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发展论文

2024-08-04

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发展论文(精选12篇)

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发展论文 篇1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加快, 由于环境压力的约束和常规能源的有限性, 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必然选择。可再生能源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例如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加快可持续发展等。就目前情况来看, 可再生能源纵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但其属于新兴产业, 成本高、资金不足等是其与传统能源相比明显的缺陷, 急需相应政策的出台来进行支持与指导。因此, 应该怎样制定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 促进其利用开发是中国现在最为紧迫的议题之一。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港, 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 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这为港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条件。笔者分析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 以期对天津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参考作用。

2 我国可再生能源及相关政策现状

2.1 风电

2011年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62.36GW, 保持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第一的地位。但是, 风电发展的重大难题是“弃风”问题, 2011年风电“弃风”超过100亿kW·h。不同于常规电源, 风电的出力特性特殊: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的特点, 导致风功率预测精度较低;风力发电形成一定规模后, 如果系统备用水平不够的话, 调度运行过程中做到不弃风很难。

在相关政策里面提到, 当地的省级电网结算光伏发电、陆上风电的上网电价在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 (含脱硫、脱硝、除尘) 以内的部分;如若超出, 则将由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对超过的部分给予补贴。在明确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上网电价等方面, 政府大力提倡各地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 但通过此种方式形成的上网电价有明确规定, 即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同类陆上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当地上网标杆电价水平[1]。

2.2 光伏

光伏产业也是新兴产业, “十二五”时期我国新增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约1000万kW, 太阳能光热电站装机容量100万kW,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约1000万kW。这几年在全国各个地区的招商中, 光伏产业很受人们看好, 其中关键原因就在于光伏产业资金投入大、使用人力多, 既能创造GDP, 又能带动就业, 而且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其与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等概念紧密相关, 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相应政策要求。

价格政策方面, 实行光伏发电、陆上风电上网标杆电价随发展规模的扩大逐步下降的方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在建筑物屋顶等设施场地所时, 项目备案模式选取可以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或“全额上网”。同时, 如若项目享受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或者金太阳示范工程补助资金, 则不在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范围中;同样不属于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范围的还有光伏电站执行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2]。

2.3 地热能

我国对当地资源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时间、规模和分布容易控制。在环境影响上, 地热能的危害程度小, 因此不论是用于发电还是直接热利用, 其作为替代能源都能大幅度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我国开发地热能时间较早,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 目前直接热利用的设备热功率2443MW, 排名世界各国之首。

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 地热能供热制冷、地热能资源评估与勘查、发电和综合利用等示范项目受到中央财政的主要扶持。为了满足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政策的要求, 电价补贴政策将应用在地热发电商业化运行项目。为了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可再生能源电力保障性收购的要求, 电网企业需履行全额保障性收购地热发电量义务。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要重视地热能的发展, 严格落实《可再生能源法》, 积极推进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工作, 促进地热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3,4]。

2.4 海洋能

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是一项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 根据海洋能自身特点, 其涵盖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上风能等海洋能资源。目前总体上我国海洋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但其在能源产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将市场机制引入海洋风能开发中之外, 国家和地方仍需对其他海洋能开发技术研究进行财政资助[9]。

港口和临近港口的产业用海区, 指的是港口建设和临近港口产业拓展所需的海域。港口和临港产业用海必须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求, 合理布局, 加快临港产业聚集发展。限制建设规模,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化。禁止占用和影响周边海域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河口行洪区和防洪保留区等[5]。

3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可再生能源在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上存在很多问题, 归纳主要有以下6点。

3.1 市场不成熟, 保障能力不足

很长时间以来, 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采用以往的旧方式进行管理, 缺少和市场完善结合的创新体制, 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机制。

3.2 措施不配套, 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从总体上, 虽然《可再生能源法》修订之后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营造发展环境, 但是体系还不够完整, 经济激励不强, 缺乏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财政支持和补贴优惠等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7]。

3.3 战略地位需巩固, 规划的衔接性和科学性不足

虽然我国政府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明其十分看重, 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仍需要巩固与提升, 同时也需要加强规划的衔接性和科学性。

3.4 研发投入资金不足, 技术创新较弱

目前, 企业自身进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科学技术开发与创新, 缺陷是资金投入不足且使用分散, 缺少科研人才和核心技术, 很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快速突破。

3.5 产业体系薄弱, 配套能力不强

关键的设备工艺和原材料不得不依赖进口, 标准体系不健全, 一些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不先进, 产品竞争力不足, 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不完善, 管理服务落后。

3.6 资源评估不深入, 限制产业化发展

目前,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数据不完善导致无法高效率、规模化地对其开发利用[6]。

总而言之, 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弱。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规模化[8]。

4 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制定系统、科学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

从国外经验来看, 欧美等国家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划,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规划, 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详细目标和实施步骤。我国在国家总体规划中缺乏有关各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 使得涉海能源的各级各类规划的关系难以有效协调。因此, 我国应该制定海洋能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严格规划、有效地引导海洋能产业的发展, 科学统筹、合理布局, 以保证其长远健康有序发展[9]。

4.2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高其可操作性

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利用结构中的比例是实现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我国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都是一些尝试性规定, 难以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活动进行有效规范。需要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增加细则支持, 增强可操作性, 确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地位, 改变我国以往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缺少法律等更高层次行政管理的局面, 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4.3 加大激励力度, 通过经济激励政策为其发展提供支持

政府应该从电价优惠、补贴优惠、税收优惠、信贷扶持等多个角度, 支持该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需要从有效供给和突破需求约束两方面入手, 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的发展现状, 实行配额制和税收改革, 以可再生能源的有效供给和市场吸收, 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10]。

4.4 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继续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

直到现在, 我国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还没有十分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计划性预算, 这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 开发和研究资金不足, 导致产业化、商品化程度很低, 发展缓慢。对此,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规划, 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 把它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列入国家的各级财政预算中去。在投资方面, 鼓励外商直接投资, 积极拓宽可再生能源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和企业也要积极筹措资金, 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4.5 推动科技进步, 提高装备水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可再生能源发展为重点加快科技研发。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学院校建立产研联合,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和相关新产品, 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 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 提高设备制造的能力和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4.6 支持国产化工作, 组织实施示范工程, 加快产业化进程

政府积极组织实施并引领企业参与建设示范工程, 推进技术制造的开发, 扩大应用领域。风电等设备国产化示范工程要坚持继续实施, 政府支持设备制造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等设备和零部件。为使风电场等初始投资下降较大幅度, 大力促进国产化示范工程设备造价降低。同时组织实施热电联产技术商业化示范工程和生物质发电上网商业化示范工程。

5 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参考

作为天津滨海新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区, 天津港战略地位的日益加强。在这个过程中, 能源消耗和能量供给逐渐成为一个困扰天津港持续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 这就要求天津港在产业多元化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能源领域的转型。作为沿海地区, 天津港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 包括风能、太阳能、浅层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 这为港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条件。随着开发的深入和加强, 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良好。新能源制约于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在资源、成本、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挑战。因此为推进港区新能源的快速发展, 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条件作为基础, 为港区能源转型提供保障措施[11]。

5.1 发展光伏、风电与地热, 制定《天津港太阳能 (风能) 发展规划》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 》目标要求, 指导新能源合理投资, 促进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平衡发展各地新能源, 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效率。天津港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功能区, 其光伏和风电也应该收到重视。鼓励各类电力用户按照“自发自用, 余量上网, 电网调节”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开拓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广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积极探索相应的电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 支持光伏企业从光伏产品制造向光伏电站建设转型, 协调光伏电站与配套电网规划和建设。在风能方面, 建立小风电示范工程, 加快建设沿海风力发电基地, 发展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产业, 努力为风电应用拓展新空间。同时天津市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可以通过设置能源站并根据地热井勘察结果和土地利用计划, 考虑与城市热力管网连接等问题。

5.2 构建完善的经济激励和政策扶持体系

为使得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得到保证, 建立政府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 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进行补贴。通过投资补贴、设备生产补贴和消费者 (即用户) 补贴的方式, 提高新能源设备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对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例如对在新建房屋提供太阳能供热及其他应用的房地产开发商、将太阳能供热使用在物业管理中的物业公司以及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政府办公大楼或者公共设施优先采用新能源技术, 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中使用太阳能的相关设施也给予一定补贴等。建立绿色能源评价体系, 在科研经费和低息贷款等方面对有绿色能源标识的企业给予价格激励[3]。

5.3 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 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建立金融资本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如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是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新能源企业落户天津港。对于发展较好的新能源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引导风险投资公司在新能源项目上投资, 让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鼓励可再生能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结合成战略联盟关系, 优势互补, 产业整体竞争力会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积极实施新能源示范工程, 意义在于使绿色能源率先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广, 产生聚集和示范效应, 从而实现产业规模化、集中化发展[12]。

5.4 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引进先进技术, 组建港区生产力督促中心和新能源研究院, 成立绿色能源公共技术平台, 力图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鼓励高校多多与科研单位合作,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联合攻克新能源技术难题, 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 建立以促进生产力为中心、企业孵化器为主题的创新服务体系[13]。

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发展论文 篇2

中国于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之后可再生能源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首先是水能。中国的水电很有优势,是水电装机第一大国,三峡的全面建成,使中国有了世界最大、功能最齐全、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我也看过很多国外的大型水电工程,但是远远无法和三峡工程相比。在三峡工程中,凝聚了中国很多技术、装备和创造。此外小水电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大体现在在1.9亿千瓦的水电装机容量当中,小水电占了接近1/3。水电开发在中国有一定的潜力,特别是西南地区。到2020年我们的水电需要提高到3.5亿千瓦,到那时候我们基本上能够开发除了像雅鲁藏布江之外的主要江河,大的水电站基本上都已经得到开发。

其次是风能。最近,国家气象局对全国的风能资源再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评估、评测,我国50米、70米高度的风电资源是30多亿千瓦。不光陆上风电,我们海上的风电资源,包括潮汐电站、近海和深海地区的风力资源非常丰富。近几年我国风电装备的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全国整机厂有80多家,前三大家集中度很高——华锐、金风和东方占了60%,竞争很激烈,很多后续的公司也将要上来。中国的风机从20开始连续四年翻番,到现在已拥有世界最大的2580万千瓦装机容量,今年超过3000万千瓦,我们将提前实现2020年的目标。

因为发展空间很大,所以在有了政策、法律,有了创新和制造业作为基础之后,这个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设备的国产化程度比较高,前几年的国产化率只有30%,大部分技术都靠国外支持,这几年在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从设备无故障率、效能等方面来看,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里有风力资源的问题,也有我们设备的性能、质量的问题。包括核心的控制系统、核心软件仍然在国外公司手中,我想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核心、神经系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别的系统都可以转让给你,但是核心的控制系统不会轻易转让给你。

我们现在高铁用的核心系统、控制软件等仍然还是国外的东西。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在海上建立实验风电厂,由于海上情况比较复杂,对风机的可靠性、无故障率要求更高了,不像陆上可以拿到其他地方去检修,海上各种情况都很难控制。另外,中国也在开发新的技术,比如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陆上三峡”如何更好的送到电网去,遇到很大的挑战,这包括一些技术问题还有政策上的问题。

在太阳能方面,在最简单的太阳能装备比如热水器方面,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国,现在经过这些年发展,正在打算跟建筑做一体化的结合。如何使太阳能设备成为整个建筑的能源组成部分,而不是先盖房子再装热水器,现在朝着这个整体化的方向发展。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中国这几年发展很快,我们从年开始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去年中国生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超过4000千瓦,占到全球产量40%。目前的问题是国内市场没有起来,所以我们的电池90%都是销往欧洲和北美,因为他们有很重的二氧化碳减排义务,必须完成这个指标。同时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价格比较低,质量可以达到它们的基本要求。应该说,中国太阳能光伏制造业在产品上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这经过了国际考验。但现存的一个问题是,核心装备都是进口的,可以在所有的光伏电站和光伏设备生产厂家看到,前端的清洗设备、中间的核心设备包括电机的生产,基本全都是来自欧美、日本甚至是韩国的设备。我们自己的设备有一些,但现在还没有过关,我想这就给高端制造业的新兴产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如何为未来太阳能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装备。

新能源还应用于很多新的制造业领域,比如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看谁能占据核心地位。电池方面,中国经过多年开发,找到了一些较好的材料和运作方式,但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够可靠、稳定的大批量提供汽车工业用电池。

汽车工业的特点是大批量,所以质量可靠性就很重要,这就取决于工艺和装备。现在我们很多电池生产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很难保证电动汽车业的大规模使用。实际上,核心问题还是装备问题,我们的装备开发能力还比较弱。

所以,我想用以上这些例子来说明,作为我们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和未来替代能源的一个方向,需要形成一个大的新产业,来逐步取代目前占据主流的化石能源。但这种取代需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累积,在这段时间里就要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业。这给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了实现这些任务,有很多措施需要完善。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导向,包括对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在初期的必要扶持,比如价格的补贴。欧洲新产业之所以发展快,主要是在政策上确定了一个上网电价政策,有一个全网分摊带动了它的发展。我们的光伏发电到目前为止,国家依然没有确定上网定价标准,这样就不利于社会资本进入这个产业,很难形成一个大的力量来支持产业发展。

所以第一,我认为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引导相当重要,国家已经确定了发展战略和目标,但是配套政策的有效性远远没有跟上中央的政策决心;第二,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提升,人才要培养,这都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第三,要有一系列鼓励政策。特别是首台首套政策,没有这个政策,我们的国产设备很难有机会得到使用,因为现在从国外引进很方便。

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发展论文 篇3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其商业价值十分可观。目前,全球能源市场中,仅规模最小的太阳能市场每年的市场价值就约70亿美元,大致占1%,而在中国,新能源利用领域刚刚起步,使得其潜在市场价值约1000亿元人民币。在建筑节能方面,我国目前有400亿平方米既有的建筑,估计至少有1/3,约130多亿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按每平方米改造费用为200元计算,仅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就有高達2.6万亿元的大市场。

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相关的价格、税收、强制性市场配额和并网接入等鼓励扶持政策也相继出台,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由此进入加速发展期。

新法刚出台,上海电气太阳能有限公司立即成为了上海市第一个受益人。公司董事长朱元吴高兴地说:“过去因为产品的价格太高,企业的太阳能电池等产品90%远销欧洲,国内市场份额不多,现在可以由政府全额“埋单”或补贴建太阳能示范工程了,而现在上海最大的屋顶太阳能示范工程就正在申报政府补贴。有了这部法,我们的太阳能示范项目可得到政府更多支持。法律是可再生能源的第一推动力!

在经济方面,国家不仅全力提供资金支持,还在税收、贷款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如风电项目的优惠除资金支持外,还实行增值税减半。从2006年到2020年,国家财政部将陆续投入30亿元人民币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构建执行计划,制定适当的制度安排,制定融资计划等等,而全球环境基金(GEF)也将有4000万美金注入。

中国化管理思想论坛的秘书长黄东涛说,“政府如果在减税、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以及通过建立基金解决电价差额,同时把风电从目前接人区域电网提升到并入国家电网,将对发展风电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大型企业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能够达到国家政策扶持的标准,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投资,但缺少可提供贷款的担保中心,无法做长远打算。如果国家能够在增加财政投入和银行信贷方面,放宽银行信贷优惠政策(含其他优惠政策)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以及享受优惠政策后应达到的目标,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的速度也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也有—一定的发展,由于新能源的技术应用不够、产品的成本一直高居不下,是阻碍能源行业全面发展的最直接因素。

北京佰轮地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佰轮认为,技术要转化为价值,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不是单方面的依靠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点所突出的优势,佰轮公司之所以做得非常出色并非因为是中外合资公司的缘故。现在,国内很多产品技术只是点对点的设计,而佰轮公司却做到了系统设计,如从公司开发的核心技术到生产制造,然后转化为商业经营,最终实现社会价值,承担社会责任。一个完整的系统化流程不仅仅实现了自我产品的价值,更主要的是实现了社会价值,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又从国际市场带来许多国内没有应用的技术和资金。同时,国内还需要制定一个非常详细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和技术的标准,把这个标准落到实处,这样企业才能够进行良好的市场化运做,促进各个能源企业在技术上的良性竞争,最终与世界标准接轨。

创新能力薄弱成为制约可再生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可再生能源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刺激众多的投资者涌入这个领域,可在这些投资者中,拥有自主产品知识产权的非常少,而且其产品还没有真正的从国家、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这直接导致个别企业在可再生能源行业生存面临窘境。

“企业做得再大,销售额再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能真正从国家提倡的环保、节能方面去考虑问题,这样的企业始终难以有长远的发展。”新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驻京办事处代表尚延江如是说,“做了这么多年的可再生能源的设备生产发现,国内有种假象,就是有个别的企业生存得不好,有人就说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不行,其实恰恰相反很多可再生能源企业做得红红火火,那究竟为什么会有个别企业生存得如此艰难?主要是个别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原材料又来自国外价格昂贵的产品,最后造成在技术上拼不过人家,还在价格上输给人家。当然国内在扩大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尤其是省、市、区级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环境意识,增强其参与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的能力和投资热情及主动性上还有些不够,但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很现实的摆在那里。”

作为国内大中型的风能发电生产设备的企业,北京远东风能设备有限公司的销售额持续上升,企业效益一直在成倍地增长。远东公司市场部销售助理马丽娜认为,远东在涉足风能设备生产一开始,就抓住两个要素:其一,积极的寻找已经发明出来获得专利的新技术,并尽快、及早地用于实践;其二,有效利用国家给予的经济、政策上的优惠,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积极的用于自主开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因此,远东一直在打技术这张牌,在国内风能市场占据了不小的份额,并在2001年,成为国家发改委的“送电到乡”工程的主要设备供应商,成为联合国开发署在新疆建设村落供电示范项目的系统集成商。

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 篇4

金融危机以来, 有些人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出了质疑, 可再生能源在发展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 如成本过高、产能过剩等问题。但总体情况看,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是比较稳健的、健康的。

太阳能光伏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主力, 是国内消耗比较少的能源, 也是出国量最大的, 现在想订购太阳能电池板都已经很不容易了, 已经定到了明年下半年。光伏发电争论较多的还是电价的问题, 是否合理, 要看投标的企业和单位, 他们主要看做这个项目的盈利与否。

硅材料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要材料, 在金融危机前是一种暴利的状态, 但现在原材料的价格开始降低, 这样对太阳能发电的开展是有好处的。今年要达到3.5到4万硅材料的需求, 基本上满足了国内的需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要使企业有积极性, 而不要一哄而上。我不主张电价过低, 若太能能电价过低, 企业没有盈利, 它的发展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海上风力发电现在也在搞, 已经进入特许权的招标阶段。我个人认为海上风力发电有一定的风险, 有点操之过急。在缺少经验、缺乏实验的情况下, 要充分考虑设施对海洋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应该进行分步骤的小规模的试验, 待技术成熟了再推广。还有就是成本问题, 成本太高, 就会得不偿失。

沼气国家很重视, 每年投入20多个亿, 最初是发展户用, 现在改为发展集体使用。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养殖的变化, 使户用沼气面临问题。集体方向发展也有资金、设施、服务、成本等新问题。

关于技术的发展, 会不会降低这些可再生能源的价格问题, 我认为在能看得到的时间内, 比如8年、10年, 总体价格不会有大的改变。因为技术的提升会使成本下降, 但边际成本和用工费都在增加, 都是涨的趋势。技术的提升降下的成本, 抵消了其它成本的增加。

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发展论文 篇5

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供应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近期来看,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能够增加和改善能源供应外,还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的用电用能问题、实现消灭无电县和基本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农村电气化等目标以及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及城镇生产、生活用能条件,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制订“十五”计划工作已全面启动,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15年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成熟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制订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规范市场的措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技术状况和市场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的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和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克服产业发展障碍因素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行动。

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一)资源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502万千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32.26亿千瓦,而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也较好,其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吨,可用作能源的资源量约为2.8~3.5亿吨;薪材的年合理开采量约1.58亿吨,目前实际使用量达到了1.82亿吨,超过15%左右,存在过量砍伐等不合理使用现象;此外还有大量的可用作生产沼气的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资源,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全国约有40336万吨,其中干物质总量为3715.5万吨,工业有机废水排放总量约为222.5亿吨(未含乡镇工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包括可用作能源的固体废弃物,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源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开发潜力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类新兴技术,其产品也具有新技术产品特点,即技术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商品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大多数产品未形成规范的市场与价格体系。

目前,一些技术如太阳热水器、地热采暖等,已较成熟并具有获利能力和相应的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基础。沼气工程、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太阳光电系统等技术基本成熟,产品已逐步在市场中出现,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以及实施激励政策进行推动,才能与常规技术竞争。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多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太阳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太阳热水器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其技术已趋成熟,是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太阳热水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20%~30%。到1998年,全国太阳热水器累计拥有量达到了15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热水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太阳热水器使用范围也将逐步由提供生活用热水向商业用和工农业生产用热水方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热水供应、空调、采暖工程成本逐渐降低,也将是太阳热水器潜在的巨大市场。此外,国际市场的潜力也很大。1998年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400万平方米,行业产值已超过35亿元,大多数企业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太阳能采暖技术,已列入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范畴和建筑节能“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太阳灶则主要用于解决在日照条件较好又缺乏燃料的边远地区如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的生活用能问题。

(2)太阳光电转换技术中太阳电池的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已能商品化生产的单晶硅、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分别为12~13%和4~6%,多晶硅太阳电池也有少量的中试生产,效率为10~12%。目前,太阳电池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小功率电源使用,已扩展到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以及民用等各个不同的应用领域,每年的市场增长率高于20%。截止到1998年底,累计用量已经超过13兆瓦。1998年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为4.5兆瓦,实际生产为2.1兆瓦。每峰瓦的光电系统价格在80~100元,发电成本在2.5元/千瓦时以上。到2015年,估计生产成本将下降50%,从而为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大规模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前景。

(3)并网风电技术发展迅速,但需加速设备国产化进程。1990年至1998年,我国风电场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60%。截至1998年底,全国总共已建有1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22.4万千瓦。世界上一些国家风力发电成本已下降到约5美分/千瓦时左右,但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仍然较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都是引进的。并网风电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设备国产化和机制问题。

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能够自行研制和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共约10个风力发电机组品种,累计保有量超过了1.7万千瓦。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具有启动风速低、低速发电性好、限速可靠、运行平稳等优点,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在外观质量、叶片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水平上以及在较大容量的离网型机组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小型风力发电以及风/光、风/柴等互补供电技术的主要市场在于它能够为我国广大无电和缺少常规能源的地区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

(4)我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热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地热的能力,并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低温地热的开发利用已经进行了城镇供热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试点示范,技术基本成熟,地热利用设备和监测仪器基本能够实现专业化成套生产。到1998年供暖面积已达800多万平方米。当前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尤其是热矿水医疗保健和旅游产业等低温地热利用市场。地热发电技术已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运行基础。

(5)我国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展方向是改进和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和生物质气化供气技术。以厌氧消化为核心技术、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成为处理、利用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到1998年,全国共建成和营运的工业废水和禽畜粪便沼气工程分别有200和540多个,年生产沼气分别达到3.2亿和0.6亿立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沼气工程厌氧消化成套技术已日趋成熟,在某些方面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可根据原料特性的差异,进行沼气工程全套设计和施工,而且投资相对较小,运行费用较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关键是气化炉、净化系统及发电设备系统。我国在热解气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全国已有160多个乡村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正处于营运中。集中供气的主要问题是气化炉生产的燃气中可燃气成分较少、热值低、焦油含量偏高等。虽然目前秸秆气化的燃气主要用于民用炊事,但从发展方向看,更有效的选择是用于发电,为农村提供分散的、更洁净和方便的终端能源。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开发和示范应用。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高品位商品能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和综合利用,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要提高和完善技术以达到成熟实用和可靠的要求。

(6)加快其它初具发展前景的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其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如燃料电池技术、温差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发电、燃料制造及热利用技术、生物质液化(酒精发酵)技术、新型地热利用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等。这些技术基本上还处于实验探索和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中试基地,逐步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目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是: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如果包括小水电,则将达到3.6%);其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拉动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用明显,将减少3000多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200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50万个就业岗位,为500多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2000-2005年,逐步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以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监测、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0.7%,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

2、2006-2010年,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2500万吨标准煤,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1.25%。

3、2011-2015年,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大部分产品实现商业化生产,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行业,其总产值达到670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

具体内容和任务如下:

(1)规范市场,促进大型高效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国家庭住宅太阳热水器普及率达20-30%,市场拥有量约2.32亿平方米。形成一批年产200-300万平方米规模,并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太阳热水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太阳热水器和太阳热水系统中的集热器、水箱、零部件实行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降低成本,完善服务,创造出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建立太阳电池与应用系统生产体系、降低产品成本

集中力量在现有太阳电池生产和应用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光电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形势,开拓市场,打破年产量徘徊在2兆瓦左右的局面。通过国家重点扶持,推动第二代太阳电池商业化,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2015年全国太阳电池发电系统市场拥有量将达到320兆瓦。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太阳电池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太阳电池市场中,通讯及工业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40-5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010年的20-30%,户用及民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30%上升到40-50%。到2015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屋顶光伏系统。

(3)推动并网风电的商业化发展,加快国产化进程

预计2005年并网风电装机将达到300万千瓦, 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490万千瓦,2015年达到700万千瓦。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加速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与风电场建设同步的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出口。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多数风力发电设备部件要实现国内生产制造,其技术标准和营运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要求,能满足国内风场资源特征及市场需求,形成不同规格的系列化产品。要借鉴国外风力发电机生产的经验,打破行业界限,采用招标方式择优扶持零配件生产厂、整机组装厂,最终实现产品价格、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下降,风力发电成本逐步能与常规发电方式相竞争。在国产化和商业化进程中,要加快形成和建立起风力发电机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4)继续做好离网型风力发电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引导小型风力发电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加强较大容量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改进工作,推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和经验,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到2015年形成5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市场拥有量累计装机10.5万千瓦。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和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修订并完善我国离网型风力发电的技术规范、标准、试验方法等;同时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保证、监督及检测体系。

(5)积极推广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技术

要尽快解决地热回灌技术,注意开发和生产回灌设备,实现设备成套供应,从而避免地热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快地热热泵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国产化。要大力开拓地热采暖市场,到2005、2010、2015年地热采暖面积分别达到1500万、2250万、3000万平方米。要积极推动地热的综合利用。在地热发电方面,2005年前主要是开发利用西藏羊八井深部高温热储,建成西藏羊易地热电站和滇西腾冲高温地热电站,地热装机达到40-50兆瓦。到2010年和2015年地热电站累计装机分别为87.5兆瓦和110兆瓦。

(6)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设备

大力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工艺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到2015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500座,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0亿立方米,相当于343万吨标准煤,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37500万立方米。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到2015年累计建成近4100个,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5亿立方米,相当于58万吨标准煤,年处理粪便量1.23亿吨,从而解决全国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问题,使粪便得到资源化利用。秸秆气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近阶段仍将着眼于200个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形成成熟可靠技术后,再进一步推广应用。到2015年,累计建成4500个气化站,总产气量达到20亿立方米,相当于57万吨标准煤。

(7)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目前,初具发展前景的潜在技术还没有成熟实用的产品,难以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已建有8座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0.4兆瓦,但潮汐发电技术仍然只是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氢作为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如作为运输工具和发电的燃料,因无污染而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替代能源技术。燃料电池作为移动电源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潜在市场,预计2005年以后将逐步进入实际运用阶段。虽然目前还难以对这些技术制定具体的产业化发展目标,但是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发展,加强中试的投入和技术引进,并逐步进入示范和发展阶段。一旦这些技术有了突破,达到成熟实用,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也要将其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推动和扶持。

四、产业化体系建设

为实现上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产业体系。要支持重点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使其形成具有规模的产品生产和设备制造能力。同时,还要形成和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包括发展工程施工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目前,已经建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委员会,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制度。此外,还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以及行业信息交流中心,以加强信息交流。

五、预期效益分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带来明显的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等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7.32%。届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中约占2%,成为我国商品能源消费的组成部分;如果再包括小水电供应的电力在内(但不包括传统使用方式的生物质能)将达到3.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将达到19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20.6%。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到2015年,包括电力、燃气和热水在内的能源供应及其设备生产制造产业所形成的年产值将近67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将带来很大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它不但能够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将带来非常明显的环境效益。到2015年本规划包括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这等于每年少用了6000万吨煤炭,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00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减排量为210万吨。如果我们把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增量成本作为减排的交易成本进行货币化估计,那么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年环境效益约为120亿元。同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预计到2015年将提供近50万个就业机会,为约500多万户农牧民家庭(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供电问题。

六、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发展速度也比较迅速,但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消除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障碍。

(一)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工艺相对落后、生产企业规模小,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这些原因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常规能源相比还不具备竞争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二)资金问题

实现上述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的总投资约为890亿元,年平均约50多亿元。以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941亿元)为基础,每年需要的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除了需要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外,还需开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需求的融资渠道及其融资方式。

(三)市场开发和发育问题

虽然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尤其是缺乏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扩大。此外,很多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开发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缺乏宣传和信息传播,使得这些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

(四)激励政策体系还不健全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供应成本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产品进行竞争的能力。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五)管理体制问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按能源品种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加之历史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归口行业。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委,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很难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七、政策与实施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达到规划的目标与要求,需要制订相关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1、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建设,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法”。

2、建立起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制订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

3、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统一领导,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分散性及重复性,推动统一的政策措施出台。

4、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推动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骨干企业的规模发展。

5、积极开拓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国内融资渠道,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

6、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培育市场;制定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等。

7、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设。

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发展论文 篇6

陈德铭指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能够满足开发利用的需求。其中,资源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比如,中国水能资源大概有5.4亿千瓦,陆地风能有3亿千瓦,海洋风能大概有7亿千瓦左右;大概有2/3的国土面积,每年的光照时间在2200小时以上,太阳能资源非常好;每年农林业加工后的剩余物大概可折合的能量是5亿吨标准煤左右;另外,中国还有非常丰富的地热能和海洋能。

在谈到国家为什么要制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时,陈德铭指出,“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与《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区别是:前者是五年时间的规划,包括所有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后者着重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问题,并且是十五年左右的长期规划。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专门制定一个中长期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对我们国家的未来非常重要。

陈德铭说,在过去的100多年,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已经消耗的资源量占全球的60%左右。中国现在将近70%的能源消费依靠煤,这样的能源结构给我国带来很大压力,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人类面临着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挑战,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即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2020年提高到15%。

陈德铭认为,可再生能源对我国来讲有一些特别的意义:第一,中国幅员辽阔,很多边远地区和农村还没有纳入电网的覆盖中,所以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带动这些农村地区的发展;第二,中国的经济结构要转型,增长方式要转变,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产业和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抓手和重点;第三,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世界面临着很多共同的新技术创新问题,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有条件抓住机遇,在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实现较快发展。

陈德铭指出,我国现在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很小,只有约8%。发展中的困难也很大,中国政府将采取五项措施来应对这些困难。这些困难概括起来有两个,第一是资源分散,能量密度低,如秸秆生物质原料分散在农村的千家万户。第二是技术不够成熟,开发利用成本高,所以比化石能源的价格要贵一点。

为了克服困难,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政策上加以积极引导,这包括价格政策。政府鼓励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成本高出常规能源的部分在全国分摊,这就是费用分摊机制。

第二,采取财政和税收的优惠政策,包括建立专项基金给予补助,也包括减免税收。

第三,培育市场。市场是十分关键的,市场的培育也包括对市场份额的强制和对市场环境的改善。比如,建筑商、房地产开发商要逐步在房地产开发中,安装一些利用太阳能的构件等。

第四,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能力建设,主要是指对这个方面的科研的投入、教育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篇7

太阳能在城市中有更高的应用集中度, 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城市能源利用中, 太阳能试验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途径, 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必需要素。鼓励推广太阳能应用,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向转变, 对能源可持续利用和减缓气候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我国在太阳能的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逐步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在城市中大力普及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并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试点。据统计, 截止到2009年底, 我国太阳能光热集热器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 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在太阳能光电方面, 去年以来, 我国加大了对太阳能发电的政策扶持力度。2009年, 启动了甘肃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招标, 带动了全国10多个光伏电站的建设。最近又进行了西部地区13个项目、共280余兆瓦的并网光伏电站招标, 成为启动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 我国多个部门联合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 重点在城市支持分布式太阳能发电项目, 开始了太阳能发电在城市的推广应用。据统计, 截至2009年底,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累计应用量达到305兆瓦, 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传统供热系统与地热是无法相比的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 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对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专题研究。21世纪初, 我国开始大范围地对地源热泵进行工程示范, 2006年国家建立了专项基金, 对国家级地源热泵示范项目提供财政补贴。在近30年的时间里, 地热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 在我国的建筑中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应用, 出现了一大批典型工程。包括北京友谊医院三期、北京市人民警察学院、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国家大剧院、青岛奥运帆板基地、北京奥运村、上海世博园等在内的一系列工程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技术。

有关数据显示, 到2010年, 我国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截止到2009年底, 浅层地能应用面积1.39亿平方米, 年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

据分析, 虽然初期投资高, 但地源热泵系统能提供供暖、空调、生活热水等多重功能, 这是只具有单一供暖功能的传统集中供热系统所无法类比的。在运行费用方面, 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可比传统中央空调系统降低25%~50%, 用地源热泵系统制冷可比传统中央空调系统降低15%~30%。地源热泵系统的静态投资增量回收期为4~10年不等。随着地源热泵技术的逐渐推广应用、政府补贴的逐步完善、产业化规模的不断加大、生产厂家和集成商的逐渐增多, 市场竞争逐渐加剧, 初期投资还会进一步降低, 地源热泵系统成本还应具有50元/m2~100元/m2的降价空间。

五战略促新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未来是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 中国城镇化问题将在未来的20年解决。为了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也为了推动城镇化的科技转型,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开展了城市和乡村的示范。从去年到今年, 我国已有44个城市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86个县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 推动了城乡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近年来实施了五大战略。

一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抓项目实战, 第二步抓城市、农村的实战, 第三步在全国全面推广。目前, 已经从项目实战阶段过渡到了第二阶段, 即城市实战阶段。

二是低风险战略。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在我们国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无论是技术储备, 还是产业的形成, 都还有一定的缺陷。低风险战略, 主要是通过设定一系列的申报条件及成熟技术, 同时对申报主体提出明确的要求来降低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风险。

三是广覆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在全国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中的示范, 在示范过程中, 各种技术类型都有覆盖, 包括太阳能以及地下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淡水源热泵等各种浅层地热能的利用。

四是高收益。通过需求带动技术进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形成。除了在建筑中应用一系列新能源系统外, 还带动了相应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形成。

五是形成体系。包括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产业产品体系、能力建设体系、应用模式体系五大体系, 有利于今后在全国推广。

新能源应用和推广面临四大障碍

近年来, 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各地已经出现了很多好的经验。

山东计划三年拿出12亿元支持新能源发展, 其中每年5000万元用于建筑领域。江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德州在太阳能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上的成功得益于领导的重视、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落实示范项目工程、发挥产业优势。唐山通过正在进行的北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太阳能在既有建筑中的应用。鹤壁开展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太阳能应用模式。重庆的中央商务区通过集中建设冷站和热站的方式, 规模化地应用可再生能源。

有专家强调, 虽然新能源的应用和推广在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还存在四大发展障碍。一是法律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目前的法律、法规过于原则性, 操作性不强。激励长效政策和普惠政策还未形成, 惩罚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保障可持续运行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其中, 国家标准有待完善, 地方标准、工法、图集、手册还不足。三是能力建设不足, 体现在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等全过程的实施能力均不足。四是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 自主研发的能力不足, 表现在光电核心技术未掌握、关键设备开发不足、产品效率不高等方面。

宁武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之思考 篇8

1 创新思想认识

在2003、2004年,宁武县的沼气事业刚刚开始起步,设立示范户也很困难,没有人愿意第一个来“吃螃蟹”。更不要说对于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理解,那是非常的陌生,更有许多的农户持观望和诋毁的态度。经过我们组织一些思想较先进的人员去襄垣县、祁县实地学习,使思想认识得到很大转变,建池积极性也逐渐提高。建设沼气池的目的也由最初的解决农民群众做饭和点灯,演变为综合利用三沼,积极探索沼气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接下来的几年中,沼气建设得到了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使沼气事业真真正正成为一件事关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构筑农村生态家园,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大事情。据调查,宁武县农户建一座8m3的沼气池,每年可产沼气300m3,节省燃煤2吨800元,节省电费60元,养猪增收400元,全年增收节支在1260元以上。同时,在沼气池建设的同时,配套进行改厨、改厕、改圈,不仅可以有效地处理人畜粪便,减少生活废弃物,净化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而且能促使农户建立“猪-沼-菜”等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充分衔接种养业,增加链条式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能源利用结构,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转向利用低碳、高效、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可见,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是一件合乎民意,顺应政策的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2 创新发展方向

农村可再生能源,除了生物质能以外,还包括太阳能、风能、微水能等各种非化石能源。今后,我们要充分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地域、社会结构的形势,跳出就沼气抓能源的老套路,坚持走多元开发、综合利用的新路子,努力打出一套农村多能利用的组合拳。

2.1 继续稳步发展户用沼气

充分挖掘沼气综合利用,结合本县地处晋西北高寒山区的气候特点,努力研究探索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冬季安全越冬模式,要在目前的情况下寻找更省钱、更保温、更高效、更实用的模式。二是当地种植胡麻、莜麦、马铃薯、红芸豆等作物,玉米种植不太多,进行实践莜麦秸秆的产气试验。三是沼气服务网点的管理服务模式,要能适应、能发展、能推动整个沼气事业的发展。四是沼气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全力打造一支高绩效的沼气建设团队。

2.2 大力加强环保能源工程建设

对于大型养殖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建议、配合进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而且可以保护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卫生。同时,要做好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建前科学规划、建后加强管理,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沼气带来的好处。像余庄乡马营村的800m3的沼气池要加快建设,早日完工,确保这一环保能源工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益。

2.3 积极开发利用新型清洁能源

宁武县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温度偏高,秋季阴雨较多,冬季空气干燥。年日照时数2835小时,平均太阳总辐射14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6℃,无霜期120-130天,具备很好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因此,我们要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同时,要积极推广吊炕、秸秆气化炉等生活节能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效率。

3 创新工作措施

农村可再生能源是一个投入大、产出小、周期长、见效慢的弱势产业。但是,由于这个产业实现了循环,使整个产业链条得到延续,从而创造出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效益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使其逐渐变强、变大,继而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3.1 加大扶持力度

如今,国家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工程建设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贴,为广大农村顺利推广引用这一技术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农户自筹资金较难兑现,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建设。对此,各级部门要结合实际,整合资金,实行捆绑支持,切实做好工程的资金保障体系,从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有序发展。

3.2 加大科技攻关

各级部门要在推广运用可再生能源项目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不可盲目套搬,依托当地自然条件,选择适宜本地区的产品和技术。另外,要加大科研攻关,可以联姻本地农业院校,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提升科技竞争力,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大的效益。

3.3 加大服务力度

苏格兰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篇9

求发展, 利用资源实行多样化。苏格兰地处英国北部, 相比于中南部的英格兰和威尔士, 冬天要冷得多, 人均能源消耗超过了全英国的平均数。而传统的电力、供热和交通用能源又都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 苏格兰就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条件, 不是过独木桥, 而是走多样化之路。苏格兰处于多风地带, 拥有欧洲风力资源的1/4;三面环海, 岛屿不少, 潮汐资源更为丰厚;山脉丘陵起伏, 湖泊河流众多, 是发展水电的理想之地;丰富的森林资源, 开发生物能源大有前途;阳光充足, 太阳能取之不尽。因而, 苏格兰可再生能源事业有“两个不同”:一是种类不同, 风力、水力、太阳能、潮汐、生物、地热等项目样样都有;二是规模不同, 既有能量很大的风力发电站、水电站和海洋研究中心, 也有大大小小的私营企业参与, 甚至激励居民更多地使用屋顶小型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设备。

成果多, 研发能力居欧洲前列。如今, 苏格兰在多样化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可喜业绩。高地和岛屿地区已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基地, 那里有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企业维斯塔斯凯尔特风能公司和研究潮汐发电的欧洲海洋能源中心, 商业化运作具有巨大潜力。苏格兰眼下约有170个可再生能源项目, 其中有56个大型风力发电站、87个水电站, 其他大多数是利用废物回收而开发的能源项目。截至2007年底, 苏格兰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能力分别为:水电1379.04兆瓦、风能1141.08兆瓦、废物回收99.68兆瓦、生物发电81.62兆瓦、生物供热14.99兆瓦、潮汐发电0.5兆瓦。这不包括居民住户使用的小型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施。

重细节, 环境评估十分科学化。推进可再生能源事业已使苏格兰在改善环境、持续发展、扩大就业、增长经济等方面尝到了甜头。苏格兰政府要求对可再生能源项目与其他项目一样, 在启动之前都要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比如:风力发电设备会否给周围环境带来损害?有关研究机构就进行了多方面的可行性调查和测算。风力发电杆产生的噪声被风本身大量降低, 其影响程度低于正常的过路车辆和办公区所产生的噪声;风力发电杆对飞鸟的损害甚至小于家养的猫;风力发电设备不会降低当地房价, 有的地方甚至不降反升;对最有争议的问题:风力发电杆是否有碍观瞻?研究表明没有造成当地旅游收入下降, 甚至还吸引了更多游客前往看个新鲜。

目前, 苏格兰上自政府高官, 下至平民百姓都举双手赞成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成立于1996年的苏格兰可再生能源协会目前有会员220多个, 相关企业给当地增加了2500个就业机会, 目前年产值共计5亿多英镑, 以后5年将还会创造出更为可观的效益。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战略探讨 篇10

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常规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而言, 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中可以连续再生、永续利用的一次资源, 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这类能源大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 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1]。目前, 受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及化石能源资源不断减少而威胁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世界各国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能源战略和政策, 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解决能源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我国政府已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此情形下,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1 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现状

1.1 水能发电-小水电

我国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技术可开发量达542 GW, 目前开发程度仅为36%, 潜力巨大。作为最直接的低碳能源生产方式, 小水电的发展建设近年来突飞猛进, 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与最早实现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我国定义的小水电是装机容量50 MW以下的水电站。它的容量界限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的。目前我国已建成小水电站45 000座, 总装机容量55.12 GW, 年发电量1 600多亿kWh, 约占中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0%。我国小水电资源区位分布与我国相对贫困人口区位分布基本一致。没有大量水体集中和移民, 规模适宜, 技术成熟, 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 可就地开发、就近供电。在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统计显示, 目前小水电遍布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 累计解决了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小水电地区的户通电率从1980年的不足40%提高到2009年的99.6%, 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小水电不仅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还在电力应急保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经过多年发展, 小水电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山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世界上小水电规模最大的国家, 水电勘测、设计、施工、安装和设备制造均达到国际水平, 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2]。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小水电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小水电“越来越大”, 这样就造成工程复杂、移民多、工期长、对环境影响大、筹资困难、超越了地方的办电能力等问题。同时, 容量大了, 会淡化大小电站的区别, 国家对小水电的扶持政策也难以落实, 影响地方办电的积极性。再者, 国家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 小水电的“无序开发”现象很严重, 很多投资者把小水电站开发当成暴利行业, 这样就形成了一大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电站, 造成小水电供电区内农村电力市场混乱, 容易失去生存发展的动力。最后在小水电的发展过程中, 对新技术的研究过少, 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外。近年来, 许多承包经营或私营电站的企业缺乏长远意识, 只注重眼前利益, 安于现状, 对开发应用先进技术缺乏热情,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造成我国很多小水电技术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3]。

1.2 生物质能发电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 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而所谓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 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1]。生物质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可转化为电能, 还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 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同时也是唯一的一种可再生的碳源。它是人类最为古老的能源, 也是世界第四大能源, 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14%[4]。地球上的生物质资源丰富, 主要储蓄在森林中, 干重1 000~1 800亿t。估计每年产量相当于目前所需能源的数十倍, 但目前把它作为能源来利用的还不到其总量的1%。现代生物质能源发展方向是高效清洁利用, 将生物质转化为优质能源。

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 包括:①生物质直燃发电 (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垃圾焚烧发电) 。②生物质气化发电 (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 。生物质发电能够大量消耗农业、林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燃烧后的灰分可以以肥料的形式还田, 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良性循环过程。发展生物质发电, 是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能源供应体系, 突破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制约的重要途径。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非常丰富, 全国生物质能的理论资源总量接近15亿tce。如果到2020 年,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亿tce, 就相当于增加15%以上的能源供应。并且生物质能含硫量极低, 仅为3%, 不到煤炭含硫量的1/4。发展生物质发电, 实施煤炭替代, 可显著减少CO2和SO2排放, 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目前我国生物质发电成为继风电之后可再生能源电力投资的又一热点。到2008年底, 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总装机为3.15 GW[5]。其中, 在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上, 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地方发展改革委总计核准了39个项目, 合计装机容量为1.284 GW。截止2008年底, 已投产154 MW。在生物质气化以及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上, 2008年投产30 MW, 在建的有90 MW。在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上, 我国已开发出多种固定床和流化床小型气化炉, 以秸秆、木屑、稻壳、树枝等为原料生产燃气, 热值为4~10 MJ/m3[6]。目前已经有企业成功地将自主创新的先进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应用于生物质发电厂, 使得运行成本大幅度下降。在国外, 以高效直燃发电为代表的生物质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丹麦率先研发的农林生物质高效直燃发电技术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印度、巴西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也积极研发或者引进技术建设相关发电项目。在丹麦, 已建立了15家大型生物质直燃发电厂, 年消耗农林废弃物约150万t, 提供全国5%的电力供应[7]。

与发达国家相比, 尽管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快速, 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利用农林废弃物规模化发电尚处于起步阶段, 生物质发电技术不成熟、项目造价高, 总投资大, 运行成本高, 尤其在实际应用方面, 存在着燃气燃值低, 燃料利用率低, 燃气净化不彻底, 废水处理不彻底等问题。

1.3 风力发电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蕴藏量巨大, 全球风能资源总量约为2.74×103 TW, 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0 TW。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 季风盛行, 有较丰富的风能资源。全国风能总量理论估计为1.6 TW, 其中10 m高度以上可开发的风力资源为1 TW。分布为:陆地约250 GW, 海上约750 GW, 其中以福建、江苏和山东省海洋风能最丰富。

风能目前可被开发用于发电、提水、助航、制冷和制热等, 其中风力发电是主要的利用方式。它是目前安全、环保、在可再生能源中发展最快、技术最成熟、最具有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化的产业, 有能力成为主流能源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风能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2009年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7.9 GW的新高峰。风力发电也是我国开发可再生能源的重点, 2009年全球风力发电新增31%, 共增加37.5 GW新装机容量, 其中中国的新增装机占到全球的1/3, 截止2009年底, 全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8 GW, 跃居全球第二, 已连续4年翻番增长。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新增风电装机的最大市场。预计到2020年, 中国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100 GW, 成为继煤炭, 水电资源之后, 中国的第三大电力资源[8]。目前在我国风力发电技术中呈现的主要特点为:兆瓦级风电机组已成为主流机型;变桨距、变速恒频技术得到广泛采用;双馈异步发电技术仍占主流;直驱型风电机组发展迅速[9]。其中, 陆上风电技术发展迅猛, 已初显饱和趋势。海上风电技术将成为未来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 它具有陆地风电所不可比拟的优点, 这些优点包括不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不受地形地貌影响、风力较为稳定、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更大、年利用小时数更高等。不少国家的海上风电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欧洲风能协会的最新统计显示, 2009年, 欧洲海上风力产业营业额约为15亿欧元, 预计2010年将增加1倍, 达到30亿欧元。而在我国, 东部沿海的海上可开发风能资源约达750 GW, 不仅资源潜力巨大且开发利用市场条件良好, 相对于陆上风电场更靠近中国的经济中心, 海上风能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 可发挥巨大的绿色电力供给作用。

虽然我国在风能利用方面的研究起步并不晚, 但由于各种原因, 使得我国的风电技术与欧美各主要风电发展较快的国家以及印度之间有很大差距, 国产风电机组单机容量较小, 设备质量相对较差, 叶片、齿轮箱、大型轴承、电控等风电设备零部件的供给能力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关键技术依赖进口, 零部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领域。另外, 市场制约已变成了风电发展的最大制约。

1.4 太阳能发电

太阳就像一颗燃烧的火球, 其能量来源于其内部的热核反应, 每秒钟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32×106 tce, 它以辐射的形式传向距其1.5×108 km的地球。据测算, 经过沿途的损失以及大气的吸收和反射, 每年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相当于目前全球能源消费量的3.5万倍, 其中只有约0.02%的能量被各类植物所吸收, 太阳能利用潜力很大, 是人类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我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 据统计, 理论储量达每年17 000亿tce。我国超过2/3地区平均日辐射量达5 000 MJ/m2以上, 每年日照时间超过2 000 h。西藏日辐射量更是高达7 000 MJ/m2以上, 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 和美国类似, 比欧洲、日本优越得多, 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

目前太阳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分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两种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固态发电技术。光伏发电系统可分为独立供电系统和并网系统两种。前者不与电网相连, 一般使用蓄电池作为储能设备, 白天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存于太阳能电池中, 夜间直接由太阳能电池向负载提供电力;后者可看作集中式或者分布式的太阳能电站[10], 它取消了蓄电池, 并且在晚上或阴雨天, 太阳能发电电力小于使用电力时, 可以通过电网来弥补电力不足。太阳能热发电是通过大量反射镜聚集太阳辐射能, 用以加热工质水, 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 驱动汽轮机发电。当前太阳能热发电按照太阳能采集方式可划分为:①太阳能槽式热发电;②太阳能塔式热发电;③太阳能碟式热发电。

近年来, 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很快, 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到2009年年底, 全球光伏发电容量已超过20 GW, 光伏发电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已成为全球最受重视的新能源发电技术, 也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太阳能利用技术, 已经在分散、小规模用电方面, 如通信、道路照明、偏远地区用电等,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正在向大型并网发电方向发展。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 国内已有12家海外上市光伏企业, 13家国内上市企业, 2009年太阳能电池产量已超过4 GW, 占世界光伏电池产量的40%。已形成多晶硅生产、铸锭、硅片切割、电池制造、组件封装, 电站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主要生产设备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电池生产技术水平和电池转换效率不断提高, 为提高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多晶硅材料供不应求和价格高涨的影响, 近年来, 我国许多企业积极投资多晶硅材料生产。通过自主研发、系统集成创新等方式, 在短短的3~5年内基本掌握了高纯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技术, 使我国多晶硅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据初步统计, 我国已投产的多晶硅企业有24家, 在建的有28家, 已建成项目的设计产能为4万多t, 2009年实际产量约2万t, 在建项目的设计产能为6万多t, 全部建成后可满足年生产10 GW以上电池的生产需要, 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对我国高纯度多晶硅生产技术的封锁, 将为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相比之下,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发显得有些薄弱。国外的技术尚不成熟, 产业化尚存在困难, 关键技术还有待开发。我国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单位都对此进行了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尚未大规模应用[11]。

目前,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问题是成本高。近年来, 随着多晶硅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 以及电池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效率提高, 光伏发电成本已大幅下降, 如敦煌10 MW光伏电站的招标电价已降到了1.09元/kWh, 但仍大大高于常规电力。此外, 从我国能源分布和电力市场特点看, 光伏发电的市场应优先在资源缺乏且用电量大的大中城市, 特别是应发展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但这种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还缺乏必要的并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 尚未建立起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运行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运行难也是制约光伏发电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也与光伏发电成本高密切相关。

1.5 地热能发电

地热是蕴藏在地下的能够被人类经济合理开发出来的热能, 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能源, 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据估计, 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4×1017 kJ。不过, 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 开发难度大。我国的地热资源非常丰富, 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广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地热能是较为理想的清洁能源, 蕴藏丰富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对地球环境不产生危害。其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和直接利用。地热发电是以地下热水和蒸汽为动力源的一种新型发电技术, 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 它是把地下热能首先转变为机械能, 然后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地热利用方式。我国地热资源的直接利用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要利用地下热能, 首先需要有“载热体”把地下的热能带到地面上来。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利用的载热体, 主要是地下的天然蒸汽和热水。按照载热体类型、温度、压力和其他特性的不同, 可把地热发电的方式划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地热发电的利用有助于经济地建立相对较小的发电机组, 而且发电非常稳定, 不受月或年降水量大小的影响[12]。

由于受自身地质条件的限制, 目前地热发电技术的应用不是很广泛, 在各国的电力系统中所占比例不高。我国地热资源丰富, 但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基本上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之前, 地热发电多是从高温地热资源获取, 随着技术的发展, 中低温地热资源也可以用于发电, 我国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辽东及胶东半岛,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 国家曾在广东丰顺县邓屋、湖南宁乡县灰汤、河北怀来县后郝窑、山东招远县汤东泉、辽宁盖县熊岳、广西象州市热水村和江西宜春县温汤曾建过7个中低温地热发电站。如今, 上述7个电厂, 有5个运行数年后即关停, 另两个 (湖南、广东) 虽一直断续运行, 但在2008年也彻底停产。目前, 我国并没有新的地热发电装机计划, 仅剩一个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电厂, 发电设备也属于超期服役。我国地热发电在此之后一直未有进展。

1.6 海洋能发电

海洋能是指海洋本身所蕴藏的能量, 包括潮汐能, 波浪能, 潮流能, 温差能和盐差能等。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长1.8万km, 海岛岸线长1.4万km, 海域面积470多万km2, 500 m2以上的海岛6 900多个, 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能储量和可开发利用量, 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沿海潮汐能可开发的潮汐电站坝址为424个, 总装机容量约22 GW, 潮汐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于福建和浙江沿海, 潮差最大的地区, 如浙江的钱塘江口、乐清湾, 福建的三都澳、罗源湾等, 平均潮差为4~5m, 最大潮差为7~8.5 m。我国波浪能可开发的资源量约为13 GW。尽管近岸海域风较小, 波浪能功率密度相对较低, 平均为2~7 kW/m, 但我国海洋面积广阔, 可开发利用的区域较多, 其中以台湾岛沿岸蕴藏量最大, 占30%以上;浙、闽、粤三省沿海共占40%以上;山东沿海也有较丰富的蕴藏量, 占10%以上。我国潮流能可开发的资源量约为14 GW。其中以浙江沿岸最多, 有37个水道, 资源丰富, 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台湾、福建、辽宁、山东等省份的沿岸, 约占全国总量的42%。中国的潮流能属于世界上功率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特别是浙江的舟山群岛的金塘、龟山和西候门水道, 平均功率密度在20 kW/m2以上, 开发环境和条件很好。我国温差能资源蕴藏量在各类海洋能中占居首位, 可开发的资源量约为150 GW。其中南海海域表深层水温差在20~24 ℃, 是我国近海及毗邻海域中温差能能量密度最高、资源最富集的海域。我国的盐差能可开发的资源量约为110 GW, 主要集中在各大江河的出海处。同时, 我国青海省等地还有不少内陆盐湖可以利用。初步估计, 我国近海海洋能理论装机容量的总和超过2 750 GW, 是2009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倍。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可有效缓解东部沿海, 特别是海岛地区的能源紧缺问题。

海洋能发电技术主要有:①潮汐能发电技术;②波浪能发电技术;③潮流能发电技术;④温差能发电技术;⑤海洋盐差能技术。

目前, 世界上对潮汐能、波浪能的开发在技术上比较成熟, 市场前景广阔, 很多国家都已经建造了潮汐电站和波浪能电站;我国是世界上建造潮汐电站最多的国家,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海洋能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存的3个潮汐电站完全独立自主开发,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国产化程度较高。虽然拥有如此多的海洋能储量, 但资源利用程度依旧较低。截至2008年年底, 有3个潮汐电站和航标灯浮微型波能发电装置实现商业利用, 小型波浪能和潮流能装置尚处于示范阶段, 温差能和盐差能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海洋能的开发由于技术不成熟, 一次性投资大, 经济效益不明显, 影响了海洋能利用的推广。

2 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总体上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与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巨大需求相比,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在技术、规模、水平还是在发展速度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认识不足, 技术装备落后, 服务配套缺乏等诸多问题, 具体体现为如下5个方面。

(1) 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人口众多, 能源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石油仅为1/10。煤炭、石油、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均仅够开采到即将到来的下世纪中叶或更早。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对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广泛的认识。对中央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方针落实不够。有的地区没有编制可再生能源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2) 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具有市场缺陷性, 产业化和商业化程度不高。我国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 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却非常小, 不少关键性设备不得不进口, 如大中型风机的关键技术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导致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缓慢, 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与先进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 市场容量相对狭小。分析其原因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缺陷性, 即高成本、高价格、低效率大大削弱了其经济竞争力。

(3) 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资金短缺, 投入太少。首先, 我国各级政府对可再生能源投入明显偏低, 迄今为止,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 使得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缺乏最基本的保证。其次, 由于与常规能源相比, 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经费投入高, 产品开发利用周期长, 见效较慢, 因此, 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 并且受我国投融资体制的限制, 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方式和融资方式渠道比较单一, 在民间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也比较低。

(4)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实施标准有待细化。从国外的经验看, 政府支持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关键。国际上,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激励、税收、补助、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这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推广应用的地区多为边远贫困地区, 社会效益显著, 但经济效益不高, 更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激励和支持, 而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的政策体系, 其中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尤其缺乏。

(5) 国内制造业相对薄弱, 技术创新滞后。国外经验表明, 强大的制造业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迅速发展的国家, 除了有较为完善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外, 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衡量制造业增长的重要指标是投资的持续增长和技术创新。而我国大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生产厂商却面临着生产规模小、过于分散, 集约化程度低, 工艺落后, 产品质量不稳定, 经济效益不高的现状。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使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核心技术和设备, 主要依赖进口, 从而难以降低工程造价, 产品没有价格优势, 难以占领市场, 薄弱的制造业严重阻碍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制造的本土化和商业化进程。

3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的具体措施

(1) 建立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要求,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 特别是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 引导主要能源企业积极投资可再生能源产业。到2010年和2020年, 大电网覆盖地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网总发电量中的比例分别达到1%和3%以上;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kW的投资者, 所拥有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应分别达到其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的5%和10%以上。

(2)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中引入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不断推进, 单纯的经济刺激手段, 已经不合时宜了。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的一般过程中, 应注意选择时机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化、市场化的步伐。竞争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驱动力, 要引入竞争, 国家必须引导与鼓励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这就需要政府对各类社会资本的参与给予统一的、一致的支持, 同时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标准体系, 规范相关领域的审批事项, 完善市场交易规则, 推行招投标制度, 力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可再生能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 在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政策的过程中要重视培育市场机制方面的政策制定。

(3) 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的优惠电价和费用分摊政策。

受资源和技术的影响, 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还比较高。《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的要求, 按照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经济合理的原则, 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所发生的费用, 高于按照常规能源发电平均上网电价计算所发生费用之间的差额, 在全国销售电价中分摊, 既要体现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 也要解决好不同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所支付费用的公平问题。

(4)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尚是发展中的技术, 国家将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体系建设、解决无电地区用电问题和支持新技术示范项目建设等。目前, 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已有较多的资金投入, 但还不能满足其较快发展。因此, 将要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体系建设和新技术示范项目建设。同时, 还要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给予税收优惠, 支持其尽快发展。

(5) 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配套的服务体系。

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可再生能源发电专业人才缺乏, 技术力量分散, 还不能满足需要。将根据需要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 加快人才培养, 全面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服务水平。将研究设立综合性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机构, 负责研究可再生能源法规政策、发展战略及规划, 组织重大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 协调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完善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链, 增加科研投入, 支持人才培养以促进技术进步。此外,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布局上也应避免一哄而上。

4 结 语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 尤其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 政府更多支持政策不断推出, 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对存在的问题的不断解决,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0, (1) :74-77.

[2]宫春博.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 2009.

[3]赵建达.我国小水电之“伤”[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9, (12) :44-4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基础产业发展司.中国能源与可再生能源1999白皮书[R].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5]中国产业研究院.2010-2015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中国产业研究院, 2010.

[6]朱润潮.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6) :1-2.

[7]蒋大龙.生物质发电在中国大有可为[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10) :27-30, 54.

[8]Rujun Shen, Tom Miles.China's Wind-Power Boom to OutpaceNuclear by 2020[Z].Reuters, 2009-04-20.

[9]王宏华.风力发电技术系列讲座 (1) 风力发电的原理及发展现状[J].机器制造与自动化, 2010, 39 (1) :175-178.

[10]吴理博, 赵争鸣.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系统中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稳定性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26 (6) :73-77.

[11]纪军, 何雅玲.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战略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 2009, 23 (6) :331-336.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春天 篇11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的油、气和煤炭等资源显得更加短缺,而且存在结构不合理、短缺与浪费并存等诸多问题。这一状况已严重地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发,便会另有一番柳暗花明的景象。据统计,一年中仅太阳对地球提供的能量就是全世界所需能量的一万多倍。随着人类能源消费的剧增、矿物燃料的匮乏枯竭以及生态和环境的日趋恶化,这些数量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登上历史的舞台。

红色警报 传统能源的环境危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城市化步伐加快也会使人均能源需求大幅增加,因为城镇人均能耗为农村的3.5倍。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能源需求增大,特别是私人汽车迅猛增加使未来石油需求大大超过先前的预计。因此,未来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供应、石油安全和环境等方面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问题。

我国历年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2/3以上。我国自1992年起能源消费总量超过能源生产总量,到目前能源供应低于能源消费的趋势仍在延续。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煤炭需求将超过国内供应能力的极限。能源生产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能源供应的不足部分不得不依靠进口来平衡。这是我国成为能源特别是石油净进口国的根本原因。按照有关专家的预测,到本世纪20年代,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70%,使能源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

长期以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使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煤炭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中国民用汽车拥有量的迅速上升,机动车消耗的燃料数量也大大增长,汽车尾气也已成为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又一重要原因。我国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初超过美国列居世界首位。展望未来,随着能源消费的进一步增长和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日趋提高,中国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潜力巨大 可再生能源开发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也是地球上开发利用潜力最大、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按目前太阳的质量消耗速率计,可维持600亿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但如何合理利用太阳能,降低开发和转化的成本是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国土辽阔,光照充足,太阳能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现有的主要利用途径和方式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器、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一旦在光电转换技术方面有大的突破,就可能实现太阳能的大规模利用。此外,还可以更多地借助地球生态系统的功能来间接利用太阳能,如农产品的综合利用。

风力发电是利用风能的主要开发利用方式。中国的风能总储量列世界第三位,也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风能是一种自然能源,由于风的方向及大小都变幻不定,因此其经济性和实用性由风车的安装地点、方向、风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

对于核电站,人们有许多误解,其实核能发电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获取方式。核裂变,核燃料是铀、钚等元素;核聚变的燃料则是氘、氚等物质。有些物质,例如钍,本身并非核燃料,但经过核反应可以转化为核燃料。我们把核燃料和可以转化为核燃料的物质总称为核资源。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民企投资小水电的政策。由于小水电站投资小、风险低、效益稳、运营成本比较低,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掀起了一股投资建设小水电站的热潮,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全国性缺电严重,民企投资小水电如雨后春笋,悄然兴起。国家鼓励合理开发和利用小水电资源的总方针是确定的。2005年,根据国务院和水利部的“十一五”规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我国将对民资投资小水电以及小水电发展给予更多优惠政策。

生物质能作为唯一可转化为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资源,正日益受到重视。由生物质转化而来的燃料比较干净,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使用这类燃料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际上这也是很多发达国家开发生物质能的主要动力。生物质能是通过光合作用以生物形态储存的太阳能,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包括林产品下脚料、薪柴、农作物秸秆及城市垃圾中的生物质废弃物等。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每年的秸杆等农业废弃物和柴薪资源量加上城市可燃烧垃圾等,资源总量可达6.5 亿吨标准煤以上,占目前我国一次性能源总产量的40%。虽然这些资源比较分散,但是依靠科学技术,可以使它们得到充分而高效的利用。

除了自然界直接提供的可再生能源之外,还可以通过人力制造可再生能源——氢,其前景非常诱人。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虽然氢是最丰富的元素,但自然氢的存在极少。因此必需将含氢物质加工后方能得到氢气。最丰富的含氢物质是水,其次就是各种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及各种生物质等。氢不但是一种优质燃料,还是石油、化工、化肥和冶金工业中的重要原料和物料。随着制氢技术的进步和贮氢手段的完善,氢能将在21 世纪的能源舞台上大展风采。科学家正在实验利用太阳能分解水来制氢,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技术近年来也有重大突破,并日益成熟起来。有人认为,在未来经济中氢将成为主要能源,因而称为“氢经济”。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地热库,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广泛应用。老的技术现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术业已成熟,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在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让方面,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大。地热能是天生就储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使用,也可根据需要提供使用。

海洋能通常指蕴藏于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等。海洋能蕴藏丰富、分布广、清洁无污染,但能量密度低,地域性强,因而开发困难并有一定的局限。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发电,其中潮汐发电和小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实用化。

绿色通道 可再生能源利用

国内太阳能热利用方面,主要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被动式太阳房和太阳能干燥器。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太阳能热利用在这四个领域的技术已基本过关,科技成果不同程度地转入小批量生产,有了一定数量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在缓解当地常规能源短缺、减轻生态和环境恶化等方面收到了实效。

到2003 年底,全国共有40多家风力发电场,只占全国风力资源总储量的很小部分,开发潜力非常大。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很低,宝贵的风力资源白白浪费,非常可惜。因此应当加紧开发利用。目前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牧区草原和沿海无电网地区有一定数量的风电场运行,解决了渔、牧民看电视和照明问题。

氢能这种极具前景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尚处于实验室试验研究阶段。浙江大学研制成功一辆燃用氢与汽油混合燃料的汽车,经测试结果,可节省汽油达44%。氢能具有清洁、无污染、效率高、重量轻、储存及输送方便以及使用多样化等诸多优点,赢得人们的青睐。氢能的用途很多,诸如航空器燃料,氢能飞机,氢能汽车、氢能发电、氢能空调、氢能冰箱等,随着科技的进步,氢能利用技术必有突破性的进展,氢能将成为未来能源供应主流之一。

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西藏的地热开发利用,羊八井地热电站为拉萨电网供电的50%,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电站。另外,我国潮汐能的利用也位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兴建完成50座潮汐发电厂,成为世界上建造潮汐发电厂最多的国家。

在生质能发电应用方面,主要为垃圾焚化发电。我国积极推动四位一体及能源环境工程等生质能利用,所谓一体就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和生质能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亦即在温室的一端建地下沼气池,池上建猪舍、厕所,沼气用于点灯及家庭燃料,剩余残渣则供作农作物肥料,如此可有效解决养殖场的粪便污染问题,又能供应家庭能源,提高农村生活水准,值得广泛推广。

近20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大发展,已经成为现实能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各类可再生能源,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人民生活的能源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21世纪将是可再生能源逐渐发展成为能源供应主体的世纪。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可再生能源属于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系统的希望。世界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已经证明,这是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前景的、代表人类未来能源的一个领域。

然而,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传统矿物能源相比存在着成本高、能量流不稳定、某些组件的使用寿命较短等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出台政策为广大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使用者产生的环境和技术双重外部性给以补贴,鼓励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能源技术企业的实际经验,扩大市场,从而有能力改进能源技术,降低成本、稳定能量流、增加使用寿命,最终实现提高我国能源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占领国际新能源市场,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

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和公众对可再生能源的认可程度日益加深,加之相关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和平崛起事业的,必将是绿色的可再生能源。

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发展论文 篇12

据业内人士介绍, 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出台, 标志着“五能源”齐头并进, 迎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在水电领域, 到2010年, 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k W, 已建常规水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水电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的31%。

在生物质能领域, 到2010年, 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k W;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 年利用量200万t, 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t;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4 000万户, 建成大型沼气工程6 300处, 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m3;农林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t。

在风电领域, 到2010年, 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 000万k W, 风电整机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00万k W;小型风力发电机的使用量达到30万台, 总容量达到7.5万k W, 设备生产能力达到年产8 000台。国家重点建设30个10万k W以上的大型风电场和5个100万k W级风电基地。

在太阳能领域, 到2010年, 太阳能热水器累计安装量达到1.5亿m2, 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k W, 进行兆瓦级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和万千瓦级太阳能热发电试验和试点工作。

上一篇:药物性皮炎西医治疗下一篇:激光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