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2024-07-14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精选12篇)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篇1

1 能源资源概述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它指可产生各种能量 (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 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 也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 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 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

能源种类繁多, 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 能源可分为不同的类型。通常人们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将其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 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

2 我国能源资源现状和挑战

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26亿吨标准煤, 消费总量达到28.5亿吨标准煤, 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资源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 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但结构比例不均匀。

其中, 煤炭、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占主导地位, 而油气资源不足。截至2006年, 煤炭保有资源量达10345亿吨, 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 列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 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 列世界首位。2007年, 我国装机发电量已经达到7.13亿千瓦, 位列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等地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开发潜力巨大。而原油和天然气探明储备和开发程度都远低于世界水平。

第二,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

中国人口众多, 人均消费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2%。其中, 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 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 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第三,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

煤炭资源主要赋存于华北、西北地区, 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太阳能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青藏高原、甘肃北部、宁夏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能源的消费地区则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第四,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与世界相比, 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 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 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 埋藏深, 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 远离负荷中心, 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 经济性较差, 缺乏竞争力。

综上所述, 我国能源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从开发利用的现状看,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资源保有措施及力度不足, 我国更面临着资源约束突出, 能源效率偏低的严峻挑战。

第一, 产业结构不甚合理、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出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 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 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第二,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 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这种状况的持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

第三, 国民自身的能源消费观念和环保意识尚待加强。为追求高利润, 众多企业仍选择价廉污染大的煤炭作为主要的消耗能源。私家汽车等高耗能市场飞速增长, 买家盲目追求高排量耗能大的汽车等消费观念也进一步使能源消费升级而忽略因此带来的环境、能源短缺、气候变化问题。

此外, 能源市场体系也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电网结构尚不合理, 石油储备能力不足, 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鉴于以上现状, 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国能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3 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探讨

当今世界面临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但这种危机只是暂时的局面, 而整个地球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的第二大国, 中国究竟应该担任何种角色、寻求一条怎样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前面临的严峻考验。在2009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 并在之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了我国到2020年的自主减排目标, 显示了政府应对环境和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 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的情况下, 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增速减缓, 我国国际能源特别是石油价格的调整, 也给中国带来了理顺能源价格体制的机遇。若能适时抓住机会扩大内需, 增加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节能减排的投入, 调整我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定能对保持经济和环境稳定平衡的增长起到长远的积极作用。具体应对和改善建议如下:

第一, 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

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能源效率的提高, 因为提高能效意味着降低成本。因此, 应在可接受的价格范围内积极引进现有西方发达国家改良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积极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同时, 进一步鼓励节能和清洁技术的科技进步, 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措施, 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 寻求代用能源和开发新能源。例如利用玉米、小麦、食糖等粮食来制造汽油等能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又如倡导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 对于电力行业促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第二, 优化消费结构。

中国能源消费位居世界第二, 能源需求结构不合理, 突出表现在能源利用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政府应高度重视能源消费结构, 逐步减少煤炭等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 并大幅度提高核电和先进的可再生能源如水电、太阳能的比重。同时,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控制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等高耗能产业发展, 取消对高耗能产品的生产补贴, 进一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鼓励节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三, 完善市场环境。

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完善能源法律法规, 建立我国能源安全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 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 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 扩大能源供应网络, 实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此外, 应抓住时机转变政府职能, 形成有利于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加快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打破行政垄断, 充分引入市场竞争, 构建市场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能源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

第四, 积极宣传和提高社会各界的环保节能意识。

政府应高度重视提高公民的环保观念, 全面利用媒体渠道和教育资源等广泛传播环保理念, 使人们逐渐并深入理解节能减排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紧密关系, 并可通过大力开展全民环保节能活动例如交通节油、对小排量汽车购置的优惠补贴、推广节能灯的使用等, 让公民充分体会和自愿施行节能减排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任务, 能源发展有着特殊重要性, 它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与国家长治久安,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我国能源可持续问题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以上建议能引起科技界和实业界的关注, 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改革, 使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能得到更加科学与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R].

[2]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篇2

—我国未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新能源技术论文

我国未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摘要:本文就我国当前的能源形势、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及其优越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四方面做出了论述,最后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必要性 前景

一、我国目前的能源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能源资源“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使我们正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近10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率达到7%,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增长速度仅为1.8%,石油供应形势十分严峻。2008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76亿吨,原油进口量达到1.227亿吨。2009年原油产量为1.815亿吨,原油进口量突破1.27亿吨,面对接近50%的对外依存度,我国的石油安全形势令人担忧。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总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二是经济可采储量少。三是煤炭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四是我国煤炭超过60%的产量用于发电,即世界每使用3t煤,就有1t是在中国烧掉的。五是煤炭生产安全隐患多,事故频繁发生。

因此,从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实际状况出发,积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在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注重节约能源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人前途的社会。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多地使用洁净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矿物燃料,坚持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应是我国能源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西部一些边远地区电网难以到达,但却有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因此,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西部大开发能源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脱贫致富,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及其优越性

新能源技术论文

⑴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义、重要性和优越性认识不足。

⑵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政策,尤其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有助于技术商业化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

⑶目前我国除小水电、太阳能热利用发展较快外,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参差不齐,可商业利用的技术不多,生产规模小,过于分散,管理水平和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尚无法与传统能源竞争。

⑷缺乏足够的系统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研究。

⑸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

五、看法和建议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源、环境和安全的需要。因此,为促进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⑴各级政府应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落实好“十一五规划”中制定的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⑵按照资源节约和开发并重的方针,加强对我国储量丰富的煤矸石、油页岩、石煤、煤层气和可燃冰等其他化石能源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⑶在注意节约和合理开发或有限制开发的原则基础上,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我国能源资源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西部、经济较落后的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应成为重点发展地区,以加快这些地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⑷建立和完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

⑸研究制定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政策,将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⑹大力广泛开展资源保护与节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意义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加快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长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分类,太阳能,2005,(01)[2] 杜祥琬.新能源离我们还有多远,三峡建设。2007,(05)[3] 乔繁盛.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国土资源情报,2009,(12)

我国新能源发展凸现产能过剩 篇3

关键词:新能源;过剩;国家政策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随着传统能源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发展过快,就产生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国内市场萎缩,价格下降,使完全依赖于国外订单的中国光伏企业遭遇寒冬;中国全球第一的巨大光伏产能成了沉重的负担,并导致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光伏产业原来是一个暴利行业,最高的时候其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为每吨300美金,现在的价格已经跌落到每吨70-80美金之间。由于巨大的利润空间,一大批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纷纷投入巨资进入光伏产业。2008年,全球太阳电池产量达到了7900MWP(兆瓦),比2007年增长了超过97.5%,创造了太阳能电池生产史上的年增长率最高纪录。其中我国的产量达到了2600MWP,占世界首位。2008年,世界完成太阳能电池装机容量为5600MWP,也就是说有2300MWP的太阳能电池还未被使用。

根据国家规划,我国已形成了东北、上海、四川三大核电装备制造基地,核岛大型铸锻件、压力容器、主管道、核级泵阀、吊环等关键设备已形成适度竞争。尽管如此,仍然出现了另起炉灶、一哄而起的现象,各地不宜再提新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已完成国产化并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的产品也不宜再重复投资。目前二代改进型核级泵阀已经有十几家企业具备了制造能力,并且开始在市场上拼价格了。又如天然气长输管线大型全焊接球阀,国家已安排3家企业投入巨资研发生产,但现在全国至少有十几家企业依然在继续买设备、上能力,可谓四处开花。尽管国家急需,但再继续投资发展,其产能就大大超过需求了。

我国能源装备产业产能过剩已初步显现,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能源装备企业必须广开思路,避免产业趋同化。如同火电设备一样,核电设备也有饱和的那一天。由于将核电视为继火电之后的又一巨大市场空间,相关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高亢的热情,铆足了的劲头,使得该领域已现产能过剩苗头,三大动力集团和其他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面临产能过剩之虞。能源装备自主化可谓是推进我国能源安全和技术发展的保证。近年来,通过确定一批自主化依托工程,我国强力推进能源装备国产化,有力保证了能源建设的需要。 这几年来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电设备制造业坚实的基础,同时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大幅度降低了能源项目的建设成本,国产装备价格一般较同类进口设备低1/3~1/2,增强了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活力。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国内制造企业已开始竞相压价,有些企业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竞争。从长远看,如果我们的用户都以最低价格中标,那么,无论是对制造企业,还是对核电、天然气长输管线这样的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安全来讲,都是不可取的。可以想象,若一个企业长期在亏损、不赚钱的情况下向国家提供这样的设备,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还要盯紧,要关注、研究外资新动向。能源装备国产化必将使一些长期在中国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外资品牌失去一部分市场,他们一方面大幅降价,阻挡刚刚耗尽精力的本土企业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在中国建立独资企业或由其控股合资的企业,继续占据中国市场。而其控股合资的对象往往是那些国产化成绩突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且已开始批量订货的企业。对此,国内的企业总是怕外资品牌不与它合资而选择其他企业,最终往往是抱着这种心态而不得不和国外合资--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合资企业很难获得外资品牌的核心技术。很希望本土的制造企业在和外资加强合作建立合资公司时有个永久的保障,即本土企业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或者要把核心技术转让到合资企业中去。同时,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能认真研究,制定一些导向性政策。

此外,还应该关注百万千瓦核电出口。装备制造业要有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思维意识,一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巨大产能,必须走出去谋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已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有走出去的条件。在核电领域,我国已具备百万千瓦级自主设计、制造和工程建设能力,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基本可以立足于国内,近几年陆续完成了汽轮机、发电机等常规专业设备的研制,同时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累计投入200亿~300亿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核电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目前我国核电装备规划布局已基本形成,其潜在的生产能力能适应核电发展规划和出口需要。其中,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设备国产化率可达80%以上,核电关键设备的生产能力也已经初步形成。但还有两个因素制约百万千瓦核电的出口,一是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核电装备标准化体系,而惟有尽快制定标准化体系,才能更有利地推进设备出口;二是我国部分核主泵、核锻仪控系统等关键设备尚不掌握核心技术。对此,除了有一批优秀的本国供应商作为支撑,建立核电自主品牌并实现输出,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与本国企业发展相配套的核电发展法规体系,而这也将为本国的供应商团队开创更加广阔的世界核电市场。能源装备国产化任重道远。除了继续坚持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用户支持积极配合,制造企业也要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加强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重点工程工期,珍惜和巩固来之不易的国产化成果。我们承担国家能源项目的装备制造企业在质量问题上要慎之又慎。

风电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是当前最有希望规模化发展的新能源。近几年,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风电成为社会投资热点,这也使得风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过剩。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曾要求“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引导风电设备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避免低水平扩张。2010年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取消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规定。抑制产能过剩,不仅是发改委,近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也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要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旨在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以及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随着风电设备制造技术的快速提高,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体系,同时风电设备的本地化比率逐步提高。但我国的风电产业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不健全和风电设备投资过热、重复引进技术等问题。为改善风电产业现在面临的局面,首先要严格控制风电设备产能低水平扩张,其次要加强风电设备招投标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再次要加快风电设备标准检测认证和公共技术体系建设,最后要加强风电设备自主化工作,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虽然标准领导小组现在已经建立了,但什么时候能完全到位、发挥作用,也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时限。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篇4

能源是社会 进步和经 济增长不 可缺少的 物资基础 和保障,是国民经济生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我国目前的 能耗强度 仍然较大 ,长此以往 不仅会影 响经济的长 期可持续 发展 ,而且会产 生严重的 环境污染 问题 ,降低人们的 生活质量 ,如何降低 能耗已经 成为我国 重要关注的问题。

一、计量模型的建立

( 一) 指标的选择

根据影响中国能源的消费情况,选择能源消费总量,可供消费的能源量,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类指数( 上年 =100) 作为解释变量。能源的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

( 二)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引用 2006—2012 年数据,在此仅作部分展示,表中空白部分为数据缺失项) 。

( 三) 模型的估计

设定模型为:Yt=β0+β1*X1t+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μt

将收集到的数据导入Eviews软件,估计参数,根据结果整理得回归方程:

二、模型的检验

( 一) 经济意义的检验

根据回归 结果 , 我国能源 消耗总量 与可供消 费的能源量 、我国的 年底总人 口数、进 出口贸易 总额呈线 性正相关关 系 ,与实际意 义相符合 。但能源 消耗总量 与国内生产 总值、主要 原材料、燃 料、动力购 进价格分 类指数呈线 性负相关 关系 ,与实际意 义不符 , 故应将变 量X3和X5删去。

( 二) 统计推断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判定系数2=0.998186,修正的判定系数为R2=0.997052,F统计量为880.3720,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相当好。在给定α=0.05的条件下,X1,X2,X3,X5的P值均小于0.05,则应该拒绝原假设 ;而X4的P值大于0.05,说明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与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 三) 计量经济学的检验以及模型的修正

1.多重共线性

( 1) 检验。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F统计量显著 ,方程整体显著,但是变量X4的t统计量未通过检验,方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同时,结合相关系数矩阵,也可以看出各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很高,确实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 2) 修正( 逐步回归法) 。在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时 ,由于X3和X5与经济意义相悖,在修正时,先将其去掉后整理得回归结果:

根据相关系数和理论分析,能源消耗总量与可供消耗的能源量关联程度最大,不妨建立一元回归方程为:Y=α+βX1+ε。逐步引入其他变量,确定最适合的回归方程,可知Y与X1和X4所建立的模型最优。因此,我们得到修正后的模型:

2.异方差的检验

( 1) White检验。White检验结果显示 ,P值较大 ,明显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可以初步判定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 2) ARCH检验。查表得χ02.05( 3) =7.81>obs*R2=1.031165,并且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可以判定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的检验

( 1) 图示法检验

从图1可以看出,resid和resid( - 1) 之间不存在系统的关系,因此可以初步断定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

( 2) 偏相关系数检验

根据检验结果,最终得到模型:

三、结论分析

最终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与可供消费的能源量和我国的人口数有关,而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变量的相关关系不强。

四、政策建议

为改变中国当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可适当限制能源消耗高的非支柱型产业发展规模,使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调整。政府可运用优惠的财政惠民政策,引导企业循环经济行为,争取以最小的环境和能耗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大力发展环境友好能源。环境友好能源不仅资源丰富 ,而且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污染,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加大技术进步对节能降耗的贡献。可选择的技术中 ,首要的策 略是引进 可替代燃 料 ,同时 ,政府应积 极提倡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使经济发展由粗放模式真正转变到集约模式。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能源消耗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分析我国能源消耗问题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定性分析和使用Eviews软件将相关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后,得到初步的模型。对模型及其经济意义进行检验及修正,使得模型通过了异方差和自相关的检验,最终得出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与可供消耗的能源量和我国的人口总数相关性较强这一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篇5

【摘要】

一世界能源形势能量与物质、信息同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能源和能源利用起了重大作用。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近代大电力系统的出现、核反应的发现和先进动力装置的应用,无不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奠定今日世界的物质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大量开采和过度使用,使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先是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化石燃料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挥霍;后是燃用化石燃料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向人们敲起警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刻不容缓。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为增加。无论是国际能源组织还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都预测未来国际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地增长:到2050年总需求比2000年增长1倍以上,主要能源依然是化石燃料。同时,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必须注重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二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存在问题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化石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随着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供需矛盾异常尖锐;(2)能源结构不合理,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3)能源科 ,利用效率低下,...一世界能源形势

能量与物质、信息同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 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能源和能源利用 起了重大作用。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近代大电 力系统的出现、核反应的发现和先进动力装置 的应用, 无不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为 奠定今日世界的物质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人类对能源和资 源的大量开采和过度使用, 使社会的发展出现 了严重的问题。先是上世纪70 年代的石油危 机, 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化石燃料是有限 的, 不能无限制地挥霍;后是燃用化石燃料造 成的严重环境污染, 向人们敲起警钟, 保护人 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刻不容缓。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能源 的需求大为增加。无论是国际能源组织还是政 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都预测未来国际社 会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地增长: 到

年总需求比2000 年增长1 倍以上, 主要 能源依然是化石燃料。同时, 环境问题将更加 突出, 必须注重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二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 地位与存在问题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化石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 随着能源需求 的迅速增长, 供需矛盾异常尖锐;(2)能源结 构不合理, 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3)能源 科技落后, 利用效率低下, 有时甚至浪费惊人;(4)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减排治污、保护环境 刻不容缓;(5)国际竞争逐年加剧, 能源安全 问题突出。

各种预测统计数据都充分表明, 能源问题 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瓶颈, 必须高 度关注。因此, 制定正确的能源战略对我国的 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都预测未来国际社 会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地增长: 到

年总需求比2000 年增长1 倍以上, 主要 能源依然是化石燃料。同时, 环境问题将更加 突出, 必须注重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二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 地位与存在问题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化石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 随着能源需求 的迅速增长, 供需矛盾异常尖锐;(2)能源结 构不合理, 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3)能源 科技落后, 利用效率低下, 有时甚至浪费惊人;(4)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减排治污、保护环境 刻不容缓;(5)国际竞争逐年加剧, 能源安全 问题突出。

各种预测统计数据都充分表明, 能源问题 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瓶颈, 必须高 度关注。因此, 制定正确的能源战略对我国的 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 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 来讲, 必须把节能和科学用能作为能源战略的 指导思想, 放在核心的位置, 以节能和科学用

关键词能源, 节能, 科学用能, 可再生能源 360 同时, 还必须抓紧化石燃料的利用和勘 探, 特别是煤炭的洁净高效技术, 努力开发可 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以最终建立充足、经济、清 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

四节能与科学用能

节能与科学用能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 降低环境污染。科 学技术的发展, 为节能提供了强大的武器;科 学用能是能源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用能也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体 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科学用能是深入研究用能系统的合理配 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 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 来讲, 必须把节能和科学用能作为能源战略的 指导思想, 放在核心的位置, 以节能和科学用 能为本。这也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 节能, 科学用能, 可再生能源 360 同时, 还必须抓紧化石燃料的利用和勘 探, 特别是煤炭的洁净高效技术, 努力开发可 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以最终建立充足、经济、清 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

四节能与科学用能

节能与科学用能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 降低环境污染。科 学技术的发展, 为节能提供了强大的武器;科 学用能是能源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用能也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体 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科学用能是深入研究用能系统的合理配 而且常常伴随着传热和燃烧现象, 有必要发展 综合控制与优化的普遍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于高耗能产业, 把科学用能与循环经济 紧密结合, 同时研究能量转换与物质转化, 做 到既清洁生产, 减少污染物排放, 又充分利用 物质和高效率利用能量, 尽可能少地产生废物

废能”。在这方面, 既要注意产品更新、产 业升级换代, 也要关心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新 工艺使生产过程能耗的减少。

作为高耗能产业之一的建筑用能, 在国际 上约占全部用能的1/3, 在我国也达到30%左 右。同时, 我国的建筑能耗是气候相近国家的 2—3 倍, 节能的潜力很大。就建筑节能而言, 最重要的是认识建筑物用能的特点, 即建筑物 内的用能, 除照明等少数外, 多为冷和热这样 一些品位较低的能源, 从温度范围看, 与可再 生能源(太阳能、地热能等)和环境能源(空 气、水等)相近。这样就完全有可能通过各种 热泵将可再生能源与环境能源转化为室内需 要的冷和热, 从而大量节约电力和化石能源。因此, 在建筑用能中, 首先要制定科学用能的 方案, 尽可能使用低品位的能量, 充分利用可 再生能源与环境能源, 同时提高围护结构的性 能。这应当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方向。

产品更新、产业升级换代是科学用能的重 要方面。以照明来讲, 全球照明用电占总用电

20%, 占能耗的7%;我国照明用电虽然 目前只占13%左右, 但每年以15%的增长率 增加。近年来半导体固态照明技术有了长足的 进展, 光效最高水平达到100lm /w, 约为白炽 光的10 倍。预计, 到2020 年前后, 固态照明可 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大大节约照明耗能。通过产业升级换代来节能的另一个例子

是分布式能源系统。它是建设在用户附近的能 源系统, 由于将放电后气体的余热用来制冷、供热, 实现了能的梯级利用, 提高了系统的能 源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电网的可靠性, 且无需输变电设施。在该系统中, 动力装置(当前主要是燃气轮机和内燃机, 以后还有燃 料电池)是核心;而冷热电三者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充分发挥中低温余热的作用, 是技术关 键。因此, 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 制定“ 个性 化”的方案至关重要。考虑到我国建筑的实际 情况, 采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环境能源互 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对建筑节能有很大意义。

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是无碳的清洁能源。2005 年2 月, 全国人大通过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法, 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 发展。新能源指核能、天然气水合物、氢能等。限于篇幅, 本文只论及太阳能热发电和风能。太阳能热利用近年在我国迅速发展, 年增 长率达到20%。从建筑节能的角度看, 应当进 一步发展太阳能制冷和供热系统。作为太阳能的大规模应用,近年来热发电 有了很大进展, 技术基本成熟, 成本约为光伏 发电的一半或更低。塔式发电和槽式发电在欧 洲与美国都已投入商业运行, 电站规模都达到 100MW以上。同时, 新的聚焦方式在不断提 出, 少用水的空气轮机也在研制。我国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西部和北部 包括戈壁及半干旱地区沙地在内的沙漠总面 积达131 万平方公里, 只要用约7 万平方公里 的面积来建设热发电站, 便可满足2004 年全 国的电力需求。因此, 我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大 , 提供大量的绿色电力。“ 十一五”期间和以后的时间里, 这方面的工 作一定会有一个大发展。

对于风力发电,近年来也有很大发展, 600KW、750KW 和1MW 机组国内均可生产。我国的风力资源丰富, 估计陆地上离地面10 米高度层风力资源可开发量为2.53 亿KW,近海离地面10 米高度层风能储量达7.5 亿KW, 有发展风力发电的良好条件。

目前, 风力发电的主要问题是技术方面缺 少自己的知识产权, 特别是风力机本身的设 计, 还没有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设计体系。为 此, 应当在风力机的设计中, 注意发展先进的 气动设计方法和强度、振动等动态稳定性的计 算方法, 构建相应的数据库, 同时进行控制规 律的研究, 逐渐建立我国自己的风力发电设计 体系。除此之外, 还应对我国的风力资源情况 进行调查, 以得出我国风力资源的分布和评 价, 为风电场的选址提供依据。可以预计, 在 “ 十一五”和以后的时间, 风力发电在我国将 会出现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

由于人口众多和化石能源资源的限制, 能 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是 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 制定正确的 能源战略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长期保证可靠、经济、清洁和安全的 能源供应, 必须通过科学用能使我国人均能耗 的水平比传统工业化国家有大幅度的下降, 以 大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因此, 我国能源战略的 核心是节能和科学用能;而化石能源的洁净技 术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是两个支柱。在科学用能中, 当前特别要注意系统集 成, 关注关键技术。一方面, 抓住高耗能产业;另一方面, 解决共性科技问题。分布式能源系 统和固态照明是科学用能的两个很好范例。建筑科学用能是一个重要领域。应根据建 筑物用能的特点, 广泛使用品位与其相近的可 再生能源和环境能源, 以减少化石能源和电力 的消耗;同时, 发展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及环 境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中, 应根据其技术发展 , 规划好产业化的时间表, 有层次地加 以布局。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在我国将率 先实现产业化, 为保障能源供应做出贡献。风 力发电主要是要尽快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并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系统;太阳能热发电应在 沙漠地区开发、建设较大规模的电站。科学用能和能源战略还必须包括法律、政 策和管理, 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律、政策和 管理应当有利于推动科学用能、可再生能源和 化石能源绿色化技术的发展, 有利于推进新技 术的应用, 有利于鼓励发展新理论、新概念和 新方法, 有利于支持建立打破垄断的市场经济 机制, 有利于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__

学号:2010963113 姓名:姜旺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

及自动化

新常态下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 篇6

一、新常态下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宏观背景

(一)“西斜东倾”全球能源新格局逐步形成

当前,全球能源新格局呈现“西斜东倾”特点,能源生产中心正从中东转向西半球,能源消费中心正转向中、印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一方面,加拿大油砂和美国页岩气大规模开发,北美依赖于生物燃料供应和非常规油气产量的增长也将由传统的能源净进口国逐渐变成“独立国”。在美国“能源独立”的影响下,中东地区能源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亚洲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全球主要能源需求正在向东转移。《2030年世界能源展望》预测,2010年至2030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量中将有96%的消费增长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未来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将大幅上升。

(二)国际能源变局中的大国博弈日趋激烈

石油作为集商品属性、金融属性和地缘政治属性为一身的特殊商品,其定价权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围绕能源主导权的争夺日益激烈。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一路下跌,从105.15美元/桶一度跌破30美元/桶,最大跌幅达72.17%,仅在近期缓慢回升,其背后是日趋激烈的大国博弈。美国作为生产和消费大国,油价大幅下挫给美国页岩气革命蒙上阴影。OPEC产油国为减少页岩气冲击,选择不减产让油价继续暴跌,试图保持市场份额,但代价惨重。以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为代表的产油国严重依赖石油出口,油价暴跌给这些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对于中国来说,油价下跌可节省巨额进口费用,为加大石油储备、强化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契机。但同时,油价大幅下跌也压缩了国内油气行业利润空间,迫切要求推进油气改革,降低生产成本。

(三)绿色低碳能源成为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

目前,全球已开启绿色能源时代,各国均推进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的可持续能源体系转型。发达国家能源供应中低碳能源的比例不断提高,欧美国家通过采取“目标导向和系统视角”率先提出了面向2050年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转型发展战略。美国能源部在《可再生能源电力未来研究》中,认为可再生能源可满足2050年美国80%的电力需求。推动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特别是电力系统的重大变革将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大趋势。

(四)能源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

当前,互联网(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通过重塑能源生产、传输、销售和利用方式,催生能源互联网。通过应用新技术,实现人、物、能源之间的全程互联和广泛互动,将电网中分散、孤立的能源、信息等流动性因素统一管理起来,不断推动电网生产管控由壁垒向协同、由分散向集中、由自发向可控、由孤岛向共享转变,带动业务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能源互联网使能源与信息融合发展,必将带来技术与产业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五)国内能源需求放缓,供需矛盾趋于宽松

1998年以来,受经济周期变化和能源效率提高的双重影响,我国能源需求表现出先加快、后放缓的阶段性特征。2005年之前,我国能源消费增速一路上扬,2004年达到16.8%的峰值。2005年以后,能源消费增速一直低于GDP增速,“十五”期间为年均8.4%,“十一五”为6.6%,“十二五”的前四年为4.3%。这表明能源供需矛盾趋于宽松,为推进改革提供难得契机。

(六)环境保护压力倒逼我国能源转型

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这给国内能源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一是迫切要求清洁能源加快发展,以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的承诺。二是能源成本仍需大幅降低。三是碳排放交易体系要加速推进。目前,我国承诺到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这对目前仅在7省市开展试点的碳交易市场而言,压力较大。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能源发展也呈现新趋势,即能源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变,能源效率由低效向高效发展,能源输送由单向向网络发展,能源市场结构由垄断走向竞争,能源的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为主转向以市场为主。

二、新常态下我国能源发展存在六大瓶颈

(一)能源管理方式单一,市场手段运用不足

我国能源管理方式仍具有计划色彩,市场手段欠缺。能源行业改革进展缓慢,依然注重投资项目审批、制定价格和生产规模控制等方式,能源政策、规划滞后,监管缺位问题突出。政府仍然通过制定发电量计划、油气排产计划等方式控制能源生产量,仍主导煤炭、石油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能源价格主要由政府制定,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缺乏对市场参与主体的激励和约束。

(二)能源市场竞争不足,垄断问题突出

我国能源市场主体不健全,竞争不充分,行业分割和垄断现象突出。我国能源企业多为国企,民营资本进入较少。电网企业高度集中,输配售一体化经营,区域电网公司的主体功能逐步弱化,经营效率不高;油气产业集中度高,基本实施勘探、炼油、输送、进口、销售一体化运营,多元化的主体格局尚未形成,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炭为主,结构亟待优化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长期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发展缓慢,能源转型压力日益加大。从生产结构看,2014年我国煤炭、石油比重分别为73.2%和8.4%,但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所占比重仅为4.8%和13.7%。从消费结构看,2014年火电装机容量比重为67.3%,天然气消费比重为5.62%,核能、水电及可再生能源比重为10.85%。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煤炭消费比重过高,清洁能源比重明显偏低。

(四)能源成本高,能源转型压力大

我国能源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能源价格改革推进缓慢。一方面,传统能源成本居高不下。从电价看,美国与中国的批发电价均在0.3—0.5元/kWh。但在零售端,两国电价差异明显。2013—2014年,美国工业电价在6—7美分/kWh,而我国工商业电价在0.6—1元/kWh,比美国高出55%—70%,这与国内税负和附加费用较高,以及存在输配加价和交叉补贴有关。另一方面,清洁能源成本高,经济性不强。天然气方面,受上游气源垄断和电价机制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国内天然气成本偏高。美国近期天然气价格约2.7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换算为人民币不到0.6元/立方米。而北京民用天然气、车用气价格分别为2.28元/立方米和5.12元/立方米。我国天然气发电成本约0.7—1元/度,远高于煤炭发电成本。新能源方面,风力及光伏发电设备造价高,发电成本高于传统电源,利用小时数低,且具有间歇性。

(五)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问题严重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单位GDP能耗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我国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1.406吨标准煤/万元降至2014年的0.67吨标准煤/万元,降幅达52.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高。据统计,201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3倍,是美国的2.17倍、日本的2.89倍、德国的3.55倍、英国的4.49倍、法国的3.42倍、韩国的1.48倍。

(六)核心技术不足,新能源发展受限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装机容量突飞猛进,但核心、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仍依赖国外。以风电为例,国产风机市场份额已达到85%以上,单机零部件中有90%以上由国内生产,但关键核心部件,如变频箱和控制系统等仍需依赖国外技术。光伏企业大都带料加工合作生产或直接购买国外许可证进行组装生产,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弱,核心设备缺乏自主掌控。

三、新常态下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推动能源体制改革,破除体制瓶颈

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建立规则统一、功能互补、多层级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分离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逐步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范围内消纳的市场机制,加快培育互联网能源、分布式能源和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积极推进能源期货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价格机制,放开竞争性环节市场价格,强化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管输等环节价格和配气价格的监管。研究制定“能源法”、“石油天然气法”以及能源公用事业法等,修订完善《电力法》、《煤炭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现代能源监管体系,设立独立、统一、专业化的监管机构,健全中央和省两级的、垂直的监管组织体系(包括派出机构)。明确监管责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维护市场秩序。

(二)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实现科学发展

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去产能”,又要“调结构”。在“去产能”上,积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严控增量、优化存量,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严格控制煤电新开工规模。在“调结构”上,统筹清洁电力供给与能源消费、电网建设与新能源发展、新能源与传统电源等关系,切实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发展分布式能源,化解电力消纳与上网瓶颈,有序发展新能源。同时,优化高耗能产业和能源开发布局,提高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三)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着力提效降耗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以页岩气、深海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新一代核电等能源领域重大科技专项攻关为抓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制约能源创新发展的体制约束,加快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定国家能源科技创新及能源装备发展战略。同时,推动能源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节能环保和能效提升技术,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需求侧管理等市场化机制。

(四)加强市场化改革,破除能源垄断

在油气领域,逐步废除原油和成品油进口管制等规定。探索取消油气勘探专营制度,破除上游勘探开采环节行政性垄断,允许国有油气公司向市场转让油气矿藏资源。组建油气资源交易所,实现各类油气资源在平台上公开竞价交易。在天然气管道和电网方面,要将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输送环节分离出来,收取过网费和管输费,放开生产和销售两个竞争性环节,形成中间自然垄断,生产和销售两头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

(五)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理顺供求关系

在区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业务的基础上,对油气管网、输电网络等自然垄断环节,核定其输配成本,确定企业合理回报率,加强价格和成本监管。对于其他竞争性环节,则应打破垄断格局,通过竞争形成市场化的价格机制。煤炭方面,完善煤电联动机制,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形成覆盖全成本的煤炭价格。石油方面,完善调价周期、调价频率、调价幅度、调价方式等定价机制,时机成熟时可将定价权下放给行业协会或企业,加强监管。天然气方面,以产业链体制改革带动价格改革,目标是完全放开气源价格和终端销售价,加快上游气源多元化改革,落实管网、储气库、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的公平开放,实现管输成本的独立核算。电力方面,单独核定输配电价,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格由市场形成,妥善处理电价交叉补贴。完善水电、风电、抽水蓄能等价格形成机制,出台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同时,实行分类电价、分时电价、阶梯电价等电价制度。

(六)推进资源税改革,实现税价财联动

推进资源税改革,将资源与环境成本计入价格,形成全要素成本价格,理顺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比价关系。推动税、价、财联动。促进能源生产企业提高生产工艺,采用节能技术,挖掘生产潜力。促进能源消费企业节能降耗,使中高收入居民提高节能意识,调整生活习惯。同时,通过财政资金转移支付,适度提高低保标准,减小对低收入阶层的影响。

(七)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绿色发展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篇7

1 国内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1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及能源消费结构

从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来看, 地区总量分布是北多南少、西富东贫;能源品种分布是北煤、南水和西油气。

(1) 煤炭资源分布。在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划中, 除上海市、香港特区外, 都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煤炭资源赋存;在全国63%的县级行政区划里都分布有煤炭资源。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 (2012) , 截止2011年末, 全国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1145亿t,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河南、安徽和山东11个省 (自治区) , 其储量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5.1%。而这些省 (自治区) 的煤炭资源, 往往又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型聚煤盆地中, 从而为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煤炭资源分布详见图1。

(2) 石油资源分布。根据国土资源部公报, 截止2011年末, 全国查明的石油资源储量为32.4亿t。我国石油资源主要为陆相油藏, 从全国范围来看, 含汽油区共计六个, 在我国的东部, 主要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在中部, 则有四川、山西、甘肃、宁夏几个省;在西部, 有青海、新疆、甘肃西部;在南部, 有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湖南、广东、贵州、江西等十个省区;在西藏, 主要指横断山脉往西、昆仑山脉往南的地区。此外, 我国的海上含油气区的分布范围也非常的广泛, 南海海域、东南沿海地区都有着丰富的资源。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对于石油资源的勘探工作还有着一系列的不足, 勘探地区主要集中在陆相地层中。

(3) 天然气资源分布。中国天然气分布较广, 但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含油区。根据国土资源部公报, 截止2011年末全国查明的天然气资源储量为4万亿m3。从总体上而言, 我国陆地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与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以及新疆南部, 海上天然气资源则集中在东海。主要的天然气产区有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主要的气层产区为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是煤油气共生的沉积盆地, 塔里木盆地可望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气、凝析油产区。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生物气产区, 而沿海大陆架 (不包括渤海) 不仅是找油远景区, 而且是重要的天然气普查区。

(4)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2012年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构成是:石油占17.7%, 天然气占4.7%, 煤炭占68.5%, 核能占0.8%, 水力发电占7.1%, 可再生能源占1.2%。

1.2国内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1) 传统煤化工。传统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基础, 多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12年, 焦炭、电石、合成氨、甲醇产能占全球的比例如下表。

由于我国传统煤化工在生产技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水平较低, 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当需求能够满足市场供给时, 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 出现了阶段性产能过剩现象, 竞争力较差的产能比例偏高, 开工率普遍较低, 原料路线不尽合理, 产品结构雷同, 初级产品多, 深加工产品少;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偏低, 资源和能源消耗大。

前几年, 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但产能、产量仍同比继续增长。 (2) 现代煤化工。现代煤化工的主要产品包括乙二醇、烯烃 (乙烯和丙烯) 、油、二甲醚、天然气及其下游产业。现代煤化工基本上以低阶煤为原材料, 有利于提升煤炭的经济价值。不过目前现代煤化工面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以及物耗、水耗较高等问题。

截止2013年8月, 我国已建成投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见表2。

2 新能源发展趋势分析

2.1 生物质能

(1) 趋势分析。从现阶段生物质能资源情况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我国的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已经开始发展成熟, 有望成为以后的供热燃料, 同时, 大型沼气发电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有望替代车用燃料与天然气, 成为新型发电方式。此外, 生物质热电联产产业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在未来阶段下, 煤与生物质的混燃发电会成为下一阶段生物质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式。此外, 生物柴油、低成本纤维素乙醇这种新型燃料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给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逐步的替代石油的使用成为一个新型的发展方向。此外, 生物质能与有关的资源类型也会越来越多, 各类新型淀粉、纤维素、油脂也会成为生物质利用的一个重要潜在资源。 (2) 现状分析。我国是农业大国, 生物质资源相对丰富, 为引导多途径、多层次利用生物质资源, 国家出台了若干鼓励生物质资源利用的政策。在“十一五”时期, 我国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取得较大进展, 生物质发电、液体燃料、燃气、成型燃料等多种利用方式并举, 技术不断进步, 已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 生物质能利用量 (不含直接燃烧薪柴等传统利用方式) 约2400万吨标准煤。 (3) 发展路径。第一, 生物质直燃发电。是将生物质能源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将废弃的农林剩余物收集、加工整理, 形成商品, 既防止秸秆在田间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又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 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选择之一。

第二, 生物质气化发电/供气技术。将固体生物质置于气化炉内加热, 同时通入空气、氧气或水蒸气, 来产生品位较高的可燃气体。可燃气经过处理可用于合成、燃烧等不同用途。

根据第三代制气炉造气经验, 1.5~2公斤生物质秸秆, 能持续产生使用燃气90~180分钟, 按1000户计算, 每年约消耗生物质资源量为720t。在已有秸秆气化供气工程的基础上, 选择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气化供气示范项目, 解决农村居民的炊事用能和秸秆消纳问题。

第三, 液化制油/乙醇技术。生物质液化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法制造燃料乙醇和热化学法生产生物油, 热化学法又可分为快速热解液化和加压液化。生物化学法主要是指采用水解、发酵等手段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乙醇。

2.2 太阳能

(1) 趋势分析。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可再生能源, 备受国家和政府重视。太阳能利用技术和产品日趋成熟, 为太阳能推广利用创造了必要条件。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学能转换三种方式。随着科技进步, 太阳能所独具的优势, 势必会得到长足发展, 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在世界电力的供应中显现其重要作用, 达到一成以上。 (2) 现状分析。自从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之后, 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各个地区都兴建了一系列的大型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光热电站等新型太阳能发电市场。并制定了基本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 有效降低了太阳能发电成本, 可以在国内进行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3) 发展路径。第一, 太阳能热水系统。建议相关太阳能丰富的省市及具备条件的新建18层以下以及18层以上的逆向12层的普通居住建筑, 以及新建、改建、扩建的保障性住房 (包括公租房、廉租房等) 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要求有条件的新建、改建、扩建宾馆、酒店、医院和学校等有生活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进一步在市区既有建筑上推广安装分散太阳能热水器。加大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全民中的率用程度及普及率。

第二, 太阳能公共照明。在广场、景区、城市道路、公园、学校校园以及小区地下车库等公共照明领域, 积极推广安装太阳能照明产品, 有选择地开展与风力发电和LED等技术结合。

第三, 太阳能光伏发电。通过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建设项目, 实现太阳能供热和供电等的规模化利用。

2.3 地热能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 是较为可靠的可再生能源, 其利用可分为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大类。地热资源的利用范围很广, 除人们熟悉的开发温泉旅游项目以及供暖之外, 还包括发电、制冷、生态农业、养殖、水产业等。同时, 地热水中富含矿物质, 可以提取出来供人们使用。未来发展的趋势只要是用于地热供暖、地热务农、地热行医、地热发电等。

3 结束语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能源物流,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能源消耗也出现了巨量的增长, 但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 能源消费一直以化石能源为主, 其中煤炭的消费超过了总量的六成, 造成的生态环境及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也给我国能源物流带来空前的压力, 因此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由此越来越意识到发展分布式能源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逐渐出台政策支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可以预见伴随着分布式能源发展障碍的逐步清除, 对未来我国能源物流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 我国分布式能源及能源物流的现状

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与传统集中式供能方式相比, 分布式能源具有能效高、清洁环保、能源供应安全、可靠性高、经济效益好等众多优点。特别是2004年美加大停电事故以来, 世界各国深刻认识到分布式能源的重要性, 将给世界能源产业带来一次革命。

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缓慢。直到2011年10月9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才正式发出通知《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 2014年9月2日国家能源局又印发了《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文件, 总体上从国家层面确定了推动发展分布式能源。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能源需求出现了高增长的态势, 逐步形成了北煤南运, 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庞大的多种输送方式并存的能源物流格局。能源从产地到销地是一个完整的运输过程, 需要耗费巨大的物流费用, 我国总体能源的物流总费用占到社会物流总量的20%左右。

我国能源物流主要是远距离输送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化石能源, 仅长期煤炭输运就耗费了庞大的物流费用, 还造成了额外的环境破坏。因此研究如何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降低能源物流成本, 是能源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 而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尤其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能够从根本上降低能源物流总量, 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量。

2 现阶段分布式能源发展对能源物流的影响分析

综合生态环境保护, 能源安全供应, 能源资源保障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因素, 我国现阶段先行推动发展的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分布式生物质能等。以下分析三种形式分布式能源发展对我国能源物流产生的影响。

2.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相对于占我国能源消费60%以上的煤炭来说,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尽管近年来城市燃气消费迅速增长, 但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却依然非常低。我国拥有庞大的天然气储量, 并正在开拓国外进口气源, 因此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对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主要是以天然气为燃料, 通过冷热电三联供等方式进行能源的梯级利用, 实现综合能源利用效率70%以上。与传统集中式供能方式相比,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不仅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还可以优化天然气利用, 并能发挥对电网和天然气输送管网的双重削峰填谷作用, 增加能源供应安全性。

我国天然气最主要的输送方式是大规模管网输送, 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陕京线和沿海主干道为大动脉的全国主干管网。相对于煤炭主要依靠铁路、水路、公路输送, 既减少了对于路面等公共运输资源的占用, 又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还能将我国物流通道资源腾出来, 为其他商品的流通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 特别是支持网络物流的快速发展。

2.2 分布式光伏发电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直接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 运行方式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 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光伏发电设施。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发电和能源综合利用方式, 相对于集中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而言,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同等规模光伏电站的发电量, 同时还有效解决了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输送中的损耗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 太阳能资源丰富, 极其适宜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目前建设的示范工程最为广泛的是城市建筑物屋顶光伏发电项目, 截至2013底“金太阳”工程光电建筑示范项目规模已超过六百万千瓦。

分布式光伏发电对于能源物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根本上降低了能源物流总量, 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量, 对于物流通道的影响也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应出台更为有利的政策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 同时扶持能源供应企业或能源服务企业从事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运营服务, 并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及运用。

2.3 分布式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成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 包括可直接用作燃料的农作物秸秆、薪柴等, 间接作为燃料的农林废弃物、动物粪便、垃圾及藻类等。生物质能原料的多样性和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性, 使其重要性无可替代, 因此开发利用分布式生物质能对建立可持续能源系统,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分布式生物质能主要有分布式生物质发电、生物制燃气、生物制液体燃料等形式。典型的如沼气发电、垃圾发电等。由于我国近年来城市垃圾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因此分布式生物质发电或将成为重要的分布式能源之一。

我国生物质资源主要分布在能源需求较多的东部和南部, 因此可以避免远距离运输所产生的损失等问题。发展分布式生物质能同样可以减少能源物流总量,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而且还可以解决日趋严重的生活垃圾, 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而言, 光伏组件在生产过程中实质上已消耗了化石能源, 而生物质能生产过程则是完全绿色可再生的。由于生物质能具有能源密度较低, 资源分散的天然特性, 分布式开发利用将成为未来生物质能的主要发展方式。但目前收集手段落后, 产业化进程缓慢, 需出台激励生物质能发展的税收及贷款优惠政策。

3 分布式能源发展新趋势对能源物流的影响分析

根据《“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新能源汽车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目标是发展成为节能及新能源汽车强国。由于电动汽车可以充放电, 不仅是能源使用单元, 也可以作为能源供应单元, 因此电动汽车逐渐成为未来分布式能源的新形式。电动汽车高效利用是当电网处于低谷时充电, 当电网处于高峰时放电, 这种应用模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构成了典型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如单位停车场、小区停车场就可形成一个个典型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此外分布式能源综合集成应用的创新形式是微电网模式。微电网是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相关负荷和监控保护装置等构成的发配电系统。基于多种能源形式的微电网可为用户提供相对稳定的电能、热能和冷能。从技术发展层面看, 微电网将是未来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技术的核心, 是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应用的主要载体, 因微电网能够实现将各种分布式能源进行整合, 提高配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接纳能力, 实现规模分布式能源的接入。

电动汽车及微电网的快速发展, 使未来分布式能源发展出现了新变化, 能源物流将不再是单纯的一次能源输送, 而转变为二次清洁能源, 集中大规模的电力输送和就地分布式发电利用, 这将大大减少一次能源物流输送总量。若集中式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力远距离输送得以继续发展, 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得以大规模就地转化利用, 那么将转变未来能源利用及输送方式, 大幅度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及输运总量。

4 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 提升能源物流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哪种形式的分布式能源发展都对能源物流产生积极的正影响, 特别是未来分布式能源发展新趋势, 更是对能源物流将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家应从各个层面细化出台政策, 继续大力支持发展分布式能源, 同时从物流发展的角度出台相应政策, 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展, 提升能源物流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建中.科学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J].中国能源, 2005, (8) .

[2]韩晓平.支持分布式能源建设美丽中国[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3, (2) .

[3]华贲.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机制创新的历史机遇[J].中国电业技术, 2010, (2) .

[4]陈婵婵.打造全省能源物流基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6) .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篇9

采取多项能源措施促进能源节约和能效提高。引进信息性电力账单系统明确电力消费情况下, 促进能源节约。实行建筑节能新标准。推广能源标签以帮助消费者选择能效最高的设备。通过税收政策来促进能源节约, 税费及其减免情况影响能源的价格和成本, 进而影响能源的消费。

采取多种措施实现环境保护。挪威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出于环保的考虑, 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增加, 煤炭的比重明显减少。由于大量利用水电资源, 挪威的能源利用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总体较低。在水电开发方面, 挪威制定了有关水的法规来规范水电大开发。只有考虑了环境影响的好项目才能获得批准。

挪威采取了许多限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 如征收二氧化碳税、含硫税, 制定气象定额等, 具体执行措施如下:

1) 制定环境保护的优先目标。挪威政府规定了环境保护的11个优先领域, 如生物多样性、海洋和水污染、废弃物气体和噪音、国际环境合作等。

2) 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法律手段, 如污染控制局负责实施《污染控制法》和《产品控制法》;经济手段包括对末端废弃物的处置课税, 对溶剂课税, 补助、资助和软贷款等。

3) 从末端治理转向污染预防, 实施清洁生产。在清洁生产和环保方面, 挪威现行的法律主要是《企业的系统健康、环境和安全规定》, 这一框架法规包含了《规划和建筑法》、《自然资源节约法》、《文化遗产法》等。

4) 设立专门执法机构。成立环境部, 下设环境经济司、污染和废弃物司等。

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挪威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作为解决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经过多年努力, 现已成为世界上利用再生能源的先锋。挪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占能源总消耗的近60%。

总体上, 挪威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进一步研究中, 主要侧重如下几个优先发展领域:

◇减少和优化水电开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

◇木材和垃圾所产生的生物能的生产和利用;

◇海上风电和专门对挪威地理环境的风能利用;

◇盐梯度等新能源的研究利用和开发。

总结挪威能源发展的措施与战略, 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注重发挥法律和行政手段的作用;

◇注重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

◇重视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消费模式的转变;

◇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总体来看, 我国大多数企业对新能源技术研发滞后, 主要依赖进口, 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从挪威的发展来看, 实现节能减排既需要政策, 也需要技术, 还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的精神, 三者要形成合力, 不可偏废, 这样才可实现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 篇10

截至目前,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300万kW,超过全球总产量的60%,位居世界第一。在太阳能热利用领域,数据显示,2009年以前,全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产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2009年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突破4 000万m2,占世界的50%,保有量达1.45亿m2,占世界总量的70%左右,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使用国。2011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约为5 760万m2,同比增长约17.6%。

为了推广发展新能源产业,充分发挥其在环保等方面的优势,《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等法规不断推出,加上技术进步、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降低,新能源在国内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篇11

摘要: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化节能机制。本文主要介绍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关键词:煤炭企业 合同能源管理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是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的类型分为效益分享型、节能保证型、合作承包运营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用能单位和能耗设备升级,以及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节能服务合同在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用户)与专门的盈利性能源管理公司之间签订,它有助于推动节能项目的开展。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1997年,我国首次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由原国家经贸委其它国际组织成立了“世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该项目一期在北京、辽宁、山东三地成立了示范性的能源管理公司。2003年,项目二期启动。由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世行项目部,解决中小企业解决贷款担保的难题,并成立了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行业蓬勃发展,截止到2011年底,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数量将近3900家,其中备案节能服务企业1719家,实施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企业1472家,行业从业人员达到37.8万人。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被引进国内以后大大促进了国内节能企业的发展,很多节能企业由单纯的制造节能设备转变为节能投资,这在促进节能减排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节能企业本身的快速成长,更有很多企业将企业的重点发展放在了合同能源管理上,使得合同能源管理在引入中国后逐渐地适应了中国的能源环境,在运营上一步步地走向完善和合理,市场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一批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在运用合同能源管理上趋于成熟。

三、我国煤炭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现状

(一)煤炭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的合作规模不大,较早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煤炭企业已开始获得收益

在国内较早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兖矿集团,在2007年就开始尝试这种节能机制。兖矿集团物业公司泵房和华聚能源公司济二电厂的输煤皮带改造,每年节电10万千瓦时,且仍在运行;科澳铝业公司的济三电厂、南屯电厂、电解铝厂的变频改造等项目也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济三电厂,单台一次风机变频改造,节电率达36%,全年节电收益为121万元。近年来,兖矿集团一直借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09年,兖矿集团原煤生产综合能耗达到每吨3.90千克标准煤,低于山东省能耗限额标准23.52%,位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2009年,河北冀中能源集团在东庞矿运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该矿矸石热电厂1号炉二次风机进行变频改造,年节电量达48万千瓦时,年节约电费30余万元。这标志着合同能源管理首次进入河北省。

(二)相当煤炭企业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积极,更倾向于自己组建节能服务部门

首先,在财务政策上,在合同期内,设备的所有权属于节能公司,客户只有使用权。合同期满后,设备才能成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这样,财务支出就遇到了难题。例如兖矿的合同能源管理经费最终以设备维检费来实现。其次,大多数的大型国有企业不缺少节能技改的资金,且并不相信节能公司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更倾向于自己组建节能服务部门。例如,神华集团组建节能环保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第三,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的节能项目,一般需要节能服务公司提前垫付资金,但节能服务公司大多是中小企业,处于成长期,融资难。而节能服务公司一般都面临着项目开发周期长、短期获利能力差、负债率高、项目融资难等困难,他们认为客户能否真正按合同分享节能效益是一个很大的风险。这造成了拥有先进节能技术的大型节能公司不希望与信誉差的小型煤炭企业合作,而资金充裕、信誉良好的大型煤炭企业更倾向于用自有资金进行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方式。

四、我国煤炭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前景

(一)国内外节能减排潮流不可逆转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上,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共同致力于全球的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出,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决定。

(二)国家规范政策法规促进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其中就规定在税收上给予能源合同管理产业发展的支持,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对节能服务产业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一是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四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也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上述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另行制定。

(三)节能减排指标促使煤炭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加强合作

在2011年召开的两会上,国家“十二五”的节能目标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煤炭行业作为高能耗行业首当其冲,节能减排压力很大,而在近年来煤炭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的先行者,例如兖矿集团、焦煤集团、冀中能源集团等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的收益体现,将吸引更多的煤炭企业与节能服务企业加强紧密合作,以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五、结论

合同能源管理以其节能效率高、客户零风险、节能有保证、投资回收短、并有助于客户改善现金流、提高竞争力等诸多优势在世界范围已得到了认可和推崇,但如何将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引进并运用在我国的煤炭行业,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虽然现阶段有着很多困难,但从长远看,合同能源管理在煤炭行业的应用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有着光明的前景的。

参考文献:

①孙友霞. 煤炭企业过程控制管理模式的研究[D]. 山东科技大学,2004

②陈静. 河南省大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天津大学,2003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篇12

科技创新对能源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能源科技创新被很多国家当作是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能源互联网无疑是当前及未来一个阶段能源行业科技创新的热点,成为国内外学界和行业的研究热点和发展重点,形成了各种观点[1,2,3,4,5]。多年来,欧盟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战略部署和项目推进,本文拟通过梳理欧盟的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演进,剖析其最新动态,洞察欧洲对能源发展的理解,进而为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 欧盟的能源科技创新发展回顾

在20 世纪70 年代,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委员会推出了《1977— 1980 欧洲共同体科技政策指南》,标志着欧洲统一的科技研发合作战略形成。1983 年,欧共体为协调成员国科技政策,搭建欧洲企业间合作平台,加强在高技术领域的商业竞争力,推出了第一个 “技术研发框架计划”FP1(The First Framework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欧盟科技框架计划[6]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科研与开发计划之一,先后有第一框架计划FP1(1984— 1987)、第二框架计划FP2(1987— 1991)、第三框架计划FP3(1991— 1994)、第四框架计划FP4(1994— 1998)、第五框架计划FP5(1998— 2002)、第六框架计划FP6(2002— 2006)和第七框架计划FP7(2007—2013),其中FP7 投入经费501.82 亿欧元。能源是科技框架计划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FP6 和FP7 中,能源相关技术研发的地位更加突出。

进入21 世纪,随着能源、环境问题的凸显,欧盟依托“技术研发框架计划”,加强了能源技术研发。在2002— 2006 年执行的第六框架计划FP6 中,能源并未单独作为优先领域,而是放在“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中,重点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提效、替代燃料、燃料电池、氢储能等,目标是开发和使用新的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生产和使用策略,尤其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源部分经费为8.1 亿欧元,占总预算的4.6%。

在2007— 2013 年执行的第七框架计划FP7[7]中,能源成为了独立的优先领域,重点包括氢能和燃料电池、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供热/ 制冷、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洁净煤技术、节能提效、电力/ 天然气网络和能源政策研究等,目标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应对能源供应安全和气候变化,提高欧洲工业竞争力。

2008 年,欧盟实施的“欧洲战略性能源技术规划”(European Strategic Energy Technology Plan ,SET-Plan)[8]是欧盟指导能源技术发展的战略性文件,体现了当时欧盟对能源技术发展的新认识和新判断。SET-Plan提出欧盟未来能源发展需依赖的6 个支柱:工业用生物燃料、碳捕捉及运输与存储、欧洲电网、燃料电池和氢能、核电、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另外还提出了以能效为主的智能城市的概念(但没有具体内容和投资估算)。欧洲战略能源技术计划(SET-Plan)主要内容见表1 所列。

SET-Plan是欧盟能源政策最重要的决策支持工具,旨在加快知识发展、技术转化和市场扩大,确保欧盟在低碳技术上的产业领导地位,通过技术发展促进实现欧盟2020 年能源气候变化目标,推动全球到2050 年前形成低碳经济。

SET-Plan的实施机制主要包括:

1)欧洲工业计划(European Industrial Initiatives,EII),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碳捕捉和储存、电网、生物质能和核裂变6 项计划;

2)欧洲能源研究联盟(European Energy Research Alliance,EERA),它通过分享实施和联合实施成员国的研究计划,实现欧盟能源研究能力的优化;

注:总投资规模为 510 亿欧元(核电项目按 70 亿欧元计,不含智能城市部分)。

3)燃料电池与氢能联合行动(Fuel Cell and Hydrogen Joint Undertaking,FCHJU),2008 年由欧洲委员会和企业建立,旨在加快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在欧洲的市场化;

SET-Plan各类项目经费主要通过3 种渠道获得:欧盟第七科技框架计划(FP7)、欧洲能源复兴计划(European Energy Programme for Recovery,EEPR)和NER300。2010— 2013 年SET-Plan各项目获得资助的情况见表2 所列。

SET-Plan总投入近40.8 亿欧元,其中碳捕捉和存储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占29%,风电方面占23.8%,生物质能方面占20.3%。

2 欧盟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SET-Plan提出之后,能源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焦点之一,新变化层出不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欧盟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进口,能源安全受地缘政治影响加剧。欧洲能源进口大部分来自俄罗斯,据《BP世界能源统计与评论2013》统计,欧盟2012 年从俄罗斯进口石油2.865 亿t,占欧盟石油消费量的46.87%;进口天然气1 055 亿m3,占天然气消费量的23.77%。能源已成为欧盟在处理与俄罗斯政治关系上的“软肋”。

2)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在欧洲多国发展受阻,未来由此产生的电力缺额需要由其他能源补充。德国完全弃核,瑞士和西班牙将不再新建核电设施,三国核电发电量占欧盟总发电量的5.2%。未来核电留出的发电缺口需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其他能源来补充。

3)欧盟经济复苏缓慢,能源市场建设缺乏投资。2009 年之后欧盟经济增速下降,2012 年又出现深度下滑,影响了能源项目建设。据ENTSO-E 2013 年度报告,到2020 年欧盟需要建设的100 多项“泛欧重要输电项目”中,能实现按时投资的仅占53%,欧盟经济下滑,投资能力降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4)欧盟各国的能源政策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特别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不完善。自上世纪80 年代,欧盟就通过鼓励竞争、提高价格透明度和公平市场环境等政策,积极推动欧洲电力和天然气市场自由化,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这些政策并未完全得到执行。例如,欧盟各国执行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种类繁多,包括投资贷款、绿色证书以及强制上网电价等。2012 年底,欧盟委员会针对14 个成员国启动了政策调查程序,政策问题是建设欧洲能源市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5)美国页岩气快速发展,加速美国能源回归北美,国际能源生产重心和消费中心将分别向西、向东转移,国际能源供需格局正处于重大调整中。英国BP公司在《世界能源展望2014》中预测,美国最早将于2018 年成为能源净出口国。美国从能源进口大国向能源出口国的转变,将有助于欧盟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一方面,欧洲可直接从美国进口能源,近年来已初步显现,如2013 年德国从美国进口的发电动力煤比2008 年增加了1 倍多。未来,随着美国LNG出口设施数量的增加,欧洲也将受益。另一方面,原本向美国出口的石油将转向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地区寻找买家。在此过程中,关于世界能源市场定价权的竞争将日益激烈,欧盟也需要采取一致行动应对。

为应对这些变化,实现“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价格”之间的平衡,欧盟在2013 年5 月提出了4 方面措施:尽快建成一个运转顺畅并且互联互通的欧洲内部能源市场,推动对能源领域关键项目的投资,加快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和加强节能提效。为此,欧盟成员国必须加快有关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法规协调和相关技术研发。在此背景下,欧盟对SET-Plan规划进行了体系和内容上的完善和丰富,并将其体现在2013 年5 月“SET-Plan都柏林大会”发布的《H2020 能源规划》方案中。

单位:百万欧元

3 H2020 能源规划

2013 年12 月,欧盟出台了Horizon 2020 研究创新计划(以下简称H2020)。2014 年1 月H2020正式启动,是欧洲最大的研究创新计划,经费近800亿欧元,时间跨度从2014 年到2020 年,主要涉及领域包括:农业与林业、水产资源、生物技术、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交通、信息控制技术研发等。欧盟认为,该计划对实现“欧洲2020 发展战略”——智能、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与增加就业发挥着核心作用。H2020 能源技术创新计划(以下简称“H2020 能源规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欧盟对能源技术创新发展的最新认识和理念。

3.1 项目设置

H2020 能源规划项目需求分2014 年、2015 年两期,内容包括4 个方面——能源效率、低碳能源、智能城市和社区与中小型企业参与;可分为3 类——研发类RIA、示范类IA和协调支撑类CSA,其中研发类RIA包括实验室或仿真环境下的基础性、实用性技术研发、集成、实验等,示范类IA包括新的或改进的技术、产品、工艺、服务或解决方案的技术经济性示范或试验项目,协调支撑类CSA包括改善市场环境、加速市场转型,如标准化、能力建设等。两期总预算约12 亿欧元。2014 和2015 年预算分别为58 317 万欧元、61 592 万欧元。第1 期和第2 期项目征集的具体内容见表3、表4 所列。

该计划的长期驱动力是推动实现欧盟的能源长期发展目标,即保障能源安全、提高欧盟产业竞争力、确保能源价格可承受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直接驱动力是应对欧盟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即减少能源消费和碳足迹;确保低成本、低碳电力供应;使用替代燃料和可移动能量源(如移动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等);构建一体、智能的欧洲电网;加快新知识和新技术研发;实施稳健的政策,吸引公众参与;加强能源和ICT技术融合,扩大创新技术市场份额。

3.2 H2020 能源规划中的新变化

与SET-Plan比较,H2020 能源规划具有以下新变化。

3.2.1 研究特点由“孤立的技术”向“技术融合”转变

SET-Plan主要是基于相关能源技术本身的研究,缺乏综合性研发应用和与其他技术、产业的融合。近年来,ICT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快速,已渗透到包括能源电力在内的多个产业,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盟已认识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先进ICT技术和产业,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因此,H2020 能源规划明确提出,“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必须与ICT产业相协同,能源领域所有技术创新都需要重视与ICT技术的融合”。这一认识在其4 个方向都有体现,特别是将能源、交通和ICT技术作为智能城市和社区综合解决方案和大规模示范项目的重点,将ICT技术作为能效解决方案和配电网发展的关键。

3.2.2 研究理念由“低碳”扩展为“低碳、开放、协调”

SET-Plan的六大支柱实现的核心目标是推动低碳技术发展,主要体现了能源低碳发展理念。H2020能源规划在此基础上,在实施上更加强调向中小企业等民间资本开放,在效果上突出了能源技术创新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作用。能源效率研发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智能城市和社区项目关注了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诉求。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包括:

1)欧盟把提高能源效率当作支撑经济发展的“第一燃料”,因此特别关注工业和建筑节能提效;

2)中小企业近年来在技术创新,特别是ICT技术创新上表现活跃,有助于能源技术与ICT技术加快融合[9,10,11,12];

3)解决科技创新研发的资金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采用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

3.2.3 研究内容由“技术为主”向“技术和软科学并重”转变

SET-Plan的研究领域主要围绕特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碳捕捉、太阳能、风电、核电、燃料电池、氢能等。而H2020 的研究内容发生了2 个明显变化:一是技术上将冷热电联产、工业和建筑能效技术、HVDC直流输电网等作为推广重点,弱化了核电技术研发;二是侧重点上对用户参与政策、投融资政策、市场机制等软科学研究更重视。该计划中,协调支撑类CSA项目预算占比达23.9%,与研发类RIA项目占比大体相当。这种转变的原因包括:多国调整了核电发展战略,核电发展前景不明;市场机制、政策上的问题,如可再生能源补贴、项目融资和内部统一市场机制等,成为近年欧洲推进能源战略时遇到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制度创新研究。

4 结语

综合分析,欧盟能源电力技术创新对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带来以下启示。

1)ICT技术将全面与能源技术和产业融合,即打造真正的“智能能源系统”,不断推动技术、业务、模式创新,促进能源资源替代、资源节约、提高可循环性、虚拟化和优化,实现物理、信息维度的价值创造,培养用户低碳、绿色的用能习惯,以构建协调、可持续的“人—社会—自然”整体。

2)能源软科学研究将成为研究热点,即发挥各类智库作用,加大在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投融资政策、新业务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能源互联网作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新生事物,更需要加大战略、规划、制度等顶层设计研究,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培育与壮大创造良好环境。

3)将能源系统的定位由基础保障系统向基础保障和发展引擎“双系统”转变,更加重视发挥能源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态上的综合带动效应。能源互联网既具有明显的网络经济特征,又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在社会基础保障和发展引擎方面大有可为。

4)能源技术创新活动更加开放。一方面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国际合作,如H2020 提出在智能城市与社区方面拟与中国合作,在页岩气开发上与美国合作,在高级生物质能上与巴西合作等。我国的能源互联网发展也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开展高水平、高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

5)重视电力技术创新在能源互联网中的作用。储能技术、HVDC输电网、ICT技术与配电技术融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等,都将是能源互联网中的重要电力技术。

6)我国的能源互联网建设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分布和负荷不平衡的现状,大力发展建设以特高压为基础的骨干电网,解决能源的远距离输送问题。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将促进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振亚.全球能源互联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1-20.

[2]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46-56.

[3]日本大力推进电力路由器实验[EB/OL].[2015-02-01].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307/23/t20130723_24598529_1.shtml.

[4]BDI Initiative.Internet of energy[R].2008.

[5]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等.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15):1-11.DONG Zhao-yang,ZHAO Jun-hua,WEN Fu-shuan,et al.From smart grid to energy internet:basic concept and research framework[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4,38(15):1-11.

[6]韩凤芹,高亚莉.欧盟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的实践及其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4(9):73-80.HAN Feng-qin,GAO Ya-li.The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ramework program[J].Local Financial Research,2014(9):73-80.

[7]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Proposal for a decis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concerning the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for research,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activities(2007 to 2013)[EB/OL].[2016-01-20].http://europa.eu.int/.

[8]European-Commission.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the council,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and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Towards a comprehensive climate change agreement in[J].032 Page of Copenhagen Sec Sec European Council,2007(4):206-207.

[9]李迪,耿亮,佟大力,等.互联网与能源融合背景下电力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7):1-7.LI Di,GENG Liang,TONG Da-li,et al.The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oma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and energy fusion[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5,13(7):1-7.

[10]宋燕敏,李晓露,许渊.智能电网中需求调度与发电调度的协调运行模式[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7):8-14.SONG Yan-min,LI Xiao-lu,XU Yuan.Coordina ted operating mode of demand and generation dispatching in smart grid[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5,13(7):8-14.

[11]王羿.能源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架构体系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7):15-21.WANG Yi.Research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of energy internet[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5,13(7):15-21.

上一篇:同杆双回下一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