 城镇居民就会减少商品的购买量, 购买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当时收入的多少[3]。目前, 我国出台了很多鼓励收入政策, 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同时也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收入差距扩大制约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5、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影响着消费的结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居民的消费模式十分保守, 人们喜欢存钱重视储蓄, 对于储蓄利率的变动敏感性高, 而对于提前消费和透支消费的理念有排斥心理。如果银行的存款利率升高, 人们就会加大储蓄力度, 如果银行的存款利率降低, 人们就会把钱取出, 这样居民的现钱多了, 就会增加消费。

三、完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方法

1、完善国家的收入分配机制, 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改变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建立新的分配模式,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 制定激励政策, 鼓励资本、技术、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注重社会的公平性问题, 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调节税收政策, 发展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发展模式。

2、保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能保证居民的收入稳定, 国家要继续保持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增加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 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 缓解就业压力。此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建设道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摸索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发展道路, 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缩小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提高消费水平

基尼系数是反映一国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系数, 基尼系数越大, 表明居民的收入差距就越大, 基尼系数大于0.4, 表示居民收入相对合理;基尼系数在0.40-0.47之间, 表示居民的收入差距超出合理的范围[4]。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警戒线,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国内的总需求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因此, 各级政府必须狠抓地区经济建设, 采取积极地财政政策,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逐步缩小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4、完善社会的保障体制, 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 完善覆盖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完善医疗保健体系, 调整医疗保险项目和赔率, 逐步建立标准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满足城镇居民的就医需求;完善失业保障体系, 扩大使用保险范围, 保障失业人群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转变原有的消费观念, 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因此,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重视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需要扩大内需来缓解经济增长过快的压力, 因此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特点及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 探讨完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方法, 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

参考文献

[1]吕冲冲.今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J].企业导报.2014, 8 (8) :6-10.

[2]徐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国际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4, 2 (2) :93-97.

[3]郭莉娜.当前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6 (6) :177.

消费变动 篇6

一、物价变动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

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是反映居民消费能力和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的系数。一般情况下, 人们分析物价时往往会用到CPI, 以此作为物价分析的依据。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价水平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的状态, 就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 物价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增长带动了物价的上涨, 同时物价的上涨也是地区经济增长的表现之一。物价上涨会促进人们收入的增加, 也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 进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物价的上涨也会给居民消费带来负面影响, 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丧失, 进而拉大不同人群之间的消费能力, 形成巨大的消费差异。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情况下, 市场极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物价的变动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1. 进一步拉大城乡消费差距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 城乡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虽然经济水平普遍得到提升, 城市经济的发展却远高于农村地区, 这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水平的距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物价的上涨, 城市中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消费增长也越来越快, 受物价上涨的影响逐渐减小。而农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 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逐渐增大, 消费增长也是越来越慢。物价的持续增长将会使得不同收入阶层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以粮油食品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价格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动, 而农村居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产品的销售, 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最终使得城乡居民消费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

2. 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一般情况下, 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居民支出增强幅度, 另一个方面是居民支出承受能力。物价上涨势必会使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 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 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 对于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来说, 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他们生活质量的下降, 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负担进一步加大。

3. 有利于增加居民就业机会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 物价的上涨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这主要在于物价的上涨往往表明了商品需求的增加, 这为商品生产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生产者为扩大利润不断加大生产的投入比例, 企业生产中对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从而给居民的就业带来了更多机会。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 通货膨胀一般与就业呈现正比例关系, 政府要想对失业率进行适当的控制, 就必须接受一定的通货膨胀, 将物价上浮的空间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只要保证物价的增长不会对大部分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就能够促进消费以及经济水平的全面增长。调查显示, 物价上浮率为1.7%时,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10.7%, 由此数据可以推断, 合理的物价上涨不会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策略

1. 发挥政府对经济的引导作用

根据经济发展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 可以得出物价水平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物价的波动也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有所关联。如果物价的波动与居民的消费水平呈现正比例的关系, 说明物价的波动较为合理, 这种情况不仅能够拉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同时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通货膨胀能够有效地增加居民收入, 而居民收入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地区居民收入能够很大程度上反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温和的物价波动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 进而促进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 政府应该有效发挥其引导作用, 加强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 加强政府在经济市场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从而确保物价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运行。

2.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经济保障

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 国家应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关注, 给予低收入群体一定的经济保障。低收入居民的消费与物价的波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并且低收入居民的经济增长与物价的增长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社会上中等收入群体以及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受到遏制, 势必会对整个经济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 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此, 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政策给予低收入群体经济上的保障, 尽可能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将重点工作落实在保障居民收入上, 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此外,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完善农副产品最低收购价, 推行物价联动机制, 从而保证农村居民能够得到合理的收益和报酬, 进一步维持居民消费水平的稳定发展。

3. 加强相关制度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需要对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以此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推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也是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 还应该建立健全劳动者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实现劳动报酬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公正性, 在保障居民合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此外, 还应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就业政策, 给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减少居民的失业问题, 让他们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还应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加大医疗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这样才能有效扩大即期消费, 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

4. 有效增加供给, 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为了促进中长期消费的持续发展, 需要不断培育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 大力发展多样化生活化服务性产业, 例如, 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 能更好地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消费结构的升级还会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必须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投入力度, 加大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此外, 还应该加强农村供电设施以及通讯设施的完善, 为电网改造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 引进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 在农村设立产品的销售服务网点。这些举措不仅能够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同时还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上消费群体也不断增加, 农村作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 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发展经济。在农村建立畅通的网络及物流服务, 增加相应的适销产品, 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农民消费, 加快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同时还能够利用网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 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资金来源。

5. 采取相关措施抑制物价上涨

物价的合理上涨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过度的上涨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对经济起到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基于此种原因, 需要对物价调控政策进行调整。在通货膨胀的措施上:一方面, 需要加强市场需求的管理, 逐渐收缩消费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 可以减缓信贷的增长速度, 降低信贷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同时还应该加强农业生产, 采取结构性调整对策, 逐渐消除农产品对物价上涨的诱导作用。

三、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一般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以及物价的变动。虽然我国现阶段的物价总体水平与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作为国家经济的引导者, 需要做好宏观调控, 并且深入基层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 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价格上涨的微观基础研究”课题组.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J].调研世界, 2012, (2) :8-10.

[2]王贺民.试论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2014, (6) :26-26.

[3]李海.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3, (10) :24-25.

试论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篇7

关键词:物价变动,居民消费水平,城乡居民,影响,措施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全面的发展时期, 现代化建设、城市化建设带动着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 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国民经济的增长无疑会对人们的生活状况带来极大的改善, 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从而拉动经济的不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带动着物价水平的稳步提升, 从而也推动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演变, 物价的变动对居民的消费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然而物价变动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以及不同层次收入的消费群体所造成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具体情况入手对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进行仔细的分析, 准确把握物价变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

一、物价变动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

CPI是一项能够对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和价格变动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反应的价格系数。在一般情况下, 我们对物价进行分析时都是采用的以对CPI的分析作为依据的。自进入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 国民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物价水平一直都处在稳定的增长中。除零九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滑之外, 我国的经济建设以及物价的涨幅都一直处在一个安全稳定的上升空间中。

物价水平和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物价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表现, 同时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物价的增长, 能够促进人们收入的增加, 从而促进消费水平的提升, 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而对于金融危机所导致的通货膨胀也会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 物价水平的上升会使消费者丧失一定程度的购买力, 在人们对产品的消费需求减少时就会需求新的替代产品。而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所以其对物价水平涨幅的反应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二、物价变动对城乡消费水平影响的显著差异

物价水平的高低会对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是其造成影响的具体情况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特性, 需要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处理。所以, 下面我们就从物价水平变动对城乡不同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差异影响以及对不同层次收入群体所造成的差异影响两个方面, 来对我国物价变动对居民的消费水平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 城乡的发展状况一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的经济建设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但是就当前的发展状况而言, 我国的城乡发展水平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且由于政策导向以及国家发展制度的不断变化这种差距还在逐步加大。

受到我国二元结构的影响, 在经济建设中必须要对农村和城镇的经济单独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更加全面、充分的了解物价水平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的理解居民消费需求。在通常情况下, 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 用恩格尔系数表示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分析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在消费水准上, 无论是食品还是家用消费商, 城镇居民都远远农村居民, 而且胡敏越是富裕, 其中恩格尔系数就越小。根据世界管理分析, 全世界大约有六成以上的人口都是贫困人口, 四成左右为小康居民, 而富裕居民只有不到三成。

三、物价变动对不同收入人群的影响

在分析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时, 需要区分不同收入人群对物价变动的敏感程度。对物价敏感程度越高, 则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就越大, 反之亦然。经济学认为可以用边际效用来表示对某一变量的敏感程度, 这里选用物价变动 (CPI变动) 情况、消费支出情况、收入预期为变量, 对消费与物价的边际效用进行分析, 构建出以下敏感度指标。在目前的工作中, 针对不同标准和收入的消费分析中村早这很大的差异。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 假定物价变化为不变量, 收入预期高, 即τ增大, 同时消费支出情况的变量增大, 即也增加, 于是敏感度就指标就相应变小, 因此收入越高, 对物价变动的敏感程度就越小。

四、拉动居民消费的建议对策

1. 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引导作用。

根据多年工作实践总结得出, 物价水平的变化与经济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物价波动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紧密相关。在物价波动上, 如果和居民消费成正比, 那么说明物价比较温和, 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能有效增加居民收入, 而居民收入又是衡量社会经济稳定性、发展作用的基础。因此, 这种现状的存在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 有助于提高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地位, 而且在财政利用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稳定物价、维持经济状态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2. 低收入群体保障。

近年来, 国家十分重视低收入群体的经济保障工作。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 国家对中低收入居民消费情况十分关注, 这些居民的消费情况直接关联到物价, 而且同快速增长的物价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中低消费群体的消费被遏制, 那么整个经济发展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制约, 也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 政府在工作中应当尽可能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以保障居民收入作为主要工作重点, 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富裕的发展目的。可以继续推行和完善农副产品最低收购价与物价联动机制, 保证农村居民报酬处于合理水平, 进而保障其消费水平维持稳定。

五、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物价水平的变动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这篇文章通过对物价水平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指出了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 希望能够对拉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贾颖.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2]蒋春秀.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因素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

消费变动 篇8

一、河南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动趋势

“十一五”期间, 河南新增发电装机超过3000万千瓦, 比前十个五年计划的装机总和还要多, 扣除关停容量后, 新增加发电装机2150万千万, 总装机容量达到5030万千瓦, 从根本上解决了全省电力供需矛盾, 扭转了电力供应不足的局面, 保障和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建成华中电网乃至全国重要的火电基地。统计数据表明, 近年来河南以较低的电力消耗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996年至2010年河南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变动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平均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90。从各年度电力弹性系数看,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10年大于1, 其他各年度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均小于1, 15年平均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90。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 即GDP的边际电耗小于其平均电耗。河南人均用电量稳步上升, 但单位产值电耗却逐年下降, 说明用较低的电力消耗支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是有效率的, 总体上是健康的。

二是电力弹性系数变动呈周期性特征。1996年到2010年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变化,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6年到2000年。1996年, 河南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60, 除了1998年以外, 1997年、1999年、2000年均在0.6上下波动;第二阶段:从2001年到2004年。2001年, 河南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1.41, 2002年、2003年、2004年逐年上升, 2004年劲升到1.63, 为近15年最高值;第三阶段:从2005年到2007年。2005年开始下降, 2006年开始上升, 2007年上升为1.47;第四阶段:从2008年到2010年。2008年、2009年逐年下降, 之后, 2010年又上升为1.07。

三是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按三年移动平均法计算各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均值, 其变化趋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即2003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达到近15年峰值以后, 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变动。

四是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较国民经济增速具有更强的波动性。随着国民经济增速的提升,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上升得更快, 增幅更大;随着国民经济增速的降低,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得更快, 降幅更大。且从时间周期看, 一波经济增速达到顶点, 一般电力消费弹性先一年达到顶点, 如2005年GDP增速是2001年到2005年的峰值, 但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则在2004年达到峰值。

二、河南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一) 国民经济结构变化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影响

1996年河南三次产业构成为25.8:46.2:28.0, 2010年三次产业构成为14.2:57.7:28.1, 15年来, 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了11.6%,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上升了11.5%和0.1%;这说明, 第二产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 三产也在稳步提升, 一产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

在二产中, 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趋势及耗电量的变化又是主要影响因素。1996年, 河南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1.2%, 2010年, 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例升至52.1%。从工业耗电量看, 2007年, 工业耗电量占全社会用电的79.7%, 其中, 重工业的耗电量又占工业耗电量的89.5%;2010年, 工业耗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的77.2%, 其中, 重工业的耗电量占工业耗电量的89.1%。这说明河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尤其是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 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 虽然耗电量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但仍是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发展趋势看, 2000年开始, 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逐步取得成效, 代表居民消费升级的行业 (如汽车、房地产) 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2002年下半年以后, 这股力量传递到中游制造业环节和上游能源、原材料、运输等环节, 以机械制造、钢铁、有色、建材、煤炭等行业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倾向的行业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二) 居民生活用电增长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影响

近年来, 随着农配网的改造完善, 家电下乡等政策措施的激励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河南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迅速。据统计, 2007年到2010年, 河南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由166.06亿千瓦时增加至270.22亿千瓦时, 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由9.2%升至11.5%。由于居民生活用电不直接产出GDP, 生活用电的较快增长以及占比的提高, 必然会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增减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按单位GDP的生活用电量计算, 2005年为0.0111千瓦时/万元, 到2010年仅提高为0.0119千瓦时/元, 可见对单位GDP的耗电量影响并不大。

(三) 终端能源结构优化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影响

以电能替代其他非电能源和不断扩大用电范围是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电能是一种最方便、最清洁、最容易控制和转换的能源形态。电能的广泛利用有效地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使人们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劳动条件进一步改善, 产品质量进一步升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能的利用越来越广泛, 在许多领域中, 只有使用电能才能进一步实现现代化。近几年河南终端能源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就是煤炭比重的持续下降和电力比重的不断提高, 反映在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上则是一个上升的影响因素。

三、“十二五”河南电力工业发展思路的初步探讨

从1998年到2010年, 河南经济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周期。1998年,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河南经济发展受到重大冲击, 此后, 逐步恢复增长, 至2007年GDP增速达到近15年最高值14.6%,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河南经济又受到重大冲击, GDP增速较上年明显放缓。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挑战, 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 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 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 大力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 多策并举, 奋力拼搏, 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这表明, “十二五”河南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十二五”河南电力消费将有一个较快的增速,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也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为了保持河南电力工业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良好比例关系, 以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河南电力工业应体现以下发展思路:

(一) 坚持保持适度的发电装机增长规模

从近年来电力增长情况看, 河南省每年新增用电200亿千瓦时, 负荷500万千瓦, 相应需要新增电力装机600万千瓦, 而目前全省核准在建电源项目只有850万千瓦, 难以满足2011年及以后电力供应需要, 如不加快建设, 今后河南省电力供需形势将更加严峻, 建议国家加快河南省电力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项目核准步伐, 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要在“十二五”期间避免出现这种大起大落的电力供求关系, 惟有采取滚动规划的方法, 坚持保持适度的发电装机增长规模, 才能破解恶性循环。

(二) 坚持电力供需体现区域平衡的原则

近年来, 区域电网联结日益紧密, 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省间电力交易量不断放大。因此, 在“十二五”电力规划中, 电力供需应体现区域平衡的原则, 才能真实地反映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三) 坚持加大电网尤其是农配网的投资规模

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贯彻实施, 河南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电力消费增长强劲, 电压质量低、供电可靠性低已是农电发展的主要矛盾, 因此, 加大电网尤其是农配网的投资规模, 将是“十二五”河南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四) 坚持不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

在十二五期间, 应重点推进电价体系尤其是独立的输配电价的改革, 应重点推进农电体制改革, 以及积极配合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就个性而言, 要重点解决水火矛盾, 峰谷、丰枯分时电价的矛盾等。

(五) 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电能使用效率

消费变动 篇9

关键词: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对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一直是各级政府部门经济工作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投资的大幅增加, 内蒙古自治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 在投资持续增加、投资率大幅提高的同时, 最终消费率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逐年降低。2010年内蒙古最终消费率由2000年的56.8%下降到39.5%, 降幅达17.3个百分点 (详见表1) 。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人们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消费在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反映了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本文拟通过对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背景下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深入分析, 找到制约其结构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状况分析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共分为八项, 即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居住支出、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从表2中可以看出, 2004-2010年内蒙古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总支出的比率呈下降趋势,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4年的32.6%降低到2010年的30.1%。与此同时, 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支出所占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从消费金额看, 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绝对额大幅上升, 居民膳食结构趋向营养型、科学型, 肉食结构趋向多样性;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上的消费迅速增加, 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因素使得城镇居民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值得注意的是: (1)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开始追崇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各类通讯工具和汽车等大额消费品开始进入居民家庭。 (2)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比重呈上升趋势, 闲暇娱乐开始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 (3)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日益提升, 城镇居民在子女教育上投入不断加大, 人们在接受各类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的费用也有所增加。

从消费占比看, 各项消费支出构成比例虽有所变化, 但变化幅度并不大。变化最大的是食品消费, 最大变化幅度只有2.5个百分点;其他消费支出中衣着支出变化幅度为1.3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变化幅度为1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支出变化幅度为0.5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支出变化幅度为1.3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变化幅度为1.2个百分点;居住支出变化幅度只有0.2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城镇居民消费绝对额增长的同时, 内部消费结构变化幅度有限, 除生活必需消费以外的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等消费比例增长较慢, 致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01-2011年计算整理得到。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二、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收入水平不高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形成一定消费结构的最基本约束条件, 直接影响着基本需求与发展和享受需求的比例, 从而决定着人们的消费结构。当收入水平较低时, 人们的消费就主要集中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上;当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时, 人们消费的选择能力增强, 基本需求在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下降, 而发展和享受消费就会不断上升, 消费结构就会不断优化升级。2004年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2010年达到了17698元, 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 人们的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仍处于较低水平 (见表3) , 严重地制约了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发展进程。

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二) 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消费分为自主消费和引致消费两个部分。自主消费是维持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部分, 它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无关。而引致消费是扣除对所有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后的消费部分, 它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并且与消费者的偏好有关。二者可以用边际消费倾向①来反应。

利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和内蒙古城镇居民2004-2010年的相关消费流计数据可得到各年城镇居民在各消费项目上的边际消费倾向 (见表4) 。

从各类消费项目的边际消费倾向看, 2004-2010年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 但呈逐年递减态势;而交通及通讯项目、衣着、居住、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呈上升态势, 说明生活必需品消费偏好逐渐变小, 人们越来越偏好于发展娱乐方面的消费。从各年总消费倾向来看, 内蒙古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呈逐年递增态势, 说明人们的消费意识在逐渐增强, 但最高的2010年总消费倾向仅为0.619, 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0.70-0.75的水平, 说明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意识仍然较弱, 收入对消费的拉动力不够, 影响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 收入差距明显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 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水平决定着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 他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行为也不尽相同。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构成。2010年, 内蒙古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6 128元, 人均经营净收入20 794元, 人均财产性收入4 053元, 人均转移性收入12 720元, 分别是最低收入组家庭的5.7倍、7.7倍、84.4倍、9.2倍, 高低收入家庭分化明显 (见图1) 。

根据不同收入的城镇居民分组, 每组平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分配比例如表5所示。统计数据表明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层次分化明显, 高低收入家庭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城镇居民中最高收入户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6136.92元, 最低收入户为5820.05元, 相差6.2倍;最高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为23.3%, 最低收入户为35.8%, 相差12.5个百分点。这揭示出如下的格局: (1) 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困难户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无力消费; (2) 中等收入家庭处于消费转型期, 在为将来实现高消费做前期储蓄; (3) 高收入家庭开始转向高档住宅、奢侈品消费领域, 但其在总体居民中的比重较低。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消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有较大差距, 对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 (2011) 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四) 物价增长较快

消费品价格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另一关键因素。价格水平的变动不外乎有两种情况, 即各种商品的价格同幅度改变或者不同幅度变动。当所有商品的价格同幅度改变时, 在居民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势必会影响居民的实际收入, 从而通过收入水平的变动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当各种商品之间的价格不同幅度变动时, 一方面会引起居民实际收入的变动, 另一方面还会引起消费品间相对价格的变动, 从而影响到居民的消费结构。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但同时也要看到, 食品、住房等物价水平也在快速增长。2011年, 内蒙古自治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5.6%, 高出全国平均涨幅0.2个百分点。物价增长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 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优化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居民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

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 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稳定的收入增长会带来稳定的消费增长, 拓宽人们消费的选择机会, 使消费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因此, 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是关键。各级政府应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不断提高就业水平, 有效提升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从而能够在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同时优化消费结构, 目前, 内蒙古国民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期, 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 以城镇化为突破口, 以优势产业为主导产业, 以“一区两带” (“呼包鄂”黄金三角区、赤峰通辽经济带、海拉尔满洲里经济带) 为经济增长极, 保持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头, 从而为居民收入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还要进一步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一方面要对国有垄断行业工资标准进行合理调整和控制, 缩小不同收入来源的群体之间、行业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尤其是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

(二) 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稳定物价水平

内蒙古城镇居民目前平均消费倾向较低, 未来消费市场广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消费观念也在逐步提升, 教育、医疗、保健、娱乐等享受型消费支出日益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人们追崇绿色健康的消费品, 喜欢性价比高的高科技电子产品, 喜欢旅游休闲度假, 而这些市场的日益完善必将成为优化消费结构的有效途径。因此, 政府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鼓励企业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规范家政服务行业和稳定价格水平, 带动居民消费需求稳健增长, 为居民提供健康放心的消费环境, 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此外, 要在引导广大居民进一步转变消费观念的同时, 完善消费信贷, 不断开拓新的消费领域, 刺激居民消费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要考虑合运用的杠杆, 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消费信贷的范围, 除住房、汽车消费信贷外, 还要逐渐向医疗、旅游、助学、保险、通讯等方面拓展, 放宽信贷条件, 降低贷款利率, 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率。

(三)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转移支付

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 是缩小社会生活水平差异的最有效措施, 对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社会保障体制未能建立健全和有效运作, 广大居民为防范未来养老、医疗风险, 将过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 当期消费转入远期消费, 致使当前消费需求不足, 对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结构的影响尤为严重。相对来说, 如果居民的教育、养老、居住、医疗等有了保障, 他们就会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当期消费, 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如此一来就会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 加快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政策选择方面, 要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 切实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一方面, 要改革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安排, 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 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另一方面, 要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让城镇居民对未来的利益保障心中有数, 从而增强居民的即期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尹世杰, 蔡得容.消费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陈享光, 谢富胜.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 (5) .

[3]李明桂.扩大居民消费——马克思按劳分配视域下的居民消费[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0 (4) .

[4]余明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10) .

上一篇:基金保值增值下一篇:哺乳羔羊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